加强对监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创新有效预防腐败的制度机制

时间:2019-05-15 02:1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对监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创新有效预防腐败的制度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对监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创新有效预防腐败的制度机制》。

第一篇:加强对监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创新有效预防腐败的制度机制

加强对监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创新有效预防腐

败的制度机制

——湖南保监局纪委在中国保监会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经验交流材料

为进一步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确保监管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2008年以来,湖南保监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有关要求,在容易滋生腐败、发生问题的权力运行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口,从强化对保险监管权力的监督制约入手,选准着力点,大力推行行政处罚查处分离。我局按照“有力制衡、阳光运行、量化法治、全程监察”的设计理念和实践要求,着力完善工作制度机制,合理配置权力结构,加强监督制约,实现案件调查权、处罚建议权、处罚决定权和监督权四个执行主体分离,在创新有效预防腐败的制度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行政处罚查处分离工作机制实施一年多来,对规范监管权力运行、依法行政和进一步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发挥了积极作用,效果明显。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批示:“湖南保监局积极推行行政处罚查处分离工作机制,是可贵的探索。”实践表明,推行这一机制对于实行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绩效和执法公信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我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一、提高认识

如何围绕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来更好地发挥纪检监察在预防腐败、监督权力运行方面的作用,使纪检监察全程参与、有效渗透保险监管中心工作,始终是我们思考的重点和工作的重心。我们认识到,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缺乏制约,往往容易产生问题,滋生腐败。推行行政处罚查处分离工作机制,科学配置监管权力,加强对监管权力行使的监督制约,就是要使纪检监察全过程参与保险监管,进一步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从而不断促进依法行政,实现科学有效监管。

(一)加强对监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是预防腐败的必然要求

中央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中提出,必须紧紧抓住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规范和制约权力为核心,进一步从源头上深化防治腐败的体制改革。推行行政处罚查处分离工作,建立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又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权力运行机制,是进一步落实中央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力度,切实提高有效预防腐败能力这一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工作,围绕监管中心不断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引向深入的必然要求。只有关口前移,着眼防范,规范监管权力的行使,才能从制度机制上保证监管干部在履行监管职责、行使手中权力时头不昏、眼不花、手不拿,保证党员干部不犯错误、廉洁行政。纪检监察把预防腐败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就是对监管工作的最好服务,就是对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最大的支持。

(二)加强对监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是依法行政的现实需要

伴随着快速发展,保险市场一些违法违规行为也时有发生。如何更好地发挥行政处罚在规范市场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如何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是我们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长期以来,执法检查权、行政处罚建议权集中于业务处室,行政处罚缺乏明确统一的裁量标准,对执法行为没有合理的评估监督,容易导致行政处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难以确保执法的公正。推行行政处罚查处分离工作机制,是把依法行政内在本质的要求,通过合理配置各方权力,规范工作程序,严格裁量标准,有效限制权力的滥用,控制监管的随意性,统一处罚尺度,保证对不同监管对象的公平性,确保行政处罚的公开、公平与公正,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促使依法行政工作不断上台阶。

(三)加强对监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是科学监管的正确选择

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湖南保监局科学监管工作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在监管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由于业务处室既查又处,不符合决定与实施相分离的原则,同时,受人力和专业的限制,业务处室在行政处罚上的专业水平也受到较大影响,容易造成在抓监管、促发展两方面都不专不精。推行行政处罚查处分离机制,实现调查权和处罚建议权的分离,一方面能使业务处室更加集中精力于市场发展和现场检查,切实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科学有效监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在全局范围内选调9名监管业务熟、法律功底好的干部组建法制处,使法律审核更加专业,保证了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和准确性,使不同的违法违规行为得到相应的惩罚和处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行政处罚对规范市场行为的作用,行政处罚对规范市场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

二、基本做法

围绕案件调查权、处罚建议权和处罚决定权相分离这一基本要求,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办法、规定,规范执法检查、处罚裁量、处罚执行等环节的工作标准、程序和时效,努力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

(一)构建职责明晰、制衡有力的权力架构

行政处罚查处分离工作机制的核心是案件调查权、处罚建议权和处罚决定权三个执行主体分离,即执法职能处室负责立案,实施现场检查和信访案件调查,对调查取证程序的合法性、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承担责任,督促被处罚机构和个人履行行政处罚决定;法制处负责审核案件调查程序、内容、依据及相关证据的合法性,组织听证,提出行政处罚建议,制作并送达行政处罚法律文书,对行政处罚建议的合法性、适当性承担责任;局长办公会从案件定性、事实证据、法律依据等方面对行政处罚建议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全面审查,形成行政处罚决定意见。

(二)建立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

在行政处罚查处分离具体工作实践中,加强各环节的相互制约和配合,既严格限制相关处室的查处权力,也严格规范局长办公会的决策行为,确保权力既相对独立行使,又有序衔接运行。

一是加强对案件调查权的监督制约。在执法检查阶段,全程进行法律监督,有力提供法律服务。一是强化立案法律监督。对需立案调查的案件,执法职能处室必须会签法制处后,报分管局领导决定是否立案。案情复杂或者影响较大的,还需报局长决定是否立案。法制处认为执法职能处室立案或不立案的意见不妥当,有权提出修改建议。二是前移法律审核关口。将法律审核的时间提前,调查终结后执法职能处室立即移交案件材料,避免执法职能处室在调查取证程序及事实定性、证据形式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偏差。三是加强执法过程服务。法制处通过参与调查方案拟订、调查取证技术指导等工作,为监管执法全程提供法律服务,确保程序合法和证据有效。在今年进入法律审核程序的22起案件中,有5起经法制处法律审核后,要求执法职能处室及时进行补充调查或进一步核实证据,形成了运转协调的监督制约和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是加强对处罚建议权的监督制约。在法律审核阶段,法制处认真听取执法职能处室意见,合法、适当提出处罚建议。一是法制处在组成审核小组正式审核时,必须先听取执法职能处室和调查组关于案件有关背景、违法事实、当事人的态度及反映等相关情况的介绍,认真考虑执法职能处室的意见,提出合法、适当的处罚建议。二是法制处提出的处罚建议,必须会签执法职能处室,再报局领导决定是否上会研究。执法职能处室如认为处罚建议不妥,可以在上会之前报请分管局领导召集调查组和审核小组进行再次研究。通过相互监督和配合,在法律审核中既做到独立审核,又不独断提出处罚意见。

三是加强对处罚决定权的监督制约。在集体决策阶段,严格按照规定的裁量标准决定行政处罚。依照《保险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湖南保险市场目前违法违规行为的主要表现,首创性地出台《湖南保监局行政处罚裁量暂行规定》,共梳理设定了13大类55种违法行为的具体裁量标准,量化裁量权,着力规范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限,使处罚裁量更具操作性。其核心内容是综合考量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事实、动机或目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预先确定普遍适用的行政处罚措施种类与幅度控制标准,对查证属实的违法违规行为按照规定标准实施行政处罚。局长办公会成员在集体决策时,只能根据查实的事实,对照裁量标准来决定处罚意见,避免了处罚的主观随意性,最大限度减少了权力寻租空间,有效提高了执法公信力。经过法律审核的22起案件中,有1件经局长办公会讨论后,在细化后的裁量标准范围内加重处罚、1件重新提出处罚建议、1件决定不予处罚。

(三)开展考核严格、监督有力的效能监察

我们除了着力设计行政处罚查处分离制度机制,还注重运用效能监察手段,对查处分离工作进行事前、事中与事后全程动态监督检查和考核,以确保制度落到实处。一是全程开展监督。对立案后的案件,纪检监察处指定专人负责及时跟进,以“一案一监察”的方式,对立案、调查取证、案件送审、法律审核、权利告知、执行和归档等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促使权力依法规范行使,保证机制有效顺畅运行。二是严格进行考核。对照制度规定,从工作时效、调查取证、审核落实、工作纪律四个方面,对案件查处分离执行主体——执法职能处室和法制处实行严格的“双百分”考核,通过将评分和年度工作考核挂钩,强化对各相关处室的鞭策激励,促使其不断改进工作,严格按照规定办事。三是认真总结完善。对效能监察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以《效能监察意见函》的形式向相关处室进行反馈,督促其及时整改,认真总结。12月1日,我们还召开专题局务会,对机制运行的效果进行全面分析评估,进一步研究完善制度机制的方法,确保监管权力既监督制约有力,又协作配合有效。6月1日以来,共对18起案件开展了效能监察,除前4起案件的考核得分相对低外,其余已结案的案件得分均在92分以上。通过严格的考核和有力的监督,执法职能处室和法制处更加注重调查取证和法律审核的程序规定、工作标准和时限要求,行政处罚的质量和工作效能不断提高,机制运行更加顺畅,权力行使进一步规范。

三、几点体会

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推行行政处罚查处分离机制一年多来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推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机制创新的重要,也从中收获了诸多启示。

(一)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纪检监察工作必须始终围绕和全力服务依法监管、科学监管、有效监管,促进保险业科学发展这个中心和大局,主动思考,深入研究,努力解决妨碍依法行政、科学监管的突出问题,抓住监管权力运行中的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通过科学配置权力结构,着力加强监督制约,使纪检监察工作融入保险监管中心工作,在参与中做好监督,在监督中搞好服务,在服务中履行好职责。

(二)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纪检监察工作取得突破与发展、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推行行政处罚查处分离机制,加强对监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和善于跳出原有的思想框框和思维定式,才能不断创新有效预防腐败的理念、手段和方法,不断增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实效。

(三)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注重预防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期的,纪检监察工作必须更加重视防治腐败和加强对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的制度机制的建设。只有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努力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才能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轨道运行,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监察部副部长、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

一、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切实加强对专项检查工作的领导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工作,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重大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是从源头上防止公共资金滥用和滋生腐败的重要措施。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廉政建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期刊论文快速发表

设”,“特别要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和缺乏制约的问题。从根本上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管理。

探索“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新机制情况

一、严格因公出国(境)审批及管理工作。重点实现:精细化管理,对本市党政干部出国(境)情况进行实时动态分析;加强预警提示,及时制止重复出访、多次出访;注重跟踪管理,有效预防违规事件的发生。

二、加快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推动市财政局通过建设平台,将政府采购中的通用产品通过电子集市实现网上采购,逐步扩大网上采购产品的范围,最终实现通用产品全部在网上采购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和消除社会上对政府采购“质量差、价格高、采购周期长”的评价和反映。

三、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建立以区局域网为支撑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系统”,创新了政府投资项目从决策、执行,到监督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以达到“决策科学、权力规范、资金可控、责任可究”的目标。

四、建立本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推动市建设交通委,建立本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

承德县着力创新机制有效预防村官腐败

创新管理模式,阻塞村级财务管理漏洞,建立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制,实行村财乡(镇)代管,建立农村财务联审会签制度,实行财务、重要事项公开公示制度,保障村民知情权和监督权;

创新操作规程,促进村级资产资源管理规范。建立农村集体财产清查登记备案制,将各村集体资产资源进行专项清查,统一备案;建立资产资源处置民主决策制和统一招标制,村集体资产资源的处置、租赁或所有权变更,必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由乡镇派人监管并公开招标;建立部门对村级援助款

创新对接手段,确保亲农惠农政策落实。实行“一折通”制和公示制,对涉农补助资金实行“三专一封闭”管理,即:专人、专户、专账,封闭运行;对家电下乡产品实行代垫直补制;建立农村低保核查审验制,纪检监察部门牵头,每年对低保工作进行重点巡查,查补漏洞,对重大问题快速立案,严肃查处,为进一步落实预防工程建设领域、涉农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广丰县检察院制定出“预防约谈”工作新机制,实行以谈防腐、以谈促廉的工作方法,及时与存在职务犯罪隐患及犯罪苗头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约谈。

一是明确约谈“对象”。即对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负有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的人员;群众

反映强烈、多次举报,查证未实,易引起群众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相关责任人员;重点岗位、要害部门、易发案单位中的相关人员、新上任的领导或具体责任人进行约谈。

二是确定约谈“内容”。即了解掌握被约谈对象单位状况及职务犯罪工作开展情况;宣传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法律法规和预防职务犯罪内容;共同分析产生问题的危害、原因,帮助其制定预防管理措施;对相关人员不廉洁行为或职务犯罪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实行劝告、规诫和提示。

三是严格约谈“制度”。即建立“约谈资料备案制度”,进行预防约谈档案管理;“约谈情况反馈制度”,实行被约谈人在一定期限内向检察机关书面反馈落实情况。

是党群关系。加强党的群众工作,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要以“放权、亮权、制权”为原则,架设保证公共权力始终沿为人民谋利益的运行轨道。应该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的要求,紧紧围绕“放权”、“亮权”、“制权”的精神来推进体制创新,规范权力行为,制约权力运作。放权以减少以权谋私的机会。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权力越大,以权谋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要减少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就必须创新体制,下放权力。应围绕三方面来进行:

第一,要按照“尽可能少的行政干预”的原则,加快政企分开步伐,把政府的职能真正转移到制定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和为企业服务上来,从而减少因权力干预市场而引发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

第二,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于那些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的行政审批权,坚决予以取消:对于那些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行政审批的项目,就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处理;而对于那些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的项目,要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以堵塞漏洞,减少权钱交易的机会。

第三,要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制度上杜绝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反腐败斗争必须实施“阳光工程”,将决策和办事的依据、程序和结果等向社会公开,防止“暗箱操作”。为此,要努力实现以下“三个转变”:首先,在亮权范围上,要实现从局部向全方位转变,力求应亮的权力毫不保留地亮出来。其次,在亮权内容上,要实现从“粗放”向“精作”转变。第三,在亮权方式和手段上,要实现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要综合运用新闻媒体、网络、通报会、听证会和热线电话等有效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多手段地将权力运行公之于众,最大限度地扩大监督范围,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制权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约束力。第一、要合理配置权力资源。不能出现越俎代疱的情况;第二,要强化对权力的监督。首先必须加强党内监督。因为党内监督在监督网络系统中处于关键和核心地位。第三,要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机制。如建立包括使领导干部“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不敢腐败”的惩治机制、“不需腐败”的保障机制和“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在内的完备制度体系,从制度上防止以权谋私光)

《浙江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宁波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从此走上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对反腐倡廉工作做了统一部署,深入贯彻落实《条例》规定的工作职责,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大胆实践,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开创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新局面。

《条例》吹响了反腐倡廉的强劲号角改革开放30年,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将“反腐倡廉”作为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

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在总结反腐败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作出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在认真积极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几经讨论、修改,集思广益,《浙江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宁波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这两部集中反映近年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经验和成果,又着眼建立健全具有地方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地方性法规诞生了。

作为依法治国方略在反腐败工作领域的具体实践,《条例》的颁布和实施高扬了反腐倡廉的旗帜,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愿。《条例》坚持党领导反腐败的工作体制机制,科学总结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实践经验,并经法定程序把党的政策、政府的主张、人民的期盼变为地方性法规,顺应了依法治国的时代潮流,是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重要标志。《条例》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和内部预防、专门预防、社会预防相结合的原则,成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要法制保障。

《条例》还首次就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执法主体、职责措施、监督保障、法律责任等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抓手。人们从《条例》中看到了党委、政府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坚强决心,战斗在反腐第一线的同志从中汲取了战胜腐败的智慧和力量,肩负预防职务犯罪职责的相关部门从中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条例》提供了依法预防的行动指南有法可依,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必要前提。

重温《条例》可以发现,其核心是鲜明地指出了职务犯罪预防必须坚持“内部预防、专门预防和社会预防”相结合的工作格局。首先,本部门本单位对内部业务运作模式比较熟悉,坚持内部预防为主,使预防工作的主体得以归位,有利于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减少制度漏洞,实现制度预防。其次,《条例》赋予了检察、监察和审计机关监督、指导有关部门开展预防工作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检察、监察和审计机关负有查处职务违法违纪的职责,在掌握职务犯罪发生现状与规律上有相对优势,可以结合执纪执法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监督相关部门开展预防工作。这种内部预防为主,专门预防指导的格局,整合了预防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第三,《条例》实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确定了预防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明确预防工作列入领导干部的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从而以法规的形式落实了责任主体,保障了预防工作的全面开展。《条例》还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有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权利。

不难看出,这种“三位一体”的布局使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分工负责”得到了充分体现,有助于推动预防工作的全面开展。为保证“分工负责”工作的顺利开展,《条例》还明确了各方履行职责所享受的权利、可运用的措施和不正确履行职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首次提出了必须保障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资金到位的要求,从而做到了责任明确,制衡有方,保障有力。

———如何有效调动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条例》规定了国家机关和国有单位实行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的同时,还赋予了新闻媒体依法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和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情况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

———遏制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职务犯罪事关基层的和谐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条例》把依照法律、法规授权或者依法受委托从事公务的组织、单位以及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也纳入了调整的范畴。

对招投标资格预审工作的程序。

———强化过程监督,开展重大建设项目同步预防。市检察院、市监察局积极联合市重点办、市发改局等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工程现场抽查,检查工程进展、资金运作、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廉政建设等情况,通过抽查来加强对管人、管钱、管物等重点部门、重点岗位的防范,协助建立健全各类人员岗位责任目标,强化各岗位之间工作程序的监督。

———结合办案,积极开展个案预防。按照党中央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大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要求,结合自身办案,积极主动地开展个案预防,强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实效性,在个案预防中,坚持实施“四个一”制度,即一次教育、一次分析、一个建议、一次总结,积极协助案发单位反思案发原因,查找漏洞问题,吸取沉痛教训,及时查漏补缺,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达到了“办一案、教一片、治一线、防一批”的目的。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腐败现象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预防职务犯罪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条例》贯彻实施中的一幕幕,则无不让关注我市反腐败事业的人们感到振奋,充满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条例》一旦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必将成为推动我市反腐败工作的强大武器!

近年来,湖南保监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有力制衡、阳光运行、量化法治、全程监察”的设计理念和实践要求,加强对保险监管权力的监督制约,在创新有效预防腐败的制度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

一是创新“6+2”监管工作机制。湖南保监局在监管制度机制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创新了查处分离、审监分离、派驻稽查、零现金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高管培训六大主体监管工作机制和行政效能监察、合同纠纷快速处理两大辅助机制。其中,查处分离机制分离了案件调查权、处理建议权、处罚决定权和监督权,构建起职责明晰、制衡有力的权力架构,执法的公信力和监管的权威性显著提高。一系列制度机制的创新,不仅规范了监管权力运行,还有效提高了监管效能,二是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在从程序上加强对监管权力监督制约的同时,要率先在保监会系统从实体上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对常见违法行为,明确了裁量的主要因素,量化了处罚标准。通过横向设定适用减轻、从轻、适中和从重处罚的具体情形,纵向列明各项违法行为,将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定处罚措施分档量化,预先控制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压缩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空间,让自由裁量不“自由”,有效防止了权力滥用、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腐败行为产生的可能。

三是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在以上制度安排的基础上,还注重运用行政效能监察手段,以“一案一监察”和“双百分”考核的方式,从工作时效、调查取证、审理裁量、工作纪律四个方面,对行政处罚的各环节进行有力监督和严格考核。同时,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挂钩,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开展严格问责,

第二篇:对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权力问题是党执政的核心问题,也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本质问题。纵观古今中外,腐败都是公有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运行失控、失衡而被滥用所致。因此,加强权力监督,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本文试从这方面作些思考和探讨。

一、权力缺乏监督的主要表现

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实践中,对权力的监督软弱无力且漏洞较多,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去监督、无法监督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权与职责不明确、不对等。现实中,许多人“官念”越来越浓,总认为当官相对其他职业风险小、回报大,并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尊严。权力与责任不明确,给一些玩弄权术者创造了条件和机会;权力与责任不对等,权力大于责任,导致监督无法适从。

2、监督职责和监督权威相脱节。由于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不合理的配置,导致权力运行监督的软肋。一直以来,我们部分党政机关,特别是执法部门机关都设有纪检监察机构,担负着本部门、本单位的监督重任,从监督者的知情能力来看这种设置是合理的。然而这些纪检监察机构从属于本部门、本单位,人权、财权均掌握在部门领导手中。试想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监督还能做到强有力吗?在多数情况下,单位部门领导出于自身的职责和政绩考虑,对于本部门、本单位出现的问题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可能地“内部处理”。这在一些条管单位中显得尤为突出。

3、现有的监督机制在实践中遭遇难题,缺乏权威性。建国以来,我们逐步建立起由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监督、舆论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监督、人大监督等所构成的监督体系。从理论上来看这一体系是完备的。但在现行监督体制和机制下,这些形式的监督,其作用的发挥往往是非常有限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党政监督存在着体制性的障碍。专门的监督机构缺乏应有的地位和独立性。不仅是纪检监察实行双重领导,而且司法监督、人大监督在实际监督过程中也同样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掣肘,而舆论监督更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撑。

4、维护党内制度的严肃性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权力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程序制约和保障。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在有些单位流于形式。一些领导干部独断专行,不尊重班子成员的意见,任意越权包揽;有的班子成员原则性差,看领导眼色行事,使一些错误意见也能通过合法程序。对抵制、干扰和破坏党内监督的行为,目前尚无可操作性的规定及检查的标准,给少数人以权谋私提供了条件。

5、法制不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还存在不少疏漏和缺失,这就造成了法律对部分权力的制约上存有空档。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条例中有关自由裁量的范围、幅度弹性过大,使公务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判断标准、感情取向、甚至权钱交易等外在因素影响,造成执法中的滥用职权和显失公正。对惩治性的事后监督比较重视,防范性的事前事中的监督比较薄弱。同时,在关于权力监督的问题上,至今没有一部专门的较为完备的监督法。

二、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是一个涉及面广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对权力制约机制进行具体化、精密化的设计,使之运转合理,制约有力。

(一)建立宣传教育机制,端正权力意识

正确的权力观,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宣传教育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一要实行跟踪式教育。要把权力观教育贯穿到干部培养、成长、成熟的全过程和考察、提拔、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准确把握干部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的思想动态,认真研究权力观形成和发生变化的规律,分别制定长期的和阶段性教育规划,有的放矢地抓教育,使公共权力观真正入心入脑。二要实行开放式教育。正确权力观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须拓宽教育渠道,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组织教育、单位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开放式教育格局,增强干部对权力的理性认识,把党纪国法以及道德规范对权力观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为。三要实行分层次教育。根据各级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干部所处地位和环境,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选择上也要各有侧重、增强权力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在正确处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上,对领导干部要着眼于提高接受监督的意识,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对普通干部要着眼于提高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能力,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四要引导大家正确理解得与失的关系,算好人生“七笔账”。算好“政治账”,志高方能致远;算好“经济账”,勤耕方才富足;算好“名誉账”,清廉方能扬名;算好“家庭账”,守身方能家园;算好“亲情账”,品高方能会友;算好“自由账”,自律方能无拘;算好

“健康账”,心良方能体壮。

(二)建立制度防范机制,规范用权行为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单位的职能、职责、职权、程序、时效等,按照法规政策的规定进行清理,并重点对单位主要领导干部、关键岗位、人财物管理等方面的职责权限进行清理审核确认。其次,根据权力与责任对等原则,实行定岗、定员、定权、定责。其三,设置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流程各环节的责任人、监督方式,构建一个完整的权力规范、行使和监督体系。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并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确保权力始终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运行。一是要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在内容设计上,要围绕权力运行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部位,按照明确具体、可操作、管用的要求,重点健全党务、政务、村务和财务工作制度,加强“人、财、物、事”四权运行的规范、约束和监督。在结构设计上,要做到总体制度和实施细则相配套,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相配套,发挥制度建设的整体合力,形成各种权力相互制衡的格局。二是要维护制度的权威性。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切实做到有令则行,令行禁止,严格按制度规定行使权力;要加强制度落实的督办检查,纪检监察机关和负有监督职责的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配合,形成监督合力,定期不定期对干部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违反制度的要采取组织措施、纪律措施等(不搞下不为例,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予以严肃处理;对在制度贯彻落实、监督管理上负有重大责任的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要严格实施责任追究。三是要保持制度的先进性。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权力运行将呈现出新的形式、新的特点和新的规律,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对这些新形式、新特点和新规律的研究,把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借鉴有益作法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有效监督制约权力运行的新机制新体制。四是要研究探索制度的预警性。与时俱进是制度的基本要求,而前瞻性和预警性是制度的本质要求。亡羊补牢毕竟造成了损失,应该说不是我们设计制度的最终目的。一项政策或举措出台后会引起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的哪些“异”动,必须要有一个事前的研究和预测,为制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在监督制约权力运行方面,应当加强建立健全和切实执行以下制度:

1、基层党委“重大事项票决制”,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凡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工程、人事任免和大额资金安排等事项全部采取党委(党组)成员无记名投票表决形式进行,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委重大问题民主决策机制,扩大党内民主,强化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的权力制约,提高基层党委班子整体执政能力。这项制度的执行,要作为上级党组对下级党组巡视的主要内容之一。

2、党政正职“届中经济责任定期审计制”,防止权力异化。积极推行党政正职届中经济责任审计,实现由“离任审计”向“全程审计”的转变。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的主要负责人在任期届满或任期内办理提任、调任、轮岗、退休、辞职、机构裁撤合并前都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而且要先免后审。对重点部门和群众反映较大,意见比较集中的领导干部可由组织部门协调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届中审计的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奖惩干部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加强对审计工作责任追究制的制定和执行,杜绝人情审计、关系审计、不负责任审计、不依法审计。

要改进评价办法,增强可操作性。为了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果,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迫切需要改进评价方法及标准,增强可操作性。经济责任审计量化评价办法基本思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定量评价部分;定性评价部分和存在主要问题。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定量评价分值为100分,按照下列要素进行量化评价:①主要经济工作指数完成情况20分;②财务管理情况30分;③重大经济决策的合规性、合法性及实施结果20分;④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规和廉政规定10分;⑤审计查明的问题20分。定性评价分为四个等次:好(90—100分)、较好(80—89分)、一般(60—79分)、较差(59分以下)。当审计查明被审计单位(不含下属单位)同时存在下列两条以上问题的,定性评价确定为“较差”等次:①私设小金库,乱支乱用;②单位内部发生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受党纪国法处理的;③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④在国有、公用资产处置过程中违规操作造成重大损失的。根据出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按照量化评价标准进行打分,确定其标准评价等次。

3、试行重点、热点单位“一把手”选任、定期交流制,防止“带病上岗”和打破权力垄断。对重点、热点单位“一把手”的选任,应严把考察关,在集中考核的基础上,每个职位实行差额考察(不少于3人),重点是到曾经工作过和居住过的地方找知情人个别深入了解和核实情况。知情人应具有代表性,忌事先通知、兴师动众,注意保密。通过优中选优、精中选尖,尽力防止“带病上岗”。加大对掌握管人、管钱、管工程、管审批等权力的干部交流力度,对部分热点单位主要领导采取定期交流换岗,重新洗牌,每三年调整换岗一次,根据工作表现把每个领导干部都尽可能地调整到最适合其能力特点的岗位上去,做到“人岗相适”,打破“重要单位”领导长期“坐庄”的局面。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各单位主要领导的奋斗热情,激励竞争。有利于完善干部淘汰机制,以“换”代“下”,逐步淘汰,解决领导干部“下”的问题。对经组织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的干部,坚决从现有的领导岗位上调整出来。逐步实现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化。

4、完善“干部监督网络制”,延伸干部监督的触角。进一步整合纪检、组织、检察、审计、计划、统计、财政、工商、信访等部门对干部勤政廉政的监督信息资源,增加监督的透视点。从对干部8小时内的监督向8小时以外延伸,从干部的工作圈向生活圈延伸,前移监督关口,多角度监督、多侧面考察干部勤廉表现,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同时,聘请社会各界有正义感的人士作为监督员,公布干部监督举报电话号码、电子信箱。通过举报电话和干部监督网,随时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和举报,保证干部监督渠道的畅通。

5、建立“干部监督预警机制”,防微杜渐。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通过内警系统和外警系统的协调、双向运作,实现工作的着力点由事后惩戒向事前监督转变,不断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基础上,结合领导干部生活、社交圈的表现,不断规范申报内容、申报程序和申报时限。同时,建立科级单位“党政一把手亲属重大事项档案”。对党政一把手亲属的重大事项实行登记备案,登记的内容包括党政一把手家庭成员婚丧嫁娶、工作调动、提升晋级、迁新居、建房、分房、购房以及参与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经商办企业等经营活动的相关情况;防止领导干部借亲属之名,变相以权谋私,接受群众监督,增加干部监督的开放程度,增强领导干部主动接受监督和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意识,逐步养成在监督中工作的习惯。健全“领导干部考察考评结果反馈制度”。加大干部考察监督的力度,使干部考察考评结果更好地运用于干部教育、监督和管理工作,在干部考察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反馈考察测评结果。反馈内容包括群众对干部本人德能勤绩廉学等方面素质评价情况,对干部的综合评价、任职建议,以及考察中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诫勉谈话,达到预警效果。

(三)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用权绩效

从本质上讲,共产党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运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加强“三个结合”,建立与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权力运用的质量和效益。一是领导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干部权力运用是好是坏、政绩是高是低,不能单独由上级领导下结论,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见,高度重视群众评价。要切实保障群众在干部考核评价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把上级评价和群众评价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同纳入干部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健全上级满意、群众称道的双重评价标准,形成正确的用权导向。二是集中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建立权力运行台账或监督卡,对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兴办实事、解决突出问题等与运用权力有关的情况,同时,既到现工作单位考察,又到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和住所考察,找知情人了解情况,认真记载,深入调查核实,实行集中考核结果与日常考评结果综合运用,既加强过程监督,又加强结果监督,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作法,及时纠偏防误,杜绝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尽量降低权力运行的成本。三是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把权利运行产生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起来考虑,既充分肯定用数字反映出来的显而易见的政绩,又科学评价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潜在政绩,还要客观评价,因条件具备,不努力作为而错失机遇,影响当时和此后一个时期发展的负面政绩。同时,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责任追究制,确保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四)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治理用权失误

权力运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探索前进的,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失误。必须区别不同情况、不同性质,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各种失误进行有效治理,确保权力运行始终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对由于疏忽大意或水平不高、用权不当造成失误并勇于承担责任的,要采取批评教育方式,引导权力人从个人能力、个人作风、个人德行等方面找原因,责令其限期改正,尽量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对滥用权力造成失误,不从主观上找原因,故意推卸责任或相互推诿责任,或制造假相欺骗组织和群众的,要采取组织措施、纪律措施严肃处理,对损害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种“渎职”行为,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五)理顺监督机制,切实保障各监督主体充分协调发挥作用

目前,普遍存在的“监督无力”现象,与我们拥有形式多样的各种监督是极不相称的。究其原因,监督者不能实施有效监督,并非监督者主观上的不想监督,而是客观上的无法进行监督。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监督者缺乏监督所需要的权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权力的对等程度的判断标准,权力对比程度越高,监督越有效;程度越低,监督越无效。而实现权力的对等就必须改革权力架构理顺监督机制,使监督者享有充分的权力,避免其权力被已经滥用了的权力所左右或架空。

首先,必须增强专门监督机关——纪检监察部门的权威性,改革权力架构,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其监督的抗干扰能力和独立性,必须明确规定纪委履行职责所必须有的规范、干部职权、执纪权限,明确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任免干部、部署工作、业务领导的权力,使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具体化、制度化,具有权威性。其次,必须大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机关——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屏障真正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监督。第三,要切实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和申述权,保护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第四,要重视和支持新闻舆论监督,尽快制定“新闻法”,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第五,要进一步强化民主监督。加强和改进人大对“一府两 院”的监督,把权力运作和廉政情况的审议、监督作为审议工作报告时的重点内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建立廉政委员会。同时,畅通社会协商对话渠道,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民主监督作用。第六,要进一步强化对监督者的监督。监督权的异化,即监督者自身权力运行的不正当,是当前监督工作中出现的一个危害极大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监督工作的权威和有效性。必须加大对有监督职权的部门,特别是纪检、监察、检察、法院等监督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严格查处这些部门监督不公或滥用监督权力谋取单位和个人利益的不良行为,促使监督部门尽职尽责公道正派地行使监督权力。总之,我们必须不断地通过体制创新,通过加快立法,使各个监督主体、各种监督形式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使广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观念,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

(六)加快权力运行的法制建设

惩治腐败,建设廉政是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教育的、行政的、法律的多种手段,而在这诸多的手段中,法律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为此,必须加强廉政法制化建设,树立法律权威,把廉政建设的立足点放在不以个人品质和意志为转移,从而保证社会控制、廉政建设的制度化、经常化和有序化。

首先,要大力加强和完善廉政立法。要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是非,用客观标准确认廉政、腐败的内含和处延,用法律法规衡量国家公务人员是否违背人民的意志,是否有违法乱纪、徇私舞弊等腐败行为。廉政立法的目的在于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这是将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一百多个法律、法规性文件及政策性文件。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就总体而言,属于法律规定的不多,政策性规定占据主要地位;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应急性多,稳定性少;惩罚性规定较多,预防性规定较少;原则性强,操作性差。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廉政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完善廉政立法,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廉政法》、《反贪污贿赂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经济活动实名法》等,以便把廉政以及监督机关的职能、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禁止做的,违反了就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是公职人员必须遵守的具体规范,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衡。除了重视制定有关事后惩戒性的法规外,更要加强预防性法规的制定,逐步建立起一套严密的严格的廉政法律体系。

其次,要严格执法。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和发展正常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因此,再好的法律,如果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也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一般意义上的法的实施,一方面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必须守法。另一方面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严格执行法律,适应法律,从而保证法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破除“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传统意识,坚持教育惩处并重,把惩处腐败分子作为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从严治“长”的重要措施来抓。在惩治腐败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执纪执法,绝不允许存在“空档”、“特区”,不能搞上下有别,内外有别。对于违反党纪的,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执行纪律,做到功过分明,赏罚分明,伸张正气,打击邪气。同样,对于违反法律的,也不管是什么人,一律严惩。既要实行法纪、党纪、政纪严惩,又要实行经济制裁,使其财、位、权三空,够不上纪律处分的,要变动其岗位,改变其谋私的条件和环境,借以有效地警戒后人,使人望贪却步。

第三篇: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内容提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权力运行监督软弱无力且漏洞较多,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去监督、无法监督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要建立宣传教育机制,端正权力意识;二要建立制度防范机制,规范用权行为;三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用权质效;四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治理用权失误;五要理顺监督机制,切实保障各监督主体充分协调发挥作用;六要加快权力运行的法制建设。

保证权力正确行使是党执政的核心问题,也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本质问题。纵观古今中外,腐败都是权力运行失控、失衡所致。所谓权力腐败,指的是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或干部背离公有权力的性质和原则,把权力私有化、关系化、特权化、商品化,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权力腐败的实质是公有权力被滥用,而缺乏必要监督的权力,就有可能被滥用。因此,加强权力监督,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强化监督仍然是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对权力的监督软弱无力且漏洞较多,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去监督、无法监督等问题还比较突出,难以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滋长。这些问题的难点主要表现在:

1、职权与职责不明确、不对等。现实中,为什么许多人的“官念”越来越浓?总嫌自己的官当小了。普遍认为当官相对其他职业风险小、回报大,并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作为一个正常人尊严的各种心理需求。权力与责任不明确给一些玩弄权术者创造条件和机会而使监督无法适从,权力与责任不对等,权力大于责任,导致的后果也大。

2、监督职责和监督权威相脱节。权力配置的不合理造成监督不力或者无法监督,由于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不合理的配置,导致权力运行监督的软肋。实践证明,同级纪委是无法监督同级党委,不用说对“一把手”的监督,在很多情况下,领导出于自身的职责和政绩考虑,对于本部门、本单位出现的问题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可能“内部处理”。这在一些条管部门中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监督不是行为人的道德内约,而是外在的强制,因此,它客观上要求监督主体与客体不能共存于一个组织单位之中,而要有相对的独立地位。

3、现有的监督机制在实践中遭遇难题,缺乏权威性。建国以来,我们逐步建立起由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监督、舆论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监督、人大监督等所构成的民主监督体系。从理论上来看这一体系是完备的,但在现行监督体制和机制下,这些形式的监督,其作用的发挥往往是非常有限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党政监督存在着体制性的障碍,专门的监督机构缺乏应有的地位和独立性。不仅是纪检监察实行双重领导。同时在现行体制下,我们的司法监督、人大监督在实际监督过程中也同样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掣肘,而舆论监督更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撑。

4、维护党内制度的严肃性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权力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程序制约和保障。没有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流于形式。一些领导干部独断专行,不尊重班子成员的意见,任意越权包揽;有的班子成员原则性差,看领导眼色行事,使一些错误意见也能通过合法程序。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对抵制、干扰和破坏党内监督的行为,目前尚无可操作性的规定及检查的标准。

5、法制不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还存在不少疏漏和缺失,造成了法律对部分权力的制约上存在空档。对惩治性的事后监督比较重视,防范性的事前事中的监督比较薄弱。同时,在对权力监督的问题上,至今没有一部专门的较为完备的监督法。

二、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是一个涉及各个方面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对权力制约机制进行具体化、精密化的设计,使之运转合理,制约有力。

(一)建立宣传教育机制,端正权力意识

正确的权力观,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宣传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实行跟踪式教育。要把权力观教育贯穿到干部培养、成长、成熟的全过程和考察、提拔、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准确把握干部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的思想动态,认真研究权力观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分别制定长期的和阶段性教育规划,有的放矢地抓教育,使公共权力观真正入心入脑。二是实行开放式教育。正确的权力观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须拓宽教育渠道,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组织教育、机关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开放式教育格局,把党纪国法以及道德规范对权力观的要求转化为自觉行为。三是实行分层次教育。根据各级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干部所处地位和环境,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选择上也要各有侧重,增强权力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在正确处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上,对领导干部要着眼于提高接受监督的意识;对普通干部要着眼于提高善于监督、敢于监督的能力。四是引导大家正确理解得与失的关系。算好人生“七笔账”,算好“政治账”,志高方能致远;算好“经济账”,勤耕方才富足;算好“名誉账”,清廉方能扬名;算好“家庭账”,守身方能家园;算好“亲情账”,品高方能会友;算好“自由账”,自律方能无拘;算好“健康账”,心良方能体壮。

(二)建立制度防范机制,规范用权行为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能、职责、职权、程序、时效等,按照法规政策的规定进行清理,并重点对单位主要领导干部、关键岗位、人财物管理等方面的职责权限进行清理审核确认。其次,根据权力与责任对等原则,实行定岗、定人、定权、定责、定奖惩。其三,设置权力行使流程图,明确流程各环节的责任人、监督方式,构建一个完整的权力规范、行使和监督的惩防体系。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确保权力始终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运行。一是要增强制度的系统性。重点健全党务、政务、村务和财务工作制度,加强“人、财、物、事”四权运行的规范、约束和监督。二是要维护制度的权威性。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切实做到有令则行,令行禁止,对违反制度的要采取组织措施、纪律措施等(不搞下不为例,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予以严肃处理。三是要保持制度的先进性。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权力运行将呈现出新的形式、新的特点和新的规律,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对这些新形式、新特点和新规律的研究,探索建立有效监督制约权力运行的新机制新体制。四是要研究探索制度的预警性。前瞻性和预警性是制度的本质要求。亡羊补牢毕竟造成了损失,应该说不是我们设计制度的最终目的。一项政策或举措出台后会引起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的哪些“异”动,必须要一个事前的研究和预测,为制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在监督制约权力运行方面,应当加强建立健全和切实执行以下制度:

(1)基层党委“重大事项票决制”,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凡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工程、人事任免和大额资金安排等事项全部采取党委(党组)成员无记名投票表决形式进行,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委重大问题民主决策机制,扩大党内民主,强化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的权力制约,提高基层党委班子整体执政能力。这项制度的执行,要作为上级党组对下级党组巡视的主要内容之一。

(2)党政正职“届中经济责任定期审计制”,防止权力异化。积极推行党政正职届中经济责任审计,实现由“离任审计”向“全程审计”的转变。凡是主要负责人在任期届满或任期内办理提任、调任、轮岗、退休、辞职、机构裁撤合并前都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而且是先免后审。对重点部门和群众反映较大,意见比较集中的领导干部可由组织部随时协调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届中审计的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奖惩干部的重要依据。同时,加强对审计工作责任追究制的制定和执行,杜绝人情审计、关系审计、不负责任审计、不依法审计。要改进评价方法及标准,增强可操作性。经济责任审计量化评价办法基本思路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定量评价部分;定性评价部分;存在主要问题。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定量评价分值为100分,按照下列要素进行量化评价:①主要经济工作指标完成情况20分;②财务管理情况30分;③重大经济决策的合规性、合法性及实施结果20分;④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规和廉政规定10分;⑤审计查明的问题20分。定性评价,定性评价分为四个等次:好(90—100分)、较好(80—89分)、一般(60—79分)、较差(59分以下)。当审计查明被审计单位(不含下属单位)同时存在下列两条以上问题的,定性评价确定为“较差”等次:①私设小金库,乱支乱用;②单位内部发生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受党纪国法处理的;③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④在国有、公用资产处置过程中违规操作造成重大损失的。根据出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按照量化评价标准进行打分,确定其评价等次。

(3)试行重点、热点单位“一把手”选任、定期交流制,防止“带病上岗”和打破权力垄断。对掌握管人、管钱、管工程、管审批等权力的重点、热点单位“一把手”的选任,应严把考察关,在集中考核的基础上,每个职位实行差额考察(不少于3人),重点是到曾经工作过和居住过的地方找知情人个别深入了解和核实情况,知情人应具有代表性,忌事先通知、兴师动众,注意保密。通过优中选优、精中选尖,尽力防止“带病上岗”。加大对重点、热点单位“一把手”的交流力度,可考虑每三年调整换岗一次,根据工作表现把每个领导干部都尽可能地调整到最适合其能力特点的岗位上去,做到“人岗相适”,打破“重要单位”领导长期“坐庄”的局面。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奋斗热情,激励竞争。有利于完善干部淘汰机制,以“换”代“下”,逐步淘汰,解决领导干部“下”的问题。对经组织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的干部,坚决从现有的领导岗位上调整出来。逐步实现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化。

(4)完善“干部监督网络制”,延伸干部监督的触角。进一步整合组织、纪检、检察、审计、发改委、统计、财政、工商、信访等部门对干部勤政廉政的监督信息资源,增加监督的透视点,从对干部8小时内的监督向8小时以外延伸,从干部的工作圈向生活圈延伸,前移监督关口,多角度监督、多侧面考察干部勤廉表现,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同时,聘请社会各界有正义感的人士作为监督员,公布干部监督举报电话号码、电子信箱。通过举报电话和干部监督网,随时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和举报,保证干部监督渠道的畅通。

(5)、建立“干部监督预警机制”,防微杜渐。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通过内警系统和外警系统的协调、双向运作,实现工作的着力点由事后惩戒向事前监督转变,不断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基础上,结合领导干部生活、社交圈的表现,不断规范申报内容、申报程序和申报时限。同时,建立科级单位“党政一把手亲属重大事项档案”。对党政一把手亲属的重大事项实行登记备案,登记的内容包括党政一把手家庭成员婚丧嫁娶、工作调动、提升晋级、迁新居、建房、分房、购房以及参与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经商办企业等经营活动的相关情况;防止领导干部借亲属之名,变相以权谋私,接受群众监督,增加干部监督的开放程度,增强领导干部主动接受监督和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意识,逐步养成在监督中工作的习惯。健全“领导干部考察考评结果反馈制度”。加大干部考察监督的力度,使干部考察考评结果更好地运用于干部教育、监督和管理工作,在干部考察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反馈考察测评结果。反馈内容包括群众对干部本人德能勤绩廉学等方面素质评价情况,对干部的综合评价、任职建议,以及考察中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诫勉谈话,达到预警效果。

(三)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用权质效

从本质上讲,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运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加强“三个结合”,建立与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一是领导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干部权力运用是好是坏、政绩是高是低,不能单独由上级领导下结论,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见,高度重视群众评价,要切实保障群众在干部考核评价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把上级评价和群众评价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同纳入干部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健全上级满意、群众称道的双重评价标准,形成正确的用权导向。二是集中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建立权力运行台账或监督卡,对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兴办实事、解决突出问题等与运用权力有关的情况进行记载,同时,既到现工作单位考察,又到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和住所考察,找知情人了解情况,认真记录,深入调查核实,实行集中考核结果与日常考评结果综合运用,既加强过程监督,又加强结果监督,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作法,及时纠偏防误,杜绝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尽量降低权力运行的成本。三是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把权力运行产生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起来考虑,既充分肯定用数字反映出来的显而易见的政绩,又科学评价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潜在政绩,还要客观评价,因条件具备,不努力作为而错失机遇,影响当时和此后一个时期发展的负面政绩。同时,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责任追究制,确保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四)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治理用权失误

权力运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探索前进的,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失误。必须区别不同情况、不同性质,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各种失误进行有效治理,确保权力运行始终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对由于疏忽大意或水平不高、用权不当造成失误并勇于承担责任的,要采取批评教育方式,引导权力人从个人能力、思想认识、方式方法等方面找原因,责令其限期改正,尽量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对滥用权力造成失误,不从主观上找原因,故意推卸责任或相互推诿责任,或制造假相欺骗组织和群众的,要采取组织措施、纪律措施严肃处理;对损害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种“渎职”行为,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要探索和把握腐败案件的作案规律、发案规律和破案规律。探索建立用权终身负责制。

(五)理顺监督机制,切实保障各监督主体充分协调发挥作用

目前,普遍存在的“监督无力”现象,与我们拥有形式多样的各种监督是极不相称的,究其原因,监督者不能实施有效监督,并非监督者主观上的不想监督,而是客观上的无法进行监督。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监督者缺乏监督所需要的权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权力的对等程度的判断标准,权力对比程度越高,监督越有效;程度越低,监督越无效。而实现权力的对等就必须改革权力架构理顺监督机制,使监督者享有充分的权力,避免其权力被已经滥用了的权力所左右或架空。

首先,必须增强专门监督机关——纪检监察部门的权威性,改革权力架构,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其监督的抗干扰能力和独立性,必须明确规定纪委履行职责所必须有的规范、干部职权、执纪权限,明确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任免干部、部署工作、业务领导的权力,使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具体化、制度化,具有权威性。其次,必须大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把准司法监督脉动,完善律师制度,开展个案监督和重要案件评议,保证司法机关真正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监督。第三,要切实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和申述权,保护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第四,要重视和支持新闻舆论监督,尽快制定“新闻法”,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规范和充分发挥网络反腐的程序、作用。第五,要进一步强化民主监督。加强和改进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把权力运作和廉政情况的审议、监督作为审议工作报告时的重点内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建立廉政委员会。同时,畅通社会协商对话渠道,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民主监督作用。第六,要进一步强化对监督者的监督。监督权的异化,即监督者自身权力运行的不正当,是当前监督工作中出现的一个危害极大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监督工作的权威和有效性。必须加大对有监督职权的部门,特别是纪检、监察、检察、法院等监督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严格查处这些部门监督不公或滥用监督权力谋取单位和个人利益的不良行为,促使监督部门尽职尽责地行使监督权力。总之,我们必须不断地通过体制创新,通过加快立法,使各个监督主体、各种监督形式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使广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观念,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

(六)加快权力运行的法制建设

惩治腐败,建设廉政是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教育的、行政的、法律的多种手段,而在这诸多的手段中,法律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为此,必须加强廉政法制化建设,树立法律权威,把廉政建设的立足点放在不以个人品质和意志为转移,从而保证廉政建设的制度化、经常 化和有序化。

首先,要大力加强和完善廉政立法。要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是非,用客观标准确认廉政、腐败的内含和处延,用法律法规衡量国家公务人员是否违背人民的意志,是否有违法乱纪、徇私舞弊等腐败行为。廉政立法的目的在于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这是将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环节。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廉政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完善廉政立法,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廉政法》、《反贪污贿赂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经济活动实名法》等,以便把廉政以及监督机关的职能、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禁止做的,违反了就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是公职人员必须遵守的具体规范,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衡。除了重视制定有关事后惩戒性的法规外,更要加强预防性法规的制定,逐步建立起一套严密的严格的廉政法律体系。

其次,要严格执法。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和发展正常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因此,再好的法律,如果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也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一般意义上的法的实施,一方面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必须守法。另一方面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严格执行法律,适应法律,从而保证法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破除“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传统意识,坚持教育惩处并重,把惩处腐败分子作为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从严治“长”的重要措施来抓。在惩治腐败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执纪执法,绝不允许存在“空档”、“特区”,不能搞上下有别,内外有别。对于违反党纪的,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执行纪律,做到功过分明,赏罚分明,伸张正气,打击邪气。同样,对于违反法律的,也不管是什么人,一律严惩。既要实行法纪、党纪、政纪严惩,又要实行经济制裁,使其财、位、权三空,够不上纪律处分的,要变动其岗位,改变其谋私的条件和环境,借以有效地警戒后人,使人望贪却步。

纠正制度缺陷做牢制度“笼子” 以强化制度执行力管住管

好权力

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制度建设在廉洁政治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

制度作为监督的“前端窗口”,在惩防体系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制度的制订和执行两个主要环节。制度的制订不是目的,制度的执行才是制度建设的终极目标和生命力所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科学性、增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是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和举措。笔者认为,从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实践来看,只有切实找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上存在的问题,纠正制度缺陷,做牢制度“笼子”,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性,才能将权力有效地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用制度将权力管住管好,才能抓住反腐倡廉“长”、“常”二字,从而推动廉洁政治建设朝着科学化方向深入发展。

一、切实纠正制度建设存在的缺陷,做牢制度“笼子”,为提升制度执行力奠定坚实基础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摸索,各级党委、政府都建立了一整套反腐倡廉制度,制度体系不可谓不完整,制度涉及面不可不广。然而,制度建设存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切实纠正和克服这些缺陷,是提升制度执行力基础环节。笔者认为,当前制度建设中至少必须纠正和克服以下缺陷问题:

一是制度设置的盲目性。制度的设置脱离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制度制定者没有认真研究反腐倡廉的形势和趋势,对反腐倡廉工作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制度研究不够,对制度的供求现状缺乏必要的了解,只是十分笼统、模糊地提出制度建设要求,这是制度建设盲目性的表现。制度建设本身是一门学问,需要科学的态度、审慎的作风、务实的精神。制定什么制度,制定到什么程度,必须基于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践的充分把握、基于对反腐倡廉形势的客观评估、基于对反腐倡廉制度供求关系的深入研究。

二是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度就是规矩。既然是规矩,就要有内容、主体、程序、监督等实质性要求。但是,现有的一些制度存在内容空洞、要求笼统、难于操作的问题。制度建设在内容上的空洞化,使制度看似健全,实质无从执行,从而使制度的权威受到藐视,尊严受到挑战,公信受到怀疑。

三是制度内容的标准不确定性。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说过,“一种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做坏事,而一种好的制度会使坏人也做好事。”。所谓的“好制度”与“坏制度”,实际上就需要有一个评价标准。实践证明,“好的制度”就是实用、可用和管用的制度。随着惩防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但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制度供给过剩,条条框框到处都是,另一方面有效制度供给不足,还要呼吁制定新的制度。因此,迫切需要对制度建设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让那些好看但不管用的制度被及时淘汰,让那些大而空、实践中无从操作的“摆设”性制度不得出台和施行。另外,还要通过评价标准,建立起一种导向机制,防止只管制定和出台制度,不管内容是否切合实际、不管是否符合立法意图、不管执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倾向。

四是制度主体缺位。制度设置作为一门科学,其主体不仅仅是制度的执行者,还必须包括制度的制定者、制度的监督者和制度的评价者。特别是从制度的监督角度看,制度设计如果忽略了制度的供给者、监督者和评价者的参与,往往会给制度设计带来很大的疏漏。一个制度出台后能否有效施行、能否体现出其应有的效果,制度的制定者、监督者和评价者,都应该负起相应的责任。而当前几乎所有的制度,都只有制度的执行者成为制度建设的唯一责任者,而其它各方都不能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这是导致制度执行不力的一个很重要方面。

五是责任追究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责任的追究不到位,现行的很多制度的内容只是重在提醒和警告,对违反者的处罚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违反制度的成本太低,对与制度有关系的制度制定者、监督者和评价者的连坐责任追究更是无从谈起,制度的威信大打折扣,制度的生命力不能不受到怀疑。

二、强化制度执行力,用制度管住、管好权力

1、狠抓教育这一基础环节,增强制度执行的能动性

一是教育要分清层次,有重点。在制度执行上,领导干部是重点,领导干部在执行制度上的典范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同样,领导干部违反制度,其造成的反面影响也是巨大的。而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目前正面临着很尴尬的局面:在涉及的腐败案件中,领导干部却占据很大比例,领导干部因各种原因受教育的面不大,而参与教育的领导干部受到教育的效果不明显,甚至很多教育别人的领导干部在腐败的路上走得更远。因此,领导干部接受教育和领导干部受教育的效果,应该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是教育要着眼于当前,立足长远。要着眼于当前,开展及时有效的典型性警示教育,通过参观监狱、看守所、参与刑事庭审等现场活动,把近在身边的正反面典型进行剖析,在党员干部思想上产生震憾,心灵得到净化。此外,还要通过经常性的常规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利益观,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三是教育要轻形式、重效果。任何能产生实际效果的形式都是好形式。效果决定一切。当前在反腐倡廉教育中,一些地方本末倒置,为了所谓的出成果、树典型,在形式上挖空心思,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各种台账、资料齐全,让人眼花缭乱,而实际效果上却是一般般,甚至在一些树为典型的单位出现重大腐败案件。所以,没有实际效果的创新都是没有意义的创新,那只是好大喜功的面子工程,是有害无益的形式主义。

2、加强制度的规范性建设,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

(1)从制度本身着手,努力完善制度。一是制度的制定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新的阶段,反腐倡廉工作也会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在制度的内容上要满足这一要求:比如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问题,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总有不同的反映形式,需要有制度规定及时跟进;行业和部门新出现的不正之风,损害群众利益的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有制度规定及时约束;党员领导干部违法的新表现形式,更需要有规章制度及时惩戒。这就要求制度建设要不断探索规律、掌握规律、遵循规律,适应反腐倡廉工作的内在需求,推出符合实际的制度。

二是制度建设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具备延展性。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和延展性是相辅相成的,针对性提高了制度的效用,而延展性则拓宽了制度的涵盖范围,使制度本身更加严密。做好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重要的是在源头上遏制腐败的发生,特别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来深化反腐倡廉工作,而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制度是源头防腐的治本之策。改革创新需要针对源头腐败的特点和规律。在制度制定中,注意关注制度约束的延展性,防止制度漏洞的出现,杜绝执行者打制度的“擦边球”的现象,三是制度建设要有前瞻性。制度建设重在防范,既然要防范,制度设计就要有一定的提前量。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与不断完善,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反腐倡廉工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制度来规范的情况也在不断增多。在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给事后的纠正带来了很大的工作被动,特别是对一些风气性的问题,如果不能早发现、早制止、早规范,不但纠风的成本高,而且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也更大。因此,作为制度的设计者,要洞悉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灵敏反应党风廉政建设的新信息,及时提出制度建设预案,既不让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陷于无制度规则的犹豫徘徊中,又不让他们因为无制度规则的约束盲动蛮干而承担过错。

(2)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强化制度的可操作性。首先要提高制度的系统性。制度建设有大局观,从系统的角度审视制度建设,既要纵横交错,又要泾渭分明,织严制度网络。所谓“严”,是指缺一个不行,增一个多余。让制度之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应该是制度建设系统性的最佳体现,也是制度建设的较高层次。与此同时,要为制度建设卸载减负,该交给法律的,由法律来调整,该由部门规章来规范的,由部门规章来规范,该由内部制度来约束的,由内部制度来约束。制度不能追求大而全。其次提高制度的效用性。制度建设应该着眼于以下几点。一是“实用”。“实用”就是“需要”,既是监督管理的依据,又是党员干部遵守的规矩,不追求华而不实的形式和空泛的内容,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二是“管用”。“管用”就是有效,在实际操作中管得住人,管得住事,管得住权。如法院系统的“六条禁令”、“五个严禁”,令行禁止,有实效,有权威,这就叫“管用”。三是“好用”。“好用”就是简单、明了,易记易行,不繁琐,好监督。四是“可用”,“可用”就是“可行”,既有实体性要求,又有程序性规定,可操作,可执行。这样的制度才有质,有形,有效。

(3)提高制度的信任感。信任感就是对制度执行与否的后果预期,也就是每个人在这样的一个公平公正的制度坏境下,自己觉得不会吃亏的一种肯定。而最令人不安的现状是,制度对人的作用力因为制度环境的不佳而消解,在这消解的过程中,又引发了人们对制度的不信任感和藐视:除了自己,不知道还有谁在遵守执行制度。一边是制度建设的热情,一边是制度成效的认知困惑,这种对制度执行的不良预期,大大降低了人们对制度信任感。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人们对制度执行的心理预期。而这种改变,一方面需要持之以恒的教育,培育人们的制度意识,改变漠视制度的现状,另一方面,需要有强硬的措施,也就是执行制度要坚决。制度的执行,一旦形成习惯,那制度的威信也就体现出来了。

(4)重视执行效果上的提高。制度建设的内涵既包括制度设计,还包括制度的执行,因此,提高升制度执行力,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执行力,其实就是落实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力度,就是能否做到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当前要纠正在制度建设的认识上,把制度落实不断忽略的片面认识。还要纠正存在的另一种倾向:只管制度制定,不管或是很少顾及制度执行的效果,导致制度执行力日渐衰落。可以这样说,提升制度的执行力,是完善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制度权威性的重要保证。制度执行力的提升,一要靠教育引导,唤起干部群众对制度的信任感和执行制度的责任感。二要靠追究督导,对执行不力的情况进行追究,督促形成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三要靠评价指导,要建立起执行力评价体系,评价制度的优劣、评价制度建设的效力。是制度本身存在缺陷的,要进行修正,是人为原因造成制度不能落实的,要提出纠偏措施,对成熟的制度,要尽快赋予法律的地位,以收到优胜劣败之效。

3、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增强制度执行的严肃性

一个好的制度,其本身应包括制度执行中的责任追究内容。对于因违反制度而被追究的一方来说,接受追究是其不可回避的义务。但对于行使监督权的一方和行使责任追究权的另一方来说,这确是他们不可回避的责任。而责任追究不到位,则往往是后两者没有尽到责任,这也是一项制度的执行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最主要原因。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建立起制度执行者、执行监督者和责任追究者三方的利益制约机制,使三方的利益处于“零和”状态,才能消除执行监督和责任追究中老好人的现象,使监督和追究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明确并切实追究监督者和责任追究者的责任,是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保证。

第四篇:树立依靠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树立依靠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确保权力规范运行、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指导思想,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点,进一步完善文件运转制度、会议制度、请示汇报制度、节假日工作值班制度等工作制度,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

认真贯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国家工商总局《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扎实有效地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八项制度”规定,进一步理顺、细化、规范各项业务工作程序,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努力提高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水平。

注册局

职责:负责全市企业登记管理、登记服务指导工作。

职权:负责规定范围内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和企业登记注册工作。

权力运行风险表现:l、业务不熟练,未能做到“咨询服务一口清、发放资料一手清”;

2、为中介机构承揽业务;

3、滥用职权,对无需核实的事项进行实质审查,或对需要核实的事项不进行实质审查;

4、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登记决定;

5、对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没有进行认真审查;没有当场或5天内一次告知申请人要补正的全部内容;或不受理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申请。

防范措施:

1、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落实首办责任制;

2、加强窗口管理,设立群众举报热线及举报信箱,接受群众监督;

3、建立材料实质审查规范,规范实质审查的事项、内容;

4、加强登记受理人员思想道德和廉政思想教育,强化风险意识;

5、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实行阳光操作,通过明白卡、互助卡,将登记办事指南、办照须知、文件表格样板予以公示;

6、建立和完善行政许可检查制度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及时监督检查,并对检查中发展的问题依据“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

7、推行网上登记业务系统,实行阳光作业。

商标、广告股

一、职责:拟订商标,广告监督管理的具体措施、办法并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商标印制行为,指导商标代理组织和商标代理人的工作;按规定组织知名商标的认定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推荐;负责商标档案的管理与有关数据统计,组织监测各类媒介广告发布情况,负责广告登记工作、监督管理广告发布及其它各类广告活动,指导广告审查机构和广告、商标协会的工作。

二、职权:依法查处商标侵权及假冒案件和商标使用中的违法行为,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依法查处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

三、风险表现

1、户外广告登记受理岗位(风险点)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决定是否受理(风险点);核准岗位(风险点)决定是否核准(风险点)。

2、商标广告违法案件的查处。对案件线索进行调查(风险点)、立案(风险点)、调查取证(风险点)、采取强制措施(风险点)、认定是否构成违法行为(风险点)、构成违法行为的,作出行政处罚(风险点)。

四、防范措施

1、严格按照法定登记程序进行办理,严明纪律要求;增加工作透明度,公开相关信息,杜绝暗箱操作。

2、严格按照办案程序进行调查、立案、取证、扣留(封存)、定性。绝不越级越权,自觉接受群众和企业的监督。

商标、广告股

一、职责:拟订商标,广告监督管理的具体措施、办法并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商标印制行为,指导商标代理组织和商标代理人的工作;按规定组织知名商标的认定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推荐;负责商标档案的管理与有关数据统计,组织监测各类媒介广告发布情况,负责广告登记工作、监督管理广告发布及其它各类广告活动,指导广告审查机构和广告、商标协会的工作。

二、职权:依法查处商标侵权及假冒案件和商标使用中的违法行为,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依法查处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

三、风险表现

1、户外广告登记受理岗位(风险点)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决定是否受理(风险点);核准岗位(风险点)决定是否核准(风险点)。

2、商标广告违法案件的查处。对案件线索进行调查(风险点)、立案(风险点)、调查取证(风险点)、采取强制措施(风险点)、认定是否构成违法行为(风险点)、构成违法行为的,作出行政处罚(风险点)。

四、防范措施

1、严格按照法定登记程序进行办理,严明纪律要求;增加工作透明度,公开相关信息,杜绝暗箱操作。

2、严格按照办案程序进行调查、立案、取证、扣留(封存)、定性。绝不越级越权,自觉接受群众和企业的监督。

食品股

职责:组织实施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质量监测及相关市场准入制度;承担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和食品安全案件查处工作。

职权: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权力运行风险表现:

1、索要、收受监管服务对象的钱物;接受、参加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及各种消费娱乐活动;

2、违反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有关规定,不支付样品费用或者收取抽样检验费用,违规指定复检机构;

3、帮助当事人伪造、虚构抽样检验报告;

4、在案件查处工作中违反规定擅自对外透露案件查处信息;

5、滥用职权,在办理案件时为违法经营者牟取不当利益;

6、擅自截流、挪用、私分、出借罚没财物或者变价款,违规处理罚没物资;

7、在抽样检验、专项整顿等有关经费管理中,以权谋私,中饱私囊;

8、在专项整顿、重大案件查处、抽样检验、日常监管中故意隐瞒有关食品安全风险信息、食品经营者违法经营行为;

9、为当事人打招呼或者托人情,要求许可机关违规发放食品流通许可或者越权发放食品流通许可,影响、干扰办案机关依法查处案件。

防范措施:

1、加强干部职工思想、作风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干部职工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风险意识;

2、加强廉政和法治教育,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纪律观念,在工作中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观念;

3、健全各项内部工作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各种行为,办事透明、公正、公开、公平;

4、加强监督,严格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

经济执法局

一、职责:承担直销企业的监督管理及打击传销工作,查处市场经济中心各种违法、违章经济案件。

二、职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听证规则》等法律、法规,规章对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对所有查处案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三、风险表现:

(一)案件受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1、私自接待案件来访;

2、私自扣压、销毁举报材料

3、私自办理案件

(二)案件的立案、调查和处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1、受案件当事人委托,办理人情案。

2、用各种方式干预同级或下级办理案件;

3、私自转办、催办案件

4、办案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

5、擅自改变组织对案件作出的决定

6、利用职权收受案件当事人的财物、宴请等。

7、向当事人泄露案件调查情况或可能作出的行政处罚内容。

四、防范措施:

1、接待案件来访必须在办公室进行,并有2人以上,及时报告相关领导,并作好记录。

2、立案必须经领导审签,办理案件必须2人以上。

3、不徇私扣押财物。查扣财物应先经局长审签。

4、严禁个人私自办理案件,坚持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原则;

5、不向案件投诉人介绍中介机构,坚持依法办事,不徇私情。

6、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办理案件,证据的调取程序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

7、对调取、查封、批押的证据应进行妥善保管,不得损毁、丢失、侵占、挪用证据,调查取证应客观、公正,所有证据必须查证属实。

8、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案件当事人的财物宴请,不得向案件人泄露案件调查情况或可能作出的行政处罚内容。

9、案件结果要形成书面报告听取相关部门意见。

10、处罚决定作出后,必须依法执行,不得擅自减免及故意拖延。

市场规范管理局

一、职责:监督管理市场交易行为,承办动产抵押登记、拍卖监管工作等

二、职权:依法查处市场违法行为,加强对专业市场的监管。

三、权力运行风险表现

1、拍卖备案管理风险表现:(1)申请人申报材料时,受理人员不耐心解释,使申请人来回跑,劳而无功。(2)申请人申报时,受理人员暗示索要好处。

2、查处市场违法行为风险表现:案件线索核实过程中,领导、同事、朋友打招呼,调查人员私自将案件轻描淡写,给予终止。

四、防范措施

1、拍卖备案管理防范措施:(1)将各种申报所需材料打印成册或将其印制在申请表格中,免费发放给申请人。(2)严格按照流程图操作。

2、查处市场违法行为防范措施:案件线索核实过程必须两人以上人员参加,调查结论必须有全体参加调查人员签字确认。

企监股

一、职责:负责对市局登记注册企业的登记注册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含企业年检);组织查处违反企业登记管理法规的案件;指导本市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职权:依法对企业进行年检年审,对违法违规企业依法进行行政处罚

三、风险表现

1、因企业经办人员提供资料不齐,受理、初审、核审工作人员粗心大意,工作失误,出现风险;

2、受理、初审、核审中,因企业无法提供必须的前置或后置许可,而采取请吃、贿赂等手段,使之通过年检,出现风险;

3、电脑数据的录入中,因干部责任心不强,错误录入,出现风险。

四、防范措施

1、设立制度互相监督机制,通过若干监督关口把关;

2、制定风险点岗位责任制,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3、明确廉政风险防范内容(即:思想道德风险防范、制度机制风险防范、岗位职责风险防范);

4、实施科学规范管理。采取前期防范、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等措施,依托计划、执行、考核、管理机制,对预防腐败工作实施科学管理;

5、开展学习宣传教育。采取听讲座、观看反腐倡廉光盘、进行心理调适和自学等方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并做好学习记录;

6、因企业经办人员提资料不齐,受理、初审、核审工作人员粗心大意,工作失误,出现风险;

7、受理、初审、核审中,因企业无法提供必须前置或后置许可,而采取请吃贿赂等手续使通过年检,出现风险;

8、电脑数据的录入时,因干部责任心不强,错误录入,出现风险。

消费者权益保护股

一、职责:组织实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组织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知识,组织实施我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执法工作,组织查处我市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件;组织监督我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组织查处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

二、职权:行政检查、行政处罚

三、风险表现:

1、在组织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过程中,可能存在接受当事人的宴请、礼品、礼金等不廉洁行为,从而影响公正执法。

2、在查处行政处罚案件过程中,可能存在权钱交易等不廉洁行为,从而影响公正执法。

四、防范措施:

1、加强廉政教育,树立廉洁的观念。

2、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和风险防范。对于重大案件建立集体讨论制度;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建立完善回避制度。

3、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总局,省局各种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规定,严格依法行政。

12315申诉举报指挥中心:

职责:负责全市12315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和督办,集中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咨询,调处消费纠纷,制定12315工作制度,发布消费信息。职权:分流申诉举报案件,审批案件办结。

权力运行风险表现:

1、处理消费者申诉举报工作中,因涉及问题广,转办层级多,处理周期长等因素,存在对消费者申诉举报转办、督办不及时的风险。

2、调解消费纠纷,角度站偏引起消费者不满意的风险。

防范措施:

1、及时转办分流,督办,按规定期限及时予以办理,对重要案件和超期未办结案件及时督办。

2、公平、公正调解消费纠纷,依据法律法规规范化的做好调解工作。

政策法规股

一、职责:组织贯彻行政管理程序法规;承担立法调研、行政复议、核审、听证、立案登记备查等工作;承担或参与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工作;组织开展执法监督、执法检查、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执法证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培训等工作;依法处理案件申诉、投诉。

二、职权:案件核审权、听证权、复议权、执法监督检查权。

一、风险表现:

1、在行政执法检查验收时,可能接受检查单位礼品、请吃、请钓等。

2、在对规范性文件送审稿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时,可能存在审查把关不严,违反《安徽省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或者与其他法律法规规章不一致、不衔接。

3、在行政处罚案件调查处理过程中,可能接受当事人的宴请、礼品、礼金等。

4、在案件受理阶段,可能存在因收受当事人财物、接受宴请等行为而对不应补正的案件要求补正、不应受理的案件予以受理、应予受理的案件不予受理等情形;在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时,可能存在违反回避规定,不主动申请回避等情况。

5、在案件审理阶段,可能存在因收受当事人财物、接受宴请等行为而在案件调查、听证等过程中,采纳有利于某一方当事人的证据;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存在倾向于某一方当事人的意见并据此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在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时,可能存在违反回避规定,不主动申请回避等情况。

6、在案件核审阶段,可能存在因收受办案人员财物,接受宴请等行为而不严格依法核审等情形;在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时,可能存在违反回避规定,不主动申请回避等情况。

7、在行政案件听证过程中,可能接受当事人的宴请、礼品、礼金。

二、防范措施:

1、抽查县级工商局同志组成4人以上的检查组共同进行检查。

2、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检查要求和评分标准进行检查,全体检查组成员共同对被检查单位进行评分和反馈意见。

3、执法监督检查时,不得向被检查单位提出违反廉政制度的接待要求。执法检查结束后,对检查中的廉政工作情况进行小结,如实向领导或有关部门汇报。

4、在规范性文件制定时要严把法律关,要严格按照《安徽省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及其他上位法律规章对送审稿进行审查,防止出现工商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规章不一致的情况。

5、树立廉洁自律的纪律意识,以“不拿当事人一分钱、不吃当事人一顿饭、不抽当事人一根烟”的“三不”原则严格要求案件办理人员。

2、严格遵守案件办理纪律要求,保证两人以上共同办理案件;不单独与当事人会面;不在公共场所以外与当事人会面。

6、严格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安徽省行政复议案件办理有关规定,规范案件办理程序。

7、严禁与当事人单独接触。需要当事人直接接触的,应当由两名以上办案人员在场。

8、严格遵守回避规定。办案人员认为自己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应当主动申请回避。

9、进一步健全重大复杂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对重大案件,通过集体讨论等方式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10、严格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安徽省行政处罚案件办理有关规定,规范案件核审程序。

2、进一步健全重大复杂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对重大案件,通过集体讨论等方式作出行政处理决定。

11、树立廉洁自律的纪律意识,以“不拿当事人一分钱,不吃当事人一顿饭、不抽当事人一根烟”的“三不”原则严格要求听证案件办理人员。

12、严格遵守听证案件办理纪律要求,不单独与当事人会面;不在公共场所以外与当事人会面。

办 公 室

一、职责:协助局领导处理日常政务工作,负责重要文件起草和文书档案,信息、新闻宣传、综合统计、机要、保密、信访、行政事务管理、会议组织;承担综合性调研,协调全局调研工作。

二、职权:

三、风险表现

1、在文件收发工作中,存在未及时将文件报送领导审批、转发承办单位、督促承办单位按时办结、文件多环节运转后去向不明、发文时审核把关不严等风险。

2、在印章使用管理方面,存在未审批盖章和以信函交换方式传送印模时不派员监印致使印模丢失、失控的风险。

3、在宣传报道工作中,存在未经批准接受采访、宣传稿件内容虚假、向媒体披露敏感信息的风险。

4、在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误将保密信息公开的风险。

5、在安全维稳应急处置工作中,存在处置不及时、处置不当及发布消息不准确等风险。

四、防范管理措施

对上述廉政风险点,要综合采取加强教育、合理分析、完善程序等多种措施,进行有效防范。

(一)文件收发

1、针对未及时将文件报送领导审批的风险点

防范管理措施:(1)工作人员快速浏览文件,根据文件时限要求,区别处理。对特急件单独处理,快速准确登记后报送主任审批。(2)完善与局领导文件运转联系沟通机制,密切关注文件去向。

2、针对未及时将文件转发承办单位的风险点防范管理措施:(1)在登记领导批示意见后,按照办公室主任或局领导的批示意见,及时转发相关科室签收、承办、不延误。(2)在文件送出合理时限内要与承办单位联系,掌握文件运转情况。对特急件,在报送局领导审批的同时,与有关承办单位提前沟通,请其先行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并做好后续督促工作。

3、针对未督促承办单位按时办结的风险点

防范管理措施:(1)在办文时限方面进行规定。(2)要求承办单位按时限要求报办公室。

4、针对文件多环节运转后去向不明的风险点

防范管理措施:(1)工作人员在机要室领取文件时,要与文件收发清单仔细核对,从源头上防止文件缺失。(2)严格执行文件签收制度,跟踪文件办理流程,做到当日文件当日清。(3)根据单位条件适时增设机要阅文室,确保机要室随时有工作人员在岗。

5、针对发文时审核不严谨致使出错的风险点

防范管理措施:审核人员按照公文规范严格把关,确保内容准确、用语规范、格式符合标准。

(二)印章使用管理

l、针对未审批盖章的风险点

防范管理措施:(1)适时修订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印章管理的相关规定。(2)按照机要保密部门办公室的硬件配置要求安排“三铁一器”。

2、针对印模丢失的风险点

防范管理措施:对非本机关主办的联合发文,由各承办科室派人员和校核,确保印章安全和公文质量。(三)宣传报道

针对未经批准接受采访、宣传稿件内容虚假、向媒体工商系统敏感信息的风险点

防范管理措施:(1)建立宣传活动多级审核责任制,加强对宣传事项和宣传内容的审核工作,确保宣传活动不出现导向性错误。(2)加强与新闻媒体的交流沟通,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3)遇有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要及时统一宣传口径,明确宣传导向。(4)完善外宣程序规范,严格接受采访报批程序。

(四)政务信息公开

针对误将保密信息公开的风险点

防范管理措施: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多级审核责任制,加强对公开内容的审核工作,确保不出现公开保密信息的错误。

(五)安全维稳应急处置

针对处置不及时、处置不当及发布消息不准确的风险点

防范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迅速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2)建立全市系统协调联系机制,确保信息收集、情况报告、指挥处置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事态。(3)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依法处置。(4)及时统一宣传口径,准确无误发布信息。

后勤服务

三、风险表现

(一)公务接待风险表现:

1、超标准接待;

2、在报批过程虚报人数,变相不按相关标准执行接待。

(二)物资采购风险表现:

1、不按实际需求提出超出标准和规定申请;

2、不按计划随意分配;

3、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登记不及时,造成固定资产丢失。

(三)公共事务管理风险表现:

1、在重大项目或紧急抢修时,未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

2、玩忽职守,造成故障不能及时排查;

3、采购不合格的食材。

四、防范措施

(一)公务接待防范措施:

1、制定和完善接待制度;

2、实行接待工作归口管理,严格按既定标准执行。

(二)物资采购防范措施:

1、严格执行分级审批管理制度;

2、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完善固定资产台帐。

3、集体采购、互相监督;

4、严格控制采购成本。

(三)公共事务管理防范措施:

1、明确专人负责专项设施维护;

2、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办理维修事项;

3、实行食材验收制度。

人事教育股

一、职责:研究拟定本市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协助局领导抓好县(市、区)局(分局)领导班子建设;负责局机关本市系统机构编制、人事管理、教育培训、评先表彰、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和出国(境)管理等有关工作;指导市局系统基层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二、职权:市局系统机构编制、人事管理、教育培训、评先表彰、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和出国(境)管理

三、风险表现

1、未严格按照程序推荐考察干部,推荐范围和谈话对象选择不公平,考察不全面,2、隐瞒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真实情况;

3、通风报信、暗示、泄露酝酿、讨论干部任免的情况;

4、对举报被推荐人、被考察人的信件, 不认真进行初步核实,不能如实向党组汇报,导致干部任用失察失误等。

5.评比表彰工作中的风险节点

(1)在名额分配上违反分配原则、照顾人情、不民主商议;(2)因人情关系降低被表彰单位和个人的评比标准;

(3)在采购、印刷、制作相关证书、奖牌、资料中照顾人情,弄虚作假,谋取私利。

四、防范措施

1、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实行“两个半天”学习制度,即每周用半天时间自学,每月用半天时间全体人员进行集体学习讨论。努力提高自身政治业务素质。

2、在干部管理上,严格按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执行。

3、对评比表彰工作的风险防控

(1)经过民主讨论制定名额分配原则与评比标准;(2)严格按照评比标准组织评选,不得随意扩大范围和降低条件;

(3)在采购、印刷、制作相关证书、奖牌、资料时要由多人多方询价,按照询价情况作出预算报告,经领导同意方可采购。

财务股

一、职责:预算编制、票据管理、现金管理、会计核算、报表编制、资产管理重大投资项目支出审核

二、职权:市局机关及系统财务管理

三、风险表现

1、有不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审核审批,以权谋私的风险;

2、有与投标对象串通,弄虚作假、泄漏标底,收受贿赂的风险;

3、有侵占报废资产或私分处置报废资产所得收益的风险。

四、防范措施

1、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行会计建帐、报销、审核、记账、结账、报告分析以及票据、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

2、严格财务审核、呈批、报销程序,对财务事项按照“先批示,后核经费”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3、加强对财务审批、报销审核等重点岗位的监督管理,规范其权限,严格实行审批、审核责任制,切实做到不报人情账。

4、对大型采购,要严格遵守政府采购规定,同时要请纪检、审计参与全过程监督,并按规定程序逐级报审。

5、建立资产采购、保管分离制度。采购人员建立资产采购登记,保管人员审核采购登记情况并登记入库,发放时进行资产出库登记,领用单位进行审核登记。

6、严格遵守省局资产报废处罚有关规定,完善资产报废处置流程,制定详细的资产处置、审批等流程。

四、防范措施:

(一)对岗位职责类风险点的防范和监督管理

1、对组织会议、举办培训工作的风险防控

(1)按照有关规定确定开会、办班地点,不在旅游景区开会、办班,严格按标准确定会议费用;

(2)在确定会议或办班地点、联系会务接待方面要调查了解情况,谈判要多人参与,民主决策;

(3)在采购和印制会议、培训资料及相关用品时,要多方多人询价,货比三家。按照询价情况作出预算报告,经领导同意方可采购;

(4)按规定收取会议费、培训费等,收款与开具发票要由财务人员负责;

(5)现金支出必须报领导审核同意并经过两名以上的工作人员给付;

(6)必须由两人以上参与会议、培训费用的结算。

2、对评比表彰工作的风险防控

(1)经过民主讨论制定名额分配原则与评比标准;

(2)严格按照评比标准组织评选,不得随意扩大范围和降低条件;

(3)在采购、印刷、制作相关证书、奖牌、资料时要由多人多方询价,按照询价情况作出预算报告,经领导同意方可采购。

纪检监察室

一、职责:负责市局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行政效能建设、政风行风建设工作;开展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和效能专项监察;检查机关党员干部违反党的章程及违反党纪条规情况;受理党员的检举、控告和申诉;完成市纪委、监察局和省局纪检监察室交办的工作。

二、职权:调查处理本市系统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违章行为。

三、风险表现形式:

1、对来信来访的检举、控告,申诉材料不认真整理记录,不及时转让或交办;

2、接受当事人宴请馈赠说情等对违纪违法事实调查不深入,不充分,证据收集不全面、不真实;

3、对违纪违法事实定性避重求轻或定性不难;

4、对符合移送条件的案件不及时移送;

5、不按法律法规规定程序办理。

二、预防措施:

1、加强纪检监察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实行“两个半天”学习制度,即每周用半天时间自学,每月用半天时间全体人员进行集体学习讨论。

2、办案期间,认真制定承办方案,严格执行2人以上参加调查取证的规定,及时掌握和汇报案件办理进展情况;

3、完善制定办案工作纪律和制度。

机关党委

职责:负责市局机关及直属单位的党团工作,完成省市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权力运行风险表现:

1、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易存在时间不及时,内容不全面和人员不完整的现象。

2、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可能存在政治敏锐度不高,不能及时了解广大党员、群众思想动态的现象,不能为党组织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参考。

3、在确定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名额分配及初步人选名单时,可能存在审查材料不严,凭个人关系和感情办事的现象,从而影响评选工作的公平公正。

4、党费的收缴、使用和管理由一名负责组织工作的同志代管,可能出现党费收缴标准不统一、党费使用支出范围不符合规定的情况。

防范措施:

1、强化时间观念,增强学习的时效性;

2、全面收集教材,保证内容全面;

3、要求各单位严格学习考勤制度,确保全面覆盖。

4、增强政治敏锐性,适时开展调查研究,广泛了解干部群众思想状况,为党组织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依据。

5、认真审查材料,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严格公示程序,广泛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

6、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管理、使用的规定》使用和下拨党费时,必须集体讨论决定,不得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7、上级党组织下拨的党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8、增加人员,指定专人负责,实行会计、出纳分设;

9、由财务科代为管理。

个私协会

一、职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职权:宣传教育、引导发展、协调服务、规范自律。

三、权力运行风险表现:(一)岗位职责类风险点:

1.组织会议、举办培训班的风险节点

(1)未按有关规定确定开会、办班地点和会议定点饭店,超出国家规定的会议费标准;

(2)在确定会议或办班地点、联系会务接待方时了解情况不实不细,照顾人情关系,有主观随意性;(3)在采买和印制会议、培训资料及相关用品时照顾人情、弄虚作假、谋取私利;(4)收取会议费、培训费时不按规定收费或出具等额票据;(5)在商量、支付老师课酬时有随意性或谋取私利;

(6)在会议、培训费用结算时,不按预算标准或弄虚作假,谋取私利。2.评比表彰工作中的风险节点

(1)在名额分配上违反分配原则、照顾人情、不民主商议;(2)因人情关系降低被表彰单位和个人的评比标准;

(3)在采购、印刷、制作相关证书、奖牌、资料中照顾人情,弄虚作假,谋取私利。

3、接待工作中的风险节点

(1)公务接待存在浪费现象;(2)执行接待标准不够严格,超标准接待;(3)管理不够规范,未按规定审批。(二)内部事务管理局风险点:

1、财务管理的风险节点

(1)在重大项目或大额资金使用上,未经秘书长办公会讨论通过,自作主张造成经济损失;(2)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3)违反现金管理规定,违规开支、报销;(4)私设小金库、账外账及白条抵库现象。

2、物次采购及资产管理的风险节点(1)购置资产不审批、不调研、盲目采购;

(2)在物资采购以及解决干部福利等活动中贿赂或照顾熟人、亲友等谋取其他私利,弄虚作假,收受回扣;(3)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登记不及时,造成固定资产丢失;

(4)分配资产时,不按实际需要进行分配,受人情因素干扰或收受好处,违反规定分配。(三)思想道德建设的风险点:

1、对廉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从思想上不重视,认为廉政风险与己无关,可能导致发生违规、违纪、违法的情况;

2、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有注重业务知识学习、轻视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倾向,可能导致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素质下降的情况;

3、工作中有畏难情绪,怕承担责任,怕得罪人,可能导致工作不求上进、不能开拓工作局面的情况;

4、不服从领导,消极怠工,不能及时安排、有效落实自己份内工作,可能导致工作出现偏差或失误的情况;

5、不能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作风浮夸,本位主义思想严重,独断专行,可能导致创新发展意识不强、工作业绩不佳的情况。

(四)制度机制建设的风险点:

1、未能根据改革发展和新形势的需求,及时完善和认真执行各项制度。有些制度不够科学、严谨,缺乏时效性,没有约束力,不能及时对其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可能造成工作中出现偏差和失误;

2、对制度监督检查不够,可能导致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不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因部分机制缺乏相互支撑,相互制约,致使在管理过程中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

四、防范措施:(一)对岗位职责类风险点的防范和监督管理

1、对组织会议、举办培训工作的风险防控

(1)按照有关规定确定开会、办班地点,不在旅游景区开会、办班,严格按标准确定会议费用;

(2)在确定会议或办班地点、联系会务接待方面要调查了解情况,谈判要多人参与,民主决策;

(3)在采购和印制会议、培训资料及相关用品时,要多方多人询价,货比三家。按照询价情况作出预算报告,经领导同意方可采购;

(4)按规定收取会议费、培训费等,收款与开具发票要由财务人员负责;

(5)现金支出必须报领导审核同意并经过两名以上的工作人员给付;

(6)必须由两人以上参与会议、培训费用的结算。

2、对评比表彰工作的风险防控

(1)经过民主讨论制定名额分配原则与评比标准;

(2)严格按照评比标准组织评选,不得随意扩大范围和降低条件;

(3)在采购、印刷、制作相关证书、奖牌、资料时要由多人多方询价,按照询价情况作出预算报告,经领导同意方可采购。

3、对接待工作的风险防控

(1)严格按程序审批,遵守接待原则;

(2)严格遵守接待标准,杜绝铺张浪费;

(3)禁止高消费和到娱乐场所消费。

(二)对内部事务管理类风险点的防范和监督管理

1、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防控

(1)严格遵守国家对财务管理的规定,加强财务管理,完善财务制度,严格执行《会计法》,认真做好财务各项工作;

(2)在大额资金的使用上,必须经过办公会讨论通过;(3)加强财务审计监督,重点防范和查处违规开支、杜绝小金库;

(4)认真执行财务预算,不得随意超支、挪用,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2、对物资采购及资产管理的风险防控

(1)加强对固定资产及物资采购的管理,严格审批制度,杜绝盲目采购;

(2)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采购前要多方多人询价。重要物资采购及处置要做到全程监督管理,认真参照政府采购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

(3)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要上报主管领导核批方可进行报废处理:禁止擅自处理固定资产;

(4)根据工作需要为工作人员配备固定资产,严禁超标准配置。

(三)对思想道德建设风险点的防范和监督管理

1、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科学合理安排好学习计划,把党风廉政教育融入理论学习中,党员领导干部要定期上党风廉政教育课,不断提高廉洁从政的意识。

2、每年要集中两次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教育。早打招呼,早提醒,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3、抓住正反面典型进行教育,开展向廉政先进人物学习活动,剖析反面案例和观看电教片等。

4、开展以理想信念、党员先进性为核心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干部学法用法自觉性。

(四)对制度机制建设风险点的防范和监督管理

1、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查找制度是否具体、管用,是否履盖各项目业务工作,是否履盖权力运行的全过程,根据形势发展的实际工作的需求,及时补充、修改、完善并认真执行各项制度。

2、建立风险防范管理的相关制度,通过一系列执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形成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规范的防范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问题的可能性。

3、持续改进和完善。认真总结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经验,及时发现和识别新的风险点,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动态监控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长效机制。

4、逐步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问责制度。

消费者协会

一、职责:(一)宣传有关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

(二)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

(三)开展消费教育,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四)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

(五)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

(六)就有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

(七)投诉事项涉及商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的,可以提请鉴定部门鉴定,鉴定部门应当告知鉴定结论;

(八)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组织消费者对经营者的商品和服务质量进行评议;

(九)公布消费者的投诉情况和处理结果;

(十)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

(十一)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

(十二)协助市人民政府开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活动。

二、职权: 依法开展对商品和服务的社会监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风险表现

1、没有及时、有效地发布消费警示、提示;

2、在调查处理消费纠纷时,不依法、不公正、合理。

四、防范措施

1、制定风险点岗位责任制,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2、明确廉政风险防范内容,即:思想道德风险防范、制度机制风险防范、岗位职责风险防范。

3、实施科学规范管理。采取前期防范、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等措施,依托计划、执行、考核、管理机制,对预防腐败工作实施科学管理。

4、开展学习宣传教育。采取听讲座、观看反腐倡廉光盘、进行心理调适和自学等方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并做好学习记录。

5、认真撰写心得体会,要求科室干部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并实行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由部门领导定期抽查和定期审阅。

第五篇: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机制问题研究

对权利运行的有效制约机制问题研究

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机制问题研究

摘要 权力的本质就是集体赋予领导主体(领导者个人或领导团体)支配公共价值资源份额的一种资格。因此任何掌握权力的部门和岗位都客观存在发生腐败行为的风险,如何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制约成为摆在我们工作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结合机关第二党支部的工作性质与实际,对生产运行科和安全技术科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如何对权力进行控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廉政风险;权利运行;制约机制 背景

岗位廉政风险是指在岗人员在从业或日常生活中,发生受贿、贪污行为的可能,即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可能;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个人谋取私利的行为可能;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可能。在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具有一定权力的岗位和关键环节,认真查找可能引发受贿、贪污行为的风险,有针对性地运用基础防控、重点业务预警防控等有效措施,超前化解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强化岗位廉洁从业风险意识、规范权力运行,形成有效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我们坚持将监控防线前移、权控重点上移,建立预警防范系统,让员工在权力行使前就得到提示、提醒,做好预知、预警、预防。

生产运行科是XXXX的生产指挥中心,负责中心各项生产工作的组织协调。负责外协队伍的资质审查、考核及工作量调配、招投标及工作量考核认定工作。

第1 页

共1 页

对权利运行的有效制约机制问题研究

安全技术科主要负责中心安全生产现场管理的日常督察工作,对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屡次通报重复发生的问题,可对相关责任人及单位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和《督察令》,并扣除一定的工程款。

从科室的具体工作业务可以看出,不管是对外协队伍的资质审查、考核及工作量调配、招投标及工作量考核认定,还是对相关责任人和单位进行处罚、扣款,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享有了工作职责赋予它支配公共价值资源的一种资格,因此,存在因人的主观行为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可能。所以,我们需要规范员工在工作中合理利用权力,让权力为企业服务而不是为己谋私、为他谋利。2 规范权力运行的思考与建议

为合理规范员工用好手中的权力,更好的保护员工不触及高压红线,机关第二党支部在对日常工作进行认真梳理后,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按照以权力为主线,以工作岗位为点、工作程序为线、监管制度为面,查找岗位从业风险,最大可能的做到“权力在哪,风险防控在哪”,对权力运行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2.1 持续加强廉政教育工作

将廉政教育学习作为党支部“三会一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主要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及《关于严格禁止领导干部利用中国石化资源和平台谋取私利的十条规定》等,组织员工观看廉政教育警示短片,通过理论知识与鲜活案例相结合,第2 页

共2 页

对权利运行的有效制约机制问题研究

让各位党员干部仔细算清人生“七笔账”,即算好“政治账”,志高方能致远;算好“经济账”,勤耕方才富足;算好“名誉账”,清廉方能扬名;算好“家庭账”,守身方能家园;算好“亲情账”,品高方能会友;算好“自由账”,自律方能无拘;算好“健康账”,心良方能体壮。

2.2 强化预警,防范风险

2.2.1 理清职责职权,细化员工岗位说明书,规范各岗位员工职责,明确权力边界,让权力在范围内运行,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

2.2.2 查找岗位廉政风险点,就是把权力行使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公开亮相,做到防患于未然。

2.2.3 划分风险等级,指根据风险识别结果,按照各类权力的风险表现强弱、风险发生机率高低、风险发生的危害程度大小和造成影响轻重等,对风险进行等级评定的过程。对岗位存在若干个廉政风险点,按照高危、中危、低危三个等级进行划分。评估依据有:对外业务往来单位频繁程度,资金关联的高低程度,发生风险可能性大小以及危害程度,自由裁量权空间的大小和监控难易程度。同时还要结合其岗位对单位的重要程度、权力公开透明程度、职务影响力的大小等方面进行综合比对确定。

2.2.4 制定防范措施,按照风险等级的划分和潜在风险的描述情况,制定出防范风险发生的措施,建立完善集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廉洁风险监控体系。

2.3创新手段、强化监督

第3 页

共3 页

对权利运行的有效制约机制问题研究

将过程监督作为重点,加强动态管理,从监督的方式方法和制度的健全完善入手,确保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措施就跟进到哪里,监督效果就体现到哪里,责任追究就实施到哪里。

2.3.1 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为规范督察问责管理方式,机关第二党支部已根据历年的问责案例建立了问责案例库,但是目前存在可参照性较低的问题。

为确保问责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应建立完善承包商违规违章处罚实施细则,同时,在现场督察发现问题隐患后,必须向承包商指明该问题隐患违反的标准条款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同时还需由项目管理工程师及承包商现场负责人签字认可,严禁督察人员故意刁难承包商,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安全技术科在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提出问责建议时必须依照违规违章管理办法执行,然后上报中心HSE会议集体讨论。

2.3.2 优化特车工作量分配方式

为加强对生产运行管理人员在作业任务安排方面的约束,中心创新管理方式,对完井试油及其配套作业工作量采取“四位一体”考核方式及比例招标法。即项目部对前期承包商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进度、工作量进行考核评价,工程技术所对施工资料和报告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安全技术科对安全环保进行监督评价,生产运行科对基础管理进行考核评价。在每次招标的技术标打分时,将上月项目部、技术所、生产科、安全科的考核综合分作为当次技术标的70%,其他评委现场打分只占技术标30%,招标委员会依据考核排

第4 页

共4 页

对权利运行的有效制约机制问题研究

名进行工作量分配。在工作量和时间等信息不明确的情况下,中心在招标前预先约定下次工作量的分配比例,参加招标的施工单位根据打分名次获得相应的施工作业比例。此举可有效杜绝了生产运行人员随意安排工作量的情况。

但是气举和泵车作业主要以施工井次作为分配标准来满足任务安排符合率,未考虑各项施工作业所产生的工作量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影响工作量安排的合理化。为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地安排好各项施工任务,建议细化泵车作业和气举作业工作量分配办法,将泵车工作量安排分为掺稀、应急值班和零星作业(替浆、打压射孔、倒液/补液、封隔器坐验封)三大类,安排任务时严格按照中标比例分配工作量,合理控制中标工作量总量,切实提高招标符合率;气举作业生产尽量使施工井次和作业总时间都与招标比例相符,实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2.3.3运用科技手段进行监控

目前对作业工作量进行签字核定完全依靠现场人员,存在人为作假的可能。为了确保泵车及气举作业时间的准确性,需尽快开发完善压力记录系统,该系统能准确记录特车作业和待命时间,并将压力曲线进行存储,在进行签字核实工作量时可调用该系统压力曲线,对工作时间可一目了然的进行显示,保证工作量结算的真实性,也杜绝了承包商造假的可能性。

2.3.4畅通承包商反映渠道

为真实了解各岗位人员在私下有无对承包商进行“吃、拿、卡、要”等问题,党支部委员每季度定期到承包商进行

第5 页

共5 页

对权利运行的有效制约机制问题研究

廉政回访,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承包商处于保护自己的目的不便直接对“吃、拿、卡、要”等问题进行反映。

建议设立廉政举报邮箱并向承包商公布,让承包商打消举报顾虑,使党支部倾听来自承包商的真实声音,同时,此举还可以对各岗位人员进行威慑,让其用好自己的权力,切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抓”。3 结语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和监督,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关键环节。不断建设完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对进一步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以及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xxxx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实施方案.第6 页

共6 页

下载加强对监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创新有效预防腐败的制度机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对监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创新有效预防腐败的制度机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