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十二五银行业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5 02:0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州十二五银行业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州十二五银行业发展规划》。

第一篇:湖州十二五银行业发展规划

湖州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银行部分)

一、“十一五”期间湖州银行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金融规划完成情况

(二)“十一五”期间银行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银行信贷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功能不断增强。2006年以来,湖州银行业经历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异常复杂的局面。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监管部门的引领下,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主动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不断优化信贷投放结构,积极做好金融保障工作。一是加大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投入,满足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大助推作用领域的资金需求。截至2009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 170个重点项目和104家重点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6.37 亿元和65.8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0.11%和5.72%。二是切实加强“惠农支小”工作,加大“三农”和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截至2009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企业贷款余额274.01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157.6亿元;农业贷款余额达128.45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85.5亿元。三是促进消费升级,支持居民合理消费需求。2009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94.45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132.04亿元。四是传导信贷政策,推动结构调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加大信贷有效投入的同时,保持理性控制贷款总量和投放节奏,合理调配金融信贷资源,及时传导各类信贷政策等,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保障银行业平稳发展。

2.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日臻完善。随着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入驻以及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迅速成长,湖州银行业金融组织结构日益健全,银行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浦发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浙商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分别在湖设立分支机构,邮政储蓄银行湖州市分行正式挂牌,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安吉交银村镇银行、德清乾元德农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先后成立。截至2009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达17家,其中:国有商业银行5家共有机构网点176个;政策性银行1家共有机构网点4个;股份制商业银行3家共有机构网点3个;邮政储蓄银行1家共有机构网点81个;城市商业银行1家共有机构网点33个;农村合作金融机构5家(其中农村合作银行4家,农村信用联社1家)共有机构网点173个;村镇银行1家共有机构网点3个;在监管引领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向县域、欠发达地区延伸分支机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并于2009年在全省率先实现空白乡镇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

3.银行业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十一五”期间,湖州银行业以强化机构功能提升经营质量为重点,积极而有序地推进银行业体系改革,银行组织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增强。一是农村金融改革成效突出。在全省农村信用社两轮改革中,湖州5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已有4家组建成为农村合作银行,南浔农村合作银行、长兴农村合作银行分别成为第一轮、第二轮改革中全省首批开业的机构;目前南浔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在积极筹备中。二是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全面推进。湖州银行基本完成阶段性增资扩股工作,资本充足率明显提升。跨区域经营取得明显进展,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主导发起村镇银行均已获得监管部门认可。率先探索经济资本管理,全面提升资本管理水平。三是国有银行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各国有商业银行在湖分支机构根据其上级行股份制改革方案及进程安排,稳步推进各项股份制改造工作。适时调整组织架构,推进机构扁平化管理;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建立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大力推行经济资本管理,有效引导信贷业务客户结构调整。四是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齐头并进。股份制商业银行以授信审批、内部稽核为重点的业务扁平化、垂直化管理改革步伐加快,探索向县域拓展业务;邮储银行完成组建开业,并积极扩大小额贷款试点、增加小额质押贷款网点,拓宽邮储资金回流渠道。

4、银行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监管部门的督促和引领下,湖州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浙湖州市场实际,不断推进包括运行机制、组织管理和业务产品等方面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步伐逐步加快,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创新意识显著增强。众多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认识到金融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把创新作为提高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二是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金融创新产品不断丰富,特别是各种理财类、咨询类、小企业信贷、农业信贷等创新业务发展快速。创新的内容除了产品、服务等外,还涵盖了管理理念、经营管理机制、体制等方面。三是弱势领域金融创新成效凸显。通过专营机构建设、建立银保风险共担机制、丰富信贷产品、改进管理机制,小企业和农业贷款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5.银行业监管效率和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湖州银监分局坚持审慎监管、分类监管原则,因行施策,因险施略,逐步完善调查研究、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三位一体”的全面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充分发挥风险预警功能。密切关注各类风险线索,先后对集团客户贷款、个人贷款、房地产贷款、公路贷款、“两高一剩”行业贷款、票据业务和资产转让等各类银行业突出风险进行了重点调查剖析,及时发出风险提示,有效规范了机构的经营行为。二是强化非现场监管的风险监测功能。大力推进非现场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集团客户风险、大额贷款、关联交易风险、贷款质量迁徙的监测分析制度,及时发现风险点和异常变化。三是强化对法人银行机构的资本监管和市场约束。通过监管意见书、差别化的准入政策等措施,督促辖内法人银行业机构增强风险防范的自觉性,着力完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推进经济资本管理,加强信息披露。四是注重监管文化建设。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征的监管文化,并以此引领队伍、凝聚合力,全面提升监管团队战斗力,保障银行业稳健运行。

(三)“十一五”期间湖州银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湖州银行业无论在自身发展还是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均实现了飞跃,银行业整体竞争实力、服务水平均得到了大幅提升,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成效明显,但回顾五年的历程,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湖州银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制约其持续稳健发展的因素,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银行业发展的理念问题。在信贷管理方面,不少银行业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存在“抵押为本”的理念偏差,导致基层经营行、信贷客户经理把落实抵押作为发放贷款的充要条件,而把贷款“三查”视作程式化的过程,扭曲了银行的信贷文化根基。在市场竞争方面,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始终难以认同协作发展的理念,导致银团贷款业务推进缓慢,银行对大企业、大客户议价能力难以提升。在风险管理方面,大多数银行在风险控制理念上尚不能做到正视风险、管理风险,而是一味地回避风险,试图通过考核机制,设臵极低风险容忍度甚至“零容忍”来拒绝风险,违反了银行经营的内在法则和基本的市场交易原则,其结果是将大量有发展潜力的客户拒之门外,丧失了许多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二是银行业发展的质量问题。尽管近年来,湖州银行业总体上呈现良好的运行态势,但与良好现代银行的标准比较,在内部控制、经营机制、合规建设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制约着辖内银行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在各方努力推动下,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完善的公司治理、科学的激励约束、有效的风险控制”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改革任务依然任重道远。银行业目前在金融创新方面存在产品和服务缺乏特色、科技含量不高、风险控制滞后等一系列的问题,尚不能适应战略转型的要求。

激励约束机制不够科学。目前,辖内银行业开始积极探索建立科学有效、成熟和规范的绩效管理体系,并开始注重对盈利能力、资产风险状况、业务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但从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即有效解决经营管理中的“短板”问题、提高银行业整体绩效等方面来衡量,各银行绩效考核机制的有效性还有待改进。最突出的问题是考核理念存在偏差,“唯财务指标论”导向扭曲了基层行的经营行为。导致基层行在信贷风险把控、服务收费及业务竞争等方面行为失范,甚至诱发道德风险。

三是银行业发展的模式问题。传统盈利模式对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日显。近年来我市银行业业绩的持续增长表明,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主要来自高利差政策下的利息收入。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利率管制的放松,银行利差水平将逐渐收窄,依赖的传统盈利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从目前公布的一些上市银行年报来看,银行利差呈现较为明显的收窄趋势,银行盈利水平有所下降。可以预见,银行利差的缩小,盈利能力的减弱,都将成为下一步影响银行信贷运行的重要因素。

二、“十二五”期间银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后危机时代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依然不会改变,但世界经济结构和多极化发展格局或将出现重要变化,而国内经济体系的大规模结构调整也必将是中国经济体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十二五”对湖州银行业来说既有未来新的广阔发展空间,也将面临调整带来的严峻考验,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环境分析

一是银行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和内生性优势明显。

二是经济转型升级对金融支持的需求更为迫切。首先,经济转型凸显金融资源的重要性。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下,湖州经济转型升级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新的产业行业应运而生,企业增长模式发生转变,自主创新步伐加大,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更快,这将催生大量的资金需求和丰富的金融产品需求,给银行业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为银行业加快实现战略转型创造有利条件。其次,产业升级将给银行业带来风险压力。随着落后产业和企业的淘汰,必然要求银行业按照产业政策要求,适时适度采取退出策略,这个过程将使银行面临信贷结构调整和资产风险增加的巨大压力,对银行信贷管理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再次,扩大内需是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人民生活水平将加快提高,当前湖州 人均GDP已经达到 元,正向发达国家水平迈进,收入的提高、财富的积累,必然要求金融服务向多元化、深层次发展,以满足日益提升的生活、消费、旅游、健康等需求,同时也给银行业零售业务的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

三是

(二)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湖州银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委、市政府“ ”的总战略,以创建“先进银行”为核心,积极融入长三角,坚持把改革和创新作为银行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组织体系,深化银行业体制改革,改进银行业经营管理,提升银行业服务水平,切实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银行业对经济社会的价值创造和社会责任贡献度,促进湖州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三)指导原则

——服务经济原则。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湖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实现银行业自身改革、创新与发展,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稳健经营原则。引导银行业进一步深化资本约束的理念和机制,坚持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走质量、效益、速度、规模协调发展的道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深化改革原则。大力推进和深化银行业体制改革,解决银行业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创新,不断提高银行业体系的活力和效率,增强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审慎创新原则。结合银行业体制改革的契机,推进银行业的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引导银行业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综合竞争力。

——以人为本原则。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现代化、专业化人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完善用人机制,营造有利于金融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为银行业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总体目标

——实现银行业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持存贷款规模的适度平稳增长,争取规划期内GDP对贷款余额的比值保持在0.7-0.8之间1,期末,银行业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 亿元和 亿元。在保障现行有效信贷支持功能的前提下,整合信贷资源、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突出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

——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竞争充分、定位明确的机构组织体系。适度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机构,继续深化法人银行业改革,鼓励法人银行业机构跨地区发展,加大对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培育力度,强化对县域地区金融支持。力争到2015年实现门类齐全、层次多样银行业服务体系

——保持良好的银行业运行质量。到2015年,湖州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建立起组织健全、运行稳定、制度完善、管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合规管理文化基本形成,银行业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资本补充渠道进一步拓宽,银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规划期内,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 良贷款率控制在1.5%以内,拨备覆盖率达到150%,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在任何时点不低于8%。

——实现和谐共赢的发展效益。全面树立银行业社会责任意识,增加信息透明度,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大幅提升行业服务水平。转变经营理念和利润增长模式,优化业务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和内部考核机制,进一步提升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争取在201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利润率(税前账面)超过2.5%,中间业务收入率提高到20%。

——推动符合监管要求的金融创新。切实转变经营理念,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机制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基本建立适应湖州市 转型升级要求的金融创新体系,提升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实现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加强行业合作,加快技术创新,探索银保风险分担机制、推进银团贷款业务,小企业股权质押和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型业务。

——形成和谐稳定的银行业经营环境。企业与居民诚信意识普遍提高,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全面形成。金融知识进一步普及,社会公众对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有较强的信心,对银行业金融服务有较高的满意度。银行业消除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同业间竞争公平、规范、有序。

三、“十二五”期间银行业发展的具体任务

任务1: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2015年前,湖州银行、大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建成股权结构合理、治理机制完善、内部控制有效、经营特色突出、业务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银行。实现整体升级,通过横向联合、资本参与,引进战略投资者、寻找国内外合作伙伴、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式,实现向现代银行企业制度的跨越。

1.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多元化、分散化原则,积极引入合格战略投资者,形成性质多元、梯次分层、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加强董事会(或理事会,下同)战略规划和风险监控能力,明晰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边界和有关权限,形成相互配合和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逐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董事会、高管层和党委会等职责边界不明晰,专门委员会职责发挥不充分等问题。通过监管督促、强化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董(监)事会成员的履职能力和履职意识,适当增加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的人数。

2.建立动态的资本补充机制。各加强对资本的规划和管理,积极采取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措施,建立持续有效的动态资本补充机制,确保资本的持续补充与业务发展相匹配。湖州银行在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同时应通过多种手段把资本保持在适当水平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革,审慎选择新股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把提高资本与改善管理结合起来;村镇银行要积极争取主发起行的持续资本支持,确保业务发展的资本需求。

3、跨区域发展

4.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规划期内,各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专门的信息化建设规划。要加强 IT 治理能力,注重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全面提升信息科技对银行经营管理的支撑作用;要通过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建立稳定可靠的生产运行环境,建立合理、统一的应用体系架构;要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实施信息安全检查和监管制度,保证银行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任务2: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加快推进战略转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引领湖州银行业的创新发展。1.进一步提升服务和管理层次,调整组织架构,切实改变重业务拓展、轻内部管理的考核激励偏向,培养形成良好的信贷文化和企业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规模和资源优势,努力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2.实施结构调整战略,调整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信贷结构和资源配臵结构;加强业务结构和盈利结构的调整,初步实现资产、负债和收益结构的战略转型。

3、加快新兴业务发展,大力推进银行卡、保险代理、电子银行、理财业务、投行业务等中间业务,努力拓展银保合作、银证合作力度,推进综合性、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满足市场金融服务的多样性,提升金融服务层次和品质。

任务3:支持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推进改革。1.推动农业发展银行完善农产品收购融资功能,支持其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拓展商业性金融业务,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实现商业化经营或战略转型。

2.全面完成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建设一批全功能银行网点,改善代理网点服务环境和形,支持邮政储蓄银行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水平与合规经营意识,不断拓宽业务领域,增强和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实现“面向三农、服务县域经济”的战略定位。

(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提升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任务5:培育合作、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1.逐步提高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和资产负债规模占比,巩固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域的主体地位。

2.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全面合作。鼓励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与本地法人银行之间开展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内法人银行,特别是农村银行业机构之间的重组与战略合作。引导商业银行与金融租赁、信托、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丰富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产品。

3.加强长三角金融合作,搭建区域金融发展平台。加强和深化长三角区域金融业务与服务合作,在产品研发与营销、资源共享、风险防范、人员交流等方面加强协作,实现金融资源在区域内的优化配臵。

任务6:科学规划网点布局,实现银行机构重心下移。1.大型银行机构布局更加合理,努力实现网点综合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有机结合。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域增加网点。

2.农村和县域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对银行业的合理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初步形成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

3.加快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2011年前每年设立10家,规划期末争取村镇银行试点扩大到所有县级区域。积极稳妥推进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试点。

4.物理网点与电子服务渠道建设并重,提升电子化服务的科技水平,积极发展自助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化金融服务渠道,打破营业网点的时空约束。

任务7:优化业务结构,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1.加快推进业务转型,科学调整贷款期限结构,不断提高农业贷款和小企业贷款的比例。期末,争取农业贷款的占比提高到6%2;小企业贷款的年均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的增速。

2.银行业收入结构从以存贷利差为主向信贷资产收入和非信贷资产收入并行转变,通过整合资源、产品和创新业务手段,重点发展各类中间业务,推动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长,逐步实现 业务和收入的多元化。

3.培育和发展特色业务。紧贴浙江块状经济和农村经济发达的特点,各银行机构立足本地实际,进一步开拓各类具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重点扶持2-3家小企业业务突出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国内形成明显的小企业金融服务品牌优势。

4.加快人才的引进和能力建设,提高法人银行机构的创新能力;各银行业分支机构积极向总行争取金融创新试点。

(三)科学发挥金融资源配臵功能,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十二五”期间浙江经济发展的主线,银行业机构必须发挥好金融支持经济的核心作用,在保持自身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金融的要素保障和资源优化配臵功能,继续实现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

任务8:继续保持信贷投入适度增长。1.实现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2.保持信贷投入的适度增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改善资金供给,积极争取总行信贷政策支持,盘活存量资金。

3.推动“块状经济”向集群经济的转变,探索形成有利于浙江集群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模式。

4.加快发展银团贷款业务,确保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企业的资金供应。

任务9:提高金融资源配臵效率。

1.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金融资源配臵路径,及时调整营销方式、服务渠道、信贷结构和融资工具等业务经营策略,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收放得当,审时度势、进退有序,实现金融资源配臵与产业转型升级在更高层次上的良性互动。

2.围绕浙江省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加大对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临港工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纺织、轻工、装备、建材、有色金属、医药、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石化、钢铁等我省十一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

3.规范发展并购贷款业务。发挥并购贷款业务在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和引导优势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等方面的作用;在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的基础上,满足企业合理的并购融资需求,提供完善的并购融资服务。

4.积极退出“两高一剩”行业,对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工艺技术、装备等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采取限制措施,不具备转型升级条件的坚决退出。

任务10: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1.紧密围绕浙江省创业富民战略实施,以规划先行为切入点,以融资推动为落脚点,以加强政府合作为手段,把政府、金融、市场和企业等要素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以及环保减排等社会瓶颈领域的发展,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2.银行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显著加强,社会对银行业的满意度提高。

第二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盐源县中医院肛肠痔瘘科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医院的统一安排协调下制定本规划。

一,科室规模

(1开设病床20张

(2)年门诊量600人次,床位使用率>85%

(3)科室人员7人

(4)业务收入平均递增20%,到“十二五”末达到100万元,其中中医特色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75%

(5)医疗质量指标

①入院病人一日确诊率>90%

② 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8%

③ 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98%

④床位使用率>85%

⑤医院感染发生率<6%

⑥ 治愈率>98%

⑦甲级病历≥90%,丙级病历0%,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80% ⑧ 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0%

⑨医疗事故和重大医疗纠纷≤0.5次∕10万

二任务和措施送出2人到成都肛肠专科医院进修学习新增2名专业医务人员

3新增5台中药熏蒸治疗仪。以及其他先进医疗设备。

4力争完成本科优势病种资料总结,力争形成更有效、简洁、便宜的治疗方法,巩固优势病种的治疗并形成一定规模。5鉴于我科医护人员多为西医专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做好中医诊疗及护理技术培训,力争完全熟练掌握。

6力争完成省级重点专科的建设要求

我们相信,本规划的制定,即符合医院的发展要求,也符合科室的发展需要,全科人员通过努力工作完全能够实现,更好地为本地区人民群众服务。

第三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西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速学区教育现代化进程,更快更好地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宗旨。根据上级相关文件要求,按照教育局部署,结合我学区实际,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了各方面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客观分析学区的办学历史和“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可概括为:一个指导思想、八个发展定位、六个发展原则、两个目标、三个阶段、七个计划和四个保障措施。

一、学区 “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学区确立“以育人为根本,促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学区始终坚持“以德治校、改革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发展方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了“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教师有多能、学生有特长”的办学风格。学区加大了投资力度,改善了办学条件,硬化校园、维修校舍等投入资金近十万元;加大了课程改革力度,推进了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学区德育从家庭、社会、学区三个方面着手着力编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学区教学工作狠抓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使学区教学质量近三年在全县的排名分别为第八、第七、第五。

二、“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学区始终坚持一个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牢固树立“以管理求发展、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求发展、以改革创新求发展、以人为本求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教学与发展、育人与服务的关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果断直面竞争挑战,凝心聚力,励精图治,迎难而上,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促进我学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把学区办成人民满意的标准化学区。

(二)发展定位

1、办学思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办学目标:创建一流的领导班子、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营造一流的 1

教育环境、争创一流的教育质量

3、办学理念:以德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质量活校

4、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5、办学思路:抓德育工作,创“文明校园”;抓教学工作,创“人文校园”;抓读书教育,创“书香校园”;抓学区管理,创“和谐校园”;抓信息技术,创“数字校园”;抓安全教育,创“平安校园”。

6、校风:勤奋、守纪、求实、创新

7、教风: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8、学风:好学 多问 勤思 力行

(三)发展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人本性原则;

4、协调性原则;

5、特色性原则;

6、可持续性原则。

(四)发展目标

1、学区发展目标:走内涵发展之路,把学区建设成为有特色的精品学区。

2、学区育人目标:

(1)总目标:学区一切育人活动都致力于培养植根中华文化,吸纳新文明,走向大世界的新一代奠定知识与技能、文化与智慧、情感与价值观的坚实基础。

(五)三个实施阶段1、2010-2011年全面打基础阶段,通过优化管理、培养队伍、全面提质等,把学区建设成为具有较高质量的示范学区。

2、2012-2013年重点突破阶段,通过实施一些重点项目,突破内涵发展的瓶颈,把学区建设成为教学优质、文化浓郁、特色鲜明的优秀学区。

3、2014年全面深化阶段,通过全方位的整体改革,把学区建设成为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现代化、中国化的学区。

(六)学区发展项目计划与执行方案

1.精细管理建构计划

目标:通过建构精细化管理的机制,优化学区管理水平提升学区办学品质,为将学区建设成为精品学区奠基。

具体措施:

(1)、学区管理干部认真学习精细化管理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方略,研究精细化管理的有关案例。

(2)、本着“理顺与优化”的原则,清理学区已有的各种管理制度,剔除不适应的制度,优化还可以继续实施的制度。

(3)、本着“精而细”的原则,根据时代特点和学区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推出新的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管理制度体系。

(4)、制定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目标,并分步实施学区精细化管理制度,重在让师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5)、加强团队建设,主要通过对学区各校班子的考核来推动精细化管理制度的落实。

(6)、培养教师自我管理能力,变学区管理为教师自我管理。

(7)、开展精细化管理研讨会,总结学区精细化管理的经验,矫正存在的问题。

2.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具体措施:

采取“双轨制”,整体提升教师水平。一是请有关培训单位培养学科带头人,以此带动学区教师的培训工作;二是开展校本培训,在行动中培训和研究,促进教师发展,培养优秀教师。

3.精致教育探索计划

目标:通过精致教育的探索,解决学生成绩差与行为习惯差两大问题,培养走向世界,开创未来的一代新人。

具体措施:

第一、开展教学精致化探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1)诊断分析,摸清学区教与学的真实情况。

(2)研究对策,探索教学精致化的目标、路径与方法。

(3)尝试实验,将有关教学精致化的设想在班级实验。

(4)总结经验,把教学精致化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

(5)推广提升,将研究成果在全学区推广。

第二、开展育人精致化探索,致力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开展班级建设。首先拟定行动纲领,其次建立团队,第三开展主题活动,第四开展全面督导评估。

4.设备、设施完善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设备、设施完善计划,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区教育教学实现现代化、信息化。

具体措施:

(1)、分逐步购置教学所需的设备。

(2)、增加读书、活动设施,使之成为儿童学习与生活的乐园。

5.精美校园建设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精美校园建设计划,将学区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天堂。

具体措施:。

(1)、维护好现有校舍,新修所需的校舍。

(2)、进一步修整校园,扩大绿化面积。

(3)、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4)、设计学区形象标识,根据学区办学意涵与文化设计校徽、校旗、校歌等。

6.学生社团发展计划

目标:通过建立学生社团,推动学区文化建设,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且有特长的学生。

具体措施:

(1)建立校级学生组织,如:少先队大队部、各年级儿童会,采取集中培训与岗位实习的方式,培养10名优秀的活动组织者。

(2)由学区牵头,实施学生与社区等牵手计划,让学生接触社会,快速成长。

7.学区社区共建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学区、社区、家庭共建计划,扩大学区办学支持的范围优化学区教育资源。

具体措施:

(1)、成立学区与社区合作共建的联系会。将支持学区的社区、家庭联合起来。

(2)、开展一年一度的学区社区共建论坛,共商教育大计。

(3)、推出学区与社区、家庭共建的多种项目,通过项目推动社区、家庭对学区的支持。

(七)、学区发展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对实施思路起监督保证作用。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决定。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在实施思路中的职能作用,落实各校的职责。充分发挥全体党员在实施思路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中流砥柱作用。

2.民主保障

广泛发动全学区教职工为办好学区献计献策。分阶段由校长向教代会报告实施进展情况,接受民主评议。通过民主方式,使发展思路成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3.经费保障

“十二五”期间,学区要投入资金用于基建和设备添置。资金来源:一是争取省、州、县有关经费;二是开辟渠道,争取社会的支持。

4.外部保障。

积极争取省、州、县人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学区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政策扶持。同时,要积极争取社区对我学区发展规划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的愿望和要求愈来愈高。特别“十二五”时期,我们学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有着发展史上非常难得的战略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怀着强烈的使命感与紧迫感,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二五”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河西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河西学区

二○一○年四月二十日

第四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社区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顺应社区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一、主要目标

(一)在2011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的目标。并对过去的5年进行了总结及肯定,并对未来的5年提出了实施“三步走”的工作步骤,即一年完善规划布局,三年取得显著成效,五年实现规模提升。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社区工作方面,强调了安全生产及消防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及消防应急预案,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及消防事故。要求社区着力做好民生民计工作,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稳定工作,推进辖区全域城

市化进程。

(三)关于自身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着力强化队伍自身建设,以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保障”的目标。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打造出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构建一支积极向上的干部员工队伍,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工作的关键环节。我们将通过各自形式的活动大力加强社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举办党课等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通过推行“阳光工程”,完善党务、政务、站务、财务“四公开”制度,加强对街道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要树改革创新之风。二是要树学习钻研之风。三是要树调查研究之风。四是要树敢抓敢管之风。五是要树团结协作之风。六是要树勤俭廉洁之风。

(二)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突出重点,强化保障。要立足于高新区社区建设发展的实际,更好地完善和发挥好社建处的职能;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请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社会事业局多支持和指导,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重点做好社区建设管理、民族宗教、综治维稳等重点性工作。

(三)提高认识,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关注高新区马金铺新区规划启动的大势,用新的理念、思路、途径、方法、手段来建构社区管理新体制机制。为此,要推进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结合我区和谐社区创建试点工作,以基层党建为核心,构筑“四合一”公共服务新模式,即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作为议事机构,依托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新型公共管理服务机制。为了使组织构架在“四合一”管理服务模式中建立更强

有力的联席机制,凝聚各方力量的作用,社区居委会的成员要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公共户单位代表、片警中通过依法民主选举产生,采取双向任职的形式。

(四)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社区是最终落实我们各项工作的基本单位,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基层社区实现了和谐稳定,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才有了保障。和谐社区建设要求到每个社区都要达到“六好”、“十无”、“两满意”等要求,“六好”就是“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标准; “十无”就是楼栋无矛盾、邻里无纠纷、群众无上访、小区无火灾、校园无违法、青年无吸毒、卫生无死角、生产无事故、交通无违章、居民无邪教;“两满意”就是社会各界满意、居民群众满意。经党工委研究后决定,我们正在以国际花园社区设立为创建和谐社区试点。按照“两委一站”的管理模式,构建和谐社区,“十二五”期间将逐步推开。在夯实社区基础工作方面,一是要开展好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二是组织辖区公职人员、街道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站党员积极参与居住地业委会的选举,担任居住地的楼栋长,参加社区义工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共建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快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各个社区办公用房优化升级建设工作。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工作模式,创新党组织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和谐社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抓好社区维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社区。高新区在建设发展中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很多问题已经演变成或者正在酝酿成社会矛盾,使我们在维稳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只有通过有效地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把矛盾和冲突消化在基层,才能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将建立及强化各项制度,充分发挥联合调处机制、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出租屋综合管理及服务长效机制、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责任制、应急工作机制、司法联席会议机制等系列制度的作用;建立及整合队伍,成立维稳突发事件“青年突击队”、“信息收集队”等队伍,加强培训工作以提高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维稳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格化”巡防体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抓好社区矛盾的排查和调解工作,努力把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阶段。

(六)重视和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高新区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却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城中村脏乱差、违法建筑大量存在等不协调现象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对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和服务工作已经由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入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新阶段,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方法和机制,不断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在做好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全面推行备案(档案)安全监管模式,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提高安全监管水平。

(七)继续关注和解决民计民生问题。民计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就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只有时刻把居民的利益牵挂心头,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作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大限度地帮助辖区居民解决好面临的实际困难,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三、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各次重要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把高新区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努力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实现高新区“十二五”规划工作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服务基层的思想,共同营造推动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社区工作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和保障措施的落实。

(六)做好动员和协调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社区的基础性建设,以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快社区各项工作完成的步伐,并使“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居民群众。

第五篇:《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十一五”时期,我国化纤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全面完成了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推动和支撑了纺织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世界化纤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世界化纤产业格局进一步调整,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需求多样化更加明显。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加速推进,化纤工业发展面临更多机遇,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仍十分艰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年)》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化纤工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

力,推动科技进步,强化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基本实现化纤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此,我们编制了《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未来五年化纤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实现化纤强国目标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发展取得的成就(一)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2010 年,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约4950 亿元,比2005 年增长89.8%,年均增长13.7%;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12%;化纤产能达到3450 万吨,比2005 年增长76.9%,年均增长12.1%;化纤产量3090 万吨,比2005 年增长85.6%,年均增长13.2%;化纤在纺织纤维加工量的比重由2005 年的63.4% 提高到2010 年的70.0%,棉纺使用化纤量由2005 年的556 万吨提高到2010 年的1060 万吨,增加了90.6%;化纤产量占全球比重已超过60%,比2005 年提高近20 个百分点,化纤及其制品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配套基础,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10 年,化纤产能达20 万吨/年及以上生产规模的企业达到33 家,比2005 年增加11 家,合计产能占全行业49.0%,提高了8.1 个百分点。产业链结构进一步优化,龙头企业上下游自主配套能力增强,化纤原料自给率有所提高,特别是对苯二甲酸自给率由2005 年的46%提高到2010 年的68%。化纤产品品种更加丰富,质量和附加值持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吸湿排汗、阻燃、抗菌、高强高模等差别化纤维迅速发展,2010 年化纤产品差别化率达到46%,比2005年提高了15 个百分点。(三)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玄武岩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的自主化技术及产业化生产取得一定突破,相关的工艺技术、配套装备、产品应用、标准法规等也取得较好进展,高性能纤维产业实现了初具规模、初上水平,并可部分替代进口,初步满足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急需。新溶剂法纺丝再生纤维素纤维、聚乳酸(PLA)纤维、多类蛋白纤维、多糖纤维等生物质纤维也取得明显突破。(四)行业技术进步成效显著

我国已具备化纤主要品种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成套装备集成创新能力。以大型精对苯二甲酸、聚酯涤纶、粘胶短纤、锦纶聚合等为代表的自主化技术及成套装备已居国际先进水平,与“十五”相比,聚酯单线产能扩大了1 倍,单位产能投资下降20-30%,运行成本明显下降。“十一五”期间,化纤行业共取得21 项重大技术和发明成果,其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二等奖12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8 项。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5 年的11.4 万元/人提高到2010 年的20.1 万元/人,增长76.3%。化纤标准化工作进一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共制修订28 项国家标准和67 项行业标准,并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化纤标准工作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五)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化纤行业共淘汰落后产能300 多万吨,到2010 年,聚酯涤纶行业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比重达到75%,为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保障。与2005 年相比,化纤吨纤维综合能耗下降30.4%,聚酯聚合、粘胶短纤、锦纶聚合、锦纶长丝能耗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吨化学纤维取水量下降25.7%,废水排放量下降25%,COD 排放量下降20%,SO2 排放量下降25%;粘胶行业水重复利用水平平均提高20 个百分点;聚酯行业水重复利用率已达95%以上。

二、“十二五”化纤工业面临的形势(一)市场需求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十二五”期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在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继续保持增长趋势的带动下,化纤工业作为纺织品服装的原料产业也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我国化纤及其制品凭借较为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国际市场还有继续扩大的空间。同时,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推进,也将直接拉动化纤产品消费的增加。

“十二五”期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将增加1000 万吨以上,但受土地资源所限,粮棉争地、城乡争地矛盾日渐突出,棉花等天然纤维难以满足纺织工业发展需要,纤维消费量增长仍将主要依靠化纤的增长来支撑,化纤仍将是“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最主要的原料保障。差别化纤维的快速发展,以及个性化消费的新时尚,将使化纤在服装、家纺领域的应用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纤维新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化纤行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也是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扩大纺织产品在交通、新能源、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市场需求的扩大为高性能纤维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二)新科技革命加快行业技术进步

现代材料科学、精密制造、信息、纳米和生化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改造和提升传统化纤工艺、装备和自动化控制水平等提供了技术支撑。特别是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等技术的发展,可有效解决化石资源不足,是实现化纤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各类纤维材料高新技术的突破及推广应用不断加速,成为新时期化纤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科学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正改变着化学纤维的性能及形态,使化纤行业跳出传统的纺织、服装领域,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等高性能合成材料迅速发展,在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电子、医疗卫生等更广泛的产业领域得到应用。以生物质工程技术为核心的绿色生态纤维及材料的发展速度加快,也将成为引领化纤工业发展的新潮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各类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为化纤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随着我国化纤工业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发达国家部分具有优势的产业和环节,如先进技术和机械、新产品研发和应用等环节将继续向化纤生产地区转移。而我国长期以来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原始创新等方面的积累,为化纤行业承接国际先进技术转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达国家先进化纤技术向我国转移或与我合作开发的趋势明显,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化纤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三)世界化纤工业格局继续调整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化纤产业发展格局将进一步调整,我国化纤工业经过不断发展壮大,化纤企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格局下,我国化纤工业将有条件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并进一步提升在国际化纤产业发展进程中的话语权,更好地推动化纤工业逐步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转变。但世界贸易环境也将愈加严峻,化纤及其制品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关注点,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以及印度、土耳其等国频繁对我国化纤及其制品的出口采取反倾销、特保等贸易救济措施,加上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碳排放等新的贸易保护形式的运用,都将影响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

(四)资源和环境约束带来更大挑战

化纤原料进口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原料资源制约是化纤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2010 年化纤原料的整体进口依存度为41%,主要集中在三大品种,即乙二醇进口依存度72.4%,己内酰胺为56.3%,人纤木浆为95.0%。我国化纤工业集中在东部地区,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东部地区化纤工业进一步发展受到土地、生态环境的制约加剧,化纤行业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粘胶纤维行业中的二硫化碳、硫化氢等废气治理的压力尤其突出。

(五)行业内部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

我国化纤工业经历了持续快速增长,但主要还是常规品种的同质性增长,行业内部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影响化纤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常规产品的同质化产能发展过快,高新技术纤维开发与产业化发展不足;二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化纤行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低于1%;技术创新体系仍未形成,研发力量分散,跨学科融合不足,特别是产、学、研、用脱节较为严重;大部分高性能纤维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装备还有待突破;三是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四是产品应用领域还基本以服装用、家纺用为主,产业用纤维比例偏低,同时大多数化纤企业还是以生产型为主,品牌意识不强,对终端消费引导和服务能力较弱,市场营销手段相对单一,尚未建立起国际化、现代化营销体系。我国化纤工业要成为世界强国,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抓住机遇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转型升级,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协调和谐发展。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行业发展全局,以加快转变化纤工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攻方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化纤产业,大力推进高性能纤维、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促进废旧纤维制品回收利用,推动行业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强产业链协调发展与国际化合作,全面提高化纤工业的综合竞争力。(二)发展目标 1.行业总量稳定增长

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以及产业用纺织品和纤维新材料产业不断增长的需求,到2015 年,化纤产能达到4600万吨,产量4100 万吨,化纤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比例达到76%左右,化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提高差别化纤维品种比重,满足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到2015 年,化纤差别化率提高到60%以上;高档面料及制品用化纤自给率达到85%;产业用化纤比例达29%;以弥补棉花不足为主要目标的高仿真、超仿真纤维占化纤总产量的15%。3.高性能纤维产业化能力明显提升

芳纶131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连续玄武岩纤维等产品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碳纤维、聚苯硫醚、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等产业化生产及应用实现更大突破,产品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芳纶1414、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等纤维完成中试技术的开发和生产,并实现产业化生产。到2015 年,国内高性能纤维总产能达到16 万吨左右,高性能纤维行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加快生物质纤维的研发和产业化,进一步提高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立起化纤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到2015年,废旧聚酯产品、化纤面料服装等回收利用规模达到700 万吨,能源合同管理覆盖率超过20%,清洁生产审核覆盖率超过30%,加强干法腈纶、粘胶纤维等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排放治理,确保达到国家相关排放要求。企业碳足迹认证研究取得进展。5.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

到2015 年,行业内年销售收入超过50 亿元的大企业集团50家,其中,超过100 亿元的大企业集团20 家,突破500 亿元的大企业集团5 家,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四、主要任务

(一)大力促进常规产品优质化,提升产品附加值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化纤工艺、装备及生产自动化控制水平,重点解决生产装备的柔性化、常规产品的优质化,实现聚酯涤纶、粘胶、锦纶、氨纶等大型成套装备的多样化、高效化生产。积极推广原液着色纺丝技术。加强化纤与下游应用的联合开发,加快发展高仿真、功能性、多功能复合等差别化纤维,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二)努力提升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水平

注重高性能纤维行业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整合基础研究、工程化配套以及应用研究等资源,建设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和产业联盟平台,提升产业化水平,增强行业创新实力。组织实施高性能纤维产业化专项工程,以低成本、系列化、高质量为目标,加速实现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产业化,提高原辅材料和装备配套能力,高性能纤维生产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三)有力推进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的开发

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以及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农作物废弃物、竹、麻、速生林及海洋生物资源等,开发替代石油资源的新型生物质纤维材料,突破纤维材料绿色加工新工艺和装备集成化技术,实现产业化生产。加强非粮作物生物质纤维及原料的生化转化机理、熔融纺制纤维素衍生物纤维工程技术、可再生高分子纤维材料成型机理及制备新技术、生物聚酯的熔融纺丝关键技术、离子液体溶剂法再生纤维素纤维关键技术与工程、海洋生物高分子高效纺丝技术及其高性能化等的研究。同时在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的开发过程中要关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四)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加强行业低碳技术经济研究。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装备的产业化研发和应用,推广棉浆粕黑液治理和废旧瓶片清洗废水回用等技术,加大对粘胶废水和废气治理、回收等技术应用与设施建设的力度。强化由终端治理向过程监控、清洁生产技术的转变,推进粘胶、再利用纤维的清洁生产。适时修订粘胶纤维行业准入条件。加快淘汰和替代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以及壬基酚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生产和使用,“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150 万吨。加快对氨纶、腈纶工业的生产工艺改造,推广使用DMAC 等新型溶剂。积极推动行业能源合同管理、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碳足迹认证研究等工作。

大力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鼓励和规范再利用纤维行业发展,重点强化废旧聚酯、废丝、废旧化纤制品等回用技术以及产品和成套装备的集成升级与推广使用。加强废物资源化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环境风险研究。组织制定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推动化纤尤其是纯涤纶面料和服装的回收利用技术产业化。加快生物质可再生、可降解原料研发,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建立化纤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导社会绿色消费。

(五)加快提高重点技术与装备自主化和工程化水平

加强集成创新,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实用技术,突破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重点工程设计、关键装备技术,提高工程公司研发能力和工程化建设能力,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注重节能、高效和环保型化纤及其原料装备的开发与应用。着重加快差别化纤维、高新技术纤维等核心技术、配套装备和关键部件的产业化攻关开发,强化工艺软件和装备的一体化研究,促进高新技术纤维及其原料等产业的发展。

(六)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转变行业发展方式。重点推动企业重组整合,鼓励企业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有实力的化纤企业“走出去”,到具有资源、能源优势和市场空间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提高原料保障能力,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并购重组和上市融资等方式,发展成为股份多元化公司或公众公司,健全规范化、现代化企业管理体制。鼓励优势企业向上游整合资源,建设大型化纤原料基地。鼓励企业向下游延伸,强化产业链协调发展,以市场需求引导产品开发,提高下游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升产业链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强化企业基础管理。大力促进企业诚信体系、社会责任体系、质量体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培育以技术、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市场影响力的化纤品牌,不断拓展国际市场份额。加强“两化融合”,着力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着重加强管理和流通的现代化、信息化,加强信息发布和市场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线技术工人队伍和高级技术研发人才、重视高端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增强化纤工业发展的人才保障能力。(七)继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产业链配套和产业集聚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东部地区发挥化纤人才、技术及市场辐射的优势,着重加强研发创新,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及高新技术纤维,提高核心竞争力;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结合当地石油化工、农林等资源,承接东部化纤产业的转移,发展特色产业,依托优势企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纤维。

发挥各地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充分利用当地原料资源、市场空间,与产业转移相结合,积极培育化纤特色产业集群,与纺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等协调发展,优化化纤工业的区域布局。努力提高产业集群的污染集中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加快建设相关公共服务体系、产品专业市场,提高专业配套服务能力。

五、政策措施(一)加强产业政策指导

加强化纤及其各分行业的发展规划研究,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及《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等国家相关产业目录做好衔接,组织制修订行业市场准入条件,引导行业健康发展;适时增列化纤新产品关税税目,适时适度调整化纤及其原料进口关税税率;研究完善高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保障措施,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二)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产学研用结合,解决当前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其重大装备、关键设备等;支持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强化研发能力,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存量资产质量,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支持化纤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工程公司等结成产业创新联盟,建设行业公用研发平台,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研发与推广应用技术,不断提升产业链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三)提高原料保障能力 加快原料建设,国内重点发展己内酰胺、人纤木桨及生物质原料等项目,结合国家输油管道及大型炼化项目建设,适度发展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乙二醇等原料,形成一批大型原料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化纤及其原料项目,重点投资对二甲苯、乙二醇、己内酰胺、人纤木桨以及森林资源等项目,缓解国内化纤主要原料短缺的矛盾。(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加强协调,理顺产业链产品关税关系;促进对苯二甲酸、棉花等相关期货市场、电子撮合平台等的发展和完善;鼓励企业利用原油、对苯二甲酸及其他相关期货市场、电子撮合平台等多种手段进行套期保值,规避市场风险,稳定化纤原料市场。贯彻《反垄断法》和制止低价倾销的相关规定,维护化纤产品市场秩序。(五)加强化纤行业标准化工作

加快理顺标准管理体制,支持标准化工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国际化纤标准工作组召集人作用。加快制订和完善化纤标准,加快开展高新技术纤维、差别化纤维等的标准化工作;开展涉及安全、环保、强制性标准等的制定工作;制定和推广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标准。积极开展全球绿色法规、技术壁垒和市场准入等技术研究,提升标准化工作为行业发展服务的能力。(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跟踪行业运行情况,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加工贸易等,维护市场秩序;强化化纤行业投资预警系统的正面引导作用,避免无序扩张及恶性竞争;不断完善“产业安全预警体系”,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切实维护行业利益;加强化纤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化纤及其相关产业集约式、集群化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化纤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六、规划组织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加强对规划组织实施中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探索有效的协调机制。加强规划宣传,增强社会各方面实施规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规划的动态评估,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实施进度和存在的问题,适时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促进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各地区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落实方案。相关行业协会及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协同推动本规划的贯彻落实。

下载湖州十二五银行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州十二五银行业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泌尿外科十二五发展规划

    外科三(泌尿外科)学科建设规划一、学科现状分析我院外科三是为适应医院发展形势要求,于2011成立,专业方向为泌尿外及男性科的疾病诊治,现有主治医师三名,技术实力雄厚,能开展泌尿系......

    幼儿园十二五发展规划

    开鲁县民族幼儿园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民族幼儿园在上级领导支持和教育专家帮助指导下全体员工通过近几年的共同努力为幼儿园赢得了较好社会声誉和集体荣誉,十一五期......

    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单位: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线,......

    乡镇十二五发展规划

    大谢集镇“十二五”发展初步规划一、“十二五”期间全镇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从国际形势看,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资本的转移,经济全......

    乡镇十二五发展规划

    XXXX“十二五”发展初步规划一、“十二五”期间全镇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从国际形势看,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资本的转移,经济全球化......

    外经贸“十二五”发展规划

    外经贸“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单位:#####外经贸招商局“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历史时期。深刻分析客观经济基础及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临沧十二五发展规划

    临沧“十二五”发展规划 在云南省实施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这一国家战略背景下,临沧要建设成为中国面向缅甸开放合作的先行试验区。 目标定位 《纲要》在指导思想中提......

    十二五发展规划化

    十二五发展规划 闫寒 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教师职业由经验化发展到专一化之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