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大学生英语写作语言层面上的错误类型与改进措施
浅谈大学生英语写作语言层面上的错误类型与改进措施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类型在语言层面上的错误,分别从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且针对错误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方法,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英语写作 语言层面 错误类型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12-02
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写作作为一种重要技能,最能反映大学生用外语组织思维的能力及外语表达能力,也一直被广大的英语教师和学生视为英语教学与学习中的难点,同时也是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手段。从近年的四六级英语考试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写作成绩低于标准之下,这充分说明了英语写作还是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尽管学生不断练习写作,教师疲于费时的作文评改,但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往往会屡纠不绝,错误的重现率比较高,写作水平也未见显著提高。如何进行有效的纠错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就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作文中经常犯的错误进行梳理,从中发现这些错误具有较强的共性和规律性。目前大多数大学生用外语表达思想时,常常借助汉语进行思维然后再用外语词语来表达,这样的英语作文无论是从选词造句还是篇章结构上无不充满汉语式作文的痕迹。造成这种汉语式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汉语思维在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作用。第二语言写作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思维和文化模式转换的行为。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也就是从汉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向英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过渡。这种深层的思维和文化的转换在语言层面上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能否成功地从这三个层次实现转换是写好英语作文的关键。笔者从词汇层次,句法层次和篇章结构层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错误原因,为以后学生能够顺利进行英语写作提供参考依据。在词汇层面的表现
1.1同义词反复出现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同义词反复出现,其语法上不存在任何语病,但在英语为母语的读者看来却有语义重叠,拖沓冗长之感。英语语言的表达强调逻辑严谨和言简意赅,避免同义反复。如everyone thinks unanimously; impractical illusion等。在汉语中“大家一致认为”,“不切实际的幻想”则是天经地义,无可挑剔正确措辞。学生之所以易犯类似的错误是由于汉语的负迁移的影响。
1.2词汇的词性混淆
Haliday曾指出,中文的科技文献中含有很多动词用作名词以及形容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由于汉语的词尾没有表示词性的词缀标记,在形式上汉语的词汇的词性难以区分,对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而言,他们往往把汉语词汇在词性上的这个特点迁移到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从而造成应用上的错误。如 On the train,please careful.(take care)作者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显然受到汉语“一词多性”的影响。
1.3词语搭配不当
许多时候,学生写作时词语选择对了,但是跟它前后的词语放在一起很别扭,令人难以接受,原因是对它的搭配意义还没有掌握。例如,crowded traffic,body health,survive from the accident,sympathize the poor”等词汇搭配错误,归根到底这些都是汉语词语搭配的“英文版”。然而在英语中,“crowded”指挤满人群的,它可以和cities,buses,trains等搭配;而交通拥挤常用heavy 来形容;身体健康英语中用physical health来表达,以便与mental health 形成对比; survive 与sympathize 在英语中分别是及物和不及物动词,这与它们在汉语中的情况正好相反,可是写作时没有进行思维转换的中国学生常常察觉不到这些差异,总是信手拈来,结果出现搭配失误。在句法层面的表现
2.1主从句的连接结构
在主从句的连接结构方面,汉语的从属结构往往使用成对的连接词来表明从句和主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如果,那么、因为,所以、虽然,但是、除非,否则等。但是,在英语的这类结构里并不存在成对的连接词,两个连接词中只能保留一个。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使用这些结构时,把汉语的这些句法特点迁移到英语的从句中,引发此类结构中的连接词应用错误,如:Even though the computer can do a lot of things for us,however,it can’t completely take the place of people.2.2一句话中出现多个谓语动词
一篇英语作文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使用的句子是否地道,流畅。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的病句在分布上出现较强的规律性和共同性,很多句子依稀可见汉语思维的影响,如:Take a part-time job can provide college students experience as well as money.这说明汉语动词的深刻影响仍然在英语作文中起作用。
2.3零主语现象
零主语(null subject)是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很重要的一个差异。英语句子中除了极个别情况(如祈使句)外都需要一个显性的主语,而在汉语句子中,如果主语是代词,而且通过语法和语用的线索可以找到所指之物,那么主语代词可以省略。许余龙认为,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强调句子中主语和谓语间的关系,而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强调的是整个语篇。下面的句子显然是写作者因此种差异带来的母语迁移而造成的错误。如“.If have no money,you can do nothing”;“This year will produce more steel than last year.”
在语篇层面的表现
在篇章结构方面,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也受汉语思维习惯的约束。英语民族的正常写作模式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所以文章结构往往是开头――中间――结尾。在跟英美人交谈的时候,我们经常发现英美人比较直入问题的中心;而汉语民族的思维模式往往要多兜一点圈子,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所以无论是谈话还是写文章,中国人习惯围绕问题作些铺垫。在进行英语写作时,我们的学生仍停留在这一汉语思维模式上,结果写出的英语文章的篇章结构不符合英语的思维习惯。比如在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用问句来开头或结尾。在一次题为“Why I Chose to Go to College”的作文中,有的同学在开头段写道:“Why did I choose to go to college ? I thought it over for a long time.Here I’d like to show some reasons.”在结尾段写道:“I have talked about my reasons.Do you think my decision is right?”还有的学生以祈使句Let’s结尾如“Let’s cherish the opportunity to study at college.”等。这些都是生硬的汉语式作文。按照英语论述文章的特点,应当在开头正面引出观点,中间段展开论述,结尾段做出总结并得出结论。道理说透,自然令人信服,问别人是否同意自己的观点或号召别人怎么做都不符合英语的思维习惯,说英语的本族人觉得不可理解。
由鉴于上述学生英文写作的错误,并非杂乱无章,具有一定规律性和共性。英语写作,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一个反馈机制下的开放性的过程,通过师生信息互动,使学生的作文逐渐完善。同伴互读,互评,鼓励“镜像学习”,学生将自己的写好的文章,供师生一起来阅读,分享,进行互动交流。我们通常把这种学习活动表达为“镜像学习”(mirror―image learning),同伴之间通过互读,互评形成一种“镜像折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同伴互读(peer exchange reading)和同伴互评(peer exchange evaluating)也是一种不可互缺的“有效信息输入”的重要资源,应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同学之间自发的制度化的学习内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提高学生自我纠错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可设计一套批改符号,公之于众,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改符号修改重学写。这样既可以加快批改速度,又可以让学生在批改中承担一些责任,便于他们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取得进步。教师也可实行“一对一”讨论和交流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需求,传递不同的评改意见,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带到课堂上分析,讲解。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是一个读者,引导者,不是“裁判员”,学生的写作自信心得到增强。学生在不断修改纠错中,不断提高与升华,最终实现了知识的建构和重建。成稿后,教师推荐范文,增强写作成就感。教师挑出“代表作”,供同学学习讨论和欣赏,可以把作文中的“闪光点”,发布出来让同学们分享,给予鼓励和表扬。在较短时间内消除的母语干扰所产生的错误并非易事,我们还应对汉英两种语言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进行对比,遵循英语的思维特点,整理思路,达到写作中的词汇,句法和语篇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Jonassen.D.K,Peck&,B Wilson.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M].NJ: Merrill Prentice Hall.1999.[2]郭晓英 博客环境下大学英语写作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年现代外语,August 2009 Vol.32 NO.3.[3]林文娟.基于博客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4]于夕真.写作认知心理过程研究与博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外语电话教学,2007.[5]张春良.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及教学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Nov.2007 Vol.9 No.6.
第二篇: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分析
李太志
(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摘 要:本文主要对大学生英文写作中常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然后,对纠正这些错误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写作错误、分析、成因、对策
英语写作能力作为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一个侧面,早已明确地列入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中。在国家每年举办的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中,也把英语写作视为全面衡量大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唯一主观题。为此,广大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积极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然而近几年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的有关资料客观地显示出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未能达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写作所规定的要求,英语写作是困扰大学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
难道就没有办法来消除这一拦路虎吗?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地达到大纲所规定的要求?这成为广大英语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了解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犯的错误,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大有益处的。它可以帮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下面是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对英文写作教学方面的几点体会,愿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善于总结英文写作中常犯的错误
根据笔者的英语教学实践,大致可将学生在英文写作中常犯的错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词法错误、英语单词拼写错误
在平时的英语作文训练中,学生对单词的拼写持想当然的态度,对不太有把握的单词,不是去查阅一下词汇表或字典,而是认为大约是这样拼写,尤其是音节较多的单词,学生的拼写简直是五花八门,让老师批改作文时头疼不已。有时老师费上时间去查阅字典来看一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结果却发现是学生把单词拼写错了,让人既气愤又好笑。、用词不当,词义搭配混乱,混淆同义词和词组的区别
我们可从下面的两个例子中略见一斑:
如:他们竭力地阻止他不要喝得过多。
误:They tried to restrict him from drinking too much.正:They tried to restrain him from drinking too much.这里,restrict ,restrain是近义词,但具体用法和搭配不同。Restrict常与 to连用,意思是“限制、约束”;而 restrain常与 from搭配,意思是“阻止、遏 制”。
又如:汽车在这次事故中损坏了。
误:The car was destroyed in the accident
正:The car was damaged in the accident
同样,学生在这里犯了混用同义词的错误。Destroy指“毁坏、破坏”,常指某件东西被击毁成碎片或拆毁;而damage则指“损害”,意指损伤或降低某物的价值等。
3、不能驾驭习惯用语,错误使用一些常用固定词组
如: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如下。
误:The harmfulness of fake commodities is as follow
正: The harmfulness of fake commodities is as follows
as follows是惯用语,不可用as follow。不论句子的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都只能是as follows。类似的错用习惯用语的不在少数,这里就不多列举了。
(二)、句法错误
1、缺少或多余句子成分
a.Millions of people smoking in China..(谓语不全)
b.There are many ways lead to Rome.(多出一个谓语)
象以上两个句子中的错误在学生的每篇习作中几乎都能找出几句。
2、修饰成分错位,不合逻辑
我曾布置过这样一篇文章,让学生写一篇求职信,提示如下:“我在襄樊晚报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们学校要招聘一位英语教师...”结果在学生的英文表达中出现了好多几乎一样的翻译: I read the advertisement that your school wants to hire an English teacher from Xiangfan Evening Newspaper.这样,学生们写出来的英语句子让人感觉是“要从襄樊晚报招聘一位英语教师”,与原义不符,且意义含糊。由于介词短语错位,所以,句子表达不符合逻辑。
3、汉式句式、句序
学生在写作中常犯的一个通病是:习惯于用汉语思维,然后再逐字逐句地翻译成英语,其结果必然导致味道十足的Chinglish(汉式英语),虽有的句子从语法结构上看合乎语法,但表达方式却不合乎英语习惯,不是地道的英语,有时可能因此闹出笑话和误解。类似的问题不仅出现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文章中,也出现在英语专业的学生文章中。故此,外籍教师大都不乐意担任英语写作课教学,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学生们写出的汉味十足的英语文章迷惑不解。
4、各种基础语法错误
学生在写作中,对主谓一致、代词一致、时态呼应、语态对应等方面的基础语法知识掌握不是很牢固,写出的句子有时让人难以捉摸,不知所云。尤其是刚入校时,学生的作文中语法基础知识错误比比皆是。
二、采取有力措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写作
鉴于学生在英文写作中所存在的如上问题,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写作呢?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英文写作能力,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一)注意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英语词汇的能力
1、正确、认真拼写英语单词
为了保证让学生能准确拼写所学单词,笔者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注重对所学新词的检查。一般是学完一个单元后,就先听写该课要求掌握的英语单词,再对课文内容大意听写,并要求学生在课下抄写学过的课文,这样做可让学生对单词加深印象,减少拼写错误。
2、准确掌握词汇的意义及用法
叶斯柏森(Jespersen)曾指出:“孤立的单词是单词的幽灵或僵尸”。故此,我们遵守此条原则,在讲解单词的意思时,不是孤立地按课后词汇表进行,而是在课文讲解中进行,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及用法。正如英国文学家斯威夫特(Swift)所说的:“把合适的词放在合适位置上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为此,对单词中所出现的大量同义词或近义词,我们从其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说明其异同,以便于学生领会并能运用。
(二)注意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法、句型的能力
1、巩固语法教学
英语语言学家D.A.Wilkins说过:“如果没有语法就很难表达思想”。由此我们可以说,扎实的语法基础知识才可以使写作更加规范。因此,笔者认为,从新生一入学,就应着手系统地进行复习、巩固他们在中学所学过的全部英语语法基础知识,以弥补其掌握不牢之处,尤其是对那些语法基础知识差的学生,要加以辅导。
笔者在给九八级中文专业的学生上英语课的过程中,就按照张树臻教授主编的《大学英语语法精讲与实践》一书,把全部语法知识系统地复习了一遍,并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们的语法基础更深、更牢。反映在英语作文中,就是作文中的重大语法错误大大减少。
2、准确运用句型
句子是文章的基础,是作者表达思想的最小语言单位。句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章质量的好坏。好的英语句子不仅语法无误,拼写正确,还必须结构严谨,语言规范,能有效、准确地表达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英语教师要求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尽量用简单句,只要你写的句子没有重大语法错误就行。诚然,这样的句子从语法角度讲没错,但从文体效果角度来讲,一味地用简单句,不仅易使文章显得没深度,而且习作者本人的思维水平也得不到全面、透彻地体现。所以,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对课文中出现的固定句型、典型句型先着重进行分析,再让学生仿照句型回答问题、做汉译英练习等来让学生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再就是经常让学生做一些句型之间的转换及合并练习,如:(1)改写句子,(2)用修饰成分扩句,(3)用连接词将几个简单句合并成并列句或复合句,(4)去掉句中重复或可省略的词等等。这类练习可帮助学生达到对句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及熟练运用的目的,学生在写作中才能写出有长有短、有起有伏的好句子来。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避免汉式英语的最好办法是用英语思维。用英语思维就要熟练运用大量的语法规则、句型及惯用法,用学过的单词、短语、句型多写多练习,敢于动笔,勤于表达。
笔者在英语教学中为启发学生用英语思维,常做以下两种强化训练:
1、组句成段: 选一段英语文章,打乱句子顺序,让学生按逻辑顺序重新组合,排列成段;
2、复述课文: 要求学生把所学课文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对课文进行好好地消化、理解。
以上两种训练既要学生对内容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并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学生的听、说、写的训练。
从 以上英语写作教学经验来看,笔者认为,针对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犯的错误,教师应积极探索总结错误原由,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第三篇:大学生 素质教育弊端与改进措施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取向与创新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的前瞻性很强的系统改革工程。它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意义十分深远。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紧迫课题。当前,不管在区域整体推进层面,还是在高校具体实施层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取向上存在若干误区,有待澄清。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首次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之中,十五年来,教育部采取了多项措施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并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结合当代学生的特色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应大力提出创新思考与意见。
关键词:误区;取向 ;创新
一 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若干误区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素质教育虽然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但其内涵大家却都是熟悉的:就是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亦即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有健康的体院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现在人们所理解的素质教育有所偏颇。这与我们过去常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实并不完全相同。素质教育的内容,有一些是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所未提及的,或虽包含在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但又不甚明确。譬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在素质教育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素质教育并非是要运用统一模式去培养学生成为全才,使其在各个领域无所不能,而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我国受五十年代苏联模式的影响,提倡专业对口,学生从高中时期开始产生文理分化。这一分化致使一些擅长文科的学生,对天文地理毫无兴趣,对先进科技全然不知;而理科生对中外几千年文化和历史精髓未曾涉及。老师们过分重视学科成绩,而使教学模式僵化,这样的不全面纵然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首要,但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不会有华罗庚的理性头脑,爱因斯坦并非通透古今。我们需要提倡的是一种重视所长,同时补其所短的素质教育,在这其中同样重视包括美学,乐感,心理健康等一系列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成人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或者周遭人的灌输,拓宽视野。教育取向上,注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在这三个方面获得协调的同步的提高,以期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其次,部分的教育者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免试教育,这也有悖素质教育提倡者的初衷。一些大学将学生课业之外的活动视作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夸大了这部分的培养,将课余活动的考评作为主导,降低要求,放任自流,这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并不等同于个性教育,不能任由受教育者自由发展,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祖国,没有良
知的人会成为一个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对待大学生的教育,纵然不能只重视文化课,但是就素质教育本身,文化素质是基础,思想道德素质是关键。文化知识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大学生教育中,需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完善严格考评手段,对之进行认真地考评,才能推动素质教育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再次,肤浅理解素质教育,教育者不重视自身素质。高等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新的形势及社会新需求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思想品德、专业文化、世界观及人生观等多个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各领域都需要大量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级人才,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加速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但这期间,不乏有部分教育者空谈素质教育,不注重自身在学生中的素质和形象,这样的教育模式明显缺乏力度。
最后,把实施素质教育仅看作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素质教育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在新时期新社会新的教育模式下衍生出来的教育方法。实施素质教育毕竞是前无古人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涉及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涉及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它需要每一个教育者结合受教者的具体情形实践和适应。它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每一位教育者的使命。这都说明:就外部来说,它不仅需要教育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就学校内部而言,这不仅仅是教务部门的事,更是所有领导,党政各部以及机构团体的共同职责,也是待教育者们实践的一大要求和任务。
二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正确取向
随着高等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大学生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高等学府的学子一幕幕暴露出人格缺失的弱点。从马加爵到刘海洋到马晓明,他们都是应试教育的典范,是家长和师长眼中的骄子。然而当我们看到大学生群体所出现的这些令人悲哀的事件时,却不得不反思大学生素质教育,人格教育的不完善。此时我们不应是相互指责、相互推委,而是应该积极反思,找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正确取向,这是全社会的职责,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都要有所反思,各尽其职。
在人格教育中,我们强调的是利他取向的教育原则,这种教育原则是使受教育者学会换位思维,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助人行为,最终形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格特征。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索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最大的快乐是从关心别人的精神世界,从善于体察他人的不幸中产生,没有这种感受,就不可能有道德美。”因此,在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加强利他取向的教育导向。
完善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完善人格教育。现行的教育方式通常是说教和理解,使得受教育者很难体验到心理的感受。譬如,我们在教授学生如何培养高尚的品行时,不停地强调和灌输书面理论,却没有从实际中让受教者体验到品德如何培养,无法搜集相关的现实事例,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发觉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为素质教育做到哪些呢?
第一希望国家和政府保障并计较那一步提高教育投入
实施素质教育从课程改革到教材建设,从设备更新到教师培养,从结构调整到机制落实,处处都要求在投入上提供保障。一方面需要依法增加投入,完善教育投入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需要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如教育经费的分配与使用应当有科学的依据,有明确的规范,以避免和减少浪费。
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都要努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来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通过立法,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
第二、要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素质教育良好运行机制
如果没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就只能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因此,我们要做的工作要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主要干部认真抓实素质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还要改革人事制度,继续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质、重能力的良好风气。另外加快升学考试制度改革,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提倡“行行出状元”和“终身教育”的思想。建立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体系,要积极改革和完善对学校教师的评价工作,要改革大学生的考试和评价方法。建立奖励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表彰和奖励制度,注重奖励的导向机制作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五是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要靠法制、靠制度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时代的呼唤并不能立即改变现行教育制度的滞后局面,它需要通过法制的手段保证,教育功能的实现,保证质量和效益。如果只靠区域性实验,靠总结和推广经验,靠召开现场会,虽有直观效果,但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虚假现象。要从“根本上”考虑有些顽症要根治,就要从立法上考虑。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年年喊减轻,岁岁在加重。看来光靠说服教育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根本上” 要靠法制、靠制度保障。
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从中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落实既要有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还要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课堂教学方式方面,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启发讲授模式;自学讨论模式;目标定向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开放研究性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等,不论哪一种教学模式的建构和选取,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学过程中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各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不能把某一种教学模式作为万能的模式去传授所有知识。灵活地运用教学模式,是指在对比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优点和局限性的情况下,针对教学实际,汲取几种教学模式的特点、重点进行组合,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为能力的全面培养创造条件。
六: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行。素质教育力求使每个学生在本身原有素质基础上,获得和谐和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自我教育,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具体来讲,一方面要转变过去那种过份强调教育的社会、经济、政治功能而忽视其育人功能的观念。另一方面要转变惟升学者是人才、惟升学者能成才的观念,确立多渠道成才、多规格育人的人才观;要转变以分数论人才、以升学率论效益的质量观,确立德、智、体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质量观;要转变只对少数学生负责,只对学生升学负责的施教观,确立对每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的施教观。
七、注重教师自身的素质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素质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首先要熟悉所教学科的主要内容,对学科内容知识的产生、发展、功能等有系统的认识。对学科知识有深入了解,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理解他人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教学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课堂的效率,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具体工作中,可通过集体培训,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校本课程开发等途径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我们应该多向课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多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教师要向自己学习,从自己的教学中学习,即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发展的有效的途径,通过教学反思可以积累教学经验,使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化,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形象地位。教师要向学生学习,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学相长”。在教师的工作中,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特征,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性、不确定性,使得教师经常需要面对不少新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能促进教师的发展。
第四篇:试析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类型及成因
试析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类型及成因
作者:郭立秋,王…文章来源:中国英语教研网点击数:
359更新时间:2006-7-6
一、引言
长期以来,英语写作一直被广大的英语教师和学生视为英语教学与学习中的难点,同时也是衡量英语学习者水平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非英语专业的四、六级水平测试及英语专业的四、八级水平测试中,尽管相当多的考生在前面的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及语法测试的“客观”题型中的得分已超过或大大超过及格线,但有些考生写作部分的成绩却处于及格线之下或更少。这充分说明英语写作仍是英语学习与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对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犯的错误类型进行总结、梳理,并深入分析其背后产生的原因对于提高写作课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有所裨益。
二、语言因素层面
根据笔者几年来在写作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所犯的错误不外乎言内错误与言外错误。所谓言内错误即指学生在用词、造句及语法等方面经常容易犯的错误。经常批改学生作文的老师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学生的用词罗嗦、重复。例如,该用for的地方却使用并未增加意义的for the purpose of;该用because的地方却故意使用by virtue of the fact that, due to the fact that等复杂结构。学生习作中的同义反复比比皆是:如everyone thinks unanimously…, impractical illusion等等,其语法上并不存在任何语病,但在英语本族语者读来却有语义重叠、拖沓冗长之感。因为英语强调逻辑和言简意赅,避免同义反复,因而上例中未增加新信息的部分应删掉-everyone feels已包含unanimously之意;illusion已包含impractical之意。然而,“大家一致认为”、“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汉语中则是天经地义、无可挑剔的正确措辞。学生之所以易犯类似的错误似乎与汉语的行文习惯不无关系。为了音律和谐、形式工整,汉语倾向于用双声词组或四字成语,即使意义重复也在所不惜。如“平稳”、“差错”、“思想”、“甜言蜜语”、“千姿百态”等等举不胜举。若教师能够课上指出这类错误的本质,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可减少直至不犯此类错误。其次,中国学生在用词上的弱点还表现为词语重复现象严重。如在一篇论及失业问题的作文中,有学生这样写道:Unemployment often brings people problems such as economical problems, psychological problems。短短的一句话,problem这个词却重复使用了三次,未免给人以单调乏味之感。英语中存在极为丰富的同义词、近义词等词汇表达手段,因而行文通常采用不同的词来表达或替代同一意思。如本句中的economical problems和psychological problems可以分别替换为financial pressures与psychological troubles。造成学生英语行文中的用词单一问题并不只是因为学生的英语词汇贫乏,还与汉语的遣词造句习惯有关。汉语在讨论同一事物时,往往采取重复相同词语的手段,因为汉语属意合性语言,需要依靠词语的简单重复来增加句子的凝聚力。而英语由于有连词等丰富的语言形态手段来确保句子的衔接与连贯,可以无所顾忌地追求词语的变化。正因如此,英语写作中一般避免重复同一语汇,而是提倡词语变换。此外,由于英语中的词汇总量远远多于汉语,所以汉语中单个词的搭配能力要远远超过英语中单个词的搭配能力才能取得大致相同的表达效果,但这也造成了在汉语中搭配完全正确的情况,到了英语中却出现搭配不当的问题。学生英语作文中的搭配错误如fast speed, expensive price即源于此。以上简单分析了中国学生英语习作中所犯的措辞繁琐罗嗦、无端的同义反复、搭配错误等问题,除此之外,代词、冠词缺省等错误在英语初学者的作文中也相当普遍,产生这些规律性错误的原因并非偶然,反应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和使用习惯上的基本差异。
事实上,我国学生英语作文的言内错误主要体现在句子的转换上。写好句子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一篇英语习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使用的句子是否地道、流畅。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的句子错误在分布上往往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和共性,很多病句或令人感到“别扭”的语句仍然依稀可见汉语思维的影子,值得深思。
1、一句话中出现多个谓语动词,造成语病
误:Take a part-time job can provide college students experiences as well as money.正:By taking a part-time job, college students can gain experience as well as money.现代汉语句法特点之一是“动词连用”,即通过频繁使用动词,造成大量动词集结来表达意思。而英语由于受形态变化规则的限制,除非动词并列使用,否则一句话中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以上例子中的错误虽仅限于初学者,但说明汉语动词使用的影响对于他们仍然起作用。在这一点上,英语较好的学生往往表现为不善于使用名词、介词短语、分词结构等地道的英语表达手段来表示动作意义。
2、缺少主语或主语选择不当
误:This year will produce more steel than last year.正:We will produce more steel this year than last year.学生在上例中所犯的主语丢失或误选错误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基本差异,即英语是一种注重主语(subject-prominent)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注重主题(topic-prominent)的语言。正如赵元任先生所说:“在汉语中主语和谓语间的语法关系与其说是施事与动作关系,不如说是话题和说明的关系。”也就是说汉语中的话题未必是句中的主语,因为主语并非中国语法所必需的,故凡主语显然可知时,往往省略(王力,1987)。而英语却属主谓结构,句子没有主语就不成句子。若明白了英汉两语的这种差异,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就应注意努力挖掘或填补真正的主语,从而避免无主句。
3、大量使用简单句和并列句且句子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Weak:Many rivers are seriously polluted.There is no fish.There is no clean water.Revised:Many rivers are so seriously polluted that neither clean water nor fish can be found.上面的例子说明一个英语初学者在还没有真正领悟英语的结构特征及其思维习惯前往往倾向于大量使用简单句、并列句,这恰好反映了汉语句子结构的行文特征,即按照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或事情的因果逻辑关系一个短句一个短句地展开,分句之间只能以意相连,逐步交代,层层铺开,呈线性递进。因而学生英语作文中的这种简单句或并列句堆积状况实为汉语思维模式负迁移所致。相比之下,英语的句构特征显著不同,不能一个简单句接一个简单句地排列,而是先确立主句,然后利用各种关系代词、介词、分词等把各种短语、附加成分、分句、从句往主干上搭,从而形成“多枝共干”的结构特征。基于汉英两种语言的这种结构差异,陈定安(1992)曾形象地将汉英两种句式分别形象地比喻成竹竿与大树。我们通常将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层面上的这种差异概括为英语句子重形合、汉语句子重意合。
在句子层面,除以上列举的三种常见错误外,受汉语的影响,很多学生的英语作文经常出现句首状语句和逗号连接句等(杨玉晨,1994)。因而在英语写作课中辨析汉英句子在结构上的差异,无疑有益于学生写好句子,从而提高英语作文的质量。
在英语写作中,学生易犯的言内错误除以上列举的典型用词和造句错误外,出现频率较高的语法错误集中体现于名词复数忽略、主谓一致误用、时态概念淡化或时态混用等方面。此类语法错误之所以在初学者中较为普遍,就语言类型而言汉语为分析型语言,不像英语等屈折语那样具有上述形态变化,因而学生在英语作文中易于忽略此等形态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有鉴于此,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比照英汉两种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中国学生会大大减少英语作文中的言内错误,从而对于提高其英语写作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三、非语言因素层面
一般而言,英语初学者在英语写作中易犯的言内错误突出地表现在词汇、句子及语法等层面上。
随着英语综合运用水平的提高,拼写错误、词不达意、语法错误、句式单调等问题日趋减少,然而由非语言因素所导致的布局谋篇、段落结构等语篇层次上的问题则突显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篇章结构呈螺旋型展开
美国学者卡普兰(Kaplan,1966)曾对英语和东方语言(包括汉语)学习者写的英语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是“直线型”(linear),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汉语学生则采用“螺旋型”段落发展结构(circular/spiral),即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在主题外围“兜圈子”或“旁敲侧击”,最后进入主题。Scollon and Scollon(1991:113),Samovar and Porter(1991),Tyler and Davies(1990:400)认为北美的语篇模式属于演绎型,它们把话题、观点、态度从一开始就引入文章,然后用事实说明,即先有主题句,后接自然衔接的例证句,而后结尾;而东方语言的语篇则属归纳型,先交代细节或举例说明,然后逐渐引出结论,最后以总结归纳结尾。
针对中国学生中的英语初学者所使用的语篇模式不同于英语族人这一现象, 很多中外学者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Kaplan(1966)认为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螺旋型结构源于“八股文”。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我们既能从古汉语说明文中找出具有英语段落结构特征的实例,也能找出与英语写作规范格格不入的段落结构。事实上,对中国学生L2作文起直接影响作用的是他们在接受现代汉语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汉语写作习惯,也就是说,有关汉语写作质量优劣的标准或现代汉语写作教材中对汉语写作原理、技巧、体式的规定都会对中国学生英语作文语篇模式的选择具有直接的影响。汉语的文章章法对于整体篇章的设计、组织和处理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文贵有变,文不喜平”。这说明汉语读者与英语读者的期望值不同:英语读者希望文章的结构平铺直叙,直截了当;而对汉语读者而言,“变,则读者有兴趣,不平,则文章生姿态”。从根本上说,语篇组织能力问题在于思维本身,而思维的训练是复杂的,难以立竿见影。同时,这一问题也说明,只注重语法,而忽视篇章的传统写作教学是本末倒置,英语写作教学中对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语篇差异问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2、篇章主题委婉暗示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中心思想模糊不清、模棱两可是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张在新等(1995:43)对包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在内的200名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进行作文测试,结果发现59%的作文没有主题思想。蔡基刚对英汉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句的明示与暗示按议论文、评论或杂文及记叙文四种体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是:除英汉议论文中心思想句的处理上大体相似外,英文议论文明确提出主题思想的比例为90%左右,汉语议论文这种比例仅为60%左右,中文的文章总的来说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含蓄的,需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很少或几乎不用一个句子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外籍教师对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主题思想处理的评价是:主题不鲜明、观点模糊不清。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这种“主题不鲜明”、“重点不突出”现象或许与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与哲学思想有某种关联。在中国某高校教授英语写作的外籍教师Ken Keobke(1995)反映,中国人看问题往往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出发,采取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所以写文章时爱搞平衡,既说优点,又说缺点;既指出好的一面,也指出坏的一面。何去何从要由读者自己做出选择,而不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因为只谈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会被认为走极端或不公允。这种不选择明确立场的做法在西方人看来则是缺乏主题思想,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James Mackillop(1982:40-41)认为英语及西方语言在价值判断上采用二分法,非此即彼,泾渭分明;而汉语在价值判断上则采用多分法,一分为
二、非此即彼的选择中也存在模糊的灰色地带,即中间道路。
Ron Scollon(1991)将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这种委婉暗示主题现象归因于中西文化不同的„自我‟概念。西方强调个人的经历及主张,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和忠实于„自我‟。由于表达的焦点是个人的信仰及感受,作者当然会使用具体、明确的语句,直接、明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但Scollon
认为中国人的„自我‟概念即孔夫子的„自我‟概念以四种核心关系为基础:父母与孩子的亲情关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上下关系、长幼之间的差别关系及朋友之间的信任关系。„自我‟则迷失于这种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之中。所以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我‟处处被„我们‟--劳动人民、共产党、国家和其他名词所代替,因为突出显示„自我‟会给人以自高自大之感。
就大的背景而言,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大的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哲学观都是讲究“悟性”和“言外之意”,而西方思维方式受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提倡逻辑推理。英汉这种不同的文化思维和民族心理对写作的影响不容忽视。总之汉英写作中主题思想的暗示与明示,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写作习惯,不同的读者期待,思维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
3、篇章策略“华而不实”
篇章策略(text strategy)是Enkvist(1975)提出的术语,指篇章生产者根据交际目的对组篇所作的总体决策和选择,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对决策参数(decision parameters)所作的权衡。中国学生在英语作文中倾向于采用堆积和重复论断、引用典故和权威、套用成语和谚语的策略;而英语族人则强调使用数据和细节、引述个人和常人经历,运用成语、习语则采用掐头去尾、添枝加叶的推陈出新策略。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交际效果大大减低。主要问题表现为多主观论断(assertion)而少事实论据(proof);多慷慨陈词而少逻辑推理;多成语典故而少个人创新。国内外学者在此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和探索。邓炎昌(1989:242)指出汉英说理性文章(如政论文、社论或讨论社会问题的文章)差异显著:英文以事实说话(let facts speak for themselves); 而汉语政论文则强调使用战斗性语言:we must(我们必须),we should /should not 我们应该/不该)等。而这却犯了英语论说文之大忌¾感情诉诸。英语的说理性论说文强调以理服人而弱化感情诉诸(rational rather than emotional),因为读者对所读的东西本来就心存疑虑,若他们感到作者是在激动昂扬的状态下抒发和宣泄个人情感,自然会排斥作者的观点。只有温和、理智和冷静的措词才令人信服。Rebecca Newfeld(1992)注意到中国学生在写英语记叙文时,结尾因采用道德鞭策策略而拉得过长。相比之下,西方人认为并非任何事情都包括道德精神,而且见仁见智,各不相同,所以在结尾不惜笔墨反复阐述某种启示和教训属陈词滥调的冗余信息。杨晓荣(1993,71-72)在总结1993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统考(TEM4-93)作文阅卷时,发现我国学生英语作文带有共性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缺乏细节,作文中充斥假话、空话、大话、套话。文中堆砌口号、决心,而少用实例或自己的感受去论证观点。这种语篇策略的选取与文化界、思想界一度盛行的文革留下来的恶劣文风有一定关系。这恐怕也与过去中国统计学不发达,或媒体报道透明度不高有关。
此外,Matalena(1983)通过研究中国学生L2(the second language)作文发现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充塞成语、谚语、文学典故及名言警句等,而使用这种策略的结果是使各部分之间在西方读者眼里互不相干,以致使整篇文章缺乏有机的逻辑联系。他认为中国学生使用的成语典故只起到装饰和使文章生动有趣的作用,引用本身不过是分散读者注意力的无关紧要的冗余信息而已。而中国的古今历代文人则以引用“圣人书辞”为自豪,很多人甚至认为只有这样才显得自己知识渊博;只有引用权威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更具说服力。中国学生语篇策略的这种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汉语写作传统的影响。
四、结语
本文从言内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方面概述了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易犯的典型错误,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但笔者意在揭示这样一个道理:中国学生作文中所犯的错误并非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当然汉语言结构及汉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对我国学生英语写作可能带来的困难和不利影响只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种倾向,是相对而言的,并非绝对的。但对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以下启示:
1、写作决不是单纯的词法、语法问题,也不是简单的框架结构、段落安排问题,而是交织着浓
厚的社会文化观念的语言思维活动。
2、借用汉语思维进行英语写作,无论对英语水平高还是英语水平低的学生来说都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脱离汉语思维而直接采用英语来组句谋篇,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引导他们如何通过排除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负迁移而充分发挥正迁移来促进英语写作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的某些错误并不是偶然和随意的,是汉语文化中与英语族人不同的修辞限制因素所致。这就要求写作教师,无论是英语本族语教师还是母语为汉语的英语教师,都应首先熟悉两种语言结构及文化的差异,并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在写作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意识。指出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差异,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不只拘泥于一词一句的正确,而更加注重文章的整体交际效果。
第五篇: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改进措施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改进措施
【关键词】 卫生保健提供;社会保障;学生保健服务
近年来,社会化的医疗保障一直是全社会的热门和焦点话题,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医疗保障工作。目前,我国城镇单位职工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民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正在试点推广之中,儿童少年的医保也受到了高度重视。但大学生医疗保障的办法尚未出台,这已成为学校、家庭、学生关注的焦点。几十年来,我国高校都实行一套相对独立的医疗服务体制,这套制度一度对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来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何对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化解大学生的疾病风险,使他们病有所医,已成为当务之急。大学生医疗保障的现状
我国建国初期就对大学生实行公费医疗制度。1998年之后,原来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逐步被新建立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代,但高校仍然沿用50多年前的医疗体制。这是一套相对独立的医疗服务体制,目前的状况为:(1)名义上大学生享受公费医疗。(2)国家每年给每名学生一定数额的医疗补助,国家给部委所属院校和部分省属院校,每位学生每年拨款60元作为医疗费用,拨给大部分省属院校学生的是40元,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扩招的学生,国家没有拨款。(3)国家拨款费用各高校自管,各学校在费用的具体操作上有所差异。根据医疗费用分担的差异,大致有3种形式:(1)相对控制的公费医疗模式。此模式即学生无论校内门诊还是住院,都按照传统公费医疗的模式支付,但由于国家拨款有限,学校对学生的处方量、药品种类、医学检查等都会相对控制。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得到的医疗保障相对较好,但其对学校及校医院的要求较高,而且学校承受的资金压力较大。目前,实行这种模式的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大的高校。(2)公费医疗加商业医疗保险。这种模式下,国家公费医疗拨款主要用于学生的校内门诊,住院和伤害则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保险费用由学生自己承担。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较多,原则相近,即采用“国家拿一点,学校分担一点,个人承担一点”的方式分担医疗费用,具体承担的比例,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3)个人包干制。即学校将国家拨发的医疗费用发给学生,不再承担学生的医疗保障费用,学校仍设有医务室,开展日常门诊和预防保健等工作,但学生门诊需要全额自付。目前,实行这种模式的主要是一些规模不大、卫生所较小的一些高职类院校。
一些民办高校由于没有国家拨款,基本上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在运行,学校卫生所不仅要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还要考虑经济压力,因此学生的医疗保障相对也就缺失。
大学生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
2.1 医疗保障水平低,难以化解重大疾病风险[1]
国家对大学生的医疗投入多年来一直保持在每人每年60元的标准,其仅相当于2003年全国人均卫生费用(409.5元)的14.65%,难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几个大病学生就可能花光一个年级甚至整个学校学生的医疗费。医疗费用的大幅增长与有限的医疗拨款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学校为保持收支平衡,不得不在药物的品种、数量等方面设定各种限制,其结果是学生的医疗保健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医疗保障需求得不到满足。
2.2 不同群体享受的医疗待遇水平差异较大
原有国家公费医疗保障制度只覆盖公办高校的大学生(含研究生、高职生),其他民办高校、高校独立学院的学生则没有被纳入制度覆盖范围,因此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学生享受的医疗保障待遇存在较大差异。以浙江为例,目前能享受公费医疗制度的只有74所公办高校的约51万学生,而其他民办高校、高校独立学院的近15万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则未被纳入制度性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此外,由于原公费医疗实行的是高校自管的办法,因此不同高校之间学生实际享受的医疗待遇也有较大差别。
2.3 高校医疗机构力量薄弱
高校医院是大学生的首选医疗机构,其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医疗保障状况。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对大学生医疗保障经费的投入较低,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医院的医疗水平,许多高校医院存在医疗设备陈旧、落后,卫生技术人员配备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状况。受软硬件的双重约束,高校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医疗保障解决方法的思考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健康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人力资源的存量和素质。随着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我国的大学生会越来越多。如何解决这一人群的医疗保障问题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建立独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在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基础上,辅以商业医疗保险和重大疾病医疗补助,建立起多层次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
3.1 建立独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
目前,有部分试点地区把大学生医疗保险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笔者认为并不合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对象主要是未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老人和孩子,患病率大大高于年轻力壮的大学生,因而保险费用的筹集会明显增加,而且保险待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从历史沿革和现状来说,把大学生医保放在一起并不合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人群分别是城镇职工和农民,大学生不可能加入其中。只有建立独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才能真正有效化解大学生的疾病风险。
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保障需求和意愿出发,并与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
3.1.1 保障对象
大学生医疗保险是医疗保障制度的主体,其范围应该覆盖到每一名在校大学生。无论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都应强制参加,既可以体现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互济性,又可以扩大风险池,使其化解风险的能力增强。
3.1.2 筹资方式和标准
大学生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原则上应采用国家、学校和学生共同分担、合理筹集的原则。考虑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年龄轻,患病率较低,同时又没有收入来源,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国家应承担主要责任,建议国家承担比例为70%,学生个人承担30%,经济确实有困难的贫困学生可以申请免交,全部由国家负担。学校则主要负责校内医务人员的工资及其他管理费用。这样的筹资模式既不会给国家带来太大的负担,又能充分体现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多方责任。
3.1.3 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
大学生医疗保险应实行统一的社会化管理体制,建议以省为单位,实行省级统筹,统筹层次过低不利于抵御大病医疗的冲击。统筹地方的医疗保险机构负责保险基金的统一征缴、支付和管理。医保机构要科学设计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项目、范围和比例,完善费用结算办法,努力降低医疗费用;同时要健全监管制度和制约机制,做到公开、透明。
3.1.4 医疗保险待遇
大学生医疗保险范围既包括日常的门诊医疗,也包括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待遇根据医疗机构等级不同设置相应的控制机制,医疗费用个人承担比例按医疗机构等级高低相应递减,其中校医院为大学生首诊医院,校内门诊药物建议零差价销售,个人承担比例以10%~15%为宜,校外转诊及住院需经医生确认。医疗费用有相应的封顶线,超额部分寻求大病互助、医疗救济或其他办法。
3.2 建立大学生重大疾病医疗补助基金
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后,学生患重大疾病后就医的个人支出部分仍然令大多数家庭难以承担。为减轻患者的个人负担,建议国家有关管理部门设立大学生医疗补助基金。具体的基金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进行筹集[2] :(1)每年由医保机构从统筹基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充实到医疗补助金中;(2)国家财政拨一点;(3)个人、单位的捐助;(4)学生自己也可以交纳一点[3]。医疗补助基金必须设定使用范围,实行专款专用。补助范围主要是涉及各种需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的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慢性肾衰竭、重要器官移植、白血病等危及生命的疾病。补助基金可以进行全省或全国统筹,由医保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和支付。
3.3 充分发挥商业医疗保险的作用
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大学生医疗保险仅仅是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的基础,在积极做好这项工作的同时,要努力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参加商业医疗保险[4],以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医疗保障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水平。对此,国家应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像支持农业保险一样吸引商业保险公司,拓展大学生医疗保险业务,充分发挥其社会稳定器的功能。社会统筹基金也可以拿出一部分到商业保险公司再投保,大额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可由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以减轻统筹基金的风险压力。
3.4 增强高校医院的医疗力量,促进卫生服务转型
首先,国家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增加对校医院的财政投入,改造其原有陈旧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同时要积极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校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其次,校医院必需加强自身改革,促进卫生服务转型,在做好日常门诊工作的同时,把卫生服务的重点放在预防保健和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方面。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防止疾病发生,这不但真正落实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而且从源头上减少了医疗费用的支出。【参考文献】
[1]李庆华.构建统一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11-24(4).[2]袁玲,赵峻,张艳.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探讨.中国卫生资源,2006,9(1):30-31.[3]杜鹃.谈创建三位一体化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7,21(3):34-36.[4]廖忠梅.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构建初探.文教资料,2006,1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