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联系群众要解决好“形式主义”,切忌“耍花枪走过场”

时间:2019-05-15 02:0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密切联系群众要解决好“形式主义”,切忌“耍花枪走过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密切联系群众要解决好“形式主义”,切忌“耍花枪走过场”》。

第一篇:密切联系群众要解决好“形式主义”,切忌“耍花枪走过场”

***同道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强调,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进展开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题目,进步做好新情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标志着党的领导干部要牢固与群众的鱼水血肉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通过集中解决“四风”题目,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每位我党员、每一个干部的一种由衷恳切的工作态度,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不是官场做秀,狂风骤雨,也不是阶段性任务。但看当前,我们个别机关和某些领导只图表面上的热烈,图面子上的好看,图上级的表扬提拔,每当中心工作下达,情势主义之风就刮得很猛。名曰下基层,深进群众,了解情况,却是蜻蜓点水看一路,走马观花转一圈,搔首弄姿拍几个镜头,或事前安排几个固定的点,找几个熟习的人,看一点预备的现场,得出一个以偏概全的结论,于发展无关,于群众无益,于解决题目无缘,这是彻彻底底的官僚主义、十足的衙门习惯。这样的密切联系群众,领导累、媒体也累、基层很累、群众更累。这样的密切联系群众,要之何用?密切联系群众,就应当更从群众的实际动身,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其实不是逢年过节的几桶油几袋米就能够拉近干部群众间的关系的。不斟酌群众的真实需要,而是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带上媒体往“慰问”群众,只会让群众更反感。由此看来,密切联系群众不单单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题目,更重要的依然是一个对待群众的态度题目,是领导干部的情势主义、官僚主义在作怪。

作为一位领导干部,要落实好中心关于转变作风的要求,就是要切实坚持好立党的“三***宝”之一的“密切联系群众”。真正密切联系群众就要突出一个“实”字,做到心要实、情要真、事办好,尽不能“耍花枪”、“走过场”。首先需要从感情上贴近群众。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把群众当作是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进群众、深进实践,广开言路、聆听***,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为群众排难解纷中建立感情。其次要尊重群众。切不可向“骂百姓书记-梁文勇”学习。要坚持用同等的眼光看待群众,对待群众不分贫富,等量齐观;坚持用同等的身份接待群众,不在群众眼前打官腔、摆官架子、说官话。还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态度,诚心诚意地为老百姓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让广大群众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要解决好“五大难题

新农村建设要解决好“五大难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地方党委和政府应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突出矛盾,认真解决农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休闲难”等具体问题,把新农村建设这一党的好政策体现到一件件实事中,让人民群众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

要想富,先修路。当前,在不少农村地区,农民群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仍然是农村村级道路现状的真实写照,不仅群众心中有怨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抓住国家实施农村“村村通”工程的契机,加大对乡村道路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补偿,调动基层农民群众投资投劳修建乡村道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水泥路修到农民的家门口,切实解决“行路难”问题。

水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在不少农村地区,群众“饮水难”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制约,有的村只能靠天吃水,系缺水村;有的村只能人畜共饮一堰水、一池水;还有的村,由于长期饮用低质、超标、有污染的地下水,而导致地方病多发,严重侵扰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此,地方地位、政府必须把农村饮水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通过修建蓄水池,架设输水管道,让农民吃上方便卫生的自来水,切实让农民过去吃水靠肩挑、水质无保障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教育是兴国安邦之基。农村要摆脱贫困,关键在于发展基础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能力。当前,不少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学生因各种原因而面临辍学。地方党委、政府要紧紧抓住中央落实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的历史机遇,把解决贫因生“上学难”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和措施,确保每位农村贫困生有学上、有书读,切实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

近年来,“看病难”问题日益困扰着农村广大群众的生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屡发生,已经成为影响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制约因素。地方党委、政府要坚持从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入手,大力实施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农民群众家庭健康档案,让参合农民每年接受一次免费体检,切实做到“重大疾病早预防、早治疗”。进一步加强农村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培训合格乡村医生,使农民群众“小病治疗不出村,大病住院有补助”。

大力弘扬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乡风文明”的动力之源。农民素质要提高,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要形成,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指导。针对近年来农村出现的“黄、赌、毒”文化不断冲击和意欲占领农村文化市场的现象,地方党委、政府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必须坚持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工程项目建设之中,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真正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提供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场所。通过建设村民文化娱乐中心、农村文化中心户,开通远程教育网络、村级网吧等措施,多渠道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让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熟知天下事,使读书看报、上网学习成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第三篇: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当前,关于农民增收问题从上到下,从理论界到实际部门,都给予极大关注,作了许许多多的探讨,提出了诸多的对策和建议,很受启发,我们认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归纳和多层次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三个关系”谈点看法。

一、要正确处理好“农内”和“农外”的关系

在诸多的探讨农民收入问题的文章中,主要的是从二个方面进行研讨,一个方面是从农业内部去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方面是从农业外部去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当然也有一些文章比较系统地从内外结合作研究,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都无可非议。但是也有一种看法似乎有点绝对化,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农外”、“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功夫不在农内,而在农外,如果我们仍然重复过去‘打补丁’的做法,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我认为,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基本体制矛盾没有突破,无论怎样调节微观机制的政策都很难发挥作用,同时提出,创造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要加快城镇化,尽可能吸纳农村剩余人口;其次是在战略上以新的资源开发带动农村剩余人口的转移,比如,在西部开发中,动员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从事水利建设,实行人海战术,以工代赈,以工授地,安置东部剩余农民;再次是在金融、保险、流通、批发等非农领域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有利可图,上述见解,被称为“农外论”。对这个“农外论”已有同志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农外富农之途是无可挑剔的,甚至是应当进一步深入阐述的,而且也是需要大大加以扩展的,但是认为目前“农内”进行增收活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都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实际上,现阶段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增收活动,还是大有可为的,并且分别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地使用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等方面加以论证。

本人认为,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或者说把解决“三农”问题,绝然地分为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或者单纯从外部或内部去寻找解决途径,是不全面的,是欠妥的,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简单的道理上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外因也可以起到主要作用,不过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具体到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也很难单纯从内部或外部找到有效途径,这里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大家已经比较一致认识到,要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关系到农业内部许多问题,比如,农业的区域结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突出的区域结构趋同效应,仍没从根本上解决,失去比较优势;农业的产品结构问题,高质量的农产品比重小。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同时也带来农业效益低的问题,但是如果单纯从农业内部去解决农业结构问题,就不完全切合实际,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还有个外部的问题。很明显的,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众所周知,目前农业结构调整,最为迫切的既要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要进行要素结构的调整,关键在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所以,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与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并进,必须在制度层面上做出调整,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推动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为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创造条件和拓展空间。还有农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必须处理好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对农业结构调整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应与改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等等。农业结构调整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外部问题,切不可忽视,所以,农业结构调整既涉及到“农内”问题,也牵涉到“农外”问题,无法绝对地从一个方面去解决。

综上所述,我们的看法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内部和外部关系,内外结合,表里兼治。

二、要正确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

20多年前,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即在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基础上进行家庭经营,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集中劳动,集中经营,统一分配”的模式,相对于原来的“大、一、统”的经营方式,这实际上是一种分散经营方式,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20多年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亿万农民的历史选择,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时,中央作出决策,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之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这种背景下,有的同志就提出“小农”怎么长大的问题,认为,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从原有的集体制中裂变出2亿多个农户,这些规模狭小的农户仍然深深印有中国农村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单个马铃薯”特征,内在联系梗阻,组织脆弱,当前面对波诡云谲市场经济时,他们表现出严重的先天不足,因为“小农”难以提高效率、难以适应市场、难以避免伤害。因此,有计划地改变目前状态,提高我国农民的经济组织程度,使“小农”长大,已是当务之急,而且,这种组织起来,不是过去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经济方式,也不是一个小农加一个小农的简单结合,而且按照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由其产业链条和内在的经济利益所联结起来的合作关系,诸如此类,见诸于报刊杂志上,主张把农民组织起来,或者主张走合作化的道路的文章和观点为数不少,比如,有的主张“倾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有的提出“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其农业发展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我们也应借鉴其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积极鼓励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系与合作。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存在“统与分”,即“分”与“合”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继续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制,还是采取各种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我们认为,应当正确处理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分”与“合”的关系。

首先,家庭承包经营决不能动摇,长期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不动摇,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增强农民收入,农民是主体,谁也不可替代,家庭承包经营、乡镇企业、村民自治等农村改革都是农民首创,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只有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创造力,农村经济才能快速发展,农村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化,才能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不动摇,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从我国的国情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业仍将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仍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事实证明,凡是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的地方,往往出现的问题就多,社会就不稳定,所以,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大因素。

其次,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地有计划地把农民组织起来,诸如采用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从事实层面来看,从已有的国内外实践证明,合作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主要优势是利益直接,民主管理,能够真正代表和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户与市场、生产和流通,农民与政府相互结合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农业生产力越是提高,农业产业化越是发展,越是要求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专业化分工明确,从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农业发展是在分户经营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规模偏小,且组织化程度低。据了解,目前我国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业只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当然也就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提高。

本人认为,要正确处理好农业发展的“分”与“合”的关系,以提高农民收入,制度创新更为重要,所谓制度创新,就是在实现农业产品化上,需要一套有效的组织形式,具体一点说,在农产品生产环节上应采取由家庭联产承包来完成,并提供初级产品;而在初级产品的销售环节,这是目前我国最为薄弱的环节,应组织起合作社并由其完成,这有利于统一进入批发市场,并获取较高的销售收入,最后,农产品加工环节,应由合作社或股份公司来完成,最好以股份制公司为主,这样,农业产业的不同环节,由家庭联产承包、合作制、股份制公司三种基本组织形式来完成,使农业产业组织基本形式多样化,突破现有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做法,上述作法,既坚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起到把农民组织起来的道路,互相兼顾,另一方面,一定要注意到,把农民组织起来,或者实施合作制,一定要坚持“条件、自愿”的原则,也就是要看条件是否具备,农民是否自愿,各级政府不能包办代替,不准强行实施,这在历史上已有过教训。

三、正确处理好“抽吸”和“反哺”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前,咱们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也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力宣传和提倡发展农业,但是,实际上发展农业是为发展工业服务的,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基础,发展的思路很明确,即农业为基础,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后再“反哺”农业,这实质上是由工业“抽吸”农业,把农业作为工业发展资金来源,实现工业原始积累,据有关部门测算,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通过“剪刀差”形式为工业提供了近1万亿元资金,年均每年200多亿元,由此,不难看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发展缓慢之原因的一斑。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提出优先发展农业,解决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问题,特别是采取措施,从制度上革新,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放开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农民做到实惠,农民收入有很大幅度提高,大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我们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旧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因此,发展的思维仍然带有旧思路的惯性。在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上,重城市,轻农村,先城市居民后农村居民,其具体表现还是明显的。比如,近几年,市场需求不足,农产品消费首当其冲,价格长期低迷,农民卖难很突出,从而影响到农民收入,为刺激消费,开拓市场,在寻求解决出路的办法中,有人提出,先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就会带动农产品的消费,刺激农产品价格的提高,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我们是有理由说,亿万农民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立下汗马功劳,功不可没,但是,由于长期对农业的“抽吸”,“抽农补工”的做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很明显的,农业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导致农业生产率提高缓慢,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城乡差别扩大,因此,对农业的“抽吸”不能再继续了,应当尽快变“抽吸”为“反哺”。

实现对农业由“抽吸”到“反哺”的转变,利农利国,就争开拓农村市场,刺激消费来说,我国近9亿的农民,2亿多个家庭,任何商品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多万件的需求,如果国家被真正“反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可能很快就会转化为最终消费需求,拉动投资需求,形成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要实现对农业由“抽吸”到“反哺”的转变,国家要实施有效的保护农业的政策,而当前关键是国家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农业特别是水利和生态建设投入一定的资金,提高了农业的生产能力,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的发展欠帐太多,远没能解决问题,广大农民渴望加大投入,最终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帮助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尽快提高农民收入。

第四篇:纪委书记要解决好三个课题

纪委书记要解决好三个课题

纪委书记是纪委领导班子的“班长”,能否扮演好这个角色,直接影响到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纪委书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当好纪委书记,笔者认为应解决好三个课题,即找准定位、提高素质、讲求方法。

找准定位履职尽责

定位,是领导干部在一定范围内所处的位置以及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找准定位,是做好纪检工作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纪委书记要摆正以下三个关系:一要摆正纪检工作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关系。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是党章赋予纪检机关的三项主要任务之一。紧贴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是纪检工作任何时候都要唱响的主旋律。作为纪委书记,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方向,紧紧围绕党委、政府部署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监督检查,严明党内纪律,提高行政效能,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有力保证。二要摆正纪检机关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作为纪委书记,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和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督促所在机关和部门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措施,并努力把反腐倡廉寓于各项工作中去。要调动各方面反腐倡廉的积极性,协调各相关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在案件查办上,注意横向协作,加强与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审计机关的协调配合,形成案件查处的整体合力。三要摆正严肃执纪与保护干部的关系。党的每一位干部,都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作为党的纪委书记,要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党的这一宝贵财富。在处理干部过程中,要做到宽严相济。既要深挖严查腐败分子,又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敢于要求、从严执纪,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又要鼓励干部大胆干事、艰苦创业,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广大党员干部干事业、谋发展的积极性,使纪检监察工作真正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强化责任提高素质

纪检工作是教育人、挽救人的工作,纪检干部只有自身素质过硬,才有资格去规范、约束和检查别人。作为纪委书记,应不断在实践中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勇作党员干部的排头兵,为广大党员干部做出表率。一要勤奋学习。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在掌握其精神实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熟悉纪检监察工作的法律法规,真正成为纪检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加强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二要坚持原则。古人云:“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纪委书记是党规党纪的具体实施者,不但要有坚强的党性原则和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还应该具备坚强的政治勇气和敢于碰硬的浩然正气。处理问题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违了纪就要受到纪律的追究,违了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才能真正为党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三要淡泊名利。纪检监察工作性质和任务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必须讲党性、讲原则,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纪委书记更要起好带头作用。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经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要正确对待收入和生活条件上的差异,正确对待工作环境和难度,保持良好的思想境界和平和心态,能“吃亏”、比“吃苦”,甘于清贫,不争名利,不计报酬,达到“淡泊名利、宁静志远”、“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境界。四要严格自律。纪委书记要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洁身自好。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慎独、慎微、慎言、慎行,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执行《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不为个人谋取私利。

讲求方法增强效果

纪委书记作为纪律检查机关的“班长”,必须注重策略和技巧,实干加巧干,才能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综合运用“六抓”工作方法:一是抓“龙头”带全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龙头”,是督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负起责任的一项重要制度,纪委书记必须抓住不放,这项工作抓好了,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抓创新增活力。纪检监察工作创新,要从百姓反映最强烈的事情入手,从实际出发,研究增强工作活力的作法和措施,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大胆创新。要着眼于制度创新和源头治理,强化对行政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的制约和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避免执法的随意性,防止权力滥用而引发的腐败问题。三是抓落实重实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纪检监察工作的先进典型,把符合时代要求的基层单位好的经验挖掘出来,大力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超先进,从而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以此来指导和推动整体工作。纪检工作要克服“两张皮”现象,切实做到思想落实、组织落实、措施落实。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上,坚持“四个到位”,即责任主体到位、任务落实到位、监督检查到位、责任追究到位,真正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四是抓热点求成果。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人民群众不仅非常赞成和支持,而且也迫切希望进一步纠正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各种不正之风,这也正是纪委书记需要紧紧抓在手上的重要工作。工作中,要注意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严肃治理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等直接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不廉洁行为,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中小学教育乱收费、医药购销领域的不正之风、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治理力度,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我们工作带来的成效,同时也看到了我们党坚决惩治腐败的信心和决心。

第五篇:实现医养结合要解决好六个关键问题

实现医养结合要解决好六个关键问题

作者:齐海梅《光明日报》(2016年12月03日 10版)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与之相伴的,就是养老与医疗的需求增加。然而,对于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简单的叠加。笔者认为,实现医养结合,要解决好以下六个关键问题。

一是要以系统思维推进老年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老年医疗服务还存在碎片化、不成体系的问题。养老特别是医养结合,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特征。这就如同人体的“骨架”和“肌肉”间的关系,“肌肉”必须附着于“骨架”之上。只有先搭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制度框架,才能构建老年医疗服务体制和各项运行机制。因此,迫切需要站在全局战略高度,大手笔推进和统领老年医疗服务领域改革,对现有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进行重组和优化。

二是我国养老和医疗服务相对独立,看病的地方养不了老,养老的地方看不了病,这种现状亟待扭转。虽然也有一些养老机构陆续建立,但因养老院看病难、费用高等因素,严重影响养老的实施和质量。需要强调的是,养老存在的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反过来会加重国家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应以医疗卫生为关键,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另外,人们对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理解还比较狭隘,表现在多侧重老年常见疾病治疗,忽视老年疾病预防、早期诊断、护理康复;侧重建立健全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忽视家庭照料、基层医疗卫生以及接续性医疗等基础性、辅助性老年医疗服务机制等。其实,医养结合的关键在“医”,只有疾病得到良好的预防和医疗管理,养老才可持续、质量才能提高,否则,医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医养结合就可能只是一句空话。

三是要以大医生团队下沉,推进基层医疗养老体系建设。基层医疗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关键是基层全科医疗队伍建设,因而,加快全科医生的培养自然重要。但基层医疗技术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就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现有的全科医生无论是数量还是技术,还远远落后于庞大的老年人群的医疗养老需求,大医生团队“下沉”,能够有效地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四是要以公益性为前提,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我们研究认为,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采取完全由政府主导或完全由市场主导的思路都不够全面,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最终的目标是构建基于国家统领、调动市场参与、鼓励多方协作、拥有法治保障的以民为本、高效便利、可持续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五是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证,推进医养结合。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政府管理层面还存在部门壁垒;较普遍存在大医院扩建,对基层卫生机构造成虹吸现象;大处方大检查、过度医疗等不规范的医疗行为仍然屡禁不止;医保监管乏力,存在“一人参保全家用药”现象;医务人员待遇过低,积极性不高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医疗逐利不仅不能刹车,还会蔓延到分级诊疗、医养结合的基层这个主要承载地。这样下去,无论财政怎样投入,医保都将入不敷出,不仅分级诊疗形同虚、难以维系,还会造成医疗服务无法真正地深入到养老的各个方面,甚至会出现借养老为名的房地产泛滥,而真正意义上的医养结合将变了样,走了形,最终将会被逐利的黑洞吞噬。

最后就是要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加强考核问责。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工作做得好不好?根本标准就是人民满意不满意,特别是广大老年人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老年病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我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将发展老年医疗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同时要强化行业监管,健全老年医疗服务的准入、退出、监管制度,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和安全责任事故。对于人民群众非常不满意的典型个案,应当公开曝光和问责。由此,医养结合才能给广大老年人带来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获得感。

(齐海梅,作者系北京医院老年医学部主任医师)

下载密切联系群众要解决好“形式主义”,切忌“耍花枪走过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密切联系群众要解决好“形式主义”,切忌“耍花枪走过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