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干部要解决好对学习的认识问题
领导干部要解决好对学习的认识问题
孙孝义
近几年来,江泽民同志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和论述加强全党学习问题。早在1994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学习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干部自身的进步,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我们全党、全民族都必须有这个共识。”江泽民同志从党、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战略高度告诫全党重视学习,素质兴业。如何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把江泽民同志的号召变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关键是要解决好对学习的认识问题。
一、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政治上是否敏锐,能否从政治的高度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条件之一。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6月30日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表彰会上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是作合格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条件。如果政治方向模糊不清,就难当大任、难受重托。”他还语重心长地说:“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善于从政治上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在事关大局、事关原则的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我们讲政治家的素质,最重要的就体现在这些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在实施领导的全过程中,勤奋学习,敏于思考,不断增强政治敏感性,学会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本领。如何才能始终保持政治上的精醒和坚定呢?江泽民同志告诫我们,关键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理论上成熟都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他说:“要提高干部素质需要抓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摆出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素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在当前学好用好邓小平理论是提高领导干部理论素质的重要任务。所以,江泽民同志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不论工作多忙,一定要挤出时间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应该学得更深更系统一些,领会得更准确全面一些,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更自觉一些,运用这一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水平更高一些,这是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和一个合格的、有作为的领导干部必备的条件。”这里江总书记一连用了五个“更”字,作为衡量领导班子是否坚强、领导干部是否合格、有作为的条件。如果我们大多数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具备这一条件,那么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水平就会有一个新的提高,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就会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会取得更大的主动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江泽民同志还向各级领导干部发出号召,开展学习竞赛,看谁学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收获更大一点。他说“我们的口号应该始终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省部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要经常对国际形势的动向和大局、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有所了解。不然的话,就不容易保持头脑清醒。”江泽民同志希望全党从领导干部做起,来一个脚踏实地、讲求实效的学习竞赛,要在全党全国掀起一个学习理论的新高潮,形成一股浓厚的学习风气。并用所学习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减少工作中的失误,特别是避免政治方向上的失误,为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提供政治保障和精神动力。
二、只有努力学习,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驾驭全局的能力更高更强。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如何尽快适应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新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8月12日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开创性的事业,在前进中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很多。因此,我多次提醒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加强学习。”他还指出:“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新知识、新经验层出不穷,我们更要注重学习。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掌握新知识,探索新经验,既是新的实践过程,也是新的学习过程。不加强学习,就会处于盲目、被动和落后状态,就不可能取得领导的主动权”。面对这一连串的新问题,我们再不刻苦学习,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管理知识还是旧的,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概念,也是一个社会概念,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它始终都包括物质生产现代化和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素质现代化。人的素质现代化主要指社会素质和劳动技能现代化。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是人的社会素质的核心。人的社会素质现代化,不是现代化过程的副产品,而是同现代化过程紧密伴随的,甚至具有超前性,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而领导者的素质现代化,更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6月30日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表彰会上强调指出:“领导干部总要比别的同志更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知识更多一些,本领更强一些,才能担当起领导的重任。面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任务,面临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和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懂得、不熟悉的东西很多,必须刻苦学习,增长领导才能。”的确,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里,作为领导干部再不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点新东西,就不可能取得二十一世纪的“上岗证”,就必然被历史所淘汰。很显然,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迅速迈入信息社会,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使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物质环境,而且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眼下我们已经预感到,未来社会,谁掌握了信息和知识,谁就拥有生存和发展条件。如果你不想与时代脱节,不想被新世纪抛弃,就应自觉地抓紧学习。所以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同时,要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学习做好工作所必需的各种知识,现在,工作任务重,大家都很忙,但只要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每个同志都可以挤出很多时间学习。关键在于要有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加强学习,提高领导水平的紧迫感。”江总书记的教诲,使我们深深感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领导干部不仅应有深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功底,同时,也应具有宽广的经济、科技、管理、文史等方面知识,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被动落后,无所作为。
三、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学习,不仅能使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情操高尚起来,也能使人视野更开阔、生活更充实。江泽民同志1993年8月12日在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人如果善于学习,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政治经济学知识,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而且有科学技术知识,有文艺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利于把自己的认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这样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感觉到生活充实,感觉到精神饱满,感觉到人生真正的价值。”江总书记始终把孜孜不倦地猎取知识作为人生最大快乐。读书不仅能使人精神愉快,还能在思想上筑起抵制各种腐朽思想侵袭的防线。江泽民同志1995年8月18日在部分驻外使节形势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不出问题,要廉洁自律,除了有纪律、有约束、有监督外,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精神境界要高,因此,务必加强学习。孔子曰,学而知不足。学无止境,你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你的知识多了,精神境界也就会逐渐提高,精神境界一高,抵制各种腐朽东西的能力也就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作为领导干部,只有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而影响人生价值实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当今新技术革命兴起,各国经济、政治和方化发展已形成全球性的激烈竞争的时代里,一个人贡献的大小与他的知识素质高低是成正比的,不学无术,愚昧无知者在当代社会里必定遭到淘汰。凡珍惜自身价值的领导干部都应该努力读书、勤奋学习。学习中的勤奋与懒惰,积极与消极都与实现人生价值紧密相连。因此,江泽民同志“希望大家抽出时间来加强学习,这样自己就会感到更充实,精神境界、思想情操也会高尚起来,视野也会开阔起来。”同时江泽民同志还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淡化金钱观念、强化事业意识。他说:“如果成天钻到金钱里面,变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还怎么做工作,干事业,如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成风,不讲人生的崇高追求,不讲社会责任感,不讲奉献精神,我们这个民族怎么能够振兴?”江总书记的这一系列论述,把实现人生价值与加强学习的关系辩析得多么透彻入理。
江泽民同志始终认为理论学习和精神状态如何,是领导干部工作好坏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他说:“如果我们将大好光阴都用在应酬上,必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理论,搞调查研究,解剖典型,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就不可能提高,工作中免不了要发生失误。在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工作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片面性、绝对化所以迟迟未能克服甚至越来越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得不好,同那里的领导干部没有很好的学习理论,没有坚持深入实际是分不开的,同知识不够也是分不开的。”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尖锐地指出,当前我们的干部队伍与新形势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不适应;二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不适应;三是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不适应。他说:“在全党始终保持一种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是事关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事关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事关我们事业成功的大问题。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以这样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良好的精神状态来源于勤奋学习,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学习是无限的。越是学得多的人越觉得不够,学的东西多了,人的精神境界就高了,精神境界一高,人也愉快了。”
总之,我们一定要树立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加强学习的紧迫感,克服“坐不住、钻不进”,学用脱节、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弊端。要积极行动起来,珍惜时间,摒弃懒惰,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以丰厚的学习硕果、良好的精神状态、旺盛的斗志迈向二十一世纪。
(作者系中国民用航空重庆管理局党委书记;邮编:401120)(转自重庆市委党校网站探索1999年第3期)
第二篇: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当前,关于农民增收问题从上到下,从理论界到实际部门,都给予极大关注,作了许许多多的探讨,提出了诸多的对策和建议,很受启发,我们认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归纳和多层次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三个关系”谈点看法。
一、要正确处理好“农内”和“农外”的关系
在诸多的探讨农民收入问题的文章中,主要的是从二个方面进行研讨,一个方面是从农业内部去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方面是从农业外部去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当然也有一些文章比较系统地从内外结合作研究,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都无可非议。但是也有一种看法似乎有点绝对化,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农外”、“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功夫不在农内,而在农外,如果我们仍然重复过去‘打补丁’的做法,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我认为,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基本体制矛盾没有突破,无论怎样调节微观机制的政策都很难发挥作用,同时提出,创造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要加快城镇化,尽可能吸纳农村剩余人口;其次是在战略上以新的资源开发带动农村剩余人口的转移,比如,在西部开发中,动员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从事水利建设,实行人海战术,以工代赈,以工授地,安置东部剩余农民;再次是在金融、保险、流通、批发等非农领域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有利可图,上述见解,被称为“农外论”。对这个“农外论”已有同志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农外富农之途是无可挑剔的,甚至是应当进一步深入阐述的,而且也是需要大大加以扩展的,但是认为目前“农内”进行增收活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都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实际上,现阶段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增收活动,还是大有可为的,并且分别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地使用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等方面加以论证。
本人认为,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或者说把解决“三农”问题,绝然地分为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或者单纯从外部或内部去寻找解决途径,是不全面的,是欠妥的,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简单的道理上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外因也可以起到主要作用,不过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具体到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也很难单纯从内部或外部找到有效途径,这里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大家已经比较一致认识到,要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关系到农业内部许多问题,比如,农业的区域结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突出的区域结构趋同效应,仍没从根本上解决,失去比较优势;农业的产品结构问题,高质量的农产品比重小。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同时也带来农业效益低的问题,但是如果单纯从农业内部去解决农业结构问题,就不完全切合实际,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还有个外部的问题。很明显的,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众所周知,目前农业结构调整,最为迫切的既要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要进行要素结构的调整,关键在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所以,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与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并进,必须在制度层面上做出调整,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推动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为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创造条件和拓展空间。还有农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必须处理好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对农业结构调整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应与改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等等。农业结构调整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外部问题,切不可忽视,所以,农业结构调整既涉及到“农内”问题,也牵涉到“农外”问题,无法绝对地从一个方面去解决。
综上所述,我们的看法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内部和外部关系,内外结合,表里兼治。
二、要正确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
20多年前,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即在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基础上进行家庭经营,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集中劳动,集中经营,统一分配”的模式,相对于原来的“大、一、统”的经营方式,这实际上是一种分散经营方式,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20多年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亿万农民的历史选择,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时,中央作出决策,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之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这种背景下,有的同志就提出“小农”怎么长大的问题,认为,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从原有的集体制中裂变出2亿多个农户,这些规模狭小的农户仍然深深印有中国农村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单个马铃薯”特征,内在联系梗阻,组织脆弱,当前面对波诡云谲市场经济时,他们表现出严重的先天不足,因为“小农”难以提高效率、难以适应市场、难以避免伤害。因此,有计划地改变目前状态,提高我国农民的经济组织程度,使“小农”长大,已是当务之急,而且,这种组织起来,不是过去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经济方式,也不是一个小农加一个小农的简单结合,而且按照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由其产业链条和内在的经济利益所联结起来的合作关系,诸如此类,见诸于报刊杂志上,主张把农民组织起来,或者主张走合作化的道路的文章和观点为数不少,比如,有的主张“倾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有的提出“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其农业发展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我们也应借鉴其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积极鼓励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系与合作。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存在“统与分”,即“分”与“合”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继续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制,还是采取各种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我们认为,应当正确处理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分”与“合”的关系。
首先,家庭承包经营决不能动摇,长期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不动摇,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增强农民收入,农民是主体,谁也不可替代,家庭承包经营、乡镇企业、村民自治等农村改革都是农民首创,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只有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创造力,农村经济才能快速发展,农村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化,才能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不动摇,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从我国的国情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业仍将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仍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事实证明,凡是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的地方,往往出现的问题就多,社会就不稳定,所以,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大因素。
其次,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地有计划地把农民组织起来,诸如采用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从事实层面来看,从已有的国内外实践证明,合作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主要优势是利益直接,民主管理,能够真正代表和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户与市场、生产和流通,农民与政府相互结合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农业生产力越是提高,农业产业化越是发展,越是要求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专业化分工明确,从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农业发展是在分户经营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规模偏小,且组织化程度低。据了解,目前我国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业只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当然也就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提高。
本人认为,要正确处理好农业发展的“分”与“合”的关系,以提高农民收入,制度创新更为重要,所谓制度创新,就是在实现农业产品化上,需要一套有效的组织形式,具体一点说,在农产品生产环节上应采取由家庭联产承包来完成,并提供初级产品;而在初级产品的销售环节,这是目前我国最为薄弱的环节,应组织起合作社并由其完成,这有利于统一进入批发市场,并获取较高的销售收入,最后,农产品加工环节,应由合作社或股份公司来完成,最好以股份制公司为主,这样,农业产业的不同环节,由家庭联产承包、合作制、股份制公司三种基本组织形式来完成,使农业产业组织基本形式多样化,突破现有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做法,上述作法,既坚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起到把农民组织起来的道路,互相兼顾,另一方面,一定要注意到,把农民组织起来,或者实施合作制,一定要坚持“条件、自愿”的原则,也就是要看条件是否具备,农民是否自愿,各级政府不能包办代替,不准强行实施,这在历史上已有过教训。
三、正确处理好“抽吸”和“反哺”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前,咱们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也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力宣传和提倡发展农业,但是,实际上发展农业是为发展工业服务的,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基础,发展的思路很明确,即农业为基础,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后再“反哺”农业,这实质上是由工业“抽吸”农业,把农业作为工业发展资金来源,实现工业原始积累,据有关部门测算,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通过“剪刀差”形式为工业提供了近1万亿元资金,年均每年200多亿元,由此,不难看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发展缓慢之原因的一斑。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提出优先发展农业,解决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问题,特别是采取措施,从制度上革新,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放开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农民做到实惠,农民收入有很大幅度提高,大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我们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旧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因此,发展的思维仍然带有旧思路的惯性。在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上,重城市,轻农村,先城市居民后农村居民,其具体表现还是明显的。比如,近几年,市场需求不足,农产品消费首当其冲,价格长期低迷,农民卖难很突出,从而影响到农民收入,为刺激消费,开拓市场,在寻求解决出路的办法中,有人提出,先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就会带动农产品的消费,刺激农产品价格的提高,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我们是有理由说,亿万农民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立下汗马功劳,功不可没,但是,由于长期对农业的“抽吸”,“抽农补工”的做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很明显的,农业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导致农业生产率提高缓慢,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城乡差别扩大,因此,对农业的“抽吸”不能再继续了,应当尽快变“抽吸”为“反哺”。
实现对农业由“抽吸”到“反哺”的转变,利农利国,就争开拓农村市场,刺激消费来说,我国近9亿的农民,2亿多个家庭,任何商品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多万件的需求,如果国家被真正“反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可能很快就会转化为最终消费需求,拉动投资需求,形成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要实现对农业由“抽吸”到“反哺”的转变,国家要实施有效的保护农业的政策,而当前关键是国家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农业特别是水利和生态建设投入一定的资金,提高了农业的生产能力,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的发展欠帐太多,远没能解决问题,广大农民渴望加大投入,最终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帮助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尽快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篇:学习贯彻党章要解决好几个问题
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理,总结和吸收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经验形成的,在党内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最大的约束力。只有认真学习、自觉遵守、切实贯彻、坚决维护党章,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认真学习、自觉遵守、切实贯彻、坚决维护党章,要紧密联系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实际,紧密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扎扎实实地解决具体问题,切实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果。
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力量源泉。放松世界观的改造,背弃理想信念,则是思想蜕化变质、腐化堕落的根本原因。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党章明确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对每个党员和党员干部能否坚定理想信念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认真学习、切实贯彻党章,就是要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全党同志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的信心和决心。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与实践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
解决好道德修养问题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些党员干部出问题大都是从道德品质上出问题开始的。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才能防患于未然。党章明确规定,党员必须履行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的义务。胡锦涛同志指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不仅关系他们的个人品行,而且关系党的整体形象。”这对道德修养问题上升到了更高的高度,同时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学习贯彻党章,就是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模范遵守社会公 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抵制各种腐朽和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
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无法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任务。近年来,一些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人认为,组织纪律、财经纪律是“高压线”、是“硬”的,碰不得,而政治纪律是“软”的,触犯了关系不大。结果是一些人对党的方针政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我行我素;有的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违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错误言行不报告、不抵制、不引导,甚至听信政治谣言,人云亦云。这些都是十分有害和危险的。所有党员都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严格遵守党章规定,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决不在群众中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意见,决不发表同中央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决不对中央的决策部署阳奉阴违,决不泄露党和国家的秘密,决不传播政治谣言。
真正维护好党章的权威性
当前在少数党员和党员干部中,还存在不熟悉党章、违背党章规定而不自知的现象。一些党员对党章的实质、内容、规定和效力,缺乏深理解,更没有自觉同违反党章的行为作斗争;一些党员干部把党章看做是抽象的“条条”,不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一些党组织忽视对党员党章意识的培养,不组织学习,不认真贯彻。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要经常组织党员重温党章,培养党章意识,认真严格地执行党章,确保党章的权威性。要加大执纪力度,对违反党章规定的,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对屡教不改的,要作出组织处理;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绳之以党纪国法。通过着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维护好党章的权威性,使党内法规制度成为全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第四篇:深刻认识和解决好 “最后一公里”问题
深刻认识和解决好 “最后一公里”问题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重大部署。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在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认识、全面把握密切党群关系与党的作风建设的本质联系,进一步增强改进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自觉性,坚决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服务群众不到位的问题、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下大力气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力量。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总目标。应该说,党的群众路线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取得了联系服务群众的初步成效,但离“让人民完全满意”还有一定的距离。对于当下陆续开展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参与的层级更多、领域更广、对象更复杂,面对群众也更近,能不能取得让人民满意的实效,关键看能否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也是党开展一切活动、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但作为集中性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和完美的结束。在第一批活动结束和第二批活动开始的阶段,总书记强调“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对搞好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本质追求。总书记强调“最后一公里”问题,说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取得预期效果,但这种效果需要形成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把活动的成果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成为一种可以长期坚持的优良作风。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也是党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自信,而这种自信来源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党员干部树立坚实的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展现的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问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次具体的实践过程,这个实践包括学习的实践、思考的实践、纠正的实践和落实的实践,整个活动通过“三个环节”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替进行,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一次检验实践的过程,最终目的是达到理论的升华和思想信念的坚定,就是“补精神的钙,不得软骨病”。开展一次教育实践活动,必定会受到时间的限制和约束,肯定会存在“最后一公里”现象。总书记在活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强调“最后一公里”问题,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党,能够时刻把握工作规律,对开展第二批活动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要求,为保证第二批活动的最终成效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如何认识和看待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从我们的实际情况来看,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还普遍存在。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虽然离得不远,但还是有距离。我们绝不能小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他的竞技能力就表现在跑好最后一公里上,跑不好最后一公里,再优秀的运动员也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前功尽弃。我们与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距离,实际上不是太近,而是太远,远到我们看不到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情况,远到感受不到群众日常的疾苦冷暖,远到群众要跑很长的路、流很多的汗来办事、来请求帮助。这个“最后一公里”,讲述的是距离,表现的是一种隔阂,暴露的是一种感情。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与普通群众保持“零距离”,就是要在群众当中,心贴心、手拉手,不应该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最后一公里”,让每一名党员干部深刻反思。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让思想灵魂、党风党纪、政风政纪来一次急行军,向着群众的疾苦跑步前进,以最快的速度消除这“最后一公里”的距离,真正融化在群众当中,真正和群众在一起,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真诚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通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解决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真正和群众心连心、手拉手,一起向前冲。如何才能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真正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全力打造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责任明、方向正、作用显,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特别要体现在各级党组织的责任落实和一把手的作用发挥上。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始终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四风”问题,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终的落脚点是要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始终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要坚持问题排查不到位不放过,问题解决不到位不放过,坚持开门搞活动,以问题整改开局亮相,以问题整改注入动力,以问题整改交出答卷,坚持标准,严格把关,不断拧紧螺丝、上紧发条,切实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服务群众不到位的问题、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下大力气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确保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要以以解决“四风”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既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又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贯彻好这个总要求,必须坚持联系实际,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彻底打消怕抓辫子、怕扣帽子、怕丢面子、怕伤和气、怕穿小鞋、怕丢选票的思想顾虑,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去。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坚持深入基层一线。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首先要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一线,了解群众所急所需所盼。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到基层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建立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和工作制度,将深入基层一线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要到一线去接地气、知民情、找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深入基层一线的过程中,不但要“身入”更要“心入”,带着感情下去、带着问题下去、带着责任下去,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连成一体,将基层一线作为改进作风、解决问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主阵地,帮助群众解决发展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把宗旨意识融入解决群众利益问题中。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大优势是联系群众,这种联系是心灵相通、呼吸与共、肝胆相照的血肉联系。时代进步了,联系群众也应与时俱进,不仅把群众当亲人,而必须在这个基础上设身处地去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心竭力为人民谋利益。要紧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云南实际,全面推进云南第一批活动中确定的“十二件实事”和“八项重点工作”,让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全面落实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大力推广“插甸经验”、“孟连经验”、“绥江经验”,抓实“三深入”、“四联户”工作,继续选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和常务书记,开展“三同”体验民情,找准服务群众的着力点,健全完善县、乡、村、组四级为民服务体系,围绕“八有”目标分级分类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实施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把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越做越实。
第五篇:解决好突出问题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前,由市委“先教办”牵头,我们通过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查找出了全市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此,应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切实解决好党员和党组织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
一是反对官僚干部、争当爱民干部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观、群众路线,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在群众“最盼”的问题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的问题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的问题上改作风。
二是反对守旧干部、争当创新干部
。着力提高领导干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对外开放的能力,不断推进观念创新、工作创新、方法创新。
三是反对“原则”干部、争当“细节”干部
。细节决定成败,执行力就是生命力,坚决杜绝“讲大道理高谈阔论,讲具体办法束手无策”的现象。教育干部以务实的工作态度,从小事抓起,靠前指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仔细了解工作、事件发展的过程,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是反对腐败干部、争当廉政干部
。各级党政部门要健全完善科学、规范、透明的办事程序和办事规则,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警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精简办事程序,改进工作作风,最大限度地遏制办事不公、执法不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