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作文中畏难心理解析
学生作文中畏难心理解析
语文在二期课改和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正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也面临新的挑战。长期以来,“谈作色变”已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但研究似乎只停留于作文的技能,如观察、审题、描写等指导,而忽视了作文作为表达和交流所包含的情感、兴趣、意志等心理成分,从而形成了作文教学指导低效和学生的畏难心理。
本文拟从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辅导的方法切入作文教学过程,分析、探究学生畏难心理现象,为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作一尝试。
一、学生作文心理现象的认识。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过程是个体对外来信息知觉、编码、贮存、重组、激活、提取的信息加工过程。作文是体现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的一种高级的形式,也是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得到综合训练的一种途径。用心理学的理论剖析学生作文的过程,就会发现:产生文章的过程是个异常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定社会生活的感受移入学生头脑并加以改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观察感受,把自己熟悉的、印象深的一部分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印映或贮存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然后通过思考、想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生活素材加工、去粗取精;再经过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形成独立于人脑之外的精神产品——文章。
由此可见,学生的作文不是被动的对客观现象的反映,而是学生生活感受、感情因素、心理思维、文字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多维的、连续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情趣、兴趣、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正确认识和研究学生作文时以畏难心理为主的心理障碍的突破,就成为深化学生作文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二、学生作文畏难心理现象的分析。
学生作文过程自始自终贯穿着复杂、连续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存在着消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畏难、麻烦、应付、自卑等,其中以畏难心理为最。笔者认为,作文教学的成人化、文学化、程式化倾向是造成小学生畏难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1、成人化倾向
所谓成人化,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从成人(其实是教师)的立场出发,用成人对社会生活、客观事物的感受、态度、体验和情感要求小学生。这种超越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要求导致了他们惧怕作文心理的产生。即使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硬着头皮写出的作文,也是既没有孩子的稚趣,也没有成年人的感受。
2、文学化倾向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功训练,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写作技巧的训练上,这就是作文教学中的文学化倾向。这种错误倾向造成作文教学的两极分化。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追求的是“锦上添花”,把教学重点放在少数尖子生的写作技巧的培养和提高上,期望他们作文获奖,忽略了广大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使中差等生被冷落。其结果,学生语言表达基本功不扎实,不能准确、具体、有条理地表情达意。
3、程式化倾向
程式化指作文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脱离小学生实际,片面强调作文内容的思想性。于是,在小学生作文中就出现了喊口号、贴标签的现象。二是文章结构的形式主义倾向。有些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教给学生一些所谓的作文捷径,规定作文的固定结构格式;一篇作文分几段,每段写什么内容,都做硬性规定。这种做法不但无益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而且还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以上弊端,集中到一点,就是忽视了学生表现自我的个性特点,遏制了学生的作文个性心理的发展。
三、学生作文畏难心理的辅导。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学生作文的畏难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造成了高耗低效的原因之一。现根据作文教学原则、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心理辅导的方法作如下设想。
(一)一种基调——时时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我想这是一种比任何教学方法都高明的提示,尤其在学生畏难心理障碍的作文教学中更是一种贯穿始终不容忽视的思想。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激情就是驱动孩子们进行写作的酵母。刘勰说过,“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教师的作文教学,除了帮助孩子们学会摄取生活素材、教授他们一定的写作规范和技巧,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必须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因为感情、热情、激情都是激发写作欲望的基本心理因素。
当然激情的产生要靠外界刺激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酒仙李白、大文豪鲁迅那样的文学天才要用喝酒、抽烟来刺激文思,而要求我们的孩子端坐在教室写脱离生活实际的“一件有意义的事”!这如何能写出孩子们的所想、所思呢?因此,组织学生搞点活动、做点游戏,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教师应时时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进一步激发其内在力量和价值,使他产生作文的自信和兴趣。我们不仅要在学生写出优秀之作的时候给予激励,更要在他写作不顺利的时候,甚至写作失败的时候,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因为激励向上,激发热情要针对学生的努力,而不是他的成就,是要求学生努力进步,而不是苛求完美,是要学生有勇气去尝试,而不是注重有多少成果。记得刚开始写日记时,班中一位女同学,这样写道:“本星期我很开心,又懂得了几个道理。1、2、3„„”不知从哪里抄来的几句话。我当天就把它作为听写材料进行了听写训练,并以赞赏的口吻告诉同学们:“这几句是某某同学提供的。她可真看了不少书。”接下来的日子,这位原本写作兴趣和水平都不高的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并不断地提高着自己的写作水平。
心理学家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是没有才能和潜能,只是他自己对自己不信任,缺乏写作的热情,所以他的才能和潜能就被紧闭在他自己所设的地牢里,但是它并没有死亡,它每日每时在用摩斯电码敲打着地牢的墙壁,希望有朝一日有人能听到它的声音。教师的信任和激励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就像是一种回音,就像是帮助打开紧闭着的地牢的门。教师的期待使他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这时这个学生的心情就像是一个长年被关在地牢里有朝一日走出地牢的心情,并且从此他将用肯定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用积极的态度去发展自己。
(二)四种途径——命题求开放、感想表达上求开放、习作体裁和内容求开放、评价求开放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下能更快地接受信息,提高效率。那么,开放,就是开放写作的环境,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开放取材的渠道,拓宽认识的新视野;开放命题的题材,展示立体层次的新画面。实行开放性作文,就是尊重写作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并完善自我的机遇。这里的开放不仅指作文教学形式上的自由开放,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开放,即作文要回归本原,让作文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步。
1、命题求开放
传统的作文教学由于过分注重命题作文,常常把学生的思路逼向死胡同,学生没有话可说,写作文成了“挤牙膏”。在新课标要求下作文命题需要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作文题目恰当是否,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重要因素。因此,命题一定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并要“新”、“活”、“趣”,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觉得有兴趣写。
1、教师的命题和学生的自由命题“优化组合”,即教师出宽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命题。熟悉的、丰富多采的校园生活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我出宽题《多彩的校园》,我要求同学们抓住契机,指导学生观察校园生活,根据各自生活体验拟题。如:《真糟糕!》——教室的门进不了啦!《咦,地震?》——原来是虚惊一场。《这是好消息吗?》——老师告诉的是参加捡纸屑劳动啊!《香,香,真香!》——闻香识桂花的活动。从这些有惊,有喜,有趣的题目还怕写不出真实、自然、朴实、清新的文章吗?学生不再为找不到合适材料而皱眉、而困窘了,不再起胡编乱造之心。他们所感受到的是作文所带来的欢乐。
2、把部分命题权放给学生。我曾做过尝试,让高年级学生自由出题特别受到欢迎,学生完全能拟出新颖的、合适的题目,用学生喜欢的,有话可说的题目写作,对于同一事件,学生会从不同角度,拟出不同的题目进行写作,例如:上学期,我组织学生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我在黑板上出示小圆点、H、J等字母,想象它们像什么?然后让学生自由说、自由上黑板画。游戏结束后,请学生自由命题,学生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潮。题目真是五花八门:《字母变戏法》、《超级变变变》、《黑板挤不下了》、《我的创想》,《有趣的语文课》等,由于命题的开放,学生审视的角度不同,确定的题目也不同,作文当然迥然不同,克服了老师指导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作文模式,写出了自我、展示了个性。最近我指导学生写生活中的喜、怒、哀、愁,学生不仅内容丰富多彩,题目更是各具特色,如:《都是“小贼”惹的祸》、《我真冤哪?》、《感动》等有个性、有创新的题目。
2、感想表达上求开放
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由于学生的阅读视野、生活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各异,感受不一,因而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认识能力也千差万别,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差别,张扬每一位学生的写作个性。因为作文不单是一种写作技巧的传授,更多的则是一种生命状态的燃烧与释放,或者说是一种写作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写作个体将已内化为情感认识的客观对象外化为语言形式,这必然会打上主观差异性的烙印。为此,我作了两点的努力:
1、从情感入手奠定思想基础。要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说出来,不要总以“思想健康”为由去压抑学生,或者文中学生的错误行为而加以指责。如陈国强在一次作文中写了如何打电脑游戏而作业不做影响学习的一件事,文中细腻地写出了他打游戏的兴奋感受和心里想法,我撇开事件就作文而言,真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我及时表扬他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大大调动了他的写作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树立“因情而感,因情而发”的写作观点。教育学生做真实的人,写真实的话,让学生做到作文就是生活,鼓励学生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
2、指导学生写随意作文,培养思维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随意”即自由表达。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自己心里想说的,想到什么写什么,喜欢什么写什么,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尽情地绘我所见,写我所闻,抒我所感,用鲜嫩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让表现自我在作文中成为学生一个写作的基点,现实的社会生活通过学生的心灵折射,通过学生的情感过滤,再写到作文中来,写出来的作文也就自然具有了学生情感的温度,烙上了学生心灵的色彩。对于个性鲜明,有新意的文章,一经发现,要倍加赞赏,多加鼓励,激发其创造意识。一旦发现创新的苗子,就细心培植,精心呵护,使之茁壮成长。
3、习作体裁和内容求开放
要允许学生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定”所要达到的写作目标,淡化文体意识。诸如文体、材料选择、表达手法运用、表达技巧的借鉴等方面,不搞统一要求,也不提统一标准。一般地说学生“自定”的目标总是较切合他们的实际水平,而且正因为是“自定”的,若目标含有一定的挑战性,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征服心和自信心。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写。从多角度认识和表达,如“校园”,可写校园的景色宜人、过去的校园、未来的校园、校园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老师的辛勤耕耘等。二是多写想象作文,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的独创性。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1、读词想象。给学生一组词语,例如:“哗哗、嗡嗡、喳喳、沙沙、哈哈”这样一组看似毫无关联的象声词,让形式自由想象构思出完整的情节。
2、看图想象。给学生展示一组或几组画面,根据画面展开想象,构思出完整的故事。
3、听音想象。让学生欣赏一段音乐,边听边写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4、换位想象。将自己与作者换位或与文中的角色互换进行想象。
5、拓展想象。给学生一篇文章,让学生将文中未尽之意,按原文思路加以想象与延伸,做到妙笔开生面,续出新格局;或者对一些童话和寓言故事进行拓展想象,想象出更丰富多彩的结尾。
6、憧憬想象。即让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美好理想等进行想象。如《未来的学校》、《我的明天》等相关的习作练习。
7、探索想象。让学生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进行大胆想象如让学生写研究小报告、实验小论文等。
4、评价求开放
目前的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的心理,这与教师在评价中惯用的“纠谬法”——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有很大的关系。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所投注到所要从事的事情上的注意力就越少,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如果这时有一句鼓励的话,或者找到习作中的一个“亮点”,那么情绪状态就会提升,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具体做法是:
1、珍视习作“亮点”,张扬个性体验。让学生在开放的评价中,多角度、多层次地从内容、形式、表达、情感等人文性与工具性方面最大限度地寻找“亮点”,大到选材、立意,小到优美的词句段落等,均可确定为“亮点”对象,鼓励多多益善。然后展示“亮点”,一个人的付出,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渴望自己的创造劳动能得到他人的珍视和赏识。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教师组织学生以同桌、小组、全班等形式,让评价者将习作中的“亮点”有声有色地读给大家听,并说出“亮”在何处。拓展“亮点”,如果评价在充分肯定并使其拓展,那么不仅能鼓励学生写出富有个性化的题目、个性化内容、个性化形式、个性化观点、个性化语言的文章来,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创造性潜能也得到有效开发。
2、改革作文评语引导学生做人。“做人——作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作文评语也要改革,朝着”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的方向改革,作文评语不仅要评价学生习作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能够与学生实现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谈心式评语、询问式评语、激励式评语、激情式评语等,这些评语的共性是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着眼于做人的引导,立足于写作心态的矫正和师生情感交流,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生动评语中提高写作能力,发展人格修养。
通过以上对策,我班学生的作文兴趣和作文能力均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疏导学生的作文畏难心理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总而言之,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调动、激发、转化、延续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一种想写的冲动。一旦学生能以情入文,那么学生都会变得能写、乐写、爱写作文了。
第二篇:心理辅导在小学生作文中的运用
心理辅导在小学生作文中的运用
摘要:心理因素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恐惧,心理辅导在作文中的运用
关键词:心理、作文、辅导
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除了传承几千年的语言文明外,就是要学会运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准确、生动地传情达意,起到交际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我口言我心,我手写我心。”所以,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长期以来,作文占据了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是师生最头疼的问题。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作文是他们的命门要穴:害怕作文、厌烦作文、写不好作文。一听作文课,心理就产生排斥、恐惧。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来帮助这些同学走出作文恐惧的心理误区呢?我想关键在于营造宽松环境,进行心理辅导,使作文回归到自主、自发、自动、自然的状态。
学生对作文的心理恐惧和厌烦也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方面。其中,心理健康在三因素中占核心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生理和社会健康。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中存在的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承受力差等问题归纳为思想品质问题,从而出现认识误区。实质上这些都是因为认识偏颇、意志薄弱、内心矛盾而产生的苦恼困惑,或受到刺激、挫折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所致。如果没有正确的排解渠道,不但影响学习效果,还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甚至社会问题。心理学家认为:凡出现心理问题者,多半是“小学有苗头,中学现症状,大学出悲剧。” 由此我联想当前我班学生的作文现状,分析其中的原因,虽然审题选材、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等作文基本功有待提高,但心理因素占了很大的比例。作文内容空洞,无病呻吟,“口是心非”。它就像一个小小的窗口,折射出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适,不但作不出象样的文,而且做不了健康的人。因此我及时的学了些心理学理论并对每个作文差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耐心的交谈、仔细的分析,了解他们对作文恐惧的原因,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我认为有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有的同学把“作文”定位太高,产生畏惧心理。作文的本质特点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再现生活,反映生活。它是作者心灵的流露,是对生活的思考,而不是矫揉造作,乱唱高调。而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作文高雅的意境,华丽的词藻,这个要求对小学生来说太高了。正因为教师这种过高的要求,学生感到作文太难了,未写先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这时我告诉学生:作文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一个大文豪,还是一个小作者,只要你有了写作的冲动,写出你心底最真实的感受,那么你就是一个真诚的作者。有了真情实感,你的作文就有了灵魂。孩子们听了恍然大悟:作文其实就是写自己的心 1
声,写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我拒绝作文,就是封闭自己呀!排除了心理障碍,学生跟作文的关系亲近了许多。因此,在概念上讲清作文的本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涂山雕塑公园包饺子、做树叶剪贴画。回来后,我让他们就那天的活动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开始,学生觉得脑子里一盘散沙,无从下笔,很多人咬着笔杆发呆。因为如何把那些零星片段有序地组织成一篇条理清楚,中心突出的文章,对孩子们来说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我耐心地加以引导,首先让他们把那天自己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或一个片段说出来,然后把事情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就可以了。效果果然不错,同学们一气呵成,都按时交了作文,而且还有几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第二种是作文曾经的挫败感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破罐破摔。有的学生绞尽脑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写出一段甚至几句词不达意,结构散乱,中心涣散的文字。家长一看,顿时气得七窍生烟,稀里哗啦撕得粉碎,还伴随着几句“狗屁不通”的指责令其自信心丧失到极点。如果老师再加上几句“一派胡言”“不知所云”的评语,甚至被充当反面教材在班上宣读,对作文的反感和厌恶就油然而生了。是的,我们在批阅作文时经常会遇到一些让我们读起来头疼的文章,但我们一定不要轻易地妄下贬语。作为老师,你要做的除了真诚地给他指出不足以外还要在他的习作中找到亮点作为激励他的资本。我想:只要你用心,准会找到。比如:“这个句子你写得比较通顺”“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或者说:“这个词你用得很准确”;“你的观察很仔细”„„实在没有优点,你可以这样说:“你这次作文态度很好,能按时完成”。找出或者加强他的亮点,唤起他的自尊,自信。建立了自尊、自信,他会改变对作文的态度,竭尽全力地去写好句子,用好词,然后慢慢地学会作文。我教过一个女学生,她资质平平,成绩一般。可她很喜欢读文学方面的书籍,也喜欢写作,但水平不敢恭维。为了让她这点星星之火燎原,我经常在她的作文本上批注:“你是一个有文学天赋的孩子,对文字也很有悟性。再努力一点,你就会离梦想更进一步!”果然,她的作文越写越精彩,语文成绩很快在班上名列前茅。上中学后,她在给母校的感谢信中说到:“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是她让我找回了自信,看到了未来的美好,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我感谢她!”能用你的爱心点燃一颗希望的火种,那是为师者最大的幸福!
第三种就是以消极、敷衍的态度去应对作文。这类同学往往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较差。他们违背了作文的本质,认为作文就是写写形式,喊喊口号,再加上一点技巧就完事了。因此作文不是抒写自己的心声,而是胡编乱造,说空话、大话、假话,没有一丝写作的愉悦感。这种情况在我班比较普遍:写好人好事一律是拾金不昧和给老人让座;写父母的爱一律是“我”晚上生病送“我”去医院,还伴随着倾盆大雨;写老师辛苦一律是头发花白,满脸皱纹,半夜还在窗前批改作业„„如此生编硬造的作文再优美的词句也难掩内容的苍白空洞,更谈不上情真意切打动人了。比如我班有位学生,他的父亲出了车祸,把人撞死了。由于拿不出巨额赔款,被判刑坐牢了。他是个要强的孩子,不希望自己因为有不幸的家庭而让同学们小看他,同情他,他希望和大家一样有个正常的家庭。所以他处处掩盖自己,掩盖自己的家庭,掩盖自己的忧伤。在同学们面前故意高声谈笑,装得若无其事。像刺猬一样,把柔软藏在心底,把坚硬留在外面。在寒假作文里,我布置了《难忘的除夕》。文中,他尽量地转化角色,去想象、体验正常家庭除夕之夜的快乐:一家人幸福地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放鞭炮、礼花„„但这不是他真实的生活,所以有些地方就显得比较的生硬和造作。热闹的文字里藏着他孤独忧伤的心!于是我告诉他:作文就是表达我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这种感情可以是快乐的、幸福的、感动的,也可以是痛苦的、不幸的、难堪的。只要是真实的,它一样可以打动人,一样有意义。而你的真诚一定也可以换来别人的关心和帮助,你会生活得更快乐!通过心理辅导,他不但作文一改过去的敷衍造作,而且为人也更真诚了,赢得了很多朋友。
第四种是由于兴趣单一而引起的作文题材狭窄。既然作文是生活的再现,那么,作文中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阅历。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社会的认识肤浅,生活的接触面也窄,作文的题材自然也有限。一部分学生感到作文难,并不是他们不会写,而是难于没有东西可写。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生活阅历不丰富,兴趣单一,每一篇文章千篇一律都是一个题材,只是改头换面应付老师。比如我班有位学生特别喜欢电脑,曾在重庆市计算机技能比赛中获过奖。他自己也常以此为荣,对不懂电脑的同学嗤之以鼻,甚至连老师也不放在眼里。(除了计算机老师)于是他把自己的这项特长在作文中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发挥。无论我布置什么作文,他万变不离其中,一律都是什么程序啊、系统啊、游戏啊、Flash啊„„一学期下来,大大小小的作文包括周记清一色都与电脑有关。一看到他的作文,我就气不打一处来:你这么沉迷电脑,真当自己是比尔.盖茨?但我没有表示出对他的不满。为了寻求和他之间的共同语言,我也努力学习电脑知识,找机会和他交流。一来二去,渐渐地他不再排斥我,而且开始对我刮目相看。这时,我首先肯定了他的远大志向和他在电脑方面的才能。但生活中除了电脑还有其他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关注。比如:自然界的风、雨、雷、电、花、草、树木、太阳、星星、月亮;人类社会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歌颂的。春意融融的大自然,五颜六色的广告牌,琳琅满目的商品,人间的冷暖真情„„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丰富多样的,生命是多姿多彩的,作文也该是绚丽的万花筒。我们不能一叶障目,看不见生活的本质。
通过一年的辅导和训练,我班学生的作文水平整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越来越健康活泼,积极向上。所以,心理辅导是作文教学中必须要做的功课,是值得我们老师一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篇:三年级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三年级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转载学习心得)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是,农村学生,生活范围狭小,见识少,经历少,交际活动也少,所以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写作思路打不开,经常是无话可说,或者是重复啰嗦,内容也缺乏新鲜感,让人“嚼之无味”。而且层次不清,段落不分明,叙述一件事总是写不具体,不知如何分段。第二,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第三,手法不灵活,平铺直叙。遣词造句能力差,缺乏想象力。第四,不善于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缺乏写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因为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学生生活空间小,找不到可以让他乐于去写的材料,没有学会从观察生活中积累材料。有一种见怪不怪的的态度。有时候虽然观察了,但是因为没有写作的经验,在写作过程中不知从何入手。同时,三年级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不会用抽象、美好、感性的词语来进行描述,才导致作文写得短,枯燥无味,写不具体。再有,识字量有限,阅读积累的篇目少,使文章不够流畅。缺乏新意。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所以,在培养作文能力方面,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尤为重要。所以,我积极为学生创造认识事物的空间,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各种游戏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班级管理评比,市场见闻心得。有了这样开阔的空间,学生提高了认识,言之有物。并乐于观察,勤于动脑,善于捕捉素材。
但是,作文非一日之功所能成就的。在整个语文课程教学中,及班级管理中,我都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首先,运用好词说一句完整的话,是从一年级就开始训练的项目。逐渐到运用老师给出的两个、三个„„好词,说一段话,循序渐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同时,充分利用课上,课外资源,让学生抄写好的句段,积累语言素材,模拟表达方法,修辞方法。并坚持写积累摘抄和日记。第三,给孩子提供较为丰富的课外生活,丰富学生的阅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样学生慢慢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评价的方法角度与层面。第四,注意,听说读写能力的结合。第五,注重作文评价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学生自阅自评:自评是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经过大家的指点,吸纳精粹,完善文章,使之更接近完美。最后,教师评点,在写作训练活动中,我注重捕捉学生写作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鼓励,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做好日常考查记载,评价等级向评价对象公开。对学生作文中写得特别精彩的地方进行专评和推介,同时,参与学生的互评自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最后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为自评,小组评,加之教师画龙点睛的点评,以此更加激励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及评价能力的提高。
因为这些直接体验,留给学生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所以,学生作文能力明显提高。
他们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使得他们热爱生活善于观察,激发了写作兴趣、创作欲望。培养了创新能力。不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有话可说,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把作文看成是表达自己独特思想的阵地。
第四篇:作文中的游戏
作文中的游戏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一定迷惑不解,心想“游戏”与“作文”有神马关联呢?这就是我们——美貌与智慧并存的陈老师最近在研究的问题,怎么将科学小游戏带入作文课里呢。
今天上午,老师就把我们带入了“游戏作文”的世界,一起来看看我们怎么玩游戏的吧。
第一个游戏的名字是:“三秒定格”。游戏规则:甲说:“一二三,定”!后乙做好姿势不可以动,甲用语言描绘出乙的样子和神态。
我和同桌一起玩,我说:“一二三,定”!刘镇杭做出了一个极似疯子的动作,他翘着二郎腿,身体坐在椅子上,背有一点驼,手臂平放在腿上,脸上呆呆的笑,衬托着一对大大的斗鸡眼,我看完后差一点眼泪都要笑出来了。十秒后,我双手抱拳,含着眼泪,笑嘻嘻的对他说:“怎么疯狂的动作只有你刘镇杭才做得出来呀”。他居然还谦虚的说:“哪里,哪里;一般一般,世界第三”!额!
这个游戏名叫“逗笑木头人”游戏规则:甲当逗笑者在规定时间内甲可以采取说,学,逗,唱,演等方法逗笑当木头人的乙。如果在规定时间内乙笑了,那么乙就输了。如果甲没笑,那么甲就输了。
游戏已近尾声,我们下课铃声响起的那瞬间都笑了。
这节游戏作文课使我们学会了描写别人细节,让我们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一节课。下节作文课又是什么时候呢?
五年级:朱忠萍
第五篇:在作文中成长
在作文中成长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在我一年级就会了,可想不到竟然会在我身上发生了。
在我二年级时,我最讨厌的就是写作。每次写作文总会让我头疼,那时我总是想不出用什么材料写作文。又一次,我发现班上有许多同学拿作文书来抄袭,于是,我也加入了抄作文的行列。我为了避免老师的发现,我常常这本抄一点,那本抄一点,然后成了自己的。
有许多次,我尝试着自己写,可无论怎么写,都写不出好的作文,我觉得自己不是写作的料。后来,妈妈发现了,对我说:女儿,老师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多试几次,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行。
听了妈妈的话,我信心十足,每次写作的不看作文书,写完后拿给妈妈看,并牢牢记犯住错误,下次不再犯。渐渐地,我的作文从60到70,再到80。以后每次写作,我都觉得易如反掌,有时老师还当范文读,我心里甜滋滋的,我知道,这离不开妈妈的鼓励。
成长中,作文成了我不可少的一部分;成长中,作文成了我不可少的粮食;成长中,作文成了我不可少的一员。
三年级:你好包包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