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省属企业和中央驻青企业安全生产工
【发布单位】青海省
【发布文号】青政办[2004]145号 【发布日期】2004-08-02 【生效日期】2004-08-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省属企业和中央驻青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青政办[2004]145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52号)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青政[2004]26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强省属企业(省国资委代表省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下同)和中央驻青企业(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中央企业在青所属单位简称中央驻青企业,下同)的安全生产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落实省属企业和中央驻青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
(一)省属企业和中央驻青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我省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规定等,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二)省属企业和中央驻青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全面负起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经常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建立并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党委、工会、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三)省属企业和中央驻青企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作业标准和岗位技术操作规程,积极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生产技术,加强和改进安全管理,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要积极探索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制订安全生产发展规划,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整体布局之中,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四)省属企业和中央驻青企业要把安全生产作为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式,定期进行安全检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企业内部危险源和安全生产薄弱环节的监控与治理。广泛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规范企业生产流程各环节、各岗位的行为。切实加强企业基层基础工作,搞好对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使之具备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企业有关经营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依法接受安全生产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五)省属企业和中央驻青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全监管局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意见的通知》(青政办[2003]122号)精神,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整顿和规范安全生产秩序,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要重点加强矿山、道路及水上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民用爆破器材和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安全工作,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进行彻底整治。矿山、建筑施工和危险化学晶、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要严格依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相关生产经营活动。
(六)省属企业和中央驻青企业要依法保证和加大安全投人,搞好安全生产的技术改造,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与进步,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人生产和使用,并依法进行安全初设预评和竣工验收前评价申请、通过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七)省属企业和中央驻青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逐级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安全生产专职管理人员。狠抓安全生产的超前防范工作,及时发现和分析安全生产问题,消除事故隐患。按照“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严肃查处每起事故,依法追究事故责任人的责任和有关责任人的领导责任。
(八)省属企业和中央驻青企业必须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确认和安全评估,登记建档,定期进行监测,制定应急预案,并将危险源的具体情况、监控措施、应急预案等,按企业隶属和管理范围,报同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涉及安全生产的重大工程项目、重大事故隐患等,也要及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报告和备案。
(九)省属企业和中央驻青企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参加工伤社会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有条件的企业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互保活动。
(十)省属企业和中央驻青企业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重要活动、信息或事项,要及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有关安全生产的年度计划、年中或年终总结,要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二、明确对省属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职责
(一)省政府有关部门及其设在各州(地、市)的有关机构要按照职责分工,对省属企业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安全标准、设备设施、劳动防护用品及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情况,重大危险源监控情况,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情况等。
(二)省安全监管局及州(地、市)安全监管部门具体负责工矿商贸省属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除按照前款规定的监督检查内容对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查外,从综合监管的角度,负责指导、协调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三)省国资委要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负责检查督促省属企业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等;督促省属企业主要负责人落实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搞好对企业负责人的安全业绩考核;依照有关规定,参与或组织开展省属企业安全生产检查、督查,督促企业落实各项安全防范和隐患治理措施;参与企业事故的调查,负责落实事故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督促企业搞好统筹规划,把安全生产纳入长期发展规划,保障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三、按照分级、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对省属企业和中央驻青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一)对省属企业和中央驻青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工作,按照分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省、州(地、市)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省政府有关部门及其设在各州(地、市)的有关机构,以及各州(地、市)人民政府(行署)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省属企业的总公司(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由省安全监管局及省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州(地、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工矿商贸省属企业的分公司、子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对其他省属企业的分公司、子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的安全生产进行综合监督管理。其他省属企业在各州(地、市)、县(市、区、行委)的分公司、子公司及其所属单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分别由各州(地、市)人民政府(行署)有关部门及省政府有关部门设在各州(地、市)的有关机构负责。
(四)省安全监管局会同省国资委及省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省属企业的总公司(集团公司)和分公司、子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四、做好省属企业和中央驻青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
(一)省属企业和中央驻青企业要结合本企业实际,制订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进行演练,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规定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
(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负责人接到省属企业和中央驻青企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抢救并依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上级部门。
(三)中央驻青企业的事故调查处理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四)省属企业的事故调查处理依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O四年八月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陕西省省属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陕西省省属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督促省属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省属企业职工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陕政发[2004]22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参照《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21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属企业,是指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的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公司。
第三条 省属企业应当依法接受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所在市、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及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省国资委按照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对省属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指导督促省属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和陕西省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等;
(二)督促省属企业主要负责人落实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对企业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目标责任考核;
(三)依照有关规定,参与或者组织开展省属企业安全生产检查、督查,督促企业落实各项安全防范和隐患治理措施;
(四)参与企业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负责落实事故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
(五)督促企业做好统筹规划,把安全生产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保障职工健康与安全,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第四条 省国资委对省属企业安全生产实行分类监督管理。省属企业依据省国资委核定的主营业务和安全生产的风险程度分为三类(见附件1):
第一类:主业从事煤炭及非煤矿山开采、冶金、建筑施工、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交通运输的企业;
第二类:主业从事机械、电子、电力、建材、医药、纺织、物流、旅游、农业的企业;
第三类:除上述第一、二类企业以外的企业。
企业分类实行动态管理,可以根据主营业务内容的变化进行调整。
第二章 安全生产工作责任
第五条 省属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必须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按照“统一领导、落实责任、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全员参与”的原则,逐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当覆盖本企业全体职工和岗位、全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
第六条 省属企业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建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领导负责制。
(一)省属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应当全面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以下职责:
1.建立健全本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保证本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4.督促、检查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二)省属企业主管生产的负责人统筹组织生产过程中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负重要领导责任。
(三)省属企业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负综合管理领导责任。
(四)省属企业其他负责人应当按照分工抓好主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对主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领导责任。
第七条 省属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组织机构,包括:
(一)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机构——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负责统一领导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研究决策企业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安委会主任应当由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担任。安委会应当建立工作制度和例会制度。(二)与企业生产经营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
第一类企业应当设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独立职能部门。
第二类企业应当在有关职能部门中设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内部专业机构;安全生产任务较重的企业应当设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独立职能部门。
第三类企业应当明确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安全生产任务较重的企业应当在有关职能部门中设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内部专业机构。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部门或者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对其他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
第八条 省属企业应当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各职能部门应当将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具体分解到相应岗位。
第九条 省属企业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和配备数量,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国家和行业没有明确规定的,省属企业应当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内容和性质、管理范围、管理跨度等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
省属企业应当加强安全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资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应当逐步达到以注册安全工程师为主体。
第十条 省属企业工会依法对本企业安全生产与劳动防护进行民主监督,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有权对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提出意见。
第十一条 省属企业应当对其独资及控股子企业(包括境外子企业)的安全生产认真履行以下监督管理责任:
(一)监督管理独资及控股子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具备情况;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情况;安全生产投入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情况;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第一类省属企业可以向其列为安全生产重点的独资及控股子企业委派专职安全生产总监,加强对子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
(二)将独资及控股子企业纳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对其项目建设、收购、并购、转让、运行、停产等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事项实行报批制度,严格安全生产的检查、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
对控股但不负责管理的子企业,省属企业应当与管理方商定管理模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要求,通过经营合同、公司章程、协议书等明确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目标和要求等。
对参股并负有管理职责的企业,省属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参股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书,明确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省属企业各级子企业应当按照以上规定逐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三章 安全生产工作基本要求 第十二条 省属企业应当制定中长期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实现安全生产与企业发展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第十三条 省属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积极推行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体系等,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
省属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应当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风险控制体系、教育体系、监督保证体系等。
省属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运行控制,强化岗位培训、过程督查、总结反馈、持续改进等管理过程,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
第十四条 省属企业应当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消除或者减少职工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保障职工职业健康。
第十五条 省属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包括预案体系、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支持保障体系等。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培训、演练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工作,落实应急物资与装备,提高企业有效应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能力。
第十六条 省属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风险辨识和评估工作,制定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措施和管理方案,确保重大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第十七条 省属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制度,规范各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的频次、控制管理原则、分级管理模式、分级管理内容等。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落实专项治理经费和专职负责人,按时完成整改。
第十八条 省属企业应当严格遵守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 省属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国家和行业没有明确规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比例的省属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实际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取足够的安全生产费用。安全生产费用应当专户核算并编制使用计划,明确费用投入的项目内容、额度、完成期限、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等,确保安全生产费用投入的落实,并将落实情况随业绩考核总结分析报告同时报送省国资委。
第二十条 省属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制度,严格落实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和培训考核制度;严格落实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第二十一条 省属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机制。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加大安全生产奖励力度,严肃查处每起责任事故,严格追究事故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 省属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新闻发布制度和媒体应对工作机制,及时、主动、准确、客观地向新闻媒体公布事故的有关情况。
第二十三条 企业制定和执行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标准等应当不低于国家和行业要求。
第四章 安全生产工作报告制度
第二十四条 省属企业应当于每年1月底前将上一的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和本的工作安排报送省国资委。
第二十五条 省属企业应当按季度、对本企业(包括独资及控股并负责管理的企业)所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并填制报表(见附件
2、附件3),于次季度首月15日前和次1月底前报省国资委。省属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实行零报告制度。
第二十六条 省属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者因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突发事件后,应当按以下要求报告省国资委:
(一)境内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省属企业应当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快报(见附件4),按本办法规定的报告流程(见附件5)迅速报告。事故现场负责人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上一级单位负责人报告;以后逐级报告至省国资委,且每级时间间隔不得超过2小时。
(二)境内由于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省属企业应当立即向省国资委报告。
(三)境外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省属企业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省国资委报告。
(四)在省属企业管理的区域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省属企业作为业主、总承包商或者分包商应当按本条第(一)款规定报告。
第二十七条 省属企业应当将政府有关部门对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的事故调查报告及批复及时报省国资委备案,并将责任追究落实情况报告省国资委。
第二十八条 省属企业应当将安全生产工作领导机构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名称、组成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联系方式报省国资委备案,并及时报送变动情况。
第二十九条 省属企业应当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报省国资委备案,并及时报送修订情况。
第三十条 省属企业应当将安全生产方面的重要活动、重要会议、重大举措和成果、重大问题等重要信息和重要事项,及时报告省国资委。
第五章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与奖惩
第三十一条 省国资委参与省属企业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并根据事故调查报告及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复负责落实或者监督对事故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
第三十二条 省国资委组织开展省属企业安全生产督查,督促省属企业落实安全生产有关规定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省属企业违反本办法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的,省国资委根据情节轻重要求其改正或者予以通报批评。
省属企业半年内连续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省国资委除依据有关规定落实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外,对省属企业予以通报批评,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第三十三条 省国资委配合有关部门对省属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进行调查,或者责成有关单位进行调查,依照干部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予以处理。
第三十四条 省国资委根据省属企业考核期内发生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认定情况,对省属企业负责人目标责任考核结果进行下列降级或者降分处理(见附件6):
(一)省属企业负责人目标责任考核期内发生特别重大责任事故并负主要责任的或者发生瞒报事故的,对该省属企业负责人的目标责任考核结果予以降级处理。
(二)发生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承担一定责任的第二类省属企业;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承担一定责任的第三类省属企业,对该省属企业负责人的目标责任考核结果予以降级处理。
(三)省属企业负责人目标责任考核期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累计达到规定事故级别的和主业从事煤炭开采百万吨死亡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对该省属企业负责人的目标责任考核结果予以降级处理。
(四)省属企业负责人目标责任考核期内发生较大责任事故和重大责任事故但不够降级标准的,对该省属企业负责人的目标责任考核结果予以降分处理。
(五)省属企业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考核期内连续发生瞒报事故或者发生两起以上特别重大责任事故,对该省属企业负责人的任期目标责任考核结果予以降级处理。本办法所称责任事故,是指依据事故调查报告及批复对事故性质的认定,省属企业或者省属企业独资及控股子企业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生产安全事故。
第三十五条 对未严格按照陕西省和行业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的省属企业,省国资委从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业绩利润中予以扣减,并予以降分处理。
第三十六条 授权董事会对经理层人员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省属企业,董事会应当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经理层人员目标责任考核,与绩效薪金挂钩,并比照本办法的安全生产业绩考核规定执行。
董事会对经理层的安全生产业绩考核情况纳入省国资委对董事会的考核评价内容。对董事会未有效履行监督、考核安全生产职能,企业发生特别重大责任事故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省国资委对董事会予以调整,对有关董事予以解聘。
第三十七条 省属企业负责人目标责任考核中因安全生产问题受到降级处理的,取消其参加该考核省国资委组织或者参与组织的评优、评先活动资格。
第三十八条 省国资委对安全生产相对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最好水平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省属企业予以表彰。
第三十九条 省国资委对认真贯彻执行本办法,安全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和集体予以表彰奖励。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生产安全事故等级划分按《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第三条的规定执行。国务院对特殊行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公共事件等级划分按《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附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中安全事故类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境外省属企业除执行本办法外,还应严格遵守所在地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国资委负责解释。第四十三条本办法自2009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驻省和省属企业安全生产分级属地监管的指导意见(8.22)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驻省和省属企业安全
生产分级属地监管的实施意见
各市(地)、省直管县(市)安全监管局、国资委,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安全监管局、国资委,中省直有关部门,各中央驻省企业,各省属企业:
为进一步做好中央驻省和省属企业(省国资委出资企业)安全监管工作,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分级属地监管的指导意见》(安监总办〔2011〕75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黑政发〔2010〕89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以下分级属地监管意见:
一、明确中央驻省和省属企业安全生产分级属地监管职责
(一)省安全监管局承担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责任,依法行使综合监管职权,指导协调、监督检查中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地)对中央驻省和省属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二)中省直有关部门负责相关行业领域中央企业驻省分公司、子公司及所属单位和省属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三)省国资委按照出资人职责,承担督促检查省属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等工作。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落实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和企
1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业绩考核;依照有关规定,参与或组织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检查、督查,督促企业落实各项安全防范和隐患治理措施;参与企业重大事故调查,负责落实事故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督促企业做好统筹规划,把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工作纳入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保障职工安全与健康,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四)各市(地)安全监管局负责本辖区内没有主管部门的行业领域中央企业驻省分公司、子公司及所属单位和省属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各市(地)有关部门和中省直有关部门设在本地的有关机构负责其他中央驻省和省属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各市(地)安全监管局可以责成县(市、区)安全监管部门对省属企业分公司、子公司所属单位进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五)省安全监管局会同省国资委和中省直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中央企业的分公司、子公司及其所属单位和省属企业总公司(总厂、集团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市(地)安全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省属企业的分公司、子公司及其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高危行业(煤矿、建筑施工单位除外)相关人员安全资格考核由省安全监管局负责。
二、加强对中央驻省和省属企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一)省安全监管局、中省直有关部门及各市(地)安全监管局和相关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中央驻省和省属企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进行联合检查。
(二)各市(地)安全监管局要对本辖区内中央驻省和省属企业逐一登记并建立安全监管台账。
(三)中央驻省和省属企业新组建分公司、子公司及其他生产经营建设单位,应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备案。
(四)中央驻省和省属企业要主动接受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管和指导,依法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按季度报告安全生产管理、隐患治理和事故等情况。
(五)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流动性和跨辖区异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央驻省和省属企业,应当接受生产经营活动所在地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六)省安全监管局、中省直有关部门重点监督检查以下内容,并抽查第(七)项中确定的检查内容。
1、贯彻落实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和法律法规情况;
2、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和落实情况;
3、企业安全规划制定实施、安全投入、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等经济政策执行情况;
4、企业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
5、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和配备及相关人员安全培训考核和依法持证上岗情况;
6、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职业卫生设施 “三同时”执行情况;
7、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情况;
8、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等应急能力建设情况;
9、开展各类安全生产检查、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和隐患排查及整治情况;
10、生产安全事故预防、预警、报告、处置和责任追究情况;
11、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12、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明确的其他重点监督检查情况。
(七)各市(地)安全监管局和相关行业领域主管部门监督检查以下重点内容。
1、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安全生产重大部署情况;
2、企业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3、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安全设备设施和职业防护设施、个体职业防护情况;
4、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行政许可情况;
5、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职业卫生设施“三同时”执行情况;
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情况;
7、建设项目工程承发包以及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程监理情况;
8、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9、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和安全投入落实情况,存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及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情况;
10、企业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现场管理情况;
11、企业员工安全责任意识、安全健康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以及企业全员安全与健康培训和相关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12、企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等应急能力建设情况;
13、企业生产安全和职业危害事故报告、处置及责任追究落实情况;
14、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带班、值班制度执行情况;
15、依法应当监督检查的其他情况。
三、切实落实中央驻省和省属企业安全生产监管职责
(一)中省直部门和各市(地)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要求,加强对中央驻省和省属企业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检查,将中央驻省和省属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纳入本部门、本地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二)中央驻省和省属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要严格执行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和省政府有关规定,发生事故要立即报告省安全监管局和中省直有关部门。
(三)中省直部门和各市(地)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中央驻省和省属企业安全监管工作的协作联动和信息交流。
黑龙江省安全监管局黑龙江省国资委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中央企业安全生产九禁令
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禁令
一、严禁在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隐患未排除、安全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组织生产。
二、严禁使用不具备国家规定资质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承包商和分包商。
三、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
四、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五、严禁违反程序擅自压缩工期、改变技术方案和工艺流程。
六、严禁使用未经检验合格、无安全保障的特种设备。
七、严禁不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从事特种作业。
八、严禁未经安全培训教育并考试合格的人员上岗作业。
九、严禁迟报、漏报、谎报、瞒报生产安全事故。
附:
一、《禁令》出台的背景和目的。
近年来,国资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牢牢把握出资人安全生产监管定位,积极探索出资人安全生产监管模式,督促中央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加强对中央企业安全生产考核,引导中央企业树立科学的安全管理理念,促进了中央企业安全发展。各中央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央企业事故多发、频发,形势非常严峻。这暴露出当前个别中央企业还存在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没有认真执行的问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结合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国资委颁布实施了《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禁令》(以下简称《禁令》),明确提出了安全生产坚决禁止的行为,目的就是防范中央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二、《禁令》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禁令》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九条禁令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并不是提出的新要求,而是对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重申。
三、颁布《禁令》的重要意义?
《禁令》是国资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国资委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具体行动;是中央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最大限度防范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是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四、《禁令》主要针对那些问题?
《禁令》中的九条规定都针对的是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2004-2009年中央企业发生的135起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按照9条禁令进行了归类分析(每个事故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56%的事故有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下(包括隐患未及时消除)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因素,53%的事故有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因素,22%的事故有承包商、分包商管理问题的因素,16%的事故有培训教育不到位的因素,7%的事故有特种设备不符合规定或特种作业人员不具备资质的因素,2%的事故有擅自改变流程、方案的因素,而这些问题又大多与抢工期、超能力生产有关。近年来,一些中央企业还存在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生产安全事故的现象,也被列入禁令中。
五、对违反《禁令》的中央企业和有关责任人将如何查处?
国资委将下发通知,要求中央企业严格遵守《禁令》要求,对违反《禁令》的各级子企业和有关管理人员要严肃查处。
国资委还将在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业绩考核中,加大对违反《禁令》行为的处罚力度;违反党纪政纪的由纪检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分;违反《禁令》并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篇:《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第21号
《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67次委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李荣融
二00八年八月十八日
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督促中央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中央企业职工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52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企业,是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第三条 中央企业应当依法接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所在地省(区、市)、市(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及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国资委按照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对中央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指导督促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等;
(二)督促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落实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对企业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业绩考核;
(三)依照有关规定,参与或者组织开展中央企业安全生产检查、督查,督促企业落实各项安全防范和隐患治理措施;
(四)参与企业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负责落实事故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
(五)督促企业做好统筹规划,把安全生产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保障职工健康与安全,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第四条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实行分类监督管理。中央企业依据国资委核定的主营业务和安全生产的风险程度分为三类(见附件1):
第一类:主业从事煤炭及非煤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交通运输的企业;
第二类:主业从事冶金、机械、电子、电力、建材、医药、纺织、仓储、旅游、通信的企业;
第三类:除上述第一、二类企业以外的企业。
企业分类实行动态管理,可以根据主营业务内容的变化进行调整。
第二章 安全生产工作责任
第五条 中央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必须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按照“统一领导、落实责任、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全员参与”的原则,逐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当覆盖本企业全体职工和岗位、全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
第六条 中央企业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建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领导负责制。
(一)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应当全面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以下职责:
1.建立健全本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保证本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4.督促、检查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二)中央企业主管生产的负责人统筹组织生产过程中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负重要领导责任。
(三)中央企业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负综合管理领导责任。
(四)中央企业其他负责人应当按照分工抓好主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对主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领导责任。
第七条 中央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组织机构,包括:
(一)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机构——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负责统一领导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研究决策企业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安委会主任应当由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担任。安委会应当建立工作制度和例会制度。
(二)与企业生产经营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
第一类企业应当设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独立职能部门。
第二类企业应当在有关职能部门中设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内部专业机构;安全生产任务较重的企业应当设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独立职能部门。
第三类企业应当明确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安全生产任务较重的企业应当在有关职能部门中设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内部专业机构。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部门或者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对其他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
第八条 中央企业应当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各职能部门应当将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具体分解到相应岗位。
第九条 中央企业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和配备数量,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国家和行业没有明确规定的,中央企业应当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内容和性质、管理范围、管理跨度等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
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安全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资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应当逐步达到以注册安全工程师为主体。
第十条 中央企业工会依法对本企业安全生产与劳动防护进行民主监督,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有权对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提出意见。
第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当对其独资及控股子企业(包括境外子企业)的安全生产认真履行以下监督管理责任:
(一)监督管理独资及控股子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具备情况;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情况;安全生产投入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情况;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第一类中央企业可以向其列为安全生产重点的独资及控股子企业委派专职安全生产总监,加强对子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
(二)将独资及控股子企业纳入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对其项目建设、收购、并购、转让、运行、停产等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事项实行报批制度,严格安全生产的检查、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
对控股但不负责管理的子企业,中央企业应当与管理方商定管理模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要求,通过经营合同、公司章程、协议书等明确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目标和要求等。
对参股并负有管理职责的企业,中央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参股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书,明确安全生产管理责任。
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应当按照以上规定逐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三章 安全生产工作基本要求
第十二条 中央企业应当制定中长期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实现安全生产与企业发展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第十三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积极推行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体系等,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
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应当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风险控制体系、教育体系、监督保证体系等。
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运行控制,强化岗位培训、过程督查、总结反馈、持续改进等管理过程,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
第十四条 中央企业应当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消除或者减少职工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保障职工职业健康。
第十五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包括预案体系、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支持保障体系等。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培训、演练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工作,落实应急物资与装备,提高企业有效应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能力。第十六条 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风险辨识和评估工作,制定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措施和管理方案,确保重大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第十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制度,规范各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的频次、控制管理原则、分级管理模式、分级管理内容等。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落实专项治理经费和专职负责人,按时完成整改。
第十八条 中央企业应当严格遵守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 中央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国家和行业没有明确规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比例的中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实际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取足够的安全生产费用。安全生产费用应当专户核算并编制使用计划,明确费用投入的项目内容、额度、完成期限、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等,确保安全生产费用投入的落实,并将落实情况随业绩考核总结分析报告同时报送国资委。
第二十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制度,严格落实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和培训考核制度;严格落实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第二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机制。严格安全生产业绩考核,加大安全生产奖励力度,严肃查处每起责任事故,严格追究事故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新闻发布制度和媒体应对工作机制,及时、主动、准确、客观地向新闻媒体公布事故的有关情况。
第二十三条 企业制定和执行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标准等应当不低于国家和行业要求。
第四章 安全生产工作报告制度
第二十四条 中央企业应当于每年1月底前将上一的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和本的工作安排报送国资委。
第二十五条 中央企业应当按季度、对本企业(包括独资及控股并负责管理的企业)所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并填制报表(见附件
2、附件3),于次季度首月15日前和次1月底前报国资委。中央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实行零报告制度。
第二十六条 中央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者因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突发事件后,应当按以下要求报告国资委:
(一)境内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中央企业应当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快报(见附件4),按本办法规定的报告流程(见附件5)迅速报告。事故现场负责人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上一级单位负责人报告;以后逐级报告至国资委,且每级时间间隔不得超过2小时。
(二)境内由于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央企业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国资委报告。
(三)境外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中央企业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国资委报告。
(四)在中央企业管理的区域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中央企业作为业主、总承包商或者分包商应当按本条第(一)款规定报告。
第二十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将政府有关部门对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的事故调查报告及批复及时报国资委备案,并将责任追究落实情况报告国资委。
第二十八条 中央企业应当将安全生产工作领导机构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名称、组成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联系方式报国资委备案,并及时报送变动情况。
第二十九条 中央企业应当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报国资委备案,并及时报送修订情况。第三十条 中央企业应当将安全生产方面的重要活动、重要会议、重大举措和成果、重大问题等重要信息和重要事项,及时报告国资委。
第五章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与奖惩
第三十一条 国资委参与中央企业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并根据事故调查报告及国务院批复负责落实或者监督对事故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
第三十二条 国资委组织开展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督查,督促中央企业落实安全生产有关规定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中央企业违反本办法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的,国资委根据情节轻重要求其改正或者予以通报批评。
中央企业半年内连续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国资委除依据有关规定落实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外,对中央企业予以通报批评,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第三十三条 国资委配合有关部门对中央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进行调查,或者责成有关单位进行调查,依照干部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予以处理。
第三十四条 国资委根据中央企业考核期内发生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认定情况,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进行下列降级或者降分处理(见附件6):
(一)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期内发生特别重大责任事故并负主要责任的或者发生瞒报事故的,对该中央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予以降级处理。
(二)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期内发生较大责任事故或者重大责任事故起数达到降级起数的,对该中央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予以降级处理。
(三)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期内发生较大责任事故和重大责任事故但不够降级标准的,对该中央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予以降分处理。
(四)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期内连续发生瞒报事故或者发生两起以上特别重大责任事故,对该中央企业负责人的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予以降级处理。
本办法所称责任事故,是指依据事故调查报告及批复对事故性质的认定,中央企业或者中央企业独资及控股子企业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生产安全事故。
第三十五条 对未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的中央企业,国资委从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业绩利润中予以扣减,并予以降分处理。
第三十六条 授权董事会对经理层人员进行经营业绩考核的中央企业,董事会应当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经理层人员经营业绩考核,与绩效薪金挂钩,并比照本办法的安全生产业绩考核规定执行。
董事会对经理层的安全生产业绩考核情况纳入国资委对董事会的考核评价内容。对董事会未有效履行监督、考核安全生产职能,企业发生特别重大责任事故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国资委对董事会予以调整,对有关董事予以解聘。
第三十七条 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因安全生产问题受到降级处理的,取消其参加该考核国资委组织或者参与组织的评优、评先活动资格。
第三十八条 国资委对安全生产相对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最好水平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央企业予以表彰。
第三十九条 国资委对认真贯彻执行本办法,安全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和集体予以表彰奖励。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生产安全事故等级划分按《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第三条的规定执行。国务院对特殊行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公共事件等级划分按《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附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中安全事故类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境外中央企业除执行本办法外,还应严格遵守所在地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附件:
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分类表
中央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季报表
中央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报表
中央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快报
中央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流程图
中央企业生产安全责任事故降分降级处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