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

时间:2019-05-15 02:4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

第一篇: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

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

吉发〔2006 〕31号

为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紧紧抓住未来3到5年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培育和发展旅游支柱产业,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发展目标,把旅游产业建成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旅游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广阔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拉动能力强、市场需求旺、发展潜力大的综合性动力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对于促进全省对外开放,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乃至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我省提出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必将为“十一五”期间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全省上下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发挥我省的区位、资源和市场优势,努力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把我省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大省、冰雪旅游强省、东北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二)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旅、科教兴旅,坚持政府主导和体制机制创新,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健全产品体系,深度开拓旅游市场,综合发挥产业功能,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以年均17%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争取达到500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一番,相当于全省GDP的8%以上,使旅游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政府主导、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方针,实施开放带动和旅游强县战略,形成社会关注、部门联动、合力兴旅的发展环境。

二、科学规划,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市(州)、县(市、区)政府及其所属旅游景区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委托具有旅游规划设计资质的机构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各级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景区规划要纳入地方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符合上级旅游发展规划。跨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由上一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编制。列入省旅游发展规划重点的县级旅游发展规划由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评审。加快“十一五”期间旅游专项产品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五)加强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发改、建设、交通、土地、林业、气象、文化、环保等部门要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提高旅游发展规划的权威性。经法定程序或政府批准通过的旅游发展规划必须得到有效地贯彻和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建设管理“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的要求,组织实施项目;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旅游建设项目,要先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不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新建、改建、扩建旅游项目和设施,有关部门不得批准立项和开工,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六)开展旅游强县创建工作。实施旅游强县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制定标准、创建整改、验收达标等活动,在全省形成一批旅游强县,以此促进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项目带动,打造旅游精品

(七)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集聚生产要素,促进投资增长,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托资源优势,超前谋划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综合拉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建立和完善旅游项目库。按照“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落实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推动项目建设。

(八)健全旅游产品体系。“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的重点是“生态观光旅游、冰雪体验旅游、温泉度假旅游”。以长白山自然观光和森林生态旅游为主打品牌,以冰雪旅游、红色旅游、史迹旅游、度假旅游、工农业旅游、电影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为特色品牌,构建吉林省旅游品牌系列;根据本地资源特色,积极引导与现代生活方式紧密相联的生态、冰雪、休闲度假、体育健身、健康保健、温泉度假、高尔夫等新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建立多样化、复合型的旅游产品体系,创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市场、有效益的旅游精品,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增强我省旅游的吸引力。

四、政策扶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九)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批准的公务活动,可以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

(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对旅游外汇结汇贡献大和年累计接待旅游人数多及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行列的旅行社实行奖励,奖励资金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

(十一)对旅游星级饭店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价格,有线电视收视费按不高于实际安装终端数的70%收取。

(十二)亏损的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车船公司,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现行税收管理体制申请办理减免房产税。

(十三)推动“无障碍”旅游,对异地旅游客运车辆轻微违章和一般事故,简易从快处理,减少游客滞留时间。

(十四)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旅游服务企业,自开业之日起,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减征或免征所得税1年。对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旅游服务企业,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每人每年4800元,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十五)对投资开发建设和经营旅游景区及配套设施的外商投资企业,除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外,对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投资额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所在地政府可以给予贷款贴息或以奖代补扶持。

(十六)新建的旅游开发项目,经建设、旅游等部门确认,3年内减半征收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

(十七)培育和建立旅游商品开发基地。在建设初期,政府投入引导性资金,用于旅游商品设计研发经费的补助。新建的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现行税收管理体制申请办理减免房产税。同时,3年内减半征收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和残疾人保障金。

(十八)各级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使用计划时,要安排旅游产业发展项目用地。对新建旅游项目和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用地,交纳土地费用确有困难的,可在地方权限范围内给予优惠照顾。

(十九)国有旅游资源经营权除法律、法规规定不得转让的外,可以依法转让,收益专项用于旅游业发展。经银行评估认可,旅游景区项目的特许权、营运权和收费权可作为申请贷款的质押担保。

(二十)各级政府要视财力可能逐步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要结合本地旅游业发展实际,安排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点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商品开发补贴、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教育和对业绩突出的旅游服务企业实施奖励等。

(二十一)各级政府要积极争取旅游国债资金投入,加快旅游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银行、外资等各类资本以信托、入股等方式设立旅游业发展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服务企业依法发行企业债券或上市融资。支持金融部门对旅游服务企业提供短期小额贷款,在信贷政策范围内对旅游项目优先贷款,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参与旅游资源及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建设和投资经营,不断强化市场融资功能。鼓励和推动各种担保机构对旅游服务企业开展担保业务,鼓励信托投资公司和其他投资公司为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资金支持。

(二十二)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产业。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投资旅游建设项目,在安排国债资金、财政贴息或补助资金时,享受其他经济主体同等的政策,给予适度的税费优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财政贴息、设立担保资金和投资补贴等形式,引导民间资金投向旅游产业的各个领域。

五、深化改革,创新旅游经营机制

(二十三)积极探索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体制。鼓励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县(市)设置与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的旅游机构,具体操作按相关规定办理。

(二十四)拓宽项目建设投融资渠道。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建设旅游投融资平台,发挥各类投资开发公司的引资和融资作用。

(二十五)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旅游服务企业通过资本、管理、技术合作等形式组建联合体,到境外开办、经营旅行社、饭店和其他旅游项目或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区域、网络化、多元化经营,加快旅游服务企业与国际接轨。吸引境外投资者来我省创办独资和合资旅游服务企业,引进和推广国际先进的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提高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

六、合力兴旅,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二十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意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旅游产业的发展,逐级建立目标责任制,并纳入党政领导年度工作考核内容。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政府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决策、协调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十七)加快旅游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长春至珲春高速公路、长春至长白山(松江河)高等级公路、长白山景区环线公路、东边道铁路、长春至吉林高速铁路等旅游交通网络建设。交通部门要将通往重点旅游景区的道路建设纳入全省公路交通网络建设规划。

(二十八)加快航空旅游发展。民航机场和航空公司要采取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航空公司来我省开辟国内国际航线,争取在未来5年内全面开通与国内省会城市、旅游热点城市以及沿海、沿江、沿边等开放城市和重要客源国的直飞航线。积极发展省内飞往周边国家航线和远程航线。有条件的市(州)应培育旅游航线,政府适当给予补贴。

(二十九)各级政府在旅游旺季要积极协调民航、铁路、交通、公路等客运部门,采取增加航班、增开旅游客车、加挂车厢等方式调配运力,确保旅游客运顺畅。车站、机场要为旅游团队提供乘车(机)、行李、票务等方面的服务。各级交通、铁路等部门要创造条件,开设直通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专线列车或班车。

(三十)加强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省、市(州)及重点旅游县(市)要建立旅游服务及管理机构。旅游景区及其主管部门要加快建设和完善以住宿、餐饮、商品、娱乐、接待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区服务体系。交通部门要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通向重点旅游景区的道路上设置旅游景区指示牌,统一纳入道路建设规划。电信等部门要积极支持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实现旅游服务信息化、网络化。气象部门要向社会及时发布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气象信息。

(三十一)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旅游宣传的支持力度。宣传、新闻出版、文化、经贸、民族、外事、侨务、台办等部门要结合各自业务,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吉林旅游。重大外事宣传、招商、对外友好、文化交流等活动要与旅游宣传有机结合,统筹安排。吉林日报、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吉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开办旅游专版、专栏和旅游节目,刊播旅游宣传公益广告。民航、铁路、交通等部门要在主要公共场所(机场、车站等)设立旅游公益形象广告。

(三十二)发展边境旅游和出境旅游要贯彻开放旅游和打击赌博的方针。公安、边防、海关、外事等有关部门要结合我省实际,创造条件支持边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图们江区域旅游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长春、吉林等市加入“赴港澳自由行”城市行列。由省政府组织和协调,建立中俄、中朝定期旅游会晤机制,建立边境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三十三)外事部门要为旅游从业人员出国(境)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必要的便利条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业务需要,确定一定数量的赴互免签证国家、港澳地区或可以办理多次往返签证国家开展促销活动的业务处室人员和具有国际旅游业务经营权的旅游服务企业出国(境)促销人员,给予办理一次审批、年内多次有效的出国(境)审批手续。

(三十四)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信息平台。加强旅游门户网站建设,推广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设,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旅游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三十五)整合旅游科教资源。兴办旅游开发研究机构,增强旅游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各级旅游教育培训机构作用,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培训。支持职业旅游教育和民办旅游教育的发展,鼓励和扶持省内有条件的高校创办旅游学院,吸引国内外知名旅游院校来我省创办旅游学校或开展联合办学,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引进国内外高层旅游科技和管理人才。

(三十六)强化旅游行业管理。省旅游局负责制定、修订旅游管理的有关规章和旅游行业规则,制定并贯彻漂流、滑雪场、农家乐等旅游产品和项目的省及国家标准。实行旅行社诚信经营、导游员诚信执业公告及奖惩制度和旅游投诉披露制度。

(三十七)旅游服务企业要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设施标准、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投诉、旅游宣传促销等方面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管理和监督。旅游景区要接受持证旅游行政执法人员的检查和指导。省内A级以上旅游景区对持有旅游团接待任务派遣单的导游人员免收门票费。

(三十八)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或调整旅游景区门票等旅游服务企业收费和经营价格时,应听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旅游服务企业应在经营地收费点醒目处悬挂明码标价告示牌。

(三十九)加强各级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建设。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健全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工商、建设、价格监督、公安、旅游、交通、文化、技术监督、卫生等部门要不断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严肃查处和打击无证经营、强买强卖、价格欺诈、毁约失信、私拿回扣及使用与星级或等级标准相同和相似的符号、标志及攀附性文字进行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安全监管部门对旅游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要予以指导、协调和监督。

(四十)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合力。各职能部门要主动配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把支持旅游发展纳入本部门工作规划和日程,认真履行职责。发展改革委要把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文化、新闻出版、电影、电视等部门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旅游宣传资金投入力度,支持文艺工作者创作反映我省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文学艺术作品和相关文化产品,扩大我省的旅游宣传。土地、建设、林业、水利、气象、文化、体育、环保、文物、民族、宗教等部门要共同搞好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以资源保护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资源保护。

(四十一)各级党委和政府督查部门负责对相关部门贯彻执行本决定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

2006年7月20日

第二篇: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开发区发展的意(精)

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开发区发展的意见(2009年7月28日

近年来,我省开发区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省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建设发展水平,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开发区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坚持以扩大利用境(域外资金为主,坚持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坚持以壮大规模经济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致力于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开发区向现代化、高集聚、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转变,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奋斗目标。通过不懈努力,使开发区在产业发展集聚上取得新进展,在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新突破,在集约开发水平上取得新提升,在投资环境建设上取得新飞跃,成为发展科学、结构合理、环境优良的现代产业示范区和社区。到2012年,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7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占全省的75%以上;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约占全省的6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约占全省的7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增强开发区的先行带动功能

(三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高起点、高标准制订开发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和修订开发区规划,合理确定开发区建设用地范围。市(州、县(市、区政府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切实保障开发区用地。

(四加快促进产业集聚。紧紧抓住国际国内资本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围绕做大做强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医药、光电子信息等支柱和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企业集群,加快产业集聚,使开发区成为我省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域。

(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区要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设立研发中心、创业中心、孵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大力吸纳和引进科技创新的资金、人才、科技成果、科研机构、先进设备和高科技项目等各类创新资源,切实加快推进开发区的自主创新步伐。

(六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按照明确功能定位、突出发展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的思路,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积极打造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开发区,应积极创建保税物流园(中心等功能区。在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建设中,要科学规划产业带和发展节点,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立自由贸易区。

(七提高科学发展水平。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开发区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工业用地经过生产性改

造依法提高容积率、增加建筑面积的,相应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积极引进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小、循环利用资源的项目,逐步淘汰污染企业和高能耗企业。制订、完善各类开发区的环保和生态标准,加快生态园区、节能型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

三、改革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

(八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设置开发区管理机构及其内设机构。开发区管理机构作为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派出机构,编制纳入当地机构编制部门统一管理。要从我省开发区发展的实际需要

出发,切实解决开发区的机构设置、编制配备、领导班子建设、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提倡和鼓励开发区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市场化之路。

(九创新开发区开发机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引导外资、民资和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开发区基础设施。积极建立以开发建设公司为投融资主体的新模式,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建设发展步伐。

(十加强金融支持体系建设。引导各金融机构对开发区实行重点倾斜,加大支持力度。开发区所在地政府要整合区域内资源要素,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吉林银行等省内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开发区的信贷投放,设立绿色通道,缩短审批链条。省信用担保投资公司等担保机构对开发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贷款优先提供担保,并鼓励各金融单位在开发区设立分支机构。

四、加大对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

(十一强化政策落实。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开发区发展建设的意见》(吉发〔2006〕10号文件和本意见精神,进一步下放权力,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各级督查部门要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督促检查,推动各项政策落实。

(十二赋予必要的经济管理权限。开发区管委会依据所在地城市总体规划,负责编制区域内的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经市(州、县(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建设规划部门要依法在开发区设立派出机构,负责区域内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享有一级土地开发职能,负责区域内集体土地征地,经所在地政府审查后,报省政府或国务院审批;享有土地储备交易权限,负责确定土地出让底价、土地征地拆迁成本审核、土地资产处置和登记发证,报有批准权的政府批准;开发区所在地政府规划和国土资源部门,要优先安排开发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农用地转用计划,确保项目建设用地需求。享有区域内国有土地上本级房屋拆迁管理职权。

根据国家、地方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及管理权限,设立环境保护派出机构,进行入区企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颁发排污许可证、办理建设项目竣工环保设施验收手续,并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享有所在地部分价格管理权限,负责制定区域内市政设施损坏补偿费、经济实用住房价格、廉租房租金指导标准、物业服务收费标准。

享有区域内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变更及注销初审权。享有所属国有资产管理、处置、国有产权变动的审批权限。

享有区域内人力、劳动管理权限,按照有关规定,实行灵活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入区人员档案封存,出区时双向选择;制定有关政策,自行引进和聘请高端

人才;负责直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报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享有区域内劳动用工管理权限,负责属地企业非标准工时审批管理。

负责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的推荐工作,经省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由开发区发放《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

负责区域内民办非学历教育办学机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筹设审批和监督管理,按当地统一编码办理许可证。

(十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对中心城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含工业集中区实行“基数加增量返还”的财政扶持政策,即以“十一五”期间省对中心城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含工业集中区税收返还平均数为基数,对开发区当年上划省共享收入比上年的增量部分再给予70%的返还。省财政税收返还资金,要专项用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和融资、信息等平台建设,具体办法由省经合局与省财政厅共同制订和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开发区(含工业集中区项目用地,上缴土地出让金省级分成部分,除计提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土地出让业务费外,实行返还。返还资金由各地建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十四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在开发区打造全省最优的投资软环境。取消开发区内的达标评比等活动。各有关部门在开发区内实施行政执法和检查时,应征得当地软环境办的同意,并通知开发区管委会予以配合。开发区管委会要牢固树立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理念,实行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严肃查处涉软案件;认真贯彻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严格规范行政管理、审批、执法行为,主动接受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五加强对开发区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开发区的建设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摆上工作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省经济技术合作局负责全省开发区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代省政府受理、审查设立开发区和各类园区,负有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依据有关规定和条件,将工业集中区分期分批地纳入省级开发区序列。各地要明确开发区的主管部门,并赋予应有的管理权限。开发区所在地的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开发区领导班子建设,真正把政治坚定、懂经济会管理且年富力强的干部选调充实到开发建设的第一线。各地在对开发区领导班子工作考核时,应征求主管部门的意见。

(十六加大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要把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积极搭建各类有效平台。省直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对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优质服务,并给予大力支持。要把产业链招商作为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有效形式,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聚”的思路,谋划开发区的招商引资。要对全省各地招商引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实行表彰奖励,贡献突出的给予重奖。

(十七建立健全开发区统计体系。要切实加强开发区统计工作,纳入各级统计部门工作内容,建立和完善开发区统计制度,科学合理地设定统计指标,保证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

(十八调整完善《吉林省开发区建设发展评价考核办法》。要明确考评范围,科学合理确定考评内容、指标及权重,确保客观、公正,由省经合局牵头组织制定具体

办法。要强化激励机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开发区在全省综合考评中位居前5名且连续2年被评为先进的,奖励100万元。

第三篇: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决定

【发布单位】814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0-07-17 【生效日期】2000-07-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决定

(2000年7月17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快我省小城镇的健康发展,经省委、省政府研究,特作如下决定。

一、一、提高认识,努力加快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小城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一大批颇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迅速崛起,促进了我省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开展。实践证明,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乡镇企业集约经营,加速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拉动消费、启动投资、扩大内需、开拓市场,促进整个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小城镇建设规模、功能、布局仍不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而,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小城镇对于缩小城乡差别、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意义。当前,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切实把握发展小城镇这个大战略,将小城镇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精心实施,扎实推进,促进我省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

二、二、发展小城镇的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加快发展小城镇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按照“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注重实效,逐步形成以中小城市为依托、县城为龙头、建制镇为重点、一般集镇为网络的城镇化体系,全面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发展水平。

主要目标是:根据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农村城镇化的要求,到2005年,全省建成200个重点镇(重点镇要求镇区人口规模2万人左右,二、三产业比重点70%-80%,镇财政收入1000万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力争城镇化水平达到35%,其中在小城镇居住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0%以上;力争建制镇个数达到乡镇总数的50%以上,其中20%以上的建制镇镇区人口达到万人左右。重点加快发展县城和沿江、沿边、沿市郊、沿路(铁路、国道、省道)以及其他经济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建成一批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建筑美观、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昌盛、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小城镇。

三、三、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编制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相协调,体现区域经济、文化特色。编制规划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适度超前,为小城镇今后的建设和发展留有余地。在编制、执行我省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上,以市、县为单位,分层次搞好城镇体系规划。在规划过程中,科学确定城镇功能,统筹安排好工业、商贸、居住、公建、仓储、市政等各项建设用地。城镇建设要各具特色,切忌千篇一律,特别要注意保护文化古迹以及具有民族或地方特点的文化自然景观。要重视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尽量在非耕地上选址,充分利用非耕地搞建设。小城镇建设选址和建设用地规模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以县(市)为单位,实行耕地总量控制,动态平衡。严禁违反规划紧靠公路两侧建房设市。

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在服从县(市)域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认真做好小城镇规划的修编工作。对1990年以前制订的规划或近几年制订但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规划,都要委托地(市)级以上规划设计单位按标准重新进行修编。到2000年底前,各建制镇要全部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2001年年底前,全省所有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都必须完成总体规划的修编任务。规划修编时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群众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加大对规划执行的群众监督力度。要维护按法定程序批准的村镇规划的权威性,严格遵守执行,任何个人和单位都无权随意更改。建制镇要认真执行《 城市规划法》确定的“两证一书”(即: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选址意见书)制度,集镇和村庄要认真执行国务院第116号令和省政府第13号令确定的“一证一书”(即:村镇房屋建设许可证、选址意见书)制度,严格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及所属权限审批建设项目。对随意改变规划造成损失的,依法依纪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四、四、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建设应建立国家、地方、集体、企业、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按“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小城镇的供水、排水、道路、园林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的公用事业收费,应按现行规定经物价部门核准,既要适应当地群众的承受能力,又要有利于加快公用事业发展。

各级政府要实行土地综合利用和滚动开发,以地生财,以地聚财。占用耕地的,所得收益主要用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占用非耕地的,所得收益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部分资金,集中用于支持小城镇的基础与公用设施建设;建设、交通、水利、教育、文化、工商、民政、卫生、供电、邮电等部门要大力支持小城镇搞好道路、改水、改厕、防洪和中小学校、卫生保健、敬老院、文化设施、集贸市场、农网改造、邮电通讯等设施建设;金融部门要积极参与和支持小城镇建设,对具备贷款条件的小城镇建设项目要予以积极扶持,并逐步开展对有稳定收入的进镇农民在购房、购车和其他消费方面的信贷业务。

在小城镇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由当地政府全额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得截留挪用;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应按现行财政体制分配,大部分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除按法律规定上交中央和省外,应留给镇级财政,统一用于小城镇的开发和建设;从集镇规划区内收取的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80%返回乡镇安排使用。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小城镇建设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理顺县、镇两级财政关系。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应按照有关法律的要求,设立独立的一级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做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逐步建立稳定、规范、有利于小城镇长远发展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调动县、镇两级政府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积极性。

五、五、鼓励企业经营者到小城镇投资兴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

鼓励和吸引先富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投资办厂、建房买房,参与市政建设;鼓励外商、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等到小城镇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等形式,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依法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兴办二、三产业。乡镇人民政府要搞好招商引资,引导进镇落户人员和城镇居民建房户向住宅小区集聚,引导乡镇企业特别是新建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推动乡镇企业集约经营、规模发展;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资金、劳动力、物资、技术等资源向小城镇集中,使小城镇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积极培育小城镇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尤其要建立农村劳动力市场,积极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地向小城镇转移。要注意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走出一条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

加快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凡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场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对在小城镇落户的农民,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他类似费用。要高度重视进镇人口的就业问题,使其进得来、稳得住。具体改革办法由省公安厅制定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进一步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不减少耕地总量和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指标的安排主要向小城镇建设用地倾斜。严格控制进镇农民分散建房。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乡镇所辖的村庄撤村并点,收回旧宅基地还耕,采取以地换地的办法,集中在小城镇规划区内搞建设。适当简化用地审批手续,对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批量审批,由乡镇人民政府根据村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用地需求申报用地计划,经土地管理部门逐级审核,按法律法规确定的程序审批。为鼓励农民进镇造城,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三十年不变的前提下,应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制度,对已在小城镇登记落户和长期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应尊重其本人意愿,允许退回或依法有偿转包、出租原承包的责任田,并可委托代耕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联营,防止进镇农民的耕地撂荒和非法改变用途。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土地使用权作为联营条件,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小城镇建设用地,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的以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

加快小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要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适应小城镇特点的住房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待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六、六、进一步加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工作的领导

发展小城镇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处理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县(市)长、乡(镇)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把搞好小城镇建设列入县(市)、乡(镇)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小城镇建设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各级计委、财政、体改、农办、农业、乡镇企业、土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交通、水利、公安、民政、工商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为加快小城镇发展多办实事。要继续抓好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建设,赋予国家级试点镇在计划、体改、建设、工商、公安等方面享受县级管理权限,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适当予以倾斜。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和健全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关心乡、镇的村镇建设助理员的工作和生活。要切实搞好县(市)长、乡(镇)长和村镇建设助理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要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教育,把思想教育同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进镇农民的素质,搞好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邪教和利用宗教形式进行的非法活动,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条件。在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健全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办事程序和审批程序,认真查处违法违纪案件,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要加大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考核、督导力度,抓好示范村镇的建设,对取得显著成绩的县(市)、乡(镇)领导给予表彰和奖励,达到全国或全省示范镇标准的小城镇,报建设部和省政府授予国家或省示范镇称号。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

陕政发 〔2009〕4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陕西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使旅游产业在加快西部强省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特作如下决定。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1.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旅游产业是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综合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对于拉动第三产业、调整经济结构、拓展就业空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弘扬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陕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知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旅游消费需求迅猛增长,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各省、区、市旅游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旅游投入持续增长,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理念,用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好的举措抓旅游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牢固树立大旅游观,进一步明确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3.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建设西部强省目标,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培育具有陕西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实现旅游产业发展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为主转变,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单一传统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相结合转变,从单纯注重经济功能向更加注重发挥旅游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综合功能转变,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产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就业、社会发展相协调,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陕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4.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到2012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相当于全省GDP的比例力争提高到13%。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比例提高到20%左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三、加大规划统筹,实施“168”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旅游核心板块和精品线路

5.培育一批旅游目的地城市。进一步强化和发挥西安作为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积极培育一批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国内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区域旅游集散地城市。

6.开发建设六大主题旅游板块。一是依托周、秦、汉、唐和古都西安等代表性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旅游文化创新,提升文化旅游景区品位和档次,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二是利用秦岭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参与性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具有国家中央公园品牌形象的秦岭山水度假旅游胜地;三是以革命圣地延安为龙头,整合祭祖、红色及民俗文化资源,建设国内一流的红色旅游板块;四是依托法门寺文化景区,整合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建设国际知名的宗教文化旅游板块;五是发挥地热资源优势,开发重点温泉旅游项目,完善休闲旅游设施,建设关中温泉休闲旅游板块;六是依托黄河沿线瀑布、湿地、峡谷等地质构造,建设具有原生态魅力的黄河风情旅游板块。

7.建设具有省际旅游集散延伸功能和覆盖全省的旅游线路网络。依托交通网络,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积极培育连接河南、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重庆、湖北等相邻省份的八条具有区域旅游延伸集散功能的复合型省际旅游线路。

适应区域旅游消费需求,加快建设西安—汉中—安康—西安、西安—宁陕—镇安—山阳—商南—西安、西安—柞水—商州—西安、西安—华阴—韩城—宜川—榆林—延安—西安、西安—铜川—旬邑—宝鸡—西安、安康—岚皋—镇坪—平利—安康等区域旅游精品环线,形成覆盖全省东西南北的旅游线路网络。

8.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选择比较优势明显、对周边资源具有整合功能、对旅游线路具有支撑作用、对区域旅游具有带动效应的特色项目,突出大特色,打造大景区,形成大容量,构建大循环。集中力量建设临潼文化旅游区、法门寺佛文化旅游区、延安红色旅游区、桥山黄帝文化旅游区、大华山生态旅游区、韩城古城旅游区、金丝峡生态旅游区、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太白山生态旅游区、木王生态旅游区、牛背梁生态旅游区、天竺山生态旅游区、通天河生态旅游区、大南宫山生态旅游区、黎坪生态旅游区、汉江大瀛湖生态旅游区、玉华宫生态旅游区、照金—大香山文化旅游区、咸阳汉唐帝陵文化旅游区(汉阳陵、昭陵、乾陵、茂陵)、榆林边塞大漠风情旅游区、杨凌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区等近期年接待100万人次、中远期年接待300万人次,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标志性品牌旅游区,形成布局结构合理的旅游精品体系。

9.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加强旅游纪念品开发工作,建立旅游纪念品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销售体系。围绕重点旅游景区,结合地方文化和特色生产活动,积极推进乡村民间民俗风情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开发具有地域特点和体验功能,集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特色生态休闲旅游园区,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10.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永续利用。完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及专项规划,重点做好主题旅游板块、旅游线路、生态休闲旅游专线和重点旅游区规划。加大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力度,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旅游项目策划水平,抓好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工作。

四、加快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旅游产业支持服务体系

11.推进行政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围绕旅游产业发展,选择旅游资源品位高、规模大的区域,进行县级行政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努力建设一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GDP比例达到30%以上、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城镇就业人口中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0%以上,旅游景区特色突出,旅游接待设施布局合理和功能齐全,旅游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完善的旅游示范县。整合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建设5—6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12.进一步完善景区管理体制。坚持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形成资源统一管理、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景区管理运营模式。成立景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当地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工作。组建市场化开发主体,负责景区的建设和运营。发展景区专业管理公司,提高旅游景区管理水平。

13.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游客密集区、区域旅游集散地、重要交通节点和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重点,建设具有鲜明视觉效果和有效引导作用的交通旅游标识系统。建设旅游信息网络平台,省上成立旅游信息中心,各市和重点旅游县(区)及3A级以上旅游景区设立旅游网站。建立旅游电视频道、旅游广播等信息发布系统,为旅游者提供公益性、基础性资讯服务。

14.整合各类旅游开发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围绕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景区需要,布局建设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并将旅游重点项目纳入计划;各类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要重点扶持旅游项目建设。各级交通部门按照建高速、连县城、接景点的要求,对4A级以上景区安排高速公路出入口,将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列入交通建设计划优先安排,省际旅游线路和区域旅游精品环线道路要逐步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各级林业、水利、文物、文化、宗教、农业、扶贫等部门在安排业务项目资金时,要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予以重点扶持。旅游资源管理部门要解放思想,开放资源,积极参与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各级电力、通讯部门应优先解决旅游景区相应配套设施,对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实施通讯全覆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人利用林权、集体土地承包权,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投资入股或租赁建设旅游景区。

五、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创新市场开发机制,强化旅游宣传推广与促销工作

15.立足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两种旅游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欧、美、日、韩、东南亚等主要客源市场,挖掘和培育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大力开发港、澳、台市场,重点拓展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我省周边客源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

16.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创作形象鲜明的主题口号,设计特色突出的宣传标志,着力提升陕西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重点打造以古都西安、兵马俑、法门寺、黄帝陵等为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精华游品牌,以千里秦岭、千曲黄河、千水汉江为代表的山水生态度假旅游品牌,以圣地延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品牌。依托国家品牌旅游线路,联合西北五省区,打造“丝绸之路”经典国际旅游线路品牌;联合北京、上海、桂林、广州等城市,打造“经典中国”旅游线路品牌;联合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省份,打造“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品牌;联合黄河沿线主要省份,打造“黄河文明”旅游线路品牌;联合长城沿线省份,打造“万里长城”中华文明精品线路品牌。进一步加强对旅游节事活动的策划、包装,打造具有国际和国内影响力的旅游会展。

17.完善市场推广机制。在举办文化、文物、外事、宣传、广电、商贸、体育、会展等各类活动中要大力宣传陕西旅游;加强对旅游市场的调研与分析,编制和实施全省旅游市场宣传推广计划;创新旅游宣传推广方式,在境外主要客源地设立办事处,积极邀请旅行商与媒体来陕考察,加快网络营销渠道建设,提高陕西旅游宣传品发放覆盖率,在陕西卫视黄金时段开设旅游专栏节目;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宣传和营销活动,加强与主要客源国(地区)、周边省区和各类旅游机构的合作和交流,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区域联合的大旅游、大市场、大推广格局。

18.积极推进国民休闲旅游。制定全省国民休闲计划,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扶持开展休闲度假专项业务示范活动,加强休闲旅游区域联合和行业协作,促进国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

六、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投融资体系,增强旅游企业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19.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旅游经济。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游产业,不断提高旅游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除法律禁止的领域外,旅游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鼓励社会各方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

20.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推进旅游景区事业单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鼓励和支持大企业以参股、兼并的形式取得旅游景区经营权,成片开发精品旅游景区。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组建专业旅游投资公司,构建旅游产业开发融资平台。建立银企、银政旅游项目开发合作机制,扩大旅游投融资规模。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及其他国际旅游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软贷款和国外基金组织投资。

21.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坚持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大市场运作,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及品牌战略。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带资金、带管理、带客源进入陕西从事旅游经营活动。鼓励国内外大旅行社或旅游集团来陕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国内外著名饭店连锁集团,促进旅游饭店品牌创建和管理模式创新。加大对现有旅游企业的改造和整合力度,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企业规模集团化、经营网络化。加大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力度,推动旅游企业资本多元化。省、市旅游集团要走资本运作的路子,尽快实现由管理型向投资型的转变。

七、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22.加强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积极推动旅游产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与国内相关省(区、市)旅游合作水平,积极构建无障碍旅游区,联合编制规划、开发产品、宣传促销、培养人才。

23.加强旅游安全与质量体系建设。落实旅游经营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建立健全旅游安全教育、预防、检查、报告、应急处理、紧急救援、善后处理及保险赔付等制度。4A级以上景区和大型山岳型景区要逐步建成数字化景区。制定全省酒店、餐饮、购物统一服务标准,完善地方旅游标准化体系。实行旅游餐馆、商店推荐制,引导旅游企业诚信经营,全面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

24.加大旅游执法和市场监管力度。省、市、重点县(区)要建立健全旅游执法机构,完善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各级公安、交通运输、卫生、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物价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25.实施科教兴旅战略。发挥我省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对旅游新业态的研究,增强旅游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建立陕西旅游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工作,逐步形成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相结合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

八、进一步强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26.落实优惠政策。对符合税法规定的旅游企业的旅游景点和景区经营收入,可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对旅游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可按税法规定在税前扣除;旅游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就业的,可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旅游饭店严格执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

27.统筹安排旅游建设用地。各市、县政府要将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事先要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意见。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对旅游重点项目优先供地,重大旅游项目用地确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法按程序及时调整。旅游项目建设用地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取得,依法集约、节约用地。对非政府单项投资1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可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

28.加快口岸建设。努力争取开放西安空港第五航权,争取对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法国等主要客源国旅游者实行短期免签证和开放西安居民香港自由行等政策。

29.加快旅游航空运输建设。3—5年内开通西安直飞欧洲、北美国际航线。省内支线机场要开通飞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客源地的直通航班,形成合理的立体旅游航空运输网。

九、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30.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意义,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旅游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省上成立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省长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协调解决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各市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统筹协调本地旅游产业发展各项工作。

31.加大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引导性投入。各级财政继续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并逐年增长。积极争取国家西部大开发专项资金和其他建设资金的支持。政府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资本金投入、贷款贴息等方式,拉动投资。省级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将旅游宣传推广经费纳入预算,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市、县政府也要根据本地情况,设立宣传推广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

32.充分发挥旅游行政部门职能。切实强化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产业的协调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点抓好宏观调控、发展规划、宣传促销、市场监管、环境营造等工作。

33.建立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按照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将旅游产业发展指标列入全省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逐项逐级分解,把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作为考核各市(区)、各部门的重要内容。

二○○九年六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中共清远市委、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附件1:

中共清远市委 清远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修改稿)

旅游产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扩大就业、拉动消费、增加财税收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市旅游产业开发层次不够高,部分地区基础建设和服务设施落后于产业发展,低水平、低产出和同质竞争、重复经营等现象比较明显,“弱、小、散、乱、差”问题较为突出。为充分开发利用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建设“华南休闲宜居名城”,根据中央、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充分利用我市全面实施“桥头堡”发展战略重要机遇,实施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以旅游总体规划为先导,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大项目招商、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城市整体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市场环境建设、旅游市场产品高端化等工作,促进我市由旅

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由“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向“国际旅游城市”迈进,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二)发展目标:经过3-5年的努力,龙头项目开始形成,成为粤港澳乃至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在旅游客源地享有较好口碑。到2015年,全年接待过夜游客人数突破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00亿元以上,新增5家以上挂牌5星级酒店,1个以上5A景区,10家以上挂牌4星级酒店, 10个以上4A景区,1家以上4星级旅行社,旅游产业发展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1、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旅游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和开发,跨行政区域旅游景区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明确管理主体,同一个景区在同一个规划指导规范下开发建设。达到一定规模的旅游景区景点、旅馆酒店、旅行社等重大旅游项目在立项前应听取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意见,不断促进旅游行业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法治化,促进旅游产品的科学有序配置和良性开发。依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旅游景区经营权、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探索建立旅游产权交易市场和旅游投融资平台。

2、推动国有旅游资产整合。尽快发挥市旅游资产经营公司的作用,建立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的强有力抓手。

3、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及早规划部署,加快职能转变,把应当由旅游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和机构转移出去;旅游行业协会要积极承接行政主管部门转移的工作,要以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尽快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大对龙头企业会员的覆盖面,积极探索促进旅游市场发展和管理的经验,在加强行业自律、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宣传促销、调查研究、服务会员与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协会领导机构的产生要积极探索按民主程序、差额竞选产生的途径,树立在行业中的公信力、凝聚力和影响力。2012年底前,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的人员和财务关系要完成与旅游行政主管等部门脱钩。

(二)明确旅游发展方向,完善旅游总体规划。切实加强对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导向性研究,2012年底前完成编制、完善清远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清远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发展纲要以及有关专项规划等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合理界定旅游产业的定位、发展重点和努力方向,引领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做好资源统计评估,科学开发旅游产品。

1、做好旅游资源普查评估。编制旅游资源开发目录和旅游项目招商目录并按月更新和发布,重点发展商务会议、休闲养生、观光体验、民族风情等旅游产品,加快省市共建的“生态休闲与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和“中国佛冈国际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步伐,至2015年创建8个以上省级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

2、实行区域差异化开发。根据各地区旅游资源情况进行差异化开发,南部地区以商务会议、休闲养生、观光体验为主,中北部地区重点开发民族风情、探险体验,并加快民族民俗特色产品开发。

3、实施旅游品牌战略。以温泉、溶洞、山水、壮瑶风情、福地文化、健康运动等元素为依托,全力打造“休闲清远、健康清远、福地清远、风情清远”四大品牌。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游、商务会展游、体育健身游等精品项目,有机整合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民俗资源,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民族内涵,增强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吸引力和持久生命力,形成多元化、系列化、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增强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打造旅游龙头项目。

1、集中力量推动大项目招商。大力实施旅游产业“月亮工程”,吸引大型旅游投资管理机构进驻清远,投资开发建设在国

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大项目,争取至2015年建成2-3个总投资10亿元以上、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营业收入2亿元以上的大型特色旅游项目。

2、合理界定招商选资准入条件。着力提升旅游开发水平,重点引进满足如下条件的旅游投资项目:(1)企业自有资金投资额度不低于1亿元、首期投资额不低于3000万元,一年内资金拖延不到位的无条件退出;(2)开发旅游与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文化娱乐等内容整合配套的旅游项目,并具备一定旅游投资经历或有明确投资意向。符合以上条件的项目列为我市旅游招商引资重点项目。

(五)提升市场营销推广水平,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1、提升旅游整体形象。设计稳定、统一、清晰的清远旅游整体形象,重点向泛珠三角等区域宣传推广,着力打造“华南休闲宜居名城”和“珠三角后花园”形象,提升清远旅游整体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加强市场宣传和区域营销。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广播、报刊等媒体宣传推广,加大在大型高端媒体的宣传力度;有效利用国际国内重大文化交流活动、大型体育赛事和节庆活动,集中展示宣传清远旅游。积极利用演艺、影视、动漫等形式,推出一批高品质、有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增强旅游宣传 5 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加快与珠三角地区及泛珠三角地区省(市、区)联合,整合区域旅游产品和线路,开展区域旅游市场营销。

3、细分市场推广目标。继续巩固和扩大省内传统客源市场,积极拓展以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东南亚为主的入境市场。同时,充分利用武广高铁开通和广清城际轨道即将动工的机遇,优化实施区域联动等营销手段,加强对周边客源市场的推广力度,至2015年实现入境游与省外游客数量、旅游总收入的倍增目标。

4、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把握世界旅游发展新趋势,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环保等相关产业的配套融合。

(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1、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加强部门和区域联合执法,建立和完善24小时服务的“12301”免费旅游咨询投诉热线。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旅游监管体系、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旅游诚信体系和旅游投诉体系,完善旅游企业信誉等级评估、重大信息公告和违规记录公示制度。

2、加强旅游人才培育。加强旅游行业的诚信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中高级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与清远 6

职业技术学院和各类职业技术院校的合作,全面推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

3、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实施“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工作,构建针对自助游市场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和旅游网络营销系统,形成功能先进、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实时便利的旅游信息查询系统和旅游预订网络商务平台。2015年前在全市建立10-30个公益性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

4、加快旅游交通建设。2015年前建成初步完善的集公路、铁路、水运为一体的旅游交通集散系统,构建与广州新白云机场无缝对接的交通体系。整体筹划区域内旅游交通指示系统和景区间观光巴士规划,建设好市境进出口和各旅游景区主要通道沿线的景观和旅游标识、交通标识、公共图形标识。加快绿道建设。加强旅游景区道路、停车场和公共汽车站的建设,提高公路等级,改善路面质量。

5、尽快完善旅游接待环境。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抓紧制定实施旅游安全、环境卫生、节能环保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厕所的卫生安全。加大旅游景区周围环境整治工作力度,科学合理配置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和金融服务项目,配套建好旅游公路沿线休憩、餐饮、购物服务区,形成能够充分满足各个阶层的立体式旅游接待环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市领导为副组长的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旅游局,建立定期例会制度研究、协调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及时对全市重大旅游开发项目进行协调、审查、监督和服务,及时反映和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把加快旅游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重大工作事项的督查范围,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全面落实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的若干意见》(粤府﹝2010﹞156号)中对有关旅游企业的减负政策,积极争取省政府尽快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电、用水、用气价格政策,率先对我市正式挂牌的五星级酒店和5A级景区用电费用由市财政按照工业用电和商业用电的差额给予补助;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旅游企业向城市污水处理单位排放污水,符合国家或省规定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单位接纳标准,已缴纳污水处理费的,不再缴纳排污费。

2、旅行社按照营业收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计征基数应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

3、列入市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的,在用地、报建等方面给予扶持;对投资10亿元以上的龙头型重大旅游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特殊扶持,由市统筹安排用地指标(旅游地产项目除外)。

4、凡旅游企业当年缴纳入库的营业税(不包含销售房地产缴纳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扣除税务部门查补征收往年应缴税款入地方部分)首次超过100万元,或再次超过100万元且逐年增长幅度超过20%以上的新增部分,以上年为基数(达不到100万元的按照100万元为基数)由财政部门按照地方留成新增部分(扣除财税部门查补征收往年应缴税款入地方库部分)的50%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企业。

5、在缴纳凡属我市范围内各部门(含中央、省驻清单位)收取的各项行政事业性规费,除按规定上缴国家、省部分和工本费外,至2012年12月31日之前按《中共清远市委 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城镇特色化的若干规定(试行)》(清发﹝2008﹞22号)规定一律按现行收费标准的50%计收,2013年至2015年原则上按以上标准计收,如有新的政策则执行新政策。

6、鼓励旅游企业在产品和服务上提档次、创品牌:

(1)鼓励创建全国百强旅行社。注册在本市的旅行社,首次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奖励招徕外来游客总数前五名的旅行社、景区景点。

(2)鼓励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新评上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评上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3)鼓励创建国家星级饭店。对新评上国家四星级饭店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评上国家五星级饭店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

(4)鼓励创建国家(省)级工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的分别一次性给予20万元、5万元奖励;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的分别一次性给予20万元、5万元奖励。

(5)鼓励发展旅游交通业。大力扶持注册地在我市的旅游车队建设,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新开通城区与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旅游专线的观光旅游巴士给予适当补助。

上述奖励、补助具体办法由市旅游局和市财政局拟出方案报市政府审批。

企业如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行为,不得申报和享受上述扶持政策。

(三)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从2012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700万元,各县(市、区)政府安排不少于10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按财政收入增长比例和旅游发展情况逐年适量递增,争取到2015年市财政每年安排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能够达到1000万元以上。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清远整体旅游形象为主的推广宣传、旅游资源的普查、保护、开发以及旅游统计、旅游培训、优秀企业的奖励、旅游标准化建设等,具体管理办法由市旅游局和市财政局拟出方案报市政府审批。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执行,至2015年12月31日终止。原市有关文件与本《意见》规定不符的,按本《意见》执行。原市有关文件规定,优惠扶持力度大于本《意见》的,从其规定。

下载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