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高中化学实验改进(推荐)
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高中化学实验改进
【内容摘要】如今,随着新课改得到有效的推广,使得绿色化学理念这一教学理念于化学实验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使其成为了众多化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研究的课题。为此,本文将绿色化学理念改进高中化学实验为主要的阐述点进行分析概括,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教学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化学理念 高中 化学实验
一、优胜劣汰,全面落实“绿色环保”教学理念
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是根本无法完全杜绝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的,若是完全不使用将不利于化学实验课的开展。因此,化学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巧妙设计出高质量的实验方案,使得“绿色环保”教学理念能够全面地落实于实际的课堂中,从而有效降低化学实验课造成的不良影响,如环境、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
例如,在进行“氯气的实验室制备”教学时,本次实验最大的难点就是无法有效控制氯气产生的量,当氯气收集结束后,依然能够看见使用过的圆底烧瓶中仍有不少的氯气在冒出来。这时候为能够有效遏制这一现象,可将二氧化锰更换为医用的高锰酸钾片。因医用高锰酸钾片具有较高的密度,使用其与浓盐酸进行反应后,其依然能够在实验过后的几个小时里维持固体形态,很难被其他化学物质溶解掉。因此,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铜网置于试管内部,从而设计出一个简便的启普发生器,这样的装置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能够即开即用,有效控制了氯气过多产生而致使环境污染现象发生。此外,简单的创新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去探索装置制成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强化学生的求知欲,也使得学生逐渐形成绿色的环保意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是学生深度理解“绿色环保”理念,使得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成为化学教学中一个闪光点。并且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不断地强化创新意识,能够使用辩证的角度去分析实验,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改进实验步骤。
二、巧妙设计,严格遵循“节约用料”政策
小剂量的实验操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有毒物质造成的污染及伤害。因此,在实际的实验操作,在确保实验效果的基础上,适量降低化学物品的使用量,并且通过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改善实验装置及降低药品浓度,尽量采用小试管、多用滴管等一些小容量的微型化仪器来实施实验操作,将“节约用料”作为开展实验的操作原则,以此来设置科学规范的实验步骤。
例如,在进行“铁离子的检验”的教学中,可将滤纸的大小裁剪成适合的尺寸(3×8cm),采用氯化铁溶液滴于滤纸上,剂量控制在2~3滴,再采取硫氰化钾溶液继续滴入,剂量控制在1~2滴,这时滤纸以最快的速度逐渐显示血红色现象,并且清晰可见。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够使用于普遍见到且伴随有显著颜色变化的试管实验,如碘与淀粉实验、酸碱性实验等。
给予“节约用料”实验操作原则,还能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减量实验,从而能够为学生带来理想的节约效果,切身感受到绿色化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及便利,并以此将造成的污染及伤害控制到最小值。
三、实验改进,全面贯彻“科技创新”策略
革新是有效控制污染及危害的有效手段之一。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实际的认知程度,结合“科技创新”制定的相关准则,进一步调整常规的实验装置,如在实验过程中加用尾气处理装置等,进一步转化污染物,从根源上高效控制污染量,显著优化化学绿色实验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铜与硝酸的反应实验”教学时,将铜、稀硝酸二者放一起,能使二者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一氧化氮),并散布至空气中,这种现象能够对学生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对其产生恐惧心理,加之碱液无法与一氧化氮反应,从而致使污染气体无法吸收。所以,化学教师可根据相关的知识点使用盖子为橡胶塞的小玻璃瓶(如类似于医学上放置青霉素的瓶子)进一步调整实验装置。第一,于小玻璃瓶中放置一个小尺寸的铜片,再采用取注射器将瓶内的空气完全抽空,最后再使用稀硝酸溶液慢慢滴进小玻璃瓶中,短暂的时间过后,学生既能够发现瓶中的?~片上产生有无色气泡,这是铜与硝酸通过化学反应生产一氧化氮的缘故。接下来化学教师可再使用注射器将向少量空气注进小玻璃瓶中,这时你就会发现瓶中的逐渐转化成颜色为红棕色的气体。实验顺利地实施可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能够使其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开展实验步骤,有效控制有毒气体的排放,进而获取理想的实验成果。
结语
总而言之,于实际的化学实验操作中引入绿色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能够进一步增进高中化学实验的发展,同时获取显著的教学效率,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显著强化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所以,在进行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教师必须要以绿色化学理念作为基本的实验原则,充分利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深度理解环保意识,最终能够让绿色化学全面贯彻于整个实验过程,使学生能够逐渐发展成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玉林.绿色化学理念下的精细化学品化学和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探索[J].绿色科技,2014(08):331-334.[2] 王满刚、张麟文、孙豫.绿色化学理念在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238-239.(作者单位: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
第二篇:用绿色化学理念改进硫酸亚铁铵制备实验
用绿色化学理念改进硫酸亚铁铵制备实验
:针对无机化学实验硫酸亚铁铵制备中存在着废气污染及产物一级品率低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改
进后的制备实验切实可行,更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硫酸亚铁铵;绿色化学;无机实验
:1005-6629(2018)05-0008-02:G633.8文献标识码:C
1硫酸亚铁铵制备实验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是常选化学选修实验之一。其制备实验步骤为:第一步先制备中间产物硫酸亚铁,第二步将硫酸亚铁与等摩尔的硫酸铵混合蒸发浓缩,利用在0-40℃时复盐的溶解度比构成复盐的任一组分硫酸亚铁和硫酸铵小的特性,冷却至室温析出硫酸亚铁铵结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该实验通常选用机械加工及制造行业产生的废弃物——铁屑为原料。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属于变废为宝、再生利用钢铁资源的环保型实验。通过本实验学生一方面可学到一系列化学合成的基本操作如:称量、除杂、加热、倾析、抽滤、溶解、蒸发、结晶,了解利用杂质含量给产品定级的鉴定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认识对于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如何通过化学方法转变为有用物质这一绿色化学工艺。然而,由于原实验装置为敞开式,废铁屑含有的碳、硫、磷、硅等杂质和硫酸反应时生成H2S、H3P等有毒气体,导致实验室弥漫着强烈的刺激性气体,直接危害师生的身体健康。另外,实验的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产物能达到级品的学生不多,级品的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合成硫酸亚铁中间产物时,原实验采用的工艺流程及操作极易导致Fe2+被氧化成Fe3+,增加产物中杂质Fe3+含量。
2改进实验的依据
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化学,是时代赋予化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校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工作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全面推进。绿色化学使用化学药品的基本原则为:不用危害品,循环使用,回收利用资源,零排放。与绿色化学要求相比,硫酸亚铁铵制备实验存在着以下两个缺点:废气有待治理和未达到原料的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因此改进硫酸亚铁铵制备实验是对绿色化学指导思想的贯彻执行,有助于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和树立充分利用资源!实施绿色化学技术的思想,为学生以后毕业论文设计及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绿色化学的忠实实践者打下基础。
3改进实验探索
3.1实验装置的改进
针对原敞开式实验装置的不足,改进实验将第一步硫酸亚铁的制备改为闭路回收式(见图2),加强对实验过程废气的处理改进前实验装置简单,学生无需太多的动手动脑,而且由于加热过程水份的损失,为避免硫酸亚铁结晶,学生忙于补充损失的水份,无心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改进后的实验,学生亲自安装实验装置,思考实验前如何检查气密性、实验后如何防止倒吸等问题,更利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实验装置密闭性好,冷凝水可循环利用,损失较少,无需补充水份,不会造成硫酸亚铁结晶析出,学生有时间观察记录。废气经吸收液吸收转变为无害物质,实验室不再充满刺激性气味,环境条件大为改善。
3.2工艺流程的部分改进
硫酸亚铁铵制备实验收率低!产品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是Fe2+被氧化成Fe3+。这主要是由于在酸性溶液中,铁的标准电势E0Fe3+/Fe2+=0.771V,氧的标准电势E0O2/H2O=1.229V,E0O2/H2O>E0Fe3+/Fe2+。所以Fe2+离子极易氧化成Fe3+。造成产率低主要在于原实验采用先过滤后混合操作,有的学生为了加快反应速度,不注意调整反应温度,致使FeSO4晶体析出,结晶在抽滤过程中随未反应的残渣过滤掉,造成中间产物的损失从而降低产率另外由于学生过滤操作不熟练使硫酸亚铁溶液氧化而增加了产品中Fe3+含量,降低产品的一级品率。为此,改进实验采用先混合后过滤的方式,避免了硫酸亚铁的损失和氧化,流程如图3所示。
改进的实验流程中,铁屑与硫酸反应用水浴加热,通过温度计,学生可以控制温度,避免过热反应。同时利用复盐抗氧化能力大于硫酸亚铁这一性质,将反应完的硫酸亚铁溶液调节到pH<1后直接与硫酸铵反应生成硫酸亚铁铵后再与残渣分离,滤液蒸发浓缩得到硫酸亚铁铵结晶。经实验验证,改进后产品的收率大大提高,产物合格率全部在级以上,大部分可达级品。
4总结
改进后的硫酸亚铁铵制备实验切实可行,其实验原理与材料与原实验不变,只是改变实验装置及操作步骤顺序,增加洗液吸收。其实验操作内容如下:①称2g铁屑放入150ml锥形瓶中,加入20mlNa2CO3(1M)加热15分钟,倾析除去碱液,用水洗至pH=7左右。②烧杯中装入100ml0.01MKMnO4溶液和25ml(2M)H2SO4混合液或装入10%NaOH溶液。③在盛有洗净铁屑的锥形瓶中加入15ml(3M)H2SO4,按图2安装,实验加热至无气泡产生为止,保证pH<1,若达不到,加H2SO4调节。④在锥形瓶草绿色溶液中导入4.5g(NH4)2SO4饱和溶液,搅拌10分钟,过滤,称量残渣重量,计算反应的铁量。滤液经水浴蒸发至有晶膜生成为止,抽滤至干,用5~10ml乙醇洗涤,继续抽干,取出晶体,在表面皿上凉干,称量,计算产率。产物按目测比色法检验其中Fe3+含量,确定产品等级。
第三篇:改进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改进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完善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
李世瑜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北京100020)摘要: 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完善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方面具有独到的功能。
本文对中学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与完善学生创造思维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创造思维
文章编号: 1005-6629(2001)08-0005-02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由于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特别是完善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方面, 具有独到的功能, 所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已逐渐成为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 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阻碍着化学实验在完善学生创造思维素质方面重要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 探索中学化
学实验的教学方法与完善学生创造思维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有必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1
强化实验的客观性, 改善学生创造思维的细节性
实验的客观性是相对实验的理想化模式而言的。中学化学实验中的理想化处理大部分是合理的, 是与教育对象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如在年龄较低的初三年级, 化学知识体系尚未形成时把实验进行理想化处理, 有利于突出知识重点。但是,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特别是进入高中年级后, 完全忽略实验的客观性, 一味地把实验内容的实际问题理想化,将对学生思维的细节刻划、充实校正等品质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限制了他们创造思维品质的良性发展。在学生创造思维的细节上留下缺憾。如对于氯气制备的实验, 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知识的需要, 特别是为了增强实验的客观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细节性, 可以将演示实验装置设计成如上图所示: 在此实验设计中, 净化、干燥装置是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的, 而有毒气体封闭式的收集和防止污染的吸收装置, 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通过这种实验设计, 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化学知识, 而且可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 更重要的是注入和渗透一种考察、解决问题的观念和意识。教师在安排实验时, 视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 还可以引入安全装置这类更深层次的实验技术问题,也可以用思考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实验装置的安全问题, 将装置更新为如下图所示形式: 如果对实验的客观性所引发的细节问题, 如: 气体可能混入杂质的分析及其净化方法、为防止有毒气体污染而设计的收集和吸收装置、对加热系统防止倒吸而采取的安全措施等等从来不予以考虑, 并且全部出示的是理想状态的实验装置, 却要求学生解决有关实验客观性的问题, 往往使他们屡屡受挫,不利于他们学习心理的良性发展。相反, 如果在教学的适当阶段, 以适当的方式提供考虑实验客观性问题的取向和模式, 他们将可能在此基础上, 提出更为合理完善的创意, 解决他们面临的新的实验客观性问题。而在这种创意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他们创造思维的细节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完善。2
加强实验的定量性, 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敏锐性
从量的角度去考察实验现象、做出实验结论是实验研究的高层次。中学阶段, 一般进行定性实验, 而较少进行定量实验, 但是, 如果长期不对化学实验进行定量的研究, 就会使学生习以为常地把一些并不完全正确的知识默认下来, 造成创造思维敏锐性的降低。
由于学生的心理特征的缘故, 在初中阶段不适于引入量的变化对化学实验的现象及结果的影响。但是如果学生在高中学习中, 还认为
碳酸钠溶液和盐酸混合必定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只会生成碳酸钠便不是正常状况。
究其原因是由于在高中教学中没有实验设计, 帮助学生判断这类问题, 这不仅妨碍了学生成功学习心理的形成而且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思维敏锐性的发展与完善。如果在高中教学的适当时期, 增加一些演示实验, 使学生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例 如: 在高一碱金属一章
钠的化合物一节, 可以添 加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盐酸和碳酸钠反应, 不一定生成二氧化碳。
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遇到象
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的产物这类问题时, 就不会武断地做出 产物只有碳酸钠结论, 他们有可能找到 二氧化碳和生成的碳酸钠 盐酸和碳酸钠应的类比关系。这种半定量演示实验的引入, 会使学生抽象出一种理念: 物质之间的反应, 可以因反应物 量 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产物。
这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 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将有可能从微小的量的改变中, 察觉出别人习以为常但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成分, 在这些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创造思维的敏锐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训练。3
增加实验的探索性, 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散性 实验的探索性是相对实验的验证性而言的。因而增加学生实验的探索性, 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散性。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 属于探索性的为数不多, 如果能在现有的条件下, 适时适度地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实验, 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 训练他们创造思维的发散性。例如: 素 氯、溴、碘的性质学生分组实验, 可以改进为一个探索性的题目:
用实验证明氯水的主要成分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分三个步骤完成这个题目: 首先, 要求学生课前设计实验方案, 并阐述方案的设计思想;第二, 让学生课上交流设计方案和设计思想, 并进行甄别与筛选, 确定最佳方案;第三, 实施实验方案, 得出实验结论。在这 些过程中, 学生实现了由已知信息加工变异出新颖信息及对某一事物寻求多种可能的尝试。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可以让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 统一对实验设计的认识, 以缩小课上甄别、筛选的范围。通过交流与选择, 最终能得到如下图的实验设计: 在此实验设计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抽象出这类探索性实验的基本模式: 首先, 应该考虑物质与水发生的是 溶解是 反应, 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定反应后的体系中是否还有反应物的微粒以及存在着什么生成物的微粒;其次, 应该判断物质与水反应后可能得到的产物, 如: 根据氯气的化学性质Cl22Cl-可能存在Cl;第三, 一般应该检查物质与水混合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在检查氯水酸碱性时, 学生会发现: 指示剂变为红色后又褪色, 这说明溶液中含有大量氢离子, 并且一定存在着有漂白性 或强氧化性的物质, 从而确定HClO 的存在。而(3)中的 水着 空白 对比实验功效。
通过 发散及对 发散的抽象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学生的探索欲望得到了满足, 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充实了创造思维的发散性。
参考文献: ___________ [ 1] 张德.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教育[M] , 长沙: 湖南师 范大学出版社, 1990.[ 2] 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3] 伍棠棣、李伯黍、吴福元.心理学[M] , 北京: 人民教 育出版社, 1980.[ 4] 刘知新.化学课程论[ M] ,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__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实验改进方案
九年级化学实验改进方案
我国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此可见化学课本中的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载体。这些实验在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的沪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中所选录的演示实验或者探究实验都是百里挑一的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的实验。但是,经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还是觉得书中某些实验在设计上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加强实验现象与所得结论的联系。
每一个探究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根据该实验的现象而获得一个实验结论。教材中某些实验 的设计存在着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联系不紧密的缺憾。
上册书本 好的,但该实验出现的现象会给这些初学化学的学生带来误导。我对该实验进行如下改进。需要的仪器为:试管一支,与该试管口配套的弹孔橡胶塞一个,与单孔橡胶塞配套的导管一根并在导管一头配上一个气球(气球和导管黏紧)。需要的药品为:较浓的盐酸溶液与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实验前给予提示:这两种物质在一起会发生化学反应。通过这样的改进,学生会看到气球慢慢鼓起。由于该实验没有烟雾的干扰,所以大多数学生会想到气球鼓起是由于试管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了。而空气得到的热量只可能是由这两种物质反应中产生。
二、增加对比实验的设置。
进行对比实验是初中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在物理、化学的各种测验中也都常常 涉及对比实验的考察。我觉得书中虽然设置了许多对比实验,但还是有更多的实验可以设置成对比实验。
例1. 上册书
第五篇:高中化学实验改进论文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论文: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几点做法 在长期的实验教学工作中,我对高中教材的实验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对一些实验进行了改进,取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现将改进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改进实验方法,增强直观效果。
高中教材中有些实验通过改进,可以使得操作更简单,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1、焰色反应,用铂金丝实验效果固然理想,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铂金丝价格昂贵,许多中学不具备条件。二是由于所蘸取的金属盐溶液有限,灼烧时,火焰呈现的时间较短,而且火焰也小,演示时后排同学更难观察清楚。改用蒸发皿做焰色反应效果好,改进方法是:在一三脚架上放一干燥洁净的蒸发皿,加入10ml无水乙醇,点燃乙醇,用药匙取少量金属盐粉末撒入火焰中,立即可看到金属离子在焰色反应中的特征焰色。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燃烧的乙醇,焰色可持续到乙醇燃烧完毕。此法的优点是: a.仪器简单,材料经济,而且操作简便。
b.乙醇在蒸发皿中燃烧,火焰很旺,加入金属盐后,产生的焰色光强,玻璃棒的搅拌使金属盐与火焰充分接触,延长了观察时间,焰色反应更加明显。甚至钾的特征焰色不用钴玻璃也能观察到。
2、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验证如下反应:2na+o2 = na2o22na2o2+2h2o=4naoh+o2↑,按教材的方法做,第一个反应生成的过氧化钠较少,而且贴在玻璃管上,很难转移到小试管中,第二个实验也就没法做了。我将玻璃管改为直滴管,将钠放在直滴管的粗口处加热(若滴管太细,可将滴管用细条纸包好,再用试管夹夹住),生成过氧化钠后,待滴管冷却,将它插入水中,用余烬的木条在滴管的尖嘴处检验氧气,如下图::
学生用此法做实验,现象明显,安全而且效果好。
二、自制实验仪器,经济方便实用。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根据实验需要进行加工制作,或将某些仪器进行改进,自制教具,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废弃的矿泉水瓶,在教材中可多次使用。矿泉水瓶有以下优点非常适用于化学实验使用: a 气密性好,储气时间长。b 通明度高,容易观察实验现象。c 瓶口标准,与7号橡皮塞可配套使用。d 容量规格多,可根据实验需要任意选用。e 质轻,便于携带,质软,易裁剪。f 耐酸碱性好,不易腐蚀。
g来源广,易收集。
h学生自己收集制作,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1、矿泉水瓶还可用来做氢氧化钠溶液与氯气的反应实验。方法是:将少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倒入收集满氯气的矿泉水
瓶中,见下图:
用橡皮塞塞紧,瓶子立即变瘪,瓶中气体黄绿色变浅,并有“砸砸”的响声。此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证明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效果很好。
此实验应注意的是:矿泉水瓶反复使用,变形次数多了,易破裂,所以实验前应检查矿泉水瓶是否完好。一般一个矿泉水瓶实验2~3次,就不能用了。
2、验证氢气和氯气光照而爆炸的实验是本教材中成功率较低的实验之一,易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a氯气、氢气要纯,在收集过程中应避免混入杂质(特别是空气中的氧气),因其会跟解离后的氢.氧原子反应发生断链。
b 集气瓶壁应尽量薄,且透明度要好,否则光照强度不够,会造成瞬间被激发生成的自由原子较少,造成反应不剧
烈,而看不到爆炸现象,只能看到有白雾生成。
除上述原因,此实验要成功,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a 收集的氢气、氯气的体积比1:2,可使反应速率加快。b 有水存在,有利于氯气分子的解离。根据上述分析,可将本实验进行如下改进:(1)将一矿泉水瓶用剪刀在阔口处剪成两部分,取下部将口剪平。
(2)将剪好的瓶子装满饱和食盐水,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氢气、氯气,两者体积比为1:2,注意瓶中可留一些水,若水排多了瓶子上浮,可用手按住,实验时再放开。
(3)收集好混合气体后,直接用2~3根镁条点燃,靠近矿泉水瓶壁上下晃动,进行实验, 如下图: 此实验改进后,可靠性强,成功率达100%。
三、改进实验装置,防止化学污染。
本教材涉及了氯气、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在实验中既要保证实验效果,又要考虑尽可能减少毒害,防止污染。例如,讲氯气时,每节课都需多瓶氯气,为防止氯气泄漏,上课前制好的氯气,可用橡皮塞塞住集气瓶口储存。这样储存的氯气不易泄露,制好的氯气.保存一至两天,实验效果也非常好。实验时将橡皮塞打开,迅速盖上玻璃片,进行实验。实验完
毕后,立即向集气瓶内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再用橡皮塞塞住集气瓶口,减少了氯气的外溢。
实验[4-4]次氯酸使色布褪色,按教材要求,应在课堂上制氯气,将产生的氯气通入设计好的装置中。实验过程会生成大量氯气,污染课堂环境。我将此实验加以改进,方法是:(1)准备一个配好橡皮塞的集气瓶,在橡皮塞上插一根铁丝。
(2)将一张滤纸剪成小于集气瓶瓶口的圆形,用红墨水染红,凉干后,将红滤纸固定在铁丝下端。
(3)收集一集气瓶氯气,瓶口用橡皮塞塞紧。实验时,将红滤纸一半用胶头滴管滴水浸湿,另一半保持干燥,塞入盛氯气的集气瓶中。可看到滤纸湿润的一半褪色,干燥的一半不变。如下图:
整个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减少了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