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试卷分析(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2:0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历史试卷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历史试卷分析》。

第一篇:高二历史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成绩分析

本次历史试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占试卷总分的50%;第二部分为材料题,由三道大题组成,总分为50分,占整个试卷分数的50%。试题从总体上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运用。

1601班参加考试人数为18人,平均分为77分,及格人数15人,及格率83%,比期中考试有所提高。

二、存在问题

高二历史教学,说到底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只有在高二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为后来高三的专题复习和综合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分析试卷的结果看,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1.平时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知识点落实不能真正的到位,史实混淆。学生的课堂效率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分别在哪一次会议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学生记得不准确,就搞混了。上课讲过多次的知识点,提问之后,学生都说会了、记住了,但是一做题就有一部分人不会。这还是与学生沟通少,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对学情把握不到位。2.拘泥于课本,训练题做得较少,不规范,导致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比较差。比如最后一道材料题问对喜歌剧诞生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的核心及影响,实际就是在考查启蒙运动的核心和影响,换成材料题学生就不会答。

3.上课老师讲的过多,学生学习时间少,节奏比较慢,以至于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期末复习,基本上是上完新课就只有一周复习时间(五节课)。

三、改进措施

俗话说“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对于教学本人下学期计划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认真落实教学进度,把握好上课的教学进度和节奏。2.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纪律,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学习动态。课堂上把“教授过程”变为“学习过程,实施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解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做到教学问题化,知识系统化。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及展示的机会,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3、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

纵观历年高考试题,无论命题如何改革,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却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常变的是命题形式,不变的是学科知识。历史要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重在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狠抓基础,课堂上帮助学生梳理框架,理顺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历史意义。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采用背诵、默写的方式落实知识点。4.注重能力培养,加强答题策略与方法的指导

讲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注重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注重对“历史 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把握,不拘泥于课本,学习思想文化要联系政治史、经济史,引导学生梳理线索,形成知识结构,力求知识的融会贯通。

平时训练落实到实处,选择一些典型试题进行变通训练。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答题方法的指导。如何审题,如何抓题眼,排除法的运用,语言的组织能力的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等。特别是材料题的做法,一定要依据材料回答问题,把教材知识作为理解材料的背景。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努力拼搏。

第二篇:高二历史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题评析

试题均以新材料、新情景设问,注重原则性,同时立足于教材,注重基础,注重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分析、提取信息和归纳概况能力。重点考察的是主干知识,题目难易适中,不偏不怪,与现实生活中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试题内容符合考试大纲和2017年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试题立意高,命题的角度、题量、题材、考点丰富多样。选择题部分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之外,还有一道史学认识的题目。试题难易适中,简单题居多。

分选题部分:第40题是梳理阅读材料,分析中国历史制度、文化教育的社会变迁。第41题是阅读材料,分析比较中国古代与英国近代社会救济的思想与实践。第45、46、47题是任选题,分别是土地制度的变迁,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题材较为丰富。试题严谨规范,文字表达周全,设问、指向明确而无歧义,选择的叙述文字大都力求长短、结构、语气一致,选用材料比较集中而有典型,或者经过

命题人的摘编缩写,力求原汁原味,保存原有的历史感。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1、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模糊不清。

2、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掌握不到位。

3、思维不严谨,解答不规范,许多考生是主要分析过程,不能做到史论结合。

4、答题能力不足,审题不清,会而不对,对而不会,阅读能力差,许多考生读不懂题意或理解不到位,丢失了不少分。

5、应变能力较弱,心理素质不强,考生压力大,情绪紧张,不能及时有效调节,把握心态,难以静心思考,有序解答,难以进入常态发挥,难以顾及答题策略。难题变化,使得部分考生心理慌张,答题不太适应,不能正常发挥,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备考应对策略

1、夯实基础,学生应抽出至少三分之一时间回归课本,每次做完题后找课本对应的知识点。

2、提高学科应试能力,从阅读、审题、归纳试题立意、要点,组织答案等方面加强训练。

3、加强学科思维严谨性、规范性训练,达到会的不丢分,要点全面,过程完整。

4、心理素质培养常抓不懈,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使考试中能正常发挥,静心思考,考出优异的成绩。

第三篇: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本次月考时间在水平测试考试的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也是历史必修三所讲述的最后的一部分内容,以后我们将进入复习阶段,而对于月考进行分析十分有利于我很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实际运用力,以便我今后的水平测试做好更好的准备。

试卷概述 本次试卷,考试时间共计90分钟,100分。其中选择题25道50分,材料分析题四道出自平时我们所强调的重点知识。具体分析 选择题,第5题,本题的主要古文表述,但是其实际的内容为就是关于向西方学习的问题,有多个学生出现了错误,而且在后面的材料题中有明确的表述,以后要教会学生多细心;10题,学生的出现错误比较多,关于新文化运动,课本上知识简单的题了一些,而我带讲课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提出在时间上他还分前期和后期的概念,以致学生不能理解提问的是什么。12 本题考查学生大的历史观,是规律的考查,可能由于平时太注意对于细节知识的讲解所以,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答案。20题也是考查学生的综合总结能了,学生没有平时的基础,所以要在今后进行重点练习。25 题对于根本原因这样的表述,一定要明确体现在当时最主要的矛盾上,有的选项也许是原因但不一定是根本原因这一点学生一定要记住。材料分析,第一题需要学生的历史联系能力,能够通过材料二,联想到当时西方国家的情况,在联想到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联系,不能孤立的来分析问题。第二题本题为古文形式,但是,并没有一定要读懂得必要,只要掌握其中的重点部分,所以要教会学生要掌握重点,而且在一个不重要的部分其实也表现出了当时的时间,可是有些学生并没有注意到,所以要注意给学生提醒要注意对于细节的把握。

以上是对于月考的分析,同时也加上了一些我通过对于考试分析所产生的反思,希望这样我能过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状况,为我今后的教学有更大的帮助。

第四篇:高二历史试卷

万全综合高中201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2、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②英俄签订协约 ③英法签订协约 ④萨拉热窝事件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3、一战前帝国主义的三对基本矛盾的实质是

A、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B、争夺巴尔干半岛

C、争夺世界殖民霸权

D、新老帝国主义的对立

4、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

C、萨拉热窝事件

D、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5、下列选项不属于协约国成员的是

A、英国

B、法国

C、奥匈帝国

D、俄国

6、一战期间,欧洲战场的重心有三次转移,其顺序是

A、南线→东线→西线

B、东线→西线→东线

C、西线→东线→西线

D、东线→南线→东线

7、下列战役不是发生在1916年的是

A、凡尔登战役

B、马恩河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8、美国在1917年4月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是

A、协约国的成败与美国利益相关

B、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危害较大

C、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霸

D、参战得到美国人民的一致支持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B、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长期战争导致国家经济崩溃

D、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10、一战前夕,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相继问世的新武器中不包括

A、潜艇 B、飞机 C、坦克 D、原子弹

11、“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人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

A、欧洲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C、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

D、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2、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13、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最主要的依据是

A、双方不分胜负

B、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

C、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

D、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

14、右图反映了

A、英国仍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B、西欧各国战后恢复发展很快

C、法国所受损失远比德国严重

D、战争使西欧各国经济受到沉重打击,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

15、下列国家中被排斥在巴黎和会之外的有

①中国 ②苏俄 ③比利时 ④德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6.威尔逊认为:“我们应该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下列史实体现了美国这一愿望的是

A、放弃中立,参加战争

B、召集华盛顿会议

C、争夺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D、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巴黎和会

17、巴黎和会上,美国铩羽而归的主要原因是

A、威尔逊国际外交经验不足

B、美国综合国力不如英法

C、美国不愿意插手欧洲事务

D、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面临日本的挑战 18、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该国以购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

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一事实:

①表明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 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

③表明英、法、美绥靖意图

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19、德国外长斯特莱斯曼和法国外长白里安共同获得1926年诺贝尔和平奖,与之相关的条约是:

A、国联盟约

B、《拉巴洛条约》

C、《洛迦诺公约》

D、《非战公约》 2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

A、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D、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21、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

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

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讨论的中心问题分别是:

A、对德和约和中国问题

B、对苏联进行武装干涉和中国问题 C、对苏联进行武装干涉和对日和约

D、对德和约和对日和约

23、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代表的要求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反日斗争高涨

B、中国是国联的参与者 C、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

D、力图遏制日本势力的扩张

24、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表现在①取得与英国相同的制海权

②抑制了日本势力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③使美国又回复到支配中国的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25、法国将领在1919年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其主要依据是

A、国际联盟软弱无力

B、英国推行“均势”政策

C、美国抛出了“十四点原则”,企图称霸世界

D、战胜国的宰割行径,激起战败国的复仇情绪

26、图4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

A.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B.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C.慕尼黑土协定的后果

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27、“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 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四国条约》的签订

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28、在近现代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法国遭受最严重失败是

A、反法同盟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9、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在以后一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这表明德国签约的首要目的是

A、在未来的战争中免于两线作战

B、在德军突袭波兰时避免与苏军发生冲突

C、首先攻占西欧,为将来进攻苏联做准备

D、防止苏联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体系 30、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二二六”兵变 C、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分子支持天皇

D、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31、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世界面临着法西斯侵略的严重威胁 B、从总体上看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还缺乏强有力的国际支援和相互合作 C、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趋于崩溃 D、世界法西斯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基本形成

32、下图是一幅讽刺1938年慕尼黑会议中英法等国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绥靖政策的漫画。漫画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违背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

张伯伦和哈里法克斯抬着空担架问狼:“打扰,请问你们是否听见一声尖叫?”狼前面的地上写着“捷克斯洛伐克”字样。

A、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B、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C、大国推行强权政治

D、禁止当事国出席会议 33、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一事实 ①表明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 ③表明了英法美的绥靖意图

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34、下列关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描述,错误的有

A、银行纷纷倒闭

B、市场萧条,工商企业破产 C、农业减产,农民收入降低

D、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困难 35、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对这一政策的正确表述是

①适应国内外形势,维护自身利益

②反映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③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④不利于地区冲突的缓和与解决

⑤不关心美洲地区以外的事务

A、①③

B、④⑤

C、②③

D、①④

36、德国法西斯头子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个计划是指

A、吞并奥地利

B、割占苏台德地区

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进攻波兰

37、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A、民族自决

B、势力均衡

C、绥靖主义

D、严守中立

38、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39、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列强对当前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

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

40、右图是有关希特勒与斯大林关系的讽刺性漫画。图中新郎结婚的目的在于

A、化解苏联对德日反共条约的疑虑

B、方便德国与东南欧独裁政权合作 C、壮大德国实力以阻吓美国的干预 D、免除德国东顾之忧以便对付英法

41、阅读以下材料:(20分)

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6分)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帕尔默《现代世界史》(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4分)

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的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对国人报告说,他带来“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6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4分)

第五篇: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一、数据统计分析

试卷成绩统计表(满分100分,60分是及格线,80分以上优秀)

参考人数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二、试卷分析

1、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

2、部分选择题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别

和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试题比较容易。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1小题)开国大典最重要的意义是()

答案选B,很多同学选C。

错误原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不够牢固。

2、(选择题6小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所进行的努力有()

错误原因:此题没有正确答案,应该是选择(2)(4),但是答案中没有。所有答案都是误导。

3、(选择题13小题)下列不属于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的是()

答案选择应为C,属于易选题,大部分同学答对了。

4、探究题中22题回答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正确,小部分同学答题不全面,基本都能够说出,此题得分较高。

21小题第一问大多能回答出来,第二问就回答的不够好,分析其原因,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意义认识不足,还有就是审题不清,较差。

21题有点难度,即综合课程内容有体现活学活用的能力,是一道好题,既能看出对过去知识的考察,也能覆盖本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能看出学生平时的功底。所以学生能答好该题说明学生会学习。我们学生有5%能很好的回答该题。

小题,大部分同学对其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不够全面准确,是造成失分率高的原因。

四、整改办法: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对中下学生的辅导。基础知识是思考问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谈。

2、加强对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一些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才可能为未来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记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课标准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历史试卷分析

(二)20**年高考历史山东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气,又不乏活力的特点,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从整体来说,今年的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实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基础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特点,符合历史学习与认知规律。具体而言,今年试题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凸显学科性,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

20**年山东卷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重点,符合考试说明中“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原则。试题主要从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来区分考生思维品质的差异,实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3、以材料的多样性、客观性,思维过程的发散性、自主性以及答案的非唯一性,来考查考生思维的创新性。比如第33题第(2)小题,题干为考生并行列举了三则关于农奴制改革的史料,材料具有多样性;设问是开放的,给考生留下了多角度进行思维的空间;答案

是非唯一性的,考生只要能做到史论结合,自圆其说就可得分。试题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和谐统一,有助于考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二、突出研究性,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

今年的高考试题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考查,检验了考生进行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潜质,更加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人才。

1、重视史料的解读与运用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特色。

高中历史新课程重视新情境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史料教学法”等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认为自己一直是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但是问卷调查却显示,很多学生却并不清楚什么是史料,更不知道如何搜集、整理和使用史料。今年山东卷对史料的考查,必将对中学教学起到积

极的导向作用。

2、试题突出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20**年山东卷进行评析,不得不提到第27题,作为分量最重的学科内综合题,它比较全面、最为典型的反应了整个试卷的风格和特点。

第一,试题以史学构成的三个要件——“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进行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它不仅仅表现为一种试题外在的呈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试题各个部分之间一种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沿着试题呈现的这一主线不断探究,使考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全面落实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命题者通过这一方式,构建起了进行史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框架,呈现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科特点鲜明。

此外,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等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学习方法,在试题中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注重思想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能力考查有机融合

高考科目的考试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两个小时,但是对一些考生来说,有的科目有的试题是使其终身难忘的。因此,高考试卷绝不仅是一些堆砌的文字和符号,它也是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

四、体现导向性,试题实现了有利中学教学和有利高校选拔人才的和谐统一。

高考的本质功能是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在客观上对中学教学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20**年山东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试题的区分度;同时,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密切联系中学实际,做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1、注重基础性,考查主干知识

试题注重基础性,试题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考生掌握的主干知识。比如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近代的民族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雅典民主政治、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启蒙思想、明清进步思想、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近代洋务企业、一五计划等。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外,试题还注重了对考生基本技能的考查。比如对史料的鉴别和运用、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等。它们不但是中学的主干知识和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考生升入大学后,学习历史所必需具备的基础。

2、试题所考查的是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

教材只是历史学习的工具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和学习应该“以课标为本”,而不能“以教材为本”。第12题以陈独秀对义和团看法的前后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的民族主义,就不是教材

中的陈述性知识。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考生需要通过对五四运动及前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正确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基本脉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试题没有超出考生的认知水平,是考生应该掌握的课程知识。

3、稳定中创新,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试题不创新就会陷于模式化,从而失去生命力。作为学科内综合题的第27题,去年在试题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好评。因此,今年山东各地市模拟题中纷纷出现了模仿第27题的现象,而且高度“仿真”。如果命题者再以去年的模式命题,必然会加剧中学教学中的应试教育思维,使其陷于教条化和模式化,背离新课程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精神。今年的第27题没有沿袭去年的形式,再次大胆进行了创新。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形式新颖,内容厚重,寓意丰富,更有

了专业性和学术味。这不但能有效区分考生的层次,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而且对中学教学也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4、正确对待“新材料”,合理处理不同版本问题

在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同时,目前的教学和考试中,出现了为材料而材料的倾向,以追求材料的新、奇为目标,违背了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初衷。今年山东卷第33题大胆引用了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材料,老材料考出了新意,这对于以后教学和考试中新材料新情境的使用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同时,三则材料虽然分别引自三个不同的版本,但是在设问上对与使用不同版本的考生都是公平的。它透漏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命题坚持“以纲不依本”的原则,所考知识非教材知识,而是课程知识,只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使用任何版本的考生都可以答题。

5、注重学科性,避免去学科化和

学科边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生活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追求试题的新颖和所谓的生活气息,个别试题出现了去学科化或者将学科知识边缘化的现象。试题注重形式而淡化内容,所考查的知识远离主干,给中学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也不利于考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继续学习。今年山东卷注重历史史料、历史方法,如第27题对史料的处理,就不是简单的进行史料解读,让考生去“概括段落大意”,而是以“史料”“史论”“史观”整合和统领整个试题,史论结合,学科特点鲜明,专业性突出。

6、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历史思维方式的养成,避免历史学习的碎化。

新课程教材都是以模块形式呈现课程内容,时空跨度大,思维跳跃性强,考生要了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必须要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养成科学的历史思

维方式。今年的第27题或古今贯通,或中外结合,或前后承接,使的试题的综合性大大加强,力争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史料”“史论”“史观”为线,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展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对历史思维的一种积极引领。

纵观20**年的山东卷试题,既秉承了传统,又进行了积极创新,即完成了为高校选材的使命,也深刻的阐释了新课程的内涵。它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进步和提升,是一份让人满意的试题。

历史试卷分析

(三)一、总体结构分析

本次试题,试卷平实,难度适中,题型常见,新意无多,重点考察学生解读材料与回归教材的能力,相对来说选择题的难度要超越非选择题,学生只要基本功扎实,拿高分绝非难事。

二、选择题分析

1、考察由士族门阀制度向科举制 的转型。

2、考察文艺复兴对欧洲思想解放的影响。

3、考察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技术水平的进步。

4、考察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的核心价值观。

5、考察维新思想中谭嗣同鼓吹变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6、考察近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7、考察欧洲思想解放对宗教画的影响。

8、考察十月革命之后苏俄对各阶层的整合。

9、考察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对调节阶级矛盾的影响。

10、考察建国之初,在反右之前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学术界的相对宽容氛围。

11、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

三、非选择题

1、考察中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此题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体例来整合教材资源,只要熟悉课本,答此题绝非难事。

2、此题是一道信息题。从去年高考开始,此种题型已经常态化,以绘画题材的切入,考察汉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

3、考察解放区土改,46、考察孙中山五权宪法,47、考察二战之前各国的发展态势,48、考察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清政府中央集权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崛起,这几道题材料虽然不源于课本,但是与课本观点相近,做来应不是难事。

四、复习建议

距离高考剩下不到两月,可以启动第三轮复习,三轮复习重点解决,一是历史观、方法论的问题,二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三是答题规范与速度的问题,将这三个问题解决,今年的历史高考一定会出现一个以往难以企及的高

度。

下载高二历史试卷分析(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历史试卷分析(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朱管粮 一、试卷特点及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体 本套历史试题遵循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试题灵活......

    历史试卷分析

    唐山三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历史学科卷面分析 班级:九年级1、2、5班教师:刘振印 2010年1月15日 一试卷情况:1.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基本线索和脉络,......

    历史试卷分析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初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试卷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每题2分,20个题共40分;第二部分历史诊断题四问共10分,侧重第一单元侵略与......

    历史试卷分析

    峄庄中学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本次历史试卷难易适中,紧扣课本、试题容量较大,知识覆盖面广,基本涵盖了上册所有重点内容。题型多样、新颖能与当今社会热点联系起来。但优秀......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一)一、数据统计分析 试卷成绩统计表(满分100分,60分是及格线,80分以上优秀) 参考人数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二、试卷分析 此份试卷主......

    历史试卷分析

    一、命题依据及试卷特点 七年级的历史期中试题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指导,遵循《历史课程标准》有关教学评价的相关理念,在充分考虑一线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既注重了教学质量......

    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结构与特点 1、试卷结构 本卷为闭卷试卷,共两大题,总分50分,题型分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九年级历史上册和下册1---5课的内容。 2、试卷的主要特点 (1)注重基......

    历史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十二中陈玉冬 紧张的期末考试结束了,现将八年级历史考试情况作如下分析: 纵观整个试卷,难易程度适中,题型很符合新课标要求,注重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