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12月考历史试卷

时间:2019-05-14 07:1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12月考历史试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12月考历史试卷》。

第一篇:高二12月考历史试卷

青阳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份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命题人: 吴小清 审题人: 汪祥高

一、单项选择题(2×24=48分)

1、李日华作画“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可见,其画作()A、突出个人情感和意境 B、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 C、反映了市民阶层需求 D、融入了佛道思想

2、严复在介绍达尔文学说时认为,进化论与自由平等学说相结合,形成了弃旧谋新的世界性潮流。谭嗣同依据西学,以“破中外之见”来冲击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夷夏之辩。这可反映出()A、自由平等观是近代世界潮流 B、科学发展推动思想进步解放 C、民主制度逐步为国人所认同 D、科学理性精神冲击传统思维

3、“当时的西欧,除意大利外,还有尼德兰、英国等地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并没有如意大利那样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如果只强调经济因素,是无法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据材料观点,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发祥地还因为其()A、率先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B、天主教势力的日益衰落 C、地处东西方贸易的枢纽 D、古代文化传统传承较为完整

4、卢梭指出:“公共的力量,必须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工作机关来使力量集中,并使其在公共意志指导下开始工作,以成为国家与主权间的一中交通工具。”卢梭强调()A、政府人员应是人民的公仆 B、成立代表公共意志的政府 C、公共意志即为国家的法律 D、国家主权应高于公共意志

5、湖南大学朱汉民教授指出,程朱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一方面通过阐释、利用、发挥《四书》思想资料建构其理学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辑合、训解《四书》,使《四书》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使《四书》最终超过《五经》,成为儒学经典体系的核心。这说明宋代儒学的复兴()

A、直接从先秦儒学中涤取营养 B、将《五经》排除出儒学经典 C、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D、是《四书》发展为儒学经典

6、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

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D、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7、启蒙运动者认为应该向非基督教世界的东方求助借鉴,吸取合乎理性法则的思想材料。儒家学说以“道”这一理性为基本原则,成为法国哲学家倡导理性主义的基本来源。这说明儒家思想()

A、成为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 B、是反对迷信的科学理论 C、在启蒙运动期间传入西方 D、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8、近代某著作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该著作旨在()A、制造变法依据 B、颠覆孔孟学说 C、引介西方理论 D、揭露历史真相 9、1920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认为,“西洋文化我们固然不能满意,但是东方文化我们更是领教了,他的效果人人都是知道的,我们但有一毫一忽羞恶心,也不至以此自夸。”该主张有助于()

A、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 B、中国共产党日渐成熟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理性认识东西方文化

10、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初期提出“弃大洋,守内河。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的总体策略。由此判断其()

A、在战略准备上重视主动进攻 B、受到传统国防思想的影响 C、在战略方向上海防塞防并重 D、对西方社会认识十分深入

11、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12、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13、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4、15 至 16 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西欧社会的转型 C.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 D.整体世界的形成

15、“1844-1845年自英国来(华)货之多,乃贩运太多所致,而非出于需要......最后形成了亏本生意......公平地说,亏本35%-40%。”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工业品的价格高昂 B、中国民众具有排外情结 C、中国传统经济的封闭性 D、中国市场开放程度较低

16、据统计,1936年关内工业产值的94%是由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北平、南京、无锡7个城市提供的;全国90%以上的发电集中在东北和东南沿海的几个大城市;1949年,沿海地区的棉纺锭生产能力占全国的87%、毛纺锭的90%。这反映出近代中国()A、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能力差异明显 B、政府能根据当时国情发展区域经济 C、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D、非常重视沿海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 17、1965年与1957年相比,我国商业机构总数由154万个较少到59.5万个,从业人员由522.2万人减少到302万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始形成 B、社会消费受到较大抑制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 D、国家财政经济严重困难 18、1961年黑龙江省委根据中央精神,将基本核算单位由生产大队改为生产队,生产大队对生产队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的制度;减少农村非农业人口。这些举措()A、有助于农村经济恢复 B、实现了按劳分配 C、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 D、使所有制多样化

19、下面为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表中工商杂税收入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发展壮大 D、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20、1927年9月,毛泽东在召开文家市的前敌委员会会议上指出,为保存革命力量,必须放弃中央和省委原定的进攻长沙的计划,迅速脱离靠近长沙的湘东北,沿罗霄山脉南下,寻求立足点。材料中的“寻求立足点”()

A、迈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第一步 B、打破了共产国际队中国革命的束缚 C、表明中共中央已放弃城市中心论 D、有利于挫败国民党的“围剿”企图

21、在中国共产党李立

三、刘少奇等领导和组织下,武汉举行罢工、罢市、罢课,汉口召开了20余万人参加的反英示威游行,群众高喊“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这一事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五四爱国运动如火如荼 B、国民大革命蓬勃开展 C、“工农武装割据”初步形成 D、解放军即将渡过长江

22、联邦宪法的制定者麦迪逊指出:“在共和国里极其重要的是,不仅要保护社会防止统治者的压迫,而且要防止一部分社会反对另一部分社会的不公。”据此,麦迪逊()A、认为联邦宪法存在着弊端 B、坚持实施三权分立体制 C、主张宪法应维护社会公平D、强调健全民主法律体系 23、19世纪60年代,法国开始实行改革,例如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官方“公报”公布议会辩论记录,废除禁止工人罢工和结社的法律等。1870年4月,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期的变化意味着()

A、工人的权利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B、民选议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C、元老院的政治地位无足轻重 D、皇帝的专制统治进一步巩固 24、1944年9月,蒋介石发表《告知识青年从军书》,号召知识青年从军,规定:服役年限为两年,公务员保留薪水,大专学生保留学籍,高中学生服役期满后可免试升入大学。这表明()A、中国抗战兵源面临枯竭 B、中日战争仍处于相持阶段 C、国民政府关注兵源素质 D、抗日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

二、材料解析题(共三个材料题,分值为25+12+15=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市镇大部分集中在苏、松、杭、嘉、湖地区。其次,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的进一步发展。长江、大运河是中国明清时期东西、南北两大通道。基于这一时期沿海各大、中港口开放程度不一,因而河港城市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并且,在西南地区,明、清两代随着政区不断推进,在云、贵、川、湖、广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平定了土司叛乱后又广建府、县治所;在西南地区,也出现了很多商业城市,如伊犁、哈密和西宁;在东北地区,沈阳一举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摘编制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城市完全处于封建皇权控制之下,1908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摘编制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其特点的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1500年,欧亚大陆东西两边几乎不存在真正深刻的差异。但是,在之后500年的大多数时间中,西方之所以能统治全球,以当今计算机语言来讲,是因为有6种杀手级应用程序在运转。它们是:1.竞争;2.科学;3.财产权;4.医学;5.消费社会;6.工作态度

摘编制[英]尼尔.弗格森《文明》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西方的崛起”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说明:所拟论题可以是某个崛起因素的探讨,也可以写明与某国崛起有关的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文化既可以是文明的导师又可以是霸权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要享用西方文明的成果,又要杜绝西方社会的罪恶,由此产生的可能的结果和合适的出路,解释接受马克思主义这种“西方的反西方主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西方 的”,但它又揭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危机和罪恶,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反西方主义的”。

摘编自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

材料二 当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与中国的实践结合为一体的时候,急迫性曾是具有感染力的情绪。然而超前愿望规划的改造中国的行动,没有一次不在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面前碰壁。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近代国人各时期学习西方文明的背景和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结合史实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9分)

历史答案:

1-5ADDBC 6-10CDADB 11-15BBCBC 16-20 ABADA 21-24BCBC

二、材料解析题(共三个材料题,分值为25+12+15=52分)

25、答案:

(1)特点:江南地区市镇大量涌现;沿江与运河的市镇进一步发展;沿海城市发展趋于停滞;边陲地区市镇得到发展。(6分,答到3点即可)

原因: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江南地区手工业发达;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7分,答出三点即可)

(2)新变化:城镇的政治独立性增强;近代工业城市兴起;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发展迅速,传统工商业市镇走向衰落。(3点6分)评价:

积极,推动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消极,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便于西方的经济侵略;导致大量的手工业者破产,社会矛盾激化。(3点6分)

26、评分要求:

所拟标题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3分)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世界史的相关史实;(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示例一:论题:科学助推西方崛起。

阐述:科学提供了改造自然世界的方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结合(举出电的发明与运用、交通、通讯的改进等史实),使西方生产力发展,具备军事优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通过资本输出和殖民战争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西方崛起)。或答社会科学(列举制度建设、思想解放与文艺成就)对西方崛起作用的论述。示例二:论题:科技促进德国崛起。(或竞争促使英国崛起)

阐述:举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举出西门子、卡尔.本茨发明发动机等史实)对德国崛起的影响(或举出竞争——16-18世纪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史实对英国崛起的影响)。(其他论题和论述要点,只做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7、(12分)(1)(3点6分)两次鸦片战争结束,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

甲午战败,两半程度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维新变法倡导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亦可)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尊孔复古。资产阶级激进派进行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2)(3点9分,任意3点但应包含正反两面)正(成功经验):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并最终取得了胜利;遵义会议,中共开始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的问题,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反(失败教训):大革命失败、城市中心路线失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及长征早期的挫折等是照搬苏联指示和经验的结果。

第二篇: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本次月考时间在水平测试考试的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也是历史必修三所讲述的最后的一部分内容,以后我们将进入复习阶段,而对于月考进行分析十分有利于我很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实际运用力,以便我今后的水平测试做好更好的准备。

试卷概述 本次试卷,考试时间共计90分钟,100分。其中选择题25道50分,材料分析题四道出自平时我们所强调的重点知识。具体分析 选择题,第5题,本题的主要古文表述,但是其实际的内容为就是关于向西方学习的问题,有多个学生出现了错误,而且在后面的材料题中有明确的表述,以后要教会学生多细心;10题,学生的出现错误比较多,关于新文化运动,课本上知识简单的题了一些,而我带讲课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提出在时间上他还分前期和后期的概念,以致学生不能理解提问的是什么。12 本题考查学生大的历史观,是规律的考查,可能由于平时太注意对于细节知识的讲解所以,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答案。20题也是考查学生的综合总结能了,学生没有平时的基础,所以要在今后进行重点练习。25 题对于根本原因这样的表述,一定要明确体现在当时最主要的矛盾上,有的选项也许是原因但不一定是根本原因这一点学生一定要记住。材料分析,第一题需要学生的历史联系能力,能够通过材料二,联想到当时西方国家的情况,在联想到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联系,不能孤立的来分析问题。第二题本题为古文形式,但是,并没有一定要读懂得必要,只要掌握其中的重点部分,所以要教会学生要掌握重点,而且在一个不重要的部分其实也表现出了当时的时间,可是有些学生并没有注意到,所以要注意给学生提醒要注意对于细节的把握。

以上是对于月考的分析,同时也加上了一些我通过对于考试分析所产生的反思,希望这样我能过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状况,为我今后的教学有更大的帮助。

第三篇:高二上半学期历史月考

一.选择题(共36小题,每小题2分,共72分)

1.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耳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胡适对于社会变化与思想界状况之间关系的分析是 A.正确的 B.根本错误的 C.片面的 D.表面的

2.《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4.“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请根据所节录文献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的观点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法家、道家、儒家 B.道家、儒家、法家 C.墨家、法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

6.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7.《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材料体现了

A.天人感应 B.君权神授 C.阴阳五行学说

D.封建等级思想

8.“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这一论断评价的是 A.孟子“仁政”学说 B.荀子礼法并施主张 C.董仲舒新儒学 D.程朱理学

9.宋代之前,儒家重“人道”,而道教则主张“人道”应向“天道”学习,认为 “道是世间万物之源”。基于此挑战,宋代儒学

A.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B.首倡“格物致知” C.提出“理”为万物本源 D.充实了伦理纲常

10.《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11.“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12.理学最为推崇的《大学》出自《礼记》,它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反映出来宋明理学 A.以修身为本 B.以格物为本 C.以平天下为本 D.以礼记为本

13.“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14.清人戴震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判了清政府采用残酷的刑罚

B.批判了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C.认为违背理学观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D.认为宋明理学有利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5.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16.“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此文反映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17.“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将这群学者冠名为 ‘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下列学者中可以被冠名为“启蒙哲人”的是 A.朱熹 B.程颐 C.王阳明 D.黄宗羲

18.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A.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C.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B.韩非子的中央集权思想 D.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

19.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糟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日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科技成就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2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求善而不存真 B.有很强的封闭性 C.缺乏理性精神 D.落后于西方国家

22.秦始皇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在全国推行了统一的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的文字是

23.明代徐渭有一首题画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可见该配诗画作是

A.山水画,重视写实 B.风俗画,刻画习俗 C.文人画,重视写意 D.人物画,形神俱备

24.走一个圆场就代表着“人行千里路”,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手持一把扇子就象征闲散之人,握着马鞭就代表马存在,穿红绿蟒就是在宫廷或富贵人家„„这种表现形式属于

A.小说 B.戏曲 C.说书 D.绘画

25.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段论述说明了

A.唐朝诗人热衷于描写宫廷秘史 B.唐朝诗歌空前繁荣 C.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D.诗人受人尊重的原因

26.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8.“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29.“辛亥以后,满洲之宰制政策已为国民运动所摧毁,而列强之帝国主义则包围如故,瓜分之说变为共管„„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辛亥以后,满洲宰制政策既已摧毁无余,则国内诸民族宜可得平等之结合„„”这一思想属于 A.旧三民主义 B.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C.新三民主义 D.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

30.孙中山临终时说:“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最典型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三大政策 D.国民党一大宣言 31.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32.1927年9月,毛泽东创作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创作时毛泽东已

A.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 D.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33.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里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③俄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34.“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为此,毛泽东提出了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统一战线理论 C.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35.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②对社会主义阶段主要矛盾和总任务的论断 ③对社会主义建设速度问题的分析 ④对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问题的论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

3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A.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二.非选择题:

37.(2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材料三:泰西近政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昭统筹全局折》

材料四: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就当成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两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讲》

材料五: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他号召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要有探究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这样,陈独秀等人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新文化运动序幕。

请回答: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思想主张的概称。(4分)其主张有何相似之处?(2分)

(2)同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三和材料四的思想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从国体、政体角度回答)(6分)

(3)根据材料五,判断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2分)并指出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后期新文化运动的“新”表现。(4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在近代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在中国分别掀起了什么运动?(4分)从中可得出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阶段特征是什么?(2分)

(5)这一系列学习均宣告失败,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为此,我们得到的主要启示是什么?(2分)

答案

1—5 ABADB 6—10 ABCCA 11—15 AACBA 16—20 DDACD 21—25 CBCBC 26—30 BDBCC 31—36 CAAADC 37.(1)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材料二:“中体西用”(2分)相似之处: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2)共同点: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或答走资本主义道路)(2分)不同点: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4分)(3)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或《新青年》)

第四篇:2018高二语文月考试卷

郑州回中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

试卷共 12 页 第 1 页 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C.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D.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试卷共 12 页 第 2 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C.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D.“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纸上故乡 邓 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试卷共 12 页 第 3 页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 》2015年第4期)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试卷共 12 页 第 4 页 B.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C.“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D.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5.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6分)6.请根据文本,谈谈你对“纸上故乡”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

试卷共 12 页 第 5 页 贡献逐渐减弱。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成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

试卷共 12 页 第 6 页 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势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D.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

试卷共 12 页 第 7 页 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

试卷共 12 页 第 8 页 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醉翁操①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kuì]: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15.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两句借自然风物

试卷共 12 页 第 9 页 云和鸟概括了自己的入世和出世,对仕宦道路做了适当的总结。

(2)《滕王阁序》中写洪州尽是名门望族的句子是“,”。(3)《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

了。突破前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

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 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除唱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7.下列在中文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试卷共 12 页 第 10 页 B.无疾而终 C.寿终正寝 D.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名垂青史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博采众长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照猫画虎 按图索骥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2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21.下面是某市地下老旧管线管理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试卷共 12 页 第 11 页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增广贤文》)④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阮元)⑤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泽东)

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共 12 页 第 12 页

第五篇: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考试题试卷分析

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考试题试卷分析

高二年级文科历史第一次月考和评卷工作已经结束,为了了解近一段以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搞好下一个阶段的历史教学,特地进行本次试卷分析。

一、试题概况:

本次历史考试题题量适中,对所学知识考得比较细,题型和卷面设计都比较灵活,整个试题体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与答题能力要求相结合,充分体现文科特点。要求学生要有较深的文学基础,能读懂材料并善于分析材料,本次考试试题就以内容主要考古代中国的文化,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和记忆各家文化特点和内涵。试卷选择题难度偏大,材料题较容易回答。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8班平均分数73分,9班平均分66分,10班平均60分,11班平均55分。各班学生基础差别较大,成绩差距也较大。最高分95分,90分以上人数较少。火箭班学生成绩集中在70—85分之间,重点班学生60—70分的较多,两个普通班成绩高分段人数较少,大多数在50—70分之间,也有少部分学生在50分以下的。学生选择题成绩较低,材料题得分率高。

(一)客观题分析

1、由卷面来看,其中5、10、13、16题错误率较高,因为这些题重点考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主要问题是学生阅读材料不够认真或是不能准确有效的提取信息导致题目做错。

2、错得最多的是19、23、24题,65%,因为学生缺乏对变式题的分析和答题技巧,与平时所学内容有所改变就不能准确分析所给答案。

3、同时第22和26题错得也多,22题是材料中给出答案了,由“舟师”两字可以知道是航海方面的,但学生不够仔细,没有从简单的材料中得出信息,把简单的内容复杂化。26题主要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二)主观题存在的问题

1、第31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个别学生无从下手或东拉西扯。

(2)应变能力差,练习册中我们也做了一道相同的题目,只是样子变了,问法不同,同样的内容就有些同学反应不过来。

2、第32题:(1)阅读能力差,对所给图表材料读不懂。例如问道在10世纪到19世纪,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的特点,很多学生答不出来。(2)行文答卷欠规范,缺乏答题技巧。主要表现在: 一是答案的组织缺乏层次性,答案要点让人分辨不清;

二是答案远远超过题目要求,在一点上答了很多内容,而其它要点则不答; 三是不分点作答,前后内容不对应,四是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卷面拥挤,欠整洁,影响了评分效果。

三、应对措施

1、夯实基础,重视知识。对知识的记忆是基础的基础,教学中要重视识记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能够再认、再现历史的发展进程。文科生普遍基础较差,教学中要强调记笔记、看书,适当地加强试题训练。

2、注重对主干知识的归纳整理。平时教学中注意对前后知识,国与国的历史知识的比较归纳,看同一问题在不同国家是怎样处理的。加强学生纵横思维能力的培养。

3、加强训练,重视对作业、试题的评讲。学生做题特别是考试题,肯定都是经过思考了的,老师再评讲,往往与学生思考的对比是特别强烈的,这样很有利于学生答题能力的提高。

下载高二12月考历史试卷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12月考历史试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历史月考试卷

    九年级历史月考试卷 (时间:5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美国开始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是在( ) A.美国内战后 B.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

    高二历史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题评析 试题均以新材料、新情景设问,注重原则性,同时立足于教材,注重基础,注重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分析、提取信息和归纳概况能力。重点考察......

    高二历史试卷(5篇)

    万全综合高中201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世纪初,帝国主......

    高二月考历史选修一

    新乡县一中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选修一) 命题人:刘乐辰 2013.3.26 一、选择题(40*2=80分) 1.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①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发展工商业 ③按财产......

    高二历史11月考[5篇模版]

    高一年级文科历史十一月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1.“斯巴达作为古希腊最大的城邦,其面积也不过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一半,而雅典面积相当于北京市的1/7,其他小邦......

    河北省巨鹿县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7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毛泽东在下列哪篇文章中明确指出农民阶级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

    高二月考试卷(共五则)

    第三次语文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共3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浑浑噩噩针贬时弊......

    2018-2019学年高二月考政治试卷

    大连市一0三中学高二年级月考 政治学科试题 2018-10-22 试题难度:0.6-0.65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