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月考历史试卷分析专题
官渡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分析
一、试题评价
1、总体评价
本次试卷的风格采用全国卷的基本形式和全国卷的命制风格(重技能的考查),全卷共12道选择题,共48分;3道材料题,40题3问共25分,41题2问共12分,选做一个15分。全卷共100分。本次试卷改变了以往历史考试过于重视基础的情况,基本超越了教材知识,体现新情境、新材料的命制风格,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考查。这将有利于指导今后的复习工作因注重的问题,有利于复习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试卷特点评价
本次试卷主要目的是对考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摸底,明确学生目前的学习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以便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本次试卷的风格可以看出这是重庆卷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全国卷重技能和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的转变,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1)试题立意:凸显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相比重庆卷重知识的情况,本次试卷尤其强调学科能力的考查,本次试卷中单纯考查依靠史实的题型已不多,就算考查史实也是要根据史实并结合材料分析才能得出答案。如选择题中1(孔子政治思想)、2(秦汉思想基础)、5(汉唐政治)、8(史论结合)、10(资本主义萌芽)、12(古代文学的发展)等题。材料题突出历史技能的考查,如13(1)、14(2)问考查概括、分析,13(2)问考查提取信息、说明,13(3)考查评述,14(1)考查解读表格。
(2)情境创设: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本试卷中的6(社会生活)、7(理学、心学对比)、11(对外关系),都是通过创设情境,根据对情境中所反映的现象进行解读,找出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通过学生作答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这类题型目前学生难度较大,很多同学不能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能力薄弱。
(3)考查形式灵活多样
本次试卷运用文本资料、地图资料、表格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注重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即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文字对文字、文字对地图、文字对表格的转码。如对选择题中情境型选择题(6、7、11)、图表型题型(4、8、13(1、2)、14(1)、)的分析概括能力。
(4)价值导向:历史教学应转向专业化、人文化方向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历经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向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前者适应了文革以来基础知识非常匮乏的时代,后者促进了历史学科向人文化方向发展,但是目前三维目标也有不足,其中最大的是忽视了历史学科的学科能力,下一轮改革从2017年起,将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企图将历史的专业化和人文化相结合,凸显历史学科独特的价值。
3、统计数据分析(1)选择题
选择题共12道,48分,平均分22.37,难度0.46。属于中等偏南。具体数据如下表格:
类型 客观题 客观题 大题号 1 2
平均分 2.25 0.76
标准差 1.98 1.57
难度 0.56 0.19
区分度 0.319 0.17 客观题 客观题 客观题 客观题 客观题 客观题 客观题 客观题 客观题 客观题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1 2.27 1.94 0.88 1.77 2.11 3.17 2.42 1.91 1.7
1.84 1.98 2.0 1.66 1.99 2.0 1.62 1.96 2.0 1.98
0.3 0.57 0.48 0.22 0.44 0.53 0.79 0.6 0.48 0.42
0.181 0.5 0.319 0.16 0.34 0.383 0.287 0.606 0.117 0.489 选择题呈现的主要特点:
考生得分率较低,题型及难度分布为:是2(0.19)、6(0.22)属于极难的题型,难度题占5个,分别是3(0.3)、5(0.48)、7(0.44)、11(0.48)、12(0.42);中等题占4个,分别是1(0.56)、4(0.5)、8(0.53)、10(0.6)简单题占1个,为9(0.79)。选择题12个中,理想的难度控制在0.6—0.65之间,既能有效甄别考生,又能平衡考生的情绪,兼顾成绩一般的考生。
考查内容侧重于中国古代史,西方古代史比例较少。
考点主要分布在先秦1个(孔子的思想),秦汉2个(政治、经济),隋唐3个(经济南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宋元2个(理学、行省制度),明清2个(资本主义萌芽、对外关系),综合2个(推论、文学发展)。试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史学方法等,运用文体、地图、表格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所选的材料兼顾了主干知识,突出时代性和生活性。
突出对四大能力的考查
历史学科的四大能力,即获取解读信息:4(0.57)、6(0.22)、7(0.44)、11(0.48),共4题,平均难度0.42;调动运用知识:1(0.56)、2、(0.19)、3、(0.3)、5、(0.48)、12(0.42)共5题,平均难度0.39;描述和阐释能力:10(0.6),论证和探讨能力:8(0.53)、9(0.79)。从中可以看出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得分率最低。
(2)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包括3道大题,7个小问。共计52分,没有选做题。全校考生平均分22.02分,难度为0.40,难度偏难。具体数据详见下表: 类型 主观题 主观题 主观题 主观题 主观题 小题号 40.1 40.2 41 45.1 45.2
满分 15.0 10.0 12.0 9.0 6.0
平均分 10.81 4.43 5.83 2.77 3.17
最高分 14.0 10.0 9.0 8.0 10.0
难度 0.68 0.44 0.38 0.28 0.26
区分度 0.293 0.36 0.377 0.351 0.393 材料题的主要特点:
主观题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基本上把近几年全国卷的能力要求都反映出来了,具体如,13题中1问(0.68)考查对表格信息的概括,并分析表格现象所反映的影响;2问(0.44)主要考查对地图信息的对比分析不同之处,并进行因果说明;3问(0.38)考查对文本材料反映的现象进行评述能力。14题中1问(0.28)主要考查对表格信息的概括和评价相结合的解读表格信息能力,2问(0.26)考查对文本材料反映的现象进行归纳概括和归因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高层次概括能力明显欠缺,学生对新情境、新角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薄弱。
二、学生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考生时间分配极不合理,平时加强文综在50分钟之内完成单科试卷测试的训练。
通过考生的数据显示,学生的基础层次概括能力(从文本信息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一般都会掌握,比如13题的1问(0.68),但是同样考查概括能力的14题2问(0.26)明显难于第一次考查,通过与学生交流,相当大的一部分同学没有有效分配时间,导致没有时间完成(极个别甚至只用十几分钟完成某科试卷,有些科目用时超过一个小时)。主要解决方法是加强学生的时间分配指导,平均分配时间。争取掌握较高的总分,而不是单科用时过长。同时平时加强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2、考生卷面差,答题格式不规范,字迹混乱,书写潦草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电脑阅卷的实践操作和实际翻阅学生答卷,发现学生答案长篇大论、专业语言使用不足、字迹潦草、格式混乱等现象造成失分的问题尤为突出,在评讲试卷中选择典型的答案进行分析,让其清晰明白自己出现的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做到答案“段落化、条理化、要点化”,答案来源要“点多、面广、话短”。
3、重视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强化基础。
通过本试卷的测试,尤其是调动和运用知识(选择题共5道,平均难度0.39)的考查,发现学生对主干知识掌握及其缺乏,很多知识点前后混淆,记忆模糊等问题。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测试和严格要求,同时传授一些帮助记忆知识的方法,比如如何更好的记住知识,我是怎样记住知识的等,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人人过关。
4、学生的历史技能的培养要高度重视
通过本次试卷分析以及近几年全国卷的分析,发现尤其注重对历史技能的考查。人的认知过程有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六大类。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关键。平时除了加强对学生记忆知识外,尤其要加强理解能力的培养,理解最关键就是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对文本所反映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建构。通过测试数据反映学生的高层概括能力(即对材料的有效转码表述能力)薄弱。平时因加强运用新情境和新材料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能力。
总之,这次月考对我们后期复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平时的复习通过课时作业、单元检测、周测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历史技能进行考查,通过试题反复训练和及时总结,让学生在这两大难点上都有所突破。
陈宗胜
2015年12月25日
第二篇: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刘雪萍
一、试卷总的特点:
本次期中考试是高三第三次月考,试卷从总体上说,题型基本稳定,难易度把握与高考接近,知识考查的覆盖面较广,包括选修及必修一四册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主观题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体现了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
二、单选题:注重基础,考查能力
1、单选题4、5、10、13、19、20题较为平易,考查学生的记忆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例如,第10题考查的历史事件是抗日战争,考生可根据题干中所给的“二十九军”等词语来推算。第19题考查的是新时期对外关系成就的有关知识,考生只要能认真阅读整个题干,注意关键性的词语“20世纪70年代” 就可得出正确答案,此题最大的干扰项是A选项。
2、单选题1、3、6、11、14、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突出考查了考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能力。例如第3题考查中国西周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考生如果不认真阅读题干材料,不抓住“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这个细节性词句,就难以避开“在封建制度下”这个最大的干扰信息。可见,认真审题是做好单选题的前提和关键。
3、单选题第2、7、8、9、12、15、16题,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分析比较 的能力。其中第9题好多考生没弄清作者所说的“四肢”与“头脑”的涵义,选错就在情理之中了。第12题对抗战胜利后建国路线的比较考查,该题设计十分巧妙,考生得分率较低。15题的关键点在于学生能否抓住“最适宜”这个关键词,然后再从选项中比较排查找出答案。
4、单选题侧重于设置陷阱,迷惑性很大,学生一不留神陷入圈套。如、17、18在文字方面做文章,注重细节考查。
三、主观题注重学科内知识整合,考查考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能力 21题(10分):
问(2)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前期温州向近代化城市演变的重要表现,本问要求学生答题要“依据材料”,本小题失分主要在阅读史料、理解史料能力欠缺,致使要点概括不全、表述不明确、不具体所指。
问(3)你怎样认识近代通商口岸开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本题学生因为材料被误导,没考虑到通商口岸的开辟是被迫的,因此只作答客观有利影响,孰不知最主要的影响是受侵略的不利影响。22题问(22分)
问(1)材料一中春联宣扬什么?它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学生失分原因在于不能将春联所反映的内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联系。
问(2)材料二春联中的“和”、“斗”分别指什么?本题涉及知识学生较为陌生,但能力较好一点,知识储备相对较好的同学才能做出,新课标虽然知识相对简化,但是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考查要求还是比较重视。
问(4)指出材料四中春联反映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春联的愿望是否能够实现。历史背景作答基本没问题,但是愿望是否能够实现问题较多,学生不会运用我们的基础知识,而是受传统思维凭空作答,才发现闹了笑话。问(5)结合以上四幅春联,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本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难度不大。存在的问题①不依据材料或不看材料、不紧扣题目所问、泛泛而谈。②不注意答题的规范格式与要求,有违高考基本答题要求。③没有要点区分、没有层次区分、不分问回答、随意标点等。23.(14分)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基本知识掌握不好,这块知识还有待巩固提高。
24题(14分)本题主要存在问题是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审题能力差、解题不熟练,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反映在平时学习中缺乏一定量的训练和相应技能的积累。
四、今后的复习建议:
1、认真研究相关课标要求,依托教材,注意复习的有效性。努力强化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是高考永恒不变的主题。
2、要强化历史学科内综合性题目的训练,尤其是材料型习题的训练。本类型题目是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历史学科题目的重头戏,也是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关键题。
3、加强解题方法指导,在日常的复习课和练习中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包括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历史的能力等。
4、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归纳一些专题,并要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并设计成具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尽量训练学生用历史学科语言来表达与表述,结合标准(或参考)答案以及同学答卷中的实例来分析校正,同时要避免随意性。
每一次考试,只要我们与学生一起反思总结,总会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就离成功又进了一步,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明年的高考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第三篇: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此次期末联考试卷考试内容覆盖了历史必修三个模块的全部内容。命题在坚持考查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尤其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反映了新课程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特点。从总体来看,题量适中,知识点的覆盖面比较全面,但是难度不大。
二、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如历史概念模糊不清:2题中对于吏的考察,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学生很多选择了A项,“分封制长期存在”,混淆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致使很多同学丢分。又如阶段特征的掌握比较欠缺:如11题中学生不能明确中国抗战的准备和国民党围剿红军时间区分,大意丢分。
2、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不强:如25题理解材料时,学生往往只注意前部分,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后半部分,结果导致断章取义。
3、审题不清、理解不到位:如27题中:依据材料概括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原因,学生大多没有依据材料进行概括,而是简单的按自己的想法概括。
三、在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中应注意的事项。
1、回归课本、落实双基,突出历史概念和阶段特征的掌握
注重主干知识体系结构的多次重复构建,正确牢固地形成主干知识网络体系,以应对不同的情景材料,要尽量把这一工作做实做好。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若将知识体系、历史阶段特征掌握好,再能将历史概念理解清,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了。
2、研究高考试题,训练解题方法技巧,培养学科思维能力
能力只有在训练中得到提高,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中的示例题,切实加强课堂训练。指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让学生熟悉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尤其是小论文题型的基本解题模式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
3、在选做题方面,个人认为应该是相对容易得分的,所以建议老师们在平时授课和练习的过程中,尽量选一些自己最拿手的模块讲解;以及根据学生个人情况有针对性的去做一些训练。
介休一中
2016年1月28日
第四篇:九年级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九年级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一、定量分析:本次月考参加考试学生人数234人,40分以上43人,优秀率18.37%;30分以上117人,及格率50%;平均分28分。
二、定性分析:试卷按中考标准命题,第一题为单项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第二题为材料分析题,共35分,其中第16题10分;第17题10分;第8题9分;第9题6分。试卷总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比中考少10分钟)。
选择题得分优等生一般在13分左右,得分率87%,中等生一般在10分左右,得分率66%,学困生得分大多低于10分。其中第1、3、10小题出错较多。究其原因,第1小题识图不准确,B图是原始居民挖掘的水井,许多学生没有认出来。第3小题因材施教是教学方法,而不是学习方法,学生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而出错。第10小题本是常识性的题,但题干要求却是反向选择,问的是其中搭配不当的是那一项,许多学生却没有认真申清题意要求,直接选了与题意要求不符的答案。
非选择题4个材料题分别考查历代中央政府(西汉、清前期、19世纪70年代)对边疆地区(新疆)的管辖;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台湾问题;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等专题知识点。16题得分率最高,尖子生基本不会失分;17题学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元代行省制度复习得不错,但对其作用分析不准确、不全面,或完全不知。答题不规范,造成失分。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曾三次分离知识点识记不准确,似是而非,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说成是西班牙、英国、沙俄侵占台湾,不同历史时期对台湾的称谓夷洲、琉球、流求、台湾混淆不清。或能提取知识点但表达不准确,不清楚,不严密。此题得分率60%左右,很不理想。18题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状元实业家张謇的“謇”字许多学生写成错别字“骞”字。主观题回答太简单,如第(4)小题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近代化探索充满了艰辛。回首这一历程,你有何认识?部分学生回答“落后就要挨打”一句话了事,没有展开来回答我们怎样才能不落后,不挨打。如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这样的回答在中考中很难得满分。19题得分率较高一些。
三、改进措施
1、继续夯实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中考试题80%以上的题都是考查学生的双基掌握情况,抓住了基本知识、培养起基本能力就成功了80%。
2、注重历史主干知识的梳理。重视对中华民族、对世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教会学生归纳知识、理清线索。
3、注重训练、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会学生规范答题,材料题、主观题答题序号化、提示化、要点化。把知识点落实到笔头上。
第五篇:九年级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南强中学九年级5月考试卷分析
南强中学
唐丽娟
一、基本情况:
我任教的历史科目本次月考中共有82个考生参加,其中60分以上60人,及格率为73.1%;均分69.7分(其中120班83.3分,121班56.1分),最高分95分,优秀人数为32人。总体来看,学生成绩基本达到预期,但是120班优秀率有待加强,121班及格率有待提升。
二、试卷分析
本份历史试卷考查知识点特别广,比起往年要多得多。甚至出现一道大题必须完全答出意义中的所有要点的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加大了难度。这也体现了中考的新趋势,注重细化知识点。另外,本份历史试卷注重考查专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各个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能力。这也为以后中考复习指明了指导作用。
(一)选择题
选择题满分40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34分左右。出错较多的是7、8、9、12、17、18、19几个小题。7、8、9、12这三道题题学生存在问题是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导致出错。第17、18、19这三道题则是因为学生对湖南省基础知识不了解导致失分。
(二)判断题
判断题总分10分,大部分学生在7分左右。易错题23、24、26、30题。其中23、24题为学生粗心造成,审题不仔细。
26、30题则是学生对该问题了解造成。因此导致失分。
(三)材料解析题
本次的材料解析题考查知识点较为全面,充分结合了历史史实进行考查,31题材料题刚好学生复习过,因此此题学生得分率稍微较高,但是本考查的是综合归纳能力,学生归纳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得分率不高。32题第(1)小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的意义,因为平常对学生的要求不严格,因此没有要求他们进行每条意义进行背诵,导致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因此失分严重。
(四)探究题
33题第(1)小题的问题,部分学生审题不仔细或者没有理解提议,导致答题不规范。
(34)第三问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拓展能力。部分学生归纳能力有所欠缺。
四、采取措施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面对今年的毕业考试,我们作为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注重对知识进行巩固、整合,形成知识体系,着重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从落实知识做起。对于考标要求的基本知识、重点知识,一定要重点落实,让学生掌握准确无误。反复记忆,重视检查落实,一定不要忽视基础,不要让学生应得的分失去;另外,现阶段教师应重视对知识的查缺补漏。
2.提高综合能力
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转换、组合,应训练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起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3.加强专题复习
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往往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这在非选择题中尤为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时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注重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串联历史知识,加强专题复习,突出历史的整体性。按照历史复习的安排,现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各个知识点的复习,从而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4.精心筛选试题
现阶段教师的手头资料较多,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紧扣考标,必须适时精选与中考历史试题类似的优质练习题,根据新课改形势下中考历史试题注重“材料性和情境性”的特点,教师应适当选择一些材料精炼、图文并茂的习题以强化训练,切实起到对学生的训练、提高作用,一定避免题海战,让学生做无用功,从而浪费时间,收效不大。
5.提高答题技巧
复习阶段,应狠抓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性训练。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认真审题、避免出现答错题;加强答题规范性的训练,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化;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2016-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