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公安消防局关于开展“三小”场所和公

时间:2019-05-15 02:3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公安消防局关于开展“三小”场所和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公安消防局关于开展“三小”场所和公》。

第一篇: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公安消防局关于开展“三小”场所和公

【发布单位】广州市

【发布文号】穗府办[2004]23号 【发布日期】2004-04-08 【生效日期】2004-04-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州市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公安消防局关于开展“三小”场所和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

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

(穗府办[2004]23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市公安消防局《关于开展“三小”场所和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四年四月八日

关于开展“三小”场所和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三小”场所暨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会议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开展“三小”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办明电[2004]7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决定从2004年4月至8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三小”场所和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如下:

一、专项治理的范围

(一)“三小”场所治理范围。

1.小档口:具有销售、服务性质的小商店、营业性小餐馆、小饭店、小吃店、汽车摩托车修理店、洗衣店、电器维修店等;

2.小作坊:设置在民用住宅内具有加工、生产、制造性质的小作坊;

3.小娱乐场所: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酒吧、茶艺馆、沐足屋、棋牌室(含麻将房)、桌球室、美容美发店(院)等。

(二)公众聚集场所治理范围。

1.影剧院、夜总会、录像厅、歌舞厅、卡拉0K厅、游乐厅、保龄球馆、桑拿浴室等公共娱乐场所;

2.客房数在50间以上的宾馆、旅店、饭店和餐位超过200座的营业性餐厅; 3.总建筑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商场、超市和室内市场;

4.礼堂、大型展览馆、图书馆和20层以上的写字楼;

5.摄影棚、演播室;

6.大专院校、中小学校、托儿所、幼儿园;

7.医院;

8.旅游景点和文物古建筑。

二、专项治理的内容

(一)“三小”场所治理内容。

1.不在“三小”场所内住人(须留守值班的不超过1人);

2.不违规用火、用电、用气和用油;

3.不锁闭、封堵、占用安全通道和出口;

4.确因需要设置的厨房采用实体砖墙与其它场所进行防火分隔;

5.按国家消防技术标准要求配置灭火器材;

6.在有人值班的场所应设置逃生出口。

(二)公众聚集场所治理内容。

公众聚集场所的治理以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为治理重点。具体的内容是:

1.疏散通道、楼梯、安全出口、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的设置应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

2.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应保持畅通,不得锁闭、封堵或占用;

3.建筑物的耐火等级、防火分区要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

4.按消防规范设置消防设施和配备灭火器材,并保持完整有效;

5.按规范要求限制人流量;

6.用火、用电、用油、用气要符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宾馆、旅馆的客房和商场内不得违规使用明火;

7.商住楼经营部分与住宅部分的安全出口应分开设置;

8.消防安全责任制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要落实到位;

9.对员工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和组织开展灭火演练,提高其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三、专项治理的措施

(一)凡是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都要列为重大火灾隐患,坚决予以整改;

(二)对建筑物耐火等级或疏散楼梯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随时有可能发生火灾造成群死群伤的场所,要予以停业或改变使用性质;

(三)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或未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册擅自开业的公共娱乐场所经营单位,要依法予以取缔;

(四)已注册但因审批手续不全或达不到消防规范要求的公共娱乐场所,要责令限期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五)对经整治达不到要求或拒绝整治的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四、专项治理的步骤

专项治理工作按照组织发动、调查摸底、自查与整改、验收总结四个阶段进行。

(一)组织发动阶段(4月9日至4月20日):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并组织本辖区内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召开会议,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层层动员,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治理工作落实。要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此次专项治理的范围和内容,为专项治理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调查摸底阶段(4月21日至5月20日):各区、县级市要在2001年以来开展公众聚集场所、人员密集场所和“三小”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摸查,准确掌握公众聚集场所、“三小”场所的基本情况,逐一登记造册。摸查情况请于5月20日前报市公安消防局。

(三)自查与整改阶段(5月21日至7月31日):各区、县级市要认真督促、指导“三小”场所和公众聚集场所,按消防法律法规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开展自查自改,采取有效措施,整改火灾隐患。对经整治仍达不到要求的场所要依法处理。

(四)验收总结阶段(8月1日至31日):8月1日至15日,各区、县级市政府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本地开展“三小”场所、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8月16日至31日,市政府组织对各区、县级市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情况进行督查。

五、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地区、各单位要从实践“三个代表”和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这次专项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加大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的工作力度,推动专项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要防止走入“重处罚轻教育、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方法”的误区,杜绝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做好服务工作。在工作中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既要坚持依法办事,也要想方设法解决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避免矛盾激化。

(二)部门联动,加强执法。各地专项治理工作由区(县级市)政府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共同开展。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把专项治理作为加强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认真抓好落实。对经整治仍达不到要求的场所,属小档口、小娱乐场所的,由安监、消防、工商、卫生、体育等职能部门依法依规处理;对违章搭建临时建筑和占用、堵塞消防车通道的场所,由建设、城管部门依法进行清理;公安派出所要加强日常监督和抽查;经贸、安监部门要积极会同公安消防部门共同做好专项治理的组织协调工作。通过治理,确保“三小”场所和公众聚集场所消防有设施、逃生有出口、安全有保障。

(三)广泛宣传教育,把握舆论导向。各地的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要积极配合,大力宣传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对专项治理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时进行报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从2004年4月至6月,各地要集中开展一次“百日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将专项治理要求向社会公告;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在本部门、本行业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向群众传授消防知识和技能,增强群众消防安全意识。

(四)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治理成果。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要层层签订责任状,各街、镇要与经营业主签订防火公约,保证防火安全。要坚决克服消防检查走过场、消防措施难落实、消防整改不坚决的现象,吸取多次火灾的沉痛教训,切实贯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彻底清除火灾隐患,建立长效的消防监督管理机制,巩固专项治理成果。

(五)做好信息反馈。各区、县级市要掌握好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各阶段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在每个治理阶段结束的前三天报市公安消防局;专项治理的总结材料,请于8月20日前报市公安消防局。

市公安消防局

二○○四年四月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国土房管局关于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解决我市历史遗留的办理房地产证问题若干意见的通知

(穗府办〔2008〕7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解决我市历史遗留的办理房地产证问题的若干意见》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国土房管局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二月一日

关于解决我市历史遗留的办理房地产证问题的若干意见

(市国土房管局)

根据依法行政、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现就解决因建设单位(包括行政企事业单位)倒闭、破产、撤销、兼并,或者欠缴税费、不办理规划验收、不办理房地产初始登记等原因导致的房地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组织领导

为切实解决房地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我市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建设、规划、国土房管、财政、地税、工商、公安消防、人防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市解决历史遗留的办理房地产证问题领导小组(下称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研究和协调处理房地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市解决历史遗留的办理房地产证问题办公室(设在市国土房管局,下称办证办公室,刻制专用章),负责召集各职能部门共同研究解决房地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建立疑难案件会审机制,并统一对外开展工作。

二、工作对象及范围

解决我市市辖10区内国有土地上房地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对象及范围:

(一)房改购房人合法购买的公有住房,其公有住房购房协议已依法在市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办理房改备案手续并已缴清房改购房款的;

(二)商品房预购人合法购买的预售商品房,其商品房预售合同已依法办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手续并已缴清商品房购房款的;

(三)1995年1月1日《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实施前购买的房屋,房屋买卖双方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但未办理合同登记备案手续,购房人已缴清购房款的;

(四)被拆迁人合法取得的拆迁补偿回迁房,其房屋拆迁补偿协议已依法在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的;

(五)国有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因生产、居住需要在单位原自有用地上修建的生产、办公、业务用房和职工宿舍等;

(六)其他经领导小组会审研究认为权属来源合法,可以依法办理房地产登记的房屋。

三、房地产登记发证程序

属于上述范围的房屋,房地产登记发证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

申请房地产权登记,应当依法向市国土房管局提出申请,填写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并提交相关资料:

1.房改购房人应提交身份证明文件、经市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房改备案的公有住房购房协议、缴清房改购房款的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门牌证明、房屋测量成果报告书等资料。

2.商品房预购人应提交身份证明文件、依法登记备案的商品房预售合同、缴清商品房购房款的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门牌证明、房屋测量成果报告书等资料。

3.《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实施前买卖双方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但未办理合同登记备案手续、购房人已缴清购房款的合法购买房屋,购房人应提交身份证明文件、经公证的房屋买卖合同、缴清购房款的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门牌证明、房屋测量成果报告书等资料。

4.被拆迁人应提交身份证明文件、依法在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登记备案的房屋拆迁补偿协议、公安部门出具的门牌证明、房屋测量成果报告书等资料。

5.国有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应提交用地、报建资料、公安部门出具的门牌证明、房屋测量成果报告书等资料。

6.上述房改购房人、商品房预购人、购房人和被拆迁人可以共同委托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中介公司或个人,集体申请房地产权登记。集体申请房地产权登记的,应统一向市国土房管局提出,并按上述规定提交申请资料和委托关系证明文件。

7.房改购房人、商品房预购人、购房人、被拆迁人和国有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申请房地产权初始登记还应提交申请登记房屋所属建设项目原报建批准文件,不能提交的可到城市规划部门申请复印原报建批准文件并经城市规划部门盖章确认。

8.1997年4月1日《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后报建的房屋,除按上述规定提交申请资料外,还应提交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因建设单位已被注销无法申请规划验收的,上述房改购房人、商品房预购人、购房人和被拆迁人可以共同委托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中介公司或个人,集体向城市规划部门申请规划验收,并依有关规定提交申请资料和委托关系证明文件。

(二)审查登记发证。

属于上述范围房屋的登记发证,市国土房管局根据下列原则办理:

1.申请登记的房地产符合下列条件的,市国土房管局可以将初始登记和转移登记合并办理,直接核发房地产证:

(1)权属来源清晰;

(2)界址明确;

(3)申请登记的房地产在用地、报建等文件批准建设范围内。

2.申请登记的房地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国土房管局不予登记:

(1)权属有纠纷;

(2)被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依法以查封等形式限制房地产权;

(3)申请登记的使用功能与城市规划部门原批准的建筑物使用功能不一致;

(4)临时建筑;

(5)建筑物违法建设部分;

(6)其它依法不能登记的情形。

3.涉及违法用地或违法建设的,违法建设当事人应当先到土地监察、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接受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处理。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经城市规划部门同意保留使用的房屋,可以办理产权登记,核发房地产证。

因建设工程存在违法建设而未能核发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的,若违法建设项目规模微小,对城市规划影响轻微,可先行对不存在违法建设的建筑部分分期规划验收,经城市规划部门审查后依法核发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建设单位缴纳土地出让金、配套设施建设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税费的情况与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的办理分离,建设单位欠缴的上述税费由相应主管部门依法追缴。市国土房管局应及时在网上公布受理的房地产登记申请,并将有关信息函告相关部门。

4.商品房出售后,因买卖双方当事人未办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售房人又将房屋二次出售或进行抵押,或已售房屋因纠纷被人民法院依法查封等导致购房人无法办理产权登记的,由司法部门依法处理后,再办理产权登记,核发房地产证。

5.国有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在原单位自有历史用地上已建成的房屋,虽用地、规划手续不完善,但不影响市容、交通、消防安全,不影响邻里通风、采光、通行,不占用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经办证办公室召集市建设、规划、国土房管、财政、地税、工商、公安消防、人防等职能部门会审,合格的可以办理产权登记,核发房地产证。

6.房地产测绘部门测绘上述房屋时,测绘成果资料应与房地产自然状况保持一致,并对建筑物整体和房改购房人、商品房预购人、购房人及被拆迁人对建筑物的专有部分分别出具房屋测绘成果报告和分户图,同时在图中清晰标注建筑物符合规划报建部分。

四、房地产登记税费问题的处理和追缴

房改购房人、商品房预购人、购房人和被拆迁人按国家、省、市规定和标准向征收部门缴纳自身应缴的房地产登记有关税费后,方能取得房地产证。建设单位拖欠税费的,不得为其自有物业办理房地产证及权属证明,但不影响房改购房人、商品房预购人、购房人或被拆迁人办理房地产证。

对拖欠税费的建设单位,有关征收部门应加大催收力度,督促限期清缴;逾期不缴纳的,有关征收部门应依法对其作出相应处理。

五、行政效能监察

在解决历史遗留的办理房地产证问题工作中,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和配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切实做好工作,有效解决问题。市监察局及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监察机构应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加强效能监察,确保我市历史遗留的办理房地产证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六、实施时间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2年。有效期届满,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评估修订。

发布部门:广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8年02月01日 实施日期:2008年02月01日(地方法规)

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指导意见(试行)

为积极实施“中调”战略,在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加快旧城更新改造,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市容市貌,优化和提升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城市,根据《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现就旧城更新改造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经批准的市辖区旧城更新改造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范围内国有土地上房屋的拆迁补偿安置,适用本意见。

二、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进旧城更新改造工作,保障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各区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旧城更新改造项目的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管理工作。

各区规划、建设、国土房管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区政府统一部署,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共同推进旧城更新改造工作。

三、各区政府从实际出发,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编制旧城更新改造规划;在规划指导下,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旧城更新改造,制订改造及补偿方案;在旧城更新改造实施前就改造及补偿安置方案公开征询意见,广泛听取和尊重改造范围内居民意见。

四、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旧城更新改造的安置需要,优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有计划、分步骤统筹建设一定数量的跨区域异地安置住房和本区域就近安置住房。“跨区域”和“本区域”以市辖区行政区划为准。

五、旧城更新改造项目范围内住宅房屋拆迁,被拆迁人可以选择以下三种补偿安置方式之一:

(一)货币补偿;

(二)跨区域异地房屋产权调换(下称:异地永迁);

(三)本区域就近安置(下称:就近安置)。

旧城更新改造项目范围内非住宅房屋拆迁,对被拆迁人主要实行货币补偿,如改造项目有条件提供非住宅房屋进行产权调换的,被拆迁人也可依条件选择异地永迁或就近安置。

六、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方式的,货币补偿金额按照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

为鼓励被拆迁人支持旧城更新改造工程,住宅房屋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的,可由项目实施单位实行同一改造项目统一标准的改造奖励(含按《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20%补偿增幅及本意见第十二条规定的搬迁时限奖励费)。住宅房屋货币补偿金额加上改造奖励费原则上不得高于 被拆迁住房所处区位的新建普通商品住宅的市场价格。

根据《广东省拆迁城镇华侨房屋规定》的有关规定,拆迁属落实侨房政策发还产权的华侨房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至1994年12月31日止用侨汇购建的华侨房屋,货币补偿金额 按照其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提高补偿比例,具体补偿比例分别 为:住宅房屋增加5%,非住宅房屋增加10%。

七、住宅房屋被拆迁人选择异地永迁安置方式的,异地永迁应当补偿安置的住房建筑面积(下称:应当补偿面积)按照以下公式确定。具体计算公式:应当补偿面积=(被拆迁住房所处区位的新建普通商品住宅市场价格÷异地永迁安置住房所处区位的新建普通商品住宅市场价格)×被拆迁房屋合法产权建筑面积。

异地永迁安置住房的实际建筑面积大于或小于应当补偿面积的,超出或不足部分按照异地永迁安置住房所处区位的新建普通商品住宅市场价格×面积差来结算差价。

八、住宅房屋被拆迁人选择就近安置方式的,应当按照被拆迁房屋的货币补偿金额加上改造奖励与安置住房的市场价格结算差价。

安置住房的建筑面积不得低于被拆迁房屋合法产权的建筑面积。如拆迁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的,从其约定。

九、被拆迁住宅房屋合法产权的建筑面积小于40平方米,被拆迁人符合以下情形,按40平方米予以补偿(改造奖励和搬迁奖励也按40平方米进行计算):

(一)被拆迁人选择异地永迁的,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被拆迁人具有广州城镇户籍;

2.被拆迁房屋属于被拆迁人及其配偶唯一产权的自住住宅。

(二)被拆迁人选择就近安置的,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被拆迁人具有广州城镇户籍;

2.被拆迁房屋属于被拆迁人及其配偶唯一产权的自住住宅。

3.被拆迁人符合我市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条件。

(三)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的,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被拆迁人具有广州城镇户籍;

2.被拆迁房屋属于被拆迁人及其配偶唯一产权的自住住宅。

3.被拆迁人符合我市低收入家庭标准。

被拆迁人不得通过分户、析产、交易、赠与等方式适用本条规定。

十、符合直管住宅租赁条件的承租人同意解除租赁关系的,拆迁人按照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加改造奖励之和的30%给予房屋承租人弃租补偿,不再提供直管住宅(含廉租房)进行安置。

符合直管住宅租赁条件的承租人不同意解除租赁关系的,由拆迁人统一安排住房安置承租人,安排住房的使用面积不小于原承租面积,国土房管部门依法配合安置工作。

十一、按照《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的规定,拆迁人应当支付临时安置补助费的,临时安置补助费标准应当按照被拆迁房屋所处区位的当年房屋租金参考价确定,支付时间自搬迁之日起到发出安置住房入住通知之日后3个月止。过渡期限内,被拆迁人使用拆迁人提供的周转房的,拆迁人不支付临时安置补助费,拆迁人提供的周转房使用面积应不少于被拆迁房屋原使用面积。

十二、为加快推进旧城更新改造工作,旧城更新改造项目可以实行搬迁时限奖励制度。拆迁人可以按照被拆迁人、承租人(包括公、私房承租人)在规定搬迁期限外提前搬迁和在规定搬迁期限内按时搬迁的不同时限,给予不同的搬迁时限奖励费。搬迁时限奖励费标准应当控制在被拆迁房屋房地产市场评估价的15%以内确定。

十三、房屋补偿安置面积以房地产权证记载的合法面积为准。

符合《转发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解决我市历史遗留的办理房地产证问题若干意见的通知》(穗府办〔2008〕7号,下称7号文)规定,但尚未领取房地产权证的房屋,视同已领取房地产权证,按7号文确定条件核定的面积确定房屋补偿安置面积。

违法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但对1990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实施前建设的住宅房屋,可按照不超过住宅房屋房地产市场评估价的60%给予货币补偿。

十四、拥有合法产权,但由业主自行“住改商”的住宅房屋,被拆迁人选择异地永迁或就近安置的,按住宅用途进行补偿安置;选择货币补偿的,按以下方式给予补偿:

(一)1997年4月1日《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施行前已改变为经营性用房,被拆迁人能提供合法有效的工商执照、依法纳税证明,并实际正在营业的,拆迁人可按照经营性用房房地产市场评估价的60%给予补偿。

(二)1997年4月1日《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施行后至2001年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住改商管理规定实施前改变为经营性用房,被拆迁人能提供合法有效的工商执照、依法纳税证明,并实际正在营业的,拆迁人可按照经营性用房房地产市场评估价的50%给予补偿。

按前款第(一)、(二)项计算的货币补偿款低于按照本意见第六条有关住宅用途计算出来的补偿总额(即货币补偿款加上改造奖励)的,应当按照本意见第六条规定确定补偿。

十五、国土房管等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拆迁评估市场监管力度,确保评估结果依法公正。同一旧城更新改造项目原则上由一家房地产评估机构负责实施评估。被拆迁人对评估结果有异议的,经拆迁当事人申请,可以由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房地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十六、对已批准实施的旧城更新改造项目,各区人民政府应督促拆迁人限期组织实施拆迁补偿安置,在旧城更新改造决定规定的拆迁期限内,通过协商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如签订补偿安置协议的被拆迁人的户数达到或超过总户数的2/3的,对逾期未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被拆迁人,拆迁人可向旧城更新改造项目所在区的国土房管部门申请启动拆迁裁决程序。

被拆迁人和房屋承租人对行政裁决结果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裁决结果的,由旧城更新改造项目所在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强制拆迁,或者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

十七、本意见所规定的改造奖励费、搬迁时限奖励费以及1990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实施前建设但未领取房地产证的房屋的具体补偿标准由各区政府自行制定,并报市国土房管局备案。

就同一旧城更新改造项目,新建普通商品住宅市场价格标准一经确定不因随后市场变动情况而调整。

十八、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本意见施行前已发布旧城更新改造决定或房屋拆迁公告的项目不适用本意见。

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合理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依法建设城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市市辖区和代管各县级市内制定、实施城市规划和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遵守本条例。

广州市、县级市和其他建制镇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其人民政府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本市所辖各区行政区域,本条例称市区。

本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的开发区、保税区、珠江管理区等,本条例称特定管理区。

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内,市区规划建成区和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区,本条例称城市规划发展区。

第三条 城市规划是进行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一经依法制定,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或废止。

第四条 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下列原则:

(一)与广东省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战略相衔接,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合理确定土地使用强度和控制人口密度。

(三)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统筹兼顾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城市交通和市容景观。

(四)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水源,发展城市绿化,重点保护风景名胜区和城市景观河段,建设方便、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五)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建筑物、建筑群,重点保护具有本地特色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

(六)旧城区的改建,应当与产业结构和面局调整相结合,合理调整用地,控制高层建筑,降低建筑密度,增加公共绿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改善城市交通,完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功能。

第五条 城市规划工作依法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规范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定。

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实行岗位资格证书制度。

第六条 广州市(以下简称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规划工作和组织实施本条例。

市辖各区、特定管理区的城市规划部门,是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受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依照本条例规定权限负责本辖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县级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部门主管本辖区内的城市规划工作,业务上受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领导。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城市规划部门监督检查管辖区内的违法建设。

第七条 市、县级市城市规划监察机构,分别负责市区、县级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的监察工作,业务上受同级城市规划部门领导。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第八条 编制城市规划,一般按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阶段进行。

城市规划发展区在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应当编制分区规划;城市规划发展区内的建制镇,应纳入编制分区规划的范围;如需编制镇的总体规划,应符合分区规划。

城市规划发展区以外的建制镇,应编制镇的总体规划。

城市的重要地区,应编制专项规划。

城市的土地开发利用,应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编制市区城市规划,实行统一的广州市平面座标系统、高程系统及图幅、分幅、编号。

编制各阶段城市规划,应当以上一阶段城市规划为依据,其内容应当符合城市规划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九条 市区的分区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听取所在地人民政府意见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特定管理区的分区规划,由特定管理区城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县级市根据需要,由其城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分区规划,报县级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涉及市城市总体规划重要控制区的,应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条 县级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由其审批的镇总体规划,由所在地的县级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以及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县级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一条 市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相应资质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并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审批;其中城市规划发展区以外的村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由所在区的城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经所在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特定管理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分区规划和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由其城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县级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其城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根据总体规划编制的,由县级市人民政府审批;根据分区规划编制的,由其城市规划部门审批;其中涉及市城市总体规划重要控制区的,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 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城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或由建设单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规划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委托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编制。

市区和特定管理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区属小区或区属单位在本区内的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区城市规划部门审批。

县级市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其城市规划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市区内重要地区的专项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县级市内重要地区的专项规划由其城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报县级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涉及市城市总体规划重要控制区的,应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四条 在本市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等级的城市规划设计资格证书;非本市的设计单位应当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第三章 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

第十六条 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大中型建设项目或重要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选址阶段时,应会同拟安排项目所在地的城市规划部门参与研究。

编制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或项目建议书阶段,由建设单位向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城市规划部门提出选址申请,城市规划部门按以下权限受理申请后,在法定工作日40日内核发选址意见书:

(一)建设项目在市区和特定管理区内的,选址意见书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二)建设项目在县级市内(不含特定管理区),其项目建议书属县级市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选址意见书由其城市规划部门核发;其项目建议书属国家、省或市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选址意见书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提出审查意见后,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第十七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先取得城市规划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和其它有关手续:

(一)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拔、出让的;

(二)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征为国有建设用地的;

(三)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由农业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

(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购买公民私有房屋进行新建、扩建、改建或改变房屋使用性质的。

第十八条 在市区实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制度之前(即1991年1月1日)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需要在其用地上建设新的建(构)筑物或对原有建(构)筑物进行扩建、改建的,必须持原建设用地规划批准文件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建设用地规范许可证。

第十九条 市、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自受理申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之日起,应当在法定工作日40日内审批。经审核同意的,发给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经审核不同意的,应以书面答复。

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满一年仍未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用地,又未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延期的,其持有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自行失效,并由市、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予以公告。

第二十条 需要更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定的土地使用性质、位置、界址等内容;必须先向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城市规划部门提出申请。经依法批准更改的,方可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建设用地批准文件。

建设用地批准文件载明的用地单位、界址、面积、使用性质等内容,必须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相一致。

第二十一条 城市规划部门应参照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和实施城市规划的需要,确定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用地总量。

第二十二条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按以下权限核发:

(一)市区和特定管理区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城市规划发展区以外地区已由所在区人民政府成片统一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用地需要分解的,可由区城市规划部门按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规划设计条件,分解核发建设用地规范许可证,并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县级市(不含特定管理区)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由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核发。其中在市总体规划重要控制区内的,核发前应报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附件中的规划条件,应包括规划的实施期限。

第二十三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城市规划部门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提供出让地块的位置、范围、规划用地性质、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停车场(库)、配套设施等项规划要求后,方可出让。

以协议方式出让的,由城市规划部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受让方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的,应由城市规划部门向土地招标、拍卖机构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经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或征用为国有土地后进行出让,城市规划部门根据有效的出让合同和申请,向受让方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符合法定转让条件进行转让的,受让方应当执行原出让合同中规定的规划设计条件,并由受让方持转让合同向城市规划部门申请办理换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必须附有原出让合同中的各项规划要求及附图。

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在开发和经营土地的活动中,未经原审批的城市规划部门同意,不得变更出让合同中的各项规划要求。

国有土地使用权需要分解转让的,该地块详细规划中确定的道路、广场、公共绿地、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项目,必须在分解转让合同中明确受让方的实施责任。

第二十五条 建设用地使用权在抵押期间内,不得改变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使用性质和规划要求;抵押处分后,必须持有效法律文件向城市规划部门申请换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六条 城市道路、广场、城市绿地、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市政公用设施、学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农副产品集贸市场等现有和规划的用地,未经依法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改变其使用性质。

第二十七条 严格控制临时建设用地。

申请临时建设用地,必须先取得市、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核发的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临时建设用地使用权证。

批准临时建设用地的使用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两年。超过期限的,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自行失效。

临时建设用地在有效使用期限内,因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需要,原审批部门可以作出终止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决定。

退出临时用地时,使用单位应按规划要求整治环境。

临时建设用地不得转让、出租和抵押。

第四章 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

第二十八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取得城市规划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九条 实行建筑报建特许人和建筑报建专业管理制度。市区建筑工程的报建事务,应委托建筑报建特许人办理。

第三十条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按下列权限核发:

(一)市区内中央、省、市属单位及部队、外地驻穗单位除原状维修、装修外的各类建设工程,位于国道、省道、铁路、规划宽度为30米以上的城市道路临街建设工程,珠江广州河段两侧、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传统民居和近现代建筑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等区域的各类建设工程,区属3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100米的建设工程,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二)本条第(一)项以外的区属30层以下建设工程,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住宅建设工程,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区属综合开发小区和村镇详细规划内村镇建设工程,各辖区内中央、省、市属单位不改变建筑物使用性质和不增加建筑物高度、层数、面积的原状维修工程,以及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在控制的高度和允许的容积率内的扩建及加层建设工程、经营性建筑的装修工程,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区城市规划部门核发。其中15层以上、30层以下的单体建设工程,还须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区城市规划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应在法定工作日7日内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如有违反城市规划或有关管理规定的,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在收到批准文件法定工作日15日内予以否决。

(三)特定管理区内的建设工程,在修建性详细规划批准后,可以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特定管理区城市规划部门核发,其中与区外相衔接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在核发前应先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四)县级市内(不含特定管理区)的建设工程,由其城市规划部门核发,其中在市总体规划重要控制区内的,在核发前应先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第三十一条 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条件的,应先向城市规划部门提出申请,并按规定报送有关资料。城市规划部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应于法定工作日20日内提供设计条件或审批方案。

(二)根据经审定的设计方案或初步设计进行施工设计后,持施工设计图正式办理报建。城市规划部门自正式受理报建之日起,应于法定工作日40日内审定、批复。建设工程的规模达到应编制初步设计规定的,还须将初步设计报请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三)自城市规划部门核发建设工程报建审核书之日起,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在3个月内向城市规划部门申请办理现场放线、验线手续。验线合格后,城市规划部门应在法定工作日5日内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四)报送的设计方案、施工设计图,必须经设计单位和报建特许人审查盖章。

(五)城市规划部门提供的设计要点和经审定的设计方案,有效期为6个月。

(六)建设单位和个人报送的有关资料,属退还申请者和申请者应领取的,应在城市规划部门通知领取之日起6个月内领取。逾期不领取的,城市规划部门可不予保存。

第三十二条 建设工程应在规划要求的期限内完工。建设工程的主体工程逾期未建成的,城市规划部门在下列情况下可以作出变更设计的决定:

(一)城市规划或城市规划技术规范已依法变更,需改变该用地性质或设计要求;

(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三)发现文物、古迹等需要作特殊保护;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三条 建设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符合城市规划和国家、省、市有关设计技术规定;竖向设计应与市政设施相衔接。

(二)维护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美化市容环境。建(构)筑物的布局、体型、体量、风格、外墙材料和色调等,应与周围建筑环境、空间环境相协调。

(三)各类交通设施,应适应人、车流集散需要。大型公共建筑,应作动(静)态交通流量分析,合理配置人、车流集散广场;各类建筑物,必须在建筑基地内按规划指标设置机动车、自行车停放场(库)。

(四)公共建筑和城市主要街道应设置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及其他服务设施。

(五)民用建筑的周围应设置集中绿地,可以在周围设置花基和种植绿篱、树木;一般不得修建围墙,经城市规划部门批准建设的围墙应通透、低矮、美观。

(六)各类管线工程,应与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紧密结合,依照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埋后浅埋的施工程序,综合组织实施。城市中心区和重要地区沿城市道路建设的各类管线工程,应埋设在地下;现有架空高压电力线(含路灯线)、电信电缆线等管线,应逐步改在地下埋设。

(七)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及其防护地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

第三十四条 在城市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纪念性建筑及城市绿地、体育运动场所、学校等区域内,不得建设与其无关的建(构)筑物,不得拆除违墙建设经营性的建(构)筑物。

城市道路两侧建(构)筑物的退缩地带,为绿化和人流集散场地,不得改变其使用性质。

在城市立交桥控制范围内和城市桥梁、高架路、人行天桥引桥下,不得建设建(构)筑物;城市立交桥的控制范围内,应进行绿化。

公路两侧规划红线外,在国道各20米,省道各15米、地方道路各10米范围内应进行绿化,并不得建设永久性或临时性建(构)筑物。

第三十五条 城市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应按规划配套建设和交付使用;未按规划配套建设又不改正的,城市规划部门可以暂缓受理该项目的验收和该建设单位其他建设工程的报建。

第三十六条 珠江广州河段整治和岸线利用,应符合河道通航、防洪、泄洪要求,并按规划要求建设风景游览河段。

第三十七条 建设工程的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城市规划部门提供的设计要求和有关设计规范、规定进行设计。

建设工程的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附件和核定的广州市统一平面座标和工程要求进行施工;不得侵占城市公共用地作为施工场地。

第三十八条 建设工程经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确需要修改立面、结构设计和变更使用性质、功能布局的,必须报原审批城市规划部门批准。

竣工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未报经城市规划部门批准,不得改变使用性质和擅自开(堵)外墙门窗、封闭阳台、搭建棚盖或在天台上建设建(构)筑物。

第三十九条 户外广告的设置,应符合城市规划。

设置户外广告的地区、路段和设置要求,由城市规划部门确定;广告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会同城市规划部门对户外广告申请进行会审。

重要地区广告牌和单版面积或拼装总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广告牌等的设置,应当经市、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审查同意。

户外广告的设置,不得侵占城市绿地、遮挡城市绿化和重要建筑物、占用道路和影响交通。

禁止在城市桥梁、立交桥和文物保护单位、纪念性建筑、有代表性近代建筑上设置广告牌。

第四十条 设置户外城市雕塑、纪念碑,应报市、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批准。

第四十一条 建设工程报建批准后决定停(缓)建的,建设单位应书面报告城市规划部门。

第四十二条 建设工程用地范围内的原有建(构)筑物,必须在建设工程放线、验线前全部拆除;经城市规划部门批准临时保留的,应在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前自行拆除。

第四十三条 严格控制临时建设。临时建设,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不得擅自占用城市现有或规划道路、内街及建筑退缩地带。

(二)临时建(构)筑物不得超过两层,高度不超过7米。

(三)临时性门楼、牌坊和花池、花架、花廊等,不得妨碍交通和消防通道。

(四)不得超过批准的使用期限,不得办理产权证书和买卖;使用期满应自行拆除。

(五)在批准的有效使用期限内,因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需要,城市规划部门可以作出提前拆除的决定。

第四十四条 建设工程在办理专业管理其它验收前,应报原审批城市规划部门进行规划验收;城市规划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在法定工作日15日内予以验收。符合城市规划管理要求的,应核发建设工程规范验收合格证。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的,不得投入使用和办理房地产权登记。

第四十五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按规定缴纳有关费用;建设工程全面竣工验收后6个月内,应向市、县级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报送竣工档案。

市、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应建立地下管线信息库,地下管线的产权单位应按规定报送地下管线技术档案。

市、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应建立地下管线信息库,地下管线的产权单位应按规定报送地下管线技术档案。

第五章 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六条 违法建设的查处,按下列分工进行:

(一)经审批的建设工程,建设或使用过程中发生违法建设的,由审批的城市规划部门查处;

(二)越权审批和其他违法审批建设的,由上一级城市规划部门查处;

(三)未经审批的违法建设,由区、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查处;

(四)重要地区的违法建设、重大的违法建设以及认为应由其直接管辖的违法建设,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查处。

第四十七条 违法审批的城市规划、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或者作出错误的行政处理决定,由上一级城市规划部门或人民政府责令其纠正,或予以撤销,并对违法建设作出处理。

第四十八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根据城市规划部门的通知,协助制止和处理违法建设。对不执行违法处理决定的建设工程不予拨款、工程结算,不予供水、供电,不予办理入户、工商营业执照、房地产确权登记。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的,其土地批准文件无效,并由市、县级市人民政府追究批准人的行政责任;占用该土地进行建设的,由市、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违法建(构)筑物。

第五十条 擅自改变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定的用地单位、位置、界限或使用性质的,或非法转让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由原审批的城市规划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停止受理建设工程的申报手续;逾期不改正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自行失效。

第五十一条 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使用期限届满未退出的,或使用期限未满但城市建设管理需要限期退出而不退出的,由市、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责令限期退出,逾期不退出的,依法强制执行。

第五十二条 下列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设,应责令限期拆除:

(一)占用城市道路、人行道、街巷及建筑退缩地带的;

(二)占用城市广场、城市绿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和风景游览河段岸线的;

(三)损坏或影响城市市容景观、文物保护单位、纪念性建筑、文物古迹保护区和古树名木的;

(四)占用高压供电走廊和压占各类地下管线、渠箱、测量水文标志及其维护地带的;

(五)妨碍航空飞行安全的;

(六)妨碍城市交通、消防通道的;

(七)严重污染或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卫生,不能整治的;

(八)妨碍城市规划控制的通信通道的;

(九)危及自身或邻近建筑结构安全的;

(十)建筑间距不足,严重影响邻屋日照、通风采光等居住环境或正常使用的;

(十一)妨碍城市整体布局和近期城市规划实施的;

(十二)临时建设工程的使用期已满而未经批准延期使用的;

(十三)其他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

第五十三条 严重影响城市规划但近期内未实施城市规划,其建(构)筑物尚可暂时予以利用的,没收违法建(构)筑物。

没收后的建(构)筑物属国家所有,使用性质由城市规划部门确定。

第五十四条 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违法建设,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改正(含部分拆除)、补交有关费用,并处以违法建设部分的当时、当地、相当等级商品房价格50%以上80%以下的罚款,不能以商品房价格计算的,处以违法建设工程总造价3%以上5%以下的罚款;对造成违法建设的施工单位,处以违法建设工程总造价5%以上15%以下的罚款。

违法建设处理决定明确不予办理产权确认的,不得给予确权登记。

第五十五条 违法建设当事人不停止违法建设强行施工的,城市规划部门和城市规划监察机构可采取措施强行停止施工,所需费用由违法建设当事人承担。

第五十六条 违法建设当事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不按期缴交罚款的,从逾期之日起,每日加缴罚款额3%的滞纳金。

违法建设当事人在未执行处罚决定前,城市规划部门不得办理该当事人其他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报建申请和竣工验收等事项,直至行政处罚执行完毕。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的,由城市规划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拆除;逾期不改正或拆除的,依法予以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当事人承担。

第五十八条 违反城市规划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城市规划部门可以作出如下处理:

(一)对房地产开发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提请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警告、罚款、降低其资格等级或取消其资格的处分。

(二)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有关责任人,提请其所在单位或其上级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三)依照有关规定对建筑报建特许人给予警告、罚款,直至依法取消其资格的处分。

第五十九条 拒绝、阻碍城市规划部门及其监察机构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违法建设的审批责任人,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城市规划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一条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15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既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建设工程,是指新建、改建、扩建各类永久性或临时性建(构)筑物等建筑工程和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建筑工程,包括各类建(构)筑物的原状维修、改变结构或经营性建筑装修工程、改变建筑立面(含外立面装修)及各类搭建棚盖、设亭的摊档和施工工棚等。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

(一)城市道路、广场、桥梁、隧道、涵道、排水设施等市政设施工程;

(二)城市供水、供电、燃气、供热、电信、公交站场、停车场(库)等公用事业设施工程;

(三)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卫环保设施工程;

(四)城市防洪、防火、人防等防灾设施工程;

(五)城市公园等园林绿化设施工程;

(六)城市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工程;

(七)其他设施工程。

第六十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违法建设,包括下列情形:

(一)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

(二)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

(三)临时建设工程的使用期已满,或使用期未满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需要,城市规划部门已作出提前拆除决定而未按期拆除的;

(四)擅自改变建(构)筑物使用性质的;

(五)越权审批和其他违法审批建设的;

(六)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建设的。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重要地区,是指省、市党政领导机关和驻军领导机关驻地的控制范围,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珠江广州河段两岸、30米以上主干道两侧及交叉口、城市广场、公共绿地、市级以上主干道两侧及交叉口、城市广场、公共绿地、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区、传统民居区、近现代保护建筑等建设控制地带,火车站及其广场、汽车客运总站、内河客运码头、水源保护区、体育运动中心、体育场、珠江新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领事馆区、跨珠江各大桥的桥头广场、城市互通式立交及其控制范围。

县级市内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控制区,是指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广州国际机场、港口、铁路客运站、城市铁路线、轻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高速公路建设控制地带和危险品仓库区、垃圾填埋场、大型电厂、变电站、高压供电走廊、流溪河和西江、东江水源保护区、从化温泉及花都鞭蓉嶂旅游度假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等。

建筑报建特许人,是指持有《广州市建筑报建特许人》证书者,办理建筑报建手续的特定许可人。

重要地区、县级市内市总体规划重要控制区的具体范围,本条例和市总体规划没有明确的,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

第六十五条 本条例自1997年4月1日起施行。1986年12月16日广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由市人民政府颁布的《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注:本篇法规已被修订,新法规名称为《广东省拆迁城镇华侨房屋规定》(发布日期:2004年11月26日 实施日期:2005年1月1日)

广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79号)

《广东省拆迁城镇华侨房屋规定》已由广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1995年5月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95年5月18日

广东省拆迁城镇华侨房屋规定

(1995年5月9日广东省第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保证城镇建设的顺利进行,妥善处理拆迁城镇华侨房屋,保护华侨业主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华侨房屋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城镇的以下几种房屋:

(一)华侨、归侨的私有房屋;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用侨汇购建的私有房屋;

(三)依法继续华侨、归侨的私有房屋。

第三条 华侨房屋的所有权和继承权以及宅基地(包括附属庭园地)的土地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拆迁华侨房屋和占用其宅基地。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或者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华侨房屋拆迁工作。

第五条 需要确认的的华侨房屋,由业主提出申请,经房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侨务部门审核确认。

第六条 依法持有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单位需要拆迁华侨房屋的(以下简称拆迁人),必须与被拆迁的华侨房屋业主签订补偿、安置协议后,方准拆迁。

因城镇建设需要,拆迁属落实华侨房屋政策而未发还产权的华侨房屋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代办拆迁手续,经办理公证和证据保全手续后,方可拆迁。

第七条 拆迁人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对被拆迁的华侨房屋业主给予补偿、安置;华侨房屋业主必须服从城镇规划和建设需要,在规定期限内办理有关手续,完成搬迁。第八条 经批准拆迁华侨房屋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以房屋拆迁公告形式予以公布,拆迁人应当同时书面通知业主或者其代理人。业主或者其代理人接到通知后,应在规定时间内与拆迁人办理拆迁手续(业主居住在国外的可在6个月内,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的可在3个月内)。因特殊情况不能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的,业主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在期限届满前向批准拆迁的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提出延期申请。逾期不办理的,由当地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代办拆迁手续,但补偿、安置协议须经公证机关公证,并办理证据保全手续。

第九条 拆迁人与业主应共同协商,签订补偿、安置协议。双方协商不一致的,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条 拆迁华侨住宅房屋,业主要求调换产权的,按照原房屋建筑面积在新建住宅房屋中调换相同建筑面积的,不作差价结算;调换建筑面积不足原房屋建筑面积的部分,按照原房屋的同期同一地段商品住宅价格结算;调换建筑面积超过原房屋建筑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的部分,按照调换新房屋的同期同一地段商品住宅价格结算。

第十一条 拆迁华侨非住宅房屋,业主要求调换产权的,按照原房屋建筑面积在新建非住宅房屋中调换相同建筑面积的,不作差价结算;调换非住宅房屋产权建筑面积不足原房屋建筑面积的部分,按照原房屋的同期同一地段同类用途的商品价格结算;调换非住宅房屋产权建筑面积超过原房屋建筑面积的部分,按照调换新房屋的同期同一地段同类用途的商品价格结算。第十二条 拆迁华侨房屋(包括住宅、非住宅),业主要求作价补偿的,按照所拆房屋的使用性质和建筑面积的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结算,或者由当地房地产交易所参考同期同类房屋市场交易价格给予评估,采用的结算方式由业主选定。

第十三条 拆迁华侨房屋附属设施包括天井、庭院、花园等不作产权调换,但应当予以补偿。其中天井面积按照同期同一地段住宅房屋商品价格1:0.5结算予以补偿;花园、庭院部分按照花园、庭院所占土地面积的住宅用地基准价以及花园、庭院设施价值给予补偿。

第十四条 拆迁华侨出租住宅房屋,原承租户的住房由拆迁人解决,或者由拆迁人与承租户单位协商解决,原租赁合同终止。

第十五条 拆迁华侨房屋,用于住宅和商住建设的,应当就地或就近回迁安置。按城市规划全部用于市政、公益建设,不能就地或就近安置。需要异地永迁安置,从区位好的地段迁到区位差的地段或者从市区迁到市郊区的,应当适当增加安置面积,其比例不能低于1:1.2。

第十六条 第十七条 本规定适用于旧城区改造拆迁的华侨房屋。

拆迁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台湾同胞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城

镇的私有房屋,适用本规定。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7年3月7日广东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广东省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拆除城镇华侨房屋的规定》同时废止

第三篇: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环保局关于广州市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

【发布单位】广州市

【发布文号】穗府办(2006)44号 【发布日期】2006-12-26 【生效日期】2006-12-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州市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环保局关于广州市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穗府办(2006)44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市环保局制订的《广州市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环保局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广州市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市环保局

为进一步完善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机制,切实解决饮食服务业油烟、噪声、污水排放等问题,积极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目标,突出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城市,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和《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等法律、法规,着力解决广大市民关心的饮食服务业污染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完善饮食服务业布局规划,确保饮食服务业布局既便民,又不扰民;依靠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实现饮食服务业污染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防治转变;逐步整治不符合《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污染扰民严重的饮食服务业户,力争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100%,大幅压减污染投诉。

三、总体任务

本方案包括新建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和现有饮食服务业污染整治两大部分。重点建立环保、工商、规划等部门对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继续推进饮食服务业改用清洁能源;依法查处未经规划、环保、工商等职能部门审批,未使用清洁能源,未安装油烟治理设施,油烟、噪声、污水超标排放或严重扰民的饮食服务业户;对不符合《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第二十五条、二十七条和二十八条规定的饮食服务业户限期整改。

四、工作架构

建立市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部署和督促推进我市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协调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由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任召集人,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成员单位为市环保局、规划局、工商局、卫生局、公安消防局、国土房管局、城管办、城管支队及各区、县级市政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办公室人员由市环保局、规划局、工商局、城管支队派员组成。

(一)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

1.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

2.协助联席会议协调饮食服务业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监督、跟踪本方案的实施;组织召开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协调会、通报会,协调解决单个部门难以独立解决的工作难题;组织开展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的检查、考核;定期或不定期编制工作简报,向联席会议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3.推进新建项目并联审批平台、污染投诉信息共享平台、违法行为联合查处平台的建立,促进各平台有效运转。

(二)市工商局职责。

1.严格把好饮食服务业营业执照核发关。

2.对未依法取得环保批准性文件或已取得的批准性文件被吊销、撤消或者有效期届满后未重新办理环保审批手续,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撤消注册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

3.与环保、规划、卫生、消防等部门合作,共同建立新建项目并联审批和污染投诉信息共享平台,联合查处违法行为。

4.查处、取缔无照和超范围经营的饮食服务业户。

5.督促下级部门配合开展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

6.定期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三)市规划局职责。

1.制定和完善饮食服务业的布局规划。

2.严格把好新建饮食服务业使用功能审批关。

3.严把改变房屋使用功能关,防止因此造成污染扰民。

4.与环保、工商、卫生、消防等部门合作,共同建立新建项目并联审批和污染投诉信息共享平台,联合查处违法行为。

5.督促下级部门配合开展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

6.定期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四)市环保局职责。

1.严格把好新建饮食服务业项目的环保审批关。

2.建立饮食服务业户的环保审批指引。

3.与工商、规划、卫生、消防等部门合作,共同建立新建项目并联审批和污染投诉信息共享平台,联合查处违法行为。

4.抓住重点,深入开展饮食服务业污染扰民问题的整治和查处工作。

5.配合全市天然气置换工程,逐步推进管网范围内饮食服务业户改用天然气。

6.深入推进油烟治理,建立油烟治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

7.督促下级部门配合开展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

8.定期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五)市国土房管局职责。

1.配合规划部门把好改变房屋使用功能和房屋租赁关,防止因此造成污染扰民。

2.与环保、工商、规划、卫生、消防等部门合作,共同建立违法出租、使用建筑物和土地的信息共享平台,联合查处违法行为。

3.督促下级部门配合开展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

4.定期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六)市城管办职责。

1.将饮食服务业占道经营、无证摊档乱摆卖专项整治工作纳入计划并抓好落实。

2.协调、监督市城管支队开展饮食服务业占道经营和无证摊档乱摆卖专项整治执法工作。

3.督促下级部门配合开展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

(七)市城管支队职责。

1.定期开展饮食服务业占道经营、无证摊档乱摆卖专项整治执法工作。

2.配合环保等部门联合开展饮食服务业污染整治专项执法工作。

3.督促下级部门配合开展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

4.定期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八)市卫生局职责。

1.与环保等部门联合开展饮食服务业污染整治专项执法工作。

2.与环保、工商、规划、消防等部门合作,共同建立新建项目并联审批和污染投诉信息共享平台,联合查处违法行为。

3.查处、取缔无证经营的饮食服务业户。

4.督促下级部门配合开展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

5.定期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九)市公安消防局职责。

1.与环保等部门联合开展饮食服务业污染整治专项执法工作。

2.与环保、工商、规划、卫生等部门合作,共同建立新建项目并联审批平台和污染投诉信息共享平台,联合查处违法行为。

3.督促下级部门配合开展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

4.定期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十)市市政园林局职责。

1.推进天然气置换工作,制定饮食服务业使用天然气计划并抓好落实。

2.配合环保部门,进一步推进饮食服务业使用清洁能源的工作。

3.定期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十一)各区、县级市政府职责。

1.建立本级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

2.依照本方案制定各自辖区的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方案。

3.组织、协调本级环保、工商、规划、卫生、消防等部门按照联席会议的部署开展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

4.监督、协调本级环保、工商、规划、卫生、消防等部门落实本方案和辖区防治方案中的有关措施。

5.定期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本方案的实施情况。

五、工作步骤

(一)第一阶段:组织动员阶段(2006年12月25日至2007年1月20日)。

2007年1月15日前,开展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的调查和宣传工作。召开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动员大会,宣传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的目的、意义及主要任务、实施计划,并进一步核定纳入第一批整治的饮食业户名单。

2007年1月20日前,建立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架构,各有关单位将联席会议的联络员名单、联系电话、传真电话、通信地址等报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依据本方案细化本单位的工作方案,并报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

(二)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7年1月21日至2007年12月31日)。

2007年1月底前,由市环保、工商、规划等部门联合发文,将饮食服务业项目环保审批工作纳入全市用地规划审批和工商营业执照核发工作程序中;启动跨部门新建项目并联审批平台建设。

2007年5月底前,完成全市饮食服务业布局规划的制定工作;完成饮食服务业燃煤(油)锅炉改用天然气的试点工作;各单位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交阶段性工作总结。

2007年8月底前,建成跨部门新建项目并联审批平台和污染投诉信息共享平台并投入运行,完善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各单位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交阶段性工作总结。

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配合天然气置换工程,推进饮食服务业锅炉改用天然气等清洁燃料的工作;各部门不定期组织专项执法行动,分3批整治饮食服务业户污染问题;组织3次各部门联合执法行动,共同查处污染饮食服务业户;各部门加强沟通,合力处置未经规划、环保、工商等职能部门审批及污染扰民的饮食服务业户。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1月1日至2月29日)。

各部门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交工作总结,由联席会议办公室汇总并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饮食服务业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议,报市政府。

六、任务分工

(一)新建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

1.制定和完善饮食服务业布局规划。

在各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中,针对饮食服务业的特点,结合《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的要求,制定饮食服务业的布点规划,指导和规范饮食服务业布局,从源头上解决饮食服务业户布局不合理,容易造成污染扰民的问题。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各区、县级市政府。

配合单位:市环保局,各区、县级市环保局、规划分局。

完成时间:2007年5月。

2.严格把好新建饮食服务业使用功能审批关。

根据《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由市规划局和市环保局联合发文,禁止在不含商业裙楼的住宅楼、未设立配套规划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楼层、与周边住宅楼的距离少于5米的场所设置饮食服务业项目,或将上述场所改为饮食服务业经营场所;对法规允许、但有可能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饮食服务业用地审批,应向周边居民、单位公示和听证;在饮食服务业布点规划完成后,对不符合布局规划的饮食服务业建设项目,工商、环保、卫生等审批部门坚决不予受理。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环保局。

配合单位:各区、县级市规划分局、环保局。

完成时间:2007年1月。

3.严格把好新建饮食服务业项目环保审批关。

按照《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严格把关,对不符合有关选址条件的饮食服务项目坚决予以否决,对符合有关选址条件的,明确提出燃料使用、油烟治理、噪声治理等要求。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各区、县级市环保局。

4.制定新建饮食服务业项目环保审批指引。

细化《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等规定,制定饮食服务业环保审批指引,向规划、工商等部门以及广大市民和饮食服务业经营者进行宣传,使其了解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和要求,从源头上有效防止新的饮食服务业污染。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配合单位:各区、县级市环保局。

完成时间:2007年2月。

5.严格把好饮食服务业营业执照核发关。

按照国务院《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由市工商局和市环保局联合发文,要求各级工商部门将环保部门的批准性文件作为办理饮食服务业注册登记手续和核发营业执照的必备材料之一,配合环保部门对污染防治进行联合把关,从源头上杜绝因饮食服务业项目选址不当带来污染扰民问题。

责任单位:市工商局、环保局。

配合单位:各区、县级市工商分局、环保局。

完成时间:2007年1月。

6.建立跨部门的新建项目并联审批平台。

建立包括规划、工商、环保、卫生、消防等跨部门的新建饮食服务业项目并联审批平台,由各部门分别在规定时间内对新建饮食服务业项目提出初步审批意见,并在平台上公布,对完全符合条件的项目才引导其进一步完善有关手续。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工商局、环保局、卫生局、公安消防局。

配合单位:各区、县级市规划分局、工商分局、环保局、卫生局、公安分局。

完成时间:2007年8月。

(二)现有饮食服务业的污染整治。

1.配合天然气置换工程,逐步推进管网内饮食服务业户改用天然气。

继续推进饮食服务业“油改气”工程,配合天然气置换工程的4个阶段,以海珠区为试点,逐步分批大力推进管网内饮食服务业户锅炉、茶炉、大灶改用天然气等清洁燃料的工作(纳入本市建成区范围内未使用清洁能源的饮食服务业锅炉共57家62台、茶炉共45家50个、大灶共118家268个)。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各区、县级市环保局。

配合单位:市市政园林局。

完成时间:2007年6月第一批,2008年3月第二批,2010年12月第三批。

2.深入推进油烟治理,建立油烟治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

督促未安装油烟治理设施的饮食服务业户安装油烟治理设施,2006年前监督100餐位以上的饮食服务业户完成油烟治理设施的安装工作。总结前期经验,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建立饮食服务业油烟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机制。以越秀区等老城区为试点,建设油烟治理设施在线监控系统,确保油烟治理设施正常有效运行。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各区、县级市环保局。

完成时间:2007年2月第一批(见附件),2007年8月第二批,2007年11月第三批。

3.抓住重点,深入开展饮食服务业污染扰民问题的整治和查处工作。

重点对不符合《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未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污染(噪声、油烟、废水)扰民严重的饮食服务业户开展整治工作,依法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对逾期不整改、治理,或整改、治理无效的饮食服务业户,依法查处,并引导其改营无污染行业,或提请同级政府责令停业,或限期搬迁、关闭。

环保部门定期整理无营业执照、或有营业执照但未依法取得环保批准性文件、或已取得的批准性文件被吊销、撤消或者有效期届满后未重新办理环保审批手续而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饮食服务业户的有关信息和处理建议,向工商部门发送“行政建议函”,提请依法处置。同时,环保部门对工商部门通报的环境违法业户及时进行查处。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各区、县级市环保局。

配合单位:市工商局,各区、县级市政府、工商分局。

完成时间:2007年2月第―批(见附件),2007年8月第二批,2007年11月第三批。

4.加大整治少数民族饮食业户污染扰民力度。

由市协作办协调西北少数民族饮食业经营者主要来源地政府或驻穗办事机构,组织有关驻穗机构向少数民族经营者宣传我市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的规定,指导其守法经营。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少数民族饮食业户污染扰民的执法力度。

责任单位:市协作办、工商局、环保局、城管支队、公安局。

配合单位:各地政府或驻穗办事机构,市民族宗教局。

完成时间:2007年2月。

5.深入开展对无证、无照和超范围经营饮食服务业户的查处和取缔工作。

按照国务院《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对无证、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引起污染扰民的饮食服务业户进行取缔和查处。

责任单位:市工商局、卫生局,各区、县级市工商分局、卫生局。

配合单位:市环保局,各区、县级市环保局。

完成时间:2007年2月第一批,2007年8月第二批,2007年11月第三批。

6.进一步取缔非法占道经营饮食业户。

取缔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人口集中地区、文教科研区露天从事产生油烟、噪声、恶臭及其他刺激性异味的食品加工等非法经营活动。

责任单位:市城管支队,各区城管大队。

配合单位:市环保局,各区、县级市环保局。

完成时间:2007年2月第一批,2007年8月第二批,2007年11月第三批。

7.严把改变房屋使用功能关,防止因此造成污染扰民。

制定并颁布实施有关规定,对改变房屋使用功能进行严格把关,杜绝在不符合《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有关场所经营饮食服务业项目。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各区、县级市规划分局。

配合单位:市国土房管局、环保局,各区、县级市国土房管局、环保局。

完成时间:2007年2月。

8.建立跨部门的违法行为联合查处平台。

环保、工商、规划、城管、卫生等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查处未经规划、环保、工商审批、无卫生许可证、不符合《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规定的饮食服务业户。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工商局、环保局、卫生局、城管支队。

配合单位:各区、县级市规划分局、工商分局、环保局、卫生局,各区城管大队。

9.建立跨部门污染投诉信息共享平台。

各级环保、工商、规划、卫生等部门将群众投诉的饮食服务业户污染情况和处理意见、建议等信息共享,形成各部门联合查处、整治饮食服务业户污染的协作机制,有效整治饮食服务业污染。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工商局、环保局、卫生局、城管支队。

配合单位:各区、县级市规划分局、工商分局、环保局、卫生局,各区城管大队。

完成时间:2007年8月。

七、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三个到位”。

为确保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由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协调和推动各有关部门接任务分工认真组织开展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划定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关于划分高污染燃料的规定)的通知》(环发[2001]37号),分近期、中期、远期划定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区域范围,从政策上促进饮食服务业改用清洁燃料。

(三)建立工作制度,确保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1.建立定期督办制度。由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本方案要求,定期召开会议,督促各相关责任部门按期完成阶段性目标。各相关部门须明确工作责任人,并根据阶段性目标的具体要求,定期以书面形式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2.建立工作信息制度。各相关部门须明确一名信息员,以月报、季报的形式定期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进度、工作经验、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联席会议办公室汇总后定期向联席会议报告。

3.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对涉及群众环境权益的饮食服务业建设项目,相关审批部门要实行公示或听证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

(四)加大宣传力度,促使饮食服务业主自觉开展污染防治工作。

1.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强对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2.定期举办饮食服务业经营者环保培训班,有效提高饮食服务业经营者的环境法律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3.积极引导饮食服务业经营者参与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在居民与经营者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五)拓展资金渠道,确保防治工作深入开展。

1.加大防治资金投入。各级环保部门应要求有关饮食服务业户特别是仍未使用清洁能源的业户按照本方案的任务和要求,制订本单位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的资金预算,拓展资金渠道,确保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政府部门根据污染防治项目的环境效益,按规定给予一定的补助。

2.强化防治资金的监管和绩效评价。各级环保部门应监督饮食服务业户充分发挥污染防治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确保资金落实、效益明显。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清欠办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清欠办《南京市建筑业施工企业民工工资保障金管理

办法(暂行)》的通知

(宁政办发〔2006〕5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清欠办拟定的《南京市建筑业施工企业民工工资保障金管理办法(暂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六年四月十日

南京市建筑业施工企业

民工工资保障金管理办法(暂行)

(市清欠办 2006年3月)

第一条 为保障建筑施工企业民工工资的正常支付,维护建筑业施工企业民工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根据《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和《江苏省建筑劳务工程款和建筑业企业工资支付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市区从事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和建筑施工企业均应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和与其相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装饰装修、城市园林绿化等工程。

第三条 南京市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负责建筑业施工企业民工工资保障金(以下简称保障金)的综合管理。南京市建筑工程局(以下简称市建工局)具体负责保障金收缴、支付和退还等日常管理工作。

市建设、建工、市政公用、园林、交通、水利、劳动保障等部门应在各自的职责内做好施工企业民工工资的协调与保障工作。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保障金,是指由施工企业缴纳,在施工企业因故未能及时支付民工工资的情况下,用于支付民工工资的应急保障资金。

第五条 保障金缴纳标准:

(一)总承包特级企业100万元,总承包一级企业70万元,总承包二级企业50万元,总承包三级企业20万元;

(二)专业承包一级企业50万元,专业承包二级企业20万元,专业承包三级企业10万元。

第六条 已在本市从事建设工程施工的企业,应当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30日内,按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缴纳保障金。新进入本市的施工企业,应当在签定建设工程合同前按本办法

第五条的规定缴纳保障金。

逾期未按本办法规定足额缴纳保障金的施工企业,不得在本市承接各类建设工程。第七条 施工企业缴纳保障金达到规定标准后,期满一年未发生拖欠民工工资行为的,由企业提出申请,可以退还本企业保障金总额的20%;连续两年以上未发生拖欠民工工资行为的,每年分别退还余额的30%,但累计退还的数额最多不超过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保障金缴纳标准的70%。

施工企业发生因拖欠民工工资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第二年该企业民工工资保障金按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标准的2~3倍缴纳。

前款措施的实施,由市建工局及各相关部门于每年三月份提出,市建委组织相关部门研究确定。

第八条 市建工局在市建设系统政务大厅设立保障金缴费、支付窗口。市建工局收缴保障金后,应当当场出具相关收据和证明。

第九条 施工企业在投标时,应当向招标人、招标投标监管部门出具执行保障金制度的承诺书。承诺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按照本办法规定缴纳保障金;

(二)施工期间及时、足额支付民工工资。

第十条 签订建设工程合同时,建设单位应当要求施工企业出具缴纳保障金的证明。第十一条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施工许可证、批准开工报告时,应当查验施工企业缴

纳保障金的证明。

第十二条 施工企业在难以支付民工工资时,可以申请使用本企业的保障金支付民工工资。施工企业申请使用保障金后,应当在90天内等额补足;如按本办法第七条的规定已提前退还保障金的,其保障金缴纳标准按本办法第五条执行。

第十三条 使用保障金应当遵照下列程序:

(一)施工企业填报《南京市建筑施工企业使用工资支付保障金申请表》,提交建设系统政务大厅保障金支付窗口;

(二)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及市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对企业的申请进行核实,并签署核准意见;

(三)市建工局根据核准额度在保障金账户中支付;

(四)在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及劳动保障部门的监督下,由施工企业支付给民工个人,由民工个人签字领取。

第十四条 施工企业撤离本市,或者企业注销,或者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备案后期满一年未承接新工程项目的,经施工企业申请可以全额退还保障金。保障金的全额退还应当依照下列程序:

(一)施工企业填报《南京市建筑施工企业民工工资保障金退还申请表》,提交建设系统政务大厅保障金支付窗口;

(二)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退还保障金的决定,并在统一的媒体上进行公示;

(三)公示期满15天后,市建工局向无拖欠民工工资情况的施工企业退还保障金余额和银行活期利息。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或者总承包施工企业应当确保工程款或者分包工程款的及时到位。建设单位未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工程款,或者总承包企业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分包工程款,造成建筑施工企业或者分包企业拖欠民工工资的,由建设单位或者总承包企业以未结清的工程款为限,先行垫付拖欠民工的工资。

已获得工程款的施工企业,应当先行支付拖欠的民工工资。

第十六条 施工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招工用工,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得以工程款拖欠、结算纠纷、垫资施工等理由克扣或者拖欠民工工资。

施工企业应当将民工工资直接发放给民工本人,不得将民工工资发放给“包工头”或者其他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

施工企业应当建立民工工资发放台帐。

第十七条 总承包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对分包企业用工及工资支付的管理,分包企业发生拖欠民工工资的,总承包企业负有连带责任。

第十八条 市建工局应当在每月10日前将各企业保障金的缴纳、使用及账面情况报市建委及相关部门。

第十九条 市建工局应当对保障金的缴纳、支付、退还等加强日常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做好统计台账工作,并接受市相关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条 保障金的缴纳支付情况作为施工企业及项目负责人信用评定、评优的考核内容。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相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罚。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南京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6年04月10日 实施日期:2006年05月01日(地方法规)

第五篇: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信息办2004年至2005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

【发布单位】广州市

【发布文号】穗府办〔2004〕56号 【发布日期】2004-11-01 【生效日期】2004-1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州市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信息办2004年至2005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

(穗府办〔2004〕56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市信息办《2004年至2005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业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市信息办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四年十一月一日

2004年至2005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

“十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五”计划》(以下简称《信息化“十五”计划》)和《2001年至2003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动信息化进程,“数字广州”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为建立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实现《信息化“十五”计划》所确立的各项目标,特制定本实施纲要,以指导全市2004年至2005年的信息化工作。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2004年至2005年是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两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各项目标的重要两年。广州信息化建设要抓住机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建立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为总体目标,以整合资源、协调发展、普及应用、带动产业为主线,在今后两年内全面推进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一)2004年至2005年广州市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需求,按照中央和省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走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道路,努力做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信息资源开发统筹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与社会信息化统筹发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与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统筹发展,城区与郊区县、广州与周边区域信息化统筹发展,扩大普及信息消费与建设网络文明统筹发展,使信息化成为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文化建设和区域辐射带动等方面的重要支撑和动力。

(二)2004年至2005年广州市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需求导向,突出重点;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分层推进,务求实效;整合资源,拉动产业;局部调整,适度前瞻。

(三)2004年至2005年广州市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到2005年,信息化综合指数位于全国大城市前列,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形成广州国际“信息港”的基本框架,使广州成为泛珠三角区域和东南亚地区处于枢纽地位的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具体目标如下:

1?敷设光缆将达到80万纤芯公里(含中继光缆和接入层光缆),高速IP城域网带宽超过800吉位/秒,因特网出口带宽超过90吉位/秒,LAN和WLAN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2?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超过80台,每百人拥有电话机(含移动电话)接近300台,因特网用户数超过450万户,家庭宽带上网比例超过60%,城镇人均年信息消费占总消费比重达到13%左右。

3?所有政府部门网络实现互联互通,上网办理的政府公共服务项目超过60%,实现电子公文传递和办理的政府部门超过80%。

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各级各类学校上网率达到95%,教育和科研网络学校覆盖率达到90%,高中、初中、小学计算机人机比例分别达到8:

1、10:

1、15:1。布设城市多媒体信息服务终端超过2000台。

5?建有企业内部网络的企业比例达到70%,拥有国际互联网域名的企业超过60%。开展电子商务的大中企业超过20%,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市商品批零总额的比例达到6%。

6?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1%。

二、主要建设项目

依照2004年至2005年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共安排八大领域83个重点项目。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信息通信管道规划与建设管理工程:市信息办、市建委牵头,市规划局、市交委、市市政园林局、市人防办共同负责,到2005年完成全市信息通信管道规划,逐步实现全市集约化信息管线的共建共用。

2?城域基础信息通信网络工程:电信、移动、联通、通信、铁通、广州宽带主干网公司等电信运营商共同负责,到2005年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功能性指标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为创建国际信息港奠定基础。

(1)城域主干通信网工程,到2005年底新建中继传输光缆20万纤芯公里,新增2兆位/秒端口5万个,新增IP城域网带宽550吉位/秒,新增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超过80吉位/秒。

(2)城域宽带接入网工程,到2005底新建接入层光缆20万纤芯公里,新增接入传输网络2兆位/秒端口5万个,新增宽带(含ADSL、LAN、WLAN等)端口100万线。

(3)城域移动通信网工程,到2005年底逐步完成2000个无线基站的集约化改造,500多个新建基站实现“共站”,美化市区20条主要景观道路天线外貌。

(4)城域通信业务网工程,推动电话网向宽带化、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数据及多媒体传输等增值业务;积极推动移动交换网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平稳过渡,满足社会对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3?国家互联网络广州交换中心改造工程:省通信管理局牵头,有关网络通信公司参与建设,到2005年底交换中心网络性能得到明显改善,逐步实现泛珠三角不同运营商网络的互联互通。

4?城市宽带多媒体服务网: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负责组织实施,到2005年底建成覆盖城区的数字化宽带双向有线电视网络,数字电视用户数全国领先。

5?“村村通”有线电视和数字多媒体信息工程: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负责,到2005年底全市500人以上的自然村基本实现通有线电视,条件较好的区率先实现100人以上的自然村100%通有线电视。

6?广州市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市信息中心、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到2005年实现与党委、人大、政协、纪委机关内部网的互联互通,建成一个符合涉密要求的、安全、可靠、高速的内部网络平台。

7?广州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市信息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各区县级市参与建设,到2005年底初步构建起一个覆盖广州市五大机关、连通14个区县级市及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网络主干带宽能力达到10GB/S、可扩展性强、可靠性高的高速城域网络平台。

8?“数字亚运”工程:市信息中心、市体育局负责组织建设和实施,到2005年重点开展广州亚运会网站建设,并启动亚运会数据处理系统主数据处理中心的规划和前期建设。

(二)信息技术应用与推广项目。

1?电子政务项目。

(1)政府门户网站升级改造项目:市信息中心、市政府办公厅负责,市政府各部门参与,到2005年基本完成“中国广州政府”门户网站升级改造,并成为市政府的政务信息发布平台和外网业务处理平台。

(2)政府办公和管理信息系统: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市府组成部门、各直属单位联合建设,到2005年初步实现市公文交换系统与各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有机整合和信息互通。

(3)大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市信息办牵头,市劳动保障局、市民政局、市信息中心、市残联、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财政局、市地税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建设,到2005年底全面完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核心业务和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和公共平台工程设施的建设。

(4)市场监管信息化工程:市市场整顿办公室、市工商局、市商业局、市物价局等部门负责,到2005年基本形成汇集市工商局、市商业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质监局、市物价局等各相关的横向与纵向部门的市场监管网络。该工程主要子项目包括:

①食品安全信息服务平台由市市场整顿办公室、市工商局牵头,市商业局、市质监局、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相关部门参与建设;

②市场快速反应系统由市商业局牵头,市计委、市统计局等参与建设;

③价格信息服务系统由市物价局负责组织实施;

(5)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市财政局负责实施,到2005年底基本实现与省及区、县级市财政部门各级数据库的联通,与预算单位、税务、国库、代理银行的联通,建设有机统一、完整的财政业务应用系统。

(6)“大经贸”管理服务信息化工程:市外经贸局负责组织实施,到2005年底初步形成外贸、外资和外经业务区域性管理服务系统,并通过与“金关”、“中国电子口岸”等系统的整合,营造广州市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所须具备的“大经贸”环境。

(7)公安信息化工程(金盾工程):

①公安系统信息网络:市公安局牵头组织实施;

②110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市公安局牵头组织实施;

③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市公安局牵头组织实施;

④第二代身份证IC卡工程:市公安局牵头组织实施;

⑤政法信息网工程:市政法委牵头组织实施,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国家安全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参与建设;

⑥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救灾指挥系统:市政府办公厅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建设。

(8)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工程:市知识产权局负责组织实施,到2005年初步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市各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大中型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络体系。

2?城市建设与交通管理信息化项目。

(1)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化工程:市建委牵头,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市政园林局、市环保局、市国土房管局、市环卫局、市人防工程办、市城市综合执法支队参与建设,主要子项目包括:①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系统;②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一体化工程;③城市房屋管理系统;④环境信息系统;⑤三防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质监测和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等;⑥市政设施、供水、燃气、城市园林、绿化、污水处理等管理业务系统。

(2)智能交通系统平台:市交委负责组织实施,到2005年初步建成集成ITS交通共用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交通电子政务管理信息平台的交通信息枢纽中心。

3?社会事业信息化项目。

(1)社区信息化应用工程:市信息办牵头,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市相关单位参与建设,到2005年底完成全市60条街道社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推广;到2006年底基本完成全市市区所有街道的实施推广;力争到2005年6月建成具有信息化示范功能的试点镇。

(2)市民卡应用系统:市信息办牵头,市劳动保障局、市民政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市残疾人联合会、市卫生局、市信息中心等部门参与建设。

(3)网络文化工程: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负责组织实施,市信息办等部门参与建设。主要的子项目包括:

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文化局负责组织实施,广州图书馆等参与建设,到2005年全面实现与国家和各省、市(县)数字图书馆的联网,实现数字化图书、期刊、多媒体音像资料的整合和资源共享;

②广州文化信息网:市文化局牵头组织实施;

③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版权管理信息化工程: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负责,到2005年实现新闻信息资源和音像资料的共享;

(4)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实施,到2005年实现全市卫生管理信息化。

(5)科技信息网络工程:市科技局负责实施,到2005年建成科技管理和科研单位之间互联互通的科技信息网络,实现科技领域信息资源共享。

(6)城市多媒体终端应用系统:市信息办牵头,有关企业负责建设,到2005年底增布1000台,覆盖市区主要公共场所。

4?企业信息化项目。

(1)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市经委负责组织实施,到2005年底大型企业建立内部网和企业网站达到100%,ERP、CRM、OA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覆盖率达85%。其中主要子项目包括①大中型企业内联网、外联网平台;②制造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③数字化仿真系统和过程自动控制系统;④工业原材料交易和物流平台。

(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督平台:市国资委、市经委牵头,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信息中心联合建设,2005年底前基本建成。

(3)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市经委、市信息办、市科技局负责。

(4)供应链管理信息化试点工程: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广百股份有限公司、广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实施。

5?电子商务项目。

(1)物流信息平台(含口岸通关物流信息系统):市交委牵头,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防部门参与建设,到2005年初步搭建起物流信息平台基础框架,上连国家电子数据中心,实现报、通关服务,下连各企业物流信息平台,降低物流成本占GDP比重2%,提高第三方物流市场占有率达到15%。

(2)社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市信息办、市工商局牵头,市公安局、市质量监督局、市人事局、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市国税局、市地税局、海关以及各银行等部门和单位参与建设,2005年底前初步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适合中国国情、体现广州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雏形。

(3)“羊城通”电子收费系统:市交委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建设,到2005年基本普及“羊城通”在各个消费领域的应用。

(4)广州名优产品电子商务网:市工商局和市经委牵头建设。

(5)邮政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市邮政局负责组织实施,到2005年完成邮政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6)大型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信息化工程:市农业局、市信息办、市计委牵头,市商业局等相关部门参与建设,到2005年底初步建成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和广州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电子拍卖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

(7)旅游信息系统:市旅游局负责组织实施,力争2004年底建成使用,2005年底前通过计算机网络报送旅游统计信息的企业达90%以上。

6?农业信息化项目:市农业局负责,到2005年农业信息化综合指数接近60%,形成完善的成员社会化、结构网络化、信息服务专业化、手段现代化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其中重点子项目有“广州价格”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农业局信息资源整合平台、海洋综合管理监控信息系统等。

(三)信息资源开发项目。

1?政府数据中心工程:市信息中心牵头,相关部门和区县级市参与建设,到2005年底建立起一个数据规范、互惠互利、共用共享的市级政府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基础和公共信息资源。

2?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包括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基础信息库、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的建设,到2005年基本建成全市自然人、法人、1:2000的空间基础地理信息和以统计指标为主的宏观经济信息等四大基础数据库,并通过政府数据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1)人口基础信息库:市信息中心牵头,市公安局、市统计局、市人口计生局、市人事局、市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参与建设;

(2)法人基础信息库:市质监局、市工商局牵头,市编委办、市民政局、市统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药监局、市文化局、广州海关、银行等部门参与建设;

(3)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市规划局、市国土房管局牵头,有关部门参与建设;

(4)社会经济发展宏观数据库系统:市统计局牵头,市计委等参与建设。

(四)区域信息化建设项目。

1?电子政务系列工程:各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到2005年底区委、区政府各直属单位内部和各单位之间全部实现网上办公和网上公文流转,提高办公效率和为民服务水平。

2?电子社区系列工程:各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到2005年底在全市所有街道完成有关网络联通、软件安装、数据整合、业务服务工作。

3?电子商务系列工程:各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4?山区信息化工程:从化市、增城市、花都区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5?广州大学城信息化工程:广州大学城指挥部、省教育厅、市信息办负责组织实施,到2004年底完成大学城一卡通管理中心和各校园管理分中心建设,达到50000张的发卡能力。

6?“数字南沙”信息化工程:南沙开发区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

(五)信息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项目。

1?国家级软件生产和出口基地建设:市计委、市科技局牵头,有关园区和软件企业参与建设,到2005年软件企业销售收入预期达到200亿元,其中软件出口2亿美元(含嵌入式软件)。

2?微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市信息办、市经委、市计委、市科技局和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广州软件园负责,力争至2005年底,初步形成包括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框架。

3?通信、计算机和数字视听等电子信息设备产业基地建设:市经委、市计委和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负责。

4?光电子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建设:市计委、市科技局和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负责。

5?现代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市信息办、广州信息协会牵头,有关部门参与建设,2004年启动第一轮咨询业资质评审工作;2005年重点完成信息服务业基本情况调查和发展战略研究。

6?关键共性信息技术的研发:市科技局牵头,有关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参与。

(六)信息安全体系建设项目。

1?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市信息办牵头,市保密局、市公安局、市国家安全局参与建设,到2005年底在继续完善现有的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和信息安全标准、技术和产品体系。

2?数字证书认证管理体系建设与推广应用:市信息中心牵头,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国税局、市经委等单位参与组织实施。

3?政府数据异地容灾备份中心:市信息中心负责规划建设和实施。

(七)信息化政策法规环境建设项目。

1?信息化建设相关法规与标准制订。

(1)电子政务相关法规与标准制订:市法制办、市信息办、市质监局负责。

(2)电子商务相关法规与标准制订:市信息办、市经委、市法制办负责。

(3)基础数据库相关标准与规范制订:市信息办和市质监局牵头,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规划局、市国土房管局、市教育局参与。

2?广州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市信息办、市计委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参与编制。

3?广州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市信息办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参与编制。

4?广州市发展电子商务实施意见编制:市信息办负责,市经委、市商业局、市外经贸局、市交委等单位参加。

5?信息化和信息经济重大课题的研究:市信息办牵头,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府研究室、市计委、市社科院参与。

(八)信息化教育与人才培养项目。

1?教育信息化工程: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到2005年底完成全市“校校通”工程,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相应设施的建设。

2?数字人才工程:市人事局负责组织实施,到2005年底市、区级人事管理和服务业务全部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并逐步与“泛珠三角”地区的各个城市建立人才交流统一信息化平台。

三、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信息化组织协调,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

加强信息化的规划、指导和综合协调,在解决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体制性障碍方面有所突破。市信息办要发挥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督促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和信息化项目规划和预算体制,完善和规范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审核、采购、招标、评标工作流程;完善采购服务和监督机制,做好政府采购后续跟踪工作;启动广州市信息工程评测中心建设,开展对财政投入信息化项目的绩效普查工作,逐步推行信息工程监理和绩效评估机制,成效差且整改不合格的单位严格控制其新增的信息化投入。

贯彻落实《关于区、县级市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穗府办〔2003〕50号),加强对区、县级市信息化的规划、指导和综合协调。市信息办要加强对区县级市信息化工作的指导,逐步解决区、县级市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信息共享不充分、业务不协同等矛盾和问题。组织制订区县级市信息化相关标准和规范,协调各业务系统按统一平台、统一接口规范开发建设业务系统,建立市、区两级四大基础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机制。

(二)加强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

加快制定和完善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人才激励政策及信息市场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数字认证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等有关规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利用的有效机制,加大依法保护软件领域和其他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的力度。抓好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开发、社区信息服务、信息安全技术和应用等领域标准规范的制定,为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打下基础;同时,积极制订某些领域的地方性标准,并力争其上升为国家标准。

(三)深入开展信息化宣传和教育,推动市民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种宣传方式,宣传有关信息化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让市民参与评议信息化工作和信息化法规,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在社区和村镇设立信息网络应用培训点及信息网络服务中心,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信息技术普及教育。进一步开展对公务员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信息化应用普及培训、能力考核和技术达标工作,提高公务员素质。

(四)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强广州作为信息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作用。

加强与国际知名城市和外商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缩小信息化水平差距。切实办好中国(广州)国际信息产业周,使其成为国际知名的亚太地区信息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与港澳同业协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穗港澳在管理、人力资源、信息技术、金融、会展、培训等现代信息服务业领域的合资合作;主动推进与东盟各国的信息化合作,特别要加强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在电子信息服务、软件技术研发、IT咨询服务、口岸大通关等方面的密切合作;依托“泛珠三角”省会城市信息化联席会议,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广州的信息吞吐能力和集聚扩散效应,有效带动区域信息化发展。

(五)培育龙头企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集群。

积极推进大企业集团战略,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形象的龙头企业。积极吸纳和引进高端信息设备、关键元器件、集成电路的研发和生产企业,建成发展协调、配套基本完整的大规模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广州软件园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的作用,重视CMM、ISO9000等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认证,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联动推进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黄花岗信息园、南沙资讯科技园等高科技特色园区的发展,形成区域信息高科技产业生产体系和生产能力。

(六)加快形成信息化人才的培育、吸纳和使用机制。

创新信息化人才培育机制。积极开展与国外教学机构、国际著名IT企业和国内企业的联合办学,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创办产学研基地、培训中心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多模式、多渠道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信息化人才。做好海外智力引进工作,重点引进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复合型高级人才。通过广州优良的创业环境、生活环境、法制环境、社会治安环境、文化环境和灵活的收入分配机制,大量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市信息办

二○○四年十月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公安消防局关于开展“三小”场所和公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公安消防局关于开展“三小”场所和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