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锐器损伤(共5篇)

时间:2019-05-15 02:3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医护人员锐器损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医护人员锐器损伤》。

第一篇:医护人员锐器损伤

阐述了手术室医护人员锐器损伤发生的频率、原因及发生锐器损伤不报告的原因,认为手术室医护人员应遵循防护原则,规范针头的使用、尖锐物品的处理、针刺的紧急处理,同时还应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建立锐器损伤报告管理制度。

【关键词】 锐器损伤;手术室;医护人员

锐器损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内,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所造成的使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它是医院一种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手术室是医院的特殊科室,工作中直接接触病人开放的伤口、血液、体液等,而手术室又是锐器损伤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科室之一,手术室医护人员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医护人员的皮肤被锐器损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提高对锐器损伤的防范意识,加强管理,减少锐器损伤及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医护人员锐器损伤的现状

1.1 锐器损伤发生频率

针刺伤和锐器损伤是存在于医院的一个重要的职业危险因素。一项研究显示,全国有95%的护士在工作期间曾发生过锐器损伤,抽查100名手术室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96%[1]。尽管不同人员发生和暴露于此种危险的几率不同,但该危险永远存在于手术室。

1.2 锐器损伤发生的原因

锐利器械,如剪刀、刀片、缝针、钩等在手术室使用最频繁,在术中传递、术后清洗,循环往复在各个环节中,容易误伤他人或自己。手术室工作人员发生锐器损伤的常见操作和情形有:①调整针头;②开启安瓿;③打开针帽;④清洁器具;⑤针头刺破针帽;⑥手术中意外受伤;⑦由同事致伤等[2,3]。手术室工作的快节奏、频繁使用锐器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医护人员在各项操作中发生针刺伤或锐器伤。

1.3 发生锐器损伤不报告的原因

锐器损伤在工作场所频繁发生,但是在汇报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漏报或不报的情况。不报告的常见原因有:①嫌麻烦,不知如何上报;②运气不至于这么差而患病;③病人没有患传染病,没必要上报;④已经接种了疫苗;⑤该器械没有使用过。

锐器损伤预防措施

2.1 遵循普遍防护原则

对锐器损伤树立标准防护的理念是防止锐器损伤的关键,即将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按传染性的物品对待,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护人员。采取的防护措施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使用双层手套能够针对手套破损造成的危险提供较好的保护作用。

2.2 针头的使用

2.2.1 注射器针头

医护人员在使用注射器操作后习惯回套上针帽,是造成刺伤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忙碌的工作时,仓促的回套针帽,容易发生针刺伤。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医护人员应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立即并小心地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4]。

2.2.2 手术缝针

不要对缝针进行校正,更不可用手直接拿取缝针,应使用持针钳或镊子。

2.3 设立传递锐器的“中间区域”

所谓“中间区域”指被预先指定的放置锐器的区域,并且医护人员均能十分方便地从中拿取锐器,这样可以减少用手直接传递锐器。使用“中间区域”传递锐器,也被称为无接触传递技术。

2.4 尖锐物品的处理

2.4.1 尖锐物品处理原则

将所有使用过的一次性手术刀、缝针、注射器针头等直接丢弃在利器盒里;避免双手回套针头,如需重盖,应使用专用的针头移除设备或使用单手操作技巧完成;不要徒手弯曲或掰断针头。

2.4.2 利器盒的要求

材质坚硬,不能被利器穿刺;开口大小合适,能轻易容纳利器;利器盒安置在适当并容易看见的高度,安置在利器的附近;利器盒装满3/4后便及时更换并移去。

2.5 针刺伤后的紧急处理

戴手套者应迅速按常规脱去手套;立即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挤出血液,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用0.5%碘伏,2%碘酊,75%乙醇对污染伤口进行消毒;抽血做进一步检查,如被有传染病污染的锐器损伤,应采取预防接种及治疗,并定期复查,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医学观察,建立档案。

2.6 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建立锐器损伤报告管理制度

组织医护人员学习职业防护知识,强调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合理配置、合理排班,为医护人员提供充分的休息时间,减轻压力,减少因工作忙乱而造成的损伤。医护人员一旦被刺伤,报告医院感染科,医院感染科应立即评估发生情况,使受伤者得到恰当的治疗及跟踪观察。

小结

锐器损伤是存在于手术室的一个重要的职业危险因素,是血源传播疾病的隐患之一,因此,应重视锐器损伤这一危害及其所致后果的严重性。创建一个安全的手术室环境很重要,包括对所有医疗器具进行严格消毒,安全处置医疗废物,在临床推广应用安全产品和技术等。医护人员应提高对锐器损伤的防范意识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锐器损伤的发生。【参考文献】

[1] 朱烽,王建荣.手术室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2] 张玉侠.手术室锐器损伤及预防策略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3B):663665.[3] 张晓霞,吴永兰.手术室护士医疗锐器伤情况调查和防护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5C):13471349.[4] 于小凤,田雪梅,邓利利.手术室护士锐器刺伤的危害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1B):167.目的:探讨锐器损伤的防护措施,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防止职业暴露的危险。方法:对2006年发生的61人次护士锐器损伤原因、损伤过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损伤原因为防护意识不强,工作经验不足,缺乏严格的防护教育培训,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等。结论:避免锐器损伤,应采取积极、严格的防护措施,以减少锐器对医护人员造成的损害。

【关键词】 锐器损伤 原因分析 防护措施

人们关注疾病在病人中的传播,而对医护人员本身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关注极少。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面临各种职业危害。近年来已知被污染的锐器损伤后可感染20多种对健康危害大而又治疗困难的疾病[1],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因此,锐器损伤已越来越引起护理人员的注意。但对损伤的原因分析和防护措施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对本院2006年1~12月所发生的61名护士锐器损伤的原因及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防范措施。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市级医院61名护士,其中护士29名,护理师24名,主管护理师8名,护龄1~23年。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人员锐器伤调查表”,以无记名形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护龄、职称、锐器伤次数、种类及人次、锐器伤原因、伤后处理情况。调查时间为2006年1~12月,发放问卷61份,回收57份,回收率93.7%。结 果

57名护士1年中有52名发生锐器伤,共发生锐器伤281次。见表1。表1 锐器伤的种类及人次(略)

不同护龄护士锐器损伤情况,见表2。表2 不同护龄护士锐器损伤情况(略)

锐器伤原因,见表3。表3 锐器伤原因(略)锐器损伤后处理情况,见表4。表4 锐器损伤后处理情况(略)

锐器损伤原因分析:从表2看出,护士锐器伤发生率91.2%,表3看出,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锐器伤占36.8%。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由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对锐器伤的危害认识不足。②护龄越短的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比例越高,且次数多,可能与他们的基本功不扎实、技术操作欠熟练、心理素质不稳定有关。③医院护理人员编制紧张、工作量大、应急情况多、工作压力大、时间不固定、易疲劳而造成意外锐器伤。

锐器伤处理情况分析:从表4看出,锐器伤后进行规范处理的只占33.3%。可能的原因是:①部分护理人员防范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②有些护理人员不知道正确处理方法。③抢救病人时,不能及时处理,事后又未采取补救措施。防护对策

认识锐器伤的危害,提高防护意识: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且多为高危险接触。而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特别是艾滋病(HIV)、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的感染是护理人员最重要的职业危害。调查显示,各种锐器伤中针刺伤占45.6%。针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害者感染[2];因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3%;被丙肝病毒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几率为1.8%[3]。玻璃伤虽然没有直接暴露,但护士们常常是带着伤口继续工作,若再与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物品接触,同样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因此,医院的管理者应加强护理人员岗前职业危害的教育,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危害性,树立普及性预防意识,在工作中合理设计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如不将裸露针头的器具相互传递,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或折断,尽可能将其立即扔进锐器收集箱。对低年资护士加强操作技能训练,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自觉采取防护措施。如对感染病人进行操作可戴手套,虽不能防止锐器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研究表明:一个被血液感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接触的血液比未戴手套接触的血液减少50%。

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这是预防HBV感染的有效措施,有效率为96%~99%,并且对丁型肝炎亦有防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注射乙肝疫苗半年后要抽血检验是否产生表面抗体,如未产生抗体,需全程补种。

提高医疗护理器材的安全性能:职业安全局明文禁止将针使用后重新套针帽,但这种行为仍普遍存在,这就说明了在依靠教育改变医护人员的高危行为的同时,还必须采取其他的办法,这就是必须在提高医疗护理器材上下功夫,如:①无针头的产品: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由于其减少了针头的使用率,使得与之相关的针刺伤减少43%。②具有安全保护装置的产品:可伸缩针头的注射器,带保护性针头护套的注射器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针头在使用后或使用时与使用者处于隔离状态,从而使针刺伤的发生率减少了76%。③个人保护产品:用于单手将针头套上针帽的装置等。④使用锐器收集箱:此方法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它的使用使针刺发生率降低50%[4]。

正确处理锐器伤:一旦发生锐器伤同时伴有出血者,应立即从近心端挤出少量血液,用流动水冲洗后,用碘伏消毒,敷料包扎。被乙型肝炎病人污染的锐器伤时,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阴性者肌肉注射乙肝疫苗并随方;被HIV病人污染的锐器伤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叠氮脱氧核苷,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并定期复查。

虽然护理人员因工作环境特殊,常年接触锐器,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可以预防的。医院管理者应制定切实有效的职业防护制度,促使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落实各项防护措施,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进行风险管理,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参考文献】 李柳艺,张石红,等.手术室护师利器损伤的原因调查及防护.护理研究,2003,(3):318.徐秀华.临床医学感染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5-536.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李希兰,王云琼,周刚.实习医护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及预防措施.护理学杂志,2005,2(20):67.【摘要】 医护人员的锐器损伤在临床十分常见,其中尤以护士更明显。为提高对锐器伤的防范意识,对护士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暴露途径及损伤物作了简要叙述,对临床护士锐器损伤的防范作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 护士;锐器伤;预防

临床护士是血原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危职业群体[1]。医院内污染危险最高的是护士占52%,最危险的体液是血液及血液制品占66%,而身体中手是最易受污染的部位占21%[2]。临床护士直接接触被污染的器械、敷料、血液及体液等,锐器损伤是一突出问题,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率国外为52%~89.4%,国内为80.6%~93.3%[3]。有资料显示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9.89%[4]。护士锐器损伤明显高于医生,这与护士操作较多有密切关系[5]。锐器伤后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其他途径,达80%[3,6]。临床工作者是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发病率较非临床高5~12倍[7]。一次污染锐器损伤引起艾滋病及丙型肝炎的可能为0.3%~0.5%及4%~10%,有些疾病一次锐器损伤就可以传播[8]。台湾曾对8 645名医务工作者调查问卷显示,针头损伤及其他尖锐医疗器械损伤皮肤的年发生率为1.3次/人和1.21次/人,而其中54.8%的针头已被患者的血液污染,而国内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密度高达每人每年3.5次,并且还有相当高的漏报率[3]。所以应对锐器损伤的预防引起高度的重视。2003年英国报告针头刺伤率占医务人员总意外事件的17%,其中41.2%护士有过锐器伤害经历。同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专门召开了国际性的防止锐器损伤和独特功能的医疗器具的研讨会,并成立了安全针头的网络[9]。美国在1988年就有了减少注射针刺伤的计划,1989-1990年制定了预防注射针刺伤指南,1990-1992年成立了注射针刺伤小组委员会,以保证在护理人员中减少注射针刺伤的例数[10]。我国于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文件汇编》指出建立预防锐器伤害管理组织是实施锐器伤害管理的根本保证[11]。但在具体落实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临床护士锐器损伤的主要原因

1.1 医院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对临床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缺乏系统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岗前培训缺乏有关锐器损伤的内容。

1.2 防范意识薄弱

虽然大多数护士能正确认识被HIV,HBV,HCV污染锐器损伤的后果,但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1.3 缺乏防范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

多数护士都是在工作中被污染锐器刺伤后才意识到污染锐器损伤的防范,因此遵循规范程序很必要。

1.4 其他

工作环境混乱,工作不熟练,工作紧张、繁忙,身体状况差,性格急躁。锐器用后处理不当等。胡春玲等[12]对42名实习护士职业防护问卷调查显示实习期间锐器损伤达100%。而经过系统培训后33%单位锐器伤明显减少[13]。所以加强锐器伤的宣传教育,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岗前培训等可大大减少锐器损伤的发生。暴露途径及损伤物锐器伤

主要包括针刺、刀割伤、安瓿及其他锐器等所致的皮肤和黏膜破损[14]。以针刺最多,超过40%,有报道因职业引起的感染中针刺伤可达80%[6]。针刺伤中空心类针头为主,集中于皮下注射针头、头皮针、输液器针头等。据《国家危险品名录》第一号废物为医疗垃圾,而医疗垃圾中最具有污染性的是针头。穿刺抽血、输液的针头、套管针芯因管腔内较多的血液,刺伤的危害较大,针头越粗、刺入越深感染的机会越大,所以最好能回抽注射器活塞,减少污染液进入体内,减少被污染的危险。临床护士锐器损伤的防范

3.1 制定安全使用和处理锐器的标准

国内护理有关锐器损伤的规范很少,英国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标准中相关部分规定[15]:(1)锐器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并尽量减少搬运。(2)使用或处理前,不要弯曲或破坏针头。(3)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要分解。(4)针头无需重新戴帽。(5)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投入锐器收集箱或容器中,锐器箱的装量不要超过标示的装量。公共区域的锐器箱不能放在地板上,而应放在安全的地方。(6)在有明确指征且能提供医务人员安全性的地方重视针刺伤预防设施的使用。(7)在广泛推广介绍之前,对针刺伤预防设施进行严格的评价,确定其效果、可接受性,对患者护理的影响及成本效益。注射器、输液器用毕就地拔下针头,勿需戴帽。可用消毒液浸泡或放置于耐刺的一次性容器中,因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此动作所发生的刺伤占针刺伤总数的10%~25%,最高可达50%。

3.2 强化锐器损伤职业防护的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一组资料显示,8个月实习护士的前4个月与后4个月锐器损伤的总次数为28∶7[12]。说明实习护士早期对锐器损伤的认识不足,工作环境不熟悉,操作不熟练更易造成损伤,进一步证明锐器损伤防护培训的重要性。低年资护士发生锐器损伤最多,医院临时聘用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的年发生率是正式护士的1.65倍[16]。首先低年资护士岗前缺乏锐器损伤的意识,其次低年资护士操作多,经常操作者发生锐器的危险是不经常操作者的2.23倍。另外对业务不熟练也是发生锐器损伤的原因,所以在加强低年资护士业务学习的同时,还应当加强锐器损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上岗前的培训、规范操作规程、严格带教。经过适当的培训可大大降低锐器的损伤[17]。

3.3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地减少医护人员被锐器刺伤的次数,如戴手套,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以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场所焚毁[18]。

3.4 建立支持系统,给予心理咨询以缓解心理压力 目前除了有乙肝疫苗预防职业感染外,对HIV和丙肝缺乏有效的疫苗,因而暴露后的处理非常重要。污染锐器刺伤后,现场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立即用流水冲洗伤口,减少污染血液进入体内;用消毒液消毒伤口;包扎伤口。处置前做好各项化验检查 如HIV、HBV、HCV等检测,阳性患者做好各项防护工作。根据患者检验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和血液的基线测定跟踪检查。

3.5 医院感染控制部门需完善职业暴露报告等相应的支持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患者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3.6 加强护士基本功训练,如静脉穿刺做到一针见血,以减少自身感染的机会。用过的物品应立即弃入脏敷料的盛器内,不要随地乱扔。阳性患者用过的器械要先经消毒液浸泡再清洗。

3.7 合理安排工作,通过弹性工作时间,使有限的人员得到合理安排,避免工作的被动性忙乱,预防锐器损伤的发生。【参考文献】

[1] Ann N D,Ciesilski C A,Metler R P,et al.Occupationgally acqurie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infection:national case surveillance data during 20 years of the HIV epidemic in the united states[J].Inf Contr Hosp Epidemiol,2003,224(2):86-95.[2] 李琼芬(译).避免受血液和体液污染[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3):144.[3] 吴立军,何 仲.护士血原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4]毛宠珍,邵翠颖,翁国勤.急诊科护士职业性损伤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其防护[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1):35.[5] 郑晓澜,邸英如,郭 蕾.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1.[6] 李玉环.护士行为与职业有害因素的调查研究[J].现代护理杂志,2003,9(2):114.[7] Horford W E,王俊生.临床麻醉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3.[8] 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98.[9] 刘燕玲,刘星辉.英国锐器伤害医护人员的现状与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4):150.[10] 高 霞(译).美国护理人员对注射针刺伤的防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4):153.[11] 殷小基.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1):33.[12] 胡春玲,张建军,樊晓明.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21(4):67-69.[13] 庄菊素,徐国英,王 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与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14] 陆边芳,孙惠娟.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液性传播疾病的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506.[15] 吴安华,徐秀华.预防医院感染标准原则(英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0):799.[16] Trim J C,Elliott T S J.A review of sharps injures and preventitive strategies[J].J Hospit Inf,2003,53:237.[17] Peate W F.Preventing needle-sticles in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 workers[J].Joccup Environ Med,2001,43(6):554.[18] 陈素文,陆晓伟,韩永毅,等.临床护士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5):403

第二篇:锐器损伤预防措施

(二)锐器损伤预防措施 1.手套的应用

(1)单层手套使用:对锐器损伤应树立标准防护的理念是防止锐器损伤的关键;将每一例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按传染性的物品对待,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务人员。采取的防护措施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应戴手套。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临床工作中外科医师和刷手护士普遍意识到单层手套所提供的屏障仍十分薄弱,报到曾指出:胸外科医师和刷手护士使用手套的穿破率分别达到61%和40%,并且其中83%的破坏并未被外科医师发现。

(2)双层手套使用:有研究推荐使用双层手套,使用双层手套能够针对手套破损造成的危险程度提供较好的保护作用。当外层手套被刺破时,内层手套的隔离保护作用仍然存在,双层手套是工作人员粘染病人的血液危险降低87%。虽然也有双层手套被刺破的现象,但双层手套同时被刺破则很少。此外,缝合用的实心针在穿过双层手套后其附带的血液量将减少95%。由于术中手套破坏不易被擦觉,双层手套能够预防医务人员的手与病人血液的直接接触。双层手套临床应用的弊端是手套的舒适性、敏感性和灵活性下降。2.针头的使用

(1)注射器针头:工作人员在使用注射器操作后习惯回套上针帽,是造成刺伤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忙碌的工作时,仓促的回套针帽,容易发生针刺伤。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应要求工作人员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立即并小心地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CDC)早于1987年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就提出: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主张单手套针操作法。目前国内已有大部分医院执行禁止回套针头的保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的重要环节之一。

(2)手术缝针:美国外科医师学会推荐:要对缝针进行校正,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无针系统,件许可尽量使用电灼或钉合器。使用合适的器械拿取缝针。在缝针使用中上不可使用手拿式直缝针线,不可用手直接拿取缝针,应使用针持或镊子。

(3)手术钝头缝针:手术中采用弧形缝针进行筋膜缝合时发生的刺伤占缝针刺伤的59%。为了减少工作人员针刺伤的危险,人们建议应用钝头针。钝头针能够显著减少手套穿孔率。并且钝头针能够避免外科医师和手术室护士手部的针刺伤。

3.设立传递锐器的中间区域

所谓“中间区域”指“被预先指定的放置锐器的区域,并且外科医师、刷手护士均能十分方便地从中拿取锐器,这样可以减少用手直接传递锐器”。使用中间传递锐器,也被称为无接触传递技术。围手术期护理学会AORN提出防范措施:“手术室成员应当在条件允许时尽量使用无接触传递技术代替用手进行针或其他锐器的传递„„”

4.尖锐物品的处理

(1)尖锐物品的处理原则:①将所有使用过的一次性手术刀、缝针、注射器这头等直接丢弃在利器盒里。②避免双手回套针头,如需重盖,应使用专用的针头移除设备或使用单手操作技巧完成。③不要徒手弯曲或掰断针头

(2)利器盒的要求

①材质坚硬,不能被利器穿刺。②开口大小合适,能轻易容纳利器,避免开口过大,防止溅洒。③利器盒安置在适当并容易看见的高度,安置在利器的附近。④利器盒装满3/4后便及时跟你更换移去。

6.建立锐器损伤报告管理制度

护士一旦被刺伤,报告医院有关部门,医院应立即评估发生情况,使受伤者得到恰当的治疗及跟踪观察。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署(Occupation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OSHA)早在1991年就已经规定,医院必须上报医务人员血液暴露及针刺发生的情况。而且采用了维吉尼亚大学教授

Janine J agger等建立的“血液暴露防治通报网络系统”(Exposure Prevention Information Network,EPINet),制定了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以达到对职业暴露、职业安全的控制与管理。目前,EPINet除在美国本土应用此刺伤通报系统外,结合其他国家特点进行修改后还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及英国、日本等国家采用。目前在我国卫生管理部门尚未制定相关制度,但各医院已在逐步建立刺伤发生后的上报制度。

第三篇:肛肠科医护人员锐器伤的防护对策

肛肠科医护人员锐器伤的防护对策

近年来国内外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日益受到广泛关注[1]。我院肛肠科设有手术室、换药室、肠镜室,在手术、拆线、清洗器械、内镜下止血用药等情况下,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常有被刀片、针头或剪刀刺伤的危险,病毒可直接感染医护人员,如患者为HBV、HCV或H IV等阳性者,则后果更严重。所以积极防范锐器伤的发生、制定有效防护措施,防止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肛肠科医护人员在上岗前要接受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个人防护培训,对医护人员实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科室院感监控员每个月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增强预防锐器伤的意识,院感监控员每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鼓励医护之间彼此进行交流讨论,以发现弥补各自的不足。

2 制定各种锐器使用操作规程,规范医护人员操作行为

2.1严格执行手术锐器伤防护操作规程①手术开始前,助手首先将器械进行分类,分出手术剪、刀片、针头。②传递手术刀片、剪、缝针时,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中,由助手托住弯盘递与术者。③缝合伤口时应使用组织镊和钳,术者应一手持持针器,一手持镊夹起组织,不应徒手操作,助手在协助中也应使用止血钳夹住缝针或组织。缝合结束后,术者应用持针器夹住缝针再递与助手,不可将持针器与针分别递与助手。④充分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组织钳、血管钳等辅助器械,不应徒手协助,以免锐器穿越组织后刺伤。⑤安装、拆卸手术刀片应使用血管钳:安装和拆卸手术刀及取皮刀时,应使用血管钳协助,不应徒手操作,以免刀片划伤。⑥清洗器械时, 先取出手术剪、刀片、针头,丢入锐气盒,再清洗其他器械。

2.2 严格执行防针头刺伤标准操作规程①护士在给患者输液、注射、采血时,要取得患者的合作,特别是小孩,要让家属配合,以防小孩乱动而造成针刺伤。②护士在在给患者输液、注射、采血时,要配备锐气盒,操作完毕后,将针头丢入锐气盒中。③患者输液结束,护士给患者取针后,随即取下针头,丢入锐气盒中,禁止提着空吊瓶针在病区内走动,禁止将输液针头插至输液瓶的橡皮盖。④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⑤禁止折毁针头,禁止用过的针头覆帽。

2.3严格执行锐器盒使用标准操作规程①根据诊疗操作所使用的锐器选择大小合适的锐器盒,锐器应可以完整放入。使用前应正确组装,检查盒体有无破损、盖子是否严密,不得敞盖使用。②尽可能放置在靠近工作场所的醒目位置,以方便安全使用。③应放置在医务人员随手可及的位置,不需要二次分拣后才放入。④可移动式的锐器盒放在腰部高的位置为宜。⑤病房内安装的锐器盒,从地面到锐器盒开口的高度以132~142cm为宜。⑥医务人员操作完毕后锐器应直接放入锐器盒,从操作完毕到放入锐器盒间隔的时间越短,越能有效避免锐器伤的发生。⑦锐器盒不要放于治疗车的下层,医务人员弯腰才能放入锐器,由于视线遮挡,非常容易导致在放入过程中发生锐器伤。⑧锐器盒不要放置在地上、较高物体的表面,或是儿童和意识障碍等人员可能触及的位置。⑨所有使用锐器的医务人员均应携带锐器盒,以便及时处置锐器。携带锐器盒时应使用手柄,或是用托盘携带较小的锐器盒,禁止把锐器盒紧靠自己的身体。⑩禁止非锐器类的废物放入锐器盒,避免增加费用以及其它不安全风险的增加。○11有专人负责对锐器盒进行常规检查,确保正常使用。○12容量达到3/4应关闭锐器盒的开口并更换新的锐器盒,避免锐器过满,锐器散落、伸出或不能正常关闭,增加锐器伤发生的风险。○13转运前应检查锐器盒是否已经关闭紧实、标签完整。○14如果锐器盒有破损,应将其直接放入稍大的锐器盒内,不应打开以后倒入新的锐器盒内。○15锐器盒使用后不得徒手打开、清空或清洗以后重复使用。○16使用后的锐器盒由运送人员放入转运箱内,按照医院规定的医疗废物运送时间和路线运送至医院储存地。

3改善工作环境

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的次数。医院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光线充足、空间宽敞、操作区域整洁。

4正确处理职业暴露

锐器刺伤→手下垂→流动水反复冲洗→0.5%碘伏进行消毒→包扎伤口→报告部门负责人→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相关抗体检测(接种疫苗或预防服药)→心理干预。锐器伤处理过程中,科室的主任、护士长、院感监控员和医院感染管理科要为职业暴露当事人提供咨询,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可引起20多种传染性疾病,其中HBV、HCV、HIV是最主要的经血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现在我国HBsAg 的携带率为7.2%,HCV感染率约 3.2%, 特别是HIV感染人数已超过百万, 故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加[2]。而锐器是引起职业暴露伤害的主要类型,如穿刺针、一次性注射器、刀片、玻璃碎屑等,其中又以针刺伤最为常见[3]。肛肠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因素相对较多,如手术刀片、剪刀、缝合针、注射针等。职业暴露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在于安全意识的培养,要改变不良操作习惯,规范医疗护理行为,以降低肛肠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发生与危害。

参考文献:

[1] Chen L,Zhang M,Yan Y, et al.Sharp object injuri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a Chinese province[J].AAOHN J,2009,57(1):13-16.[2]范珊红,许文,慕彩妮,等.三级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273-4275

[3] 武迎宏,郭沈,刘坤,等.北京地区医护人员锐器伤现况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7):1432-1434.编辑/许言

第四篇:供应室工作中锐器损伤的存在及防护

供应室工作中锐器损伤的存在及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574-01

锐器损伤是一种意外伤害,在供应室工作,经常接触到各种器械的回收、清洁及包装工作,从而成为受损伤的一类人群。怎样做好自我防护,把危害减少到最小,这关系到自身健康并与院内感染有关。主要危害因素

1.1 临床对消毒隔离知识,院内感染知识了解不足;使用锐器后处理不规范,污染器械初步处理不当,导致利器伤人。

1.2 供应室工作人员不足;因工作人员配置不足,工作量大,紧张或会因工作忙碌、情绪等原因,导致操作失误。

1.3 工作态度不严谨;在对各种器械的清洗、码放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受伤。

1.4 风险意识差;由于器械损伤的伤口小,出血量少,损伤后无正确处理措施。

1.5 防护不够;在实际操作中,会觉得防护用品使用不方便并且造成浪费,一般不会用到手套和其他防护用品。防护对策

2.1 对临床加强工作责任心;改进工作方法,成立联络小组,每月派人到各科室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临床的需求,收集各项意见,归纳总结。指导临床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管理。

2.2 调整人员结构;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合理配备各项人员,老中青相互配合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理论学习,定期组织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

2.3 加强责任心;对工作要分级负责,对工作环境、人员准备、工作流程各个环节不定期进行检查,制定严格的工作流程,对回收的医疗器械按规定码放。

2.4 增强风险意识;对伤口进行冲洗、包扎和消毒,不能忽视,以免引发危险后果。

2.5 个人防护;清洗工作时,自觉戴上手套、口罩及防护镜以及穿水鞋和隔离衣。锐器伤的防护

被锐器伤害后,应立刻将血液从近心端往远心端进行压挤,同时使用流动水为伤口冲洗。使用碘酒或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另更换新的无菌手套。若伤口严重或发现可疑感染,应立即到院感染办报到备案做进一步治疗。

第五篇:35例护理人员锐器损伤调查分析及对策

作者:杨水兰, 吴瑞雪, 邹晓妮【摘要】 目的:分析35例护理人员锐器损伤的状况寻找预防措施,减少护理人员锐器损伤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35例护理人员锐器损伤的科室分布、损伤发生环节、损伤部位、损伤后采取的防护措施、被损伤者的心理状态、损伤人员所接触到的感染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在35例锐器损伤中急诊科为9例,新生儿科为7例,居全院之首;在抽血及拔针时发生的损伤分别为28%及31%;35例护理人员锐器损伤后均能采取防护措施;57%护理人员被锐器伤后感到害怕,14%人员感到恐惧;损伤人员所接触到的感染源HBV为42%,不祥为34%。结论:护理人员面临锐器损伤的职业危险,各方面应采取对策,预防和控制锐器损伤。【关键词】 护理人员

锐器损伤及其相关的侵害已成为护理人员一个很严重的职业性健康问题[1]。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2]。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目前艾滋病正处于快速增长期[3]。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士经常与注射器等锐利器械接触,使护理人员获得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大大增加。为了使护理人员有效避免锐器伤,现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护理人员发生的35例锐器损伤进行整理分析,以期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对锐器损伤的防范意识,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保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发生锐器损伤的35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损伤人员分布在急诊科、新生儿科、儿科、妇科等10个科室。

1.2 方法:分析锐器损伤人员的科室分布、发生环节、原因、受伤部位、损伤后采取的防护措施、锐器损伤后心理状态,损伤人员所接触到感染源及临床检验结果。结 果

2.1 35例锐器伤者的科室分布,见表1。

表1 35例锐器伤者的科室分布 略

2.2 35例锐器伤发生的环节,见表2。

表2 35例锐器损伤发生的环节 略

2.3 35例锐器伤发生的部位,有3例损伤部位是手,而且左手损伤占的比例最大,见表3。

表3 35例锐器伤发生的部位 略

2.4 35例锐器损伤后采取的防护措施:所有被锐器伤的护士均能执行医院的职业暴露后预防处理流程,见表4。

表4 35例锐器损伤后采取的防护措施 略

2.5 35例锐器损伤后护理人员心理状态:发生锐器伤后最严重的后果是可能感染各种血液传播性疾病,35例被锐器伤护士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见表5。

表5 35例锐器损伤后护理人员心理状态 略

2.6 35例锐器损伤者接触的感染源,见表6。

表6 35例锐器损伤者接触的感染源 略讨 论

3.1 在我国临床护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操作,护士接触医疗锐器、注射器、输液器的机会最多,被刺伤的潜在风险随时存在[4]。美国护士Lisa.M.Black因针刺伤而感染艾滋病的经历深深地告诫我们:在医院,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而且不同科室护理人员被针刺伤频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5]。从表1可以看出35例锐器损伤主要分布在急诊科(26%)、新生儿科(20%),其次为儿科(8%)、供应室(8%)。在锐器损伤发生环节,主要发生在护士拔输液针被针扎伤手指(31%)、抽血时被针头误伤手指或接触病人的血液(28%)。分析原因,由于我院急诊科要负责每天门诊的各种注射、抽血等处置工作,每天要面对不同的患者,工作压力大、工作繁忙。新生儿科主要是住院病人,平均每天住院病人在60~70人左右,发生锐器伤的机率高,所以加强护理管理是减少职业损害的重要环节。护理管理者应切实体现人文关怀和人力资源合理、科学的开发,减少职业紧张,增加护理人员抗御职业紧张的能力。我院护理部已成立各科室护理人员应急预案,在任何一个科室忙时,随时启动应急预案,支援工作忙的科室,这样可减少由于工作忙而致锐器伤的发生率。本组35例锐器损伤中,在急诊科的主要发生在采血过程及拔输液时扎伤手指;在新生儿科主要在给病人拔除静脉留置针时;在供应室的3例个案中,均为器械分类,由于使用科室把尖的器械与普通器械混放,用后的缝合针没及时拔除仍夹在持针钳上,造成供应室人员损伤,经过与使用科室沟通,要求使用科室处理好用后的器械,06年供应室人员未出现损伤情况。护理人员在成长过程中专业能力逐渐成熟,角色逐渐完善,工作内容增多,她们将注意力放在重点工作上,对于治疗后的拔针,尖锐物用后处理则是习惯性去做,护理管理者要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教育,纠正护理操作中的不良习惯,据报道如美国CSC早在1987年的全面性防护措施就指出: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强调接触到病人体液、血液的操作时应戴手套,手套是第一道防线,如果1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是可减少50%以上。我院要求护士在采血时要戴手套,并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接触感染提出“普通预防”和“标准预防”的策略。[!--empirenews.page--] 3.2 感染血液疾病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危害。护理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率,从表6可以看出,护士锐器损伤所接触的感染源主要是HBV(43%)、HCV(17%)、HIV抗体(+)(3%)、梅毒(3%)、不详感染源(34%)。我们了解到不详感染源当中绝大部分是门诊注射室的病人。由于感染源不详,这样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我院在2005年已建立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处理流程,严格上报制度,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并在流动水下冲洗伤口5min,用0.5%碘伏局部消毒伤口,立即报告护长及院感科人员,并在专用登记本上登记。受伤医务人员血液检测流程:病人抗体阴性,医务人员阳性,不需处理;医务人员没有抗体的,24h内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h内到院感办进行登记,上报,急查并定期抽血查HIV抗体。从表中可以看到护理人被锐器损伤后采取的防护措施均为100%。在35例锐器伤中,由于及时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在随访的过程中未发现有被感染的工作人员。

3.3 锐器损伤发生后,操作者往往精神紧张,心理恐惧,也影响工作情绪。因为发生锐器伤后,最严重的后果是可能感染各种血液性疾病,从表5可以看到57%护士会感到害怕,14%护士会感到恐惧,加强意外伤害知识的普及,可以减轻意外伤害后的心理压力。我院对新上岗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把锐器损伤的应急处理流程作为入科教育的内容之一,每季的院感查房会抽查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处理流程的掌握程度。目的是使广大护理人员掌握全面性防护的内容和基本原理,锐器伤伤后能引起哪些血源性疾病,正确操作,树立全面防护的意识,建立支持系统,给予心理咨询以及缓解心理压力。

3.4 锐器刺伤知识的普及使医护人员对职业伤害有了认识。本组35例报道中,2005年20例,2006年15例,锐器损伤的例数在减少,这是因为我院从2005年开始使用锐利盒,严格了医疗垃圾的分类和处理。但仍有部分人对锐器刺伤麻痹大意,对感染存在侥幸心理。所以应从医学教学及课程设置方面增加职业防护教育内容,定期进行在职教育,严格执行全面防护措施。

3.5 预防锐器伤的对策 我们要加强职业安全教育,让每一位护士了解掌握锐器伤流行病学知识,合理使用锐器产品,提高预防锐器伤的经验,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强化标准预防的理念,改变护士不良行为,从而提高标准预防的依从性;医院应建立医务人员锐器伤监测报告体系,并健全制度,确保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护理管理者在强化教育的同时要体现人文关怀,合理安排人员上班,减少护士疲劳工作,同时改善防护设备,应大力推广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和安全注射器的临床使用;在医务人员中推广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保护易感人群,降低职业感染风险。

下载医护人员锐器损伤(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护人员锐器损伤(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年医务人员发生锐器损伤后的处理预案最新版最全

    医务人员发生锐器损伤后的处理预案 锐器损伤后的处理流程基本上应包含:伤口立即消毒、通报主管单位、追查针头使用患者与被锐器损伤者体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与梅毒......

    临床护理人员及实习护生锐器损伤调查及防护对策

    临床护理人员及实习护生锐器损伤调查及防护对策 邬涵若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北京武警总医院护理人员及实习护生锐器损伤的状况,制订完善的防护措施,合理处理用后的锐器。方......

    组织损伤

    第二章 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坏死、凋亡、再生、修复的概念;掌握坏死的类型、病理变化、结局;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

    锐器伤防护专题

    护士锐器伤的根本原因分析 摘要:【目地】寻找护士锐器伤的原因并进行整改,减少锐器伤的发生,保障护士职业安全。【方法】对我院在2年半内发生的25例护士锐器伤事件进行回顾性分......

    护士锐器伤防护

    护士锐器伤防护与应急处理 (-)锐器伤 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操作:套回针套、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丢弃针具、毁型。锐器伤的预防 1.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 2.......

    锐器处理防护措施

    锐器处理防护措施 一.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教育,对医疗锐器刺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刺伤的措施。 二.正确处理医疗锐器,避免发生锐器伤 (1)及时将用过的针头与注射器分......

    医护人员感谢信

    医护人员感谢信 医护人员感谢信 尊敬的医疗中心院方领导、各位医护人员: 作为一名病人家属,在此真挚的感谢贵院外5科XXX主任、主治医生XXX、护士长黄瑶、护士王亚丽、董雨萍......

    医护人员表扬信

    医护人员表扬信 医护人员表扬信1 全体医护工作者:x医院的x大夫、x大夫和康复师在我爱人住院期间尽职尽责,充分表现了医护工作者的责任心和救死扶伤的精神。x大夫惩前毖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