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思维转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全球化思潮。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为个体和国家带来了新的机遇。全球化不仅造成人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剧烈变化,而且对传统的道德规范造成了一定冲击。如何认识和把握全球化思潮中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和发展趋势,更加理智、科学地加强和改进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全球化思潮对人们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于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关键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是对社会思潮最敏感的群体,总体来说,全球化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消极影响。
一、全球化思潮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客观上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竞争意识。
中国近几年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明显增强,对外援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上的影响和所起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全球化浪潮下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使大学生增强了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尤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奥运会成功举办、应急事件恰当处理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要事,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进一步激励当代大学生锐意创新,进而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全球化背景下这种自由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法则,十分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努力进取、顽强拼搏,使他们明白今天的努力是为明天积蓄竞争的实力,从而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维权意识。
当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而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了各国利益的一致性,这些问题需要全世界共同携手来完成。这种全球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从人类整体利益考虑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同时,随着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市场经济的法则带给我们许多先进的理念和优秀的文化,竞争、效率等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位置。全球化浪潮下,大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加活跃与开放,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增加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维权意识,他们更加懂得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更加关注未来、关注世界。
3.大学生的思想更为活跃、自由和开放,更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和革新。
全球化使得大学生的观念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化的开放性使大学生思想更为活跃和自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我国高校全面开放和国际化逐渐成为现实,有利于更好地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进而推动我国大学的现代化建设,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与革新。
(二)消极影响
全球化思潮在为我国高校的现代化建设带来新的文明和成果的同时,也使中西方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与碰撞更为激烈,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1.给大学生的“三观”带来一定冲击。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全球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其政治经济体制、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通过“信息霸权”的方式强加给中国,随心所欲地推行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些西方意识形态和不良信息无疑对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行为和“三观”等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遭到冲击,造成传统权威价值观缺失,价值取向处于多元化和无主化状态。在其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思想上开始出现困惑,把有利、有用、方便、实惠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实用主义人生态度开始泛滥,人生观更具个性化和功利性。他们在由关心国家、关心社会,逐渐转变到更关心个人的机会和个人发展的同时,对社会政治理想和长远目标的追求却相对单薄。学生中讲究实用,重视现实利益的现象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也逐渐增多。
2.少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受到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的发展、国际媒介的介入,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开始向我国渗透,使得部分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发生突变和分裂,表现为漠视传统,转而尊崇西方的道德标准、道德内容和道德取向。一些大学生认为西方的道德标准是与先进的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其重视物质利益、强调个人索取的道德取向是与时代相一致的,这严重脱离了我国传统的“先公后私”、“见义勇为”等道德标准,导致了他们的道德迷失。部分大学生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中,道德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具体表现为道德观念淡漠、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迷乱、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等若干方面。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少数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心呈现下降的趋势。
3.淡化了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代大学生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思想观念有了新的变化,以“民族国家终结论”为首的西方思潮的渗入使部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产生了模糊的认识,扭曲了爱国主义的应有之义,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全球化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及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作用的日益增强,都从事实上和观念上给国家主权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削弱了国家政府的权威性,从而引发了部分大学生对国家民族归属感的淡化。
4.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排斥感,改变了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少数大学生对低品位文化信息通常采取被动而麻木的接受方式,可能会极大地弱化道德情感和理智感,阻滞理性分析判断和逻辑能力的发展,导致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准狭窄化和浅薄化,个别学生情感放纵、思维惰怠。另外,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也扩展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渠道,改变了大学生的娱乐方式,同时也对他们的自制与自律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对大学生的个性品质产生影响。
在部分大学生的人格构建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十分突出。西方国家大肆张扬青年人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一面,使得偏爱西方文化的部分学子以此为美,走向狭隘的个人主义,具体表现在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重个人权利、轻他人权利;重外表打扮、轻内涵发展。
二、因势利导,创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观念创新。
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自身情况,树立和弘扬教育的人性化观念和终身教育观念。
1.坚持人性化观念,就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找到学生个人兴趣、能力与职业的结合点,尊重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促进其健康成长。
2.坚持终身教育理念,就是面向学生建立终身教育机制,用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为人才培养和长期成长服务,为学生将来投身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不断促进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
(二)内容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要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内容,要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1.要把握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近现代革命文化,增强学生爱国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更好地承担起传承文明的使命。
2.要注重学生的时事和形势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全球化进程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入到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潮中去。
3.要在继续加强“三观”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科技观、成才观和就业观的教育,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4.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资源整合,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突出的新情况,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三)形式创新
高校要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由单纯地灌输知识向多角度地培养能力转变。
1.注重学生参与,搭建师生互动平台。
比如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组织课堂辩论、分组团体训练、学生辅讲、案例分析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敢讲心中所思,乐言心中所想。以切近实际、贴近生活为准则,提高学生自觉实践的能力。
2.创新教育载体技术,搭建网络平台。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变成了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主动开发网络教育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诚信,利用网络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网络媒体错误信息和观点的免疫力,构建起立体的、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3.重视道德践行,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鼓励大学生多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更好地了解社会及其对自身的要求,以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强化道德情感,丰富道德经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锻炼意志、陶铸人格、增长才干,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鞠躬尽力。
总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全球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准确把握全球化思潮对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时,我们也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善于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为做好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不断努力。
第二篇:转变思维
抖下去,爬上來
话说乡下一位农夫有只老驴子,这天,老驴子不小心跌进了农夫的枯井。农大听到驴子声声哀鸣,看见它的困境,想了很久之后,断定救不了老驴,只好请来邻居,要求大家帮忙,一起把土往井铲,打算把老驴闷死,以便早早脱离不死不活的绝境。
人们开始用力把土往井,老驴子简直吓疯了,但是当农夫和他的邻居不断地把土扔在牠身上时,老驴的脑际,闪过一线灵光,突然警觉到,每次土堆打到背上,就应该用力抖掉这些土,然后踏着土堆,往上走一步,打定了主意,牠便一次又一次的这么做,不停地喃喃自语来鼓励自己,「Shake it up and step up!」(抖下去,爬上来)不管土堆打在背上有多痛,也无论情势看起来多么绝望,这只老驴就是不让自己惊慌失,不知过了多久,这筋疲力竭伤痕累累的驴,终于跳过了井墙,胜利地安全回到地上。
原来会毁掉牠的泥土堆,竟然变成牠的拯救!这一切的改变,来自老驴面对因难时,所持的态度。人生不也是一样.我们遭遇险境时,如果能勇敢的面对,拒绝轻易放弃,不惊恐、不恨怒、不自怜,那原是要断送我们、伤害我们的难题,反而隐藏造就的潜力转变成祝福!
第三篇:创新思维与当代大学生论文
创新思维与当代大学生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当今在日趋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新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在创新中的作用极为重要。但是往往由于受到各种创新思维障碍的影响,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得到应有的发挥。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就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让人更好地去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思维
影响因素
培养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拟从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粗浅的阐述。
一、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1.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创新精神指的是创新主体在对创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新态度和追求。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创新精神是个体产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创新精神来自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也受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例如:好奇心、求知欲、怀疑精神、兴趣、爱好、意志、激情、思维独立性等。这些因素在促成创新精神产生时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创新精神。
2.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创新,总而言之,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创新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因此,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同时也决定创新思维的水平和质量,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观察问题越敏锐,越容易开辟创新思维活动的新领域;知识经验的层次越高,创新思维的水平和层次也越高。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经验有时也会使人们形成思维的惯性,甚至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定势。从而导致人们思维的教条和僵化,影响限制人们的创新思维,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要辩证地认识知识经验对创新思维的双重作用,注意弱化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现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二、制约中国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
1、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采用灌输式教育模式。教师习惯于教师牵着学生走,按备课本按部就班地上课。不习惯于以答疑的方式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教学,学生与教师进行平等、民主的讨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开拓性的创新思维能力。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今高校教材和课程内容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在许多方面比传统教材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其更新速度仍落后于科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在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课程中,尤其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且教学内容好多脱离实际,没有针对学生的思维现状和要求来科学地设置相关课程。实验课程缺乏创新性
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出发点的课程实验一直是理工科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实验方式安排、科研条件等原因,没有达到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很多实验是重复教材或讲义上的步骤,没有新意,可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多。学生做的多是验证性的实验,缺乏探究性的实验,制约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创新能力。
考试制度的僵化
长久的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学会了各种应付考试的方法。现行考试制度直接导致的负面影响,那就是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反映在学生的思维结构上就是逻辑思维强于形象思维。学生只注重学业考试和学分的过关,而忽视了独立探索新知识能力的培养,独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授课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不足
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有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可见,培养教师的创新作风是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一环。
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方法,1、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2、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3、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界定了创新素质的涵义,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即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进行课程体系的另一套高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型校园环境。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 2 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和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2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思想—经典教程 3 百度文库
4苏富忠.思维科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徐方瞿.创新与创造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阎金铎,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7冯培,贺淑曼.创新素养与人才培养[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 8何名申著.创新思维修炼[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5 9陈喜乐.试论信息时代高校创新能力教育[J].未来与发展,2002(5):50-53
第四篇:转变思维的重要性
思维的重要性
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候,只会套用现有的模式,不会开动大脑转换思维,找到新的途径。这是一般人的思维方法,套用公式,只朝一个方向去想问题等等,这是他们的固有思维。
其实,很多问题是有多种答案的,不管牵强附会,还是断章取义,但能说明一定的道理,这是转变思维的最好方式。
记得有人提出“1+1=?”的问题。就有多种答案,比如:“1+1=2”这是最基本的答案,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就只是唯一答案吗?不,还有很多。如“1+1=王”,他是竖立的“一+一”。此外有的答案更是让人觉得离奇,“1+1=3”,为何这么说呢?举例来说,一个男人娶一个奉子成婚的妻子,就是3,因为可以理解为 “1+2=3”的恒等式,当然可以说是等于3了。有时“1+1=1”,这更让人不可思议,但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男人娶了一位妻子组建一个新的家庭,即,“1个丈夫+1个妻子=一个家庭”,这里是等于1也是说得通的。如此举例,不一而足,只要符合逻辑都是说得过去的。
善于转换思维能做别人不能做的事情,在这里我说一个故事:
大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很多人嫉妒他,觉得他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运气好,偶然撞上罢了。哥伦布于是拿起一个鸡蛋,对在场的人说:“你们之中有谁能把这个鸡蛋竖立在桌上
吗?”大家纷纷上前,小心翼
翼、竭尽全力的想把鸡蛋竖起
来,但最后都失败了。正当大
家一脸茫然之时,哥伦布伸手
拿起鸡蛋,往桌上轻轻一敲,鸡蛋破了一个小洞,他把破损
之处往桌上放,鸡蛋就立起来,在场的人无不惊讶。
哥伦布接着说,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你们却没想到,而我发现新大陆也是如此。
现在很多企业的员工,有的拈轻怕重,遇到问题就打退堂鼓,没去试试就说不能做。这是企业的一大失败。如果大家都踢皮球,这个企业将无法运转。“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这是很多企业倡导的。但执行起来是很难的,关键是不转变思维。知难而退,怎么能做好企业呢?我们主张的是举一反三,做到曲径通幽,不怕困难,转变思维,找寻方法并努力执行之。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所在。
(松青作于林城)
第五篇:习惯培养---思维转变
从习惯培养到思维转变----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孔明
宜川中学高一新生,学生来源复杂,涉及地区大,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高中生活,学生面对的是全新挑战:
1、学习习惯的改变,学习将由老师督促学习变成自己主动学习;
2、初高中知识难度的巨大落差,知识层次的加深,新课堂授课风格方法的改变;
3、学习心理的调整,由初中的佼佼者进入高中课堂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
4、高中物理与初中思维方式上有很大不同,如预习,很容易从优秀变得平庸。
5、新生入学后进行一次分级摸底考试中,并依据考试成绩进行分层次教学。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制定了第一阶段培养计划----习惯培养。
一、培养学生善于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通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培养学生善于阅读课本的习惯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师在开始上物理课时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培养他们爱读书的习惯。阅读首先是通读,要明确重点、难点。其次是精读,要明确物理概念、规律,他们的内容、物理意义如何,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等。
三、培养学生善于看图的习惯
新的物理课本中插图很多,形象生动,集知识、趣味于一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重视对插图的理解,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分析插图,学生会看插图,对掌握物理知识和理解概念是很有帮助的,能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便于理解和记忆。
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实验的习惯
物理是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物理实验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还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并与课内知识相联系,使学生逐步养成爱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五、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课本知识只有多思考才能加以消化吸收,这样学来的知识才是真实的、有用的。要培养学生注意从教材的叙述中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归纳抽象出概念、规律,更要培养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中学习提出的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六、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习惯
首先教师做好规范解题的示范。教师的解题习惯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平时教学中注意适度的让学生阅读解题过程,同学间相互进行讨论和交流,逐步增强规范解题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能提高解题的敏捷性和准确性。
七、培养学生善于进行知识整合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学到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建立思维导图,逐步整合形成一个整体。当学生养成善于进行知识整合习惯后,学习能力和素质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及培养,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适应新的高中生活。快速融入当前学习环境。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习惯不到位,没达到效果;
2、坚持时间短,养成难以维持;
3、初中基础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
习惯,常习则惯,惯则成自然。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需要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及时地做出积极的评价,检测矫正,表扬激励,榜样示范,使习惯定型化、稳固化,逐渐达到自动化、习惯成自然。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之有效,意义深远。
高中阶段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其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如何提高学生的高中物理学习习惯及思维能力,迫在眉睫,这篇文章从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的最佳思维方法,希望能帮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