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营销思维的转变
营销思维的转变:让消费者决策!
前次,采访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他说这轮通货膨胀对于中国企业的压力比金融危机更严重,多数中小企业死亡率可能更高。因此,他认为转型升级势不可待。但是怎么转型?怎么升级?他谈到了消费需求问题。他提供了一条路径,就是关注消费者需求。
其实这是一个老话题,但是中国企业能否真正理解消费者需求?我们理解的消费者需求,究竟怎样获得信息?如何推动管理变革、产业变局?
按我的研究看来,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与把握存在两大错: 第一、我们经常是把“消费者需求”过于简单化。
从战略上说,“消费者需求”是主导企业战略定位的主要DNA,但是我们的企业却将其置于一个边缘的位置,没有将其视为制定企业战略的核心。相反,一些行业领导力企业则将运营的前期精力全部集中在“消费者需求”上。
比如日本的兄弟公司,虽然这家公司全球规模并不大,但是在打印机与缝纫机两个领域里,却是全球的冠军企业,这家公司的中国领导人尹炳新告诉我,他们关注到客户(企业、消费者)当前对打印成本、效率的要求已经越来越苛刻,因此推出了一系列双面打印机。其实,关注这一客户需求变化的还有联想,他们也推出了这一单品。因此市场上的就出现了两个产品的竞争,但尹炳新显然不关注竞争对手,因为他们还储备了更多的需求性产品,只是需要时间来推。
“让消费者决策”是尹炳新强调的一句话。在日本兄弟公司看来,“消费者决策”是主导整个集团在全球、中国的运营战略,几乎每年的战略会议上,集团高层谈的第一个内容都不是个人主观意见,而是研究来自市场部门的研究报告,比如顾客和企业产品的认知差异、顾客反馈、对使用产品的经济性诉求,第二步是,根据需求要求提出技术变革,第三步是,根据技术产品,进行整合营销。整个过程就是一种战略。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消费者决策”研究先于企业战略执行。但是相比,我们的企业则把整个运营秩序弄反了。我们的“消费者需求”过于延迟。
第二、我们对“消费者需求”研究内容太粗化。
按一般商业游戏规则来说,就是消费者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给什么。事实的确如此,但是我们忽略了对消费者需求的细化分析。调研消费者需求并非我们认为的是一个简单的管理动作,它还涉及消费心理的研究过程。
按照需求表现来看,有全确定型、半确定型、不确定型、感情型、冲动型、经济型、疑虑型、不定型等多种心理表现。作为企业,能否一一满足?显然这是不现实的,因此企业要对所有需求信息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判断,最后去影响管理实践。
还是以日本的兄弟公司为例,在针对“消费者需求”研究中,集团内部有一个叫 “Brother集团全球宪章”的管理。它由集团各公司以及集团员工进行日常意向决定与行动时的“基本方针”和“行动规范”两部分组成,重视“向顾客提供优良价值”,并将顾客定位于利益相关方的首位。具体来说,有下列二项内容:
一、放眼中长期视野,本着“At your side.”的企业精神,努力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要求及期待;
二、将此作为企业经营的新契机并采取行动。其中最关键的是两个字:期待。
这家公司认为,期待是CSR经营的引擎,并且“不受当时事业和经营状况等影响”不断提供满足以顾客为首的各利益相关方的要求。这一理念,综合了各种
客户需求。具体怎么做?比如最近推出获得if红点设计大奖的5款办公设备则充分体现了这一商业理念,技术运用上,如双面打印之外,还有网络无线打印等。
“消费者需求”看似仅仅属于一个营销话题,但是它却对企业战略定位、企业转型升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二篇:转变思维
抖下去,爬上來
话说乡下一位农夫有只老驴子,这天,老驴子不小心跌进了农夫的枯井。农大听到驴子声声哀鸣,看见它的困境,想了很久之后,断定救不了老驴,只好请来邻居,要求大家帮忙,一起把土往井铲,打算把老驴闷死,以便早早脱离不死不活的绝境。
人们开始用力把土往井,老驴子简直吓疯了,但是当农夫和他的邻居不断地把土扔在牠身上时,老驴的脑际,闪过一线灵光,突然警觉到,每次土堆打到背上,就应该用力抖掉这些土,然后踏着土堆,往上走一步,打定了主意,牠便一次又一次的这么做,不停地喃喃自语来鼓励自己,「Shake it up and step up!」(抖下去,爬上来)不管土堆打在背上有多痛,也无论情势看起来多么绝望,这只老驴就是不让自己惊慌失,不知过了多久,这筋疲力竭伤痕累累的驴,终于跳过了井墙,胜利地安全回到地上。
原来会毁掉牠的泥土堆,竟然变成牠的拯救!这一切的改变,来自老驴面对因难时,所持的态度。人生不也是一样.我们遭遇险境时,如果能勇敢的面对,拒绝轻易放弃,不惊恐、不恨怒、不自怜,那原是要断送我们、伤害我们的难题,反而隐藏造就的潜力转变成祝福!
第三篇:转变思维的重要性
思维的重要性
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候,只会套用现有的模式,不会开动大脑转换思维,找到新的途径。这是一般人的思维方法,套用公式,只朝一个方向去想问题等等,这是他们的固有思维。
其实,很多问题是有多种答案的,不管牵强附会,还是断章取义,但能说明一定的道理,这是转变思维的最好方式。
记得有人提出“1+1=?”的问题。就有多种答案,比如:“1+1=2”这是最基本的答案,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就只是唯一答案吗?不,还有很多。如“1+1=王”,他是竖立的“一+一”。此外有的答案更是让人觉得离奇,“1+1=3”,为何这么说呢?举例来说,一个男人娶一个奉子成婚的妻子,就是3,因为可以理解为 “1+2=3”的恒等式,当然可以说是等于3了。有时“1+1=1”,这更让人不可思议,但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男人娶了一位妻子组建一个新的家庭,即,“1个丈夫+1个妻子=一个家庭”,这里是等于1也是说得通的。如此举例,不一而足,只要符合逻辑都是说得过去的。
善于转换思维能做别人不能做的事情,在这里我说一个故事:
大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很多人嫉妒他,觉得他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运气好,偶然撞上罢了。哥伦布于是拿起一个鸡蛋,对在场的人说:“你们之中有谁能把这个鸡蛋竖立在桌上
吗?”大家纷纷上前,小心翼
翼、竭尽全力的想把鸡蛋竖起
来,但最后都失败了。正当大
家一脸茫然之时,哥伦布伸手
拿起鸡蛋,往桌上轻轻一敲,鸡蛋破了一个小洞,他把破损
之处往桌上放,鸡蛋就立起来,在场的人无不惊讶。
哥伦布接着说,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你们却没想到,而我发现新大陆也是如此。
现在很多企业的员工,有的拈轻怕重,遇到问题就打退堂鼓,没去试试就说不能做。这是企业的一大失败。如果大家都踢皮球,这个企业将无法运转。“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这是很多企业倡导的。但执行起来是很难的,关键是不转变思维。知难而退,怎么能做好企业呢?我们主张的是举一反三,做到曲径通幽,不怕困难,转变思维,找寻方法并努力执行之。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所在。
(松青作于林城)
第四篇:习惯培养---思维转变
从习惯培养到思维转变----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孔明
宜川中学高一新生,学生来源复杂,涉及地区大,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高中生活,学生面对的是全新挑战:
1、学习习惯的改变,学习将由老师督促学习变成自己主动学习;
2、初高中知识难度的巨大落差,知识层次的加深,新课堂授课风格方法的改变;
3、学习心理的调整,由初中的佼佼者进入高中课堂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
4、高中物理与初中思维方式上有很大不同,如预习,很容易从优秀变得平庸。
5、新生入学后进行一次分级摸底考试中,并依据考试成绩进行分层次教学。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制定了第一阶段培养计划----习惯培养。
一、培养学生善于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通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培养学生善于阅读课本的习惯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师在开始上物理课时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培养他们爱读书的习惯。阅读首先是通读,要明确重点、难点。其次是精读,要明确物理概念、规律,他们的内容、物理意义如何,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等。
三、培养学生善于看图的习惯
新的物理课本中插图很多,形象生动,集知识、趣味于一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重视对插图的理解,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分析插图,学生会看插图,对掌握物理知识和理解概念是很有帮助的,能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便于理解和记忆。
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实验的习惯
物理是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物理实验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还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并与课内知识相联系,使学生逐步养成爱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五、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课本知识只有多思考才能加以消化吸收,这样学来的知识才是真实的、有用的。要培养学生注意从教材的叙述中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归纳抽象出概念、规律,更要培养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中学习提出的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六、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习惯
首先教师做好规范解题的示范。教师的解题习惯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平时教学中注意适度的让学生阅读解题过程,同学间相互进行讨论和交流,逐步增强规范解题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能提高解题的敏捷性和准确性。
七、培养学生善于进行知识整合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学到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建立思维导图,逐步整合形成一个整体。当学生养成善于进行知识整合习惯后,学习能力和素质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及培养,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适应新的高中生活。快速融入当前学习环境。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习惯不到位,没达到效果;
2、坚持时间短,养成难以维持;
3、初中基础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
习惯,常习则惯,惯则成自然。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需要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及时地做出积极的评价,检测矫正,表扬激励,榜样示范,使习惯定型化、稳固化,逐渐达到自动化、习惯成自然。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之有效,意义深远。
高中阶段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其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如何提高学生的高中物理学习习惯及思维能力,迫在眉睫,这篇文章从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的最佳思维方法,希望能帮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有所裨益。
第五篇:转变思维 再造中国
转变思维 再造中国
(原载《英才》杂志)
关于中国经济,目前主要有两个争论。其
一、经济增速放缓是短期调整还是长期趋势?此问题亦有共识:经济放缓不是短期调整而是长期趋势。其
二、经济放缓会到什么程度?会下降到7%还是6%还是5%?如何保证经济不出现“硬着陆”?或者说,如何确保经济未来数十年继续维持较高速度(譬如至少5%以上)增长?关此,似乎还没有明确共识,悲观者和乐观者皆大有人在。
悲观者可以列举数之不尽的重大问题: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外需下降、房地产泡沫、股市低迷、地方债务、不良贷款、生产力增速放缓、收入分配失衡和贫富差距扩大、资源稀缺、劳力成本飙涨、科技进步和产品创新不足、教育体制僵化、政治体制和政府职能多重障碍。
乐观者亦列举出数之不尽的优势和潜力:全球最大潜在市场,即使外需持续下降亦能支撑长期增长;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才刚刚完成一半,我们至少还需要另外一个20年或30年快速增长,才能真正完成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劳动力成本虽然快速上升,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仍然拥有很大比较优势;数十年的制造业积累,已经构成全世界最庞大的综合制造体系,产业综合协同能力今非昔比;我国研发投资占GDP比重近几年快速上升,专利申请数量位居世界前列,早晚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之一,虽然教育体系之创新能力尚嫌不足,然而每年数百万大学生和研究生,确实不容忽视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页岩气和清洁能源革命正在催生世界性性资源供需革命,我们经济增长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硬约束有望显著缓解;我国政治体制具有许多内在优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尤其是能够确保社会安定团结,此乃任何国家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之首要前提。
悲观者和乐观者各持己见。究竟是悲观者占上风还是乐观者占上风?没有任何理论和数学模型能够给我们一个明确结论。然而,假若我们换一个思维去观察中国经济,换一个角度去考察悲观者所列举的各种负面条件,我们就豁然开朗,悲观情绪一扫而光,新政策思维喷涌而出。
首先必须清楚认识到,中国的一切问题,只能在发展和增长中解决,如果经济没有相当速度和稳定的增长,所有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必然日益恶化,乃至积重难返。即使是结构失衡和产能过剩等纯粹经济领域之问题,亦不能停下脚步来解决,只能是通过发展、增长、改革和调整,即通过“创造性毁灭”过程来解决。我们绝对不是不要增长,而是要调整增长方式,创新增长方式。我多次讲过,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大体是所谓“三依靠”增长模式。所谓三依靠,就是增长依靠投资,投资依靠信贷,信贷依靠货币。或者说稳增长就要稳投资,稳投资就要上项目,上项目就要放贷款,放贷款就要松银根。应该承认,这个模式逻辑清楚,直截了当,曾经非常有效。
深入思考一下,三依靠模式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呢?主要问题不是第一个依靠。增长依靠投资,没有任何问题。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稳定增长就必须稳定和促进投资。无论是凯恩斯经济学、供给学派经济学还是其他什么经济学派的经济政策,说到底都要落实到投资上去,当然有政府主导投资和私人企业主导投资之别。从这一点来说,我同意林毅夫教授的观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还是需要投资,还必须依靠投资。许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不能再依靠投资,必须转过来依靠消费拉动,似乎要将投资和消费完全对立起来。其实,依靠消费拉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投资上。譬如鼓励老百姓消费住房、改善住房、消费医疗、改善医疗、消费教育、改善教育、消费旅游、提高生活质量等等,如果没有这些领域的大量投资,老百姓消费什么呢?所以依靠投资拉动和依靠消费拉动,从本质上说绝非是水火不相容的一对矛盾。
既然增长依靠投资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其
一、面向未来,增长依靠投资,关键要看是什么样的投资,是谁去投资。投资方向和领域不对,投资主体不均衡,必然会导致瞎投资,乱投资,制造新一轮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其
二、投资依靠信贷和信贷依靠货币难以持续,因为世界经济历史一再证明,单纯依靠信贷扩张刺激增长,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由此可以清楚看到,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其
一、调整投资结构;其
二、开辟融资渠道。如何调整投资结构?必须采取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并举的方针。政府着重基础设施建设,私人资本着重其他产业投资。
政府应该关注四大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一、彻底改造广大农村基础设施,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譬如供暖供水供电、医疗教育等等。仅此一项至少需要数十万亿的长期投资。第二、百万人口乃至五十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需要尽早建造完善地铁系统,仅此一项又需要至少十万亿以上的投资。第三、全力改善以西藏和新疆为核心的西北部基础设施,这既是经济发展之急需,亦是国防战略和民族稳定之急需。第四、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仍需大力发展。未来30年,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若能集中完成上述四项伟大社会工程,必然再造一个中国。
放开私人投资,除了一般制造业和服务业要全面彻底向私人资本放开之外,首要的政策是彻底打破各种权力垄断和国企垄断,尤其需要彻底放开教育、医疗、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从促进消费稳定增长角度看,未来我国主要消费领域就是金融、教育和医疗。唯有全面鼓励私人资本进军金融、教育和医疗行业,才能真正激活民间投资,激活民间消费。全面彻底放开私人资本投资所有行业,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结构。
如何创新融资渠道、开辟资金来源?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再依靠银行贷款,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思路,主要依靠债市尤其是长期债市来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依靠银行贷款,那不是一个可以持续的办法,因为银行不能提供长期信贷资金,亦不能提供长期的低利息资金,银行和金融机构本身是企业,有收入和利润的硬约束,一旦贷款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就要面临不良贷款上升乃至破产倒闭的风险,直接酿成全局性的金融危机。人们之所以担心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首要原因就是因为地方政府债务绝大多数是银行中短期贷款,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之可能。
换一个思路,如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债券市场融资,则不会存在上述困难。世界各国,凡是基础设施完善优良之邦,莫不是依靠长期债市来融通社会资金,以建造各种长期基础设施。举凡高铁、城际轨道交通、地铁等等公用设施,不可能像一般竞争性企业项目那样很快盈利赚钱,更无法赚取高额利润。我们不能以考核一般企业的办法来考核和评估惠及整个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项目。所以也不能以一般企业融资的方式来为基础设施融资。最佳办法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长期国债和市政债券,甚至可以发行永续债券(即永远不支付本金、只支付利息的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