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20)
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血液性传染疾病职业暴露针刺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医师、护士、废物回收人员等)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1]。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刺伤、擦伤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因此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十分重要,我院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针刺伤对医院人员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一、针刺伤的原因
1、人为因素: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刀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员在回收、运送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不良工作习惯:有的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将经常使用的刀片、剪刀、玻璃碎屑随意丢放等,造成伤害。
3、范意识薄弱:由于对锐器伤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浅薄,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粗心大意,极易发生锐器损伤,发生锐器损伤后又不报告,甚至对伤口不作任何处理,极易发生血源性医院感染。
4、缺乏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及锐器伤后处理知识,是导致护理人员受伤受感染的重要原因。
二、防范措施
1、加强培训与指导:院领导、院感染科和护理部等应高度重视职业暴露危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特别是对年轻护士,要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以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另外,对工作中有可能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也要进行培训。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改变危险的工作行为。
2、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员,以免忙中出错。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改善手卫生的非接触式水龙头设施;为工作人员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工作服、帽子、口罩、不易穿透的橡胶手套等。有条件医院还可提供用于防针刺伤的产品。如无针头产品、可收缩针头的注射器、锐器收集器、外科医生使用的顶针等。与国外相比,我国刺针伤的防护用品相对较少,而防护用品对减少职业暴露有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表明操作时戴手套十分重要。
3、及时处理利器伤:当发生针刺伤时立刻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反复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伤口用75%酒精或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针刺伤口进行HBV、HCV、HIV等到流行病学调查,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或采取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由院感科进行现场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给予指导和帮助,可疑HIV感染时及时与当地CDC取得联系。
4、建立针刺伤报告制度:医院处理针刺伤的报告系统和制度,制订针刺伤的应急预案,以便医护人员在发生针刺意外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制定使用锐器时安全操作规程。
5、针刺伤后心理预防对策:大部分医务人员对血液传播性疾病针刺伤的职业暴露存在惧怕被传染而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医院应定期开展关于针刺伤知识教育讲座及心理培训等活动,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对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结果阴性者免费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提高医务人员对针刺伤的正确认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减少针刺伤发生的概率,保护医务人员。对有明显心理焦虑者的心理干预,对掩蔽性的心理焦虑者应给予心理支持,解释针刺伤的情况,使当事者理解目前的境遇,减轻心理反应。以及管理者对受伤者的支持,争取国家立法来保证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者的健康权,以减轻针刺伤后的负性心理反应。对于中重度焦虑的医务人员,要循环给予心理干预和焦虑量表评估。
第二篇: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邮编430400湖北武汉市新洲区新洲大街61#
单位: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手机号码***电话027-8692181
1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张慧霞
(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中医科湖北武汉430400)关键词:医务人员;针刺伤; 原因;防范措施
血液性传染疾病职业暴露针刺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医师、护士、废物回收人员等)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1]。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刺伤、擦伤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2]。因此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十分重要,我院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针刺伤对医院人员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1针刺伤的原因
1.1人为因素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刀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
员在回收、运送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度1998年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收集储存不当,造成伤害达12%[3]。
1.2不良工作习惯
有的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将经常使用的刀片、剪刀、玻璃碎屑随意丢放等,造成伤害。
1.3防范意识薄弱
由于对锐器伤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浅薄,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粗心大意,极易发生锐器损伤,发生锐器损伤后又不报告,甚至对伤口不作任何处理,极易发生血源性医院感染。
1.4缺乏专业培训
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及锐器伤后处理知识,是导致护理人员受伤受感染的重要原因[4]。
2防范措施
2.1加强培训与指导院领导、院感染科和护理部等应高度重视职业暴露危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特别是对年轻护士,要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以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另外,对工作中有可能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也要进行培训。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改变危险的工作行为。
2.2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员,以免忙中出错。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改善手卫生的非接触式水龙头设施;为工作人员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工作服、帽子、口罩、不易穿透的橡胶手套等。有条件医院还可提供用于防针刺伤的产品。如无针头产品、可收缩针头的注射器、锐器收集器、外科医生使用的顶针等。与国外相比,我国刺针伤的防护用品相对较少,而防护用品对减少职业暴露有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表明操作时戴手套十分重要[4]。
2.3及时处理利器伤当发生针刺伤时立刻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反复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伤口用75%酒精或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针刺伤口进行HBV、HCV、HIV等到流行病学调查,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或采取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由院感科进行现场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给予指导和帮助,可疑HIV感染时及时与当地CDC取得联系。
2.4建立针刺伤报告制度医院处理针刺伤的报告系统和制度,制订针刺伤的应急预案,以便医护人员在发生针刺意外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制定使用锐器时安全操作规程。
2.5针刺伤后心理预防对策大部分医务人员对血液传播性疾病针刺伤的职业暴露存在惧怕被传染而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医院应定期开展关于针刺伤知识教育讲座及心理培训等活动,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对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结果阴性者免费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提高医务人员对针刺伤的正确认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减少针刺伤发生的概率,保护医务人员[6]。对有明显心理焦虑者的心理干预,对掩蔽性的心理焦虑者应给予心理支持,解释针刺伤的情况,使当事者理解目前的境遇,减轻心理反应。以及管理者对受伤者的支持,争取国家立法来保证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者的健康权,以减轻针刺伤后的负性心理反应。对于中重度焦虑的医务人员,要循环给予心理干预和焦虑量表评估[7]。
参考文献
[1]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
版社会,2003:67-68.[2]罗洪,余筱.美国医护人员被锐器伤害的有关管理法规[J].中华护
理杂志,2002,37(11):878-879.[3]白彩锋,李新辉.医疗废物处理研究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7,(10):30-32.[4]张喜丽,刘萍花.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原因调查与防护措施[J].中华
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3.[5]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海,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
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6]周宏,郑伟,韩方正,等.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的前性监
测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15-1716.[7]彭凌,郑舟军,周月华.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心理调
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06-107.
第三篇:新建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摘要】 目的 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伤后的处理方式,提出预防针刺伤的方法。方法 对我院85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回顾性的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85名护士一年中发生过针刺伤26人次,而发生针刺伤后只有3人次报告、跟踪检查。结论 加强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极为重要。
【关键词】 临床护士;针刺伤;原因;防范措施;
护士因工作原因,经常与缝针、刀、剪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接触,这使护士经常暴露于职业性危险因素中,尤其是利器损伤。而病房护士因其工作的性质,最易发生利器损伤,特别是针刺伤。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因此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接种到受害者体内。针刺伤在临床护士当中时有发生,而病人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现在我国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血性传播疾病也在逐年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如被感染过的针头刺伤,无疑是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了解临床护士被针刺伤的相关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被针刺伤,减少职业伤害有重要意义。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对我院85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调查,调查的护理人员年龄20~48岁,工作时间1~30年;职称为护士41名、护师24名、主管护师20名;学历为中专24人、大专38人、本科23人。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包括1年内被针刺伤的次数、进行何种操作时受伤、发生针刺伤的具体时间、伤后伤口的处理方法、是否填写受伤报表、是否进行跟踪检验等,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回收率100%,均为合格问卷。2 结果
85名被调查的护理人员一年中有26人次的针刺伤史,最多的有3次,最少的 1 0次,其中1次的17例,占65.4%;2次的3例,占23%;3次的1例,占11.5%,总针刺伤数26次。其中3次的是工作2年以下的护士,发生1次的大部分是工作2年以后的护士。针刺伤发生次数和工作年限成反比。在进行何种操作受伤调查中,拔针后的输液器被刺伤13人次,占50%;加药时被加药针头刺伤8人次,占30.8%;违反操作规程(针头复帽)刺伤3人次,占11.5%;因进针时病人不合作被刺伤的2人次,占7.6%。在伤后的处理方式的调查中,有98%的护士伤后会进行伤口的初步处理,如挤出血、冲洗、用消毒剂消毒,其中会贴上止血贴的只占46%;只有3人发生针刺伤后报告感染办登记并进行跟踪检验。其中12%的人不知道要填写报表,其余的虽然知道要填写报表,但部分因为怕麻烦,觉得只是小伤没必要填写受伤报表。3 原因分析 3.1 人力资源不足
我国临床一线护士存在严重缺编现象。输液室、病房护士日夜不停的工作,有时连正常的吃饭都顾不上,常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从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这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常常使她们感到精力不足、头昏眼花、腰背酸痛,而多数人在超负荷状态下应激反应能力往往较差,因而容易发生针刺伤。据调查的结果分析,针刺伤多发生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如上午输液高峰时和中午护士值班人少时,因这时期或因病人较多,或因护士人手少,而此时又是部分病人已输完液体需要拔针的时间,护士往往拔完一个病人的针后不能及时处理销毁输液器而又要给另一个病人拔针,造成最后集中处理这些病人用过的输液器时被刺伤。研究表明,值夜班、工作任务重、工作倦怠、精神压力大、年轻没有经验等因素是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因素【1】。归根到底是护理人员人手不足,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造成的。
3.2 护理人员某些操作不规范
护士在工作中粗心大意,未严格遵守程序、技术不熟练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因素之一。42%的针刺伤是在心情急躁或紧张时发生的,74%的针刺伤是在工作紧急或繁忙时发生[2]。有不少刺伤是护士给病人拔完针后,因为又要急着为另一位病人拔针,就把拔出的输液器的针头插进输液管中,在插针头的过程中,就极易被针头刺伤另一个用来固定输液管的手上。还有一定比例的刺伤是在回套针头的针帽时发生的,再就是加药时不按操作规范,为赶时间,一个手拿安瓿,一 个手拿着注射器,两手之间没有支撑点,这样也极易被加药的针头刺伤,这些都是护理人员本身违反操作规范而致刺伤的。另外,徒手分离针头与注射器,用过的针头暴露于周围环境中等,也是造成针刺伤的常见原因。因此,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卫生部门关于一次性物品处理的要求,是避免针刺伤的重要措施之一。3.3 防护意识淡薄
首先是临床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漠,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时不认真学习,比如护理部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尽量不进行针头复帽的操作,必需时要“单手复帽”操作。但在对针刺伤的护士询问中,还有护士不知道“单手复帽”是怎么操作的。其次是医院领导对职业防护基础设施、设备方面不舍得投入资金,使落后的职业防护条件得不到改善,如不舍得使用安全注射器等。再次护士学校教育中缺乏职业防护课程,临床护士的防护教育也未受到重视,护士从业后缓慢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模糊,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而防护意识的淡漠又导致其防护行为不到位,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增大。
3.4 护理对象不合作
护理对象的不合作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之一。躁动或不合作病人作治疗时要格外警惕针刺伤的发生,由于没有解释清楚或者没有固定好病人的体位,病人因为紧张或烦躁,极易导致针刺伤,这时候应有同事协作。4 防范措施
4.1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
提高输液室、病房护士有效处理针刺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护理人员对锐器伤的防范意识,是避免职业性伤害的关键。各科室应对护士尤其是对新上岗的护士定期进行职业防护培训,使她们充分认识、重视针刺伤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加强急救基本技能训练,完善抢救流程,严格规范护理操作规程,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品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医院加大督导检查力度,落实标准预防,从而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安全。4.2 规范操作行为避免针刺伤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确保护士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OSHA)规定:注射器使用后原则上不允许套回护针帽,在别无选择时必须单手操作,绝对禁止双手操作[3]。输 液穿刺失败后,禁止将污染针头悬挂于输液管的茂菲式滴管上,应当立即更换新针头,养成用钳子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的习惯,以减少接触锐器的机会;在打开玻璃安瓿时用棉球或纱布垫于安瓿与手指之间,用力均匀适当,以防刺伤手指;手持针头或锐器时不要将锐利面对着他人,操作后要自己料理用物,以免他人在清理用物时被刺;如使用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用真空抽血设备取代传统的注射器抽血,用留置针代替头皮针等,可减少针刺伤的发生。4.3 提倡安全注射
WHO对安全注射的定义:(1)对接受注射者无害。(2)不使卫生保健人员因接触注射而产生任何危险。(3)注射器产生的废弃物不对社会构成危险
【4】。
具体应做到:(1)注射前将手洗干净,在一个清洁明亮宽敞的环境中进行注射;(2)操作过程注意样执行消毒灭菌原则;(3)永远使用经过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注意“一人、一管、一个针头”;(4)绝对不要用双手将针帽套回被污染的针头;(5)尽快准确地将用过的针头和锐器丢弃至专用的容器中;(6)时刻记住自我保护措施;(7)尽可能使用安全注射器、自动毁形注射器、安全型套管针等进行各种注射。4.4 加强人力资源配置
根据临床工作时段及劳动强度的不同进行人员调配,在工作繁忙,工作量大时,适当增加人力、物力、实行弹性排班,尤其是夜班工作,防止疲劳、工作忙乱而发生针刺伤。4.5 改善锐器处理方法
使用锐器收集箱可以减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机会。锐器收集箱由耐刺、防水的塑料制成,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5],硬质容器有大小之分,分别放置于治疗台、治疗车一角等治疗区附近,只要接触过病人的利器,包括注射器、刀片、输液器针头使用后减少裸露针头的折弯或折断及传递,无须分离针头、针筒、消毒、毁形等处理,立即投入锐器盒箱,至四分之三满时停止使用,及时清理,减少工作人员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品后过多接触又可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大大减少护士工作中受伤感染机会。
4.6 针刺伤后的紧急有效处置
(1)保持镇静;(2)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同时,用流动的净水冲洗,并使用抗菌肥皂 清洗受伤部位;(3)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4)记录和报告受伤者情况,所涉及患者的资料等,将受伤的情况、处理方式及时、准确、完整的记录在案;(5)向本科室和相关部门领导汇报,启动应急预案,并做跟踪随访。5 结论
加强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极为重要。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由于针刺伤而感染到多种血性传染病,针刺伤已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特别是护理专业人员的重视。希望广大的护理同行们在这一方面加大管理力度,最大可能的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保护自己及同行的健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广大群众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雷 静,王筱慧.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2):50.【2】任小英,刘义兰.易发生针刺伤操作环节的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03,17(03A):267-268.3
【3】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操作中针刺伤现状及其预防对策.实用预防医学, 2002,9(6):666-668 【4】唐朝焕.急诊护士针刺伤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J].医疗装备,2009,09(12):117-119
【5】磨琨.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5(1):17-18
第四篇:新建-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摘要】 目的 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伤后的处理方式,提出预防针刺伤的方法。方法 对我科17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回顾性的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17名护士一年中发生过针刺伤6人次,而发生针刺伤后只有2人次报告、跟踪检查。结论 加强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极为重要。
【关键词】 临床护士;针刺伤;原因;防范措施;
护士经常与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注射器,输液器等接触,这使护士经常暴露于职业性危险因素中,尤其是利器损伤。而病房护士因其工作的性质,最易发生利器损伤,特别是针刺伤。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因此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接种到受害者体内。针刺伤在临床护士当中时有发生,而病人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现在我国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血性传播疾病也在逐年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如被感染过的针头刺伤,无疑是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了解临床护士被针刺伤的相关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被针刺伤,减少职业伤害有重要意义。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对我科17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调查,调查的护理人员年龄25~48岁,工作时间3~30年;职称为护士1名、护师8名、主管护师8名;学历为中专3人、大专14人。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包括1年内被针刺伤的次数、进行何种操作时受伤、发生针刺伤的具体时间、伤后伤口的处理方法、是否填写受伤报表、是否进行跟踪检验等,发放问卷17份,回收17份,回收率100%,均为合格问卷。2 结果
17名被调查的护理人员一年中有6人次的针刺伤史,最多的有2次,最少的0 1 次,其中1次的10例,占60%;2次的1例,占6%;,总针刺伤数12次。其中2次的是工作3年以下的护士,发生1次的大部分是工作3年以后的护士。针刺伤发生次数和工作年限成反比。在进行何种操作受伤调查中,被拔针后的输液器刺伤的6人次,占50%;加药时被加药针头刺伤3人次,占25%;违反操作规程(针头复帽)刺伤2人次,占16%;因进针时病人不合作被刺伤1人次,占9%。在伤后的处理方式的调查中,有98%的护士伤后会进行伤口的初步处理,如挤出血、冲洗、用消毒剂消毒,其中会贴上止血贴占80%;3人发生针刺伤后报告感染办登记并进行跟踪检验。其中10%的人不知道要填写报表,其余的虽然知道要填写报表,但部分因为怕麻烦,觉得只是小伤没必要填写受伤报表。3 原因分析 3.1 人力资源不足
我国临床一线护士存在严重缺编现象。输液室、病房护士日夜不停的工作,有时连正常的吃饭都顾不上,常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从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这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常常使她们感到精力不足、头昏眼花、腰背酸痛,而多数人在超负荷状态下应激反应能力往往较差,因而容易发生针刺伤。据调查的结果分析,针刺伤多发生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如上午输液高峰时和中午护士值班人少时,因这时期或因病人较多,或因护士人手少,而此时又是部分病人已输完液体需要拔针的时间,护士往往拔完一个病人的针后不能及时处理销毁输液器而又要给另一个病人拔针,造成最后集中处理这些病人用过的输液器时被刺伤。研究表明,值夜班、工作任务重、工作倦怠、精神压力大、年轻没有经验等因素是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因素。归根到底是护理人员人手不足,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造成的。
3.2 护理人员某些操作不规范
护士在工作中粗心大意,未严格遵守程序、技术不熟练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因素之一。30%的针刺伤是在心情急躁或紧张时发生的,60%的针刺伤是在工作紧急或繁忙时发生。有不少刺伤是护士给病人拔完针后,因为又要急着为另一位病人拔针,就把拔出的输液器的针头插进输液管中,在插针头的过程中,就极易被针头刺伤另一个用来固定输液管的手上。还有一定比例的刺伤是在回套针头的针帽时发生的,再就是加药时不按操作规范,为赶时间,一个手拿安瓿,一个手拿着注射器,两手之间没有支撑点,这样也极易被加药的针头刺伤,这些都是 护理人员本身违反操作规范而致刺伤的。另外,徒手分离针头与注射器,用过的针头暴露于周围环境中等,也是造成针刺伤的常见原因。因此,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卫生部门关于一次性物品处理的要求,是避免针刺伤的重要措施之一。3.3 防护意识淡薄
首先是临床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漠,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时不认真学习,比如护理部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尽量不进行针头复帽的操作,必需时要“单手复帽”操作。但在对针刺伤的护士询问中,还有护士不知道“单手复帽”是怎么操作的。其次是医院领导对职业防护基础设施、设备方面不舍得投入资金,使落后的职业防护条件得不到改善,如不舍得使用安全注射器等。再次护士学校教育中缺乏职业防护课程,临床护士的防护教育也未受到重视,护士从业后缓慢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模糊,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而防护意识的淡漠又导致其防护行为不到位,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增大。
3.4 护理对象不合作
护理对象的不合作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之一。躁动或不合作病人作治疗时要格外警惕针刺伤的发生,由于没有解释清楚或者没有固定好病人的体位,病人因为紧张或烦躁,极易导致针刺伤,这时候应有同事协作。4 防范措施
4.1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
提高输液室、病房护士有效处理针刺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护理人员对锐器伤的防范意识,是避免职业性伤害的关键。各科室应对护士尤其是对新上岗的护士定期进行职业防护培训,使她们充分认识、重视针刺伤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加强急救基本技能训练,完善抢救流程,严格规范护理操作规程,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品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医院加大督导检查力度,落实标准预防,从而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安全。4.2 规范操作行为避免针刺伤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确保护士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OSHA)规定:注射器使用后原则上不允许套回护针帽,在别无选择时必须单手操作,绝对禁止双手操作[3]。输液穿刺失败后,禁止将污染针头悬挂于输液管的茂菲式滴管上,应当立即更换新 针头,养成用钳子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的习惯,以减少接触锐器的机会;在打开玻璃安瓿时用棉球或纱布垫于安瓿与手指之间,用力均匀适当,以防刺伤手指;手持针头或锐器时不要将锐利面对着他人,操作后要自己料理用物,以免他人在清理用物时被刺;如使用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用真空抽血设备取代传统的注射器抽血,用留置针代替头皮针等,可减少针刺伤的发生。4.3 提倡安全注射
WHO对安全注射的定义:(1)对接受注射者无害。(2)不使卫生保健人员因接触注射而产生任何危险。(3)注射器产生的废弃物不对社会构成危险。
具体应做到:(1)注射前将手洗干净,在一个清洁明亮宽敞的环境中进行注射;(2)操作过程注意样执行消毒灭菌原则;(3)永远使用经过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注意“一人、一管、一个针头”;(4)绝对不要用双手将针帽套回被污染的针头;(5)尽快准确地将用过的针头和锐器丢弃至专用的容器中;(6)时刻记住自我保护措施;(7)尽可能使用安全注射器、自动毁形注射器、安全型套管针等进行各种注射。4.4 加强人力资源配置
根据临床工作时段及劳动强度的不同进行人员调配,在工作繁忙,工作量大时,适当增加人力、物力、实行弹性排班,尤其是夜班工作,防止疲劳、工作忙乱而发生针刺伤。4.5 改善锐器处理方法
使用锐器收集箱可以减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机会。锐器收集箱由耐刺、防水的塑料制成,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硬质容器有大小之分,分别放置于治疗台、治疗车一角等治疗区附近,只要接触过病人的利器,包括注射器、刀片、输液器针头使用后减少裸露针头的折弯或折断及传递,无须分离针头、针筒、消毒、毁形等处理,立即投入锐器盒箱,至四分之三满时停止使用,及时清理,减少工作人员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品后过多接触又可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大大减少护士工作中受伤感染机会。
4.6 针刺伤后的紧急有效处置
(1)保持镇静;(2)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同时,用流动的净水冲洗,并使用抗菌肥皂清洗受伤部位;(3)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4)记录和报告受伤者情况,所 涉及患者的资料等,将受伤的情况、处理方式及时、准确、完整的记录在案;(5)向本科室和相关部门领导汇报,启动应急预案,并做跟踪随访。5 结论
加强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极为重要。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由于针刺伤而感染到多种血性传染病,针刺伤已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特别是护理专业人员的重视。希望广大的护理同行们在这一方面加大管理力度,最大可能的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保护自己及同行的健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广大群众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雷 静,王筱慧.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2):50.【2】任小英,刘义兰.易发生针刺伤操作环节的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03,17(03A):267-268.3
【3】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操作中针刺伤现状及其预防对策.实用预防医学, 2002,9(6):666-668
第五篇: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危害
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危害,预防与控制 针刺伤的危害及相关因素
医院具有潜在职业危险的工作环境,医护人员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中.一,医务人员职业卫生与安全的发展趋势 二,基本概念
职业暴露的概念: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全面预防概念:无论病人是否患有经血液传染的疾病,所有病人的血液及特定体液都视为可能具有艾滋病,乙肝,丙肝及其它经血传染的病原体,医务人员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标准预防概念:是将全面预防和体物隔离主要特点的综合,其目的是保护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安全.针刺伤的概念: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包括:生物性/感染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心理性,社会性…….等危险因素
针刺伤的职业危害:主要是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肝,丙肝,爱滋病等病毒;针刺伤的另一个危害是对受伤者的心理伤害.WHO 对安全注射的定义 1,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2,对实施注射的卫生保健人员不产生任何危险 3,注射产生的废弃物不对社会和他人构成危险 三,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特点: 1,需要的血量非常少,如感染乙肝只需0.4毫微升;每毫升感染乙肝病毒(HBV)的血液中含有1亿个乙肝病毒微粒.每毫升感染爱滋病病毒(HIV))的血液中含有成千上万的HIV病毒微粒.HBV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一周,而HIV仅存活十分钟.2,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途径:皮肤刺伤,皮肤接触,粘膜接触 3,发生暴露后感染HBV的几率:6-30%, HCV的几率:3-10% HIV的几率:0.2-0.5% 4,国外研究证实:HBV感染率高于HIV感染率55倍,高于HCV38倍.医务人员感染HBV是普通老百姓的5-6倍.四,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HBV,HCV,HIV的流行趋势 五,针刺伤的流行病学: 发生针刺伤的职业分布:护士,技术员,医生,护理员….发生针刺伤的地点分布:病房,监护室,急诊室,手术室,治疗室……..引发针刺伤利器的种类:注射器针头,留置针,缝针,手术刀…… 六,美国研究及感染案例
美国一名护士的职业生涯中发生针刺伤为平均4.3次 医院中每年每100张床有33例尖锐物损伤的报告
七,美国医务人员感染艾滋病病毒累计病例(1985-2002)57例医务人员被确诊为职业性感染HIV 139例医务人员感染HIV,但没有确诊为职业性感染.八,据CDC估计:HIV感染患者传染给健康工作者的几率为3/1000例 手术医生传染给患者的可能性为3/10,000 例手术,甚至更低.自从1981年艾滋病的发现迫使人们对血源菌感染的重视,因此进行了大量有关因针刺伤而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研究.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 2000年11月6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防止针刺伤的法规.2001年4月18日开始在法律上生效.十,职业危害风险的相关因素
刺伤相关因素:刺伤的深度,接触的血量,刺伤锐器物的种类 病人相关因素:疾病阶段及病情——血液中病毒的存在和浓度 医务人员相关因素:安全教育,防护意识,预防接种,接触频率, 安全用具的使用,防护措施 十一,容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 1,操作前
2,操作中(掰安,抽吸药液,各种注射时,拔针时……..)3,操作后整理用物时 4,丢弃过程中
5,不正确的废物处置 针刺伤的预防与控制 一,职业安全的关键点: 1,建立防护制度2,进行职业安全教育3,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4,做好预防接种5,使用安全工具6,规范操作行为7,完善防护措施 二,职业安全措施
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在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的操作时要戴手套 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 及时处理使用过的锐器 禁止双手回套针帽, 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 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
禁止手持裸露的锐器物指向他人 三,职业安全管理 建立安全管理理念
使用具有安全装置的医疗护理用具如:安全注射器,安全输液器, 安全留置针,无针连接系统
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物收集器 建立职业防护教育制度职业安全技术培训制度 建立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 建立刺伤后处理流程常规 建立医疗锐器伤处理流程常规(一)伤口处理流程
(1)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
(2)用肥皂清洗伤口并在流动水下冲洗5分钟(3)碘酒,酒精消毒伤口(4)向主管部门汇报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5)请有关专家评估刺伤并指导处理(二)受伤医务人员血液监测流程 病人为HBsAg(+)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或Anti-HBc(+)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未注射疫苗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刺伤后6个月, 一年监测GOT,GPT,HBsAG,anti-HBs,anti-HBc 病人为HCV anti-(+)受伤者HCV anti(-)3个月后取血查HCV anti肝功能 病人为HIV(+)受伤医务人员HIV anti(-)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查HIVanti 北京协和医院副主任护师 毛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