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农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更新一)
生态农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性重新配置。
随着农业劳动力大举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现有遗留农业的劳力已经出现老年化,土地的精耕细作一去不复返,劳动密集型农业已经逐渐消失。
小型机械化、半机械化、全机械化进行劳作开始在农业中开始显现。但还有许多的耕地随着土地的偏远和机械无法到达和劳力的不足,开始抛荒和退耕加剧。
劳力密集型农业随着劳力成本上升和劳力转移,农业耕地和土地的利用逐年下降。这种局面的发展,用现有的粮补和政策调控也无法改变土地的抛荒和退耕。怎样解决土地在农业中的高效利用和保障耕地的保有率?
答案是:利用土地流转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结合政策调控和组织架构的整合实现农产品增值,加速农业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一条道路、一条水渠、一排电力杆等三个重要的基本农业投资设施是解决土地流转推动生态农业的决定要素。一个产品、一个生产合作社、一个销售公司等三个统一层级是保障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架构。劳力与机械、资金与人才技术、产品与销售是开创生态农业与土地流转的纽带。
生态农业是集合土壤、水 源、植被、生物多样性、PM2.5值等达到一个合理标准指标来实现农作物和畜禽水产品绿色、健康、安全、优质为目标的生态体系。
生态农业决定人类食物健康安全的一个阳光产业。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规模化农业和专业化农业在现有阶段为主导趋势;一些超大型的农药、化肥、抗生素药物企业在依托现有农业的发展而壮大,粮食产量连续增产和畜禽水产品供大于求;从温饱线上实现了肚子不挨饿的阶段。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慢慢显现出来,由于无节制的靠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抗生素等来实现农作物的增产、畜禽水产品的规模化,造成大量土地各种重金属和有害物质的存积,各种畜禽水产品的药物残留及有害物质超标,给人的食物安全形成了长期的危害。因此,人的体质在食物的不健康中受到间接性和直接性影响,尤其是从孕妇到出生的小孩、成长的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人,各种复杂疾病的发生和免疫功能的缺失,幼儿先天性疾病的增加等都体现在不健康食物的侵害。
既然生态农业是保障人类健康的阳光产业,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是迫在眉睫的阶段,也是实现土地流转加速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农业的增值和发展趋势同样需要依托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解决土地抛荒和农业劳动力的恒定需要新型农业----生态农业体系的构建,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社会资本、人才技术、劳作机械等结合市场导向各地域进行生产、加工生态农产品聚集,应用完善的商贸渠道及发达物流配送渠道与市场对接;应用网络平台形成可溯源的质控体系。
湖南资兴的生态农业从哪里开始起步?
从地域发展进行规划和启动。每个地域都其共性和差异,寻求地域生态农业需要对土壤、水源、植被、气候、生物多样性各个指标的科学调查、分析、认定;对区域的耕地面积、林地面积、草地面积、荒地面积、蓄水量进行分类测量归总;对规划地域通路、通电、通水等情况筛选分析;对地域人口结构、劳力存量、社会资本存量、可劳作机械数量及功率情况、可供服务服务技术人才等核定分析。
从时间发展进行规划和启动。生态农业需要近期、中期、远期来进行规化和推动的,1-3年为近期生态农业发展规划,3-5年为中期生态农业发展规划,5年以上为远期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农作物和畜禽水产品的生产的周期为这三个期间,确定每个生产对象和产品需要对不同周期的确定和科学配置。
从生产类别进行规划和启动。每个生态农业所生产的对象和产品都有其地域的特性和时间周期的规律,因该按照适合地域发展的生态农业的自然条件规律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指导和发展。(关注中国农业的基层工作者--李sbfniqpll88)待续。。
从“以点带面”进行规划和启动。生态农业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才能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整个产业链条的形成和完善,在生态农业的链条中各个环节需要构建严密的质控体系。实行“以点带面”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形成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及产品的质控体系一个组织保障,这个组织保障就是“一个生态农业公司+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土地流转+地域资源配置”。公司是生态农业上游经济组织架构,是实现生态农业产品进行市场流通和订单生态农业及各品牌、质控体系构建等顶层设计架构;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是组织生态农业生产和监督各农产品的标准、质控体系等的执行架构;生产基地是生态农产品的源头架构;土地流转是保障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地域资源配置包括了(耕地面积、林地面积、草地面积、荒地面积、蓄水量)、(人口结构、劳力存量、社会资本存量、可劳作机械数量及功率)、(地域通路、通电、通水)、(土壤、水源、植被、气候、生物多样性)等资源配置。(关注中国农业的基层工作者--李sbfniqpll88)待续。。
从“一头一尾”来进行规划和启动。“一头”是指建立销售渠道的组织架构即销售公司。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市场经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成熟体系并且与国际接轨以及很严密,地域公司和公司集团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成熟和完善的公司体系架构是固有的资源,也不需要去重新探索和完善,只需要市场这双手牵引过来就“水到渠成”。为什么?公司和集团资源没有在生态农业方面形成改变中国农业的核心力量,而是随着农民自由经济即“小农经济”长期存在而停滞不前,同时造成农业的倒退,生态农业的影子一直是在黑洞中挣扎,阳光的力量总是被乌云密布,这种诱因主要是农民这个主体长期是“散”的。比如在食品安全方面,随着利益的驱使,个别人把危害人类健康的道德和法律规则置之事外,大量使用不合格的农药、化肥、兽药或者超大剂量来进行生产;在加工环节大量使用化学保鲜剂和防腐剂等添加剂,在销售环节大量使用过期的产品。构建质量追溯体系需要公司和集团这个超大销售群体。消费者可以在监督食品质量安全从这个公司的“头上”来维权。政府的各个行政职能部门可以架起消费者与公司的“裁判员”。行政这个主体是约束和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如果行政主体约束和监管的对象变成了庞大农民这个群体,是无法形成行政功能的(比例失调无法监管),也无法当好这个“裁判员”和“审判员”,法律和道德永远被“置之事外”。公司和集团这个“头”才是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终结者,也是行政体系和法律体系最好监管和落实的对象。“一尾“就是指生产的组织架构即农民专业合作社。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土地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制”,这种土地制度是中国的基本土地制度,是不能改变的,是关系农民这个庞大群体生存的根本是关系中国农业战略安全的基石。比如,在各种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土地可以缘聚农民这个群体“后靠”和“后退”的纽带和源头,土地也是农民的一个念想,土地也需要“人”来耕种和经营,这种“人”就是与土地有感情有念想的人。”家庭联产承包制”是解决了农民的”生产物权“,而且这个“生产物权”是一个小单位,没有规模效应。怎样把这个小“生产物权”联合成一个大的“生产物权”?答案是:这个整合体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地域农民的群体生产组织)所整合的土地是一个地域“生产物权”,合作社的法人资格可以将土地、生产资料、人才资源、产品等融合成一个大的“流通物权”,这个“流通物权”在转交合作社的”头"(公司或集团)来完成市场化运作。总之,“头”和“尾”的形成和构建,需要遵循法律和道德的规则约束和监管,这种监管主体就是政府各个行政职能部门。把生态农业的组织架构理顺后,市场与政府的职权完全划开,市场运作和政府职能监管相结合,才能实现生态农业及产品安全可靠的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在市场运作和政府职能的监管中形成。(关注中国农业的基层工作者李sbfniqpll88-***)待续。。
以农业“阶梯式”的发展模式进行规划和启动。农业“阶梯式”发展模式是指按照农业的地域性、周期性、资源配置性、地域政策引导性、发展欲望性、行政功能配置性、地域自然规律性等通过一定时间、一定的阶段、一定的人员配置、一定的技术力量支持、一定的组织架构形成、一定的政策导向引导、一定的监管渠道的完善、一定的销售渠道的建立、一定的规模效应的形成、一定的利益共同体的建立、一定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一定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完成等以“上阶梯”的方式进行引导式发展。农业的发展模式确定首先要理顺一个问题:“行政干预、行政引导、行政监管”。“行政干预”是在农业发展模式改变时,部分“行政个体或者个别工作人员”为了体现政绩的荣誉通过行政功能把农业市场运作行使地方规章制度、行政文件、领导意识、个人行为驾驭农业的生产和销售,甚至“搭车收费”,“吃拿卡要”“入股干预”,“空壳组织架构”套取政策资源等;“行政引导”是在农业发展模式改变时,因地域人员组织架构对相应的政策法规、政策导向、行为规范、行业标准不是很清晰或者“不知道”的情况下,“行政部门和人员”通过宣传和培训等方式进行引导式“介入”和“了解、熟悉”,以桥梁的作用推动农业发展模式的改变,实现农民的组织架构的建立和完善;“行政监管”是农业发展模式改变时相对应的政策法规、政策导向、行为规范、行业标准等被约束对象的行为和准则是否对接,是否违规,是否有漏洞等,行政监管对象大多以组织架构(合作社和公司)来实现监管,执行起来容易而且能够到位。“行政监管”不能变成“行政干预”,即应用“行政监管”构建行政单位自己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以“只收费不监管”、“给予好处放松监管”、“有利益分别对待”等方式来驾驭和控制,把法律和公平、道德放入“权利的保险中”。其实“行政干预”就是应用行政权力的个人行为或者群体行为在利益的驱使下滥用法律或者用法律的幌子榨取“组织和个人”的利益。(关注中国农业的基层工作者李sbfniqpll88-***)
以政府服务功能引导农业产业发展来启动和规划。农业需要政府的政策及耕地、林地、畜牧水产、机械、农业经济管理、水利、电力、财政、司法、金融等综合政府职能的正确引导。宏观调控和政策落实需要一个很好的职能部门来衔接和引导落实。当前,基层的“农业服务中心”就是服务农业的好帮手。不管是宏观的农业发展,还是具体的农业微观发展的反馈,“农业服务中心”才是起到架起政府和农业的桥梁。农业服务中心不是一个单纯的政府职能基层单位,它是一个联合体,是落实中央政策和具体的惠农政策的基层联合职能部门。农业服务中心构建了畜牧水产、林业、农技、农机、国土、水利、电力、农业经济管理、财政、司法、金融等职能部门的联合体。这些职能的联合才是改变三农、服务三农、把政策落实三农、工业反哺三农等基层终结联合体。不管顶层设计多完善,不管政策措施力度多大,不管各层级行政部门层层会议,最终还是要到基层来落实和引导发展。不管是坐车来下乡来考察调研,还是戴斗笠下乡调查调研,最终还是要把好的发展模式落实到农业当中去,实现农村的发展,实现农村居民的致富,实现国家的富强。(2014年12月6日更新——关注中国农业的基层工作者李志辉***)
以构建“生态农业人才队伍”来启动和规划。生态农业人才队伍包含生产技术人才、组织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其中生产技术人才包括畜牧水产技术人才、农业种植技术人才、农业机械技术人才、水利电力技术人才;组织管理人才包括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才等;市场营销人才包括市场销售人才、市场渠道建设人才、市场品牌构建人才、资本融资人才、构建网络平台人才、法律、政策人才等。现有下游基层农业核心技术人才是缺失和荒芜的。如果没有下游基层农业技术人才的基础,农业发展只是空谈和纸上谈兵。形成农业技术人才的队伍需要从市场和政府两个独立的方面来协同构建。其中从市场构建人才,通过公司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的人才集聚和构建;从政府构建人才,通过招考大专院校和技术学院(38岁以下--技术文凭、有实体创建3年以上、职业资格)等人才加入到基层农业服务中心,甚至考虑从大学生村官中(28岁以上--有引导地域农业实体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的基础),及现有的具备一定经验和技术的农民、村干部、社会农业知识青年、致富带头人、组织法人代表等人才招考到农业服务中心来(48岁以下-鼓励他们获取资格—技术文凭、实体基础、职业资格等门槛的设置,避免吃空饭和虚假技术)。市场构建人才导向,是实现竞争和淘汰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构建的技术人才队伍会随着发展的竞争中去生存和淘汰,但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队伍也是需要一定的引导和监管,如果把一个喜欢赌博的、欠款非常大、容易触犯法律、道德规则的、没有发展和共同发展欲望的、自私自利的、空壳套取(贷款、政策)资金的等不良行为的人放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资格,那农民的组织架构又会在危险的边缘发展;政府构建人才队伍导向,是完善农业发展人才服务功能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合法性、规范性、可预测性、可调控性等,是服务三农的好帮手,是促进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实干家,是落实中央政策和各项惠农政策的终端组织架构,避免了会议性发展农业、办公室式发展农业、文件性发展农业、口头性发展农业、车轮式发展农业、瞎指挥性发展农业、虚构性发展农业等;技术性农业基层工作者是有一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人才架构,在直接面对农业发展中,有实践性、有指导性、有总结性、有创新性、有实干性、有落实性、有桥梁性等,避免了下游基层农业发展与中央决策、顶层设计规划落实的不对接性、不对称性和脱节性等。(2014年12月8日12:30-13:40更新——关注中国农业的基层工作者李志辉***)
如何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条?
从生态农业产业链条的生产环节、加工存储环节、运输销售环节进行科学配置。
生态农业以种养结合方式来组织生产。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解决土地资源单一农业生产和低利用瓶颈,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种养模式可以提高单位亩积总收入。比如,具备丰富水源、便利交通、适宜气候、充足生产力等条件下,按照一亩耕地种养核算:10月到第二年4月种植油菜,菜籽油单产80斤*8元/斤(单产收入为640元);5月到10月种植水稻,稻谷单产1200斤*1.30元/斤(单产收入为1560元);5月到7月水稻田中放养15羽鸭,成鸭单产15*3斤/只*15元/斤(单产合计675元);7月到10月水稻田中放养鱼,稻花鱼单产50斤*20元/斤(单产合计为1000元);一亩稻田总收入为3875元。
种养模式可以改变土质肥效。土壤的酸碱度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耕地持续追肥,严重改变土壤的肥效成分,有毒的成分累积增加,个别重金属也残留在土壤中,部分病菌和幼虫寄宿在土壤中。比如: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排泄物直接或熟化后作为耕地的肥料,因动物日粮为加工日粮,日粮中含有合成矿物质,个别重金属元素随着持续追肥而残留土壤中;大量的动物排泄物的有机物持续追加到土壤中,酸值也随之上升,诱发病菌和有害虫卵寄生土壤创造了条件,影响耕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农产品的品质。合理轮作植物是解决土壤肥效平衡的有效途径,同时消耗动物排泄物过量残留土壤的有害成分。比如:秋冬季种植油菜、马铃薯、蔬菜、黑麦草、红花草、兰花草等植物,春夏季种植水稻、玉米、大豆、高粱、花生等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耕种者一般喜爱在“生土壤”地块种植农作物,农作物的表现为抗病力强,根部病虫害少,通过生产中追肥,生产成本相对降低,容易增产。种养模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利润。养殖动物需要各种蛋白日粮、能量日粮、青菜日粮等搭配性日粮共同实现动物的生长和增重。比如养鸡:种植谷类、玉米、红薯、绿豆、大豆、青菜等植物来实现日粮的均衡饲喂,另外种植油茶、生姜、大蒜、鱼腥草等植物实现鸡疾病预防效果。比如鸡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呼吸道和肠道疾病,养殖户通常情况下大量使用抗生素,其结果是造成鸡群的长期耐药性,其产品存在大量的抗生素残留,给人类的生命造成巨大的危害,其排泄物给土壤等环境造成污染。在长期实践中,应用油茶、生姜、大蒜、鱼腥草等植物协同日粮投喂鸡群,可以解决鸡群的呼吸道和肠道疾病,其原理就是应用自然植物资源实现鸡群机体功能自我调节,实现体质变化的调控和免疫的自我修复能力。比如应用大蒜和生姜煮水可以实现和解决冬春季节鸡群因寒冷诱发肠道寒积、肺病等疾病;比如应用炒茶油可以实现和解决冬春肠道黄白痢、寄生虫等疾病(长期饲喂容易诱发肝火即表现素嚷炎);比如夏秋季节使用鱼腥草加大蒜煮水可以降暑。
第二篇:妥善处理六个关系促进土地理性流转
妥善处理六个关系促进土地理性流转
—安徽省宿州市部分地区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为进一步摸清农村土地流转现状,更好地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规范有序流转,积极探索土地规模经营的新路子,近期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笔者到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朱仙庄镇和灰古镇,专题调研农村承包地的流转与经营情况。两镇现有人口9.2万人,耕地13.3万亩,人均耕地1.5亩。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为:
从承租主体看,两镇已流转土地4.21万亩(不包括民间的私下流转),土地流转率为31.7%,高于宿州市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工商企业流转比例28.9%、农业合作社流转比例23.5%,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流转比例47.6%。
从流转方式看,租赁是主要流转方式,占流转面积90%以上;其中由中信信托与埇桥区政府合作,正式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土地流转信托计划——中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合信托计划1301期,已流转土地面积5400亩。其次是托管,不到10%。较为成功的是意利达合作社的“田保姆”托管模式。由于土地托管满足了部分农民“惜地”而又能“离地”的实际需求,所以在局部地区和特定阶段有着一定发展空间。
从流转价格看,朱仙庄镇帝元公司租赁的土地价格最高,为1000斤小麦/亩/年(折合1200元);其余基本保持在800-900斤小麦/亩/年(折合960-1080元),远高于全市土地流转平均价格600元/亩/年。目前两镇农户对于土地流转的心理价格应不低于900斤小麦/亩/
年。
从流转后经营情况看,规模流转的土地(100亩以上)基本上以经济作物、良种繁育和苗木花卉为主,种植大田作物的并不多。其原因在于,过高的流转价格让种植大田作物基本无利可图。粮食种植比较效益下降,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的积极性。当前土地流转中“非农化”、“非粮化”的倾向值得警惕。但无论流转与否,宿州全市承包地没有抛荒现象。
从流转中政府介入情况看,有1/3以上的土地流转是企业等承租主体直接和乡镇政府签订流转协议,然后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签订、村委会和村民签订。走访中不少群众认为,政府的强势介入不仅抬高了土地流转价格,而且成为土地流转风险的最后兜底者。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府既要积极服务扶持,也要稳妥引导监管,妥善处理稳定家庭承包与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等六大关系,促进农村承包地的理性流转。
一要妥善处理稳定家庭承包制度与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家庭承包制度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农业是建立在规模经营基础之上的产业,在家庭承包制条件下,土地流转能有效促进农业规模化的产业经营,从而根本解决农业小生产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因此,应在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经营权流转,为现代农业奠定基础。土地流转规模应该适度。朱仙庄镇家庭农场主汪翔等反映,种田多不
一定赚钱多,过分的土地集中,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的现象。从当地家庭农场主情况看,一个拥有4名劳力的家庭农场目前最为适宜的规模种植是200亩。超过200亩,种植效益反而递减。
二要妥善处理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与促进土地流转的关系。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实质是对农民财产权的法律确认和保障,让流转土地的农民吃上“定心丸”。所以,确权颁证不仅没有阻碍土地流转,反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金融创新,促进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下一步,可借鉴山东省临沂的“确权”模式,在农村二轮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对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建设用地所有权进行确权登记颁证,以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三要妥善处理土地流转中市场主体与政府主导的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本质是市场行为,流转主体是农户而不是干部,流转动力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土地是否流转和以何种方式流转,首先应尊重农民意愿,由农民自己做主,农民主体权利、选择权利和谈判权利始终保留在农民手中。面对快速增长的土地流转态势,地方政府既要不盲动,一哄而起,又要顺势而为,适度引导,规范管理,高效服务、有效监管,通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扶持土地流转社会中介评估机构,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化解土地流转纠纷,妥善解决确权中的历史遗留问题,确保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土地的适度规模流转,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关键。无论是市场主体,还是政府主导,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如灰古镇淮河农机专业合作社李清武反映,该社推行订单作业,服务优、收费低,为签约家庭农场20000多亩流转农田实行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一条龙”服务。尽管收费低了,但由于服务范围稳定了、服务距离近了,合作社获得了持续增长的收入,实现了合作社和农民的“双赢”。
四要妥善处理创新土地流转形式与防范土地流转风险的关系。在坚持农户自愿的基础上,扩大土地信托和托管范围,积极探索股份制、“土地银行”、确权确股不确地等土地流转的新路子,在充分保障农民长期利益和农村稳定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使土地经营权逐步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在创新流转形式的同时,注重防范流转风险。帮助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内部管理运行制度和利益链接机制,积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建立农业生产风险防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监管作用,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证金机制,避免政府成为唯一的“兜底”者。五要妥善处理农业补贴“普惠制”与“差别化”的关系。目前国家实施的是按1995年农村土地二轮承包面积发放农业补贴的“普惠制”惠农政策。这个政策应该持之以恒地实施下去。但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对于惠农资金的增量部分,应实行差异化的扶持政策,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从事粮食作物种植的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按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际经营土地的面积实行差别化的农业补贴。积极探索按行政辖区农业人口分配涉农资金、项目的惠农机制。
六要妥善处理促进农民“非农化”与防控农田“非农化”的关系。农民的“非农化”绝不意味着农田的“非农化”。据统计,两镇土地规模流转中用于种粮的比例不足30%,工商企业流转的土地种植粮食的不足10%,出现了流转面积递增、种粮面积递减的情况。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抑制土地流转后的“非粮化”、“非农化”,要解决好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不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稳步提高粮食价格;坚持土地流转用途管制,严控借土地流转之名搞“非农”产业、“非农”建设,坚守红线,守住底线。通过理性的土地流转,深层次解决“人往哪里去、地往哪里转、田由谁来种、钱从哪里来”等社会问题,盘活生产要素,统筹城乡发展。
作者系安徽省宿州市委副书记
第三篇:农民农业与土地流转
农民农业与土地流转 朱启臻: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但是行政瞎指挥的现象并不罕见,崇尚大而洋的农业发展模式,强迫农民流转土地的事件时有发生。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除了少数人追求政绩外,还有对现代农业理解的偏差,也有对耕地流转的认识误区,以至于提出了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致富的口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一些人误认为耕地可以成为获得收益的财产。于是热衷于促进流转,各种保护或实现农民财产收益的创新涌现出来了,一些地方还制定了土地流转最低保护价,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为了流转而流转的现象。自然,流转后的土地不改变用途难以维持运转,于是就有了非农化现象。
地租的本质问题
在封建土地关系下,耕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土地不仅为所有者提供基本需求保障,还可以租给他人,获得地租。最早人们视地租为“土地耕种者的收获除去成本之后的剩余”,后又认为地租是“农产品(000061)价格提高的结果”。在今天看来,从经济学意义上解释地租,似乎很多现象是难以解释的。
当今社会,耕地不再是个人发财的手段,而是一个国家实现农业安全的保证。我们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了基本农田,实行农地用途管制制度。因此,耕地不是一般意义的商品,农业产品也不是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可以任意由市场调节。国际上对农业安全有个定义:在一个国家内部,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买得起,也买得到足够的农产品。这个任何人,当然包括穷人,首先是穷人买得起。这就限制了农产品作为商品生产的特征。当农产品供小于求时,国家会动用一切手段,通过进口、不惜成本投入、限制消费等措施,保障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因此,农业生产者想通过农业获得暴利既不可能,也不被允许。任何一个国家,对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都不会放任自由,这是农业与其他产业最本质的区别。
土地与农民的关系
农民与耕地,或者农民与农业的关系,是目前最为复杂的认识领域。土地对农民来说有两层意义:一层含义是农民对耕地的义务与责任。即农民具有把耕地利用好、保护好,为国家生产出符合需要的农产品的义务与责任;因此,不允许荒芜和改变土地的用途,不使土地肥力下降,不破坏耕地。当然,更不允许制造粮食短缺,哄抬粮价。为了补偿农民因尽义务和责任而付出的成本或受到的损失,各国普遍的措施是给农民补贴。在农业公共产品性质下(当然也可以延伸为农地的公益性),没有政府补贴,农民是难以获得社会平均收入的。因此,也就不存在传统经济学“剩余价值”与“提高价格”意义的地租。第二层含义是耕地对农民的意义。耕地对农民的意义不在于其财产意义,而是对农民生活的保障,这是比任何财产都重要而稳定的保障,是最基础的保障。也是为农民提供稳定的生活来源,或理解为稳定的就业途径。有了地,农民就有了基本生活来源。如果要给失地农民补偿,不是获得所谓类似地租的财产收入,而是要提供稳定就业、养老与生活保障,避免出现“有钱的穷人”。
农民与耕地的关系在错误认识指导下被人为隔离开了。一方面主张耕地的财产权,致使流转租金不断提高,使土地经营者经营农业难以为继,伤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要维持高地租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政府要付出巨大代价。另一方面,在现代农业的口号下,常常发生强迫农民流转耕地的现象,给农民地租作为补偿,致使农民处于无保障或保障不足状态。以上无论哪一种状态都是对农业、对农民不利的。
公共产品视角下的农地流转
要把农用地流转放在农业的公共产品视角下考虑,需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首先,不要过分强调渲染耕地的财产权利,耕地对承包者来说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承包者对耕地数量、质量的保护义务并不能因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丧失,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目的不在于让农民获得财产性收益,而在于充分利用土地,确保国家农业安全。也为农民留下一条返乡的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要建立土地的退出机制,那些已融入城市的耕地承包者,可把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一并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失去农业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而放弃土地。农业经营者不应为流转土地付出额外的费用,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对于那些主要依靠农业生产获得收入的农户,还没有稳定非农收入,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条件的农户,不能以任何理由强迫其流转出土地。
其次,农民土地财产权主要表现在土地转变用途过程中,而不是流转过程。当土地转变用途,农民在没有获得其他就业机会时失去土地,应该获得足够的财产权保障,这种财产权益本质上是对失地农民就业、生活、养老、医疗等保障的补偿。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片面强调耕地流转获利的观点会导致:伤害了农民的利益,以为农民可以获得眼前的财产收益就理直气壮地制造失地农民,农民获得的收益难以弥补失去耕地而带来的损失,由此失去了承包地的发展权及其可持续的保障,为社会安全留下隐患;伤害了农业经营者,致使他们付出过高的农业生产成本,以至于挫伤了农业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伤害了国家的农业安全,是规模经营非农化以及流转后荒芜与闲置的重要原因。为此,对无人耕种的土地采用政府购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方式,由农业经营者无偿使用土地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第三,通过流转形成家庭农场有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查发现,在众多的土地流转方式中,流转给自己的亲戚、朋友、邻里等,成本最低。这种流转是自然发生,自发形成,自愿流转的,因此,比政府主导的高速度、大规模土地流转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研究表明,流转给农民,进而形成家庭农场最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家庭农场规模是适度的规模经营,有助于激发家庭农场对科技等的需求,便于构建可持续农业的制度保证。家庭农场经营成本低,是对农业贡献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政府通过扶持、引导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应该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流转出土地农民应该获得适当补偿,但应该是政府对农民保护耕地的补偿。但是,这样的收入不是地租性质的收益,流转耕地不是为土地流转的承让者提供发财的工具,而是由承让者继续履行农业安全的义务。因此,不该由土地流转的承让者负担流转成本。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第四篇:土地流转协议书
土地流转协议书
甲方:
乙方:孔雀山庄蓝孔雀养殖专业合作社 第三人:团结彝族苗族乡新田村委员会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本着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原则,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乙方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将其承包土地流转给给甲方七星关区团结乡新田村孔雀山庄蓝孔雀养殖专业合作社使用,用于养殖蓝孔雀、仿野生兔、建散养鸡场、种植经果林等种养殖业,为保护和合理使用土地自愿,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订立本合同以资甲乙双方遵守、履行。
一、承包主体
团结乡新田村孔雀山庄蓝孔雀养殖专业合作社
二、土地位臵
甲方将位于 土地面积合计 亩流传给乙方。
三、承包期限
甲方承包期限为 年,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四、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
1、流转价格:熟地(目前正常耕种使用,有农作物类产品):按300元/亩计算;荒地(目前无耕种农作物):按100元/亩计算。目前
农作物由甲方自行采收,乙方不再理赔甲方青苗、林木等作物同。
2、支付方式:(1)
甲方不愿参股。至签订合同之日计算乙方一次性支付甲方当年全部土地流转费用。其中熟地 亩,租金 元,荒地 亩,租金 元,合计金额 元。
(2)甲方选择将土地转变为股金入股合作社,成为合作社成员。熟地 亩,租金 元,荒地 亩,租金 元,合计金额 元。股金按5年土地流转费用相加计算,合计金额 元,按5万元/股计算,占股 %,年底参与合作社比例分红。甲方在合作社有优先权。
(3)甲方自愿投资 元,占股 %。
五、土地用途及政策补助。
乙方将甲方土地用于从事养殖蓝孔雀、仿野生兔、建散养鸡场、种植经果林等产业将土地流转给乙方使用后,甲方不再享受该土地的国家有关补助及其政策优惠,由乙方直接享受有关补助、优惠。
六、甲方的权利义务
1.监督乙方按照合同约定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自愿,并按照约定享有获得租金或者获取分配收益的权利。
2.维护乙方使用土地权利,不得非法变更或者解除合同。3.尊重乙方经营自主权,不得干涉乙方的生产经营活动。
七、乙方的权利义务
1.依法享有管理使用甲方提供的土地,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处臵产品和获取收益的权利。
2.享有在剩余租赁期内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
3.流转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征用时,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4.依法享受国家有关土地政策的补贴。
八、合同的变更或者解除
1.本合同签订后,任何一方不得单方面变更或者解除本合同。2.不得因代表人或者户主变动而变更或者解除本合同。3.因不可抗力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时,可以变更或者解除本合同,双方互不承担责任。
4.因各种因素导致甲方破产不能继续经营,甲方不能参与分红时,乙方补偿乙方当年土地流转费用,具体金额按照本合同第四条第2目的约定。
九、违约责任
1.甲方违法收回甲方承包地,或者干预乙方生产经营活动,使乙方遭受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2.其他违法违约行为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处理。
十、其他约定
1.本合同如发生纠纷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申请乡村相关机构调解解决;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按下列第2项处理:
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⑵向人民法院起诉。⑴2.本合同自双方签字捺印盖章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未尽事宜双方协商一致可订立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3.本合同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第三人保留一份备案。
甲方(户主签名捺印):
公民身份号码:
乙方(签名盖章): 法定代表人:
第三人:团结彝族苗族乡新田村委会 法定代表人:潘剑
日期: 年 月 日
第五篇:土地流转合同
农村土地流转合同
甲方:
乙方:
为了发展高效农业,经双方共同协商,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就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事宜,订立本合同。
一、承包________________土地面积共为_________亩,四至界限为东至_____________北至__________。
二、租赁期限:土地租赁期限为
年,自__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_年____ 月____日止。
三、租赁价格及租赁方式:每亩每年租金为_________,合同期内承包金一年一结,以每年的___月____日为限,付款时间为每年______月______日。
四、合同生效后,甲方既失去土地使用权,同时不能干涉乙方对该土地的正常生产经营行为,合同到期后需复耕。
五、甲方必须对乙方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优良投资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并提供必要的便利,在乙方的生产中甲方不能以任何借口阻挠。
乙方有权无偿使用村组内的水渠、道路、用电等公共设施。在承包期内乙方有权转让土地使用权。
六、流转土地在国家或集体使用该土地时,乙方应服从且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和投入建设的地面附属物补偿费,地下矿产、石油归甲方。
七、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本合同可以解除或终止。
①、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本合同。
②、订立的本合同依据国家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③、一方违约,使合同无法履行的。
④、乙方经济状况显著恶化,有证据表明合同无法履行的。⑤、因不可抗力的重大自然灾害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的。
⑥、合同期内,如因国家和政府农业基础设施占用或征用该土地时,本合同自行终 止,甲乙双方不负违约责任。
八、违约责任
①、乙方对应付的租赁费不能以任何理由拖欠,如果发生拖欠行为,甲方有权收回土地。
②、因变更或解除本合同使一方造成损失的,除依法可免除责任外,由责任方负责赔偿。
③、甲方非法干预乙方生产经营活动,给乙方造成损失的应给与赔偿,情节严重的将依法处理。
九、合同期满后,若甲方继续流转该土地的使用权,乙方有优先承包的权利,若不继续流转,乙方对土地附属物享有处理的权利。
本合同如遇法律、法规和现行农业政策相抵触的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一致后可签订补充协议,与本合同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双方签字后生效。
甲方:
乙方:
年____月____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