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解放思想中不断改善民生(党校论文)
在解放思想中不断改善民生
第十九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秀屿区民政局王琴
党的十七大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要求全党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民政部门一直坚持将解放思想作为推动民政事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要事来办,收到明显成效,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民生的大改善。
一、改善民生是民政部门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职责
党的十七大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来部署和推进。我们认为,改善民生,让“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既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平衡稳定机制,推动科学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和要求,这也正是民政部门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职责所在。民政工作的领域、民政工作的对象都属于民生的基础、民主的基础、社会的基础、管理的基础。因此,民政部门要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切实增强实践“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好民政各项工作。既要继续把“为民解困”作为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做好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工作,更好地把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也要按照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进一步发挥“为民服务”的职能作用,着力提升社区服务以及婚姻、殡葬、地名、收养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二、改善民生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目前,民政部门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工作方法、队伍建设等 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作前瞻性不强,科学统筹发展的措施不力。如应对老龄化问题,目前,秀屿区60岁以上老年人达6.96万,占总人口的11.2%,且老龄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同时“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特困老人比例较高。养老成为至关重要的民生问题;发展养老事业非常迫切。尽管我区已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但相对城区的力度,我区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又如殡葬改革问题,火化率居全市末位,殡葬秩序较乱,与新兴港口城市的地位不相称,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2、开放意识不强,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缺乏打破常规,突破前人,扬弃传统的胆识,缺乏冒险进取、承担责任的勇气,特别是运用区场化手段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意识不强,办法不多。在福利设施的建设上筹资渠道习惯于单一依靠政府投入,不善于动员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引进社会资金。在福利机构的经营上,不敢也不愿将福利机构交给社会力量经营。
3、协调力度不够,事业发展的基础不牢。与有关部门沟通不够,搭台唱戏的本领不强,使得民政基层工作力量薄弱,与日益繁重的任务不相适应。当前,基层民政工作量激增,但基层工作力量十分薄弱,甚至逐渐失去了工作载体和平台,导致民政对象的情况难掌握,民政政策难落实。
三、改善民生必须创新工作思路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政部门应该在思想上有一个新解放,观念上有一个新变革,思路上有一个新拓展,学会立足全局谋一域,着眼未来谋发展,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来思考、研究和推动民政事业。
第一、拓宽工作思路,调整发展目标。一要构建普惠民政。要围绕“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按照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扩大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覆盖面,让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困难群众。二要构建创新民政。要推进灾害救援机制改革,健全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和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实施“减灾安居工程”,加快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建设,尽可能降低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要推进养老模式改革,积极应对“白发浪潮”。在抓好国有福利机构建设和推进社区居民养老服务的同时,扩大养老服务社会化试点,建立和完善国有民营、民办公助的运行机制,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力量进入社会养老领域。三要构建服务民政。加大城乡社区建设统筹力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按照社会治理模式转换的要求,继续培养扶持和规范管理各类社会组织;推进以地名信息化服务为重点的地名公共服务,使地名工作与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第二、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政工作,必须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为民政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一要创新领导机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精心谋划民政工作,深入调查和着力研究解决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把民政事业引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二要创新部门协调机制。要增强协作意识,提高协调本领,争取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分工合作、上下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要创新社会参与机制。要制定相关政策,逐步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发展的动员机制和参与机制,探索建立社会工作者队伍,让社会公众了解民政,支持民政,参与民政,共同发展民政。
第三、创新投入机制,增强发展实力。民政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保障。一要坚持政府财政投入的主体作用。各级政府都有责任和义务本着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精神,把对民政事业投入放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大趋势中,放到政府公共服务的大盘子中,放到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新要求中,继续增加公共财政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建立民政事业投入与财政收入自然增长的机制,加大民政事业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要健全各级财政足额列支和按时拨付的机制,对必须依靠财政投入的资金,应在足额预算安排的基础上,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的生活权益。二要采用市场化手段提高民政事业发展的社会化水平。通过“公办民营”盘活存量,做活做强做优社会福利机构,使之成为区场经济的实体。
第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民政工作者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优是民政工作队伍的基本要求,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成就事业的基石,是完成民政工作任务所必备的主体条件。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真正学会做一个有心的人,做一个心诚的人,做一个心善的人,做一个心细的人,要注意实践修炼,真正把民政人塑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能力的社会工作者。
第五、加强基层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加快发展民政事业,必须解放思想,进一步夯实民政工作的基础。致力解决多年来民政基层工作力量薄弱的问题,要充实基层民政的工作力量,要解决基层民政的工作经费,要改进基层民政的工作手段,要关心爱护基层民政干部。只有多管齐下千方百计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打基础,才能确保各项民政工作任务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为构建和谐秀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党校学习心得体会之改善民生
党校学习心得体会之改善民生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有一个感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调整方向、不断修正失误的过程。从最初的单纯追求以经济效益为发展的目的,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再到十七大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重视、思考与解决构想。
民生问题之所以成为我国时代主题和近来最突出的问题,一是因为“以人为本”这一接受度非常高的理念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已经深入人心,二是因为社会成员平等、独立的意识在普遍增强;三是经济迅速发展使人们对美好生活有更强烈的追求,大家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力通过努力过上好的生活。而社会利益结构急剧变化及信仰缺失等原因导致的社会焦虑也使各种矛盾呈现激发态势。在此种情况下,民生这个问题由于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成为首当其冲的焦点。党|中|央提出以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的执政目的之一,表明我们的政府正在由控制、管理型向保障、服务型转变。这不仅体现在制度层面的改进上,更深刻地显现出我们党的思维方式的变化。
毋庸臵疑,当前我国民生在社会结构层面上出现新的问题,如社会整体缺乏平等;社会利益结构失衡,导致社会主要群体处于弱势;社会精英群体之间的利益结盟导致不平等现象加剧加重;在政府公共投入次序上,民生领域的公共投入比例太小,基本民生保障不足等等。而改善这种状况,不仅可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是体现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体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的重要方面。
民生问题是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也需要经过进一步改革和不断发展来解决。就解决的思路和措施,首先应考虑到以下几方面:最紧迫的是要建立社会公正,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也都能够拥有充分和自由的发展空间。它的意义,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其次,是在大力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建立起公正、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让社会成员有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有长时效的利益保障、有合理的利益分配结果等等。第三,是要将中等收入人群培育成最大的社会群体,使社会结构趋于稳定。与此相对应的,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做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是个很高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使其初步成型并运行。
总之,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我们党在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顺应历史发展变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正确决策,更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
第三篇:改善民生的论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改善民生要帮民所需。结合“三项活动”的开展以及“三项制度”的建设,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深知民愿,多想群众所想,多帮群众所需。充分发挥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哪里工作最辛苦,哪里群众最需要,党员干部就出现在哪里,战斗在那里,要从一线工作论“英雄”,积极争当“雷锋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改善民生要与民建立感情。结合“结穷亲”活动,改善民生,帮助群众不是对群众的施舍,而是在深入基层,坚持扑下身子的工作态度,了解民情的基础上,通过与群众拉家常,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从生产发展方面,实实在在的与群众共某出路共谋发展,与群众建立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党群干群感情,切实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
改善民生要树立良好心态。群众利益无小事,遇到问题迎难而上,切实把老百姓的“油盐柴米酱醋茶”当作国家大事儿来抓、当成自家事儿来干。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民生观、政绩观,摒弃“只干眼前有利的事儿”“只做见效快的事儿”等错误想法,切实把为“民办好事,为民办实事”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做为一个大学生更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对于民生,我们自然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们国家的民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加强对残疾人以及老人的福利,进一步提高养老金以及敬老金。对于退休员工的关注也有待提高,多采取措施提高退休员工的生活质量。另外,政府减免税务的措施也还有一定局限性,政府减免了房地产业的一些税务,但真正那些比较穷的务工人员是买不起如此高价的房子的,所以受益的人有限,政府应该把更多的投入花在这部分人身上。对于房地产业,很显然这是目前一个迫在眉睫的事,如何控制房价让大多数人买的起房是对政府的一个大考验。随着买车的人逐渐多起来,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交通堵塞等问题直接影响民生,导致居民怨声载道,严重影响具名的生活工作,为此,应该积极推荐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完善公共措施,优化公共交通工具路线。总之,改善民生,道路还很长。
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二者是相辅相承的。经济发展是物质建设的物质保证,没有经济发展根本就谈不上搞好社会建设,更谈不上改善名声。而改善民生则是促进社会建设和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只有稳定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正如中共十七大中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那样,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公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它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
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对于改善民生,加快经济发展,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也出台了很多制度,但问题的关键是各项措施的落实,千万不可停留在口头或书面上,全国人民将拭目以待!
第四篇:改善民生 人大代表在行动
党委给力
关注改善民生 代表履职
重在开展活动
——城关镇关于人大开展活动工作的汇报
人大工作是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善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是提高人大工作水平的根本保证,城关镇党委坚持“尊重人大就是尊重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支持人大就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充分尊重人大法律地位,坚持为人大工作“创造学习条件,提高议政素质,创造参政条件,提高监督实效”。近年来,镇党委对人大主席团开展的各项代表小组活动工作高度重视,突出抓代表参与解决民生问题这条主线,把改善民生工作列入镇重要工作议程,定期召开镇党委和人大主席团联席会议,切实做到活动有实施细则,有活动计划,有安排部署,有经费保障,有资料可查,有实际成效。在活动中,镇党委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大力支持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一方面,支持人大在工作中实施监督,做到由结果监督向全过程监督的转变;另一方面督促引导镇政府和镇直部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确保人大监督工作取得实效。
今天,我县 会议在此举行,这为我们从事人大工作的同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总结和交流的机会,这必将
对我县人大工作是个较大的推动和促进,我们将认真学习兄弟乡镇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加强我镇人大代表工作。下面,我就我镇人大主席团开展人大代表小组活动的情况向县人大各位领导和多年从事人大工作有关各方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改正。
一、加强学习,提高代表的法律素质
乡镇人大代表绝大多数的来自农村,文化知识结构和水平相对较弱,对人大制度建设大多“一知半解”,这是一个现实。因此,我镇党委加强了对人大代表小组活动的指导,通过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例会,部门工作评议,代表视察与政务检查等多种途径,组织代表重点学习《宪法》、《代表法》、《监督法》、《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人大代表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逐步建立具有人大特色的学习机制。
二、改善民生,围绕民生问题开展活动。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全力做到保增长、保民生的各项工作,镇党委正是明白保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民生,所以重点引导人大代表小组紧紧围绕解决民生问题开展活动,对涉及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优抚工作、社会救助、艾滋病、城镇建设等群众基本生活的民生问题,更是密切重视,对存在的问题千方百计加以解决,真正让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得,困有所助。
(一)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工作。目前,我镇共有城市低保户,人,全年发放低保金额元。农村低保共有户,人,全年发放低保金额元。镇党委对家庭困难生活无保障的贫困家庭一直都很重视,为加强低保阳光管理,镇党委安排部署人大代表小组深入基层一线,走村入户,采取看、听、议的方式,监督低保发放工作,坚持应保尽保,坚持客观、公开,杜绝关系低保户,严防优亲厚友,坚决做到专款专用,绝不挪用。及时把资金发到困难户手中,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我镇西村村民,丈夫长年生病,两个孩子都处于上学期间,一家生活仅靠一人打零工维持,家庭生活异常困难。本人不善言谈,也从未找村里求助,当我镇人大代表小组走访到她家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就帮助他申请办理了一份农村低保,当拿到第一个月低保金的时候,她拉着代表们的手,激动的热泪盈眶。
(二)、亲人般的关怀,温暖五保户。我镇共有农村五保户人,全年共发放五保金元,为保障五保老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镇人大代表小组对老年服务事业进行了大胆创新性的探索,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了一所全市一流的敬老院——心怡老年公寓。院内占地1万平方米,设施床位100张,配备了心电图监护仪,心电图、血球分析仪、PT类、OT类、理疗类等专业医疗设备。我们目前共收养符合条件的五保老人名。目前,他们居住在带有空调的房间,每日三餐送到房间。
我镇每年还投入万元用于保证五保老人的生活的质量,每逢节日镇主要领导和人大主席团成员都亲自到敬老院慰问,给老人们送衣送被,冬至送饺子,春节送酥肉,正月十五送元宵。五保老人逢人便夸:共产党就是好,城关镇政府就是家,我们虽然无儿无女,但是比有儿有女的还享福。
(三)、开展拥军优属,为优抚对家排忧解难。我镇共有烈属、病故家属、复退伤残等各种优抚对象共人,全年发放优抚金元,在此基础上,镇财政对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还另外发放元不等的救助,如东村人都得到了政府的救助,人大代表小组还和优抚对象结成对子,进行帮扶,深入了解解决优抚对象的一些生活实际困难。
(五)城镇建设和社区建设。城镇建设是全镇人民关心的大事,这些年,在人大科学调研和认真建议下,我镇共拨出资金万元修建道路条,里程达到公里,进行下水道清淤。投资万元,对在这些工作中,镇党委都明确要求镇人大对工作实施进行全程监督,得到了我镇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培养致富典型,带头扶贫帮困
镇党委结合自身实际,加强人大代表队伍建设,搭建人大代表履职平台,认真培养基层人大代表致富典型,提高人大代表致富能力,使其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先行者和探索者,树立了人大代表的良好形象。我镇人大代表万,先后吸纳农民工50人,安排本村贫困户就业27人。
坚持和开展人大代表活动,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事关和谐全局,意义深远,我镇党委通过镇人大代表小组活动的开展,把自己的主张贯彻下去,就能更多地了解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为更好的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感谢县人大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要把这次会议精神带回去,认真贯彻领会,要把兄弟乡镇人大的经验、做法带回去,推动我们的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第五篇:全力以赴改善民生环境,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全力以赴改善民生环境,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记石杨镇为民办实事侧记
走进石杨镇倪桥自然村,一幅新农村和谐完美的图画顿时展现在眼前: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一直修到了村口,村前有标准水泥篮球场、乒乓球台;村后有当家塘蓄水灌溉;百姓安居乐业,孩童嬉戏玩耍;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过去的倪桥村,是个三年二头淹的地方,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属易涝易旱地区。在发洪水的时候因来水面积大、水系多年未能得到彻底的整治、沟渠渐窄、两岸杂草树木纵生等原因,造成泄洪不畅;而在干旱年份,又因远离水源使农作物不能得到及时的灌溉。无论是洪涝与干旱,村民们都苦不堪言,倪桥村每年的农业生产或多或少都遭受损失。在当地有句戏言称:有女不嫁倪桥村。水利设施的落后与生活环境的恶劣,一直是村民们心头之痛,迫切希望得到改善。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近几年,石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着农村基础设施差、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现状。石杨镇的决策者感到了沉甸甸的民生责任。通过调研走访、开群众座谈会等方式,深入倪桥村,详细了解百姓生活生产所需。党委、政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理念,把改善民生工作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百姓幸福指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石杨镇实施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投资3万多元在倪桥村建成一个硬化的标准篮球场,配置1副篮球架、2张室外乒乓球台;倪桥村的水泥路结合一事一议工程,村民每人筹资15元,政府配套资金50多万元,总造价近60万元;村后的当家塘在原有的基础上7亩基础扩大近17亩,涉及占地补偿费用,村民全部放弃补偿,并主动清理地里的玉米、黄豆、蔬菜等。在政府为当家塘种草皮护坡的基础上,村民自筹资金在当家塘周围栽上树苗绿化环境,并自发成立理事协会,做好后期的管护工作。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为倪桥村清淤跑洪渠500米、排涝沟渠500米,更新排涝站机器设备等,改善水利设施,提高抗御洪水能力。仅倪桥一个自然村,政府投入100多万元。
看到村里基础条件变好了,生活环境改善了,一些当初搬走的村民又想重新回到村庄来生活,他们坦言当初的搬走也是无奈,虽然人在外,心却在倪桥,这里始终是他们的家。
一枝一叶总关情。细细解读民生这一核心实施的水利兴修、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等可以看出,石杨镇始终从解决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受益的问题入手,织就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书卷,农村老百姓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幸福的浓烈,而美好的未来就在脚下延伸。
随着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产生,中国改革进程的路途继续向前,道路的前方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是美丽中国的建设、是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目标将陆续得到满足。石杨镇坚信:我们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