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绿色勘查管理办法(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02:4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海省绿色勘查管理办法(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海省绿色勘查管理办法(最终版)》。

第一篇:青海省绿色勘查管理办法(最终版)

青海省绿色勘查管理办法

(试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 大要求,全力推进省委、省政府“四个转变”新思路,进一步做 好地质勘查工作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全省地质勘查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和资源保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绿色勘查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在保护中勘查,在勘查中保护的原则;

(二)坚持既达到地质工作目的又促进环境保护的原则;

(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

(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五)坚持与地质勘查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设计、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的原则;

(六)坚持谁勘查谁负责、谁施工谁恢复、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第三条 绿色勘查管理工作实行省国土资源厅、州(市)、县(市、行委)国土资源局、省地质调查局、地勘事业局、勘查 单位分级负责管理制。

第四条 绿色勘查工作坚持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建立管行业必须管绿色勘查、管业务必须管绿色勘查、管生产必须管绿色勘查的绿色勘查工作责任体系。第五条 绿色勘查的实施与管理,应注重地质勘查与生态环 境保护相结合、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与提质增效相结合、与安全 生产相结合,与扶贫帮困、构建和谐矿区相结合,促进地勘工作 与生态保护、地方经济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第二章 职责和要求

第六条 省国土资源厅是全省绿色勘查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全省绿色勘查相关政策制度,建立完善全省 绿色勘查管理体制机制;根据全省地勘工作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 要求,编制全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协调全省绿色勘查重大问题。

第七条 省地质调查局为全省绿色勘查的业务主管单位。主 要职责是:根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优化调整全省地质工作总体 布局和地勘工作部署;确定绿色勘查相关内容,探索制定绿色勘 查技术标准;督促指导地勘项目绿色勘查工作,检查和评价绿色 勘查实施效果。

第八条 各州(市)、县(市、行委)国土资源局为绿色勘 查实施监督单位。主要职责是:根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对辖区 内地质勘查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绿色勘查实施情况、实施效果进 行全面监督;协调解决地勘工作外部环境问题,维护正常的地质 勘查秩序。

第九条 各地勘事业局为绿色勘查实施管理单位,负责局系统内各类地勘项目绿色勘查实施管理及监督检查工作。主要职责是:根据全省绿色勘查工作要求,组织开展本局绿色勘查工作部署、教育培训、宣传等工作;制定本局绿色勘查管理办法并负责实施监督管理、考核奖惩;推广绿色勘查新经验、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

第十条 勘查单位为绿色勘查主体责任单位,履行绿色勘查 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落实绿色勘查要求。主要职责是:制定本单位绿色勘查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绿色勘查责任制,负责绿 色勘查的组织管理和考核奖惩,承担外包工程绿色勘查责任;根 据地勘项目任务目标,结合项目区自然环境条件和人文景观实 际,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绿色勘查工作方法、工作手 段及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措施,并全面贯彻落实;在勘查工作中,推广使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先进仪器、设备、工艺,并开展 不同景观条件下各种勘查技术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提高地质勘查 效率和生态环境效益。第三章

绿色勘查实施

第十一条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应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立项、设计时均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按照主体功能区 规划和生态保护要求,优化地质勘查工作布局,严格设定勘查规划分区,合理设定地质勘查准入条件,促进地质勘查与生态环境 保护协调发展。

第十二条地勘项目的安排和部署,应贯彻落实绿色勘查理 念,按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布局和准入条件,确定立项原则和立 项重点,合理编制省地勘基金项目年度立项指南。

第十三条 地勘项目立项申报时,勘查单位应在实地踏勘,充分收集项目区地形地貌、地表植被、土壤类型、地表水分布等 自然环境现状及周边人类活动、人文景观等资料的基础上,合理划分项目区自然环境微景观分区,拟定工作部署,明确绿色勘查 工作内容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第十四条 地勘项目年度立项论证、招标时,将绿色勘查工 作作为项目立项论证、比选、招标的条件之一进行综合评价。在 技术方案相似的情况下,优先安排绿色勘查理念突出、拟定工作 方法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项目。(地勘单位立项、投标时,要重视结合厅、局关于绿色勘查工作的要求)

第十五条 绿色勘查工作纳入地勘项目(探矿权)合同管理,约定绿色勘查任务目标,明确违约责任和处罚措施。(大队要充分重视目标)

第十六条 地勘项目设计编制时,应以减少、降低环境影响为原则,综合考虑地勘工作手段效果和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勘查工作部署,选择勘查方法和勘查手段。开挖工 程尽可能避开植被发育地区,确需在植被发育地区施工时,尽量 采用浅钻代替槽探、便携式模块化钻机、一基多孔、一孔多枝等 方法手段,以减少地表开挖对环境的扰动。单设“绿色勘查”专章。根据项目区自然环境现状及微景观 实际情况,对勘查设计部署的各种工作方法及辅助生产、生活活 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客观分析,并逐项提出切 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恢复治理方案。使用消耗性材料时,应选择可降解或易回收处理材料。对野外施工可能造成的环境问 题,应做好应急预案。

第十七条 地勘项目设计审查时,将绿色勘查与地勘工作部 署同时审查,特别是要将绿色勘查方法手段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可 行性、有效性作为审查的重要内容。对绿色勘查方法手段选择不 合理,环境保护措施不切合项目工区实际的地勘项目设计审查不 予通过。(大队层面上把关)

第十八条 地勘项目实施前,勘查单位要及时将勘查设计提 交项目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特别是在修筑临时道 路时应征求当地群众意见,使临时道路修筑与当地群众需要的简 易道路相结合,优化外部环境。

第十九条 项目组赴野外施工前,各单位要加强项目组绿色 勘查教育培训工作,提高项目组成员绿色勘查和环境保护意识,熟悉掌握项目地质工作内容和绿色勘查工作要求,落实绿色勘查责任人及岗位职责。

第二十条 地勘项目各项工程野外施工前,要根据施工地段 自然环境条件,对地勘项目设计中确定的工作部署和环境保护措 施是否满足地勘工作需要和环境保护要求进行现场评价,(评价体现在报告中还是在汇报中)不能满足的,应调整优化。

第二十一条 地勘项目实施时,项目组要对绿色勘查各项工作安排部署、施工方法、采取措施、实施成效及监督管理等全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适时拍摄各项工程实施前后对比影像,形成绿色勘查专项资料(由谁来检查是否合格)。需要进行地表开挖的工程编录、验收结束后,应及时回填; 开挖前植被发育的,还应及时恢复植被;钻探工程施工中,应及 时妥善处理生产废弃物。(查明各项工作方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恢复措施,有的放矢)

第二十二条 勘查单位及项目组应加强绿色勘查各种方法手段、仪器设备在地质找矿、环境影响、成本投入等方面的成效 分析与对比研究,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对提出好方法的项目组和部门施行奖励措施)研究解决存在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绿色勘查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将绿色勘查纳入勘查单位业绩信誉考核(部门、领导考核),在野 外中期质量检查、年终验收中对绿色勘查工作一并检查、验收。

第二十四条 勘查单位要切实履行绿色勘查与环境保护责 任,将绿色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 照绿色勘查工作内容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贯彻执行,并做好队(院)级检查工作,自觉接受各级管理部门和当地群众的监督。

第二十五条 地勘事业局要不断完善绿色勘查监督管理与 考核奖惩机制,(对不符合绿色勘查要求的项目,不推荐报奖)切实加强所属勘查单位勘查项目绿色勘查监督检 查工作,对绿色勘查执行不力、环境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第二十六条 市(州)、县(市、行委)国土资源局在开展 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时,要加强地勘项目绿色勘查实施情况监督检 查,督促勘查单位严格落实地勘工作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履行生 态环境保护责任,对发现的地勘工作中各类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移交环保部门查处。

第二十七条 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地质调查局重点加强各勘 查单位绿色勘查执行情况和问题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对绿色勘 查工作执行不力或拒不整改的勘查单位及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绿色勘查,是指在矿产资源总体规 划、地勘工作部署、地勘项目申报设立、设计编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过程中,贯彻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科学规划,优化地勘工作部署,依托技术创新,有效运用先进的 工作手段、仪器设备,使地质勘查活动最大限度地减轻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实现地质勘查工作对生态环境扰动的可控制、可恢复、可接受。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规定的绿色勘查管理要求,适用于省地 质勘查基金出资的地质勘查项目,其它资金出资的地质勘查项目 参照本办法管理。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青海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青海省地质调查院绿色勘查管理办法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绿色勘查管理办法(试行)

根据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绿色勘查开发年活动的通知》(青国土资[2016]83号)文件精神及《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绿色勘查管理办法(试行)》(青地矿办[2016]26号)要求。为大力推进我院矿产资源勘查的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工作,确保我院地质勘查工作有效开展,特制订绿色勘查管理办法。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131”战略部署,科学谋划地勘工作。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切实做到在矿产资源勘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工作,促进地勘工作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2.工作目标

坚持“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科学部署地质勘查工作,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将生态环境与安全生产、施工质量放在同一水准提出明确要求,并自觉执行“五同时”原则,即地勘工作与生态保护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同评比。按照绿色勘查工作要求,层层落实绿色勘查责任,建立院、专业所(中心、公司)、项目组、职工及外协探矿工程施工单位全员参与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体系,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部署和检查考核力度,确保在地质勘查整个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使地质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或扰动降到最小。3.组织机构

成立院绿色勘查委员会。主

任:吴正寿

副主任:温得银 林文山 王秉璋

成员:徐卫芸 霍志强 王树林 古剑平常 涛 金长城 薛万文

宋泰忠 鲁海峰 王建军 张 焜 李善平白宗海

职 责:

(一)研究绿色勘查的有关政策,部署、指导和协调全院绿色勘查工作。

(二)研究全院绿色勘查的重大决策,解决绿色勘查中的重大问题。

(三)推动全院绿色勘查发展和文化建设。

(四)制定和完善绿色勘查责任制、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事项。

(五)负责全院绿色勘查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制定工作。下设办公室在生产保障部,负责处理绿色勘查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温得银 副主任:金长城

成 员:曲德军 胡永凯 浦 杰 方 钊 4.绿色勘查工作职责 4.1院长的职责

4.1.1对本单位的绿色勘查工作全面负责。按照绿色勘查责任制要求,与所属二级单位或出资单位负责人签订绿色勘查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绿色勘查各项措施。4.1.2负责审批本单位各项绿色勘查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4.1.3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听取绿色勘查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绿色勘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绿色勘查工作和绿色勘查经费投入使用情况。

4.1.4审批并督促落实院绿色勘查教育计划,着重抓好全员绿色勘查教育,以及领导干部绿色勘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全员绿色勘查意识。4.1.5对存在的绿色勘查隐患,必须加大绿色勘查投入并采取整改措施,落实责任,严防事故的发生。4.2主管绿色勘查副院长的职责

4.2.1对本单位的绿色勘查负直接领导责任。组织制定本单位绿色勘查责任制并组织实施;负责组织进行全员绿色勘查教育培训,负责组织对本单位中层干部的绿色勘查管理知识培训,以及新职工(含新分大学生、复转军人、新上岗(转)岗职工、临时用工)的绿色勘查教育培训工作等。

4.2.2督促所属专业所(中心、公司)、项目组建立健全绿色勘查规章制度,做好绿色勘查“五同时”等各项基础工作。

4.2.3直接领导本单位绿色勘查管理部门的工作,定期召开绿色勘查工作会议,研究布置绿色勘查工作,及时解决绿色勘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交流经验,不断推动绿色勘查工作的深入发展。4.2.4组织并带队参加定期和不定期的院绿色勘查大检查,对查出的隐患,必须下达书面整改通知书,定措施、定责任人、限期解决。4.2.5审查批准绿色勘查计划并负责督促实施,年终做好绿色勘查工作总结考核工作。4.3分管其它工作副院长的职责

4.3.1做到“管生产必须管绿色勘查”,直接组织领导分管业务范围内的绿色勘查工作,并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

4.3.2督促检查分管的各职能部门落实绿色勘查职责,及时研究解决绿色勘查工作中的重要问题。4.4总工程师的职责

4.4.1做到“管业务必须管绿色勘查”,积极推广绿色勘查方法、技术手段。

4.4.2安排部署地勘技术工作时,要同时督促落实有关绿色勘查措施。4.4.3在审查批准地质勘查项目和其他生产经营项目设计时,应同时包括审查绿色勘查内容。4.5办公室的职责

4.5.1负责传达绿色勘查文件及会议精神,协助绿色勘查办公室做好相关协调工作。

4.5.2参与对绿色勘查项目的检查、验收、考核工作。4.6总工程师办公室的职责

4.6.1负责指导院属各单位绿色勘查工艺技术方法和措施的落实工作。4.6.2参与对绿色勘查项目的检查、验收、考核工作。4.7党群办(工会)的职责

4.7.1负责开展有关生态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宣传,提高全员绿色勘查意识。4.7.2宣传贯彻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4.7.3参与对绿色勘查项目的检查、验收、考核工作。4.7.4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加大绿色勘查的宣传力度。4.8生产保障部的职责

4.8.1与院相关部门配合,研究制定绿色勘查的规章制度。4.8.2参加项目设计的绿色勘查方案审查。

4.8.3负责对院属各单位绿色勘查责任和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工作。对地勘生产过程中发现的违反绿色勘查要求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整改。

4.8.4负责绿色勘查培训实施工作,负责本业务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工作。

4.8.5组织对绿色勘查项目的检查、验收、考核工作。4.9人力资源部的职责

4.9.1负责将绿色勘查培训纳入单位职工培训计划,协同有关部门做好对新、转岗、复岗职工和临时用工的绿色勘查教育培训工作。4.9.2认真做好职工(含外聘劳务人员)的劳动合同签订工作,明确双方在绿色勘查方面的责任和义务。4.9.3参与单位对绿色勘查考核工作。4.10经济管理办公室的职责

4.10.1按照规定及绿色勘查工作要求,负责审核、安排绿色勘查所需的经费投入,并督促检查投入使用情况。4.10.2参与对绿色勘查项目的考核工作。4.11其他部门的职责

4.11.1负责落实业务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助解决绿色勘查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4.12生产单位(各专业所、中心、公司)的职责

4.12.1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环保法律法规,全面持久地开展环保宣传工作,培养人人心中有环保的意识。

4.12.2督促项目组编制绿色勘查措施方案,纳入地勘工作设计方案中进行审查。

4.12.3成立以主要领导负责人为组长的绿色勘查领导小组,负责起草领导小组各成员职责,检查指导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出现现场不能解决或对已造成破坏环境的问题,以文字形式立即向院反映。

4.12.4做好生态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奖惩工作。

4.12.5把生态环境保护与院地勘工作质量、成果、安全放在同等重要位置,野外工作检查的同时要检查生态环境保护情况。4.12.6每年在野外现场召开环境保护专题会议3次以上。

4.12.7负责对修路和槽探等工 程进行绿色勘查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监督管理。

4.13野外项目组的职责

4.13.1项目组必须建立和完善绿色勘查组织。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对勘查区内的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减到最低,项目组成立绿色勘查领导小组,由项目负责任组长,成员包括工程施工监管员、炊事员、驾驶员。

4.13.2项目组根据院绿色勘查的安排,定期召开专项会议,对取得的绿色勘查成果加于巩固,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治。并将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各个方面制定保护措施,指定专人负责,确保绿色勘查责任落实到人,具体职责如下:

绿色勘查组长:全面负责项目绿色勘查工作,组织项目组人员学习、贯彻绿色勘查的各项要求及措施,检查绿色勘查措施落实情况。工程施工监管员:负责监督修路、槽探、硐探施工后的回填和植被恢复工作。尽可能减少修路、槽探、硐探施工土方渣石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少水土流失。

炊事员:负责生活区生活垃圾、生活用废水、废油的分类清理工作,保证生活、工作垃圾按环保措施要求处理。

驾驶员:对车辆行驶、保养按照绿色勘查要求开展工作。五.工作措施及要求

(一)各单位要按照院绿色勘查工作的要求,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严格落实安全环保责任追究制度。针对项目所涉及的探矿工程施工、勘查设备搬迁、运输便道修建、钻机泥浆环保无害化处理等各个环节,制定地勘工作中环境保护方案和目标任务,层层落实绿色勘查责任,培育绿色勘查行为,推进绿色勘查工作。

(二)实施绿色勘查过程中,要求院属各单位和外协探矿工程施工单位要认真落实相应绿色勘查工作职责,及时与广大职工共谋良策,形成上下联动、步调一致、干实事、抓落实的工作氛围。

(三)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地质勘查项目重型工程进工区施工前编制重型工程施工设计,在地勘项目设计书中增设生态环境保护章节,落实各项生态保护工作措施,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生态环境保护事故的发生。

(四)地勘单位对选择的施工单位在进驻工区前签定施工合同,合同中明确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合同方式来约束施工单位、提高施工单位环境保护意识。如探矿工程、修路尽量保留、保护好原有的植被;营地建设尽量避免破坏植被,车辆沿固定路线行驶等。

(五)野外项目组和施工队均要配备适应野外的垃圾箱,对垃圾分类后进行存放,便于对不能降解的垃圾运往县城处理。

(六)尊重当地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性。严禁捕捞鱼类,严禁猎捕鹰、旱獭等野生动物,严禁砍伐灌木、林木,严禁采挖虫草及其它中药材,严禁触犯风俗习惯禁忌。

(七)按规定兑现草山补偿费。与当地政府部门共同协调下,按上级部门有关要求给牧民一定的草山补偿费。

(八)树立“施工一地、便民一方”理念。与驻地周围群众建立和谐关系。贯彻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尊重当地群众宗教信仰。力所能及为驻地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

(九)加大正面宣传教育力度。项目分队适时对驻地周围群众宣讲《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及相关的地勘政策法规,正面宣传解释地质勘查工作与生态保护的兼容性、互补性及国家战略资源勘查储备的重要性。

(十)注重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各地勘项目要密切观注网络舆情,防止境外敌对势力诱导和误导当地少数闲散人员干扰地勘项目工作正常开展。若有发现立即报告所在单位、国土部门及当地公安机关,进行疏导,避免发生冲突。

(十一)正确处理外部环境。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外部环境及重大问题时,应及时向所在单位和当地政府、国土部门反映,依靠当地政府解决问题。

(十二)加强探矿工程绿色勘查措施落实。科学部署探矿工程,优化工程布置方案,钻探工程需设泥浆沉淀池,工程完成后要及时封堵钻孔。对钻探工程碱性和有毒有害泥浆与泥浆沉淀池在完成无害化处理后,再进行填埋和平整恢复;坑探、井探工程需设临时排石场,排石场要采取截水沟、拦石坝等水土保持措施。并对排石场、坑道口进行植被恢复。槽探工程施工结束后,进行槽探回填、恢复表层土壤植被等。

(十三)加强车辆行驶道路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强化车辆管理,把道路交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放在突出位置,车辆、机械设备通行时,预先勘查通行路线,选择影响生态环境轻微的路线,车辆沿固定路线行驶,严禁随意开辟新路线和碾压草场。

(十四)加强项目组驻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管理。项目组驻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植被稀疏或无植被地段搭建帐篷,在远离水源地点修建旱厕,建设垃圾集中堆放点,定期进行清理、掩埋。驻地撤离时,进行出场清理工作,并进行恢复。

(十五)加强河流水系环保监管。勘查期间产生的生活污水和机械冲洗废水严禁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必须经过必要处理。河流两岸不得堆放易被雨水冲刷淋溶的物体。不得将垃圾、电池、油污染污、果皮、纸屑等杂物倒入河水,以免污染水源水质。

(十六)加强林区草场防火措施。组织从业人员学习相关防火知识,增强野外林区草场防火意识,建立防火应急预案。严禁在草场和森林地区违规动用明火,爱护工作区的一草一木。

(十七)油污污染环保措施。在勘查期间应防止造成油污染,含油废物和受油污染土壤按危险废物进行处置。

(十八)钻机施工中泥浆材料应集中堆放,专人管理,严禁将废弃泥浆随意丢弃,防止动物舔食,造成植被破坏和动物伤害。

(十九)修路及钻探施工过程中,必须在工作现场设有环境保护措施制度牌。

六.绿色勘查检查和验收

绿色勘查检查和验收由院管理部门、生产单位(专业所、中心、公司)分级实施。院级检查和验收工作由生产保障部牵头,总工办、财务、工会等部门相关人员参与。各生产单位负责对本单位的所有野外地勘项目进行全面的检查和验收。七.绿色勘查检查主要内容

(一)检查生产单位、项目组、外协施工队绿色勘查教育培训及绿色勘查措施落实情况。

(二)检查绿色勘查“五同时”的落实情况和绿色勘查责任制落实情况。

(三)检查探矿工程、修路工程、交通运输、驻地生产生活垃圾处理、河流水系保护是否按照绿色勘查有关规定进行施工和保护。

(四)检查尊重当地民族习俗,构建和谐地勘环境,科学作业和文明施工情况。八.考核与奖惩

(一)院属各单位要将绿色勘查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工作。

(二)院绿色勘查委员会根据各单位绿色勘查考核成绩,评选出先进单位、先进班组和先进个人,并在安全工作会议上予以表彰奖励

(三)野外项目组在实施绿色勘查检查考核中出现一次不合格,年终不得参与安全先进评选。

(四)外包地质勘探工程队未按照院《外包探矿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落实环境保护要求的,依据所列条款进行处罚。

第三篇:青海省文化市场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82702

【发布文号】省人民政府令第14号 【发布日期】1994-11-15 【生效日期】1994-11-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青海省文化市场管理办法

(1994年10月1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1994年11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

府令第十四号发布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文化市场是指下列文化经营活动:

(一)营业性演出活动;

(二)音像制品的发行、批发、销售、出租和营业性放映;

(三)电影影片的发行、放映;

(四)文物、美术品经营活动;

(五)营业性的文化娱乐活动;

(六)营业性的文化艺术展览和业余文化艺术培训;

(七)其他社会文化经营活动。

图书、报刊等出版物的管理,依据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第三条 凡在本省境内从事文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第四条 文化市场经营活动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注重社会效益。

鼓励一切健康有益的文化经营活动;禁止和取缔内容反动、淫秽、宣扬暴力、色情、封建迷信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经营活动。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五条 第五条 文化市场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省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州、(地)、市、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所辖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

工商、公安、税务等部门应按各自职责,配合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做好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第六条 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是:

(一)宣传、执行有关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负责文化市场的许可证管理;

(三)指导、监督和检查文化市场管理经营活动,查处违法行为;

(四)对文化市场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五)负责其他有关行政管理事宜。

第七条 第七条 上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有权对下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下级部门越权行使职权的,可责令改正或予以撤销。

第八条 第八条 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设置文化市场稽查机构或配备文化市场稽查工作人员,按管辖范围依法对文化市场进行监督、检查。

文化市场稽查工作人员履行公务时,应出示文化部统一制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市场稽查证》。

第三章 申办条件和审批程序

第九条 第九条 从事文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必要的资金和相应的设备;

(二)有固定场所,并符合治安、消防、卫生和环保要求;

(三)有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

(四)经营的内容健康有益;

(五)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具备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第十条 从事文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持主管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证明,向所在地的县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申领文化经营许可证,凭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等有关管理部门办理证照后,方可营业。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文化许可证包括:文化经营许可证、营业演出许可证、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从事营业性文艺演出(含时装、健美、气功、马戏表演)活动的,应申领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从事临时性文艺演出活动的,应申领临时营业演出许可证。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下列文化经营活动,由省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一)全省性的文化经营活动;

(二)省属文化团体、驻青部门开办的文化经营项目和省属单位、中央驻青单位开办的重点文化、娱乐场所;

(三)涉外文化经营项目;

(四)各类跨省(区)文化经营活动和营业演出活动;

(五)音像制品的批发、放映业务;

(六)电影发行放映机构的设立与注销;

(七)文物经营;

(八)演出经纪机构。

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权限,负责审批所辖文化市场的文化经营项目。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省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省属文化团体、驻青部队开办的文化经营项目、涉外文化经营项目、省属单位及中央驻青单位开办的重点文化、娱乐场所进行直接管理外,其余文化经营项目由省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权限进行管理。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文化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演出许可证的有效期为一年。期后由文化经营者向原发证机关办理年检手续。

临时演出许可证有效期限最长为三个月。期满后由原发证机关予以缴销。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从事文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停业、歇业、迁移或变更时,应向原发放许可证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许可证缴销或歇业、变更手续。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本办法规定的许可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文化部或省文化厅统一监制,不得伪造、转让或买卖。

第四章 市场管理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各类营业性演出场所,不得接纳未经审批的表演团体和个人进行营业性演出。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取得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不得从事音像制品的发行、批发、出租、零售、放映业务。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音像制品统一由国家批准的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禁止其他单位或个人从事音像制品的出版业务。

禁止非法出版、复制、走私和内容反动、淫秽、宣场暴力、色情、封建迷信的音像制品进入市场。

禁止发行、批发、出租、放映未经国家和省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音像制品。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凡进入我省文化市场的电影影片,必须经国家电影审查机构审查通过,由电影发行部门发行,严禁发行、放映未经国家电影审查机构批准发行或已明令停映的影片。

禁止非法复制、转录电影制品或删节国家电影审查机构审查通过发行的影片。

不得擅自将内部观摩的电影资料片进行营业性放映。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国家允许进入市场的文物经营活动,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青海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的有关规定管理。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禁止携带抢支(执行公务者除外)、管制刀具、易爆易燃、剧毒等危险品进入公共文化娱乐场所。

禁止酗酒者、不能辨认自已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进入公共文化娱乐场所。

凡未成年人不宜参与和进入的文化娱乐活动及场所,不得对未成年人开放。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营业性歌舞厅、音乐厅(茶、餐座)等娱乐场所不得聘用未取得演奏(唱)资格的乐队、时装礼仪队、歌手等人员进行表演。不得在歌舞厅、音乐厅(茶、餐座)等场所中雇佣舞伴。禁止提供色情或变相色情服务或用此方式招徕顾客。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从事电子游艺、台球、音像制品、电影放映、民间游艺、音乐厅(茶、餐座、酒吧)、舞会、卡拉OK等经营活动,必须在批准的地点和场所营业,不得随意摆摊设点,影响交通及群众的生产、生活。

禁止在中小学校门前二百米范围内从事台球、电子游艺等活动。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禁止利用文化活动及场所进行赌博、卖淫、嫖娼以及危害少年儿童和妇女身心健康等违法活动。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按管辖范围,向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和个人收取管理费,收费标准和管理办法由省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省物价、财政部门审批。

第五章 经营者的权力和义务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凡依法取得经营资格,按照本办法规定进入市场开展正当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占用文化市场经营者的营业场所或侵占、损毁其设施、设备。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文化市场经营者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纳税和交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经营者收取额外税费。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文化市场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诉,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文化市场经营者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接受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对遵守本办法,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市场繁荣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视情节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并处以200至2000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责令停业整顿:

(一)有雇佣舞伴等行为的;

(二)违反本办法向未成年人开放娱乐活动和场所的;

(三)无演奏、演唱等演出许可证件而上岗表演的;

(四)擅自邀请、聘用未获得表演资格的团体和个人在娱乐场所进行营业性演出活动的;

(五)未按批准的场所进行经营活动的;

(六)伪造、涂改、转让、租借、出售许可证的;

(七)证照不全及一证多点的。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对无文化经营许可证从事经营活动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经营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违法所得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视情节给予警告,责令停止经营活动,没收并销毁违法音像制品,没收违法所得,吊销《文化经营许可证》,并处以违法所得5倍至10倍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处以200至2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制作、翻印、复制、销售、发行、出租、放映违法音像制品的;

(二)发行、批发、出租、放映未经审查批准的音像制品的;

(三)经营走私影片、音像制品及电子游戏电路板的;

(四)擅自将内部观摩的电影、录像等资料片进行营业性放映的。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公安部门责令停止经营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吊销《文化经营许可证》,并处以违法所得5倍至10倍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处以200至2000元以下罚款:

(一)利用文化娱乐活动、经营场所或文化娱乐机具进行赌博活动的;

(二)利用文化娱乐活动、经营场所进行色情活动的;

(三)制作、翻印、复制、发行、批发、销售、出租放映反动、淫秽、色情、迷信、渲染暴力的音像制品的。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从事文化经营的单位或个人未经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逾期不交纳管理费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限期交纳,并可从逾期之日起,按日加收百分之五的滞纳金。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妨碍文化市场管理人员执行公务或拒绝接受检查的,由文化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对直接责任者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违反国家有关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由治安机关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治安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一条 被处罚的单位和个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或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有关部门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二条 文化市场管理人员当场处罚时,应有两人以上进行;罚款和没收财物的,应使用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

罚没款一律上缴同级财政。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三条 文化市场管理人员,违反本办法,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的,应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文化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本省过去有关规定同本办法相抵触的,均以本办法为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法(安徽)

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地质立局、地质强队”发展战略,提高地质工作质量,规范全局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局各地勘单位承担的国家地质勘查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国家财政补贴项目等)、省地质勘查项目(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和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局地勘费项目和市场地勘类项目(含水工环、矿山环境治理、地灾治理、物探、测试等项目)。

第三条 根据“局为单元,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实行地质勘查项目分类管理。局参与国家和省重大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和矿产勘查项目的组织协调,参与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对局地勘费项目实行全程监督管理,对市场类地勘项目局抽检,队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局(所属地勘单位)投资入股勘查的国家和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参照局地勘费项目管理。

第二章 项目的立项和确认

第四条 项目的立项

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的立项要围绕国家和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需要和重要矿产勘查目标,按项目主管部门指南和要求进行。局矿产勘查项目的立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矿业权的经营进行,主要安排具有较好找矿前景和能开发利用的项目,对能争取国家地质勘查项目的前期工作给予支持,适当安排基础地质研究,矿产地质研究,找矿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拓展服务领域的地质环境类研究项目。

第五条 项目的申报

申报国家和省级地质勘查项目,须先报局总工办。由局组织 1

专家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对重复项目进行协调后方可上报。国

家或省自上而下部署的项目除外。

局地勘费项目的立项由局统一部署。局根据财政项目预算时间要求,下达立项指南或通知,各单位在规定时间内申报,经局

组织专家论证后批准立项,列入下地质工作计划。

第六条 项目的确认

地勘单位根据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任务书组织编写设计,并组织专家进行设计初审。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和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按要求报各主管部门审查;省地质勘查项目设计须经局组织专家初审后,再按要求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查。设计审批后均

需报局一份备案。

局地勘费项目任务书下达后,各申报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编写设计报局总工办,局组织专家进行审查,经局批准后实施。除局地勘费项目以外,其他所有项目合同签订后,应报局相

关处室备案。第三章 项目的实施和监督

第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按批准的项目设计组织实施,完成设计的任务和工作量,并保证工作质量和进度;如有工

作变动,需上报各项目主管部门审批同意。

第八条 局地勘费项目承担单位应向局上报半年报和年报。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承担单位除按项目主管部门要求上报工

作报告外,同时向局上报半年报和年报。

第九条 局对国家及省地质勘查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对局地勘费项目进行全程监督管理。

第十条 局参与国家和省级地质勘查项目的野外验收,组织

局地勘费项目的野外验收。

第十一条 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成果报告完成后报局总工

2办,经局组织专家初审后报有关主管部门评审验收。局地勘费项目成果报告完成后先由地勘单位进行验收,提出初审意见后报局总工办,局组织专家对成果报告进行评审验收。第十二条 地质勘查项目成果报告(含市场类地质勘查项目)经有关管理部门认定后,除按国家规定和有关部门要求汇交资料外,同时还应按局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向局科技与信息处上交资

料。

第四章 项目的经济管理

第十三条 项目的经济管理是指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按照政府项目资金使用办法及财会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检查和监督,并通过绩效跟踪和专项审计对已完成的地质勘查项目进行经济评

价,从而发现问题、肯定成绩,规范项目资金管理。第十四条 局对地质勘查项目实行分类经济管理。国家和省级地质勘查项目严格按照项目主管部门的要求实施经济管理;局入股的国家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局地勘费项目以及队和其他单位合资勘查项目按照本办法要求进行经济管理;市场类地质勘查项

目按照财会制度实施项目资金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单位财务部门应参与地质勘查项目资金的预算编制。所有地

质勘查项目的合同或任务书须送单位财务部门备案。第十五条 各类地质勘查项目经费均应由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按各地质勘查项目名称单独设帐,并辅助设置工作项目科目,独立核算,以反映各项目的真实成本和费用。项

目完成后应按项目进行财务决算和经济审计。

第十六条 各类地质勘查项目资金禁止采用简单经费切块包干管理制,应实行项目实施与经费控制责任制,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其主要指标有:成本与费用控制、质量控制、职工收入、3节约分成、安全控制等,根据完成情况的程度予以奖惩。每一项经费支出应由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根据批准的项目设计预算使用范围和实物工作量进行成本费用核算,按项目的工作进度核拨经费,确保项目经费支出与工作进度和工作项目

相适应。

第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国家和有关部门要求和项目实施实际情况,规范合理使用项目经费,保证专款专用,严禁出现以下违规现象:扩大与项目无关的开支范围、提高与项目无关的开支标准、虚列或不列支出、挪用和挤占项目经费,随意转拨项

目资金等。

第十八条 局财务处负责对地质勘查项目的经济管理实行定期监督检查,对项目经费支出的预、决算进行审核,对完成的地

勘项目进行经济评价。

第十九条 局对地勘项目的效益实施绩效考评。项目考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项目成本控制是否合理、节约;项目质量是否达到验收规范和设计标准;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体现。对不符合国家有关制度、规定和合同约定以及违反财务会计制度、规章的情况给予通报批评、责成改正。各单位对所有地勘类项目进行绩效考评,局抽查考评,考评结果作为以

后申报项目依据。

第二十条 各单位应制定项目经济管理实施细则,明确项目资金的管理权限、成本费用支出的审批权限以及对项目承担者的奖惩措施。

第二十一条 局矿产勘查类项目经费作为风险投入,允许地 4

勘单位出资与局合作进行矿产勘查,局对取得成果能进行转让和

转入开发的项目经费按局矿业权经营管理办法执行。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局地地„2007‟263号文件印发的《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地质勘查项目管理 办法》

同时废止。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解释权在局。

来源:考试大-项目管理师考试

第五篇:地质勘查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地质勘查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1991年9月3日地矿部第14号令)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维护地质勘查工作的正常秩序和地质勘查单位的合法权益,保障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勘查质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内,从事下列第一项至第六项地质勘查工作的单位和从事下列第七项至第九项工作的地勘行业的单位,都必须申请资格登记,取得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

一、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

二、矿产地质调查、勘查(含固体、液体、气体矿产资源);

三、水文地质勘查(含区域水文地质勘查、城市供水、工矿企业集中供水及农业水文地质勘查);

四、工程地质勘查(含区域工程地质勘查,重要城镇、能源、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程地质勘查);

五、环境地质勘查(含灾害地质、城市地质、矿山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医学地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环境影响的勘查评价和旅游地质勘查等);

六、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地质勘查;

七、岩石、土壤、矿物、水质的分析、化验、鉴定、测试与选冶试验;

八、地质测绘;

九、地质勘探工程(含钻探、坑探、井探、槽探等)。第三条 地质矿产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局(厅)是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勘查资格管理机关。

第四条 国务院各主管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及外商投资的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的复核、发放由地质矿产部负责管理,其他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的审查、发放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局(厅)负责管理。

市(地)县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授权负责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监督管理的有关工作。第五条 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下列单位,均应按照本办法进行资格申请。

一、全民所有制单位;

二、集体所有制单位;

三、多种所有制联营单位;

四、外商投资单位;

五、需要办理地质勘查单位资格申请的其他单位。

第六条 申请地质勘查资格的单位除应具有法人资格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合理,数量、水平符合所要从事的地质勘查工作的要求;

二、装备、仪器适应所承担的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

三、有与所承担的地质勘查工作相适应的资金。

第七条 申请地质勘查资格的单位,应向资格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填写《地质勘查单位资格申请书》;

二、法人资格证明文件或复制件;

三、上级主管机关关于法定代表人及技术负责人的证明文件;

四、固定资产、流动资金证明材料的复制件;

五、其他有关材料或证明。

第八条 申请地质勘查资格的单位,将应提交的有关文件经其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签署意见后,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局(厅)复核发证;国务院各主管部门所属地质勘查单位的申请,由单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局(厅)初审后,报送地质矿产部复核发证。

第九条 资格管理机关自收到地质勘查单位资格申请书之日起30日内,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复核,并作出是否批准发证的决定。对符合要求的发给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对不予发证的,向申请者发出通知,并说明理由。第十条 未取得地质勘查资格证书的单位,勘查登记管理机关不受理其勘查登记申请。

从事地质勘查市场经营的单位,必须凭其取得的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按工商行政管理的有关规定,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注册,领取营业执照。

未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册、领取营业执照的单位,不得从事地质勘查市场经营项目。未取得地质勘查资格证书的单位提交的矿产储量报告,矿产储量审批机关不予审批。未取得地质勘查资格证书的单位提交的地质报告不得作为建设的依据。第十一条 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实行定期统检制度。每三年统检一次,第三年第四季度进行。

持证者应携带原证书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填报《地质勘查单位资格统检表》,并接受统检。经统检合格后,在原证书上加盖印章;经统检不符合规定的,原资格证书予以注销。逾期三个月不接受统检的,其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自行失效。

第十二条 取得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后,丧失地质勘查能力的,应及时报告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办理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注销手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以申请办理换证手续。

一、经统检复核,应当改变业务范围的;

二、有正当理由并经审查批准需要改变业务范围的;

三、单位发生分立、合并、易名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需要注销原证书换领新证书的。第十三条 地质勘查单位资格管理机关,根据本办法规定需要调查了解有关情况,调阅有关资料的,地质勘查单位应当积极协助,并如实报告。

第十四条 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分正本和副本,具同等法律效力。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由地质矿产部统一印制。

第十五条 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遗失的,必须登报声明作废后,方可向原资格管理机关申请办理补证手续。

第十六条 持有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的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可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通报或吊销资格证书的行政处罚。

一、申请资格证书时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二、不按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办理资格证书注销手续的;

三、将项目转包给无资格证书单位施工的。

第十七条 对冒用、抵押、出租、转让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的单位或个人,吊销其勘查单位资格证书、没收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0%以下的罚款。

对擅自印制或用涂改等办法伪造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的单位或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通报、吊销勘查单位资格证书、没收其印制、伪造的证件及违法所得的处罚,可以并处违法所得70%以下的罚款。

第十八条 擅自超越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批准的业务范围进行地质勘查活动的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令其停止施工,并可处以3000元以下罚款。拒不停止施工的给予吊销资格证书的处罚。

第十九条 未取得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擅自进行地质勘查活动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令其停止工作,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条 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的行政处罚,除对国务院各主管部门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及外国投资的地质勘查单位所作的处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提出建议,报地质矿产部批准外,一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作出决定并进行处罚。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地质矿产部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既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资格管理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颁布前在册的国务院各主管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的资格申请,按第七条第一项填具《地质勘查单位资格申请书》,由国务院各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地质矿产部复核发证。

不隶属于国务院各主管部门的地质勘查单位,依照本办法规定向驻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补办资格申请手续,领取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

上款规定的申请手续在本办法颁布之日起六个月内办理,逾期不办的,视为无证从事勘查活动,按第十九条进行处罚。

自本办法颁布前已经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领取从事地质勘查业的营业执照的必须在本办法颁布之日起六个月内凭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重新核准登记,更换营业执照。

第二十三条 外商投资的地质勘查单位的资格证书由中方代理人向地质矿产部办理申请手续。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地质矿产部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青海省绿色勘查管理办法(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海省绿色勘查管理办法(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矿产资源勘查成果登记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地质部 【发布文号】地质矿产部令第19号 【发布日期】1994-10-17 【生效日期】1994-10-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矿......

    甘肃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甘肃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9]1号发布日期:2009-01-04 生效日期: 2009-01-04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

    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

    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入良性机制,不断加大地质找矿投入力度,增强矿产资源对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根据《陕西省......

    青海省房地产实施管理办法

    青海省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办法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2014年6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房地产市场管理,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维护房地产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

    17青海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青海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按期竣工,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

    青海省矿业权转让管理办法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矿业权转让管理办法的通知 (青政办〔2007〕132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矿业权转让管理办法......

    青海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

    青海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规范建设工程造价计价行为,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维护工程建设各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

    公司地质勘查野外工作津贴管理办法

    XXXXXXX有限公司 地质勘查野外工作津贴发放管理办法 由于野外地质勘查工作条件艰苦,为了保证地质勘查人员在野外工作期间的生活基本需要,鼓励和发挥地质勘查人员的劳动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