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海省房地产实施管理办法
青海省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办法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2014年6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房地产市场管理,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维护房地产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房地产开发经营的监督管理。第三条 房地产开发应当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应当妥善保管在业务活动中获悉的交易当事人的资料,保守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不得违法利用所获取的信息。第四条 省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省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市、县住房城乡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级行政区域内开发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各级发改、国土、规划、工商、税务、监察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第五条 市、县住房城乡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在青海省房地产信息网,定期发布新建、存量商品房供应和成交等房地产市场信息,实行信息公开。第二章 房地产开发 第六条 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企业应当依法取得房地产开发资质证书。未取得房地产开发资质等级证书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房地产开发。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未依法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土地上进行房地产开发。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出让前,市、县住房城乡建设(规划)部门要提出商品房项目的建设规模、套型比例、配套设施条件、开竣工时间及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规划条件,作为土地出让的依据,与出让人、受让人相关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一同纳入《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开发期限开发土地。第八条 房地产开发项目应依法交存项目资本金,普通商品住房项目资本金比例不低于项目建设总投资的20%,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比例不低于项目建设总投资的30%,分期实施的开发项目,可分期交存项目资本金。未按照规
第十六条 预售的商品房交付使用之日起90日内,承购人应当依法到房屋所在地不动产登记机构办理权属登记手续。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商品房交付使用之日起60日内,将需要由其提供的办理房屋权属登记的资料报送房屋所在地不动产登记机构。由于开发企业的原因,承购人未能在房屋交付使用之日起90日内取得房屋权属证书的,除开发企业和承购人有特殊约定外,开发企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第三章 房地产经营 第十七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之前,应当将确定的销售价格报项目所在地价格监管部门备案。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经价格监管部门备案的销售价格,明码标价销售商品房,不得以超过备案的销售价格销售商品房。确需调整销售价格或销售价格向下浮动超过15%的,应当在调整价格前到原备案部门办理备案变更。第十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地产项目,市、县住房城乡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方可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一)取得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
(二)已付清地价款,并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三)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四)六层以下(含本数)的商品房项目已封顶,六层以上的商品房项目已完成地面以上三分之一层数;
(五)确定施工进度和竣工交付日期;
(六)预售商品房项目及其土地使用权未设定他项权利且未被司法机关或者行政机关查封、扣押;
(七)已与项目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监管账户开户行三方签订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协议或已足额交存项目资本金;
(八)具有完善的预售方案,预售方案包括项目整体概况、本次申报预售楼盘信息、施工进度安排、竣工交付日期、预售价格及变动幅度、预售资金监管落实情况、前期物业管理落实情况、商品房预售的形式、商品房预售计划及措施等;
(九)商品房预售价格经价格监管部门备案,并取得商品房价格备案证明;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商品房预售许可应以楼栋为单位,不得分层、分单元和以开发项目为单位办理预售许可。第十九条 在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前,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直接出售或者以内部认购、内部认筹、组织团购等方式变相出售商品房,不得以意向金、诚意金及其他形式收取购房人的押金、定金或购房款。
责任,或不合理的加重买受人责任、排除买受人主要权利的内容。除不可抗力因素外,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在《商品房买卖合同(预售)》约定的交付期限内将商品房交付业主,逾期交房的,应按《商品房买卖合同(预售)》约定的方式进行处理。第二十五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发布商品房销售宣传广告,应当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房地产广告发布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合法、科学、准确,不得欺骗和误导公众。对不符合有关规定、证明文件不齐全、内容失实的广告,广告发布媒体不得发布。发布预售商品房广告,应载明开发企业名称、预售许可证号。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发布的商品房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所明示的事项,商品房买卖双方应当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约定。第二十六条 未实行项目资本金的地区,应建立预售资金监管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在申请商品房预售前,与项目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监管账户开户行签订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协议,商品房预售资金应存入银行监管账户。在商品房预售项目竣工前,商品房预售款专项用于购买该预售项目建设必需的建筑材料、设备和支付项目建设的施工进度款(含工资及社会保险)及法定税费、行政罚款,不得挪作他用。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具体办法由市州住房城乡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第二十七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取预售款时,应依法缴纳有关税费。房地产开发企业使用预售款缴纳法定税费的,应当凭法定税费计税依据向预售资金监管部门申请提取使用。第二十八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房交付使用前,应当一次性向项目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房产)行政管理部门交纳商品房保修金,作为新建商品房保修期内的保修费用。商品房保修金按照建安总造价的2%的比例交纳,并存入指定的银行专户内。未交纳新建商品房保修金的,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商品房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履行保修责任或者因歇业、破产等原因无法履行房屋保修责任的,由物业服务企业或者业主委员会提出申请,经项目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核实后,由物业服务企业或住房城乡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维修,其费用在保修金中列支。第二十九条 保修金存储期限为5年。项目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保修期满前一个月内,将拟退还保修金事项在相关的物业小区
(七)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第三十三条 房地产经纪机构、估价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本办法第三十条至第三十二条规定的行为提供服务或者便利。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市、县住房城乡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建立房地产市场监管日常巡查制度,重点查处无资质或超越资质等级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以各种方式租借和转让资质或营业执照、擅自改变城乡规划和调整容积率、擅自销售房屋或盗用其他项目预售许可证销售房屋、销售现场不按要求进行公示、未取得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明文件和房屋测绘报告的商品房擅自交付使用、不按规定发放《住宅使用说明书》和《住宅质量保证书》、不按保证书承诺承担保修责任、不按规定时间办理产权登记等行为。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未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项目,规划部门不得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的项目,规划部门不得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项目,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第三十五条 市、县住房城乡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资金管理,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需实行项目资本金制度或预售资金监管制度,维护购房人合法利益。第三十六条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加大土地出让合同管理的闲臵土地处臵力度。依法查处不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和人为造成土地闲臵的行为。第三十七条 各级价格监管部门应当建立房地产价格监测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新建商品住房价格的管理和对房价的监测,依法查处“囤房惜售、哄抬房价”、不实行价格备案和不按规定要求明码标价行为。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员工社会保险缴纳等执行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的监管,依法查处房地产开发企业劳动合同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第三十九条 各级税务部门应加强房地产税收监管,依法检查房地产税收政策执行情况,重点查处偷税、漏税行为。第四十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房地产销售合同和广告发布监管,依法查处合同欺诈、销售合同条款有损购房人合法权益、房地产企业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等行为;依法查处虚假和不规范广告行为。第四十一条 各级监察部门要加大对房地产领域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依法查处房地产领域涉及的相关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在房地产项目立项、规划审批、
第二篇:青海省文化市场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82702
【发布文号】省人民政府令第14号 【发布日期】1994-11-15 【生效日期】1994-11-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青海省文化市场管理办法
(1994年10月1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1994年11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
府令第十四号发布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文化市场是指下列文化经营活动:
(一)营业性演出活动;
(二)音像制品的发行、批发、销售、出租和营业性放映;
(三)电影影片的发行、放映;
(四)文物、美术品经营活动;
(五)营业性的文化娱乐活动;
(六)营业性的文化艺术展览和业余文化艺术培训;
(七)其他社会文化经营活动。
图书、报刊等出版物的管理,依据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第三条 凡在本省境内从事文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第四条 文化市场经营活动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注重社会效益。
鼓励一切健康有益的文化经营活动;禁止和取缔内容反动、淫秽、宣扬暴力、色情、封建迷信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经营活动。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五条 第五条 文化市场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省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州、(地)、市、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所辖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
工商、公安、税务等部门应按各自职责,配合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做好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第六条 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是:
(一)宣传、执行有关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负责文化市场的许可证管理;
(三)指导、监督和检查文化市场管理经营活动,查处违法行为;
(四)对文化市场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五)负责其他有关行政管理事宜。
第七条 第七条 上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有权对下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下级部门越权行使职权的,可责令改正或予以撤销。
第八条 第八条 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设置文化市场稽查机构或配备文化市场稽查工作人员,按管辖范围依法对文化市场进行监督、检查。
文化市场稽查工作人员履行公务时,应出示文化部统一制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市场稽查证》。
第三章 申办条件和审批程序
第九条 第九条 从事文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必要的资金和相应的设备;
(二)有固定场所,并符合治安、消防、卫生和环保要求;
(三)有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
(四)经营的内容健康有益;
(五)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具备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第十条 从事文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持主管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证明,向所在地的县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申领文化经营许可证,凭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等有关管理部门办理证照后,方可营业。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文化许可证包括:文化经营许可证、营业演出许可证、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从事营业性文艺演出(含时装、健美、气功、马戏表演)活动的,应申领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从事临时性文艺演出活动的,应申领临时营业演出许可证。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下列文化经营活动,由省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一)全省性的文化经营活动;
(二)省属文化团体、驻青部门开办的文化经营项目和省属单位、中央驻青单位开办的重点文化、娱乐场所;
(三)涉外文化经营项目;
(四)各类跨省(区)文化经营活动和营业演出活动;
(五)音像制品的批发、放映业务;
(六)电影发行放映机构的设立与注销;
(七)文物经营;
(八)演出经纪机构。
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权限,负责审批所辖文化市场的文化经营项目。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省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省属文化团体、驻青部队开办的文化经营项目、涉外文化经营项目、省属单位及中央驻青单位开办的重点文化、娱乐场所进行直接管理外,其余文化经营项目由省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权限进行管理。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文化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演出许可证的有效期为一年。期后由文化经营者向原发证机关办理年检手续。
临时演出许可证有效期限最长为三个月。期满后由原发证机关予以缴销。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从事文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停业、歇业、迁移或变更时,应向原发放许可证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许可证缴销或歇业、变更手续。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本办法规定的许可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文化部或省文化厅统一监制,不得伪造、转让或买卖。
第四章 市场管理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各类营业性演出场所,不得接纳未经审批的表演团体和个人进行营业性演出。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取得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不得从事音像制品的发行、批发、出租、零售、放映业务。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音像制品统一由国家批准的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禁止其他单位或个人从事音像制品的出版业务。
禁止非法出版、复制、走私和内容反动、淫秽、宣场暴力、色情、封建迷信的音像制品进入市场。
禁止发行、批发、出租、放映未经国家和省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音像制品。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凡进入我省文化市场的电影影片,必须经国家电影审查机构审查通过,由电影发行部门发行,严禁发行、放映未经国家电影审查机构批准发行或已明令停映的影片。
禁止非法复制、转录电影制品或删节国家电影审查机构审查通过发行的影片。
不得擅自将内部观摩的电影资料片进行营业性放映。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国家允许进入市场的文物经营活动,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青海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的有关规定管理。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禁止携带抢支(执行公务者除外)、管制刀具、易爆易燃、剧毒等危险品进入公共文化娱乐场所。
禁止酗酒者、不能辨认自已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进入公共文化娱乐场所。
凡未成年人不宜参与和进入的文化娱乐活动及场所,不得对未成年人开放。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营业性歌舞厅、音乐厅(茶、餐座)等娱乐场所不得聘用未取得演奏(唱)资格的乐队、时装礼仪队、歌手等人员进行表演。不得在歌舞厅、音乐厅(茶、餐座)等场所中雇佣舞伴。禁止提供色情或变相色情服务或用此方式招徕顾客。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从事电子游艺、台球、音像制品、电影放映、民间游艺、音乐厅(茶、餐座、酒吧)、舞会、卡拉OK等经营活动,必须在批准的地点和场所营业,不得随意摆摊设点,影响交通及群众的生产、生活。
禁止在中小学校门前二百米范围内从事台球、电子游艺等活动。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禁止利用文化活动及场所进行赌博、卖淫、嫖娼以及危害少年儿童和妇女身心健康等违法活动。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按管辖范围,向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和个人收取管理费,收费标准和管理办法由省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省物价、财政部门审批。
第五章 经营者的权力和义务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凡依法取得经营资格,按照本办法规定进入市场开展正当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占用文化市场经营者的营业场所或侵占、损毁其设施、设备。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文化市场经营者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纳税和交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经营者收取额外税费。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文化市场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诉,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文化市场经营者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接受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对遵守本办法,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市场繁荣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视情节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并处以200至2000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责令停业整顿:
(一)有雇佣舞伴等行为的;
(二)违反本办法向未成年人开放娱乐活动和场所的;
(三)无演奏、演唱等演出许可证件而上岗表演的;
(四)擅自邀请、聘用未获得表演资格的团体和个人在娱乐场所进行营业性演出活动的;
(五)未按批准的场所进行经营活动的;
(六)伪造、涂改、转让、租借、出售许可证的;
(七)证照不全及一证多点的。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对无文化经营许可证从事经营活动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经营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违法所得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视情节给予警告,责令停止经营活动,没收并销毁违法音像制品,没收违法所得,吊销《文化经营许可证》,并处以违法所得5倍至10倍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处以200至2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制作、翻印、复制、销售、发行、出租、放映违法音像制品的;
(二)发行、批发、出租、放映未经审查批准的音像制品的;
(三)经营走私影片、音像制品及电子游戏电路板的;
(四)擅自将内部观摩的电影、录像等资料片进行营业性放映的。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公安部门责令停止经营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吊销《文化经营许可证》,并处以违法所得5倍至10倍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处以200至2000元以下罚款:
(一)利用文化娱乐活动、经营场所或文化娱乐机具进行赌博活动的;
(二)利用文化娱乐活动、经营场所进行色情活动的;
(三)制作、翻印、复制、发行、批发、销售、出租放映反动、淫秽、色情、迷信、渲染暴力的音像制品的。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从事文化经营的单位或个人未经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逾期不交纳管理费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限期交纳,并可从逾期之日起,按日加收百分之五的滞纳金。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妨碍文化市场管理人员执行公务或拒绝接受检查的,由文化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对直接责任者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违反国家有关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由治安机关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治安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一条 被处罚的单位和个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或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有关部门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二条 文化市场管理人员当场处罚时,应有两人以上进行;罚款和没收财物的,应使用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
罚没款一律上缴同级财政。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三条 文化市场管理人员,违反本办法,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的,应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文化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本省过去有关规定同本办法相抵触的,均以本办法为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青海省财政票据管理办法(模版)
青海省财政票据管理办法.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青海省财政票据管理办法
第49号
《青海省财政票据管理办法》已经2005年6月22日省人民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宋秀岩
二○○五年七月五日
青 海 省 财 政 票 据 管 理 办 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财政性资金的管理,规范财政票据使用和管理行为,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财政票据的印制、发放、申领、使用、稽核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财政票据是指由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相关社会团体(以下统称财政票据使用单位),依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取费用、罚没财物或进行内部结算时出具的财务凭证。
财政票据是单位财务收支的法定凭证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是财政、审计、价格、监察等部门进行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
第四条 财政票据实行分级管理,谁发放、谁稽核,以票控费和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二章 财政票据的种类和适用范围
第五条 财政票据包括以下种类:
(一)非税收入通用票据;
(二)非税收入专用票据;
(三)罚款没收财物票据;
(四)医疗票据;
(五)内部收款结算票据。
第六条 财政部门是财政票据的主管机关。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职责负责有关财政票据管理工作,建立建全财政票据管理相关制度,落实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和管理措施。财政票据的具体种类、版式、规格、联次、编号、色彩和内容等,由省财政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其中非税收入专用票据的版式、内容、使用范围、使用期限等,由省财政部门商省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启用、停用财政票据以及票据的种类、内容等变更时,省财政部门应向社会公告。
第七条 财政票据应具备实用性、防伪性和可监督稽核等功能,可使用分类编码、条型码、萤光防伪等技术。
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委托收款银行使用计算机、专用收款机出具机打票据的,必须使用经省财政部门认可,具有加密性和监督稽核程序功能的软件。
第八条 非税收入通用票据适用于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确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行为。非税收入专用票据适用于专业性较强,有行业特殊要求的特定收费(基金)行为。罚款没收财物票据适用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罚款和没收财物行为。医疗票据适用于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服务的收费行为。
第九条 内部收款结算票据适用于以下范围:
(一)单位财务往来结算和代收代办业务凭证;
(二)经财政部门批准,票据使用单位系统内部非应税的刊物、资料的工本费等。内部收款结算票据不得用于行政事业收费,不得作为诉讼费或行政处罚收费凭证,不得作为单位经营性收入凭证或替代税务机关税务票据。
第三章 财政票据印制和发放
第十条 财政票据由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票面套印青海省财政票据监制章。任何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财政票据。
各级财政部门按预算管理级次和管理权限负责本级财政票据的管理、发放工作。第十一条 财政票据实行计划管理。各级财政部门按预算管理级次和管理权限,根据各单位财政票据使用量逐级申报计划,省财政部门汇总后确定的财政票据总量。
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应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的收费方式,可推行电子票据等管理方法,降低财政票据的管理和稽核成本。
第十二条 财政票据印刷企业由省财政部门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取得财政票据承印权的企业,应按合同和省财政部门签发的《财政票据准印通知单》规定的内容、数量、时间印制财政票据。
印刷企业应按省财政部门的要求,建立票据印制、保管、运输、残次品处理等管理制度,对财政票据监制章印模的使用和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制,落实安全管理措施。
第十三条 财政票据实行申领证制度。《财政票据申领证》格式由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定,各级财政部门按预算管理级次核发。
第十四条 财政票据使用单位持单位介绍信到同级财政部门办理《财政票据申领证》;需申领行政事业收费或罚没财物票据的,还应分别提供下列材料:
(一)省人民政府或省财政、价格部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批准文件;
(二)《青海省行政事业收费许可证》副本;
(三)省财政部门的罚没处罚登记凭证。
财政票据使用单位持《财政票据申领证》向同级财政部门申领财政票据。财政部门应在《财政票据申领证》上如实载明领用票据的种类、数量和核销等情况。
第十五条 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的部门和按行业管理要求需使用非税收入专用票据的部门,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向省财政部门申领有关非税收入专用票据,并逐级发放。
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应按本办法的规定,建立部门或本行业的非税收入专用票据管理和稽核制度,并向省财政部门备案。
第四章 财政票据的使用和核销
第十六条 财政票据使用单位应依法使用票据,不得串用、转借、转让或为他人代开票据。非税收入通用票据、非税收入专用票据,限用于在《青海省行政事业收费(基金)项目目录》载明或经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收费项目。
第十七条 财政票据实行凭证申领、分次限量、定期核销制度。
财政票据使用单位应对本单位财政票据的申领、使用和结存情况按月核查,定期报同级财政部门核销,未经核销不得跨使用。财政票据遗失的,应书面报告同级财政部门,并登报声明作废。
第十八条 财政部门、财政票据使用单位的票据管理人员工作岗位调整时,必须将经办的财政票据和款项逐笔清点、票款相符,交接清楚。
财政票据使用单位依法合并、分立、撤消,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项目变更或被取消的,财政票据使用单位应在15日内到财政部门办理《财政票据申领证》的注销和剩余财政票据的核销手续。不得擅自销毁、转让剩余财政票据。
第十九条 财政票据稽核实行“谁发放、谁稽核”的管理责任制,财政票据管理机构应作到以票控费、按期稽核、票款相符。
第二十条 财政票据存根保存期为五年,期满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销毁。因特殊情况需要提前销毁的,须报省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提前销毁。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各级财政、审计、监察部门依照职责对财政票据使用单位票据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如实反映情况,提供票据、帐册、有关资料,不得弄虚作假或隐匿不报。
第二十二条 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事业单位使用非财政票据或违反规定使用财政票据收费、罚款的,被收费或被处罚的单位或个人有权拒付。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向财政、监察等部门举报票据违法行为。财政、监察部门应及时查处;查证属实的,财政部门可给予举报人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奖励。财政部门应当逐步建立财政票据管理电子网络,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计算机网络查阅和监督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事业收费情况。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财政票据使用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财政、监察部门应责令其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上级机关或监察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印制或使用非财政票据收费、罚款的,以及收费、罚款不出具财政票据的;
(二)转借、转让、买卖、涂改、擅自销毁财政票据的;
(三)混用、串用财政票据,坐收坐支的;
(四)不按规定办理财政票据的核销手续,管理不善、丢失、毁损财政票据的;
(五)不接受有关部门监督检查,不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弄虚作假的。
第二十四条 财政部门、财政票据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部门应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财政票据申领条件的申请不予受理,或不及时发放财政票据,贻误工作的;
(二)不履行财政票据的稽核监督职责、不按规定按时核销财政票据的;
(三)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公民、法人的举报,不及时查处财政票据违法案件的。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省民政部门核发的青海省社会团体会费统一收据的管理和使用,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17青海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青海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按期竣工,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重点建设项目是指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骨干项目:
(一)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住产业中的大中型建设项目;
(二)重大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项目;
(三)带动行业技术进步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四)产业升级改造骨干项目;
(五)有重大影响的社会事业项目;
(六)其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本省内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
第三条 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结合青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的原则,确定重点建设项目。
第四条 省重点建设项目分重点在建项目、重点预备项目和重点前期项目三类。已批准开工报告或已颁发施工许可证的项目列为重点在建项目;已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列为重点预备建设项目;已批准项目建议书的项目列为重点前期项目。上年未完工的重点在建项目,原则上转列为下一重点项目。
第五条 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每年年初确定,并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省级有关部门和州、地、市人民政府(行署)按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范围和第三条规定的原则,对本部门、本地区批准立项的建设项目建设条件进行综合平衡后,向省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列为重点建设项目的申请;
(二)省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申请进行综合平衡,提出省重点建设项目;
(三)省重点建设项目经省人民政府审定后,由省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公布。
第六条 重点建设项目的申请,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并载明下列内容:
(一)项目名称、项目法人及法定代表人、建设地点、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单位;
(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开工报告的批准机关、日期、文号;
(三)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内容、概算总投资、计划开工日期、建设工期以及项目进展情况;
(四)项目资本金及其他建设资金来源落实情况及有关文件;
(五)环保及其他有关内容。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设立重点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解决省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重大问题。省重点项目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其办事机构,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提出省重点建设在建项目、预备项目和前期项目建议名单;
(二)指导和督促省重点项目的建设,协调解决省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三)协调、监督省重点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
(四)参与重点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审查;
(五)参与省重点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
(六)向省重点项目协调领导小组报告省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
(七)承办省重点项目协调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第八条 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在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按照国家和青海省有关规定,组建其直接管理的省重点建设项目法人,对项目法人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
(二)负责建设项目地方自筹资金或部门自筹资金的筹措到位;
(三)负责解决项目建设中需由地方人民政府和部门解决的有关问题;
(四)对主管的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投资控制进行监督管理。
第九条 省重点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建设项目法人负责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筹划、筹资、建设、生产经营、偿还债务和资产的保值增值等,依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对建项目的资金、建设工期、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进行管理。建设项目法人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省重点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设备采购由建设项目法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及《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依法进行公开招标,择优选定中标单位。采取邀请招标的建设项目须经省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第十一条 省发展计划部门应根据省重点项目工程进度对资金的需求,安排下达投资计划。省财政部门和有资金自筹任务的地方人民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省重点项目的投资计划和工程进度优先安排并及时拨付财政资金或自筹资金,经银行评审同意给予贷款的项目,有关银行应当按投资计划和工程进度及时安排贷款资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或挪用省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
第十二条 省重点建设项目,除享受《青海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政策措施》规定的政策外,在以下方面给予优惠:
(一)对在前期工作阶段的重点项目,加快审批程序;
(二)对重点建设项目,发展计划、财政和金融部门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
第十三条 电力、供水、交通、铁路、民舰、邮电等单位,应当优先保证省重点建设项目施工和生产用电、用水、物资运输和邮电通信方面的需要,按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
第十四条 省重点建设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必须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征地拆迁、社会治安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为重点建设项目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十五条 为省重点项目直接配套的项目,应当按照省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要求,同步安排建设;为配套项目提供建设资金的部门和单位,应当保证按照项目的建设进度拨付建设资金。
第十六条 省重点建设项目建成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及时组织设计、施工等单位进行初步验收。初步验收合格后按规定组织项目验收委员会,对工程进行全面竣工验收。
第十七条 省重点建设项目单位应按月向省重点办及项目主管部门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发生重大质量或安全事故应立即报告。
第十八条 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稽察工作按照《青海省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执行,由省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
第十九条 省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工作目标考核制度。
第二十条 审计机关依法对省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对挪用、截留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予以追还,并提请有关主管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一条 扰乱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建设、生产经营秩序,致使其不能正常进行的,依法给予处罚。
第二十二条 国家和省重点建设工程因管理不善、弄虚作假,造成严重超概算、质量低劣、损失浪费或者责任事故的,由省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提请有关主管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执行。
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二OO四年一月)
第五篇:青海省矿业权转让管理办法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矿业权转让管理办法的通知
(青政办〔2007〕132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青海省矿业权转让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七年八月十三日
青海省矿业权转让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矿业权转让行为,维护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保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42号)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转让矿业权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矿业权转让是指矿业权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作价出资、合作勘查或开采、上市、重组改制、赠与、继承等。
矿业权的出租、抵押按照矿业权转让的条件和程序进行管理,并由原发证机关审查批准。
第四条 省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是矿业权转让的审批机关,负责全省(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批发证的除外)矿业权转让的审批。
州(地、市)、县(市、行委)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协助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开展矿业权转让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有下列矿业权转让情形之一的,矿业权人必须向原发证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后办理矿业权转让审批和变更登记手续。工商管理部门凭矿业权管理部门的转让批准文件或矿业权变更登记文件办理相应工商登记。
(一)企业法人发生变化;
(二)企业法人未发生变化,但原控股股东发生变化;
(三)将矿业权作价折股出资;
(四)企业被收购、兼并、联合、上市、重组改制;
(五)矿业权出租、抵押;
(六)矿业权赠与他人或继承他人矿业权主体发生变化。
第六条 企业法人、法定代表人、原控股股东未发生变化,但股权结构发生变化的,矿业权人应持相应的合同向原发证机关备案,并应在30日内到原注册地工商管理部门办理股权变更登记。
第七条 经省政府批准配置矿业权的企业转让矿业权时,需经省政府审查同意后按审批程序办理转让手续。
国家出资的勘查项目,探矿权人拟联合勘查时,需经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进行联合勘查。
第八条 矿业权人在取得矿业权后未进行实质性投入的,在进行招商引资或将矿业权作价折股进行合作、合资时,需经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批同意。
第九条 矿业权人不得将矿业权承包给他人勘查或开采。
第十条 严格限制探矿权分割转让,禁止采矿权分割转让。转让探矿权部分勘查区域时,须先征得原发证登记机关的同意并办理相应的探矿权分立登记后,再向转让申请的受理机关提交探矿权转让申请。
第十一条 矿业权转让时,转让人与受让人应当按照《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国土资发〔2000〕309号)的有关要求签订转让合同。
第十二条 矿业权转让当事人向矿业权审批管理机关除提交必要的资料外,还需提供公司股东会议同意公司转让矿业权的相关资料。
第十三条 矿业权受让人应当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矿业权申请人资质条件。
第十四条 矿业权人股东发生变化时,矿业权人需经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审批或备案,并应在30日内向工商管理部门提出变更登记。
第十五条 转让合同自矿业权转让批准之日起正式生效。申请人持批准转让通知书于60日内到原发证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领取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成为矿业权人。逾期未办理的视为自动放弃,已批准的转让申请失效。
第十六条 矿业权人在办理矿业权转让时,应同时按有关文件规定办理建设用地的相关手续。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八条转让矿业权的,对转让方按非法转让查处,对受让方按无证勘查、开采查处。
对不履行备案手续或未经批准进行合作合资的,按非法转让查处。
第十八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lar_179720
文件提供:vip.chinalawinfo.com 北大法宝 Tel:010-8268 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