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好体育课的标准

时间:2019-05-15 02:3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节好体育课的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节好体育课的标准》。

第一篇:一节好体育课的标准

一节好体育课的标准

作者:小白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一节好的体育课应该是:

1、教学目标明确。按新课标要求,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上明确立体目标。应根据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基础和体育特长生与体育差生的不同情况所及教学环境制定出具体的恰当的、本节课能够达成的目标,并反映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目标。

2、教学方法科学。体育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都有它的特殊作用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场地器材设备等具体情况来决定,这样能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3、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4、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

5、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

校本教材如何体现于日常的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中?

作者:小白

校本教材要体现在日常的阳光体育教学中,我认为应该目标创意,首先要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一个让学生在运动中增进健康,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展现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建立健全组织、责任到人。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长挂帅,校长室、教育处、德育处、少先队、体育艺术组齐抓共管,成立了组织管理机构。征求各方面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制定适合本校特点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方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统筹安排,做到“五定”,即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场地、定指导教师。体育课由体育教师负责,课外体育活动课由正副班主任 老师组织,体育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有序活动。形式多样。各年级保证按照国家课改新标准要求开足体育课。学校实行“两课、两操、一活动”:“三课”即各个年级每周 2节体育课,“两操”即每天做广播体操、自编操,两次眼保健操;“一活动”即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安排 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坚持与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实施《体质健康标准》、课间活动、社区活动、家庭体育锻炼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不足。为了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让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掀起全体学生健身运动的高潮,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锻炼的热情,督促那些锻炼意识差的学生投入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使上课内容的消化理解在课外得以实现,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沿革和落实思考

摘要者:小白

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 号)(下称“中发7 号文件”)下发以来,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如,有的地方把学生每天1 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列入作息时间表;有的地方对中小学生书面家庭作业作了明确时间限制。但是,当前还有一些地方和学校仍然存在对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进展没起色的情况,更有部分学校仍然存在削减、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这些突出问题深深制约了“中发7 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严重阻碍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整体进程。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发7 号文件”中提出的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精神,本文在回顾“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历史沿革基础上,阐明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内涵,并就如何更好地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出了相关建议。“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沿革

(1)缘起。

经查阅文件,发现关于“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最早见于20 世纪50 年代,而且当时不是为了鼓励学生加强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提出来的,反而是为了限制学生过多地参加课外活动,避免影响身心健康提出来的。1951 年8 月6 日,根据当时全国各级学校由于功课过重,社团活动过多,加上伙食管理不到位,卫生工作注意不够,学生身体严重不良,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的状况,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发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提出:“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以一小时至一小时半为原则。通勤学生可酌量减少。学生从事生产劳动时,应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20 世纪50 年代后期我国实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即“劳卫制”,60 年代至70 年代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体育遭到破坏,关于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的规定在各类文件中很少提及。(2)列入立法。

“文化大革命”给当时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学校体育教学秩序遭到破坏,场地设施被严重损毁,学生体质状况普遍下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恢复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高学生体质,1978 年4 月14 日,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共同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78 教体字319 号),这个通知是粉碎“四人帮”后,中央三部委发出的第1 个体育卫生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我国学校体育自20 世纪70 年代末后工作的起点与基础。

通知中提出:“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中小学要认真做好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课外体育活动,每周最少要有两节列入课表;每天平均保证有1 小时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体育锻炼(包括体育课、早操、课间操和群众性课外体育活动)。”该通知明确了两个方面:一是,从加强和确保的角度要求学校每天平均保证学生有1 小时的体育锻炼,不是限制学生过多地参与课外及体育活动,而是鼓励和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要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二是,进一步明确了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的内容,把体育课、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了1 小时。1978 年9 月22 日,教育部发布《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78 教普字928 号)中提出:“学生的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锻炼)每天要有1 小时。”

在1978 年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基础上,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酝酿着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也就是1979 年5 月15~22 日召开的“扬州会议”。在“扬州会议”之后的一些文件中进一步对“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和内容进行明确与巩固,并逐渐走向法制化。1979 年9 月25 日,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主要精神的通知(79 教体字019 号)中提出:“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学校体育、卫生活动,认真做好5 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抓好每天1 小时的锻炼。要认真做好早操、课间操,提高做操质量。每周最少安排两节课外体育活动,列入课表,保证每天平均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1979 年10 月5 日,教育部、国家体委关于试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的通知(79 教体字020 号、体群字45 号),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中关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提出:“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措施。学生要坚持每天做好早操和课间操,每周参加2 课时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列入课表)。未开体育课的3 年级以上学生,要有领导地组织锻炼小组或运动队,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各年级学生都要保证平均每天有1 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中却没有明确提出关于1 小时的要求。1982 年6 月12 日,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几个问题的通知》(82 教育普一字002 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必须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 小时的体育活动。为了进一步保证全体学生每天1小时的有组织、有领导、有安排的体育活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82 教体字007 号)中再次明确了1小时的内容包括:“一是每天坚持眼保健操和课间操(或早操); 二是每周上好两节体育课;三是凡没有体育课的当天,都要安排1 次课外体育活动。此外,要保证学生课间10 分钟到室外休息或活动。”在这个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凡是没有体育课的当天,都要安排1 次课外体育活动”,在此以前的一些提法,只是说要保证有课外体育活动或每周至少要安排2 次课外体育活动。这一提法,实际上,又是对“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拓展。

在教育系统努力推进和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同时,国家体育系统也加大了落实的力度。1983 年5 月15 日,国家体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3 个文件的通知”(83 体群字35号)提出:“要配合教育部抓好学生每天1 小时体育活动的贯彻落实工作。要紧紧抓住这个重要环节,花大力气抓好。要有步骤地进行,条件好的要求先达到,条件一时不具备的,可以先做到平均1 小时,同时创造条件,逐步做到1 小时。为了使这项活动有科学依据,拟协同教育部和科研单位,对保证学生每天1 小时体育活动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活动,提出科学论据,并大力宣传。”

1990 年3 月20 日,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发布实施了由国务院1990 年2 月20 日批准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提出了要求:“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3 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 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除安排有体育课、劳动课的当天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

这次通过法规的形式把“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作为了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对普通高等学校没有提出硬性要求。在内容方面,明确了1 小时主要以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而且中小学每周要至少安排3 次课外体育活动,但没有对每次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提出具体要求。(3)全面实施。

自“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内容后,“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也成为了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和基础性工作。在随后的10 多年中,各种学校体育文件中也基本上按照“条例”的规定重申或加以明确。

2005 年8 月19 日专门下发了《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教体艺[2005]10 号),对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 小时体育活动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相关要求,并进一步明确学生每天1 小时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在这个文件中,第一次把“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内容中的“课间操”变为“大课间体育活动”。2006 年12 月20 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 号),提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1 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2007 年5 月7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 号)中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并对其相关方面提出了要求。2009 年10 月1 日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第三章第二十一条中又明确提出:“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 小时的体育活动”。

我国学校体育实施的“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从20 世纪50 年代提出到现在全面实施都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只不过20 世纪50 年代是基于营养不良的情况提出每天不要超过1~1.5 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现在是基于运动不足,要保证每天1 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由部门文件列进国家法规,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方面到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范畴。其内容也从单纯的课外体育活动到体育课、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再到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到现在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经历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目前,随着“中央7 号文件”和《全民健身条例》的全面贯彻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已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工作内容,并且已成为当前开展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关键。、“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内涵

根据我国多年政策的延续和学校体育的实践经验,“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是指由学校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在学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和集体锻炼的时间,主要包括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通过这一阐述,可以反映出几个特征:

(1)“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是指学生在学校里的1小时,所以,有些学校把学生在上、下学路上的时间和在家里、社区体育活动的时间计算在内是不妥的;(2)1小时必须是由学校有计划组织的集体体育活动,有些学校把学生自由的课间活动和个别学生自发的体育锻炼算作1 小时是不对的;(3)只有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和有组织的集体课外体育活动才能算作是“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时间。具体来说,“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3 个方面。

1)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

体育课是落实学生每天1 小时锻炼的主渠道,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l~2 年级每周4 课时,小学3~6 年级和初中每周3 课时,高中每周2 课时。地方和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特别是毕业年级更要开足上好体育课。体育课的教学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和条件与学生特点,以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的增强,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课间操、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练习来安排教学内容,体育课要加强管理和规范教学行为,适度增加学生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注意运动安全,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是学生练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的必要保证,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凡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 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严格执行。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高等学校要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 次,每次不少于30 分钟的课外体育锻炼。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掀起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课外体育活动热潮;要努力建成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周末、假期坚持体育锻炼。农村学校要根据校园环境和地域特点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应积极开展富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课外体育活动。3)严格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内容,它对调节学生学习节奏、缓解学习疲劳、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小学校要每天至少统一安排25~30 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1 次,要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排入课表,形成制度;要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眼保健操;要因地、因校、因时不断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场地不足的学校可采用错时、分段、分年级等方法,想方设法为学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建议

1)深刻认识做好“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发7 号文件”和《全民健身条例》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方面;是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和增强学生体质工作的重中之中;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标志; 是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落实学生每天1 小时锻炼时间,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最低要求,是一项硬指标,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要明确1 小时锻炼时间的工作范畴和基本要求[6-8]。“中发7 号文件”提出:“通过5 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体能素质明显提高。”现在距离实现“中发7 号文件”提出的工作目标和要求的时间越来越近,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进一步增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体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切实增强学生体质。

2)加强对“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工作的领导。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在于加强统一领导,层层建立责任制,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要求和部署上来,要按照“中发7 号”文件及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措施。要把做好“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工作,作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当前的重大任务,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领导班子中要有专人抓。特别要加强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工作,提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具体要求,并进一步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落实工作的教师合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重新核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指标,尽快配齐体育教师。积极实施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轮训制度,并纳入教师培训工作规划。要按同工同酬的原则,合理计算体育教师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工作量,落实并提高体育教师室外工作的劳保待遇。学校要提高其他学科教师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其他学科教师对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并合理分工,形成落实工作的教师合力。

(3)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创造落实工作的条件。各级数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学校公用经费要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并做到每年要有增长。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配足建好开展“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工作所需的器材和场地。高等学校要认真执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农村学校要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资源,努力满足学生开展“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需要。

(4)全面实施“校方责任保险”,切实加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安全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教育部 财政部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完善校园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的通知》要求,全面实施校方责任保险,解决学校、家长及教师开展“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后顾之忧。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要加强对体育教师安全方面的培训和对学生校园安全的教育。要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体育课程和活动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体育设施的配备质量,要明确安全责任,制定安全措施,做好防范工作,切实加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安全保障。

(5)加强科学研究,探索“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的科学评价方法。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关科研机构、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科学研究,不断丰富1 小时体育锻炼的内容,积极探索1 小时体育锻炼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开发1 小时体育锻炼的科学评价方法与手段。使“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有科学的运动生理及体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依据和简易的评价方法与标准,使“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安排能让学生喜闻乐见,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

(6)加大宣传,赢取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宣传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性及典型和成效,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氛围,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要建立评比表彰制度,对在“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好的单位、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要组织学校开展交流会、推进会、观摩会等活动,通过交流学习,真正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采用多种方式“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 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赢取社会更大的支持。

3)加强对“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的督导,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督查督办机制。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督导内容、职责和程序,提高督导实效,确保“中发7 号文件”的精神得到贯彻落实。

(1)要列入各项教育督导内容。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纳入对中小学校的综合督导内容及评估指标体系,要把“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作为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督导的重点内容,要把“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情况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加强督导检查。、(2)要列入考核评优评先工作中。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作为领导、校长工作考核的内容,要在对县(区)、学校的合格性评估、示范性评估、评优评先工作中实施一票否决。

(3)要实行全面督导与重点督查相结合、经常性督导与阶段性督查相结合、主动督促与接受公众监督相结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要求和计划向社会公布;各级督导部门要将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告,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应限期解决;要对督办的事件做到全程监控、跟踪管理、定期通报;要拓宽“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监督渠道,把政府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增强监督工作的合力。

综上所述,“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经过50 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而且是贯彻落实“中发7 号文件”的重要内容,还是增强学生体质的关键措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共同关注并确保学生每天参加至少1 小时的体育锻炼,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使青少年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篇:如何评价一节好的体育课

如何评价一节好的体育课

——新授课

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评价一节好的体育课,怎样的体育课才算是一节好的体育课,我翻阅了很多的体育杂志与网上的对一节好的体育课的标准的讨论,每位老师或专家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都是都从整体上来讲一节好课的标准的,没有对每个课型的的有较为具体的评价标准,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评价一节体育新授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教学设计评价

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备课,它是教师“事先”对教学活动的预测和设想,是体育课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应该说教学设计愈充分愈好,教学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由于新授课是新授教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太了解,所以要充分备课,认真做好三备工作,即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器材。这不仅是制订体育教学计划的依据,还是经济利用体育新授课时间的基本条件。

1、备教材。是指体育教师在全面了解《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掌握个教材在大纲中的地位、教材性质、难易程度、安排的课时数及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宏观的高度上,去分析教材,合理安排教材和搭配教材,使教材之间产生正迁移,从而缩短新授课的教学时间。

2、备学生。是指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生长发育的规律。例如:高一年级的女生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力量较差,需全面协调发展,女生活泼好动,自尊心强,在教学中应多正面鼓励,激发学习兴趣和自尊心。体育教师还要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有无伤病,有无体育特长生以及学生的现有体育知识和技能水平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真正作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现新授课时间的价值。

2.3 备场地、器材。是要求体育教师上新授课前,了解本校常用运动项目(大纲规定的必修教材、部分限选教材和任选教材)的场地教材是否齐全、优良情况及其布置得是否合理等,并能根据其情况制订出确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等,力求不因场地、器材问题而无谓的浪费体育新授课的时间。

二、从教学效果评价

三、从教师教学水平评价

第三篇: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让学生主动学习。

1、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

根据人们对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研究的结果,一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为整节课的二分之一以上。

2、合作学习。

教学组织形式是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在“权威、顾问、同伴”三重角色的选择中,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两种关系的处理中,形成良性发展的和谐关系。

须注意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应让学生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地交流想法、丰富见解。

3、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

好的课堂教学非常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可能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潜在优势,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区别指导,分层教学,不按统一模式去塑造学生,使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4、鼓励创新。

在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修养。

1、课堂驾驭能力。

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根据课堂上不同的情况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容量适当、结构清楚、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

2、实践操作能力。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演示实验以及教具的运用适时、适度,且操作规范熟练。

3、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规范、精练、生动;板书、板画设计合理,字体规范。三:好课的特点。(一)新。

1、理念新。

能够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新课程的教学观就是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合作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

2、思路新。

能体现省时高效的教学原则。

3、手段新。

重视现代化手段与传统手段的结合应用。(二)活。

1、教法灵活。

“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达到教学用时少,效果佳。

学生的参与度和知识能力的达成度高,做到教与学的最优化。

要坚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等各器官参与学习活动,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用活教材。

用教材教是通研教材,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只有这样,上课才能挥洒自如,张弛有度,得心应手,才能把课上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每节课都有教与学的目的,按照三维教学目标展开的教学活动,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更不局限于教学的预案,应适合于所教学生的学。

在课堂活动中,把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和媒介,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动态达成”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认知、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形成能力。

3、教活学生。

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思维活动的空间。这样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死”。

教师在课堂上应诱导学生想问,鼓励学生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只有学生有所疑才有思维活动的深广度,知识才能学的活。(三)实。

1、教学内容要充实。

首先应当二次处理教材,合理整合教授内容,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科学安排教学顺序和教学环节,有效组织学生的参与策略和内容。

其次是把学科教学跟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课堂训练要扎实。

力争做到边讲边练,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特别是教师要认真选择练习内容和练习的时机。做到练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反馈要及时、准确、高效。不做无谓和重复性题目。

3、教学目标要落实。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间通过互动达成教学目标;学习资源、时间和空间有充分保障,学生能够对知识真正理解、把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校正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

4、教学过程要真实。做到“以学定教”,教学形式不做秀,能真实地反映教与学的实际;教师能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方案;能对全体学生有所启发和提高,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发挥主体作用。

同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针对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真正能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知识和能力的网络体系。(三)有趣味。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自然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

1、导入激趣。

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期待结论的得出。

2、教学过程的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应不断激趣,让学生保持好奇,以使学生有良好的状态进行全过程的学习。

教学设计上应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并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四)有激情。

用教师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的热情,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语言的穿透力、磁力、抑扬顿挫的语调、恰当的体态语等都可以使课堂高潮迭起、趣味横生。四:专家学者对好课的看法。(一)教学目标明确、恰当。

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明确、恰当是一节好课的首要条件。明确,是指师生对一堂课应达到的目的、方向有共同的认识。

恰当,主要指要符合年段的特点,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二)教学重点、难点突出。

教师要能深刻地理解、正确地把握教材,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尊重,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为标准的。学生参与的程度,就广度而言,要看是不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不是在每个环节都参与了。

就深度而言,要看学生是被动、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要看理解程度、学习质量是否得到提升。(四)教学方法得当。

教师是否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灵活运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紧张、有趣的生成过程。

其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恰当、适度。(五)教学效果好。包括教学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训练扎实有效。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方面学有所得,哪怕是一课一得。

五:关于一堂好课标准的多角度分析。

(一):根据现代教学的理论,课堂教学应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1、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

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

2、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

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

放录音、放录像不是教学,教师讲而学生不听、听不懂也不是教学,只有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才是教学。

3、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指向性很强的“教与学”活动。

因此,学生随意阅读不是教学,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是教学,学习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认识、感悟、发现等等,更不是教学。

4、教师组织活动。

包括讲解、讲述、指导、辅导,也包括展示、演示,还包括组织各种参观、操作活动,包括释疑问难、激励评价等等。

(二)新课改下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1、精心处理教材,设计独具匠心。一堂好课要显现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2、体现课程理念,过程流畅自然。

课堂要创设一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环境,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教师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

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

3、激发学生情趣,课堂活泼有序。

好课必需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应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个个活跃。

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4、展示教师素质,塑造教师形象。

教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课堂上,教师除了应组织和谐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悦耳的语言、展现漂亮美观的板书、呈现敏捷准确的思维外,还必需做到课堂情况的灵活应变、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知识背景的广泛引用等。

5、设计完美提问,思维延伸课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个性,使其能够主动地加入课堂教学中去。(三)从理念层面看,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

1、自主学习的程度。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学生自主学习程度如何,主要看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时间度和创新度。

2、合作学习的效度。

合作学习是指有共同的学习目标,采用小组与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

它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建立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通过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如何,主要看小组的选题是否科学;分组是否合理;是否互赖互动;是否有预设有生成。

3、探究学习的深度。

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活动。

探究学习的深度如何,主要看学生有无有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的数量是否多,质量是否高。

4、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教学中时时问自己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有用,这样的方法和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等问题。

5、依新课标施教。

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四)从操作层面看,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

1、联系阅读。“联系”即综合或彼此接上关系;“阅读”即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并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联系阅读,就是指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从相关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并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活动。

2、主动问答。即学生自主、积极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自主讨论。

4、自评互判。

5、引人入胜、精导妙引、结尾无穷。

(五)从教学理念上看,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

1、坚持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本,尊重、激励、赏识学生。

2、能使特定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得到特定的发展。

3、构建民主平等,跨越时空,张扬个性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4、关注学生,注重学生本身的需求,面向全体。

(六)从教师行为上看,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

1、体现自身劳动的第二次创造,有亮点、有灵感。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找水源”的学习意识。

3、创设生活化情景,给予充分的思维空间。

4、形成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形成补充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5、语言清楚、得当、艺术,并具有充满活力,充满自信的体态语言。

6、教学脉络清楚,不拖堂。

7、多媒体和板书配合得当体。

(七)从学生表现上看,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

1、学习活动愉快、轻松、有序、和谐。

2、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

3、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感受做真人的道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八)从教学内容上看,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

1、要有足够的本学科基本、核心的内容,理论性内容应有联系实际的部分,实践性内容应有理论指导的部分。

2、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概念明确、重点突出。

第四篇: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节好课的标准

张增良

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应包括如下原则:

一、目标原则:

就是指课前要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知道每节课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学习目标要具体,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主体原则:

学习是教师的主导的教和学生主体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表现在满堂讲,把学生只当作被动的接收知识的容器,教师讲什么学生就接收什么,而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让学生这个主体动起来,嘴动起来,手动起来,思维动起来。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主体参与的方法。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种种的训练活动,教师持续性讲课时间不至超过10分钟,一堂课的讲课时间不宜超过25—30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动的时间、动的深度,是今后听课、查课的必要标准,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三、分层原则:

学生的智力、能力水平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具体帮助。例如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可出示A、B级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去掌握或A或B。

四、反馈原则:

即在每节课的每层次的教学中,即有教师的讲,也有学生的练,还必须有教师的查,这种快速的反馈即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励,尝试成功的快乐;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及时矫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老实效益。我校有单元考试和月考,但还不够,必须堂堂有考核有反馈。

五、电化教育原则:

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是实现教学的直观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密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电教教育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它能通过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空间的、宏观的、微观的知识;能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化理解教材。特别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这方面青年教师必须走在前面,电脑课件,可以丰富了自己的课堂。当然电教教育手段不仅仅指课件的制作,投影、幻灯片,教学中都可以用。

六、激励原则:

激励原则是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及时肯定表扬的做法,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会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我校,如何调动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正相关作用,是我校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最简单的,就每位教师都立刻能掌握的方法就是表扬、鼓励学生,激励评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能满足学生自尊心的需求,自尊心是中学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之一。敏感性强,自尊心脆弱,他们尤其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记住,你的一句评价可能开启或关闭学生心灵的一扇窗户,永远记住: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没有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有的失败是失败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这是青少年特有的心理发展规律决定的。尊重教育的理念的归根结底是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青少年即然有这样的心理规律,我们还是按规律办事吧。

以上六点是我们认为一堂好课必须包含的内容,让她成为全校教师的意识。以上讲的观点原则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我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大力推广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节好课的标准2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向四十分钟要效率,是每一位教师的心声。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呢?

评价一节课的标准有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每个人的看法又都不同。那就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以下所谈的观点,是我校教师和学生的一些思考。

一、行云流水,如沐春风

一堂好课,应该使人听起来非常舒服。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于不知不觉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的学习,感情投入,兴趣高涨,思维的碰撞不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听课的教师,仿佛刚刚开始听课,但很快的就下课了,就像吃了一道有名的菜,满口留香;又向走进大自然,如沐春风。那种感叹真是难以形容。

我校很多教师曾经听过王琪老师讲的《数列》,当时听完课就是这种感受。王老师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教师不着痕迹地引导下,轻松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学生的倾听、表达、概括、思维等多种能力得到了训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听者听得轻松。

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一堂课,老师教得过于细致,就有串讲串问的可能;相反老师不讲,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就会使人感到教学松散。要解决这种矛盾就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评价一堂好课很重要的标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鼓励学生自主质疑、解疑,倡导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那么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了,教师又如何定位呢?很多教师进行了实践思考后,提出了“多角色”的观点即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其中教师最重要的角色是指导者,没有教师的指导,就没有学生有效的学。所以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教师的有效指导。

例如,蒋涛老师经常适时创设思维障碍,就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进行思维的训练,而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所不能替代的。

三、精心设计,有效调控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正是很多老师,甚至是特级教师成功的经验。备好课的关键是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并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特别是要精心设计提问,一个好的问题要能使学生找到理解的重点,并进行有价值的思维,产生交流的意愿。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使学生的活动有法、有序、有效。备课是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是一项很辛苦的脑力劳动,一份好的备课就是一份艺术品。

有了好的设计,还要有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产生一节好课。有时往往教学设计很好,但上得效果却不好,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

进行有效的监控。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观察学生的理解接受的情况,以便随时进行微调,满足学生的需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积极尝试,合作探究

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学生在情景中会发现一些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合作解决,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能发表于别人不同的独立见解打下基础。这种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

在学生自主尝试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的相互比较,相互补充,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倾听、表达,口语交际能力等都得到训练。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活而不乱的,教师的导也应该在参与之中得到体现。

五、师生和谐,气氛活跃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也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教师的语言精炼富有情感;教态自然、大方都会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思维,不怕自己说错了而遭到教师的批评,也不怕自己的发言受到学生的嘲笑,相反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和作者同喜同悲。

师生的关系和谐了,课堂的气氛自然就活跃了。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就像在游戏中学习;就像在与合作者交流思想;就像在进行一个科学试验;就像在进行一次学术研究。这里仿佛不是课堂,没有教和学的界限,没有一问一答的形式,没有了师道尊严的桎梏。返朴归真,水到渠成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如何“说”好“课”

说课,是教师在有限时间(一节课的1/4-1/3)内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用简要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呈现给听众,它不失为一种考查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有效方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价值。但由于受说课时限、听课时对象以及理论要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给说课者带来了比讲一节课更大的难度,把握不好不易成功。一般来说,说课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抓住一个“课”字,突出“说”字说课,要用一节课的1/4-1/3时间说出一节教学环节齐全的课,经历一节完整课堂的各个环节。对常规课课型来说,要经历铺垫──新授课──举例──巩固──置疑──小结──练习等过程,对采用目标教学法的课程来说,要经历前置补偿──揭题展标──实现目标──检测目标──反馈矫正──课堂练习等过程。因此,说课者要根据课型抓住这节课的基本环节去“说”。说思路、说方法、说过程、说结构、说内容、说训练、说学生。

在说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说课”不等于备课,教师不能照教案说;

②“说课”不等于讲课,教师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去说;

③“说课”不等于背课,教师不应将事先准备好的“说案”只字不漏的背下去; ④“说课”不等于读课,教师不能拿着事前写好的材料去读。

因此,教师在说课时,要紧紧围绕一个“课”字,突出“说”课的特点,完成说的过程。

遵循“课”路,选准“说”法教学思路是教师课堂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想。教师在讲课时,要紧紧围绕教学思路进行;教师在说课时,也要环环扣住课堂教学思路展开。能否围绕教学思路实施“教”法,能否围绕教学思路展开“说”法,无疑是授课和说课成败的关键。

说课的方法很多,需要因人制宜,因材施“说”。说理、说实验、说演变、说现象、说本质、说事实、说规律、正面说、反面说、理论联系实际说、陈述说、问语说。

但无论怎么

“说”,均要遵循课堂教学这一主线。

三变换“说”法,找准“说”点

说课的对象是听众,而不是授课的对象──学生。这些听众可能是说课的评委、本学科的教师本教研组教师,其它学科的教师以及教科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人员。但无论怎样,这些听众都会竭力站在学生角度去对待你所说的课,去审视你说课的时的一定一句、一举一动,包括教法的采用,教学重、难点的突出突破,教学环节的把握以及教学语音、语气、表情、称呼等。因此说课者要置身于听众思维与学生思维的变化处,站在备课与讲课的临界点,变换“说”位,编写“说”案,研究“说”法,找准“说点”。如下图所示:

┏━━━┓

┃听┃

┃众┏━╋━━┓备说讲

┃思┃说┃学生┃课点课

┃维┃位┃思维┃

┗━┻━┻━━┛

图a 图b

图a表示“说”法,图b表示“说”点。

四把握“说”度,把课“说”活

说课的重点应放在说清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过程、说出教学方法;而讲课的重点则应放在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上。换句话说,说课重理性和思路,讲课重感性和实践。因此,用极有限的时间完成说课,必须详略得当,说不出基本内容,听众无法接受。

那么,如何把握“说”度呢,最主要的一点恐怕就是因材制宜,灵活选取“说”法,把课:“说活。说出该课的特点特色,把课说得有条有理,有理有法,有法有效,说得生动有趣、绘声绘色。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说材”,精心设计“说案”,灵活选择“说法”,准确实施“说程”。

第五篇:一堂好体育课的标准

一堂好体育课的标准

评价一堂课是否是好课,站在不同的角度,评判的标准不一样。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不一而终。自从在中国教育研修网上听了教育学博士韩立福专家的讲课之后,使我豁然开朗,有一种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栏栅处的感觉。一堂好课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一堂好的体育课也是一样,根据国家规定的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体育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和想像的空间。老师要真正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情感体验,注重过程性评价,把学生的今天和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是一节好课。

我当了20多年的体育教师,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总认为一堂好的体育课只要教学环节齐全,教学组织严密,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安排合理、声音宏亮有力、哨音吹得富有节奏感、讲解清楚、动作示范准确、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目标达到了就是好课。说真的,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做好这些方面应该无可非议。可是,在这样的体育课上学生究竟能学到什么,能体验到什么,我们体育教师很少考虑。很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体育课中也很难得到体现。而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有了很大改变,所以像我们这些老教师,应该与日俱进,开拓创新。对新的体育教学评价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优劣。

一、体育教学内容是否学生所需要的

我们上课时的教材内容是否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难度是不是适当,是不是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教师所选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生活、生存需要,不要脱离学生的生活;要对学生终身有益,使学生获得终身体育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和体能条件,否则不能算是好课。二、一堂好的体育课是必须要有好的教学设计

一堂好的体育体育课必然是建立在好的教学设计基础上,如果没有好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上出一堂好的体育课。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归纳起来就是: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合理、体育课堂教学步骤要清晰、体育课堂教学组织要严密、体育教学方法要有效、体育课堂教学讲解和示范要正确、体育课堂教学语言的组织要简练和生动、学生课堂上的运动负荷要适宜。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体育课程的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以体育教师的“表演”是否“出色”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教师在教学时要充满激情,有活力、有感染力,突出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就是创设“优化课堂内部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多元化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创设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情绪状态”的教学情境等。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特别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情况,并以这些为体育课的重点。要充分体现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满足教师自己的表现欲望。体育教师在一堂课中表演得再充分、再出色,唱“主角”,让学生当“配角”这样的体育与健康课不能称之为好课。

四、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主要体现在:

1、学生喜欢体育与健康课

2、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而有的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否得到充分表现,很少去考虑应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坚持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等等。新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则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是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主体,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努力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乐趣,并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进步和发展。如果许多学生被动地应付体育与健康课,也很少参与体育活动,那么,只能将这样的课堂教学划分为差一类的教学。因为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只有这样,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才能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所以说,能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的体育与健康课是一堂好的体育课。

五、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得以实现 由于新体育课程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体育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整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看课程设计、教学方案和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评价等方面是否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且是否贯彻和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是否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六、看课堂上是否体现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得到全面的发展,所追求的是对学生的完整教育,而不仅仅是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影响学生集体主义的情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好的体育课堂教学要主让学生一生受益,只达到体能和运动技能目标的课不能算是好课,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才是好课,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

七、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能力是否有突破

江泽民同志曾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应把创新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体育课堂教学也应如此。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体育课都习惯于墨守成规,不思创新,加之以往只能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去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基本上大同小异。而有的体育教师突破常规,标新立异,则可能会被认为是“教学不规范”、“放羊式教学”等等,这些很多都束缚了体育教师的创新思想。新体育课程将给予体育教师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鼓励体育教师开展创造性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不能照搬照抄一些优秀公开课的教案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学,也不能对所有学生从头到尾都只用一种教学形式上课,应该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应该深刻理解其他教师优秀课中的主要理念和有益的经验,并融会贯通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而不是简单地“学习”和“模仿”。因此,教学是否有新意也是衡量一堂好的体育课的标准。

八、看学生的练习密度、运动量和强度是否达到

传统体育课要求的运动量、密度、强度、运动时间、学生的运动情况,提高学生的体能、技能水平。新《课标》改革下的体育课,同样需要运动量、运动强度和密度,只不过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量和度。因为体育课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得不到锻炼不能称之为好课。

九、看体育课中场地器材运用是否合理

无论是公开课、研讨课还是日常课,都要有一定的器材准备,器材太少就无法上好体育课,太多也不现实,更没有必要。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是今后的一种必然趋势,但也不是说所有的课都要应用,也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条件去购置,至少目前是这样的。对体育课来说,运用多媒体应该更多地是让学生在课后、课余时间去观看、欣赏、操作,去查找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知识、正确动作等。同时在体育课上运用一首好的音乐,应该说对组织教学、活跃气氛、陶冶情操、放松等都有很大作用。十、一堂好的体育课必须要有课堂评价。

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时实时的真实的体现,美国教育学家斯蒂芬表示,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评价可以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我学到了什么?我还需要学什么?怎样可以让我学得更好?通过反思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和完美,所以一堂好的体育课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断进取、努力上出更多有益于学生健康发展的体育课。

下载一节好体育课的标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节好体育课的标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堂好体育课的标准

    一堂好体育课的标准1.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要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时要充满激情,有活力、有感......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灵武市回民中学 杨瑞 到底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或者说评价一堂好课是否有一定的标准。应该说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就应该......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1.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学习,教师重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人们对好课的认识和评价标准仁智相见,我认为叶澜教授的观点在这个问题上很......

    一节好的主题班会课的标准

    一节好的主题班会课的标准 1、主题。主题明确,立意新颖,符合班级实际,贴进学生现实。首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班级现状,明确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班级主要的实际问题确定主题。选择......

    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

    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 摘 要:新课程中,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理念新,教学内容实,教师调控好,提出问题深,主动参与多,自主能力强应该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标......

    一节难忘的体育课

    一节难忘的体育课 体育相对于语文、数学等主课来讲是一门课外的知识,又是一门锻炼身体,锻炼意志的课堂。其中我最喜欢体育项目中的“打篮球”。每次上体育课时,我就会和班里的......

    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

    《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几点反思张国友通过学习了毛振明专家的讲座,我明白了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怎样上好一节体育课

    怎样上好一节体育课一、 课前: 备好课、作好充分准备、做好学情分析,是上好一堂课成功的一半 首先是课前的准备,可以说备好了一份教案,课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在写教案前应认真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