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投资经济学试卷分析(精选)
《投资经济学》试卷分析
一、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及分析
1.期末成绩构成
考虑到该门课程在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作用,并结合学校对学生平常成绩所占最大份额的规定,对本门课程期末成绩的构成进行设计,期末成绩=考试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30%)。其中平时成绩出勤占10分,作业和平时测验共占20分。
2.期末成绩分析
整体评价是学生成绩中良居多,这说明绝大部分同学基本上掌握了《投资经济学》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22.35%的同学达到了优秀水平,说明试卷较好的拉开了学生之间学习好坏的差距。
二、卷面分析反映的问题、原因
从考试成绩及卷面分析情况来看,该门课程的教学尚存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部分知识点未讲授清楚。卷面分析表明,同学答错的某些知识点具有普遍性。例如简答题第三题等,很多同学回答不完整。
第二,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分析实际投资经济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主要表现在试卷中论述题有部分学生回答得很贫乏,反映了学生们欠缺运用所学投资原理分析现实投资业务现象的能力。
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的投入力度不够。具体表现为没有查看大量的相关资料,自身知识的储备不够等。
第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现在学生对投资经济理论问题缺乏足够的兴趣。
三、整改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整改措施如下:
第一,加大精力的投入。针对试卷分析所反映的问题,亟需在以前尚未授清晰的知识点方面加大投入,多用实际案例教学,使其更贴近于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
第二,改进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式需激发学生对现实投资经济的兴趣。
第二篇:投资经济学作业题
投资经济学作业题
一、联系实际分析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你认为当前我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否合适,应如何调整?
三、什么是投资体制,你认为应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投资体制?
四、你认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五、适度投资规模的标准是什么?
六、你认为当前我国的投资规模是否合理,为什么?
七、影响投资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8、你认为当前我国投资结构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9、什么是政府投资,其具有哪些特点?
10、如何看待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其有哪些潜在的风险,如何防控?
十一、投资宏观调控的措施有哪些?各有何利弊?
十二、怎样才能提高投资宏观调控的效率?
十三、简述当前几种主要的境外投资理论。
十四、当前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什么?阻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原因有哪些?
一、联系实际分析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答: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互相制约的内在规律性。投资的项目或形式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在三种投资中固定资产投资起着决定作用。从管理渠道来看,基本建设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最重要的部分。投资对宏观经济的作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短期的需求效应,即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投资增长能够直接拉动总需求的增长,从而带动总产出水平的增长。二是长期的供应效应,也就是从供给方面来说,投资可以形成新的后续生产能力,并且为长期的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没有投资就不可能有产出,没有投资的增长,经济就不可能保持一定的增长。一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强烈地影响和决定着投资行为。没有投资行为,经济增长就缺乏后劲,没有经济增长,投资就成为无源之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分为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供给效应主要是指投资能增加有效供给,通过投资实现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的增加,从而提高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增长。需求效应是指投资作为三大需求之一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投资对经济增长既有供给效应,又有需求效应,既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又是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具有“双刃剑”的作用。投资应服从和服务于消费,消费产生需求,投资产生供给,投资像细线能拉不能推。我们在处理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时,既不能忽视投
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又不能盲目的依赖于投资:既要重视投资的需求效应,又要重视投资的供给效应。[3] 即投资是购买、是需求,而经济增长是供给、是销售。减少购买,减少需求就会抑制供给,压抑经济增长;适当增加购买、扩大需求,就可以刺激生产,增加供给,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投资率指标日益受到经济理论界和决策层的关注,成为判断投资形势和制定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均表明,要想持续扩大社会再生产,必须增加固定资产、改善劳动手段和提高技术水平。目前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上对基本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没有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如果判断出基本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对于提高我国的投资效率,促进经济合理平稳的发展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你认为当前我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否合适,应如何调整?
答: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见效最快,对经济企稳回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长期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今后要把重点放在投资结构的调整上,使投资进一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同时,要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市政公用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优化投资结构的重点应放在以投资促进消费上。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密切相关。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不仅可以增投资、保增长,而且可以扩消费、惠民生,促进持续发展,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这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条成功经验。如2008年11月中央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0项措施中,摆在首位的就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它不仅可以缓解部分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而且刺激了装修、家具、家电等消费的支出,带动了居民消费。又如投资于农村的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为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创造了条件,支持了居民消费。还有一部分投资可以直接转化为劳动工资,有利于增加居民消费。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我国投资与出口之间逐步形成了较强的循环关系,出口的增加带动了投资,投资的扩大又促进了出口能力的增加。今后,应努力实现投资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促进投资消费的有机结合不是权宜之计,是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内需的长效之策。
三、什么是投资体制,你认为应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投资体制? 答:投资体制指的是投资活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
我国的投资体制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完善而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两个时期。建国后我国的投资体制虽然经过了反复的变动,但最终仍然未能跳出计划经济体制的藩篱。改革开放后投资体制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逐步得到完善。但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金融体
制改革等尚未解决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市场体系的发育还很不充分,政府职能转变也还不到位,有关法律法规也不健全,现行投资体制仍然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投资体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出发,按照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分清政府和社会投资主体各自的投资责任,使企业成为社会再生产最主要的投资主体。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做到“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方针的前提下,赋予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使之真正成为独立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与发展的投融资主体。
2.任何投资主体必须在严格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则的条件下从事投资活动。政府投资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外,绝大多数投资领域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市场准入上一视同仁,公平竞争。
3.支持银行独立审贷。政策性银行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同时也要按资产负债比例进行管理,实现良性循环。商业银行要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严格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增强风险意识,按照确保资金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的原则自主选择贷款项目。
4.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在继续完善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的同时,要积极培育和发展规范、透明、高效的资本市场,通过扩大债券、股票发行规模,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拓宽企业自主投融资渠道。
5.全力推进社会投资。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除竞争性项目外,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投向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和卫生等公共事业项目。加强对社会投资的信息服务,提供技术、管理及培训等方面的帮助。
6.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主要是加快投资市场中介组织(包括设计、会计、审计、咨询、监理等)的企业化和市场化进程,规范其服务行为。
7.积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逐步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由市场供求决定商业性金融产品利率水平的利率体系。
8.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布局,综合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杠杆和经济法规,对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进行宏观调控。
9.调整政府投资方向。当前社会需求严重不足,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要改善投资环境,刺激民间投资,对民间投资做好引导。
我国的投资体制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把我国的改革开放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平台。但是,投资体制改革涉及的问题复杂,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
总结,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投资体制任重而道远。
四、你认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答:我认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是:
1、通过市场化运作,摆脱过去公共产品政府投资的理念;
2、培育资本运营主体,组建融资平台;
3、创新思维,整合零星国有资产,摆脱了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4、打捆贷款,统一建设,符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
5、区分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采取不同的资本运营方式;
6、整体出售,而不是“靓女先嫁”;
7、追求双赢。
五、适度投资规模的标准是什么? 答:适度投资规模的判别标准:
1、判断投资规模大小的标准:是否超过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
2、判断投资规模大小的好坏标准:在一定投资规模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一定量投资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什么影响。适度投资规模的理论标准:
1、有利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2、投资增长率等于或者略大于GDP增长率;
3、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协调;
4、财政、信贷、外汇和物资基本平衡;
5、投资效益能够不断提高。
六、你认为当前我国的投资规模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我国投资规模总体上属于膨胀的,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投资。政府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增加投资规模,促进了经济发展。国有经济投资膨胀推动了投资的过度扩张。资本逐利的行为,使得大量资本注入我国的房地产等支柱产业,寻求巨大利润。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没有得到充公的管制,隐含金融和财政风险。总体投资效益明显下降。投资是经济增长基本的首要推动力。但是在有效供给不能迅速增加的前提下,最后必然导致通货膨胀。投资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中是一把双刃剑。国家内生性投资动力不强,政府的过度投资产生很大的挤出效应。社会投资由于受到市场信心、国外需求、融资约束、市场准入限制等影响,增长乏力,尚未出现由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的增长动力转换趋势。总之,适度投资是我国投资调控中的重中之重。
金融危机后,政府大肆鼓励各群体对国内产业进行投资以及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地方政府和部门盲目追求局部利益、企业缺乏有效风险约束以及利率水平偏低是投资规模膨胀的根本原因。调控手段出现弊端:非科学性、非长远性、非稳定性。
针对我国目前投资规模不合理现状,我们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如:建立健全市场约束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政府部门对投资的监督、约束,健全投资体制,做好对投资资金的预算和管理,根据我国国情制定长期合理的投资
规划,完善、健全金融手段对投资的调控。通过各种手段相结合,将国家的投资规模不足缩小到最小,逐步改进。
七、影响投资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投资结构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润率结构对投资结构的影响
在短缺行业领域,利润率高而且投资增长速度快。在过剩行业领域,不但利润率低而且投资增长速度慢。
2、现存产业结构对投资结构的影响
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投资不同的产业部门需要有不同的投资品,而投资品的供给只能来源于现有的生产。另一方面,现存的产业结构会影响和决定社会对投资的需求结构。上述两个方面的作用相比较,第二个方面的比第一个方面的作用往往更为重要。投资结构是社会需求的正函数,同时也是现存产业结构的反函数。
3、需求结构对投资结构的影响。从宏观层面上说,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必须保持与社会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比例关系。社会需求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要保持产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相适应,就要求投资结构随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投资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必然导致一些产业部门的产品供不应求,而另一些产业部门的产品则供过于求。一方面一些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则有一些社会资源被闲置浪费。
4、技术进步对投资结构的影响。技术进步可以从两个方面推动投资结构的演进:从需求方面看,技术进步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从供给方面看,技术进步直接推动着生产对象、生产方法和生产方式的创新,从而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生产成本降低。如果没有技术进步,生产方法和生产方式长期不变,人们只能年复一年地重复原有的生产。这样,即使有生产规模的简单扩大,投资结构也不可能有大的变化。
5、外商投资对投资结构的影响。国际投资对一国投资结构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对外开放能使一国的投资结构比之开放前显得更不“均衡”。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也可以使一国的投资结构更加均衡。
静态地看,假设某一产业的投资需求总量一定,该产业的国内投资需求量则可以下面的公式来表示:某一产业部门的国内投资需求二该产业的投资需求总量—外商投资。很显然,当投资需求总量为一定时,外商投资进人多,某一产业部门的国内投资需求就缩小;相反,如果外商投资少,该产业部门的国内投资需求就较大。动态地考察,外商投资对国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影响,取决于众多的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外商投资对东道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外商投资既可能促进东道国的进出口贸易,也可能减少东道国的进出口贸易。
8、你认为当前我国投资结构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答:投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投资总量中各要素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它是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投资的产业结构是投资结构中最重要的结构,是投
资结构体系的主体和基础。投资结构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投资的产业结构问题:三次产业间投资比重不协调。表现在:(1)第一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2)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增长不协调,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和产品比重不高;(3)在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同步发展,产业技术水平低,使得第三产业明显滞后,处于世界较落后的水平。解决办法:
1、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要走出一条集约型产业投资的道路。
2、合理安排第二产业投资,在保证第二产业投资绝对量有所增长的同时,使其内部投资结构得到显著改善:(1)要正确处理生产资料工业和消费品工业投资结构;(2)要正确处理生产资料工业内部投资和消费品工业内部投资结构;(3)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
3、强化第三产业投资,第三产业将得到迅速发展。
(1)加速改造和发展交通运输业,增加交通运输业投资;(2)强化邮电通讯业投资,着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的首要任务);(3)加大科技和教育事业的投资,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9、什么是政府投资,其具有哪些特点?
答:政府投资也称财政投资,是指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以财政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投资活动。政府投资特点:
(1)从投资主体看,政府投资属于中央政府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2)从投资的目的看,追求社会效益,微利或者不盈利。
(3)从资金来源看,政府投资所用资金主要为财政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和政府债务。
(4)从投资领域看,政府投资主要集中于基础产业和公共基础设施。
10、如何看待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其有哪些潜在的风险,如何防控?
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各级地方政府成立的以融资为主要经营目的,通过政府给予划拨土地、股权等资产,包装出的一个从资产和现金流上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通过融资将资金运用于市政建设、公共事业等项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潜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
1.融资平台的高经营风险。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资产不实(虚拟化);高管中官员居多;管理不规范。
2.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和负债率高。全国:地方政府债务率达260.9%。3.融资状况不透明,缺少监管。
4.还款来源不足。融资平台自身效益不高。(央行的调研结果显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平均资产利润率不到1.3%,特别是县级融资平台几乎没有盈利。)其他还款来
源不确定性很大。
(二)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
1.信息不对称;2.融资平台资产不实(虚拟化);3.担保不规范;4.资金链断裂的潜在风险;5.贷款偿还风险大;6.贷后管理难度大;
7、融资平台借款人和贷款使用人相分离;
8、项目间资金相互挪用;
9、地方政府部门的意志指挥贷款资金流向;
10、期限长,受宏观政策影响。
(三)中央政府的政府信用风险
1.信息不对称;2.债务危机处理缺乏硬约束。如何防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
(一)中央政府的着力点。
1.加快相关立法。修改《预算法》,启动《地方公债法》立法程序;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2.加快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完善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
3.强化地方财政硬预算和约束机制建设;要建立投资决策的问责制;硬化地方政府的债务约束;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同级预算管理。4.改革政府会计制度,建立地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5.尽快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预警体系和危机处理机制。常见的三种危机处理机制:中央政府行政接管;中央政府重组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自行处理。
(二)地方政府的着力点。
1.完善政府融资平台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模式; 2.规范地方政府的出资行为和抵押、担保行为; 3.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
4.积极引进、探索市场化的地方建设融资方式。
(三)金融机构的着力点。
1.严格对现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检查和清理; 2.构建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政府之间信息共享平台; 3.金融机构内部要实现对地方政府融资活动的全面风险管理; 4.创新金融工具----金融资产证券化。
十一、投资宏观调控的措施有哪些?各有何利弊? 答:
(一)经济手段:政府为了实现预期的宏观目标而采用的各种经济政策和措施。(主要手段)经济手段包含的内容:
1、财政调控:国家税收、国家预算、国家信用、财政补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1)国家税收
税收是国家的主要收入,税收是主要的财政调控手段,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特征,因而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 税收对投资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运用税收杠杆调整投资方向,从而调整产业结构。二是,运用税收杠杆调节投资需求,从而控制投资规模。(2)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财政调控手段中的基本手段,它全面反映国家财政收支的规模和平衡状况,综合体现各种财政手段的运用结果,制约着其他资金的活动。
国家预算对投资规模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调整国家预算收支之间的关系实现的。另外,通过调节国家预算支出结构还可调节社会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3)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政策性亏损补贴、财政贴息补贴等形式,它具有与税收调节方向相反的调节作用,即增加补贴可以刺激生产与需求,而减少补贴则可以起到气质生产与需求的作用。财政补贴:调节投资的流向(4)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按照有偿的原则筹集和供应财政资金的一种分配形式。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有国内外公债、国家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
以贷款的形式使用财政资金也是国家信用的一种形式,如投资资金的财政拨款改为贷款。
2、金融调控: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利息率(1)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按照法定的存款准备金率,把所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交存中央银行。
存款准备金的调控作用在于:通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直接调控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限制货币乘数的扩大,实现对社会信贷总规模的调控。
如果经济处于需求过旺和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法定准备金,降低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使商业银行收缩信贷,从而达到紧缩信贷规模、减少投资、压缩货币供应量、抑制投资膨胀的目的。
因此,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最终会影响整个社会的信贷结构,从而影响总的投资规模。(2)再贴现率
通过贴现率的变动,可调控资金的供求量,从而达到调控投资的目的。(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的证券买卖活动。(短期国库券)(4)利息率
利息手段主要是从贷款需求方面来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包括商业银行对客户的贷款利率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
通过调节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可以影响企业投资利润率,起到调控投资总量的作用。另外实行项目差别利率,对长线产品、耗能高、经济效益差的项目实行高利率;对短线产品、质优适销、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实行低利率,就可调控和优化投资结构。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对全社会的贷款规模有重要的作用。
3、价格、利率、汇率调控:
(1)价格机制对投资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A、通过调整投资品与非投资品的比价,调控投资总量;B、通过调整某些商品的价格,进行投资结构调整;C、通过地区差价调控投资分布;D、运用价格机制引导企业技术改造投资;
价格机制有效发挥调控作用的前提:A、价格体系本身具有合理性和灵敏性;B、具有完善的市场体系;C、科学地规定调价幅度。
(2)利率政策在调节社会投资活动时主要有两种信号:A、利率总水平,即一定时期银行投资贷款的总水平,它反映一定时期银行投资贷款的供求供给状况; B、差别利率信号,利用差别利率,可以有效地调控社会投资结构。利率机制有效地发挥调节作用的前提条件是:A、要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B、要建立协调的利率水平,包括完整的利率结构组合和各种具体利率之间合理的利差利比关系,要以基准利率为轴心,实行多档次、高差幅的差别利率制度。
(3)汇率调控手段对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汇率的调整影响进出口贸易的结构和总量,进而影响从事进出口贸易的部门和行业的投资量和整个社会投资流向;B、汇率的调整使得国内的生产成本发生变动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必然引发资源的重新配着和投资结构的转变; C、汇率的调整影响资本的流动
4、产业政策调控:产业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宏观调控的客观要求,提高产业素质,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并使供给结构能够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要求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和。产业政策是以调节供给总量及结构为对象的经济政策,其基本功能是引导和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相比,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A、着重于调节供给,能更深地干预社会再生产过程;B、行业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跨度较长;C、产业政策的手段多样; D、产业政策的目标是多重的,不仅包括经济目标,也包括社会目标。
产业政策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它对于投资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A、在调节投资的经济政策体系中,产业政策起主导和支配作用; B、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可以弥补市场缺陷,有利于实现投资要素的最佳配置; C、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产业结构政策,合理选择重点产业,能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D、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有利于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有效地增加社会总供给。
(二)行政手段:依靠行政机构,按照行政系统,采用行政办法(如行政命令、规定和指令性计划等)来对投资进行宏观调控的方式。(补充手段)
(三)法律手段:国家为了对国民经济中的投资活动进行管理而制定的有关投资活动的各种法律、法令、条例,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经济司法工作。(必要手段)
十二、怎样才能提高投资宏观调控的效率?
答:
1、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
2、改进投资宏观调控方式;
3、协调投资宏观调控手段;
4、加强和改进投资信息、统计工作,为投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
十三、简述当前几种主要的境外投资理论。
(一)对外间接投资理论 1.古典经济理论中的利率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又称实物利率理论,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利率理论,认为利率为储蓄与投资决定的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认为:利率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其达到均衡的作用:储蓄大于投资时,利率下降,人们自动减少储蓄,增加投资;储蓄少于投资时,利率上升,人们自动减少投资,增加储蓄。主要特点:
1、古典利率理论是一种局部的均衡理论。储蓄和投资都是利率的函数,利率的功能仅在于促使储蓄与投资达到均衡。
2、古典利率理论认为:储蓄由“时间偏好”等因素决定;投资则由资本边际生产率等决定,利率与货币因素无关,利率不受任何货币政策的影响。因此,在古典利率学派看来,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3、当利率降低时,预期回报率大于利率的可能性增大,所以投资需求也会不断增大,即投资时利率的递减函数。只要货币利率与投资的预期回报率存在差异,资本就会在储蓄和投资两者之间发生移动。2.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的资本边际生产力理论
边际生产力理论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石。边际生产力理论是用于阐明在生产中相互合作的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所得到的报酬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当其他要素数 量不变,而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离开(或加入)生产过程时所引起的商品产值的减少(或增加)量,就等于该种生产要素一个单位的服务报酬或其他报酬。这里很明显,决定生产要素的报酬是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条件。
(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论。由斯帝芬〃海默提出,相对于证券投资理论(认为资本由高利率的国家流向低利率的国家)的缺陷,解释了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参与跨国经营而不是进行证券投资的原因。他认为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垄断、品牌差别)导致企业必须跨国经营。企业能够跨国经营是因为具有垄断优势。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弗龙提出,他认为产品从产生到消亡经历三个周期:
第一阶段:产品的创新阶段。市场容量大,研发资金雄厚的发达国家通常在新产品开发上具有优势(一般是美国)。企业通常将研发的新产品选择在国内生产,大
部分产品供应国内市场,并通过出口贸易的形式满足国际时常的需求。
第二阶段:产品成熟的阶段。随着产品逐渐成熟,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在其他发达国家出现仿制新产品的竞争者,创新企业的技术优势出现丧失的危险,产品的成本优势显得比产品的差异优势更为重要,因此创新企业就到其它发达国家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
第三阶段: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在此阶段,产品和技术均已标准化,企业所拥有的特定优势完全消失,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发展中国家。为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转让其标准化技术,同时大规模减少或停止在本国生产同类产品,从国外进口所需要的产品。
三、内部化理论
自19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莱、卡森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于1960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的,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将中间产品内部化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中间产品主要指企业用于制造其它产品的半成品以及研发、营销技巧、技术、管理技能、人员培训等无形产品。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于1977年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81年,他在《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对折衷理论又进行进一步阐述。
该理论认为:一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三种优势,即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
(一)所有权特定优势。指一国的跨国公司所拥有而东道国当地竞争者所没有的比较优势。这些优势要在对外直投资和跨国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必须是这个公司所特有的,并能在公司内部进行跨国转移。
(二)内部化优势。跨国公司运用内部化特定优势,以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内部化的根源在于外部市场失效。
邓宁把市场失效分为结构性市场失效和交易性失效。结构性市场失效是指由于东道国贸易壁垒所引起的市场失效,交易性市场失效是指由于交易渠道不畅或有关信息不易获得而导致的市场失效。
(三)区位特定优势。是指东道国拥有的优势,企业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另一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五、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20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美国、西欧共同构成国际直接投资的“大三角”格局。然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较欧美国家不同。对此,日本学者小岛清(K.Kojima)教授根据日本国情,结合本国特色发展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1978年,在其代表作《对外直接投资》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内容是: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这也正是日本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不同之处。其结果不仅可以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的调整、促进东道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双方都产生有利的影响。小岛清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将其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生产与销售国际化型等四种类型。
十四、当前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什么?阻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原因有哪些?
答:当前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已经进入国际直接投资的第三阶段,即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主要特征: 1、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特点:
(1)流量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创历史最高水平;(2)并购占四成,主要涉及采矿业和制造业等;(3)当期利润再投资较上年增长48.9%;(4)行业分布广;(5)从地区分布看,对欧洲、北美洲投资快速增长;(6)国内不同地区投外投资差距大。
2、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特点(1)总量突破3000亿;(2)行业多元,但集中度高;(3)从地域看,亚洲、拉丁美洲投资量最大;
3.境外投资方式不断创新,境外收购、参股、重组性投资正日渐成为新时期对外投资发展的趋势。
4.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阻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原因有: ①整合控制能力欠缺; ②缺乏明确的国际化战略;
③信息不对称,对目标企业缺乏足够了解; ④“中国威胁论”作怪;
⑤国企之间协作意识不强,同胞相残; ⑥缺乏灵活的公关能力。
第三篇:西方经济学试卷
江苏大学10级工商管理专业《西方经济学》试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D.互补品的价格下降
2.消费者的预算线反映了()
A.消费者的收入约束
B.消费者的偏好
C.消费者的需求
D.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状态
3.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商品组合集中在()
A.生产可能性曲线上
B.无差异曲线上
C.预算约束曲线上
D.需求曲线上
4.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指()
A.一年之内
B.全部生产要素都可随产量调整的时期 C.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不能调整的时期 D.只能调整一年生产要素的时期
5.假如厂商生产的产量从1000单位增加到1002单位,总成本从2000美元上升到2020美元,那么它的边际成本等于()
A.10美元
B.20美元
C.2020美元
D.2美元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厂房设备投资的利息是可变成本
B.商标注册费是可变成本
C.购买原材料的支出为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
D.补偿机器设备无形损耗的折旧费是不变成本
7.下列行为中最接近于完全竞争模式的一项是()
A.飞机制造业
B.烟草业
C.日用小商品制造业
D.汽车制造业
8.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对于任何产量,厂商的平均收益总等于()
A.边际成本
B.平均成本
C.市场价格
D.边际收益
9.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
A.要素所生产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B.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
C.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D.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减
10.甲、乙两人现有的效用水平分别为10和20,资源的再配置使得两人的效用发生了变化,属于帕累托改进的一种变动是()
A.甲的效用变为10,乙的效用变为15 B.甲的效用变为8,乙的效用变为25 C.甲的效用变为8,乙的效用变为30 D.甲的效用变为10,乙的效用变为30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1.供给的变动
2.总效用
3.边际产量
4.隐含成本
5市场失灵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供求定理的内容。
2.简述现代企业的特征
3.简述生产要素需求的影响因素
四、论述题(共25分)
试述外部性(外部经济影响)对效率的影响及矫正外部性的政策。
第四篇:西方经济学试卷
西方经济学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30)
1、其他条件不变,牛奶价格下降将导致牛奶的(D)
A、需求下降
B需求增加
C需求量下降
D需求量增加
2、某商品的消费量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则该商品是(D)A、替代品
B互补品
C正常品
D低档品
3、按照需求规律,需求曲线是一条(D)
A、垂直直线
B水平直线
C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D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4、均衡价格一定随着(B)
A、需求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B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C、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D需求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5、某消费者逐渐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直到实现效用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该商品的(C)A、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B总效用不断下降,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C、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D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减少
6、如果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为零,这意味这种商品(A)
A、总效用达到最大
B总效用降到最小
C总效用为零
D平均效用最小
7、根据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均衡是(A)
A、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相切之点
B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相交之点 C 原点最远的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
D离原点最近的预算约束线上的任何一点
8、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C)A、递减
B不变
C递增
D先增后减
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理性的厂商一定会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D)A、总产量递增的阶段
B边际产量递增的阶段
C平均产量递增的阶段
D平均产量最高点至边际产量为零的阶段
10、当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相交时(C)
A、总产量最大
B总产量最小
C平均产量最大
D平均产量最小
11、等产量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表明(B)
A、成本增加
B产量增加
C产量不变
D技术水平提高
12、在短期平均成本上升阶段,短期边际成本曲线(B)
A、等于平均成本
B大于平均成本
C小于平均成本
D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
13、利润最大化原则是(C)
A、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B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 C 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D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
14、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一定(A)
A、相等
B两条曲线相交
C前者大于后者
D后者大于前者
15、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D)
A、与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重合 B与平行于数量轴的价格线重合 C 位于边际收益曲线的下方
D 向右下方倾斜
二、多项选择题(20)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C大于AC时,AC下降
B、MC小于AC时,AC下降
C、MC等于AC时,AC下降
D、MC等于AC时,AC达到最低点 E、MC等于AC时,AC达到最高点
2、生产函数表示了()
A、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B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C生产的物质技术关系
D 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E 国民收入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
3、等产量曲线的特征包括()
A、凸向原点
B两两不相交
C离原点越远,产量越大 D向右下方倾斜
E其斜率递增
4、消费者均衡点的位置决定于()
A、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消费者的效用曲线 D 商品的质量
E需求弹性的大小
5、下列有关效用表述正确的是()
A、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B效用是客观的 C 效用是主观的 D同一数量的商品一定给不同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满足程度 E 边际效用满足递减规律
6、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
A、总效用不断减少
B每单位商品增加的总效用减少
C边际效用递减 D 边际效用总大于零
E边际效用会小于零
7、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移动是由于()
A、商品价格的变化
B互补品价格的变化
C生产技术条件的变化 D 生产这种商品的成本的变化
E 产量的变化
8、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
A、随着本身商品价格的提高而减少
B随着替代商品价格的提高而减少
C随着替代商品价格的提高而增加
D随着偏好的增加而减少 E 随着偏好的增加而增加
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厂商的供给量()
A、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提高而增加
B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而增加 C 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而减少
D随着厂商对未来价格预期增加而增加 E 随着厂商对未来价格预期增加而减少
10、需求的变化引起()
A、均衡价格同方向变动
B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
C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D 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E供给同方向变动
三、名词解释(24)
1、无差异曲线 2消费者均衡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4等产量曲线 5均衡规律 6规模经济
四、计算题(8)
已知某商品的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分别为Qd=14-3P ,Qs=2+6P 试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
五、简答题(18)
1、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那些?
2、无差异曲线有什么特征?
3、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30)
1、D
2、D
3、D
4、B
5、C
6、A
7、A
8、C
9、D
10、C
11、A
12、B
13、C
14、A
15、D
二、多项选择题(20)
1、BD
2、ABC
3、ABCDE
4、ABC
5、ACE
6、BCE
7、CD
8、ACE
9、ACE
10、AC
三、名词解释(24)
1、无差异曲线是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所描述的轨迹。
2、消费者均衡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用一定的收入而达到最大的满足并保
持不变的状态。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连同其
他一种或多种不变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时,随着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但达到一定程度后,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最后还可能引起总产量的减少。
4、等产量曲线是指能带来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所描述的轨迹。
5、均衡规律是指当需求发生变动时,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与之呈同方向变动,当供给发生
变动时,均衡数量与之呈同方向变动,均衡价格与之呈反方向变动。
6、规模经济是指当两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时,产量的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的增加比
例。
四、计算题(8)
解:由Qd=Qs得出P=4/
3、Q=10 则Ed=3*4/3 /10=2/5 Es=6*4/3 /10=4/5
五、简答题(18)
1、答: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个人偏好,商品的替代程度大小,商品的使用范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商品支出占预算支出的比例,考察时间的长短。
2、答: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有:
(1)无差异曲线有无穷多条,并且每一条代表不同的满足程度,离原点越远的曲线所代表的满足程度越大。
(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3)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凸向原点。
3、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消费者连续消费某一商品时所
带来的边际效用是不断递减的西方经济学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30)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B)
A 世界上的资源最终会由于人们生产更多的物品而消耗光。B 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C 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要的资源绝对数量很少 D 商品相对于人们的购买力不足
2、若某商品价格上升2%,其需求量下降10%,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B)
A 缺乏弹性的 B 富有弹性的 C 有单位弹性
D 无法确定
3、已知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卖者要想获得的收益,应该(A)
A 适当降低价格
B 适当提高价格
C 保持价格不变
D 不断的降低价格
4、整个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表明(A)
A 需求增加
B 需求减少
C 价格提高
D 价格不变
5、均衡价格是(A)
A 供应与需求相等时的价格
B 固定不变的价格
C 支持价格
D 限制价格
6、边际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二(A)
A 递减
B 递增
C 不变
D先增后减
7、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C)
A MVx/Px B MVx/Px> MVy/Py C MVx/Px =MVy/Py D 以上都不对 8、两种商品的价格按相同的比例上升,而收入不变,预算约束线(B) A 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B 相左下方平行移动 C 围绕某一点旋转 D不发生变动 9、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B)A 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相交之点 B 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相切之点 C 离原点最远的等产量曲线上的任何一点 D 离原点最近的等成本曲线上的任何一点 10、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指(C) A 一年之内 B 全部生产要素都可随产量调整的时期 C 只能调整可变要素的时期 D 只能调整一种生产要素的时期 11、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平均可变成本(C)A 按一固定比例增加 B 先增后减 C 先减后增 D 按一固定比例减少 1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一定(D) A 相切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B 相切于边际成本的最低点 C 相交于边际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D 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13、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V型,是因为(D) A 外部经济 B 内在经济 C 规模经济 D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14、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超额利润存在的条件是(C)A 市场价格高于厂商的平均可变成本 B 市场价格高于厂商的平均固定成本 C 市场价格高于厂商的平均成本 D 市场价格高于厂商的边际成本 15、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长期均衡条件是(A)A MR=LMC B MR=AR=LMR C MR=AR=LMC=SMC D MR=AR=LMC=SMC=LAC 二、多项选择题(20) 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在短期内的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原因是由于()A 价格越高,利润越大。 B 产量越大,总成本越大。C 产量越大,平均成本越大。 D 产量越大,边际成本越大。E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2、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当价格处于厂商平均成本最低点时,厂商将()A 获得超额利润 B无法确定厂商的利润状况 C 亏损 D 获得正常利润 E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利润 3、下列集中曲线中,属于U型曲线的有() A AVC B AFC C AC D LTC E MC 4、在LTC曲线下降区域()A LAC≤SAC B SAC的最低点在LAC上 C LAC与各条SAC相切于SAC的最低点的左侧 D LAC是SAC最低点的联线 E 以上情况都无法确定 5、了取得最大的利润应该使得() A 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B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C 收益为最大 D平均收益为最大 E 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最大 6、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的前提是() A 存在技术进步 B 生产技术水平不变 C 具有两种以上的可变要素的生产 D 只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 E 只有不变要素的生产 7、厂商利润最大化的途径是() A 成本既定下的产量最大化 B 产量最大 C 成本最小 D 产量既定下的成本最小 E 价格最高 8、序数效用论不同意基数效用论的哪些观点() A 效用可以基数地加以衡量 B 效用之间可以比较 C 效用可以加总 D 效用体现了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E 货币也产生效用 9、如果商品X对于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RCS XY小于X和Y 的价格之比Px Px,则: A 该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 B 该消费者应该增加X的消费,减少Y的消费 C 该消费者应该减少X的消费,增加Y的消费 D 该消费者没有获得最大满足 E 应该调整X和Y的相对价格 10、供给的变动引起() A 均衡价格同方向变动 B 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 C 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D 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E 需求同方向变动 三、名词解释 1、需求 2、消费者均衡 3、等成本方程 4、机会成本 5、长期 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四、计算题(8分) 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5L+10K-2 L-K , P =3 , P =6 , T C =54 求该企业的最有要素组合。 五、简答题(18分) 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有哪些? 2、等产量曲线有哪些特点? 3、形成规模经济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30) 1、B 2、B 3、A 4、A 5、A 6、A 7、C 8、B 9、B 10、C 11、C 12、D 13、D 14、C 15、A 二、多项选择题(20) 1、DE 2、DE 3、ACE 4、AC 5、BE 6、BD 7、AD 8、ACE 9、CD 10、BC 三、名词解释(24) 1、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条件下愿意而且 能够购买该商品的数量。 2、消费者均衡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用既定收入实现最大满足并保持不变的状态。 3、等成本方程是指生产者用相同的费用购买的不同数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组合。 4、机会成本是指将资源用于生产某一产品时而不得不放弃在其他用途上可能获得的最大 收益。 5、长期是指可以调整所有要素所需要的时间。 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连续消费某一商品时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四、计算题(8) MP=5-4L MP=10-2K(5-4L)/3=(10-2K)/6 3L+6K=54 解得L=2 K=8 五、简答题(18) 1、答: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市场上有众多买者和卖者。(2)市场上的产品是无差异的。(3)市场上的信息是完全的。 (4)厂商可以自由地进入和退出市场。 2、答:等产量曲线的特点有: (1)等产量曲线有无穷多条,并且每一条代表不同的产量,离原点越远的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大。 (2)任意两条等产量不会相交。 (3)等产量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凸向原点。 3、形成规模经济的原因有: (1)规模扩大有利于生产企业的分工和协作。(2)规模扩大可以更加利用先进技术设备。(3)规模扩大能提高管理效率。 (4)规模扩大可以更好利用开发其副产品。 (5)规模扩大能在利用原材料和产品销售方面取得优势。 《西方经济学》试卷三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如果政府支出的增加与政府转移支付的减少相同时,收入水平会(B)。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不相关 2、LM线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使(A)。 A、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B、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C、产品需求等于产品供给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D、产品需求大于产品供给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3、在古典区域中,(D)。 A、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十分有效 B、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C、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效 D、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 4、如果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左下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C)。A、IS,LM B、IS,ML C、IS,LM D、IS,LM 5、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收入(D)。A、增加、利率下降 C、增加,利率上升 B、减少,利率下降 D、减少,利率上升 6、经济只存在(B)时,该经济被认为实现了充分就业。 A、摩擦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D、需求不足型失业 7、在开放经济中,下列(B)项不是政府宏观政策的最终目标。A、国际收支平衡 B、不存在贸易逆差 C、经济均衡增长 D、消除通货膨胀 8、经济增长的标志是(C)。 A、失业率的下降 B、先进技术的广泛运用 C、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D、城市化速度加快 二、判断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如果LM曲线是完全垂直的,那么财政政策在增加就业方面是无效的。(√) 2、为提高经济增长率,可采取的措施是刺激消费水平(ⅹ) 3、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4、如果在某一时期内国民收入增加,则净投资肯定是负数。(ⅹ) 5、如果个人储蓄增加,个人消费将按相同的数量下降。(√) 6、在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时,表示产品市场均衡。(ⅹ) 7、由于经济萧条而形成的失业属于摩擦性失业。(ⅹ) 8、政府如采取扩大的财政政策,则IS曲线会右移。(√) 三、简述题(本题共3小题,第一题8分,第二、三题各10分,共28分) 1、简述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通货膨胀的收入效应。 答: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通货膨胀的收入效应是指在通货膨胀中,对不同的人收入的影响不同。通货膨胀使那些取得固定的货币收人的人蒙受损失。那些固定货币收入的劳动者和拿固定数目退休金的退休者无 疑是通货膨胀的直接受害者,但通货膨胀使以利润为收入的人得到利益,通货膨胀还使债务人占便宜而使债权人吃亏。 2、什么是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并举例说明。答: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是指由于财政政策的自身的特点,产生了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这种功能成为内在稳定器。如:个人收入所得税,当经济膨胀时,由于个人收入增加,个人收入所得税自动多收税,吻合了政府的意图,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 3、什么是“挤出效应”?为什么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越小? 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减少。当货币需要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政府支出的增加使货币增加一定量时,只会使利率上升很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对私人投资的“挤出”也就很少。 四、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若消费函数变为C=200+0.9Y,投资由50增至100,则收入增加多少? 解:国民收入增加500 (2)若消费函数为C=200+0.8YD时,投资仍为50,政府购买为200,政府转移支付为62.5,税率为0.25。求其均衡收入。解:均衡收入为1000 2、已知:C=100+0.8(Y-T),I=900-25r,G=100,T=125,Md =0.2Y+100-50r, Ms=500,p=1,试求:(1)IS和LM曲线的方程;(2)均衡的Y和利率r。 解:(1)IS曲线的方程为:Y=500-125r LM曲线的方程为:Y=2000+125r(2)均衡国民收入Y=2500 均衡利率r=4 《西方经济学》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 1、只有在何种情况发生时,存在供给小于需求?()A、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B、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 C、实际价格等于均衡价格 D、消除了稀缺性 2、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叫做:() A、无差异曲线 B、消费可能线 C、等产量线 D、企业预算线 3、机会成本是指:() A、做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 B、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 C、做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D、做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任何一种可能的选择 4、最需要进行广告宣传的市场是:() A、完全竞争市场 B、垄断市场 C、垄断竞争市场 D、寡头市场 5、研究家庭和企业决策的经济学称为()。 A.宏观经济学 B.微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6、劳动力总量包括:() A、工作年龄人口中的所有就业者和失业者 B、总人口中除非工作年龄人口外的所有工作年龄人口 C、总人口数 D、所有失业的工作年龄人口 7、均衡价格是()。 A、固定不变的价格 B、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C、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 D、最理想的市场价格 8、当AP达到最高点时() A、AR=MC B、AC=MC C、MR=MC D、MP=AP 9、由于经济衰退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然失业 10、下列哪一种情况不是引起工资差别的原因()。 A、是否加入工会 B、家庭人口多少 C、受教育程度差异 D、性别歧视 二、判断题:(每小题1 分,共10 分) 1、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世界上许多城市对房租进行限制,这种作法称为价格下限。() 3、如果对食盐的支出在家庭支出中只占一个极小的比例,那么对食盐的需求就是缺乏弹性的。() 4、寡头市场上各企业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5、存在外部性时,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收益与私人边际收益都不一定相等。() 6、用消费物价指数、生产物价指数和GDP平减指数所计算出的物价指数是相同的。() 7、充分就业意味着失业率为零。() 8、水平的需求曲线是完全无弹性的。() 9、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曲线表示产量越大。() 10、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短期是指一年期以内。()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资源利用: 2、效用: 3、供给定理: 4、国民收入: 5、完全竞争: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微观经济学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有哪些? 3、对于不同行业的厂商来说,确定适度规模时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五、计算题(每小题10 分,共20分) 1.某企业产品价格弹性系数在0.5-2.0之间,如果明年把价格降低10%,销售量预期会增加多少? 2.已知某国某年有关国民收入的相关数据资料如下:工资100亿,投资支出60亿,利息10 亿,利润30亿,租金20亿,出口60亿,进口70亿,间接税10亿,个人消费支出90亿,政府购买支出30亿。要求:(1)按收入法计算GNP;(2)按支出法计算GNP。 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说明生产者均衡。 西方经济学试卷四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20 分) 1.A; 2.B; 3.C; 4.C; 5.B; 6.A; 7.B; 8.D; 9.C; 10.B。 二、判断:(每小题2 分,共2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的的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2、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所得到的欲望满足程度,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 3、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 4、国民收入: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通过生产交换活动获取的全部收入。 5、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排除任何垄断可能的市场结构。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微观经济学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 1.研究对象式单个经济单位。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2、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有哪些? 答:第一,消费者的偏好既定;第二,消费者的收入既定; 第三,物品的价格既定;第四,每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对消费者都有是相同的。 3、对于不同行业的厂商来说,确定适度规模时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 1、行业的技术特点; 2、市场条件; 3、生产力水平。 五、计算题(每小题5 分,共10 分) 1.解:根据公式Ed=△Q/Q / △P/P,△Q/Q=Ed* △P/P 当Ed=-0.5时,△Q/Q=-0.5*(-10%)=5% 当Ed=-2.0时,△Q/Q=-2.0*(-10%)=20% 因此销售量预期会增加5%-20% 2、解答:(1)GNP=W+i+R+л1+л2+T¡+D =100+10+30+20+10=170亿(2)GMP=C+I+G+Xn =90+60+30+(60-70)=170亿 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说明生产者均衡。1.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 从图中可以看出,唯一的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Q2相切于E点,该点就是生产者均衡点。它表示:在既定成本条件下,企业应该按照E点的要素组合进行生产,即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分别为L0和K0,这样,企业就会得到最大的产量。而C点和D点在Q1上,Q1〈Q2,所以C点和D点不是均衡点。 2.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 从图中可以看出,众多的等成本线中只有K2L2与唯一的等产量线Q相切于E点,则E 点所代表的劳动与资本的组合,能够实现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 《西方经济学》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由供给规律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A、生产技术提高会使得商品的价格下降 B、消费者收入增加,该商品供给量增加 C、生产商品的成本增加,该商品的价格上升 D、商品价格越高,生产者对商品的供给量越大 2、假如一个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不能弥补可变成本,为了减少损失,它应该()。A、减少生产 B、增加生产 C、提高价格 D、停止生产 3、现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欲望这一事实被称为() A、选择 B、稀缺性 C、规范经济学 D、生产什么的问题 4.将成本分为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是根据()来划分。A、成本发生的时间长短 B、成本发生的原因 C、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是否能全部得到调整 D、发生成本的大小 5.当胶卷的价格上升时,照相机的需求量将会()。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变化不定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就为负数值 B、只要边际产量大于0,总产量就会增加 C、只要总产量增加,平均产量就一定增加 D、只要平均产量增加,边际产量就大于平均产量 7.如果实现了消费者均衡,那么()。 A.在消费者收入与价格为既定时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B.在消费者收入与价格为既定时实现了边际效用最大化 C.每种物品最后一单位的边际效用是相等的 D.A与C都对 8、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 A、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B、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C、平行于价格轴的直线 D、垂直于价格轴的直线 9.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的交点代表()。A.总产量达到最大 B.要素产出效率最高 C.边际产量为零 D.边际产量达到最大 10、基本经济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 A、资源具有生产能力 B、价格水平的上涨速度过快 C、资源相对于欲望而言有限 D、一些人仍处于贫困状态 二、判断:(每题1分,共10分)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2.“人们的收入差距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命题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3.需求定理告诉我们,随着某种物品价格的上升,需求将减少。()4.同样商品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而不同。()5.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点上的商品组合,消费者所得到的总效用是不一样的。()6.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条件下,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越多,即总产量越大。()7.在同一个平面上,一般只有三条等产量曲线。() 8.企业增加—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可变成本等于边际成本。() 9.在完全竞争市场,没有一个企业能对物品的市场价格有任何重要的影响。()10.基尼系数介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反映收入分配越不平衡。()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稀缺性: 2、需求定理: 3、消费者均衡: 4、公共物品: 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包括哪些? 2、无差异曲线具有哪几个特征? 3、非自愿失业包括哪几种类型? 五、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0.15,现价格为1.2元,试问该商品的价格上涨多少元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 2、已知某厂商TC=30000+5Q-Q2,试求:(1)FC,VC,AFC,AVC,SAC;(2)Q=3时,试求FC,VC AFC ,AVC ,SAC ; 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 用图形说明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并以文字说明为什么? 西方经济学试卷五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D 2D 3B 4D 5B 6C 7D 8D 9B 10C 二、判断:(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3、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4、公共物品:是指私人不愿生产或无法生产而必须由政府提供的物品,它具有消费的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不断增加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消费者从增加的一单位该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是递减的,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用随着该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包括哪些? 答:第一,市场出清 第二,完全理性 第三,完全信息 2、无差异曲线具有哪几个特征? 答:第一,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其斜率为负值。 第二,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位置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较大的效用水平。第三,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3、非自愿失业包括哪几种类型? 答:1.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3.需求不足性失业 4.隐蔽性失业 5.季节性失业 五、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已知Ed=0.15,P=1.2,△Q/Q=10%,根据计算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Ed=△Q/Q / △P/P,将已知数据代入上式:0.15= 10% / △P/1.2,得△P=0.8(元)该商品的价格上涨0.8元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 2、解:(1)FC =30000 VC=5Q-Q2 AFC=30000/Q AVC=VC/Q=5-Q SAC=30000/Q-Q+5 (2)Q=3,FC=30000,VC=6,AFC=10000,AVC=2,SAC=10002 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 用图形说明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并以文字说明为什么? 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变化情况,可以把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ⅠⅡ,Ⅲ,第Ⅰ阶段:收益递增阶段,生产者不应停留的阶段。在 这一阶段中,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 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从而劳动的平均产量和总产量都在上升,且劳动的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生产者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就可以增加总产量。因此,生产者将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量,把生产扩大到 第Ⅱ阶段。 第Ⅱ阶段:收益递减阶段,劳动的边际产量小于劳动的平均产量,从而使平均产量递减。但由于 边际产量仍大于零,所以总产量仍然连续增加,但以递减的变化率增加。 第Ⅲ阶段:负收益阶段,生产者不能进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平均产量继续下降,边际产量变为负值,总产量开始下降。理性的生产者将减少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把生产退回到第Ⅱ阶段。 由此可见,合理的生产阶段在第Ⅱ阶段,理性的厂商将选择在这一阶段进行生产。至于选择在第Ⅱ阶段的哪一点生产,要看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收益。 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学分析 内容摘要 : 由于资源不足、政治权利不足等原因造成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严重贫困,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障碍。所以,加大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由于投资主体的成本收益不同,使得投资个人和地方政府投资乏力,对此,本文认为,在前两种投资主体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应成为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主要投资主体。 关 键 词: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中央政府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Of Country Female In China WangYingMei (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 Of PLA, 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shortage ofresource andpolitical right is the important reason to cause the shortage of human capital of country female in china.Increasing the input of the human capital is the key to help the country area overcome the question.But ,because the investment subjects are different ,the remarkable different will exist in the investment efficiency of the human capital ,therefore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country area and individuals lack the motivation and capability in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for this reason ,the article think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become the main subject of investment of country female in china.Key words:Country femaleHuman capital investmentThe central government 一、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贫困的恶性循环 不同的资源供给,可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发展的支持,也可以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在我国农村居民发展资源普遍相对不足的今天,资源拥有状况将形成一个群体发展的约束与支持。从两性间的资源配置来看,尽管农村妇女在社会变迁中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发展资源,但比较男性而言,女性的发展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特别是在稀缺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女性处于明显的弱势。因而,同农村男性相比,我国农村女性相对贫困化。 1、政治权利贫困。经济贫困是社会权利贫困的表现和反映,经济贫困的深层原因即是社会权利的贫困。据考察,社会权利的贫困就是指一批特定的群体或个人,无法享受社会和法律公认的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政治、教育、健康、名誉、休闲、被赡养、以及平等的性别权利,而且由于他们应该享有的社会权利被削弱或剥夺而导致相对或绝对的经济贫困。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尤其缺 1 乏性别意识保障,无法满足为贫困女性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需求,尤其是处于更弱势的女童要求。因而,权利不足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女性陷于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2、社会资本贫困。贫困不仅源自缺乏、剥夺和排斥,而且深受特定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在中国尤其如此。“除经济因素以外,造成农村妇女贫穷的原因还有僵硬的社会认定的性别角色,妇女获得权力、教育、培训和生产资源的机会有限以及其它所出现的导致家庭不稳定的诸因素。” [1]中国是社会关系十分通达的社会,谋求建立有质量的社会关系网络被人们当作占有社会资源、获取发展机会的主要捷径之一,关系网络也因此转化为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本,并对资源分配产生影响。所以,在社会发展中处于性别弱势缺乏有效社会关系资本支持与保护的农村女性便会容易陷入贫困或者继续在困境中挣扎。 3、心理素质贫困。在调查中发现,女性农民大多缺乏主体意识,缺乏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感情脆弱,适应能力差,出门在外谋取没有保障的生活,很少有满足感和快乐感。所以,大多数农村妇女对外就业缺乏动力和信心。 4、能力贫困。目前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数量丰富,但大多没有技术专长,素质不高。“小学以下文化占52 % ,初中文化占36 % ,高中文化占10 % ,大专以上文化占2.0 %。妇女文盲半文盲占文盲总数的61.2 %。在辍学、失学儿童中,女童占60 %以上,妇女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仅为6.8 年。”[2]并且农村女婴的死亡率高于城市、患生殖病农村成年女性较多,很多农村女性还存在衣食不足、营养不良等问题,甚至一些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没有完全得到控制,整体素质严重不足。 总之, 通过上述对我国农村女性贫困根源的考察,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心理和人文素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如下的贫困恶性循环:“权力贫困、社会资本贫困、主体动力不足→文教落后、医疗条件差→人口素质低下→能力不足→从而陷入“贫困陷阱”。此循环中的人口素质低下即是人力资本贫困。从其所处循环位置上看,也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贫困处于核心地位。 二、人力资本投资是我国农村女性“脱贫致富”的关键 在上述 “贫困恶性循环”图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缺乏是导致贫困循环最为核心的因素。因此,在当前我国“增强全社会的社会性别意识”,“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大好环境下,在相对政治权力和传统性别观念都有所改善的情况下,若要使农村女性尽快摆脱贫困,除了要继续加大物质投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对其人力资本的投入。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于1960 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体系的建立。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以及个人和家庭根据工作机会变化而发生的迁移等。他把人力资本投资描述为“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活动”,他认为国民收入的某些重要增长是由于增加了教育投资这种人力资本而造成的。同时他利用收益率法测算了人力资源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1957 年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比率高达33 %,这充分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针对一些经济学家将传统农业落后状况归咎于农民缺乏理性的生产、投资和市场的观点,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之所以落后,并不是因为农民缺乏理性的意识,而是因为在传统农业中缺乏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以贝克尔、墨非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是以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贝克尔、墨非等经济学家认为人力资本具有较高的边际生产率,人力资本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会产生“杠杆”的作用, 即用较小的人力资本可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效果, 这种杠杆原理可以通过资本投资原理中的杠杆系数来表现人力资本的收效或损失: 收益变动率(P1-P)/P 人力资本杠杆系数=收益变动率 投资量变动率 (P1P)/P (I1I)I P/P I/I =即DHL = 其中, DHL—Degree of Human Lever为人力资本杠杆系数;P1、P 分别为报告期收益和基期收益;I1、I分别为报告期投资额和基期投资额。可见, 人力资本投资即个体的人力资源增加, 将提高人力资源对信息、知识、技术的获取、运用和转化能力, 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带来社会经济的增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妇女占整个妇女人口的70 %以上,随着农村劳动方式的变化,妇女已占农业生产劳动力的60 %以上, 农村妇女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加大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入已引起我国学者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根据鹿立的山东农村女性教育收益实证研究[3],“农村妇女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村妇女收入和弥补以往农村妇女教育投入不足的作用是巨大和深远的,其后发效应将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凸现,农村妇女技术培训目前在山东经过几年努力己深入基层,形成制度,见到实效,如泰安郊区,自1995年泰安市妇联实施每年组织万名农村妇女科普培训的‘万名工程’, 以农函大为依托,“九五”期间共培养5 万名农村妇女函大生, 46200 名妇女获得农广校、农函大毕(结)业证书, 2 万名妇女获绿色证书, 8000 名妇女获农民技术员职称, 80% 以上妇女劳力掌握两项以上实用技术。截至1999 年末全地区各乡镇共成立‘三八’科技致富协会88 个, 专业技术研究会121 个, 建立各类‘妇’字号基地90 个, 科技示范基地60 个。目前全村550 户农户, 已建大棚180 个, 这些大棚80% 以上以妇女为主进行管理, 年棚产值平均1万元以上。技术培训带来的增收实效和‘全新’的劳作方式(‘全新’是对十分闭塞的农村妇女而言),还深刻触动了千百年来忽视农村女性教育和技术培训的传统社会规范, 尤其是深刻改变了农村女性自身学技术学文化的自我意识。” 根据苏群、刘华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4] “教育程度是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极其重要的因素。通过边际分析得知,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和具有小学文化的人相比,受过初中和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的人的外出概率有明显提高,其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外出就业的机会相应增加17.84个百分点,高中及高中以上 则多出15.42个百分点,两者外出就业机会相应增加额度均大于15个百分点。”“同时说明对农村而言,加大九年基础教育事业的实施力度,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推广,将更加有助于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流动。” 笔者根据多年的调查进一步得知,沿海农村女性和内陆农村女性在经济收入、家庭地位、外在气质和生育孩子等生活观念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她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效应也存在很大的区别。这主要是因为她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也就是人力资本储备和增量不同。 因此,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我国农村女性生活水平、远离贫困的关键。人力资本的投入可以从根本上打破农村女性贫困的恶性循环,并形成以下效应:加强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劳动力素质提高、出生率下降并新生儿素质相对较高、融入城市率相对提高→收入增加→社会生活丰富、人文素养提升→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中各投资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 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分为个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为主体的三种投资形式。虽然目前理论界更倾向于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中个人投入的份额, 因为,对于个人而言,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个人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都相当大,个人理所当然应当负担一部分成本,这一观点和“市场机制”的内容基本相同,其核心乃是“谁受益谁付款”这一原则。但对于我国农村女性,其偏弱的经济和社会现况决定了当前个人和地方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投资乏力,加大中央政府在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仍是当前提高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存量的主要方面。 1、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从理论上讲,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投资方式。但在现实中, 农村地区相对贫穷,广大农民投资子女的资金有限,低层次的农业生产方式使现代化科学技术得不到应用与推广,教育投入能为个人带来追加收入的经济现象在农村地区还没有充分体现;还有,妇女有照顾家庭和小孩的特殊责任,大部分妇女只能就近从事非农业劳动,即使外出打工也一般选择离家较近的区域。而且多数妇女的打工经历发生在结婚之前,婚后,她们一般不能自由地外出打工。并且女性农民大多感情脆弱,适应能力差,缺乏外出打工的动力,因此,孕育下一代的生理特点、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太大也阻碍了农民个人对其本人的投资力度。同时,我国目前仍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制”、“男女村民二元分制”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分层,使得农村地区转移出去的女劳动力不能与城市女市民享受同工同酬的公民待遇,并且在教育小孩、生育保障等方面仍会受到不公平待遇。这些现实都降低了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广大农民个人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收益,使投资收益小于投资成本,因此,无论从经济能力上还是从动因上,目前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不具备以私人投资为主导的条件。 2、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地方政府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由于作为一级政府组织既有一定的财力权力同时又财力权力有限,再加上其视野及其关注问题角度的原因,我国地方政府同样从动因上和能力上都会存在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乏力问题。可以分别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从短期来看,若地方政府专设款项加大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一方面影响了对男性劳动力的投入,另一方面,使一部分女性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有所提高,那么这部分劳动力为了能够获得更高收入往往很可能会到外地去寻找工作机会,这样,对于作为投资主体的当地政府,从短期来看,在损失了稀缺的人力资本的同时,并没有获得投入成本的补偿。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劳动力转移并不是一个单向过程,从地方政府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中获益转移出去的女性劳动力从 长期上看会为地方政府带来“资本回流”和“智力回流”效应。因为虽然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女性更有机会和能力迁移到外地打工,但又由于她们天生就负有抚育小孩的责任和照顾父母的义务,且怀旧心结较重,她们进城打工大多并不是一个单向过程,而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如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达到一定年限之后,就会回家(如到结婚年龄)。所以,女性外出打工随之而来的是资本回流, 既包括物质资本回流, 即大量汇款流入农村, 也包括人力资本回流,即在外流动的女性民工形成回乡创业群体。尽管回乡投资并不是回流的主体, 但回乡创业者的女性总数也不容忽视。许多女性打工者返回农村, 把打工的积蓄、熟练技能和市场阅历用于经营特色农业、创办乡镇企业和商业, 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以,农村外出女性劳动力通过资本回流效应和流动示范效应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同时,由于人力资本与收入的正相关效应,也必然促进农村女性对自身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这样,循环往复。但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资本回流”和“智力回流”毕竟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是否回流(如在城里结婚定居)以及回流率是多少也是一个未知数。同时,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其效果具有迟滞性和间接性,且不易测定和考核,加上干部任期制的缺陷 ,往往会促使权力有限的地方政府更加热衷于注重短期收益,而对见效相对较慢的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往往不予关注。因此,作为投资主体的地方政府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往往会得出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小于投资成本的结论,同时更由于受有限财政实力的约束,地方政府同样从动因上和能力上都会存在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乏力。 3、中央政府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其既是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又是收益主体,不存在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的不对称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通过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促进农民阶层性别平衡流动、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减少社会问题,并且女性人力资本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并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溢出效应。从长远看, 众所周知,女性人口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乃至全民族素质的优劣。因为女性肩负着人类自身生产、哺育和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是个体接触社会的起点,在农村尤其如此。因为农村的生活水平较低,住房较差,可供利用的传媒较少,接触的环境有限,母亲和子女在时间和空间是最接近的人,也是最亲近的人,所以母亲的知识素养、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对子女的知识构成,性情品性的培育、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作用十分显著。因此可以说,加大农村女性群体人力资本投入,对提升我国人口整体素质,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公正,整合社会资源都会起到极大的作用。还有,从本质上说,由于生理原因而增加的农村女性就业成本,并非单纯的个人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毕竟怀孕也好,分娩、哺乳也罢,都是人类自我繁衍、延续必不可少的生理基础。换言之,是女性以她们的身体承担、维系着最主要的人类存续责任。显然,女性为这种责任而付出的代价,不能由她们独自“埋单”,社会、政府都有义务给予分担、补偿。而且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关键是在知识、信息、科技上的差距,本质根源是人力资本水平的差距。因此,作为我国劳动者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女性劳动者,如果其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就等于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开启了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对推动社会的向前会起到加速度的作用。而且从现实上看,我国中央政府在降低农村女性就业成本的制度化建设方面,同发达国家比较,在很多方面确实还差距很大。因此,责无旁贷,我国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并成为其主要的投资主体。 四、简要结语 加大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虽然是使农村女性和农村地区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但由于个人和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中投资主体和收益的不对称,使得农村女性处于极为边缘化的发展地位。为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和和谐发展,中央政府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干预和调控,在前两种投资主体不具备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情况下,成为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主要投资主体。关于在投资策略的选择上,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健全有性别意识的农村女性教育保障体系。农村女性教育经费应有财政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做到专款专用,防止被随意截留、挪用,同时把实现义务教育制度落到实处,并纳入法制轨道,减少直至消灭新的文盲、半文盲。罗尔斯在著名的《正义论》中提出了著名的差别原则,即所有的社会需求都应该实行平均分配,除非某些不平等分配“有利于那些最不利的社会成员”。[5]二是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加大农村女性保健投资力度。国家应为完善农村女性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进一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建立针对农村女性卫生保健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健全生育的社会保障和补偿机制,启动对育有女婴家庭给予一定补助工程。三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女性心理疏理工作,强化农村女性主体意识。四是要加大农村女性迁移资本投资力度。要成立引导和吸引女性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专门机构。为她们提供各种信息、技术培训,社会保障、住房供给、子女上学、法律保护等等服务,使农村女性人才市场层次化、网络化,从而形成农村女性人才的对流。因为只有当女性农民工稳定下来之后,她们的家庭才能真正地融入城市,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工人和市民,才能使社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注释: [1]莫格哈登,《贫困女性化》,《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2000,P32-33。 [2] 何新芳,《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4期,第43页。 [3]鹿立:《山东农村女性教育收益实证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年第5期,第42-43页。 [4]苏群、刘华:《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4期,第42页。 [5]约翰.罗尔斯: 《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M].译林出版社。参考文献: 1.(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贝克尔: 《人力资本》[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 秦元芳、张亿钧:《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10期。第五篇: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