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在美公使夫人眼里的变化[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3:3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慈禧在美公使夫人眼里的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慈禧在美公使夫人眼里的变化》。

第一篇:慈禧在美公使夫人眼里的变化

九次会见:慈禧在美公使夫人眼里的变化

1898年,萨拉·康格女士(sarah PikeConger)跟随丈夫——美国驻华公使爱德温·赫德·康格(Edwin Hurd Conger,1843~1907)来到中国,在北京住了7年。在华期间,她曾经多次觐见慈禧太后。萨拉·康格在其《北京信札——特别是关于慈禧太后和中国妇女》(沈春蕾等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以女人特有的细腻,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展现了那拉氏的另一个侧面。现依据该书,参之以其他文献,对萨拉·康格与那拉氏九次会见的经过做一介绍。

第一次:1898年12月13日

萨拉·康格在给她妹妹的一封信中说:“据说慈禧太后从未见过外国女人,也没有外国女人见过她。外交使团的夫人们想在慈禧太后64岁生日时向她表示祝贺,于是有人想出一个主意,让太后召见我们。”经人斡旋,这一要求终于得到批准。美国、德国、荷兰、英国、日本、法国、俄国等七国的驻华公使夫人,被允许进紫禁城觐见皇帝和太后。

1898年12月13日,七位公使夫人到英国公使馆集中——因为英国公使夫人窦纳乐夫人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11点从使馆出发,每位夫人乘坐一顶轿子,并配有五名轿夫和两名马夫,“到达北海第一道门时,我们必须把轿子、轿夫、马夫、随从以及所有的东西留在门外,独自进门。门内预备了七顶红色的宫廷专用轿子,每顶配有六名太监、轿夫和许多随从。进入第二道门时可以看见一节由法国赠送给中国的小型火车车厢。我们坐上去,太监们连推带拉地来到下一个地点,很多官员在那里接待了我们,还备了茶。接着这条小铁路穿过整洁但颇具皇家气派的皇城。稍事休息后,我们由一些高级官员陪同来到金銮殿。在门口,我们脱掉厚重的外衣,接着被领到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面前。我们按照等级(来北京时间的长短)列队站立,并向他们鞠躬。我们的翻译将每位夫人介绍给庆亲王,再由他将我们介绍给皇帝和太后。然后,窦纳乐夫人代表女士们用英语宣读了简短的致辞,慈禧太后通过庆亲王致了答辞,我们也微微鞠了一躬。”“接着,夫人们被带到了皇帝的御座前,向他行礼,他把手伸给每位夫人还礼。然后我们又回到太后面前向她鞠躬,她伸出双手,我们也趋步向前。说了几句客套话后,太后拉着我们每个人的手,给我们每人的手指上戴上一枚镶有珍珠的镂金戒指。致谢后,我们后退,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再次鞠躬后,我们就退出了大殿。”

在宴会厅由庆亲王及其夫人和五位格格陪同进午餐后,公使夫人们应邀到另一间屋子用茶。等宴会厅的桌子收拾完毕,公使夫人们再次来到宴会厅。“我们惊讶的是慈禧太后已经端坐在黄色的宝座上了,我们像先前一样聚集在她的身旁。此刻,她很愉快,脸上容光焕发,充满善意,看不出一丝残忍的痕迹。太后用简单的语汇表示了对我们的欢迎,她行动自如,热情洋溢。接着,她站起来向我们大家问好,向每位夫人伸出双手,然后又指了指自己,热情而又严肃地说道:‘一家人,我们都是一家人。”’

接着,公使夫人们在宫廷戏院和慈禧太后一起看戏。一个多小时后,公使夫人们又一次获准在宴会厅觐见慈禧太后。慈禧“坐在宝座上,非常和善。当有人奉茶上来的时候,她走上前去,将每一杯茶都端至自己的唇边,轻啜一口,接着将杯子的另一边送到我们的唇边,又说了一遍:‘一家人,我们都是一家人。’最后,她拿出精美的礼物送给每位公使夫人”。

萨拉·康格写道:“令人愉快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这一天我们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回到家以后,仍然沉浸在新奇和美妙的感觉之中。想想吧,中国闭关锁国几个世纪,现在终于打开了大门。”(1899年1月8日,《致妹妹》,《北京信札》,下同)第二次:1902年2月1日

1902年元月初,因八国联军进军北京而逃出的光绪皇帝与那拉氏回到北京。很快,外国公使第一次从正门踏进紫禁城,与光绪皇帝外交会晤,并受到慈禧太后的接见。月1日,皇上和太后接见了外交使团的女士及公使的夫人和孩子们。当日晨,女士们到美国公使馆会合后前往皇宫。萨拉·康格写道:“29顶六人或八人的绿色轿子、清政府派出的护卫队和公使馆的警卫队,以及众多的马夫使得我们前往紫禁城的队伍格外引人注目。我们沿着高高的富墙前进,进入并穿过皇城,继续朝着紫禁城的第二道东门进发。在那儿,我们下了轿子,换成由青衣太监抬着的红色轿子,直到皇宫的门口。”在会客厅用茶后,“王公大臣宣告觐见的时辰已到,并给我们引路。外交使团团长和其他客人有秩序地跟随着。当我们走出客厅时,宫女们搀扶着我们的胳膊,陪我们一起来到朝会大殿门口。经过各个庭院时,我们沿着大理石台阶往上走,穿过气派的长廊„„”

“我们站在金銮殿门口停住了,站成恰当的序列,然后再走进去,在靠近太后的御座时,恭恭敬敬地向她鞠了三躬。她坐在一张长桌的后面,桌上放着一根精美的珊瑚权杖。我们走近时,她微笑着向我示意认出了我,因为在这群女士中她先前只见过我。作为外交使团的女士们的代表,我向她致辞,美国的秘书威廉先生为我的发言作了翻译。”致辞中说道:“尊敬的陛下,外交使团的女士们非常荣幸能够受到您的邀请,我们衷心地祝贺您和皇室其他成员。不幸的局势曾使您抛弃美丽的北京,但现在一切都已圆满解决。”

萨拉·康格致辞后,庆亲王走近御座,跪在太后跟前,从她手里拿过回复。然后,女士和孩子们按照等级依次觐见太后。“觐见以后,我们被领到另一间大屋子里,在那儿举行了一个非正式的招待会。太后已经先到了,当我们进屋时,她喊道‘康太太’——我的中文名字——我向她走去。她双手握着我的手,百感交集。当她能够控制着自己的声音时,她说:‘我非常抱歉,为发生了这些不该发生的事感到痛心。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同样的事将来不会再发生。大清国会保护外国人,我希望将来我们能成为朋友的。’‘我们相信您是真诚的’,我说,‘通过进一步的相互了解,我们相信我们会成为朋友的。”’

那拉氏向康氏询问在座的女士哪几位义和团时经历过被围困的境况(康格夫妇曾被围困于使馆)。说了几句话后,那拉氏“从手指上取下一只很重的、雕有花纹还镶有珍珠的金戒指,戴在我的手指上,又从她的手腕上取下了几只精美的手镯,戴在我的手腕上。太后赠与每位女士一份贵重的礼物,同时也没有忘了孩子们和翻译人员”。

宴会上,那拉氏“把她的酒杯放在我的手上,优雅地握着我的双手,这样酒杯和酒杯就碰在了一起,她说‘联合’。接着,她拿起我的酒杯,把她的给了我,又向众人举酒杯,大家都纷纷响应。然后开始上茶。太后双手端起一只茶杯,放在我的手里,把它举到我的唇边。用完茶之后,我们仍被邀请就座。太后拿起一块糕饼,撕下一小块塞进我的嘴里。她对其他公使夫人也同样表示了敬意,在同桌其他客人的盘子里都放了一小块饼„„中国驻英公使跪在那里当翻译。我们谈论了皇室的回归、李鸿章总督的去世、我所参观过的中国学校、与大臣们的会面、诏书以及相关的事情。我们的交谈毫不矫揉造作”,“太后一遍又一遍地向我们保证过去两年里发生的那些事将不会再发生。她看起来体贴而严肃,念念不忘客人们的安逸和愉快。她的眼睛明亮、犀利,充满警惕,因此任何事也逃不过她的观察。她的容貌看不出残酷或严厉的痕迹;她的声音低沉、柔和,充满磁性;她的触摸温柔而亲切”,“皇帝有时会在宴会厅待着,或坐或站。他个头较小,有着一张年青俊朗的面庞;他的眼睛带着笑。在我的印象中,他不是个虚弱的人”。

“当我们从桌边站起来时,太后说:‘我希望我们能经常见面,更加了解对方,从而成为朋友。’她走向其他餐桌,与女士们孩子们交谈,然后就离开了宴会厅。”康氏回忆说,这次觐见之后,外交使团要求大清皇室在将来的接见中不要再赠送礼物了。她还说,“对于女士们接受皇家邀请的事,有很多尖锐而刻薄的批判”(1902年3月14日,《致我们的女儿》)。从上下文来看,这里所说的批判,当指来自西方媒体的评论。

第三次:1902年2月27日

萨拉·康格在1902年3月16日发出的《致女儿劳拉》的信中,对再次以公使团第一夫人名义觐见那拉氏一事作了介绍。她说,这次与前次差不多,“但气氛要随意一些,让大家觉得很愉快,也感受到了女性的特色”。

康氏在信中说:“公使们要求朝廷不要送礼给女士们。太后在和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佳肴之后带我们去了她的寝宫。她看起来很高兴,让我们观赏她卧室里那装饰华美的玉器和其他饰品,还有七个运转着的小钟。炕的另一头立着另一个架子,上面摆放着果盘。太后坐到炕上,然后示意我们也坐下。她从架子上拿起一个男童玉雕,塞进我手里,并暗示我不要作声。我把这件珍贵的小礼物带回了家,珍藏起来。这是别人的好意,我可不想辜负了它。我们边喝茶边聊天。我还得告诉你,太后正在学英语呢,等见面时我再详细告诉你。去皇宫之前我就听说过此事,见面时我一直在验证她努力的结果。觐见之后,我们安静地回到舒适的家中。看到这位遭世人谴责的妇人有如此好的精神状态,我感到十分欣慰。”

信中说,“你爸爸和我谈到了目前的形势,我说我应该以一种适当的方式回请太后及她的大臣们。我想请宫里的女眷们吃午饭。你爸爸说这个想法不错”。应邀前来的有“太后的养女,大公主,太后的侄女(她是皇后的妹妹),庆亲王的两位夫人和三个女儿,恭亲王的孙女,庆亲王的儿媳(她曾奉命成婚,但现在是个寡妇)以及一位中方译员”,“我们把太后送的御笔字幅挂在墙上,还挂上了漂亮的中国刺绣”。

双方各有11人到场。就座后,萨拉·康格说:“让我们举杯,祝中国皇帝、太后、皇后健康幸福,祝中国老百姓生活富足!愿中美友谊长存!”话被翻译成中文后,“大公主毫不迟疑地答道:‘我替太后向大家问好,皇太后祝愿中美世代友好。”’

这封信中还说:“皇室宫眷平安回宫之后,太后邀请我们进宫做客,我们接受了邀请。”(1902年3月16日,《致女儿劳拉》)康格夫人等11个美国人和日本大使内田康哉的夫人应邀进宫参加了宫眷们的午餐宴会。太后赠送康氏和日本大使夫人小狗各一只,赠送来宫者每人佳肴一份。道别时,“每位中国女士都已学会 ‘Good-Bye”’(1902年3月25日,《致女儿劳拉》)。

1902年 5月9日,康格夫人的一个朋友慕懋德来信,云:“某某夫人来信要求我回答您对慈禧太后持怎样的态度的问题。”慕氏信中附录了那位女士(据上下文推断可能是个新闻记者)的六个问题,并说请慕氏5月底前回信,寄至朝鲜汉城,可能会在报纸上引用。问题如下:“康格夫人的宴会:(1)是午餐宴会吗?(2)报上报道说慈禧太后在康格夫人的肩部垂泣,根据是什么?(3)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份当时康格夫人发言的副本?(4)以及皇太后发言的内容?(5)自从第三次宴请皇室女眷后,她们之间还有没有社交往来?(6)她的宴会是午餐会,还是接待会,还是其他什么?”那位女士还说:“很抱歉,与在北京时一样,我对此事还是不太清楚,所以要发一篇短讯回国的话,我想最好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资料。尽管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时,我持完全不同的观点,但我还是不想为康格夫人辩护。” 月10日康格夫人给慕氏回信,开头便说:“作为对您9号来信的答复,我想说,由于已经过去的事情与这件事的起因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只对其中一些事实做出声明没有太大的意义。从读者大众的立场来看,我常常对新闻界的评论感到遗憾,因为它们经常误导他人。如果给我个机会,我会很乐意和您的朋友谈谈我所接触过的中国人性格中的不同侧面。”接着说:“我愿意回答您朋友的问题,因为我没发现这有什么害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没有什么好处,因为这些问题的意义太微不足道。”康格夫人对六个问题的回答约略如下:(1)我提供的是“午餐”(中午饭)。(2)太后没有在我肩头哭泣。她声称从此以后外国人在北京会得到保护。我们双方谁也没有提到原谅和遗忘。“在宴会厅里,太后陛下举止端庄,态度诚恳。我们的谈话充满乐趣,也给我很多启示。我和太后陛下一起坐了一个多小时,我对她各种各样的话题和礼节感到震惊,同时也感到高兴。”(3)附上我的发言稿,(4)以及太后陛下的回答。(5)自招待大公主后,我们之间仍有社交往来。(6)那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午餐会。(1902年5月10日,《致慕懋德教士》)第四次:大概在1902年9月

此次萨拉·康格见那拉氏具体日期不详。1902年10月3日康格夫人给女儿的信中说:“我们最近一次受到接见是在颐和园。”据此估计,这次接见可能在9月。当天早晨,康格夫人一行从市内乘轿出发,两个小时后抵达颐和园。她们到慈禧的寝宫喝茶,吃点心。20分钟后来到运河边,那里停着一艘汽船和七艘皇家画舫。船上的桌上摆满了各种中式食品、水果、酒与糖果,还有茶和点心。外交使团团长和其他的先生们被中国官员领上了另一艘船,公使夫人们和其他的女士则应邀上了太后的私人画舫。这艘船行进在前面。穿过拱桥水门,便驶入昆明湖。穿过十七孔桥,来到湖东岸。宴会后,太后、皇上、皇后、嫔妃和格格们以及各国的公使夫人们又上了船,向湖中小岛驶去。“太后陛下及其他所有人都对我们十分友好。上岸之后,我们沿着高高的台阶走上去,来到一处开阔的游廊中。太后走到大理石栏杆旁,望着眼前一览无余的美景,呼唤我过去。我走到她身旁,她拉着我的双手,望着我们置身其中的景色,温柔而体贴地问道:‘美极了,不是吗?’我从未见过如此美的景致,太美了。”

“品尝了茶点后,我们就起身道别了。太后、皇上、皇后、嫔妃和格格们及随从登上高高的平台,目送我们离去。”(1902年10月3日,《致我们的女儿劳拉》)

第五次:可能在1902年12月28日

此次入宫觐见的月份书中不明,据康氏写信时间推断可能是1902年的12月。康格公使为美国迈尔斯将军夫妇一行9人来华求得了两次私人入宫的机会,一次是召见迈尔斯等,时间是27日,另一次是召见夫人们,时间是28日。这次萨拉·康格一行共10人,其中包括她的私人翻译。“骑马的中国官员奉命为我们护行。10点半时,他们在前面开路,在我们骑马的侍卫的陪伴下,十顶轿子从公使馆出发了。虽说是私人觐见,但我们却受到了像公开召见一样的礼遇。”康格公使“将众人介绍给皇室成员之后,我们跟着他们走进一间会客厅,在那儿喝了茶,然后不拘礼节地见了太后、皇后和嫔妃们。太后和我们自由地进行交谈,皇上并未说话”。后来到了宴会厅,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交谈。太后对康格公使、美国政府、查飞将军及美国士兵高度评价。“她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了解让我吃惊。她对大太监耳语几句之后,说道:‘我给今天在场的每位女士准备了一幅字画,我要在上面写上寿和福的字样。’于是我们又回到她的私人会客厅,她站在桌旁,挥笔题字,共写了18幅。”(1903年1月9日,《致我们的女儿》)第六次:1903年6月15日

美国海军军官伊文斯一行来到北京,康格公使也为他们争取到两次进宫觐见的机会,一次为所有男士,一次为所有女士,前者在6月14日,后者在6月15日。萨拉 ‘康格说:“除了王室的优雅气度外,太后女性的温柔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太后在召见过程中还热忱地祝贺我喜添外孙女。我想,一定是通过裕太太(指德龄郡主的母亲)之口,慈禧太后才听说了我们家的大喜事。”

康氏信中说:“数月来,我一直对各类报刊对太后恐怖地、不公正地丑化愤慨不已,并且越来越强烈地希望世人能多了解真实面貌。”为此,康氏与美国画家卡尔联系,征得了她的同意。这次觐见中,康氏乘机将想法告诉了慈禧太后。“这次谈话之后,太后同意让一名女画家给她画一幅肖像,并拿到圣路易斯博览会上展出。”

在 1903年6月20日致爱女劳拉的信中,康氏还回顾在一次觐见中,她与那拉氏谈到应该将中国一些有才华的少年送到国外留学,使他们理解接受新的思想观念,那拉氏赞同道:“是应该送他们到国外去。”还有一次,康氏和太后谈起她禁缠足的懿旨,问她这是否会对其子民产生影响。“太后回答道:‘没什么影响。中国人一向保守固执,我们的传统根深蒂固,想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封信中,康氏还写道:“在一次单独召见中,太后问我:‘你愿意听我说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我们逃离京城的事吗?’我告诉她我很乐意,并补充说我其实一直很小心地回避这个话题,以免触到她的伤心之处。她绘声绘色地给我讲了她和整个朝廷如何离京出逃,讲起了他们所遭受的磨难和困苦,以及马车上漫长的颠沛流离的逃亡之旅。这个非同寻常的统治者知道,而且也记得已发生的每一件事。太后提及了许多我以为她不会知道的事情。”(1903年6月20日,《致爱女劳拉》)

这次会见后,康氏收到了太后赏赐的“一个黄色锦缎盒子,内装两块黄色玉佩,这是送给我们小外孙女的礼物”(1903年6月21日,《致爱女》)。1903年 7月康氏60岁生日时,收到了慈禧的贺礼:两个黄色的大食盒,内装鲜花和蜜桃。(1903年7月25日,《致爱女》)

第七次:1903年8月初

1903 年7月5日,康格公使接庆亲王函,称:“奉皇太后懿旨,定于六月十五日令康夫人带领所言画像人赴颐和园觐见。”画像人系美国年轻画家凯瑟琳‘卡尔(Miss Katherine A.Carl,1858—1938,时译柯尔乐,所以又称柯姑娘)。该女系江海关(原任东海关)税务司柯尔之妹,时随其兄居住上海(王玲:《光绪年间美国女画家卡尔为慈禧画像史料》,《历史档案》2003年第3期,下称《档案史料》)。康格夫人即写信给柯尔小姐,让她8月1日左右到京,以随时听候太后召见,进宫画像。

1903年8月初,太后召康氏与卡尔小姐进宫。此次进宫时间,前面说定于六月十五,公历系8月7日,康氏信中只说8月初的一个吉日,凯瑟琳·卡尔著《一个美国女画师眼中的慈禧》(晏方译,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版,下称《凯著》)一书中记载为8月5日。何者为是,待考。卡尔书中说,“8月5日,我首次到中国宫廷觐见那天,我们在美国公使馆准时起床”,早晨7点,卡尔和康格夫人及她的翻译一行乘着卫队的两轮轻便马车离开美国公使馆前往颐和园。

康氏在一封信中写道:“那天天气晴朗,太后似乎兴致很好,随和而又热情地接见了我们。”德龄姐妹做翻译。“太后坐下来画像时,两个太监上前跪着呈报公文。太后接过一份仔细阅读起来,一份接一份地看着。周围寂静无声。阅读时,她脸上的表情相当凝重。我非常高兴能有这么个机会看到这个心思缜密、洞察力敏锐的中国皇太后严肃的一面。太后的皇袍及皇袍上的装饰远胜于之前接见外国使节时穿着的衣服。素描完成后,它的神似让在场的人都惊叹不已。”接着,太后邀请康氏等一起看戏。(1903年8月24日,《致爱女》)

谈到这次觐见,卡尔在她的书中有如下的记述。会见开始,太后“十分友好地招呼康格夫人”。午时,由大公主等安排康氏等进餐。午餐后,慈禧来到餐厅,招呼康格夫人等去看戏。卡尔写道:“我刚到宫里那天没有邀请别的客人,演员是专为我们召来的。太后坐在御包厢的红柱廊子上一把蒙着黄缎子的椅子里。皇上坐在她左边一张黄凳子上,这在中国是尊位。康格夫人和我在太后的右边,皇后、众公主和女官们都站在周围。这戏我们一点都听不懂,只能看看动作,不过因为新奇,也就觉得有趣。两三幕之后,康格夫人站起来向皇上、太后和公主们道别。这之后我陪着她(指康格夫人)走到外面的一个院落,同她分了手。”卡尔留在宫中继续画像。

事后,康格公使8月22日致函内务府,说明康格夫人收到由内府送来的皇太后赏赐的兰花四盆,卡尔收到太后赏赐的苹果四盒、菜二盒,转达二人的谢意。(《档案史料》)第八次:1904年4月

此次进宫是哪一天,有两种说法。一说是4月9日,一说是4月19日。

康氏说,卡尔画像完成后,1904年4月9日,慈禧邀请外国公使团的公使夫人和参赞夫人一起前往观看。“太后相当随意地接待了女士们。她端坐在接待室的宝座上,跟大家打过招呼、客套一番后,太后请我们去看画像。离开接待室前,太后回头对我说,我这段时间对她这幅肖像一直很有兴趣,希望我会感到满意。太后甚至说,她打算把这幅肖像送到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然后把她转赠给美利坚合众国政府。”(1904年4月9日,《致妹妹》)

卡尔在其书中说:“离4月19日还剩几天的时候,我请求太后允许康格夫人届时前来看画。她立即同意了。请柬通过外务部发出去,不仅发给了康格夫人,还发给了各国公使馆的公使夫人和一等秘书夫人,请她们4月19日前来宫里。”据卡尔记述,这幅画像于1904年6月15日在圣路易斯博览会美术馆开箱并举行“揭幕礼”。博览会结束后,运往华盛顿,“中国公使梁诚阁下在他秘书陪同下将它正式赠送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先生代表美国政府接受了下来”。

康氏因推荐卡尔有功,获得奖赏。据《美国驻华公使康格为谢夫人因引荐卡尔受赏事致庆亲王奕勖函》中云:“本月(指六月——引者注)初十日有贵部中大臣来馆向敝内眷云:前荐往大内之丹青柯女史所绘之件已告竣。其所绘就者均称圣意,故蒙皇太后特赏宝星一座,并迭赏银两及贵重品物。等语。敝内眷敬悉。皇太后素擅丹青,既经于所荐之女友,谓其颇有才能,善于绘事,自非虚誉。并于内廷留宿之日,款待格外从优。是以请本大臣转请贵亲王,将此感激之忱代为奏谢是荷。”(《档案史料》)

第九次:1905年4月1日

1905年4月1日,美国驻华公使康格离任回国前,带四名使馆工作人员觐见了光绪皇帝。康格夫人随后带着坎贝尔小姐和私人翻译觐见太后。正式行过皇家礼仪后,康氏和太后以两个普通女人身份谈心。太后授予康格夫人“女官”名号。

“我与太后道别,正要告退时,她又把我叫回去。太后的翻译把一块用鸡血石制成的护身玉佩放在我手中,说道:‘这是太后随身佩戴的,现在太后想送给你,希望你能一直戴着它渡过重洋,它会保佑你平安到达祖国的。”’(1905年4月17日,《致爱女》)

这是康格夫人第九次觐见那拉氏,也是最后一次。以后的日子里,她常回味这些难忘的会见。她的遗憾是:“繁文缛节使一个女人无法对另一个女人吐露心声。”(1906年3月20日,《致顺王福晋》)她认为,“太后陛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性格鲜明的女性之一”(1906年11月4日,《致姨母》)。

萨拉·康格《北京信札》一书的结语,写于1908年11月16日,题为《国丧》。其中写道:“今天,全世界都在为中国默哀。官方公文正式宣布大清国光绪皇帝驾崩,西太后慈禧薨逝。每个国家都笼罩在伤感之中,带着同情,请中国节哀顺便。我更是深感哀伤。我曾多次在正式场合拜见过中国皇帝,太后也在各种场合接见过我,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下的接见,我们之间培养了一段深厚的友谊。”

“太后对她的国家的认识深刻,她时常给我谈起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并对此十分感激。尽管经过各种激进的主张,面临过各种危波激流,她仍岿然不动。历史会记录下这一切,这也会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在我与这个不平凡的女性的谈话中,我注意到她热爱她的国家、她的子民,她想要提高民众的意识,提升妇女地位。”“47年来,这个精明强干的女人一直位于大清帝国权力的顶端,受到众多男性强有力的支持。在这块女性没有多少社会地位的土地上,她的成就让她的能力和才干更加耀眼。” “她的一生记载了一个女强人一步一步攀上权力巅峰的过程。”(《结语·国丧》)

作为一位有女权主义倾向的女性,萨拉·康格对慈禧太后的总体评价与当时中外人士颇不同,也与今天研究者及一般民众的观点大相径庭。但她在《北京信札》中透露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全面了解那拉氏,不无参考价值。【本文摘自:《寻根》 杂志2009年第3期 作者:郑永福】

第二篇:鲁迅眼里的美

“鲁迅眼里的美”

时间:2010-04-02 地点:二教105 主讲人:孙郁 4月2日晚7点,北京大学法学院 “品味人文·聚焦社会”系列讲座迎来了第二场。这次,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先生来到北京大学,为同学们做题为“鲁迅眼里的美”的演讲。

“鲁迅喜爱充满生命张力的美术作品,对于恬淡的、静美的东西,他是排斥的。”孙郁先生从不久前的日本琉球之行讲起,那里有很多鲁迅的粉丝——由于琉球曾在二战中受到很大创伤,人们长期生活在压抑的民族氛围之中,这和鲁迅长期生活的专制制度是相同的,所以他们更能理解鲁迅的审美角度。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鲁迅深谙世间的疾苦和惨淡,他选择面对社会现实的残酷,而没有逃避。反映在美学上,就是热衷那些直面残酷现实、不回避、喊出生命最强音的作品。比如印象派的塞尚、梵高,罗丹的雕塑,还有来自民间那些充满泥土气息的质朴的、表现出原始生命野性的作品。他喜欢中国汉代画像砖,收藏了上千件的南阳汉画像,因为他在其中看到了一种阳刚之气和质朴的力量感。

鲁迅还喜欢忧郁的美。对比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家,鲁迅的作品给人感觉明显的灰暗,甚至有人认为鲁迅的美学观是“病态的”。孙郁先生说,这是因为鲁迅面对社会心理充满绝望和迷茫,他不知道路应该怎样走,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可他又希望从失败和悲哀中走出,因此他在绝望中呐喊。正如孙郁先生曾在书中写道的:“鲁迅就是这样

第三篇:我眼里的家乡变化d[范文模版]

农村不在是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过去的土坯房逐渐被整齐高大的砖瓦房代替,最近几年又有不少人家盖了2层小楼。这应该是我们村里最大的变化了吧!接下来变化最大的要属村里的道路,村里的道路基本实现硬化。交通是一个村子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所以不用说也应该知道道路的变化对村子的影响了吧!下来就该是我们的文化活动广场了吧!那里每天下午都有人在打篮球,你能想象到村里男人打球的样子吗?学生放假了,那里就更热闹了。喜欢运动的女人则聚在广场上跳舞,即使冬天人也不少。这个广场也让放假在家无聊的孩子有了去处,所以别提它的益处有多少了。再说说这村里的人吧!现在人们追求的不再是万元户而是十万元户,他们逐渐意识到干农活虽然累点,但只要好好管理,收入一点不比城里的人差。我们村现在虽然也有出去打工的,但不是很多,大多是拥有的田地少或果树正处于幼苗期农业不能作为主要家庭收入,但他们一般不会家里两个大人都出去,妻子会在家里照顾儿女。最后说说教育吧!人们早就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人们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供自己的儿女读书,现在家里有大学生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个别的家里还有研究生。这几年孩子教育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不少家长从小学开始就把孩子送到县城里的学校读书。

第四篇:评《一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的心理变化

评《一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的心理变化

凯特•肖恩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作家。其大部分作品都在着力表达对受压迫女性的同情,在男性主宰的社会中,竭力将女性从社会的边缘拉到社会的中心。《一个小时的故事》创作于1894年,故事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患有心脏病,当亲朋好友听说她丈夫出差火车出事时,都担心她会受不住刺激。然而,当她一个人回到自己房间时,她感觉到的却不是悲伤,而是莫名其妙的连自己都感觉害怕的欣喜。然而当她沉浸在对未来自由的憧憬中时,丈夫却突然出现。这一次,她未能承受丈夫活着的打击,即刻倒地而死,医生却诊断说是由于高兴所致。在主人公的悲——喜——悲的情感交替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女主人公的意识变化。

一、主人公对于婚姻生活的顺从

作者肖恩生活在19世纪后半期的美国, 虔诚、贞洁、服从、温顺是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也是女性要获得所谓幸福婚姻和生活所必须遵守的准则。人们过多地关注了男性的感受而忽略了女性作为人的基本的精神诉求。这一点在小说当中也有描述。表面看来,马拉德夫人拥有一个女人当时所想要的一切:丈夫温柔亲切的爱抚,亲朋好友无微不至的关怀,经济条件似乎也不太差。那么,她还需要什么呢?

在得知丈夫去世时,她也近似绝望地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嚎啕大哭。社会使得这样一个女性在婚姻当中顺从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虽然她只是“有时爱他。更多的时候,她并不爱他”。

二 女权意识的逐渐苏醒

与大多数妇女所不同的是,马拉德夫人没有在丈夫死后过多地考虑自己以后生活的艰难和凄苦,以及没有依靠时的无助。相反,她却看到了丈夫死后自己即将获得的无拘无束的自由。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由,自由,自由!”自由的种子在马拉德夫人的心中肆意地生长着,这种生长拒绝了一切的阻碍,这种自由感使得她已经毫无退路。她已经不可能再回到以前的生活当中去了。

当众多女性都起来反抗社会所赋予的女性的传统的家庭妇女的角色时,她们尝试了自由的爱情,结果却发现自己被爱情利用了;如果她们选择了婚姻,则会发现自己被牢牢地困住了。马拉德夫人正是陷入了这样的婚姻。她曾经爱过自己的丈夫,而且,丈夫也是爱她的,因为她认为丈夫的手是“温柔的亲切的”。她不想伤害他,因此在丈夫活着的时候,她极力地压抑着自己,尽量去做一个好妻子。因此,我们并不能也不应该怀疑马拉德夫人对于婚姻和丈夫的不忠。

现在丈夫去世了,对于丈夫去世,马拉德夫人略显不近人情的淡然并不能说明她是一个坏女人或对爱情,婚姻以及家庭的不忠,她只是太渴望自由了。她就像一只久困笼中的金丝雀,每天望着窗外,演绎着别人的快乐,欣赏着别人的自由,而自己始终是没有勇气和能力飞出牢笼的。当有一天它发现,笼子的门开了,它看到的大概只有天空和自由的幸福,而不是主人的不舍或无奈。

因此,对于马拉德夫人的行为,我们不应有任何的职责和非难,她只是想要从婚姻中摆脱出来去寻求自由,寻找自我,这与女性对爱情或家庭的忠贞无关,在她看来,精神的解放远远胜于物质的丰富。她不在乎由于丈夫去世而导致的物质贫困,亦或精神孤独。她唯一的渴望就是不再生活在夫权的控制之下,不再遭受婚姻,家庭的束

缚。而且就在这一个小时里,她也确实感到了自由的可贵和难以抗拒,而这是值得她用生命去换取的。

三 自由理想的破灭

匈牙利作家裴多菲曾有诗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马拉德夫人对于自由的追求超过了爱情,超越了生命,因此,丈夫突然地起死回生击碎了她关于自由的所有憧憬,也摧毁了她对于生的渴望。她将再次回到从前那种没有自我,没有自由的生活当中。这是她在觉醒之后的不能承受之重。因此,丈夫的死换来了她对生的希望,而丈夫的生为她带来的却是死亡。

四 结语

关于马拉德夫人的死,医生的关于因丈夫归来而过度喜悦的结论显然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她刚刚对未来有了期望,在还没有来得及享受自由之时,丈夫的归来彻底击碎了她的美梦。自由的丧失最终使得马拉德夫人选择了死亡。悲伤——解脱——喜悦——绝望的心路历程在一个小时内得以充分的展现。这样的情节也正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处的受压制地位以及女性是男性附属品的不公平待遇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第五篇:我在父亲眼里作文

我在父亲眼里作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在父亲眼里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我在父亲眼里作文1

人生就像一场戏,不论道具如何更换,不论布景如何变幻,舞台中央,我提起裙摆翩翩起舞,而你一直是角落里默默关注我的父亲。纵使我一次又一次地转身,你的双眼仍紧随着聚光灯移动,从来都是这样温柔,从来都是这样坚定,从来不想改变角色。

我是你的女王

当我初来到人世,你欣喜若狂,把我亲了又亲,高高地举过头顶,似让太阳神为我加冕。我,是你的女王!你买来最漂亮的衣服,将我粉嫩的身躯轻轻包裹,笨拙的大手小心翼翼地为我系上纽扣。兑奶粉、换尿布、擦粉扑,忙碌了一天后,你枕在买给我的玩具熊上睡着了。梦中,你正逗着我“咯咯”地笑……忽然,我极轻微的一声咳嗽就将你唤醒,你像接到圣旨似的奔到摇篮旁,轻柔地晃着。确认我已睡后,你打算回去,但刚走了两三步又折回来了,将我抱到你的大床上,让我依偎在你的怀里,这才放心地睡去。你的嘴角上扬、上扬,应该是受到女王褒奖了吧……长大后,在母亲零零星星的叙述中,这些画面在我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

我是你的“优乐美”

记得有这样一段广告词:我是你的什么?你是我的优乐美啊……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心……也许你并不知道“优乐美”是什么,但你早已真真切切地将我捧在手心,给我温暖。我在一次骑车上学后告诉你:骑回家时犯困,于是我就闭着眼睛,任自行车向前滑行,一睁眼,自行车已歪向路边,身体向左猛一倾,重重地摔在了路旁……我把这次经历权当特技表演卖弄给你。你神情严肃,立刻低头查看我的手臂,纤弱的手被你宽厚的手掌握着。奇怪,似有一股暖流从手上滑入我的心涧。你用一个手指头戳在我的脑门上,再也不允许我这样。后来,听妈妈说,你当时心疼得直想哭。我问为什么我不知道,妈妈说,他能当着你的面哭吗?哦,你不能当着我的面哭,只任由我在考试失利后,倚着你驾驶室旁边的座位放肆流泪。车窗紧闭,熟悉的温度让眼泪也变得暖暖的。你没有追问一个字,你只想把我捧在手心,在不经意间温暖我,无论喜或悲。

我是你的全部

你至今也不曾对我说过爱,就这样默默看着我:看我得意时,喜笑颜开的脸颊;看我任性时,胡搅蛮缠的拳头;看我生气时,嘟得圆鼓鼓的嘴巴;看我伤心时,拧得皱巴巴的眉头……你说我百看不厌!一次,你去医院检查身体,有种细胞特别少。你担心自己快离开了。你不再托起我的腋窝旋转,不再咧着嘴和我傻笑,不再用胡须扎我的脸。更多的时候,你愿意看着我蹦蹦跳跳。你说我像蝴蝶、像花朵、像小鸟……像,不,我就是你的全部。妈妈说你大可不必这样担心,补补身子就好了。我知道,你并不是一个胆小的人。剧场的帷幕拉起又放下,再拉起再放下。角落里坐着一位父亲,他乌黑的眸子看着台上的女儿,专注、用心。他透过她看到了全世界……

我在父亲眼里作文2

我在父亲眼里,究竟是怎样的?说实话,连我自己都不甚明白,有时是乖巧可爱的,有时是倔强任性的,甚至有时可父亲在我眼里却是不可侵犯的,哪怕有时,我怨恨他。

6岁

当我把小学第一次考的试卷,战战兢兢地呈交给他时,心中充满了恐惧,而他,只是冷漠的看了一眼,随即,抛下试卷,目光对视着我说:“我就知道,你拿不出好成绩,简直是个没用的废物。他说的不徐不缓,仿佛这件事对他没有影响。之后,照常出门了。我却蒙着脸,哭了,父亲的话,如箭般扎在我心上。

这时,我已明白,在他这个父亲眼里,软弱而无能的自己,一个拿不出好成绩的废物。

16岁

这一年,我中考落榜了,沮丧又失落的我,去网吧疯玩了几夜,在虚拟世界里得到了充分地满足,当失魂落魄的我,跌跌撞撞地回到家时,父亲的一个耳光把我打醒了。顿时,脸上一阵又一阵的疼痛。这时,耳边传来他的怒吼:落榜了,就许你堕落了吗?老子告诉你,我还没死呢,给我复考,混帐东西。16岁的`我,依然受他掌控,他对于我而言,依然是不可侵犯,我咬了咬嘴唇,竭力忍住的泪水,还是留了下来。

这一刻,我在父亲眼里,又有了一个新的代名词:混帐东西。

26岁

由于我的感情失利,终日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于是,请了个长假。可这又有什么用呢?天天喝的醉生梦死,神魂游离,终于,因酒精过度,昏迷了。这时,是他,我的父亲,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醒来的我,呆呆地望着他,过了半响,他说话了,声音明显的嘶哑,不如以前的浑厚。就在这冥冥之中,我仿佛明白了什么。突然,抱住了父亲,像孩子般号啕大哭。

女儿6岁

你把进人小学的第一次考卷给我看,我看了,很欣喜。虽考的不尽人意,但足以证明你的诚实,不会欺骗爸爸,可我必须像赶鸭子一样,把你的赶上去。所以,爸爸选择了冷漠,当时你一定认为爸爸不看重你吧?傻孩子,爸爸是为了让你读好书啊,我不想你的将来跟爸爸一样啊,我相信你一定能越挫越勇,在爸爸心中,你一直都是顶呱呱的女儿16岁

女儿,爸知道落榜了,你难过,可我的心也一样揪着疼啊。但,你也要明白,人生总要有点波折的,一次失意算不得什么,重要的是人不能因此而消沉啊,所以,爸决定了,让你复考,爸相信你一定能成功的。上次打了你,还疼吗?爸在这,给你说对不起了。

女儿26岁

这么多年过去了,女儿,你长大了,爸也就老了。然而,爸还是很担心你。听说,你感情出了问题,爸不想你受的伤害,可处于这个阶段的你,是必须淌入这个漩涡的,这次,爸希望,你自己能走过这个坎,可当我看到昏迷在地的你,才意识到,你的羽翼虽丰满了,可还需要爸爸指引着你啊。

26岁的我,对于女人来说,已是一朵即将凋谢的花,可对于父亲而言,却还是个孩子。有了父亲在身边,我终于淌过了这场漩涡。这次,不经意的发现父亲写的日记,让我有种莫名的酸楚,也更加促使我要让父亲安享晚年。

因为,他是那么如始至终的爱我。

我在父亲眼里作文3

我想逃离这种充满失败感且令人窒息的空气。我想逃避众人可怕锐利的目光。但在我心灵深处最不想的就是看见爸爸对我失望的表情,所以我不顾一切地向前跑,直到再也跑不动,趴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缠绵的春雨在得意地下,风和雨在一起吹拂过来,可我怎有心情享受这份失意。我双眼早已哭得红肿,但泪依然夺眶而出。泌香的丁香味似乎有意地钻入我鼻孔,我这才抬头注意到它。这是爸爸亲手种的丁香树,细细碎碎的枝条上,挂满了一串串洁白的丁香花,沐浴在雨露中,更显万分娇白,美丽动人。我不禁脱口喊道:“你知道吗?丁香,我羡慕你,你在爸爸眼里该是多美啊……”喊完竟呆呆地凝视着花姿,陷入深深地回想。

“女儿,不要害怕,爸爸就坐在下面为你打气,加油。”爸爸笑得格外灿烂迷人,可这笑容更增加了一份紧张感,让我忐忑不安。期待的目光对于我更是无形的压力。我明白,我也该为自己争口气,唯唯诺诺的我从没为家里争过光,也没让爸爸为我骄傲过。幸运的人都是幸福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悲痛。上到演讲台,我居然结巴得没能吐清一个字,眼前迷蒙一片,手心急得冷汗直冒,台下的议论声犹如四面楚歌向我袭来,很快地我被吞噬了。失败令我无地自容,顿时间我意识到爸爸还在台下看着我,我在他眼里已彻底地成为失败者,再让他丢光颜面的情况下,我选择逃跑。是的,我不想承认,但事实就是如此。

从小到大我都很平凡,胆小怕事,或许在爸爸眼里我早就被定格了,无论做什么事都显得渺小苍白而无力。

雨渐渐地大起来,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却分明有种声音在呼喊我,很熟悉,没错我肯定是爸爸的声音,但这次我不打算在逃跑只是低着头坐在石凳上。爸爸把手轻轻放在我头上,叹了一口气:“傻女儿,没事的,不要为过去的事伤心。”一切都很自然,爸爸就静静地陪我坐着,他没说什么,只是仰望着丁香花若有所思。我呜咽着问了句:“爸,你女儿很没用对吧?总是让你失望。”爸爸没直接回答我,却微笑的指着丁香问:“你看丁香很漂亮,你认为是吗?”我默默地点了点头。爸爸接着说:“可他在我眼里却很平凡,他比不上我的宝贝树呢!”我既惊诧又好奇地问:“爸,你还种了棵宝贝树比丁香更美的?”爸爸扑哧地大笑起来,然后又把手放在我头上开心地说:“傻女儿,那颗宝贝树就是你。爸从你小看着你大盼着你长,你在爸眼里是最特别的,是无可取代的重要啊!你要记住面朝大海,春暖花自开,爸希望你能开心的成长。”此时,我那颗脆弱的承受不了太多爱的心早已有种崩塌的感觉。我注视着爸爸的笑脸许久许久,热泪如潮涌般滚下来,滑进嘴里,甜甜的有涩涩的很叫人心绞。

我在父亲的眼里看见了一个充满生机的自己。一花一世界,是爸爸让我感动鼓励着我从一个阅书观花的读者真正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主角。一个会用小声点缀今天,用歌声冲破黑暗的自己。我憧憬着我开花的那一天,我相信父亲的眼里将会有一整个春天。

我在父亲眼里作文4

经历了严寒而又漫长的冬天,春的脚步终于迈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

春的第一缕阳光从东方喷薄而出,积压了一个冬天的父爱瞬间温暖了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灵。

迎着那金缕衣般的光线,允吸着久违的甘霖,樱花也在枝头探出了脑袋。然后一夜间将粉嫩的花骨朵铺满了整个枝头。

在樱花树下品茶是惬意的,但我更爱随阳光一起懒洋洋的享受这个午后。面前若有若无的热气氤氲着上升,与阳光缠绕着,仿佛老朋友般,诉说着往事……

此时的樱花已全然盛开,望着满枝的红晕,让偶尔飘然而下的花瓣掠过指尖。或轻嗅,或把玩,不时翻一下桌上的书籍。洋洋洒洒的光辉也为这里的一切镀上了一层金装,严肃、庄严却又有些若即若离的忧伤。

轻微的脚步声从身后响起,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与懒散,带来的风摇落了几片樱花,桌上的茶也附和般的漾了几圈涟漪。

“怎么没有出去呀?”我自然的脱口问道。“没什么。”父亲做在我面前淡淡的说着,“今天有些累。”我看了看他,以一贯的口气说:“累了就去睡会嘛。”又把视线集中到书上了。良久,父亲才悠悠地吐出一句:“再坐一会。”

我也没再说话,周围有安静了下来,有那么一会儿竟连一丝风儿也没有。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吹来了一阵风,随着这阵风,传来了一句“记得你小时候还撒着娇要我抱,转眼就已经这么大了。”这句话让我再次注意到了父亲的存在。我本来想说“人总是会长大的”,但当我看见那刺眼的白发时,我觉得这句话是那么的难以启齿。

父亲并没有望着我,只是注视着樱花树,却又仿佛穿透了它,看着远方,诉说着往事。听着那些平淡的叙述,有没有记忆的,有模糊记忆的,也有记忆深刻的。内心不禁泛上一层酸楚。我想这就是亲身经历与听故事的区别吧。亲身经历后的回味更能体会当时的快乐而更加悲伤,听故事只是随作者希望的结果发展而已。

“我记得你老是骑在我脖子上,调皮的弄乱我的头发,兴致勃勃地找着白发,然后又将它们一根根除去,以为这样我就永远不会老了。”暗淡的眼神下闪烁着不明的兴奋与渴望,既而又如昙花一现般消失了,喃喃道:“这棵樱花树眨眼间就长这么大了。”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似乎更消瘦了,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长长的,一直绵延到我的脚边。我第一次觉得父亲如此孤寂,第一次如此不知道所措,就如小时候一害怕总拉着父亲的手一样,现在的我该如何抚慰这种不安呢?

樱花飘落,搅动了冰冷的茶水,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我跑上去,拉着父亲的手,喃喃道:“我永远是你眼里的孩子。”让夕阳将我们的影子拉向远方——永远。

下载慈禧在美公使夫人眼里的变化[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慈禧在美公使夫人眼里的变化[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HR眼里的面试在何时开始

    四大技巧助你成功面试经历要标明你经历过的单位、从事的主要工作,如果你的经历太多,不好一一列出,也可以把近期经历写得详细些,把初期参加工作的经历写得简略些。尤其是近期的工......

    鲁迅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人

    鲁迅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人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

    在员工眼里的印象励志文章

    一个企业励志文章的阅读群体无非有两大类。一类是企业自身的干部和员工;一类就是借鉴者,譬如同行或者其他,借鉴优秀企业的励志文章,来取长补短,充实自己。但总的说来,阅读的主体还......

    祖国在变化

    祖国在变化 时间如车轮在飞转,祖国正在崛起,科技不断在创新,祖国迎来了它60华诞。6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这头东方巨龙开始慢慢苏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起家乡的变化,那可是三......

    家乡的变化田美花

    家乡的变化 方召中心小学六(2)班田美花 随着时间的流逝,眨眼间在广东呆了六年了,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回家来喽。这一回来,家乡的变化令我惊诧。 到了车站时,我背着满袋子的玩具,心想......

    在优秀男人眼里,好女人都是狐狸精

    在优秀男人眼里,好女人都是狐狸精 古往今来,最能打动男人心的是那些既妖又媚的女人。如果一个整天一本正经高谈阔论正襟危坐的女人,毫无风情可言,品之如同嚼蜡,何来妖?何来媚?何以......

    从严治党 变化在身边

    从严治党 变化在身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xxxxxxxxxxx,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站在这里参加“从严治党看变化”的演讲比赛,我感到十分荣幸和激动。......

    五年级家乡在变化

    家乡在变化 张畔镇中心小学五年级(1)钟楠 我的家乡在子洲县钟硷。那里以前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公园,没有宽阔的马路,汽车也很少。可是最近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我曾和爸爸妈妈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