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人

时间:2019-05-13 08:2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迅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迅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人》。

第一篇:鲁迅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人

鲁迅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人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摘自《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在“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名单中,内山完造算是很重要的一位。内山完造出生于日本冈山县。1917年在上海开设内山书店。十年后结识鲁迅,向鲁迅销售了近千册日文书籍,代理发行鲁迅著作,为鲁迅提供秘密庇护。鲁迅去世后,内山成为鲁迅治丧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并对鲁迅家属多方照顾。其后他毕生宣传鲁迅文学作品,从事中日友好活动。195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国庆观礼时突发脑溢血病逝,安葬于上海万国公墓。内山完造作为鲁迅挚友,与其相交十年,经常目睹鲁迅的音容笑貌,聆听鲁迅的思想教诲,对鲁迅的了解不能说不深厚。因此,他对鲁迅的记录《我的朋友鲁迅》也就弥足珍贵。

内山完造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活中的鲁迅形象。在他看来,鲁迅首先是一个爱笑的人,“经常笑,不是微笑,而是哈哈大笑”;鲁迅是一个温和慈祥的父亲,“每天都会拿着颜色漂亮的赛璐珞玩具回家,而且手上的玩具还不停地变化着”;鲁迅也会轻信流行的谣言,当时江浙沪一带流行吃一种可以补身体的虫子,他也曾在火柴盒养过两只,后来因为太肥而丢弃。鲁迅也有自己的顾虑,他会问内山完造处还有多少他的存账,因为即将与人打笔仗,一仗下来会得罪人,打掉半年的伙食费;鲁迅也有自己的恐惧,濒危时医疗抢救已经失去作用,他会恐惧地问内山完造:“我的病怎么样了?怎么好像不起作用?”总之,在他笔下,鲁迅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真正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有血有肉,才让人觉得格外亲切。

实际上,今日的鲁迅,早已不再是过去政治塑造下“横眉冷对”的革命家形象。研究者们一直在进行着将鲁迅请下神坛,还原为人的努力。

由此我们知道,鲁迅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有大公也有偏私,有高尚也有狭隘。尽管如此,内山完造给我们提供的鲁迅形象仍不多余。尤其是内山完造本来就是作家,往往能用有限的词句精确地概括出鲁迅的一些特征。比如他记录到,当蹒跚学步的周海婴呼唤在书店看书的鲁迅回家时,鲁迅透出的是一副“幸福的烦恼样”。诸如此类传神的描写,“有血有肉”亦不足以形容,简直可以说让一个鲜活的鲁迅跃然纸上。阅读到此,读者脑中会很自然地出现那样一幅场景,想象出鲁迅当时的神态,联想到当时鲁迅温和而慈祥的样子。当然,内山也不只是记载鲁迅在生活中的世俗和温情的一面,也不忘记录鲁迅的“硬骨头”和“先知者”形象。这两种形象,对我们读者而言比较熟悉。比如他回忆鲁迅得知杨杏佛被杀时,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吊唁,视死如归,坦然出门;回忆鲁迅拒绝他的学生帮其取消国民政府的逮捕令。他反复写道,鲁迅经常对他说,担心中国将来会变成阿拉伯一样的沙漠,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他必须战斗;记起鲁迅无数次激烈批评中国人马马虎虎的态度,批判中国的国民性。“硬骨头”和“先知者”的形象,与生活中温情世俗的另一面互相配合,看似矛盾却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鲁迅。

与许寿裳的《亡友鲁迅印象记》相比,《我的朋友鲁迅》只记述鲁迅的只言片语,略显不够系统,给人支离破碎之感。但是从某种程度上,内山算是鲁迅的知己,因为他在本书中,还算比较恰当地呈现出鲁迅在那个时代下,对中国未来的那种深刻忧思。内山也毫不掩饰地在书中表达自己对鲁迅的崇拜之情,认为这位中国的“民族魂”的人格无比崇高伟大,与自己的“渺小”形成强烈反衬。因此,他虽然描写了世俗生活中鲁迅的种种,却仍然是以一种仰望的姿态写作。实际上,内山完造正是鲁迅光环的最初制造者之一。他笔下的鲁迅,虽然有血有肉,仍然不脱那种“高大全”的导师形象。

在美国,有一句流行语:“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胡适、蔡元培、章太炎、林语堂、郁达夫、陈寅恪、陈独秀、瞿秋白、钱玄同、茅盾、梁实秋、许寿裳、刘半农、许羡苏、成仿吾、宋庆龄、史沫特莱、内山完造„„这些响亮的名字,构成了鲁迅的朋友圈。

鲁迅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就在于,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曾面临着被尊崇、被误读、被赞美、被诅咒的命运。

鲁迅一直将瞿秋白视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在鲁迅的日记和函件中,细心地读者一定可以经常看到瞿秋白的笔名,如“何凝”、“维宁”、“宁华”、“它兄”等。在瞿秋白最困难的时候,鲁迅给予他无私的帮助,使瞿秋白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蔡元培与鲁迅的关系,正如郭沫若所说,蔡元培“对于鲁迅先生始终是刮目相看的”,“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是尽了他没世不渝的友谊。”作者在书中认为,“此言很有见地。无论在行政关系上,还是在人情世故上,后学者鲁迅都有责任、有义务为蔡元培所托效力。但是,鲁迅后期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岂止是没有做到,他对蔡元培还心生怨恨。”

以鲁迅的性格,很不易与人相处,在鲁迅一生的朋友圈中,许寿裳算是一个知己。鲁迅与许寿裳的友谊,与学问大小没有关系。许寿裳的思想不及鲁迅深刻,文学成就也没有鲁迅高,但二人之间有着兄弟之情,就连许广平也叹之是“求之古人,亦不多遇”。

《鲁迅的圈子》从鲁迅的交际圈着手,以鲁迅各个时期不同的会客厅为独特视角,让鲁迅的各色朋友粉墨登场,他们是鲁迅的亲人同乡、他所关心的学生、志同道合的左联诸君、关系暧昧的女性,甚至是他的政敌。与不同人物的交往,让我们看到大师鲁迅的不同侧面,这里有兄长似的亲切、恋人般的痴情、朋友式的体贴、战士般的愤怒、革命者的凛然,这些不同的侧面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立体的鲁迅,栩栩如生,宛如亲见。也可以让读者看见民国时期的政治风云、文坛争斗、社会生活。

第二篇:我眼里的鲁迅

我眼里的鲁迅

初次与鲁迅邂逅,是在我念小学的时候,也就是看见那个刻在课桌上的“早”字的时候。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的生命里有了鲁迅这个词。

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断断续续的会出现一些他文章,于是我们开始被动的去读他的文章。读他的文章,开始的时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很多的语病,一点也不通,实在无法阅读。所以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不愿意去读他的文章的,更谈不上喜欢他的文章了。但是对于我们学习来说,因为它是课本课文,必须要学习的,也就要读懂鲁迅想要在文章中表达什么想法,传递什么思想。很不幸的是我们很难读懂其中的含义,然后老师就一段一句一词的给我们讲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这种灌输式的学习下开始慢慢对他有所认识了。而后,由于强烈的好奇,我尝试去读一些其他的作品,去读他的《野草》、去读他的《朝花夕拾》、去读他的一些杂文,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对他有了些认识。到了大学,选了孙晓忠老师的《鲁迅与当代中国》,通过孙老师对鲁迅的一些分析之后,就更增加了我想要深入去了解鲁迅的想法。

还记得,曾经的我,迷恋巴金那过人的真挚,屠格涅夫那精致的忧伤,冰心那欲语又停留的柔婉,三毛那浪迹天涯的寂寞,席慕容那韵随情发的优美,普希金那夺人心魂的热烈。然而现在,我却喜欢上了以前并不了解的鲁迅,因为他优美的散文,因为他尖锐的杂文,因为他幽默的语言,也因为他的良知,也因为他的执着,因为他的孤独。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看过了事态的苍凉,读过了事件的辛酸,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

每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都会产生一大批英雄,都会有一大批关注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百姓,而鲁迅就是那个时候的英雄,他就是那个关注百姓的人,就是那个关注中国发展问题的人。对于那个遭受列强瓜分、封建统治还未褪去的年代,鲁迅认为是因为是国人身体上的弱,才会让列强欺压。所以他决定想通过医学强壮国人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他到日本仙台学医,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自从在学堂看了电影后,看见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那些中国人看见自己的同伴被枪毙,还拍手欢呼的情景,鲁迅先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受伤,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他发现,无论他的医术怎样高明,所救治的只能是人的肉体,只能使国民变得强壮,但是并不能唤醒中国人的麻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给俄国人看客。因此鲁迅先生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于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灾难深重的年代,为了拯救阴霾笼罩的旧中国,鲁迅先生沉思着、探索着,“众人皆醉我独醒”,做出了坚定的选择,用笔来代替手术刀,摘除中国人封闭头颅里思想的毒瘤。他弃医从文,拿起了他的笔,用文字去揭露丑陋的社会,用文字去唤醒麻木灵魂。

鲁迅从以“鲁迅”为笔名写下中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这些为中国文化留下了一大笔宝贵财富,也给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绚丽。

他的很多作品中的人物,我们都能从现实社会中找到原型,他的目光集中在社会最底层,正如他自己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他的作品,并不会给人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也不是那种只具有观赏性的感觉。只要你慢慢的品读,你会从字里行间中看到那颗关注民族命运的心他的作品中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阿Q、祥林嫂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面对恶的社会现实,黑暗的封建礼教,幸灾乐祸而又无同情心的人们,注定了这些人最终都只有走向悲惨的结局。鲁迅对他们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有的人认为,鲁迅的作品太尖锐刻薄,其实不然,他的作品是深刻的。唯有这种深刻,才显其犀利,凝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文风;唯有这种深刻,才见其揭露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时的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唯有这种深刻,才能写出“如匕首,如投枪”式的文章直刺敌人的心脏;唯有这种深刻,才会使他拥有血荐轩辕的满腔热血,俯首甘为孺子牛,也正因其深刻,才会在其文中显怒目金刚式的大爱大憎!

正如有人评价的一样,鲁迅先生的笔投枪,是匕首,他用它去刺向社会那阴暗的一角,刺到反动派的痛处,用它揭露人性的丑陋,他不顾那些黑暗势力对他的威胁,依旧抨击着那个社会,“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就是毛泽东给他的评价。

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杂文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散文集抒情、叙述、议论于一体,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

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作了一生的战士,他用自己的笔尖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

正因为鲁迅轩昂不屈,才招来更多的忌恨与敌视,遭遇更多的明枪暗箭,成为众矢之的;才难以从他那里找到丝毫的奴颜与媚骨;才能在万马齐喑的世界里树起一座丰碑,成为中国的脊梁!才能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里,撑起我们中华民族的大旗奋力呐喊,铸就不屈的民族魂!

但是,现在我们感到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因为在今天,孔乙己们复活了,“资本家的乏走狗”们复活了,阿Q们复活了,祥林嫂、华老栓、润土们复活了,那些“体格茁壮的看客们”也复活了。那些曾经被其攻击、痛斥、讥讽、怜悯的人物又一次复活了,鲁迅的存在,让他们感到恐惧、惊慌、卑怯,甚至无地自容,所以鲁迅会遭到排斥,鲁迅的“生存”遇到了挑战。没了鲁迅的今天,人们会在开心笑声中忘却了现实的不公和苦痛,但也会在笑声中渐渐地麻木、渐渐地变傻......鲁迅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昏迷着的人们已经听不见他的怒吼,已经看不见他的悲愤。我们所能看见的,只是越来越麻木和奴性化的人们。一天一天的,在像木偶一样的进化着。堕落着。

历史是一面抽象的镜子,当我们用带有时代偏见的狡黠去回望那些悠长模糊的过往,也许谁都有权对它们提出种种尖刻犀利的怀疑,或者是大胆的假设。只是,我们有多少把握自己真正地了解了他。

当今中国仍需要鲁迅,最近30年来,我们的祖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的生活开始走向富,裕,但是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国民的精神变得麻木了,社会道德开始走上滑坡路,一切以市场利益最大化为标准,一切向钱看,于是才会发生许多与道德挂钩的社会问题。如“小悦悦事件”、搀扶老人被诬陷、”地沟油“、”瘦肉精“等等很多问题。所有的这些现象表明,需要鲁迅这样的人来唤醒国民,来唤醒社会良知,来优化道德的良性发展环境。从这点看,当今中国仍需要鲁迅。

这个社会普遍存在一个现象,许多人拿着百姓的钱去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但很少为百姓做实事,甚至做一些让百姓感到心寒的事。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的社会还是需要鲁迅笔下的那种人:“中国从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哪怕是为独夫作家谱的正史都不能掩盖他们的光耀„„”

我们应该要学会鲁迅看问题的思维,去看待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看到它们的本质。如果每一个受过基本教育的知识分子都能领悟到鲁迅思想的价值,中国社会就真正进步了。只要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没有完成,鲁迅的价值是永存的。

鲁迅不是伟大而是伟岸,他是中国人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鲁迅不是神明而是精灵,他是中国人的高尚品质的结晶,是中国人的灵魂的坐标。

也是因为如此,鲁迅也有彷徨,也有寂寞,也有孤独,也有愤懑,也有灰心,也有苦痛,也有悲悯,也有无奈,也有固执,也有浪漫,也有沉寂,也有空泛,也有困顿,也有激动乃至偏激,也有失望乃至绝望。

但,鲁迅永远是鲁迅。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先生就是臧克家所说的那个人,用自己不朽的文字,唤醒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尽管这个孤独的背影已经渐渐的走远了,尽管这个一生阴暗背影已经模糊了,但是那个“民族魂”留下了,不只是存在于他的年代,也会传到以后去。

第三篇:鲁迅眼里的美

“鲁迅眼里的美”

时间:2010-04-02 地点:二教105 主讲人:孙郁 4月2日晚7点,北京大学法学院 “品味人文·聚焦社会”系列讲座迎来了第二场。这次,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先生来到北京大学,为同学们做题为“鲁迅眼里的美”的演讲。

“鲁迅喜爱充满生命张力的美术作品,对于恬淡的、静美的东西,他是排斥的。”孙郁先生从不久前的日本琉球之行讲起,那里有很多鲁迅的粉丝——由于琉球曾在二战中受到很大创伤,人们长期生活在压抑的民族氛围之中,这和鲁迅长期生活的专制制度是相同的,所以他们更能理解鲁迅的审美角度。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鲁迅深谙世间的疾苦和惨淡,他选择面对社会现实的残酷,而没有逃避。反映在美学上,就是热衷那些直面残酷现实、不回避、喊出生命最强音的作品。比如印象派的塞尚、梵高,罗丹的雕塑,还有来自民间那些充满泥土气息的质朴的、表现出原始生命野性的作品。他喜欢中国汉代画像砖,收藏了上千件的南阳汉画像,因为他在其中看到了一种阳刚之气和质朴的力量感。

鲁迅还喜欢忧郁的美。对比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家,鲁迅的作品给人感觉明显的灰暗,甚至有人认为鲁迅的美学观是“病态的”。孙郁先生说,这是因为鲁迅面对社会心理充满绝望和迷茫,他不知道路应该怎样走,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可他又希望从失败和悲哀中走出,因此他在绝望中呐喊。正如孙郁先生曾在书中写道的:“鲁迅就是这样

第四篇:在别人眼里守护自己的幸福纪实故事

新邻居梁静是在春节前的最后一个星期搬来的。第一次见到她时,我正穿着一件灰色的旧衣服擦洗防盗门。“晚上的舞会我想穿那件白色的小披风……”她边打电话边朝我温柔地点头。门悄然合上时,我听到了她“咯咯”的笑声。

我突然沮丧起来。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就要到了,可我每天思考和面对的却是:要给女儿买件漂亮的打折裙子;必须提前几天买足够多的菜放进冰箱,以防春节菜价上扬;摆出贤内助的样子陪老公去领导家拜年,希望新的一年他可以升官发财……

那个春节,忍受着新邻居和她那些朋友们的歌舞升平,我的感觉糟透了。

我不喜欢梁静,因为一见到她,我就自我感觉很差。但偏偏我们会经常邂逅在电梯间,每次梁静都抹着不同颜色的口红和眼影,穿着不同风格的鲜亮衣服。“嗨,你好啊!”说这话时,梁静的笑容很夸张。我淡淡应着,内心却有种低到尘埃里的自卑。

转眼,到了初夏,上幼儿园的女儿在某个清晨坚决要穿裙子。“不行,太冷了。”“我要嘛,上星期梁静阿姨就已经穿纱裙了。”“会得关节炎!”我恶狠狠地说,然后不由分说地给女儿套上了裤子。那一瞬间,我突然想起10年前的自己,也会在4月天穿上一条纯棉长裙,摇曳生姿地走在校园里。

梁静通常晚饭后才回家,我在厨房洗碗时,常常听到她的脚步声,防盗门的声响之后,就有丝丝缕缕的音乐穿过墙壁飘入我的耳朵。这样有音乐相伴的夜晚离我有多远?它离我的将来又有多远呢?也许今后的10年甚至15年,我都不会有这样闲适的心情——做饭、洗碗、陪孩子玩儿游戏、给她讲故事、陪她睡觉已经成为我生活的全部。

我像一个被贬的公主,在忙碌里一次次回忆自己做公主时的点点滴滴。终于有一天,我对老公抱怨说:“你瞧瞧,同样是女人,隔壁的女孩儿过着天使一样幸福的生活,可我呢?”老公说:“说不定人家刚被男友甩掉,想死的心都有呢!”

正如老公所说,梁静也会有她的烦恼。因为无论是现在的她还是从前的我,肯定不会每一分钟都快乐。也许,我并没有看清楚自己的生活,正如我戴着有色眼镜看梁静一样。

第二天下班,领着女儿乘电梯时意外看到梁静。“今天回来这么早?”我问。“嗯,有点儿累。”她疲倦地说。

炒完菜,门铃响了,我打开门,看到梁静端着一只方便面碗站在我面前。“不好意思,电壶坏了,借开水冲个面。”我闪身示意她进来,她好奇地看着我家餐桌,惊讶地说:“哇,你们吃这么多菜!”“就在这儿吃点儿吧,老公刚打电话说要加班,饭菜都做多了。”我说。梁静雀跃着同意了。

吃饭时,梁静不断夸菜好吃。我好奇地问:“你不是经常去饭店吗?”她说:“是啊,但饭店的东西怎么也比不上家常菜好啊。”

第二天,梁静送了一束百合过来,大约是感谢昨天的“款待”。我俩站在门口寒暄时,女儿扯着我的裤子问:“妈妈,你为什么不穿梁静阿姨这样的漂亮裙子?”我捏捏她的鼻子说:“妈妈穿上会像老妖婆。”然后,我们三个人都笑了。

梁静转身跟我说“再见”时,她淡绿色的裙摆被风吹起,盛开成一株夏日水面的荷。这样飘逸的长裙,是我在怀孕那年就想拥有的,后来因为产后发福,便放弃了。

现在想来,并没有谁要求我穿上这样的裙子就必须像明星。我放弃自己喜爱的事物,只是因为内心的自卑,因为觉得自己再不能回到当初的美丽年华。但是,每个年龄段的女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为什么一定要回到年轻时呢?如果我在30岁时就放弃许多想做的事儿,那么50岁、60岁、70岁时该怎么办?

7月将尽时,我买了一条鹅黄色的、领口滚着奶白蕾丝花边的长裙。穿着这条长裙,我跟梁静一起去参加了自己生育后的第一场舞会——虽然我的舞步远不再轻盈,但少了年轻时的咄咄逼人,我变得成熟、谦卑且知性。

舞会散场,在回去的路上梁静说自己想出国,但感觉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学习机会。我说:“总想回到更年轻的时候是女人的心结,其实现在的生活自有值得我们感念的地方。无论何时,都要看到生活中的亮点,无论何时,想做的每一件事都应该着手去做,这样才永远不会晚。”

那一刻,我终于知道,将自己从公主变为女仆的,既不是婚姻也不是岁月,而是心态。每个人在每个年龄都有幸福的时光,阻碍我们发现这些幸福的也是我们的心态。从今天开始,如果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儿,就去做吧。这世界上总有你可以做、并且能让你快乐的事儿——它们像一盒盒等待开启的甜美巧克力一样,只等不同年龄的你我她,用满怀希望的心去打开。

第五篇:迷茫只是因为活在别人的眼里人生哲理

因为在意别人眼中的你,而迎合别人的期望,去盲目追求一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东西,从而越来越感到迷茫,失去了自我真正的想法。其实,在这些过程中你收获到的只是细枝末节,真正的收获源于为自己而活。

“怎么办?别人会怎么看我?”

……其实,如果对方并没有在乎地看你,你也不必在乎他们的看法

……那些随便瞟你一眼就说三道四的人,不 重 要!”

— ——何炅

有时候揽很多的事,只为求别人一句“你很牛”,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只会越来越累,越来越迷茫。

有时候揽过多的事情给自己的结局就是:

1、没一样做好

2、越做越不清楚自己想干啥

3、越来越迷茫

有时候,我们追求闲适安逸的生活,但是却给自己找了无比辛苦的工作。我们渴望充实自己,但是却不断怀疑自己所做的意义。试问这样的花费时间是否有意义,这般的充实是否值得,然后你是否快乐。

我总是习惯性地看别人如何做,然后说服自己,你也能的,你也可以试试的。你看他们托福都考了三次,你再考一次又能怎样。你看他们参加这个那个活动,拿了这个那个证,你也可以吧。但是是否想过这些对自己是否有意义?对于你追求的实现有没有作用?

我总算知道追求中庸其实没有什么不好,中庸不是平庸,为什么非要跟自己过不去呢?为什么非要做一些让别人牛逼却不一定让自己提升的事情呢?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重要的是我们真的从某个东西当中学到了什么,而真的不是别人的一句所谓的夸赞,也不是让什么美国大学录取委员会认为你怎么着。我们非要满足一些人的要求,然后出来的结果是自己的内心没有任何的丰富,自己的智商没有任何程度的提高。最后发现得到的只有一句“你很牛”,但是这句话说出来多么容易,真是不费吹灰之力。

我总算明白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迷茫,那么多的波动,那么多的不坚定,那么多的痛苦。学习的过程本来是愉悦的,是能提升自我的。但是如果总想着学习去迎合某些人的标准,这样多累,这样学习多么无趣。

我并不是说我们干脆不要考神马GRE托福司考BLABLA了,但是如果你从这样的准备中什么都没有学到,你在走出考场第二天发觉这个考试没有给你任何东西,这样的准备考试,这样花去的半年一年,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不能选择这样的标准:首先是我喜欢;接着是我能真正学到东西,当然是你要认为你能学到东西。

不要再浪费自己的时间“钻研”一些不能丰富提升自己的事情上了。

下载鲁迅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人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迅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泽东眼里的鲁迅(精选多篇)

    毛泽东眼里的鲁迅 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我眼里的鲁迅先生和鲁迅先生的作品

    我眼里的鲁迅先生和鲁迅先生的作品 鲁迅先生是我们大家认为我们最了解的中国作家, 从中学时代起, 教科书就把我们带入他的世界, 在不同程度上给读者心灵中留下了作者的形象,......

    别人眼中的鲁迅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

    活在别人眼里很累美文摘抄(合集5篇)

    同事说:“你看别的女子,个个穿得时髦,妆化得漂亮。你这么年轻,也该打扮打扮。别老啃书本,像个书呆子似的。”一个人说,我还没注意,说的人多了,我也开始觉得自己的衣着过于朴素了。于......

    我在父亲眼里作文(样例5)

    我在父亲眼里作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

    我在父亲眼里作文5则范文

    我在父亲眼里作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帮......

    在员工眼里的印象励志文章

    一个企业励志文章的阅读群体无非有两大类。一类是企业自身的干部和员工;一类就是借鉴者,譬如同行或者其他,借鉴优秀企业的励志文章,来取长补短,充实自己。但总的说来,阅读的主体还......

    HR眼里的面试在何时开始

    四大技巧助你成功面试经历要标明你经历过的单位、从事的主要工作,如果你的经历太多,不好一一列出,也可以把近期经历写得详细些,把初期参加工作的经历写得简略些。尤其是近期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