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在别人眼里很累美文摘抄
同事说:“你看别的女子,个个穿得时髦,妆化得漂亮。你这么年轻,也该打扮打扮。别老啃书本,像个书呆子似的。”一个人说,我还没注意,说的人多了,我也开始觉得自己的衣着过于朴素了。于是,为了自己在别人的眼里光鲜艳丽,我把买书的钱,我把周末的时间,都花在时装店、美容院、化妆品店、理发店里。
我家离公司很近,骑自行车最多用10分钟。最近,公司的很多同事买了电动车,而我一如既往地骑着我的自行车。周围很多人说:“你也买辆电动车吧,骑着又省力又潇洒。”我说:“我家离得近,没这个必要。”他们说:“你是舍不得钱吗?”说得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自己在别人眼里不是个吝啬的人,于是,我也买了一辆电动车。
同事们在工作的时候,都偷空干自己的私活。他们教导我:“你别傻了,工作嘛,马马虎虎就行了。有空做做自己的事。”于是,为了自己在别人的眼里不是个傻乎乎的人,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儿,在工作的时候干自己的事。
如果哪天,我说错了话,做错了事,那么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陷入自责之中,我怕自己的言行会伤害到别人,更怕会损害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如果哪天,有人在我背后笑或者在我面前说话吞吞吐吐,我就会焦躁不安,从各个角度去揣测别人的意思,惟恐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我觉得自己活得好累。
有一天,我向朋友倾诉我的烦恼时,朋友反问了我一句:“你是为谁活的呀?”这句话把我问懵了,是呀,我到底为谁活呀?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生活。
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投入到服装、化妆、美容上,在我成为月光族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买的很多东西,只是为了迎合别人的眼光,并不符合我的审美情趣。原本是用来买电脑的钱,我用它买了电动车。现在,为了查资料,发邮件,还得去网吧。为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我连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都搞不清了。我不想做别人眼中的傻瓜,也和他们一样,在工作时间干私活,结果年终的时候,我的业绩很差,挨了批评。在与人相处中,我把察言观色的本领发挥到了极致,别人的一言一行,甚至不经意的一个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到我的情绪。
原来,这么久我都在为别人活着。活在一个人的眼里,也许还容易。可是,周围那么多人,要活在那么多人眼里,当然就很累了。
“人,要快乐、幸福,就要活在自己眼里,做自己喜欢的事,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化自己喜欢的妆,读自己喜欢的书,想笑的时候就开怀地笑,想哭的时候就尽情地哭。何必要在别人的眼光下,压抑自己呢?”朋友说。我点点头,终于恍然大悟了。
第二篇:活在别人嘴里那么多年,你也很累情感美文
1.
大约是一个星期前,难得主动地给父亲打了个电话,更加难得地聊了二十多分钟。
父子之间平常话少,但彼此往往心照不宣。
他问我最近忙不忙,累不累。
我说忙,但没觉得累,也可能是年轻的关系,疲劳恢复得快。
父亲连说两声好,转而破天荒地挤出下面这段话,这在几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孩子,爸活到今天才真正明白,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让自己舒心快乐一点,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更别总在意他人的看法,那些东西都太扯了。
像我老了老了才发现曾经如履薄冰的那些种种,是多么的荒谬和不值一提。感觉好多光景全都花在了毫无意义的折腾和证明上,把别人的嘴堵个遍,最后搞得自己狼狈不堪。”
电话这头的我,先是诧异,后是释然。
这些话能从父亲的嘴里说出来,着实不易,甚至有点不像他。
转念一想,顷刻理解,把脸面看得比天还大的他,站在一片荒原上回眸,有这样的感慨,与其说是老了,更贴切的说,是累了罢。
2.人的争强好胜分两种:一种是跟自己争,一种是跟别人抢。
与天地奋斗,固然其乐无穷,然而因他人的看法而草木皆兵的,胜利和失败同样是短暂且虚妄,千万别回头,回头就能看到一场空。
都说人生如答卷,大家有的做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结果父亲把本来就不多的应试时间,全用来做了证明。
一路走来,若东边有人喊一句:你敢往东走吗?父亲就往东走几步;西边有人牢骚一声:不往西走算什么英雄,父亲便折返,誓要让对方看看自己往西也行。
打开这张足迹图,本有其清楚明白的生命线,却被父亲绕成了毛线团。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然而父亲有点可怜地,活在了他人的“口气”里。
结果等别人都渐渐都退回到了别人的世界,父亲便多少有些找不到自己,他甚至有点害怕这喧嚣变成了令人无措的安静。
作为儿子的我,无法抹杀他这么多年来,为家中做过的一切,更不能残忍无心地说,他为之拼搏的许多事,是毫无意义的。
然而,当一场宴席下来,你看到他一个人痴痴地坐在那里,脸上写满了疲惫,没有了觥筹交错时的笑脸逢迎,更没有了与人争论时的面红耳赤,有的仅仅是苍白和茫然,便会生发出一点心疼。
3.鲁迅把中国人的面子比喻成了清朝人的鞭子,外国人虽然很难懂,却成了很多中国人的精神纲领。
所谓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谁但凡触及到了我们的面子和虚荣,我们整个人都立马乖乖被牵着鼻子走,或瞬间做出条件反射似的回应。
这对很多被他人的看法迷掉了自我的人,更是百发百中,一抓就灵。
林语堂则更加直言不讳,在《脸与法治》一文中开篇就提到:中国的人的脸,不仅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
现而今,我们早已剪去了鞭子,但身处于社交网络中的人们,每个后脑勺下面,都自动生长出了一条评论区。
现而今,我们对脸部的生物性呵护更加看重,但仍没有什么是比点赞更好的面膜,且礼尚往来,如乡村随份子,有时为了旁人的一个眼神和动作都要揣摩半天,战战兢兢。
不知有多少人,生于广袤无垠的花花世界,囿于千篇一律的朋友圈中;
不知有多少人,在他人的一声声有意无意的闲言碎语中,左右突袭,做困兽斗,草草走完了这一生。
4.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镜中我”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
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如此想来,多照照镜子是好的,可以让自己对自己产生更加清晰的认知与把握。
然而,库利貌似忽略掉了这个理论得以成立的重要前提:镜子成像的客观与准确性。
相对于镜子来讲,人的变数简直太大太无端了,尤其是在别有意味的中国语境中。
萦绕在我们身边,有太多的随口一夸和无心一骂,亦或是有意称赞或故意贬损。你若是处处拿他人的“意见”做参考,那镜子就会被上了雾气,越照越没自我,越照越朦胧。
有人问我:平时在网上写文发文,有何感触?
我说:如果从心态上讲,倒真的有点心得,那就是:真的别拿他人的看法太当回事儿。
有人在我的文字下面留言:醍醐灌顶,如梦初醒!我便真以为自己得道成仙,结果翻开别人的文章,仍有类似的文字在下面。
有人在我的文字下面口出污言,我便气的肚子直鼓,以为此人定于我有斩不断的恩怨,结果点开此人主页,发现其对谁都一个样,所有发出的评论没有一条是平心静气之言。
以前者断定自己是可爱的,稍显幼稚;以后者判决自己是可恨的,同样愚蠢。
归根结底,拿三五个至亲至近,肝胆想照的陈年老友做镜子,反倒安稳妥当些。
在个人奋斗上,认真了,你就赢了;在他人的看法中,认真了,你就输了。
照镜子,可正衣冠;照哈哈镜,哈哈一笑即可。
5.母亲是个极爱干净的人,后来哪怕病症缠身,体力虚弱,也要坚持每日无微不至地打扫房间。
在生病前,我以为母亲的干净是为了图一舒坦;在生病后的某天,见到她一边卖力地拂拭某块地板,一边拒绝着我插手,嘴中念念有词道:我不能让人觉得我病了,就没用了,我得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给别人看看。
结果那天,家里终于来了“别人”,终于有了别人看,然而那人也是没有体会到母亲的“用心良苦”,全程都没有注意到发亮的地板,只看到了母亲疲惫的面色,而此时的母亲早已身心俱乏,交谈时气都短,不存在甚欢了。
某日,我在网上看到了某位读者朋友向我发来的留言,洋洋洒洒上千字,讲述自己被他人看法左右的遭遇,同样地疲累,同样地纠结,也同样地狼狈不堪。
劝之,抚之,皆不管用,动辄甩出某某如何说我,再则感叹谁谁对我有成见,哪怕想做个改变,又想到另一波观众怎么看。
我看着满屏幕的中文汉字,一波一波地涌上来,恍惚又看见母亲的手,一下,一下一下地擦地板。
我看不见分毫的“自我”,我只看到了饱和的执念。
第三篇:迷茫只是因为活在别人的眼里人生哲理
因为在意别人眼中的你,而迎合别人的期望,去盲目追求一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东西,从而越来越感到迷茫,失去了自我真正的想法。其实,在这些过程中你收获到的只是细枝末节,真正的收获源于为自己而活。
“怎么办?别人会怎么看我?”
……其实,如果对方并没有在乎地看你,你也不必在乎他们的看法
……那些随便瞟你一眼就说三道四的人,不 重 要!”
— ——何炅
有时候揽很多的事,只为求别人一句“你很牛”,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只会越来越累,越来越迷茫。
有时候揽过多的事情给自己的结局就是:
1、没一样做好
2、越做越不清楚自己想干啥
3、越来越迷茫
有时候,我们追求闲适安逸的生活,但是却给自己找了无比辛苦的工作。我们渴望充实自己,但是却不断怀疑自己所做的意义。试问这样的花费时间是否有意义,这般的充实是否值得,然后你是否快乐。
我总是习惯性地看别人如何做,然后说服自己,你也能的,你也可以试试的。你看他们托福都考了三次,你再考一次又能怎样。你看他们参加这个那个活动,拿了这个那个证,你也可以吧。但是是否想过这些对自己是否有意义?对于你追求的实现有没有作用?
我总算知道追求中庸其实没有什么不好,中庸不是平庸,为什么非要跟自己过不去呢?为什么非要做一些让别人牛逼却不一定让自己提升的事情呢?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重要的是我们真的从某个东西当中学到了什么,而真的不是别人的一句所谓的夸赞,也不是让什么美国大学录取委员会认为你怎么着。我们非要满足一些人的要求,然后出来的结果是自己的内心没有任何的丰富,自己的智商没有任何程度的提高。最后发现得到的只有一句“你很牛”,但是这句话说出来多么容易,真是不费吹灰之力。
我总算明白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迷茫,那么多的波动,那么多的不坚定,那么多的痛苦。学习的过程本来是愉悦的,是能提升自我的。但是如果总想着学习去迎合某些人的标准,这样多累,这样学习多么无趣。
我并不是说我们干脆不要考神马GRE托福司考BLABLA了,但是如果你从这样的准备中什么都没有学到,你在走出考场第二天发觉这个考试没有给你任何东西,这样的准备考试,这样花去的半年一年,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不能选择这样的标准:首先是我喜欢;接着是我能真正学到东西,当然是你要认为你能学到东西。
不要再浪费自己的时间“钻研”一些不能丰富提升自己的事情上了。
第四篇:当别人说NO美文摘抄
一个叫辛迪的美国家庭主妇,某一天突发奇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3年内购买一栋六百多平米的房子。对一个家庭主妇来说,这实在是一个不大可能实现的规划。辛迪决定要写一本畅销书,卖到100万本。
她把这个点子告诉老公,却换来一顿嘲笑。辛迪想:别人可以做到的事,我一定也做得到。她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一定会成功,我的书在3年之内一定会卖到100万本,财富会大量地涌来,所有的机遇之门都会为我打开。在这样的自我确认下,辛迪开始行动。
辛迪觉得自己这本书的市场在于女性。她觉得女性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或者不被先生了解,她想给她们带来一些快乐,这样她们就会把书介绍给周围的朋友。辛迪觉得她的读者们通常会去超级市场、美容院等地方,所以专门打电话给超级市场的采购员以及美容院的老板。
她很直接地向别人推销自己的书:“我是某某作家,我最近出了一本书,一定会成为畅销书。我相信这本书摆在你的超级市场,摆在你的服装店,摆在你的美容院,应该会帮助你赚不少的钱。”她说,“我将寄一本样书给你,一个礼拜之后,我会再打电话给你。”
辛迪的厉害之处在于,她从来不问别人:“你到底有没有兴趣购买?”而是直接就问:“你要订购多少本?”
一个礼拜之后,她打电话问:“我是辛迪,你看过我的书没有?你准备订购5000本还是10000本?”对方说:“辛迪,你可能不了解我,我们这个超级市场从来没有订过任何一本书超过2500本。”辛迪说:“过去等不等于未来?对方说:”不等于。“”所以总有一个开始,所以你要订购5000还是10000本?“对方说:”那!那……我订4000本好了。“第一笔生意就这样成交了。
辛迪打电话给第二个人:“我是辛迪,你收到我的书没有?你即将订10000本还是20000本?”对方说:“你的书很幽默,我和同事都很欣赏。但我们订书从来没有订过这么大的量,我决定订购4000本好了。”
辛迪说:“你简直在侮辱我,你才订购4000本?像你这么大的连锁店你订4000本,你不止侮辱我,你还在侮辱你自己,难道连你都不相信你的连锁店卖得出去吗?”对方吓了一跳,问:“一般人订多少本?”辛迪说:“10000到20000本。”对方被说服了:“那我订12000本!”
辛迪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多少人跟你说“NO”,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下一个说“YES”的人。这是辛迪得到的一个经验。她的书从来没在任何一家书店卖过,完全是自己一个人在卖。
依靠不屈不挠的信念和巧妙的推销手段,辛迪的书卖出了整整140万本!之后她又写了好几本书,都很畅销。到这个时候,辛迪要实现的愿望,已经不是买一栋大房子那么简单了。
第五篇:活在明天还是活在当下美文摘抄范文
“如同是人生最后一天那样度过每一天。”我们是否应该将这句箴言铭记在心?花太多时间关注明天,意味着错过今天,说白了,我们这一生里有多少个万里无云的周末呢?如果我们把这宝贵的时间用于埋头挣钱,就牺牲了和家人朋友的相处,也就是失去了人生活最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在纠结着这些问题: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还是去海滩旅行?是给老板完成报告,还是参加朋友的生日派队?是去雅致的咖啡馆,还是在办公桌前对付一顿便餐?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过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说:“搞清你和时间的心理关系,能帮你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选择。”每个人看待时间都有侧重,有些人关注未来,在周末仍然工作,按时锻炼,手头钱多了就存起来。他们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可是他们的今天却是在乏味的办公室度过。另一些人偏重于关注现在,每天都像过节一样:旅行购物、开派队或者和心上人花前月下。他们无疑拥有了当下的快乐,可是他们很多人后来发现,自己呼呼大睡的时候,朋友们在升迁、在买房或者正在拿职业资格证。
换言之,这两种时间观念各有利弊。津巴多说:“多数人都对自己不公,就是因为我们以一种偏颇的方式对待时间。要想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关键是在两种时间观念中寻求平衡。”多数人并不是百分之百地活在当下或者活在未来,但是都会非此即彼地有所偏颇。为了搞清你的时间偏好,我们来做个小测试,请你回答下面这4个问题:
1。你获得了一小笔遗产,你怎样使用这笔钱:
A。存起来,存钱能让心里有底,比买东西的感觉更好。B。用这笔钱旅游,人生得意须尽欢。
2。你告诉朋友,你今天必须加班,不能和她一起吃饭,她最可能的反应是:
A。你就不能溜出来一次吗?B。你将加班到很晚?你肯定会很累!
3。你每天早上锻炼,但是有一天早上闹钟响起时,你只想睡个懒觉。这时你会:
A。逼着自己起床,一跑起来就会舒服的。B。关掉闹铃,再睡一个钟头。
4。你的手机:
A。永远开机待命,你会在最短时间回复。B。坐车时开机,但有时候关机,比如吃饭时、会朋友时、睡觉时。
5。你上社交网站是为了:
A。扩大业务联系,向业界高层人士展示自己。B。和老同学保持联系,看看点击率最高的帖子。
一、答案多数是A:偏向未来
如果你的答案多数是A,祝贺你!你有超强的自制力,在你想存钱、减肥或者在职场中脱颖而出的时候,你的好习惯将助你一臂之力。不幸的是,一味的奋斗会削减你尽情活在当下的能力,而且会损害你的人际关系。如果你发现经常因为工作而错过别人的婚礼和旧友聚会,或者因为担心影响减肥连一小块生日蛋糕都不敢吃,你就应该放松一下了。按照下面几点建议做,你就能放松下来:
1。奖励自己的小成绩。下次你完成了一件艰巨任务或完成了一个目标,比如完成了报告、跑了10公里,给自己一次奖励。可以请人按摩一次,在饭桌上吃一次甜食,即便是多睡几个小时懒觉也好。“如果你为自己坚持了5天锻炼而很有成就感,可以休息两天,”《享乐的陷阱》一书作者、哲学博士朱迪丝·希尔斯说,“要允许自己体会一下赖床有多么舒服,或者让身体有一个复原的过程,而不是因为休息而产生愧疚感对自己说:‘我应当快马加鞭’。”
2。给自己一个休闲时间。每天给自己安排一些时间,不为达成什么目标,只为生活情趣。可以在下班后和朋友骑车出去玩一圈,或者临睡前洗个热水澡。选择一段时间,不再问自己“我应该做什么”,而是问自己“我现在喜欢做什么”。
3。注意一点:你的休闲时间要让你感觉到是在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让自我消失在电视屏幕或者网络上。《无忧生活》一书的作者苏珊·比沃说,即使每天只花10分钟安静地散散步,或者喝杯茶,就能让你的生活与以往大不相同。关键是要保持注意力关注在你所做的事情上,看风景就是看风景,品茶就是品茶,一心一境,而不是考虑别的。“在这种时候,你的脑子里应该没有工作、没有日程表。”
4。计算代价。你每天早上醒来,是否头疼一天的工作,或者拒绝约会让朋友朝你翻眼珠?如果是这样,你就需要想想你奋斗的职位、存款是否能抵上你为之牺牲的当下快乐。是活在明天还是活在当下,这不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如果你正在医学院上学,梦想着将来当一名外科医生,你当然免不了放弃很多游玩的机会。但是如果你每天都是做着不喜欢的工作,你就需要重新评估孰轻孰重了。“你必须勇敢地思考一个问题:我的付出是否值得?”希尔斯说,“你现在的感觉自然重要,但是未来的回报也不能忽视,所以你要二者兼顾。”
二、答案多数是B:偏向现在如果你给出的回答多数是B,万岁!你非常知道如何享受当下的快乐,无论是和朋友远足,或是和妈妈一起品咖啡。朋友和家人都会喜欢你,因为你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但是成为一个众人心中的宝贝不应当阻碍你达成目标。如果眼看着朋友们青云直上让你感到了失落,也许你就应该为生活付出一些努力了。你可以这样做:
1。推迟娱乐。实现任何伟大梦想的关键,就是要懂得推迟享乐的艺术。想要减肥?那就要离甜食远些,离跑步机近些。想要升迁?那就不要怕晚上加班几个小时,以便能拿出过人的创意来亮瞎老板的眼球。面对枯燥的电子数据表时,要知道你将会有一个围绕着鲜花和掌声的未来。你可以买一个最喜欢的商店礼品卡作为给自己的奖励,但是减下10磅体重之前不要用这张卡。当你达到目标开始享受给自己的这份奖励的时候,你在决策时就能更多一些关注未来。
2。设定可行的近期目标。有些目标很不现实(比如成为摇滚明星),或者是概念模糊(比如减肥),所以为了切实体会到成就感,你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在一天之内就能达到的目标,比如参加一个健身课,或者见一位理财师。然后你可以设定每个星期和每个月的目标,如果你想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问问自己第一步应该做什么,比如看看招聘信息。接下来可以看看附近是否有培训学校,按部就班地进行。
3。将目标视觉化。当然,如果你追求的梦想过于伟大,就会困难重重。所以你的目标要切合实际:穿一身漂亮衣服参加姐姐的婚礼,在新房子里举行一次盛大派队,找个助手而不再孤军奋战。你对实现目标信心满满,就能更轻松地抵挡住眼前的各种诱惑。你有了一个清晰的愿景,仍然需要时常提醒自己莫忘初衷。这样,当有人递给你一块巧克力蛋糕时,你就能做出明智选择。一旦你能顺利地穿上一条修身牛仔裤,而不必再与美食为敌,你就已经走在了通往美好未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