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会分享别人的快乐美文摘抄
素和我同班,从初中到高中,我们两个一直在一个班读书,虽然也曾吵吵闹闹,却始终是彼此最信任的朋友。我考试失利找她哭诉,她把暗恋男生的日记偷偷塞给我,两个人同挤一个被窝说悄悄话,争着抢着去吃一包小小的瓜子。曾经以为,这份友情,会在我的人生路中暖我一生。可上大学,毕业,找工作,嫁人,各自在各自的生活轨道上忙碌前行,我们就把对方丢了。
再见面,是在网上,彼此丢失了十年之后。远隔千里,不知她从哪里找到了我的电话,又加上了彼此的QQ。还是很开心地聊,从过去,到现在,从工作到家庭,点点滴滴,事无巨细。她还是那么大大咧咧,说话还是那么随心所欲。有一段时间,我觉得,找到她是上天再次对我的恩赐。可后来,不知从哪一天,那种感觉一下子就没有了,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躲着她,怕跟她说话,怕和她聊天了。
因为一个让人痛心的发现——我忽然发现她不是十几年前的那个她了,她变得有点庸俗。每天上线不住嘴地同我讲的,就是她现在优越的生活,房子变大了,车子变好了,儿子上了最好的学校,她晋升高级的职称考试顺利通过了……总之,她每一天都有开心的事向我炫耀。
我承认自己也羡慕她那种生活,因为我现在还住小的房子,上班下班还要骑一辆破旧的电动车。可我受不了她那种志得意满的语气,感觉她追求的东西与我追求的东西不一样。
某日上线,遇到了中学的一位老师。无意中就谈起了素,谈起我对素的某些看法。老师一句话,让我半天没回上言:“你认为她越活越庸俗?那么你自己呢?你那么介意她说的那些,说明你也是在乎的。”我很努力地向老师表白,我不是出于妒忌才对她有成见,却发现自己的辩白是那么苍白无力。也许,那种阴暗的东西藏在一个连我也不晓得的地方——终是被她的快乐与幸福一点点激怒了。
是啊,如果我不介意,如果我是自己认为的那种超凡脱俗,我怎么会对她快乐的讲述耿耿于怀呢?她拥有多少失去多少,没有从我的碗里拿走一丝一毫,原本与我的日子没有半点关系。细细想来,让我如此的只能是那种很普遍的妒忌与攀比心理,就是那种我最为讨厌的庸俗。是它们,让我少了一种分享别人快乐的能力。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患难之中见真情,可平淡的日子里,没有那么多的难与苦的时候,能真诚地分享对方的快乐,就是真朋友。在别人的痛苦面前,掉几滴同情的泪容易,在别人的幸福面前,捧出发自内心的笑,有时却很难。
不能不再次感谢我的老师,在我成年以后,他还是轻轻地拨开了我心头的阴云,让阳光洒了进来。
如果你也缺少分享别人快乐的能力,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请认真地训练自己这个能力。因为它快乐的不仅仅是朋友,还有自己。
第二篇:学会快乐美文摘抄
我这个人特别多愁善感,在豁达开朗人的眼里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把我搅得夜不能寐。时间久了,健忘、易怒、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就缠上了身。去了几趟医院,大夫在给开了几片镇静药后,无一例外地告诫我要轻松愉快地生活,尝试忘掉烦恼和痛苦,否则,只靠药物是难以奏效的。
忘掉烦恼和痛苦,其实,就是要学会寻找快乐。那一阵子,正是彩票刚发行的时候,每次买上二三注,然后幻想着中了几百万的蓦然惊喜,幻想着几百万如何分解开销:买房、买车、旅游、帮助困难的人等。嘿,别说,还真管点用呢,特别是到了晚上,头一沾上枕头,大脑如演电影一般地快乐想象着,不一会儿就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滑入甜甜的梦乡,几年的失眠症大有好转。这以后,每当我发现有快乐的事情,即使走运在天边,尚在雏型,抑或如俗语说的八竿子沾不着边呢;我也不计远近成否,毫不犹豫地拿来享用。这样一来,每天我都觉得有快乐此起彼伏地伴我行。再遭到烦恼和痛苦,我也会把它们加加减减,你猜怎么着,每次总是快乐多于痛苦!亲朋好友们都说我像变了个人似的,成天乐呵呵的。
痛苦与快乐,说到底其实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一对孪生兄弟。既然明知快乐利于身心健康,有助事业成功,我们又何必沉陷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而虐待自己呢?当然,找乐并享用,井非是要沉湎其中忘乎所以,不思进取,恰恰相反,只有学会找乐并且享用快乐,攒足了精神与气力,我们才能更好地战胜痛苦与烦恼,才能把快乐的事业进行到底。
第三篇:当别人说NO美文摘抄
一个叫辛迪的美国家庭主妇,某一天突发奇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3年内购买一栋六百多平米的房子。对一个家庭主妇来说,这实在是一个不大可能实现的规划。辛迪决定要写一本畅销书,卖到100万本。
她把这个点子告诉老公,却换来一顿嘲笑。辛迪想:别人可以做到的事,我一定也做得到。她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一定会成功,我的书在3年之内一定会卖到100万本,财富会大量地涌来,所有的机遇之门都会为我打开。在这样的自我确认下,辛迪开始行动。
辛迪觉得自己这本书的市场在于女性。她觉得女性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或者不被先生了解,她想给她们带来一些快乐,这样她们就会把书介绍给周围的朋友。辛迪觉得她的读者们通常会去超级市场、美容院等地方,所以专门打电话给超级市场的采购员以及美容院的老板。
她很直接地向别人推销自己的书:“我是某某作家,我最近出了一本书,一定会成为畅销书。我相信这本书摆在你的超级市场,摆在你的服装店,摆在你的美容院,应该会帮助你赚不少的钱。”她说,“我将寄一本样书给你,一个礼拜之后,我会再打电话给你。”
辛迪的厉害之处在于,她从来不问别人:“你到底有没有兴趣购买?”而是直接就问:“你要订购多少本?”
一个礼拜之后,她打电话问:“我是辛迪,你看过我的书没有?你准备订购5000本还是10000本?”对方说:“辛迪,你可能不了解我,我们这个超级市场从来没有订过任何一本书超过2500本。”辛迪说:“过去等不等于未来?对方说:”不等于。“”所以总有一个开始,所以你要订购5000还是10000本?“对方说:”那!那……我订4000本好了。“第一笔生意就这样成交了。
辛迪打电话给第二个人:“我是辛迪,你收到我的书没有?你即将订10000本还是20000本?”对方说:“你的书很幽默,我和同事都很欣赏。但我们订书从来没有订过这么大的量,我决定订购4000本好了。”
辛迪说:“你简直在侮辱我,你才订购4000本?像你这么大的连锁店你订4000本,你不止侮辱我,你还在侮辱你自己,难道连你都不相信你的连锁店卖得出去吗?”对方吓了一跳,问:“一般人订多少本?”辛迪说:“10000到20000本。”对方被说服了:“那我订12000本!”
辛迪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多少人跟你说“NO”,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下一个说“YES”的人。这是辛迪得到的一个经验。她的书从来没在任何一家书店卖过,完全是自己一个人在卖。
依靠不屈不挠的信念和巧妙的推销手段,辛迪的书卖出了整整140万本!之后她又写了好几本书,都很畅销。到这个时候,辛迪要实现的愿望,已经不是买一栋大房子那么简单了。
第四篇:学会装糊涂美文摘抄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君主,他尊重人才,广开言路,很多能人志士都愿意追随他。
一天,魏文侯与国师田子方喝酒很尽兴,便令宫廷乐师们来奏乐起舞。乐声响起,魏文侯听得如痴如醉,突然他搁下酒杯问:“田先生,您听出今天编钟的声音有些不协调吗?左侧的音好像高了些!”田子方学识渊博,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可当时他却埋头喝酒,没理会。魏文侯又侧耳听了一会儿,接着说:“左侧编钟的音确实有问题!”田子方笑了笑,还是没接话。魏文侯疑惑地问:“您笑什么,难道是我喝多了听错了?”田子方摇摇头:“微臣听说,贤明的君主只要做到知人善用就可以了,何必亲自去过问乐音的高低呢?这种事该交给负责管理乐师的乐官去管,如果陛下直接过问,以后乐官也不好管理了。”
说完,田子方把乐官叫到身边,问他刚才的表演怎么样?乐官忐忑地说:“有座编钟临时出了问题,可来不及调校,只能应急上场。臣管理不善,下次不敢了。”魏文侯笑了:“看来乐官很称职,还是田先生的办法好,我差点抢了乐官的差事。”
一个优秀的领导,有时候也要学会“装糊涂”,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第五篇:学会共享美文摘抄
去丹霞山旅游,住在山脚下的瑶塘村,傍晚无事,一家人沿着锦江散步。我正被两岸的奇山异石吸引,恨不得飞上山巅高喊几声。妻子突然说:“你看,好园!”我将梦游的目光收回来,注目左侧的园子,一扇木门敞开着,任凭游人进入,不收门票。园内有假山、大型鱼池、盆景、椰子树、榕树、芭蕉以及大量的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人在园里游,就像是站在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里。
我有些纳闷,这园子到底是谁的?依我的经验,倘是旅游公司的,肯定要门票;若是私人的,应该不会向游客开放。吃晚饭时,我问饭店的老板,老板说:“园子是私人的,主人在广州开工厂赚了钱,就在丹霞山下建了这么一座园子,一方面自赏,一方面免费向游人开放。”我不认识这位可爱的园主,但我欣赏他的共享之心,他与他人共赏的是园林之美。
画家陈师曾也懂得与人共享,他与人共享的是个人的名望。现在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个齐白石,他画的虾几乎无人能敌。然而,一些人可能不知道,齐白石早年出身木匠,并没读过多少书,年近六十岁去北京,依然没有大的画名,最贫困时吃饭都成问题。一次,他偶遇陈师曾,陈师曾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应邀去日本参加中日绘画联系展览会时,特地携带齐白石数幅画作,供展览出售。出乎意料的是,齐白石的画刚刚挂出来,就销售一空。法国人也不甘落后,他们拿着齐白石与陈师曾的画,准备参加巴黎展览会,齐白石的名气自此一飞千丈。
曾国藩是我老家的牛人,我年幼的时候,父亲常用他的故事教育我,希望我像曾国藩一样做人处世。然而,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乡人眼中的“完人”,与别人愿意跟他“共享”人生经验是分不开的。曾国藩在北京做侍郎时,脾气火暴,说话不留余地,因此很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他的知交陈岱云专门为此事批评过他。曾国藩在日记中载:“岱云……言予于朋友,每相恃过深,不知量而后入,随处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龃龉,大者凶隙,不可不慎。”曾国藩的另一个朋友倭仁更有意思,他经常批点曾国藩的日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一次,曾国藩在日记里说自己“无恒”,倭仁这样批道:“我辈既如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正因为这些朋友愿意让曾国藩“共享自己”的人生经验,曾国藩才一步一步克服自己性格的弱点,成为皇权时代一个从政典范。
共享是以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的,它的实质是一种无须舍己的为人。与人共享某种东西确实不难,但我们决不应忽视共享的意义。舍己的分享永远建立在无须舍己的共享的基础之上。一个人具有与人共享的条件,却偏偏对别人的渴望无动于衷,他绝对不可能与人分享什么。只有那些平时就具有善意,一向关注别人生存、生活的人,当别人有了难处,才愿意跳下泥坑拉人一把,由共享走到分享。共享与分享有着同一个母亲,它的名字叫“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