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会知止美文摘抄
发条上太紧的表走得不久,马力加到极限的车开得不长,绷得太紧的琴弦弹得不久,情绪紧张的人容易生病。因此,善用表的人不会把发条上得过紧;善驾车的人不会把车开得过快;善操琴的人不会让琴弦绷得太紧;善养生的人则会常保轻松愉快的心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丘吉尔到北非,蒙哥马利行辕去移尊就教。闲谈时,蒙哥马利说:“我不喝酒,不抽烟,晚上十点准时睡觉,所以我现在还是百分之百的健康。”丘吉尔却说:“我刚好和你相反,既抽烟,又喝酒,而且从不准时睡觉,但我现在却百分之二百的健康。”很多人都觉得奇怪,像丘吉尔这样一位身负重任、工作紧张的政治家,生活不规律,何以寿登大耄,而且还百分之二百的健康呢?
其实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知道他的健康有赖于持之以恒的锻炼与轻松的心情。他抽烟、喝酒,又不准时睡觉,但在战事最紧张的周末却会去游泳,在大战白热化时去钓鱼,在演讲结束后会去画画,而且经常叼着一支雪茄烟,放松心情。
放松心情的第一要素是“知止”。“知止”而心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静且安,怎么还会不轻松呢?
第二要素是“谋定后动”。做任何事情,先有周密的安排,然后按部就班去做,就能应付自如,不会手忙脚乱。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里,难免有突发事件,此时更要沉得住气,详细地去安排。事事都谋定而后动,就能像谢安那样,在淝水之战的紧张时刻,保有下棋的闲情逸致。
第三要素是在轻松的心情下学习。学习可紧张,但心情须轻松。在学习疲累时,不妨高歌两曲。心情越紧张,学习越做不好。一个口吃的人在悠闲自在地唱歌时,绝不会口吃;一个上台演讲就脸红的人,在与朋友谈心时一定能言善道。
最后一个要素则是保留空闲的时间。很多使我们心情紧张的事,都是因为时间短促,怕耽误事造成的。若做每件事都留有余地,就可不慌不忙、从容不迫了。
据有关研究发现,在轻松的心情下吃东西较易消化,在紧张的心情下吃东西容易得胃病。心情愉悦容易入睡,情绪紧绷则容易失眠。一般而言,步调慢的人比较长寿,步调紧促的人,身体经常会出毛病。
学会知止,不仅是一种养生之道,而且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第二篇:知止的智慧美文
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想要给《左氏春秋》作注,但他看到已经有贾逵、郑众二人作注在先。
于是,马融便找来他们的注解阅读。仔细读过之后,马融这才意识到自己不适合给《左氏春秋》作注,他这样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既要做到精深而又广博,就凭我个人的水平,又怎能超过他们呢?”
正是因为马融看到了贾逵、郑众二人注解的“精”和“博”,因此他果断打消了给《左氏春秋》作注的念头,转而去写《三传异同说》,随后又为《孝经》《离骚》等书作注,后来成就斐然。
东汉有名的词赋家王延寿游览鲁国的灵光殿之后,写出了一篇很有气势的《灵光殿赋》。凑巧的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也游览了此殿,也在写《灵光殿赋》。当蔡邕写到一半的时候,看到了王延寿的作品,不由得大加赞赏,并连连称奇。蔡邕自叹不如,随即停笔,另写其他文章,后来创作出了不少经典的作品。
马融和蔡邕都是当时的大学问家,“知止”是他们共有的人生智慧。事实上,“知止”不是畏缩和胆怯,而是一种智慧;适时地放弃,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远见。也正是因为懂得“知止”,他们才有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进而收获属于自己的别样人生。
第三篇:知悔美文摘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过去的作为或没有做到的事感到懊悔,这本是人之常情。遗憾的是,许多人仅仅是在后悔,并在后悔中反反复复地纠结,直至最后沉沦。这些人看到的是后悔悲观的一面,所以他们只知后悔苦,而不知后悔的真正意义。
浅层面的后悔是一种难以医治的心理病毒,其实,后悔是一种觉悟、一种惊醒、一种对错误的自我反省。而反省,既是向过去说再见,同时也是一条补救的途径。它是知错改错的前提,更是转败为胜的发现。所以,我宁愿做过了才后悔,也不要错过了才后悔;宁愿错过了才后悔,也不要错过了还不知悔。
知悔,是在后悔中自我反省、总结的一种经验提升。知悔需要追悔,要认清本质,校正现在,展望未来;需要勇气,勇于亮相,需要将低头埋怨改为昂头纠正;需要奋起,与其用泪水悔恨昨天,不如用汗水拼搏今天。不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要奋勇前进;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在悔恨中沉沦。
无悔是一种假想,思悔是一种成熟,改过是一种美德。让悔恨闪光,让追悔升华,让后悔成就一个完整的人生。但,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想面对未来。
知悔需要勇气。面对悔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勇于面对,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只有勇于撕开伤疤,我们才能知道错在哪里,哪里能够补救,也才能吸取教训。其实撕开后悔的伤疤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即使疼痛,也是一时的。与一世的时间相比起来,一时的疼痛真的不算什么。如果有勇气面对,我们以后就有胜算;如果没有勇气面对,那我们就只能背负一世的后悔,而遗憾终生。
知悔需要理性。哭泣确实能缓解心中的悲痛,但是哭泣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时,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思考与果断的行动。先把感性抛在一边,翻开我们的“账本”,一条一条地梳理,然后对症下药,根治自己的过错。等我们把“药”吃下去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事情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只要我们愿意,事情总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人生之路从来不会以完美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而后悔,正是以一种悲痛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走向成熟的路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应该感谢后悔,它不仅成为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而且更是鞭策我们不断成长的助推器。经历了才会懂得,懂得了才会更好地运用,我想,这就是“悔”给予我们最大的生命意义吧!
第四篇:学会装糊涂美文摘抄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君主,他尊重人才,广开言路,很多能人志士都愿意追随他。
一天,魏文侯与国师田子方喝酒很尽兴,便令宫廷乐师们来奏乐起舞。乐声响起,魏文侯听得如痴如醉,突然他搁下酒杯问:“田先生,您听出今天编钟的声音有些不协调吗?左侧的音好像高了些!”田子方学识渊博,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可当时他却埋头喝酒,没理会。魏文侯又侧耳听了一会儿,接着说:“左侧编钟的音确实有问题!”田子方笑了笑,还是没接话。魏文侯疑惑地问:“您笑什么,难道是我喝多了听错了?”田子方摇摇头:“微臣听说,贤明的君主只要做到知人善用就可以了,何必亲自去过问乐音的高低呢?这种事该交给负责管理乐师的乐官去管,如果陛下直接过问,以后乐官也不好管理了。”
说完,田子方把乐官叫到身边,问他刚才的表演怎么样?乐官忐忑地说:“有座编钟临时出了问题,可来不及调校,只能应急上场。臣管理不善,下次不敢了。”魏文侯笑了:“看来乐官很称职,还是田先生的办法好,我差点抢了乐官的差事。”
一个优秀的领导,有时候也要学会“装糊涂”,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第五篇:学会共享美文摘抄
去丹霞山旅游,住在山脚下的瑶塘村,傍晚无事,一家人沿着锦江散步。我正被两岸的奇山异石吸引,恨不得飞上山巅高喊几声。妻子突然说:“你看,好园!”我将梦游的目光收回来,注目左侧的园子,一扇木门敞开着,任凭游人进入,不收门票。园内有假山、大型鱼池、盆景、椰子树、榕树、芭蕉以及大量的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人在园里游,就像是站在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里。
我有些纳闷,这园子到底是谁的?依我的经验,倘是旅游公司的,肯定要门票;若是私人的,应该不会向游客开放。吃晚饭时,我问饭店的老板,老板说:“园子是私人的,主人在广州开工厂赚了钱,就在丹霞山下建了这么一座园子,一方面自赏,一方面免费向游人开放。”我不认识这位可爱的园主,但我欣赏他的共享之心,他与他人共赏的是园林之美。
画家陈师曾也懂得与人共享,他与人共享的是个人的名望。现在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个齐白石,他画的虾几乎无人能敌。然而,一些人可能不知道,齐白石早年出身木匠,并没读过多少书,年近六十岁去北京,依然没有大的画名,最贫困时吃饭都成问题。一次,他偶遇陈师曾,陈师曾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应邀去日本参加中日绘画联系展览会时,特地携带齐白石数幅画作,供展览出售。出乎意料的是,齐白石的画刚刚挂出来,就销售一空。法国人也不甘落后,他们拿着齐白石与陈师曾的画,准备参加巴黎展览会,齐白石的名气自此一飞千丈。
曾国藩是我老家的牛人,我年幼的时候,父亲常用他的故事教育我,希望我像曾国藩一样做人处世。然而,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乡人眼中的“完人”,与别人愿意跟他“共享”人生经验是分不开的。曾国藩在北京做侍郎时,脾气火暴,说话不留余地,因此很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他的知交陈岱云专门为此事批评过他。曾国藩在日记中载:“岱云……言予于朋友,每相恃过深,不知量而后入,随处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龃龉,大者凶隙,不可不慎。”曾国藩的另一个朋友倭仁更有意思,他经常批点曾国藩的日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一次,曾国藩在日记里说自己“无恒”,倭仁这样批道:“我辈既如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正因为这些朋友愿意让曾国藩“共享自己”的人生经验,曾国藩才一步一步克服自己性格的弱点,成为皇权时代一个从政典范。
共享是以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的,它的实质是一种无须舍己的为人。与人共享某种东西确实不难,但我们决不应忽视共享的意义。舍己的分享永远建立在无须舍己的共享的基础之上。一个人具有与人共享的条件,却偏偏对别人的渴望无动于衷,他绝对不可能与人分享什么。只有那些平时就具有善意,一向关注别人生存、生活的人,当别人有了难处,才愿意跳下泥坑拉人一把,由共享走到分享。共享与分享有着同一个母亲,它的名字叫“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