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止》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知止》[台湾]张继高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小题1:本文鲜明地提出了“知止”这一观点,“知止”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小题2:本文③④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小题3: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小题4: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3分)参考答案:小题1: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或:不能从社会上取得过多利益,应适可而止。)小题2:举例论证(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正反论证)。通过列举王安石的反面例子和华盛顿的正面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人要“知止”这一观点。小题3:总结全文;再次阐述“知止”的含义,突出了中心论点,强调自觉培养“知止”的精神。小题4:观点明确,能适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词语含义的题型,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解决这类问题,就要从文章中进行发掘,那就要细读文章,联系文章的上下文意及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文章的主旨加以考虑。本文的“知止”表面意思是知道节制,对过分的行动及时停止。文中与这个词语意思相关的句子有“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这样就得出了本题的答案。此题难度不大。小题2:试题分析:立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本文第③④段分别列举了王安石和华盛顿的事例,这属于举例论证,而这两个自然段又是一反一正,因此又属于对比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的具体句式:举例论证——举﹍﹍事例,证明了﹍﹍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对比论证——运用对比,突出了﹍﹍,强调了﹍﹍,使论证更鲜明,更有力。此题就套用此句式即可。小题3:试题分析:议论文结尾段的作用有:(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强调„„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其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根据这些理论总结返回阅读本文的最后一段,第一句,再次阐述了“知止“的含义;第二三两句强调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第四五两句希望人们自觉培养“知止”精神。日常学习中一定要善于归纳现代文阅读的相关答题套路,这样答题时才会游刃有余。小题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本题考查了多方面内容:既要明确表态,又要联系实际补充事实论据,再谈体会。方法运用:紧抓原文中心,至少写三四句话,语言通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启示可适当用原文)。可分三步走:①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②用生活或自身实例来印证;③总结强调主旨意思。答此类题需注意的是:谈启示一定不能脱离文本。紧扣主旨,走进文本,这是答题的基础;表达明确,语言通顺。表达时观点要鲜明,同时注意表达层次清楚。
第二篇:知其所止讲稿
知其所止
------找准自己的位置
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意思是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
我的理解知其所止,就是清楚自己在历史、社会、他人、事业中该站的位置,该干的工作,需付出的心血,要知其所为而为,知其所止而止。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努力方向,而殊途同归,最后要实现的,就是通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修而达到“止于至善”。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清楚所止而止,依据现实制定各自奋斗目标才是最聪明者、现实者,成功的可能性也更为大些。因为成功的标准不一,内涵不一。能把自己的生命发挥到极致,便是 成功。在追求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修正,纵观千古历史,又有谁能在人生之初便选定好自我座标,一步到位,中途无改,最后成名得愿呢?
屈子名留千古,是凭悲愤忧怨至极的《离骚》,而非出将入相的的辅政之才;辛弃疾一心 想发号三军,壮怀激烈,收复失土,无奈时却正好开创了一代诗坛豪风;蔡伦、张衡、朱耷、徐光启当初想成为什么?中途干了什么?最后又成了什么?发明家、天 文学家、国画大师、几何学家是他们当初的理想?不,在仕途上发展,在治国治民上努力,实现其远大的政治理想该是他们终身的心愿。而使他们成名立世的又是那 独一无二的精神及某一行业里无人可及的才华,是他们生命因子中最为自由、活跃、无碍情念的抒发及由此而形成的奇特人格。对此孔老夫子早些年并不知晓,所以,他竭尽全力去做鲁国司寇,去周游列国劝君说王,实现他克已复礼的梦想。连连碰壁,成丧家之犬后,才有点醒悟,归家静读 “五经”,研习天命,最后找到了治国齐家修身之良策,于是洋洋儒学便诞生于千年古国。相比之下,周树人周先生要聪明自觉的多,没用多少时间,就认识到自己 的位置不在矿业水利,也非武官医药,而是投笔为刃,在与他人的斗骂争辩中,清晰地探究出一个庞大民族之所以衰败的根由。旗手毕竟是旗手,虽然当时国运难 测,人心惶惶,事业纷杂,但先生只执笔锋而无他,最后成就了上天心愿,服务了社会民族。
人有时不可过分执著,也不可过分聪明滑头,一看这路不好走,马上调转枪口,瞄准它方,这又常常会错失良机。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清楚自我爱好特长,然后据此找准适合自己这个生命发展壮大的那个座标点,努力奋斗。此中既不可脱离现实,又不能轻易 追随别人。爱什么,有什么,就去不懈地干什么,这应是实现各自理想之良策。亦步亦趋,趋之若鹜,五福齐争,不想失一,那是永远也难如愿的。姜太公若学别人 下海经商,终身潦倒无疑;比尔·盖茨如象阿尔普特去绘画,那将默默一生;李傲压着性子去为他人写社论,心魂定受罪。
作为一个人,我想生命是短暂的,那么,人,追求的是什 么?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什么?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搞清楚我们要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追求的是一种怎么样的人生状态,我们才能够活的有出息,活的有滋有味,活的充实与幸福。
如今的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的时候,相比80年代甚至90时代的大学生,心中少了一份豪气与壮志,对现实世界却多 少有些茫然,因为他们无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封建社会,世人都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话,相信这些相当于“举人”的大学毕业生们或许还能知 其所止:为国尽忠,为民谋利。但现在是市场经济占主体的社会,各种诱惑的浪潮将大学毕业生推向了工作的十字路口,他们只得四处张望,不知何去何从,更不知 该止何处。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面临着物质与精神难以两全的境地。由于当今社会供人们选择的机会太多,“止”的地方就很难确定,这也进一步恶化了不能“知其所止”的现象。我们被当代人戏称为“最迷茫的一代”。
我自己也是非常迷茫的,我想成为一名在行业里有一定影响力的医生。但由于有很多现实的因素,比如就业难,学位要求高,行业整体很稳定因而需求不高等,或许我最后不是止在这里。我身边也有些同学说以后就做医药代表、搞美容、养生、直接去家里联系的医药公司等。我们很优秀的杨琼老师最后选择了大学辅导员,也有人不从事医药行业进公司做朝九晚五的白领。
对于所止,既不过分执着,也不随波逐流,生命是有个性的,个性纷呈才会有灿烂世界。
立于所止,行于所悦,知其所为而为,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唯有此,方可“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就是自己应当停留的位置,也是至善所在。知之则志向有定。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
希望我们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祝愿大家都能得其所而止于至善。
温欢欢
2010—5—24
第三篇:议论文阅读《知止》
知止
[台湾]张继高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
1.本文鲜明地提出了“知止”这一观点,“知止”在文中的含义是
(3分)
2.本文③④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3.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4.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3分)
答案:
1.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或:不能从社会上取得过多利益,应适可而止。)
2.举例论证(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正反论证)。通过列举王安石的反面例子和华盛顿的正面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人要“知止”这一观点。
3.总结全文;再次阐述“知止”的含义,突出了中心论点强调自觉培养“知止”的精神。
4.观点明确,能适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第四篇:学会知止美文摘抄
发条上太紧的表走得不久,马力加到极限的车开得不长,绷得太紧的琴弦弹得不久,情绪紧张的人容易生病。因此,善用表的人不会把发条上得过紧;善驾车的人不会把车开得过快;善操琴的人不会让琴弦绷得太紧;善养生的人则会常保轻松愉快的心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丘吉尔到北非,蒙哥马利行辕去移尊就教。闲谈时,蒙哥马利说:“我不喝酒,不抽烟,晚上十点准时睡觉,所以我现在还是百分之百的健康。”丘吉尔却说:“我刚好和你相反,既抽烟,又喝酒,而且从不准时睡觉,但我现在却百分之二百的健康。”很多人都觉得奇怪,像丘吉尔这样一位身负重任、工作紧张的政治家,生活不规律,何以寿登大耄,而且还百分之二百的健康呢?
其实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知道他的健康有赖于持之以恒的锻炼与轻松的心情。他抽烟、喝酒,又不准时睡觉,但在战事最紧张的周末却会去游泳,在大战白热化时去钓鱼,在演讲结束后会去画画,而且经常叼着一支雪茄烟,放松心情。
放松心情的第一要素是“知止”。“知止”而心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静且安,怎么还会不轻松呢?
第二要素是“谋定后动”。做任何事情,先有周密的安排,然后按部就班去做,就能应付自如,不会手忙脚乱。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里,难免有突发事件,此时更要沉得住气,详细地去安排。事事都谋定而后动,就能像谢安那样,在淝水之战的紧张时刻,保有下棋的闲情逸致。
第三要素是在轻松的心情下学习。学习可紧张,但心情须轻松。在学习疲累时,不妨高歌两曲。心情越紧张,学习越做不好。一个口吃的人在悠闲自在地唱歌时,绝不会口吃;一个上台演讲就脸红的人,在与朋友谈心时一定能言善道。
最后一个要素则是保留空闲的时间。很多使我们心情紧张的事,都是因为时间短促,怕耽误事造成的。若做每件事都留有余地,就可不慌不忙、从容不迫了。
据有关研究发现,在轻松的心情下吃东西较易消化,在紧张的心情下吃东西容易得胃病。心情愉悦容易入睡,情绪紧绷则容易失眠。一般而言,步调慢的人比较长寿,步调紧促的人,身体经常会出毛病。
学会知止,不仅是一种养生之道,而且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第五篇:知止的智慧美文
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想要给《左氏春秋》作注,但他看到已经有贾逵、郑众二人作注在先。
于是,马融便找来他们的注解阅读。仔细读过之后,马融这才意识到自己不适合给《左氏春秋》作注,他这样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既要做到精深而又广博,就凭我个人的水平,又怎能超过他们呢?”
正是因为马融看到了贾逵、郑众二人注解的“精”和“博”,因此他果断打消了给《左氏春秋》作注的念头,转而去写《三传异同说》,随后又为《孝经》《离骚》等书作注,后来成就斐然。
东汉有名的词赋家王延寿游览鲁国的灵光殿之后,写出了一篇很有气势的《灵光殿赋》。凑巧的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也游览了此殿,也在写《灵光殿赋》。当蔡邕写到一半的时候,看到了王延寿的作品,不由得大加赞赏,并连连称奇。蔡邕自叹不如,随即停笔,另写其他文章,后来创作出了不少经典的作品。
马融和蔡邕都是当时的大学问家,“知止”是他们共有的人生智慧。事实上,“知止”不是畏缩和胆怯,而是一种智慧;适时地放弃,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远见。也正是因为懂得“知止”,他们才有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进而收获属于自己的别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