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要以为别人看不见美文摘抄
在一次会议上,我认识了一位教授,此君一遍遍向我吹嘘自己出了多少本书、发了多少论文、做了怎样数量的课题,在业内具有何等的知名度。我立即怪自己孤陋寡闻,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圈子里混的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怎么对此君的情况一无所知呢?回到单位后,我用百度搜索了一下这位教授的名字,总共的词条不过一百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他博客上的文章。
有位朋友是画家,作品动辄几十万元一幅,中国美术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些发达国家的国会大厦都收藏了他的画作,但我最初认识他的时候,连他的画家身份都是别人介绍的,更不知他在美术上的成就了。后来,我们熟了些,不时有机会在一起吃饭、喝茶、聊天,朋友跟我说过他对美术的一些见解,但对自己的美术造诣依然只字不提。
人活在世上,就像山立在天地间,彼此有高矮、美丑之分。一个人希望别人关注自己、了解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原本很正常,我只是觉得一个人如果真正高大,别人是可以自然而然地看见的,就算一时没看见,时间长了,也一定会被别人发现。相反,假若你没有足够的高度,即使反复向别人吹嘘自己如何雄伟、高大,怎样出类拔萃,别人也不会真正认可你的高大。
生怕别人看不到自己,源于一个人过度的名利欲。我从来不否定名利对人生的作用,始终认为正当的名利欲是一个人攀登人生高峰的重要推手,也是社会之轮滚滚向前的动力,但人的名利欲必须建立在实实在在的付出上。你足够多地付出了,社会自然会给你必要的补偿,名利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只有用心血换来的名利才是真正的名利,才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如果你没有做足够的贡献却企求大的名利,这是不道德的,是被人唾弃的。
历史上那些获得过大名大利的人往往都是淡泊名利的,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他认为自己不够格;钱钟书拒上央视“东方之子”,他觉得这样的名誉对人生没有什么意义;爱因斯坦不愿做以色列总统,他的观点是自己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是本分,至于其他东西,都是身外之物。然而,说也奇怪,在乎并喜欢炫耀名利的人,社会上没有几个人知道他,而上述这些视名利如浮云的大师们却一个个名满天下,人们只要提到他们就会肃然起敬。
常听那些学问大家说:“人要耐得住寂寞。”年轻时候不懂,觉得要求一个人耐得住寂寞,岂不是希望他碌碌无为、默默无闻吗?现在才懂得老一辈人用心良苦。耐住寂寞的过程,其实是一点一点地练内功的过程,一个人的内功练够了,眼界打开了,思想深刻了,做事的技巧成熟了,想干的事业才会慢慢地成功。这样,我们才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日思夜想的成功的珍珠。
世界上没有一个高大的人是别人发现不了的,真正看不见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第二篇:不要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美文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不得善终,而真正大智大慧的人,表面上都似乎有点“愚”。不败人生,“才”不外露。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普遍有一种自我优越感,而且一个人的行为、情绪往往与这一优越感有着极大的关联;一旦他意识到自己的可笑幼稚或愚蠢,那种优越感便会给自我一个爽快的奖赏。反之,优越感由于感到自我的失败,而这失败是对方造成的,因而便会产生一种近乎专横的粗暴,并通过情绪和行为或语言把这种粗暴施加于对方,甚至于是一种不挫败对方绝不罢休的厌恨。
所以,这是一个可怕的阴暗领域,然而,它又是那么普遍地存在。作为人的劣根性,它象个幽灵,缠着人类不放。我们看不惯这一可恨的家伙,但却拿它毫无办法。在此之前,我们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尽管在日常交际中,我们时常感到有某种东西在驾驭着人们的情绪,我们一不小心,它就要煽起对方的怒火与厌恨,更糟的是,有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因而就让对方忽然就对自己冷淡了起来。
我们之所以这么无知,全是因为我们自己也在犯着同样的毛病:自作聪明,过分相信自己。就是因为这毛病,我们时常在无意中因抓住对方的缺点或错误而没加遮拦的加以指出,而这极大的伤害了对方精心为自己构造的优越感。又或者,我们时常在无意中抓住一个显示自己聪明的地方,便迫不及待地希望对方能注意到自己的智慧,而这无疑使他的优越感感到极大的不满。(名言)而事实上,我们的“无意”也并非真正的无意,而是我们习惯了“有意”之后从而对“有意”产生的一种淡漠的感觉。这种“无意”往往就是最为深刻的“有意”。
约翰·华纳梅克曾说:“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总是随身带着一把放大镜,当他们希望时,就用它来看别人的不完美。”其实,“有些人”是多么保守的字眼,华纳梅克对人类社会也太过温和了,因而才显得那么留情面。“别人的不完美”往往给观察者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满足感,而同时忘记了自己身上也有着同样的不完美。而当我们看到他人的才智,看到他人的成功时,我们所兴起的就不仅仅是妒忌,甚至还会因此而对他产生一种毫无来由的厌恨与不屑,当我们看到荧屏上的这类形象时,我们打心底里发出鄙夷的哼声,而此时,我们却多么可笑地暗自认同了自我。
“你的愚笨,便是他的骄傲;你的聪明,便是他的耻辱。”
第三篇:不要踩着别人的节拍美文摘抄
李同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凭着勤奋,考上了北京一所不错的大学。毕业后,他留在北京,发誓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个衣锦还乡。
一次次投简历,跑招聘会,终于找到一份可供温饱的工作。从此,他像一头拉磨的驴,自己鞭打着自己,不停地奔跑。每天天不亮起床,一边啃早餐一边挤公交,午餐随便凑合,晚上经常加班到深夜,领导一个电话,就得放弃休息日,拉起行李就出差。
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两年后,他升了职,薪水也有了大幅提高。可以松口气了吗?当然不能,环顾左右,危机四伏,A同事英语超群,酒量惊人,B下属工作能力强,大有赶超之势,C领导总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对自己似有不满。职场行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他强迫自己学外语,看各种专业书籍,在酒桌上练酒量,忙得昏天暗地。眼看三十将近,依然独自一人。终身大事不能耽搁,身边的人个个都有了小家庭,自己若落后,被剩下,岂不失败?可是,哪有时间恋爱呀,那就走捷径吧,相亲去。
熟人介绍,中介征婚,电视相亲,转了一大圈,终于遇到一个可心的,还等什么,赶紧结婚,然后要个孩子,人生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了。
可是,新的任务又来了,看看身边的人,A善于理财,有了不少的积蓄,B早就自己创业,赚到了房子车子,C家底殷实,经常带着家人来个国外几日游。他不能输给别人,他必须更加努力,让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他不再满足于做个工薪族,拿出所有的积蓄,又贷了款,开始自己创业。那是一场孤注一掷的,他把办公室当成家,吃睡都在里面,方便面是最亲密的伙伴。有时候,上一秒和客户在酒桌吃饭,下一秒又行走在去见客户的路上。好不容易回趟家,孩子却早已进入梦乡。
慢慢地,生意有了起色,但是市场如大浪淘沙,稍有松懈,就有可能被踢出局,他必须一如既往地努力。
再后来,生意终于越做越大,他买了大房子,买了名车,送孩子上贵族学校,对父母一掷千金。在别人眼里,他已经是成功人士了,可是,他却不敢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他怕一个不小心,到手的一切都丢掉了,成为别人的笑柄。他不得不强打精神,迈着大步继续前行。
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把所有的节奏瞬间击乱,在医生的再三告诫下,他决定回到家乡的小城,静心休养。
母亲每天变着花样给他熬粥,父亲则在院子里侍弄着那些花花草草,日子如天上流云,悠闲从容。
闲下来的他开始梳理自己的生活。辛勤工作,努力创业,有了房有了车,有了所谓的成功,可是,这真是自己想要的吗?其实,只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过着这样的生活,所以他才逼着自己,也过上这样的生活。
就像同在一个舞池里跳舞,本来他喜欢伦巴,可是看到很多人都在跳恰恰,不知不觉中,他就踩着了恰恰的节拍,跟着别人的脚步一起旋转。跳一段不适合自己的舞,自然是动作生硬,毫无美感,跳着跳着,慢慢迷失了方向。
为了跟随别人的脚步,他透支了自己的健康,疏忽了自己的父母,冷落了自己的孩子,丧失了自己的快乐,甚至,省略了自己的爱情。
他忽然惊觉,这些,真的不是自己想要的,他想要的生活其实很简单,有家人陪伴,有朋友谈天,有事可做,有钱可花,闲时种种花旅旅游,就很好了。
生活本来没有好坏,就像舞蹈没有优劣,只有适合与否。人生短暂,应该尽情舞蹈,但一定不要踩着别人的节拍,那样只会让自己被生活绑架,越来越累。我们应该跳自己喜欢的舞,踩着自己喜欢的节拍,唯有这样,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快乐才会越来越多。
第四篇:不要轻易辜负别人的心愿美文摘抄
约翰·罗斯金是英国19世纪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从小喜爱研究艺术,年轻时写过很多艺术理论文章,在圈中享有很高声誉。1840年,罗斯金去意大利休养,无意中发现了一封陌生读者寄来的精美信笺,于是拆开来看。
信是一位14岁女孩寄来的,名叫艾菲·格瑞,她在信中写道:亲爱的罗斯金先生,我很仰慕您的才华,可您总写艺术评论文章,让人似懂非懂。您的文笔很优美,思维也很巧妙,我期盼您也尝试去写一些童话,一定会特别精彩。我确信这样做不会损害您的学者身份,同时更渴望能幸运地成为它的首位读者。
罗斯金读完信,心情难以平静,他想象艾菲是那么单纯天真,而她对自己的乞愿又是那么恳切美好。罗斯金不忍心让艾菲失望,于是决定暂时放下手头的理论研究,日以继夜地写起童话。他把这部平生唯一的童话命名为《金河王》,完稿后第一时间寄给了艾菲。
艾菲欣喜地读着童话,被里面的情节一次次地打动,不久就回信写道:我敢保证,它是我读过的最动人的童话,真的很感谢您为我和其他读者所做的一切。
果然,《金河王》很快风靡世界,成为罗斯金所有作品中最畅销的一部。罗斯金很高兴,此后他与艾菲保持了多年通信,直至她答应了他的求婚。在步入婚姻殿堂时,罗斯金深情地对艾菲说:“《金河王》不仅突破了我的创作瓶颈,更使我收获了一段完美婚姻,它无疑是我今生最美丽的意外。”艾菲笑了,回复道:“其实这意外的背后,是您帮一个陌生少女完成她心底愿望的最好回报。”
不要轻易辜负他人的心愿,哪怕那只是对方给自己提出的小小要求。
因为,这样做不仅会为他人带去欢喜和感动,往往也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美丽的意外。
第五篇: 不要去打扰别人的幸福的美文摘抄
1。上学时,一个女同学趁小长假到外地与男朋友小聚。听说她是坐了二十几个小时的硬座去的,同学忍不住问了句:我要是他男朋友一定给她买卧铺。没想到此话传到该同学耳朵里,让她很难受。虽然幸福要靠每个人自己心理调节,但是自己也要学会不去打扰别人的幸福。
2。路边有一地摊,摆地摊的是一个中年女人。一个中年男人骑着自行车过来送饭。他一下车,就歉意地笑道,对不起,来迟了,饿了吧?女人抬起头,看到男人,眼睛里闪过一丝亮色,笑道,不急,还早呢。男人憨憨地笑笑,从自行车车篓里拿出饭盒,坐到女人身边,说道,快吃吧,不要凉了,我陪你一起吃。这时,地摊前走来一个中年大嫂,她看了看女人的盒饭,发出惊讶地叫声,哎呀,我的大妹子呀,你可真苦啊,你吃的这是什么菜呀,一点油水也没有,怎么吃得下去呀。说罢,嘴里还发出啧啧的叹气声,脸上露出讥讽的神色,扭着肥胖的身子走开了。女人端着手中的盒饭,愣愣地盯着胖女人的背影,眼睛里噙满了泪花,那眼泪啪嗒啪嗒地滴落到手中的盒饭里,再也没有情趣吃上一口了。周遭的气氛仿佛顿时凝固了似的,让人透不过气来。
3。儿子考上了大学,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大学,但是全家人依然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一点没有感觉到有什么遗憾。父亲对儿子说,儿子,你比你爸和你妈都有出息了,我只上了小学三年级,你妈才小学毕业,你在我们家可就是状元了。儿子羞涩地笑了。笑得很甜,很舒心。全家人带着一种幸福和喜悦的心情,送儿子到车站上学去了。突然,有人拍了他一下肩膀。他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一个熟人,也来送儿子去上学。熟人问,你儿子考上什么大学?他刚说出校名,熟人脸上立刻露出惊讶的神色,说道,你儿子考的这是什么大学,那个大学上了也白上,那个大学毕业的学生根本找不到工作。我儿子可比你儿子强多了,他考的可是名牌的大学,毕业了,人家单位都抢着要,月薪最少八千块啦。熟人的脸上露出轻蔑的神色,说罢转身走了。他们望着熟人一家远去的背影,目光一下子黯淡了下来。刚才一家人的幸福和甜蜜,被熟人叽里呱啦一阵连珠炮似的自问自答,荡然无存,心从火热降到冰点。再看帅气的儿子,眼睛里也噙满了晶莹的泪花。
不要打扰他人的幸福,幸福也是一个人的隐私。在你眼中看到的是苦难,在别人的心里也许正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无关荣华富贵、无关名誉地位,有关的,只是一种心灵感应和默契。这种幸福,像花儿开放一样,悄无声息,但却将馨香,在彼此心田里缠绵、涟漪,化作了生命中的一种永恒和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