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善待别人的善意美文摘抄
大学毕业后,他如愿考上了公务员。然而,生活并没他想象中的美好。机关的工作节奏似乎永远慢上半拍,风华正茂的他感到一种怀才不遇的忧伤。
有次,他去参加一个会议。他惊讶地发现,会议开始10分钟后,还有迟到者陆陆续续地到达,而且会场的纪律很差,嘈杂声四起,特别是他左边的两个40岁左右的女人,像一对交头接耳的麻雀,“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他心烦不已,一个恶作剧的想法涌上心头。他用手机偷偷拍下两个喋喋不休的女人,然后将照片上传到微信,并附上简短的文字:“台上开大会,台下开小会,俩女叽叽喳,我不好入睡。”看着这首打油诗,他心中暗自得意。
更让他得意的事情还在后面。那场会议还没结束,他的微信朋友圈已经一片沸腾。那条微信收获了大量的点赞和分享,连续不断的评论排起长龙。看到向来冷清的朋友圈一下聚集了如此旺盛的人气,他得意地笑了。
这时,他收到朋友的一条信息:“请赶紧删掉那条幼稚的微信,你要学会容纳别人,更要学会保护自己。”他感到扫兴,并略微恼火,认为朋友敏感过头,有些小题大做。所以一开始,他非但没有删掉那条微信,反而生气地删掉了朋友的信息。可奇怪的是,直到会议结束,朋友的劝告仍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他不得不认真起来了。他想,删不删那条微信,跟朋友毫无关系,既然朋友如此提醒,自然有其道理。经过冷静分析后,他猛然意识到,这条小小的微信,很有可能给那两个女人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他在嘲弄别人的同时,也会招来怨恨,最后伤害到自己。因此,他拒绝朋友的善意提醒,是对一种高尚品质的亵渎,相当于一瓢冷水泼灭了朋友的热情。认识到错误的他赶紧拿出手机,先是删掉那条被人关注的微信,又打电话对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然后才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需要承认的是,故事里的“他”正是我。从那以后,我深深地明白,每一个善意都应得到尊重,善待别人的善意也是一种美德。
每一个善意都应得到尊重,善待别人的善意也是一种美德。
第二篇:宽容别人,善待自己美文
很奇怪,我们对自己过错的的审视,往往不如看待别人所犯的过错那么严重。
正如德国神学家肯比斯所言:“我们很少用同样的天平去衡量邻居。”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对导致过错的背景了解的很清楚,以至于我们对别人的过错不能原谅,对于自己的过错就比较容易原谅,从而使我们常把注意力集中于人家的过错上。即使我们有时不得不正视自己的过错,也总觉得他们是可以宽恕的,这是因为,无论我们自己是好是坏,我们只能容忍自己。
可是轮到评判他人时,就完全不同了。我们会用另外一付眼光去品评他们,往往使旁人体无完肤,一点也不留情面。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假使我们发现旁人说谎,我们的谴责是何等严酷啊,可是,我们有哪个人能说自己从没说过一次谎,也许还不止100次呢!
人性中掺杂着伟大与渺小、善与恶、崇高与卑微。
我们彼此都差不多。
也许有些人性格较强,机会较多,因此可以更自由地表现天性,但在骨子里,人性是相似的。
就以我个人来说,我绝不比大多数人更好或更坏,假使要我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举动,以及脑海中的每一意念都记录下来,世人一定会惊讶我是堕落败坏的魔鬼了。
明白了以上道理,会使我们容忍他人,如同容忍自己一样。既然责己不必太严,对于他人的过错,即使是名闻天下的贤达,也可以带几分幽默感的。(读者文摘)
温馨提示:像容忍自己一样容忍他人
第三篇:善待别人的高度美文
有一位高中女教师,在很多年之前,她的丈夫就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了,而她一个人却培育了三个博土生女儿。同时,她所教的学生也总是成绩优异。
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想必这位女教师在教学上一定是一位“严师”,在教育子女方面也肯定是一个“严母亲”。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她不仅对学生温文尔雅,对子女也总是和颜悦色,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八面威风、杀气腾腾。可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女教师,为何教出了那么多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又培养了三个出类拔萃的博士生女儿呢?
在一次采访中,她向记者透露了她教学与教子的秘诀:不要指望别人都和你的见识一样!接着,她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二十多年以前,她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有一天,她看到了女儿的一张绘画作品。当时,她一下子就怔住了。孩子总是充满了想象,孩子的世界也应该是一个充满了想象的世界。可是,在她女儿的一幅名为《陪妈妈逛街》的画中,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车水马龙,更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的只是数不清的大人们的腿……
奇怪!她拿着女儿的画沉思了很久,终于解开了疑惑。原来,幼小的孩子还只有几岁,身高也几乎只能达到大人的腰部,走在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将孩子遮掩着,孩子除了能看到大人们的腿,还能看到什么呢?
女教师如梦初醒。是啊,孩子们上街看到的不是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而是大人们的腿,这是他们的身高决定的;学生对很多问题疑惑不解,这是由他们的年龄、智力和见识决定的;企业的员工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途,而不是公司的整体运行和未来发展,这是由他们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决定的……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和大人有相同的视角;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和老师一样有相同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并不是每个员工都能和总裁一样站在公司的全局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女教师说,不要埋怨别人无知,不要指望别人和你站在同样的高度。其实,一个人所处的高度,决定了他的见识,与其埋怨别人,不如用一种亲近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去和别人交流、沟通、兼容……这样,你就可以做一个好家长、好教师甚至是好总统。
善待别人的高度,不要指望别人和你的见识—样,有了这个心态,和善地鼓励、推动他们。教子、教学、为人处世、管理一方,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第四篇:善待信用的美文摘抄
三年前,许久不见的高中同学阿斌来找我,他磨蹭了半天,最后才说出要向我借钱。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有所顾忌,但想起曾经的友情,还是借给了他两千块钱。他道谢后,说两个月后还我,便告辞了。之后的两个月里,我一直有所担心。没想到期限一到,阿斌真的来了。他说,他最近正在办一个加工厂,资金周转有一些困难。不过他相信会好起来的,再紧张,对朋友的信用不敢怠慢。他如数还了我的二千块钱,还给我买了许多礼品。他的诚恳和说话算数让我暗自惭愧,不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这之后,阿斌又陆续向我借了几次钱,数目一次比一次大,但都能如期归还。因此,我对他越加放心。后来我无意中得知,阿斌不单向我借钱,还跟许多人借,包括银行。都是有借有还,绝不拖欠。许多人都说他守信用,也乐意和他做生意,他工厂的规模也逐渐扩大起来,订单越来越多。
前段时间,我再见到阿斌,他已经成为了我们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我庆幸自己有阿斌这么一个有能力讲信用的朋友。席间,我们聊着聊着聊到了他当年借钱的事。可能是阿斌有些兴奋,且有点喝多了,他哈哈哈大笑着向我说出了实话。原来,当时他向我借钱时厂子只是在酝酿阶段,根本不急着用钱。于是他把借来的钱都放在银行里,等期限一到,他马上如数还给人家。他说,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累积信用。古话不是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吗?
事实确实如此,由于他在银行和朋友们当中建立了良好的信用记录,等到真正用钱的时候,银行很爽快地给他贷了款,朋友们也一直持续地帮他,再加上他自己脑子好使,吃苦肯干,几年的光景,工厂的规模便上来了,前景一片看好。
阿斌的做法无疑有冒险的成分,但他积累信用的想法颇让我佩服。我认为,阿斌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足够多地积累信用外,更在于他一直在心里敬畏信用,善待信用。正因为如此,他和那些只顾吹气球贩卖信用的骗子们才有了本质的区别。
第五篇:当别人说NO美文摘抄
一个叫辛迪的美国家庭主妇,某一天突发奇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3年内购买一栋六百多平米的房子。对一个家庭主妇来说,这实在是一个不大可能实现的规划。辛迪决定要写一本畅销书,卖到100万本。
她把这个点子告诉老公,却换来一顿嘲笑。辛迪想:别人可以做到的事,我一定也做得到。她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一定会成功,我的书在3年之内一定会卖到100万本,财富会大量地涌来,所有的机遇之门都会为我打开。在这样的自我确认下,辛迪开始行动。
辛迪觉得自己这本书的市场在于女性。她觉得女性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或者不被先生了解,她想给她们带来一些快乐,这样她们就会把书介绍给周围的朋友。辛迪觉得她的读者们通常会去超级市场、美容院等地方,所以专门打电话给超级市场的采购员以及美容院的老板。
她很直接地向别人推销自己的书:“我是某某作家,我最近出了一本书,一定会成为畅销书。我相信这本书摆在你的超级市场,摆在你的服装店,摆在你的美容院,应该会帮助你赚不少的钱。”她说,“我将寄一本样书给你,一个礼拜之后,我会再打电话给你。”
辛迪的厉害之处在于,她从来不问别人:“你到底有没有兴趣购买?”而是直接就问:“你要订购多少本?”
一个礼拜之后,她打电话问:“我是辛迪,你看过我的书没有?你准备订购5000本还是10000本?”对方说:“辛迪,你可能不了解我,我们这个超级市场从来没有订过任何一本书超过2500本。”辛迪说:“过去等不等于未来?对方说:”不等于。“”所以总有一个开始,所以你要订购5000还是10000本?“对方说:”那!那……我订4000本好了。“第一笔生意就这样成交了。
辛迪打电话给第二个人:“我是辛迪,你收到我的书没有?你即将订10000本还是20000本?”对方说:“你的书很幽默,我和同事都很欣赏。但我们订书从来没有订过这么大的量,我决定订购4000本好了。”
辛迪说:“你简直在侮辱我,你才订购4000本?像你这么大的连锁店你订4000本,你不止侮辱我,你还在侮辱你自己,难道连你都不相信你的连锁店卖得出去吗?”对方吓了一跳,问:“一般人订多少本?”辛迪说:“10000到20000本。”对方被说服了:“那我订12000本!”
辛迪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多少人跟你说“NO”,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下一个说“YES”的人。这是辛迪得到的一个经验。她的书从来没在任何一家书店卖过,完全是自己一个人在卖。
依靠不屈不挠的信念和巧妙的推销手段,辛迪的书卖出了整整140万本!之后她又写了好几本书,都很畅销。到这个时候,辛迪要实现的愿望,已经不是买一栋大房子那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