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善待那个最潦倒的人美文摘抄
农历大年除夕,美国芝加哥的唐人街上到处张灯结彩,华人俞越的牛肉面馆里却依然人影稀疏。眼看11点就要过去了,俞越决定关门,看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但就在此时,一个挎黑包,衣衫不整的黑人青年闯了进来,手里还提着一把二胡。他探头打量了那一锅热气扑腾的牛肉汤,舔了舔嘴唇,落魄的神色中透着渴望。
“先生,来碗牛肉面吧。又香又辣的牛肉面。”俞越迎上前。
“我,我……”黑人青年张大了嘴,想说些什么,但终究没说出来,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接着垂下头。
“嗨,大过年的,就请你一顿吧。”俞越看出了黑人青年的困境。
黑人青年一脸羞红,他低着脑袋,沉思了半晌,又抬头试探着说:“我,我能为您拉一首曲子吗?”说罢,就提起了那把二胡,手指一动,动听的弦乐就穿弦而出。
是《二泉映月》!俞越仔细地凝听着,很快就勾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说实话,黑人青年的技艺并不怎样,但他看得出黑人青年的用心。音乐戛然而止,黑人青年脸上浮现出一片圣洁的光辉,俞越忍不住鼓起掌来,然后赶紧端上牛肉面,放在他面前。
黑人青年看了看俞越,俞越点了点头,他犹豫片刻后端起那碗芳香扑鼻的牛肉面,狼吞虎咽起来。俞越又端来了一碗。黑人青年,也不客气,片刻之间又吃完了。
除夕过后,牛肉馆的生意依然冷清。最气人的是,近段时间有一个白人警察经常来店里吃喝,吃了也不付账。俞越终于忍不住了,向他要钱。
谁知白人警察扭过头来,冲他便是一拳,俞越被打倒在地。白人警察还不甘心,把他带到了警察局。
白人警察以俞越妨碍公务,扭打警察为由,提出了起诉,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地法院在未经任何调查的情况下宣布罪名成立,判他入狱三年。
俞越的遭遇在华人界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华盛顿邮报》也重点报道了这一消息。文章采访了许多证人来说明俞越的清白,文章最后说,俞越所做的牛肉面色、香、味俱全,吃一口能温暖整个春天。
报道一出来,立刻在美国民众中引起了轰动。甚至连芝加哥的市长和中国大使馆的领导也前来探访,并表示愿意提供各种法律服务。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也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芝加哥市的法院最终作出了公正的判决:俞越无罪释放,并获得10000美元的精神补偿。
俞越出狱后,牛肉面馆一扫以前的冷清,天天门庭若市。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成了华人圈中有名的“牛肉面大王”。
转眼,一年很快过去了。同样是在除夕之夜,同样是在要打烊的时候,一个黑人青年快步走了进来,点了两碗牛肉面。
这不就是一年前那个演奏二胡的落魄青年么,看样子他现在混得不错,俞越心里暗想。
一扫而光两碗牛肉面后,黑人青年抬起头来说:“今年我到你们中国去了,真的,东方文化就是与众不同,就像你的牛肉面,味美香甜而又暖人心。”
说罢,又递过来一张名片,俞越接过闪了一眼,上面写着:詹姆斯,《华盛顿邮报》中文记者。
“你就是那位对我的不幸事件进行报道的人?”俞越当然不会忘记那张报纸,以及那个给他带来帮助的记者——詹姆斯。只是没想到竟然是他。
原来,一年前,詹姆斯大学毕业,辗转来到芝加哥,工作没找到,盘缠用尽。为了生活,他不得不舍去尊严,想用为人弹奏的方式换取一顿饱饭。他去了数10家饭店,都被赶了出来。
在他最饥饿、最潦倒的时刻,俞越不仅没有歧视他,还请他吃了两碗牛肉面。就因为这两碗牛肉面的激励,他信心百倍地参加了《华盛顿邮报》的面试,并一举成功。
詹姆斯始终没有忘记俞越那两碗牛肉面的恩情,当他从华人朋友处得知俞越遭受冤屈之后,便深入第一线,采访了许多目击证人,而写下了那篇报道。
得知事情的经过后,俞越紧紧抱住了詹姆斯,热泪盈眶。
第二篇:善待信用的美文摘抄
三年前,许久不见的高中同学阿斌来找我,他磨蹭了半天,最后才说出要向我借钱。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有所顾忌,但想起曾经的友情,还是借给了他两千块钱。他道谢后,说两个月后还我,便告辞了。之后的两个月里,我一直有所担心。没想到期限一到,阿斌真的来了。他说,他最近正在办一个加工厂,资金周转有一些困难。不过他相信会好起来的,再紧张,对朋友的信用不敢怠慢。他如数还了我的二千块钱,还给我买了许多礼品。他的诚恳和说话算数让我暗自惭愧,不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这之后,阿斌又陆续向我借了几次钱,数目一次比一次大,但都能如期归还。因此,我对他越加放心。后来我无意中得知,阿斌不单向我借钱,还跟许多人借,包括银行。都是有借有还,绝不拖欠。许多人都说他守信用,也乐意和他做生意,他工厂的规模也逐渐扩大起来,订单越来越多。
前段时间,我再见到阿斌,他已经成为了我们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我庆幸自己有阿斌这么一个有能力讲信用的朋友。席间,我们聊着聊着聊到了他当年借钱的事。可能是阿斌有些兴奋,且有点喝多了,他哈哈哈大笑着向我说出了实话。原来,当时他向我借钱时厂子只是在酝酿阶段,根本不急着用钱。于是他把借来的钱都放在银行里,等期限一到,他马上如数还给人家。他说,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累积信用。古话不是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吗?
事实确实如此,由于他在银行和朋友们当中建立了良好的信用记录,等到真正用钱的时候,银行很爽快地给他贷了款,朋友们也一直持续地帮他,再加上他自己脑子好使,吃苦肯干,几年的光景,工厂的规模便上来了,前景一片看好。
阿斌的做法无疑有冒险的成分,但他积累信用的想法颇让我佩服。我认为,阿斌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足够多地积累信用外,更在于他一直在心里敬畏信用,善待信用。正因为如此,他和那些只顾吹气球贩卖信用的骗子们才有了本质的区别。
第三篇:十种人最容易孤独美文摘抄
小森喜欢独来独往:吃饭不跟同事一起,聊天时常常冷言冷语,下班后从不接同事电话。尽管平时说自己不在乎,但偶尔,某种孤独感也会爬上她的心头。
心理学家认为,孤独是缺乏正常社会接触而带来的不愉快的、苦恼的主观感受,而不是一种客观状态。日本心理学家箱崎总一认为,孤独是性格决定的,容易产生孤独性格的人有10种:
1。反抗型。对于他人,尤其是权威(父母、老师、上司)的要求,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反驳,进而形成傲慢的习性和攻击型性格,令周围的人厌恶。他们需要学习水的品质,也就是“随方就圆”的谦卑与柔和。
2。寄生型。这类人很自私,就想占便宜,从不愿吃苦。其实,吃亏是福,不肯吃亏的人,必然让别人吃亏,谁又敢接近他们呢?
3。情绪易变型。这种人情绪大起大落,翻脸像翻书,易得罪朋友。情绪平和,身边人才会有安全感。
4。评论家型。有人为显示自己懂得多,喜欢对一切事物妄加品评。其实他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因此遭人耻笑。《戒经》里有句话是很好的提醒:“不扣不鸣者,黄钟大吕;嚣嚣聒耳者,陶盆瓦釜。”还有些人喜欢卖弄自己,不妨多给别人舞台和掌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自我封闭型。这类人离群索居,总是沉溺于自我封闭的思索中,其孤独感最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需要主动去经营,去付出,才会有收获。
6。不平不满型。对一切都不满,始终扮演受害者角色。日子久了,就没人愿意听他们抱怨了。他们需要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才能收获友情。
7。斤斤计较型。处处考虑个人得失、太计较的人难免让人讨厌,以至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宽容待人,会更受人尊敬。
8。固执规则型。有人太拘泥于形式和习惯,不懂变通,还有点强迫,比如牙膏非要从后面挤,进卧室必须换睡衣。过于繁琐的规则令人敬而远之。“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宽容才会有朋友。
9。溺爱宠物型。有人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就在宠物身上找乐趣。不妨与其他爱宠物的人交朋友,宠物也可能成为友情甚至爱情的“月老”。
10。自恋型。冰心有首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一个人自我美化的倾向越强,孤独心理就越强。多欣赏别人,会有更多朋友。
第四篇:善待别人的善意美文摘抄
大学毕业后,他如愿考上了公务员。然而,生活并没他想象中的美好。机关的工作节奏似乎永远慢上半拍,风华正茂的他感到一种怀才不遇的忧伤。
有次,他去参加一个会议。他惊讶地发现,会议开始10分钟后,还有迟到者陆陆续续地到达,而且会场的纪律很差,嘈杂声四起,特别是他左边的两个40岁左右的女人,像一对交头接耳的麻雀,“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他心烦不已,一个恶作剧的想法涌上心头。他用手机偷偷拍下两个喋喋不休的女人,然后将照片上传到微信,并附上简短的文字:“台上开大会,台下开小会,俩女叽叽喳,我不好入睡。”看着这首打油诗,他心中暗自得意。
更让他得意的事情还在后面。那场会议还没结束,他的微信朋友圈已经一片沸腾。那条微信收获了大量的点赞和分享,连续不断的评论排起长龙。看到向来冷清的朋友圈一下聚集了如此旺盛的人气,他得意地笑了。
这时,他收到朋友的一条信息:“请赶紧删掉那条幼稚的微信,你要学会容纳别人,更要学会保护自己。”他感到扫兴,并略微恼火,认为朋友敏感过头,有些小题大做。所以一开始,他非但没有删掉那条微信,反而生气地删掉了朋友的信息。可奇怪的是,直到会议结束,朋友的劝告仍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他不得不认真起来了。他想,删不删那条微信,跟朋友毫无关系,既然朋友如此提醒,自然有其道理。经过冷静分析后,他猛然意识到,这条小小的微信,很有可能给那两个女人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他在嘲弄别人的同时,也会招来怨恨,最后伤害到自己。因此,他拒绝朋友的善意提醒,是对一种高尚品质的亵渎,相当于一瓢冷水泼灭了朋友的热情。认识到错误的他赶紧拿出手机,先是删掉那条被人关注的微信,又打电话对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然后才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需要承认的是,故事里的“他”正是我。从那以后,我深深地明白,每一个善意都应得到尊重,善待别人的善意也是一种美德。
每一个善意都应得到尊重,善待别人的善意也是一种美德。
第五篇:最美的康乃馨美文摘抄
安娜住在山上那座独立门户的院子里。
我当邮差送的第一封信就是给安娜,那一年我才18岁。我们镇的青壮年男子都去打仗了,剩下的都是妇孺病残。如果我不是病弱,也已在前线,没有机会认识安娜。
她叫我孩子,说我跟她小儿子安东像极了。他20岁了,18岁当的兵。
“孩子,这些康乃馨都是安东临走前种的呢!”安娜亲切地拉我看康乃馨。真的,院子里种满康乃馨,粉红粉红的真好看,盛开的花朵像安娜慈爱的笑脸。
“吃吧,孩子!”安娜拿出糖果、饼干、水果之类的东西叫我吃。
安娜拿着我送来的信左看右嗅,在信的一角亲吻着,然后递给我,说她识字不多,叫我帮她读。她搬了两张凳子到院子中间,那里是光线最好的地方。春天的阳光照着我手里的信,也照着安娜。她漂亮极了!我长这么第一次见到像她这样漂亮的女人,她慈祥的面容就像圣母玛利亚。
那是她儿子写的信。信中说,妈妈,又一个春天来了,康乃馨开花了吧?记住啊,妈妈,每朵花都是儿子送给您的祝福。部队要开往前线了,可能要很久才能写信。妈妈您多保重,不要牵挂。
信里还夹着一张相片,那是安东上前线时特意去照的。相片里的年轻人穿着军装,清瘦,英俊。
“安东!”安娜拿着相片,不断地亲吻,轻轻唤着他的小名,又把相片紧紧地贴在胸口。
安娜告诉我,三十多年前她的丈夫在她的国家留学,然后把她娶回中国。
丈夫和大儿子都在战争中牺牲了。两年前,她把最后一个孩子安东又送上战场。
夏天蝉叫了,安娜的儿子又来信了。那时我刚下班,信应该第二天送去,想着安娜翘首盼望的样子,我顾不得疲倦,连忙送去。
“孩子,可把你盼来了!”安娜正站在门口,看见我像孩子似的飞奔过来,张开双臂把我紧紧拥抱。
“快吃水果,刚摘下来的。快快读信,看安东信里说什么。”安娜欢喜得语无伦次。
安东说他们打了胜仗,已从前方撤回,休整几天又要开往另一个战场。
转眼到了深秋,我在镇上给人送信。忽然听见有人叫“孩子!孩子!”原来是安娜。她是来邮政局看看有没有儿子的信。安东已几个月没音信了。
我说,没有啊,如果有我第一时间给您送去。
“好的,孩子。”安娜说。她两眼深陷,神情忧郁,蹒跚的身影消失在深秋的落叶中,像一幅色调悲凉的油画。
安娜的儿子牺牲了,他是战斗英雄。他深入敌区,被敌人发现,他引爆炸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报纸上登着安东的英雄事迹,还有他的相片,就是寄给安娜的那张。
我又给安娜送信了。是她儿子的信。
这以后安娜儿子写信比以往勤快了。有时还寄钱来,寄一些好吃的东西来。信的内容比以前丰富多了,除了告诉安娜他近况,还说些见闻逸事,风土人情。还说他的津贴增加了,有钱寄给妈妈了,妈妈想吃什么就告诉他。
我现在一个月至少有两次可以到安娜家。
“孩子,你来了,真高兴!”她把我当自己儿子般拥抱着。
“孩子吃吧,安东老是寄吃的来,我老了,吃不了这么多!”安娜没什么亲人,安东寄的东西她总是叫我吃。
“你教我识字吧!”安娜想自己读信了。我也乐于教她,这样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跟她呆在一起。
她会认很多字了,会自己读信了,但从来不亲自回信给安东,依旧是她口述,我动笔写。“东东,妈妈很好,你种的康乃馨开得很漂亮呢。打完仗就回来看它们吧!”她看着院子里的康乃馨发呆,眼泪直打转。我停下笔怔怔地望着她,“刚才说到哪了?”她赶紧撩起衣角拭眼泪。
她越来越苍老了。
安娜死了。她留给我一封信,字迹歪歪扭扭:
“我知道我的安东早已不在人间了。从那个冬天开始,信封上就没有画着康乃馨。他知道我识字不多,怕我读不了信,临走前他跟我约定,就在信封上画一朵康乃馨,意思是妈妈,我爱你,见花如见人。孩子,我知道是你借安东的名义给我写信,你不想我悲伤。我接受你的善意,我也想你开心。谢谢你陪我度过这么多美好的时光,我在天堂也会保佑你的。孩子,我也爱你!”
我怎么没想到康乃馨这个细节?我一直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
我在安娜的墓碑上画上康乃馨,把一束束粉红的康乃馨放在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