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在别人的记忆里诗歌
即使曾经你的身影
流连在公园明媚的阳光下
笑容绽放在脸上
明亮的眸子欢喜的看着我令我乱了心慌了神红了脸
相机的咔嚓声留下的美好
最终留存在谁的相册
多少次被人翻看回忆
随后人走茶凉
静静地躺在书桌一角
蒙上了一层尘
时间如同一把锁
锁住了相机聚焦下的美好
锁住了温暖阳光下的微笑
锁住了似乎较难忘的琐碎
一切都定格在昨天那一秒
转眼却被遗忘
你远去的背影停留在我的泪里
雨不断冲刷着我的面庞
泪与雨水混合在一起
模糊了你的身影
你渐渐远去直到最后
消失在我的生活
活在别人的记忆里
第二篇:有些人只能活在记忆里
有些人只能活在记忆里
我们经常是在走过了一段路之后,才会回头。
回头,看到的是时间遗留下来的痕迹,那么深刻,那么让人无法自拔。
有时候,会在猖狂过后,躲在一旁舔着伤口。然后慢慢安慰自己。后来我发现,不经意的暗示真的可以欺骗自己。
终于,我明白了一些事。有些承诺,只有听的人才会记得。而且记得那么深刻。其实,我想在此刻划下一个句号,然后告诉自己,够了。曾经只是曾经,回头的意义只是看到过去的自己多么卑微。我们都该往前看,看到那些为我们心疼的人。那该是怎样的心情,谁不舍的是谁给的痕迹。那些烙在心里的记忆,该如何抹去?我一次次地走过了那个街口,直到有一次,再次经过的时候,我不再往回看。或许我会告诉自己,那不是忘记,而是更深刻的记忆。
后来,我可以为了一些事情而变得不一样。当一个人为了一个目标而不顾一切奋斗的时候。她的心是充实的,或许某些年之后,回忆里只会剩下那些酸酸的甜。我曾经在那个冬天那样歇斯底里。我曾经,那么专注地为了未来奋斗着。我说,我想在这个冬天留下点什么,或许是我的泪水,又或许,会是我的微笑。这个冬天,注定要特别。我害怕,走不出这个冬天,走不到明天。时间,紧逼着我们,让人无法呼吸,连空气都是刺人的痛。我们不该在这个时刻给自己放下警惕的卑微的借口,那是多么可笑的理由。所有的一切在对于经过这个冬天的煎熬后即将可以破茧成蝶的我们来说,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还能怎样选择?借我一双翅膀,我想飞,用尽全力地在我的天空飞。借我一双翅膀,2011,我错了很多。在经过后来的后来才知道的一些事,让我觉得我们已经在成长的边缘,即将离去的我们,真的无力去解说那么描的黑的痕迹。或许,是自己骗了自己。以为,真的懂得的人自然可以看清楚里面的黑白。又或许,那并不是懂的人。我想承认,只是无法脱去浮华的牵绊。能否,真切的懂,我要的真的不是那层薄烟,萦绕着却看不透的隔膜。我真的曾经那么认为过,只是无法真正明白的是,有些回忆,是那么的刻骨铭心。
对不起,我说。在我明白了一切以后。那些陪我走过的日子,让我感动的日子。我知道是那些缠绕着感觉的日子遮蔽了我的双眼,让我知道那只是美丽的倒影,错误的美丽。谢谢你的感觉,陪着走过那段美丽的日子。会在想起时,不自觉的扬起嘴角。那是最能证明青春的日子。是你的一切填满的。只是,后来才知道,原来生命中真的有命中注定。
如果2012不是世界末日,我会去旅行,仰望飘过的云朵。我知道把自己融入自然的感觉,会有多清澈。然后我会看到真正的自己,并不再是蓝色的。
第三篇:我们不能永远活在饥饿记忆里
这是个肚满肠肥的时代,许多人的肚满肠肥,不仅来自于食物过剩,也来自于欲望不断的蒸腾,有的人明明已经“饱”了,可还在不停地掠夺。
没有东西吃被饿着,那种体验是极度令人心慌的,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有着漫长且痛楚的饥饿记忆的民族,饿肚子是最难忘却的噩梦。作家路遥的作品中有着深刻的“饥饿情结”,他的自传体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所描写的饥饿体验令人感同身受。同样,作家杨显惠所著《夹边沟记事》,对饥饿更是有着触目惊心的描写。
作为生于1970年代初农村的人,我赶上了饥饿的尾巴。我出生之前,大人们都在吃糠咽菜,我的父亲经常带他的兄弟们,去田野里四处搜索一切可以下腹的东西,比如槐树叶。出生之后,状况已有所改观,我开始有记忆的时候,已经可以偶尔吃上一顿麦子做的煎饼,但锅里的汤永远是稀薄的,汤水里有一个纱布包,包里有一个拳头大的白米饭团,那是给5岁以下孩子吃的,我永远记得那个饭团的香味。
上初中的时候,粮食基本够吃了,但因为珍惜粮食,家长做饭时,都习惯地从深藏在内室的米缸里,挖一瓢米之后再倒半瓢回去。也没吃早餐的习惯,到了课间操的时间,我饿得前心贴后背,就挨个翻女同学的课桌,偷吃女同学带的午饭。初中三年,没少偷吃女同学的粮食,也没少挨女同学的骂。
现在已不存在缺粮食吃的问题了,这从一条被广为传播的新闻就可以看得出来:我国每年浪费粮食800万吨,够两亿人吃一年。这些粮食,应当不包括高档饭店包房里众多没吃多少就被倒掉的山珍海味吧。从高档饭店,到普通饭馆,再到家庭饭桌,每天都有吃不完的粮食、菜肴被倒掉,偶尔也觉得心疼,但没办法,吃不完怎么办?不倒掉怎么办?那种“吃多少、做多少”的用餐理念,在中国压根就没有市场,人们仿佛被饿怕了,就是要通过浪费,才能抵消骨子里那长久的饥饿恐慌记忆。
许多人请客吃饭爱面子,总是点超出全桌人食用范围的饭菜,菜不够吃对于请客的人来说,是个很尴尬的事情。一些留有饥饿记忆的人,完全采用报复性吃喝的方式,来满足口欲腹欲,不顾日渐隆起的大肚腩,也不管因此持续增长的“三高”。我不忍心对这样的人提出批评,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缺失,是一种无法遏制的心理补偿。除非个人愿意通过节食、素食来调节身体健康,谁愿意对另外一个人爱吃爱喝提出意见呢?
我们的饥饿记忆尤其明显地体现在孩子身上。家长捧着饭碗追着孩子喂,直到把孩子喂出了厌食症,对于食物方面,只要孩子提出要求,家长无不乐意满足。我曾经对孩子说,“你这么不爱吃饭,完全就是没饿着的缘故,扔沙漠里饿上三天,给你根骨头你都能把它生吞了”。类似的话,想必不少家长都说过,可又有几个孩子相信家长们会这么做?
这是个肚满肠肥的时代,许多人的肚满肠肥,不仅来自于食物过剩,也来自于欲望不断的蒸腾,有的人明明已经“饱”了,可还在不停地掠夺,比如“小官大贪”,这些官员会被饿到吗?他们的薪资、补贴不够用吗?贪污了几千万、几亿为何还不知足?追根究底,还是与他们自身或者遗传自先辈身上的饥饿记忆有关,他们是如此恐慌,哪怕腰缠万贯,也总担心有一天会挨饥受冻。
上述这些话,由“饥饿24小时”的话题引起,想要参与这项活动,有必要理解我们的饥饿史,我们的饥饿心理。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比较幸福的状况是,参与这个活动,是“享受”饥饿,是出于公益的目的“体验”饥饿,当你无法容忍的时候,完全可以终止,而非像以前那样,无望地看着土地。
有必要去体验一下“饥饿24小时”,因为在大量的粮食被浪费掉的同时,还有不少人(包括儿童)因为饥饿而营养不良,体验饥饿并有所行动,不仅可以帮助别人,更可以促自己内省——我们不能永远生活在饥饿记忆里,该是真正走出饥饿阴影的时候了。
第四篇:活在当下的诗歌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阴影,
别人进不去,自己出不来,也许是你睡觉的时候,也许是你触景生情时,它就像我们用那令人厌恶的虚伪饲养的虱子,挥之不去,散之无果,每个人都会做错事情,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宽容的,没有罪恶,没有丑陋,那些所谓的正义该怎么去行使他们一贯的正义,年少无知的张狂,总是要为比支付不菲的代价,别怪太高调,冒犯高贵教条,是吗?
拿着年轻预知,去消费不可思议的高贵,连后悔都软弱无力,回忆本应该是唯美,似乎也没人愿意把那丑陋留下,我们习惯于自己的成功,活在当下,幻想诀别过去,所以我们自以为是的放弃那些幼稚的过去,苦苦奢求来日天晴,天不随人愿,与其自欺欺人,为什么不能把回忆过滤成美好的?
过去的不能阻止,现在的还能补救。
黑暗和光明双生双影,既然改变不了阴影,那就努力改变它的形象,活在当下,缘于改变。
每个人都有一个阴影,别人走不进入,自己出不来。
第五篇:六一儿童节诗歌:记忆里永远的童年!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
长大了你就可以去远方
走过很长很长的人生路
踏遍万水千山
那时候,我就盼呀盼……
盼望自己快快长大
长大了就可以像大人一样
去远方
走过很长很长的人生路
踏遍万水千山
童年童年
记忆里永远的童年
常常在我的梦里展现
它美丽也温馨
它纯洁
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