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
诗歌鉴赏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
学情分析 考纲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答题时存在的问题
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 教学目标
1、学会找到读懂古诗词的路径、角度。
2、调动相关知识关联分析,读懂古诗词。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快速读懂古诗词的基本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知识点回顾:
诗歌按思想内容分为哪几类?常见的思想感情又有哪些?
按内容分类: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
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昔盛今衰之感伤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 蔑视权贵之高洁 离别思念之情 贬官谪居之恨 时光易逝之感慨 愤世嫉俗之绪……
二、方法归纳
例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 “何处泊”“断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总结方法之一:
(一)看标题,抓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例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1)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总结方法之二: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些是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那是在降低你阅读的难度。例
三、(09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第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总结方法之三: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
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请背诵下列两首诗,并谈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
头.【例四】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答: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孤寂、惆怅的感情。
用“空”字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宿鸟归飞急”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愁思印象。总结方法之四: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如《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又如《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
五、背诵下列诗歌,谈谈它所表达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通过九个组合的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并借此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悲苦的情怀(或:有家归不得、孤寂悲苦的天涯游子)。【例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宣城①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②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③。
注: ① 【宣城】今安徽宣城县。② 【子规】一名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相传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方言 :不如归去。此时杜鹃花亦盛开。③ 【三巴】东汉末年臵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问:“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总结方法之五: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又如: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答: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例
六、(2006浙江卷)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问: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答: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总结方法之六:
(六)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
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例
七、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问:(1)全诗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答:写的是盛唐时期为国戍边的将士虽然军旅生活紧张而艰苦,战事的紧张,但是将士们乐观、豪迈的精神不减,爱国热情、报国丰志不减。
尾联: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思路点拔] 尾联的抒情,直截了当,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充分展现了将士们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慷慨豪迈的情怀,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时代风貌。当然,是完全建立在前三联的对军队艰苦生活的刻画基础上的。没有前三联的烘托,就没有尾联这种昂扬、乐观、豪迈情感的直接抒发。
总结方法之七:
(七)看尾句,卒章显志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又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看题干,得到启示
三、课堂练习小结
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看标题,抓题眼;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六)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
(七)看尾句,卒章显志。
(八)看题干,得到启示
——方法多样,综合运用,方为上策!
意象与情感
月亮:思乡、思亲;人生的园满、缺憾;幽静、美好 杨柳:离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菊花:高洁、隐逸 梧桐:凄凉悲伤 浮云:漂泊
杜鹃:凄凉、哀伤 鹧鸪:悲凉
鸿雁: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指代书信
第二篇:快速读懂古诗词的方法和路径
快速读懂古诗词的方法和路径
古诗词为高考必考内容,但是得分相对较低,而考生答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不能调动相关知识关联分析,读懂古诗词,找到读懂古诗词的方法和路径。本文主要结合一些典型例题,总结一些常见方法,以供参考。
一、看标题,抓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绵绵细雨也罢,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赠给张丞相,一个“赠”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孟浩然与张丞相忘年之交的好友关系,同时顺理成章表露引荐之意;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他的命,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的角度看,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何处泊”“断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只有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些是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那是在降低你阅读的难度。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被贬官到长沙。
③古曲有《梅花落》。
问: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这首诗的丰富感情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如《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又如《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
例4.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答: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孤寂、惆怅的感情。用“空”字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宿鸟归飞急”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愁思印象。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义
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含义也具有了稳定性。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掌握好。常见意象一般具有约定性的含义,但这些常见意象有时在诗人笔下还会有非约定性的含义,同时,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即兴描绘的意象,其含义也不具有约定性,这些都需要从具体作品中去感受理解。
例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宣城①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②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③。
注:①宣城,今安徽宣城县。
② 子规,一名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相传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方言 :不如归去。此时杜鹃花亦盛开。
③ 三巴,东汉末年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
问:“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六、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
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是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例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问: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2006年浙江卷)
答: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了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了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七、看尾句,卒章显志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结尾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例7.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问:赏析尾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答:尾联的抒情,直截了当,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充分展现了将士们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慷慨豪迈的情怀,展现了盛唐时期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时代风貌。当然,这完全是建立在前三联对军队艰苦生活刻画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前三联的烘托,就没有尾联这种昂扬、乐观、豪迈情感的直接抒发。
第三篇:快速读懂诗歌
“诗歌鉴赏”学案
(一)——怎样快速读懂古诗词
一、考纲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答题时存在的问题: 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找到读懂古诗词的路径、角度。
2、调动相关知识关联分析,读懂古诗词。
四、重点、难点:
1、掌握快速读懂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五、知识点回顾:
诗歌按思想内容分为哪几类?常见的思想感情又有哪些?
按内容分类: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离别诗、咏物诗、闺怨诗„„ 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六、方法归纳
例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 “何处泊”“断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2.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总结方法
(一)看标题,抓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例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
(1)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总结方法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些是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那是在降低你阅读的难度。
例
三、(2009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第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总结方法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例
四、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孤寂、惆怅的感情。
用“空”字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宿鸟归飞急”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
乡,未免恋恋不返。“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愁思印象。总结方法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背诵下列诗歌,谈谈它所表达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通过九个组合的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并借此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悲苦的情怀(或:有家归不得、孤寂悲苦的天涯游子)。意象与情感
月亮:思乡、思亲;人生的园满、缺憾;幽静、美好
杨柳:离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菊花:高洁、隐逸 梧桐:凄凉悲伤 浮云:漂泊 杜鹃:凄凉、哀伤 鹧鸪:旅途艰险、离愁别绪 寒蝉:悲凉 鸿雁: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指代书信
例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宣城①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②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③。
注: ① 【宣城】今安徽宣城县。② 【子规】一名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相传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方言 :不如归去。此时杜鹃花亦盛开。③ 【三巴】东汉末年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
“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总结方法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一二句写景叙事。在扬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于作者无异晴天霹雳。在这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五溪”,本已是极偏远的地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远方……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三四句借景抒情。“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愁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陪伴着好友一直跟随到夜郎西。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有道是“明
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例
六、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2006浙江卷)简析:鹦鹉洲本是地名,后因元代白贲(bēn)的“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而成为隐居的典故。补注中也提到了鹦鹉洲是“渔父居处”的代称,由此可得出答案 :
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总结方法
(六)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
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例
七、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写的是紧张而艰苦的军旅生活,对于揭示盛唐时期为国戍边的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虽然军旅生活紧张而艰苦,但是将士们乐观、豪迈的精神不减,爱国热情、报国丰志不减,从而有力地反衬了将士们的精神风貌。
(2)分析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作用。
尾联的抒情,直截了当,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充分展现了将士们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慷慨豪迈的情怀,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时代风貌。当然,是完全建立在前三联的对军队艰苦生活的刻画基础上的。没有前三联的烘托,就没有尾联这种昂扬、乐观、豪迈情感的直接抒发。
总结方法
(七)看尾句,卒章显志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以句式为抓手 读懂古诗词
以句式为抓手
读懂古诗词
摘 要:古诗词鉴赏既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中的一大难点,如何读懂古诗词成为鉴赏的前提。了解古诗词的几种常见句式,如不完全句、压缩句、倒装句和炼字句等,解析句式特点,总结规律,为学生快速读懂诗词内容提供帮助。
关键词:古诗词;句式特点;内容理解
诗词本是含蓄凝练的语言艺术,加上受平仄押韵等声律的限制,因此诗词的语言不同于散文的语言,这也成为我们鉴赏古诗词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句法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解四种常用句式,旨在帮助中学生快速读懂古诗词,为准确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不完全句
“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1]最典型的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构成的句子,有人称为名词句。如李商隐《商山早行》中的一联: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一联着眼六个意象,描绘了一幅寒秋图,烘托了早行的气氛。两句诗,不用一个动词而诗意毕现:茅店上空,一轮寒月吐露清辉,四周的鸡鸣声此起彼伏,我出发了,行走在落满霜花的小桥上,身后流下了一串清晰的脚印。又如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一联:
(2)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该联是说李白的诗清新如同庾开府,俊逸如同鲍参军。诗句中省略了“如”“似”之类动词,但不妨碍理解。类似的名词句在古诗词中大量出现,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除了名词句外,还有一些诗句,有谓语,但谓语不完整,也属于不完全句。如崔颢《黄鹤楼》中的一联: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晴川历历”是一个表意清晰的句子,“汉阳树”则是一个名词,第二句结构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即“短句+名词”,但“汉阳树”与“晴川”的关系,“鹦鹉州”与“芳草”的关系却是清晰的。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清晰可见;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州更加美丽。
还有一类句子,主谓宾看似完整,稍加留意,仍属不完全句。如李商隐《锦瑟》中的两句: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观察第二句,句中有主语(“一弦一柱”)、谓语(“思”)、宾语(“华年”),看似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实不是,“思”的行为不是“弦”“柱”发出的,而是抒情主人公发出的,此句的结构形式为“短语+短句”,可见还是不完全句。请看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中的两句:
(5)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表面上两句都有主谓宾,结构完整,很容易理解为“竹喜爱新雨后的时光,山喜爱夕阳下的情景”。错了,“新雨”、“夕阳”不是句子的宾语,它是古汉语中的后置状语。正确的理解是:“新雨后的竹林青翠得惹人怜爱,夕阳下的山峦更加妩媚。”[2]
(二)压缩句
王维《山居秋暝》中有一联:
(6)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即“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大意是竹林一片喧闹,那是洗衣女子说笑地回来了;莲花摇动,那是渔民驾着小船下到荷塘去捕鱼。把两句话压缩概括就变成眼前的诗句了,这种句式有人称为压缩句。这种句式在古诗词中十分普遍,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下面句子和例(6)相比,略有变化。如李商隐《筹笔驿》中的一联:
(7)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关张”句也有两个句子形式,“无”、“欲”是动词谓语。直译就是“关张死了又能怎样?”意思费解。联系“管乐”句,这里用典,赞扬孔明的才能堪比管仲乐毅,“关张”句则陡转,意思是说无奈关羽张飞身死,你独自一人又怎能挽救危局呢?可见“欲何如”的主语是“孔明”而非“关张”。对这类句子应多结合上下句或全篇来理解。
(三)倒装句
古诗词中为了符合平仄、押韵等声律的要求,有时也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诗人们对语序作了适当的调整,由此产生的倒装句十分常见。现代的中学生由于不了解声律方面知识,所以应更多地从语法结构和语义上去理解。现举例略作说明。
(8)“多情应笑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应为“应笑我多情”。
(9)“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应为“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10)“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应为“环佩夜月魂空归”。
(11)“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望蓟门》)应为“万里积雪生寒光,三边曙色危旌动”。
(四)炼字句
炼字句的关键在于炼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都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炼字佳话。不了解炼字的一些奥秘,对诗词的理解终究是隔靴搔痒。动词是一个句子的核心,古诗词中的炼字往往就是在动词的选择与比较上下功夫。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两句:
(1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涌”是动词,是炼字。“涌”是“涌动”、“奔涌”之意,说“月涌”似乎不通,该句其实描绘的是明月投射在奔腾的江面上的壮观景象,月是静止的,水是流动的,月光因流水的衬托获得了动态生命,月光照在水面上就象在水面上奔涌出没一样。“涌”字下得真妙,让人不得不佩服杜甫天才般的表现力。
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时,也可能是炼字。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一句:
(13)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作粪土”,本句形象地表现了共产主义战士高洁的政治理想和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再看李清照《如梦令》中的一句:
(1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肥”、“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属炼字的典范。理解本句,除了解炼字,还要了解“绿”“红”的借代特征,“绿”借代“叶”,“红”借代“花”。用“肥”修饰“叶”,让人联想到“叶”的“肥大”、“繁茂”;用“瘦”描摹“花”,让人联想到“花”的“瘦小”、“枯萎”。其实这句描写的就是枝叶繁茂,花朵凋零的暮春景象。如不细心揣摩,就不能准确理解词语背后的丰富含义。
副词虽不及实词重要,有时候副词也是炼字。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中的“又”,“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中的“还”都是副词中的炼字的典范,品味这些字词对于准确理解诗句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鉴赏古代诗歌,读懂是前提,是关键。我们不妨以句子为抓手,了解一点古诗句式的特点,串译梳理大意,以达到对整首诗的准确理解。
参考文献:
[1]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07:141.[2]弘征译析.唐诗三百首[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193.作者简介:刘远军(1967―),男,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第五篇:快速掌握古诗词写作要点
古诗词写作要点
(本文整理前半部分针对初学者,看了前两页基本就可以掌握诗词基本规则,后边为更复杂的技巧。)
第一课:对仗
诗的前提是联语,就是俗称的对子,所以我们先从对子开始说 1。平仄的分别: 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 仄。2。对仗
A, 词法对仗:名词对名词,颜色对颜色,方位对方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B, 句法结构对仗:词组结构相同,句子成分和其搭配方式相同,句子节奏相同。C,平仄对仗:平对仄,仄对平,严格此要求的是工对,最后一个字平仄对仗的是宽对
例: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下联: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第二课:诗体 四言诗(诗经体)骚体诗(楚辞体)
乐府诗(杂言,五言,七言)五言古诗(五言古绝,五言古风)七言古诗(柏梁体,七言古绝,七言古风)近体诗(律诗和绝句)曲子词(小令,中调,长调)散曲(小令,散曲)现代白话自由体诗
律诗,绝句,散曲,词为近体诗,以外的全为古体诗!切忌切忌,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式,古体诗没有,为自由体。具体格式后边细说。
第三课:押韵 韵表里有严格分类。需要的可网上搜索“平水韵”打印备用。
其实韵,就是拼音里的韵母,但是现在的汉语发音已经和古时候有很多不同,所以业余做诗的大可不必记这么多,可以自己按现在的语言习惯押韵
律诗和绝句,只能压平声韵。3,5,7句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第一句随便。律诗第三句要和第四句对仗,第五和第六也要对仗!后边细说。
1,押运的基本样式: A,偶压法:逢双句押韵 B,连压法: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C,换压法:多见古体诗和现代诗
2,押韵的忌讳:
A,避免为了押韵句子意思勉强 B,避免出韵,就是韵部压错。
C,避免重韵。一字不可在韵字上出现两次 D,避免撞韵,就是在不该押韵的地方押韵
E,避免挤韵,指一句中韵母韵脚字太多,最忌韵前字和韵字同韵 F,避免轻声字押韵 G,避免同意字押韵
第四课:近体诗格律
一,近体诗的形式特征
1,句数和字数固定,(8句和4句,7言和5言)2,只压平声韵
3,讲究平仄的相间(平仄有规律的出现),相对(就是对子的要求),相粘,(这个后边解释)4,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两句为一联 例:1234567,1234567(首联)
1234567,1234567(颔联)1234567,1234567(颈联)1234567,1234567(尾联)
二,近体诗的平仄基本句型
1,平起入韵式 2种: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2,平起不入韵式2种: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3,仄起入韵式 2种: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4,仄起不入韵式2种: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确立了第一句的平仄格式后,下边一句尽量与上边刚好相对就好了。严格的也可以对照“平仄格式”往里边填字。但一定注意!律诗和绝句,只能压平声韵。(平仄格式后边附录中将给出)
例:平平仄仄仄平平,天心随意弄迷离,仄仄平平仄仄平。常使伊人费苦思。仄仄平平平仄仄,未必风涛初识我,平平仄仄仄平平。松花江水洗胭脂。
第五课:词
唐诗宋词,所谓词,是一种诗的别体,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严格规定。
填词入门相对简单,可在网上直接收索 词牌格律,严格按平仄及韵填入字就可以了。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例:韦庄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诗词的基本规则讲到这,基本就入门了,后边有更多繁复的技巧及更复杂的规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看。
第六课:诗词的更多规则及技巧
一、平仄声调
平仄,是声调的讲究。平声即阴平声、阳平声字,仄声即上声、去声和入声字。(用普通话新声作诗,可以不考虑入声字。)诗歌本是一种吟唱文学,也就是歌唱吟咏以传情寄意。诗,要适合于吟哦、朗诵。每句之中,声调有起伏,节奏有波澜,具有音乐美,加之诗的意境,方能增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上节五言和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句句有起伏,就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但是,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每句中还可灵活掌握,即七言的一、三、五字可平可仄,二、四、六字必须按格律不变;五言的一、三字可平可仄,二、四字不可变动,所谓“七言一三五字不论,二四六字分明;五言一三字不论,二四字分明”的口诀。
必须提醒一点:虽然,七言一三五字不论、五言一三字不论声调,但不可产生孤平现象,即每句中除第一和第七字外,中间五个字必须要有两个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孤平是不允许的,因为诗就缺乏节奏感,也就是缺乏音乐美。
孤平可以拗救。如第三字应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可以将第五字应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即可拗救。例如:“何惧暴风呼啸吹”,其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而实际格律为:平仄仄平平仄平,首尾两字不参加论平仄,中间五字格律应为:仄平平仄仄,可是“惧暴风呼啸”,是仄仄平平仄,就自动拗救过来了,也就不算病句。
三平调和三仄脚问题。就是每句末三字,不可“平平平”或“仄仄仄”,这是诗家大忌。在平仄拗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可疏忽。
二、绝句对仗 一般地讲,绝句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是否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强求。
1、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就可以全诗用对仗,例如:曾金美•赠友人(碧波诗词读后感)碧水粼粼含雅韵,波光闪闪奏清音。诗心美美如佳酿,词意甜甜欲醉人。
2、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就可以全诗不用对仗,例如:碧波•桃花
春风吹醒故林丛,蕊满枝头绽嫩红。神韵犹如仙子美,惹来蜂蝶吻娇容。
3、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前两联,则前联不对仗而后联对仗,例如: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4、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后两联,则前联对仗而后联不对仗,例如:赵师秀•有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三、起承转合
绝诗只有四句,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是古今诗人遵守的基本规律。首句为“起”,即起始;第二句为“承”,即承接;第三句为“转”,即转折;末句为“合”,即收合。
起承转合的章法,它并不是由谁来规定的,而是诗人们在作诗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约而同遵循的,是自然形成的,这说明诗歌是不需要以形式来套诗人的;直到元朝时代,才有人对律绝诗歌的章法结构进行了总结。具体的技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掌握这四句话的要求,绝句就能写好。“起、承、转、合”有四种形式,举例归纳如下:
(一)并列式。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四句,每句单独表意,各写一景,如四幅图画并挂,又合为一体,分而不散,合而不杂,远、近、高、低,任人所视,各得其妙。
(二)承接式。如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此诗首二句各写一景,上说山花,下说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红花”生发出来;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发出来。四句诗两两并列,对应承接,结构严整,格调清新,颇具民歌特色。
(三)转折式。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首二句写辞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转写猿声,垫一步作转折,然后收合。第三句转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飞越。
(四)因果式。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第一与第二句,第三与第四句,互为因果;首两句与三四句,又为因果:即少妇因“不知愁”,故“上翠楼”;因“见柳色”,故“生后悔”(教夫婿觅封侯)。又因“上翠楼”而“见柳色”,因果关连,结构严谨。
四、律句对粘
凡句式符合平仄两两相间的,其中只有一个单,或在句尾,或的句中。合乎这一组合原则的就是律句,不符合这一组合原则的就是拗句。
五言律句有四种:
平起式:A平平仄仄平a平平平仄仄 仄起或:B 仄仄平平仄 b 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句也有四种:
仄起式:A 仄仄平平仄仄平a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起式:B平平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面已介绍了什么是“律句”和律句的几种类型。两个律句构成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所谓对,是指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关系,两句的平仄要求相对,即平仄相反:上平则下仄,上仄则下平。如出句a型,与b型相对;出句B型,与A型相对。在五、七言中各有一个单字:五言a、b的第一字和七言a、b的的第三字,可以不对。在律诗中,出句总是仄声收尾,对句则是平声收尾。
关于“粘”,这里是指相邻两联之间的关系,即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的平仄要相粘,就是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完全相同,也就是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的平仄相同。对照前面“平仄格式”中的格律诗谱,一看便知。
五、律诗对仗
对仗是律诗中的规定,是一种修辞讲究,是艺术手法的问题,是中华文学中的瑰宝。既然,对仗是律诗的格律要素之一,就必须对仗工整和自然。一首律诗共有四联,一般要求是颔联(三四两句)和颈联(五六两句)对仗,首联(一二两句)和尾联(七八两句)可不对仗;当然,诗人创作水平高的,也有四联皆对仗的,但不是格律硬性规定。
上面讲律诗对仗是正格,已经定型,初学写诗者应严格遵循。另有别格诗体:(一)偷春体。在五言律诗基本形成但又尚未完全定型的齐梁时期,有一种首联用对仗而颔联不对、颈联又对的形式,好比梅花偷春色而先开的现象。
(二)对仗多于两联。除中间两联对仗外,如首联以仄声收尾不入韵,也往往用对仗;也有中间两联对仗,尾联也用对仗;甚至于四联皆用对仗的。
(三)对仗少于两联。在别格之中,也有只用一联对仗的;甚至个别也有全首不用对仗的,只是平仄、押韵符合律诗的要求,极为罕见,就不作为律诗了。
律诗对仗以正格为标准。别格中(一)是独特的体式而不为失律;第(二)条写作水平较高者可仿效;第(三)条不可为之。
五、关于韵
我国诗词曲的押韵标准,在各历史时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三个时期:
(一)唐代以前的诗,是以当时口语为标准押韵的。如先秦的诗经、楚辞,汉代的古诗、乐府、古赋等,只是据当时口语,大体押韵,那时还无所谓韵书。
(二)唐代以后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押韵是以韵书为标准的。以唐韵为标准,成了通用的标准韵书。诗依“平水韵”,词依“词林正韵”,曲依 “中原音韵”。
(三)“五四”运动后至今,有押旧韵,也有用普通话音韵为押韵标准,即以《诗韵新编》为准。
五、关于词
(一)词体形式:按照不同划分标准,词分为多种形式,具体有下列:
(1)段数划分。词有一段、二段、三段、四段之分。一段叫单调,二段叫双调,三段叫三叠,四段叫四叠。(2)字数区分。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现提供参考字数: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的为长调。
(3)术语区别。词有令、引、近、慢等名目。“令”是词牌的通称;“引”是词、曲之义;“近”与“引”相类,大多是中长调;“慢”是慢曲的简称,大多是长调。
词原本是配乐歌唱的。一曲终止或奏完一段叫一阕,所以一首词也叫一阕词。双调词的前段叫前阕、上阕或上半阕,后段叫后阕、下阕或下半阕。也可以称片,一片就是一遍。所以双调词的前段又叫上片,后段又叫下片;下片开头,叫作过片。单调词不分段,只有一片;双调词分二段,即分上下两片。
(二)词的平仄格式,并不像律绝那样句式整齐、只归纳为几种式样,而是比较复杂、千变万化的。这是从词的总体上来说的,但从每种词、每一种体系来说,它又是严格固定的,不能违反它的格律要求。词因其句子长短不一,又可用拗句,故其平仄是由调子决定的:不同词调,有不同的字数、句式、平仄安排也不相同,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词的平仄,相对比近体诗的平仄还要严。
(三)词的韵:
词的押韵方式,并不象诗那样只归纳为几种样式,而是比较灵活多变,也比律诗宽得多。律诗都是一韵到底,词则不然,有几种情况,分别叙述如下: 1.平韵格。全词在韵脚通押平声韵,要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其它韵,与近体诗相同。如<<十六字令>>、<<南歌子>>、<<浪淘沙>>、<<鹧鸪天>>、<<水调歌头>>、<<一剪梅>>、<<沁园春>>、<<六州歌头>>等,都是一平韵押到底。
2.仄韵格。押仄韵也是一韵到底,同一韵部的上声和去声,可以通押,而入声一般是单独使用的。如<<如梦令>>、<<卜算子>>、<<忆秦娥>>、<<蝶恋花>>、<<青玉案>>、<<天香>>、<<满江红>>、<<念奴娇>>、<<莺啼序>>等,都是一仄韵押到底。
3.平仄韵转换格。不同韵部的平仄声,转换词调也常见,其韵脚灵活而富于变化,类似古体诗的转押韵。同韵部平仄声互押,虽然平仄声调不同,必须是属于同一韵部。换韵的位置是词调规定的,不同于古体诗换韵的任意性。如<<南乡子>>、<<菩萨蛮>>、<<清平乐>>、<<虞美人>>、<<减字木兰花>>等,都是不同韵部平仄声转换着相押韵。
4.平仄韵通叶格。是在同一韵部中平仄声字互相押韵,即同韵不同声。如<<西江月>>、<<醉翁操>>、<<渡江云>>、<<曲玉管>>、<<戚氏>>等,为同韵部中的平仄声互押。5.平仄韵错叶格。该词调用多种韵,但以一韵为主,而中间杂以其它韵。如<<荷叶杯>>、<<诉衷情>>、<<相见欢>>、<<酒泉子>>、<<定**>>、<<最高楼>>等,都是多韵错叶格。
(四)词的对仗
有些词用对仗,也有些词不用对仗,原则上无固定要求。如逢偶句,或对或不对全凭作者安排;为了增强艺术特色,作词人习惯用对仗的也常有之,但在平仄、用字和位置上比律诗对仗宽得多,不算违律。有如下几种情况:
(1)平仄不限。近体诗对仗,必须平仄相对(即对立、相反),词则不拘泥,也可以平对平、以仄对仄。如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就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为对,以平对平,以仄对仄。
(2)同字不避。近体诗是不允许同字相对的,词则不拘泥,同字也可以相对。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上、下两联中的两个“有”字,就是同字相对。
(3)位置不定。在律诗中,中间两联全用对仗为正格;而词多为长短句,必须是相邻两句字数相同,才有可能配成对仗。词人们往往习惯于在上、下片开头两句用对仗。如碧波<<西江月•抗洪>>,上片开头两句:“天上蛟龙酣舞,人间沧海横流。”、下片开头两句:“江海涝洪肆虐,干群风雨同舟。”
在其它位置上用对仗的,如碧波<<沁园春•登阅江楼>>:“看 狮山仰卧,葱葱郁郁;长江蟠绕,莽莽苍苍。” “看”是领字,也称为“一字逗”,下面四个四字句是“隔句对”;又:“紫燕翱翔,洋轮疾驶”等,都是在不同位置上对仗的。
(五)词的格调
词有不同的格调,是指“本色词”以外的其他几种语体风格,但不是词律上的要求,作为词的一种形式特点,也略作介绍。
(1)楚辞格调。句中或句末多用 “兮”和 “些”字。
(2)民歌格调。此格语言自然、流畅、谐婉、通俗,内容多写情思。
(3)古文格调。此格平仄灵活,全用散句,模仿古文,语言简朴,多用虚字 “之”、“乎”、“者”、“也”、“矣”、“耳”等。
(4)白话格调。与古文格调相反,多用白话即口语,读来明白易懂。这启发我们,当代人作词,也应该使用白话、口语。
(5)书信格调。如家常说话,痛快淋漓,宛转反复,一一如见,虽非正声,别具一格。
附录:
绝句的格律,有四种格式,分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举例如下:
1、平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咏树
碧波·小溪即景
平平仄仄平平仄,深居沃野枝繁茂,仄仄平平仄仄平。
碧叶千张似玉雕。
仄仄平平平仄仄,本是同根同血脉,平平仄仄仄平平。
为何飒飒起风涛。
2、平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夜思
平平仄仄仄平平,天心随意弄迷离,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使伊人费苦思。
仄仄平平平仄仄,未必风涛初识我,平平仄仄仄平平。
松花江水洗胭脂。
3、仄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暴风
仄仄平平平仄仄,一阵狂飙如猛兽,平平仄仄仄平平。
飞沙走石信天游。
平平仄仄平平仄,屋摧树倒禾苗折,仄仄平平仄仄平。
暴戾人间万象蹂。
4、仄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咏李白
仄仄平平仄仄平,行路方知蜀道难,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篇斗酒海天宽。
平平仄仄平平仄,胸中日月吟风处,仄仄平平仄仄平。
何止吴歌楚舞寒。
平平平仄仄,岸边风拂柳,仄仄仄平平。
雀跃树枝头。仄仄平平仄,放鸭河中漾,平平仄仄平。
清波荡小舟。
包德珍·新春絮语平平仄仄平,吟虹出远天,仄仄仄平平。
兰水一诗泉。仄仄平平仄,月带群星至,平平仄仄平。
笑声来枕边。
李频·渡双江 仄仄平平仄,岭外音书断,平平仄仄平。
经冬复历春。
平平平仄仄,近乡情更怯,仄仄仄平平。
不敢问来人。
碧波·咏日 仄仄仄平平,宇宙现穹隆,平平仄仄平。
金轮挂太空。平平平仄仄,环球光耀彩,仄仄仄平平。
万物显春荣。
律诗格律
十分讲究平仄声韵的,基本有四种:
1、平起入韵式格律 碧波·雄鹰
包德珍·笔
平平仄仄仄平平,昂头直上彩云霄,平平仄仄平,为知天不闻,仄仄平平仄仄平。搏击长空意气豪。仄仄仄平平。默默总耕耘。仄仄平平平仄仄,雨暴风狂无所惧,仄仄平平仄,奋敛千峰雨,平平仄仄仄平平。雷鸣电闪更腾高。平平仄仄平。惊腾五岳云。平平仄仄平平仄,尖钩利爪如锋镝,平平平仄仄,临花情缱绻,仄仄平平仄仄平,火眼金睛似刺刀。仄仄仄平平。对月意芳芬。仄仄平平平仄仄,一展雄姿威懔懔,仄仄平平仄,墨海掀狂浪,平平仄仄仄平平。人间腐鼠岂潜逃。平平仄仄平。同君共撰文。、平起不入韵式格律 包德珍·雷
碧波·喜赋大江截流平平仄仄平平仄,云锣雨鼓隆声起,平平平仄仄,狂波三峡涌,仄仄平平仄仄平。冲破天门动怒心。仄仄仄平平。声浪震长空。仄仄平平平仄仄,直下秦淮惊万岭,仄仄平平仄,领袖宏图展,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吞吴楚掠千林。平平仄仄平。中枢号令攻。平平仄仄平平仄,脱逃硕鼠应知误,平平平仄仄,万民摇铁臂,仄仄平平仄仄平。侥幸贪夫莫自钦。仄仄仄平平。一坝锁蛟龙。仄仄平平平仄仄,再驾清风弹正调,仄仄平平仄,发电光芒远,平平仄仄仄平平。功成尚待煞邪音。平平仄仄平。洪流缓向东。
3、仄起入韵式格律
碧波·仙人掌
包德珍·马上吟
仄仄平平仄仄平,大漠荒凉吐翠华,仄仄仄平平,烟渺碧虚高,平平仄仄仄平平。
仙人掌上绽黄花。
平平仄仄平。
风嘶古木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任它泽竭灾情重,平平平仄仄,倾聆千水近,仄仄平平仄仄平。
唯我容娇景色佳。
仄仄仄平平。
极目万山遥。
仄仄平平平仄仄,纵有狂蜂来败俗,仄仄平平仄,暗逐青云瑟,平平仄仄仄平平。
敢为淑女刺凶衙。
平平仄仄平。
休怜红叶飘。
平平仄仄平平仄,欣然移到盆中驻,平平平仄仄,一声孤雁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季葱茏饰万家。
仄仄仄平平。
马上顿魂消。
4、仄起不入韵式格律
碧波·长虹颂
包德珍·感怀
仄仄平平平仄仄,天堑横流掀浊浪,仄仄平平仄,心海流天地,平平仄仄仄平平。
苏南苏北隔他乡。
平平仄仄平。
尘途数日星。
平平仄仄平平仄,千年无法畅通道,平平平仄仄,翻忧忧有迹,仄仄平平仄仄平,万代有才难赋章。
仄仄仄平平。
敛梦梦无形。
仄仄平平平仄仄,昔日一江拦路径,仄仄平平仄,柳带寒烟翠,平平仄仄仄平平。
今朝两岸架桥梁。
平平仄仄平。
花含宿雨馨。
平平仄仄平平仄,问君诗颂从何起,平平平仄仄,人间唯冷暖,仄仄平平仄仄平。
滚滚车轮过大江。
仄仄仄平平。
悟透得真经。
平声:即阴平、阳平字;仄声:是上声、去声字;入声字一律算仄声字。但中华诗词学会,提倡双轨制,用平水声韵作诗,就要考虑入声字;用新声创作可不考虑入声字。
律诗的平仄交错,七言一、三、五字,五言一、三字原则上可平可仄;二、四、六字必须分明,不可出格。虽然,七言可以一三五不论、五言可以一三不论,但不可产生孤平现象,即每句中除一、七字外,中间五个字必须要有两个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孤平是诗家大忌,缺乏诗的节奏感。
孤平可以拗救,如“长虹颂”的第四句笫三字“有”是仄声字,作者将该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声字“难”,就拗救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