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的民主------国会、总统、法院之间的联系与制衡
-------
美国的民主
国会、总统、法院之间的联系与制衡
系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
年级:2010级
姓名:杨小翠
学号:201007064033
2012年11月25日
美国的民主
-----国会、总统、法院之间的联系与制衡
摘要:美国政治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它的历史多么清白无辜,而作为一个“制衡机器”,它具有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从而能够实现点滴改良,而不是陷于暴政的死循环。美国政治的“制衡机器”有多个路径,比较突出的有五个,其中国会、政府、法院三权分立是最显然的一个路径。我着重介绍国会、总统、法院之间的联系与制衡。
关键词:美国、民主、国会、总统、法院
在美国政治中,“美国政府”是一个大的概念,它指美国政府的所有部门,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大部门,而在政府三大部门之中,美国的制度、宪法都把国会作为政府的第一和最有权力的部门。当然,这种制度设计在200多年的实践中也一直在发生变化。变化之一就是行政部门的地位作用或权力在增长,但这种变化仍没有改变美国政府的结构和各个部门的法律和权力地位及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及三权之间的相互制衡,以保证美国的民主。
一、国会
美国宪法、政治制度把主要政府权力给予国会,国会在新政府的首要作用在宪法中有显著体现。国会选区:最高法院宣布人口分布不均匀或违反规模与地理形状常规增进党派利益的选区违反宪法。并且,申明立场,认为以种族为基础划分选区也是违法的。2000年,最高法院还限制联邦政府以歧视性变化为由取消州或地方选举中的变化的权力。国会是分享权力的机构,而不是统治集团的机构,掌握过分监控和监控政府不够之间的平衡。国会实行两院制,及参议院与众议院。国会有国家政权的大部分,但这些权力都分属两院的,所以国会中,两院也是相互制约的。
宪法第二条第2款,参议院可以就条约的批准提出建议和表示同意,而且必须接受或拒绝总统提名的大使,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及“美国的所有其他官员”。但参议院可以授权总统、法院或政府机构领导人减少任命的人数。国会还可以管理最高法院审理案件的权威,管理州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宪法修正案。国会通过征税和开支控制联邦政府财政的权力,监督联邦行政机关。按照制衡原则,确保行政机关在管理联邦项目中执行国会意图是国会的责任,并且随着国会继续将权力下放给行政机关,这种监督越来越重要。国会弹劾和负责制定适用于全国的法律。虽然,国会在整个美国政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公众对它的支持最低。在国会、政府、法院三权之中,公众对最高法院的支持是最高的。
由上,我们可以充分看到,国会、政府、法院是相互制约的,美国的民主就是这样得来的。
二、政府(主要是总统)
美国联邦政府包括总统和一些政府部门及机构,但是宪法并没有授予行政部门其他任何权力,这些部门的权力来自国会、总统和法院这三大宪法分支机构的授权。这些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能是政策执行,即实施国会、总统和法院的决定。
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及政府行政权力于一身。所以,美国联邦政府以总统为最高权力,以总统为核心的庞大机构,权力非常集中和明确。托克维尔说:“在美国,参加大陆会议的一些代表,尤其是经历了独立战争中缺乏大领导的痛苦的代表,认为强大的行政首脑是建立共和国的必要条件,代表们经过激烈辩论之后,创造出一个权力可以与国会制衡的行政首脑。
美国国会组织结构无法提供这种全国性的领导。国会的535名议员分为两个议院,几百个委员会和附属委员会,而且来自两大党派。多数党领袖和少数党领袖都很难保持其成员对全国性政策目标的忠诚,司法方面的活动更是被动和缓慢,所以这充分凸显出总统在美国民主制衡机器运转中的重要性。但总统权力也受到了国会的制衡,如众议院有权弹劾,参议院有权罢免总统,还可以剥夺总统提任任何其他联邦公职的权利。总统可以受到刑事起诉并按照司法系统流程进行审判。
总统权力最初来自宪法中规定的正式职责,附加权力来自联邦法院判定为宪法中规定的总统权力的“默示权力”,以及来自国会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法律授予其他权力,称“法定权力”。总统任命1300个行政机关政策制定者,检察官、司法官、大使等职位,对所有这些职位的任命都需要参议院的批准,总统任命1140个高级文职职位,则不需参议院批准。总统也可以罢免官员。总之,国会制定政策,总统执行政策。
另外,总统也受到法院的制约。1935年,最高法院修订罢免权,指出总统可以罢免他任命的从事纯管理性工作的官员,但是不能罢免那些具有准立法和司法职责的官员。《爱国者法》同意总统和司法部门可以直接任免联邦检察官。并且,国会休会期间,总统可以不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某些官员。宪法还规定总统有权对危害合众国的犯罪行为颁赐缓刑和赦免,但弹劾案除外,所有赦免令都是通过司法部执行的。宪法授予美国总统承认外国政府的权力,经咨询参议院并取得其同意的缔结条约的权力,与其他国家元首签订特殊协议不须经国会批准,作为首席外交官,美国总统主导美国外交政策要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
我们可以看出,在外交权力上,总统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是国会都无法控制的。越南战争就是总统主导外交政策的一个例证。在1973年,虽然国会推翻尼克松的否决,通过了《战争权力法》,但是后面执行起来是困难重重,并且也没什么效果。
三、法院
司法是美国广义政府的三大部门之一。法国的托克维尔对司法在美国制度中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他认为:“有三件事情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有助于在新大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第一是美国人采取的联邦形式,它使美国把一个大共和国的强大性与一个小共和国的安全性结合起来。第二是乡镇的制度,它是限制着多数的专制,又使人民养成爱好自由的习惯和掌握行使自由的艺术。第三是司法权的结构。”他指出法院是如何纠正偏差,以及如何约束和引导多数的运动而又从来不禁止这种运动的。
美国的最高法院,不管从其职权的性质来说,还是从其管辖的受审人的范围来说,均远远高于已知的任何法院。它是全国唯一的最高法庭。尽管它的组织完全是司法性的,但它的职权却差不多完全是政治性的。联邦的安定、繁荣和生存本身,全系于七位联邦法官之手。没有他们,宪法只是一纸空文。行政权也依靠他们去抵制立法机构的侵犯,而立法权则依靠他们使自己不受行政权的进攻。联邦依靠他们使各州服从,而各州则依靠他们抵制联邦的过分要求。公共利益依靠他们去抵制私人利益,而私人利益则依靠他们去抵制公共利益。保守派依靠他们去抵制民主派的放纵,而民主派则依靠他们去抵制保守派的顽固。
美国法院在制定公共政策方面所起的作用比任何其他国家的都大。美国司法系统构成美国政治过程的一部分。法官对法律做出解释,他们就成为政治角色----政治机构中的政策制定者。从这个意义上看,美国司法系统中最重要是政治力量是美国最高法院。
美国所有联邦法官都是任命的。《宪法》第二条地2款规定,由总统在参议院的建议和赞同下任命最高法院大法官,在其他联邦法官的选择上,国会起到这种作用。这就意味着,参议院与总统共同决定各级联邦法官人选。对于法官的人选,宪法中没有其他要求。但是有一个不成文的要求:法官应是律师而且应属于总统所属党。联邦法官的选择是高度政治化的。
我们可以看出,法官的任命过程是政治化的,并且还联系到一些党派之争,总统与参议院的矛盾与妥协。法官具有独立性。
司法系统是美国政治生活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机构之一。尤其是在联邦层次上,司法判决对美国政治决定和政策制定产生了主要影响。最高法院还以有利于政府的方式解决了政府与企业间的矛盾,还批准了大部分监管商业活动的法律。另外,它还有许多相关法律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堕胎权和隐私权,死亡的权利,自由和平等。
虽然美国司法系统在世界上属于独立性最强的。但是,法院并不是绝对独立的,还有许多政治制衡措施对法院行使司法审查和“积极”政策的能力进行限制。
首先,行政制衡:最高法院没有执行权力,其决定能否被执行取决于两个政府分支的合作。更常见的是,总统在联邦法官位置出现空缺时任命新法官,从而对司法系统施加影响,州政府级的行政机构也可以拒绝执行他们不同意的法院决议。然后,议会制衡:法院可以做出判决,但经常需要地方、州或联邦议会提供执行法院判决所需要的资费。联邦议会和州议会还可以通过宪法修正案推翻法院判决。还有,司法系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一般在做出判决时会自我克制。这不仅是由于他们知道另外两个政府部门能够进行制衡,还因为这是多种司法传统的要求。另外,高等法院可以推翻低级法院的判决。低级法院也可以对高级法院进行制衡,也可以忽略高级法院的判决。
四、总结
以上三权之间的相互制衡主要表现在:国会虽然有立法权,但总统又能否决国会的立法,而国会又能一2/3的多数否定总统的否决。总统虽然有权提名联邦法官和政府部长的候选人以及缔结条约,但都必须经过参议院的批准才能生效。国会还有一2/3多数弹劾总统和法官免职的权力。国会两院也通过互有否决权,而相互制衡,也就是说任何立法的出台,都必须由两院同时多数通过。总统虽然有权任命法官,而法官一旦任职后,就有权对宪法在内的一切法律做出解释从而导致了司法复审权的确立。法院还有权宣布国会通过、总统签署的法律因违宪而非法,总统和国会都必须服从法院的判决。不过因为最高法院无权否定宪法,所以国会又可以通过宪法修正案否决法院的判决。国会还有权对玩忽职守的法官进行弹劾。
20世纪以后,随着垄断资本的发展、各项社会改革的进行、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的加强,三权结构的重心逐渐向总统倾斜。在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关系的新格局中,总统不仅掌握着行政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立法权。
这种新格局中三权的制衡,主要表现在:国会仍然是政府决策程序的重要中心,特别是总统的对外事务和重大决策,仍然需经国会通过和批准。国会仍有许多办法,比如使用立法否决权、政党领袖召开国会会议等,限制总统权力。司法部门虽然仍然可以用司法复审权废除国会的立法,但罗斯福新政后,一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最高法院对宪法的解释已由严格转为灵活,在运用司法复审权时,也由“积极行动主义”转变为“克制主义”,让国会和行政部门能依据新情况制定新法律和新的政策,不再凌驾于国会和行政部门之上,随意废除国会的立法和行政部门的政策。这也为总统权力的扩大和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总统权力的扩大,不仅破坏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即纵向权力的制衡,也破坏了联邦政府三权之间,即横向权力的制衡,从而使美国政治制度中民主的成分不断减少,三权相互制衡的作用不断削弱,政治制度的优势在不断丧失。
总的来看,三权分立是美国元勋们开创的美国民主制度的特色,它适合美国的历史条件和国情,所以为美国人民所接受,并引以为自豪。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尊重美国人民的选择,予以高度评价。但它绝不是一种完美无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有优点、有缺点,存在严重的缺陷。而且美国发展的现实,正在质疑、挑战、背离美国开国元勋们三权分立的理想。(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到处耀武扬威,处处与中国为敌)
参考文献:
[ 1 ].楚树龙,荣予.美国政府和政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 [ 2 ].刘国平.美国民主制度输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 [ 3 ].林喆.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修订本).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 [ 4 ].托克维尔(法)著,张杨译.论美国的民主.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8
第二篇:法官选总统 ——透视美国大选中的民主与法治
Script>张千帆
本文上篇论述了法治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的力量。通过保证权力的角逐者遵守基本的游戏规则,法治为政治竞争从分裂回归统一提供了必要的凝聚力,从而使民主政治过程得以和平、健康、稳定地进行下去。但法治并不是政治社会所遵循的惟一原则。第43届美国总统的归属由法官作出最终裁决,这固然反映了美国公众和政治精英对法院的尊重以及法治在美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选举一般是由选民直接决定的政治过程;现在,佛州乃至整个大选的结果最后居然由法院来决定,而法官本身并不是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这种做法是不是违背了基本的民主原则?我们首先必须探讨法治和民主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般认为,现代社会离不开法治,而法治的前提是司法公正与司法独立。为此,西方国家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来保障法官的判案过程不受各种非法律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审理布什与戈尔的诉讼期间,代表各自利益的共和党与民主党选民都曾针对法院游行示威。但如果其有可能影响法官判案,那么它们肯定将受到取缔与禁止。当然,更不用说当事人利用职权去干预司法活动。为了保证司法独立,美国的联邦法官并不是由选举直接产生的,且法官们不能仅因作出不合民意的司法决定而受到制裁。保障法治或司法独立的含义是,社团或政府的某些决定必须由一个中立的机构严格按照法律决定,不论掌握权力的社会势力或代表他们的政府官员在当时是否愿意;或者说,一旦法律(包括诸如宪法的“更高的法”)被制订出来,那么除非通过明确修改法律的文字,任何人———包括人民或人民代表中的多数人,甚至法律的制订者本身———都不能偏离法律的要求,或改变由一个专门机构———法院———所解释的法律的含义。任何看似至高无上的东西———无论是“人民的意志”还是“立法者”的喜怒———都不能迫使法官们放弃法律原则,因为后者才是国家的根本。
在人类社会中,凡是由人组成的社会都需要政府的统治,而凡是由人组成的政府都需要权力制衡。民主和法治是这种制衡的最根本的要素,但和人民大众及其代表一样,法官也是行为学上的普通人;他们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上帝”,他们也会犯错误甚至滥用自身的权力,且司法地位的独立与超越在某种意义上正为他们滥用职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就产生了“由谁来制衡制衡者”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民主社会尤为突出,因为民主在本质上是“多数人的统治”(托克维尔有时把它称为“暴政”),多数人所表达出来的一致倾向代表着不可抗拒的国家意志,也只有民主政治程序所产生的由多数人认可的政府官员才具备统治的合法性;法官们(例如联邦法院的法官)却经常不是(甚至不应该是)由选民直接决定的官员———尽管他们可能以某种方式获得民选官员的任命与批准,因而并不具备其他政治官员所具有的统治合法性,且他们的资历、受教育程度以及因法治需要而受到的隔绝于大众政治影响的刻意保护,使之看上去更像一群和多数人占统治地位的民主制度极不相称的少数贵族。因此,民主和法治在这里发生了根本的冲突。这个问题在法治国家并没有(或许永远不可能)获得最终解决,因而对法官在民主政治体制中的作用及其权限产生了经久不息的争论。
虽然民主和法治可能发生根本冲突,两者毕竟又是相辅相成的。不但法治以民主为基础,因为法官所解释的法是也应该是经由民主政治程序所产生的法,而且民主也以法治为前提。这时,司法权力的适当行使不但不违反民主原则,还对保障民主过程的完整性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戈尔与布什之争中充分显示出来。民主政治的核心是选举;一个名副其实的民主体制必须至少要防止选举过程中的种种不规则行为(如贿赂选票、作弊或恐吓等明显违法行为),且选举结果获得相当准确的统计。固然,立法规定执法过程的质量对于保证选举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但假如缺乏司法审查,这种保障仍将是不充分的,尤其是立法和执法人员出于党派利益未必能保证选举过程的中立性。在这种情况下,独立的法官对于维护民主选举的完整性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
在这个意义上,佛罗里达州的最高法院似乎在行使着一项适合法院行使的权力。但和联邦法院相比,美国许多州的法院因法官民选制度而降低了其独立性。在70年代,佛州法院改革了其法官遴选制度,因而增强了自身的独立性。这也可以从佛州最高法院稳定的民主党组成中看出。在某种意义上,佛州最高法院要求重新手工计票的决定有些类似于举世闻名的马伯里案(Marburyv.Madison),因为我们知道,正是美国宪法所造成的特殊分权制衡体制———即由不同党派和意识形态倾向的人控制了立法、执法与司法分支———才使得这一历史性决定成为可能。当然,佛州法院的决定被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后者以5比4判决停止手工计票,从而在实际上宣布了布什的胜利。这两个意味深长的判决给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在此无法逐一讨论。但最根本的是,它们都涉及到民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当法院受理并审查对选举行为的诉讼时,政治选举被司法化了,选举的过程与结果受到了法律的有效控制———这确实是法治的表现。但与此同时,在处理这类有政治含义的问题时,司法过程也有被政治化的危险,从而变成最高法院的几位法官(经常是决定胜负的其中一位法官)代替选民作出了政治选择;如果这样,法治也就蜕化为人治,法院也就将丧失其超越的几乎神圣的权威。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法治的维持是多么艰难。
因此,民主是法治的基础与合法性来源,而法治又为民主选举“保驾护航”。让法院来决定选举过程是否符合法律要求,本身并不和民主或法治原则相冲突;相反,这是民主与法的共同要求。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保证法官的判决是严格根据法律所作出的决定,而非基于法官本人的主观偏向,因为法治既不是“多数人的专制”,也不应该是“少数人的专制”,两者必须在彼此制衡过程中和平共存。(下)
第三篇:物流与市场营销之间的联系2
一、物流与市场营销之间的联系。表现为物流与市场营销相互作用
(一)物流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物流对市场营销具有直接性、决定性的影响,没有高效的物流,就不能实现时间和空间效用,即使市场营销不断创新,也难以赢得顾客满意。物流的有效性、通畅性和及时性直接决定产品的生产与创新;物流各个环节的成本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构成,物流成本直接影响产品的最终价格,一般来说,产品的制造成本已不足总成本的10%,而与储存、搬运、运输、销售、包装等活动耗费的时间相比,产品的加工时间只有这些活动耗时的1/20,物流成本大约占商品总成本的30%-40%;物流的通达性和网络结构直接影响产品分销渠道的有效性,影响消费者接受该产品的方便性;物流的及时性与多功能直接影响促销战略的实施;物流的信息化处理能力直接影响企业与下游客户的沟通。
1.物流服务对营销组合(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的影响。物流本身提供的主要是一种服务,而不是一种有形的产品,其服务就必须要考虑服务的范围、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等,其中物流服务中向顾客提供的服务水平是影响顾客购买和连续购买的关键因素。物流对产品策略的影响:新产品开发能否成功推向市场,除了本身的因素外,还取决于是否具有充足的货源且成本合理的原材料,一个符合实际又有生命力的产品开发策略,是不能独立于物流活动之外的。在扩大产品生产线时,应当充分考虑新增产品线的组合状况及平均销售规模以及物流成本的影响,因为产品线的无限扩大,会直接影响物流效率,对企业利润的增加起到抑制作用;在确定产品的外观设计和包装时,必须要考虑物流的可行性与物流费用,需要市场营销部门与生产部门、物流部门互相配合协作;在进行产品包装决策,处理与产品包装相关的问题时,需注意包装的规格、标准等既要达到保护产品质量和促销功能,又要符合降低物流成本、方便产品运输的要求。物流对价格策略的影响:制定产品的销售价格,运输费等物流费用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市场营销部门必须要估计到为顾客提供不同服务水平与物流费用之间的增减变化,制定出最佳的定价决策,一般来说,增大订货量能降低单位产品的物流费用,营销部门要与物流部门一起制定合理的“数量折扣”定价政策。物流系统研究对市场营销的主要影响反映在成本削减上,据营销专家估算,物流成本降低潜力比任何市场营销环节要大得多。物流对分销策略的影响:物流服务的渠道选择是客户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服务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客户一般喜好较近的物流提供商,这样可以提供极大的便利性,更能降低成本。有效的物流配送使分销渠道更有竞争力,使产品更有吸引力;库存点的增减、一定场所出入库商品数的增减、输送、通讯、订货处理或仓库装卸、在库水准的变动等,都对销售服务产生影响。在进行物资采购决策时,应对供应商的生产规模、企业性质、技术能力、设备状况、资金信誉等进行市场调查,建立供应商档案,规范供应商的管理,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和供应商评价体系,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和信息的反馈工作。物流对促销策略的影响:提高产品发送的速度,保证准时送货,便利顾客随时能买到所需的产品,提供商品在途运输情况查询服务等,有利于顾客降低库存,赢得顾客的信赖,可以与顾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促进产品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在产品促销过程中,也需要物流与促销人员协作,如促销人员利用广告大力宣传推销某种产品时,物流部门要进行严格管理,密切配合,做到市场随时有现货供应,以方便顾客购买。合理安排、确立商品销售高峰期产品的制造、输送、在库管理、事务处理等各种物流要素和活动,并使设备投资和在库管理有利于缓和销售高峰期对商品输送所造成的压力,促进促销活动的顺利开展。
2.物流管理是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管理是指“对原料和最终产品从原
点向使用点转移,以满足顾客需要,并从中获得实物流通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这一观点受到美国市场营销权威菲利普·科特勒的支持;1985年美国营销协会(A-merica Marketing Association.AMA)对修改的市场营销定义可概括为:市场营销是为了满足个人或组织的目标而进行的交换,并就有关交换的意识、财务、服务的概念、价格设定、促进销售、物流等方面进行计划和加以实施的过程。市场营销这一概念中涉及物流的内容;市场营销由“创造需求”和“需求满足”组成,以创造需求为主要对象,需求满足是其后续处理的补助性活动,物流活动可作为后续处理的补助性活动,是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之一;市场营销强调在适当的地点和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价格将适当的商品提供给目标市场,满足顾客的需要,市场营销能否取得满意的效果,能否吸引和满足顾客,在很大程度上受卖方物流管理能力和决策的制约;物流策略组合是市场营销组合的组成部分,从市场营销活动角度看,物流主要由运输、仓储、存货控制、商品搬运和订单处理等方面活动组成,物流策略组合实际上是这些方面决策的结合,其决策的指导思想同市场营销组合一样,是追求整体活动的协调和整体结构的优化。
3.物流管理的改善对市场营销的影响。物流管理的改善能增加交易中的价值,物流或在库管理的现代化,不仅使服务的可信赖性得以提高,而且也使交易能够迅速开展,有利于商品价值的及时实现,缩短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时空距离,使生产经营行为能够真正建立在顾客实际需求之上。此外,新的物流管理策略也为市场营销组织提供了服务的基准和发展的空间,进而对广泛开展营销活动,提高经营绩效提供更多的机会。如JIT准时化策略能排除中间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按照顾客的要求快速满足其需要,这在一定程度可扩大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物料计划策略根据销售预测来制订生产计划和存货计划,改善物料计划可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价格,吸引新的顾客,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营销效果;物流系统优化策略是把分散的物料转变为系统的物流活动,协调生产、财务、销售及机构的决策,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品质,使适销对路的产品以适当的批量,在需要的时间内达到用户指定的地点;物流信息化策略包括物流活动之间的信息控制,订货储存、搬运、进出库、发货、运输、结算等各物流环节之间的信息控制,物流数据的生成系统,网上营销与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物流信息管理等,是当代市场营销发展的趋势;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就是要实现物流客户关系营销,建立客户数据库,保持与客户的联系,倾听客户的声音,强化同顾客以及其他合作者的关系,在经营的过程中考虑客户的利益,实现双赢的局面,一方面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另一方面为自身物流管理的改进提供参考;物流管理整合市场营销策略需要企业在关注产品的基础上,分析客户的需求,生产有市场的产品而不是生产自己想生产的产品,产品出来后,要采用多种分销和促销方法来实现产品的销售,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
总之,物流活动能够对营销活动提供支持,做好物流管理能够有力地促进营销战略的实施。譬如好的逆向物流不仅可以积累产品数据,为预测、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是顾客保持忠诚的重要营销手段。因此,物流管理工作过程中要重视市场营销。
(二)市场营销对物流的影响。
市场营销是设计物流系统的起点,主要包括在产品多样化和反应时间方面顾客的需求,如企业经营多品种时,相应地与生产、订货处理、在库管理、输送等相关的物流问题就会变得十分复杂;在时间、质量、数量及其他市场促销形式下顾客的委托,决定物流系统中物流服务的领域;营销组织对市场预测是否与实际需求相符合,直接关系到物流活动的合理性。
1.营销组合对物流的影响。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确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传播的物流活动也因营销策略不同而不同。针对市场营销策略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物流管理,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综合思考,统筹安排。(1)产品策略对物流的影响:从产品策略的角度看,物流活动中的采购、推销、顾客服务、库存控制与之关系最为密切,如:企业购进的生产该产品的原材料、零配件可能会由于产品衰退期的到来而造成库存积压,此时,产品策略须与生产规划、库存控制进行有效的协调,以便不断地调整物流活动,以适应新产品或产品系列的变化;另外,一个好的产品策略,是不能独立于物流活动之外的。(2)价格策略对物流的影响:价格策略的正确与否将影响物流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及其顺畅性;价格策略中对顾客的数量折扣将影响顾客的订货规模,适宜的折扣优惠,将吸引顾客加大订货量,仓库的作业将趋向于处理大宗货物,搬运和运输作业都将变得简单而高效;要制订出一个能够满足营销和物流综合需求的定价策略,须从营销和物流两个角度综合考虑。(3)分销策略对物流的影响:销售渠道是否合理、畅通,对产品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必须保持从生产到顾客这一物流活动的畅通快捷;流通渠道各阶段的管理与整合以及变革,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物流的格局和物流的经济性;销售渠道策略与物流活动中有关需求量预测、订单处理、包装、运输等环节密切相关,只有它们紧密结合,并严格在各个层次中执行,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使分销策略成功地付诸实施。(4)促销策略对物流的影响:对广告、公共宣传等促销活动大量投资是对推销人员提高销售量的一种支持,如果物流系统不能及时把产品供应到顾客手中,销售量将得不到如期的扩大,需要在物流部门与营销部门之间建立便于信息快速传递的信息系统,不断沟通并协调促销活动的规模与库存、运输、顾客服务等物流环节;整个物流链必须在时间、地点、质量和产品多样性方面由营销部门进行积极的促销活动。
2.营销需求随产品生命周期阶段不同而不断变化,物流管理也应随时调整。一个具体产品的生命周期通常会经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顾客所需要的服务随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变化,物流活动应当在自身的领域内对市场营销的成功提供积极的支持。(1)引入期:市场营销的目的是让潜在的顾客了解产品的各种属性,说服他们购买,创造产品的知名度,提高试用率,新产品在市场获得立足之处,其策略是提供基本产品,用成本加成法确定价格,建立选择性分销,投入大量广告,创建知名度,其重点放在大量的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上。物流系统的设计应在对产品市场前景充分预测的基础上,考虑系统的供给能力,物流策略要有高度的产品可得性和物流灵活性,物流管理的重点是迅速而准确地提供产品补给,尽量满足顾客随时可以获得产品的需求,在充分提供物流服务与回避过多负担之间需寻求一种平衡。(2)成长期:市场营销的核心工作是尽可能实现收支平衡的销售量,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各种盈利目标,其策略是扩大服务保证,采用渗透市场市价法确定价格,建立密集分销,通过广告在大众市场建立知名度。营销活动主要是具体的物流服务。营销活动对物流支持的要求简单而又明确,物流活动的重点应当侧重于在物流的各个环节如何实现规模经济,需要从不惜任何代价提供所需支持,转变为更趋平衡的服务与成本绩效,实现顾客基本服务承诺。(3)成熟期:营销目标是保护市场份额,努力在主要顾客中创造忠诚度,争取最大利润,其策略是强调产品品牌的差异化和型号的多样化,以提供独特的增殖服务,建立更密集的分销。物流活动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大大增加,其目的在于有能力满足来自许多渠道的各种服务需求,物流活动的核心工作是确保向关键顾客提供特殊的服务。(4)衰退期:营销的目标是压缩开支,榨取品牌价值,其策略是逐步撤出衰退产品,降低产品价格,有选择地减少无利润渠道出口,广告降低至维持绝对忠诚者的水平。物流活动的目的主要是维持相应的服务和减少物流活动成本,在放盘出售产品和继续有限配送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一方
面,物流活动必须定位于继续维持相应的递送业务;另一方面,当产品万一被剔除时,又不至于冒过多的风险。
3.市场营销理念的转变要求物流管理的理念相应地转变。正如市场营销经历过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以及绿色市场营销观念等营销哲学的转变一样,物流管理的观念也应该不断发展。传统的物流观念是以工厂的产品为出发点,企业力图寻找费用最少的途径,把产品送到顾客手中。这种观念是以现有产品为中心的供应观念,对应于市场营销理念中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物流管理的市场后勤观念不是以企业现有的产品为出发点,而是以市场需求为起点思考问题,物流活动要为满足顾客需要和提高市场营销绩效服务,这对应于市场营销观念。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要求物流管理具备社会化、一体化物流观念;绿色市场营销观念要求物流管理具备绿色物流观念。
总之,市场营销对物流具有反作用,成功的市场 营销策略,有利于促进物流管理工作,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市场营销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应以市场营销为导向,符合企业整体营销策略。因此,市场营销工作过程中要加强物流管理。在进行市场营销管理,制定营销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物流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物流活动中的顾客服务对市场营销产生重要影响,能否迅速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保持物流服务的稳定和信赖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影响其市场竞争力,现代的物流管理方法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更大的服务和发展空间。
二、物流与市场营销之间的联系具体表现在实现产品价值、顾客服务、实现顾客满意度、维系顾客忠诚度等方面
(一)实现产品价值方面的联系。
市场营销与物流在这方面的目的是一致的。市场营销是从企业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来研究产品的实现问题,产品向货币转化一方面实现物质资料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保证社会再生产继续进行,使社会需求得到满足,保证以货币形式补偿物质资料生产中的必要的耗费,另一方面实现物质资料实物形态的转移,保证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消耗使该产品从生产地转移到消耗地。市场营销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产品的交换过程中,实现产品的全部转化,被消费者全部买走,尽量减少产品滞销、积压,促进产品的快速转化,促进产品价值的实现;物流是社会再生产四大环节——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中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同样担负着产品价值实现的任务。市场营销藉物流的强有力支持,使物畅其流,通过加快产品在流通环节中的快速转移,减少资金的占压,降低流通费用,节省流通环节的时间,同时通过物流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而赢得客户,牢牢地站稳市场。
(二)顾客服务方面的联系。
市场营销的三个基本思想是:顾客需求比产品或服务更重要,产品或服务只有在已定位并可获得时才对顾客有意义,数量相对利润来说是次要的。顾客服务最基本的三个方面为可得性、作业绩效和可靠性。实现可得性就是按顾客订货进行存货准备,于是仓库的数目、位置和储存政策就成了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问题;作业绩效可用速度、一致性、灵活性等指标来考核,速度指从订货到货物抵达顾客手中的时间,反映物流作业效率,一致性指必须按时对顾客的递送履行的处理能力,灵活性指处理异常的顾客服务需求的能力;可靠性指供应商能否及时迅速提供有关物流作业和顾客订货状况的精确信息,顾客通常不希望发生意外事
件,如果他们能够事前收到信息的话,就能够对缺货或服务递送等意外情况作出调整。如在策划开发研制新产品时,必须要大量搜集市场信息,了解顾客的需求、开发最具市场潜力的新产品,由于从事销售和顾客服务的人员处在市场前沿,对市场信息最为敏感,这就要求从事物流活动的人员,需要有意识地收集该产品及相关产品的需求意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市场营销策划部门,为制定产品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实现顾客满意度方面的联系。
物流活动和市场营销的出发点一致,都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满足顾客的需求被企业看作是隐藏在所有活动背后的动机,市场营销观念主张识别顾客的具体要求,把可利用的资源集中起来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以期对那些需求做出反应。对于物流活动来说,无论产品递送出于何种动机或目的,接受服务的顾客始终是形成物流需求的核心与动力,物流活动表现出的差异化和细分化,正是为了满足顾客的具体要求,物流的最终目标是使顾客满意。营销的成功依赖于顾客满意,而物流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让顾客满意。通常市场营销为了让顾客迅速、有效地满足需求,促进产品附加值实现,要求物流活动具备三种能力:快速地向顾客提供服务;以平均速度提供服务的稳定性和依赖性;拥有即时交易保有量(即产品销售的库存量)。
维系顾客忠诚度方面的联系,“获得和保持住客户”是市场营销的一个经典定义,而在现实中营销力量集中在“获得”客户上,而不是“保持”住老客户,营销偏重于市场份额的提高,而不是客户忠诚度,但有效的物流系统在保持老顾客的同时,还可以诱发新需求,包括一部分顾客从竞争者处转移过来,更包括一部分原先没有该需求的顾客产生需求。
三、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区别
(一)物流与市场营销之间存在交替损益关系,各职能绩效评价标准不同。
物流与市场营销有各自的利益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相互冲突。譬如,营销部门为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扩大销售量,希望小批量频繁生产,但导致较高的运输成本;营销部门希望采用快速的定单处理系统提高顾客满意度,但增加物流信息系统的投资成本;营销部门希望实行较宽松的退货政策,但增加逆向物流成本等。
(二)市场营销是企业前沿的工作。
企业的产品能否卖出去,销售额如何,市场营销是关键,物流是企业后勤的工作,在让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时间送达合适的地点的同时,成本是否得到控制,物流是关键;营销人员以与外界客户接洽为主,了解客户的市场需求,制定有效的销售方案,物流管理人员更多地接触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组织;营销管理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广告、宣传活动、特价、折扣、赠送等方式多卖产品,提升市场占有率,物流管理更多地考虑在满足市场供应的前提下,如何压缩成本,保障供应。
四、结语
物流与市场营销相互作用,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为企业的长远
发展提供条件。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往往因为独立运行而脱节,使企业得不到有效的投资回报率,企业要成功,须加强物流管理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的合作和沟通,实行一体化管理,从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协调物流与市场营销,保证物流与市场营销的无缝合作,消除物流与市场营销之间的利益冲突,使企业在实现既定顾客服务水平的前提下真正实现总成本最小化。
第四篇:论美国宪政传统之三权分立与制衡
法院没有权力和义务审查国会的智慧。-苏特法官
美国的建国原则在内战修宪后就只剩下具躯壳 – 13修正案就像是合众国的死亡判决,它将宪法文献所隐含的所有权力授予政府和国会,预示性地剥夺州自治权,尽管直到今天最高法院对隐含权力的解释仍不一致,更多法官却已习惯因循新政传统向国会让步。最高法院在新政前有权,并且习惯以执法和立法权之制衡力量自居,积极主动去审查另外两种权力,尽管多数持保守立场的最高法院院长将司法审查权理解为被动和消极的,院方不应主动去揭露并惩治邪恶,而只能耐心等待符合资格的实际受害者向高法上诉,所以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们更像倾听义人的祈祷后才能以行动对抗魔鬼的天使和菩萨,显然当政府或国会的权力过度膨胀,院方甚至连奋起自保对违宪机构提起公诉的资格都没有。贤帝德西乌斯也相信恢复共和制度的方式是重建独立司法权,即任命深孚众望的瓦莱里安为监察官(即‘副帝’),只有确保独立审查的权威(授予院方组建下属执法机构的权力)或将司法权合并进国会,这两个立法机构才足够制衡皇权,显然美国人已经失去效法前辈的机会,新政的推行已经证明其司法系统的软弱无能,他们对宪法的解释也早已过时,罗斯福总统不但能完全无视联邦最高法院的存在随意发布新政敕令,他也根本不需要经由国会的审核与批准,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上一位用同样的方式统治帝国,却口口声声高唱共和赞歌的元首被世人称作“恺撒屋大维,奥古斯都”(与奥古斯都同时代的人仅称他作‘恺撒’,他也以这名号为家族及其个人之最高荣耀),他总是彬彬有礼地将动议提交给元老院审查,以表达他对宪政和二权分立原则的尊重,但据我所这位“神子”的圣旨从来没有被国会否决过,因此也就没有必要使用宪法赋予帝国元首的立法否决权,罗斯福和俾斯麦同样不使用否决权,前者无视国会的反对意见强制推行新政,后者和路易十四,亨利八世皆为“解散国会俱乐部”的资深会员,这些动议的潜台词无非是:服从我,否则就滚蛋。
罗马帝国宪政与华夏专制皇权从形式到本质都有极大不同,相当一部分纽约和北京学者甚至坚持认为二者是尖锐对立的。我个人的观点是,虽然东西方两大帝国在外观上都奉行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皇帝是最高权威,民族意志与荣誉的唯一合法代表,并且都在生前死后被尊为神灵,但华夏天子作为由上帝任命的“族长”(家主)在伦理层面上是民族大家庭公认的“父亲”(君父),他独占父权家庭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产,并有权亲自制定继承人 – 实践中储君,尤其是‘幼帝’仍由贵族议会推选和拥立,中国人实际上直到康熙朝架空议政王会议,雍正朝发明秘密建储制度架空内阁,进而到乾隆帝当政时,中国皇帝才真正拥有西方学者所理解的那种“东方式专制”皇权,而这时却又到了古典专制主义的暮年,统治阶级再无实力维持民族的,血统的,神权的万世一系之普世帝国了,在此意义上,我认为从宏观历史上看,所谓皇帝独裁总共只存在200余年,剩下的是长达三四千年以元首共和为特征的,渐进式民族和文化大融合的漫长历史过程。尤利乌斯氏(系)– 恺撒屋大维建立的是家族权力与世界霸权相分离的宪政帝国,原则和形式上只有元老院 – 它是国会与帝国最高法院的联合机构 – 有权选举和任命元首,皇帝世袭制度并不构成违宪,因为天子继承的仅是先帝留下的财产,姓氏(恺撒)和头衔(奥古斯都),因此若单纯从技术上说,尽管罗马皇帝掌握着世界上最庞大的私人世袭领(即恺撒和屋大维征服获得的领土,共和国宪法规定这些王国皆为私有财产),他却仍然不能在宪法授权之外,脱离元老院独自统治整个帝国,所有在元老院不能通过的皇帝敕令都不被承认为帝国法律,显然仅在实践的对比之中,罗斯福总统比奥古斯都拥有更大的专制权力,二者都不受弹劾,可以无限连任,区别是,奥古斯都在原则上很少违宪,而罗斯福的整套新政都只能以违宪的手段才能推行,纽约人还能说,美利坚的全球霸权标志着宪政主义的胜利吗?家族会议与帝国立法会议的二元权力至今仍是美国人的统治原则,要说与旧帝国的不同之处,应该是洲际贸易使家族实力终于超过了帝国,家族不再是帝国的统治单位,而是让民选元首降格为世袭“家主”的附属权力,国会听命于寡头会议。由于宪政结构并未破坏,所以这种统治模式既不违宪又符合理性 – 强权内较为弱小的动机理应屈从于最强者,以保存其独立意志,因此帝国政府就逐渐萎缩成寡头家族辖下的一个行政单位了。
美国历史证明,反倒是三权中内部结构最坚固的最高法院自己让出了权力,经验教导我们,当国会面临司法审查的考验时必定会基于眼前利益与总统结盟,而只有当总统想要消灭三权分立建立中央集权和一党专制时,国会才会转而反对总统。美国每一次渡过危机的办法都是协调原则最强但执行力最弱的最高法院向总统和国会让步,建国后第一次让步是以门罗主义取代孤立政策;第二次是以直接侵犯乃至废除州主权的方式解放南方黑奴;第三次是在金融危机后建立联邦储备委员会,从此永久巩固了中央政府对州际贸易的控制,这明显是对《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授予政府之含义不清的经济调控权力的大幅扩张;第四次就是院方对罗斯福新政的纵容,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越战和反恐战争的美国已经永远改变了,本应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的那些维持三权分立之均衡的重要权力,一旦被院方放弃或委代出去,就没有可能再收回来了。总书记在接受奥巴马总统邀请赴美访问之前,曾在内部讨论过就中央正在,及将要推行的经济制度和政体改革如何向美方咨询或交换意见,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在不放弃党对经济调控能力的同时明确并保障我们的司法制度 – 包括两会 – 对执法权的监管和限制(从而消除腐败),等总书记结束访问归国后再开个会应该就能知道我们是否达到目的了。
第五篇:反省”的与“反帝”的民族主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谈谈你理解的“反省”的与“反帝”的民族主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某一群体对一个民族的忠诚度、奉献精神以及归属感,尤其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也即认为自己所属的民族较他民族优越,特别强调为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以及在国家成立后维护和发展民族国家利益的一种努力。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标志,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于与西方碰撞之后,包括三个方面:排外,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努力建立一个民族的国家。
2、,一是“自省的民族主义”,一是“反帝的民族主义”。两者对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压迫都有切肤之痛,但前者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中国弱是由于中国自己不争气,自己的缺点太多,并不是外国的压迫,更不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有内应、工具。”这种民族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指向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然而其表现形态却是对本民族的深深自责与反省。与之不同的是,后者认为,中国之所以连年内乱,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根本原因是外国列强势力的持续在场。它们甚至与国内的某些特权阶层--军阀、官僚、地主阶级--相勾结,选择他们做自己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因此,中国若实现强国梦,就必须将兵锋直接对外,以暴力反抗帝国主义势力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
3、“反省”的民族主义,是中国在屡受列强打击之后所自然生成的一种思想,而不是西方人有意灌输导致的。大多是强调反求诸己,强调遭受打击的己方原因,认为中国人应该主动承担遭受列强打击的一切责任,发愤图强,学习西方,抵御外辱。“反省”的民族主义的核心诉求,是对于国民性的深刻批判和对理性的现代公民意识的呼唤,也就是对启蒙的呼唤。
4、反帝的民族主义”种思想形态纯粹是由苏俄输入的,在国内并没有任何原生性的基础。认为中国的一切问题都本源于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万恶之源。为了谋求民族的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直接面向帝国主义进行国民革命(民族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军阀,在农村中打倒帝国主义的所有走狗--土豪劣绅。
联系:
1、所面临的时代主题背景和基本精神一致。近代中国面临着民族生存危机与民族文化危机的双重危机,二者都认为民族国家利益为至高无上,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救国
2、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理性的产物。自省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大致相当于盛行于西欧的经典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自由主义与启蒙共生;反帝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是列宁、马克思、黑格尔等的思想,是启蒙以来理性体系所能达到的最高点。自省的民族主义者和反帝的民族主义者大都是开眼学习西方的人(晚年孙中山是个例外),这一共同特点使他们与文化保守主义划清了一道界限。
3反省的民族主义和反帝的民族主义,从最为纯粹的学理角度来讲,都是不完善的。
反省的民族主义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省,并且提出了启蒙式的主张,那就是,改变国民性、改革中国内政,建设现代国家,外患自然消弭。但是,自省的民族主义在实践方面完全不具备可行性。
反帝的民族主义虽然来源于一个继承了实证传统的理论--帝国主义论,但却难以跻身严肃理论的行列。其证过程充满了未经证实的跳跃在有效统治建立之后,启蒙问题并没有解决一个常态国家不能长期将对外的民族主义作为凝聚国力的救命稻草,而且在当代中国这种民族主义的口号越来越失去实际意义。
区别:
1对民族危机的体认与回应方式不同.反省的民族主义以思想为根本来解决迫切的社会政治问题,反省以痛切的自责、深刻的忏悔为特征,以针砭民族文化的衰病为重点,以实现民族的改造与民族文化心理的改造、实现民族的新生与民族文化的复兴为目标主张从民族文化入手谋求民族自救之路。
反帝的民族主义认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尤其是列强的军事政治侵略是造成亡国灭种惨剧的祸根,更倾向于通过争取民族独立、争取民族解放、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民族主义的手段来回应危机
2、对中西文化、新旧文化的选择不同。
反省的民族主义认为民族的劣根性与民族文化的落后性是造成中国积贫积弱局面的根源,认为要解决民族生存、民族命运问题,必须改造病态的民族性与整体上拒斥传统文化。
反帝的民族主义主张建立中西会通基础上的民族新文化。
3、学理渊源与话语形式不同。
反省的民族主义诉求的基本话语有自强、自存、自立、民族自救、民族建国、民族反省等,其民族主义思想更多地接受了进化论、自由平等学说、西方资产阶级国家观、西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等西方思想的影响。
反帝的民族主义提出了明确的反帝思想,并把反帝、反封建军阀,与武装斗争结合起来,均受到了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有关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民族自决思想的影响。
区别
中国落后的原因:中国之所以遭到列强的侵略,是因为自己太弱,不能怪外人太强大;因此,中国要强盛起来,就要学习西方列强是怎么变强的,从而改造旧中国的一切陈规陋习。将中国贫弱混乱的根源归结到帝国主义身上,因此,中国要想实现民族独立,就必须直接反抗帝国主义。
目标上的不一致:反省的民族主义认为中国之所以遭到列强的侵略,是因为自己太弱,不能怪外人太强大;因此,中国要强盛起来,就要学习西方列强是怎么变强的,从而改造旧中国的一切陈规陋习。反帝的民族主义则将中国贫弱混乱的根源归结到帝国主义身上,因此,中国要想实现民族独立,就必须直接反抗帝国主义。
理论来源不同:反省的民族主义它是中国在屡受列强打击之后所自然生成的一种思想,而不是西方人有意灌输导致的。而反帝的民族主义这种思想形态纯粹是由苏俄输入的,在国内并没有任何原生性的基础。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态度:反省的民族主义没有将其指责为不道德,而至多将其作为“非道德”来处理。反帝的民族主义帝国主义是不具备任何道德正当性的,因此中国人民在对其进行革命的时候不应对其所谓“文明”再抱有任何幻想。
理论与实践的区别:自省的民族主义在理论上是可爱的,在实践上是软弱的。反帝的民族主义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一套科学解释理论,而是政治行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