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道教文化
道教与民俗文化
摘要: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几千年来,它深入人民生活,不断地演变,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习俗,尤其是很多传统节日的祭祀活动,都有着很多的道教元素。作为近两千年封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产生着无法想象的、巨大的社会作用。它与儒教、佛教两家鼎足而立,互相融合,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
关键词: 道教
民俗
祭祀
民族性格 正文:
道教文化在民间的习俗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道教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锤炼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其中我们体验最深的就是民间的一些节日的祭祀活动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果酒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照虚耗’„„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纸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卖乾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自入此月,即有贪者三数人为一伙,装妇人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农民还保持着这个习惯,我生自农村,自己也做过一些祭祀活动。下面我们就从民间传统节日的祭祀活动说起道教。
中华民间保存着多种多样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些我们非常熟悉,有些却令我们感到奇怪。毕竟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所以很多民间节日都与或多或少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有一部分道教元素,或者纯粹就是道教节日。通过这些节日,我们不难看出道教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要说到传统节日,春节是最隆重,最热闹的,离家多远的游子到春节都要回家与家人团聚,春节虽然并不完全起源于道教,但其间充满了与道教人物诞辰有关的神仙传说和风俗习惯。春节之前会有腊八和祭灶,俗话说:腊八祭灶,过年来到。
腊八节即腊月八号,原来是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各路神灵,包括门神,造神,宅神,井神等的祭祀仪式。这一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这种粥有八种谷物组成,包括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喝了腊八粥,就会风调雨顺,谷物大丰收。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也称作小年,顾名思义,这一天主要任务就是祭祀灶王爷。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至人间监督善恶之神,一旦发现令他不满的行为,就暗地里记上一笔帐,等到腊月二十三他就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作一次总汇报,然后降灾殃于有罪之人,所以这一天要买灶糖祭祀灶王爷,南方人应该没吃过灶糖(我来自河南有这个习俗),灶糖是一种很黏很甜的点心,据说是让灶王爷吃灶糖粘住嘴巴就不会上天给玉帝说我们的坏话了,祈愿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还有就是当天煮的饺子要先祭祀灶王爷,记得小时候每次我对着煮熟的饺子垂涎欲滴时,爸爸都会把我面前热气腾腾的饺子端走去祭奠煮灶王爷,祈祷灶王爷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腊月二十三是辞灶日,要把灶王爷的像烧掉,这样就把灶王爷送上了天,在除夕夜重新贴一幅灶王爷像,把灶王爷接回来。
二十三过完,二十四就是“扫尘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屋”的习俗由来已久。民间认为鬼魂到了腊月将离开人间,人们如果不把身体和房屋彻底打扫一下,鬼魂就会藏在灰尘里,这其实源于道教。道教传说人身上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常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人的坏话。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帝误信谣言,令三尸神把各家的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为记号,令王灵官凡遇有记号的满门斩杀。灶王爷发觉此事,便让每户人家扎个长扫把将蜘蛛网扫掉,将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人间避免了一次杀戮,人们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正月初一是财神玄坛赵公明的生日,财神是民间很重视的神,人们都用最好的来招待他。财神象征着财富,不但正月初一要拜,逢初一和十五人们都要拜,对于经商的人更是每日必拜,以此保佑财源滚滚,生意兴隆。正月初一人们吃好的穿好的早早起床,以鞭炮、锣鼓和三牲酒席去迎接他的到来。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中心目中是天界最高的神,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薇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是玉皇的圣诞之日,民间在这一天多吃面条,作为长寿面为玉皇祝寿,为自己和家人祈福,这也往往是人们在新的一年第一次吃面条。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又称“上元节”。道教说,天、地、水为三元,又称三官,主管人间的祸福、鬼神的升转,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三官生日,正月十五就是天官大帝的诞辰。这天,道观常常举行斋会,善男信女也要去三官殿堂进奉香火。晚上,人们张灯结彩,燃放烟花,以向天官求福,愿新的一年福气滚滚。
正月十五过后,过年的气息就淡了很多,过年期间一系列节日相传都是为了祭奠道教各路大神,如灶王爷,财神,玉帝等等,深深的打上了道教的烙印。道教不仅影响着春节,一年四季各个节日都有着道教元素的存在。
到了二月,春暖花开,春风剪刀一般剪出片片柳叶,导演一般舞动着条条柳丝。二月二也是土地诞辰。在古代农耕为主要生产力的年代里,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土地神更是被视为财神与福神。这土地神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最接近,他能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因此每逢二月初二,民众莫不烧香供祀,顶礼膜拜。
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为“鬼节”。小时候就听说在这一天鬼魂都会被放出来,到人间看望子孙后代,当然也有一些所谓的厉鬼来人间给人们带来灾难。中元节是道教神帝官大帝诞辰和“赦罪之日”,也就是鬼的节日,所以热门要在这一天祭祖、上坟,这一个习俗至少在我的家乡现在还保留着。而八月十五是众人皆知的中秋节,道教徒认为,这天是太阴朝元(道教月神)之辰,应守夜焚香,祭拜月神。
传统节日中的道教文化因为节日的缘故传承至今,除了节日道教文化之外还有很多,它以不同的形式隐性的作用在人们的生活中。比如走亲访友礼仪,婚丧嫁娶礼仪,无不包含着道家文化。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影响非常广泛,深刻。中国老百姓,不论信道教与否,都对很多道教神灵很恭敬。那么道教为什么会对民间习俗影响这么大呢?
首先道教所尊崇的神灵是虚幻的产物,这些东西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都与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很多赫赫有名的道教神灵归根结底都起源于民间。道教神仙体系中的道教俗神,如雷公、风伯、门神、灶神、城隍、土地、妈祖、瘟神、财神等等,原本都起源于民间,后来被道教吸收成为道教的神灵并被贯上各种名号。这既是道教不断扩大影响的一种方式,也是它吸引群众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就是说,道教把民间所信奉的神灵吸收进来,成为道教神仙体系中的一部分,反过来,道教再利用自己的优势,将这些神灵又返回民间,进一步影响着民间的各种祭祀活动,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是因为道教深深的切入民间老百姓的生活,道教才能影响如此广泛,才能如此深受民间喜爱。
除了民俗之外,道教对中华民族心理和性格也有着深刻的影响。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底都在道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得道为人生的最终目的,这种人生哲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道教徒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传统。历史上许多道教徒为了得道求道,自觉抛弃人世间的一切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甘于恬淡素朴的生活,安贫乐道,刻苦磨炼,主动忍受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此外,道教思想主张宽容、谦让,虚怀若谷,反对自矜、自足、自大、自伐,反对骄傲自满,这种文化心理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态度和海纳百川的胸怀。道教使得国人形成了身重于物,自然无欲的人生观,虚静守中,守弱胜强的处世哲学。结语:
道教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根深于人们心中。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一种习惯,是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无价之宝。虽然中间有些封建迷信思想,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道教优良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中华佛学网
《中国道教史》 《图说道教》 百度文库
第二篇:建筑文化——道教建筑
建筑文化——道教建筑
道教是我国汉民族自已的创立的一种宗教,它的中心思想来自道家,而“道家之源,出于老子”(《魏书释老志》)。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十分活跃,南方有葛洪、陶弘景、陆修静,北方有寇谦之,都是中心人物。它的兴衰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生活、习俗、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反映,又是宗教哲学思想和信仰的体现。
1: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古代鬼神思想
巫术和神仙方术
谶纬之术
黄老思想
2: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道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是“道”,“道”原先是先秦道家的哲学概念,“道“是“神异之物,灵儿有性”, “为一切之族首,万物之父母”。道教发挥道家的思想,并把道和老子合而为一,于是老子在道教中变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
六朝时又演化出至高无上的元始天尊,产生了三清尊神。
以后道教又逐渐发展并形成了包罗许多天神、地祗、人鬼在内的神仙系统。3:道教的诸神
诸神:
三清:道教最高贵的神,依次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神像主要供奉在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内,中间是元始天尊,左边是灵宝天尊,右为道德天尊。
四御: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主掌人间福寿),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雷),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四方之神,八仙。
4:道家仙境
一:十洲三岛
二:十大洞天
三:三十六小洞天
四:七十二福地
5:道教奉祀建筑的起源
源于华夏先民的墓葬祭祀活动。最初的祭祀是在室外进行,以后便逐渐转向室内祭祀祖先神灵。
源于清寒的神仙思想,作为与神沟通的最初普通建筑,逐渐发展变成祀神之所。6:道教建筑的种类
狭义上是指道教徒用以祀神、修道、传教以及举行斋蘸等祝祷祈攘仪式的建筑,包括宫、观、殿、堂、府、庙、楼、馆、舍、轩、斋、廊、阁、阔、门、台、亭、塔、榭、坊、桥,可分为供奉祭祀的殿堂,祈禳的坛台,修炼调经的静室,生活居住的房舍和供人游览憩息的园林建筑五大部分。
广义上的岳庙,关帝庙。城隍庙,土地庙等,也是属于道教建筑。
祠:祠用作建筑上的专称开始源于祀祖。道教建筑之称祀,也许与儒学有关。但是儒家之祀与道家之祀有所不同,儒家祀内仅设木主儿无神像,道家之祀皆有神像。
庙:凡祀外神者亦成庙,祠庙二字多连称。祠原为儒家产物而非道教建筑,但自从
真宗对辽战争失败后提倡“神道设教”粉饰太平,到处修建寺庙,有的就利用原有的祠予以扩建二仍称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算是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五十里悬瓮山麓的“晋祠”。
晋祠:
晋祠圣母殿是为奉祭叔虞的母亲邑姜所建,以前叫做“女郎祠”。点南北宽七间,东西深六间,重檐歇山顶东向,四周围廊,此为宋“副阶周匝”的现存最早实例。殿内塑有侍女像,姿态灵活秀美,是宋塑中的精品。
陕西三原县城隍庙:
建于明洪武八年,是明早期的代表作,正点宏伟,钟鼓楼为重檐十字歇山顶,还有寝宫,大门做工奇巧,水磨砖砌照壁亦为精品。
观:本来帝王居所称为宫,城堞可供眺望处称观,封建时代统治者崇奉天神所以祭祀之所也称宫,迎候天神知所也称观。
道观初名“馆”亦称“庵”,唐宋时期观之大者称“宫”,唐玄宗天宝二年做太清宫以祀老子(在长安,亦玄元庙改称)。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做玉清昭应宫以奉天书,史称:以夜继昼,每绘一壁给二烛,七年乃成,饭二千六百一十楹,制度宏丽。
唐时改庙称宫,当时道教画像较盛。观亦称“道院”乃是规模较小的观。
宫观地点的选择都在风景优美、人迹罕至之处。道家谓神仙所居之处率在名山洞府之中,股以天铭,称之为“洞天”,“洞天”成了宫观的代名词。
鹿邑太清宫:
鹿邑太清宫在河南鹿邑县城东五公里处,传为老子故里。唐乾封元年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庙,称为紫极宫,天宝二年改为太清宫。现存正殿五间,古柏二株,铁柱一根,唐宋诸代碑六通。
北京白云观:
北京白云观位于北京市西直门外滨河路,唐玄宗元二十七年,建天长观,金正大元年丘处机西游归来,主持与此,改名长春宫,后毁于战火,后在其下院加以扩建。
白云观是全真道第一祖庭,现存邱祖殿、灵宫殿、玉皇殿、老律殿、四御殿,戒坛等建筑。
寺:一般人的心目中“寺”是佛教建筑的专称,其实在道教建筑中也有名寺。
南北朝时,宋明帝与泰始三年在京城建康北郊为陆修静建崇虚观,至孝文帝太和十五年秋,八月“戊戌移道坛与桑乾之阴,改曰崇虚寺。此为道观称寺的唯一特例。
7:道教建筑选址与特点
宫观是道教祀神和作法事的场所,宫观规不大,则一般称“院”,即道院。宫观形制来自祠庙,营建之始先是选址,自古以来凡为道者多在山林选择名山洞府,所谓“洞天福地、古迹灵坛”“之地”,“天伦之
一、效法自然”这是道门古教的首要条件。除道德之士外,还有“宫宇示教”和“山水远俗”也是必要条件。宫宇即今日所称的道教建筑庙或观,山水即今日所称自然风景区点,其环境必须僻静,这样才能远俗而利于修道。我国最早出现的道教建筑,应该是长安终南山(周至县东南)的函谷关令尹喜草创的“终南楼观”,它与佛教的洛阳白马寺相似,一为道教祖庭,一为佛教祖庭。
道教正式成立是在东汉顺帝时期,即公元126—144年由张道陵倡导五斗米道开始,“后又称天师道”,南方多学之。所谓楼观乃尹喜的故室,一如佛教的“舍宅为寺”,此则是“舍宅为观”。山居修道者,大都沿袭道家以“自然为本”的思想,结合深山茅屋土阶,甚至栖宿洞穴,反映了他们顺乎自然,回归自然的旨趣。
在风景名胜点的道观建筑,除了奉祀系统的建筑为服从宗教需要显得比较刻板外。大都利用奇异的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楼、亭、阁、谢、塔、坊、游、廊等建筑,造成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园林系统,配置壁画、雕塑和碑文,诗词题刻等到,供人观赏。这些建筑充分体现道家“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思想,或以林掩其幽,或以山壮其势,或以水秀其姿、形势;自然山水与建筑自然结合的独特风格。
8:道教建筑结构类型与形制布局
结构类型唐、宋两代是道教的鼎盛期,恰好这一时期以高台基、大屋顶、装饰与结构功能高度统一,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木质结构建筑,经过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不论从建筑形制到组群布局还是工艺水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帝王宫殿陵寝以至王公官吏和庶人的住宅,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为道教建筑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唐六典词都》记载,当时天下宫观总一干六百八十七所。道教建筑统称为宫观,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历唐、宋两朝六百六十多年间,也是儒、佛、道三教建筑相互影响,彼此吸收的大圆融时期,儒家的宫、殿、堂、厅、门、阙等宫方建筑己被佛道大量移入神堂佛殿建筑,即佛道的山门、藏经楼牌坊等也和孔庙、书院等的同类建筑,在形制和布局组合上都有相似之处。元明之后,道教衰落,在建筑上也墨守成规,设有大的发展,十二世纪中叶,全真道在北方兴起,后来扩及到南方。
形制和布局道教宫观建筑的平面组合布局有两种形制,一: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敞开的传统建筑手法;
二: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的位置,然后再绕八卦方位放射敞开具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
前一种均衡对称式建筑,以道教正一派祖庭上清宫和全真派祖庭白云观为代表。山门以内,正面设主殿,两边设灵宫、文昌殿,沿中轴线上设规模大小不等的玉皇殿或三清、四御殿。一般在西北角设会仙福地。有仙宫观还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的特点,造成前低后高、突出主殿威严的效果。膳堂和房舍等一类附属建筑则按排在轴线的两侧或后部。第二种五形八卦式建筑,可以江西省三清山丹鼎派建筑为代表,三清山的道教建筑雷神庙、天一水池、龙龙殿、涵星池、王祐墓、詹碧云墓、演教殿、飞仙台八大建筑都围绕着中门丹井和丹炉,周边按八卦位,一一对应排列。而它们的南北中轴线特别长,所有其他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两端一一展开,构成一个严密建筑体系。这是由道教,内丹派取人体小宇庙对应于自然大宇庙,同步协调修炼“精气神”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
9:道教建筑艺术表现手法
道教与其它宗教一样它独特色的艺术性,由于道教是模仿佛教,因此道教艺术在某些方面也与佛教相类似,特别是后期,如明初时仅苏州一地就有三宫、九观、二十四坊之说。
道教建筑艺术的表现主要在细部,即雕刻与绘画。在手法上尽量突出这一宗教的特性,使人们直接感觉到它是庙观而非佛寺。其艺术内容是广泛的,如木雕的天宫楼阁,砖雕中的背饰、瓦头、石雕中的柱、础、栏、板、杆,金属制品中的金殿、金碑以及板画、壁画等。
天宫楼阁,道教好神仙之学,其居处多选风景奇特之地,如山东蓬莱,地处渤海之滨,道教就是利用“海市蜃楼”这一自然现象,用木雕成天宫楼阁的建筑模型,安装在庙观壁面作为装饰物。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工段营造录》中记载:“大屋中施小屋,小屋上架小楼谓之仙楼。江南工匠有做小房子的绝的绝技。这种“仙楼”或“小房子”就是北方的“天宫楼阁”宋李诫《营造法式》称为小木作。
金殿、金碑、古代铜也称金,故道教建筑中无论用铜铸镏金或纯铜制成的殿堂都称“金殿”。用铜铸碑则称“金碑”。金殿象征天帝所居之处,与叫“金朔”。金碑是道教建筑中的小品,宫观内立石碑是不足为奇。
壁画,我国建筑上采用起源很早,寺观内的宗教性壁画始于佛寺,道教兴起也仿照壁画之风而出现在观宫上,审观壁画的发达与道士本人即为画家也有关系。宫观壁画题材以神像为主,此处亦涉及动物、植物、山水、楼台等到。
装饰图案,宫观建筑如布局类似佛寺,但是在殿堂本身的细廊所用装饰,彩画等图案之内容却与佛寺不尽相同。除人物是很容易分清者外,装饰图案一般八卦、太极、四灵、暗八仙、动物中的鹤、鹿、龟、植物中的灵芝、仙草等。
道教建筑的装饰,鲜明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和羽化登仙思想。如描绘日、月星云、山水岩石以寓意光明普照、坚固永生;以扇、鱼、水仙、蝙幅和鹿作为善(富)裕、仙、福、禄的表象;用松柏、灵芝、龟、鹤、竹、狮、麒麟和龙风等分别象征友情、长生、君子、辟邪和祥瑞。另外还直接以福、禄、寿、喜、吉、天、丰、乐、等字变化其形体,用在窗禄门窗裙板及檐头、斜撑、雀替、梁杉等建筑构件上,其对民间民俗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又如八宝图、福寿双全图,这些源自道家思想和神仙故事的图案都远远超越了佛教。
道教建筑在中国道教建筑是社会历史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技术和艺术上智慧的结晶。古代建筑的园林建筑中,占很突出的位置,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一些重要建筑大部分己列为国家级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对于我们现在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思想,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艺术价值。
第三篇: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
【摘要】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 已深入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道教对中国民间风俗影响深远,中国的多数节日均与之有关,并且在影响民俗的同时,道教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性格。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本文从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入手,深入分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俗、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文化,民俗,性格
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文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一、道教文化对民间节日的影响
由于古代人们对于一些奇怪自然现象的不理解造成其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又依赖于自然的给予,于是古代人们就认为这是神灵在主宰的世界,对其产生崇拜之情。杜撰出很多神仙式的人物并产生了很多民间节日。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 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下面列举几个例子,从中不难发现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春节:古代人们过一个年,现在我们过两个年。即阳历年和阴历年。为了区别开来.我们现在把阳历年叫“新年”或“元旦”,把阴历年叫“春节”。其实,按人们的传统习惯,尤其是在农村,重视的仍然是阴历年。所以.“春节”成为我国最盛大的节日。在春节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有很多源于道教的思想学说。
元宵节:元宵节这天要吃元宵,点龙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上元节是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日。1
清明节:清明节也是道教的重要节日。道教奉行的教义之中,就包括祭祖宗、礼神明的内容。道祖老子认为,人们依道而行,就会有“子孙以祭祀不辍”的福报。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曾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每逢清明节,道教都要举办祭幽度亡的法会,以满足信众追思、感恩亲人的愿望。
重阳节:每年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自古至今.重阳节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都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至今日,重阳节依旧是在外的游子倍加思念亲人的日子。而重阳节的由来也源于道教故事。据《续齐谐记》所载,汝南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长房谓桓景:“九月九日家有灾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暴死,后重阳登高沿袭成俗。这就是登高饮酒的来历,其中明显有道教的影子。2
许地山认为:“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宗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3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影响深远,其中的多种民俗均来自于道教祭祀活动,并且其中充满了玄学的理念。
二、道教文化与民间祭祀
谈到这个方面,不得不说其产生原因。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人的死亡多数是非常容易的,这就使得人们对自然更加敬畏,并且由于道教的神鬼管观念以及方术迷信导致很多人们相信这些并且敬畏神鬼。再加上道教多数居住在深山大川,其隐蔽性也加深了人们对神鬼事物的恐惧。总之,古代人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是民间祭祀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提到民间祭祀活动,不得不提几个重要的影响深远的道家活动,如:祛病消灾,丧葬,祭灶神,庙会等。
祛病消灾:古人生病了往往请道士,道士用法术驱逐致病的妖孽鬼祟。这种驱妖的法事场面一般比较大,《红楼梦》里面就有相关章节描述贾府请道士做法驱妖,由此可见道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习俗影响之大。4近代民间仍有请道士做法祛病的习俗。
丧葬:古代人死后家中要请道士或和尚来做道场“超度”亡灵。在湘西、鄂西和贵州、浙江等地仍有为亡人“开路”、“打绕棺”、“接煞”等习俗。5
祭灶神:又称送灶神,汉族节日,灶王爷又称灶君,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民间传说灶神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因贫困而死;玉皇大帝哀怜他,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派他到人间作督善之神,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随着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庙会: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各地方不同的庙会上,亦有祈子、祈福求财、求医祛病、卜问吉凶等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会有商人贩卖民间玩具和小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因此庙会又称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后来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活动,如双簧及高跷等。自此逛庙会成了人们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
在对民间神祀的指导方面,更加突出的是道教的“基层”神道城隍、土地、灶君等。6总之,道教文化在中国民间活动的方方面面均有所反映,对中国民俗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有重大意义,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也起到重要作用。在现今,科技的发展尽管使得大部分人们对于鬼神的敬畏感降低了很多,道教在城市中的存在感已经大幅降低,但是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能看到道教的踪迹,如农村建房屋的选址、布局,农村门上挂照妖镜等。
三、道教文化对人民性格的影响
中国的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对中国社会有着很大影响。然而,道教很多哲理仅仅是对士大夫阶层有影响,对于世俗社会,它太深奥玄妙,文化素养差的人是无法理解的,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它太遥远,因而道教的这些哲学理论往往只是在士大夫阶层产生影响。总的来说,道教在世俗文化中产生影响的则是宗教文化中特有的鬼神观念、宗教伦理信条以及仪式方法。7
中国人民的性格受到宗教伦理的影响十分严重。在民俗文化中,佛道融合问题非常严重,人们往往无法分辨什么是道教的,什么是佛教的。就如同中国的神仙谱系一样,佛道两家都在大量收录民间著名人物进入他们所谓的神谱,如关云长,佛教封他为伽蓝佛,道教则尊他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大帝。但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他们如何去收录神仙,完整神仙谱系,他们的本意都是在吸引普通大众去信仰他们,去崇拜他们。引导人们向善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风俗习惯只是俗文化的表层结构,而它的深层架构应该是在这些习惯里所潜藏的民族心理性格、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8人们在种种行为上表现出高度的理智,然而在未知的事物面前却表现出浓重的迷信的原始思维方式。这种对宗教的狂热迷信压制了人民的心理性格。对鬼神的敬畏感,对伦理道德的崇敬使得人们的压抑感更加强盛。而通过各种神圣的宗教仪式又净化了人们的内心,宣泄了狂躁的情感。于是人们又重归于平静。这样,社会安定了,人的创造性与个性意识却消失了。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固统治就是来源于儒释道等的文化对中国众多人民的影响,而一部中国封建史同样可以看做是一部宗教史(如果把儒家也看成宗教)。
1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道教论坛第26页。2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26页。3许地山道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41. 4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28页。5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
28页
6曹坚平中国道教文化透视 1990年3月
324页。7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 1987 322页。8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 1987 362页。---------------
-----------------------------
---------------
-----------------------------
中国道教文化期末论文
第四篇:道教哲学文化演讲稿
微讲堂----宗教哲学
各位评委,老师以及在坐的同学们大家好(视情况而定).今天我参赛的主题是道教的文化与其哲学思想。
众所周知,道教是我国的传统教派之一,从其古老的历史到深远的影响,道教可谓是中国宗教文化的执牛耳者(或是集大成者,这个比较通俗)。如今道教文化也早已是达到妇孺皆知的地步,而其中的精华也早以深入到了这个民族的骨子里。
因为不干于这个世界的黑暗,盘古以其大无畏与追求光明的意志开辟出了一个满是光明的新生天地。因为普天之下的人民对明悟的渴望,原始天尊历尽万难终立道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的道路是艰难的,可是真理的光芒并不会因为艰难而失去半点颜色。先祖黄帝崆峒问道,老子西出函谷,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
何为道德,道的最高体现就是德(德是道的最高体现)。先有重道,之后贵德,二者必不可分。
道教的著作有很多,而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数道德经了。(一句人法地。。。。)就道出了自然变化的道理。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简言之,“道”取法于“自然”,以自然为法则。简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古之经典,我们不得不为之折服。
老子是道教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也是道教的主要哲学思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道家的思想,老子的哲学,(一般称为普通辩证法,主要是无为而治),(道家思想很崇尚自然。)(更主要的是道在阐述一切在告诉天地万物产生发展。这三个思想,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深远。
这就是对老子思想的总结。虽然无为,但却无不为。(就是以静胜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上善若水,(道家思想认为水是最高境界,以柔克刚,水载万物。)(然后就是凡事都是相对,也就是辩证)有阴就有阳,正负,柔刚,好坏,正邪。
(事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时至今日,对我们的发展仍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八卦图是道教文化的标志,一副简单的图演变出千种变化,道尽千古至理。(。。。。。。。)阴阳二级相生相克,从图中的内容来看,直至今天,道教的文化仍是经久不衰。
希望大家对道教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最后谢谢,拜拜。
第五篇:关于道教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道教文化的调查报告
——武当山
摘 要:道教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医药、教育、武术等多方面有重大影响,而道教也成为了中国本土教派之一而发展。
关键词:道教、武当山、历史发展、文化
一、道教文化
(一)道教文化的产生
道教形成于中国东汉的中、后期。它是在战国以来的道家学说基础上,并且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鬼神观念、神仙思想,掺杂了古代的阴阳五行、谶纬神学和修炼方术等,最终形成一种中国特有的宗教。道教把道家创始人老子尊奉为教主。
(二)道教文化的发展
1.两晋时期
在晋之前,道教分天师道和太平道,在晋代,其社会影响不断增长,两个教派也逐渐合而为一了。
2.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由于北魏太武帝等统治者的推崇,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寇谦对天师道进行了改革号称新天师道。在南方,陆修静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道教经书,并加以整理,使道藏经典初具规模。
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以老庄哲学和葛洪神仙理论为基础,同时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观点,推动了道教的发展。
3.唐宋时期的发展
南北天师道发展至唐宋时期,宗派的差异逐渐弥合。唐朝皇帝因与老子都姓李,更加推崇老子和道教。
宋朝皇帝也崇信道教,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崇奉和提倡,进一步发展了道教理论,对道教的修持礼仪以及养生、医药等多方面做出了贡献。
4.元朝时期的发展
南方天师道统一了各教派,称为正一道。北方的全真道也在元朝统治者支持下势力大增。从此正一道和全真道成为南北两大教派。
5.明清的道教
明朝统治者多崇信道教,清朝雍正皇帝崇信道教。在民间,一些秘密宗教组织往往属于道教的分支,成为反满抗清的民众团体。
6.如今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後,政 府 实 行 宗 教 信 仰 自 由 政 策1 9 5 7 年,在 政 府 的 支 持 下,道 教 界 成 立 了 自 己 的 全 国 性 组 织 ─ ─ 中 国 道 教 协 会。它 的 成 立,结 束 了 道 教 长 期 以 来 的 涣 散 局 面,促 进 了 道 教 界 的 团 结 和 自 身 建 设。
(三)道教文化的内容
道教文化纷繁绚灿,包罗万象,其内容庞杂多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道教神学
在道教文化杂而多端的内容当中,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产生之初,即已确立了其神仙信仰,用来组建其有关神仙信仰的理论和行为体系,奠定了道教神学发展的基础,营造出一个庞杂的道教文化体系。
2.道教伦理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规、戒律当中,主要是靠神灵的威力来贯彻的。道教一方面以长生成仙的美好幻想来引导人们自觉地遵守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又用赏善罚恶的神灵威力来迫使人们遵守伦理道德。此外道教的劝善书,使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更集中、更系统化和更通俗化。
3.道教哲学
道教哲学的思想素材一开始就来自中国哲学,主要是道家哲学。道教思想中包含世界观、认识论、伦理学、人生论等丰富的哲学内容,这些内容是道教哲学的基本范围和构成成分。
4.道教金丹术
金丹术是道教的一项重要方术,包括外丹和内丹。外丹即通常所说的炼丹术,也称外丹黄白术。道士在炼丹过程中,却意外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内丹术继承综合了服气、胎息、守
一、存思等功 法,对后来的气功 影响很大。
5.道教医学 自道教创兴之时,道教就把医术作为其传道济世的工具。道教医学“道法自然”的思想为理论指导,从而形成了极富道教特色的人体医学思想。
6.道教文艺
道教文学艺术就是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长生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为题材的内容的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学艺术可以扩大道教的社会影响,进而提高道教的宗教素质。
二、武当山与道教文化
(一)武当山的道教历史
1、道教发展
天柱峰金殿
北宋尚未出现玄武神话以前,武当山已经成为道教的名山。武当山的名称在后汉时(126-221年)已有之。道教称仙人所居的地方为洞天福地,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由此可见最迟在第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武当山已经成为道教的圣地之一了。
武当山地区地图
到了南宋,玄武的信仰已经非常普遍,玄武修道武当山的传说已经深入民心。宋元交兵之际,均州也遭兵灾,均州武当山的宫观受到严重的破坏。例如紫霄宫在1260年以后已杳无人迹。元代,武当山因帝王的崇拜及诸道士的经营使香火更加兴盛,玄武与武当山的关系传说也有新的发展。
(二)武当山文化与建筑
1、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
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灵的崇敬功用。
2、道教建筑
武当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明成祖朱棣大建武当山,耗资数以百万计,日役使军民工匠30万人,历时12年,建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建筑群,嘉靖年间又增修扩建。
金殿
金殿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
3、道教武术
武当武术是一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汉族武术流派。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
4、道教医药
武当三丰太极剑
武当道教医药学的理论核心是以“气”为本,保“气”为先。武当道教医药受楚汉文化的影响,吸收了楚汉文化中的“养气”理论,在医药理论上是以气为本,保气为先。
5、道教绘画
明代彩绘。主要描绘明代大修武当山,各宫观建成后,天上呈现出的祥瑞景观。画面青山含黛、白云缭绕、彩霞如锦,充满神奇色彩。其构图严谨,设色妍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武当山道家文化的影响
试论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根底全在道教”。
1,文学艺术领域: ①道教保留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本身也创造了许多神仙故事,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②道教追求在现实世界上建立“人人无贵贱,皆天之所生也”的平等社会。这种神仙思想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③在艺术领域中,道教对中国音乐、书画、雕塑、石刻、建筑等形式及其精神,均有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 ①炼丹术从客观上来看,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如当时炼丹术的发展,为近代实验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道教的药物学和医学,为中国古代的医学和养生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如葛洪、孙思邈等。③道家和道教经典文献以不同的方式保存了古代许多数学与物理成果,对中国古代数学与物理也有着独特的贡献。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就是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中发明的。
3.民间习俗: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如贴门神、灶马,画桃符,这些习俗,许多延续至今。
4.中华民族心理、民族性格: ①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得道为人生的最终目的,对形成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起了重大作用。②道教文化中有“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经过道教的长期宣传,深入人心,使人定胜天的信念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道教思想主张宽容、谦让,虚怀若谷,反对自矜、自足、自大、自伐,反对骄傲自满,这种文化心理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胸怀。
5、政治领域: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方面是上层统治者常利用道教来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许多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曾利用道教作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形式。
6.道德伦理领域:道教十分重视伦理道德教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戒律和劝善书,在社会上流传很广,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其根本宗旨在于劝人行善积德,去恶从善,因此在中国民间也一直流传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观念。
三、道教文化对当今社会的作用
道教不同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不是由外国传入的,它是中国本土生长出来的。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和深远的。
那么它对中国社会有哪些影响呢?首先,道教认为“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类,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其次,主张人类应学习好处世的智慧和自我修养的能力。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应有积极的作为,不优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第三、道教要每个人都要用心感受周围的事物,热爱生活,享受生活。道教的中心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谐和循环。”也就是万物循环、太极长转的道理。这些理论曾在我国西汉年间用于治国的思想,使广大人民得以从秦朝的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使西汉社会得以发展和强盛。
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利用道教的教理教义来平和人们心态,指导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怎样融合于社会,不争权夺利,自强不息的建设美好家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思想对稳定社会,有着积极作用。
四、道教文化的新思考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的文化内涵丰富,因此有待开发的资源也很多。但是长期以来,道教由于理论上缺少创新和活动上趋于保守,逐渐脱离时代,出现衰落的态势。
道教作为一个重人贵生的宗教,更加重视现实,关心社会生活,所以对于生活也有着更为深切的体悟。“生活道教”认为,在现实环境之中,只要具备强健的身体,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不因个人利益而患得患失,能够豁达从容,始终保持喜乐的心态,这便是活神仙了。道教并不否定现实人生,它把实现太平盛世作为政治理想。因此道教反对战争和暴政,对于维护国家的和平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生活道教”在今天祖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依然可以继续显示出自身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
“生活道教”理念提出的时间还不长,它的施行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具体的实施,都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对于传统的道教,只要做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跟上时代步伐,道教一定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五、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各种理解,也同样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带给个人以及整个民族不同影响,一种文化的好与坏,在于是否能给人民和民族带来文化的认可和统一。
道教文化作为传承和发展了几千年的一种本土文化形态,在历史的演变和兴替中起到了重要的主用,也同样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这次的活动中,本组的成员活动积极,会运用发散式思维从各个方面思考问题。但同时,也会有一些不足的方面,思考问题虽然活跃但不够全面,这方面还有待加强。而且本次活动由于时间原因我们没能做到更加充分和深入的调查,这也是我们所遗憾的。
江汉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物道小组 2015年8月17日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