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茶道人生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茶道人生
学号: 201002140508 姓名: 何天萍
《红楼梦》的作者细致的描摹了清代的社会风俗,蕴含了诸多文化元素,其中关于茶文化的描写,展现了异彩纷呈的茶礼茶俗、茶人茶事。但在以茶托事、以茶比人,从而揭示众多人物命运变迁、身世沉浮、气质禀赋等方面还需要惊醒更深入的探讨。
满纸茶叶香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历代小说创作中,以茶入文不乏其例,尤以明清为最,茶与文学的结合不以《红楼梦》为始,但像曹雪芹那样,把茶写得茶尽其用、茶尽其妙的,却是首屈一指。据统计《红楼梦》全书120回,就有112回言及茶,“全书提到茶事273处,出现茶字495 次, 茶名就有好几种”。涉及众多人物,从贾母到众丫头、婆子,从清客达官到道姑和尚, 他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其命运也与茶有或隐或显的关系。纵观一部《红楼梦》,对茶的描写,可以作为了解和研究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家庭饮茶风气的风俗画卷。在满纸茶香中取一杯清茶看千姿百态的红楼佳人们的品格命运、身世沉浮。
千红一窟: 女儿命运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第5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警幻仙子邀宝玉前往,说她处“别无他物,仅有自采仙茗一盏”,这宝玉在薄命司翻阅了一番卷册,跟着仙子入了内室,“ 于是大家入座,小鬟捧上茶来,宝玉觉得香清味美,迥非常品,因又问何名。警幻道: “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的宿露烹了,名叫‘ 千红一窟’ ”。宝玉听了,点头称赏。《红楼梦》中描写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其中不少人物都与茶有着密切的联系。曹雪芹通过茶道、茶俗、茶礼、茶艺的描写,既有介绍我国古代茶文化的作用,同时也隐含着以茶喻人、以茶写人的艺术匠心。
一、栊翠庵妙玉论茶
说到《红楼梦》中的茶,自然会想到“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第76回中妙玉“提笔微吟,一挥而就”的《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其末句就是“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第 41 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更是对妙玉之精通茶道作了细致描写。妙玉先给贾母等人捧了茶„„黛玉吃了一口,果然觉得味道特别,茶香异常。便问妙玉是用什么水泡制的,妙玉才说是用五年前梅花上的雪水泡成的。
在这一回中,曹雪芹借妙玉之口详细地论说了茶道所讲究的选器、用水、择镜、品茗等,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栊翠庵品茶集中国茶文化之大成,令人惊绝。
在《红楼梦》中就有多处诗词论及烹茶之水,第23回,宝玉《四时即事诗》 中的“琥珀杯倾荷露清”,是讲炎夏时节撷取荷叶上的露水,冬季则用新扫的雪:“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曹雪芹突出妙玉烹茶用水乃“隔年蠲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水”,显示出妙玉之高洁和不同流俗。在妙玉面前,就连“目下无尘”的黛玉都成了“ 大俗人”。
妙玉成为“红楼茶仙子”可以说是曹雪芹的苦心经营。自古茶道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而妙玉所言魏晋之后无好诗,只两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正是妙玉参悟出的人生真谛。在妙玉心底,既向往魏晋时期的风流洒脱,追求精神境界的自由,更追求一种人格上的平等。
二、晴雯的最后一碗茶
《红楼梦》第 5 回描写的“金陵十二钗副册”对晴雯的判词,已将她的性格和命运,做了暗示。第77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晴雯喝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碗茶。晴雯带病被赶出大观园,又受了哥嫂的歹话,连病带气,此时的晴雯已经没有半主子的架势,渴了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自知“不过是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见了宝玉,急急地叫宝玉倒茶。宝玉便倒了半碗,看时似茶非茶,尝一尝,咸涩不堪,并无茶味,只得递给晴雯。晴雯则如得了甘露,一气都灌了下去。一碗茶,写尽了晴雯的悲惨命运。
三、小红不配拿茶
《红楼梦》第 24 回中写宝玉要吃茶,“一连叫了两三声,方见两三个婆子走进来”,“宝玉见没丫头,只得自己下来,拿了碗,向茶壶去倒茶”,恰巧小红经过,顺便帮忙倒了,被秋纹、碧痕撞见,秋纹兜脸啐了一口道:“没脸面的下流东西„„你也不拿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
秋纹要小红“拿镜子照照”,并不是说小红面貌丑陋,一般说来,端茶递水的事由各房大丫头来做,这是通例。各房的大丫头不在时,就由地位低一等的小丫头来端茶。第67回,袭人去凤姐处,就不是平儿倒茶,而是丰儿。小红越级给宝玉倒了杯茶,这是僭越。小红为宝玉倒茶没错,秋纹碧痕的训斥也没错,曹雪芹用此写尽封建家族的等级之森严和下层人想要出人头地之艰难,写尽人生心酸事。
茶与黛玉
黛玉作为“木石前盟”中女主角,她的泪,她的诗,她的情,她的病态美,都让人魂牵梦绕,又不能靠近亵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是其哀婉幽怨柔肠的外显;“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则是其“诗魂”气质的写照。在《红楼梦》 中出现的茶,更显黛玉骨子里的魏晋风流。第17回中宝玉为潇湘馆所题的对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以茶入诗取的是茶之清新脱俗。
一、漱口茶: 性格
《红楼梦》 第3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只这一“孤”一“惜”,触目便有凄凉之感。进贾府前, 黛玉就常听母亲说, 他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 今至其家, “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漱口茶, 可以说是黛玉到贾府以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这一段茶事细节描写, 看似在讲封建贵族家庭的饮茶礼仪,其实写尽了“ 孤女” 忐忑不安的心境。从自由的千金小姐到如今的连说话、走路都要格外小心,她始终摆脱不了寄人篱下的卑微感。小小的一碗漱口茶,恰到好处地勾画了初入贾府时黛玉的谨言慎行,为刻画黛玉性格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可谓借茶见性了。
二、凤姐送茶: 处境
第25回,凤姐送茶,宝钗、宝玉、黛玉等人对茶叶的评价各有不同,黛玉所说“我吃着却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的”,直接写出了黛玉寄人篱下的凄苦。此时的黛玉,吃穿用度全在贾府,自然得谨慎。接着凤姐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吃一点茶怎么就要做人家媳妇呢?
早在《警世通言》里就有这样的话:“那见好人家妇人吃两家茶,睡两家床?”把吃茶和女子婚配联系起来,这一风俗在唐代很盛行,文成公主入藏,以茶陪嫁。茶之所以在婚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源于古人认为茶树不易移栽,有“ 从一而终” 的寓意。以茶行聘,是江浙地区的“三茶礼”之一的“下茶礼”,在北方也是一种婚俗。黛玉“涨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不言语”。黛玉的窘迫凤姐不是没看到,她却顺势把下茶文章推向高潮,指着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配不上?„„”于是众人都恍然大悟,凤姐送茶含“下茶”之意。失去双亲,失去家门权势,寄人篱下,在那样的时代就是一无所有,人格、尊严、发言权、以及在婚姻问题上最起码的要求。凤姐送茶与其说是下了聘礼,不如说是给宝黛爱情判了死刑。
三、催茶: 对爱情的克制
黛玉纵然敢于藐视封建纲常,追求自由爱情,但黛玉和宝玉感情虽好,却从来谨慎守礼,不和宝玉胡来,更常常严辞斥责,这也是她的可敬之处。第26回,有这样的描写: 宝玉看望黛玉,让紫鹃沏茶吃,而黛玉却让紫鹃去舀水。紫鹃乖巧伶俐,先去给宝玉倒茶了。宝玉见状,欣喜若狂,马上引用《西厢记》的台词和紫鹃开了个玩笑,没想到黛玉听了大哭大闹,和宝玉大闹一场。黛玉只知道信从自己的感情,却不知道要去顺应世上的人情;她最容易想起自己,却最不会为自己打算;她追求自由爱情,却不善经营,还处处克制。因为,她想要的是懂她心的人。
四、龙井茶: 悲剧命运
第82回,宝玉下学到潇湘馆看望林妹妹,黛玉因问别处去了没?宝玉道“这会子咱们坐着,才把乏散了„„”黛玉听罢,“微微的一笑,因叫紫鹃:‘ 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
“龙井茶”,属绿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有1200年历史,乾隆时期被封为“御茶”。如今依然是大家熟知的名茶。宝黛的情谊无需多说,宝玉下学回家见了“上头”不去别处,先来看林妹妹,足见在他心里妹妹之重。黛玉则“把我的龙井”沏给二爷喝,可见黛玉心中宝哥哥的重要。龙井,此时不光渲染宝黛之间的感情,也暗示黛玉性格特点。无家无业的黛玉把与宝玉的爱情当成了唯一的寄托和依靠,她是为情而活。
香消茶尽尚逡巡
贾母富贵禄寿又讲排场,须得“老君眉”;妙玉孤高,故只邀二三知己喝“体己茶”;凤姐机关算尽,茶尽其用;多愁善感好思索的黛玉,唯有龙井,方能显其天生丽质;晴雯的心比天高,却只能用一碗涩苦不堪的粗茶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小红为代表的众小丫头的“不配拿茶”;而割腥啖膻,醉卧芍药圃,穿宝玉男装,大雪地里扑人,“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湘云得用大碗茶来配,方显其光彩溢人,如云舒卷的烂漫天性;“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靠吃冷香丸抑制内在热毒,所居蘅芜院素净到“雪洞一般”的宝钗,最宜一杯功夫茶,在品茶啜茗的过程中自省深陷封建的牢笼所造成的冷酷和麻木等等。在这一杯一盏之间,显示出不同的品格和性情。
总之,《红楼梦》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古代小说,对于我国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不惜笔墨,所描绘的茶文化范围极广,内容甚细,尤其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体现人物心性修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巨大。
第二篇: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红楼梦》作为中国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细致、生动地展现了作者所处时代环境中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以致饮食穿着、生活起居等琐事细节,无一不毕现。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对茶文化的描写也是相当的细致,其中包括茶的类型、品茶的要素、茶礼和茶俗、茶诗及其体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它们都体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红楼梦中描写的是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诗文化,讲究颇多。
在《红楼梦》中所提及的茶有一种仙茗、七种名茶、一种外国茶。仙茗“千红一窟”是作者的一种假想,在现实生活中不复存在,只有像宝玉这样的人才可在梦中品尝到。是写宝玉在有太虚幻境是,品尝到的“出自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宿露烹”名曰“千红一窟”的仙茗。七种名茶中第一是六安茶,在作品第41回中,贾母在妙玉处道:“我不吃六安茶”,这里的六安茶为清代贡茶,系我国名品绿茶;第二是老君眉茶,也是出自第41 回师妙玉为贾母特备的一种名茶,因其形似长眉,故称老君眉,同时它也是清代有名的贡茶;第三是杏仁茶,出自第54回的元宵夜宴上,王熙凤专门为贾母准备的;第四是普洱茶,小说第63回中“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林之孝向袭人索取的便是普洱茶;第五是“女儿茶”,也是出自第63回,是晴雯说道“女儿茶”也是普洱茶的一种,是盛行于清廷和官宦人家的一中名贵贡茶;第六是龙井茶,出自第8回中宝玉到潇湘馆看黛玉,黛玉叫紫鹃“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龙井,出产于杭州西湖龙井村一带,向来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闻名于世,自宋代开始充作贡茶,是我国绿茶中的极品;最后是枫露茶,出自第8回,这是宝玉最喜欢喝的一种茶。但也是一种奇怪的茶,一般茶泡三遍,就以味同嚼蜡,而这茶才刚出味,此茶茶汤清亮、茶味绵长,有人推断可能是名茶蒙顶甘露。还有一种外国茶为暹罗茶,出产于泰国中南部,出自小说的第25回,是王熙凤送给宝、黛、钗三人喝的,传说味有点苦涩。
真正的品茶是很有讲究的,曹雪芹是品茗大家,深得茶道三昧。要品到好茶,要注意选茶、择水、配器、泡茶方法。泡茶的水以天然雨水、雪、露水为最佳。茶具的选择,是要力求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叶,保持茶的本性,还要茶具古典雅美,有较高的艺术性,具有欣赏价值。而泡茶方法的讲究就包括“煎茶”、“泡饮”,红楼梦中多数就是泡饮法。比如在《红楼梦》中的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就是正本小说中的写茶事最为详尽的。
《红楼梦》中的茶俗、茶礼也是写的很详细,《红楼梦》中就有不少茶诗茶联。第23 回的《四时即事诗》四首中,有三首写到品茶,趣味盎然,如《秋夜即事》诗云“静夜不眠用酒渴,沉烟重拨素烹茶”。这些茶咏,体现了钟鸣鼎食人家的闲适,封建社会上层的生活清雅,把《红楼梦》中的“茶道”推向了高潮,为《红楼梦》一书增添了几许情趣。这些茶诗茶联以特有的清香、色泽、醇美陶冶了大观园才子佳人的艺术情趣和审美品味。红楼梦中的茶俗也是丰富多彩的。有以茶待客。《红楼梦》中,几乎每回都有待客敬茶的叙述,如第3 回写黛玉初到贾府“说话时,已摆了果茶上来⋯⋯”,以水果、干果佐茶;第33 回官宦世家贾府的荣国府贾政接待忠、顺王府客人时,“彼此见了礼,归坐献茶”。有以茶为媒。在《红楼梦》第35 回,王熙凤在怡红院遇见林黛玉,就问起白前赠送逞罗国茶是否品尝了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即吃了我们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众人听了一齐笑了起来。”这回中凤姐用于打趣林黛玉的“吃了我们的茶”便是江浙地区十分流行的“三茶礼”。“三茶札”中的第一道就是男女双方订赠时行的“下茶礼”。与北方一样,男方的订婚礼品中必须有茶。还有以茶为祭。《 红楼梦》第78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读毕 ,遂焚帛奠茗”,以茶祭祀,凄楚哀婉。有以茶漱口。第三回中“林黛玉拋父进京都”中便有其以茶漱口的描写。还有以茶泡饭。《红楼梦》中第四十九回中就描写宝玉因性急,“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爪齑忙忙地咽完了”。
《红楼梦》中的关于茶文化的这些描写生动形象,烘托了故事气氛,丰富了小说情节,展现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家庭的风习和茶文化的深远影响,体现了中国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的载体,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考证资料。
第三篇: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专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 姓名:朱冬雪 学号:F13201049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不单单是表现宝黛钗三人的爱情纠葛,同时也很好的展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这“饮”的对象自然而然就是闻名中外的中国茶了,《红楼梦》中有多处关于茶的描写,作者将茶的知识、茶的功用、茶的情趣全部熔铸在《红楼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国茶文化的美好图卷
1、记载了许多名茶
《红楼梦》描写的是钟鸣鼎食之家,富贵之家对于饮茶的要求自然也高,《红楼梦》中描写了其中名茶,一是六安茶,刘姥姥进大观一节,贾母带众人来到了妙玉的栊翠庵,这是妙玉忙招呼贾母一行人喝茶,这时贾母要求到“我不喝六安茶”,这里的六安茶即是清代的名茶之一,六安茶产于六安霍山,与龙井、天池并名,均为清贡茶。其次为“老君眉茶”是妙玉专为贾母准备的一种茶,这种茶预示着长寿吉祥,这也表代现了妙玉对贾母的用心。第三是普洱茶,小说第63回,宝玉生日林之孝向袭人索取“普洱茶”,晴雯所说的“女儿茶”也是普洱茶的一种,是盛行于清代宫廷和官宦之家的一种名茶,第四是龙井,小说第82回,宝玉下学回来,急急忙忙到潇湘馆去找黛玉,这时黛玉命紫鹃为宝玉沏一杯龙井茶,一杯清香四溢的龙井表达了黛玉对宝玉的特殊情感。第五是枫露茶,这是宝玉喜欢最喝的一种茶,这种茶需泡上三四遍才能尝到茶的真味,这也表现了宝玉对饮茶的要求如此之高,不比寻常人。第六是一种外国茶名叫暹罗国茶,第25回王熙凤为公子小姐们送来了进口的暹罗国茶,还有一种是“千红一窟”,这是宝玉在警幻仙境中所饮之茶。
2、烹茶之水的记载 “名茶还须好水泡”,水的选择是泡好茶的关键,《红楼梦》第41回贾母带众人在拢翠庵东堂吃茶时,妙玉给贾母、刘姥姥众人吃的是“旧年镯的雨水”所烹之茶。雨水作为天落水,是天然蒸是天然蒸馏水。它洁净清澄,是饮茶的好水。旧年镯的水经过密封贮存,质量更好。贾母听妙玉说明是雨水后,才吃了半盏,可以看出她平日饮茶是十分注重用水的。刘姥姥一口吃尽后说,’’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表现她对水质缺乏品尝,只对茶味有感受。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旧年雨水质轻是水好的标志,再烈它也不会浓。所以“贾母及众人都笑起来’。这个细节表明穷人饮茶和富人饮茶注意的味道不一样,如此写出,真神来之笔。其后妙玉拉薛、林二人入耳房,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用的是五年前玄墓蟠香寺梅花上收的雪,更加清淳。晶莹的白雪融水泡茶,古已有之,有“夜扫寒英煮绿尘”诗句为证。
3、茶具的选择
饮茶作为一种文化,不仅仅对水质有要求,对茶具的要求也是极高的,好茶应用好茶具方能显示饮茶人对茶的独特理解,曹雪芹十分熟悉各种茶具,在《红楼梦》中,对茶具的描写突出了三个特点。第一个是体现了所有者的身份。凤姐位居荣府管家奶奶之尊,她出门家下仆妇带着茶壶茶杯,以备不时之需。家常所用捧茶的是填漆茶盘,喝茶用的是小盖钟。填漆是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后
显其纹的妍媚光滑漆品。钟是有托有盖的茶具,全书仅见一次的小盖钟,体现了凤姐的身份和地位.宝玉这个怡红公子所用茶具种类最多。杯具有茶杯、茶碗、盖碗、茶钟、茶盏,一应俱全;壶具有茶壶、盅子,还有具备保暖功能,供夜间使用的暖壶,它只在怡红院用过两次。而袭人为宝玉、黛玉斟茶,用的是小连环洋你茶盘。洋漆是元明之际传入我国的日本铸法,其描金的高度成就,使它不仅名贵,而且具有异国情调。宝黛纯真的爱情为贾府上下所公认,为他俩捧茶的茶盘所用连环式的别致造型,将天造地设暗含其中。贾母是有爵有品的太夫人,所用器具自有规格。第53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几上设有炉瓶三事,焚着百合宫香,“又有小洋漆茶盘,内放看旧窑茶杯并十锦小茶杯’、里面泡着上等名茶。洋漆茶盘的富贵、旧窑茶杯的古朴、十锦茶杯的秀丽、上等名茶的清韵,使贾母爱热闹的脾气、讲排场的习性,通过饮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以物的运用表现人物问的思想感情是茶具描写的第二个特点。在拢翠庵众人吃茶于东禅堂,用的是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只贾母用成窑五彩小盖钟是明代之瓷。妙玉拉宝钗、黛玉耳房吃体己茶,宝钗用的“抓胞翠”是晋代富豪王恺珍玩过、宋代苏轼见过的宝器。黛玉用的是汉代题了垂珠篆字的“点犀蓝”。妙玉将自己日常吃的绿玉斗来斟茶与宝玉。接着她又寻出只剩一只的“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虫整雕竹根的大盏”,给宝玉又吃了一杯茶。两用宝绪琴吃两杯茶,比钗黛更进一层,妙玉与宝玉的关系也在茶具上衬托出来。当众人走时,刘姥姥吃了一口的明代小盖钟,妙玉弃之不要,让婆子不要收进来。这与她将自己用的绿玉斗斟给宝玉,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不同的人使用的茶具表示不同的等级是茶具描写的又一特点,妙玉捧与贾母吃茶,用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窖五彩小盖钟。而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成窑瓷是明代名窑,以五彩为上品;官窑填白瓷是清代御器厂的一出品。茶杯不同明示等级区别。茶具只是喝茶的一个细小物件,而在曹雪芹笔下,它并不细小。经过其精心选择与组织,将它织在全书的情节结构之中,熔融在人物的性格、感情、关系之中,更使人物千姿百态、情节出神入化,故事新颖奇妙。
4、茶礼、茶俗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饮料,在长期饮茶的过程中,村野、都市、商埠、家庭乃至宫廷都逐渐形成了一些有趣的习俗,为饮茶增添了许多情趣。《红楼梦》中关于饮茶的描写,也随意地将些茶俗记载其中,为我们留下了清代饮茶的风俗画卷。
如同饮酒有佳肴一样,书中不止一次地写到用茶果来佐茶。宝玉初会秦钟时,“一时摆上茶果”。宝玉第一次探宝钗病,薛姨妈满心喜欢,“摆了几样细茶果来留他们吃茶”。馒头庵智善老尼让智能摆茶碟子,请宝玉秦钟“两个去吃茶果点心”。这些都体现了南省风俗。尤氏因惜春斗气,到稻香村看李纹病。李纨对她说:“昨日他姨娘送来的好茶面子,倒是对碗来你喝罢。”茶面是熬粗茶叶。兑入炒面,再加芝麻酱混合而成的。吃时冲入热水调和即成。它有茶的清香,炒面的焦香,是一种风味小吃,也是江南茶俗之一。作为江南风俗的茶泡饭,也被写入《红楼梦》中。一场大雪使大观园成为琉璃世界,李纹带众姐妹芦雪庭赏雪作诗。宝玉等不及饭菜上桌,“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瓜凿忙忙的咽完了”。茶泡饭是将饭煮好后,再倒入适量泡好的茶水,取其解腻消食之功。这既写宝玉急不择食,又不失其时地用南省风俗加以点缀。
茶作为古代聘礼,是男女定亲的一种象征,《红楼梦》中凤姐将进上之茶叶,送给宝、黛、钗,大家各有品评。作者之妙在未到此而止,又写凤姐送茶办事出来,林妹妹出语不让人,“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要使唤人了”,引起凤姐的反击:“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都一齐笑起来。但这笑话戳到了黛玉心病,登时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地回过头去。这里凤姐利用了“吃茶”的双关语意。古人认为茶树不能移植,移过就不能开花结籽。因此用茶作聘礼,表示对美满姻缘的祝愿,也象征爱情的专一。故旧时女子受聘谓之吃茶。这个钗黛都在时开的玩笑,实是凤姐向金玉良缘所射出的一箭。吃茶的笑话触到了最基础的问题,突出了凤姐的泼辣自信。在118回,王夫人给甄宝玉说了李绮,“后来放定下茶”,就是实在的例子。
风俗是长期形成的一种公共习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各异,风俗带有鲜明的乡土气息.文学作品中的风俗描写,使其更自然、生动、通真节也使故事更具生活性。《红楼梦》中茶俗描写,使作品像茶色一样五彩斑斓,像茶香一样芬芳扑鼻。
参考文献:
[1]、红楼梦_镜花缘_与_九云记_中的品茶与茶论_詹颂 [2]、红楼梦_与中国茶文化_刘学忠 [3]、红楼梦_中的茶文化探究_王春华
[4]、宝鼎茶闲烟尚绿_红楼梦_的茶文化氛围_胡晓明 [5]、茶香四溢满红楼_红楼梦_与中国茶文化_胡文彬 [6]、品茗品人茶境_红楼梦_中的茶文化_曹呈燕
第四篇:茶道与茶文化
大学生与茶文化
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从我们身边一点点的消逝,这些从老祖宗那里积淀下来的东西在慢慢的被我们遗忘。如果这些东西传承到我们这一代中断了,那么我们能留给未来什么呢?是无数的高楼,是机器的轰鸣,是网络文化,是······
我想这些都不是,留下的应该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从前。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应当得到传承。而不是一味的推崇西方的咖啡、可乐。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茶文化之茶的历史。
茶的起源,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
茶的发展,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饮茶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慢慢发展。
饮茶风尚兴起,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饮茶风俗在中唐慢慢形成,但是饮茶此时还是只是一种贵族们生活的一部分,并未走入寻常百信家。茶的普及,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昊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早其极。”饮茶从宋代开始慢慢进入寻常百信家里,饮茶也变的大众化、普及化。
茶文化之茶与宗教。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中国人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与道教,唐代时,道士喜饮茶者已比比皆是。由于茶能“轻身延年”,故茶成了想得道成仙的道家修炼的重要辅助手段,而将茶作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道教在祭祀时祈祷作法等场合的献茶也成为“做道场”的程式之一。道士们品茶,也种茶。凡在道教宫观林立之地,也往往是茶叶盛产之地。道士们都于山谷岭坡处栽种茶树,采制茶叶,以饮茶为乐,提倡以茶待客,以茶为祈祷、祭献、斋戒、甚而“驱鬼妖”的供品之一。
茶与佛教,佛教修行之法为“戒、定、慧”。“戒”,即不饮酒,戒荤吃素;“定、慧”,即坐禅修行,要求坐禅时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而进入专注忘我的境界。此种耗费精神、损伤体力的坐禅,正好以饮茶来调整精气,故饮茶自古以来受到僧人们的推崇。坐禅是佛教的重要修行内容之一,而坐禅与饮茶是密不可分的。僧人坐禅,又称“禅定”。唯有镇定精神、排除杂念、清心静境,方可自悟禅机。而饮茶不但能“破睡”,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体、茶禅一味”之说。意指禅与茶叶同为一味,品茶成为参禅的前奏,参禅成了品茶之目的,二位一体,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茶文化之茶与文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历史上记载的茶书失散较多,现在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只剩《茶经》,《茶经》也成为茶文化的一部圣经。下面介绍基本与茶有关的专著:《茶经》-唐、陆羽撰,成书于公元758年前后,内容分3卷10节。《煎茶水记》-唐、张又新撰,公元825年前后问世,1卷。《采茶录》-唐、温庭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约失传于北宋,仅存辨、嗜、易、苦、致五类六则。《十六汤品》-唐、苏 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原文佚,引自《清异录》第四卷茗 部。《茶录》-宋、蔡襄著。蔡襄自序:因陆羽《茶经》没有记载福建建安之茶,丁谓《茶图》独采制之事。《东溪试茶录》-宋、宋子撰。如今,茶已经深入到了大多寻常百姓的家中,其中沉淀的文化也在慢慢的走入寻常百信的家中。而这中间大多数为“饮茶”的文化,并不是“茶”文化的全部。
一种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发扬光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需要我们来传承。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有这个责任去传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更深入的看到茶文化的博大。
一张躺椅,一壶三花,冲泡出几千年的茶文化与中国文化。
、
第五篇:茶文化,茶食,茶道
茶文化,茶食,茶道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汉宣帝年间(公元前57年-54年)蜀人王褒所著 <<僮约>> ,内有“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 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 ,再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谓士大夫支流,逃避现实,终日清淡,品茶赋诗,茶叶消费更大,茶在江南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普通饮料,这说明在江南客来早已成为一种礼节。
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饮茶的人遍及全国,有的地方,户户饮茶已成习俗.茶叶产地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中唐以后,全国有七十多州产茶,辖三百四十多县,分布在现今的十四个省.市.自治区.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增加。元朝,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术不断提高,讲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当时视为珍品,在南方极受欢迎.元时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据王桢记载,当时有些地区采用了水转连磨,即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显然较宋朝的碾茶又前进了一步。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废止过去某些弊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一措施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它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立良好基础.明代制茶的发展,首先反映在茶叶制作技术上的进步,元朝茗茶杀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为炒青,少数地方采用了晒青,并开始注意到茶叶的外型美观,把茶揉成条索.所以后来一般饮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渐改为泡茶了。
清末,中国大陆茶叶生产已相当的发达,全中国大陆共有十六省(区).六百多个县(市)产茶,面积为1500多方亩,居世界产茶国首位,占世界茶园面积的44%,产量已超过800万担,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7%.1984年全国出口茶叶280多万担,约占世界茶出口总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据数据记载,1880年,中国出口茶叶达254万担,1886年最高达到268万担,这是当时中国大陆茶叶出口最好的记载。
一·茶文化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二·茶道
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这也难怪,”道“之一字,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如行道、道路、道义、道理、道德、方法、技艺、规律、真理、终极实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义,故对”茶道“的理解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下面分别予以阐释之。
1·中国茶道:饮茶之道
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陆羽,字鸿渐,又字季疵,号桑苎翁,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县人)。陆羽著《茶经》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十章。四之器叙述炙茶、煮水、煎茶、饮茶等器具二十四种,即封氏所说”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饮说”煎茶炙茶之法“,对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规则作了细致的论述。封氏所说的”茶道“就是指陆羽《茶经》倡导的”饮茶之道。“《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即是饮茶艺术。
中国的”饮茶之道“,除《茶经》所载之外,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钱椿年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茶书都有许多记载。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工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规划是:恭请上座、焚香静气、风和日丽、嘉叶酬宾、岩泉初沸、盂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壶初倾、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三龙护鼎、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细啜甘莹、三斟石乳、领悟神韵。
2·中国茶道:饮茶修道
陆羽的挚友、诗僧皎然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认为,饮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谙其中之道。皎然此诗中的”茶道“是关于”茶道“的最早记录。
唐代诗人玉川子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脍炙人口,”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诗人钱起《与赵莒茶宴》诗曰:”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唐代诗人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诗中则有”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这些诗是说饮茶能让人”通仙灵“,”通杳冥“,”尘心洗尽“,羽化登仙,胜于炼丹服药。
唐末刘贞亮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饮茶使人恭敬、有礼、仁爱、志雅,可行大道。
赵佶《大观茶论》说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朱权《茶谱》记:”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与客清谈欺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赵佶、朱权的帝、王的高贵身份,撰著茶书,力行茶道。
由上可知,饮茶能恭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探虚玄而参造化。总之,饮茶可资修道,中国茶道即是”饮茶修道“。
3·中国茶道:饮茶即道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化于一切物,”无所不在“,”无逃乎物“。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平常心是道“,其弟子庞蕴居士则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禅师则认为修道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道一的三传弟子、临济宗开山祖义玄禅师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运水搬柴,著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灯会元》南岳下三世,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到:'曾到此间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从谂是南泉普愿的弟子,马祖道一的徒孙。普愿、从谂虽未创宗立派,但他们在禅门影响很大。茶禅一味,道就寓于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后世禅门以”吃茶去“作为”机锋“、”公案“,广泛流传。当代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诗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五灯会元》南岳下四世,沩山祜禅师法嗣,仰山慧寂禅师,”„„又问:'和尚还持戒否?'师曰:'不持戒。'曰:'还坐禅否?'师曰:'不坐禅。'公良久。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听老职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攫头边。一仰山慧寂是沩山灵祜的嗣法弟子,师徒二人共同创立了禅宗五家中的沩仰宗。慧寂认为,不须持戒,不须从禅,唯在饮茶、劳作。
道法自然,修道在饮茶。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4·中国茶道:艺、修、道的结合
综上所说,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 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三·茶食茶宴
有酒宴,亦有茶宴。茶宴随着茶的普遍饮用而出现,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茶宴最早的记载见于《世说新语·轻诋篇》:“褚太傅初渡江,尝入东,至金昌亭。吴中豪右燕集亭中,褚公虽素有重名于时,造次不相识,别敕左右多与茗汁,少箸粽。”茶宴形式多样,有以茶代酒,花间竹下赏花清饮的(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有庆贺新茶初采,品比贡茶,在两州边境举办的品茶歌舞宴(白居易《夜间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有禅林参禅讲经招待宾客的大型茶宴(径山茶宴、喇嘛寺茶会);有皇帝与重臣共品贡茶的茶宴等„„。
茶宴食品与酒宴亦有区别,主要是较清淡的面食与果品,统称茶食。前引《世说》中所提的“粽”即是糯米作的一种茶食,也即是《大金国志》中所提到的茶食——蜜糕。关于茶食的最好记述见日本的《禅林小歌》,书中在介绍源自中国的唐式茶会时写到:“端上水晶包子(葛粉做)、驴肠羹(似驴肠)、水精红羹、鳖羹(状似)、猪羹(形似猪肝)、甫美羹、寸金羹(因金色寸方得名)、白鱼羹(白色、似白鱼)、骨头羹、都芦羹等羹汤类;乳饼(小麦饼、形似乳房)、茶麻饼、馒头、卷饼、温饼等饼类及馄饨、螺结、柳叶面、相皮面、经带面、打面、素面、韭叶面、冷面等。”客人们更相“诬之”(互劝意)。随后用高缘果盒盛装龙眼、荔枝、榛子、苹果、胡桃、榧子、松子、枣杏、栗柿、温州桔、薯等。由于是禅林,上列食品均为素食。在一般人的茶食中,也有荤菜,如陆游独好鸭脚,在《听雪为客置茶果》中写到:“不饤栗和梨,犹能烹鸭脚。”
茶宴初出现时,是士大夫们标榜俭朴,作为酒宴的替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演变得铺张、奢华。从茶宴的记录上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甚少系缚,自由、快乐,茶宴上有一种勃勃向上之气。自从陆羽提倡茶四修身养性之物,精行检德之人所为后,茶走入淡泊宁静之路,茶宴在中原大地开始走下坡路。对茶宴极为推崇的白居易在其后来所作的《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之后注:“尝羡吴兴每春茶山之游,泊入太湖,羡意减矣。”可见,此时茶宴已失去了往日的昌盛。到了明代,文人们更认为“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尽矣”;“饮茶最忌荤肴杂陈”;“饮茶以客少为贵„„五六(人)日泛,七八(人)日施”。这种把茶宴看作施茶,以及冲泡茶的出现,使茶宴完全消失。
茶宴的出现,刺激了茶食的发展。茶宴消失后,茶食则传入民间。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等地的茶馆里,茶食不但品种多而精美,且各地自有特色。除茶馆外,茶食在民间习俗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在云南昭通地区的绥江,请客人吃点心,他们称之为“摆茶”。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送去一些(一般是十几抬)自制的点心,称之为“茶礼”。无论是“摆茶”的点心还是“茶礼”的点心,都称之为“茶食”,其中有一种当地人称之为“果果”,其制作以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配上黄豆、花生、芋头、果药等,放阴凉干燥处阴干,再用“油砂”炒酥,再给它穿上蜂蜜、砂糖、猪油、芝麻等的外衣。除果果外,茶食中还有“苕丝”、“玉兰丝”、“油酥米花糖”、“瓜片”、“片糖”、“甜酒耙”等。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写到:“礼失求诸野,今求之夷矣。”他所说的夷即指当时的南中,今天的云南。可见云南在明代保存了很多中原已失的茶俗。今天的绥江茶食可能就是真正的古风,从中可以看到云南化的中原茶食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