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香港中文大学EMBA教授师资
香港中文大学EMBA(大中华领袖EMBA)课程师资队伍
排名按照英文字母序
杜志挺 教授(Prof.Du,Timon Chih-ting)香港中文大学决策科学与企业经济学系教授 高等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普通话)课程主任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
范博宏 教授(Prof.Fan,Joseph P.H.)
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院与财务学系联合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美国匹兹堡大学财务学博士
富萍萍 教授(Prof.Fu Pingping)香港中文大学管理学系副教授
中文大学-早稻田大学-复旦大学 亚洲商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组织研究博士
许敬文 教授(Prof.Hui, Michael king-man)香港中文大学市场学系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英国伦敦商学院博士 徐宁 教授(Prof.Hsu, Vernon Ning)
香港中文大学决策科学与企业经济学系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分管学术研究)美国爱荷华大学商业管理博士
贾建民 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Prof.Jia, Jamie Jian-min)香港中文大学市场学系主任、教授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商学院博士
赖绍琼 教授(Prof.Lai, Vincent Siu-king)香港中文大学决策科学与企业经济学系教授 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商学院博士
郎咸平教授(Prof.Lang, Larry H.P.)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系教授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财务学博士 刘建南 教授(Prof.Lau, Kin-nam)香港中文大学市场学系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市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美国普渡大学博士
李庆琦 教授(Prof.Lee, Ching-chyi)
香港中文大学决策科学与企业经济学系教授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管理科学博士
李金汉 教授(Prof.Lee, Kam-hon)香港中文大学市场学系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 美国西北大学市场学博士
李宏毅 教授(Prof.Li, Hongyi)
香港中文大学决策科学与企业经济学系副教授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
吕源 教授(Prof.Lu, Yuan)香港中文大学管理学系教授
英国伯明翰艾斯顿大学管理学博士 黄德尊 讲座教授(Prof.Wong, T.J.)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
吴毓武 教授(Prof.Wu, Woody Y)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院教授 美国纽约大学会计学博士
张华 教授(Prof.Zhang Hua)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系教授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工商管理与财务学博士
赵先德 教授(Prof.Zhao Xiande)
香港中文大学决策科学与企业经济学系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研究中心主任 美国犹他大学管理科学博士
第二篇:香港中文大学的师资力量(定稿)
香港中文大学(英文: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缩写:CUHK),简称中大或香港中大,是一所坐落于香港新界沙田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与香港大学为香港唯有的两所综合型大学。
其正式成立于1963年10月17日,为香港第二所大学及唯一采用书院联邦制的高校。大学最初是由现有的三所历史最悠久的书院合并而成,当中的源流最早可追索至1949年。这些书院的前身亦是当时一些早已在中国大陆成立的大学。此后,学校迅速发展及越趋多元化,多所学院及书院相继成立。
360教育集团介绍:香港中文大学现共有9所成员书院及8所学术学院。校方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语教授,但某些部门同时也提供粤语及标准汉语指引。其曾经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长获得诺贝尔奖,校友衔盖菲尔兹奖与沃尔夫数学奖得主及港大校长,为唯一拥有以上国际奖项及图灵奖得主专任任教的香港高校。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突破了大英帝国在英国殖民地只设置一所大学、近500年的殖民铁律,也掀起了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运动”,成功终结英文垄断官方语言地位的局面。
香港中文大学的师资力量
4位诺贝尔奖得主(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得奖人任教的大学),包括杨振宁、詹姆斯·莫理斯、罗伯特·蒙代尔。
1位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
1位图灵奖得主:姚期智
1位沃尔夫奖得主:丘成桐
2位皇家学会院士
1位英国爱丁堡皇家学院院士
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9位中央研究院院士
15位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
15位裘槎基金会杰出研究奖得主
6位裘槎基金会杰出医学研究奖得主
28位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人数为香港所有工程学院之冠)
6位美国物理学会院士
2位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
2位计量经济学会院士
3位长江学者成就奖得主
7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得主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为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创办人、讲座教授及中大前校长。
第三篇: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学校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设立,传承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的大学。以创建一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华传统和社会担当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期开设理科、工科、经济管理类和人文社科类专业。长远办学规模为国内外学生11,000人,其中本科生7,500 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3,500 人。学校位于深圳市龙岗区龙翔大道2001号,大运公园南侧,龙翔大道以北,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学校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理事会管理机制,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学校面向全球招聘一流师资,引进的师资大多为世界一流大学知名教授和学者,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特色是国际化的氛围、中英并重的教学环境、书院制传统、通识教育、新型交叉学科设置和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大学注重国际交流和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目前已与70多所国际知名院校签订协议,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面向国家及珠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大学正在组建世界级专家队伍,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大数据、新能源、金融和物流等领域打造国际化科技创新平台。截至目前,来自全球的4500多名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已经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开始学业。使命和愿景
本大学的使命为,通过在宽广学科领域的优质教学和研究,以及对社会大众的服务,致力于对人类知识的创造、传承和应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珠三角地区、全中国以至世界的发展,贡献社会,造福人类。
本大学将努力成为区域、全国及国际公认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在中英双语及全球视野的教育教学、学术成果及社会贡献诸方面,均达到卓越水准。
校徽&校训
港中大以中国神话中之「凤」为校徽,盖自汉代以来,凤即被视为「南方之鸟」,且素为高贵、美丽、忠耿及庄严之象征。以紫与金为港中大校色,取意在紫色象征热诚与忠耿,金色象征坚毅与果敢。
港中大校训为「博文约礼」。知识深广谓之博文,遵守礼仪谓之约礼。「博文约礼」为孔子之主要教育规训,其言载于《论语》:「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港中大教育方针为德智并重,故采「博文约礼」为校训。
-校徽
第四篇: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计划2014年招收本科生
2011年7月,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按合作办学形式,筹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2年10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筹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今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及深圳大学签订详细办学协议,并组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会。8月1日,香港中文大学原副校长徐扬生正式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任期四年。根据规划,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将是一所从事高等教育与研究、面向世界的研究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将按大学本部的办学水平,严格保证深圳学院的办学质量。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拟于2014年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根据规划,约三成招生名额将优先招收深圳户籍考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占地约100万平方米,是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大学合办的高校。
根据办学规划,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将分阶段招生,长远办学规模为学生1.1万人,其中本科生6000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5000人,预计于2014年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将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实行书院制度。
第五篇:香港中文大学
大学宗旨
360教育集团说,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高瞻远瞩,充满活力的国际高等学府。其成立的宗旨,在于
(一)协力于知识的保存、传播、交流及增长;
(二)提供人文学科、科学学科及其它学科的正规课程,其水准当与地位最崇高的大学须有及应有的水准相同;
(三)促进中国的民智与文化的发展,藉以协力提高其经济与社会福利。
融会双语
香港中文大学独具远见,早已提倡以中英双语、双文化为教学基础,贯彻中英语文并重的原则,致力培育糅合中西学术文化和知识的学生。这种汇合中西文化、融和双语的精神,在大学的带领下,得到海内外学府的广泛认同和采用。校内大部分教师曾在世界各地主要大学攻读或任教,多兼通中、英两种语文。
双元教学
香港中文大学采用「学科为本」及「学生为本」之双元教学法,学系负责「学科为本」教学,书院则负责「学生为本」教学,并提供学生宿舍。
多元课程-学科为本
中文大学是一所不断发展的大学,开设多项全日制与在职制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大学设有八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及法律学院,共分61个学系,提供54项及兼读本科学位课程一项。研究院课程由研究院62个学部开设,共有愈240个研究院课程。截至2008年12月31日,校内学生人数共21,975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1,490名,研究生10,485名。
为配合社会的急速发展,中文大学亦开办了不同类型的学系和新课程,如双主修及双学位课程。中文大学的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EMBA)已连续六年获选为全太区第一位。
书院制度-学生为本
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采用书院制度的高等学府。大学原有三所成员书院,分别为新亚书院(1949年创立)、崇基学院(1951年创立)和联合书院(1956年创立)。1976年12月,政府订立大学新条例,修改中文大学及各成员书院的组织章程和权责范围。1986年7月,政府复立法通过中文大学成立第四所成员书院逸夫书院。新书院于1988年开始录取学生。教师及全日制本科生均分别隶属四所成员书院。透过提供非形式教育,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书院有助同学的全人发展。
2006年成立了晨兴书院和善衡书院,2007年又多添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部分书院采用全宿共膳,进一步发挥书院制的独特优势,为同学提供更多选择。
研究称誉
香港中文大学鼓励所有学院从事高素质的研究工作,一方面鼓励多元化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另方面不断争取卓越科研成就,致力扩大人类的知识领域,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提高国际声誉。大学先后成 立了13个主要研究所,方便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就专门范围进行深入探讨。13个研究所分别为:中国文化研究所、人文学科研究所、亚太工商研究所、香港教育研究所、光科技研究所、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香港癌症研究所、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中医中药研究所、理工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香港亚太研究所、以及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文大学并集中资源于19项重点研究领域,课题包括以计算机辅助诊断、治疗和医科训练,海洋生物技术,蛋白质学,电子商贸,华人社会教育发展,自动化与机械人科学,纳米结构物料,以及香港文化在中国、亚洲及世界的角色。中文大学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实力已达世界水准,并有极佳的发展潜力。
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更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及康乃尔大学合作,解开了一个长期悬而未解的谜团-人脑如何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关键在于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素的蛋白质。研究结果刊于国际权威杂志《科学》。本研究主要研究员为香港中文大学生理学博士毕业生彭文慧。
近年科技转移活动日趋活跃,由本校研究人员开发的多项科技,已成功转移到工商业的实际应用上。截至2006年6月,中文大学及其教员取得世界各地的专利权计有84项,范畴涵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药技术、医疗技术及材料科学。
国际联系
中文大学并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为己任,多年来不断开拓,发展及保持与海内外大学、学术机构及政府机构之关系。目前本校是英联邦大学协会、东南亚高等学府协会、国际大学协会、国际教育欧洲协会,以及美国国际教育学会的活跃成员,同时亦为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的会员机构。中文大学自1965年起至今,已与世界各地逾200所著名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包括美国的康乃尔大学及宾夕法尼亚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及九州岛岛大学,韩国的高丽大学及延世大学,加拿大的卑诗省大学及多伦多大学。2007/08有逾800名外地交换学生,从世界各地到中文大学修读,而中文大学亦有600多名学生到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等地交流。
此外,中文大学又与内地及台湾、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墨西哥、新西兰、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荷兰和英国等地学府订有交流协议。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及日本政府曾派遣客座讲师莅校授课,每年又有近千名来自中国各省市的学者来访,而不少中文大学毕业生曾获颁奖学金前往该等或其它国家深造。中文大学又获多个国际基金会如雅礼协会、哈佛燕京学社、亚洲区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富布赖特计划、日本基金会、伟伦基金会、中英基金及尤德爵士纪念基金会等资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成员书院、学院及学系亦各自建立了广泛的海外学术联系,与多个交流伙伴有密切的往来。
中文大学亦经常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及研讨会,2004年,第二度在中文大学举行的「全球大学校长论坛」,历史性地汇集4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著名大学的校长到中文大学,深入讨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