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为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促进急诊科工作上等级、创特色,强化急诊工作的质量意识何服务意识,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制定本方案。
一、急诊医疗质量控制目标:
1、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是医疗质量科学化管理的基础,是各级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规范和达到的指标。
2、更新管理观念、用前瞻控制、过程控制、终末控制,实现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改变。
3、重视提高全体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自觉性,认识到提高医疗质量是医院工作的中心任务。
4、推行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必须抓各种技术常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具体落实尤其是重点抓好基础质量管理规范、临床科室质量规范,确保正常医疗秩序,使正常工作步入规范有序的轨道。
5、通过质量控制,使急诊科的各项工作质量达到《福建省急救中心急诊工作流程质量控制标准》(参考三级甲等医院作为标准)。
二、成立急诊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质量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总住院、科秘书、护士长等组成。由科主任任组长,分设病历质控员、医疗质控员、护理质控员三个质控岗位。分别履行以下职责:
1、组长对质控工作负总责,负责质量控制的组织、协调工作;质控制度的修订;质控工作岗位分工,职责的调整,确保质控各项工作的落实何质控目标实现。
2、病历质控员负责急诊观察室病历及急诊住院病历质量的检查和监督,应定期对科室病历进行检查并对质量进行评分,定期抽查急诊门诊病历、急诊处方,着重对三级查房、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及各种医疗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负责向组长汇报检查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并督促落实。
3、医疗质控员负责对急诊科相关法规、急诊科相关制度、急诊科工作流程等在日常医疗行为中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向组长汇报检查情况。负责对新上岗的轮转医师进行岗前培训及考核,定期对在岗的医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的培训及考核。定期组织科室内业务学习、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
4、护理质控员负责对急诊科各项护理制度的执行及达标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向组长汇报检查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负责对新上岗的轮转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及考核,定期对在岗的护士、护师进行知识更新的培训及考核。
三、急诊科质量控制工作计划
1、建立并汇总急诊科医务人员规章制度及相关法规,建立科室工作流程,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要求各级医护人员熟知以上各项法规、制度、流程,贯彻至日常工作中。
急诊相关法规:《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方法(试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洗手法》。
科室相关制度:本科室《各级人员岗位职责》、《医疗事故防范和处理预案》、《首诊负责制》、《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急诊抢救工作制度》、《急诊抢救预案》、《入、出重症病房的标准》、《入、出重症病房的护送制度》、《对入住ICU的病人实行预告知制度,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观察室制度》、《洗手制度》、《听诊器使用制度》。急诊科工作流程:
(1)熟知院前、抢救室、住院的衔接过程,并进行演练。(2)院前急救预案。
(3)急诊室入院护送制度(包括转院患者应在生命征平稳,并与接诊医院联系后,派专人、专车护送)。
(4)急诊抢救预案(内、外科分开,包括各种常见疾病的抢救流程图)。
(5)抢救绿色通道制度。
(6)对ICU病人各项特殊检查、有创性抢救操作、特殊治疗进行预告知、签署相关同意书。急诊工作流程质量控制标准:(1)危重病人抢救脱险率 ≥ 90%。(2)急诊住院留观患者诊断符合率 ≥ 90%。(3)急诊接诊临床诊断符合率 ≥ 90%。(4)医师技术操作合格率 ≥ 95%。(5)急诊病历合格率 ≥ 90%。(6)急诊处方合格率 100%。(7)护士分诊准确率 ≥ 90%。
(8)护士执行医嘱及时,符合要求,护理技术操作总合格率 ≥
95%。
(9)基础护理合格率 ≥ 90%。(10)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 ≥ 95%。(11)昏迷患者和瘫痪患者褥疮发生率 0。(12)护理表格书写合格率 ≥ 95%。(13)传染病漏报率 0。(14)科室管理合格率 ≥ 95%。(15)医疗工作制度落实合格率 100%。(16)教学任务完成良好率 100%。(17)护理单位管理合格率 ≥ 90%。(18)常规物品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19)急诊科各部分设置布局合理,减少交叉穿行,有利于就诊和抢救。清洁和污染区分开,环境整洁、肃穆、工作有序。
(20)急诊用运输工具、急救医疗设备及急救药品等做到定品种、定数量、定位置、定专人管理,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保持性能良好齐全。医疗器械、设备、物品完好率要求达到100%。
(21)有平时呼救和大规模灾害事故以及常见危重病的急救预案。接到呼救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动并到达急救现场。
(22)医疗事故率 0。
2、急诊工作人员规范化培训: 急诊人员培训规划:
(1)急诊科轮转工作的医护人员,在上岗前必须要进行过急诊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培训,在上岗时进行岗前培训。
一直在急诊岗位工作的急诊科医护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学习、知识更新的再培训和考核,并且每年专门培训班的学习和提高(2)不得少于一次。
(3)平时急诊科内部也有计划地组织本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4)急救中心必须每年不得少于一次的定期组织所有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急诊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提高,进行相应考核,并制定一定的奖惩条例。
(5)新医护人员上岗、转岗和新服务产品、新技术推出前也均应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综合素质的培训和急诊急救医学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训。
培训的目的:了解、熟悉急诊和急诊医疗体系的运作程序和特殊的工作性质,系统学习急诊医学知识,熟悉和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承担医院和基层医疗单位在职医务人员急诊医学教学和业务指导。
急诊科还要承担各类医学生和卫校学生的理论教学和临床带教任务。
特定岗位的人员应在培训和资格考核(结合上级部门资格考核结果)合格后方可上岗。
人员培训要逐渐规范到上岗证制度和定期考核、复审制度。未能取得上岗证或复审不合格者,不得单独从事急诊、急救工作。急诊人员培训方式
(1)每年医院内定期组织培训班(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2)各级医学会、急诊医学会或其他专业组织开办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和组织的专业学术会议。(3)急诊抢救预案的修订和学习。
(4)科室内定期组织学术活动(每二周一次)。(5)结合特定病例进行病例讨论和学习。
(6)科室根据具体情况开展的其他专业学术活动。并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考核应同时采用笔试和具体操作的面试两种形式。科室对考核成绩应有一定的奖惩规定,对不合格者要重复培训直至合格为止。
要求急诊科医生和到急诊科轮转的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独立开展初级生命支持、初级创伤生命支持和高级心脏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等的能力。(2)具备初级脑复苏的知识和方法。
(3)具有视患者为有机的整体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能力。(4)具有多发伤和复合伤的抢救、处理能力。
(5)具有批量患者,特别是批量创伤患者的初级评估、分检和处理能力。
(6)具有各种意外伤害如中毒、服毒、中暑、自杀、淹溺、触电、烧伤、冻伤、毒蛇(虫)咬(螯)伤等处理能力。(7)各专科常见急诊的抢救和处理能力。(8)院前急救的知识和技能。
(9)与特定的急危重症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解释能力。(10)协调和处理各类纠纷的能力。
(11)急诊外科医师还要有能开展常见急诊手术和进行围手术期处理的能力。急诊人员培训内容 急诊医学基本知识:
(1)院前急救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运作程序和方法。(2)了解、熟悉急诊科的工作程序和特殊的工作性质。(3)了解流行病和烈性传染病的疫报制度和疫报程序。(4)心搏、呼吸骤停的快速诊断和处理程序。
(5)初级生命支持(现场心肺复苏)和高级生命支持方法。(6)初级创伤生命支持和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方法。(7)严重多发伤和复合伤的处理。(8)初级脑复苏。
(9)常见的有机磷中毒、CO中毒、安定类药物中毒和重症中暑的特点、处理原则和治疗方法。
(10)其他各种意外伤害如电击伤、烧伤、自杀、淹溺、毒蛇(虫)咬(螯)伤等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11)紧急手术的围手术处理原则。
(12)各种休克、ARDS、DIC和MODS的预防和治疗原则。(13)急性昏迷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4)急腹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5)严重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的急诊处理。(16)严重急性过敏反应的处理。(17)各种急性大出血的急诊、急救处理。
(18)全身各主要脏器的急性功能不全或慢性功能衰竭进行性加重的处理。
(19)一些虽属各专科、却十分紧急和危重的病症的急诊处理,如哮喘持续状态,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危象,致命性的心律失常,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危象,糖尿病急诊(包括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和低血糖昏迷),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大出血,小儿高热惊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头、胸、腹的严重创伤以及严重的骨折等。急诊、急救基本技术
(1)现场心肺复苏术(畅通气道、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2)心肺脑复苏中的药物应用。
(3)心肺复苏中的特殊设备(如萨勃心肺复苏机)的使用。(4)心脏电除颤和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使用。(5)气管内插管。(6)气管切开术。
(7)环甲膜穿刺(通气和给药)。(8)面罩式简易呼吸器的使用。(9)呼吸器的使用。(10)心电监护仪的使用。
(11)抢救异物卡喉窒息的Heimlich手法。(12)止血。(13)包扎。(14)骨折固定。
(15)搬运、转运伤患者的原则和方法。
(16)批量创伤患者的初级评估、分检和初步处理的程序以及方法。
(17)深静脉穿刺和插管(包括套管针的使用)。(18)动脉穿刺和插管。
(19)微量注射泵和输液泵的使用。(20)膀胱留置导尿和膀胱穿刺术。(21)胸腔穿刺和胸腔闭式引流术。(22)开胸心肺复苏术。(23)腹腔穿刺和腹腔灌洗术。(24)心包穿刺术。
(25)清创术,包括毒蛇(虫)咬(螯)伤的伤口处理。(26)外周血氧饱和仪和快速血糖自动测定仪的使用。(27)洗胃术。
3、病历质量管理:
(1)由病历质控员对急诊观察室及住院病历,每月不定期抽查架上病历,重点检查入院病历书写是否及时;病程书写是否详尽、规范等,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病历归档前按照医疗质控指标检查,着重了解各项医疗制度执行的情况,合理诊断、检查、治疗;危重、疑难、急诊手术病例的处理及转归,对检查结果进行评分并上报科室质控小组。
(2)每月由病历质控员对急诊门诊病历及急诊处方进行抽查,重点了解合理检查及合理用药情况,尤其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进行检查、监督。杜绝滥开检查、滥用药,规范抗生素的应用。(3)每季度由科室质控小组根据归档前病历检查评分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将最终结果通报全科,并与各级医师的奖金分配直接挂钩。
(4)每年年终由质控小组对本科室已归档病历再次进行抽查评分,坚决杜绝丙级病历,控制乙级病历比例。
四、急诊工作质量控制实施情况:
1、详见各季度急救中心质量安全分析报告。(见附件1)
2、详见各月份急诊科质控自查记录表。(见附件2)
第二篇: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模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海南分院
保亭县人民医院
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2014年)
为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促进急诊科工作上等级、创特色,强化急诊工作的质量意识何服务意识,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制定本方案。
一、急诊医疗质量控制目标:
1.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是医疗质量科学化管理的基础,是各级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规范和达到的指标。
2.更新管理观念、用前瞻控制、过程控制、终末控制,实现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改变。
3.重视提高全体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自觉性,认识到提高医疗质量是医院工作的中心任务。
4.推行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必须抓各种技术常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具体落实尤其是重点抓好基础质量管理规范、临床科室质量规范,确保正常医疗秩序,使正常工作步入规范有序的轨道。
二、成立急诊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质量管理小组由科主任、科副主任、护士长和一名科员等组成。由科主任任组长,分设医疗质控员、护理质控员、门急诊、留观病历质控员三个质控岗位。分别履行以下职责: 组长对质控工作负总责,负责质量控制的组织、协调工作;质控制度的修订;质控工作岗位分工,职责的调整,确保质控各项工作的落实何质控目标实现。
1.医疗质控员负责对急诊科相关法规、急诊科相关制度、急诊科工作流程等在日常医疗行为中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向组长汇报检查情况。负责对新上岗的轮转医师进行岗前培训及考核,定期对在岗的医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的培训及考核。定期组织科室内业务学习、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
2.护理质控员负责对急诊科各项护理制度的执行及达标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向组长汇报检查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负责对新上岗的轮转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及考核,定期对在岗的护士、护师进行知识更新的培训及考核。
3.门急诊、留观病历质控员负责急诊观察室病历及急诊住院病历质量的检查和监督,应定期对科室病历进行检查并对质量进行评分,定期抽查急诊门诊病历、急诊处方,着重对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及各种医疗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负责向组长汇报检查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并督促落实。
三、急诊科质量控制工作计划
1.建立并汇总急诊科医务人员规章制度及相关法规,建立科室工作流程,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要求各级医护人员熟知以上各项法规、制度、流程,贯彻至日常工作中。
急诊相关法规:《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方法(试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洗手法》。
科室相关制度:本科室《各级人员岗位职责》、《医疗事故防范和处理预案》、《首诊负责制》、《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急诊抢救工作制度》、《急诊抢救预案》、《入、出重症病房的标准》、《入、出重症病房的护送制度》、《对入住ICU的病人实行预告知制度,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观察室制度》、《洗手制度》。
急诊科工作流程:
(1)熟知院前、抢救室、住院的衔接过程,并进行演练。(2)院前急救预案。
(3)急诊室转诊护送制度(包括转院患者应在生命征平稳,并与接诊医院联系后,派专人、专车护送)。
(4)急诊抢救预案(包括各种常见疾病的抢救流程图)。(5)抢救绿色通道制度。
(6)对ICU病人各项特殊检查、有创性抢救操作、特殊治疗进行预告知、签署相关同意书。
急诊工作流程质量控制标准:(1)危重病人抢救脱险率 ≥ 80%。(2)急诊住院留观患者诊断符合率 ≥ 90%。(3)急诊接诊临床诊断符合率 ≥ 90%。(4)医师技术操作合格率 ≥ 95%。(5)急诊病历合格率 ≥ 90%。(6)急诊处方合格率≥ 90%。
(7)护士执行医嘱及时,符合要求,护理技术操作总合格率≥95%。
(8)基础护理合格率 ≥ 90%。(9)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 ≥ 95%。(10)护理表格书写合格率 ≥ 95%。(11)传染病漏报率 0。
(12)科室管理合格率 ≥ 95%。(13)医疗工作制度落实合格率 100%。(14)教学任务完成良好率 100%。(15)护理单位管理合格率 ≥ 90%。(16)常规物品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17)急诊科各部分设置布局合理,减少交叉穿行,有利于就诊和抢救。清洁和污染区分开,环境整洁、肃穆、工作有序。(18)急诊用运输工具、急救医疗设备及急救药品等做到定品种、定数量、定位置、定专人管理,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保持性能良好齐全。医疗器械、设备、物品完好率要求达到100%。
(19)有平时呼救和大规模灾害事故以及常见危重病的急救预案。接到呼救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动并到达急救现场。(20)医疗事故率 0。2.急诊工作人员规范化培训:
(1)急诊科轮转工作的医护人员,在上岗前必须要进行过急诊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培训,在上岗时进行岗前培训。
一直在急诊岗位工作的急诊科医护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学习、知识更新的再培训和考核,并且每年专门培训班的学习和提高(2)每月不得少于一次。
培训内容:包括综合素质的培训和急诊急救医学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训。
培训的目的:了解、熟悉急诊和急诊医疗体系的运作程序和特殊的工作性质,系统学习急诊医学知识,熟悉和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承担医院和基层医疗单位在职医务人员急诊医学教学和业务指导。特定岗位的人员应在培训和资格考核(结合上级部门资格考核结果)合格后方可上岗。人员培训要逐渐规范到上岗证制度和定期考核、复审制度。未能取得上岗证或复审不合格者,不得单独从事急诊、急救工作。
急诊人员培训方式:(1)每年医院内定期组织培训班(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2)各级医学会、急诊医学会或其他专业组织开办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和组织的专业学术会议。(3)急诊抢救预案的修订和学习。(4)科室内定期组织学术活动。(5)结合特定病例进行病例讨论和学习。(6)科室根据具体情况开展的其他专业学术活动。并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考核应同时采用笔试和具体操作的面试两种形式。科室对考核成绩应有一定的奖惩规定,对不合格者要重复培训直至合格为止。要求急诊科医生和到急诊科轮转的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独立开展初级生命支持、初级创伤生命支持和高级心脏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等的能力。(2)具备心肺复苏的知识和方法。
(3)具有多发伤和复合伤的抢救、处理能力。
(4)具有批量患者,特别是批量创伤患者的初级评估、分检和处理能力。
(5)具有各种意外伤害如中毒、服毒、中暑、自杀、淹溺、触电、烧伤、冻伤、毒蛇(虫)咬(螯)伤等处理能力。(6)各专科常见急诊的抢救和处理能力。(7)院前急救的知识和技能。
(8)与特定的急危重症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解释能力。(9)协调和处理各类纠纷的能力。急诊人员培训内容 急诊医学基本知识:
(1)院前急救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运作程序和方法。(2)了解、熟悉急诊科的工作程序和特殊的工作性质。(3)了解流行病和烈性传染病的疫报制度和疫报程序。(4)心搏、呼吸骤停的快速诊断和处理程序。(5)初级生命支持(现场心肺复苏)和高级生命支持方法。(6)初级创伤生命支持和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方法。(7)严重多发伤和复合伤的处理。
(8)常见的有机磷中毒、CO中毒、安定类药物中毒和重症中暑的特点、处理原则和治疗方法。
(9)其他各种意外伤害如电击伤、烧伤、自杀、淹溺、毒蛇(虫)咬(螯)伤等的处理原则和方法。(10)紧急手术的围手术处理原则。
(11)各种休克、ARDS、DIC和MODS的预防和治疗原则。(12)急性昏迷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3)急腹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4)严重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的急诊处理。(15)严重急性过敏反应的处理。(16)各种急性大出血的急诊、急救处理。
(17)全身各主要脏器的急性功能不全或慢性功能衰竭进行性加重的处理。
(18)一些虽属各专科、却十分紧急和危重的病症的急诊处理,如哮喘持续状态,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危象,致命性的心律失常,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危象,糖尿病急诊(包括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和低血糖昏迷),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大出血,小儿高热惊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头、胸、腹的严重创伤以及严重的骨折等。急诊、急救基本技术:
现场心肺复苏术(畅通气道、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 心肺脑复苏中的药物应用。
心肺复苏中的特殊设备(如萨勃心肺复苏机)的使用。 心脏电除颤和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使用。 气管内插管。 气管切开术。
环甲膜穿刺(通气和给药)。 面罩式简易呼吸器的使用。 呼吸器的使用。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
抢救异物卡喉窒息的Heimlich手法。 止血。 包扎。 骨折固定。
搬运、转运伤患者的原则和方法。
批量创伤患者的初级评估、分检和初步处理的程序以及方法。 深静脉穿刺和插管(包括套管针的使用)。 动脉穿刺和插管。
微量注射泵和输液泵的使用。 膀胱留置导尿和膀胱穿刺术。 胸腔穿刺和胸腔闭式引流术。 开胸心肺复苏术。 腹腔穿刺和腹腔灌洗术。 心包穿刺术。
清创术,包括毒蛇(虫)咬(螯)伤的伤口处理。 外周血氧饱和仪和快速血糖自动测定仪的使用。 洗胃术。2.病历质量管理:
(1)由病历质控员对急诊观察室及住院病历,每月不定期抽查架上病历,重点检查入院病历书写是否及时;病程书写是否详尽、规范等,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病历归档前按照医疗质控指标检查,着重了解各项医疗制度执行的情况,合理诊断、检查、治疗;危重、疑难、急诊手术病例的处理及转归,对检查结果进行评分并上报科室质控小组。
(2)每月由病历质控员对急诊门诊病历及急诊处方进行抽查,重点了解合理检查及合理用药情况,尤其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进行检查、监督。杜绝滥开检查、滥用药,规范抗生素的应用。
四、急诊工作质量控制实施情况:
1.详见各季度急救科质量安全分析报告。(见附件1)2.详见各月份急诊科质控自查记录表。(见附件2)
第三篇: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小组
急诊科医疗质量质控小组
急诊科: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质量管理规定,切实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保证医疗安全,经急诊科研究决定成立医疗质量质控小组。
一、急诊科医疗质量质控小组
科主任:
成员:
二、医疗质量管理质控工作制度
1)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负责完成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对急诊科医疗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对急诊科的业务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
2)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每周开会一次,讨论和审定临床、医技中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负责组织和实施医疗、护理、院感质量的检查、评价、考核、提出整改措施和反馈情况、检查落实等工作。
4)组织疑难病例、抢救、手术病例的讨论。5)组织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鉴定工作。6)对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进行严格审核并按规定上报。7)参加各种医疗文书、技术操作、诊疗水平、“三基”考核、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检查,并进行评价。
8)医疗质量管理成员要自觉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医疗业务水平,要熟悉和了解各种质量指标,以及具体的考核标准。
三、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负责全科室医疗、医技工作的质量监督和管理。2)负责制定科室医疗、医技工作质量管理工作计划。3)负责制定和完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持续改进方案,对各项医疗质量标准、各种诊断治疗技术操作规程和各种医疗文件的书写进行规范。
4)负责讨论、决定科室医疗、医技工作中的差错、过失和事故等事件的院内处理意见。
5)负责宣传贯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管理的有关知识,开展对全科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教育和质量安全意识教育工作。制定医、技人员质量教育、培训的要求。并检查其落实情况。
6)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对临床、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并提出整改意见。按医疗质量标准规范医疗环节,使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第四篇: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水平,加强医务人员职业素质,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确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质量理念,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总体目标,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为宗旨,特制定本方案。建立任务明确、职责与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医疗质量工作规范化进行。通过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及工作效率。医院医疗质控体系由医院、科室、医务人员共同组成,通过自查、科主任组长日常监督把关、每周随机抽查、病历集中评审等途径,以环节质量为重点,对全院各科室医疗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一、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体系
1、医院医疗质控体系由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的院控、科控、自控三级质控网络组成(见附件1)。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主任组成,院长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其职责如下:(1)负责全院医疗工作质量的全面监测、控制和管理。(2)负责做好医疗工作质控指标评估。(3)负责系统科学地制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监督各科室执行到位。(4)监督并执行国家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5)制定医院医疗质量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及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落实。(6)及时对医院的医疗质量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建议与措施。(7)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听取医务科、质控科等职能部门关于医疗质量情况汇报,研究决定加
强质量管理措施,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要求。
2、院控由质控科、医务科等职能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质控科。其职责如下:(1)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制定我院医疗质量监控工作方案与办法。(2)建立质量监控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3)医务科负责督查各科室住院环节质量,做好医疗服务质量和职能科室工作的日常监控,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临床一线监督医务人员各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执行情况,对科室和个人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4)质控科收集各质控委员会的检查统计、分析结果及各临床质控小组反映的医疗质量问题,汇总、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意见并向分管院长汇报,根据《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方案》落实奖罚措施并通报。(6)协调各科室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3、科室医疗质量控制
科室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是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第一责任人,质控医生由科副主任或医疗组长担任(即质控小组长),职责如下:(1)科主任负责全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负责规范科室医务人员医疗行为,负责参照本方案制定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包括医疗质量自查方案。(2)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责任落实到个人。(3)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意识。(4)质控医生负责协助科主任对科室的医疗工作进行督导,对本组日常工作进行自查,自查内容包括医疗工作完成情况、诊疗操作规范和规章制度(尤其是医疗核心制度)执行情况两大方面,严把医疗质
量格关,每月3号前完成书写本组质控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5)每月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自查,于每月5号前完成书写上月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6)参加医疗质控办公室的会议,反映问题。收集与本科室有关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位。
4、自控 经管医生对所有病历的诊断、治疗均应执行严格的自控,对医嘱完成情况、病人辅助检查结果回报情况、术前准备情况及医疗文书完成情况等要每日自查,各类病历资料记录及操作程序均应按卫生部2010年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院内制订的各项规定执行,每次医疗文书书写完成后必须检查一遍,查有无医疗缺陷。自查情况必须于次日早查房时向组长汇报。
二、质控内容及方法
(一)个人自查(自控)
管床医生每日至少查房两次,即早查房、下午下班前或夜查房(简称夜查房),夜查房除常规查房之外,重点检查当日医嘱完成情况、病人辅助检查结果回报情况、术前准备情况及医疗文书完成情况等,自查情况必须于次日早查房时向组长汇报。医生在每次医疗文书书写完成后必须检查一遍,查有无医疗缺陷。
(二)科室自查(科控)
1、自查方法:科室主任、组长每月对科室的医疗工作进行督导,每周至少一次质控检查每月一次质控总结并有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每月一次科内医疗质量评价与医疗安全会议,发扬好的做法,对质控检查反馈及科室自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分析研究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每月5日按时上交上月科室质控小结。
2、自查内容:科室自查包括诊疗操作和规章制度两大方面。(1)组长每日早查房必须检查本组前一天下级医生的工作完成情况(包括前一天医嘱完成情况、病人辅助检查结果回报情况、术前准备情况及医疗文书完成情况等)。
(2)诊疗操作涉及临床医疗行为中的直接表现情况,包括手术或有创操作的适应证及术式选择的适宜性、常规检查的及时性与完备性、特殊检查的使用标准、手术或有创操作的并发症及其处理、不良反应报告和处理的及时性与措施的有效性。(3)规章制度自查涵盖了保障科室医疗安全和病房正常运行的基本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各种制度的具体要求参照我院规章制度执行。(4)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按照医院相关管理方案,自查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5)二甲医院评审工作完成情况。
(三)院控
1、临床科室综合质量考核医疗组由医务科负责,考核方法如下:(1)医务科、质控科负责工作日抽查核心制度执行情况及运行病历完成情况,重点抽查查房制度。检查办法:①随机询问病人;②旁听管床医生早查房向组长汇报情况,对照病历查看日两次查房完成情况,如前一天医嘱完成情况、病人辅助检查结果回报情况、术前准备情况及医疗文书完成情况等;③查运行病历。检查结果反馈到各组长,要求限期整改。(2)每周医疗质量抽查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核心制度与流程落实情况和医疗文书书写情况等,主要查运行病历,按《临床科室综合质量考核表---医疗组》(附件3-病区临床科室考核表,附件4-非病区临床科室考核表)等内容要求进行抽查,考核扣分累计入月考核。(3)每月首个周五为月综合检查考核时间,每季初为上季度科室管理综合考核时间,分四组(大内科组、大外科组、医技组、非病区临床组)考核,每组2-3人,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科医师、医疗组长均核定为院级参加综合质量目标管理考核候选人员(名单见附 件2),应服从医务科以考核为目的的统一调度,具体时间由医务科安排。(4)每月中旬集中评审上月归案病历,从每临床病区科室抽5-10份已归档病历进行评审,病案管理委员会成员、药事管理委员会成员、科医师、医疗组长均核定为院级参评候选人员,应服从医务科考核为目的的统一调度,具体时间由医务科安排。(5)临床科室质量医疗组检查由医务科负责组织实施: ①医务科每周六前将《考核记录表》收集汇总,下月第5个工作日前将月考核汇总及分析整改意见报质控科。②抽调考核人员每参加考核工作半天补助50元,由医务科按月统一核发。③实行考核结果追究制度:要求考核人员按考核标准准确记录考核情况,每份检查资料不论有无缺陷均应记录,如无缺陷则记录资料名称,如术前讨论记录本、住院号等,如有缺陷者则详细记录缺陷内容,如以后卫生行政部门检查或我院抽查发现检查结果与已考核结果有明显误差,扣考核人员每次100元;
2、医疗质量考核总分100分。
(1)病区临床科室总分200分,折算成100分制;非病区临床科室、医技科室总分100分。(2)病历质量、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除接受临床科室综合质量考核外,同时按《缺陷管理办法》对应条款进行考核。
3、考核成绩与当月奖金等挂钩。考核成绩与当月奖金等挂钩,同时与科主任津贴科室评先评优、科主任先进评选资格挂钩,由质控科、审计科完成。
三、评价与反馈 对日常检查中发现的工作质量缺陷、隐患,应由存在隐患的科室和部门分析发生原因、提出整改方法,消除安全隐患,控制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医院定期对医疗质量运行情况、考核结果进行评价。
对医疗质量重点指标进行统计,根据完成情况对控制方案、方法、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调整改进的方法,达到质量的动态控制持续改进。附件:
1、兴国县人民医院医院质控管理网络
2、医疗综合质量目标管理考核组成员候选人名单
3、病区临床科室考核表
4、非病区临床科室考核表 2014年4月17日
附件1
医院质控管理网络
质控领导小组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监督
下设
支持、保障 质控科 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
配合、协调
监督 支持
日常管理、协调、督导
监督
支持 管理、监督、支持 科主任 科室质控 开展 监督 个人质控
附件2 医疗综合质量目标管理考核组成员候选人名单 临床科室:
1、内科组:
2、外科组: 医技科室: 说明:
1、根据医院2013年第37号文件,在相关科室组长人员名单选定候选人(含各科室主任、副主任)。
2、每月和季度考核时,由医务科在以上人员中随机抽取考核组成员。
第五篇: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一、总则
1、为保证我院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水平,加强医务人员职业素质,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和医患双方的共同利益,制定本方案。
2、确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质量理念,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总体目标,以提高病人满意率为宗旨。
3、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管医院质量控制管理工作,日常工作由质控科及医务科负责。
4、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按本方案对科室、个人进行考核。
5、控制目标: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清楚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医疗质量工作规范化进行,通过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及工作效率。
6、监控指标:
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95%。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
临床主要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0%。CT检查阳性率≥60%。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50%。
临床化学、血液学、血凝、尿液化学、病毒免疫、病毒PCR室间质评全年合格(PT≥80%)。
临床微生物室间质评全年细菌鉴定正确率≥80%。急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病房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4%。清洁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住院产妇病死率≤0.02% 活产新生儿病死率≤0.5% 麻醉死亡率≤0.02% 门诊处方合格率≥95%。门诊病历书写合格率≥95%。甲级病案率≥90%(无丙级病案)。住院病人治疗饮食就餐率100%。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1.5%。疑难病症好转率≥90%。病床使用率≥85-90%。平均住院日≤0.02% 病床周转次数≥30次/年。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100%。
临床试验、药品试验、医疗器械试验、手术、麻醉、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履行患者告知率100%。
二、工作计划
1、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医疗质量控制系统人员组成由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能部门、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组成三级质量控制网络体系。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多临床、医技科室组成,院长任主任,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职责:
(1)、在院长及分管院长领导下负责全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2)、审议、制定医疗医技质量管理标准及检查评估办法。(3)、审议、制定医疗医技质量控制方案。
(4)、督促、检查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落实情况。(5)、组织医疗医技质量管理宣教工作。
(6)、定期召开全体委员会会议,评价医疗质量,调查分析医疗缺陷的原因及性质,并提出改进措施。
(7)、接受院长交办的事宜。医疗质量控制科(质控科)医疗质量控制科作为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常设的办事机构,其职责如下:(1)、制订临床、医技科室医疗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标准、制度和措施。
(2)、负责对医疗质量环节和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考核、反馈,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
(3)、组织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开展活动。
(4)、每半年组织一次医疗质量培训,加强医疗质量服务意识的教育。(5)、及时了解并掌握在临床中暴露出来的质量缺陷,对质量缺陷进行剖析,制订改进措施,督促及时整改。
(6)、每季向全院通报医疗质量控制检查情况,总结质量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7)、对现住院病历、门诊病历及上架归档前病历,进行检查把关,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反馈。
(8)、负责血库质量控制工作的检查督促。
(9)、负责对病历、输血、麻醉、急诊、手术、介入术、其他有创操作、重症监护、会诊等过程质量的管理。
(10)、制定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并对单病种质量进行控制管理。(11)、临床路径管理。
(12)、组织全院性讨论的相关记录,医务、质控同时参与,质控科负责记录。
医务科
(1)制订与完善医疗、医技人员的招聘及各级人员职责,并进行检查考核;
(2)制订各种医疗应急预案,组织协调突发事件、灾害事故、重大疫情的医疗救治工作。
(3)负责医疗、医技人员执业证、资格证的考试、注册、审核、考核;(4)负责病危通知登记、盖章;
(5)组织全院性的业务学习,包括对各类人员进行“三基”培训及考核(每季1次);
(6)制定在职职工继续教育实施方案,根据医院工作的需要,拟订医疗、医技人员长短期进修学习计划,以及根据我院相关规定安排返院后讲课和开展新技术项目的审批;
(7)协调解决病人入院、出院、转科、转院中存在的医疗问题;(8)对现住院病历、门诊病历进行检查把关。
(9)定期组织与相关科室共同针对合理用药的全面检查。(10)负责对处方、医技科室报告及各种指标率的检查。
(11)组织全院性危重病人的抢救,危重及疑难病例的院内外会诊。(12)组织全院性讨论。
(13)负责医疗安全管理办法的制订与实施,负责医疗纠纷的调查、组织专家鉴定和处理。
(14)监督检查医疗、医技人员对各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诊疗规范的执行落实情况。重点加强对医疗核心制度的监督检查,至少每季进行一次检查、考试。对科室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进行监督,至少每季进行一次检查、考试。
(15)制订新技术、新业务的准入管理标准,组织新技术项目的开展、全程质量监控和年终评比、重大手术备案、请院外会诊审批。
医患关系办公室
(1)深入临床医技科室指导监督落实预防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措施,协助医务科制定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的预案。
(2)定期组织院内医务人员医疗安全警示教育工作。(3)接待患者的投诉,及时调解医疗纠纷。
(4)负责受理临床医技科室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登记。
(5)参与调查、处理医疗纠纷及处理过程的医患双方协商、鉴定、诉讼活动。
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
科室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者、质控小组组长。科室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员组成。
职责如下:
科室质控小组组长由科主任担任,全面负责科室质控工作,组员分别承担科室医疗安全、病历质量、医疗质量及合理用药的质控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主要负责制定科室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方案,包括医疗质量自查方案。
(2)结合本专业特点,制定及修正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
(3)定期组织多级人员学习医疗技术及诊疗常规,强化医疗质量意识。(4)完成每月科室医疗质量自查,自查内容包括诊疗操作和规章制度(尤其是医疗核心制度)执行情况两大方面,负责规范科室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5)检查运行病历,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
(6)监控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对不合理抗生素使用的情况及时予以纠正。
(7)参加医务、质控会议,反映问题。收集与本科室有关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科室质控员
其职责为每月协助科主任对科室的医疗工作进行督查,组织召开全科的医疗质控专项会议,完成科室质控自查报告。
2、建立健全多项规章制度,特别是保证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并根据质量管理要求完善其他相关制度。完善多种疾病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及工作流程。
3、建立健全考核体系,见每月各科室考核标准。
三、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保证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进行。
2、不断完善医院质量评价标准。
3、严格依法执业,无资质人员不得单独上岗。
4、加强基础质量教育、培训,为终末质量打下坚实基础。由医务科组织对全员进行“三基”培训,每年4次。由临床、医技科室每季对本科人员进行专科基本知识教育培训和考核,对新员工要有详细的教育、培训计划。
5、加强质量控制教育,强化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
6、明确职责,切实负责,履行岗位职责及工作制度。对多级医务人员的责任分述如下:
门诊医师
(1)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6)处方书写合格
(7)对疑难重病员不能确诊,病员两次复诊仍不能确诊者,应及时请上级医师诊视。
病房住院医师
(1)病人入院30分钟内进行检查并做出初步处理,按专科诊疗常规制定初步治疗方案。
(2)急、危、重病人应立即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报告。(3)按时完成各项病历文书。
(4)及时完成各项辅助检查,并及时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方案。
(5)对所管病人,每天至少上下午各查房一次。(6)对所管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7)病人出院的须经上级医师批准,应注明出院医嘱并交代注意事项。病房主治医师
(1)及时对下级医师开出的医嘱进行审核,对下级医师的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
(2)新入院的普通病人要在48小时内首次查房。除对病史和查体的补充外,查房内容要求有:
①诊断及诊断依据;②必要的鉴别诊断;③治疗原则;④诊治中的注意事项。
(3)新入院的急、危、重病人随时检查、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4)及时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把好出院病历质量关。(5)按科室规定正确分级使用抗菌药物。
(6)手术前亲自检查病人,做好术前准备,按照手术分级制定严密的手术方案,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7)决定患者出院问题。病房主任(副主任)医师
(1)组织或参与制定本科室质量管理方案,多项规章制度诊疗和操作常规。
(2)指导下级医师做好医疗工作,督促检查下级医师执行各项制度和诊疗常规。
(3)完成对病人的查房。
(4)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5)组织科内会诊或讨论。
(6)指导监督下级医师正确分级使用抗生素和专科用药。(7)审核主治医审查的转科、出院病历。
7、质控内容及方法(1)科室自查
①、自查方法:要求科室质控员每月负责协助科主任对科室的医疗工作进行督察,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全科质控会议(必须有记录),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科室质控自查报告并上报医务科和质控科。
②、自查内容:科室自查包括诊疗操作和规章制度两大方面。诊疗操作涉及临床医疗行为中的直接表现情况,包括手术和有创操作的适应症及术式选择的适宜性,常规检查的及时性与完备性,特殊检查的使用标准,手术或有创操作的并发症及处理等。
规章制度涵盖了保障科室医疗安全的基本制度,特别制定十五项核心制度。
(2)质控科检查
①、运行病历检查,采取定期到科室检查的方式,主要针对疑难危重病历进行检查,除检查病历书写规范外,重点检查病历项目是否齐全及病历完成的及时性。并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反馈给科室负责人。
②、终末病历检查,根据终末病历质量相关要求,对回收到病案室的病历进行普查与抽查;每季度组织专家对本季度疑难、危重、大特大手术病例进行评比,总结,并在质量简报中进行反馈。
③、输血适应症检查,对每份输血病历会同输血科进行输血适应症分析,对发现问题反馈,持续改进。
④、申请单合格率检查
⑤、报告单检查,每月对各医技科室报告单进行抽查,对存在问题每季进行总结,并在质量简报中反馈。
8、评价与反馈
定期对医疗质量运行情况进行评价,每季对医疗质量重点指标进行统计。及时发现问题,找出改进方法,达到质量的动态控制持续改进。
环节质量及终末质量检查结果通过每季度的《医疗质量简报》反馈给各科室。
2012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