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拾亲密的师生关系20131031
重拾亲密的师生关系
‚团中央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朋友当中,80.8%是同班同学;老师则排在‘母亲’‘邻居’‘同校同学’‘父亲’之后垫底,为24.2%;学生有苦恼最愿意找老师的仅占1.25%。‛(《东方教育时报》)可见现时的师生关系有点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跟教育的利益化有关系吗?有些老师似乎总是变相收钱,甚至连学生排个座位也不放过,搞得学生叫苦连天家长怨声载道。请问,老师这样的对待学生,学生又岂会信任老师从而对老师情有独钟呢?为此专家呼吁:老师要为课堂、师生关系注入更多情感。我呼吁要‚重拾亲密的师生关系‛。
融洽是最好的师生关系。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将师生关系概括为:‚学生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共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我记得今暑假有好几拨学生来看我。其中有两个学生都提起了记忆深刻的往事:老师将他们当成了‚自己人‛。我深感奇怪,难道老师不将其他学生当成自己人?后来细细揣摩,‚自己人‛也许是老师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信任,老师真正的将他们当成了子女、兄弟、姐妹亦或朋友。
两个学生所谈的其实就是平常小事。一位朋友与妻子闹离婚,我去做工作,因怕路途遥远孤单寂寞,我带去了一位关系较好的学生;一位异性朋友离婚了,写信向我诉说心中的烦忧,我前去安慰,因怕妻子多心,我也带去了一位关系较好的学生。两件事,虽然学生都是参与者,但不是真正的‚知情者‛。各自仅仅陪同一天,二十多年了,学生为什么记忆这么深呢?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他们参与了我的‚私事‛,老师连干‚私事‛都带着他,那信任度可想而知。
——充分的信任学生。信任是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在每位学生身上,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孩子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耐心;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自信;一个孩子在充满赞美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赞赏他人;一个孩子在充满认同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自己;一个孩子在充满被接受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这个世界;一个孩子在充满被肯定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立志定向。‛
我记得一个同事,他教初三化学。那时他年轻,确切的说是连女朋友也没谈。二十年前学生入学年龄普遍较大,加之学生留级也属正常,所以很多初中毕业生年龄已有十七八岁,与他年龄相差四五岁。学生毕业时的暑假,他可能无处可去,也许生活单调,也许受学生或家长相邀,他竟在学校附近好几个学生的家里逗留了七八天,每天还帮着学生家里做些事情。后来有学生跟我谈起这段经历,说‚那才有意思‛。直至现在,这位教师与那些学生关系还是异常亲密。
——和学生打成一片。老师的行为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主动亲近学生。比如我们常通过各种方式重塑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他们一起进行运动,一起打篮球,课间和他们一起跳绳子,踢毽子。共同开展一些活动,展现课堂之外的形象,使学生们感觉到老师其实和他们一样,并非高高在上的。此外,老师还需要给予学生尊重、信任和理解,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才能获得他们的认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带学生参加毕业会考,全部是步行。我校离乡里的中心中学有近十里,清早出发,八点参考,下午学生考完回校。有一次走到半路,另一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可能突然有了灵感,也许是他以为突然猜到了作文题目,总之,他将全班同学带进了一农户的堂屋,在屋里又辅导了十来分钟。我记忆犹新,仿佛此事就发生在昨天。老师的那种敬业精神,真的可以说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对学生无私奉献。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最直观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老师人格力量的重要内涵。我们就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约束自己的行动指南。不要刻意,只要真心对待学生,不图回报地去帮助学生,给予学生以关爱、温暖、幸福、信心……就够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的、坚决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我希望我们的全体教师都要尽量的真正严格的、坚决地关心少年、儿童!
奉献就是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奉献就是周总理的“鞠躬尽粹,死而后己”;奉献就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奉献就是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就是需要你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不图回报地去帮助别人,给予别人关爱、温暖、幸福、信心„„
信任是一把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在每位学生身上,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作业做错了,教师先表扬他不怕错的精神,鼓励他说:“老师相信你,下次的错一定会少一些。”在“下次”之前,教师为他创造成功的条件,那么,相信他的“下次”总会有所进步的。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好,只要方法得当,就没不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的的学生。教师的成功不在于优秀率多少?平均分多少?合格率多少?教师的成功在于我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消除对学习的恐慌。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哪怕一点点。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优秀,我们的成功在于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就成。
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能否喜爱你所教的那门功课,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语,帮助他成功一次,那么,他在课堂上发言的水平会更高,学习能力会更强。
教师呀,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个信任,就会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播下一颗自信的种子。切记,你给予了学生恐惧,你就毁灭了他的希望之光。一个人对他不喜爱的东西,能学好做好吗?
拥有老师的信任让孩子们感到自豪,拥有老师的信任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
马敏引述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对师生关系的概括:“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今年夏天,有好几拨学生来看望我,其中有两个学生都提起了记忆深刻的往事:老师将他们当成了“自己人”。我深感奇怪,难道老师不将其他学生当成自己人?后来细细揣摩,“自己人”也许是老师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信任,老师真正的将他们当成了子女、兄弟、姐妹亦或朋友。
两个学生所谈的其实就是平常小事。一位朋友与妻子闹离婚,我去做工作,因怕路途遥远孤单寂寞,我带去了一位关系较好的学生;一位异性朋友离婚了,写信向我诉说心中的烦忧,我前去安慰,因怕妻子多心,我也带去了一位关系较好的学生。两件事,虽然学生都是参与者,但不是真正的“知情者”。各自仅仅陪同一天,二十多年了,学生为什么记忆这么深呢?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他们参与了我的“私事”,老师连干“私事”都带着他,那信任度可想而知。
现在我明白了师生关系“亲密”的意思。我记得一个同事,他教初三化学。那时他年轻,确切的说是连女朋友也没谈。二十年前学生入学年龄普遍较大,加之学生留级也属正常,所以很多初中毕业生年龄已有十七八岁,与他年龄相差四五岁。学生毕业时的暑假,他可能无处可去,也许生活单调,也许受学生或家长相邀,他竟在学校附近好几个学生的家里逗留了七八天,每天还帮着学生家里做些事情。后来有学生跟我谈起这段经历,说“那才有意思”。直至现在,这位教师与那些学生关系还是异常亲密。
我们当然不要求学生参与“我们的私事”,但从点点滴滴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你将学生当成了朋友,他才会将你当成朋友。
时下我们的教育好象出现了很多问题,可能跟教育的利益化有很大关系。过去我们给学生补课,绝对是不计报酬,无私奉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带学生参加毕业会考,全部是步行。我校离乡里的中心中学有近十里,清早出发,八点参考,下午学生考完回校。有一次走到半路,另一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可能突然有了灵感,也许是他以为突然猜到了作文题目,总之,他将全班同学带进了一农户的堂屋,在屋里又辅导了十来分钟。我记忆犹新,仿佛此事就发生在昨天。老师的那种敬业精神,真的可以说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时下我们的教育好象出现了很多问题,可能跟教育的利益化有很大关系。可是现在,有些老师似乎总是变相收钱,甚至能学生排个座位也不放过,搞得学生叫苦连天家长怨声载道。请问,这样的对待学生,学生又岂会信任老师从而对老师情有独钟呢?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的、坚决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我希望我们的全体教师都要尽量的真正严格的、坚决地关心少年、儿童!
让我们重拾亲密的师生关系
2010年09月15日 08:23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李佳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13日,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给本报发来自己写的文章。在第2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他有感而发,呼吁“重拾亲密的师生关系”。
他在文章中说:“又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大学校园中无不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随处可见捧着鲜花的同学,他们成群结队地前往看望自己尊敬的老师。老师们今天也感到格外自豪,再度成为社会聚焦的中心,无数祝贺短信雪片似地飞来,媒体上在热烈地讨论教师节学生该不该给老师送礼,送礼该送什么礼……”
他在文章中说:“其实,在我看来,教师节最应该讨论的,倒是如何在大学中重建那种令人值得回味、神往的自然而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大学回归育人的本位和本质。”
马敏认为,师者所传之道,不只是学问之道,还应包括为人之道、成长之道;解惑,也不仅仅为学业之惑,更应为思想之惑、人生之惑。简言之,老师之于学生,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要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学生之视乎老师,不仅是自己的业师,同时也是人师,即人生的导师。
亲密师生关系一度是常态,现在只能追忆
在文章中,马敏引述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对师生关系的概括:“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他说,梅贻琦所说的这种“从游之义”的亲密师生关系,一度是我们大学的常态,而今似已不复再现,遂格外使人怀念。
马敏认为,师道尊严的建立,有赖于师生间在平等基础上的沟通与交流。他以汪曾祺对西南联大时期金岳霖的回忆为例:“除了文学院大一学生必修逻辑,金先生还开了一门《符号逻辑》,是选修课。这门学问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选这门课的人很少,教室里只有几个
人。学生里最突出的是王浩。金先生讲着讲着,有时会停下来,问:„王浩,你以为如何?‟这堂课就成了他们师生二人的对话。”
马敏在文章中说:“这种过去老大学中普遍存在的平等互动、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何其令人艳羡!即使到经过10年浩劫后的改革开放初期,师生间的亲密关系也还古风犹存,并未完全毁弃。”
做学生时曾与老师赤膊相对讨论学问
马敏回忆说,他作为1977级学生刚进华中师大时,历史系在京山分院办学,当时师生同吃同住,老师的寝室就在学生宿舍旁边,请教起来十分方便。
他回忆说,最令人叫绝的,是夏日黄昏,师生相约到附近小溪洗澡(水太浅,不敢称游泳),赤膊相对,讨论的却是高深的学问。有时师生同到鱼塘(权作游泳池)进行游泳比赛,鱼儿在身边扑腾,真有一番“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从游之乐”!读研后,更有跟随刘望龄老师(当时协助章开沅先生指导我们,已仙逝)烟花三月下姑苏,遍访长三角历史名师的美好“游学”经历。读博期间,与学友们每周一次在章开沅先生家清茶一杯,相与论道的“讨论课”,至今回忆起来仍记忆犹新,不知从中受到多少治学的启发、心灵的慰藉。
师生关系变异根源在于高教考评体系
马敏在文章中写道:“时至今日,大学办学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师生之间曾经的那种朝夕相处、融洽无间却似乎渐行渐远了。多数老师是上课来、下课走,行色匆匆,很少与同学交流。不说老师叫不出几个学生的名字,学生有时也叫不出老师的名字,或懒得去记他叫什么名字。这种已显隔膜的师生关系,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直接的后果便是那些我们曾引以为自豪、曾无限留恋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势必也将随之荡然无存了。如此,大学还成其为大学吗?”
马敏认为,上述现象的造成,究其原因,可谓极其复杂,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兼而有之,但最根本的,恐怕还在于那种重科研、轻教学,重量化指标考核、轻人才培养质量的功利主义办学倾向所致,不能完全怪罪于今日的师生。欲纠正此种偏向,非改变此种功利主义办学倾向,收起普遍浮躁的心态不可。大学必须回归本位,育人必须成为大学的第一义,那种事实上以科研成果和项目资金为唯一衡量标准的量化评价体系必须加以更张。而可行之策,便是分类评价,教学与科研并重,以育人为本,将时间和空间重新还给师生,让他们能够自在、从容地去重建密切的师生关系,拾回那些已然飘逝的关于大学的美好记忆。
孔子的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被尊为“万世师表”。孔子能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
关系。
一、孔子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在精神上追求和学生平等。
1、在学习生活中和学生平等相处,和谐共生。
孔子和学生的平等相处从他和子路的关系中可以见一斑。
孔子正式办学那年,子路21岁,孔子30岁。子路与孔子的初遇是通过交恶而开始的。也可能是子路一开始看不惯孔子文绉绉的样子,《史记》记载子路初次见孔子时,挥舞着长剑,凌暴孔子。孔子能降服子路这样一个野性兄弟,充分显示了他的智慧和人格。子路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子路不仅刀剑超群,而且力大搏虎。山东济宁地区至今存留子路“捋虎尾”的地方。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听了以后嘲笑孔子说:“有是哉,子之愚也,奚其正?”孔子也火了,骂子路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这一段对话发生于他们俩共事20多年以后,可能是周游列国居卫期间,这一段话可以最清楚地反映两人之间的关系。子路与孔子在一起二三十年了,甚至一直到老,两人之间的对话还是这样“童言无忌”。这说明了两人关系的非一般性。
44年的时间,不是短暂的一瞬。当子路在卫国遇难后,孔子痛哭道:天要绝我啊!不到一年便溘然辞世。
有一次,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和谐的。
2、欢迎学生对自己提出批评,并虚心接受批评。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雍也》)马上承认自己的认识不如冉雍的认识全面、深刻。"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听到别人的正确批评,决不狡辩,更不气急败坏,而是感到很高兴。因为批评你就是促使你洗去瑕疵,是对你地帮助。“回也非助我者也,与吾言无所不说。”(《先进》)颜回是德行第一的学生,但由于他对孔子的话无所不悦,从不提出不同意见,孔子便感到有些美中不足,因为没有谁会一生不出错,“过,则勿惮改。”(《学而》)改正了错误,且“不二过”,会更显圣人本色。孔子因这种闻过则喜、勇于认错的精神,更得学生的敬仰,子贡评论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3、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兼顾批评。
孔子对学生一般是以正面表扬、激励为主。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共有17处,批评只有6处,说明孔子是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
在他的门下聚集了大批精英。每当看到这些,孔子都会喜上眉梢。对弟子的优点,对弟子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不加掩饰的加以赞扬。评价子贱:“君子哉若人!”(《公治长》评价冉雍:“雍也可使南面。”(《雍也》)评价颜回:“贤哉,回也!”(《雍也》)评价闵子骞:“孝哉,闵子骞!”(《先进》)评价南宫适:“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宪问》孔子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有一次,鲁国重建叫长府的金库。闵子骞认为这样会劳民伤财,便说:“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重修呢?”孔子马上称赞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先进》)现在,我们都在倡导赏识教育。孔子的这种教育其实就是赏识教育。让学生在赞赏中,充满自信,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不断进步。
但是,孔子的赞赏不是盲目的,该表扬的表扬,不该表扬的不乱加表扬,否则就是误 导。当学生有了错,他也会予以批评,让其及时改正。学生宰予,极善言辞,但华而不实。这早被孔子看在眼里。有一次他白天睡懒觉,孔子大发其火,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何诛?”(《公冶长》)冉求做季氏家臣,为季氏搜刮了大量财富,孔子对此极为不满,竟然号召学生都去攻击他:“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孔子批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再如“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孺悲曾向孔子学过礼。后来他做了坏事,孔子便借他来访的机会,劝告他。托病不见,又鼓瑟唱歌让他知道自己并没有病。这些批评非常尖刻,毫不了留情面。唯其如此,才会醍醐灌顶,令他们猛然醒悟,痛改前非。对学生的一些小毛病小错误,孔子批评得则较温和较委婉。有一次,鲁哀公问宰我作社神的牌位是用什么木头做成的。宰我告诉他,夏朝用松木,殷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到这里已经答得很完美了,他却又几加了一句,说周朝之所以用栗木,意在使百姓战栗。孔子听说这件事对宰我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虽宰我多说了几句,但并无大错,所以孔子没有过于责备。子贡平时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长短。孔子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赐呀,难道你就那么好吗?我却没有这闲功夫。见《宪问》)委婉地劝戒子贡,要把精力用在提高学问道德上,而不能整天对人评头论足。
二、孔子心胸博大坦诚,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1、教育不分亲疏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陈亢怀疑孔子会对自己的儿子开小灶,“陈亢问于伯雨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对生无隐,不私其子,即使现在,也不易做到。
2、教育不分长幼尊卑
不论什么人,只要送上一点象征性的见面礼,孔子都会接纳为学生,悉心教导。“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这些学生有的来自达官贵族,有的来自贫家寒门。孔子对富贵子弟不高看不优待,对寒门学生不挖苦不歧视,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只要他要求上进,孔子都热心教导,只看到他的进步,不计较他的过去。有各种天资缺陷各种毛病的学生,孔子同样悉心教导。“师也过,商也不及。”(《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左口右彦)。”(《先进》)“求也退......由也兼人.....”(《先进》)明确他们的不足,在教学中有侧重点地给以弥补,使他们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如,头脑不聪明、反应迟钝的曾参,后来成为一代儒学大师,名垂千古。
想当年,孔子的学校刚开张,前来捧场的只有曾点(皙)、颜路、子路、冉耕(伯牛)、漆雕开、闽损(子骞)、冉雍(仲弓)等人。从年龄上看,孔子比这些学生也就大七八岁、八九岁、十几岁。譬如说子路小孔子九岁,颜路小孔子六岁。子路与颜回的爸爸颜路是一辈的,所以颜回见了子路都要叫叔叔。颜回、冉求这一拨人都是孔子办学20多年以后才出现的一批小学生,都是小字辈的,见了子路等都要恭恭敬敬。至于说子夏、子游等学生更是小字辈,都差了四十多岁。这些身份和辈份的差异在《论语》中是都看不出来的。
三、在教学上,孔子总是与学生亲切交谈,共同讨论问题,在学术上追求和学生平等
孔子经常和学生一起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在这种讨论中,学生无拘无束,毫无压抑,畅所欲言,极有利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纵观《论语》,我们会看到,许多有关学、政、礼、仁等方面的重要思想,都是在这种谈话教学中得出来的。有时,孔子提出一个
题目,让大家各抒己见,自己也参与进去,并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先进》篇最后一章,写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学生各言其志时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我比你们年纪大几岁,不要因此把我看得很了不起)不在学生面前摆学术权威的架子,这才有利于群龙竞发,各展风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子路、冉有、公西华讲完之后,曾皙表示自己的想法和他们三人有所不同。孔子鼓励说:“何伤也?亦各言其志也。”(那有什么妨碍呢?不过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这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兼容并包、体系庞大的特点,也表现了孔子博大的胸襟。容人容己,方才博得学生的敬仰和爱戴。和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而不厌,终身追随。
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老师也不能谦让。当师生观点不同时,他们也会展开争论。子路当了季氏家臣,想让师弟子羔任费宰。孔子觉得子羔还没有学好,不当出仕。子路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说:“是故恶夫佞者。”(《先进》)
四、孔子和学生是亦师亦友、亦师亦父,在生活上极其关心学生
虽然在学问上有批评有争论,在生活中,孔子对学生是十分关心的。有一次,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侍立两侧,一个个仪表堂堂。孔子非常高兴。但看到子路刚强的样子,他又非常担心:“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进》)不幸言中,后来,子路在卫国内战中,被剁成肉酱。冉耕得了不治之症,孔子去看他,伤心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英年早逝,给孔子以极大打击:“噫!天丧予!天丧予!”“子哭之恸。”(《先进》)由此可见,孔子爱生如子,关怀备至。
由于孔子悉心地教导、诚挚地关怀,以及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学生们尊敬他,爱戴他。他得了病,子路为他祈祷(见《述而》)。叔孙武叔等人诋毁他,子贡坚决为他辩护。孔子死后,学生们为他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才挥泪而去。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谨记老师的教诲,终生实践着他的思想,传播着他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学说--儒学,使孔子的思想光照千秋,使孔子名垂万代。
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崇敬,当有人诽谤孔子时.学生们站出来为孔子辩护,捍卫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第二篇:重拾幸福
重拾幸福
阳光和着泥土和新芽的气息。我想,这就是中国春天的味道吧!我们用双手给中国穿上了一件漂亮的绿衣。我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携手成长。让我们用自己那双勤劳的双手,建设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家。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再于他有多富有,不在于它的领土有多广阔,而在于国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幸福。
在我的心中,让人们感到幸福的是:
诚 信
诚信如一支玫瑰,百花园中它最美,美得娇艳欲滴,美的摄人心魄;诚信如一支玫瑰,百花丛中它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诚信如一支玫瑰,百花园中它最美,美得赤诚,美得销魂。送人玫瑰,手便会有余香,奉献诚信,你便会拥有财富。
当你悲伤地观望那转瞬即逝的流星而哀叹时,是朋友鼓励你去看流星飞逝那一刻的灿烂;当你绝望地看着随风飘落的枯叶而伤感时,是朋友劝你想想落叶流转那一刻的柔美。人们有了朋友才会快乐,朋友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而诚信则是维系朋友的心灵纽带,只有它才可创造世间宝贵的友情,才会使人们感到幸福。
执 着
执着是一场漫长的分期分批的投资,而成功是这场投资的一次性回报。执着于自己所受的事业,追求一份成功与收获,应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而只有坚守执着才有可能有所收获。执着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心灵的需要。毕竟,人活着不能没有东西吸引你往前走,也不能没有追赶上这个东西而付出奔跑。或许,我们奔跑了却没有追赶上,但为了有所追求而执著。虽然岁月是艰辛的,却也是另一种幸福。而人们执著之后的幸福。执著之后的幸福,才是最有意义的。
奋 斗
有时候,我好像又听到苏东坡发出“人生如梦”的悲叹 这一切,都在我眼前形成巨大的问号,人为什么而活着,为什么?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中有这么一句话:“人在痛苦中,只有一样能挽救他。那就是感到人民需要他。知道他的生存并非无益。”是的,一个人只要有了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有了高尚的生活目的,才不会被生活中的困难,不幸所压倒,才会在斗争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理解人生,热爱人生。谈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一定会想到那熊熊的高温炼炉。的确,我们每个人如同生铁。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好比是炼炉。铁成钢。只有靠一种途径——炼!人们在面对漫长的人生路,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到底在想什么?你准备怎样去适应?是否和我一样也曾经感到过困惑呢?保尔是一位身患重疾却意志坚定的人,保尔的故事无疑是一支催化剂,为我们前进的步伐注入新的动力。虽然现实生活中未必要求我们像保尔那样,但是保尔那种为人类进步和解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把崇高理想与具体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勇于进取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奋斗不止。应该在奋斗途中追逐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我想,人类的幸福是人与人之间拥有坚不可摧的诚信,面对理想,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人生路上,奋斗之后的美好风景。幸福也许就是如此简单,当人类每天都感到幸福,那么国家便强大了,一个国家是由人类们共同创造的,而人类幸福便是最大的幸福。
第三篇:重拾关爱
重拾关爱
创立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有感内一科:曹会盼
每天回家的路上,我都会在菜市场路口的大饼摊上停下,“师傅,来一张大饼!”我说,他问道,“一张吗?”然后他给我饼,我给他钱,仅此而已!忽然,不同的一天来了。“师傅,来一张大饼!”他答道: “好来!刚下班啊,怎么今天下班晚了!”我接过大饼,心里突然觉得暖暖的!
只是简单的一句家常话,我怎么就觉得这么喜欢和温暖!不觉得就想到了我的工作,想到了工作中我们的事!
我是一名护士,于2000年8月成为满城县医院的一名护理人员。从事护理职业11年多,现任内一科心内科护士长,护师职称。工作中的事:我们问:3床,你叫什么名字?
他回答:王天。
我们说:现在要给你静脉输液,你上厕所吗?
他回答:不去。
我们熟练地给他静脉穿刺,完成了,我们又说:这瓶的液体是青霉素,消炎用的。
然后转身离去,又去继续下一个工作。1
多么直接的、专业的对白,也是仅此而已!少了太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少了人与人之间最原始、最基础的情感交流!又是自何时起,我们丢掉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关爱!
2010年10月满城县医院提出了优质护理病房的建立,我们科室内一科被选为示范病区。我们大家积极的学习讨论何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要做就得做实,施行责任制护理模式,从病人的病情到生活到心理,全面的关心和照顾,以优质护理为契机,重拾关爱!
护理工作很琐碎,工作中,熟练地护理技术、扎实的护理知识是保障,各项制度和职责是依据,知识、制度要加强规范,而没有办法规范的就是护理人员的“心“!对患者的爱心、耐心,对工作的责任心,对护理工作不变的热心!这是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认识转化成为行动,大家共同施行人性化服务理念及流程,加强细节管理,真正做到关心病人,简单的一句问候,简单的一个动作,真正的感受到护理工作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辉煌,却写满了简单而又平凡的爱。我带领我的护理姐妹们巡视病房,从称呼开始,我倡议大家称患者为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有的护士不好意思,我就带头叫,见着患者及家属就叫,患者听着也笑颜有佳!时间一长,大家也开始叫起来了!每天一上班,巡视病房时就会听见贾聪聪护士在说:“阿姨,我是聪聪护士,我今天又上班了,昨天一天没有见到我,您想我了没!您今天感觉怎么样啊!”患者阿姨说道:“我好啦!看我这大侄女,多强啊!”就是简单的几句问候,却拉近了患者与护士的距离!有的患者住院心理负担重,顾虑很多,担心病情变化,担心家
人照顾花费时间,担心自己住院增加家庭经济负担!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时的劝导患者,有个好身体最重要,健康的身体自己少受罪,健康的身体不用儿女整日担心,健康的身体才是真的省钱!我们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再看看我的患者们,早已感激不尽!这时我觉得我没有做什么,人在生病时是最需要帮助和安慰的时候!病人其实挺容易满足的!
工作中,我们摒弃默默无语的工作,多和患者交流,为医生的诊疗提供帮助,有一次我为一位心梗恢复期患者拔除静脉液路,按压了局部5分钟,松开手还有出血,我紧接着询问患者有没有牙龈出血,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询问大便的颜色是否发黑,我及时通知医生,复查凝血四项,有出血的危险,医生停止皮下低分子肝素钙抗凝药物的应用。我欣慰,因为我们护理人员,及时的帮助了医生的诊疗,护理也是一门学问,有它的闪光点,体现了护理的价值所在!
我们科是心内科,住院患者病情变化快,为了提高重症病人管理,我带领大家包括医生定期的学习演练心肺复苏术及除颤仪的使用,护办室急救药品的强化学习,自急救车找急救药品时间演练等等,对此项工作我必须做到严抓,常抓不懈!大家也深深地了解急救时一个小小的疏忽,或急救物品准备不充分,会给患者带来多少的不可弥补!我们无论医生还是护士,都谨记于心!平时的每一次演练,是对自己的负责,更是对患者的负责,认认真真地做事,踏踏实实的付出,把对患者的牵挂记在心中,做在行动中!
短短的一年过去了,一路走来,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只有简单而又平凡的爱!患者的感谢信多了,从早到晚听到的谢谢多了,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提高了,主动地巡视负责的患者,聊聊天,给患者解解闷!上班、下班心里都惦记着自己的病人!护理知识丰富了,护理职业感、自豪感提升了,不再仅仅是打发护士了!科室因为护理人员的关爱带动了科室的氛围,患者之事无小事!
11年的护理生涯,更深刻的感觉到护理管理的专业性和艺术性,我作为护士长,勤于管理、细化管理是我对自己的准则。
为了工作我很少有时间陪爱人和儿子。碰上病人多、事情忙,要 加班,儿子就靠爱人照顾。儿子生病需要妈妈照顾时,我却守侯在患者身旁,穿梭在医院的回廊!对于家人有太多的歉意!可为了患者,我只能把这份歉意深深地埋在心底!
我也的内心也矛盾过、挣扎过,但我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心中永恒的信仰。就是“我既然选择了护士这一职业,我就要把它做好!”做一名好护士真难,但是我们仍在努力!
第四篇:重拾国学
重拾国学
何为国学?一国固有之学术也。谈起重拾国学,很多人都以为国学就是中国传统典籍,或者更直接点说,很多人已经把“国学”仅仅理解成是文学与史学的结合。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么?显然不是,在我看来,国学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文学与史学固然是国学的一部分,古代的音乐、古代的武术、古代的数术、古代的五行阴阳说等等,这些又何尝不是国学?事实上,凡是源自中国的学术都可称为国学,我们今天要提上日程的一件事,便是重拾国学。
我们在这里讲重拾国学,原因自然是在当下这个社会人们逐渐对国学失去了兴趣。试问如今,逐渐成为社会主力军的80后和90后,有多少人曾把四大名著完完整整的读过?试问现在,有多少人对中国的古典乐器能够颇有建树?试问当下,有多少人还能葆有一份对中国古代琴、棋、书、画的兴趣?答案在大家的心中。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出“重拾国学”的口号。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重拾国学?原因很多。首先,国学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们重拾国学,就是要重新回味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那些经典的东西,这无疑会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更会促进民族共同感及民族团结。这不是套话,这是“国学”实实在在的作用。如果没有国学作为我们国家各民族之间的精神纽带,那么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将变得岌岌可危。其次,国学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根本离不开国学,不是吗?现在凡是读点书的年轻人哪一个不会吟唐诗?我们说的汉语,本身就是国学的一部分,不是么?想一想,我们在课余的时候,听着高山流水,弹着古琴,不是一种很好的精神享受么?最后,重拾国学是反对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西方文化现在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美国也一直想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在这种情况下,重拾国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我们如何去弘扬国学呢?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只想说在大学校园里可以推行的一些办法。首先,我们可以举办国学知识竞赛,让大家一同参与进来,而不是说只有中文学院参加。让大家在竞争中感受国学、熟悉国学,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其次,可以举办国学知识大讲堂。事实上,我们同学之间有很多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国学领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完全可以请同学来讲一讲他所擅长的国学领域。最后,我们说可以开展国学论坛活动,大家彼此之间进行国学交流,互相促进对国学的了解。
无论如何,我都希望能够看到国学再次兴盛的景象。这需要我们当代人的共同努力,自然也包括我们大学生。上我们一起行动起来,重拾国学,让国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第五篇:重拾自信
重拾自信,生活主角非我莫属
怀仁四中八年级161班王雁
我还很小,请你不要伤害我稚嫩的心灵,因为它会萌芽,会成熟,请你给我一个成熟的阶段,到那时,你可能会对我刮目相看。
——题记小时候,当我初次用陌生的眼光环顾这世界时,我发现自己是那么渺小不堪。邻居大姐姐长得又高又漂亮好像花儿一般。而我却成了陪衬,就似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小伙伴们一个个聪明伶俐,而我却是一个少言寡语的孩子„„于是我感到自卑,开始不愿意与人交往,开始封闭自己,凝固自己。当我想冲破这束缚时,却发现四面已是高高的墙,我被禁锢在这个四角的天空里了,欲出不能。
直到上了小学,由于我的成绩比较优秀,我开始被重视起来,我的身影才出现在同学们的群体中,我的名字才被老师挂在了嘴边,也渐渐有了自信,可我还是走不出那四角的天空,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迈出这艰难的一步。
直到那天,班主任老师找我谈话。“你学习虽然好,但是你不愿与人交往,这可是你的一大缺点,如果你不及时改正,恐怕会影响到你的未来,阻碍你的发展。”我慢慢张开了嘴,吞吞吐吐地说:“这我也知道,可我实在不知道该怎样摆脱自卑,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没有一点优势。”班主任老师告诉我许多摆脱自卑的方法,也指出了我的优点,并告诉我:自卑者弱,自信者强。晚上我躺在床上仔细回想今天的谈话,觉得真是如梦初醒,受益匪浅。
渐渐地我发现我变了,变得活泼开朗了,在课堂上爱举手发言了,并且声音洪亮,镇定自若,还主动为班级出板报。每次站在讲台上演讲时,我也不像以前那样双腿颤抖,心惊胆跳了,神色平静多了,算是彻底告别了那自卑的过去了。我的落落大方,处变不惊,赢得了许多人的认可,我终于迈出了自信的第一步。
如今,我终于可以唱响自信之歌,坦荡的喊出:我战胜自卑了。这时的自信让我发现:原来春天是那么美好,阳光是那么灿烂,天空是那么明亮,花儿是那么娇艳。我坚信:我 将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湛蓝天空。
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