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新闻发言的素养和工作技巧
企业新闻发言人要担当企业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浅议企业新闻发言人应该具备的素养和工作技巧
在信息时代,谁也不能小看媒体的力量,突发危机事件中,在强大舆论面前,必须给公众一个合乎情理的“交代”,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可谓至关重要。
一、正确认识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言人的作用
企业新闻发言人是企业的代表,是企业的代言人。很多人认为危机发生时才需要新闻发言人,平常是不需要的作为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这样的时刻关系到百姓日常生活的大型企业,老百姓对于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说是盯着的,如何传递出企业责任央企的形象,如何消弭日渐增长的民众对垄断国企的对立情绪,新闻发言人并不是只能在事故来临时才去补救或者说“力挽狂澜”,如果日常工作做得出色,关键时刻才“游刃有余”。
另外,很多人认为新闻发言人与官员是对等关系。其实,新闻发言人是介于新闻和官员之间的人,应搭建公司和公众之间的桥梁。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新闻发言人跟国外的产生过程并不一样。国外的新闻发言人是一种职业,干得好可以干一辈子,但我们的新闻发言人大都从官员中产生,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我们 不能把企业的新闻发言人看成一个人,或者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应该当做是我们整个品牌工作团队的一个形象,这个形象(包括外表形象和言语形象)好不好,这个形象在日常工作中如何维护,这个形象在关键时刻如何发出准确的声音,都是新闻发言人需要去作的工作。
二、新闻发言人应当具备的素养和工作技巧探悉 1.新闻发言人要正确对待媒体和记者
对于很多宣传工作者来说,不应该把记者一开始就当成假想敌来对待,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传活动之前,新闻发言人跟各路记者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了解,是绝对有必要的。
(1)索要采访提纲、回收采访申请表/信息表。这是作为严格专业的新闻发布会的合情合理的流程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开始避免新闻发布会陷入混乱,堵住给公司在媒体上造成负面影响的源头。
(2)上网搜索记者,包括记者的微博、曾经的报道内容、报道风格、写作方式等,了解记者的背景资料,即使是在突发舆情排山倒海之势非常紧急时,也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3)与上级及时沟通,与各方口径一致。在面对来势汹汹的记者和舆论时,新闻发言人务必要严守本份,同时表现出足够的专业性,把自己的舆情工作纳入整个公司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当中去。
2.新闻发言人如何避免“节外生枝” 新闻发布会是企业通报情况、发布信息的汇总要平台,也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阵地,召开好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的作用至关重要。行为新闻言人必须清楚,你要说什么?对一切可能遇到的问题或质疑需要有充分的准备,你代表的不是你个人,是公司,避免不当言论“节外生枝”。这是我们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需要死守的核心原则。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为了避免不当言论“节外生枝”,同样需要铭记以下三点:
(1)预测问题,制定口径
新闻发言人不可能完整的收集到新闻发布会尤其是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的前期全部资料,那么就必须以专业的媒体素养来预测记者会怎样“为难”新闻发言人,必须要把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困难尽可能的预演出来,才能够做到统一口径。
(2)适当演练,制作要点明细
即使是在突发事件非常紧急的情况下,也不能忽视了日常的模拟和训练,发布会之前也应该有适当的演练,并且要制作简明扼要的“新闻发布要点明细”,让发布会在新闻发言人的掌控之中进行。同时,新闻发言人要有一定的“所问所答”与“所问非所答”结合的能力。
3.新闻发言人要精准转达被授权信息
这是避免造成在事实性信息发布过程中出现负面和不可预知影响的底线原则,作为发言人都要明白自己的身份定位,既不可大包大揽的说大话,也不可唯唯诺诺的不说话,而是要用让大家 信服的姿态传达出符合公司利益的又满足公众知情渴望的事实性信息。
(1)没有得到企业确认,决不对外发布
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发布本身就具有“为公众辟谣”的功能色彩,所以信息发布要坚守的底线是,绝不说没有得到确认的信息,绝不说会给公众造成愈发不清晰印象的表达。
(2)守土有责,绝不缺位,亦不越位
绝不说没有得到授权的信息,信息的发布,绝不能因为天真的想满足公众知情权而说不该说的话,什么是不该说的话呢?比如未经专家论证的事故原因,比如未经证实的坊间传闻,更不能随性做出对事件的观感评判。
4.避免模糊,及时澄清,不留遗憾
对于记者抛来的缜密问题,新闻发言人要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回答要追求“滴水不漏”的效果,因为一旦被记者抓住表达或逻辑漏洞,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不可预估的负面效果。
(1)及时纠正,证据确凿,杜绝后患
作为新闻发言人,我们要善于从记者的问题里找出不合理的漏洞,要善于寻找破绽,才能不至于被动而被记者牵着鼻子走。而且回答记者的问题,不能用错误的说辞来掩盖之前的错误,必须用确凿的证据去驳倒对方的敌对问题,杜绝事件被再度发酵和继续向负面发展的可能。
(2)简短准确,直入主题,不被引诱 把所有的内容表述清楚,不要让媒体有机会对你的说法进行解释,因为他们有可能误会你的意思。回答记者的问题,要遵循金字塔原则,体现出发言人逻辑清晰准备充分,对记者问题的回应即使无法给出圆满的回应但也要听起来有理有据有节,不被记者故意设下的圈套引诱,让记者在报道当中无法对新闻发布的环节横加指责,煽动民众情绪。
(3)面对误会,让权威性高的政府部门出面发布结果 由于中国特殊的人文环境,绝大多数的民众也相信政府部门发布结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尽管政府部门同样存在判断失误及意识引导错误的时候,但如果受指责的企业强硬地与其针锋相对,其结果往往是凶多吉少,毕竟政府主管部门掌握更多话语权以及更高的道德优势。在真相扑朔迷离的前提下,政府部门的声明要比企业的声明更具可信度,而且媒体及民众更多倾向于相信主管部门的判断而非企业一方之词。
5.新闻发言人全程参与危机事件应对,保持警觉到最后 对于危机事件的舆情应对工作,关乎企业品牌和形象。对突发危机事件,新闻发言人必须全程参与,保持警觉和及时的反应。
(1)真诚沟通,但依旧内外有别
真诚沟通,是指企业在和媒体的沟通当中,要时刻体现出“合作”而不是“对抗”的姿态,“内外有别”是对企业当而言看似容易做时难,需要内部保持高度的沟通顺畅和团结一致,对外时则能够以真诚沟通的姿态达到保护公司利益的目的。(2)记者可以报道一切他们“听”到、“看”到的东西 虽说记者可以报道一切他们听到、看到的东西,但是他们可以听到和看到什么,这是需要企业去努力营造的,这种营造应该给记者一种开放和真诚的印象,但是在新闻发言人团队内部,则建立在高效严谨的准备之上,不至于到了面对记者的时候,要么是过分谨慎遮遮掩掩,要么就前后不一漏洞百出。
(3)切勿带着情绪说话,在非正式场合,尽量避免接受记者采访
但凡在公共场合,无论是正式的新闻发布会上,还是非正式的事故现场,一旦被公众“围观”,一定要记得自己作为电力公司工作者的特殊身份,说话要慎之又慎,即便被记者惹怒,也要保持克制,待冷静之后再发言,这种忍耐与克制的能力是必须具备的。
6.要有“时间概念”,打好“时间仗”
在现在这种新媒体高度发达的舆论环境下,就重大特大事故面前,抱着过去那种能瞒则瞒,能骗则骗的心态的新闻发言人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其所作所为要承担的舆论风险会比之前高无数倍。作为新闻发言人,就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请示上级主管领导,及早发布简短的事实通报性的消息给媒体,而不是试图掩盖事实蒙混过关,主动发布权威的经过严谨缜密的斟酌之后的事实性消息,绝不是出卖公司利益的表现,而是体现公司负责任的形象,是在和媒体的沟通中抢得先机。(1)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间为下午4点到5点
为什么要把新闻发布会安排在下午迟些时候,这是为了压缩报纸或电视的“思考”时间,使得媒体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写稿,所以只能引用新闻发布会上的内容,甚至直接使用我们给他们提供的新闻稿,这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媒体的口径。对于报纸而言,一般都是晚上交稿和排版,晚上时间非常仓促,如此才能保证在第二天造成发行;对于电视而言,为了在当天晚上的新闻中播出,电视工作者必须赶时间,而电视本身的制作难度和审查难度也注定了必须播出前数小时要赶出来。由此看来,将发布会时间安排在下午4点到6点,这便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媒体“多想”、“细想”和“深想”的可能性。
(2)第一时间优先考虑主流媒体,兼顾其他发布渠道 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应该优先面对权威层次的主流媒体,通过权威媒体的发布,兼顾和发散到其他渠道。如果没有完善的应对机制,万万不可在新媒体上乱讲话,做出不理性、不严谨的表达。
(3)当舆论全面扩散时,不要站在舆论的对立面
需要分辨舆论情势,如果舆论尚没有形成,此时可以通过自己的解释来形成新的思维方向,如果舆论已经形成,而且网民的意见非常统一,而且这种意见中充斥着愤怒与质问。此时,切勿站在公众的对立面进行解释,大家会本能地认为这是一种“狡辩”,不要动不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公众已经厌烦了这种说 辞。切记,舆论是任何力量在任何时候都感到惧怕的东西,千万别恐吓公众,因为有舆论的保护,这样只会激怒公众。
总之,作为企业新闻发言人,要能够应对突发事件时,也要善于应对突发事件,特别是应对突发负面舆情事件,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应当善待记者、善用媒体,在尊重的基础上加以沟通,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要依法行事,不让企业的工作陷入被动,切实维护企业全局利益。
第二篇:新闻采写技巧
《新闻采写技巧》读书报告
在暑假里读了韩景洪、张岳石的《新闻采写技巧》,对新闻的采访和写作有了新的一些认识,得到了一些新的技巧。
这本书有三篇,分别是新闻写作入门,新闻采写技巧,新闻作品赏析。我重点看了第一篇里的新闻标题的制作,新闻采访的艺术和第二篇新闻采写技巧。
书中强调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门面和眼睛,好标题与好通讯、好消息是紧密相连的,这正与学长学姐们平时强调的一样。作者说:制作标题的过程,实际上是深化主题思想的过程,认真思考出一个好标题,写起来也就主题明确,得心应手。在大一写新闻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写新闻的时候力求提出一个好的标题,但因为经验和认识不足,标题的拟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本书提出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并列举了很多标题制作的方式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我更要把制作标题作为一项基本功,经常练习。
新闻采访的艺术也是我重点看的内容,因为我很少进行采访,需要重点学习。都说采访前的准备很重要,采访前准备的充分等于完成采访的一半,但我很多时候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书中介绍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弄清报道意图,确定采访对象,搜集有关资料,制定采访计划。它从通过有关媒介寻找共同语言,学会巧妙灵活地提问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些采访的方法,虽然这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很详细,但还是有所启发的。当然,提高采访水平是不能只靠一本书的,还需要阅读其他书籍和进行实践联系。
这本书的重点是新闻采写的一些技巧。由于我们写校园新闻,所以我挑选着看了一些有用的技巧。就采写新闻来说,采就是发现新闻,写就是表现新闻。发现新闻:可以从群众生活中发现新闻,从身边门口发现新闻,从冷地方发现新闻,从新闻中发现新闻,从“会海里”发现新闻。我觉得从新闻中发现新闻是很值得学习的,我们学校有很多新闻媒体,校报和其他学院的新闻团体,他们报导过的一些新闻我们也可以写出新味道。“你写的浅,我写的比你深;你写的是什么,我写的是问什么;你写的‘面面俱到’,我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这样我们能在新闻中发现新闻,写出更深刻或更全面的新闻。再说表现新闻:作者给了五句话,20个字:换换思维,巧当厨师,我就是我,比逼逼自己,学点艺术。写新闻熟能生巧,但也容易落入俗套,新闻报道提倡多样化,多品种。要让读者爱读,就得有新的东西,要有特色。而人的脑筋容易避生就熟,避熟就生不容易,总是轻车熟路地走,而不思考是不会有进步的,必须逼逼自己,多思考,写稿要求新。
这本书所给出的技巧,都需要在平时写作的中锻炼,尤其是我们的特殊性,因为我们是学生记者,写新闻要具有校园特色。当然,技巧可以为文章增色,而基本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在一定的锻炼基础上,运用一些技巧,才能是自己的文章更出色。
第三篇:新闻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指导
新闻采访写作(2)是指中央电大新闻专业开设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第二学期,本学期该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尹德刚和周胜编写的《当代新闻写作》一书。本学期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系统了解和认识有关新闻报道与写作的基础知识,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以及消息、通讯等主要新闻体裁的基本写作技能,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训练,能够胜任一般的新闻采写工作。本课程的复习主要以教材为依据,各章复习要求及要点如下:
第一章
新闻报道
本章的复习要求:理解并掌握新闻与新闻报道的定义,认识新闻的本源与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重点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复习要点包括: 新闻与新闻报道的定义
新闻本源与新闻根据的概念与含义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的观点内涵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新闻报道体裁
本章的复习要求:了解新闻报道体裁的演变,重点掌握新闻报道体裁的基本类型,理解新闻报道体裁分类的依据。复习要点包括: 消息的演变、消息的概念、消息的类型
深度报道的兴起、深度报道的概念、深度报道的类型 通讯的演变、通讯的概念、通讯的类型 新闻特写的演变与新闻特写的概念 新闻报道体裁分类的依据
第三章
消息的基本构成
本章的复习要求:认识消息的基本构成成分,理解并掌握新闻标题、消息头、新闻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新闻结尾的概念和作用,重点掌握消息各个构成部分的写作要求,通过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新闻报道作品和新闻写作的实践,掌握消息各个构成成分写作的基本技能。复习要点包括:
消息的基本构成要素
新闻标题的概念、作用、特点、种类和写作要求 消息头的概念、种类、作用和写作要求 新闻导语的概念、作用、种类和写作要求 新闻躯干的概念、作用和写作要求 新闻背景的概念、种类、作用和写作要求 新闻结尾的概念、作用、种类和写作要求
第四章
新闻结构形式
本章的复习要求:重点理解并掌握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理解并掌握时间顺序式结构、悬念式结构、并列式结构、自由式结构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复习要点包括: 1.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 2.时间顺序式结构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 3.悬念式结构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 4.并列式结构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
第五章
新闻主题
本章的复习要求:认识新闻主题的特性,重点理解并掌握选择和确定新闻主题的原则,掌握深化和提炼新闻主题的方法。复习要点包括:
新闻主题的概念 新闻主题的特性
选择和确定新闻主题的原则 深化和提炼新闻主题的方法
第六章
新闻材料
本章的复习要求:掌握新闻材料的概念及其与新闻事实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应从哪些方面鉴别新闻材料,重点掌握选择新闻材料的原则。复习要点包括:
新闻材料的概念 如何鉴别新闻材料 选择新闻材料的原则
新闻语言
本章的复习要求:理解新闻语言的概念,认识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认识新闻语言与“新闻腔”、与语言规范和时代气息的关系,重点掌握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以及达到这些要求的方法。复习要点包括:
新闻语言的概念
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准确、清晰、生动 新闻语言与“新闻腔”的区别
新闻语言与语言规范和时代气息的关系 如何使新闻语言准确 如何使新闻语言清晰 如何使新闻语言形象生动
第八章
各类新闻的写作
本章的复习要求:认识并掌握简明新闻、动态新闻、综合新闻、述评新闻、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人物新闻、会议新闻、社会新闻的概念与特点,能够正确判断不同新闻作品的体裁类别,能够正确分析新闻作品的特点和写作成败之处。重点掌握事件新闻、人物新闻、会议新闻、社会新闻的写作要求,并能够按照写作要求采写这四类新闻报道。复习要点包括:
简明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动态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综合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述评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事件新闻的概念和写作要求 非事件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人物新闻的概念、特点、写作要求和写作方法 会议新闻的概念、类别和写作要求 社会新闻的概念、特点、类别及采写要求
第九章
通讯写作的一般技巧
本章的复习要求:理解并掌握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认识通讯的种类,重点理解并掌握通讯的几种基本表达方法、通讯写作表现手法的特点、提炼通讯主题的方法和要求、通讯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方法。复习要点包括: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 通讯的种类 通讯的叙述方法 通讯的描写方法 通讯的议论与抒情方法 通讯写作表现手法的特点 提炼通讯主题的方法和要求 通讯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方法
第十章
各类通讯的写作
本章的复习要求:重点理解并掌握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特点和写作基本要求,并能够依此分析通讯作品的优劣之处,能够写作基本符合要求的通讯报道。复习要点包括:
1.人物通讯的特点和基本写作要求 事件通讯的特点和基本写作要求
工作通讯的内容、与工作总结的区别以及工作通讯的基本写作要求 风貌通讯的种类、特点和基本写作要求
特色通讯的写作
本章的复习要求:了解特色通讯的种类,认识新闻速写与新闻素描的不同特点,掌握大特写的特点、解释性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重点理解和掌握新闻特写、深度报道和人物专访的概念、含义、特点和写作要领。复习要点包括:
1.基本概念:新闻特写、新闻速写、新闻素描、深度报道、大特写、解释性报道、人物专访
2.新闻特写的特点和写作要领
3.新闻速写、新闻素描的特点及其与新闻特写的联系与区别 深度报道的由来、不同报道方式和写作要领
大特写的特点
解释性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人物专访的特点和采写要领
第十二章
其他文体
本章的复习要求:掌握广播、电视新闻稿的写作品特点和要求,了解广播、电视新闻稿的几种形式,掌握调查报告的特点、类别、写作要求和格式,认识调查报告写作中的“常见病”,掌握内参稿件的内容、意义、作用及写作要求。复习要点包括:
广播、电视新闻稿的写作品特点和要求 广播、电视新闻稿的几种形式
调查报告的概念、特点、类别、写作要求和格式 调查报告写作中的“常见病”
内参稿件的概念、内容、意义、作用及写作要求
概念:新闻采访学是研究新闻采访这一社会活动特殊的本质、规律、方法、途径以及新闻记者活动方式的应用科学。
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特殊社会活动。
通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本章内容共4小节,仅作参考,不作具体教学要求。课程考试不包括本章内容。
期末考试的有关说明: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统考方式,卷面满分为100分。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期末考试的基本题型及所占分数比例如下: 1.填空题:10% 2.多项选择题:10% 3.名词解释:12% 4.简答题:24%
5.写作或作品分析题:44%
记者《==》采访对象 记者认识〈==〉新闻事实 两对矛盾。
地位 基础和前沿,属于应用新闻学。
第一章 新闻记者
一、职业记者的出现和发展
我国古代:唐代邸报、进奏院状
宋代小报,内探、省探、衙探
最早职业记者:16世纪威尼斯——威尼斯新闻,近代最早的报纸
二、现代职业记者的发展
《申报》 外勤记者——访事
梁启超 《清议报》“记者”出现
法国哈瓦斯社,法新社前身,世界第一家通讯社
中国民营通讯社,广州 骆侠挺
黄远生——报界奇才《忏悔录》
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第一部专著
三、无产阶级记者的成长
第一个社会主义刊物,马克思和卢格《德法年鉴》
第一家马克思主义日报 《新莱茵报》
李大钊 瞿秋白 毛泽东 周恩来 瞿(《晨报》《时事新报》特派记者赴苏维埃,《俄乡纪程》《赤都心史》)
四、记者的基本任务
1、采写新闻(天职)
2、向领导机关和编辑部反映情况(内参)
3、群众工作 A通讯员工作 B了解群众要求和反映
C组稿约稿 D群众采访
五、记者的条件
黄远生:四能——能想、能走、能听、能写
邵飘萍:品性、知识与经验、身体健康
邹韬奋: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2、要有较强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修养和政策水平
3、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4、要有广博的知识
5、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
6、要有新闻职业道德修养
第二章 采访的基本要求
一、采访的地位与作用
1、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理解采访与新闻本源的关系。
2、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采访决定写作
3、采访是新闻事业存在的基础。
二、采访的性质
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特殊性在于
1、特殊的目的——向大众传播新闻
2、特殊的活动方式——社会活动。主要不靠行政的手段进行工作,而是主要依靠社会交往和个人交往,靠独立活动和朋友式的平等交谈。
社会性、个体性、独立性、平等性。
三、采访的基本要求
1、到事实发生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
2、面向群众,心贴群众,反映群众的创造、呼声和愿望,把采访的立足点真正移到群众方面来;
3、真实性;
4、快速及时;
5、独立思考、独立负责,不轻信;
6、依靠组织、依靠党委;
7、谦虚谨慎、平等待人、平易近人;
8、讲究职业道德。
第三章 新闻的选择和捕捉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的事实的报道。
三要素:事实、新鲜、重要
二、新闻价值
新闻事实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它既不能被任意夸大,也不能被任意缩小。是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选择和衡量事实的标准。
要素:及时、新意、重要、可读
新闻价值的三个时态和三种表现形式。
三、新闻敏感
是识别新闻的能力,是迅速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事实的能力。
1、政治洞察力——记者新闻敏感的基础。
2、判断某个事实、事件在全局中的地位,在事物发展阶段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的能力。
3、判断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关心的能力。
4、见微知著的能力。
5、在同类事实中或同一事件中判断哪个事实重要、哪个次要、哪个无关紧要的能力。
如何增强新闻敏感:
1、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础趋势。
2、认真学习辩证法,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观念,善于从全局的角度看问题。
3、深入调研,熟悉基础情况。
4、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5、善于不断总结经验。
四、新闻线索
概念: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
获取新闻线索的几个方面:
1、党和方针、政策及党政要人讲话。直接线索、间接线索;主题线索和题材线索
2、来自会议信息、简报。
3、编辑部提示。
4、其它媒体的消息。
5、朋友网络。
五、采访设计的实施
预先安排和策划
重要性:明确任务,抓住重点;计划性,提高效率;掌握背景材料,心中有数。
内容:
1、明确报道思考;
2、落实新闻线索,确定采访对象;
3、收集并分析与采访对象有关的背景资料;
4、制定采访计划
第四章 访问
一、访问对象
1、以见报与否分:不见报对象并不是不重要
2、以时间来区分:临时性访问对象、经常性访问对象(通讯员)
3、获取新闻角度分:事实访问对象、意见访问对象
选择访问对象的标准:可靠性、代表性、权威性
二、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有利无害——肯定表扬; 有利有害——批评教育;
有害无利——揭露批评; 无害无利——中性态度。
对有害有利对象中首先提出批评的采访对象要做到:
1、保证每一个细节事实准确无误;
2、牢记人民内部矛盾;
3、不要孤军奋战;
4、倾听批评对象的申诉;
5、不一味批评,促进转化。
三、谈话艺术
1、迅速接近,顺利开头。找共同点、接近点。
2、迅速转入正题:要求明确、交底清楚。A交待采访目的;B交待记者的“底”C亮出自己的观点
3、提问
问题性质分:基本问题、关键问题、困难问题
提问方式分:正面提问、侧面提问、反问或激问、设问、追问
按回答要求分:开放性提问、闭合性提问
4、提问、倾听、观察、引导相结合5、谈话的气氛与节奏
第五章 观察
一、观察在采访中的作用
1、观察可以直接获得第一手材料,保证新闻真实可靠,取信于人,发挥记者作为历史见证人的作用;
2、观察所得材料可以独立构成新闻;
3、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有助于提炼主题和深化主题;
4、有助于获得具有典型意义的、富有表现力的细节;
5、有助于记者体验采访对象的思想感情,有助于与采访对象的感情交流,使采访深入、顺畅;
6、有助于构思、写作;
7、有助于核实材料
二、主题观察、一般观察
主题观察:按照一定目的与要求而进行的观察;
一般观察:日常观察
三、冷静旁观与亲身体验
新闻采访与写作选择题
悬赏分:30助理 二级
最佳答案
记者约请一些人就同一主题而开的座谈会,属于(D.招待会访问)12.一场大型活动,有许多内容可以报道,许多人物需要去采访,而现场记者只有一人,这种情况宜采用(A.交叉采访)提炼主题,认识事实,需要从(D.事实入手)述评性消息写作是(A.以评为主)18.人物消息写作(D.相对人物通讯它更注重时效)19.“观念+例子”的新闻写作是记者(B.先入为主)20.消息写作“三重复”毛病是指同一内容重复于(D.标题、导语、主体)21.在叙事表意上,消息主体与导语的关系是(C.补充、引申关系)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2005学年第一学期新闻类新闻传播专业 《新闻采访与写作》(1)试卷(B卷)
题号
得分
积分
一 二 三 四 五 总计
评卷人
一、填空题(10分,每空格1分)
新闻采访的特点体现为、时间的限制性、、需要的广泛性、、活动的艰辛性。
2、提炼新闻主题通常依据两个因素:第一
;第二。
一。
4、真实性,即是指
。思想性,即
3、不准搞有偿新闻是
的基本内容之指。
5、受报道思想制约并服务于。
6、采访的第一阶段也即
。积分
二、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在各种采访形式中,被认为收效明显的是()
A、个别访问
B、开座谈会
C、参加新闻发布会
D、现场观察
2、记者获取新闻线索最主要的渠道也是永不枯竭的源泉,应是()A、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
B、各种会议与简报 C、与受众和亲友的接触
D、其它新闻媒介的报道
3、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结晶是()
A、新闻报道
B、新闻敏感
C、新闻事实
D、新闻素材
4、经济报道的三难问题是()
A、记者难访、编辑难写,读者难读
B、记者难写、编辑难改,读者难读评卷人
C、记者难问、编辑难编,读者难读
D、记者难写、编辑难编,读者难看
5、比较人物通讯,专访的特点是()
A、针对性、代表性、时代性
B、针对性、代表性、适合性
C、针对性、代表性、形象性
D、形象性、时代性、适合性
积分 评卷人
三、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采访计划、新闻线索
政治新闻
反面激
积分 评卷人
四、简答题(20,每题5分)
积分
五、论述题(20分)
经济报道要做到雅俗共赏,记者在采访写作中应当把握哪些具体的环节?请联系实 评卷人
1、社会新闻有哪些采访要求?
2、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3、简述改革会议新闻有何现实意义?
4、怎样认识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际,谈谈你的看法。
积分
六、实践题(20分)
根据平时的采访活动写一则采访笔记。
天津师范大学(高职)新闻专业升本科入学考试
《新闻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总要求
《新闻学概论》是新闻传播学专业专、本科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高职)新闻专业 评卷人
专升本学生考试课程。
《新闻学概论》课程的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充分体现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强调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考试内容包括新闻理论、新闻业务(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中国新闻事业史三部分。考试内容深度与新闻传播学专科生相应的知识面相一致。
《新闻学概论》课程的考试总要求是: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现象;应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新闻传播行为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学的一般概念、主要理论观点和行为原则。
了解和掌握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的基本概念,掌握新闻采访行为的基本原则,了解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学会消息的一般写作方法,了解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程序,掌握标题制作和版面设计的基本要领,掌握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方法。
了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的基本发展脉络,了解有代表性人物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活动,了解主要报刊的历史沿革和突出特点,了解新闻传播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观点,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成就与经验。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新闻理论考核知识点
新闻
了解新闻的起源 了解新闻的定义及其特点 理解新闻的基本特征 理解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了解新闻价值、定义和构成要素 掌握新闻政策的定义、作用和基本内容 新闻事业
了解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理解新闻事业的性质和社会功能
了解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简史和基本特征 理解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简史和基本特征 新闻工作的政治规范
了解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和形成过程 理解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要求 掌握如何正确发挥新闻工作的指导作用
了解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基本含义 新闻工作的业务规范 了解新闻失实的原因以及表现 掌握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掌握如何防止新闻失实
理解如何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统一 了解一般的受众的心理 了解新闻工作者的修养要求
第二部分
新闻业务考核知识点
新闻采访基本理论与应用
了解新闻采访的性质 理解新闻采访的特点 掌握采访与写作的辩证关系
理解新闻采访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了解新闻敏感的含义以及作用 了解新闻线索的含义
理解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了解基本的采访活动方式] 掌握访问的特点以及实现成功访问的条件
10、掌握观察的类型、作用与方法 新闻写作基本理论与应用 了解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了解新闻六要素的含义 理解对新闻主题的要求 了解消息的分类 掌握导语的类型
掌握消息的结构和“倒金字塔式” 了解通讯的类别
掌握通讯的结构 新闻编辑基本理论与应用 了解编辑的含义以及工作性质 了解组稿、选稿与改稿的意义以及方法 掌握新闻标题的结构与分类 理解新闻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 掌握版面设计的语言符号和基本步骤 了解副刊、专栏、专刊的含义 理解广播新闻节目编辑的特殊要求 理解电视新闻节目编辑的基本要求 新闻评论基本理论与应用 理解新闻评论的地位与特点 掌握新闻评论的理论要求和方法 了解评论三要素的含义 了解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和结构 了解新闻评论的体裁 掌握短评的写作方法
理解广播评论的个性以及特殊形式 理解电视评论的特点与形式
第三部分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核知识点
古代报纸
了解邸报、小报与京报的基本知识
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事业 了解有代表性的中文近代报刊
2.了解外文报刊在华出版的概况
第三章 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
了解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掌握洪仁轩的新闻思想 了解王韬与《循环日报》 了解维新派的主要新闻宣传活动 了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在海外办报活动 掌握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第四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 了解孙中山与《中国日报》 了解《苏报》与“苏报案”
了解《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 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了解民国时期的知名记者及新闻活动
第五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了解《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了解第一批工人报道的创办 了解瞿秋白的新闻实践活动
第六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了解《向导》等共产党机关报道的创办 了解早期的通讯社与广播电台的发展
第七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了解“九一”记者节的由来 了解革命根据地中的新闻事业 了解《申报》改革与史量才被暗杀 了解《大公报》的发展历史 了解戈公振与《中国报学史》 了解邹韬奋与《生活》周刊 了解斯诺与《西行漫记》
了解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第八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了解《新华日报》对敌斗争的革命传统 掌握延安《解放日报》整风与新闻改革
第九章 解放战争时期新闻事业 了解《新华日报》与大公报的论战 了解反“客里空”运动
理解毛泽东、刘少奇对新闻工作的谈话
第四篇:新闻编辑技巧
新闻编辑技巧编辑部:苏宇
新闻需要编辑的必要性
采集来的新闻,需要经过再编辑、修改,这样发布到自己网站才能更好的被搜索引擎收录(搜索引擎对于频繁直接转载的文章,收录不很友好,甚至不予收录)搜索引擎对于网络上的原创性文章非常友好,能够及时的收录。为此我们可以利用“伪原创”的方法将转载的文章在加工,形成一篇“新”的文章。搜索引擎对于识别文章是否转载,有一套计算程序:程序会把文章划分成几个部分,如果两篇文章中有几个部分(比如三分之二)内容是完全重复相同的,则被认为是转载,再根据判断文章的发表时间和最后修改时间,最后决定收录哪一篇,舍弃哪一篇。搜索引擎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减少收录重复的内容,所以会舍弃收录重复转载的文章。何为伪原创
就是把一篇文章进行再加工编辑,使其让搜索引擎认为是一篇原创文章,从而提高网站权重,加大收录效果。
编辑新闻 基本技巧
修改标题是关键1.数字替换法
如“教你六步建立虚拟化主机热备份”,可以修改为“虚拟化主机热备份四部曲
再如“三种让你PR提升的方法”,亦可改为“五招让你快速提升PR的方法”然后从别的地方转加两条别的方法进来。
2.词语替换法
如“分析2010年虚拟主机市场发展局面” 可修改为“解读虎年虚拟主机发展趋势”使用同义词替
换,意思基本没变,可是却完全看不到原标题的影子。
3.文字排序法:就是打乱文字排序如“中文域名价值体现的8个优点”可以修改为:“中文域名八大优点诠释其价值”。
4.润色法:适当变换词语和描述修饰
如“《十月***市场可以期待》”可以修改为“《“金九”已过,“银十”依然值得期待》“。
也就是说对文章标题稍作加工,即可改其面貌,焕然一新。还可以加上一些疑问,反问 对仗对比比喻拟人等修饰手法。但要注意标题内容要忠于原版。做到“换汤不换药,换色不换味”文章内容编辑技巧
“文章整体”编辑要领首段更改法——首段自我创造法:自己来写首段,就像引言的作用一样,如果你有精力,就看完全文做个总结,放在首页,如果觉得没时间看,那么也很简单:自己编,最好带上目标关键词。结尾更改法——尾部自编一段,对整篇文章做个总结。段落调整法—— 对段落适当重整划分,比如“大段拆分,小段合并”,主题合并法——两篇相似,内容有重复也有差异,选择差异,剔除重复,合二为一。
“文章内容”编辑
对于文章的内容,主要是细微到文章的主旨和目的。也就的里面的广告信息和相关企业以及相关产品的描述。
转载来的文章,很多都是其他企业的软文新闻,里面难免含有他们的广告信息和产品描述。对此类信息,我们要认真发现,必须修改。可以删除原信息,也可以换成我们自己的相关信息。
修改信息的时候,要尽量出现目标关键词,增加关键词词频和曝光率,也便于发表的时候添加内链。技巧性伪原创——以转载来的文章为结构框架,删除里面的广告信息和低质量文字内容,增加自己原创性见解和内容,增加目标关键词和相关产品信息,成为一篇“全新”文章。
伪原创的成品分级
1.初级(三流品),仅修改标题,处理错别字;
2.中级(二流品),修改文章标题,对内容段落或文字进行重排,或同义词替换;
3.高级(一流品),对文章标题进行修改,对段落或文字进行重排,加入其它稿件的信息,丰富稿件内容;
4.终极,在高级的基础上加入本站的相关文稿信息,或者再配以图片等。
第五篇:新闻摄影技巧
如何给领导和嘉宾摄影
一、给领导摄影基本原则
要带单反相机,显示出尊重对方领导; 拍摄时要落落大方;
胆子要大,学会调动气氛,在适当的时候邀约双方领导合影; 多拍几张照片,选取一张最优的。
二、会议拍摄
熟悉会议的整个流程,在每个环节之前做好拍摄准备。把整个会议过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片段拍下来。
如:会议开幕式、领导讲话、会议中心议题、典范代表讲话、颁奖仪式、闭幕仪式等。
1、全景照的拍摄
注意画面充实,使照片隆重生动有立体感。做到三位一体:会议横标、主席台领导、参会人员。调换一下角度以便避开会场过道。
2、拍摄领导和贵宾发言
尽可能靠前接近主要领导,选择好时机进行连拍; 拍摄角度为45度,用特写镜头,也可以拍摄讲话时全景; 特别注意主席台的背景画面,切勿使领导的头部与背景的一些不和谐的画面重叠;
注意避免出现构图错误。
3、拍摄听众
拍摄他们专注的神情或做笔记的动作;
听众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打盹或是交头接耳的画面不可以拍摄,否则将会成为会议拍摄的败笔。
4、拍摄颁奖、领奖等动态照片 一定要用闪光灯,否则容易使画面虚掉; 注意闪光灯的角度;
抓拍会议休场时的讨论画面和会议开始、结束时的握手画面。
三、餐桌拍摄
选取领导祝酒举杯、交谈时进行拍摄; 不要拍摄领导的吃相;
用餐时不要拍太多张,避免让领导用餐感觉不惬意。
四、视察拍摄
双方领导走动视察时,在领导前方一定距离进行拍摄; 要尽量调动自己的位置拍摄到双方领导的正脸为准; 选取双方领导神态举止都比较合适的时机拍摄。
会议中给领导和嘉宾拍照片注意事项
1、最好不用闪光灯,如果一定要用,请记得带套,别误会,遮光套,这样,光线就不会直接打在领导的眼睛上。
2、注意会议背景板、演讲嘉宾的一致性,不然照片所提供的信息太少,别人不知道是哪里照的。
3、大型会场,一定要用中长焦镜头,我一般是用55~250mm佳能单反镜头,一般400人会场,完全可以。否则,每次领导讲话,你都要跑到最前面,恨不得趴到他脸上去照相,这是最愚蠢的,一是自己累,二是影响别人听讲。
4、拍照时,不要穿鲜艳的衣服,你不是会议的主角,你只是来拍照的。
5、给领导拍特写时,往往会议标题不能全部囊括进去,没有办法,特写的主角是领导,只要被背景拍进局部就可以了。
6、记得开会前进入会场,拿起相机调试一下,光线、角度、焦距,找到你拍照的最合适的位置,用闪光和现场光分别拍几张,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不用闪光效果依然很好,那就不用。
7、如果是正式场合,如大领导来单位视察,本单位领导去下级单位视察,平级单位之间的交流,不要用你的手机和数码卡片机跑到领导面前拍,一定要单反,相机尽量大,镜头尽量粗尽量长。
8、有的领导很喜欢上去低头念稿子,中间不抬头,这种情况最让人懊恼,所以,不是每个领导你都熟悉,所以,遇见陌生的领导上台演讲,一定要在其走向讲台的时候提高意识,在其做准备还没有开始低头念稿子的时候抓拍几张,否则,你一点机会都没有。
9、现在用得都是数码相机,所以闲暇时一定要检查一下相机里有没有失败的照片,有的话,及时删除,否会耽误后期的图片处理效率,关键是这种照片万一流传出去,领导会恨死你的。
10、如果领导肥胖,满月脸,那就侧面45度拍摄,面部的赘肉就不会那么多。
11、如果领导瘦,刀削脸,那就正面拍摄,如果还是侧面拍摄,那就显得下巴更尖了。
12、如果领导个子矮,甚至站在台上演讲你在下面只能看到演讲台上一堆鲜花,连他头顶都看不到,这种时候,甚至可以牺牲背景板、牺牲其他现场元素,跑到舞台侧面,一定要蹲下来,镜头水平高度一定要低于领导的眼神水平高度,这样拍出的效果才显得其高大威猛。
13、如果领导秃头,记得闪光灯不要打,一旦灯光在其秃头上闪烁反光,这张照片便成了你丑化领导的证据。
14、如果领导一边脸上有痦子,最好避开这个,找到一个理想的角度进行拍摄;如果领导脸上痦子实在很多,两边都有,那就放心拍摄吧,拍完以后请示你的上级领导,请教照片处理意见。
15、拍摄领导讲话的照片,要注重的是眼神、表情、嘴型、手势的四位一体,只有这几个元素最和谐地表现在领导的脸上,照片才好看,领导的形象才好,所以领导讲话时的特写一般要三连拍,拍完找出效果最好的几张,其他不理想的就立即删除,别耽误后面的拍摄。
16、一个会议的几个代表性的镜头,一定要留下来:主持人致辞、领导致辞、领导鼓掌、领导给别人颁奖、领导之间的交流、领导与下级之间的交流、闭幕式、签到台、大合影等。所以,一定要在事前清楚会议的主题、议程等问题,这样的话,你对抓拍什么照片心里就有数了。
17、注意领导背后的物体,在照片中,领导的头部背后不要有锐器、不要有线条、不要有不祥之物。如果你的领导在单位有政敌或他不喜欢的人,尽可能不要把他们拍到一起,不要出现在同一张照片中,实在不能避免,那就算了。
18、新闻记者的拍摄需求和单位工作人员摄影需求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中国,两者差别不是太大,我们在一场会议、活动的摄影中要拍摄哪些照片,要看报道的要求,不管是内刊还是新闻单位,摄影人员事先都要和编辑人员沟通好。比如领导参加某喜庆活动,那就把他快乐的瞬间拍摄下来;领导参加吊唁活动,要拍摄其悲伤的一面;领导去事故现场,要拍摄出其敢于担当的气势和指挥若定的表情。
19、如果你陪领导去上级开会,你拍摄你的领导时候,一定要拍摄其专注听讲的表情,不要拍其小动作,如果:挖耳朵、挖鼻屎、目光迷茫、打哈欠、揉眼睛等;如果你的领导在上面做报告,你需要拍摄听会的嘉宾,那么要拍摄这几个镜头:听会的在做笔记、在凝视领导、在鼓掌、在提问。
20、如果你的领导在和另外一个领导交谈,他们级别一样的时候,那么,你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拍摄他们的正面,否则,宁愿不要拍。如果级别不一样,一定是拍高级别领导的正面,其他的最好是侧面,但不能使背影。
21、每个人的吃相都不怎么好看,尤其是中国菜,看着都很诱人,何况还是吃呢,所以不能拍摄领导的吃相。在领导就餐时,一般只拍摄领导祝酒时候的形象。
22、对了,如果领导是近视眼,而且是高度近视,一定是带眼镜的,闪光灯千万不能直接打在其镜片上,因为直接打在镜片上易导致反光,看不到领导的眼神,无疑是不败笔。
23、如果会场的光线太暗,用闪光拍领导容易出现红眼,虽然能后期修改,但是能避免的时候最好避免。
24、最后切记,给领导拍照就是给你拍领导马屁的机会,要正面理解拍马屁的意义,心里要阳光点。拍得好,那是因为领导长得帅,长得又气质,拍得不好,那一定是你的技术不好
资深摄影记者手把手教你拍摄领导人照片
近来,我对给领导同志拍照作了一些总结与思考,撰写了这篇《拍摄领导同志需把握的十个“度”》,就教于各位同行。
拍摄党和政府举办的重大活动,尤其是领导同志参加的活动,是时政新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与内容。
从2007年开始,根据省委的要求、浙报集团领导的指派,我承担了省委主要领导日常活动、中央领导同志来浙考察及重要会议的拍摄任务。
白驹过隙,一晃八年过去。我先后拍摄了许多中央领导同志的影像,参与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省党代会、人代会,在杭举行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第二十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年会及第一、二届世界浙商大会等重要会议的摄影 报道工作,在媒体上刊发新闻图片500多幅。
八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领导同志最具新闻性而又最佳的形象,通过镜头呈现出来。我觉得需要把握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度”:
一、检索“百度”。意思是,在拍摄前,要检索以往资料,做好功课,具有前瞻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当接到任务,我会研究活动方案和行程,熟悉掌握每个考察点的背景情况,(如果对考察点比较陌生,不妨可上“百度”查查,对其有个基本情况掌握),预判哪些地方可能首长会与群众有更多互动交流,在头脑中形成拍摄预案,明确重点,拎出亮点,并在拍摄中把握好轻重缓急,做到沉着有数、稳中求好。
二、站在高度。拍摄领导同志的照片,不是记流水账,不能停留和满足于有闻必拍层面上,在领会意图、明确主题、把握全局等方面,时政摄影记者比普通摄影记者的悟性要高出一筹,要关注每次报道任务中的新闻点,牢固树立新闻为王的意识。一是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要把握中央及省委当前的工作重点和兴奋点,善于在思考与观察中激发自己的新闻敏感;二是对所拍摄的题材,要弘扬主旋律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三是要深入基层、贴近生活,善于在人民群众中提炼主 题,领导同志每次下基层工作,都有明确的任务与意图,这就需要我们以最准确的镜头语言和最直观反映手法,抓拍出符合工作任务的出彩瞬间。
三、瞄准气度。一般人眼中,领导特别是中央领导同志应当是一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模样。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他们也是普通人。心无百姓莫为“官”。当领导同志来到群众中 间时,显得很有亲和力。我们要尽量拍出领导同志平易近人、亲民务实的神韵,既要展现领导同志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又要展现出领导同志气度不凡的形象。
四、立足深度。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此句古话反映出细节的重要性。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抓住细节,便拥有成功的钥匙。善抓细节,力求生动,是我每次在活动现场聚焦时追求的目标。摄影报道主要是以照片画面来呈现新闻的一种传播形式,以影像说话、以传情见长。拍摄领导同志考察时,同样要时刻关注变化中的细节,以较强的新闻意识拍摄考察的进程。
一般情况下,走马观花式的考察很难出细节。只有当领导同志来到群众中、与群众交流时,神情才最自然、最生动,也就最能体现其精神风貌。还有,互动才能生动,在互动中抓细节、抓情感,也能取得出彩的效果。
拍摄领导同志的新闻图片成功与否的标志,是是否有足够的新闻信息量,故每一个眼神、表情、手势、动作„„无不传递着人物或喜
或怒或哀或乐的情感,受众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获知相关信息,从而感知整个时政新闻。
五、选准角度。精确定位,锁定拍摄的主要对象,并尽量考虑到陪同人员,必须选准角度,这是检验拍摄者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变能力来自于对人物与事件的观察力,并瞬间将这种观察力转化为拍摄角度。这就要让手中相机随心而动,通过镜头的移动,处理好画面中的主角与配角的关系。领导同志的站位最好是在中间,或在三分之二 的位置上。千万不能将画面中的主角放在边上,即使形象再生动,也是很难通过的。同样在会见、颁奖时,既要突出主要人物,又能考虑到一起颁奖的领导,尽可能 地做到突出与兼顾。
六、把握适度。适度拍摄,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当领导人低头念稿、脱眼镜、喝茶、题词不完整、手插在口袋、走下台阶、或仰望及主席台前排人不完整时,不要按快门。而当领 导同志讲话脱稿发挥,讲到兴奋时,可以来个连拍„„千万不要在场内转来转去,不停地拍来拍去,这不仅影响领导人讲话的效果和会场秩序,还会引起警卫人员的 不满。
七、确保精度。拍摄领导同志作报告的特写画面时,尽可能要取正面或四分之三的脸面,考虑到背景和前景,画面元素要尽可能完整。讲话时,有手势最好,画面就比较生动。要注 意其体形、口形、眼形、手形、脚形的自然、生动。在报告刚开始的前三分钟和快要结束时,领导同志的精神状态往往比较饱满,这是最佳拍摄的时段。
八、用光色度。领导同志在室内接见贵宾握手时,一般要用闪光灯。但用好闪光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据我的经验,用手动档(M档)比较好,光圈一般放在5.6左右,速度控制在1/250秒;感光度(iso)可适当高一点(我喜欢打在2500上);闪光灯格式放在ttlbl上。拍出来的照片光线匀称,人物的脸部饱满,背景明亮。但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尽量别用闪光灯。否则,会影响领导同志的视线和视力。这就需要在室内拍摄时,及时调整好白平衡,尽可能做到光线自然、色彩逼真。可将相机的白平衡调到pre位置,镜头对准白纸按下快门即可。
九、端正态度。拍摄领导的照片会有很多限制。在拍摄中央领导同志考察时,警卫级别会很高。摄影记者与警卫人员虽然任务都是为领导服务,但具体来说,还是有很大差别。警卫 人员要保证首长的安全,最好大家都保持远距离,而摄影记者为抓到好画面,却喜欢贴近跟随。这时也要体谅警卫人员的苦衷,尽量配合他们的指挥。
十、把握尺度。在拍好、选好照片的同时,还要审好照片,这是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领导同志的考察、调研的照片与日常的新闻照片有所不同。更强调的是要“安全”,有关领导审 照片时,主要看首长的站位与表情,也会顾及到陪同首长的站位与表情。同时,要遵守政治纪律,不能在网上乱发、乱晒,也不要随便送给照片中其他相关人员,以 免造成领导照片的不当外流。
总之,与拍摄一般新闻照片相比,拍摄领导同志的活动照片,既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又有无处不在的限制,需要摄影记者对各种“度”的把握和拿捏,才能满怀信心地完成任务。
八、用光色度。领导同志在室内接见贵宾握手时,一般要用闪光灯。但用好闪光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据我的经验,用手动档(M档)比较好,光圈一般放在5.6左右,速度控制在1/250秒;感光度(iso)可适当高一点(我喜欢打在2500上);闪光灯格式放在ttlbl上。拍出来的照片光线匀称,人物的脸部饱满,背景明亮。但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尽量别用闪光灯。否则,会影响领导同志的视线和视力。这就需要在室内拍摄时,及时调整好白平衡,尽可能做到光线自然、色彩逼真。可将相机的白平衡调到pre位置,镜头对准白纸按下快门即可。
九、端正态度。拍摄领导的照片会有很多限制。在拍摄中央领导同志考察时,警卫级别会很高。摄影记者与警卫人员虽然任务都是为领导服务,但具体来说,还是有很大差别。警卫 人员要保证首长的安全,最好大家都保持远距离,而摄影记者为抓到好画面,却喜欢贴近跟随。这时也要体谅警卫人员的苦衷,尽量配合他们的指挥。
十、把握尺度。在拍好、选好照片的同时,还要审好照片,这是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领导同志的考察、调研的照片与日常的新闻照片有所不同。更强调的是要“安全”,有关领导审 照片时,主要看首长的站位与表情,也会顾及到陪同首长的站位与表情。同时,要遵守政治纪律,不能在网上乱发、乱晒,也不要随便送给照片中其他相关人员,以 免造成领导照片的不当外流。
总之,与拍摄一般新闻照片相比,拍摄领导同志的活动照片,既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又有无处不在的限制,需要摄影记者对各种“度”的把握和拿捏,才能满怀信心地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