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情性新闻研究》 一稿(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5 03:1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煽情性新闻研究》 一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煽情性新闻研究》 一稿》。

第一篇:《煽情性新闻研究》 一稿

本科生毕业论文

煽情性新闻研究

学号:_2013942072 _ 姓名:_毕莹

________

_ 年级:2013级

________

_ 院系名称:人文传媒学院新闻传媒系 _ 专业班级:13广播电视编导四班

____

指导教师:朱红岩__________

___ 完成日期:________________

_

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设计)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

目录

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错误!未定义书签。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煽情性新闻相关概念定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煽情新闻具体定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煽情新闻的表现形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煽情新闻的基本类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煽情性新闻兴起原因及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煽情性新闻兴起原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煽情性新闻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如何更好地运用煽情性新闻..........................................................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煽情性新闻给我们的启示...........................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给予更好地运用煽情性新闻的措施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结束语.......................................................................................................错误!未定义书签。引文注释...................................................................................................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后记..........................................................................................................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煽情性新闻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美国,煽情性新闻主要是基于报业竞争的存在而出现的。煽情性新闻主要通过对一些暴力、犯罪、性、丑闻等一系列社会消极方面内容的大加渲染而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目前很多的煽情性新闻都能够做到从民生新闻、受众接受程度的角度去去报道。但是煽情新闻的过度使用与过度使用后会变成假新闻的事实也是存在的。因此很多时候这一问题是需要我们进行更为深层的探究的,要注重到新闻的真实性,将欣慰赋予一种精神。

本文首先从煽情性新闻相关概念定义和具体的的探究展开对煽情性新闻的解读,在对煽情性新闻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了煽情性新闻兴起原因及其影响。在对这些有了更为明确的认知的条件下,最后对如何更好地运用煽情性新闻来提升新闻传播的成效和实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探究对于目前煽情性新闻重点问题的解决,以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煽情新闻报道中的价值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在本次研究中通过解新闻受众需求的分析,可以充分的透视和认识到现今社会新闻传播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不良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都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总结和归纳,而作为煽情新闻而存在将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对社会产生会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除过度使用煽情新闻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煽情性新闻;表现形式;兴起原因;影响;措施建议

Abstract The sensational news can be traced back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American newspaper Pulitzer and Hearst newspaper competition, it is mainly to violence, crime, sex, celebrity scandal, gossip, divorce, and some social dark side Rendering and winning attention.This article is selected from the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the audience acceptance, sensational news overuse and excessive use will become false news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truth of the news how to be given a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the background in different times which performed.Focusing on the value of “sensational news related concepts”, “ the reasons and Influences of the cause of apologment ”, “how to make better use of sensational news” and other key issues to further study and explore the value of sensational news reports.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ws now some of the problems and phenomena, as a sensational news in the use of reports on the social impact and excessive use of sensational news brought about by the negative impact, and ultimately to the corresponding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Sensational news first appeared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in the United States, sensational news is mainly based on the existence of newspaper competition.Sensational news mainly through a number of violence, crime, sex, scandal and a series of negative aspects of the social value of the large rendering of the public has been widespread concern.In our country, a lot of sensational news can be do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audience acceptance to report.However, the fact that the excessive use of sensational news and the overuse of news will become false news is also true.So many times this problem is that we need to conduct a more in-depth study, to focus on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news, will be pleased to give a spirit.This paper first from the definition of sensational news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 research of sensational news to expand the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 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some of the sensational news on the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rise and influence of sensational news.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opinion on how to make better use of sensational new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news communication.Such an inquiry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solution of the current sensational news, as well as to further study and explore the value of sensational news reports.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solution of news audience demand in this study, can be fully aware of the perspective and some common problems and bad phenomenon in today's society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news, these problems and phenomena can be further summarized as sensational journalism and deposit in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rrangement, and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society and the society will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mpact caused by the excessive use of sensational news.Keywords: sensational news;manifestations;causes of rise;influence;measure recommendations

前言

煽情性新闻因为对社会阴暗面的大加渲染而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对于“煽情新闻”而言因为其过多的关注到的是新闻要素中的“趣味性”,换而言之就是新闻越具有轰动性的效应则越好。在当下的社会大背景下,这样的新闻是越能满足人们所谓的“猎奇”心理或者说是低级趣味越好。从短时的效应来看这类新闻“短暂的”满足了一部分受众的需求和需要,但是如果放任所谓的这些需求的发展,它将会出现一种过于泛滥的现象,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弊大于利的。因为新闻的价值除了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注意新闻重要性、时新性、接近性以及显要性等特点和要素的发挥。鉴于此,本文对煽情性新闻相关问题进行了概述,对煽情性新闻其产生的深层背景也进行了探究。本文首先从煽情性新闻相关概念定义和具体的的探究展开对煽情性新闻的解读,在对煽情性新闻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了煽情性新闻兴起原因及其影响。在对这些有了更为明确的认知的条件下,最后对如何更好地运用煽情性新闻来提升新闻传播的成效和实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探究对于目前煽情性新闻重点问题的解决,以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煽情新闻报道中的价值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这样的研究中也进而论述新闻事业本身应该对整个社会的所产生的一

系列的良性影响的具体改善措施与建议。

一.煽情性新闻相关概念定义

(一)煽情性新闻具体定义

煽情性新闻主要是受到煽情主义的影响,在新闻领域中就是以一种突出感情和情绪的描绘、报道手法来报道新闻,其最早起源于美国,开始主要以揭露丑闻细节、渲染色情言行等手段来达到披露新闻信息的目的。在我国也习惯将煽情性新闻用在一些名人轶事、奇闻趣事、暴力事件的暴动中,并且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去发掘娱乐元素。这类新闻一般其标题是夸张渲染的,而文字通俗却又是刺激的,以趣味性来提升所谓的吸引力,从强化事件本身的戏剧性出发以及

来让受众来感官的刺激。美国的Bill Kovach 和Tom Rosenstiel 在Warp Speed提出了提出这样的一个论断即这个时代的新闻开始从“探求真实”转化成了“妄下断言”的境地。他们认为,在现在的新闻文化和媒体文化中中,很多的新闻人和新闻报道者都有一种“一鸣惊人”的心态,是请给予求生的。新闻媒介本身也让更多有趣的新闻去吸引受众。正如来看,煽情性新闻本还是嫩是一种伴随现代新闻事业发展而出现、发展的新闻思潮。在我国,更被人们嘲讽为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也就是社会的大众经常提到的炒作。

(二)煽情性新闻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相关煽情性新闻文献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煽情性新闻主要存在两种表现形式具体为:(1)第一类是实际的内容上是大众新闻的流行的,在新闻的报道中尽量的减少和压缩严肃的新闻的数量,把各种煽情性的新闻作为新闻的重点来看待。在这样的新闻中,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明星绯闻;、庸俗的社会现象成为了主要的“卖点”。有的时候为了新闻收视率新闻人不惜无中生有、捕风捉影,有的甚至干脆去传播与制造虚假的新闻,将严肃新闻变成娱乐化的内容。(2)另外一种则是注重在表现形式负面,也就是在标题上做做文章。让人们一看到标题就能感受到煽情化的效果,这样的新闻十分的注重新闻的故事性,走的是新闻故事化和戏剧化的道路,将一些感情因素和主管体验的细节极力的渲染出来。

为了更好对如今煽情性新闻的表笑形式进行更为深刻的解读和分析,在本次研究中也对煽情性新闻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而基于本次研究的成果可以将煽情性新闻的表现形式,总结如下:

1.软新闻娱乐化,硬新闻软着陆

煽情性新闻是以娱乐化为目的的,娱乐化是这类欣慰的主要生存方式、风格定位。煽情性打发第三方新闻在报道那些得到无关紧要、琐碎的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刺激性得分为违法的犯罪案件、暴力得到事件、花边消息等软性内容多少。选取一些等富有情感感染力和戏剧性的场面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要的新闻背景,戏剧性的细节和感情因素得到了极大的渲染。

2.版面设计、节目编排上的夸张

为了追求所谓的标新利益,在版面设计中煽情性欣慰更是对一些具备娱乐色彩的内容突出有加;比如在一些头版、头条中设置一些浓艳性感的明星图片,将

一些灾祸现状的图片放大。在具体新闻版面的设计中,为了突出新闻的趣味性很多时候也忽视了对颜色、线条、边框等原素有效编排了整理。在煽情性新闻的编排的版面中更喜欢将一些漂亮的颜色罗列成为各种“花花世界”,在一些新闻图片的处理负面,单纯的就是了为了追求视觉反差。

3.表现手法戏剧化

在前面已经提到了在煽情性新闻中,很多时候是片面的追求和强调新闻的故事性和情节性的。煽情性新闻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注意强化新闻事件的戏剧悬念,让新闻走向一种故事化、戏剧化的道路。煽情性的新闻竭力的在强调手法上的创新,在具体的故事的编排总努力的以散文的形式来写新闻。在新闻的标题上片面的追求的是标新立异,很多时候是越耸人听闻则越好。比如一些新闻的标题写成了《妻子当“小姐”丈夫动了刀》的刺激性标题。而新闻节目也开始逐渐的走向这种戏剧化和娱乐性的道路,一些实事新闻发都是以一种“侃新闻”、“戏说新闻”等形式来呈现给观众。

(三)煽情性新闻的基本类型

对于目前的我国而言,煽情性新闻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以下的几种具体类型: 1.炒作新闻

新闻的炒作在我国可以说进行的是如火如荼,在新闻的策划方面,炒作的煽情新闻更加注重的是异化。炒作习惯使用一些只有“黄色新闻”才会使用的煽情手法,通过对新闻事件其故事性、煽情性方面的内容的发掘。在最近年几年以来,在我国对于媒体中呈现的新闻炒作手段用的是越来越多,炒作的新闻越来越多,开始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但是到了后期却引发的是观众的极大反感。一些新闻媒体人在制造煽情性新闻和炒作性的新闻的时候是不惜人力、物力的。一些新闻媒体甚至单纯为了追求利益,利用大量的篇幅去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进行大量的渲染描述。有的媒体甚至为了片面的追求曝光率和博人眼球,甚至不惜制造“假新闻”和根据剧本杜撰新闻。例如一位63岁的高龄考生因为很多媒体过度的报道和炒作其赶考故事甚至到他借读的学校采访,引起当地师生的极大不满,当然也给当事人本身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最后迫使其不得不放弃高考。

2.过度炒作“热点新闻”

在如今各类媒体和新闻的竞争激烈背景下,过多的媒体都开始热衷于报道热

点,一旦有了能够博人眼球的事件则很多媒体都会一拥而上,但是大多数的媒体都很难做到对新闻内容和其实质的深入挖掘,这就使得很多的新闻信息都是雷同的,让受众感觉到极度的厌烦。有的因为没有实力去进行新闻事件的跟踪报道和实地采访,但是却不愿意轻易的放过炒作热点新闻的机会,有的时候为了完成急于报道新闻的任务,往往还会选择一些不可靠的途径比如说小道消息去杜撰新闻。

3.庸俗新闻

所谓的新闻庸俗化主要指的是新闻片面和过分的追求新闻的商业利益的,在自媒体时代和和各类媒体空前繁荣的今天,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不限空间和时间其获取不同的新闻。但是呢很多的媒体真的是难以把握住人们的需求,为了更好的获得人们的青睐降低新闻选择标准的想象则比比皆是。这其中不乏一些暴力、色情和无聊新闻。当然了这些新闻一般会受到有关部门的限制,所以更为冠冕堂皇的煽情性新闻就成为了新闻人们的首选。在实际的操作中,新闻人重点从新闻的题目、内容、写作手法入手,将新闻的内容庸俗华,虽然逃避了有关部门的打击,但是其社会的危害性却是更大的,特别是对于一些青少年而言,其严重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的。

二.煽情性新闻兴起原因及其影响

(一)煽情性新闻兴起原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各类媒体中,煽情性新闻的广泛存在的,其还是被更多人和媒体的追捧。从实际情况来看,煽情性新闻的存在造成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为了制止这些社会的问题的扩大化,对于煽情性新闻产生和存在的原因的了解和认识是不可或缺的。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煽情性新闻的发展背景领域,市场经济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和环境。但是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新闻事业还没有形成和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成熟体制和行业规范。很多的媒体行业,在市场残酷的竞争中,为了更好的获得利益,完全的抛弃了社会责任,采取的是一味地迎合大众的方法,在这样的理念和思想的指引下煽情手法处理的新闻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策划”新闻、假新闻的现象也就越来越普遍。在当下,片面强调和追求经济效益的媒体越来越多,这些媒体为了

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经常采用的手段就是借助“星、腥、性”类的煽情新闻来博人眼球。从新闻的社会责任角度来看,盲目的追逐煽情性新闻和炒作新闻的实际做法背离了新闻的社会功能及新闻人的职业道德。从这点上看,社会大背景下的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这类煽情性新闻的发展。

2.受众的心理需求

从实质上看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有很大不同和很大差别的,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受众是存在一些最为广泛的普遍兴趣的如好奇心理、求异心理等,还有的就是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快感、猎奇等本能。煽情性的新闻也都是从人们这些最为基本的心理需求着手,想法设法的去迎合和满足人们这种最为原始的兴趣。而大多数的受众因为难以抗拒这些煽情新闻所具有的“故事性”、“冲击力”,而将自己的注意力关注于此,虽然类似的做能够吸引受众的关注,但是却严重背离了新闻的本质和新闻的最终目标。因而可以认定,受众的心理需求中对于煽情化、低俗化新闻内容和社会现象的认可是煽情化新闻得以“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

目前来看,受众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消费的文化,这种文化集中凸现的是文化的娱乐功能,以追求新鲜、刺激以及欲望为主要特征。这种文化的形成和市场经济社会有密切的关系,和多数的媒体追利益的最大化有直接关系,更与整个社会忽视文化修养的建设有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需求是多元化的,人们越发的麻木、迟钝,不会努力的用心思考而是片面的和刻意的去需求个人感官的刺激,逐渐就形成了受众的一种享乐和游戏的心理欲望。而煽情性的新闻,也正是为了迎合这些受众的心理需求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3.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的淡化和价值观的异化

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作为新闻的传播者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对信息的选择和传播。同时媒体人从业人员的情感态度也会对新闻的内容和精髓有重要的影响,煽情性新闻的出现就是因为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低下和缺乏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是媒体人的基本要求和素养,这是由新闻媒体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提升公众认知情趣和教化的功能。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很多的新闻媒体也成为了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工具,加上政府对于新闻媒体和媒体人约束不足,使得媒体和媒体人都开始放松了自己对社会责任感负面的要求,这样一来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就越来越淡化,自身的价值观也开始异化。

在媒体人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其价值观被异化的情况下,媒体的商品性被更多人的追捧,煽情性新闻的产生也就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事了。

4.大众传媒市场化使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的行业都开始被带入到了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媒体的商业化发展也越来越甚。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媒市场化成为了大趋势,导致传播者对获利更加重视。为了获利博取人们的“眼球”,媒体在往往忽视和放弃了新闻社会效益而更加的重视新闻的经济效益的。换而言之就是受众愿意看什么,新闻媒体就会给他们呈现什么。媒体从原来的“引导”受众的行为和思想走向“迎合”受众思想和观念的道路。还有一些媒体和媒体人除了刻意、努力的去迎合受众需求以外还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去与一些广告商合作。为广告的企业和商家牟利,因此吸引受众的关注并不是最终目标,通过受众来推广商品获得利益才是的衡量其是否成功的标准。因为煽情的新闻可以有效博得受众的“眼球”因此其也被很多的广告商所青睐,因此新闻的煽情化也就变得无可厚非了。

5.整个世界文化交融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成为了一种趋势,西方开放的思想和理念对于我国新闻传播观念和新闻消费观念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西方国家的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和我国从本质上存在很大不同的,西方的新闻往往乐于报道一些暴力、丑闻、隐私等事件之类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我国传统的新闻却还是一板一眼的,试图通过新闻来传递一些社会正能量的东西。但是在一些西方思想的影戏下,我国的一些新闻传播工作者不能做到去其糟泊取其精华,将西方的某些消极理念带入到了我国的新闻事业中,煽情性的新闻的出现和发展就是基于此的。

6.媒体无奈的选择

新闻媒体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选择煽情性的新闻报道有的时候也是被迫的、无奈的。媒体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政策、机制、人才、资金以及技术作为其后盾予以支撑。但是现实情况下,我国很多的媒体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其技术、人才、管理理念和机制存在着先天缺陷,很多时候为了支撑自己的发展期不得不降低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标准选择难度低、花费小、市场大和经济效益佳的山煽情性新闻报道来在激烈的市场中谋求立足之地。

7.舆论推波助澜

煽情性的新闻的出现和发展和现今的舆论导向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在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风潮,即对煽情性新闻的危害是视而不见的。很多的人都认为,煽情性的东西既然有很多受众感兴趣,那么其存在就是合理的。而且受众因为注意力关注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其对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关注热情减弱,对社会、政府的抱怨就会减少,对于维持社会稳定是有好处的。

(二)煽情性新闻的影响

1.煽情性新闻实质上是低俗之风的表现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最重要的,但是实际的现实情况却是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完全的忽视了社会职责。煽情的新闻越发的被人追捧,低俗的、猎奇的煽情新闻内容就越来越被媒体们当作卖点。目前在新闻媒体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热衷于炒作名人的轶闻、怪事和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对于新闻应该有的严肃性却毫不关心,低俗之风则是比比皆是。

煽情性新闻所带来的低俗之风严重的伤害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情趣出现偏颇的情况下,娱乐、消遣和休闲为主的煽情新闻和低俗内容成为了时尚,逐步的让人们对现实生活中正义和与传统美德有关的事物变得冷漠。

2.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本质的背离

新闻传播其最为基本规律就是追求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可信性。但是在煽情性新闻中,新闻报道成为看娱乐行为,其严重脱离了人们的实际生活。很多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的内容成为新闻快报和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这严重的背离了新闻原有的本质。

3.煽情性新闻是对受众的一种愚弄

在煽情性新闻中,商业化的经济利益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受众被很多人看作了媒体眼里的摇钱树。很多的媒体根本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受众的感受,也根本不会去在意新闻本身对受众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个人内心与客观现实之间很多时候都被新闻媒体信息内容和所谓的媒介真实影响,这些新闻信息实际在无时无刻的限定和修改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煽情性新闻利用其所谓的真实,渗透和影响到了我们的个人意识之中,对我们的社会的主观感受产生了不良的引导,实际上这是一种对受众的愚弄行为。

4.某些煽情性新闻妨碍司法

煽情性的新闻十分热衷于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上,这种所谓披露和揭露很多时候都是不是真实的,但是却对破司法机关的形象和社会大众对有关部门的信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在很多程度上降低了司法部门的权威,实际上也是一种妨碍司法的行为。如《工人日报》就曾用《腐败阴影笼罩法院》的标题来形容现在的司法形势,实际上腐败仅仅只是个别和少数现象,该报道的内容和标题却煽情之至,给人民法院的权威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5.某些煽情性新闻侵害公民的正当权利,如肖像权、隐私权等

很多的煽情性新闻其实从法律的角度来看都是侵犯了侵犯公民的隐私权的,因为很多的煽情新闻是以不为人所知的私生活为卖点的,在被报道者不知情下进行的偷拍和偷录情况是十分普遍的。隐私权作为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其有权拒绝自己的个人的私生活被报道和公开传播。这项权利也是得到了社会的认同的,但很多的煽情性新闻的采写者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冒着违法和违背道德良知的风险无情的践踏着别人权益。

6.抛弃了应负的社会责任,造成媒体公信力下降

煽情性新闻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其存在不但是导向上的一种偏差,更为严重的是其哗众取宠、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的新闻报道方式很多的时候背离了客观事实,最终会被人们所发现。在被发现后,媒体的公信力必然会下降。目前在我国的新闻尤其是在网络新闻的传播中,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其所造成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无中生有的虚构事件和情节最终必然会破坏受众对其的信任,这是对自己信誉的消费,受众迟早会反感。

三.如何更好地运用煽情性新闻

(一)煽情性新闻给我们的启示

1.媒体必须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严格自律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追求经济效益本身无可厚非,但是需要有一个度,需要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自己的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不能被一时利益所中昏头脑。以你媒体和媒体人都应该不断的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做到严格自律,坚持自己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媒体和媒体人要牢固地树立自己的责任意识,自

觉的抑制新闻的煽情化。

2.必须走出“贴近”等于“媚俗”的认识误区

对于大众来说,其需要的是通俗的新闻而不是低俗的新闻,所谓的通俗指的是老百姓看得懂,能和受众贴近。通俗与低俗之间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却有本质的区别,媒体不要低俗和“媚体”,通俗也不等于低俗和媚俗,人情味也和煽情不是一回事,新闻应该经过娱乐的包装而产生“媚俗”的效果。

3.尽快出台《新闻法》,加强他律

立法和法律的约束能够有效的保证该行业的利益和行业社会责任的相互适应。对于新闻领域而言,《新闻法》作为“行规”,其病一种“自律”手段,而是一种“他律”行为。作为新闻传媒,具体的法律需要明确新闻自由的同时应给予一些必要的限制,要有一个底线,这是《新闻法》根本目的所在。《新闻法》要通过法律的手段和一些强制性的措施规定新闻媒体在新闻的传播活动中应该具有哪些权利和承担哪些义务。一般新闻传媒具有的权利应该包括新闻采集中的知情权、采访权、摄影摄像权以及编辑权等;但是也有其一定的义务如新闻采集过程中对于隐私权、住宅安全权、沉默权的保证,对于事实的真实性的保证;当然还可以最基本保证不要传播播淫秽、与国家机密有关的和侵害公民的相关权益(如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等等)。

(二)给予更好地运用煽情性新闻的措施建议

我们探讨煽情性新闻的产生原因、类型以及其影响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效的遏制煽情性新闻的蔓延,将社会情趣的培养引导到更高的层次。结合实际情况,可以作的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寻求生动形象

实际上煽情性新闻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受众对于新闻趣味性的要求,这也是很多新闻媒体都在努力研究的方向。然而,追求趣味性完全可以从别的方向努力,而不是单纯的从内容的杜撰入手。比如我们可以去追求新闻的直观效果,让新闻的视觉感、现场感更强。还可以将信息展立体化的展示出来,从多个层面和多个

角度去审视一些事物,在新闻的报道形态上,可以采用复合型新闻资讯的形式来扩展其所谓的趣味性。

2.建立独特的新闻源

建立独特的新闻源,就是要做好有效的挖掘新闻工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报道同题材的新闻的时候要努力的寻找到欣慰其独特的切入点;其次就是要多下功夫,努力的找到和其他新闻媒体不同的新闻源。最后还要有效的利用其他媒体的新闻,图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融合的形式,来挖掘新闻源。

3.把握趣味与庸俗之间的度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的着眼点开始从社会教化的意义转向到了社会信息的价值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鉴别好什么是低俗和什么是庸俗,不要单纯的为了追求趣味性而另新闻变得媚俗。新闻媒体应该更多报道一些思想健康、贴近生活和有内涵的新闻内容。在讲述和评价百姓的故事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摒弃一些传统的报道形式,而另新闻的报道轻松、平实一点,但是并不能为趣味性和不注意语言出现一种夸夸奇谈的感觉。

总的来说,在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中如果新闻媒体和媒体人仅仅只是注重对受众浅层次的需求的满足和迎合,那么很容易就会走向新闻报道和传播的煽情、媚俗趋势中。因此对于新闻媒体和媒体人而言,需要充分的重视对社会责任和社会意识的积极引导,提升社会文化的品味。需要认识到在新闻媒体领域,任何时候,都需要有自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结束语

煽情的性质的新闻单纯的就是为了吸引人的注意和博取人们的眼球,在社会人们内心活动不断变化的进程中,煽情性新闻开始越来越多,出现了新闻煽情化的生机勃勃景象。本文就主要三大部分进行探讨研究即第一部分为煽情性新闻相关概念定义;第二部分为煽情性新闻兴起原因及其影响,现在的受众所能接受偏人性化的报道,但是在一些真实的新闻报道中加入煽情的成分是否会夸大事实本身;第三部分为如何更好地运用煽情性新闻并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一系列改善措施建议,从而有助于维护新闻媒体良好形象并推动整体社会积极向前发展进步。这样的探究对于目前煽情性新闻重点问题的解决,以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煽情新闻报道中的价值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研究仅仅只是在一个初级阶段,对于很多问题如煽情性新闻兴起原因及其影响、何更好地运用煽情性新闻以及维护新闻媒体良好形象并推动整体社会积极向前发展进步方面的研究深度是严重不足的,希望通过以后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对此进行扩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

[1]陈绚:重视新闻职业道德体系的建构[J],国际新闻界,2003(6).[2]陈绚:新闻道德与法规:对媒介行为规范的思考[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3][美]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著: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3).[5]王卫:浅谈大众文化的科学传播[J],新闻知识,2002(8).[6]李良荣:当代新闻事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后记

本篇论文得以最终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这四年来黑河学院的所有老师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正是他们无私的的奉献才有了我今天的成绩。其次,要感谢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是他一次次地修改指正,才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继续修改完善之处。最后,要感谢同班同学和身边各位好友,当我困惑不解之时他们总能帮我寻找到思路,及时指出问题的所在,这常令我茅塞顿开。

随着本科毕业论文最终撰写完成,自己四年大学生活也已经进入尾声。大学四年宝贵时光让我收获很多,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谢谢老师、同学、朋友给予了我许多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最后,再次感谢学习与生活中那些帮助过我的所有人们!谢谢你们!今后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为我是一名黑河学院的毕业学生而骄傲自豪!

第二篇:广州大学校园步行环境适宜性影响因素研究一稿(修改意见)

题目

摘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校园人车矛盾加剧

1.1.2 校园步行系统设计不受重视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大学校园步行适宜性环境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步行 2.1.2 步行系统 2.1.3步行适宜性 2.2 相关理论综述

2.2.1 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理论 2.2.2 新城市主义

2.3 校园步行需求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3.1步行需求 2.3.2 环境影响因素

3.广州大学校园步行现状调研

3.1 校园概况 3.2 调研方法 3.3 调研结果分析 3.3.1基本情况

3.3.2 性别对步行喜好的影响

3.3.3 步行喜好和步行环境满意度相关性 3.3.4 主成分分析法

4.校园步行系统设计策略

4.1设计原则 4.1.1安全性原则 4.1.2 舒适性原则 4.1.3适度分流原则 4.2 优化功能分区 4.3 道路景观绿化 4.4 融入人文景观 5 结论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校园人车矛盾加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截止2014年,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2亿辆,且还在快速增长中。另外,高校的扩招,在学生人数剧增的同时,大学校园内的汽车数量也急剧上升,对校园环境,行人安全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校园步行适应性研究有利于保障行人权利。

1.1.2 校园步行系统设计不受重视

由于高校扩招,使得近年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新建了许多新校区。但是在对校园交通规划时,往往以机动车为导向,完全抛弃了“步行优先”的基本原则,使得步行者成为忽视的群体。步行系统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1.2 研究意义

大学校园是一个“社区”,步行是“社区”的主要出行方式,步行环境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街道空间和精神场所,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体质健康。步行环境也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良好的步行环境是体现校园品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校园环境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将步行环境规划设计作为平衡经济、环境、健康与文明之间的一个切入点,针对高校校园步行适宜性的现状和问题展开相应的研究与探讨,对调查结果提出步行适宜性户外环境规划设计对策,丰富了健康步行生活方式理念在校园环境建设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国内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从而指导大学校园步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为解决大学校园步行系统的现状问题提供理论上的借鉴,并给当前的大学校园建设带来积极的影响。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大学校园步行环境适应性影响因素,通过对校园步行系统相关概论解析以及相关理论综述,并结合对广州大学校园的实地调查,归纳分析人们的校园日常步行习惯和规律,提出校园步行适宜性规划设计策略,期望能够对大学校园步行系统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依据。1.3.2 研究方法

大学校园步行研究与多个学科相关,目前,关于大学校园步行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因此,本研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查阅文献法: 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来自于主要来自中国知网的相关论文,学术著作等。运用环境行为学、新城市主义和共享街道设计等一系列理论,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深入剖析校园户外环境的步行适宜性的关键元素,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调查研究法:本文的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相关资料查询等。通过查阅校园相关资料、拍照记录、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人们步行出行相关规律,以及高校校园步行适宜性现状及问题,以此成为研究该课题的第一手资料。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校园步行研究除了运用到交通规划的相关知识外,还涉及到环境行为学,景观等学科的知识,需要采用多学科系统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2大学校园步行适宜性环境基础研究 2.1相关概念解析 2.1.1 步行

《交往与空间》书中将“步行”定义为:“步行首先是一种交通类型,一种走动的方式”。步行是人类基本的活动方式之一,整个人体结构就是为步行设计的,对于人际关 系的交往也有很大帮助。2.1.2 步行系统

参考湖南大学梁宝燕硕士论文所讲 “步行系统”定义为“由步行空间按照某种空间组合关系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整体”。而大学校园步行空间一般由人行道、步行街、休闲绿道、广场、空地及附属的步行设施组成。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校园步行空间。2.1.3 步行适宜性

参考浙江农林大学康利平硕士论文所定义,步行适宜性是指建设环境支持和鼓励行走的程度,包括为行人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内使人们能够到达各种目的地,在步行道网络中提供行程上的视觉吸引。2.2相关理论综述

2.2.1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理论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物质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去选择及适应环境,而校园步行环境也可运用环境心理学解决现实的规划问题。

环境行为学起源于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论,他认为人要生存,他的需求能够影响他的行为;人的需求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当人的某一级的需求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求,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因此,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当我们对环境需求未满足时,会积极改造环境,而环境也同时影响我们。构建良好的步行交往空间有利于缓解学生压力和满足心理需求。2.2.2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是针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其两大组成理论为:

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

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TOD)。新城市主义特点主要由以下几点:

(1).适宜步行的邻里环境。(2).连通性。(3).功能混合。(4).多样化的住宅。(5).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6).传统的邻里结构。(7).高密度。(8).精明的交通体系。(9).可持续发展。(10).追求高生活质量。2.3校园步行需求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3.1步行需求

校园步行需要主要有:交通需求、休闲需求、健身需求、购物需求这几种方式。把握好人们步行活动的需求和行为特征,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尊重步行者的权利,创造步行交谈、观景、休闲等丰富的生活活动场所,才能营造出良好的人性化的步行环境。2.3.2 环境影响因素

参考浙江农林大学康利平硕士论文环境影响因素有两大要素:路径质量、环境变量。两大要素融入了步行适宜性对路径的可达性、便捷性、安全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步行环境的舒适性、交往性、景观性的高层次要求。本论文把人们直接感知的元素作为路径评价指标,例如道路尺度、路面质量、路径连接度、无障碍设计、道路的畅通性等;环境变量由交通环境、景观环境、生态环境组成。3广州大学校园步行现状调研 3.1校园概况

广州大学是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大学城校区用地面积1975.6亩,新校园总建筑面积59.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区36万平方米,标志性建筑:演艺中心、多功能体育馆等。广州大学新校园位于番禺区小谷围岛西南端,南面及西北面毗邻珠江南航道,东南以中部快线为界,西与广东科技中心相对。过江隧道、地铁七号线及中部快线分别在学校的南面、西面和东北面经过,交通便利。

调研方法

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广大的步行活动场所、步行时间、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和拍照工作。并寻找步行者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喜欢的户外步行活动地点、原因及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个体属性,包括性别、年龄、身份、文化程度 4 个变量;二是各个校园步行环境现状,包括校园日常交通方式、校园户外步行环境要素偏好、步行环境负面影响因素。三是人们对步行适宜性户外环境需求特征和感知质量,包括人们步行出行意愿影响因素,对步行环境的要求、校园步行适宜性量表。

资料获得后经核实输入 SPASS20.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3.3调研结果分析 3.3.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5份,回收有效问卷 74 份,有效回收率为 98.6%,其中男性占48.6%(36份),女性占51.4(38份);18~40 岁青年占100%,其余年龄阶段为0%;学生占100%,其余身份为0%;本科占100%,其余文化程度为0%;可见调查对象基本上本校大学生,对校园的步行环境比较熟悉,可以较客观反映出校园的步行适宜性的现状。3.3.2 性别对步行喜好的影响

通过统计得出女性对步行的态度 “厌恶”和“一般”所占百分比都高于男性,男性对步行的喜好相对较强。另外通过SPSS.20软件相关性分析得到Sig数值小于0.05,可见性别与步行喜好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3.3.3步行喜好和步行环境满意度相关性

根据步行喜好态度进行赋值:1—厌恶,2—一般,3—喜欢,4—热爱。步行环境满意度评价进行打分:1—不好,2—一般,3—不错,4—很好。将问卷数据输入 SPSS.20 软件来分析说明人们的步行喜好和步行环境满意度之间相关性大小。

经过 SPSS 软件的分析,得出人们的步行喜好和步行环境满意度在“不好”,“一般”,“不错”三个变量间呈显著相关,而在“很好”变量中不具有相关性。3.3.4 主成分分析法

本文设置了 9 个人们步行意愿户外环境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分别是1天气、2空气质量、3安全、4时间、5路况、6景观、7绿化、8卫生、9市政设施。通过SPSS.2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人们步行出行意愿环境影响因素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由上图可发现,eigenvalues下主成分影响力度的指标前六点为人们步行出行意愿环境影响因素,其中前三个主成分为天气,空气质量,安全;主成分方差占所有主成分方差的64 %,第二个占17.1%,第三个占9.4%。这三个累计达到了 90.5%。得出人们步行出行意愿环境影响因素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天气>空气质量>安全>时间>路况>景观>绿化>卫生>市政设施,反映了,校园生态气候条件因子的影响大于物理环境因素的影响。4校园步行系统设计策略 4.1设计原则 4.1.1安全性原则

在调研结果中,我们发现人身安全所占权重较高说明校园安全问题在人们步行出行意识中占有很大的份量。因此,步行规划必须体现安全性原则,如校园主车道的横断面规划,人行道和游步道路面的维护,外来车辆车流出入和行驶方向的限制管理,安全设施、照明设施、标识指引设施等环境设施的规划设计等等。4.1.2舒适性原则

舒适性也是人们步行出行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确保人们在步行行为活动中能够顺畅地到达目的地,能感受到校园环境所带来的视觉上与精神上的享受,就需要舒适性的步行环境设计,例如优化道路结构、降低道路空间噪音及美化景观环境等。4.1.3 适度分流原则

由于校园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多,为保证校园交通安全,对于级别较高的道路,比如校园主要交通流线,宜进行比较明确的人车分流,对一些交通流量较小,适当的人车混行可以促进交往,增强步行空间的活力。4.2 优化功能分区

合理的路网结构按照功能将校园划分为教学区、办公区、宿舍区、运动区等几大组成部分,良好的步行系统,需要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模式。尽量避免“大尺度,大分区”,使分区之间的步行距离趋于合理,同时根据校园规模,确定传统式分区和复合式分区功能分区模式,规模较小不宜采用复合式分区,而应采用品字形结构。4.3 道路景观绿化

步行空间中的景观规划是重要的内容,绿色植物具有隔音、除尘、吸收有害气体并释放氧气的良好生态功能,能改善环境质量。同时,步行道路应曲直结合,既增加其趣味性,为景观设计增色,又能有效地在意识的审美感觉中调节情绪,陶冶情操,营造出曲径通幽的景观效应。4.4融入人文景观

每所大学都应融入更多的学校本身的历史文化,通过空间的多元化设计,将校园的人文、历史、地域、技术等多种元素相融合,使校园形态和行人的视觉感知更为丰富。5结论

本文主要是以国内外现有的理论为依托,又根据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对大学的步行环境进行调研分析,并得出了一些结论与策略,但是由于作者本身知识面窄等客观原因,论文还存在有一些不足点,有待在以后的实际规划中不断完善。

第三篇:中外新闻研究个人整理

1、范长江从1935年7月开始,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对我国西北区进行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遍及川、陕、甘、青、内蒙等广大地区,撰写了一系列通讯,陆续在《大公》上发表,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

2、人们对穆青的人物通讯有着很高的评价,其反响巨大的有在延安时期的关于劳动英雄赵占奎的通讯,60年代关于焦裕禄的通讯,粉碎四人帮后关于植棉劳模吴吉昌的通讯。

3、胡乔木同志在《人人都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提出: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

4、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出现早期导语。早起的导语,人事因地时要素俱全,被人称为【第一代导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发展,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导语等许多新形势。

5、1978年以后,我国【深度报道】开始崛起,代表作有【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关广梅现象】【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等作品

6、采制者、采写过程、传播效果等作为一个整体。

7、以采写世界政治风云人物著称的女记者是意大利人【法拉奇】

8、郭玲春,不断探索实践,勇敢突破会议报道的陈旧框框,写出一篇2别开生面、不落俗套、令人耳目一新的会议新闻。

9、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

答:1)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2)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4)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5)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10、分析【彭德怀】这篇文章

此文节选自【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一书 1)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① 彭德怀的开朗健康,让她的成见一扫而光,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有了全新的认识

② 表达了作者很欣赏彭德怀这率真的个性

③ 作者形象的表现了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和他作为一名统帅大军的指导员的天真、活泼个性

④ 作者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逐渐壮大的原因,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他感到欣慰 2)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 反映了人物精神,又反映了时代精神

② 抓住了人物的个性来写,刻画了彭德怀鲜明的人物形象 3)在表现上,也很有特点

① 叙述详略得当,祥写人物典型事例,略写人物背景 ② 叙述充满变化,有顺叙、倒叙、插叙,避免了呆板的单调 ③ 抓住了细节刻画人物、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他活泼、敏捷、略带孩子气的个性

11、总结新闻分析的结构形式

12、总结名篇作家 【毛泽东】

13、总结新闻体裁

14、新闻设置悬念的结果

15、新闻作为一种独立的样式,【具有的特点】有着

1)真实性 是对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各种客观事实的如实反映,先有事实,后有新闻。真实是新闻与生俱来的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力量所在。

2)新鲜性 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现的,新闻要及时捕捉生活中新鲜事物及事物的新发展、新变化,为群众提供富有新意的事实和信息。

3)迅速及时性 新闻不同于历史,它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及时迅速,讲究时效性。

4)重要性 新闻的重要性 是由它所蕴含的意义决定的,新闻的社会作用和意义,是我们分析研究新闻作品时所必须重视的。新闻作品研究、思维方式

16、【记鲁迅】(美)史沫特莱 1)人物特写

2)从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有助于引导读者全面深刻的认识鲁迅 3)外貌的描写 鲁迅既具有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一般共性特点,又极富于个性魅力、爱憎分明,知识渊博,又不失谦逊,正直果敢,勇于针砭时弊,先天下忧而忧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同事文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细节描绘,特别是人物描写时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起到很大作用,使文章更为生动具体,形象感强。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为我们展示了鲁迅精神的崇高境界。这使得作为他朋友的作者也不禁被他所折服。

17、感性认识阶段具有直接性、单个性、生动性;而理性认识则具有抽象性、深刻性、整体性。

18、新闻作品的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特殊性】、【个别性】

19、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是什么?

1)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刚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2)从作品的【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3)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4)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20、在新闻作品研究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宏观思维和立体思维有何意义?

思维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研究新闻作品成功与否,往往与所采取的思维形式有密切关系。我们在研究活动中应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思维形式。在此基础上,也应认识和掌握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形式的特色,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具有创新意义。集中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拓宽思维的领域,帮助我们深化认识、深入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具有创新意义。

21、新闻报道的语言,总的来说,它要求1)准确严谨,既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报道的客观事物,2)鲜明生动,即具体明快,而不枯燥乏味,3)简练明白,即语言凝练,晓畅明了,通俗易懂。

22、对新闻作品综合性分析的方式有:1)同一题材不同体裁,2)同一体裁不同体裁,3)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4)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23、外国新闻作品的报道形式有【消息】、【特稿】、【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

24、狭义的新闻便是指消息,又称电讯。消息常被称为【报纸的主体】【报纸的主角】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迅速及时的告诉读者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

25、西方新闻界一般将消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硬新闻稚时效性强、比较重要的事情报道。软新闻指时效性较弱、重要性不足,而趣味浓厚的报道,一般指一些社会生活、消息类报道。

26、西方新闻界消息的写作形成了一个比较苦丁的结构模式——【倒金字塔】结构,即以重要程度或受众关系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叙,先主后次地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

27、外国新闻作品的报道形式有哪些?

1)外国新闻作品常见的报道形式:消息(电讯)、特稿、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2)消息:是以简洁的文章,简明扼要的方式即使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大量、最经常运用的一种报道形式

3)特稿:是西方新闻写作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以形象生动的手法,将新闻事件、人物、场景、气氛等具体、生动的再现出来的报道形式。

4)解释性报道:是西方传统的客观博爱到发展20世纪初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它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基础上,重点回到了新闻事实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将来如何发展的一种报道形式。解释性报道是一种背景性新闻。

5)调查性报道:又称揭露性报道,是一种在积累了充分事实的基础上,以系统、深入的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

28、简述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重点)

1)注重新闻报道的接近性,拉近读者与新闻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关注

2)重视使用北京材料,增加新闻作品所揭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着力将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易懂,有现场感,使新闻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4)注重进行式报道,及时将新闻报道出去,对读者较为关心的时间,还采用后续报道、跟踪报道等形式,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读者以完整的印象

5)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29、读后感 【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新闻素描 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现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

【共产单元刘胡兰慷慨就义】 人物新闻,写作特色: 人物对话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不仅报道了事实,而且深刻揭示了敌败我胜的必然趋势。

写作特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位贯连。背景材料起到了突出事件的新闻价值,烘托深化主题,增强新闻的知识性的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消息,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

写作特色:清晰的事实叙述,概括的情景描写。本文特点:精炼扼要,气势宏伟

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鸿伟气势,可谓精辟的语言和高深的思想相得益彰的典范。

【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国际新闻 写作特点:通过具体形象事实体现新闻主题。在结构安排上颇有特色,全文分为7段,第一段导语,开门见山。紧接着第二段、第三段交代有关北京材料,说民个情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以记者的所见所闻描述了两位高级代表与记者会面时的情景。最后一段还是背景材料,介绍了这次之前双方谈判的会谈要点,从全文来看,无论是导语、主题、背景,还是结尾的安排,都是为了有助于突出消息的主题,有助于畅达表现消息的内容,让读者便于阅读而设。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人物通讯 穆青

写作特点:通过各种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真是表现了时代的英雄,深刻的体现了时代精神。

穆青的人物通讯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始终以一个党和人民的记者的强烈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满腔热情地用自己的笔去反映英雄的时代,讴歌时代的英雄,用英雄身上的革命花火,去点燃千百万人心灵的火把,用英雄的精神力量、理想和追求,去推动革命事业胜利前进。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能表现中华民族的脊梁、体现民族浩然正气的英雄模范人物,即使是写凡人小事,也都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当时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昂集约的感情,教育读者、感染读者、鼓舞读者,成为他的人物通讯的主旋律。

【相思正是吐黄时】通讯 连锦添 特点:主题鲜明深刻,感情炽烈充沛,将人、事、景、情、理自然融合在一起,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运用托物寄情的散文笔法烘托气氛、开拓意境,能够及时捕捉富有人情味的细节。具有起笔自然、结句意味深长的结构特点。本文报道的是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的情景。从表面上看,这篇通讯突出的特点是借用散文笔法,缘物寄情,富有文采。深入研究,才真正理解作品中每一个情节和细节,每一段抒情和描绘,无不紧扣‘血浓于水,两岸一家’的骨肉亲情。记者始终将自己炽烈的感情溶于笔尖,包含真情描绘了一群回家探亲心情最为迫切的台湾同胞那种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不失时机地宣传了我国政府关于台湾来去自由的对台政策,文中人、景、理、情交织融合,意蕴含蓄、深远,感情浓烈饱满,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醒来,铜陵!】龚生

写作特点:从大处落墨,又开掘较深,既有宏观性又有深刻性。用事实说明道理,叙议结合,寓情于冷静评述之中。高奏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主题鲜明。在结构安排上,既紧密一局通讯的主题,又为表现通讯主题服务。全文布局有序,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完整紧凑。通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指明如何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紧扣通讯主题。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人物通讯 和平等

特点:运用主要情节和细节描写的刻画来再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荣获1995年中国新闻奖孔凡僧通知的先进事迹,给人以深刻的教育、感染和强烈的震撼,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报道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浓墨重彩谱写了一曲时代英雄的颂歌。长篇通讯【本文】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精神,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的要求,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时代英雄: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孔繁森同志高扬理想和新年的旗帜,满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的理想和追求,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回答了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民应该确立和实践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一个根本问题。

第四篇: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作品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新闻作品阅读分析部分

(通讯等)

1.华美窗帷的后面(风貌通讯 邹韬奋、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仍有意义。语言风格:文字具体生动,平易近人,带着辛酸的幽默写资本社会的世态炎凉,对劳苦大众寄以深切的同情。表现特色:选材典型、因小见大。

2.祁连山北的旅行(节录)(通讯 范长江、题材重大,材料翔实,视野开阔,内容深刻。语言风格:写景状物,具体生动;评人论事,舒卷自如,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3.桌上的表(通讯 张明、特点:由小见大、角度不一般化。结构特色:有条不紊、叙事紧凑、首尾呼应。

4.访“葡萄常 ”(人物专访 邓拓、通过软枝葡萄百年兴衰的历史,展示常家五姑侄的坎坷命运,具有很前感到新闻性和历史纵深感。特点:因人写事,缘事写人。语言风格: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

5.春夜(意境优美的新闻特写,动人的抒情诗。特点:写领袖人物时另辟蹊径、独具匠心、不落俗套、别开生面。写作手法:优美清新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对人物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细致刻画。)

6.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事件通讯 中国青年报记者(有时会考选择题)特点: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现场描述、于叙事中写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报道的是一个头绪纷繁的感人事件,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崇高精神。这篇通讯采用了时空结合的结构形式,即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以时间的进展为纵向线索,同时又一空间的变化为横向线索,把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做到时空结合,纵横交错,引人入胜。通讯中虽涉及的部分、单位不少,又人多事杂,叙事却有条不紊;虽事件经过波澜起伏,却变而不乱,衔接自然。整篇通讯把复杂的事件交代得清晰明了,出色地展现了这种结构形式多彩多姿的特色。

7.英雄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中国登山队员突破人类登山史上90年来未能突破的难关。为祖国争得荣誉的感人事迹。写作特点:在矛盾斗争中展开事件,表现人物。描写特点:描绘自然景色,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

8.“一厘钱”精神(工作通讯 新华社记者 李峰 余辉音、写作特色:不拘泥于具体数字、生产过程、生产进度,不就事论事,而着力写人,见物见人见思想,贴近实际,贴进群众。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选取题材、提炼深刻主题。

9.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物通讯 穆青、写作特点:通过各种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真实表现了时代的英雄,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精神。穆青的人物通讯得到很高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始终以一个党和人民的记者的强烈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满腔热情地用自己的笔去反映英雄的时代,讴歌时代的英雄,用英雄身上的革命火花,去点燃千百万人心灵的火把,用英雄的精神力量、理想和追求,去推动革命事业胜利前进。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能表现中华民族的脊梁、体现民族浩然正气的英雄模范人物;即使是写凡人小事,也都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当时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昂激越的感情,教育读者、感染读者、鼓舞读者,成为他的人物通讯的主旋律。

10.水城威尼斯(国际风貌通讯 穆青、写作特点:抓住特点,展现不同的地域风貌。写景动静相衬,语言风格优美清新。

11.写在绢帕上的诗(人物专访 柏生、以真挚的感性、动人的文字,表现了邓拓和丁一岚之间的文字缘、革命情。结构特点:以诗为主线,谋篇布局、串联时空。

12.并非鱼草之争(工作通讯 陈晓微 周守瑾、写作特色:边叙述事实,边分析问题,边阐明道理。事情虽然较专门、较抽象,但写得不枯燥、不空泛。运用典型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主题,增强了说服力。结构特点: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13.夜宿车马店(通讯 刘云山、宏观照眼,微观落笔,通过投宿乡镇车马店的一夜见闻,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可喜变化。写作特点: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多侧面、多方位表现主题,语言生动形象。)

14.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通讯 熊先志、写作特点:揭示问题、剖析矛盾与解决问题层层深入。通过事实对比、数字对比,抓住矛盾,揭示症结。

15.小城风光更迷人(通讯 林黎、特点:语言较为凝练生动。16.“飞天”凌空(人物特写 夏浩然 樊云芳、写作特点:落笔集中,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以静反衬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的艺术感染力。)“妈妈教我放鸭子”(刘衡 记者的笔下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清新明快的放鸭图。写作特点:运笔独特,构思巧妙,“口语入文”,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与读者娓娓道来。采用通俗的民谚、民谣,使深奥、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明白、妙趣横生。融思想性于知识性、趣味性之中。《“妈妈教我放鸭子”》通过第一人称自述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热爱养鸭工作的年轻姑娘的思想感情,语言简洁朴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记者刘衡善于运用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语言和通俗、晓畅、幽默的群众语言,因而她笔下状物也好,写人也罢,总是独具魅力。

18.访厕所(罗详兴、写作特点:材料丰富、翔实。语言具体、生动、诙谐、幽默、可读性强。

19.核弹元勋的“三子”(人物通讯 李春 王进昌、特点:角度独特,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映衬人物质朴而高尚的精神风貌。

20.相思正是吐黄时(通讯 连锦添、特点:主题鲜明深刻,感情炽烈充沛,将人、事、景、理、情自然融合在一起,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运用托物寄情的散文笔法烘托气氛、开拓意境,能够及时捕捉富有人情味的细节。具有起笔自然、结句意味深长的结构特点。《相思正是吐黄时》报道的是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的情景。从表面看,这篇通讯突出的特点是借用散文笔法,缘物寄情,富有文采。深入研究,才真正理解作品中每一个情节和细节,每一段抒情和描绘,无不紧扣“血浓于水,两岸一家”的骨肉亲情。记者始终将自己炽烈的感情融于笔尖,抱含真情描绘了一群回家探亲心情最为迫切的台湾同胞那种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不失时机地宣传了我国政府关于台湾来去自由的对台政策,文中人、景、理、情交织融合,意蕴含蓄、深远,感情浓烈饱满,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21.华阳礁上补给忙(现场短新闻 刘冰 徐文良、写作特点:现场感强,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华阳礁上补给忙》在写作上颇有特色,将新闻事实的现场描写写得生动具体,画面精彩纷呈,而又含义深远。这些现场描写,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当时当地补给战斗的真实现场。现场景物像一幅幅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历历在目,生动感人。

22.醒来,铜陵!(龚声、写作特点:从大处落墨,又开掘较深,既有宏观性又有深刻性。用事实说明道理,叙议结合,寓情于冷静评述之中。《醒来,铜陵!》高奏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主题鲜明。在结构安排上,既紧密一局通讯的主题,又为表现通讯主题服务。全文布局有序,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完整紧凑。通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指明如何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紧扣通讯主题。

23.菜价追踪(经济报道 新华社记者 苏会志 王进业、写作特点:以追踪菜价变化的全过程为主要线索,依次推进,层层深入。

24.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人物通讯 何平等、特点:运用主要情节和细节描写的刻画来再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荣获1995年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给人以深刻的教育、感染和强烈的震撼,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报道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浓墨重彩谱写了一曲时代英雄的颂歌。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精神,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的要求,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时代英雄: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孔繁森同志高扬理想和信念的旗帜,满怀无私奉贤的高尚情怀,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的理想和追求,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回答了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民应该确立和实践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一个根本问题。

25.师魂(人物通讯 黄绍全 陈朗、特点:用事实说话,以真情实事感动人。语言朴实无华、描述自然。

第五篇:新闻专业教学实践研究

《新闻专业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吴霞

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摘要:本课题主要就新闻专业教学实践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分析社会对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需求,目前我校2004级专科学生主要就业去向及2006级学生的专业期望等,来探讨如何来调整实践教学思路 关键词:新闻专业 教学实践

第一章 导论

1、相关研究的现状

随着大学扩招步伐的加快,我国高校新闻类专业泛滥。在20世纪80年代,只是在一些特大城市的重点院校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到20世纪90年代,新闻传播类专业在各地高校迅速铺开。新闻传播类专业不仅在一些理工、农业、体育院校遍地开花,在一些地级城市院校也纷纷涌现。2006年,新闻专业在校生达到13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8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人。一方面是毕业生人数的激增,造成学生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方式不能够适应新时期传媒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新闻教育理想化,新闻教育滞后于新闻实践,甚至与市场需求脱节,更使得新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在此情况下,国内各高校都开始探讨新闻教育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如何将课堂教学与新闻实践有效结合。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提出了“新闻在路上”理念并开办了“新闻大篷车”课堂。

2、研究的依据

目前,我国媒介市场和新闻教育都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其中媒介市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媒介数量和品种大量增加、传播技术不断改进、从业队伍迅速扩大、国外媒体积极涌入,而新闻教育的发展则主要表现在近年来各高校新闻专业的普遍增设以及新闻专业招生人数的剧增。从表面上看,这两者在发展形势上的齐头并进似乎相得益彰,显示着某种天然的默契。然而,实际上在新闻人才的需求与培养问题上,媒介市场与新闻教育机构一直存在着不小的矛盾。诸如“新闻教育理想化,新闻教育滞后于新闻实践,甚至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一直为传媒业界所诟病。从国际上几种主要新闻教育模式看,美国模式重视大学教育阶段实际专业技能的传授,欧洲模式侧重由国家和新闻界主导的在职训练,日本模式则通过媒介内部培训完成人才的培养。但不管是哪种模式,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我国的新闻教育与美国模式较为接近,但我们在实践教学方面显得比较薄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加强。

3、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新闻专业是一个现代新型专业,目标是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之外,更强调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并具备较强的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这种训练的过程和能力的形成是难以在课堂上直接完成的,需要辅之以大量的实验环节和课外实践活动。

现代社会对记者的要求则是要求新闻教育能够培养开口能讲、动手能写、脑袋能装、腿脚能奔走的“四能记者”。但传统的新闻教学模式脱胎于中文教育专业,因而在教学上基本上都采取了课堂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是纸上谈兵型,进入媒体后真正成为“四能记者“往往需要有一个成长时期。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媒体间竞争的加剧。各类媒体对新闻专业毕业生也就有了新的要求。媒体需要的是有经验的“记者”,而不再是需要培养的“大学生”。

本课题认为如果依照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方式是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四能记者”的。必须动员和依靠一定的社会力量,整合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实行开门办学,同时加大教学实践力度,融实践于教学。

二、研究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研究研究成员主要为新闻专业专职教师,其中包括两名硕士研究生,一名助教,现在均从事新闻教学,因而对新闻专业教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在该课题申请成功后,我们先后对已经毕业的文B0471班学生就业去向问题进行了调查,同时还调查了在校的部分学生的实际参加实践的情况,并了解了学生对教学实践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考察了文传学院《文传之家》的运作情况。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调查研究报告一份。当然,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来自文传学院的领导,《文传之家》编辑部以及新闻班的各位班主任和学校部分部门的大力支持,使得该课题研究能够顺利进行。

第二章 本论

一、问题陈述

九江学院新闻学专业专科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办的新专业之一,从2004年起正式招生,现有三个年级学生共计221名。新闻专业在我校是一个新开办专业,面临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匮乏,实验设备、仪器尚不到位。据统计,我校目前新闻,广电的专业教师不足十人,与专业相关的采编等实验室也是在2008年刚刚建立,未曾投入使用。可以说是我们的新闻专业是一穷二白。在此基础上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使专业建设初具规模,从而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无以回避的难题。因此,动员和依靠一定的社会力量,整合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实行开门办学,是我们唯一可走的路。再说,新闻专业,作为一门技术含量高,时代感与实践性皆强的专业,封闭性的关门办学也难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专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必须有意识地把实践性内容凸现出来。本课题同时认为以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地方院校,专科文凭),就理论上来说很难与一些拥有多年办学经验的老牌学校相比。因而很难在理论上达到一定的高度,那么就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上面。同时由于地处九江,九江的本地媒体有限,那么专业实践不能只盯着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这么几个有限的地方了,再次,现代社会,“网络媒体”作为传统三大媒体之外的“第四媒体”正在日益崛起,而且在与传统媒体的争夺战中也日渐趋于上风,未来也将成为新闻专业学生的一大就业点。因此,我们不妨通过分析社会对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需求,目前我校2004级专科学生主要就业去向及2006级学生的专业期望等,来探讨如何来调整我们的实践教学思路,使得我校的新闻专业毕业生能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如下:第一阶段(07年8月31日以前):收集文传学院新闻专业B0471班毕业生就业去向,以文传学院06级新闻专业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开展调研活动,形成一份专题综合研究报告。

第二阶段(07年9月1日-10月31日):参与改革研讨,听取汇报、答辩、论证;分析总结,构想教改框架,在新闻教研室修订教学计划;二次调研,和参与《文传之家》编辑工作的同学座谈,进行情况分析与研究;参与修改专科教学计划。同时,撰写有关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07年11月1日-08年11月):启动并实施新方案,分析总结,汇集资料,发表有关研究论文,申请结题。

三、讨论与分析

课题组认为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深入阐述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另一方面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我们的实践教学思路。理论上:地方院校上马新闻传播专业,但师资、设备、管理跟不上,毕业学生就业困难;同时又可能面临完不成招生计划的尴尬局面。要改变这种状况主要有三种途径:

1、提高师资力量;能不能培养既具有理论基础又有实际动手能力,既“上手快”又“有后劲”的学生,关键还是教师的水平如何。一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有较强讲授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打造新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先决条件。加强师资力量将更有利于新闻专业提高授课质量和科研水平。目前很多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是是大量刚毕业的硕士、博士,虽然学历很高,但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只是书本中来、到课堂上去。因而对实践中发生的问题没有解决的能力,因此主要要加强抓紧对教师进行新闻知识、新闻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必要的时候可以从新闻单位聘请资深新闻从业人员加盟。

2、合理设置专业,增加投入;在课程设置中加强新闻学基础理论教育。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以及四大业务课程。避免专业课细分,注重讲述涵盖新闻采写一般规律的传统印刷媒体新闻采访。大力加强新闻文本的研读。开设专门的“新闻作品选读”或“中外新闻精品研究”之类的课程,让学生充分领略前辈与时贤在新闻实践中的创造智慧;改革采、写、编、评等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将新闻文本研读充实到有关课程教学之中,将理论性的讲授、文本性的研读、技能性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专业教育水平。同时,为了适应时代需要,还应开设一些课程如电脑编辑、网络传播等,在讲授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社会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网络新闻资源的检索及网络新闻的采写、编辑等内容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讨论,并对国内各新闻网站进行比较,多方面培养学生利用网络采集、处理和管理信息的能力。

3、积极引导实践,拓宽就业渠道;新闻传播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目前高校新闻传播教学一方面是课堂实践,即结合课程进行实习,另一方面课外实践,即学生在课程外进行新闻实践。除了以上两方面的新闻实践教学工作,高校还应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模式,拓展新闻传播专业实践领域。针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供远大于求的矛盾,地方新闻高校要积极进行疏导,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就业,高校组织实践中也可以安排一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实习岗位。

课题研究期间提出的建议:(1)结合九江本地资源,拓宽我校新闻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如可以与九江电视台,浔阳晚报包括九江的部分网站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分期,分批实习,力争让新闻专业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可以体验到新闻的制作。(2)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下黑板,自办刊物,参与校报编辑,投稿、拍摄DV,通过采写校园为主的新闻,拍摄校园纪录片等等,培养学生的采编、写作等实践能力;(3)修订新闻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新闻教研室教学计划。理论好实践结合,让我校新闻专业的教学实践走上规范、系统、科学的轨道。

第三章 结论

课题组认为,像我校这样的地方院校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使新闻专业建设初具规模,从而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必须动员和依靠一定的社会力量,整合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实行开门办学。同时应当经常性研究本专业的就业市场,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如通过对文传学院新闻专业B0471班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我们发现(1)学生的就业去向非常多样化,并不局限于媒体。有继续求学的,有去事业单位或考公务员的,也有去私人企业的。(2)新媒体行业受到学生青睐,在该班,传统媒体就业率42%,新媒体就业率17%。这就意味着,在传统媒体之外,新媒体就业的潜力非常巨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设置专业时主张应时而进,结合本校生源,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组织实践。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去除泡沫,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本课题依据理论提出了些可行性建议,尤其是研究文传团委创刊的《文传之家》,通过与参与刊物编辑的部分新闻专业同学的座谈及他们的书面材料我们发现学生不仅训练了编导、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并且信心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但因人力、物力因素的限制,只是让部分同学受益,而学生整体上对本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仍有诸多遗憾。我们期待在将来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协助校方,使我校新闻专业无论是学生就业还是招生都呈现良好的局面。

四、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新闻学简明词典》,余家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 第二编译室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1;《拉斯韦尔:宣传分析•传播学——从《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说起》,田青,紫金网;《提高传播艺术水平开创电视外宣新境界》,张长明、胡智锋,《现代传播》04/2002;《张昆:新闻教育面临十字路口》,人民网 2005/11/20。

下载《煽情性新闻研究》 一稿(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煽情性新闻研究》 一稿(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无人性的冷漠新闻研究

    无人性的冷漠新闻研究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融入,我国新出现了大量的冷漠新闻报道。本文将冷漠作为切入点,提出冷漠化新闻的概念,结合事实分析造成冷漠化的主要原因,并相应提出......

    新闻采访与写作研究

    (Email)pxc24@cc.ntnu.edu.tw课程目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以及新闻写作的原理与原则,并熟悉新闻媒体之组织运作,期能练就成为新闻界尖兵的基础功力.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自考《新闻作品研究》练习题

    第一章 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 单选题: (每题1分) 1.新闻舆论单位所有工作的首位是( ) A.吸取更多的受众 B.争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C.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D.为广大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2.......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 第一部分 中国消息 1、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1)新闻素描。 (2)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3)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

    新闻从业者素质提升研究

    新闻从业者素质提升研究 摘要:新闻从业者需要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这就需要做好从业者教育培训。而当下的培训内容陈旧,与实际工作脱离,培训手段单一,不适应新时代要求。本文即探索......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合集五篇]

    综合模拟试题 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

    移动互联网新闻客户端编辑研究

    移动互联网新闻客户端编辑研究 摘 要 随着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进步,新的媒介方式产生并且得以发展。智能手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移动互联网新闻客户端孕育......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 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新闻素描 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