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亭老和尚__佛说阿弥陀经讲话

时间:2019-05-15 03:3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亭老和尚__佛说阿弥陀经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亭老和尚__佛说阿弥陀经讲话》。

第一篇:南亭老和尚__佛说阿弥陀经讲话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

南亭老和尚講述

再版彌陀經講話序

序文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

再版彌陀經講話序

南亭

阿彌陀經講話,乃餘因應電臺廣播之須要而作,出版以來,已不知重印過幾次了。

按阿彌陀經之注解,以蓮池大師之疏鈔,藕益大師之要解,爲典型之作,陽春白雪,後人所爲,無有逾于此者。餘之講話,亦不能例外。然下裏巴音,或爲普通初心學佛之士所易接受,多次再版,或以此也。

阿彌陀經,爲持名念佛之基本教育。因持名而生西方者,何止千萬。所以持名之功德,印光大師文鈔及嘉言錄言之綦詳,此不再贅。

今請與一實例,爲讀者諸君起信:餘有皈依弟子楊宗鼎,法名本鳴,其夫人黃文輔,法名本成。全家住臺中。五十二年,餘講經于臺中佛教會館,同時皈依,此後,即專門持名念佛。

五十六年秋,全家移民去美,子女皆成家立業,夫婦除念佛外無他事,尤以本成精進,日誦佛號四萬聲。八年來風雨無間,從不稍辍。前兩月雖飯後嘔吐數次,醫藥有靈,旋亦痊愈。本

(三)月八日,晚飯後,夫婦相約出外散步,本成坐廳中沙發上持珠念佛如故,本鳴則房間取衣服,及至出來,本成頭部稍偏垂,扪之則咽氣矣!

阿彌陀經上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本成之逝,雖未見‘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然臨命終時,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颠倒,如入禅定。則蔔其往生也必矣!

今佳裏佛教居士林,爲接引初機,從事念佛,欲影印餘所寫之彌陀經講話,并先叙言,因寫此故事以歸之,蓋亦‘彼人也,餘人也,有爲者,亦若是而已矣’之意焉!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五月于臺北

序文

吾人自無始以來至今生,迷真認妄,背覺合塵,起諸煩惱,造作惡業,沉淪生死,枉入諸趣,輪回六道,無有了期。所幸大覺世尊,垂無緣慈,示同體悲,應現世間,成無上覺。說法四十九,化導迷情,從迷向悟,返妄歸真,超出生死,解脫輪回,契悟無生,永證真常。唯因衆生,根性非一,受度因緣而有差别。如來施教,八萬四千,法門雖多均可入道。方便多門,歸元無二,時于末世,受化更難。選契機者,莫若淨宗,三根普被,賢愚鹹宜。具信願行,即得往生。雖崇三經一論,唯彌陀經,簡便易行。專持名號,系念一境,心不散亂,決定往生。橫超三界爲勝。古德注述,種類繁多,無不善美,凡有受持鹹皆蒙益。

今有華嚴蓮社創辦人南亭老和尚,釋《佛說阿彌陀經講話》一書,文辭顯暢,論理清澈,淨土教義,闡發無遺,誠爲今時難得佳作。吾在于南亭老和尚《阿彌陀經講話》内,得知他老人家宣講這一部《阿彌陀經》,動機有三:第一、佛教經典太深太廣,但是懂得了這部經,至少對于佛教中的淨土宗也有了相當的認識。第二、這部經容易了解,若能抓著本經的核心依教奉行,無疑的《阿彌陀經》是一部最好的修行指南。第三、修行的方法很多,但是在個人修行上說,還是以《阿彌陀經》持名念佛的方法最方便、最穩當;所以希望蓮友們能把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弄懂。此外,理由也有三點:第一、希望念佛的蓮友們能夠明白本宗立名的意義,同時老和尚也說明自己是淨土宗的。因此可以循名責實的負起弘揚本宗的責任。第二、《阿彌陀經》是說明極樂世界的莊嚴、佛及衆生的無量,發明持名念佛,得生淨土,六方諸佛稱贊淨土法門,以及世尊勸我們發願,往生極樂的勸詞。第三、念佛法門幾乎是中國其他各宗門人兼修的法門。原來老和尚著實弘揚淨土宗。發現此釋,爲欲法寶不絕慧命永傳,值得倡印發行流通。尚希淨業者,各備一冊,玩索有得,必如饑者得遇醍醐,莫不法喜充滿矣。

學僧福定于阿裏山谷青岩元亨寺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八月六日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

講者釋南亭法師

——備供佛教之聲佛學講座廣播

各位聽衆!今天開始和各位宣講‘佛說阿彌陀經’。我要宣講阿彌陀經的動機,大概有下列的幾點:

第一點,我經常聽到一般在家學佛的居士們,都異口同聲的說:佛教的經典太深也太多,不容易看得懂,也不容易看得完。爲了對治這一類的人,所以宣講阿彌陀經。因爲阿彌陀經,在理論上比較單純,在事相上也是因人之病,而投其所好;經文的本身也很短,多數的人都可以背得出的。懂得了這一部經,至少對于佛教中偉大的淨土宗,有了相當的認識。

第二點,學佛的人貴在實行而不重知解。知解是教化他人的工具,在負有宏揚佛法責任的法師,或自願發心弘揚佛法的居士,當然是知道的越多越好;如在個人方面,急求解脫,以超越生死苦海爲目的的話,那彌陀經是修行最好的一部指南,也是最容易了解的一部經。了解了本經,抓著重要的核心,依教奉行,其他的經論懂與不懂,都不生多大關系。

第三點,上面已經說過,學佛重在實行,而實行的方法,說起來也很多。書寫、讀誦、受持,爲他人演說;修觀,修禅,持律,修密,身内身外财産的布施,都是自利和利他的修行。但是在個人修行上說:還是以阿彌陀經,持名念佛的方法,最方便,最穩當,古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因爲宗派或思想的不同,對于淨土宗的持名念佛,在口頭上,在文字上,加以無情的攻擊。但念佛的一門,永遠是穩如泰山,屹立不動。我以爲宏宗演教,因勢利導的方便,還是需要的。因爲念佛的人多,所以我來講阿彌陀經,使念佛的道友們,把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弄得更清楚一點。

有這三點理由,所以我準備講阿彌陀經。

在未講以前,還有幾點應當預先向各位說明的:

第一,佛教的内容,大小乘可分爲十宗:十宗當中的禅宗、淨土宗、律宗、密宗,都是側重實行的。我們現在所講的阿彌陀經,就是四宗當中的淨土宗,又稱念佛宗或蓮宗。淨土是從所求的目的上說的。阿彌陀經上說:是人終時,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念佛宗的名詞,是就能修的方法上說的。阿彌陀經上說: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這一句執持名號,就是念佛宗定名的根據。蓮宗呢,蓮就是蓮華,蓮華出生于污泥,他能亭亭玉立,一塵不染。每當朝陽初升,玉露正凝的時候,他那微妙的芬芳,要以極細極靜的心情,才能領略到他的香潔。所以宋朝有一位周濂溪先生,特别愛好蓮花,他把蓮花比喻爲君子,在污泥而不染。的确,蓮華真正的夠得上稱爲君子。佛教采取他這在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拿他來比喻念佛的人,雖然身在五濁惡世的人群當中,但他的身心已如在污泥的蓮花而一塵不染了。同時在無量壽經,十六觀經裏,都說念

佛或觀佛的工夫做成功了,壽命終了以後,可以托生于蓮花中,變化而爲人的形象,見佛聞法,悟無生忍,淨土宗的術語,叫做蓮花化生,還有極樂淨土地面上的風景中,有七寶砌成的水池,池中有青、黃、赤、白的各色蓮華,大如車輪,微妙香潔,這是極樂淨土中莊嚴無比的特色。因此種種,所以淨土宗又名蓮宗。是凡念佛的道友們,都應當明白本宗立名的意義,同時也不妨坦白承認我是淨土宗,可以循名責實而擔負起本宗的責任來。

第二,淨土宗的根本經論,爲三經一論。三經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就是十六觀經),佛說阿彌陀經。一論是天親菩薩的往生淨土論。無量壽經是說阿彌陀佛,在過去世中,世在自在王佛座下出家爲比丘,名字叫法藏,發四十八大願,依願修行,才得成佛,由他的願力,建設了清淨莊嚴的極樂世界,接引九品往生的衆生。十六觀經裏是指示我們用觀想的方法,觀想極樂世界的莊嚴,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二大士的相好。阿彌陀經是說明極樂世界地面上的莊嚴,佛及衆生壽命的無量,發明持名念佛,得生淨土,六方諸佛稱贊淨土法門,以及釋迦世尊勸我們發願,願生極樂的勸詞。淨土論說明求生淨土,不隻是爲的自了,而是爲的救度衆生。

第三,念佛法門,雖然創自釋迦世尊,但在印度并沒有暢行。佛教傳到中國來在東晉的時候,江西廬山慧遠大師,才開始組織蓮社提倡念佛,有十八高賢參加的嘉話流傳。經過善導,永明壽,蓮池等諸大師的宏揚,乃成爲專宗,也是中國佛教的特色。而且禅宗、律宗、天臺以及其他各宗的人,很少不兼修念佛法門的,所以念佛法門,幾乎成了共修的法門,以上的幾點,凡是念佛宗的人,都應該知道的。

第四,過去講妙慧童女經的時候,有人建議我,把經文丢開,順著經文的意義,譯成語體文來宣講。但我幾經考慮,那不是尊佛重法的辦法,所以講彌陀經,我還是依靠了經文,每讀一段經文,先把經中的名詞,一一提前解釋,而後再連貫起來說一說,或再加一點其他的發揮,總求各位聽衆容易了解爲原則。我也不規定個什麽體例,因爲我不預備出版,以求藏之名山,傳諸不朽。假如有錢,把他印出來,那也隻是供給中國佛教會,廣播組,各電臺廣播,或初機學佛者作一參考罷了!這要請各位聽衆原諒的!

現在開始講經,第一先講本經的題目:

佛說阿彌陀經

佛,依印度的原名,應當稱佛陀。佛陀譯成國語爲覺者,他是人類中澈底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一個人,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種覺悟的不同,十方諸佛,皆可稱佛,這裏是專指的釋迦牟尼佛。說,就是用語言來表達事理。阿彌陀,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的聖號,譯成國語是無量,在本經裏稱爲無量光,無量壽,其實佛陀的本身什麽都是無量的。經字,是常久的意思,譬如我國孔

子所删定的詩、書、禮、樂、都叫做經。因爲那裏邊講的道理,憑你在人事上有多大的變化,他那理論是不能變更的,假如随便的變更,那天下就要大亂了。所以說:經者常道也。還有、經,就是縫衣服的線。都如我們念佛的數珠,一百零八顆,拿線把他聯貫起來,他就永遠在一起,不會散失,文字就比如一根線,用文字把許多理論,事實記載下來,他也永遠不會散失,所以叫做經。合攏起來說:釋迦牟尼佛對大弟子舍利弗說的這一部經,這一部經裏,是講阿彌陀佛接引衆生往生西方的道理,所以叫做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因爲這部經,本來是印度的梵文,怎麽會變成中國文,而傳流到現在,供我們閱讀呢?這就是在我國姚秦的時候,有一位博通三藏的法師,名字叫鸠摩羅什的,是他将梵文翻譯成中國文的。

姚秦,姚是秦國皇帝的姓,秦是姓姚的做皇帝時的國號,因爲我國在東晉以後,全國大大小小分裂成很多的國家,有一個姓苻名堅的人,他竊據了陝西的長安,設立了政府,他做皇帝,國號就叫秦。後來他因貪心不已,帶了全國的兵馬,攻打建都南京的東晉國,誰知一仗打敗了,就沒有能回國,被他手下的大将,在半路上殺死,那位大将姓姚名苌。姚苌殺死了主子苻堅,竊奪了皇帝的寶座,所建的國號,也叫做秦。因此後人,稱苻堅的秦叫苻秦,又叫前秦;稱姚苌的秦叫姚秦,又叫後秦。姚秦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

什麽叫做三藏呢?釋迦牟尼佛說的話,經後人記載下來叫做經藏,佛爲弟子們防非止惡起見,制定了不殺、不偷盜、不邪淫之類的許多戒條,如四分律五分律等這叫做律藏,猶如國家的法律。弟子們對于佛經戒律,有所發揮,寫下來的著述,叫做論。如大毗婆沙論,瑜伽師地論等,就叫做論藏,這三種書爲什麽都叫藏呢?藏者,收藏或含藏的意思,這裏面含藏了許多寶貴的理論。法師的法字,是方法和真理,經律論三藏裏面,所指示我們的都是修行的方法,或真理的說明。師者是模範,是凡能夠通達真理,依方法修行并且能夠宏揚佛法的出家人,就稱爲法師,所謂以法自師,又能以法師人,是爲法師。那末!這位鸠摩羅什,就是通達三藏自利利人的法師。

然而鸠摩羅什法師,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這卻是一個很好的故事,讓我來慢講給各位聽。

鸠摩羅什,譯成國語是童壽,言其在童年的時候,就有老年人的道學。他的原籍是中印度,出生在龜茲國,(龜茲,音鸠慈。)龜茲,在我國新疆省的西邊。他的父親是鸠摩羅琰,鸠摩羅琰因遊曆到龜茲,龜茲國王慕他的品性德學,就留他助理國政,并且把長公主嫁給他爲妻,後來就生下這位聖子,爲佛教的一等大師。鸠摩羅什在孩童的時候,曾跟随他的母親到佛廟裏燒香,佛的香案前,有一口鐵缽,鸠摩羅什無意中把它舉起。繼而一想,這樣一口大鐵缽

我怎能夠舉起?鐵缽亦随即墜落到地上,于是他悟到一切惟心之旨。不久他的母親感覺到富貴榮華,隻是一場春夢,如果不趁這年富力強的時候,努力修學,求得一個永久的歸宿,豈不孤負了這大好的人生。恰好這時候他的父親也已去世,于是他和他的母親便都出了家。這時羅什法師差不多才七歲的光景。他母親帶他各處參方訪道,母親不久證得三果阿那含的聖位,他也通達了大小乘三藏,他的聰明智慧,震動了五印度的學者。某一天母子二人,在路上行走,偶爾遇到一位大德高僧。這位高僧,相貌奇偉。他看到羅什法師,也很驚奇。拿手撫摩著羅什法師的頭,口裏稱歎著說:這小沙彌如三十歲不破戒,當爲人天師範,弘提大乘,将有不可思議的功績。羅什法師,本來就有超人的志趣,經過這高僧的印證和鼓勵,因此就更加奮勉。不久他的母親去世,在未去世以前,曾撫羅什法師之背,歎息著說:我不久于人世了,兒的因緣當在東方,但佛法雖然因兒而流通,但與兒自身不利。羅什法師很悲泣的向母親說:母親放心,但得佛法流通,兒雖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辭!他自從母親去世以後,他孤身獨遊,因母親曾說他的因緣在東方,他就漸漸向東走來,仍然走到龜茲國來。龜茲國王老早聞他的大名,而且是國家的姻親,就把他留下看作國寶,極其優待,并且請他講學。

前面不是說過嗎?這時候的中國,亂得不成樣子,英雄豪傑,各霸一方,稱王稱帝,各不相下。這許多國家中,有一位姓苻名堅的,割據陝西,建都長安,國號叫秦。兵強馬壯,人材也很多,曾因宰相王猛的治理,國境之内,倒還也算做太平。在這時大秦國裏,往往于夜裏,遠看西南方毫光燭天,大家都以爲希奇。經太史官的占蔔,上奏秦皇苻堅說:西南方有大智慧的聖者在那裏,在方向上推起來,應當是龜茲國。秦王苻堅說:我早知道有鸠摩羅什法師,其人智慧過人,學問出衆,他正在龜茲。我當派兵向龜茲國王商請,如其不允,就把他的國家消滅了。于是就差大将呂光,帶了幾萬兵,一路浩浩蕩蕩,向著龜茲進發。

秦王苻堅,遣派了呂光以後,心不知足,倚仗著自己兵馬衆多,認爲東晉國的百姓,不能沾到王化,很以爲遺憾。其實想并吞東晉,遂起兵攻打晉國,想不到遇到了東晉的謝安,不動聲色的把他七十萬人馬打得一敗塗地,苻堅的大将姚苌,本來奉命鎮守秦國,因苻堅吃了敗仗,頓然生了壞心眼兒,認爲可取而代也。遂起兵截住了他的歸路,并且把他殺死,篡奪了他的皇帝尊位,國號仍舊叫秦。

呂光帶兵到了龜茲,向龜茲國王,索取羅什,龜茲國王當然不肯。還是羅什法師知己知彼,知道龜茲國小敵不過呂光,犧牲小我保存國家,還是上算的。國王因羅什法師的建議,乃忍痛割愛,灑淚而别。呂光奉羅什法師回國,到了涼州地方,探報姚苌已殺死秦王苻堅,占據皇帝位,他就屯兵涼州。自立爲涼王,國號就叫做涼。羅什法師也留在涼國,在留住涼國的期間,他學會了漢文漢語以及中國的文史哲學。

等到姚苌死了,他的兒子姚興即皇帝位,才想起呂光迎請羅什法師的事。于是又派兵攻打涼國,消滅了呂光的兒子呂隆。把羅什法師迎回秦國,奉爲國師,供養于逍遙園,招集國内有道學的僧衆,幫助他翻譯佛經,譯場的人數多至三千。最出名的是:僧肇、僧睿、道生、道融,稱爲什門四傑。先後翻譯經論,共三百八十餘卷。流傳最廣而爲人所愛讀的要算法華經、維摩诘經、金剛經,以及現在講的阿彌陀經。

在翻譯經論的期中,皇帝姚興,常常到譯場參觀,或幫助校正字句,或和羅什法師閑談。姚興對于羅什法師的智慧,可算崇拜到極點。他有個最有趣味的想法,他認爲法師這樣大的智慧,如果死了,則智慧種子就斷絕了。于是選了十個宮女,強迫法師接受,要他傳下智慧種子。法師爲維持佛法,不得而已的受了。因此就另外建築了華麗的住宅,供給他居住。過去高僧說他會破戒的話,到此也應驗了。這一段事實,是佛教曆史上有的。

但還有一段羅什吞針的說法,就是因爲羅什法師與宮女同居,引起一班青年僧的誤會,以爲戒律可以不守。羅什法師急了,因爲戒律是佛教的基礎,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教,這個規定不能不維持。所以羅什法師有一天,陪著大衆吃飯的時候,他裝了一碗縫衣服的針,一口一口的把他當飯菜吞下去。大衆見到這個奇異的舉動,都驚得目瞪口呆。羅什法師開示大衆說:你們能這樣,就可跟我學,而不需要戒律。如其不能的話,應當謹守戒律。這是千古流傳的一段嘉話。

羅什法師将要入滅以前,曾經對佛發願說:如果我所譯的經論,不違背佛意,則我死以後,我的舌頭不會因焚身而燒壞。後來他入滅以後,爲他火葬,果然舌頭完整,據說羅什法師,是七佛譯經之師,足見他所譯的經,至今爲人所歡迎,當然是生有自來,非爲等閑了。

各位聽衆!佛說阿彌陀經,上次已将經的名字和翻譯人的名字講過了,今天開始講經文。經文開頭的三句,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這三句話,簡單的說:就是,如這一部阿彌陀經,是我阿難親自從釋迦牟尼佛那裏聽來的。在什麽時候,在什麽地方呢?有一個時候,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居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說的。

如是我聞,這幾句話,似乎是每一部經上都有的,好像儒家的大學、中庸、論語,開口都有個子,程子曰,或子曰,這就是表示大學中庸開端數語是程夫子說出來的,論語,多半是孔夫子說的,佛經上有一個如是我聞,就表示是佛說的。

佛經固然都是佛說的,可是佛在說經的時候,當時并沒有記載下來,當釋迦牟尼佛将要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是佛的堂弟,在佛的左右,充當了三十年的侍者,他的記憶力很強,他對佛說的經,差不多都記得很清楚。所以釋迦牟尼佛,每一部經說完的時候,都囑付他将來負責流傳。現在眼看釋迦牟尼佛,将要涅槃了,他哭得很傷心。有一位同學師兄弟,名字叫阿泥樓豆的,勸導阿難說:阿難!這不是哭的事,諸佛的涅槃,這是必然的道理,哭有什麽用呢!佛一向很看得起你,常常叮囑你流通他的教法。現在他老人家要離開我們了,你應當去請問他老人家以後的事怎麽辦。阿難這才如夢初醒的,揩揩眼淚水,向阿泥樓豆尊者說:師兄!我的心亂得很,我不知從什麽地方問起,請你教我罷!阿泥樓豆尊者說:我教你去請問他老人家四點:

第一、佛在世的時候,我們大家皆依佛住,佛涅槃以後,我們依靠什麽?第二、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以佛爲師,佛涅槃以後,我們以誰爲師?第三、一般不守規矩的師兄弟,佛在世的時候,有佛降服他們,佛涅槃後,我們用什麽辦法?第四、佛所說的一切經典,我們将來記錄的時候,在經文的頭上,應當安一個什麽符號?以取信于天下後世的人。

阿難尊者,接受了阿泥樓豆尊者的指教,走到佛的床前,行過了禮,合起掌來,以上面的幾個問題,提出來請問。

釋迦牟尼佛,贊歎阿難陀說:阿難!你好!你好!你能擔當大事。現在我告訴你:第一、佛涅槃以後,你們大家,皆依四念處住。第二、佛涅槃以後,你們皆以戒爲師。第三、一班不守規矩的師兄弟,你們不要理他,不和他同住。第四、一切經文的前面,皆要安插‘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和些什麽人在一塊兒就好了。

各位聽衆!前面的三點,我們不去講他,第四點,就顯出每部經典前面的如是我聞是怎樣的一個來由了。

至于安一個如是我聞,有什麽作用,現在且不去講他。僅照文義方面來說:就是如像這一部經,是我阿難親自從佛口裏聽來的。在什麽時候?從什麽地方聽來的呢?一時,就是有一個時候。爲什麽不指定是某一年或某一日呢?因爲佛說法的地方,有在天上,有在龍宮,有在人間。人間又有幾十個國家,每一個國家的曆法,又不盡相同,如果記實了,反而顯得亂七八糟。所以直截痛快的定個一時,就是說者可以說,聽者亦要聽的時候。‘佛在’的佛,就是指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佛在什麽地方說的呢?佛在舍衛國。舍衛國是中印度的一個國家的名字。舍衛國有一大花園,叫做祇樹給孤獨園。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在這裏說的,說起這個祇樹給孤獨園來,到也是很有趣味的事。祇樹的隻,是舍衛國王的太子,名叫隻陀。給孤獨,是舍衛國王宰相的名字,他是一個慈善家,他的财産豐富,人很慈悲,經常喜歡救孤恤貧,所以全國人都稱他爲須達長者。須達,譯成國語,就是給孤獨的意思。給孤獨長者,因爲到王舍城的

宰相家,爲他兒子定親事,奇巧遇到他親家翁請佛供養說法,給孤獨長者,親眼見到釋迦牟尼佛的威儀相好,大衆弟子,彬彬有禮,雍容自在。又聽到釋迦牟尼佛的說法入情入理,從心底上生起了無限的恭敬與仰慕。于是請他的親翁介紹,禮請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國去說法,釋迦牟尼佛是有求必應的,馬上囑付他說:你回去将精舍建築好,我随後就來。給孤獨長者歡天喜地的回到本國,馬上選擇地點,準備材料來大興土木。但适合條件的地點,實在找不出。最後找到隻陀太子私人所有的花園。那花園既爲太子所有,當然是既寬且大,不離城市,又不在城市,可以說是城市山林。花園裏是樹木蓊郁、百花具備,池沼水鳥,亭臺樓閣,式式俱全。給孤獨長者,歡喜贊歎不已。但是,這園子是太子的私産,他又是半個主子,怎好向他開口呢?然而因爲請佛說法,逼不得已,走訪隻陀太子,先把釋迦牟尼佛稱贊一番,然後,把這問題提出來,很婉轉的向他商議。隻陀太子起初堅執不允,經不起他一再的要求,于是想在金錢上把他難住。因而和他說道:你既堅決要買我的花園,你能把地面上鋪滿了金子,我就給你。給孤獨長者,一聽到太子開出價錢來,滿心歡喜,很幹脆的答應他說:照辦,照辦,長者回到家裏,抱金庫打開來,饬令工人,不到幾天,真的拿金子把地面上鋪滿了,然後請太子親自去驗收,太子起初不相信有這回事,但事實勝于雄辯,走去一看,真的滿園金光閃燦,不禁大吃一驚。然而言既出口,收不回來,隻好做個人情。同時也欽佩他仰慕釋迦牟尼佛的誠懇,想必釋迦牟尼佛是個了不起的人,不如也行個布施。于是向給孤獨長者說:好罷!你既出金子買了我的地,我把地上的樹木花草,一切的設備奉送,就算是我的功德吧!給孤獨長者,大喜過望。因爲是給孤獨長者的園子,隻陀太子的樹,所以就叫做祇樹給孤獨園,給孤獨長者園子買好了,畫好了圖樣,還請舍利弗尊者來監工指導。後來,釋迦牟尼佛在這園子裏,住了不少的時候,說了很多的經,度人無量。所以經上說: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給孤獨長者,真是大功德啊!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從與大比丘僧起,一直到及釋提桓因等一大段,皆是說明當時在祇樹給孤獨園裏的一班聽衆。佛的說法,都是說給弟子們聽的,沒有聽法的弟子,佛說給誰聽呢?當時在祇樹給孤獨園裏的聽衆,有比丘衆,菩薩衆,天上的天衆。與大比丘僧,就是指明了三衆中的一種。千二百五十人俱、是标明比丘僧的人數。

與者,和也或同也。就是佛不隻是一個人,還和了一班大比丘僧,都住在祇樹園裏。什麽叫做比丘僧呢?佛的弟子有四種:一比丘僧,二比丘尼,這是出家的男女弟子;三在家男居士,四在家女居士。與大比丘僧,是表示出家的男衆。比丘譯成國語,是乞士,怖魔,破惡的三種意思。佛的制度,出家的男女,不許保有财産,不許做官,做生意,甚至種田,應該乞化爲生。因爲這樣才可以專心用功辦道,所以叫乞士。怖魔者,魔是壞人,因爲比丘,不蓄财産,正直守戒,壞人沒奈何他,而且都怕他,這就是一正改百邪的意思。同時比丘

必須遵守佛所制定的二百五十條戒,不做一切惡事,所以叫破惡。具備這乞士、怖魔、破惡的三個條件,才能叫做比丘。不過乞士的生活,在中國的風俗上是行不通的,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就改變了。但是,如果把怖魔,破惡的兩個條件保持完整,仍不失爲佛教的好人。這一班比丘爲什麽皆稱大比丘呢?大字固然是一種尊貴的稱呼,如大中華民國的大。同時這一班比丘不是僅僅乎學小乘自利的人,他們都能發菩提心利益一切衆生的,所以稱大。比丘僧的僧字,譯成國語,是和合,就是遵守佛戒,和合同住的意思。然而這一班大比丘僧有多少數目呢?千二百五十人俱。俱者就是同住,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經常跟著釋迦牟尼佛在一起住的。

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

上面這千二百五十人,都不是一般普通的出家人,他們都是已經證到大阿羅漢果的聖人。他們的名字、人品、道學,都是大衆所知所識,而公認他們爲了不起的人了。

什麽叫做大阿羅漢呢?阿羅漢譯成國語是‘無生’‘應供’‘殺賊’。比丘是羅漢的因,羅漢是比丘的果。按殺盜淫妄,是生死根本,比丘奉行佛所制定的戒條,淨修梵行,斷去了生死的根苗,證得了阿羅漢以後,不再受生受死,所以叫無生。貪嗔癡愛的煩惱,能夠賊害我們的法身慧命。比丘奉行佛戒,用禅定的工夫,控制住自己的心理,如看守猿猴一樣,斷盡了煩惱,猶如将盜賊殺死,再不被他破壞,所以叫殺賊,阿羅漢,在當比丘的時候,專行乞食的生活,勤修梵行,不起貪嗔癡,不造殺盜淫,所以到了證果以後,應當受到天上人間的供養,所以叫應供。這等于一個對國家民族有特殊貢獻的人,應當由政府擔負他的生活費用一樣。大者,因這千二百五十阿羅漢,皆是群衆中的上首,有輔助世尊,弘揚教法的功勞,所以稱大。既然是群衆中的上首,當然爲衆人所知所識,所以又稱衆所知識。

長老舍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堕、迦留陀夷、摩诃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

上文說: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哪末!是那些阿羅漢呢?由長老舍利弗以下,共舉出十六位阿羅漢來做代表,代表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阿羅漢,我們經常都稱羅漢,大廟的大殿上兩旁邊所供的那一排一排的金人,那都是羅漢。我們的習慣,稱這許多阿羅漢叫尊者,就是說:他們都是很尊貴的。下面我都稱他們爲尊者,請各位記住。這十六位尊者,讓我一一講給各位聽:

第一位、長老舍利弗。長老,是年紀很大,修行的年代很久,道德學問,都居在一等的地位,所以稱爲長老。但長老的這個尊貴稱呼,不隻是舍利弗一

人,第二位也可以稱長老目犍連,乃至第十六位長老阿冕樓陀。所以長老的兩個字,是一直貫下去的。

舍利弗的舍利,譯成國語是鹙鹭,弗字譯成國語,是兒子的子。鹙鹭是一種鳥兒的名稱,這一種鳥兒的眼睛銳利得很。舍利弗的母親,生下來眼睛像鹙鹭一樣的銳利,所以取名叫鹙鹭。印度人又有帶上父母名字而爲兒女取名字的風俗,因爲舍利弗是鹙鹭的兒子,所以叫鹙鹭子,有時略去一個字就叫鹙子。

舍利佛的母親,很有學問,辯才也好。舍利弗的母舅,學問更大。常常歡喜與舍利弗的母親辯駁道理,但總是舅舅打勝仗。自從懷了舍利弗在肚裏,他母親就常常勝利,他母舅考慮到,他現在懷了外甥在肚裏,智慧頓然的大了起來,這外甥必定是個大智慧的人,假如他出世長大了,我和他辯論起來,到那時辯論不過外甥,豈不丢人。于是入山十八年,專門讀五印度的書,連指甲都沒有空來剪,指甲長得很長,所以後人都叫他做長爪梵志。舍利弗出世以後,八歲就讀遍了五印度的書,十六個國家裏的學者都講他不過。可是舍利弗并不以此爲滿足,他和目犍連兩人是好朋友,兩個人曾經互相約定說:我們如果遇到更好的法門,都要互相告訴,不得獨享。有一天,目犍連在路上碰到一個著袈裟的比丘,手上拿了錫杖,走在路上,嘴裏唱著了。他唱的是: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目犍連聽到這幾句話,直如轟雷一樣,震動了他的心弦,覺得從來沒聽見過,馬上心開意解,證入了緣生的性理,成了阿羅漢。随時請問那比丘的名姓。比丘說:我叫馬勝。又問,你這話是那裏學來的?比丘說:是我師釋迦牟尼佛獨特的見解。目犍連很快的找到舍利弗,告訴他這話,舍利弗一聽也頓然大悟。兩人于是同去見佛,随時出家當了比丘,七天就精通了佛法,所以佛稱他爲智慧第一。并且把他們各各所領導的學生,也都接引出了家,都在千二百五十人之内。

舍利弗的母舅,長爪梵志,等他讀好了書,回來準備和外甥辯論的時候,舍利弗到已經随佛出家了。他不相信,他以爲還有什麽人的智慧,能超過他的外甥,那真是怪事。于是去和佛辯論,辯論的結果,是慘遭失敗,他因而也出了家,當了比丘。這是舍利弗出家的故事。

各位聽衆,阿彌陀經在上次已将長老舍利弗一句講完,今天講到第二位尊者‘摩诃目犍連’。

摩诃譯成國語,爲大小的大。目犍連,譯成國語爲采菽氏。連貫起來說:就是大目犍連,或大采菽氏。這位尊者,在釋迦世尊座下的諸大弟子中是神通第一。

其實,目犍連是姓,他的名字叫拘律陀,拘律陀是樹木的名字,他的母親沒有兒子,因禱告拘律陀樹神而生的,所以就叫他拘律陀。什麽叫神通呢?神者變化莫測,通者無障無礙。比如說:我們生下來是男人,決不會頓然變成女

人;生下來是女人,也不會頓然變成男人,得神通的人。可以随意變化,所以叫變化不測。我們走起路來,稍遠一點的就得要乘車;遇有江河阻路,必得要乘船。即使現在有飛機,可以飛越海洋、高山峻嶺,但還離不開物質,機件失靈,馬上就出亂子。何況乎一道牆壁,就能阻礙我們的出路;一張紙頭的障隔,我們就看不見。得神通的人,飛行自在,山河不能爲阻,眼睛能遠視,耳朵能遙聞,所以說:無障無礙謂之通。目犍連尊者,曾經降過毒龍。和外道鬥法,曾經移過山。琉璃王誅釋種的時候,他曾把佛陀的親戚故舊,攝在吃飯的缽裏,伸手舉到梵天以上,而想救活他們,所以叫他做神通第一。

第三位尊者是‘摩诃迦葉’。

摩诃,仍然譯爲大,迦葉,譯成國語爲飲光,是他的姓,名字叫畢波羅。在釋迦世尊的大弟子中,是頭陀第一。

爲什麽姓飲光呢?因爲他在過去世,曾經充當過冶金的技術師。他和一個女人,把自己所藏的一點金子,莊嚴佛像,所以感到生生世世,身上總是有閃爍的金光。而且這光都比其他有光的人大,等于能吞滅其餘的光,所以叫飲光。頭陀第一的頭陀,譯成國語爲抖擻或者苦行,也可以說抖擻精神,修行苦行。苦行,就是在享受上都是很苦的。譬如住是住在寂寞的山林。吃隻是中午吃一餐,還要自己去乞化。穿的隻是規定的三件衣裳。夜間在亂墳灘上打坐。因爲人類都有同樣的欲望,這欲望就是官做得高,薪俸拿得多,使得合家眷屬,生活美滿。經商的,種田的,做工的工作盡管不同,而豐衣足食,高貴的享受觀念,則無不同。一人如此,人人如此,則此争彼奪,勝者笑,敗者哭,造成社會的不安。所以佛的制度,把出家比丘的生活,減低到最低的程度,而行頭陀行的比丘,他們的生活,則更爲艱苦,差不多連一間茅蓬都沒有。山林水邊,墳墓之旁,那裏都可以住上一宿,他照樣活上個百兒八十歲。人類不合理的欲望,好像是與生俱來,用高壓的手段是沒有用的。佛教徒的質樸生活,乃是以身作則,具有一種釜底抽薪作用。像迦葉尊者這樣的苦行,以極普通的生活作比較,還要更苦到幾倍,可是他一直到老,都堅持著這苦行的生活。雖然釋迦世尊,可憐他的年老,命令他放棄苦行,他都不肯。因此釋迦世尊,特别看重他,将正法眼藏傳給他,而爲禅宗的第一代祖師。後來釋迦世尊涅槃以後,他又負責召集得神通的諸大阿羅漢,将釋迦世尊所說的經藏,所制的戒律,一一結集起來,一一傳到現在,這都是迦葉尊者的功勞。迦葉尊者,既經結集三藏以後,把正法眼藏傳給阿難尊者爲第二祖。他就捧著釋迦世尊傳給他的金襕袈裟到南天竺,雞足山中入定,等待彌勒佛下生人間,将這袈裟傳給彌勒佛。我們看,迦葉尊者爲佛教的一片苦心,多麽值得我們景仰啊!

現在又講到第四位尊者‘摩诃迦旃延’。

摩诃是國語的大。迦旃延,譯成國語爲文飾,文章的文,裝飾的飾。在釋迦世尊的諸大弟子中,他是論議第一。

論議,就是運用語言文字,反複辯論一切的事理,如果我們讨論一件事理,不運用語言文字的技術,而直率的說來,或詞藻不夠美麗,理由不夠充足,就不能使讀者聽者,心悅誠服。迦旃延尊者,演講的技術,特别高明所以大家都尊稱他爲文飾。而釋迦世尊也贊譽他是說法人中,最爲第一。這光榮的頭銜,等于現在的贈送博士學位一樣。

曾經有無神論者的外道,诘問迦旃延尊者說:你們以爲人死而靈性不滅,那末,人死了以後,如果是受苦的話,不是應該還回到人間來麽?迦旃延尊者說:這譬如犯罪的人,已經判了死刑,他還能回到家裏來麽!外道又問:人死了以後,如果生在天上,行動是自由的,總應該回到人間來看看吧,迦旃延尊者說:人間是苦海。譬如一個人,堕在糞坑裏,既然跑出糞坑,決定不會再回到裏面去的。人死如果生了天,那肯再回到這像糞坑一樣的苦海裏來呢?這都是迦旃延尊者,善于議論的證據。

第五位尊者是:‘摩诃拘絺羅’。

摩诃譯大如前。拘絺羅,譯成國語是膝頭的膝,合攏起來說就是大膝。大概這位尊者的膝頭很大,從形貌上的特征而定的這個名字。他在釋迦世尊座下的諸大弟子中,是答問第一。

拘絺羅尊者,是舍利弗尊者的母舅,這在講舍利弗的時候,曾經講過,他因姐姐懷了肚子,就辯論他不過,就預先知道他這外甥将來智慧一定很大。所以馬上發憤遊學,充實學問,以便将來好和他的外甥辯論。因此他忙得連指甲都沒空剪,所以人都喊他爲長爪梵志。等到他書讀好了,來尋外甥辯論時,但舍利弗尊者已經随佛出家而作比丘了。他很憤慨的說:瞿昙是什麽人,敢收我的外甥做徒弟,想必他的智慧比我外甥還要大,我倒要去和他談談呢。于是帶著一股驕傲的神氣,走到釋迦世尊座前,口喊瞿昙!我願和你辯論。釋迦世尊對他一笑說:你輸了怎麽說?長爪梵志說:我輸了願意殺頭以謝。釋迦世尊說:那麽!你提出主要的論題來!長爪梵志說:我一切法不受。世尊反問他說:你說的這句話受不受呢?長爪梵志,沉思了半響說:我輸了,請你拿刀來殺我的頭釋迦世尊說:我法中,沒有殺頭,隻有剃發。長爪梵志,深感世尊不殺之恩,又肯爲他剃發,收他做徒弟,不禁踴躍歡喜,随佛出家,後來也成了大阿羅漢,就是這位拘絺羅尊者。因爲尊者。得到四無礙辯才,善于答複問難,所以稱他爲答問第一。

在這裏我要請問各位,長爪梵志,怎麽爲釋迦世尊一反問,就自以爲輸了,試想一想!

再講第六位尊者是:‘離婆多’。

離婆多譯成國語是星宿,(宿讀秀)我們每晚上仰起面孔來向天空裏看,那一點一點閃爍而有光的東西,就是叫星宿。離婆多又可以譯成室宿。室是房室的室。室宿,天上二十八宿之一。他的父母,因沒有兒子,常常禱告室宿,因而懷孕生子,所以取名叫室宿,這位尊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稱爲無倒亂第一。無倒亂者,就是對于一切事理,認識得很清楚,不颠倒,不錯亂。向下講第七位尊者:名字叫‘周利槃陀伽’。

周利槃陀伽,譯成國語叫大路邊生,這位尊者,僅持半偈,就得了道果,成了阿羅漢。

他爲什麽叫大路邊生呢?因爲他的母親,懷他在肚子裏,将要足月的時候,就回母家生産,沒有能達到母家,在半路上就生下他來了。最奇怪的是,他和他的弟弟,都是這樣生下來的。所以一個叫大路邊生,一個叫小路邊生。周利槃陀伽,就是大路邊生,大小不是說路的大小,乃是指他兄弟倆,出生的先後。這位周利槃陀伽尊者,生性非常之笨,出家很久,什麽都不懂。他有一位先出家的哥哥,讨厭他笨,勒令他還俗去。他不肯回去,但又不敢不回去,他跑到門外,倚門而哭。事有湊巧,剛好釋迦牟尼佛,從外面回來,看到了他在哭,很可憐他,就不讓他回去,教他念‘掃帚’兩個字。可是他記了‘掃’忘了‘帚’。說也奇怪,久而久之,他竟會開悟而得了阿羅漢果。這也可算是,天下無難事,最怕用心人。修行學道,本不是件容易事,要拿出蚊子釘鐵牛的工夫來。周利槃陀伽,這故事,可以勉勵我們學佛的人,千萬不要自己以爲太笨,自暴自棄的不肯用功。

第八位尊者,名叫‘難陀’。難陀,譯成國語爲歡喜。

佛陀的弟子中,有三個難陀,一個叫阿難陀,一個叫孫陀羅難陀,這一位叫難陀,他是佛的親弟。因爲他的相貌特别好,所以稱他是儀容第一。

第九位尊者名‘阿難陀’。

阿難陀,譯成國語爲慶喜,又名叫無染,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白飯王的王子,在釋迦尊座下的諸大弟子中,號稱多聞第一。多數地方都減去一個陀字而稱他爲阿難。

阿難兩字譯成國語叫慶喜。他爲什麽叫慶喜呢?因爲他降生到這人間世來的時候,正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的一天。出家修行的王太子成了道,王宮裏生了王子,這兩重喜事報到淨飯王宮裏,淨飯王特别高興,所以爲他取名叫慶喜。又爲什麽叫無染呢?因爲他出家以後,曾經随釋迦世尊到過天宮、龍宮。這些地方不但是宮殿巍峨,飲食香美,就是女人的美麗,也要超過人間的女人百千萬倍。但是阿難尊者,對于這些富有誘惑性的環境,心理上沒有絲毫的染著,因此所以叫無染。然則,楞嚴經上說他爲摩登伽女之所惑亂,幾幾乎毀了戒體

的話。足見那是他的方便示現,借此機會,産生了一部楞嚴經,而流傳下楞嚴大定的修持法門,這正是阿難尊者的偉大。

阿難尊者,在王宮裏,享受了二十年王子的高貴生活。在二十五歲的那年,釋迦世尊就感化他出了家,而爲釋迦世尊當侍者。阿難尊者的出家,距佛成道已二十五年,所以他出家時,對釋迦世尊唯一的要求,就是過去二十五年已說過的法,要和他一一補習,釋迦世尊對他的要求,一一答應。阿難尊者的記憶力特别強,所補習的二十五年所說的法,和二十五年當侍者期間所聽的法,他都能記得,夠得上稱博聞強記,所以釋迦世尊稱他爲多聞第一。

後來釋迦世尊滅度了,他遵照迦葉尊者的指導,把釋迦世尊所說的教法,一一都結集起來,因此佛教才能流傳這麽廣和這麽長久。所以我們今日還有佛經可讀,應該要感謝阿難尊者。

還有釋迦世尊的原意,是不許女人出家的。因爲女人一經出家,要減少正法住世五百年,所以佛的姨母摩诃波阇跋提夫人,幾度要求出家,佛皆不許。後來經不起阿難尊者的反複辯論,佛才立下了八敬法的規矩,允許女人出家當尼姑。因此出家的女尼,也要感謝阿難尊者的。

迦葉尊者,受釋迦世尊的勞囑,傳佛心印,爲禅宗第一祖。迦葉尊者後來就傳給阿難尊者。所以阿難尊者,不但爲傳流我佛法藏的第一人,也是禅宗傳佛心印的第二代祖師。

摩竭提國,阿阇世王是最崇拜阿難尊者的。阿阇世王常常聽到許多大尊者的入滅,但恨都不能親見。所以他曾與阿難尊者約定,尊者入滅,必須遣人告我!我當修最後供養!阿難尊者答應了。等到阿難尊者入滅的時候,遣人告訴阿阇世王,正值阿阇世王午睡,侍從的人,不敢通報。阿難尊者等他不到,就踴身虛空,現許多神變,然後以三昧火自己焚身,落下來的舍利,如雨點一樣,他因當地人對舍利争取,甚至可以動起刀兵來。所以他入滅的地方,正當恒河的上空使恒河兩岸的信徒,都可以有得到舍利的機會。阿阇世王,一覺醒來,才得到這消息,趕快奔到恒河邊,但已不見阿難尊者蹤影,不禁號啕大哭,幾乎悶絕。不得而已,隻有禮拜贊歎,拾取舍利,歸國造塔供養。阿難尊者的感人之深,于此也可以想見了。

第十位尊者名‘羅侯羅’。譯成國語名覆障,在十大弟子中是密行第一。

羅侯羅是釋迦世尊的兒子,他爲什麽叫覆障呢?覆是蓋覆的覆,障是障礙的障,阻礙的意思。釋迦牟尼佛,在十七歲的時候,因遊觀四門,見生老病死,爲著自己脫離苦海,也爲著救度他人脫離苦海,早已存著出家修行,追求真理的志願,他與耶輸陀羅的結婚,以及生子,皆是被他的父王所迫,沒有辦法的舉動。因爲淨飯大王想盡了方法,要使太子放棄出家的志願,譬如爲他建築三

時殿,以備他冷、熱、不冷不熱的時候起居。增加美女,供他娛樂。但是這些,太子都不把他放在眼睛裏,他日夜所企求的唯有出家。淨飯王最後實在沒有辦法了,隻好談老實話了。他說:你要出家,我不留你,但你不能眼看著我絕後,至少你要爲我生下一個孫子來,以備将來,紹繼王位,我對祖宗的責任也好有個交代。這在淨飯王心眼兒裏,以爲兒子不是可以一說就生的,不過借此以爲留難他的方法罷了,可是身爲太子的釋迦牟尼佛,對于父王的這一點願心,一方面加以原諒,一方面他以爲生兒子也不是一件多大的難事。因此默默應允了父王的請求。回到宮裏,指著耶輸陀羅夫人的肚子說:卻後六年,當生貴子。同時耶輸陀羅夫人也有一種特異的感覺,感覺到似乎有了身孕,釋迦牟尼佛不久也就出家了。所以釋迦牟尼佛,雖然有娶妻生子的名目,但始終是清淨,而無一毫染污的,卻後六年,果然羅侯羅降生,淨飯王與耶輸陀羅翁媳倆,也因此解除了無比的寂寞與悲哀。然而因爲羅侯羅未入胎以前,障礙了釋迦牟尼佛的出家;同時羅侯羅在過去世,曾經因頑皮而閉塞了一個老鼠洞,使老鼠六天不見光亮,不得飲食。所以他很多次數感到住在母胎裏六年的果報,因這兩個原因,所以叫覆障。

羅侯羅出生以後,雖然是淨飯王和耶輸陀羅夫人的安心丸。但釋迦牟尼佛的根本思想,畢竟與人不同。他以爲人世間富貴榮華的炫赫,夫妻兒女的團聚,都等於戲臺上的戲劇,粉墨登場,鑼鼓喧天,喝采叫好,像煞有意思。及至戲劇終了,看戲的人紛紛作鳥獸散。戲臺上一片漆黑,熱鬧與冷落頓時就是兩個境界。我們看吧!一個大人物,在臺上的時候,有薪俸可拿,有大房子的配給,有現成的汽車可坐,小兒女上學,總以汽車接送。一下了臺,甚至一口氣不來,樹倒猢狲散,什麽都沒有了,門前冷落車馬稀,那種落寞凄慘,真是夠他妻兒的難受。釋迦牟尼佛,看清楚了這一點,所以他不願意他的兒子,享受那如石火電光一樣,不長久的榮華。等到羅侯羅九歲的時候,就派遣目連到王宮裏,把他接到身邊,叫舍利弗爲他剃度出家,當小沙彌。羅侯羅是淨飯王和耶輸陀羅夫人的第二生命,羅侯羅的出家,當然很費了目連尊者的一番唇舌。因爲世間的恩愛,難舍難分。所以後來,淨飯王經過世尊的教化證了初果,耶輸陀羅索性也出了家,當了尼姑,在法華會上和他的兒子,一同受記作佛。這在釋迦世尊,算是以智慧劍斬斷世間生死根本的情愛,而給予他們的真生命。羅侯羅以小王太子的身份出家,淨飯王愛憐孫子幼小,恐怕他受不了那出家的孤寂。所以在釋迦種族中,選了不少的王孫公子跟他一道兒出家。羅侯羅也自以爲是世尊的兒子,很頑皮而不受教化。但他也是乘願而來,輔揚世尊的大化的,所以骨子裏,他的用心很好,因此釋迦世尊稱贊他說:羅侯羅密行,唯我能知之。密行就是暗地裏的修行,人不曉得,所以叫密行第一。

今天再講第十一位尊者‘憍梵波提。’

‘憍梵波提’譯成國語叫‘牛司’。十大弟子中是受天供養第一。

牛司的牛,是牛馬的牛,司是口旁加上,官廳裏稱上級官爲上司的司。司者,倒嚼的意思。牛的吃草,都是很快的把他咽下去,吃完了然後伏在地下,很安閑的把那吃下去的草,一口一口的吐出來,慢慢的細嚼,這在我們叫他做倒嚼。憍梵波提尊者,因爲他過去生中,曾經輕弄過沙門,指沙門爲牛,因此他就五百世堕落爲牛。因爲五百世堕落爲牛,他雖然罪業滿了,轉生爲人,但他那倒嚼的習氣,一下子除不了。因此他不管有人沒人,他的那張嘴巴,上下唇是要常常的去搬動,所以大家趕著他叫牛司,以爲取笑。同時也就以牛司出名而埋沒了真的姓名。

他爲什麽叫受天供養第一呢?因爲他那倒嚼的習氣,同道們看到他都很好笑,有時趕著戲弄他。佛教是講因果與威儀的,他今生戲弄他人,來生你就要受著這果報。同時在大衆會下,嘻皮笑臉,有失威儀,太不像話。而且他已證得阿羅漢果,有六神通。所以釋迦世尊就打發他到某一天上,屍利沙花園裏去居住,因此他不要托缽乞化,受天上天衆的供養。釋迦世尊在地上曾經率領一千多師兄弟遊行教化,遇到荒年化不到米飯,吃了三個月的馬麥。馬麥就是大麥,是馬吃的東西,所以叫馬麥。以世尊的福報,尚且吃這個苦頭,他卻安居天上,受天人供養,所以叫受天供第一。

第十二位尊者的法號是:‘賓頭盧,頗羅堕’。

賓頭盧,譯成國語是不動,頗羅堕是利根。上三字是名,下面三個字是姓。

名在前面,姓在後頭,據蓮池大師說:‘這位尊者同族有十八人,他的名字放在前面,以表示與其餘的族人不同。其實姓名的倒置,是外國人常有的事,外國人的名姓,不一定和中國人的名姓,有什麽字派班輩的拘束。

這位尊者,在一般大寺廟十八羅漢的塑像裏,相貌非常清瘦,白而長的眉毛,長度過了膝頭。在律藏裏關于這位尊者,有一段故事式的記載說:有一位樹提長者,以栴檀木雕刻成一個吃飯的缽,放置在一根很高的刹杆兒的頂上。遍告在場的各位尊者說:誰能以神通力将栴檀木缽取下,我就贈送給誰。賓頭盧尊者奮身騰空取下。可是老師釋迦牟尼佛大不以爲然。因爲這在已證阿羅漢果位的羅漢,自是一種遊戲三昧。但未證聖果的凡夫太多了,在凡夫眼界裏,這是妖異惑衆的舉動,反而要引起一般人的謗毀。所以釋迦世尊将賓頭盧尊者呵斥一番,并且勒令他不許入滅,留身在人間,受人供養,以種福田。五代時,吳越王錢镠,笃信佛法,曾設千僧大齋,把首席的位置空著,等待聖者,白發長眉的賓頭盧尊者,果然淩空而來,接受供養。

還有法苑珠林,卷二十七,曾引四分律,說了一個有關賓頭盧尊者的故事。四分律說:賓頭盧羅漢,本是拘睒彌國,優填王的臣下,他老早皈依了世尊座下爲在家弟子。由于他的精勤苦行,感動了優填王。優填王本身也是笃信佛教的,所以很同情他,幹脆的就放他出家,讓他專心壹志的修行,而且很快的就

證得阿羅漢果。優填王從此以後對他更加禮敬。賓頭盧尊者,住的地方離城二十餘裏,優填王常常帶著随員,出城去向他參禮。賓頭盧尊者以佛法之禮相見,不迎送,不還禮,對于那些俗不可耐的随員,當然更沒有什麽招待。在優填王本人,因爲是笃信佛教,知道聖僧的可貴,心理上倒不感覺得什麽。可是那些随員中有不少的大官兒在内,其中不信佛教的一般人,就鼓動唇舌,搬弄是非。說賓頭盧本來是王的臣子,雖然出了家,還不是一個窮和尚,這般傲慢無禮,對于一國之君,都不看在眼睛裏。這種無法無天,無父無君的人,早就應該殺卻,還尊敬他做什麽?優填王以國王的身分,信心沒有徹底,自尊心當然是有的。因此受不起群小的蠱惑,懷恨于心。有一天又帶領群臣出城參禮賓頭盧尊者。一進寺門,就見到尊者走下禅床,笑臉相迎。優填王很生氣的對尊者說:大德原來難動,今天爲什麽避席相迎?尊者答複他說:王過去懷信心而來,故以佛禮相待;今天王懷惡心而來,若不遠迎,必當見殺,增加王的罪惡!優填王滿心慚愧,驚歎他的未蔔先知。向尊者說:善哉!弟子愚笨,妄受小人之言,不識凡聖,請求尊者,允許我的忏悔!尊者說:可爾!但得免地獄之罪,然失國之慘,仍不能逃避。後來沒有多少時,與鄰國交兵,優填王戰敗,身被俘虜,被拘禁了十二年,這是什麽理由,這裏姑且不說。

現在講到第十三位尊者‘迦留陀夷’。

迦留陀夷,譯成國語是‘黑光’。他爲什麽叫黑光呢?據說這位尊者的相貌很難看,面容漆黑,但黑而有光,就相貌上立的一個名字,所以叫黑光。這位尊者因爲相貌的醜陋,曾經鬧出很大的笑話,我來講給各位聽聽:原始佛教徒的生活,是托缽乞化,并且隻在中午以前,乞化一次,過了中午,就不再進食。這本來是将佛弟子生活上的要求,減到最低的程度,以爲人間世因生活問題而起鬥争的惡習,作一個消極的示範。這種簡樸生活,連釋迦世尊自己亦不例外。金剛經開頭不是說嗎:‘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我們讀過這一段經文,可以認識佛及弟子們的生活,質樸而嚴肅,而且不肯浪費一點時間。所以佛在世時,佛弟子得道者很多。近百年來,出家佛教徒,與一般人一樣,受到生活居處的逼迫,那裏還有工夫去修行辦道,所以僧徒在質的方面,難免不愈趨愈下。

迦留陀夷尊者,因佛陀的感化,舍俗出家了。但他生成的一付怪相,使人看到就害怕。每逢他到信徒家去化飯,人家分明是肯布施的,但一看到他那付怪相,多是吓得轉身就跑,甚至緊閉大門,不敢再見。可是迦留陀夷尊者,塊頭大,肚皮更大,因常常化不到飯,未免忍饑,忍不了,隻有偷偷的夜晚出去乞化。那時的晚上不像現在有電燈,在黑暗中乞化,人家看不清楚,卻能滿足了他的食欲。可是不幸得很,有一天晚上,天濃雲密布,夜黑如漆,尊者敲敲人家的門,口稱乞食。門打開了,來了一個大肚皮的少婦,裝滿了一碗飯和菜,正在向尊者的缽裏傾倒的時候,天空裏一個閃電,照得天地通明。那少婦在電光下,頓然見到尊者的一付怪相,呀的一聲吓倒了。驚動了翁姑丈夫,以燈光

一照,少婦已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再看看大門外站著一個怪難看的沙門。尊者向他們道歉,并說明原委。那時印度的人,雖然對佛弟子相當恭敬,但性命交關的事,也就不免惡聲相向。而且那個少婦,擡進房裏去,不久就小産了。左鄰右舍,彼此相傳,因此知道的更多了。尤其是一犬吠影,百犬吠聲,在傳說當中,好事的人,不免再加以炫染,參雜了許多不道德的舉動在裏面。

第二天,阿難等一大群師兄弟上街化飯,過去布施的人,今天都變了,大家都相應不理,害得大家挨餓挨罵。他們于是乎從罵的語言中,加以研究,偵探。等到知道了實在,大家一齊來禀白世尊,要求懲辦這害群之馬。世尊慈悲,也不過予迦留陀夷,一頓呵斥。但同時制定了一條戒條,就是比丘夜晚不許乞化。雖然如此,還經過了很多的時間,這場風波才告平息,迦留陀夷尊者午飯的問題,隻好由其他師兄弟代化了。

再講十四位尊者,這位尊者的法名是‘摩诃劫賓那’。

摩诃是中國話的大,劫賓那譯成國語是房宿(宿,讀秀,下同)。十六大弟子中知星宿第一。

房,就是房屋的房,宿,是天上星宿的宿,房宿,我國舊有的傳說,天上有最出名的二十八個星宿,現在流行的曆本上,依然有他們的名字,如畢星、角星、亢星等。房宿就是二十八個星宿當中的一個。他的父母,因結婚多年,不生兒子,天天祈禱這個房宿,後來居然生下了尊者,因此取名房宿。

這位尊者是祈禱天上的星宿而生,而他的特别技能也是知星宿第一。所謂知星宿第一者,就是通達天上的天文學。按天文學是一種專門學問,現在懂得天文學的人很多。可是現在的通達天文,有天文儀器,對于日月的運行,星鬥的布列、時間、空間的距離,都用儀器去觀察、測量。古時候的天文學家,完全憑自己的天才,靠一隻眼睛,用長時間去觀察,這樣得來的天文學,可不是容易的事。如唐朝有位一行禅師,他是密宗的大師,同時也精通天文。佛祖通載十三卷上說:‘昔洛下闳造太初曆,記曰:八百年後當差一日,必有聖人出世糾正之。今年期差滿,而一行推大衍數,以糾數家之謬,闳之言爲不誣矣。’一行禅師的著述有:大衍曆五十二卷,及易論等十一種五十六卷。這是他對社會國家無比的供獻。劫賓那尊者,是怎樣的通曉星宿,沒事迹流傳,我也隻能說到這裏爲止。

以下講到第十五位尊者‘薄拘羅’。薄拘羅譯成國語是善容,十六弟子中是壽命第一。

這位尊者與迦留陀夷,确好是相反的。迦留陀夷的相貌,非常之難看;這位尊者卻長得好看,所以叫善容。他初生的時候有五種不死,後來活到一百六十歲,他的壽命堅固、長久,所以是壽命第一。

佛教的一切,都是講因果的,壽命的長短,當然也不能例外。這位尊者,多生多劫持不殺戒。因他的不殺,而不使他人短壽,不使牛羊犬豕等畜生的短壽,所以他已經有九十一劫不曾受過夭亡的惡報。而且都是善終。以尊者的這一生來說罷:他初生下來的時候,家裏發生一種怪異現象,他的母親以爲不吉祥,把這初生的嬰兒,放到熬東西的盤裏,但熬他不死。再把他放到鍋裏,又煮他不死。沒奈何他,隻好把他送到河裏去,聽他去自生自滅,可是水又淹他不死。被大魚吞下去,被魚人撈去,将刀剖魚,他在魚肚子裏,依舊活著。他經過了這五種大難,不曾得死,所以是壽命堅固,活到一百六十歲,可算是壽命長久。因此可以說他,是不折不扣的壽命第一。這些話在我們聽了,或者疑惑是神話。可是當今名聞中國佛教界的虛雲長老,生下來就是一個肉團子,是拿刀剖出來的,他現在已活到一百一十七八歲,這是有他老人家的年譜,可以作爲鐵證的。

金剛經上說:‘是經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果報的理論,在佛教可算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人類隻知道講營養,講醫藥,以求身體的健康、壽命的長久、眷屬的團聚。戰争的時候,怎樣的防空,怎樣的疏散,以避免死亡。可是絕不肯不殺害物命,以造長生不死的善因。佛經上說: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這就是果報不可思議。禅宗的祖師也說:‘随緣消舊業,慎勿造新殃’。這是我們學佛的人,時時刻刻應當警覺的。向下講到第十六位尊者‘阿冕樓馱’。

阿冕樓陀,又名阿那律陀,或阿泥樓豆,譯成國語是無貧、無滅、如意的三個意思。十六大弟子中是天眼第一。

無貧,就是不貧窮,因爲尊者在過去世中,曾經遇到荒年。每逢荒年我們都知道飲食是最難得到的寶物,得到則生,得不到則死。誰也不肯在這年頭兒,把吃的東西,無條件的送給人。可是阿那律陀尊者卻不然,他在那饑荒的時候,曾經将僅有的一頓高糧米飯,供養一位已得聖果的辟支佛。因這一點善因,在九十一劫以來,感到财富充足,不受貧窮的困苦,也就是福報不滅。因爲有福報,所以所求如意,因此他的名字,含有無貧、不滅、如意的三個意思。

阿那律陀尊者的今生,是斛飯王的兒子,又是王子的身份,和釋迦世尊是堂兄弟。因釋迦世尊的抛棄國王之尊,出家學道,因而成道,爲天上人間之所尊敬。他受到釋迦世尊的感化,也犧牲了王子的享受,出家修道。但他有一個歡喜睡眠的壞習氣,出了家以後,并沒有能改變。出家是勤苦的,早起晚睡,修習禅觀,聽佛說法,阿那律陀尊者因此更覺辛苦,每逢釋迦世尊說法,他都是前磕後仰的打磕睡。世尊看在眼裏,忍在心裏,積之既久,實在看他犧牲了聽法的機會太可惜了,于是乎以不客氣的态度,呵斥他說:咄!阿那律!你真是螺獅蚌蛤一類的東西,螺獅蚌蛤,一睡可以千年,但他聞不到佛的名字。阿那律挨了一頓罵,氣極了,索性成夜的不睡,拼命的用功。這一急可把一雙眼

睛急瞎了,成了個廢人。世尊看到他雙眼失明,怪可憐的,對他百般的安慰。一方面叫他修一種金剛照明三昧,準可以彌補這一個缺憾。阿那律依教奉行,天天修這三昧。修之既久,果然證得了阿羅漢果,俱備了天眼通。而且他的天眼通,比其他的人還更特别,他拿天眼看我們這三千大千世界,正如看手掌上托的一隻蘋果。所以佛又稱贊他爲天眼第一。

講到這裏,關于代表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十六位大阿羅漢,講完了。我如僅僅乎講他們的姓名,似乎乏味。所以我兼帶的找出他們的一點曆史,當故事講給各位聽聽,或者比較有味,在各位聽衆,不知道以爲如何?

如是等諸大弟子。

這是結束十六位尊者的一句結文。意思是說:都像這十六位尊者一樣資格的,許許多大弟子,學在師後爲弟,解從師生爲子。這些弟子,都是内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大家夥兒,都是輔揚 世尊作教化衆生的事業的,所以稱爲大弟子。

各位聽衆,開會,是現在社會人們的家常便飯。每一個集會,都應該有各該會議的有關人士出席,都如理事、監事、主席,或者再加上主管機關,上級機關的指導人,與新聞記者等等各式各樣的份子參加。這個會議,才算健全,也才有會議的結果。

釋迦世尊說法的法會也是這樣。法會中雖然沒有一般集會的章則條文,但參加的份子,比較起來,則更多,更複雜。發言,和通過議案,也有其自然的規矩。

釋迦世尊每一法會中參加的份子,大都是出家二衆的比丘僧,比丘尼;在家二衆的優婆塞,與優婆夷。比丘僧尼,有時稱他們爲聲聞,緣覺,大阿羅漢,這是屬于小乘的。大乘中則有菩薩。再加上天衆,龍衆等八部神衆。阿彌陀經上,參加的份子裏面,過去所講的十六位尊者,就是比丘衆,這些比丘,又都是大阿羅漢。所以說:如是等諸大弟子。如是等的等,是等于十六位以外的一千二百多位大阿羅漢。

并諸菩薩摩诃薩。

并者,和同的意思。就是說:不僅與十六位尊者相等地位的一千二百多位大阿羅漢在座,還有許多菩薩也同時來參加,這許多菩薩而且都是大菩薩。諸是許多,摩诃是國語的大。什麽叫做菩薩呢?菩薩譯成國語是覺有情,覺就是教育,有情就是衆生。孟夫子曾說過,以先覺,覺後覺,也就是把自己所懂的道理、經驗,展轉的拿來教化其他的人。孔夫子又說過,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這個人字在佛學裏面,就是有情,或者衆生。隻是人字的範圍,不

及有情和衆生的範圍來得廣大。孔夫子,周遊列國,席不暇暖的以詩書禮樂教人,期望世界大同,後世尊他爲萬世師表。周文王恩澤及于死人的骨頭,他所懷念的,就是怕餓了百姓,凍了百姓,後世稱他爲仁君。像文王、孔子,在佛教裏說都可以稱他們爲菩薩。但他們的對象,隻是局限于人類。而佛教裏,菩薩們的教化,都能遍及人類以外的天龍鬼神,以及地獄裏的苦惱衆生。如地藏菩薩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一種犧牲自我的偉大精神,不隻是地藏菩薩如此,是凡夠得上稱菩薩的都是如此,所以稱他們大菩薩。因爲他們的能力大,所度化的境界大,所證的理大,而其行爲則更加偉大,所以稱大。那末,彌陀法會上是些什麽菩薩參加的呢?經上說:

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這裏列舉了四位菩薩:第一位,‘文殊師利’,或稱曼殊室利,譯成國語,是妙首、妙吉祥、妙德。法王子者,佛爲法王,文殊菩薩已入法正位,故稱他爲法王子。阿羅漢中,以舍利弗爲第一,菩薩衆中以文殊師利爲第一,因爲他二位在大小乘中各各都是智慧第一。

文殊師利譯成所謂妙首、妙吉祥、妙德這三個名字,在華嚴宗裏分配成三個用場:第一表信,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所以信爲萬德萬行之首,因此叫妙首。第二表行,文殊師利,多生多劫以來,親近,贊歎,供養一切諸佛,同時也爲一切諸佛之所稱贊,一切衆生之所親近,供養。贊歎,親近,供養,是吉祥的盛德,所以叫妙吉祥。同時文殊菩薩的利樂衆生,是冤親平等,到處人人歡喜,好像是普天同慶一樣,這是超人的行爲。而且文殊師利初生的時候,家中頓然現出很多祥瑞。如光明滿室,象生六牙,金銀滿庫等等,因這些原因,所以叫妙吉祥。第三表智,文殊在菩薩衆中是,大智慧第一。智慧是諸佛之母,文殊憑這大智慧,過去劫中曾爲釋迦世尊的師傳,因智成德,所以叫妙德。

過去君主時代,皇帝的長子,正位東宮,就稱太子,因爲他有紹繼王位的分兒。釋迦世尊,已證入了中道第一義谛,說法自在,而稱法王。文殊師利菩薩,已踏上了這個地步,有成佛之分,所以稱法王子。

阿彌陀經的末尾,釋迦世尊自己說:我于此五濁惡世,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僅僅乎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生西方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非有大智慧之人不能相信。所以這裏将舍利弗,文殊師利,兩個大智慧的弟子,放在前面。表示持名念佛的法門,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信仰,才能遵行。以下講到第二位‘阿逸多菩薩’。

阿逸多譯成國語爲無能勝。就是當來下生于此世界,繼續釋迦牟尼佛而後,說法度生的彌勒菩薩。

阿逸多是菩薩的名,彌勒是菩薩的姓,彌勒譯成國語爲慈氏,慈悲的慈。因爲菩薩,多生多劫,修慈心三昧,常以慈眼視一切衆生,任何人的慈悲之行,沒有能超過于他的,所以叫慈無能勝。

在法華經上,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在未成佛時,和彌勒菩薩,同時發菩提心,做師兄弟。隻因彌勒菩薩,歡喜遊玩,不肯精進。而釋迦世尊卻克苦修行,辛勞備至。所以釋迦世尊,已成正覺,而彌勒菩薩的成佛,要遲于釋迦牟尼佛幾萬年。

彌勒菩薩在梁武帝時,曾化生爲傅大士,最爲武帝所尊敬。五代的時候,又曾托生在浙江的奉化,綽號叫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向不吐露姓名,他的個兒很大,大肚皮,大耳朵,手裏攜一個布袋,逢人就乞化。化的東西,都向布袋裏一放。他的禅機很多。他在将涅槃的時候,坐在一個破廟的廊下,端坐而化。在未化以前曾經說了幾首偈語。他說: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又說: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足見彌勒菩薩,常常的顯現在世間,隻是我們肉眼不識罷了。

‘乾陀诃提菩薩’。是第三位的菩薩。乾陀诃提,譯成國語爲不休息。佛道深遠,絕非小根小行能輕易達到目的。必須累劫勤苦,不休不息,才能上成佛道,下度衆生。

第四位是:‘常精進菩薩。’精者不雜,進者不退,專心一志,長時間的爲著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而努力,所以叫常精進。大寶積經上說:這位菩薩爲著度一個衆生,他能經過無量劫的時間跟著他跑。他如仍然不受教化的話,但菩薩還不肯生一念棄舍之心,這可謂精進之極了。

彌陀法會上的菩薩,當然很多,這四位隻是菩薩衆中的代表罷了。代表的菩薩講完了以後,作一個概括,所以說:‘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各位聽衆!彌陀法會的聽衆!前面已經講過了十六尊者的小乘聲聞衆,四位菩薩的大乘衆。以下第三類的聽衆是天人衆。經上說: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衆俱。

及字的解釋是并且的意思,就是說:本法會不但有大小乘的聖人在座,并且還有天上的天衆,人間的人衆,和其他的一切衆生,都同時參加,聽此淨土法門。

釋提桓因者,譯成國語爲能天主。等者,等于其他無量諸天大衆。俱者,聚積。大小乘,天衆,人衆,還有其他的大衆,一齊聚會在給孤獨園。

諸天的天字,有自然的意思,和天即理也,或者天就是玉皇上帝,以及受命于天的一般講解不同。基督教的天堂,更沒有确切的論定。天所以稱自然者,天在佛教裏是六道衆生的一角,是具有生命活力,比人類福報更大的一種衆生。就是因爲天衆福報大,他們不要日月燈火,自然有光。他們的身體不須要母親懷胎十月,而是化生。他們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衣服飲食住處,是自然而有,而且精妙無比。我們經常贊歎富貴人家住宅裏的陳設,稱他有如天堂,就是受的這個影響。

佛教裏講天,有三界二十八重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名叫忉利天,居須彌山之頂。忉利,譯成國語爲三十三。因爲本天的構成,是當中一天,四方各八天,合起來爲三十三天,就平而講的。四方的三十二天,受著居中一天的管束。釋提桓因,便是居中一天的天主,他有此福德,堪能作本天的天主,所以叫能天主。這位天主過去因信佛修福德,而感受到現在的福報,所以永遠是佛教弟子,受佛教化,擁護佛教,大小乘多數的經典裏面,都有他在座。

無量諸天,當然是指忉利天以外的諸天,大衆是指天衆以外的人衆,或阿修羅衆,甚至連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衆生,都在佛光照燭之中,所以說無量諸天大衆俱。以上對于彌陀法會上的聽衆,已經講完了。以下就講到西方極樂世界,和那世界裏的教主,以及人民的情形了。經上說: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爾時,就是那個時候。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告者告訴。長老是年高有德的尊稱。舍利弗,就是十六位尊者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當大小乘諸大阿羅漢,諸大菩薩,以及無量諸天大衆,齊集在祇樹給孤獨園,聽佛說法的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看到大衆雲集,由大悲心的策動,不等待任何人的請求,自動的要将這持名念佛,得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法門,傳流給天下後世的苦惱衆生,所以直接召呼舍利弗的名字,而告以以下的話。然而爲什麽隻召呼舍利弗一個人呢?因爲他在大阿羅漢中,是資格最老的一個,而且他是智慧第一。持名念佛,得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法門,非大智慧不能信仰。同時召呼了他一個人,在會大衆,當然都可以聽到的。以下是釋迦世尊的話,請各位注意!經上說: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是,是指我們這世界。西方,站在我們這世界,向太陽落的方向看去,那便是西方。過是經過,億,假定十萬爲億、一億、十億百億,一直數到十萬億,這是很大的一個數目。佛土,是佛都有他說法的地方,等于他的教區,那個教區範圍以内,便是佛的依報國土。有世界的世界,世謂時間,界謂空間,有時間上累積起來的曆史;有空間所容納的山河大地,便成爲一個世界。極樂者,是極其快樂,而沒有苦惱。連貫起來說:就是從我們這世界,向西方走去,經過十萬億佛國土,另外有個世界,名字叫極樂世界。釋迦世尊接著說: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其土,就是指那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裏有一尊佛,名號叫做阿彌陀,即今仍然住在世界上,常常說法,教化他的弟子們。

阿彌陀這個佛名,應該怎樣講,在後面經文裏面有解釋,暫時把他放下來不講。據下文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這裏說他即今猶在說法,足見這是現在的**,而不是過去的古佛,可見阿彌陀佛壽命之長,是無可比拟,這是應先行告訴各位的。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釋迦世尊又召呼舍利弗而告訴他說:舍利弗!那位阿彌陀佛的國土,爲什麽緣故叫極樂呢?不等待舍利弗的開口便自己答覆這問題說: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這是釋迦世尊,對于前面提出來的極樂世界的名字,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加以解釋。我們要了解極樂世界的衆生,爲什麽但有享受快樂的份兒,而無一點苦惱,必得要先行知道我們這世界的衆生,所受的是些什麽,而後才能充分明白極樂世界的極樂,是值得我們仰慕和響往,也才能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的法門生起信心來。

苦樂是相對的,有苦就有樂,有樂就有苦,而且苦惱的環境過去了,那便是快樂;快樂的環境過去了,那便是苦惱。極樂世界的樂,是沒有苦惱與他相對。是永遠的快樂,所以稱他爲極樂。我們這個世界呢!通常人都這樣說:喜怒哀樂,每個人的一生,不知要經過多少次數。那末,這個所謂喜樂的環境,是短時間的,既有嗔怒與悲哀和他相對,即使有短時間的快樂,決不是絕對的快樂,甚至快樂反而是苦惱的根苗。何況每一個人都有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恩愛分離的苦、怨家相逢的苦、所求不得的苦,因有這血肉身軀所發生的其他諸苦。我們要平心靜氣,詳細的把我們一個人的一生,檢讨一下。由呱呱堕地,上學讀書,成家立業,擠進社會去,爲一人或一家謀取生活,所受的苦惱。由少壯至老死,生活的過程中,所受的千變萬化,一如驚濤駭浪,層出不

窮的打擊,内心上與身體上,所感受的苦惱,惟有自己知道,而且是不可以數計的。假如不講道德,造下了殺盜淫妄的罪惡,以佛教的因果律來說,還要堕落畜生、餓鬼、地獄裏去,受刀砧烹割,長劫饑餓,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的大痛苦。眼前這世界,蠻争觸鬥,幾時方休,這也是鐵的證據。所以依佛教來說,這世界,但有諸苦,無有一樂。因此釋迦世尊,憐愍我們的苦惱,賜予我們這念佛生西,離苦得樂的好方法。

各位聽衆,上面釋迦世尊将極樂世界,爲什麽叫做極樂,已經簡單的解釋過。也就是說,那個世界的衆生,惟有享受快樂,沒有一切的苦惱,所以叫做極樂。我們知道,人類最低的要求,惟有生存,生存的條件在未完備的時候,要求其完備;既完備了以後,還要求其有多餘,更要求精,求美。可是所有的人類,都望這同一方向走的話,就要構成生存競争的局面。大家起了競争,則世界演變成個什麽世界,則今日世界的局面,就是一個鐵的證據。釋迦牟尼佛,深知這個世界上的物質是有盡的,而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的。以無窮的欲望來分配這有盡的物質,安得不構成流血的戰争,反使人類的本身,搞得傾家蕩産,妻離子散,受苦無窮。這都是不知在根本上著眼,所以求進反退,求樂反苦,都是望相反的方向走去,實在愚癡得可憐。釋迦世尊,有鑒于此,因而爲我們另辟一條蹊徑,教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末!西方極樂世界,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好法呢?以下分四點來說明,第一說極樂世界的欄網行樹。經上說: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

釋迦牟尼佛,又呼舍利弗而告訴他說:極樂世界僅就地面上的莊嚴來說,簡直美妙無比。舍利弗!你看吧!欄楯圍繞于樹外,羅網覆于樹上,一重一重的互相間隔,計有七重。而且樹木皆排列成行,羅網皆金銀珠寶所構成,層層相間,既整齊,又美觀。

什麽叫做欄楯呢?這等于我們走廊上的欄杆,橫的是欄,豎的是楯。欄楯羅網,都是用于保護花木的。然而極樂世界,雖然沒有牛羊的踐踏,頑童的破壞,而阿彌陀佛,萬行功德之所莊嚴,福報之所感召,欄楯羅網,是應有的點綴。

如瑞相經上說:‘無量寶網,皆以金縷珍珠,百千雜寶,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華輝,羅覆樹林。’大本彌陀經上說:‘其網柔軟,如兜羅綿。’可見這些莊嚴,都不是世間寶物,必須人工雕琢,矯揉造作的虛僞裝飾。經上又說:

是故彼國,名爲極樂。

因爲有這許多寶樹,寶網,寶欄楯的莊嚴,比較我們這個世界,無非是泥土沙石,荊棘蓬蒿,不成個式樣,所以叫做極樂。

向下第二點是池閣蓮華,這裏包括了水池、寶階、樓閣、蓮華的四種。現在講第一的寶池。經上說: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釋迦世尊,又召呼舍利弗,接著上文告訴他說:舍利弗,極樂國土裏,不但陸地上有欄網行樹的莊嚴,就是池水的莊嚴,也是勝妙無比。你看吧!七寶所成的池,儲滿了具備八種功德的水,水底皆是金沙,而不是泥土。

此方水池,如荷花池、遊泳池,多爲土石所築成,數目很少,範圍也小。極樂世界的水池是用金、銀、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瑪瑙等七寶所建築。大本彌陀經上說:内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猶如大海;一寶、二寶,乃至七寶所共合成。可見極樂世界的花池、浴池,遍地都是,而且大小不等,大的竟大到如海一樣。

水有八種的好處,所以叫八功德水。八功德是:

一、澄淨,澄渟潔淨,沒有污濁垢穢。

二、清冷,清湛涼冷,沒有煩熱。

三、甘美,水性甘甜,具無上味。

四、輕軟,水質輕揚柔軟,可上可下。

五、潤澤,津潤滑澤,毫不枯澀。

六、安和,安靜和緩,沒有沖激泛漲的禍害。

七、除饑渴,水力充分,不僅是止渴而已,且能療濟饑餓。

八、長養諸根,諸根是指我們的身體,此水能增長養育我們的全身,使他潤澤康健。以下講到第二第三寶階樓閣。經上說: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四邊者,水池的四周,水池四圍的階道,都是金、銀、琉璃、玻璃,四寶之所合成。池階的上面,有天然的樓閣,而樓閣的質料,并不是土木瓦石,而是金銀等七種珍寶之所砌就。

階,是一級一級的,借以入池出池的斜坡。道,是由此處到彼處的道路。階道之餘的平地,則有樓閣。房屋有了兩重以上就叫做樓,屋的四角飛起叫做閣。大本彌陀經上說:阿彌陀佛,講堂精舍,宮殿樓閣,皆以七寶,勝于此界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萬倍。菩薩所居,亦複如是。諸天及人,宮宇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寶二寶,至無量寶。足見極樂世界連人民所居的樓閣,皆是衆寶所成。我們這世界,除開達官貴人,富商大賈,所住的房子,或者有亭園樓閣之美。其餘如農夫,窮人所居的都是荜門蓬戶,陰暗潮濕,臭穢不堪,那裏能如極樂世界的平等呢?以下第四說到蓮華。經上說: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上面說的池外,這裏說到池内。蓮華就是荷華,荷華出生于污泥,而亭亭玉立,一塵不染,有超世拔俗的高潔,所以佛經上多用以說法。這裏更以微妙香潔的光色,顯其德用。車輪,車子的輪盤,蓮華之大,有如車輪。

大本經上說:池中蓮華,或一由旬,乃至百由旬、千由旬。又說:衆寶蓮華,周遍世界,一一寶華,有無量百千億葉。葉,就是花瓣。所以極樂國土的蓮華,絕對不像此方蓮華,止有十八瓣,或重臺的兩種。重臺的花瓣,也是有限制的。極樂國的蓮華,有大至一千由旬以上的,此方的車輪,大不能逾丈,安能爲比。

此方蓮華,有色無光,極樂世界的蓮華,是什麽顔色,就有什麽光,所以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四色四光,也隻是說其大概。華大葉多,顔色上當然不會這麽呆闆,隻限于四色。因爲蓮花的光色俱備,又贊譽他微妙香潔。

微妙香潔,是彰顯蓮花的德用。一個微字就含有四義:華根藏于池底,眼目之所不見,是爲幽微。不生高原陸地,與繁華争妍,是爲隐微。一一華瓣上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晝,是爲細微。七寶所成,珍寄粹美,是爲精微。一個微字的含義,有這許多。那末!他的妙、香,潔,也就可想而知了。

各位聽衆!我們聽到這裏,應該作一個觀想,可以想像到,整個的極樂世界,就是風景幽美的大公園。我們這世界上,有所謂詩人雅士,都喜歡遊山玩水。現代化的都市中,都講究增加公園,以備市民事務餘暇,可以登臨遊憩。但是所有的山林,無非是高下不平,亂七八糟的一堆土石和雜樹而已。公園能有幾個,有幾個人有資格遊公園。而公園裏的陳設,又是些什麽?假如以之與極樂世界一比較,那可差得太遠了!講到這裏,釋迦牟尼佛又召呼舍利弗說: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是一段經文的總結,也是促使舍利弗注意。所以說:舍利弗!你看吧,極樂世界裏所有的欄網行樹,池閣蓮華,種種莊嚴。這都是阿彌陀佛的大悲!大願!大行!無量功德之所莊嚴啊!願行功德是因,莊嚴是果。有如是因,感如是果,也不是無因而緻的啊!

各位聽衆!阿彌陀佛的國土,他所以稱爲極樂,當然是具備了我們這世界上所沒有的許多優點。這些優點,把他歸納起來,分成四段來說:第一、欄網行樹。第二、池閣蓮華。第三、天樂雨華。第四、化禽風樹。現在,講到第三,天樂雨華。這裏又分成三點:

一、天樂,二、金地,三、雨華。經上說: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

天樂者,天上的音樂。彼阿彌陀佛的國土裏,天上的天衆,常常在天空裏,奏著天上的音樂。

按儒家六經裏有所謂樂經,就是專門講究音樂的。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是古時候的八音。如鍾磬、琴瑟、箫管、笙竽的樂器,都離不開金石絲竹的原料。孔廟裏祭孔的時候,所用的樂器,如埙篪之類,形形色色多得很。然而這都是人間的凡響,怎能及天上天樂的微妙呢?而且人間的音樂,是以人工來鼓吹奏擊,是有時間性的,更不及天上的天樂自然和鳴,而沒有間歇的啊!

再說,音樂有調和人們性情的功效,如哀怨之音,可以使人哭;壯烈之音,可以使人強,所以古人有‘貪夫廉,懦夫立’的評語。天上的天樂,由四王天、忉利天,上至梵天,展轉倍勝,種類千萬,無非法音。清暢嘹喨,微妙明雅,滿虛空中,以供養諸佛,及諸菩薩聲聞。而一般人民聽到以後,皆自然悟入無常、苦、空、無我。經上又說:

黃金爲地。

這是說:極樂世界不隻是天樂盈空,而且是黃金爲地。

黃金,是我們這世界上一般人都可以持有的,然而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有,持有的人也都把他當爲寶物看待,足見是不可多得的東西。但是在極樂世界就不希奇了。琉璃地上,更加上黃金的裝飾,可算滿地都是黃金。大本彌陀經上說:‘彼國自然七寶,體性溫柔,相間爲地。或純一寶,光色晃耀,超越十方,恢廓曠蕩。不可窮盡。地皆平正,無有須彌及諸山海,坑坎井谷幽暗之所’。我們讀這一段文,可以想見極樂世界,地面的平坦和地上的莊嚴。

過去曾有人這樣的說:學佛的人,首先須要戒貪心,因爲極樂世界的滿地黃金,而發心念佛求生西方,這不是極大的貪心嗎?這一個疑問,可以這樣的答複:第一、黃金在我們認爲是最寶貴的東西,而金性堅固,不可破壞。極樂世界的地質,堅固緊密,不像我們這世界,乃土石所成,有崩裂震動的災害,未必就是像我們這裏的黃金。隻是拿我們最寶貴的黃金,做個比例,而引生一般人念佛的興趣罷了。

第二、我們這世界人類的福報愈過愈薄,在周秦的時候,國際間的禮物往還,或男女婚嫁的聘禮,都是黃金若幹镒、白璧若幹雙。白璧就是白玉。後來金玉少了,貨币的流通,都用白銀,以兩爲單位。銀子少了就用銅,銅沒有了才用紙,所以現在的貨币都是一張紙,而黃金乃視爲希世之寶。人類彼此間爲黃金而起的争鬥,亦愈過愈兇。即使念佛法門以黃金鋪地爲釣餌,誘人念佛。

也足以爲釜底抽薪,減少人類之間無謂的犧牲。何況一生西方根本用不著這許多東西呢?而且在未生西方以前,念佛的人大都多能化悭貪而爲施舍,這不是一種好的社會教育嗎?向下講到第三點天雨寶華了。

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晝三時,夜三時,是爲晝夜六時。不分晝夜,天空裏常常下著天上的曼陀羅華。

極樂世界,沒有日月的出沒,所以不分晝夜。說有晝夜者,也是順著我們這個世界,作這樣的一個說法。極樂世界的晝夜,是以華開華合,衆鳥的鳴息而分晝夜。我們這裏以太陽出則爲晝,沒則爲夜。白天裏有上午、中午、下午;夜裏有初夜、中夜、後夜,合起來爲晝夜六時。随順我們的習慣,所以佛也說極樂世界有晝夜六時。

華,生于泥土之中,而芬芳高潔,不求人知而人自響慕。同時有華就有果,果必由華生。尤其是蓮華,華正開的時候,蓮子已經結成。華有如此的清德和作用,所以佛經上常用以做比方。比方修學佛法的人,雖然混雜在這五濁惡世的人群當中,他能行爲高潔,志意和雅,能使人望風傾慕。而念佛的人們,你在這世界剛剛初發心念佛,極樂世界,已經有你的蓮華寶座。而蓮華是華果同時,所以佛經上更喜歡利用蓮華來做因果同時的譬喻。這裏所說的曼陀羅華,正是國語的白蓮華。白取其高潔,蓮華取其因果同時。

極樂世界,晝夜六時,不斷的有白蓮華,紛紛從天空落下,這也是極樂世界的特色。經上接著說:

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

這是釋迦世尊,告訴我們雨華的用處。衆生者,除阿彌陀佛而外,菩薩以下都是衆生。清旦是晝三時的早上,衣祴,是盛華的器具。十萬億佛,表示供養的大數。食時,是佛及聖衆,吃早飯的時候。以一頓早齋的時間,周遊十萬億佛土,顯示彼土衆生,皆有神足。

天人于天空中,常雨天華,固然是供養極樂世界的佛及聖衆。而極樂世界菩薩以下的衆生,更以天華或本土七寶行樹的花,在清旦的早晨,運動神足通力,于很短的時間,遊行十萬億佛土,供養十萬億佛,及至回到本土,還沒有過早齋的時候。清旦,是人們一天身心最清淨的時候。極樂世界的衆生,雖然都是羅漢以上的聖者,但根本煩惱未盡,仍以早晨比較身心清淨。羅漢以上的聖者,都俱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盡、神足等六種的神通。極樂世界的 30 衆生,清早持華供養他方佛聖,一個來回就是十萬億佛土,而且回到本國來,仍趕上早齋,這正是神足通的作用,所以飛行自在而迅速。

飯食經行。

上文說: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這裏緊接著說飯食經行。經行者循環不斷的意思,回到本國就吃飯,吃過了就經行用功,表示光陰一點不肯虛度。

大本彌陀經說:往生彼國的衆生,吃飯所用的缽,都是衆寶所成。百味飲食,各如所願,随各人的食量,不多不少,自然而至。吃了以後,自然消化,沒有遺滓。或者見色聞香,意以爲吃飯,也自然飽滿,更不生貪著,身心輕便愉快。

經行是一種功夫,對打座而說的。飯食以後,室内室外,圍繞徐行,可以活動身體,可以幫助消化,飯後百步就是這個作用。經行以後,複行靜坐,可以調身,可以養心。這也是修行的一法。經上說: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是結束上文,天樂盈空,黃金爲地,六時雨華的一段。

釋迦世尊把極樂世界,這許多勝妙境界說完了以後,又召呼舍利弗說:舍利弗!你看吧!極樂國土,有如上的這許多勝妙莊嚴,這皆是阿彌陀佛,無量的願行功德之所成就啊!

各位聽衆!關于極樂世界,地面上和天空裏的莊嚴景物,過去已講過了三大段,今天講到第四段,化禽風樹。化禽,就是變化的禽鳥。風樹,就是風動樹鳴。極樂世界,本來沒有三惡道,所有的鳥兒皆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變化。而鳥兒叫出來的聲音和風動樹鳴,皆能演出佛法的音聲來,所以這裏包括了化禽演法,和風樹演法的兩段。

現在先講化禽演法。經上說: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這一段經文,可分四節;第一,标示彼國有奇異之鳥。第二,說明鳥類的名字。第三,鳥能唱出妙好的音聲。第四,音中能說出佛法。

複次是:複再次于上文,釋迦牟尼佛,又召呼舍利弗說:舍利弗!彼極樂國土,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

常有,表示不間斷的有,不是偶爾一見。種種,是種類甚多,下面舉出來的幾種,隻是幾名代表。雜色,那些鳥兒的顔色也不是一樣,可算形形色色,萬品千類,不一而足。

那末!是些甚麽鳥兒呢?向下第二就說明鳥類的名字:如白鶴呀,孔雀呀,鹦鹉呀,舍利呀,還有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呀。

鶴的嘴和腿都很長,有玄黃蒼白的四種顔色,而以純粹白色的鶴爲最貴。孔雀尾巴很長,羽毛的顔色很多,而且自成花紋,閃灼有光,鮮豔奪目。孔雀對于自己的羽毛,非常愛惜,性情也非常妤勝,他看見穿著紅紅綠綠衣服的婦女,就把那尾巴,像半把雨傘一樣的向人展開,以表示她的美麗,這叫孔雀開屏。鹦鹉,是會仿效人們簡單的語言而說話的,而且善解人意,是鳥類最聰明而最受人憐愛的。舍利譯成國語是鹙鳥,鹙鳥的雙目,銳利不過。尊者舍利弗的母親,兩眼如鹙,故名舍利,舍利弗是他的兒子,故名舍利子。迦陵頻伽,國語叫妙音鳥,這種鳥兒叫的音聲,天上人間,任何的音聲,都沒有他叫的好聽,所以叫妙音鳥。共命之鳥的共命,又叫命命,兩個頭,一個身,而報同識不同,叫的音聲也很好聽。兩頭蛇、九頭鳥、千頭魚,也曾經有人看過,那末!一身兩頭的鳥,也就不能說沒有了。這五種鳥兒中的,白鶴、孔雀、鹦鹂,我們這世界上也有的。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則爲極樂世界的特有品。

珍奇怪異的鳥兒,在我們這世界裏,隻是偶爾一見,不能常有。偶爾的見到,也未必聽到他的叫聲。可是極樂世界的鳥兒,經常出入于寶樹林中,而晝夜六時,吐出和雅的音聲來,非常的好聽。和、與粗暴不同;雅、與鄙俗有别。此世界的烏鴉、麻雀之類,就是粗俗不堪,人們聽了他們的叫聲,反而覺得厭惡。和雅之音,能令聽的人,心曠神怡,消除煩躁,離欲寂靜。

極樂世界的鳥兒,不但能吐出和雅的音聲來,從他音聲裏還能演暢出佛法來,所以說:其音演暢。

演出的是什麽佛法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等法的等,概括了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就成爲佛學裏大小乘共修的三十七種助道品。三個

四、兩個五、一個七、一個八,不就是三十七嗎?

上文所說的三十七種道品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什麽是四念處呢?四念處者:一觀身不淨。我們的身體,是父精母血、皮肉筋骨,假合而成。大小便利,鼻涕眼淚。九孔常流不淨。二觀受是苦。我們日常所感受的苦。樂,或不苦不樂的遭遇,澈底的說來,無非是苦。三觀心無常。我們這顆知冷知熱,知餓知飽的心,如波浪相似,前滅後

生,相續不已的。四觀法無我。法指宇宙萬有諸法,如山河大地等等,是凡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都叫做法。這些法的構成,無非假借許多條件,佛法裏說他是因緣假合,有聚有散,沒有實在的個體。我者就是指堅實存在的個體而言。如上的四種觀門,是我們安放這妄念的處所,所以叫四念處。學佛的人,不在這四處用點觀力,那是不能體會到生死的迫切。講經說法,也隻如隔靴搔癢!

四正勤者:一已生惡念斷。二未生惡令不生。三已生善令增長。四未生善令生。人們的行爲,可以分爲善惡的兩途,善則于自他有益,故令生,生已令增長;惡則于自他有害,故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應當向正當的路途,勇猛精進,如設堤防水,一時一刻不能松懈,所以叫正勤。

四如意足亦名四神足。前面的四念處,多分偏于智慧,四正勤則偏于精進,智慧精進力強,則定力弱。此四偏于禅定,以定導慧,使得定慧均等,不偏不倚,庶幾功行可成,目的可達。一欲神足。欲者要求于四正勤精進而後,依此欲力,可以引發定力。二勤神足。要求心既起,應勤修此定,依勤之力,定可引發而起。三心神足,一心專注,依心之力,引發定生。四觀神足。由加行觀察之力而正入于定。如意足者,修這四點,于所願求,可以如意滿足。神足者,變化莫測之謂神,得定而後,由于定的力量,可以神用莫測,足爲所依之義,依此定而得神變,故名神足。

五根者,一信。二進。三念。四定。五慧。根,可以分兩層來說:一爲能持,于已得的法,能持而不失。二者能生,對于未得的法,能勝進上求,令其增長。第一信根者,深信佛之所說,毫不謬誤。此一爲總,其餘的四根,由信根連貫而生:因爲既深信如來谛理,應當勤求不息,是爲進根,進者前進。既求得此理,應當明記不忘,念茲在茲,是爲念根。既念此理,應當專心一境,相應不散,是爲定根。由定心寂靜,靜則生明,乃能正觀分明,決擇是非,是爲慧根。有此五法,調治其心,能生發聖道。譬如陰陽調和,一切種子皆能發芽抽苗一樣。

五力者,即前面的五根,漸漸增長,即能發生甚大的力用,故名爲力。力;也有兩義,一者不爲他降服,二者又能降服他。如瑜伽師地論說,此五種力,能于所證出世間法,生深勝解,他人之所不能制伏。又具大威勢,催伏一切諸魔惡勢。信力者,于所信谛理,轉更增長,能遮止疑惑,不爲動搖。能抗拒邪魔外道,不受迷亂。能破損煩惱,不受侵害。此一爲總,餘四亦承信力而來:如進力者,進根增長,能破身心種種懈怠,成辦出世間種種事業。念力者,念根增長,能破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定力者,定根增長,能破一切雜亂妄想,發起一切諸禅三昧。慧力者,慧根增長,能破一切邪外不正知見,能破小乘偏差的執著。以上對于卅七道品,已經講了廿二品,其餘的下次再講。

各位聽衆!上次講的是:極樂世界有許多奇異雜色的鳥兒,如白鶴孔雀之類,皆能吐出和雅的音聲,音聲中演暢出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的33

佛法來、在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裏再加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就成爲大小乘共修的三十七種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已經講過,現在應該講到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什麽是七菩提分呢?七菩提分亦名七覺支。一擇法覺支。二精進覺支。三喜覺支。四除覺支。五舍覺支。六定覺支。七念覺支。

菩提譯成國語,就是覺,分就是支。所以七菩提分就是七覺支,覺是屬于智慧的作用,謂學道的人,五根五力,既然堅固,已入正位,對于這七種覺慧,可以分分随意運用。一擇法覺支者,觀察諸法,能夠善于覺了,揀别其真僞故。二精進覺支者,修道法時,對于無益的苦行,謬誤不正的行爲,都能覺了故。三喜覺支者,得到法的喜樂時,善能覺察,不生颠倒。四除覺支者,斷除諸煩惱,然能覺察真僞,不會損失真正善根。五舍覺支者,舍棄所念著的境界,過去既過去,永不追憶。六定覺支者,禅定修成,善能識别真僞,即使是正當禅定,亦不生愛著。七念覺支者,念即明記不忘之意,修出世道的人,要常常注意定慧均等。如果心沉沒而暗昧的時候,應當記住,這應該要利用擇法,精進,喜的三種覺支,使心清明;假如心識浮動,應當記住,這應該利用除覺支、舍覺支,和定覺支的三種,使心識靜定澄明。所以念覺支的作用,是調和動靜二者,使他不沈不浮,而适合中道的。

什麽是八聖道分呢?一正見。二正思維。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聖者正也,所以八聖道亦名八正道。由于前面擇法的力量,身心皆趨入正道,所以叫八正道。一正見者,由于覺支的功用,所得的真覺,純依智慧,合乎谛理,沒有錯謬。二正思惟者,見谛理時,與無漏心相應,思惟籌量,步步趨入涅槃正路。三正語者,修行人至此,不惟心無邪思,更以無漏智,不發兩舌、惡口、妄言、绮語的四惡語。而以和合語、軟語、真實語、誠谛語,起諸正用。四正業者,以無漏智,除滅、殺盜淫的三種身業,安住于清淨身業。五正命者,命就是生命,生命的存在,須要飲食維持。佛的制度,惟以乞食爲正命。如果以種田、做生意,或醫蔔星象來維持生活,那就叫做邪命。修道的人由于無漏正智的抉擇,遠離邪命,所以叫正命。六正精進者,以無漏智,更加策勵勤行精進,趨入涅槃。七正念者,以無漏智、分明憶念正道法和助道法,心不動失。八正定者,以無漏智,正住于真理,決定不移。這八種法,爲什麽皆叫正呢?因爲以七覺支所發生的無漏正智爲中心,不依于偏邪,所以叫正。由于八法,能引修行人至于涅槃,所以叫道。以上是大小乘共修的三十七種道品,但經文裏沒有将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加入,所以末後有一句如是等法,等就是等于四念處等十二法。

毗婆沙論和大智度論,用一個譬喻說明三十七道品的次叙很清楚。兩部論上說:四念處如種子。四正勤如栽植。四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七覺支如開華。八聖道如結果。八正道,差不多在佛經上常常見到,往往

因時間關系,礙于名相的繁瑣,都避免不講。現在因爲不受時間的束縛,所以把他略略的講一講。各位聽過一次,如在其他經上看到,都是同樣的講法。經上又說:

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上文說:極樂世界,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吐出和雅的音聲,音聲中演暢出三十七種道品。所以說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這表示如果那些音聲,僅足以娛耳取樂,那就毫無價值。因爲音聲中能演暢出三十七道品,使衆生聽到這音聲,皆能憶念佛法僧三寶,所以這是有益的音聲,自不同于凡響,而且顯出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

佛法僧是爲三寶,三寶有住持,别相,同相的三種不同。住持三寶者,木雕、泥塑、銅鐵鑄成,或彩色紙畫的佛像,是爲佛寶。現前所流通的經卷是法寶。出家比丘僧尼,能共同修持,和合無诤,是爲僧寶。别相三寶者,因爲佛法僧有大小乘的不同,名相功用上也各有其分别:如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這是佛寶的不同。大小乘各各有他的教理行果,是法寶的不同。三賢十聖、四向四果、緣覺、獨覺,階位各别,是僧寶的不同。這又名出世間的三寶。同相三寶,又名一體三寶。我們的心性本體,靈明洞徹,原具有覺照諸法的功用,是爲自性佛寶。性體中具有恒沙性德,一一皆足爲我們修行的軌則,是爲自性法寶。性體中該攝性相,融和事理,是爲自性僧寶。因爲佛者覺也,覺悟就是佛,迷就是衆生。佛所說的言教,皆能爲我們修行的規矩法則,所以稱爲法寶。僧寶的僧,應當加上一個伽字叫僧伽,譯成國語叫和合,是出家衆,結合修行的團體名稱。這三種意思,皆在我們一心中具足,故又稱爲自性三寶。我們現所崇奉的三寶,當以住持三寶爲準則。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或藥師佛,阿彌陀佛的遺像爲佛寶。現前存在與流行的經律論三藏爲法寶。文殊、普賢、觀音、勢至、諸大菩薩,以及舍利弗,須菩提等,諸阿羅漢爲僧寶。現在的出家二衆,假如能和合修行,或依佛法自修,更用以化導群衆的,也足以作僧寶的代表。現有在家信徒們,提倡皈依自性三寶,不需要以出家僧尼爲師,這是數典忘祖,不合理的妄作,滅亡佛法的先趨,要不得的。你如不信,請你一讀大乘理趣六波羅密經,皈依三寶品。大乘心地觀經報恩品,你就知道了。

佛法僧三,皆稱爲寶者,佛是兩足尊,福慧雙足。法是離欲尊,僧是衆中尊。依佛法僧修行,則出三界生死,世間珍寶,無與爲比,故名爲寶。經上又說: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這一段經文,是恐怕人以爲極樂世界,既有畜生道的鳥類,何以配得上稱爲極樂呢?因此釋迦世尊自動的召呼舍利弗而告訴他的所以然。那末!極樂世界,既然沒有三惡道的名稱,這些畜生道的鳥兒,從什麽地方來的呢?這皆是阿彌陀佛,欲令佛法的流通,迎合衆生的意趣,以神通力變化而有的。于此我們可以體會到,佛陀的慈悲,比父母對于子女的教養,還要體貼入微。

各位聽衆!上面關于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的話,我還想補充一點!

第一、什麽叫做三惡道呢?畜生、地獄、餓鬼是三惡道。三惡道的對面是人道、阿修羅道、天道的三善道。三善道雖然沒有超出輪回,但是福德智慧比起三惡道來要強多了。在人天乘裏說來,人類如果造了下中上的三品十惡,就要分别的堕落于畜生、餓鬼、地獄的三惡道。如是因感如是果,分毫不可假借的。畜生道裏是飛禽走獸,藏于山,潛于淵,千品萬類,其名字種類,是無法統計的。他們的殘暴、兇悍、互相食啖,以強淩弱的愚癡,是十分可恨的。有一類的畜生,如牛馬豬羊雞鴨以及水族,受著比他們更兇殘的人們奴役、禁閉、屠割、烹煮。我們往往看到牛馬身系千萬斤的重負,雖然感到疲軟,但不能不背著向前跑。及至年老力衰,或身肉充實,可以供庖廚而将要或正在被捆縛屠割時,那種呻吟、流淚,或奔走叫號,期圖延一息生命的凄慘情形,又使人十分的替他們難受。餓鬼道的衆生,則九幽沉滞,動辄千百年不得轉生。年湮代遠,子孫滅絕,祭祀無人,常常感到饑餓的痛苦。如果罪業深重的,雖然碰到飲食,也會化成猛火,所以千年萬載,常時忍著饑餓。至于地獄裏的衆生,那就更苦了!八寒八熱,萬死萬生,镬湯、爐炭、劍樹刀山、地獄之苦,有非語言文字所可能形容得出的!人類所受的妻離子散,饑寒交迫,或水火刀兵,盜賊王難的苦痛,當然不及其千萬億分中的一分。所以苦莫苦于三惡道,而娑婆世界之所以叫娑婆,正因爲有三惡道的存在;極樂世界之所以叫極樂,正因爲無三惡道的存在。上文釋迦牟尼佛,不是曾經告訴過舍利弗嗎?‘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極樂國土沒有受苦的衆生,于此可見彼土是沒有三惡道的。既沒有三惡道,那末!那些,白鶴孔雀迦陵頻伽之鳥,從何而來的呢?因此不得不麻煩我佛世尊,苦口婆心,加一番解釋了。因爲彼極樂世界,不許有三惡道的存在。這是阿彌陀佛的宿願,即使是三惡道的衆生,因業果終了,或宿福的發現,也可以生到西方,但一經生到那裏,就不再是三惡道的身形,應該随其功行而定其品級的。所以白鶴、孔雀的存在,是阿彌陀佛的神力變化,借以演暢法音。同時池沼園林,奇葩異卉,異鳥名禽,是我們這世界上所有的。佛陀的說法,爲使極樂世界的組織,和我們的距離不遠,但比較淨化,所以有羅網、欄楯、行樹而皆七重;有樓閣池沼而皆七寶所成。亦有蓮華,但大如車輪,且四色四光。這都是方便攝引,正表示出我佛說法,苦口婆心,無微不至!

以下講到風樹演法,經上說: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極樂世界,地面上有羅網、行樹的莊嚴,前文已經說過。然而那隻是說他的行列整齊,極爲美觀。這裏補叙他不可思議的妙用。妙用的所在,就是羅網行樹,因微風的吹動,而發出微妙的音聲來,有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是凡聽到這聲音的,自然而然的皆生出懷念佛法僧三寶的心情來。具見極樂世界,無往而不是佛法。

這裏面說風日微風,微風,是表示風的好處。假如像太平洋的臺風,那還得了。臺風一起,勢如萬馬奔騰,排山倒海,發屋拔樹。如我們現在住的這臺灣寶島,每年都受到它好幾次的威脅,一談到臺風,總不免令人毛骨悚然,談風色變。佛經上還有一種岚毗尼風,勢能摧碎山嶽,壞諸世界。這些惡風,皆是衆生慘烈暴惡的業力所感,真是要不得。我們這世界,有時也會有一種所謂和煦的春風,雖然也可以說是美風。然而也隻能生長百物,或披拂山林,作爲有閑階級的一種欣賞而已。怎能比極樂世界的微風,似有似無,不寒不熱,輕細醇和,激動著行樹、羅網,發出微妙的音聲來,使人聽著了生起懷念佛法的美感。這豈是以我們凡夫心識所可得而思議的嗎?

複次羅網行樹,因微風的吹動,發出微妙的音聲來,音聲而稱微妙,而且有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則我們這世界上所有的六律、八音,即使能和諧并作,作興發不出什麽高低抑揚的節奏,反而覺得雜亂無章。彼極樂世界的風樹之聲,既不是金石絲竹,則宮商角征的安排,是誰爲之工作,而能與百千種樂,同其優美。大本彌陀經上說:世間帝王之樂,百千萬種,不如忉利天宮一音之美。忉利天宮百千種樂,不如夜摩天宮一音之美。如是乃至有頂之天,百千種樂,不如極樂世界,風吹羅網行樹,所發出的音聲中一音之美。于此可見,極樂世界的音樂,是超出人天之上,而爲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及他那世界裏的衆生,特别的福德之所感召。

還有,諸佛出世,在救度衆生的方法上,有著種種不同的方便。在維摩經上曾經說過:諸佛有以香飯作佛事的,有以菩提樹作佛事的,有以光明作佛事的,有以音聲作佛事的,總而言之,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諸法,無一不可以運用來作度衆生的佛事的。那末!極樂世界,微風吹動羅網行樹,發出來的微妙音聲,使極樂世界的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這就是以音聲而作佛事啊!禅宗裏有所謂大用現前,不拘軌則的啓示,懂得了這個道理,則瞬目揚眉,拈椎豎拂,運水搬材,咳唾言笑,無一不是佛事。必得等到法師升座,宣揚佛經,那才是佛法,則已是爲愚癡人說呆笨的法了。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釋迦世尊,對于極樂世界地面上的莊嚴,到這裏爲止,已經是說完了。因此以警覺的口吻,告訴舍利弗說:舍利弗!彼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内,成就了如上所說的,這許許多多的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因地修菩薩道時,大願大行之所成就的。

我們都知道,人類的财富,以及宮室庭園之美,皆是以體力精神,甚至用不正當的手腕,換取得來的。而阿彌陀佛乃是以大願大行的功德之所成就。如大本彌陀經上,引阿彌陀佛,因中所發的願心說:‘我作佛時,我刹中人,随其志願,所欲聞者,自然得聞’,故鳥樹皆成說法的音聲。又經常都以愛語和顔饒益衆生,所以風吹林樹,皆出妙音。于佛法僧,信重恭敬,所以衆生聞者,皆悉懷念三寶。

各位聽衆!阿彌陀經講到上期,已将西方極樂世界地面上的建設,和自然界的許多優越點,都已講過了,然而這是屬于依報的。以下是講到正報。依報,正報是佛學上的兩個術語。什麽叫做依報呢?依報就是世界,或是國土,因爲國土是人類以及各種生物所依止的。假如沒有國土,則人類和各種有生命的生物,不是要虛懸在空中麽?虛空隻能容受萬物的生長,卻不能生長萬物,也不能爲萬物之所憑依,因此把國土叫做依報。什麽是正報呢?依報因正報而有,以正報爲正。正報就是人類以及有生命的生物的本身。依正的兩種又爲什麽稱報呢?報者果報,佛教于一切法,都是以因果來衡量其價值。不管是佛菩薩,或是六道衆生,總離不開因果的範圍。都如娑婆世界的衆生,心理上具有貪嗔癡愛的染污念頭;行爲上發生出殺盜淫妄的惡行,這就是因。在果報上就遭遇到這土石諸山,高下不平,坑坎堆埠,穢惡充滿的世界。以及血肉所成,九孔長流不淨,壽命短促,老病死苦,糾纏不清的人生。這還僅就人道而言。至于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那種苦惱,就不忍多說了。極樂世界呢,那自然是大不相同。那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所感招的善果,當然是莊嚴無比,這在上文已經講得不少了。正因爲身相的好醜,壽命的長短、享受的高低,以及所依止之國土的清淨和染污,都是與人類或生物的本身,因果相稱,不爽絲毫,所以稱之爲報。

那末!以下就講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及他那世界裏衆生的正報,是怎樣的高妙了。在這二者之間,又先講阿彌陀佛的正報。經上說: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在講依報之初,釋迦牟尼佛,也曾這樣的問過舍利弗說: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呢?于是有上面的欄網行樹,池閣蓮華,天樂雨花,化禽風樹,種種莊嚴的講說。這裏也以同樣的語氣,詢問舍利弗說:舍利弗!于汝意雲何?這句話的解釋是:在你的意思怎麽樣?這是一句疑問詞,應該放在所要問的問題的後面。然而印度的文法,往往用倒裝的詞句,所以把他放在前面。就是說:阿彌陀佛名號你是知道的了,但阿彌陀佛爲什麽叫做阿彌陀,在你的意思是怎

樣的一個說法呢?可是舍利弗和前面一樣,依舊是默然不答。然而舍利弗的默然不答,我們就真以爲舍利弗是不懂嗎?不,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的大阿羅漢,豈有不懂的道理。舍利弗知而不言,要留待釋迦世尊金口親宣,以争取天下後世,學佛弟子們的信心,這正是舍利弗聰明的地方。或者阿彌陀佛的萬德宏名,意義深廣,或許不是舍利弗的智慧所能了解,所以留待世尊的無上智慧和無礙辯才,來加以闡釋,使衆生聞者,發生曉了和向慕的殷懇。這也是一個說法。釋迦世尊,因舍利弗的默不作聲,乃接著說道: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

彼佛,是指阿彌陀佛而言。阿彌陀佛身上的光明,是沒有限量的。他這光明能照耀十方世界的國土,縱然是高山峻嶺,都不能爲他的障礙,可算是沒有照不到的地方,所以他的名字叫阿彌陀。因此翻譯家,就将阿彌陀譯成國語爲無量光。

每一尊佛都有光明,光有智光與身光,身光又有常光與放光。智光,是諸佛自受用身本體之光明。菩薩所能見到的佛身,是他受用身。二乘人以及有緣得度的一般衆生,所能見到的,是化身佛。他受用身佛,化身佛,皆有身光。如釋迦牟尼佛,身有圓光一尋,爲弟子們所日常可以見到的。一尋等于我們的八尺,是爲常光。放光者,如釋迦牟尼佛,說華嚴經時,兩眉之間,頭頂上,口裏,或齒牙之間,肚臍上,腳指上都曾放過光,這是因說法的需要,臨時特别放出來的光明,所以叫放光,不說法,就沒有了。

現在所說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指的常光,也包括著智光身光放光而言。如大本彌陀經上說:爾時阿彌陀佛,從其面門,放無量光。又說: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足見這裏什麽光都有。

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國,所以稱無所障礙,又稱無量,無形中就表示與其他諸佛不同。如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會上,眉間白毫,照東方萬八千土。僅照東方,則不能遍及南西北方;僅照萬八千土,則一萬八千佛土以外的國土就不能照到,這分明是有量,而非無量;分明是有障礙,而不是無障礙。至于日光、月光,照此洲,則不能照彼洲,所以有晝夜之分,且不能與佛光相比,更無論阿彌陀佛的光明了。阿彌陀佛的光明,徹石透壁,通幽達冥,任何的障礙,不能使他隐沒,任何的阻隔,不能使他斷絕。所以下文,六方諸佛,皆交口稱贊阿彌陀經,那就是很顯然的證據。要知道,這都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之所成就,不是無因而緻的啊!經上又說: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彼佛仍是指的阿彌陀佛。上面是說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這裏是說阿彌陀佛及其人民的壽命無量。壽命就是活在世上的年代。人民,可不是像我們這裏

老百姓,他那世界的人民,都是大菩薩,至少是三果以上的聖者。阿僧祇,譯成國語是無央數。劫是時間上的一個大階段。釋迦牟尼佛又召呼舍利弗說:舍利弗!彼阿彌陀佛的壽命,以及他那國土裏,人民的壽命,皆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長久。一個阿僧祇劫已經不容易計算他的年代了,何況乎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呢?所以翻譯家又将阿彌陀譯成無量壽。

壽者受也。人類的壽命,皆由善惡業之所感召,在一生數十年中,受苦受樂。我們這世界,即使身爲轉輪聖王,或上升到非非想天,壽命都是有限量的。

至于佛的壽命,在法身佛,無始無終,不可言其壽命。報身佛有始無終,則壽命無量。化身佛則随機應現,或長或短。阿彌陀佛的壽命,乃混合法報化三身而言,因爲彼國人民,悉皆蓮華化身,不是血肉的結合,故壽命統統是無量。因之而阿彌陀佛,即使是化身,壽命亦複無量。然而這也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之所成就的。如大本彌陀經說:‘我作佛時,假令十方衆生,皆作緣覺,聲聞,皆坐禅一心,欲計我年壽,幾千萬劫,無能知者。學佛的各位,你們要得長壽嗎?你如要獲得長生不老的話,請你念阿彌陀佛!’

各位聽衆!上面已經将阿彌陀佛的名號講過了,現在講到阿彌陀佛的曆史。這曆史很簡單,就是道成遠劫的一句話。道就是佛道。阿彌陀佛,和我們一樣的是人,因爲多生多劫的修行,所以在久遠劫前,已經成佛。經上說: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

釋迦世尊,告訴舍利弗說:舍利弗,彼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屈指計算,到現在爲止,已經有十劫的長久了。

十劫的劫,應當叫劫波,譯成國語爲時分,等于我們喊一世紀、兩世紀的世紀。譬如西洋人以耶稣降生爲紀元,現在是二十世紀。但一世紀隻有一百年。一劫的年數可太多了,因爲中國沒有那末大的數字來代表,所以仍存原來的名字叫做劫。

那末!劫在佛經上是一個什麽計算方法呢?佛經上是以人壽一增一減爲一小劫。就是從人壽十歲起算,每過一百年增一歲,增加到八萬四千歲;再從八萬四千歲起,每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這一增一減名一小劫。積二十小劫爲一中劫。積四個中劫爲一大劫。這其間究竟應該有多少年,就很難計算了。現在是說明阿彌陀佛成佛的久遠,當然是以十個大劫爲合理。

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個大劫。至于他未成佛之前,因地的修行,那更難說了,據大本彌陀經上說:自定光佛向上數,數到五十三佛,第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佛。阿彌陀佛當時身爲國王,因聽世自在王佛說法,覺悟到人命無常,世事如幻,富貴尊榮隻如石火電光,一轉眼即成過去。假如修行成佛,40

則福德智慧二種莊嚴,百劫千生,永遠享受不盡。而且大慈大悲救人救世,比較鬥争殺伐,争名奪利,要高明得多。因此毅然的抛棄王位,出家修行,發四十八種大願,普渡群迷,後來成佛名叫阿彌陀佛,國號極樂國土。

法華經上說:大通智勝如來,未出家時,有十六位王子,因父王出家成佛,受了很大的感動,棄舍珍寶、宮殿,和繼承王位的權利,随父出家修梵行,受菩提記,後來一一皆于八方各各成佛。第九王子在西方成佛,名阿彌陀。第十六王子在東北方成佛,名釋迦牟尼。照法華經上說來,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曾和阿彌陀佛做過同胞弟兄呢?

法華經上又說:無量劫前,有轉輪聖王,名叫無诤念,供養寶藏如來。他當時曾發下願心,他願他成佛而後的國土,種種莊嚴,華妙無比。寶藏佛即爲他授記說:你經過了恒沙劫的菩薩道行,在西方世界作佛,國號叫做安樂。那一位轉輪聖王,即是阿彌陀佛。

大乘方等總持經上有淨命比丘。賢劫經上有王子名淨福報衆音。如幻三摩地無量印經,有國王名勝威。一向出生菩薩經上有國王太子,得聞佛法,奉持精進,七千歲中,從不睡眠,不貪愛欲财寶,獨處山林,修習禅定。後度八千億那由他人得不退轉。這些比丘、國王、王子、太子皆是阿彌陀佛的前生。然而,我們對阿彌陀佛的曆史,于此也可以窺見一斑了。經上又說: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衆,亦複如是。

以上一大段,是講的阿彌陀佛的名號和曆史。但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化主,有化主必有化伴,等于一國的國王,必定要有他的臣子百姓,佛也是這樣。所以釋迦牟尼佛召呼舍利弗說:又舍利弗!彼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無量無邊,是言其數目之多。皆阿羅漢,是确定他們的資格地位之高。數目上既然是無量無邊,當然就不是可以用算學方法和數字所能确定的了。至于菩薩們的數目之多,也和聲聞一樣,所以說,亦複如是。

一個國王的人民,其中有做官的,有經商的,有種田的,有讀書的,然而以做官的地位爲高貴。其他的士農工商,攏總稱爲白衣。阿彌陀佛的人民,也就是他的弟子,他的弟子中,不是聲聞,就是菩薩。人天乘的修行人,簡直沒有,等于說,他的弟子中是沒有白衣之士的。

聲聞,菩薩,在佛教中是有修有證的人,同時也稱之爲小乘,和大乘。聲聞最高的位置,是大阿羅漢,小乘人隻知自利,不知利他;菩薩是自他兼濟。然而小乘人既稱大阿羅漢,這足以表示他那些聲聞人,都已發了菩提心,具有利人濟世的悲願。阿羅漢的地位,隻是他修證中的一個過程罷了。

聲聞人,因聞佛陀說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的法音而悟證小果。他的悟證經過,有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阿羅漢譯成國語,是無生,殺賊,應供。因爲他覺悟了宇宙人生是無常、苦、空、無我、不淨,所以不起貪嗔癡愛的煩惱。因此,也就不會再到三界六道裏來受生。所以叫無生。煩惱能盜劫我們的功德法财,等于盜賊。羅漢已破滅煩惱,所以叫殺賊。具備了無生,殺賊的兩個條件,能接受天上人間的供養,所以叫應供。

菩薩,發濟世利人的大菩提心,修六度萬行的叫做菩薩。菩薩,譯成國語叫覺有情,有情就是衆生的别名。菩薩是已有少分或多分覺悟的有情,也是能以佛法覺悟于一切有情的人。他的位置,在初發菩提心以後,叫十信位,而後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于學校裏,有小學、中學、大學。每一等學校裏,又有一二三四年級的不同。菩薩修到十地以後,不久就會成佛了。經上又說: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釋迦世尊,又召呼舍利弗說:舍利弗你看吧!彼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成就了如上的這妙好的莊嚴,真是值得羨慕啊,值得稱贊啊!

奇怪!池閣蓮華,異鳥天樂,是最好的莊嚴。怎麽大阿羅漢,菩薩,也是莊嚴呢?維摩經上說: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備三十七品的衆生,來生其國。所以極樂世界的大阿羅漢、菩薩,皆是與阿彌陀佛有同行宿緣的諸清淨衆,于阿彌陀佛成佛而後,大夥兒都生到他這世界來了。有道有學的人,是地方上的幹城,棟梁。假如一個大城市裏,都是些不學無術、自私自利的小人,那還成什麽樣子呢!古人說:人之雲亡,邦國殄瘁。足見一個國家,沒有了高上的人才,那就要亡國。所以羅漢、菩薩,也是極樂世界的莊嚴。

各位聽衆!上期講的是:阿彌陀佛座下的大弟子,他的弟子群中,有聲聞弟子,有菩薩弟子,關于他們的數量地位,都講過了。但這些都是目前在阿彌陀佛座下,每天聽聞法要的一班弟子們。至于因念佛而将要生到西方的一班弟子們是怎樣呢?彌陀經上說: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緻。

衆生生者的衆生,是合衆緣而生的意思。阿鞞跋緻,譯成國語,爲不退轉。

生,就是生命,比如我們能講能聽的兩方,都是活在這裏有生命的人。如果一經研究這生命的來源,那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條件,在佛經上叫做因緣,又叫做助緣。我們初投生到這世界上來,要父精母血的結合。成胎以後,要以母親的血液爲滋養料。出胎以後,一直到老死,幾十年中,沒有一天能離開衣

服、飲食、居處。即使最不值錢的空氣,我們一分鍾也不能不呼吸,不然的話,這一條小生命,馬上就維持不下去,因此叫做衆生。

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緻者,就是說:極樂世界現在所有的聲聞,菩薩固然是人中之寶;他方世界,因念佛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衆生,就永遠不會退轉。退者退堕,轉者轉變。就是說:既然生到西方以後,永遠不會轉變其志趣而堕落于人天道中,或三惡道裏去。

那末!我們要問,生到西方去,有什麽倚靠就能千穩萬當,不會退轉呢?這有五個緣因:

第一,一生到西方去,就爲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之所攝持。如大本彌陀經,法藏比丘說:‘我作佛時,聞我名號,皈依精進,即得于諸佛法,永不退轉’。這好像一個黨員,如果遇到一個黨的領袖真正爲國爲民,大公無私,而栉風沐雨,爲大衆吃苦。那末這個黨員,自然而然的服從領袖,雖赴湯蹈火,都不會改變其志趣的。

第二,生到西方去,常常在佛光照燭之中,使他的菩提心,隻有增進,不會退轉。等于我們在日光的照燭之下,你絕對不會跌落到土坑裏去。

第三,極樂世界,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能演暢法音,聞到這種法音,自然而然的就會增進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更不會退轉。

第四,生到極樂世界,朝夕所相見而可以作爲朋友的,都是些大阿羅漢,以及諸大菩薩。更沒有邪魔外道,誘惑你、蠱弄你。也不會因衣食住,或眷屬間各種問題,使你生貪愛,動嗔恨而緻堕落。

第五,生到西方,做了極樂世界的人民,壽命長久,與阿彌陀佛一樣,除非你自己發願要到别個地方去,度化衆生,不然,你永遠不會離開極樂世界的。上文不是說過嗎?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這不是很好的一個證明嗎?

從另一方面說:如果不念佛生西,在我們這個世界,修大乘法的話,要到初住菩薩,才得信不退。修到初地菩薩,才得行不退,到七地菩薩,才得念不退。這緣因,是這個世界足以使我們退堕的逆緣太多了。

在這裏,我可說個故事大家聽聽:唐朝有個李源,因父親做官被殺,所以不願做官,把洛陽住宅改成慧林寺,請圓澤禅師當住持。過了幾年,李源邀約圓澤朝禮四川的峨眉山,但圓澤要求走陝西的旱路,而李源卻要由荊州的水路,圓澤拗不過李源,隻好将就他。然而他已知道這一去不能再來。乃将後事,一一寫好夾在經中。二人乘船至荊州上遊,将近山峽,其地水險,天尚未晚,即停舟過宿。忽然看見一個大肚皮的孕婦,身著錦裆,在江邊打水。圓澤一見,43

不自覺的就流下淚來了!李源問他爲什麽傷心?圓澤說:我不肯走這條路,就是怕見到這女人。這個女人懷孕已經三年,等我來做他的兒子。如果不見到他的話,還可以躲避;現在既然見到他了,非做他的兒子不可。你應當幫助我念咒,讓我快一點生下來。到第三天,你到我家去看我,以一笑爲信。過十二年,八月十五日的夜裏,請你到杭州天竺葛洪井的旁邊來會我。說完了,就這樣的死了,而婦人随即生子。三日後,李源訪到這人家,抱兒出見,相視而笑。後來李源回到洛陽慧林寺,看到他預先記下來的後事,更相信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光陰很快,轉眼間已十二年了、李源預先到杭州,候到八月十五夜裏,往葛洪井去等候會晤。忽然隔河有一放牛的孩子,騎在牛背,以鞭打牛角而唱。李源聽他唱的是: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易性常存。李源聽到,遂斷定是圓澤的後身。于是兩相談論,到分手的時候他又唱起來了。他唱的是: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說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遊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遂乘牛而去。圓澤禅師已知道過去未來的人了,尚不能逃避生死,不如他的人,他的前途就更難說了。所以念佛生西方,一到那裏,就永遠不會退轉,我們又何樂而不爲呢?故事講完了,再來講經,經上說: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一生者,就是還要到人間來受一次生,投一次娘胎,而後成佛。補處者,補等于一個團體中的候補理事或監事一樣。在未下生人間成佛以前,住在候補成佛的位置,叫做一生補處。阿僧祇,譯成國語名無量數。

這是承接上文說,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們,不但不會退轉,其中能居一生補處地位的人,其數很多,多到不是可以拿算盤來算得出的,隻可以拿無量無邊阿僧祇,那個大數目字兒來代表他。

在這個世界修行,修到初果聖人,還有七番的生死,修到三果聖人,還有一番生死,但隻能證四果阿羅漢而不能成佛。怎能如生到西方,馬上就位居一生補處呢!到了一生補處,就和皇帝的東宮太子一樣,再升上去就做皇帝,這是多麽便宜的事呢!

假如有人說: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補處位,有觀音大士,大勢至菩薩,那裏輪到一般往生的人呢?這應該知道,虛空無盡,國土無盡,十方諸佛也無盡。這許多補處菩薩,不妨分發到十方世界去,不一定補處阿彌陀佛的位置啊!勸大家念:‘阿彌陀佛’!

各位聽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三個必要的條件,這三個條件中,第一要信仰。第二要發願。第三要實行。假如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國土,和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都不能信任實有其事,則一切的一切,都無從談起。如果從虛空無盡,國土無窮的理論上,首先須能信任有極樂國土的存在。可是信

任盡管信任,對他并不發生什麽興趣,這與不信者也沒有兩樣。所以在信仰以後,就應該發起願心來,願心就是對極樂世界發生興趣而準備去到那個世界的原動力。由于有了這原動力的支持,進一步按照佛陀所指示的方法,實地去修持,這就叫做行。具備了信願行三個條件,才能決定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過去所講的,都是極樂世界地面上的莊嚴,如池閣蓮華,欄網行樹,天樂雨華,風動樹鳴。以及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人民的地位,壽命,這都是側重在引發學佛者的信念一方面的。

今天所講的,就是叫我們繼續在信念以後,發起願心來爲往生西方奠定下一個堅固的基礎。所以彌陀經上說:

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釋迦牟尼佛,召呼舍利弗說:舍利弗!衆生們聽到我這一番話以後,就應當發起願心來,願意生到那個西方極樂世界去啊!

這是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勸導我們的話!彌陀經上勸導我們的地方,共有四重,無非是勸我們要聽、要信、要發願,這是四重中的第一重。

願心是實行的原動力,沒有願心,行怎能會生得起來呢!我們都知道,一個機關的主管官,當他就職而舉行就職典禮時,有上級機關的人員監誓。這位主管官當衆接受這機關的職權時,必定要發誓:比如盡忠于國家,盡忠于職守,如違背誓約,甘受最嚴厲之處分。那末!他就職以後,就得要依照他所發的誓願,一一做去。所以願心是一切事業成辦的原動力。

願力不可思議,西方極樂世界的妙好莊嚴,尤其是往生的人都是蓮華化生不受十月懷胎的胎苦。不受十月滿足生産時的生苦。生活自然,不受生活壓迫的苦。蓮華化生,可以沒有病苦。壽命長久,所以沒有老态龍鍾,彎腰曲背,耳聾眼花的老苦和死苦。沒有三惡道,更不會有堕落恐懼之苦。地平如掌,衆寶所成,也不會有山崩地震,海嘯臺風的駭怕之苦。沒有男女性的分别,也不會有家庭的束縛,或鬧戀愛而産生的種種痛苦。極樂世界這許多優點,皆是阿彌陀佛,最初發心修行,爲法藏比丘時所發四十八種大願心的結果。阿彌陀佛既然爲我們預備了這一個好的去處,他又願意接引十方世界,善男子、善女人,都到他那兒去。那末!我們又爲什麽不肯去呢?假如有人問,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有什麽好處呢?那好處可多啦,除開我前面已經說過的不算,彌陀經上又說:

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諸上善人,就是已生西方的諸大菩薩,和阿羅漢。俱會一處,就是常常會集在一塊兒。

所以者何?這是釋迦牟尼佛代表我們發問。仿佛是你爲什麽叫我發願生西方呢?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一個答覆,也就是應該求生西方的一個理由。因爲到西方去,能夠有資格和許多已生西方的諸大菩薩,如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無量無數的阿羅漢,集會在一塊兒,讨論佛法,或怎樣去十方世界化導衆生,你看這是何等的榮幸!

假如有人問,我們這娑婆世界,不也是有佛的佛國麽?又何必求生西方呢?而且十方世界的佛刹多得很,又何必偏生西方呢?這當然有理由;不過,我們這國土裏,人和畜生雜居在一塊兒,又有餓鬼、地獄堕落的恐怖。人類的本身呢?都懷著貪嗔癡愛,殺盜淫妄的惡毒心或惡行爲,使人不敢接近。有的世界,雖然沒有三惡道而純粹的是人,但未必都是善人。有的世界,雖然都是善人,但不一定都是上善。唯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固然是大慈大悲,而文殊、觀音、勢至之流,都是濟人利世的大菩薩。等而下之的,也還都是一生補處,或阿鞞跋緻不退轉的阿羅漢。今得往生,和他們把手共行、相視而笑,做很知己的道友。因彼此的切磋琢磨,我們不懂的道理也會弄懂;不會行的也會去實行起來,這是何等的好事啊!這是講的發願,向下再講實行,阿彌陀經上說: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少善根,少福德的少,就是微少。善根福德少了,力量就不夠,沒有充分的力量,就不得往生彼國。而善根就是因,福德就是緣,合而言之,故叫因緣。

然而什麽叫做善根呢?什麽叫做福德呢?善是純良的心願、純良的行爲。根,如樹木的根本,有生發的意思。就是說要以純粹善良的心行爲生西方的根本。福德,就是有利于他人的善行。因爲單有善根的正因還不夠,必得要有福德來做助緣,配合起來才能做生西方的條件。

那末!什麽是善根呢?這裏邊包括兩個成分:第一是發菩提心。第二是常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菩提心就是覺道的心,也是利益他人的心。就是說:求生西方的人,不是爲的逃避現實,爲的是要求覺悟真理,以所覺悟的真理,再來展轉教化他人。但是在我們這世界,障礙太多,要想求道,如逆水行舟,甚難甚難!所以運用執持阿彌陀佛名號的方法,求生西方,親近阿彌陀佛,諸大菩薩一班名師益友,學習起來比較容易。但是假如你沒有濟世利人的心願,阿彌陀佛是不受你這個學生的。所以生西方,等于學生到美國去留學一樣,既不是迷信,也不是逃難。

什麽是福德呢?這在十六觀經上和大本彌陀經上說得很明白,十六觀經上說:孝養父母,讀誦大乘。大本彌陀經上說:修諸功德,孝養父母。這是我們

這社會所需要的道德教育。讀誦大乘者,大乘經多是策發人們濟世利人的大心的,讀誦大乘,才能時時激發自覺心和利人的心。修諸功德,就是實踐利人的行爲;如救孤恤貧之類。至于孝養父母,則更是我國五千年來,立國之大本,而爲我們必須遵守的。

發凡夫心,是無善根。發小乘心,是少善根。不做利人事業是無福德。做了而希望還報,是爲少福德,必得要以大菩提心,念佛名號爲正因;以不存收獲的純良心作福德爲助緣,以這大因大緣,才能得生西方。所以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各位靜下心來想想看,這不就是釋迦牟尼佛,勉勵我們目前就要做一個濟世利人的好人嗎?

各位聽衆!上期,我曾告訴各位,信、願、行,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三個必要的條件,今天專門講一個行字。行,就是實地的去做起來。假如我們要造一所房子,測量好了地皮的大小,就地皮的大小而畫成房屋的圖樣,何處是客廳,何處是卧室,在心中似乎具有很合适的一座房子。你如不備材料,沒有工人去動手建築。那這一所房子,永遠是你心目中的幻想,得不著實在的享受。

又如我們從甲地到乙地去,你問明了路線,甚至車票已捏在手中,你如不走上車子,也是一輩子不能到達目的地。所以佛教經典裏所講的,教、理、行、果,或者是信、解、行、證,都以一個行字爲他的重心。儒家也說:言顧行,行顧言;明朝的王陽明更講究知行合一。所以有信願而沒有行,等于說食不能充饑一樣的愚蠢。那末!我們應當怎樣行呢?彌陀經上說: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善男子,善女人,是一句概括的話,無論出家在家,可能念佛的男女二衆,都包括在内。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是所念的佛名,和念佛的方法,若一日乃至七日,是克定念佛的時間。一心不亂,是念佛的成績。

上文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末!什麽是多善根、多福德呢?所以釋迦世尊召呼舍利弗說: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他聽到了阿彌陀佛的名字以後,他就努力的執持這一句‘阿彌陀佛’。執持者,口裏念住了,心裏想住了,時時不要忘記,散失。像這樣不斷的念,能以一日二日或七日的時間,在工夫上,念到一心不亂。然而,一心不亂以後,又怎麽說呢?那在下文再講。

善男子善女人的善,是指有宿世善根的人。善何以叫根,根有生長的意思。都如不信仰佛的人,忽然因旁人的勸導,到佛菩薩前,燒一炷香,獻幾枝花,或者更拜上幾拜,這就叫培植下了善根。這善根好像一顆種子,永遠不會爛壞,一遇到善緣的引發,他就會抽芽、長苗、開花結果。所以肯念佛的人,都是多

少有點善根的。我說個故事各位聽聽: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老頭兒,到祇樹給孤獨園去要求出家,正巧碰到尊者舍利弗。舍利弗尊者,入定觀察他有沒有善根。觀察的結果,這老頭兒沒善根,就很婉轉的對他說:老先生!出家不是件容易事,你回去吧!老頭兒一聽,慚愧得哭起來了。驚動了釋迦世尊。世尊說:别忙,讓我來爲他作一番觀察。世尊觀察的結果,說他是有善根,因爲他在很遠很遠的劫數以前,是一個砍柴的樵夫。他有一次在山上砍柴,突然來了一隻猛虎,他一吓趕忙爬上樹去。老虎看見老頭兒上了樹,拼命用他的蠻力啃那棵樹。那棵樹被老虎啃得搖搖欲倒,老頭兒不由自主的吓出了一聲‘南無佛。’他就以這一聲稱佛的善根,足以度他出家。于是老頭兒出家了,并且不久還成了道果。原來舍利弗的觀察力,不及世尊觀的久遠,幾幾乎誤了事。這就叫善根。所以法華經上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男子、女人,不但包括了人世間出家在家的男衆女衆,連天上的衆生、地獄、餓鬼、畜生道的男女衆生,都可以念佛。即使耽于逸樂,或迫于衆苦,口不能念,拿耳朵聽都可以的吧!清末民初,南京楊仁山老居士,是一個對于佛教有大功績的人。他雖然普遍的宏揚佛法,但宗旨是歸心淨土,所以以念佛爲恒課。他養有一隻八哥兒,八哥兒是鳥類中能學說人話的。八哥兒聽楊老居士念佛念成習慣,他也跟著念佛。幾年後八哥兒死了,老居士把他埋葬在宅旁空地上,還堆砌了一個小墳墓。後來在墳墓上長出了一枝蓮華,楊老居士把他掘開來一看,那枝蓮華,正生長在八哥兒的嘴裏。當時這希奇事,傳遍了南京上海之間,這足以證明三惡道的男女衆生,皆能念佛。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者:聞就是拿耳朵聽,你不管因什麽機會,而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的話,你就跟著執持誦念,不要忘記。我們不要說能長久的誦念吧!就是經過你耳朵裏一聽,就爲你下了一粒成佛的種子。佛說:一入耳根,永爲道種,就是這個道理。因爲佛爲大醫王,覺人覺世的大無畏精神,固然能震動衆生的心弦。而衆生皆有其固有的佛性,所以借佛號的引發,可以使他的善根種子,發生變化,以至于成熟。所以華嚴經上說:‘甯在諸惡趣,恒得聞佛名;不欲生善道,暫時不聞佛。’這是有善根的衆生發的願心。就是說:我甯可生到惡道裏去,可以聽到佛的名字;不願生到善道裏,聽不到佛的名字。都如天上的衆生,無往而不快樂,他們不會有學佛興趣的;像地獄餓鬼道的衆生,爲苦所逼,容易接受感化,所以佛菩薩多不到天上而常出現在餓鬼地獄道裏,使他們聞到佛名而獨得清涼。因此,我們憑著宿世的善根,知道了念佛的道理,更應該執持阿隬陀佛的名號,以爲求生西方的資糧。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這是假定的一個時間,言其念佛功夫的容易。假如你在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之間,能念到一心不亂的話,馬上就得到阿彌陀佛接引你生西方的效果。如果死闆闆的執著以七天爲限,那末,七天過了,你并沒有生西方,你就不念了嗎?或者翻過來疑惑經上說的話沒有靈驗嗎?所以我說:這是假定的一個期限。

什麽叫做一心不亂呢?一心的心,不是心髒肉團心的心,而是非物質的意識心。我們這意識心,有如猿猴一樣,不管日裏夜裏,除開熟睡或悶絕,他是沒有休息的時候的。一天到晚,昏昏擾擾,都在吃喝穿著,人我是非,喜怒哀樂上兜圈子,一直兜到老死,死了還是不會休息的。所以念佛的人,将一句阿彌陀佛做個倚靠,把這如像猿猴一樣的一顆散亂心,縛在阿彌陀佛的名號上。說明白一點,就是從自己心上,發出一種控制力量,控制自己的心,使他不緻奔放流逸。控制久了,就可以做到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佛打成一片,如止水,如明鏡,能照了一切而不爲一切所動,這就叫做一心不亂。

阿彌陀佛,以大悲大願,成就得西方淨土,一句阿彌陀佛在嘴,就包含淨土的依正二報,和佛所行的功德大海。我們自己的一切善行,也慢慢的從此出生,所以念佛便是多善根,多福德。

各位聽衆!上面講的是:不論男子或是女人,如果在一天或至七天之間,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念到一心不亂。這是講的信願行三個條件中的一個行字,行,就是腳踏實地的做一套功夫,我曾問過,假如做到一心不亂的程度,以後又怎麽樣呢?今天就來答覆這個問題。佛教以因果爲宗,因此說世間法的宇宙人生,出世間法的聖賢修證,都逃不了這因果的定律。淨土宗是佛教的一宗,當然也不能例外。行就是因,蒙佛接引就是果,由有如是因,才感得如是果。他教以一信就能得救,絕對沒有那麽便宜的事。舉個例罷:如一粒稻種子,可以抽芽,可以發苗,可以開花結果。但你不把這一粒稻種子,下到土裏去,予以适量的水分,他能抽芽發苗,開花結果嗎?至于救濟貧病,努力公益的事業,那是外在的世間因果,與超人類,心理上的工夫,出世間的因果,是兩回事。執持阿彌陀佛名號,這是治心的工夫,是出世間超人的正因,阿彌陀佛接引就是果。因爲阿彌陀佛的中國話,就是無量光明。光明而稱無量者,就是在時間上說;是過去過去不見其始,未來未來不見其終;在空間上說,是盡十方世界,無不包容在這光明之中。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地不浸潤在佛光之中。隻是我們爲貪嗔癡愛,喜怒哀樂,把自己的心,搞得昏天黑地,糊裏糊塗,變成一片黑暗,永遠與光明不能接近。現在将一句阿彌陀佛,拴住了心猿意馬,不管日裏、夜裏,行也阿彌陀,住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卧也阿彌陀,如貓子看老鼠,一息不能松懈;如母雞孵卵,一刻不能讓他離開溫暖。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将這一顆紛紛擾擾的心,使他澄清下來。水澄靜下來便有光,心澄靜下來更有光。我們的心變成一片光明,就能和阿彌陀佛的光明,光光相接。如這一盞燈的光,和那一盞燈的光一樣,兩盞燈的光,可以能渾融一氣。念佛的人念到一心不亂,整個兒的身心都化成一片光明,自然感動阿彌陀佛親來接引。所以阿彌陀經上說: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其人,是指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人。臨命終時,這一位念佛的人,他的生命将要終了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就分明顯現在這念佛人的面前來接引他。諸聖衆就是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或大阿羅漢。

人們在一生數十年的光陰中,在行爲上有純粹是善的,也有純粹是惡的,也有善惡相雜的,善善惡惡,極複雜而不可指陳。古人說: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們在身體健康的時候,誰也顧慮不到死的一著。及至由老而病,醫藥無效,自知必死的時候,則萬念俱灰。而良心發現,一生的善惡行爲,一幕一幕的都在心上打轉,這時就要看你的善惡業力如何?如善的業力大而且成熟,那末!就随善的業力,投生善道;如果惡的業力大而且成熟,那末!就随惡的業力往生惡道。善道則天道、修羅道、人道;惡道則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都如男人生平愛好女色,并且在這上頭造了不少的罪惡,臨命終時,你就看見如花似玉,國色天香的女人。因爲你生平愛好女人,這時一念好色心動,刹那間就随他而去。爲什麽這樣呢?因爲你心心念念,隻有女人,一切唯心所現,而你這好色的業力強盛,所以臨終不期然而然的現前,投你所好,你安得不跟住他跑呢?既去了以後,可不是美女,而是鐵床銅柱,讓你卧鐵床,抱銅柱,這叫做随業往生。

念佛的人,身心清淨,心心念念,隻有阿彌陀佛,所謂眼見阿彌陀,耳聞阿彌陀,無處不是阿彌陀。因爲念佛的力量強,即使未學佛以前,有許多殺盜淫妄的惡業,以常久念佛的緣故,這股力量,能壓制那股力量不發生作用。所以臨命終時,佛念強盛,再加以他人幫助念佛,聲聲給你提醒;或再供養佛像,佛像莊嚴,也能吸住你的念力。所以一口氣斷了以後,性靈就随佛光而去上,這叫做帶業往生。這裏面如加以分析,還有自力他力的不同,自己精進念佛,使之成熟,是自力;阿彌陀佛與諸聖衆,親來接引,是他力。他力就是佛力。佛教裏修禅定修止觀,都是靠自己的力,唯有念阿彌陀佛,是自他兩力。所以修行的工夫,比較容易成功。楞嚴經上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成佛,這是自力。大本彌陀經上,法藏比丘曾經發願說: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有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生我刹,臨壽終時,我與大衆,現其人前。這就是他力。然而憑著自力,和阿彌陀佛的接引力,接引到什麽地方去呢?所以彌陀經上又說:

是人終時,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是人,還是指那念佛的人。終時,就是身上的暖氣,逐漸冷下去,神識将離開軀殼的時候。心不颠倒者,因爲一心不亂,所以不再颠倒。即得往生,即得,言其很快,往者去也。生,就是托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去托生的地方。

颠倒者,事不順理,名曰颠倒;心理上的思想不正,也叫做颠倒。一個人在平常的時候,不修禅定,又不肯念佛,每日終朝,皆随順貪嗔癡愛打妄想,50

第二篇:《佛说阿弥陀经》大意略述

一、序言

疑点

《阿弥陀经》的核心: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有些莲友对这段经文有几点疑惑的地方:

一、什么是“少善根福德因缘”?

二、“一心不乱”是什么含义?

三、“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是什么含义?

往往有人读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就把念佛放下,去修其它的自认为“多善根福德因缘”,去积累去了。这样恰恰和善导大师的判教、和净土宗的宗旨产生矛盾,走杂行杂修的道路,违背了“一向专称”的宗义。

大致结构

《阿弥陀经》大义有三点:

一、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目的是要我们发起愿往生的心。

二、往生的方法。

三、诸佛的称赞。

依止善导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专修、专弘净土法门,是净土宗的集大成者,是中外共同敬仰的大祖师,是能够楷定古今的大祖师,是净土宗最纯正的法脉。所以,依善导大师的解释最稳当。

二、正讲

经题

一部经的经名,往往把这部经的宗旨揭示得明朗无遗,我们先解释经题。《阿弥陀经》的经名很简洁,“佛说阿弥陀经”。“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同时也是指十方诸佛。“说”,现代汉语意思是“解说”、“讲说”,但这里不光是一般性的介绍,还有一种称赞的意思。《阿弥陀经》有两个版本,我们平常读诵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玄奘大师的译本就翻译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就是称赞的意思。“阿弥陀”,是西方极乐教主的名号。“经”,现在理解为经典,就是方法、道路,“佛经”就是“成佛的方法”。

“佛说阿弥陀经”的意思就是: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我们往生净土成佛的道路。这部经是讲:名号是我们往生之道,成佛之道。

如是我闻

经文一开头,“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我们闻法得益的基本。

“如是我闻”贯穿两方面:说法要如是说,闻法要如是闻。什么叫“如是”呢?就是按照事情的本来面貌来体认它、认识它,不加自己任何的主观想象。我们闻法的人,要不加任何主观的想象和主观的意识,佛怎么样讲,我们就怎么信。

阿难讲这话的意思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我们往生净土的唯一之道。这件事确实如此,这是我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亲口宣说的,真实不虚。”“如是我闻”贯穿这整个一部经,一文一句,我们都用这样的心来听闻,这部经就很容易懂。否则,我们不容易懂的。

接下来的“六种成就”,说明佛宣讲这部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听众等,是说明这部经很可信。

无问自说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没有人发问,自己说的,因此称为释迦牟尼佛的本怀。

为什么菩萨众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阿罗汉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默然无语呢?因为净土的境界,非菩萨的境界,菩萨问不出来,不知道从何处发问。“十万亿国土之外,有极乐净土”,阿罗汉的根机是不知道的,菩萨也要佛的威神来加持。这部《阿弥陀经》从头到尾,都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讲,弟子们都没讲话。

净土的信仰

我们来看经文: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释迦牟尼佛亲口说:“十万亿国土之外,有世界名曰极乐。”你能信,那你就能够入门了;因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洞彻宇宙一切万象,说有净土,就有净土。

如果不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告诉我们,以我们凡夫的智慧,怎么能够知道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个净土呢?那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呢?释迦牟尼佛一下把我们的眼光,从狭隘的、封闭的、局限的娑婆世界,从这个五欲烦恼处,一下子引到十万亿国土之外,那里有一尊阿弥陀佛。

拔苦与乐

接下来,释迦牟尼佛详细地展开这个国土是什么样子的: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释迦牟尼佛自问自答──这也不是靠我们的智慧可以理解的,舍利弗的智慧也不能清楚。这也是我们净土的宗旨。佛法的目的是拔苦与乐,这两句话里边,充分体现了拔苦与乐的宗旨:到了净土,“无有众苦”,一切苦当下拔除干净:“但受诸乐”,给你一切法喜、法乐。

名字为佛事

单是极乐世界的名称,就具有无边的功能,能让人往生成佛。昙鸾祖师在《往生论注》里说:

但闻极乐国土名称,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彼清净土,即入正定聚。极乐国土,名称为佛事,安可思议!

有人只要听到极乐世界的名称,“那我愿意去往生!”他就能去往生,不需要了解更多。克念愿生,就是:决定要去,毫不含糊。这样就能往生,“国土名字为佛事”──“极乐”两个字就可以度众生了,不可思议!为众生而成就

释迦牟尼佛接着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报,并说: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句话释迦牟尼佛重复过四次,再三叮咛我们说:极乐世界已经成就了,这种种的功德庄严已经完成,这里有深刻的内涵。极乐世界是为谁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为我们成就的。就像父亲为儿子把房屋建好了,建好了就是儿子的,是儿子应该得到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十方众生成就的,不是说我们现在修行,极乐世界才存在。

名号的含义

介绍完依报之后,介绍正报,正报就是极乐世界的佛、菩萨。

舍利弗,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阿弥陀佛的名号到底有什么特殊含义呢?释迦牟尼佛解释阿弥陀佛的名号,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无量光;

二、无量寿。

无量光

一、无量光。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阿弥陀佛的光明也是无量无边的,是遍照十方国土,没有障碍的,因此阿弥陀佛也叫做“无碍光佛”,不光是说:房子不能障碍,山河大地不能障碍,重点是指我们的烦恼罪业不能障碍弥陀来救度。

我们经常说“业障”,是指恶业能障碍我们的解脱,所以叫“业障”。

第三篇:《佛说阿弥陀经》(白话语译文)

《佛说阿弥陀经》(白话语译文)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举行一个说法大会。到会的出家佛教徒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些教徒都是德行高深的大阿罗汉,也是大家所熟悉和尊敬的佛弟子,他们就是: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 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耨楼驮等佛的诸大弟子;还有文殊师利菩萨、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等许多大菩萨;更有天、龙、神、人等一切大众都在场听佛说法。

那一天,释迦牟尼佛不等大众请问而自动讲了这部稀有经,当时佛说:“从这里向西方,经过十万亿个有生命的银河系佛国,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佛国,叫做极乐世界;那里有一尊佛,号称阿弥陀,他如正在那说法。

“舍利弗,你知道那地方为什么叫做极乐世界吗?因为那里的人们没有烦恼和痛苦,享受无比自由和快乐的生活,所以叫做极乐世界。

“舍利弗,极乐国土的周围有七重高低栏杆,空中有七重花络罗网,地上有七重绿化行树;都是金、银、琉璃、水晶四宝装饰围绕着,这是天下闻名的极乐胜景。

“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莲池,池里流注着八功德水,水质甘美而温清,和一般的不同。池底铺满了金沙,闪耀着金光;莲池四周的阶道,都是用金、银、琉璃、水晶砌合而成;莲池上面还有层层楼阁,更加华丽而庄严,装饰着金、银、琉璃、水晶、砗磲、珠玉、玛瑙等多种珍宝。池中开放着车轮般大的莲花,有青色的、黄色的、红色的,也有白色的,花光、水光、珠光、宝光与日光相映成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象;同时,那香洁的莲花不断散发着微妙的清香,随微风飘送空中。这更是名闻十方世界的极乐胜景啊!

“舍利弗,极乐国土所以能有如此美妙庄严的景色,都是由于阿弥陀佛教化众生的无数功德造成的。

“舍利弗,我再告诉你们,在极乐国土,空中经常播送着神奇美妙的音乐;地面铺饰着黄金,没有泥沙的污染。有一种芬芳美丽的曼陀罗花,日夜不停地从天空飘落在金色的地上,象征着佛国无比圣洁。那里的人们每天早晨用各人的衣襟,盛满各种奇妙的香花,送到远隔十万亿个银河系的其他无数佛国去供养诸佛,由于他们具有难以想象的高速飞行术,只花了吃一餐饭的时间,就周游了十万亿佛国而回到原地;饭后就一心去行道。舍利弗啊,极乐世界的神奇事迹,真是意想不到的,这也阿弥陀佛教化众生的功德造成的。

“舍利弗,极乐国土还有种种颜色不同的奇禽异鸟,有白鹤、孔雀、鹦鹉、黄莺,还有长着两个头的共命鸟,歌声清妙的迦陵频伽鸟等,这些禽鸟昼夜不停地唱着各种微妙甚深的佛法真理,凡是听到歌声的人,都会自觉明 白而融会贯通念佛、念法、念僧的清净心。舍利弗,你不要以为这些禽鸟罪恶的人转世的,为什么不是呢?因为极乐世界的人从来不知有“恶道”这个名称,所以根本不存在恶人。这些禽鸟,其实是阿弥陀佛功德的化身,那是为了用那鸟儿的歌声来教化众人罢了。

“舍利弗啊,极乐国土的微风吹动时,一切宝行树、宝罗网都会振动而发出清妙的声音,好象有千百种乐器在演奏一样,敲金振玉,非常动听。凡是听到音乐的人,都会自觉融会念佛、念法、念僧的清净心。舍利弗,极乐世界这个地方,真是十分神奇、圣洁而庄严的啊!

“舍利弗,你可知道那尊佛为什么称呼阿弥陀佛吗?舍利弗啊,那尊佛的光明照遍十方一切佛国,有照不到的地方,所以称他为阿弥陀。舍利弗啊,那尊佛的寿命和佛国人民的寿命都是长生不老,永远不死的,所以名号阿弥陀。舍利弗啊,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到现在已经过了十劫而还健在哩。舍利弗啊,阿弥陀佛有很多弟子,都是阿罗汉;还有很多菩萨伴随着,他们的人数多得难以计算。你看这极乐世界,真是使人们向往的善人聚会的好地方啊!

“舍利弗,生在极乐世界的人,都可以一直进修成佛,再也不会中途退转下来;在那里修成佛的多得无法计算,只能用‘无量无边’来形容了。“舍利弗,你们听了以后,应该发愿到那里去,到了那里,就可以和许多善人同在一起勤修佛法。

“舍利弗,要到极乐世界去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善根、福德和因缘。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却很简单,只要有人听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能真诚相信并坚决要去,就专心念着佛号,这样有人念一天,念两天,有人念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时间不定,是按照各人专心的程度而定的。只要专心一志地念下去,自然会进入“一心不乱”的境界,这就基本具备了善根因缘。这样,在他寿终临死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会大放光明,与其他圣众一起出现在他面前,并且引导他在光明中保持身心安定,无牵无挂地离开这个死去的身体,在佛光的变化中转生到极乐世界去。

“舍利弗啊,我看到了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利益,所以对你们这样说。有人听了我说的话,应当发愿到极乐世界去。舍利弗啊,不但我在这里赞叹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还有其他很多世界的诸佛也在那里同样赞叹。例如东方世界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等无数诸佛;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等无数诸佛;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等无数诸佛;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等无数诸佛;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等无数诸佛;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等无数诸佛,都在他们本国,向人民称赞这真实不虚的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以及这部一切诸佛共同护念的经。

“舍利佛啊,你心里是这样想吗:为什么叫做一切诸佛所护念的经呢?我告诉换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这部经,又按照经中所说,发愿往生,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或是听到上述六方世界的诸佛名号的人,就能获得一切诸佛的护念而永远不会在成佛的道路上退转来,总有一天会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而修行成佛的。所以你们应当坚决相信我和一切诸佛所说的话。舍利弗啊,假使有人已经发愿,或正在发愿,或将要发愿,要求生到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去的,那些人就一定能做到彻底觉悟而成佛,因为他们有的已经到了极乐世界,有的今生能到极乐世界,有的将来能到极乐世界,只要一到那里,就决定不会在成佛道路上退转来了。因此,舍利弗啊,你应当告诉一切善男子、善女人,应当相信极乐世界的种种利益,应当发愿到那里去。

“舍利弗啊,正如我现在这里称赞诸佛的不可思议功德,同样地诸佛也在那里称赞我的不可思议功德。他们在那里说道:‘释迦牟尼佛能在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五浊世界中,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成就清净佛道,并且对广大群众说明这一切世间难信的佛法,真是最稀有、最难做的事啊!’

“舍利弗啊,你要知道,我在这五浊世界中行此难事,彻底觉悟而圆满成,为一切世间说明这样难信的佛法,的确是很艰难的!”

释迦牟尼说完了这部经,到会听法的舍利弗和全体大众,都十分喜欢地相信和接受佛的指示,恭敬行礼而离开了法会。

第四篇:慧律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慧律法师佛学讲座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1989年11月3日文殊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诸位法师、诸位在家菩萨!大家晚安!今天是我们讲堂落成之后第一天的讲经。

(那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这个时候最看得出来,道若一尺,魔就一丈,这个讲堂经过很多的波折,经过很多的障碍,很多地破坏,起到今天才渐渐平静。

首先我们佛教一定要僧赞僧,佛教才会兴盛,那么我希望我们要讲这部经,最重要就是要让大家了解净土法门,那么我们有这个福报坐在这个地方,是要修很多劫,很多劫的福德因缘,那么今天因缘具足,所以在座诸位要好好地来听。

《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是每一个道场早课跟晚课都在诵的,比如说打佛七,早上都诵《阿弥陀经》,平常晚课也都诵《弥陀经》,我们自己自修也诵《弥陀经》,但是对这本《弥陀经》深入研究的人也有,那么对这本经要彻彻底底地了解,我相信不是很多,所以我们今天会选这本《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是要深入地研究净土法门的事跟理的圆融法,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选这本呢?因为这一本它讲的事相、讲的理体都很详细,所以这本经若对一个教育程度比较低的人,听起来可能会比较吃力,因为这是文言文的书,但是我会尽量用台语来解释,解释得很清楚,一句、一句念,一句、一句向诸位解释,尽可能让每一位法师、每一位在家居士,都得到法喜充满。

在这里对诸位宣布:进来我的讲堂,不准讲是非,不准传是非,这是必须要执行的事,一间道场会乱就是这样搬弄是非,那么我们今天要来学净土法门,口业不清净我们要如何学道呢?我们今天身、口、意不能与本性相应,那么净土法门这个‚净‛字就做不到,所以我希望说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大家合作,佛教已经衰微好几百年,我们做一个佛教的弟子应该尽心尽力来拥护,不要再搬弄是非,那么我希望诸位为了整个的佛教来设想,同心协力来进行我们这个佛教。底下,请打开讲义。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明蕅益大师要解 清圆瑛法师讲义

目录

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李炳南)………………………… 圆瑛法汇序(林翔)………………………………………………… 弥陀要解讲义序(兴慈)…………………………………………… 弥陀要解讲义序(靳云鹏)………………………………………… 序(乐慧斌)………………………………………………………… 圆瑛法汇序(林森)………………………………………………… 序(印光法师)……………………………………………………… 序(梅光羲)………………………………………………………… 二种题目……………………………………………………………… 译经法师……………………………………………………………… 解经大师……………………………………………………………… 着解序文……………………………………………………………… 解经玄义……………………………………………………………… 正释经解—序分……………………………………………………… 正释经解—正宗分—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 正释经解—正宗分—特劝衆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正释经解—正宗分—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正释经解—流通分…………………………………………………… 蕅益大师跋…………………………………………………………… 校勘及重新排印说明…………………………………………………

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

重校就是重新再校对这个新版,新版是对旧版讲的,因为旧版有很多错误。《阿弥陀经》这是一本经典。要解,那么这是一位大师所写的,那么再加上讲义呢?那就是圆瑛法师讲的,讲义就是像我们现代讲的比较白话。序就是写在文章的前面先作稍微介绍叫做序,简单讲就是重新校对这个新版的《阿弥陀经要解讲义》,这个前面的一篇序,序文就对了。

【佛法难闻,凡情忽之也;净宗难信,旨奥罔解。佛法者何?净而已矣。】说‚佛法难闻,凡情忽之也‛:佛法就是我们现在在研究的大乘的经典跟小乘的经典,难闻就是说:没有福报的人听不到,没修无量劫来这个善因缘他听不到,他很想要求道,但是所求的不是正法,是邪法,是不正知不正见的。那么难闻呢?是他要听到没那么简单(,没那么简单)。‚凡情忽之也‛:‚凡情‛就是一般的众生。他(忽略,)忽略了,他都不会想到:我今天可以听到佛法,是真的很不简单的福德因缘(,凡情忽之也)。一般的众生他没有去重视,没有去注意到。‚净宗难信,旨奥罔解也‛:净土宗因为是不问自说,我们每一部经典都是弟子问,佛才回答,但是因为(这本《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这本经典,是(因为)很深奥,很不可思议的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所以徒弟证阿罗汉果(的这些阿罗汉,)都无法去了解净土法门的不可思议的地方,所以净土宗是不问自说,净土讲的这本《阿弥陀经》,是弟子没有问佛自己说出来的,叫做不问自说,所以因为证阿罗汉果他都无法了解这种境界,(因此说净宗难信,证阿罗汉果他都无法了解,)当然要叫凡夫来相信这部经典是更加难,叫做净宗难信(,很不容易相信)。‚旨奥罔解也‛:‚旨奥‛(把笔拿起来,):‚旨‛就是义理,就是说这本经典的义理。‚奥‛就是深的意思(,就是很深的意思)。‚罔解‛就是不解,不了解的意思,‚罔‛就是不的意思。因为这本净土宗的经典(,那么)《阿弥陀经》(这本经典)义理很深奥,(叫做旨奥,罔解就是)不为一般众生所容易简单来了解的。‚佛法者何?‛:意思是说佛法是在讲什么呢?‚净而已也‛:就是在讲一个净而已。那么要净(,要净)什么呢?【所净者何?】今天我们在讲净土宗这个‚净‛是要净我们什么呢?底下【根尘识皆是也。】就是要净我们的六根,要净我们的六尘,要净我们的六识,六根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根,为什么称呼为根呢?在座诸位!树若没有根它会活吗?不会活,所以六根的意思,把笔拿起来,六根这个根写四个字,就是增长生死,增长我们的生死叫做根,会主导我们的生死的叫做根,我们若有这个六根我们的生死就不了,眼睛看色,耳朵听声音,嘴,口业,这六根就是这样,光是我们一辈子所吃、杀的众生就不计其数,所以这个根就是说增加了生死,树若没有根它就不会活,所以我们这个六根就是在攀缘的地方,在造业的地方,意思就是说有这个六根会增长我们的生老病死,这辈子死后,下辈子再继续来出世,生生世世来六道轮回就是因为有这个六根,(有这个六根,)我们若转一个念头,以清净心,那么六根就是我们的本性,六根所散发出来的就变成智慧之六根,所以我们现在是叫做污染的六根,(污染的六根,)那么我们若明心见性,我们若有修行,眼睛看一切境界,咦!如如不动,我们过去凡夫,眼睛看这个色就分别、执著,咦!我们现在学佛,这眼睛看这人众生变成怜愍心、慈悲心、观照心,不同,圣人也用六根,但是圣人的六根是长养圣胎(,长养他的圣胎);凡夫的六根是造恶、轮回。那么尘呢?尘就是污染的意思,这张桌子若是三天不擦就有很多灰尘落下来,我们这个心若没来听讲佛法,光是个性要改就不可能,光是这张嘴整天就是在搬弄是非,(整天就是在搬弄是非,)所以说虽然有的听到佛法,但是他不去实现他的清净,尘照常还在,(尘照常还在,)这尘就是污染的意思(,污染的意思,其实这个尘实在……,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你只要对境无心,尘无所住,这是我们的本性,这个外境不重要,净化我们这个心最重要,我们的内心起心动念这个尘就会污染我们,所以我常常劝告诸位,说:(活在你的生命,)活在你真正的生命当中,你要了解自己,(你要了解自己,)不要常常拿你的尺寸去衡量别人,(不要常常拿尺要去量别人,)你要了解你自己你是一个凡夫,你是一个烦恼的众生,你怎么够资格去讲别人呢?你凭什么要讲别人,你愈讲你就愈分别,这六尘就愈污染(,你愈讲你就愈分别,这六尘就愈污染),但是我们人都会讲别人却是不会讲自己,这就是我们学佛的重心点,所以从今以后,在座诸位!不要干涉别人,是非不要听。哲学家讲一句话:(全世界的人都说这个人不好,你要应该跟他相处才来说他,)全世界的人都说这个人不好,你不要相信,你要来跟这个相处看看你再来下断言;全世界的人都说这个人很好,你也要来跟他相处看看,这样才不会偏激,才不会冤枉。要深入去了解才不会被六尘污染。(所以……,若是我不同),我这个作风是说个人做个人负因果,我做,我负因果,你做,你负因果,你要造恶跟我无关,我只能教化你:你不要造口业,不要分别,不要执著,要放下,团体当中不要斗争(,我只能这样教你)。但是你不听我的话,你一定要这样做,那你去负因果,我不用替你担。有一个很关心的信徒(来,打电话)来:啊!慧律法师!外面诽谤你怎样、怎样。我说:你冷静,诽谤我们的人不一定比我们有修养,我们没有诽谤别人,我们不用担因果,诽谤我们的人他要负因果,他断众生的慧命让众生来诽谤三宝,他要下地狱,难道不是这样?我们没有诽谤别人就好,别人讲我们怎样,这没有关系,(这没有关系,)我们欢喜心来领受,要成佛,要当菩萨,一定要经过这个阶段,一定会经过这个阶段,种种的境界。那么‚识‛就是分别心,(分别心,)我们所要亲近的东西就是这三种,根、尘、识,‚根‛就是六根,就是增长我们的生死,‚尘‛就是污染的意思,‚识‛就是分别心,我们若有分别心,我们就继续去造业,继续去执著,继续造口业,知道也讲,不知道也讲,所以我们造业最重的就是什么?就是这张嘴巴,(就是这张嘴巴,)所以我们会修,大家在拜佛,大家在念佛,光是这张嘴巴功德全都花光了(,这张嘴巴都把我们的功德全都花光了)。底下说:【故群经蕴义,无不在净;学而习于净,扼乎佛法之要矣。】所以群经就是很多经典都这样告诉我们: ‚蕴义‛:(把笔拿起来,)蕴就是含藏。含藏就是说隐藏很多的义理,无不在净(,全都在讲要如何净),佛法就是要让我们清净,世间人就是要让我们污染,(污染,)所以我都劝这些老菩萨,经文虽然有一点深奥,但是我们坐在这个地方,听得懂也来,听不懂也来,至少不会看电视,不会去造业,至少不会跟媳妇打架、吵架,不会跟你老公吵架,至少你这二个钟头一张嘴静默没有去造业(众鼓掌),你来这两个钟头看的是佛祖,这本是经典,是法。佛、法,再看到的师父就是僧,你来到这个讲堂有修没修三宝具足,所以听得懂、听不懂全都要要来结一个善缘(众鼓掌)。‚故群经蕴义,无不在净‛,就是说一切的经典蕴藏所讲的,就是全都在净,‚无不在净‛就是完全在讲要如何净,如何才能清净?‚学而习于净,扼乎佛法之要矣‛:我们要来学佛,学习这个净(,清净)。‚扼乎‛(把笔拿起来,):就是掌握住,(掌握住,)手握紧,‚扼‛就是手握紧,意思是说你已经掌握了佛法的(,‚要‛就是)根本,今天你来学佛你不来学净要作什么?(你要来学佛,)你不是要学净,难不成要学污染?要学净,我告诉诸位!第一、一定要对众生有礼貌,遇到要多讲:谢谢、感谢、送驾、接驾,对人要有礼貌,但是我有去看其他的道场,我们不可以讲别人的不对,师父是很行,但是站在他身边的徒弟都没有在招待人,整天就是这个法师比较有修行来向他顶礼(:啊!这个……);这个没修行不向他顶礼,甚至没修行的,连看都不看一眼,有修行、没修行从外表怎么看得出来(,你从外表怎么看得出来),所以我常常劝告这些在家徒弟,我都劝告我的徒弟:凡是进来我们文殊讲堂,不准去说全台湾省哪一位法师的是非,有修行也好,没修行也好,男众也好,女众也好,沙弥也好,沙弥尼也好,持戒也好,破戒也好,持斋也好,破斋也好,一切与我们在家人没关系,你做,你负因果,他做,他负因果,我们没剃度,师父就是三宝,你若能用这种心去恭敬,第五、你就有这个三宝的观念,佛法就是在讲这个清净,今天我们在家人修行是怎么样,拿一支秤在秤出家人:咦!这个比较有修行,我老是听徒弟讲:我的师父很有修行,我的师父有开悟,我的师父有神通,或是说我的师父有我了不起!我说:啊!赞叹师父是很好,但是师父有修行是师父,你师父开悟不是你,难道不是这样?你把你师父形容得很好,是多么地好,像佛祖般,但是你没开悟,没有神通,没有修行,对我们一点帮忙都没有,所以唯有要修自己,一定要修自己,回光返照,你进入这个讲堂才有意义,若今天我们这个净不能清净我们的心,整天来这里搬弄是非,诽谤出家人,还是说这个比较有修,这个比较没有修,有啊!我看很多徒弟就是这样,当然外面跟我们无关,我们现在以讲堂为主,不准讲三宝的过失,你不共法圣人,你不了解人家在做什么,你也不了解师父是凡夫还是菩萨,你今天诽谤人家,你若是诽谤到菩萨你怎么办,难道不是这样?你从外表看你怎么知道他是凡夫还是菩萨呢?看不出来,我们自己承认说我们是凡夫,我们就不要讲人家的是非,要当作每一个人就是菩萨,这样你就掌握了佛法的根本,这就是佛法的根本(众鼓掌),所以在座的诸位!不管法师、在家居士来,我都当作你们是菩萨,每一个我都当作你们是菩萨,【然三藏烟海,畏繁求专,得《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古德汇而辑之,曰《净三经》;】这是什么意思呢?‚然三藏烟海,畏繁求专,得《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古德彙而辑之‛:意思就是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如烟海,‚烟‛就是大的意思,像大海般那么大,意思是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像大海那么大。‚畏繁求专‛:‚畏‛就是众生每个都会怕,那么多经典你到底是要看哪一本(,你到底是要看哪一本,‚畏繁求专‛),太多了,大家都会恐怖。‚求专‛(把笔拿起来,)这个‚专‛就是简单,直截了当,意思是说了生死最快的,直接的,不必再绕道,不必转来转去的(,有用转来转去的,要专,就是直接,不是简接)。‚畏繁求专‛意思就是说要专心,那么就是以这个《阿弥陀经》,人家说《净土三经》,‚将三经‛就是《净土三经》。净土以哪三本作经典呢?《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那么我们现在要讲的这本经叫做《阿弥陀经》,下一本经要讲的叫做《观无量寿经》,第三本我们要讲的就是《无量寿经》,我们这个讲堂以净土为主,所以这个净土的经典就一直讲、一直讲……,讲到死为止,没有停,一直讲,跟净土有关系的全都讲,就是要让我们念佛,要让我们了生死,所以《阿弥陀经》现在我们在讲,《观无量寿经》是说要如何来观,观这个阿弥陀佛,那么《无量寿经》呢?就讲佛的种种的愿,那么这是下次要讲的经典。‚古德彙而辑之‛:‚彙‛(,把它写下来),同类的事物聚集起来叫做彙;‚辑‛就是(集集的‚集‛,收集的‚集‛,这个‚辑‛)通那个‚集‛(,集合的‚集‛)。‚古德彙而辑之‛,古时候古德将同样的事物集合起来(,‚彙而辑之‛,这个辑就是集合的集,彙而辑之),叫做‚净土三经‛,简称‚净三经‛。【近德益以《华严行愿品》、《楞严势至圆通章》,曰《净五经》。】(近来的诸山长老这些大德,‚益‛就是增加的意思。)近来的大德将《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叫做‚净土三经‛,但是又增加两部经,加上去刚好《净土五经》。哪两部经呢?就是说《华严净行品》,意思是说《华严经》里面的《行愿品》(,华严就是一本经,《行愿品》就是《华严经》里面的一品),所以意思就是增加这品变成说净土的第四本经典。底下,《楞严势至圆通章》,又增加《楞严经》里面的一章,叫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简称《势至圆通章》)。再讲一遍:增加第四本是《华严经》里面的《行愿品》,又增加一本是叫做《楞严经》里面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就是《楞严经》,增加《楞严经》里面的一章),那么这样合起来刚好五本经典。(《净土三经》是《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那么《净土五经》,是增加《华严经》里面的《行愿品》,又拉回一本,《楞严经》里面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样合起来刚好一本叫做《净土五经》。)【前汇专之专者也,各明一义;后益选其专者也,自行化他之加行也。】这句话不容易了解,相信大家都看不懂(,相信大家都看不懂,看得懂的少数,因为这种东西若没经过思惟,实在是不懂得它在讲什么)。我现在来解释,诸位要注意听!‚前彙专之专者也,各明一义‛:(意思是说前面的‚净土三经‛,前面彙集起来的‚净土三经‛;‚专之专者也‛:他分专就是专在各明一义;‚各明一义‛:就是说每一部经都明,就是说都明了的各别一种意思、意义,这是什么意思呢?‚前彙专之专者也,各明一义‛:)意思是说‚净土三经‛每一本经都讲一种意义,不相同的,虽然是净土,但是各明一义,《阿弥陀经》在讲的有《阿弥陀经》的意义,《观无量寿经》讲的有《观无量寿经》的意义,《无量寿经》讲的有《无量寿经》的意义(,意思是说各明一义),各明一义。(前彙之专,‚前彙专之专者也‛,意思是说前面彙集了‚净土三经‛,它的专就是专在各明一义。)‚后益选其专者也‛:‚后益‛,‚益‛就是增加。(就是后来增加被选为‚净土五经‛,它的专就是专门在讲什么呢?叫做后益选其专者也,)是说那么后来的人又增加两部经典,被选为‚净土五经‛的。‚自行化他之加行也‛:‚自行‛是说自己的修行;‚化他‛呢?就是要普度众生,‚之加行也‛:就是增加修行的力量。意思就是说‚净土三经‛它是各明一义,增加两本经典,它的专就是要增加自行化他的力量(,简单讲就是这样子)。【依圣言量,末法惟净成就,】那么‚依‛照‚圣言量‛就是(佛菩萨所讲的,按照圣人讲的话,)按照诸佛菩萨所讲的话。‚末法惟净成就‛:末法的时候惟有净土宗(,修净土宗)的人才有办法成就。(说:千人念佛千人往生,万修万人去,一万个人修行,一万个人成就,末法惟净成就。)【又云普被三根。】又说净土法门它的伟大之处就是普被三根,你上根的人来修净土法门也会成就,中根的人你来念佛、来拜佛也会成就,下根的人你来念佛、来拜佛也会成就,【姑无论其探源析流,遍饮其水;】(意思是说……。)‚姑‛就是暂时。暂时不要讨论它的来源。‚析流‛就是渊源,剖析它的来源叫做析流。(‚遍饮其水‛:这句话是跟前面连在一起讲的,)说暂且不要探索它这个来源是什么东西,‚遍饮其水也‛:是说全都喝到,(意思是说不用这样,不用说每个都知道它的来源,每个全都了解它的出处。‚遍饮其水‛)就是说深入经藏的意思,全面了解经典的意思,不要说这些。说【盱衡当时,果能贯彻三经者,宁多乎哉?】‚盱衡‛出于《汉书?王莽传》(,这盱衡,把笔拿起来),‚盱衡‛就是举眉扬目,这眉毛挑起来,眼睛张开(,意思就是说观看当时的意思,眉毛挑起来,看当时的这些修行人,叫做盱衡当时。这个‚盱‛,‚盱‛的意思就是跟虚空的‚虚‛同音,跟虚空的‚虚‛是同音)。‚盱衡当时‛就是说举眉扬目看一看。‚果能贯彻三经者,宁多乎哉?‛:‚果‛就是真正。就是说睁大眼睛来看,当时真的有办法贯通三经(,三经就是《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宁多乎哉?就是说怎么会很多呢?宁多乎哉?就是说)怎么会很多呢?意思就是说能贯通这三本经典,这几乎不可能(,几乎不可能)。【仅《弥陀》一经,闻者较广,但亦依其文,而作讽诵,鲜能达其义,如法实修。】意思是说就《弥陀经》这本经典来讲。‚闻者较广‛:知道的人比较多,大家都知道有这部《弥陀经》,‚但亦依其文,而作讽诵‛:‚讽诵‛就是琅琅地背诵,就是我们在诵经般。意思是说光是《弥陀经》这本经典,听到的人有比较多,但是按照文章来念(,而作讽诵就是诵经的意思)。‚鲜能达其义‛:很少人能够了解它的义理(,很少人能够了解它的义理)。‚如法实修‛:能够了解义理实实在在去修。‚如法‛就是依佛所讲的法去修。【虽有《圆中钞》及《疏钞》等,非不浩浩渊渊,探赜索隐;第以辞藻典雅清铄,非夫人尽能受;】这句话就很深奥了。(‚虽有《圆中钞》‛:这是这本,这是《圆中钞》是一本对《弥陀经》的解释很圆满。‚钞‛,因为过去都是用手写,这个钞就是提手旁的‚抄‛意思是相同的,)意思就是说虽然有人作(这本《圆中钞》,还是作一本《疏钞》,《弥陀经疏钞》,)《弥陀圆中钞》、《弥陀疏钞》等等的书。‚非不浩浩渊渊,探赜索隐‛:(如果不去,浩浩渊渊,)如果你没有深入经藏,深入这个注解,(广大的学习叫做浩浩渊渊,)多方面地去了解(,广大地来学习)。‚探赜索隐‛:(这个‚赜‛就是幽深而难见之道理。探讨幽深而难见深奥的道理叫做赜,探赜索隐,那么探就是探讨,)‚赜‛就是幽深而难见;‚索‛就是引出来,‚隐‛就是把那个含藏的义理把它引出来(,我们说索引、索引,一个是引导的引,一个是隐藏的隐,不一样,所以这个‚索‛就是把这个隐藏的东西引导出来,所以说探赜索隐)。‚探赜索隐‛意思是说将它深奥的义理,难见到的义理,隐藏的义理,全都把它发现出来,发现出来。‚第以藻辞典雅清铄‛:(‚藻辞典雅‛,)‚第‛就是再(,再讲,因为这个辞)。‚藻辞典雅‛:(就是优美的文辞,优美的文辞叫做辞藻典雅,)意思是说它的文词很优美,非常地美。前面说义理很深奥,底下的意思是说文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啊!这个文章写得太好,)‚清铄‛就是有力之词(,非常有力,非常有力叫做清铄)。‚非夫人尽能受‛: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义理又很深奥,用辞又很深奥,都是文言文,所以不能让一般的众生去领受、去了解。【仍如宝珠裹衣,贫子不富。】就是像一个人在口袋装一个摩尼宝珠,但是这个乞丐他不了解说他向上自己装一个摩尼宝珠,到处出去跟人家化缘,去跟人家乞讨,到有一天人家告诉他,说:噢!你身上装那粒就是摩尼宝珠,你口袋装的那一粒就是最富有的人,咦!他发现之后,噢!他就无量地欢喜,他就变成富有的人,他就懂得这粒摩尼宝珠,所以这粒摩尼宝珠就是我们的佛性,比喻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放在我们这个身体里面,我们都没有发现到,没有去了解到,没有去了解到,所以我们今天觉得很穷,那么我们觉得很穷是因为我们没有开悟,没发现我们的本性所以我们会觉得很穷,就像一粒摩尼宝珠放在口袋你不了解那个就是宝,我们今天学佛的人要发现的是什么呢?不是钻石,不是金条,不是漂亮的衣服,不是好的轿车,不是洋房大楼,全都不是,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本性最有价值,本性最有价值,所以仍如宝珠裹衣,就是放在里面包起来,宝珠被衣服包起来我们没有发现到,贫子不富,贫穷的人不富有,因为他没有发现那粒摩尼宝珠。【佛法难闻,似又不一其障也!】意思是说佛法是很难听得到。‚似‛就是好像。好像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障碍。佛法难闻就是佛法很不容易听到,好像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遭遇与障碍,意思是说遭遇不同叫做不一其障也,有的人来学佛,一下子听到师父的录音带,他就感悟到这个人生的痛苦,感情到佛法的伟大,一下子就来听经闻法,对三宝很有信心,没什么障碍,有的人还没有听到这个录音带,还没有来亲近过法师,就听到是非了,就听到人家在说法师的是非了,他还没有亲近,还没有听到录音带就听到是非了,就自动障碍,所以我跟诸位讲:哪一种人罪最重?断众生的慧命罪最重,断众生的慧命就是毁谤三宝,让人对三宝没信心,所以在座诸位!地狱不好受,(地狱不好受,)我们劝导他,拿录音带给他听都来不及了,你怎么还说三宝的是非给他听,让他断了来学佛的因缘呢?你断这个众生的慧命,你跟他说这个法师的坏话,他就不来听经,就无法入门,所以我常常跟在家人说:不要造口业,就是这样的意思,不管人家有修或无修,你若有修就好,(你若有修就好,)不要去管别人,这样你会很清净,能亲近的亲近,我们不能亲近的默默离开地好,不要互相攻击,互相批评不好,【蕅益大师要解出,文润而质,言简而精;性与相,双彰其谛;】这蕅益大师就是作这个要解,要解,这蕅益大师作这个要解一出来,作这个《弥陀经》的要解一出来,文润而质,这个文章啊!文章写得……,‚润‛就是滋润,写得很好,而质就是有内容,文章写得很好,‚润‛就是修饰,有修饰过,我们说润文、润文,意思是说这篇文章看过又改,改又看过,不适合的全都修改过,文润就是有经过修饰,而质就是有内容,有内容,言简而精,精就是切要,言词很简略而且很切要,精就是很切要,意思是说恰到好处,讲得太好了,性与相,双彰其谛,‚性‛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理体,‚相‛就是我们的事相,与我们的本性,‚性‛就是理,‚相‛就是事,就是理事圆融,(理跟事圆融,)双彰其谛,彰就是显的意思,显出来,谛就是真理,双彰其谛就是讲到本性,讲到本性讲得很好,讲到事相也讲得很好,彰就是真理,就是真理的意思,【禅与净,融而无诤。】就是说禅与净土融合,如水乳合,禅要教我们明心见性,净土宗也是要教我们清净心,全都一样,融就是混在一起,无所争端。【求解者,豁显其义;求行者,详示其端。】这本书的好处就是说若有人要求这个了解的人,豁然其义,‚豁然(显)‛就是当下开朗,就是豁显其义,‚豁显‛就是一下子就很明显地了解它的义理,求得者,若想要修行的人,详示其端,‚端‛就是重点,若要修行的人他就对他开示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重要的,所以【十三祖】十三祖就是印光大师,【叹为观止,】印光大师就是一直赞叹,一直赞叹说这个要解实在是很了不起,【良有以也!】叹为观止,是说太了不起了,‚良有以也‛,‚良由‛就是有原因的,意思是说印光大师为什么这么赞叹,为什么这么赞叹这本要解(,这本要解),这是有原因的,(这是有原因的,)【古闽】‚古闽‛就是福建省(,多一个古就是说以前到今天大家都称为‚闽‛,福建叫做闽南,福建又简称闽,所以闽就是福建省,福建省就是闽),福建省有一个【高僧】,叫做【圆瑛法师,复虑格于教相者,】就是考虑到(,考虑到),‚格于教相‛,格就是束缚,格格不入,因为这个教相很深所以没有几个人听得懂,没有几个人看得懂,‚复虑‛就是考虑,这个圆瑛法师的考虑这个教相太深了,格格不入,不为众生所接受,考虑到这个教相很深奥没办法让一般的众生来接受,【或犹难入,又随文逐句,】意思就是说这样会很难入,随文逐句就是随这个文章,逐句就是每一句,一句、一句解释,逐句就是随这个文章,一句、一句解释,叫做随文逐句。诸位!你们若要来听经,一定要带笔来,这种东西让你听过,你明天看都不会,你听我们这个经一定要带笔来,你不带笔,你不作笔记,你明天自己看你完全看不懂,随文逐句就是一句、一句去了解,【增以讲义,】就是增加这个讲义,【使解若疏,】‚疏‛,疏就是通的意思,通达的意思,讲若钞,钞就是身边的手稿就是讲,要讲比较方便,【讲若钞也;】疏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注解,注解的意思,使这个解就是一目了然,让这个讲的就像身边所写的东西,【如是,则弥陀一经,三根庶普被矣!】若像这样子,弥陀一经,上中下根,‚庶普被矣‛,庶就是希望、应该,应该讲这个弥陀一经,上、中、下根的人应该是很普遍来接受,【宁知尚有不然者:末世版本不竞,流通典籍,亦复为一障焉!】这句什么意思呢?宁知尚有不然者,一句、一句讲,‚宁‛就是岂不知道,‚尚‛就是‚还‛,‚有不然者‛就是不止如此(,不止如此),他前面的意思是说这个‚解‛就像疏,‚讲‛就像钞,那么这个《弥陀经》,它就能普遍上中下的根机,意思就是说但是不是这样子的,宁知尚有不然者,意思是说又怎么知道还不止这样子,有哪一些情况发生呢?末世版本不竞,就是说末世的这个版本,‚不竞‛就是不广为流通,因为它这个流传、流通,流通得不是说很多,流通得不好,不竞就是说不是争相来广传出去,大量地流通,就是末世的版本,‚不竞‛,没有广为流通,所以流通典籍亦复为一障焉,所以流通这个典籍就变成一种障碍,流通得少,没有人知道有这本注解,没有人知道,所以这是一种障碍。【台省净学,习是经解者,乃为上海锓(qǐn)版,序有‚壬午暮春‛。】台省净学就是台湾省一个净土宗的这些学子叫做净学,我们在台湾省这些净土宗的学子,习是经解者,就是研究《弥陀经》解释的人,乃为上海锓版,序有‚壬午暮春‛,意思是说我们台湾省现在在研究净土宗的人,研究《弥陀经》注解解释的人,是从上海来的,锓版就是雕刻的版本,雕刻就是刻在木头上再用一个油印,把它油印,油印,雕刻好再把它印下去,是这样子叫做锓版,锓版就是雕刻的版本,是从上海来的,雕刻的版本,它的序文里面有‚壬午暮春‛,把笔拿起来,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年,民国前三十年就是壬午,暮春就是指阴历三月,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叫做暮春。再讲一遍:壬午就是它的序文里面,壬午就是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年,民国前三十年,有这本版本,暮春就是三月,春季的最后一个月,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叫做暮春。【叠次翻印,】就是‚再‛的意思,再一次地翻印,再一次地翻印。【皆依原书摄影为之,】本来这个版本是摄影去做的,【后始察知多讹;凡所翻,无不讹也。】后来才发现到很多这个……,‚讹‛就是错误,发现到上海所雕刻的这一本很多错误,后始察知多讹,很多错误,凡所翻,无不讹也,凡所有的翻译,很多错误。【虽亟思而正之,惟艰于校勘之求,】虽亟就是迫切,虽然我们很迫切想要去改变修正,虽亟思而正之,虽然迫切想要去把它修正改变,惟艰于校勘之求,‚惟‛就是但是,但是困难的地方,艰就是困难的地方,但是它困难的地方,就是校对的人,校勘的人才,惟艰于校勘之求意思是说但是困难……,就是困难在对于要校对的这种人(人才)的要求很难,很严格,非常地困难,【罔须胜其事,细其心,且当恒其德也。】固就是必须要,固须就是必须要,必须要胜其事,胜就是负担得起,固须胜其事就是必须要负担得起这种的事情,细其心,且当恒其德也,意思是说要校对的人的这种人才,必须要负担得起这个大责任,细其心就是他的心要很微细,哪个地方讲对,讲不对,他都知道,而且当恒其德,而且要……,恒就是永远,永远这样子,又要有德行,就是说他能够负担得起这种事情,他的心又很微细,而且又很有德行,永远都是这样子。【辛亥夏,】辛亥,民国六十年,民国六十年的时候,【古粤许宽成教授,慨而任之;】古粤就是广东省,人家所说的广东省,广东省有一个许宽成教授,慨而任之,‚慨‛就是很高兴,一口答应,一口答应,【复得郑胜阳居士之助,】又得到台中的郑胜阳居士的帮忙,【遂铸铅易型,自成新版;】因此就改变用铅,铅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前的印刷一块、一块打版,就像现在打字的,以前是一支、一支排着,排着,铅版,因此就用铅版,铅,铅,用这个铅,铅的版去做,改变它的形貌,自成新版,【并拟遍搜旧刊而封之,】并且,并且,拟就是拟定准备的意思,准备要普遍收集以前旧的版本,封之就是除掉,以前有很多错误,很多错误,一定要把它除掉,并拟就是准备,要好好地来收集这个旧的刊物,封之就是把它封起来,不要让它流通,【不使重出于世。】为什么呢?因为错误太多,不可以让它重新出来外面,因为这个错误太多,【嗟夫!无圆公讲义,要解不彰;无要解,阿弥陀经之秘不显;】意思就是说没有圆瑛法师的讲义,虽然蕅益大量的要解很好,但是不能明显显示出来,叫做要解不彰,若没有圆瑛法师的讲义这个要解就不彰,不彰就是……,不彰的意思就是不明显,显示不出来,若没有要解,《阿弥陀经》的……,‚秘‛就是深奥的这个道理,没有显示出来,没有显示出来,没有圆瑛法师的讲义要解就显现不出来,若没有这个要解……,《阿弥陀经》说秘密的道理显示不出来,【无《阿弥陀经》,】净土法门就不能普被三根,【净土之普不被;】‚普‛就是不能普遍,【无净土,无量佛法不能济其穷矣。】济其穷就是众生的意思,无量佛法不能帮助这些众生了生脱死,这简单讲就是这个圆瑛法师的讲义,若没有要解就显不出来,没有要解《阿弥陀经》的意义显不出来,没有《阿弥陀经》净土法门就不能普遍帮助众生,若没有净土法门,众生就不能得救,简单讲意思就是这样。【稔(rěn:酝酿成熟)其事重大也如此,】稔,把笔拿起来,就是两大的事情也不会比这个事情更大,叫做稔其事重大也如此,就是说再重要的事情都没有比这种事更重大,也不过如此,【又安可再容鲁鱼亥豕,】那么怎么可以再容忍……,鲁鱼亥豕就是文字因为形近而传学错误,这句话意思就是说鲁鱼亥豕,底下辛亥的亥,豕就是猪,一般人讲是shǐ,那么鲁鱼亥豕的意思就是说是一个典故,如果我们查这个《康熙字典》,意思就是说以讹传讹的意思,简单讲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以讹传讹,错误再传下去还是错误,这是一个名词,又怎么可以再容一错再错呢?鲁鱼亥豕就是错误再传下去,再传下去,又不对,【混淆于人心耶?】这样来混淆我们众生的心,不可以,【闲尝省其咎由,其辞至无可遁,其事至无可委者:何以未先砖本于上海,后不肇末于台湾,任其悠久流讹,垂三十年也?】这一句很难、很难,很难、很难,这保证看不懂的,我这句话跟足足想七个多钟头,这句话,闲尝省其咎由,我私下常常这样想,想经典这样印,不对又再传下去,不对又再传下去,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什么呢?其辞至无可遁,其事至无可委,底下又问,为什么,叫做何以,为什么未先砖本于上海,后不肇末于台湾,把笔拿起来,砖本,画起来,肇末,画起来,这是一个名词,砖本肇末是一个名词,砖本肇末就是说,应该先就平等其本,后正其末,简单讲就是这样,所以这句话实在讲,砖本跟肇末它是一个名词,他现在把它分开来了,你看,看不懂,以未先砖本于上海,砖本就是说先等其本,就是说它这个版本是这么好的东西,你为什么不从上海来改变呢?后不肇末于台湾,又不纠正后来的台湾的这些众生,或者是这个书籍,意思是说应该,为什么不先从上海的版本改变,后来又不……在台湾……,流通到台湾来的这个版本又把它改变,任其悠久流讹,垂三十年也,任其一直流传一直错误,一直流传一直错误,垂三十年,就是近三十年,接近三十年,何以就是为什么,意思是说很感慨的意思,这明明不对,为什么在上海没有先把它改变,为什么到台湾又没改变,让它一直流传,流传三十年,(此下为法师后补讲:)再来,再来讲一句,我想七个钟头的那一句。李炳南老居士序文,‚闲尝省其咎由,其辞至无可遁,其事至无可委者,何以末先塼本于上海,终不肇末于台湾‛。我曾常常检讨这本书怎么错误这么多,其辞至无可遁,就是说发觉这个错误实在是无法找任何理由,这个辞句来搪塞跟逃遁这个责任,其辞至无可遁就是说用任何的名词、语言,都无法逃避错误的责任,这个过错,这本书以讹传讹传那么多错误,这个李老师要找出这个咎由,下面说其辞至无可遁,无论你用另一个语言、词句都无法搪塞,逃避这种错误的责任,其事至无可委者,这种的错误,错误,错误到让它一直流传到今天这种事实,这种的责任是不可以推诿,其事至无可委就更说你推不掉这个责任,这种以讹传讹,上海没改变,来到台湾又没改变,这种的事实,这个其事就是说这个责任到无可委,就是说不可能推掉的意思,为什么不先在上海叫做塼本,还有肇末塼本就是先等其本,以正其末叫做肇末,这塼本跟肇末是一个名词,那么因此说为什么你不先在上海就纠正呢?又来台湾又没有改变它,这样让它流传三十年,流传三十年的错误,这么多的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所以我再读一遍:闲尝省其咎由,】我常常这样检讨这个错误的流传,【其辞至无可遁,】就是说你用任何的名词找任何的理由来,你都无法逃避这种责任,至无可遁,无法逃避,【其事至无可委者,】这个责任到哪里你都推托不了,【何以末先塼本于上海,终不肇末于台湾【为什么没有在上海先改变,来台湾又没有纠正,怎么让它流传三十年,这是有人写信向我建议说是这种意思。【不知而翻,是其疏;知而仍之,是其慢。】不知道,你来翻译,这就是疏忽的意思,是其疏就是疏忽,没注意到,知而仍之,是其慢,明明知道这本翻译不对,你又印它,这样就是我慢,要纠正,你没有纠正,错了又继续让它错,这样不行,【信奉弘护云乎哉?】信奉的人,弘法的人要如何去说、去传法呢?信仰净土法门的人,弘扬净土法门的人,他到底要如何去讲,要如何去传呢?全都不对。【今之刊也,在正其讹;讹正而后流通,冀少补既往之愆(qiān:过失)也。】这个时候我们若刊出,刊物把它刊出来,在正其讹就是要纠正这个错误,讹正而后流通,这错误若改正之后把它流通出来,冀少补既往之愆也,希望多多少少可以弥补过去的错误,愆就是错误的意思,这个跟一千、二千的千同音,冀就是希望,希望多多少少能够弥补过去的错误,【若因之】这样有改变之后,【忽者不忽,】忽略的人他不忽略,【弗信者信,】不信仰佛教,不信仰净土的人,这样来相信,【是又今刊之所切愿者矣。】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刊出来这本经典最重要的注解,最重要的愿力,最切愿就是最重要的愿力。

中华民国六十年辛亥仲秋稷门李炳南谨识 ‚中华民国六十年辛亥仲秋‛仲秋就是阴历八月,‚稷门‛就是山东人,山东人,稷门就是山东,‚李炳南谨识‛谨识就是他写的,这位李炳南老居士,这篇文章就是李炳南老居士写的,可见他的学问有多么渊博。

那么李炳南老居士他从大陆来到台湾,一开始也是在小屋中讲经,三、五个,十个,慢慢、慢慢地发心盖这个慈光图书馆,这个台中莲社,这位老人家是非常的了不起,教内外的大德、在家居士,每一个人都很赞叹、很尊重,这位李炳南老居士他是戒律持得很严格,若就他本身的德行、学问、修行,可以说在居士方面是第一名的,第一名的,那么我们出家人也是非常地赞叹,非常地赞叹,这位李炳南老居士无论他的戒律,无论他的修持,无论他的学问,他的愿力,就是值得我们钦佩,值得我们钦佩,我相信他今天因为是在家,他今天若剃度,我想应该是一代祖师,一代祖师,听人家说他的生活对自己有多么了不起,比如说他的房间,一间房间小小的,那么他的书摆放好,摆放好,那么放哪里,他的东西就是整理得很整齐,很整齐,一张小床,过着那种安贫乐道的日子,若电灯熄灯时,他手伸出去他就知道这本是什么书,这本是什么书,房间里面若没有电灯,手伸出去抽出来,他就知道那本是什么书,意思就是说他的生活,生活得包括他的书,他都整理得一丝不苟,对他自己的行为他的生活,他以身作则让人家看,所以讲这样就很惭愧,出家人不一定做得到像在家人这么了不起,所以我们是赞叹,非常、非常地赞叹,李炳南老居士,是不是? 我在读逢甲大学的时候,那么在台中他都有办这个寒假、暑假的研读班,研读班,那么我总共在那边读七、八届,读七、八届,他在讲《华严经》的时候,我虽然听不懂,也很喜欢去听,只要我没有课,没有考试的时候,尽量去听他的《华严经》,若听不懂,有时候这句话今天听一下,经过一年,咦!这一年前李炳南老居士就有讲过了,就悟到这一句,所以有时候听经,第一次听他会迷迷糊糊,会迷迷糊糊听不懂,但是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时候他就会去悟到,所以听经有这个种子,有这个清净的种子,总是很好。无论我们会成道,不会成道,先结这个善缘,先结这个善缘。

圆瑛法汇序

那么这句是(圆瑛……。这个序是圆瑛法师所写的,圆瑛法彙序,现在)是在赞叹圆瑛法师的这本经典,他这本经典的好处,的了不起,是在赞叹圆瑛法师,这是一位林居士写的,写赞叹圆瑛法师的这篇文章。

【闽中山川磅礴。灵气所锺。高僧辈出。黄檗心要。百丈清规。古德流风。至今犹有存者。】闽中就是福建省境内,福建省的境内,山川磅礡,这个山、川,磅礡就是水势澎湃,水势很大,意思是说很好的地理,我们所说的地灵,地灵才有人杰,意思是说很好地地理,磅礡就是充沛的样子,水很充沛,山川磅礡,灵气所钟,灵气就是地灵,地灵这个气,所钟就是聚集,集合起来。高僧辈出,出了很多高僧。底下就比喻一些例子,比如黄蘖禅师,把笔拿起来,这黄蘖是一个禅师,是开悟的圣者,这是一位开悟的圣者,他讲这个心要,就是怎样会开悟,黄蘖禅师,就是他讲这个心要。百丈清规,这百丈禅师订这个丛林的规矩,清规。古德流风,一位古时候大德,流风就是这个道一直流传下来,一起流传。至今犹有存者,起到今天还有存在福建省里面,福建省里面。【圆瑛法师。籍隶古田。】圆瑛法师是哪里的人呢?我们说我们这个籍贯,籍隶古田,古田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名,他是属于这个古田这个地方。【蚤岁脱俗。】这个‚蚤‛跟我们早、晚的早是一样的意思,蚤岁脱俗,意思是说很早就出家了,不是像我这么晚,我二十七岁才出家,今年三十七,出家十年,那么人家是很早就出家了叫做蚤岁脱俗,脱俗就是脱离俗缘来出家的意思。【真参实学。】他是确确实实在参学,确确实实在学道。【孜孜弗懈。】孜孜弗懈就是很勤劳学习,很勤劳参学,没有懈怠。【卒能成就其德业。】所以最后他能成就,一切的道业,【光明俊伟。】很光明、很伟大。【与先哲同揆。】先哲就是以前的圣贤,跟以前的贤人,‚同揆(kuí:道理,准则)‛就是同一个道理,意思就是说古时候人怎么讲,他就是怎样道理,这揆就是同一个道理,他所讲的跟古时候圣人所讲的道理是同样的意思,同样那么行的意思,与先哲同揆,哲就是圣贤,揆就是道理。【乡人士皈依座下者。如水趋壑。】他的同故乡,同乡的人,来皈依的人,皈依座下的人,如水趋壑就是像水流入深谷内,像水流入深谷内,【比岁卓锡浙东。先后住持七塔天童二寺。法雨覃敷。】覃就是大,敷就是施,布施的意思,他就大大的布施这个法出去,大大的布施这个法出去叫做法雨大施。覃敷就是大施,大大的布施。【三根普被。】上根、中根、下根的人全都被他蔽荫到。【余今夏曾诣天童。】我今年的夏天曾经参访天童寺,【参承道席。】就是亲临请他开示,参承道席就是亲临请他开示。【是时方演讲楞严。】那个时候,那个时候他正在讲《楞严经》。【缁素翕集。】缁就是穿黑衣服,我们今天穿这个黑衣服,出家人的意思,素就是白色,就是在家人,缁素就是穿黑衣服的出家人(,穿黑衣服的出家人),跟穿白衣的在家人,缁素简单讲就是僧俗(,僧跟俗)。翕(xī:聚集)集就是集合。【法师阐明义趣。机辩纵横。】说这个法师,他阐扬……,这个义趣就更《楞严经》的义理,阐明就是说明它里面的义理,最重要的地方。机辩纵横,机辩纵横就是说他的反应很快,辩才无碍,纵横就是所向无敌,你走到哪里都是无对手。【听者无不悦服。】听者无不悦服,每一个在听讲经的没有一个不心悦诚服的。为什么圆瑛法师的辩才无碍,很简单,上辈子持清净戒,上辈子持清净的口业戒,这张嘴持得很清净,所以都赞叹众生,他不曾诽谤众生,不曾嫌弃众生,不曾打听众生的各种来说是非,他不曾这样,到他哪里,静悄悄,所以他这辈子,圆瑛法师他的口才辩才无碍,除了他有宿世的慧根以外,他就是上辈子没造口业,若上辈子他有造口业,要当一个法师他的智慧跟辩才无碍,还得音质要好,他讲经的声音听起来很舒服,有的人他是饱学之士,但是他讲话会沙哑:现在要讲这个《弥陀经》(法师学子嗓有病人说话的声音)。听完了,那天就生病了,不骗你,声音沙哑(众鼓掌),所以说人家有这种天份,人家有这种修持,不是没有原因的。为什么?持戒清净,所以要以持戒为学佛之要,持戒是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又以持戒为学佛之要。每反复诰诫而不已。】他每次都重复再重复。啊!持戒是很重要,持戒是很重要。【信乎宗说兼通。】信乎就是几乎,这个信不是相信的意思,这个信不是相信的意思。信乎意思就是说几乎,差不多,宗就是禅宗,说就是显教,无论禅宗的心法还是显教的说法全都通达,说就是解门,宗就是心法,信乎宗说兼通,【行解相应。】简单讲就是说差不多,几乎,他的禅的这个心要,他的教义教理的通达,他是行解相应,不但他会做,还会解,对这个佛法还会了解,了解还会去做,做还会了解,相应的意思。【足为学者之模楷也。】是我们要学的人的楷模。就是他的模范,他的模范。好!今天解释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念佛)

【今上海佛学书局。以法师平生撰著。汇刻行世。征序于余。】昨天讲到福建省圆瑛法师,那个地方出了很多的高僧大德,这是说这个本书在印行之前,上海的佛学书局,以法师这辈子的著作,著作,彙刻行世,就把它集合起来印行,征序于余就是说要求我来为他写一篇序文,一篇文章还没有开始叫做序文,征序于余,就是说征求我来写这个序文。【夫我佛设教。法门虽广。无非使人解粘脱缚。】因为我本人没读过汉文,从小都读国语,又很少在看黄俊雄的布袋戏,所以这汉文就读不来,这点对大家很抱歉,我就不能像会宽法师那样那么会讲台语,会宽法师在讲台语讲得很顺,妙广法师,我没办法,我从小就是一直读书、读书,读二十几年,全都读国语的,有一次我也想去学台语的,老居士教我,台语是八音,很难读,读这个怎么读得来,读二十几年的中文,读这个破音字读不来,我说:没办法。这没办法,所以很抱歉,对大家很抱歉,不能读这个汉文给大家听,夫我佛高教,法门虽广,我们这个佛门设这个教,法门虽然很广大,无非是要让人解黏,就是这个烦恼常常在向上,黏住的意思,业障如影随形,比如说我们坏脾气,一点小事就发脾气,一点小事就攻击别人,痛苦、烦恼就常常黏在心里,这个要解开,解破,事实上这是很简单的事,但是大家看得很难。脱缚,我们这个心就是被这个境界绑住,被烦恼绑住,研究这个佛法,要来信佛,不是要来拜平安的,是在拜解脱的,在拜解脱的,所以这个柏拉图说:一切现象皆是我们的牢狱,一切现象皆是我们的牢狱,说我们这世间一切的现象就是把我们绑得死死的,像监狱般把我们关着,缚就是绑住,绑住,那么我们今天要修行一定要从心下手。底下说【明心见性而已。】看到我们本来的面目来见到我们的本性,这是最重要的。【学道之士。真积力久。】学道的人,真就是本性,我们这个本性一直显化出来,一直显化出来,一直显化出来,真积力久,真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回光返照,回光返照,这个久了力量就跑出来了,力量就跑出来,以前我……,几年前听到人家在诽谤我们佛教,心里很难过,一直想跟他辩论,到了今天不同了,没感觉了,因为我们成佛做菩萨的阶段,一定要有逆境才有可能成就,这个逆境就是一种力量,逆境就是一种力量,今天人家为什么对我们这样呢?我们自我检讨,我们若有过错我们忏悔,我们若是没有过错,他讲什么都没有关系,所以这个逆境一直来、一直来、一直来,我们今天凡夫就是说这个诽谤、批评都来,没有的事他也讲,现在一直想要阻挡他,现在内心就产生一股力量,逆境来一直要阻挡,就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他会很痛苦,要召开记者会,打官司,要来说明,全世界都一样,即使你是律师也一样,博士也一样,都想保护自己,宗教家在处理事情就不一样,大修行人在处理事情就不一样,随便你讲,我若问心无愧,随便你讲,我不解释,也不用记者招待会,也不用辩论,你讲什么反正你高兴就好,你讲这样,你的良心自己知道你讲这样对或不对,我今天根本就不用跟你解释,你讲我是你比我还痛苦,你讲的都是子虚乌有的事你怎么会比我还快乐,子虚乌有的事你怎么会比较快乐,众生有无量的恨,但是我们佛法有无量的慈悲,恨一定赢不了慈悲的,你记得这句话,仁者无敌嘛!你一直恨别人,讲的都是不实在的事,你那个恨你还没有打倒别人你就先倒了,整天就恨别人,想要怎样,要招兵买马,要攻击,要诽谤人家,要全台湾省的人都对这个法师反感,人家还没有对这个法师反感你就先倒了,你就寝食难安了,难道不是这样?所以我跟诸位讲(众鼓掌):整天想要害人的人,要讲人家坏话的人,他绝对活得很痛苦,别说往生极乐世界,平时他就很痛苦,折磨自己嘛!对生命不认识的人,生命对他是一种惩罚,对生命不了解的人,生命就是一种处罚,我们对生命不了解,生命就是一种惩罚,因为你根本不觉悟,整天都在跟人家过意不去,整天都跟这个不和,跟这个人不和,跟那个斗,这样众生哪有什么?我们原谅别人,不跟别人计较,放下,三餐吃得饱,好好修我们的行,做我们的工作,所以说明心见性,我们若要学道的人这个悟性要提起来,悟性若不提起来,你整天光是挡这些是非你就受不了,愈高位是非就愈多,你不修行便罢,你若愈修行魔就愈多,真的,所以真积力久,【有悟于第一义谛。】我们这个悟性若出来力量就强,有悟到这个第一义谛,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说不可思议的境界,无诤的境界,无量的慈悲心的境界,绝对的境界,中道的境界,第一义谛就是中道的思想,过与不及,统统不对,第一义谛就是无所著的思想,第一义谛就是绝对的忍辱思想,第一义谛就是柔软心的思想,第一义谛就是永远是保持这么清净的内在,这第一义谛永远就是保持这么清净的心,不曾动过一个念头要去害人,不曾动过一个念头要去讲人家的坏话,不曾动过一个念头去搬弄别人的是非,不曾动过一个念头去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不曾这样,这就是佛法,【灵光独耀。】灵光,这个灵光不是世间人所讲的起乩,灵光就是佛光的意思,佛光的意思,意思是说我们内心若是有平等心就产生智慧,有智慧他就无量光明的意思。独耀就是别人没有,我们就产生,所以修行不只是念佛而已,开悟很需要,修行不只是念佛而已,开悟很需要,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你不要念回脱根尘,会笑死人的,迥脱根尘就是摆脱六根跟六尘的束缚,要是这四个字你能去参、去悟,那不得了,什么叫做迥脱根尘呢?摆脱,解脱这六根跟六尘所产生的痛苦跟烦恼,简单讲一句话,六根就是什么?眼睛,还没有学佛以前看大家全都不顺,学佛之后,记得!看大家都很顺,要看大家都很顺,看这个也很顺,看这个也很顺,这样我们的心二十四小时就不会动摇,我们今天为什么会痛苦,就是看每件事都不顺,看每件事都不顺,这样就是自己自我痛苦,处罚自己,处罚自己,我恨你,人家还没倒你就先倒了,恨到心揪成一团,打针也没有用,人家又不理你,问他:我在恨你你知道吗?不知道。噢!我恨你多久了你还不知道,可恶。众生,若是我,我不会去恨人家,恨他是我们比较痛苦,他不会比较痛苦,嫉妒他,我们比较痛苦,他不会比较痛苦,富裕人家,嫉妒富裕人家,若富裕的人一直富裕,我们是穷得要死,我们再怎么嫉妒还是这么穷,所以说嫉妒别人本来已经输一层,娘娘别人输二层,你已经输人家的钱财、才能,你还嫉妒别人,输二项,输人家的修养跟钱财,所以安贫乐道,六根就是这样,控制这个六根就是这样,看每件事都看得很顺,耳朵是听的,每件都听得很顺,接受人家的建议,接受人家种种的忤逆,接受种种诽谤、攻击,都没有感觉,圣人就是这样,禅师就是这样,这若真正开悟的祖师大德,你就是全台湾省每家报社都攻击他,他还是一样,没感觉,写的人要负因果倒是真的,被人家诽谤的不用,因为他很解脱地过日子,所以迥脱根尘,简单讲就是摆脱六根跟六尘的错误的错觉、束缚,因为我们就是错觉、错误,所以今天会痛苦,摆脱不了。【虽不立文字。可也。】意思是说明心见性的人悟到第一义谛中道思想,他六根、六尘都超越,所以他不立文字,就是说心,论你这一颗心。【其或明宗弘教。发为文辞。等身着作。】‚其或‛就是有的人。有的人是明心见性,悟到我们这个本性他不用文字,底下这段说有的人是弘扬佛教,‚明宗弘教‛:‚宗‛就是讲心地的法门,八大宗派,弘教就是显教,说法,发为文辞,用这个文章,用这个语言,等身著作,发为文辞就是写出来,【亦可也。何以故。】为什么呢?【此心既空。则文字与实相。不相违异。】这个心很空,空到无一切法,这个文字跟实相不相违背,文字是写在书上,写在纸上,实相就是我们所讲的中道,我们所讲的第一义谛,我们所讲的解脱,我们所讲的无所住,我们所讲的超越虚空,我们所讲的心,《金刚经》所讲的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这实相就是说无相无不相,实相就是说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实相就是不可思、不可议,实相就是绝对的心理状态,实相,我们所谓的禅,所谓的禅就是实相,所以文字跟实相,不相违背,为什么呢?文字你若观照,当下就是实相,实相是本体的东西,文字是外相的东西,简单讲就哲学来讲philosophy([fi'l?s?fi]:哲学。法师用英语说),文字就是现象界,实相就是本体界,照哲学来讲,实相不是本体界,本体界,哲学界对本体根本不是悟,那是初衷地揣测跟推论,但是藉着哲学的名词只能说文字,这是现象界,实相就是本体界。‚不相违异‛,不互相违背。【故法师愿力宏毅。】意思是说圆瑛法师的愿力很大。【所至修废举坠。】所到之处他就……,修废,寺庙坏了修补一下,没有斋堂,没有讲堂,或是没有大殿修补一下。‚举坠‛就是以前衰微的事物,要把它振兴起来,所至修废举坠,就是说圆瑛法师到每一间道场就把这个庙再建起来,建立这个讲堂、大殿,整理藏经种种。【巨细靡遗。】巨就是大小不遗漏,意思是说大件、小件,‚巨‛就是大,大件、小件都没有漏掉。靡遗,不遗漏,没有漏掉,这圆瑛法师大小事情都没有漏掉。【至于挺身卫道。处事变艰危之会。不怵不挠。尤为难能可贵。】关于挺身卫道意思是说为了佛教舍身命,为了佛教舍身命,那么因为我们为了佛教舍身命,所以佛教慧命能够继续传下去,够继续传下去,要跟诸位讲很虔诚的话,外道一定无法破坏佛门,只有佛门会破坏我们的佛门,佛门在破坏佛门才是厉害,山头主义太重,门户之见太重,利害关系冲突,道场对道场会拉信徒,法师对法师互相攻击、诽谤,这都不是修行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家都是佛的弟子,有修,没修也全都是佛的弟子,有修行的人就是佛的好孩子,没有修行的人就是佛坏孩子,好孩子,坏孩子都是佛的孩子,佛祖也是很疼他,奈何说这个是坏孩子就拿刀要让他死,要把他斩死,没有这样,佛门就是都这样,自命清高,认为我就是持戒清净,别人都没有修行,我持午,我日中一食,我很有修行,别人全都不好,只有我这个师父好,只有我这个宗教好,只有我这个派门好,这就犯菩萨戒,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诽谤别人,别人修行都不对,只有我们的修行对,不要这样,不要这样,所以佛门会互相攻击,就是因为我们的悟性没有提起来,我们今天若悟性有提起来,全都平等嘛!人家他发一个大心要弘法,我们来支持,人家他发一个大心要做水陆,我们要支持,人家他发一个大小要打佛七,我们也要支持人家,我们为什么不赞叹呢?为什么要互相攻击呢?这样不好,这样不好,所以至于挺身卫道,说真的要摆平佛门的是非那才是能人,这外道要破坏我们佛门,不可能,很困难,只有佛门要破坏我们佛门才有可能,穿同一件衣服在斗地才够力,若穿不同衣服在斗,没什么力量,你袈裟一件,我也是一件,你这件又不比我的大件,所以说我们出家人,或是在家要拥护三宝,出家人僧赞僧,有是非,马上摆平,丛林无争就是福,丛林若无争,这就是丛林的福。‚处事变艰危之会‛:就是说这个圆瑛法师无论怎样变,无论怎样困难,无论怎样危险,之会就是之际,‚不怵不挠‛(,把笔拿起来):‚怵‛就是恐惧。不恐惧。不挠就是不屈服,所以一个出家人他不但弘法,而且还是精神伟大,不怕死,尤为难能可贵,难能可贵。【惟其真理既彻。】惟其真理既彻就是因为……,‚惟‛就是‚就是因为‛,就是因为真理就是我们的本性,既彻就是悟到,所以悟到之后开大智慧,【应物无方。】应物无方就是孔子讲的君子不器,君子不器就是器具的器,器皿的器,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这个茶杯,这个茶杯只可以装茶而已,茶杯装茶做什么?让我们喝茶,它就不能当引磬来用,这引磬要做什么?引磬只能响,不能当茶杯,君子不器就是不只是做一种用途,不器就是……,君子不是只有一种用途而已,每一种他都很厉害。应物无方的意思是说既然他开悟,他有大智慧,什么境界来,他就是这么冷静,这么有智慧,应物无方就是待人接物一切圆满,无方就是绝对的圆满,无方就是没有一定的方向,意思是这样,但是他的意思是很圆满的意思,很圆满的意思,没有漏洞,应物无方就是待人接物圆满,圆满。【虽炽然有为。而不著有为之相。】虽然置身在火焰世俗当中,但是……,有为就是世俗当中,炽然就是像火在烧一般,有为法就是我们所讲的世俗中,而不著有为之相是什么意思叫呢?意思是说虽然在众生当中打滚,意思是说出淤泥而不染,不著有为之相,若能领会佛法就是那两个字而已,不著,不著就是无所住,你若用佛法来讲,佛祖四十九年才讲一个字而已,讲:空;若讲两个字就是‚不著‛;讲三个字就是‚无所住‛,无所住,无所著;讲四个字就是‚一切法空‛,没有一切法,起心动念若动到一个法是真实的,就是意识的产生,所以哲学家,这个思想家他就不能解脱,他不知道思想是一种错误的执著,哲学家他错误就是错误在他这个悟性不出来,他用这个意识在做他主观的推论,所以他当下推论的东西是一种标准性的东西,他没有破一切相,没有破一切的烦恼,所以他就用意识去揣测,所以哲学不究竟,哲学不究竟,科学不究竟,只有佛法,为什么呢?他的我执都没有破,我执都没有破,所讲出来的都是意识的产物,哲学家也知道这色身是假的,哲学家也都知道这色身是假的,但是色身假的是用观照,是用意识,但是他没有悟到本性他没有办法解脱,没有办法脱离时间、空间的束缚,他动一个念头时间、究竟就束缚住,动一个念头时空就束缚着。哲学家说:宇宙的银河系外面是怎么样,是open,是无止境的开放的宇宙。哲学家又说:不对、不对,凡是事情都有尽端,所以这宇宙是对封闭的,close,封闭型的,佛就不是这样讲了,佛就说你的心若放大,宇宙就大,你的心若缩小,宇宙就小。唉!佛实在厉害,讲来讲去就是佛最厉害,他一句话就一针见血告诉你,虚空没有真实的东西,唯心所造,太厉害,一句话就知道(太厉害),所以说度量若放得很大,当作死人,活死人,活着当作死人,眼睛不看有的没有的,耳朵不要听是非,嘴巴也不要……,像死人不要讲是非,活死人能成道,虽然活着当作死了一样,不见是非,不看是非,不传是非,不讲人家的过错,认真修行保持清净心,每个都成就,哪一个不会成就,我们今天不会成就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不会成就是为什么?六根六尘害死我们,整天就是在注意别人,他不曾注意自己怎么会成就呢!所以说惟其真理既彻,应物无方,虽炽然有为,而不著有为之相。底下说:【故观法师之文。即事即理。圆融无碍。】所以我们这个时候看法师的文章,事就是理,理就是事,讲到事相我们就知道它的本体,讲到本体,理体的东西,我们就了解这个事相,就是事理圆融,不偏事,也不偏理,理事是圆融,圆融就无碍。【而佛法之体用彰明。】这样就显出来,体就是我们的本性,用就是我们日常生活身、口、意所产生的东西。有一位禅师在掘土(,在掘土,在掘土),一个人从很远,好几千公里来的,要请教他佛法,他正在掘这个稻田,掘、掘、掘……,这个徒弟来就对他下跪顶礼,稻田照样跪下去,地上都是肮脏的东西照样跪下去向师父顶礼,要求法,跪下去,他说:请问禅师,什么是佛法?禅师说,说什么你知道吗?猜猜看!什么是佛法?禅师说:本性就是佛法。这个徒弟又问,问第二句,本性是什么?他那支锄头,锄头再继续掘,都没有讲话,本性是什么?在作用,在作用,这样听得懂吗?(众鼓掌)意思就是本性在我们的心中,二十四小时它都在作用,是你不注意,你根本没有悟到,你不知道本性在作用,本性在作用就是清净心,就是本性在作用,慈悲心就是本性在作用,无所著就是本性在作用,大智慧就是本性在作用,所以他继续掘就是无所著,就是工作照这样子做,无所著,这就是佛法。(众鼓掌)这个徒弟当下开悟,开悟,人家这样掘,讲两句就开悟,我们搞这么久都没开悟,没开悟,而佛法体用彰明,体跟用全都表现出来,在生活当中。【具可于言外得之。】都可以在他的文章外,就是他的涵义,言外就是他的文章的涵义可以得到,言外就是他的文章的涵义可以得到,意思是说文章写得很好,他都含有这个修行,体、相、用这个诸法三分里面,全都包括在里面。

【呜呼!魔说害教。鱼目混珠。】魔说害教,鱼目混珠,这个字‚珍‛不对,把它画叉,这珍不对,就是珠,要改一下,这个字要改,鱼目混珠,他打字打错了,打成‚珍‛。这个魔说是伤害我们佛教,鱼目混珠就是鱼的眼睛混浊,看不清楚,看起来又像佛教,看起来又不像佛教。【大法之陵夷甚矣。】陵夷就是摆平,陵就是大丘山,夷就是平,这个佛法就像高山那么伟大,但是已经被人家铲平了,被搞乱掉了,看起来都是吃素的,大家也都在讲经,大家都在讲经,但是说的是不是正法,那就不知道了,电台也在讲经,在家也在讲经,法师也在讲经,一贯道也有在讲经,回教也在讲经,基督教也都在讲经,反正现在也分不清楚了,大法这陵夷甚矣意思就是说……,大法就是佛法,我们这个佛法已经被人家侵损,被人家摆平了,摆平了,【有如法师言句。引经据论。涵义深广。而归于平实。】好像法师的语言,底下一句、一句,引出这个经典的根据,涵义很深,很广大,而归于平实,平实就是日常生活都悟到得到的东西。【是能灿真灯放既昏。续慧命于将坠者。】就是能够灿,发扬光大,真灯就是佛灯,既昏就是众生,众生迷迷糊糊,这个佛的灯就显示出来,真灯就是大智慧,能够灿,灿就是无量的光明,真灯就是佛灯,就是大智慧的意思,一个大智慧开众生的智慧,破除众生的昏迷叫做灿真灯于既昏,续慧命于将坠者,续这个慧命于将坠者,要掉下去的人,听经闻法再把他拉起来。【余安得不为之往复赞叹也哉。】我怎么会不为他再一次,往复就是再一次,重复,重复,再一次,赞叹也哉,也哉,也乎。

【闽侯林翔敬撰】

撰就是著述,我们讲林居士不对,在这里纠正一下,要讲侯居士,福建省有一个侯林翔居士,敬撰就是他写的。

(后一日,慧律法师)我们纠正一下:那么闽侯是一个福建省的县,我看到这一句的时候也考虑了很久,但是因为字典没得查,字典没得查,《康熙字典》也没有,所以这个就是说福建省里面有一个闽侯县,有一位林翔居士,敬撰,撰就是著述的意思,所以在这里跟诸位修正一下。因为这个是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认为闽就是福建,侯林翔变成姓侯,名叫做林翔,但事实上去查起来不是这样,是闽侯县有一位林翔居士写的。好!我们已经纠正完了。

弥陀要解讲义序

【法门无量。统如来随机而说。衆生既各入门。终令圆入佛道者也。夫弥陀经。乃释尊普被三根。群摄利钝之法。故佛于方等中。不俟请而矢口告舍利弗。】读一下汉文。‚法门无量‛就是说佛法有很多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统‛,把笔拿起来,都是的意思。全都是如来应机而说,随众生的根机而说,众生既各入这个门,入门了。‚终令圆入佛道者也‛:慢慢、慢慢进入这个佛道到圆满这个佛道,意思是说引进来是一回事,进来之后再继续进修,所以我常常说,说:无论法师,无论在家菩萨,听得懂,听不懂都不管,今天来两个钟头,听一句也没有关系,也会开智慧,听一句也好,何况说每次来,慢慢入佛道之后就把他圆满这个佛道。‚夫《弥陀经》,现在在讲这个……,夫是虚字用法,哇!这个《弥陀经》是世尊,释迦牟尼佛为了要普被三根,普被三根就是照顾、保佑,普遍在保佑这个三根解脱,加持,保佑就是加持,三根就是上根、中根、下根,上根器的人一听到,开悟,中根器的人听到之后会用功能够了生死,下根器的人就是经过种种的逆境,告诉他结婚不快乐,他就不相信,就结看看,下根就要遇到他才会觉悟,告诉他:你不要做会首。他就不相信,会首做下去,会钱被倒三、四个,一个三十几万,三个刚好几百万,在那里苦恼无量,苦恼无量,《往生咒》若念下去就想到几百万被人家倒了,所以我们人一定要经过结婚波折,被太太烦恼到,还是被先生烦恼到,还是被众生,被孩子烦恼到,金钱烦恼到,左邻右舍烦恼到,开始就想要来精进,要来听经了,要来听经了。有一个老菩萨(,有一个老菩萨),第一次我遇到她的时候,我告诉她:老菩萨!你要来念佛。嗯!世间很快乐。我说:怎么说?我儿子当医生,我媳妇学历也很高,也很孝顺,很孝顺,我这个孙子也每个读书都很行,是不是这样?这就是众生最享受,最快乐的。听不入耳。经过三年之后,老菩萨又再来,说:老菩萨!你不是觉得世间很快乐,不用听经,不用念佛。师父讲得对,世间痛苦,世间痛苦,我儿子……。一讲就哭泣。上个月发生车祸,我的媳妇待不住,跑回娘家,开始现在变成孤单老人。这个众生都不了解,所有的金钱、财物、名利都是暂时的,所以这个下根机的人,所以这个下根机的人他就要碰到,碰到他才会想要精进,若没有碰到,他就不会想要用功,所以说要看个人的根机,跟诸位讲,佛教讲的,超越一切的心理学、哲学、科学,一切世间的《老庄》、《易经》,都无法跟佛经比较,绝对没办法跟佛经比较,我不是不论它,我是有感而发。底下,群摄利钝之法,群就是广,来广摄空上利根的众生,钝根的众生,所以佛法在方等,就是《方等经》,把笔拿起来,方等就是大乘经典(,方等就是大乘经典),所以佛在大乘经典这样说:不俟请而矢口告舍利弗。不俟就是没有等。没人请,没有人请问世尊,世尊就亲口。矢口就是亲口。跟舍利弗这样讲,【广赞极乐妙境。】来赞叹空虚极乐世界,它这个很微妙,不可思议的境界,深深来赞叹阿弥陀佛的光跟寿,光就是空间,寿就是时间,所以阿弥陀佛叫做无量寿佛,叫做无量光无量寿,意思就是说有无量的光明,无量的生命,无量的光明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的生命就是贯通过去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光是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意思是说十方无量的时间、空间,全都光明的意思,【深叹弥陀光寿。】光跟寿,【劝人坚固信愿。专持圣号。】劝告人家要坚持,坚固我们这个信跟这个愿,信就是深信有一个极乐世界,深信有一个阿弥陀佛,深信说我们释迦牟尼佛说的是正确的。愿就是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不要再做六道生死的凡夫。聪明的人,今天来听经大家都要念佛往生,谁要在这里团团转,再怎么富裕也是花得完,也是会死,身体也是会烂,再怎么美也是会老,再怎么英俊也是会烂(众鼓掌),聪明的人,每个听到佛经每个都拼命来共修念佛,谁要在家里看电视,那是傻瓜才这样。坚固信愿,专持圣号,专持念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常常劝告这些众生,你要买两串念珠,第一个要买一串一百零八颗持咒,放在家里,第二要买一串小条的挂在手上,二十四小时才不会忘记,每天念,每天念,挂在手上也会保佑我们,专持圣号,我们今天若没拿念珠会常常忘记,常常忘记,若有拿念珠,至少念几句,积个善根也好。【定得往生。终成佛果。斯经也。】就是《阿弥陀经》所讲的这本经。【乃世尊以平等心。运无缘慈。】无缘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慈悲,意思是说大慈大悲的意思,世尊以平等心运用着没有任何条件的慈悲,无条件的慈悲叫做无缘慈,意思是说对一切众生,不是说你今天发心一百万来,我才这样对你慈悲,不是说你今天发心一万块来,我就不理你,不是这样,统统平等。【放无量法门。开出方便中最方便。捷径中最捷经者。】于无量法门,有的人持咒、念佛、拜佛、拜忏、拜山、参禅、结手印,噢!这很多,无量法门,开出一个方便中最为方便,捷径中最捷径,最直,捷径就是直径。两点什么最近?直线最近,直线最快,捷径中最为捷径。

因为【良由末世衆生。】‚良由‛就是因为。因为末世的众生。【善根暗钝。】这个闇跟黑暗的暗是同样的意思,善根暗钝,【世缘嚣杂。】这世缘很混杂,若要来听一下经,孩子感冒发烧要注射,要来听一下经,哇!人家打电话来要收会钱了,要来听一下经,孩子拖着不放,没办法,所以说世缘嚣杂就是很复杂。【摄心尤难。】要摄这个心非常地困难。底下,开出方便中最方便的,最快、最直接的,但是因为末世的众生根机很暗钝,世缘很复杂,所以摄心很困难。若不是直接的,直接的,【若非至简至捷。】最简单的,最直接的。【奇妙方便法门而圆收。岂易入道。】怎么有那么简单就入道,就是要用奇妙的,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的法门,不然没有那么容易入道。【是故佛经自东渐震旦以来。】‚震旦‛就是中国。这个佛经渐渐传到中国以来。【持诵之盛。】大家都在诵这个《弥陀经》。【往生之验。】过去有往生的人经验,经验,念佛念到临命终自己知道时间,色身会发出香味,看到佛祖来接引,听到虚空中的声音,种种的应验。【无尚此经。】不是只有这部经而已,不是只有这本《弥陀经》而已。【由此。自古先达注疏殊多。】殊多,殊胜。注疏殊多,注疏就是说……,注疏就是注解,疏就是疏通的意思,疏就是通的意思,解开让他通达,殊多就是很多,自古先达就是古德通达这个佛经的人,用很多注解。【皆如日星具丽于天。】像虚空中的太阳那么美,像虚空中的星星那么美。【江河皆汇于海。】江跟河全都汇集到大海。所以,【故诸缁素。】就是出家、在家,昨天有讲过了。【其起信者。并持而专切者。由来盛矣。】他会产生这个信心,并且念佛,持就是念佛,而专切,全心一心念佛,所以我教你们大家都要戴念珠就是这样,不可以离开念珠,念得习惯。由来盛矣,自过去到现在念佛法门就是这么兴旺。【迄明智旭大师。】一起到明朝那个智旭大师。明朝一个智旭大师,【特著】特这个著作,【要解以释此经。】特别著这个要解,就是《弥陀要解》,解释这部《弥陀经》。【更超前贤之不逮。】‚不逮‛就是不及的意思。更加超过比以前的人的行,大家都跟不上他,不逮就是不及他,不逮就是不及,就是跟他不能相比,意思就是说明朝的智旭大师,以前那些所作的这个注解都跟不上他的意思,超过以前的 人所著作的。【发所蕴奥之未发。】开发出所含在这个《弥陀经》里面的义理,深奥而未开发出来的道理全都开发出来。蕴奥之未发,蕴奥就是含藏。【析义判教。】剖析,析就是分析这个义理,判教就是藏、通、别、圆,判教。【劝导信愿。若画龙之点睛。】这只龙画得很美了,但是眼睛点一下就像要飞走一样,画龙点睛。这完全产生生命,我们画人像最重要的要画哪里?画两颗眼睛,眼睛有神,那么像就画得很好,这龙眼神若画得很好,那么这只龙就像活着,像在飞一样,所以像画龙点睛。【宛转精耀。】‚宛转‛的意思就是讲得无懈可击,太棒了,无懈可击,精耀,讲得很切要,非常地清楚。【彻净宗之骨髓。】彻彻底底开发出净土宗的精髓。【达佛意之普周。】达到这个佛的意思能够普遍一切众生。【类六方之共赞。】像《弥陀经》里面六方佛皆赞叹《弥陀经》,‚类‛就是‚似‛,类似《弥陀经》讲的六方佛都赞叹这一本经。这个……,写这本《弥陀经》的《要解》写得很好,就像六方佛大家都赞叹这本《要解》一样,【同诸佛之广长。】广长就是一个辩才无碍的一个广长舌相,就像诸佛出广长舌相,佛度无量的众生。【厥趣幽深。】‚厥‛就是代名词,就是其趣幽深。‚厥‛就是代名词,它就是它这个……,‚趣‛就是它的意趣,道理的趋向,意思是说这本经受到各方的赞叹,这本经,这本《要解》也是受到各方的赞叹,就好像诸佛菩萨出广长舌相,因为它的道理,其趣幽深,因为它的道理,道理很深奥,很不容易了解,了解,若是不再加一点注解、解释,【若非再添注释。】若是没有再加添注解跟解释,【今人岂易入室。】这个时代的人,现代的人是因为根机不够,学问不够,愚痴,所以若没有添加一些注解要怎样进入净土法门呢?今人岂易入室,要怎样才能进来我们这个净土法门的这个范围里面。

【顷】‚顷‛就是近来(,顷就是近来),【圆瑛法师。受天津】天津,天津,吃得津津有味,天津,【居士林】居士林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莲社的意思,念佛的地方叫做居士林,受到天津居士林念佛会的邀【请。】邀请,【讲斯解全文。】讲解全文。【欲使衆闻了若指掌。】就是看自己的手这么清楚,意思是说圆瑛法师受到念佛会居士林邀请,讲解《弥陀要解》,讲解全文,为了要让众生很简单就能了解,【特先编辑讲义。】所以这本《要解讲义》就是在天津居士林讲的,所以以后的人作出这个书出来,我们今天有福气看到这本了不起,佛门中最重要,最了不起,度无量众生的《要解》,归功于圆瑛法师,圆瑛法师。所以特别先编辑讲义。【普令或闻或见。一目贯通。】能够让看到的人,听到的人,一目了然。【夫荆山之玉。务须剖释。衣里明珠。总赖指示。】有的人说衣里明珠也可以,衣裹明珠也对,衣服遮住这个明珠,总是须要开示,指示才会知道。荆山就是出产玉的地方,这个玉它从深山林里挖出来,也必须要慢慢、慢慢、慢慢……,把它磨,慢慢、慢慢……,把它磨,必须要把它剖析,把它磨,磨得清净,磨得干净,磨得干净,衣里的明珠,衣服里面的明珠,总赖指示,必须要加以指示,意思是说明珠就是比喻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就是隐藏在我们的内在,我们要开发出来,要明心见性,但是总须要有人告诉你,说:啊!每一个众生就是有佛性,你今天来听佛法,来念佛,来解脱生死,我们就是要成佛,就是明心见性,要开发我们的本性,要成佛作祖,这就是我们的明珠,明珠就是我们的本性的意思。【师为现代知识。明眼宗匠。】圆瑛法师就是现代的善知识,明眼是很有眼光的人,宗匠就是专门在雕刻打造东西出来,就是专门在栽培人才的,明眼宗匠就是他具足智慧,明眼就是……,这个眼就是心眼,有清净的大智慧,清净心产生出来的大智慧,宗匠就是专门在雕刻的人,他也是这样雕刻,雕刻每一个人就像大修行的高僧大德那样。【舒胸中之真彩。发矿里之精金。】‚舒‛就是开发。开发他心中一切真实,精彩的东西,就是本性,开发出这个矿里面的真金出来,【俾达要解而入经义。】‚俾‛就是令。令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通达《要解》而入经义。【由经义而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我们从这个经义我们就可以去悟,悟到什么呢?悟到我们本性就是阿弥陀佛。唯心净土,我们的心若是清净,即心净则国土净,《维摩诘经》讲的心若净这个地方就是清净。【则极乐莲花不外当人一念。】意思就是说极乐世界的莲花当下就是我们这一念,有的人修行都会有一种障碍,我持戒不清净,我破戒,我破斋,我堕胎,我没有修行,开始责备自己,责备自己,我告诉你,你若悟到本性你就了解,持戒、破戒尽在一心;有为、无为当下一念。记住!持戒、破戒尽在一心;有为、无为当下一念。你这个念头无相、空法,临命终无罣碍,这个时候全部放得下临命终就没问题,所以说不管你过去怎么样,悟到本性最重要,不管你过去怎么样,悟到我们的本性最重要,有为法当下一念就是无为法,破戒一念当下转过来,清净心就是持戒,所以维摩诘居士,《维摩诘经》里面讲,不二法门,当下这一念就是,所以我们不要讥笑自己:啊!我没有修行,我曾堕过胎,我曾偷过人家的东西,我曾坐牢过,我做很多错误,我曾犯抢劫,没有关系,过去就放下,莲花就从这一念无生开始,莲花就一直出来(众鼓掌),若老是在想恶贯满盈不会往生,自然障碍自己,自然会障碍自己,所以这极乐世界的莲花不外当下一念,【当念果】的当下这一念就可以果【证。】只要你悟到空性。【步步皆是已矣。】就是每一步、每一步全都是净土。‚步步‛就是每一念。当念果证,步步皆是,你走一步算一步,走一步算一步,你做多少算多少,意思就是说,每一个念头你若控制得住,每一个念头你若放得下,当下就是极乐世界。

【稿成付印而问序焉。】这个稿子是写好了,问我写一个序。【余虽不敏。】我虽然没什么智慧。【聊叙片言以弁其端。】‚聊‛就是简单的,简单……,这片言就是一点点,一点点语言。以弁其端,‚弁‛就是牛车、马车的前端在拖的地方,意思就是说写在前面的序言叫做‚弁‛。以弁(bián)其端(法师这里是读pián),弁,以弁其端,写在前面的序言叫做弁,就是聊叙片言以弁其端,就是简单写这个序文以放在前面。弁就是挂在前面,放在前面的序言。【庶】就是希望,【广起信云尔。】希望能够引起大众广大的相信。【时壬午暮春。兴慈谨撰】

壬午年,莫春就是三月。(‚莫‛通‚暮‛。)‚兴慈谨撰‛,兴慈这里可能是一个法师,兴慈可能是一个法师,这里没有写。【

弥陀要解讲义序

【夫净土之教。无相而无不相。无为而无不为。理超象系之表。智绝有空之境。是诸佛不思议解脱。大乘不二法门。故一切大士本行。皆始于发心。终于净土。兼具万善。成就衆生。功莫有先于此者矣。】‚净土之教‛,说净土宗的教化,它的教理,它的教义是在讲什么呢?说‚无相而无不相‛,无相的意思就是说破除一切凡夫的执著,达到本性是空,但是本性虽然是空却是具足无量的庄严,叫做无不相。意思就是说无相就是本体,无不相就是它的无量的事相,无量的庄严,虽然无量的庄严,但是当体即空,虽然当体即空,就是无量的清净国土,这样才能够达到事事无碍的法界,所以无相而无不相,一切相皆是虚妄,却是本性却具足一切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一切法是空,所以我们无所为,而无不为,因为自性具足一切法,散发出无量的智慧令身、口、意一切造作全都清净,所以无不为,所有所做的东西叫做有为,有为当下观照是空,无为,虽是无为但是无所不为,他每样都做,虽是每样都做,自性是空,这叫做实相,所以无相而无不相这叫做实相,不可以偏哪一边,无为而无不为也是实相的意思。‚理超象系之表。智绝有空之境。‛这个要这样念,把笔拿起来,‚理超,一个顿点,象系之表,智绝,顿点,有空之境‛。这样读当然就了解这个意思,有读过书的人就知道,理,道理是超越,到这个地方,超越什么呢?象系之表就是一切外相,万象,所能够造成它的名词、语言全都不是本体,意思就是说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六根、六尘、六识乃至包括一切万象一切法,超越这些,象系,系就是安上一个东西叫做系,就是安上名词,安上这个文字,安上意识,思想、意识全都好,所以这个统统不对,理超,这个道理,本性的这个道理是超越一切,有形象所能够形容的全都无法形容。‚智绝,(顿点,)有空之境‛:智,我们的大智慧,绝就是断除的意思,这个绝就是进入绝对的领域,断绝了有空之境,你说这个境界有,也不对,你说这个境界是空,也不对,你说有,它是因缘和合的,不是真实的东西,你说没有,又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这确实是桌子你怎么说它没有,所以智绝有空之境,智绝有空之境就是……,简单讲就是不起分别,于有空之境,不起分别,清净心,无生法忍的这个心产生的智慧叫做智绝。有空之境,大智慧断绝有空之境,意思是说有空之境皆无所住的意思。‚是诸佛不思议解脱‛的境界,诸佛解脱,诸佛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这样。‚大乘不二法门‛,大乘不二法门这就是无相而无不相,无为而无不为,烦恼即菩提,污染就是,当下就是清净,无一切的相,无不相,所以大乘不二法门的意思就是这样,所以一切大士,大士就是菩萨的意思,我们讲观音大士,观音大士,所以‚一切菩萨的本行‛、修行。‚皆始发心,终于净土‛,大家都很发心,终究要进入这个净土,兼具万善,成就众生,具足一切的善来成就这些众生。‚功莫有先于此者矣‛,最重要,功不是功德的意思,‚功‛就是最重要的。‚莫有先于此者矣‛,他的功就是说最重要的,这是这个东西最重要,要弘扬净土法门。

【大化东流。庐山远公创弘禅戒。首勤净业。三睹圣相。沉厚不言。神鸾继起。精修净观。流风益扇。及智者大师。以无碍解。说天台教。圣行道力。专志西方。自时厥后。弘一心三观之旨者。罔不以净土为指归。】‚大化东流‛,大化东流就是佛法从西向东流传过来,古时候的人是很不简单,在座诸位!古时候的人没有印刷,你光是看这本经,古时候的人要用毛笔去抄,他没有印刷品一天、一个月印几万本,你想想看!能够一本、一本抄,毛笔拿过来抄得不分昼夜,一天抄不到几页,古时候的人是这样,古时候的人修行为什么会这么大的成就,就是经典得来不易,很珍惜,很珍惜这个经典,破了又补,补了又破,破了又补,不是像我们今天的众生稍微浸到水就全部不要了,要丢掉,稍微破掉他就不要,没有这样,我们要了解,经典,我们今天是因为有印刷,你说我们今天的众生有福报,可说是很有福报,你看这经典一次印得清清楚楚,每上字都是同样大小排版得这些整齐,你想想看!印这书一个月以内几万本全都印出来,可以度无量的众生,要说我们今天业障重,也真是业障很重,怎么样?太过于简单得到。来听经,不用,我才五十而已,等到我八十再来听。鸡肉咬不动了再来听经,因为每个地方都在讲经,录音带很多,他也不会爱惜,他不会珍惜,不会珍惜,所以我们今天说我们有福报,也对,这印刷、声音、灯光、摄影,楼下一层,整栋都看得到、听得到,若是古时候的人没有用麦克风,一个禅师多会开示,讲给三百个人听他就得吃罗汉果才有办法,不然怎么有办法,声音马上沙哑,所以诸位法师、在家居士,要集这个法缘不是很容易,要在有生之年投资,用生命下去投资,因为这条路一定要走,早也得死,晚也得死,你有修行也得死,没有修行也得死,你有念佛也得死,没有念佛也得死,你为什么不念佛而死,你为

第五篇: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 窥基大师撰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 窥基大师撰

详夫理绝众诠。岂三乘之可摄。智圆万德。非十地以能观。布慈云而□四生。洒法雨而湿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诞迹迦维。厌欲乐于王宫。获真常于觉树。良以群生业惑。魔党增强。腾苦海以辟三途。溺慈舟而吞万善。是以高张教网。直指净方。是入圣之玄门。乃超凡之妙躅。十重净土。约地位以等差。九品莲台。契根宜之次第。大哉。···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

唐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序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卷第一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卷第二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卷第三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序

唐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详夫理绝众诠。岂三乘之可摄。智圆万德。非十地以能观。布慈云而□四生。洒法雨而湿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诞迹迦维。厌欲乐于王宫。获真常于觉树。良以群生业惑。魔党增强。腾苦海以辟三途。溺慈舟而吞万善。是以高张教网。直指净方。是入圣之玄门。乃超凡之妙躅。十重净土。约地位以等差。九品莲台。契根宜之次第。大哉。迥抛空有之门。独颖断常之表。佛者觉道已圆。说者悲心演法。阿弥陀者无量寿也。经者常法摄贯也。常则百王不易。法则千代同规。摄则包括众诠。贯则通连妙理。故云佛说阿弥陀经也。经如是我闻等。赞曰。将释此经。略以六门料简。第一总叙源由。第二别明宗旨。第三彰经体用。第四翻译时人。第五论于顿渐。第六正释经文。

且初第一总叙源由者。佛从因地。发弘誓愿。愿渡众生。今赴宿因。故说诸法。故法华经方便品云。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又寿量品云。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若昔因中。若今果位。每皆发愿。愿令众生。犹如我身。得入佛道。故酬本愿而说诸经。又如论说。菩萨初生时。放大光明。普遍十方。行至七步。观视四方。作师子吼。而说偈言。我生胎分尽。是最末后身。我已得解脱。当复度众生。为酬此愿。故说诸经。问。世尊说法。处会颇多。何故祇园。又谈慈典。答。余处说法。意趣不同。维摩经即折其偏执。法华经即引入一乘。此经起由。为破三轮故。三种轮者。一为破无常轮。有情无情皆是无常。令生觉悟舍无常故。二为破不净轮。有情无情皆是不净故。生皈净土。莲华化生。舍胎胞血肉之身。破有情不净也。所居净土无诸秽恶。破器世间不净也。为破不净轮故。三为破苦轮。诸众生为苦逼迫故。令归净土除此苦故。为破此等三种轮故。故说此经。又为接引二种众生故。一为接引懈怠众生。怯修大行。多诸退屈。故说此经。因微果著。令身不退故。经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便得往生等。二为散乱众生。驰流诸境。沉沦恶道。故说此经。指示西方令心专注故。问。处处说法皆破三轮。何故此经独彰慈意。答。别经之内虽破三轮。断舍时长。不同此典。故说为破三轮。

第二别明宗旨者。此方先德总判经论有其四宗。一立性宗。杂心等是。立五聚法、有体性故。二破性宗。成实等是。破法体有性唯有相故。三破相宗。般若等是。破法相状亦成空故。四显实宗。涅槃华严法华等是。显于真实中道义故。舍化城而归宝所等故。此经乃是第四宗也。依文判教。教但有三。以类准宗。宗乃有八。教但三者。一多说有宗。说阿含等小乘教是。二多说空宗。中百十二门般若等是。三非有宗。华严深密法华及此经等是。有为无为名之为有。我及我所名之为空。此等三教。处所广明。宗有八者。一我法空有宗。犊子部等是。二有法无我宗。萨婆多等是。三法无去来宗。大众部等是。四现通假实宗。说假部等是。五俗妄真实宗。说出世部等是。六诸法但名宗。一说部等是。七胜义皆空宗。般若等经龙树等说中百论等是。八应理圆实宗。华严法华等经及无著等说中道教是。此经乃是应理圆实宗收。即净土为宗。更有二宗。一不说法宗。二说法宗。且不说法宗。龙军等言。佛唯有三法。谓大定智悲。久离戏论。曾不说法。由佛慈悲本愿缘力。众生识上文义相生。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故无性云。随堕八时。闻者识上。真非真说。聚集显现。以为教体。故经云。始从成道。终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如母啮指。子生唤解。二者亲光等言。佛身具有蕴处界等。由离分别名无戏论。岂不说法名无戏论。谓宜闻者善根本愿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闻者识上虽不亲得。然似彼相分明显现。故名我闻等。世亲说言。谓余相续识差别故。令余相续差别识生。彼此互为增上缘故。由此护法等随机就事。教说三乘。此经即是大乘所摄。三藏之中菩萨藏收。十二分中无问自说教。问。白莲华教。待请方宣。净土经文。因何自说。答。说法华而待请。恐生轻慢之情。谈净土以自宣。为显慈悲之意。旨者、旨趣。令舍秽土趣向净方之旨也。

第三彰经体用者。且体即教体。以五门分别。一摄相归性。皆以真如为体。二摄境从心。一切唯识。三摄假从实。即不相应摄归色心心所。四体用别论门。即能缘四蕴收。本质相分。各别摄自他。有差别故。五聚集显现门。如闻诸行无常四字。聚集显现。以为教体。唯取佛本质声名句文四法为体。若取影像教体便成有漏。若唯取有漏影像为体者。即应真实三宝应唯有漏无记。若不尔者。如何影像教体。故知但取无漏声名句文为体。声是实。名句文等是假。更有诸师出教体如别处说。用者、彰秽显净为用。又显实证真之用也。

第四翻译时人者。此经前后有其四译。一秦弘始四年二月八日罗什译。名小无量寿经。二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罗译四纸。三永徽六年大唐三藏于慈恩寺译。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十纸。四后秦又译出阿弥陀经偈颂一纸。而失译主。今此所解者。即是秦罗什法师所译。问。三时之中。此经是何时所摄。因此问故。略明诸师判教。初明此土判教。二明西天判教。此土判教而有五人。一魏时三藏菩提流支。此云觉受。以佛一代时教总判为一时。有二义不同。教似有多。一教同根异。如天雨是一。所润三草二木不同等。教法是一。众生悟解不同。如声闻缘觉作四谛十二因缘解。菩萨作六度解。约根、教似有异。二理同证异。三乘证理不同。如三兽之度河、浅深别故。判教一时。二宋朝三藏昙无谶。判如来一代时教。为顿渐二时。顿教者。佛一代时。有说二空三性三无性八识二无我等教。皆是顿教。所以华严声闻对目不闻等是。渐教者。佛一代时有说四谛缘生五八戒等。总名渐教。三梁朝真谛三藏。判如来一代时教为三时。一有教。二空教。三非空非有教。且有教者。佛初成道七年已来说有教。五五俱轮。第六年化舍利弗。第七三迦叶。总名有教。二空教。从第八年至三十八年已来。总说八部般若等是。三非空非有教。从三十九年。至临涅槃时。说非空非有教。法华楞伽思益等是。四隋朝崛多笈多二三藏。判如来教为四时。一生空教。二法空教。三法相教。四观行教。一生空教。即十二年前说阿含经等是。二法空教。即三十八年前说八部般若。三法相教者。即三十八年后。四十九已来。说楞伽思益法华经等。广说百法三性三无性八识二无我等是。四观行教者。即说华严法界观等是。五晋朝刘居士。山中隐逸。自述意怀。判教为五时。一人天教。二生空教。三法空教。四俱空教。五非空非有教。人天教者。即佛成道后。三七日内。为提谓长者说三归五戒十善等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觉受难云。提谓经说五百贾人将受五戒。先忏悔五逆十恶谤法等罪。世尊言四大本净。吾我本净。提谓得不起法忍。即无生法忍。五百贾人得柔顺忍等。皆是证圣。岂是人天教耶。二生空教者。即十二年前说二乘之教是。三法空教。即三十年前说者是。四俱空教者。即三十八年前说八部般若是。五非空非有教者。即四十年已来说法华楞伽等经是。二西天判教者。一胜义俱空宗判教。二应理圆实宗判教。且初、那烂陀寺师子觉智光等。依文殊为宗主。判教为三时。一生空。二非空非有。三俱空。且生空者。即广说二乘等教是。二非空非有教者。即法华等是。三俱空。即八部般若是。第二应理圆实宗判教者。即那烂陀寺有论师名戒贤。依弥勒菩萨为宗主。判教为三时。一有教。一代时教说有处是。二空教。但说空处是。三非空非有教。但说非空非有处是。依圆是有。遍计等无是。真谛但以将教就时。此非也。戒贤论师将时就教为正。难真谛云。佛成道后第二七日说华严经。岂是第一时教。又言四十年后非空非有是第二时教者。即佛临涅槃说遗教经岂是第三时。戒贤将时就教判为正。此经诠净土依圆是有。遍计等无。即是非空非有教也。

第五论顿渐者。曾得二乘果。发心向大者。名为渐悟。由生数少。或全无故。若从二凡而归大者。即顿悟摄。未曾证悟二乘理故。生数犹多。不名渐悟。涅槃经云。但说初果回心八万劫。乃至辟支迦十千劫。既不说资加二位劫数多少。明知五果回心方名渐悟。若七方便回心。但是顿悟收。曾发二乘心。曾修二乘行。求归大者。皆名渐悟。具彼性故。修彼行故。闻思悟解。亦名为悟。何必证悟。况复亦有生数少者。谓已定生。即此生、及一坐顺决择分等。涅槃经且说五果回心而论劫数。亦不遮七方便回心亦名渐悟也。故知资加二位既亦有生数少。明知回心皆是渐悟摄。此之二师。第一师有教有理。第二师无教有理。此经者。一心不乱。十念专精。便往净土。顿抛浊世。即顿教所收。故经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等。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卷第一

唐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佛说阿弥陀经

疏赞曰。下第六正释本文分二。初解题目。二释经文。此初也。佛说者、即能化教主。阿弥陀者、唐言无量寿等也。经者、摄贯等四义也。以胜显劣、依主释也。或以别简总、亦依主释也。依人得名也。正释经文者。经。

如是我闻。

疏赞曰。此经之中总有三段。初如是我闻下、乃至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名为序分。二从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乃至是为甚难已来、为正宗分。三从佛说此经下、是流通分。序者、由也、始也。陈教起之因由。作法兴之渐始。故名序分。金仙演法、各有所宗。陈净域以境殊。劝令生而忻慕。故云正宗分也。陈事既终、时众获益。欲显教门不坠。冀其远代流通。故名流通分也。若依古师、序分有六。今依佛地论、序分有五。一为令生信、总显已闻言如是我闻。二说者听者共相会遇、时分无别、故名一时。三说必有主。欲显主尊、法必殊胜、故总称佛。四说必依处。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化身所居。非报土也。五所被机。舍利弗等。如是我闻、即为初也。为令生信、总显已闻。故以三门分别。一说之所由。二立之所以。三正释其本文。说之所由者。如大术经等说其本缘。佛临涅槃时。佛令有疑当问。时优婆离阿冕楼驮教阿难问四事。一佛灭度后诸比丘等以谁为师。二依何处而住。三恶性比丘如何治罚。四一切经首当置何言。佛言我灭度后。以波罗提木叉为汝大师。依四念处安止其心。恶性比丘梵檀治之。此云默然。故不应打骂。但默摈故。四一切经首当置如是我闻等言。后阿难结集还依佛教故也。二立之所以者。为令众生生信顺故。智度论云。如是我闻、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为入法之所基。智为究竟之玄术。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由信、故所说之法皆可顺从。由顺、故说听二徒师资建立。于此信中略为十释。一趣极果之初因。依仁王经等。趣圣位之初因。证谛理之顿渐。故四十心以信为首。最初发起大菩提心、须具十德起三妙观。大菩提心以善根为自体。以善友为良缘。以不退屈而为策发。摄大乘之清净增上力坚固心胜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二入谛理之基渐。诸论皆说将入圣位、有信根、信力。有信根故、万善因此而生。有信力故、四魔不能屈伏。由此经初创令生信。三通妙真之证净。能越恶道离贫贱因故。入圣已证四不坏信。信三宝故、能越恶道。由信戒故、离贫贱因。故论亦说有信现观。四荷至德之嘉依。毗婆沙论。信者、食法味之嘉手。学佛法者、如大龙象。以信为手。以舍为牙。以念为颈。以慧为头。于其两肩担集善法。象所饮啖以鼻为手。故学佛法者最初生信。五圣七财之元胎。法财初故。学者大卖无规法宝、教获圣财。故初生信。显扬论云。七圣财者。谓信戒闻舍慧惭愧。信即一焉。六善八因之俶落。善法本故。瑜伽论云。入诸善法、欲为根本。作意所生。触所集起。受所引摄。定为增上。慧为最胜。解脱为坚固。出离为后边。欲为根本者、起希望故。作意所生者、数警觉故。触所集起者、和心心所对胜缘故。受所引摄者、领在心故。定为增上者、心澄寂故。慧为最胜者、择善恶故。解脱为坚固者、息缠缚故。出离为后边者、觉道满故。信既为欲依、故最初令起。七启机门之胜手。摄教手也。俱舍论云。拔众生出生死泥。陈正宗为佛教手。序令生信为众生手。两手相摄出淤泥故。智度论又云。如人有手。至于宝山、随意所取。若其无手、空无所得。有信心者、入佛宝山、得诸道果。若无信心、虽解文义、空无所得。亦此所摄。八湛心水之清珠。令心净故。成唯识云。信如水精珠、能清浊水。能治不信性浑浊故。九建名道之良资。宣尼云。兵食信三不可弃。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如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可以行乎。故先令生信。十款哀诚之佳待。春秋云。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可荐鬼神。可羞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此中十义。初八依真。后二依俗。是故经首置如是我闻。如是经义、亲从佛闻、离增减失。为令众生、起信乐心、顺修学故。正释其文者。佛地论说。如是言依四义转。一依譬喻。如有说言、如是富贵、如毗沙门、如是所传所闻之法。如佛所说、定无有异、定为利乐方便之因。或当所说如是文句、如我昔闻。二依教诲。如有说言、汝当如是读诵经论等。此中如是、远则佛之教诲、近则传法之者教诲。三依问答。谓有问言、汝当所说、昔定闻耶。于此答言、如是我闻。四依许可。如有说言。我当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说。谓结集时。诸菩萨咸共请如汝所闻、当如是而说。传法菩萨便许可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或信可言、是事如是。谓如是法我昔所闻。此事如是、则此当说、定无有异。由四义故、经所皆置如是我闻。真谛三藏云。微细律明阿难升座集法藏时、身如真佛、具诸好。下座之时、还复本形。勘集藏传亦作是说。众有三疑。一疑佛大悲、从涅槃起、更说妙法。二疑更有佛从他方来、住此说法。三疑是阿难转身成佛、为众说法。今显如是所说之法、我昔侍佛、亲所曾闻。非佛更起、他方佛至、转身成佛。为除此疑、故经初言如是我闻。结集之缘、如藏章记。已上数解。言我闻者。传法菩萨自指己身、言如是法亲从佛闻。故名我闻。非谓我者定属一人。我谓诸蕴、世俗假者。然我有三。一妄所执我。谓外道等所横计我。二假施设我。谓大涅槃常乐我净。除二乘倒、强施设故。三世流布我。谓世共传天授祠授等。今传法者随顺世间自指称我。问。诸佛说法、本除我执。何故不称无我、乃称我闻。答。有四义。一者言说易故。若说无我、通蕴处界知此经谁。二者顺世间故。三者除无我怖故。言无我者、为谁修学。四者有自他染净因果事业等故、所以称我闻。问。若尔、何故不称名字、但称我闻。答。有三义。一示不乖俗。宗虽显真、序不乖俗。理虽显妙、言不乖粗。欲虽显真谛不离俗故。二我者主宰自在之义。集藏传云。有三阿难。一阿难陀。云庆喜。持声闻藏。二阿难跋陀。云喜贤。持独觉藏。三阿难伽罗。云喜海。持菩萨藏。但是一人。随德各别。由此阿难多闻。闻持其闻、积集三慧、齐备文义、并持于三藏教、总持自在。若称名字。虽顺正理。无于诸法得自在义。由斯称我、不道阿难。三我亲义。世间共言我见闻此。将为亲证。若言阿难闻。或非亲闻。从他传受。今显亲闻世尊所说。非是传闻。破他疑网。故不称字。但言我闻。闻谓耳根发识、听受所说。今废耳别、就我总称、故名我闻。虽依大乘根识心所对境和合方名为闻。然根五义胜于识等。故根名闻。若但闻声。可唯在耳。既缘名义、便在意中。故瑜伽言闻谓比量。耳名闻者、亲闻于声。与意为门、意方闻故。以二为闻。熏习在总。因闻所成、总名为闻。废别耳意、总名我闻。问。庆喜于时亲亦见觉知佛所说。何故但言我闻、不言我见乎。答。有三义。一欲证深理、要先闻法。名等诠义、非色等故。二此界以声为佛事。事为所依、名等有故。三希证菩提要闻熏习。由闻熏习、成出世故。由斯经省、不说见觉知、唯说我闻。据实、于时亦见佛说诸余佛土以光明等而为佛事、可言见等。

一时

疏赞曰。第二说教时分也。此有二义。一者道理时。说听二徒、虽唯现在。五蕴诸行刹那生灭。即此现法有于酬前引后之义。即以所酬假名过去。即以所引假名未来。对此二种、说为现在。此过未世、并于现在法上假立。即说听者五蕴诸法刹那生灭前后相续事绪究竟、假立三世、总名一时。那一生灭之一时也。二者唯识时。说听二徒、识心之上、变作三时相状而起。实是现在随心分限变作短长事绪终讫、总名一时。如梦所见、谓有多生。觉位唯心、都无实境。听者心变三世亦尔。唯意所缘。是不相应行蕴法处法界所摄。不别约四时八时。但听者根熟、感佛为说。说者慈悲应机、为言说听事讫、总名时。

疏赞曰。第三说教主也。梵云佛陀。此略云佛。有慧之主。唐言觉者。觉有三义。一自觉、胜凡夫。凡夫不自觉故。二觉他、胜二乘。彼不觉他故。三觉行圆满、胜诸菩萨。菩萨虽复修于二觉、行未圆满故。佛地论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准诸经梵本。皆称本师名薄伽梵。佛教安置。以此一言含众德故。翻译之主、意存省略。随方生善、故称佛名。问。此三身中、何身所摄。答。准处准机、应声闻而为化佛。准文准理、教菩萨而即报身。感者根器不同。应现故通报化。王城鹫岭、劫尽火烧、鹙子闻经、即化佛也。我土安稳、寿量长远、文殊在中、即报身。劬师罗长者睹三尺以发心。五百婆罗门见灰身而起信。无边之菩萨、穷上界而有余。住小圣之凡夫、观丈六而无无尽。今显主尊、教随定胜。初标教主、令生喜心。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疏赞曰。第四所化处也。梵云室利罗筏悉底。言舍卫者。音讹略也。此中印度境憍萨罗国之都城。名为别布憍萨罗。故以都城为国之称。金刚般若经云。在舍婆提城、兄弟二人、于此习仙、而后得果、城遂因此号为舍婆提。今新解云。应云丰德城。一具财物。二好欲境。三饶多闻。四丰解脱。国丰四德、故以为名焉。祇树者、应云誓多林。言祇树者、讹也。誓多云战胜。此即太子之名。太子生时、邻国怨至。战而得胜、遂以为名。给孤独者。是苏达多长者。此云善施。善施仁而且睿。积而能散。拯济贫乏。哀恤孤老。时人美其德、号为给孤独。是〇刺犀那恃恃王。旧云波斯匿王是也。此名胜军。苏达多是彼王之大臣也。佛在摩竭陀、未游舍卫。给孤独长者为儿取妻。遂诣王舍城。时有长者将筵请佛家修供养。善施问其所由。长者具陈请佛。彼闻佛德、深心欢喜。佛在灵鹫山。相去五十余里。遥施光照善施。善施寻光遥见世尊。悲感喜哽。如子见父。寻光诣佛。路逢天祠。善施礼拜、佛光遂灭。善施惭愧、光明还照。寻光至佛。请佛诸佛国普化有缘。何独此土。佛时许可。令舍利子先瞻处所。佛言出家当须寂静。丰德人闹。城中小隘。唯城南五六里余。有太子誓多之园。地幽境媚。林密华繁。壁方十里。可置伽蓝。善施请买。太子不许。因戏言曰。侧布金满地、高敷五寸、时即卖之。善施许诺。太子辞以戏言。固陈不与。善施请为对理。时净居天恐人遮曲。乃化为断事者。断与善施。善施得之。布金取地。时少五百步。未满十里。一库金尽。使者来报。善施思惟。当取何藏中金。太子疑其情吝。悔地而还金。善施具陈心非悔吝。太子知其情恳。自发胜心。人所贵重、莫过金宝。而彼尚能倾库买地以造僧园。我何所乏、而无修建。请悔先地。长者不从。太子云。许地取金。未论林树。地随汝主。林属我身。共助成功。俱陈供养。外道心嫉奏王。闻胜六种皆亏。阖国重其释教。佛后游此。告阿难曰。园地善施所买。树林只陀所施。二人同心崇福。自今已往、应谓此地为誓多林给孤独园。布金之地自此兴焉。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疏赞曰。第五所被机。以四门分别。一显来意。二彰权实。三定多少。四明次第。来意有二。一为证信。标听众者。助成庆喜、闻法可信。众有三疑、今显同闻。二证经德。如天帝释诸天围绕、大梵天王梵众围绕等。今显法王诸圣围绕。二彰权实。如佛地论云。化佛秽土中。声闻等实、菩萨是权。报佛净土中、菩萨是实、声闻等为权。既是秽土、即菩萨是权也。三定多少。初有五众。一道行尊高众。二悲心广大众。三乐法诸天众。四欲界人趣众。五非天修罗众。三众此列。二众后陈。问。何故余经兼有诸众八部等。此经唯独五众。答。劝皈净土、境胜地殊。莫非上德上贤、余即不能信受。所以独标五众、不列余也。四明次第者。先列声闻菩萨二众。是内护众。次列帝释。是外护众。且内护众、先列声闻、后明菩萨、佛地论有四解。一形相不同。声闻出家、形同诸佛。菩萨不尔。二处有近远。声闻近佛。菩萨远之。三戒德有殊。声闻出家、持出家戒。菩萨不尔、随类化生故。四欲令菩萨于声闻所舍憍慢故。且初、道行尊高众、分三。初标类举数。二叹德。三列名。此即初也。与者、兼并共及之义。龙树释大而有五义。一数大。千二百五十人故。二离大。大障断故。三位大。大阿罗汉故。四名大。名称远闻故。五识大。大人大众所知识故。梵云苾□。讹云比丘。由具五义、所以不翻。一曰怖魔。初出家时、魔宫振动故。二云乞士。既出家已、乞食自济故。三名净持戒。渐入僧数、应持戒故。四云净命。既受得戒。所起三业、以无贪发。不依于贪邪活命故。五曰破恶。渐依圣道灭烦恼邪故。又依草立名。喻五德草、故云比丘。众者、僧也。理事二和、得众名也。三人已上得僧名故。千二百五十人俱、俱至祇园故。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疏赞曰。第二叹德也。新翻大般若、及旧论中、有十六句。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真自在等。此经之中是初一句。阿罗汉者。唯识论中、此翻为应。而具三义。一应永害烦恼贼故。二应受人天广大供养故。三应不受分段生死故。众所知识者。名高德重、众所知识故。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

疏赞曰。第三列名分二。初列名。二总结。如是等诸大弟子是总结。且初列名分成八对。第一内智外通对。第二苦行辨才对。第三悟空知幻对。第四舍愚离欲对。第五多闻密行对。第六流泉应供对。第七化贪除慢对。第八施药筵僧对。今且初也。具二义故名为长老。一年高腊长故。二学广解深故。梵云奢利弗呾罗。此云春莺。亦云鹙鸟。弗呾罗云子。讹略故云舍利弗。母未怀此子、言词謇讷。与兄俱絺罗论义、常劣于兄。自怀子后、言词辨捷论胜兄。母多辨故、故曰春莺。春莺、即今百舌鸟也。是彼所生、故复称子。亦云鹙子也。尊者大婆罗门种。其父豪才博识、深鉴精微。凡是经籍、无不究习。其妻感梦、具告夫曰。吾昨宵梦感、见一异人、身被甲胄、手执金刚、摧破诸山、追立一山下。夫曰。汝梦甚善。汝当生男。慧学贯世。摧诸论师。破其宗致。唯不知一人为佛弟子。果然有娠。母忽聪明。高德剧谈。言语无滞碍。尊者年始八岁。声振四方。志性淳质。其心慈悲。早坏缠结。成就智慧。故云内智也。问。千余罗汉、尽到祇园。总证三明。皆登四果。列名之处。鹙子何先。答。只如鹙子。辨过小圣。智颖常伦。灵山为发请之先。舍卫作闻经之首。最初标列、于理何违。

梵云摩诃没特伽罗。言大目犍连者、讹也。摩诃没特伽罗。此云大采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菉豆而食。因以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也。取母氏姓而与立名。得大神通。拣余卑姓、故复云大采菽氏。与鹙子少为亲友。深厌俗尘。未有归。二人同事删阇耶外道学法。乃相谓曰。此非究竟之理。各于诸处访求胜法。时遇马胜尊者入城化导。鹙子见其威仪闲雅。寻而问曰。尊者师是谁耶。答曰。释迦世尊是我师也。鹙子曰。所说何法。可得闻乎。马胜尊者随宜演说。云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释迦师、长作如是说。鹙子闻已、即证初果。乃逢目连、转为说法、亦得初果。遂与同党二百五十人俱往诣佛所。至已顶礼。愿从佛法。世尊告云。善来苾□。闻是语已。戒品具足。渐渐进修、已成罗汉。此尊者、神通第一、孝养无双。救危苦于冥间。荐慈亲于天界。故云外通也。

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

疏赞曰。第二苦行辨才对。摩诃如前解。迦叶者、梵云迦叶波、姓也。此略云迦叶。此婆罗门姓。饮光仙人种。昔有婆罗门获证仙果。身体金色。饮蔽日月之光。尊者是彼之种。以姓标名。又迦叶身饮蔽日月光、故以为号。付法藏传云。往昔过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四部弟子起七宝塔。时彼塔中有佛形像。佛面金色。少处缺坏。有一贫女、游行乞丐、得一金珠。见像面坏、欲薄像面。迦叶尔时作锻金师。女即持往、诣令修薄。匠师闻于福事欢喜。为令作发愿。女云。愿生生世世常为夫妇。身真金色。恒受胜乐。常修梵行。从是已来。九十一劫身金色。生天人中。快乐无极。最后托生第七梵天。时摩竭陀国有婆罗门名尼拘律陀。过去修福。聪明多智。巨福无量。金银七宝、牛羊田宅、奴婢车乘、比瓶沙王千倍为胜。王有金犁千具。彼婆罗门恐与王齐。畏招罪咎。其家但作九百九十九具金犁。唯少一具。其家有金毯千张。最下之者、价直百千两金。有六十圌金栗。每圌有三百四十斛。其家虽富。而无子息。于其舍侧有一树神。颇有灵只。夫妇累求子息、数年无应。怒曰。今七日尽心奉事。若复无验、必相烧煎。树神愁怖、告四天王。四天王告帝释。帝释遍观阎浮、无堪与彼而为子者。即诣梵王、广宣上事。梵王即以天眼遍观一梵天临当命终。即往劝之。劝其生往。梵天受教、即来托生。满足十月生男。儿颜端正。身真金色。光明赫奕、照四十里。相师占云。此儿宿福、必定出家。父母闻之、皆怀愁恼。本为求子继绍。若也出家、必当绝嗣。夫妇议曰。当设何计断绝其意。复自思惟。世所耽著唯有美色。当为嫂取。迦叶至年十五。欲为取妻。语父母言。我意志清净。不须婚姻。父母不许。儿知难免。便设权计、语父母言。能为我得紫金色女、端正超世、我当取之。父母即召诸婆罗门。遍行求嫂。诸婆罗门铸一金神。端正奇特。舁行聚落。高声唱言。若有在室、得见金神、礼拜之者。后出嫁时、必得好夫。有一女人、身真金色、端正无比。闻此语已、出往礼拜金神。长者见之欢喜。即为取作儿妻。夫妇相见、皆无染情。共立要契。各住一房。父母闻已。毁除一室。令共一房。迦叶语妻曰。我若眠息、汝当行道。汝若睡息、我当行道。妻因睡次。申手床前。毒蛇入房、欲螫妻手。迦叶见已。以衣掌手、举于旧床。妻便惊寤。而责之曰。本立要誓、各修梵行。今何触手。迦叶具陈。妻曰。毒蛇螫我手、令我半身枯。今君触我手、令堕三涂。夫妻节操、深厌世间。启辞父母、求欲出家。父母见志不移。便即听许。夫妇俱共出家。来诣佛所。佛即摄受。渐得果满。此尊者、心坚白玉、体莹黄金。杜多之行难齐。少欲知足之情莫并。不归寂灭、赖且留身。入三昧于鸡足山中。献袈裟于龙华会上。故云苦行也。

迦旃延者。梵云摩诃迦多衍那。云迦旃延亦讹也。大般若云大迦多衍那。此云大翦剃种男。翦剃种是婆罗门姓。上古有仙、山中静处。年岁既久、鬓发稍长、无人为剃。婆罗门法斥剃发。一仙有子。兄弟二人俱来觐父。小者乃为诸仙剃发。诸仙愿护。后成仙道。尔来此种皆称翦剃种。尊者身是男子。威德特尊。拣余卑姓、故云大翦剃种男。又西方亦有取母姓者。今显是父姓。故置男名。古云扇绳。母恋此子、如绳系扇。又往昔曾为五戒扫地。果招端正无比。游行化导。遇〇戍多王。怪其端正。因问世尊。世尊具答。王曾助五戒除秽、亦得端正。王即欢喜。更发胜心。辨捷无双、论义第一也。此尊者、辩泻波涛、貌扬冰玉。能将慧炬、破长夜之昏蒙。迫淬词锋、挫六师之宗党。故云辨才也。

摩诃俱絺罗。离婆多。

疏赞曰。第三悟空知幻对。摩诃俱瑟耻罗、此云大膝。膝盖大故。俱絺罗讹也。此舍利弗舅氏。曾与妹论义。数见堕负。发愤远游。博学道艺。业就归国。妹已颜衰。甥已披剃。辞妹入寺。觅佛论谈。顶戴火盆。身被铁叶。发毛至地。甲长尺余。啸月呼风、来入佛会。心怀憍慢、旁若无人。乃见世尊。语世尊曰。摄我外甥、何法教导。便索论义。世尊曰。汝以何法为宗。彼答曰。我以不受一切法为宗。世尊曰。不受一切法之言、已是受也。虽乃堕负。慢心未息。世尊乃现神力。令其铁叶束身。火盆烧顶。闷绝乃伏、投心忏谢、投佛出家。呼之善来。僧仪闲雅。已证罗汉。因悟空理得于道果、名曰悟空。此尊者、博通道术、遍揽经书。辩若倾江。词同贯玉。一言悟道。五蕴知空。忻净土以受生。诣祇园而听法。故云悟空也。

离婆多者。梵云颉丽伐多。此云室星。北方星也。祀之得子、因以为名。或云彗星。彗星、妖星也。此星出时生故、因以为名。离婆多讹也。或云假和合。智度论说。一人值雨、止宿神祠。深夜见鬼、携尸欲食。须臾大鬼来争尸食。各云我自将来。大鬼力强、乃夺尸食。小者云、梁上之人、具见踪由。异常惊怖、具实曰小鬼将来。大鬼闻语发怒。乃擒彼人取一脚食之而去。小鬼感其明证。乃取死尸一足、连缀证人、俨若旧质。即自思惟。此身虚幻。因诣于佛所、问世尊曰。生死路别。彼此体殊。假合身驱。一何如故。世尊告曰。四大假合。五蕴空华。悟何晚矣。彼人因悟、投佛出家、渐成圣果。此尊者、心无苟□、口不虚词。神祠伤一足之因,佛会了百年之幻也。故云知幻也。

周利盘陀伽。难陀。

疏赞曰。第四舍愚离欲对。周利盘陀伽者。此云路边生。有长者。有女出适他人。怀孕乃归。路边诞子。名路边生也。兄弟二人。兄名盘陀伽。弟名周利盘陀伽也。增一云。此尊者父母并亡。兄先入道、已成圣果。彼弟后亦出家。以愚闇时久、都无所解。兄怪曰。徒淹岁久。全无知会。遣归俗舍。不听出家。弟倚寺门、嗟叹流泪。世尊见已。令付□扫。每日习诵。记一忘一。后乃豁然省悟曰。□扫者。除秽令净为义。应是世尊令我断除身中烦恼垢也。因兹证果。又五百弟子本起经云。此尊者往昔驱豕度河。以绳系口。喘息不通。中流而死。因兹暗昧。舍愚得慧故也。此尊者前生恶业、现世方除。知□扫有净室之功。悟身因起断愚之慧。故云舍恶也。

梵云孙达罗难陀。此云艳喜。孙陀罗讹也。艳是妻号。色美端严无比名艳。喜是自名。择牧牛难陀、故言艳喜。艳之喜故。是佛亲弟。身长一丈五尺二寸。佛化难陀令求出离。慕恋妻美。种种方便、示之苦乐等、方肯出家。已成圣果。此尊者、世尊华萼、庆喜雁行。恋美色于王宫。示恶因于地狱。从兹惶怖、方肯回心。知贪欲是招苦之源。悟好色是受殃之本。舍荣弃俗。剃发披缁。故云离欲也。

阿难陀。罗侯罗。

疏赞曰。第五多闻密行对。梵云阿难陀。此云庆喜。但言阿难、翻为欢喜、亦讹也。世尊成道。内外咸庆。当喜时生。故云欢喜。已成圣果。又论云。尊者往昔曾为大富长者。因施诵经沙弥饮。遂发愿言。愿小师成佛。愿我为多闻弟子。所说教法、悉能记持。今符往愿、博学多闻。此尊者、貌莹秋蟾、心明皎日。岩间结集、诵三藏之教言。水上分身、应四王之请命。故云多闻也。

梵云罗怙罗。此云执日。罗侯罗不正。执日者、障蔽也。往昔曾为国王太子。兄弟二人。大者名日。小者名月。父王崩后。兄绍国位。后厌荣贵。付位与弟月太子。乃投佛出家。精持禁戒。无有少犯。后因夜闇。误用他人瓶水。鸣钟作相。集僧忏除。众僧知罪轻微。不与作法忏谢。忧愁转甚。乃自入宫告月王、求忏盗罪。月王不违兄意。寻遣左右、收兄拘系一房。贪遂欢娱、六月忘治。今招恶报。腹内六年。又云昔填鼠穴六日。今招斯报、六载腹中。此皆不然。太子逾城之日。马鞭指耶输之腹、令有此孕。表异凡众。特现异灵。六载胎中、方诞殊质。国王疑谤、母子俱焚。火变莲池、都无伤损。群臣国王、顿息疑心。知释迦之久离染情。显罗侯之不同余众。又乃将珠奉佛、雪耻耶输。鹙子将归、便令度脱。少欲知足。大行密修。已证四果。此尊者、圣凡莫测、因果难知。内修菩萨之心。外现声闻之相。故云密行也。

憍梵波提。宾头卢波罗堕。

疏赞曰。第六流泉应供对。梵云笈房〇底。此云牛相。憍梵波提讹也。过去因摘一茎禾。数颗堕地。五百生中作牛偿他。今虽人身、尚作牛嚼之相、因号为牛相比丘。恐人谤毁、反堕众苦。佛敕令往忉利天宫尸利沙园修习禅定。佛入灭时。结集法藏。令人往唤。问曰。世尊安乐否。语曰。已灭度。又问。我师在无。报曰。舍利弗不忍见世尊灭度。三界无依。先已入灭。尊者闻语。嗟叹再三。乃化水流至下界。水中说偈。偈云。憍梵波提头面礼。妙众端严第一像。象王既去象子随。大师入灭我亦灭。因兹化火焚身、入于寂灭。此尊者。辟嫌疑于妙高顶上。习禅观于沙利园中。忽闻我佛世尊示归寂灭。又知本师鹙子现迹沈空。水流偈于岩间。火焚身于天上。故云流泉也。

宾头卢颇罗堕者。案请宾头卢经云。宾头卢者是字。未详其义。颇罗堕者是姓。此云利根。故毗奈耶律云。树提长者、以栴檀〇置于刹上。告云。若有神通能取之便与。尊者在山纳衣之次。天眼遥见。削针山崖。骋通便往。线连山埵。带入王城。蔽日翳空。城中士庶莫不惊惶。孕妇堕胎。乃往白佛。佛呵责已。云。汝自今后。不得随吾。不得入灭。留身久住。与人增福。受请应供。现在南天竺摩利支山居住。受请垂赴。往往现身。请命仪轨、具在请宾头卢经内。此不繁叙。此尊者、受佛敕命、不入涅槃。恒驻锡于摩利支山。每应供于阎浮世界。故云应供也。

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

疏赞曰。第七化贪除慢对。迦留陀夷。正法念经云翻为黑曜。身有黑光、能照曜故。增一云。迦留陀夷夜行乞食。值天阴闇。闪电照见。孕妇惊怖。将为神鬼。时乃堕胎。遂诣白佛。佛呵责已。便立禁戒。不得夜行乞食。又化悭女令舍悭贪具如别处。此尊者。惊孕妇伤子。化悭女舍贪。损正教于一时。立规绳于千古。故云化贪也。

摩诃劫宾那、此云房宿。佛与同房宿。化作老比丘为之说法。因而得道。故云房宿。因佛化导、慢心乃除。此尊者。世尊以韬藏圣相变现僧仪。持金锡以同行。处茅堂而共宿。乃知根熟、却复本形。睹相好而发心。听微言而息慢。故云除慢也。

薄拘罗。阿冕楼驮。

疏赞曰。第八施药筵僧对也。梵云薄拘罗。此云善容。言薄拘罗讹也。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有一比丘甚患头痛。善容时作贫士。持一呵梨勒施病比丘。比丘服已、病即除愈。因施药故。九十一劫天上人间受福快乐。又因往昔曾作比丘。发愿不视女子面。不受女子所施衣。不受女子手中饭。尊者母苦忆子情切。乃入寺看子。善容不乐。寻时遣母。便出房门。母怀小愤。为儿五逆。乃发恶愿。愿我来世作伊后母。种种劾治。果应前愿。五杀不死。投佛出家。遂成圣果。少欲知足。塔涌一钱。故此尊者、心唯少欲、身不重衣。施良药之微因。获无病之殊报。故云施药也。

阿冕楼驮者。梵云阿泥律陀。此云无灭。佛之堂弟。云阿冕驮者讹也。应作□字。于过去世曾施缘觉一食。五十劫中福不灭故。又过去世曾作猎人。欲盗毫珠。以箭挑灯。睹佛相好。乃发胜心。舍弃弓矢。誓不害命。善因力故、今得出家。多诸睡眠。障习禅定。佛乃呵责。耻见大众。更不寝息。乃得天眼。此尊者。挑灯少善根、获天眼之殊功。施食微因缘、感福田而无尽。故云筵僧也。

如是等诸大弟子。

疏赞曰。第二结也。标千余人。列名十六。不能具载。故云等也。诸大弟子者。学在我后、故名为弟。解从我生、名为子也。上来道行尊高众讫。

并诸菩萨摩诃萨。

疏赞曰。第二悲心广大众也。又分为三。初标类。二列名。三结之。此即初也。梵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略云菩萨摩诃萨。菩萨修行略有二门。一自利、大智为首。二利他、大悲为先。菩提觉义、智所求果。萨埵有情义、悲所度生。依弘誓语、故名菩萨。以二为境、名为菩萨。有财释也。又觉是所求果。有情是自身。求三菩提之有情、故名菩萨。依主释也。云摩诃萨者。今此等菩萨、名振十方、位居八地。拣小菩萨。表异二乘。故云摩诃萨也。

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

疏赞曰。第二列名也。分之为二。一十祥三会对。二愍物策勤对。此即初也。梵云曼殊师利。此云妙吉祥。生时有十种吉祥事故。一光明满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涌七珍。四神开伏藏。五鸡生凤子。六猪孩龙肫。七马产骐驎。八牛生白驿。九仓变金粟。十象具六牙。故云妙吉祥也。是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闻名能灭四重等罪。又云过去为龙种上尊王佛。华严经说在此清凉五台山。与一万菩萨俱。法王子者。佛地论云。从世尊口正法所生。绍继佛身不断绝故。名法王子。问。文殊已三祇行满、十号身圆。何得息国之化扬、于他方而示迹。答。此尊者、慈悲广大、利物弘深。显净名之悟理已言。助释迦而投机演法。或因或果、何必生疑。

阿逸多、此云慈氏。依梵本、应云梅呾利曳那。此翻为慈。古云弥帝隶、或言弥勒者、皆讹。当来下生之时。才生便具三十二相。身紫金色。姿容犍特。母性不调。怀子已来。悲心济物。慈心救厄。相师曰。此师子儿之德也。因为立号、称梅呾利曳那。若释此名、应云梅呾利曳尼。尼是女声。母姓慈故、因名慈氏。因成现在。果熟当生。忻慕净方、亦来至会。

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

疏赞曰。第二愍物策勤对也。乾陀诃提菩萨者、未详所译。称赞净土经第三菩萨名不休息。即化利有情更无止息也。

常精进者。念念胜前进后、更无懈怠故也。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疏赞曰。第三结之也。已上菩萨众也。即悲心广大众讫。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疏赞曰。第三明乐法诸天众。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释翻为能。提婆者天也。因达罗帝也。云释提桓因、言天帝释、俱讹倒也。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王。过去字憍尸迦。此云□儿。名阿摩竭陀。此云无毒害。即摩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国为名。修行因缘如宗轮疏。如帝释等。等者余诸天大众俱至祇园也。上来三众不同、总是第五所被机讫。五段不同、总是序分已竟。已下正宗分也。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卷第一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卷第二 唐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疏赞曰。第二正宗分也。大文分六。第一、标净土之宗果。经、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乃至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第二、明极乐之因殊。经、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乃至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三、诸佛证明。经、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乃至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第四、三生发愿。经、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乃至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五、彼尊赞叹咸曰希奇。经、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乃至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第六、我佛叙陈、独称难事。经、舍利弗、当知我于乃至经终五行来是。

初文分二。初略明净土。二广明净土。初文有七。一指方所。二明数量。三显国名。四明化主。五辨说法。六征国名号。七结成极乐。此初三也。佛告、告语也。从是西方、从是指方所。此土远指西方。过十万亿佛、明数量也。有世界名曰极乐、显国名也。极乐国土正是经宗。告鹙子、以令知诱含生而忻慕。不能广叙。聊述七门。第一释名。第二出体。第三辨假实。第四漏无漏料拣。第五五位分别。第六三科收摄。第七释其妨难。且释名者。世者可破坏义。界者境分剂也。即所居土名曰极乐者。乐即能居者第六识相应乐受也。世即界、持业释也。极者、至极乐受。世界者、即是无情、相违释也。出体者。极乐者、即至极乐受也。世者即有情。无情法上不坚可破坏。而立世名。即色心上假立。界者、四尘五尘为体。虽圣境无坌恶义。是尘之类。故亦呼为尘。细四相迁、亦名世界。辨假实者。若是化净土。而但是假。是定果色。去者有情未除秽种。未能变得净土。但是变心。如三变土田等。不乖唯识。漏无漏料拣者。若是佛本质净土、唯无漏摄。若往生有情、及菩萨所变净土、唯是有漏。谓第八识果转非因故。五位分别者。极乐者心所收。世界者即色法摄。三科收摄者。极乐者即行蕴收。世界者即色蕴摄。十二处中、极乐法处收、世界即色处摄。十八界中、法界及六境中摄。释妨难者。问。十方佛国快乐皆同。何故偏指西方劝人生彼。答。良为凡夫业重、处处生贪。若不偏指一方、即不系心专注。所以法华经云。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又西方净土、主胜愿强、偏劝往生、疾成圣果。所以偏指也。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疏赞曰。此第四明化主、第五辨说法也。阿弥陀上已解。自下经亦有自说处。现在者、拣于过未。说者演说。法者执持名号之法。即是教法也。阿弥陀佛长为众生演说妙法。转令精进。故慈悲广大。利物弘深。现初地之报身。化无边之根器。故云今现在说法。问。何故不告菩萨、只告声闻。答。菩萨已无秽种、居净国而皆同。声闻分别未除、乃秽方之各异。令生忻慕、只告声闻。问。声闻数广、顿悟者颇多。何故不告余人、独告鹙子。答。只如家任长子、国付贤臣。鹙子智辨不群。偏告一何爽理乎。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疏赞曰。第六征国名号。故者、所以义。前标极乐之名。未彰极乐之相。不睹胜妙、难为发心。将欲显示净方、故乃自征国号也。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疏赞曰。第七结成极乐之名。其国众生者。众生具十种名。众生即十名中之一名也。莲华化生、无其生苦。四序不能迁、故无老苦。非分段、无病苦。寿命无尽、无死苦。无父母亲疏、故无怨憎会苦。所欲如意、无求不得苦。颜貌端严、无诸根缺陋之苦。又四时一等、故无寒暑等苦。故云其国众生无有众苦。谓处绝三途、人无众苦。只如娑婆世界。有漏形躯。四蛇回身。三龙害命。乖张病恼。报尽死侵。有爱必离。无怨不会。竖迷至理。横受阴缠。今兹众人永无此也。且积修白业。生处红莲。相好常身、蠲除四相。已情绝虑、谁为爱憎。随念即来。无求不得。五香佛体。众德严身。故云无有众苦也。但受诸乐者。才归净土。圣众随迎。莲华□开、睹金容之相好。征风暂扇、听宝树而摇声。加以飘渺仙云、近浮神足。轻盈衣‰远供祥华。晨谒慈颜、得法印而旋国。暮游金殿、听宝偈而经行。然大慈愿广、利钝普沾。且旧莲欲发、为遣残殃。新学化生、行成不退。岂唯近已粗苦、抑亦妙果非远者哉。故云但受诸乐、故名极乐。问。彼土属三界否。答。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相故非无色界。内无秽种。外感净方。迥出四流。永超三界。故非界系也。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疏赞曰。第二广明净土。文分为二。初明国土庄严。二辨佛身功德。初文分八。第一树饰四珍。第二池严众宝。第三空盈天乐。第四地布黄金。第五华雨长天。第六人游诸国。第七鸟吟妙法。第八风吹乐音。初文分二。初正辨庄严。二结成极乐。此即初也。又者、复也、重也。谓前来已告舍利弗彼国无有众苦名曰极乐。此欲广明净土境物殊常。又告鹙子。故云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者。宝树周围、有七重栏楯也。横曰栏。竖曰楯。栏、槛也。庄严众宝。围绕华丛。何独偏举树严、彼土处处皆有也。七重罗网者。严显国土罗覆、树林金缕、结成。众宝交饰。观经云。一一树上有七重网。皆是真珠。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以摩尼宝而为璎珞。其光照曜一百由旬。亦准于前处处皆有。故瑞相经云。无量宝网。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尽极严丽。祥风微起、吹众网罗。声演法音、振闻一国。耳听心悦、更增快乐也。七重行树者。七重宝树、行列国中。长开异华、更无凋变。灵禽栖上、众圣游从也。故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者。皆犹咸也。咸是四宝也。四宝者、或是金银珊瑚琥珀也。瑞相经云。其国有七宝诸树周满世界。谓有二宝乃至众宝所共合成。如金树则以银为枝叶华果。银树以金为枝叶华果。乃至有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砗磲为实。白银为本等一一例此。行行相对。枝枝相映。叶叶相显。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振。又观经云。一一树高八千由旬。一一树叶纵广二十五由旬。而作异色。一一华叶之中、皆有七宝光也。四宝皆是者。即据此经栏楯罗网行树、此之三种咸是四宝所成也。四宝者、金银琉璃颇胝迦也。通贯上文、故云皆是四宝也。周匝者。古申多解。一云栏楯围绕宝树、故云围绕。二云栏楯罗网行树围绕国土、处处庄严故。问。栏楯罗网行树何故各有七重、更无增减。答。表生归彼国、得七觉支故。身口七支无诸过故。有七圣财故。

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疏赞曰。第二结成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

疏赞曰。第二池严众宝。文分为七。第一七宝池深。第二八德水满。第三金沙作地。第四玉砌成阶。第五朱阁陵空。第六宝莲覆水。第七结成极乐。此即初也。又者、如前解。七宝者。一金。金有五种。黄者为上。久埋不失。百炼不轻。从革不违。生于土左右。所以金字象金在土中形。二银易知。三琉璃者。梵云吠琉璃。有五种色。略云琉璃。四者玻璃者。智度论云。出山石窟中。过千年冰化为玻璃。净国无其寒暑。土地无冰。何物化焉。但是石类。非实石也。谓净土故。亦云胝迦。五砗磲者。梵云牟娑洛揭拉婆。青白间色也。六赤真珠者。珠体赤也。七玛瑙者。梵云遏湿摩揭婆。此云杵藏。下辨七宝亦依此处。池者、池沼。严宝璎珞、砌□池潭。异种光曜、自然严显。瑞应经云。其池纵广深浅、或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其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馥薰也。

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疏赞曰。第二八德水满也。八功德水充满于池。净土福胜、水异凡间。含八德之殊功。益五常之妙体。八德者。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八饮已长养诸根。清净觉经云。其池中水、浅深随念、上下逐心。观经云。水随莲华枝叶上下。水流之音、或闻三宝空无我等诸波罗密之声也。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疏赞曰。第三金沙作地也。渌水金沙、重重显映。无量寿经云。更迓相映、金池白银沙等。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

疏赞曰。第四玉砌成阶。边者、周围四圻边也。阶即砌。道者、路也。上阶之道也。金色琉璃玻璃已如上解。合成者、四宝共合成故。

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疏赞曰。第五朱阁陵空也。上有楼阁者。七宝池上斗空起楼阁也。亦以者。七宝池上、楼阁陵空、还用宝成、故云亦也。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七宝如前解也。严饰之者、庄严丽华饰也。无量寿论云、为地庄严也。观经云、处处皆有众宝楼阁庄严池上也。时时游赏。往往登攀。眺望净土、适悦情思也。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

疏赞曰。第六宝莲覆水也。此文分四。一显华名。二辨形量。三释颜色。四明香洁。此初二文也。莲者、芙渠之实。华美曰华。大而复圆、状若车轮。观经及平等觉经云、大者或二十里。乃至六百万里。然今大小亦无定准。此中约小者说也。

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疏赞曰。此后二文。第三颜色、四香洁。四色各有异光也。光即光彩各异。微妙者、深细殊常。香者香气。洁者体无尘垢。故云微妙香洁。清净经云、一一华叶皆作异宝色。何独青色光等也。经据纯色者说。问。何故只有四色。答。表四色是实而无假者。表生居净土、心无谄曲、语不虚词。证四涅槃、得四智故。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赞曰。第七结成极乐可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疏赞曰。第三空盈天乐。空中奏乐、声演法音。彼国人闻、咸生善念。观经云。无量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或林或幢皆悬乐器。悉自和鸣。随众生意。皆奏法音。人天闻者俱发道意。或歌六度。或赞三乘。

黄金为地。

疏赞曰。第四地布黄金。心无秽种、地感黄金。柔软自然、高低随步。观经云。其地犹如日宫、悬处虚空。其地柔软、下足即凹、举足便起。又彼国无须弥山及诸山等。瑞相经亦说其佛国土自然七宝合成。其地不可限量。殊特妙好。逾诸十方一切世界。此唯金者、亦文略也。又众宝妙衣遍有其地。一切人天践之而行。种种庄严以显殊特也。

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疏赞曰。第五华雨长天也。昼夜六时者。昼夜各有六时。共十二时也。问。西方净土、境胜地殊。人绝无明。国无昏晓。何言昼夜。答。华开金浦、化生为天曙之情。鸟宿琼林、菩萨作时昏之相。不同此界昏昧各殊。而者、助句也。雨者、从空飘落、谓之雨也。曼陀罗华者。是梵语。此云适意华也。光洁异香。闻者见者、身心适悦、长道情故。风飘萎者、地裂受之。更雨新华、庄严金地。故法华经云。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华有四德。一严净国土。表生彼国善法饰身故。二敷荣见台。表胜二乘真实法故。三先华后果。表生彼国先因后果故。四香气远腾、闻者欢悦。表生归彼者、德业馨香名振十方故。故雨华也。问。净土雨白华者表于何事。答。表生净土唯白业故。有云赤圆华者、不善其理也。法华经云。唯白莲华、放白毫光、白牛驮驾、手执白拂等。表白是众色之本。一乘是诸法之源。若云赤圆者、此为未可。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懬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疏赞曰。第六人游诸国。文分为三。初将华供佛。二还国经行。三结成极乐。此即初也。经文易见。各以衣‰者。衣襟也。盛诸妙华者易见。供养者。进财行曰供。有所摄资为养。故云供养。他方者、即十万亿佛。显所供养佛数也。准诸经等。或乘七宝宫殿。白宝莲华。承佛威神。腾空往彼十方世界。将诸妙华、及诸异物、随心供养。听闻妙法。及受记别等事。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疏赞曰。第二还国经行也。即以食时还归本国、饭了经行。经行。或绕宝殿。或绕琼林。或往或来。如绢经来往。故云经行。足行宝地、口念金经、故云经行也。瑞相经云。诸往生者。若欲食时。七宝应器自然在前。如是众〇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是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之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广经云食、如何相违。彼约示现食、亦有何失。问。西方人胜、自有身光。既无日月晖、宁辨辰齐之候。答。金钟自振。玉磬摇声。圣众云来、自然赴会也。问。所言食者、资益为义、净土之中是何食也。答。若约实报净土、即禅悦为味。若以化净土、即假食资身也。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赞曰。第三结成极乐。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

疏赞曰。第七鸟吟妙法。分文为二。一叙灵禽。二去疑执。初文有五。第一总叙灵禽。第二分别名字。三传和雅韵。四诠显法音。第五闻兴善念。此即初也。复次者、复重也。次、以次。反复征问、故云复次。彼国者、即西方。常有、恒有也。种种者不

一、故云种种。奇妙者。奇、异也。妙、殊妙希奇也。杂色者、毛色异也。问。净土殊胜、尚无凡夫。何故飞禽亦生彼国。答。弥陀变化而有灵禽。赞利法音。庄严国界。故下经云、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疏赞曰。第二别列名字也。白鹤者。丹朱作顶。霜雪为毛。鸣之则声振九皋。舞之则雅和八节。迥异诸鸟。故云白鹤。孔雀者。天生灵鸟。迥异凡禽。顶戴绿冠。身严众彩。故云孔雀。鹦鹉者。毛严翡翠。□饰朱红。羽轻俊以能飞。舌纤长而解语。故云鹦鹉。舍利者。梵语。此云鹙鹭鸟也。幼而且俊。俊而又灵。斯须而万里飞腾。增妙而千般音韵。迦陵频伽者。此云妙音鸟。音声美妙。身体殊常。闻之者侧耳倾心。见之者怡神悦思。妙音鸟也。共命者。亦云命命。美音演法。迅羽轻飞。人面禽形。一身两首。故云共命也。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疏赞曰。第三传和雅韵也。昼夜六时者。昼夜各有六时。共十二时也。出和雅音者。和即柔和。雅妙音韵。西方灵鸟、不并凡禽。音韵柔和、言词雅妙。故云出和雅音也。

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疏赞曰。第四诠显法音也。演畅者。演者、水流不绝之貌。畅者、宣畅。五根等者、三十七菩提分法。经中阙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也。下有等言、等此三位。今释此法略为七位。一四念住。谓身受心法、以慧为体。谓由念力慧于境住。二四正断。谓律仪断、断断、防护断、修习断。以精进为体。精进起用能修断故。三四神足。谓欲勤心观、以定为体。为此四种而修定故。四五根。谓信进念定慧。如名以为五体。出生善故。五五力。体即五根。难屈伏故、离根别立。六七觉支。谓择法觉支、精进喜念定舍轻安。三是别境、择法念定。三是善数、勤舍轻安。一是遍行、谓喜。七八圣道分。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定、正命、正念、正精进。其正思惟体以慧为性。能发语言、通佛有故。正语正业以无嗔痴所发身语为体。无贪所发名为正命。离五邪命。俱以无表色思为体。余如自名。三十七种合体有九。一慧、二精进、三定、四信、五念、六喜、七舍、八轻安、九无表色。遍行有

一、谓喜。别境有

三、谓念定慧。善有

四、谓信勤舍轻安。色法有

一、谓无表色。菩萨所修与声闻异。故菩提分名菩萨法。如是等法者。上等根力觉道。下等念断神足。故云如是等法。或可等者、谓六度万行等法。不尔、余法何故不演也。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疏赞曰。第五闻兴善念。念三宝也。佛义如前。法者。梵语达摩。此翻云法。法即执持物解也。谓即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僧者、梵云僧伽、此名为众。和合义也。谓身和共住、语和无诤、意和无违、戒和同修、见和同止、利和同均。具此六和、故名僧也。皆可重故、名为三宝。鸟传妙法。人发胜心。念三宝之芳名。消百生之障累。问。灵禽演法、数目颇多。众念名

一、何微妙□。答。禽传广法、表词说之无穷。人念三名、绾众善而俱尽。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疏赞曰。第二去疑执。文分为五。一遮非实报。二征问因由。三答无三趣之名。四通无恶道之字。五正辨化现之情。此初也。汝者、呼于弟子、故云汝。勿、犹莫也。莫谓此等灵鸟等实是罪报恶业所生。闻说灵禽、恐生滞惑。谓净土之恶缘未息。令一会而胜意不生。所以遮云、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所以者何。

疏赞曰。第二征问因由。所以者、何由义。非是实报因由者何谓也。

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疏赞曰。第三答无三恶之名。三恶道者、即地狱饿鬼畜生也。地狱者。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器。受苦众生所居器物。饿鬼者。多诸恐怕。久受饥虚。故名饥鬼也。畜生者。或云刃六反。或云希六反。人之畜养故。或云傍生。造业傍故、受报亦傍。因便令辨六趣、广有章门、如别处说。问。有何所以恶道俱无。答。生居净土。善业缘深。永除异类之身。尽是同生之众。只如天宫胜境、尚须善业所招。极乐殊方、岂有恶因能往也。况彼尊发愿言。设我得佛、国中有三恶趣者、不取正觉。故知无也。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疏赞曰。第四通无恶道之名字。名字犹无。何况实有禽类之质。

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疏赞曰。第五正辨化现之情。当初众会各有疑心。既非实报之身。此等因何而有。引此一段经文答也。问。弥陀神力、广变佛身。睹相好以发心。听梵音而悟道。何故作诸禽类、显发教门。答。化身为佛、未是希奇。乃现灵禽、令生罕遇。发难遭之胜想。生殊特之信心。化现多途。何足为难。况随类化身、处处皆说。琼林宝网、皆演法音。流水清风、尽谈真教。有斯所以、乃现灵禽也。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疏赞曰。第八风吹乐音也。文分为四。一风摇宝树。二声似乐音。三闻兴善念。四结成庄严。此初二文也。微风者、细风也、非猝暴风也。吹树、及网罗、即发微妙音韵。譬如者。譬者况也。如犹似也。况似于百千种音乐同时俱奏也。细风徐起。吹树网罗。音韵而遍满十方。雅妙而便同众乐。故云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也。

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疏赞曰。第三闻兴善念也。自然者。惯习任运名曰自然。非无因缘名自然也。生念佛念法念僧者。三宝之名如前释也。念佛有三。一心念。心中系念。二轻声念。自耳闻故。三高声念。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心不散乱。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应作四句分别。一心念口不念。二口念心不念。三心口俱念。四心口俱不念。此四句中、第一句第三句是。瑞相经云。清风徐起。不寒不暑。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上微妙法音。其有闻者。尘垢不起。自然快乐。如得三昧。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赞曰。第四结成极乐庄严易知。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疏赞曰。下第二辨佛身功德也。文分为二。初明化主功德。二辨听众功德。初文分三。初征问佛号。二正辨得名。三明成佛劫数。此初文也。佛自征也。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疏赞曰。第二正辨得名、而有二义。一约光明得名。二约寿命得名。此即初。光有二种。一内光、即智内照理。二外光、即身光外照也。此即身光也。金刚不坏之体。无碍解脱之身。如净琉璃、表里莹彻。彼方境物、悉现光中。羽之只有一寻、展之动论无量也。无量寿佛经云。身多光故。乃至无量等光。众生遇彼光者、三垢消灭。若在三涂、见光息苦。寿终之后、皆得解脱。大论云。阿弥陀国诸菩萨众身之常光、照十万由旬。若是佛光、遍照十方世界。又观经云。彼佛身如百千万亿夜魔天阎浮檀金色。其身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其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无数化菩萨而为侍者。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有此光明、故号阿弥陀也。问。光照十方无量世界者。此土人民何以不睹。答。道合即千里悬应。世乖则肝胆楚越。如翳者不睹于曦光岂曦光之有咎。似聋者不闻于雷震、非雷震之有愆。众生业累增强。佛有光而不见。

又舍利佛。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疏赞曰。第二答寿命得名。寿命者。第八识上连持功德也。即是不相应行中摄也。无量者、无其限量。无边者、无彼边际。阿僧祇劫者、此云无央数劫也。问。彼尊彼众、身属有为。未逃四相迁移。争免一期磨灭。答。舍两重生死。获五蕴常身。悲愿无边。身命何尽。况又杀业久已、寿命延远也。问。弥陀已居果位、寿命无量可然。人民见处因中、何故亦同彼佛。答。业累轻□。善种增强。既非分段之身。永离去来之质。与佛齐等、于理无违。故无量寿经曰。彼佛寿命长远、不可称计。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成罗汉、共尽思惟、百千万劫、不知寿限。菩萨天人寿命亦尔。又清净觉经云。阿弥陀佛欲令十方一切有情之类生其国悉至泥洹。若菩萨者、皆令作佛。作佛已、更展转教化十方之类、亦复作佛。作佛已、更转教化一切众生悉至泥洹、然后涅槃。是知寿命无量也。问。彼国人民者、为是分段、为是变易。答。若论报土、即便变易之身。若说化净国中、分段尚犹未舍。问。彼佛寿命长远、此经自明。未审成作佛已来、至此于今几劫。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疏赞曰。第三明成佛劫数。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疏赞曰。第二辨听众功德。文分为四。初小大两众算数无边。二新旧二徒因行有异。三劝生彼国。四劝生利益。此初分二。初辨众多少。二结成庄严。此初也。声闻弟子者。因声悟道、故曰声闻。弟子者。长在我后名弟。解从我生名子。皆阿罗汉者、拣前三果故也。非算数之所知者、算数之不及故。菩萨亦如是者、亦同声闻算之不及。问。浊世众生、业重难化、教说三乘。净土人众、信深易劝、何言四果。答。有二意。一欲明化泽被浅深、故五逆十念亦生其国。二显庄严眷属、故多众围绕。故虽是净土、亦有声闻也。故法华经云。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亦说三乘。故观经云、小乘根者、生到彼土、得四果也。问。若论真净报土、二乘不令得居。若论化现净方、四果尽皆得往。何故云皆阿罗汉不说余三果耶。答。报净土中、声闻权化、约其殊胜不说。化净土中、四果皆有。加行位中、能伏分别、得居净土。无量寿经云、二乘种不生、约报土。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赞曰。第二结成庄严也。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疏赞曰。第二新旧二徒因行有异。文分为二。初新生不退众。二补处位高众。此初也。阿鞞跋致、或云阿惟越致。是梵语。此云不退转。不退有五。一信不退。二位不退。三证不退。四行不退。五烦恼不退。不被烦恼所退转故。问。生居净土、何故不退。答。无五退缘故。一无病苦缠故。二无违行故。三常诵经法。四常营善事。五长和顺、无诸违诤事。所以不退。此界人多退、反此应知。又有欲境所牵、多诸退屈也。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疏赞曰。第二补处位高众。一生补处者。补者补阙。处者处所。此等菩萨、因圆十地、劫满三祇、尽此一生、便成正觉。故云一生补处也。余经文易见故。只如弥勒。现居天界。当来果成。一生补大觉之尊。三会度无量之众。即是此类故。无量寿经云。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各到一生补处。以本愿力故、生彼即入补处之位。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疏赞曰。第三劝生彼国。现在未来一切众生、闻我向来说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问。慈氏天宫。快乐不少。胜侣颇多。何须坚劝往彼西方。答。若论兜率、即胜人间。乃并西方、全成微劣。胜劣既异。彼此各殊。劝生西方、舍劣求胜也。胜劣有异者。净土十胜。天宫十劣。净土十胜者。一化主所居胜。二所化命长胜。三国非界系胜。四净方无欲胜。五女子不居胜。六修行不退胜。七净方非秽胜。八国土庄严胜。九念佛摄情胜。十十念往生胜。天宫十劣者。一所居国土劣。二所化寿命劣。三界系摄属劣。四彼天有欲劣。五男女杂居劣。六修行有退劣。七秽方非净劣。八国土庄严劣。九善念摄情劣。十修行劳苦劣。有斯十胜十劣、所以劝生彼国。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疏赞曰。第四劝生利益。诸上善人者。善者、过现益物、谓之善人。即前声闻不退、及补处等菩萨也。俱在西方一会处也。同师进业、必假良缘。朋家作仇、事资恶党。孟母移居于胜处。宣尼不饮于盗泉。盖耻恶而慕善也。慕善则芳兰袭庆、朋恶则鲍肆荤风也。劝生西方、亲之胜侣也。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卷第二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卷第三

唐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疏赞曰。自下第二举极乐之因殊。文分五段。一遮少善。二说多因。三圣众来迎。四众生生往。五结劝往生。此即初也。不可以微少善根、得往殊常净土。问。十念弥陀、顿生净土。据斯所说、果著因微。何故少善因缘不生彼土。答。十念得生净土、接引懈怠众生。却谈多善因缘、乃被精进勤学者。或广或略、理不相违。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疏赞曰。第二说多因也。善男子者。梵云乌波索迦。此云近事男。索者、男声也。坚持五戒。堪可亲近承事比丘僧故。善女人者、乌波斯迦。斯者、是女声也。亦持五戒。堪可承事比丘尼故。西天分男女二声故。闻说阿弥陀佛者。谓于善友处、闻此阿弥陀教中往生之事。或自寻览。执持佛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者。更无间隔故、名曰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问。净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云何相违。答。只如女子念佛。至意专精。命尽欲生。转成男子。便生净土。有何不可。根缺亦尔。文殊般若经云。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妙国土者。应当随彼国土佛名、一心诵念。愿往生者、必得往生。观佛三昧经云。此念佛三昧欲使成就、有五因缘。一持戒不犯。二不起邪见。三不生谄慢。四不恚不嫉。五勇健精进。鼓音声经云。令念彼佛名号、七日七夜、六时礼拜。贤愚经云。持戒专念七日亦得往生。平等觉经、及大阿弥陀经、并说三辈得生。如彼中说。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疏赞曰。第三圣众来迎也。其人者、即七日念佛行人也。临命终时者。此一报寿命临欲终时。即彼佛、与诸圣众、即彼国菩萨声闻等、现身于念佛修行人前。如梁朝珍禅师见白银台。或见化佛来迎也。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疏赞曰。第四众生往生。不颠倒者、不移正念也。即得往彼国也。莲华化生。颜貌端正。如诸菩萨。心无颠倒。意想正修。便别秽方、顿生净土。故云即得往生。问。众生恶业无量。如何念佛、灭除业障、便得往生净土。答。十疑论说。有三义故、能敌恶业。一者在心。为造罪是虚妄心。念佛是真实心。以实除虚、有何不可。如千年之闇、不能拒朝日之光。二者在境。谓造罪缘于颠倒境界。念佛缘于胜妙功德。以真遣伪、有何不可。三者在净。谓造罪是染意。念佛是净心。净胜染劣、讵可相比。如童子撝刀、能断千丈之索。一星之火、能烧万束之薪。又观经云。于念念中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罪业既除、得生何惑。西域之人、临命终时。皆以旛像前引。亲友知识助念弥陀。令发往生之意。是此教也。又华严云。将欲没者。令其忆念、想见如来、命终得生净土。见有临命欲终。劝念佛名。又示尊像、令其瞻敬。令生善念。即得往生。问。临终作善便得往生。何假预前修诸胜业。答。人生寿夭、难测短长。或即病因昏迷。或即非时奄逝。既阙生前之善。难逃后世之殃。预作善缘、恐防斯咎。问。往生之人有中有身否。答。群疑论中有二师义。一师云极善极恶无中有。二不拣善恶。但有舍报受生者、皆有中有。为传识故。除现世变身即无中有。净土既是极善。中有定有。有者为正。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疏赞曰。第五结劝往生。我见是利者。我者、世尊称我也。见是利者。见是殊常胜利益。故劝生彼国也。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疏赞曰。第三诸佛证明、文分为三。初陈自赞言。二引他佛证。三释经名字。此即初也。如我今者、自指也。彼佛功德不可以心思言议故也。

东方亦有阿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

疏赞曰。第二引他佛证。称赞净土经云十方诸佛。此略举六方、便为六段。且举东方。每一方各有五段。一指国土。二举佛名。三辨多少。四明证相。五引证言。今初两段合一唱也。东方者指国土。亦有阿(音同触ㄔㄨˋ)下举佛名。先引东方者。西域以东为上、所以先举。阿(音同触ㄔㄨˋ)、梵语。此云无动。不被烦恼四魔违顺等动故。须弥相者、谓金容尊状若须弥。大须弥者、谓诸相甚大如大山王。须弥光者、大如山王身光故。妙音者。其声微妙、清彻远闻。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疏赞曰。第三辨多少、四明证相。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是辨多少、各于其国辨明证相也。如是等佛、数比河沙、而不具列、故言等也。恒河数者。梵云殑伽。讹略云恒河。是河神之名。河从彼称。殑音其矜反。去声也。经中说河沙为喻。无热恼池出四大河。此河即一也。由具五义。一由沙多。二由世人共为福水、入洗罪灭、投死生天。三虽经劫坏、名字常在。四佛多近此宣说妙法。五众人共委。故多为喻。仍取初出池口方四十里河以为喻。明证相。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者。即各在本国舒舌相也。三千大千世界者。准大论云。千须弥山、千日月、千四天下、及千梵王、是谓小千。以小千为

一、数至千、名中千。以中千为

一、数至千、名大千。故名三千。非小中、故为大千。俱舍论云。小千至初禅。中千至二禅。大千至三禅。俱同一成坏。遍此故云遍。故云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也。表无量劫来口离四过感此舌相也。证小事、即覆面门、以至发际。今证大事、故至三千。今说因微果胜。恐众生疑。此乃抛苦恼之要门。证常乐之疾路。事既广大。现瑞非轻。舒舌相而遍覆大千。证西方而真快乐。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赞曰。第五引证词。经文易见。诚者、实也。问。汝等者。为是六方诸佛告语自国听徒。为当释迦劝诫祇园之众。答。观此经势、而有二意。一他方诸佛告自国听众。二释迦转引彼佛意言、证彼西方、令一会众生信敬也。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者。即是此经也。准此、具足应名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其文略也。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者。诸佛护持明记忆念也。即众行虽广、难方念佛之功。德福然多、争并持经之力。故使六方诸佛、以神力而护持。沙界圣人、乃一念而忆念。故云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问。若释迦谈于净土、可言佛所护念。诸佛不说此经、何说佛所护念。答。王言是敕。佛语成经。既称赞于净方。此说便成经也。或可佛所护念者、即指释迦所说阿弥陀经也。问。灵山开塔、要假召集分身。舍卫启筵、何故不邀诸佛。答。召佛开其宝塔、赴彼佛之愿心。证土启相信诚、显此尊之悲意。但各居自国、不至此方也。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

疏赞曰。第二南方也。分五如前。此前二段也。一指国土二举佛名可知。日月灯佛者。身光智光内外俱照故。名闻光者。有大名闻。光照内外。或闻名见光、生觉悟故。大焰肩者。身光发焰、出于肩故。或肩者齐也。即身光智光皆发焰齐也。须弥灯者。身光如灯焰、能破暗故。无量精进者。利乐有情也。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疏赞曰。第三辨多少。第四明证相行相如前。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赞曰。第五引证词、亦同前释。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

疏赞曰。第三西方同前五段。此二文也。无量寿者、即西方本尊。依二义得名。如前已解。问。儒宗尚无自伐其善。何故弥陀自赞难思。答。据其文势。即是诸佛称赞。又设若弥陀自赞、于理何违。引转众生、令生胜意。无量相者、相好无量故。无量幢者、身量功德、高而复峻、犹如幢也。大光者、身智二光无不照故。大明者、得佛三明无不知故。即正遍知也。宝相者、内外二相皆可宝重故。净光者、净者无漏。光者身智二光。故言净光也。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疏赞曰。第三第四文也。如上说也。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赞曰。第五文也。引证词可知。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

疏赞曰。第四北方证也。文五同前。焰肩佛义同于前。最胜音、音声美妙、胜过余故。难沮佛者、诸魔不能阻碍故。日生者、依智慧日、流声教故。或依智慧日、令众生生诸善法故。网明者、施此教网、令众生生于明解故。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疏赞曰。第三第四文如前可知。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赞曰。第五段文意可知也。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

疏赞曰。第五下方证也。文五同前。此二文也。师子佛者。如于师子兽中自在、佛于法中自在、故得此名。又世师子伏诸猛兽、佛即伏四魔也。名闻者、名振十方故。名光者、闻名见光、生觉悟故。达摩者、梵语。此云法也。以法为身。即有为无为诸法所依止故。法幢佛者、广开大法、高峻如幢故也。持法佛者、持过去佛法付未来故。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疏赞曰。第三第四文相可知。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赞曰。第五文也。行相同前。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

疏赞曰。第六上方佛。文五同前。此初二文也。梵音者、声相美妙、闻者悦心故。宿王佛者。宿者、星也。月是星中之王、佛者、是十地菩萨二乘凡夫之王也。得自在故。香上佛者、戒德馨香、更无过上故。香光佛者、馨香自远、光彩教门故。大焰肩佛者、身肩发焰故。杂色宝华严身佛者、心华发明、自严饰故。或可杂色众宝以严其身。饰形可以美价故。娑罗树王佛者。如大树王、能覆□故。佛能覆□诸众生故。宝华德佛者。身智功德、如宝可重故。见一切义佛者。义者、境也。佛具五眼、见一切境故。如须弥山佛者。福智如山、巍巍高峻故。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疏赞曰。第三第四文可知也。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赞曰。第五文也。同前可知。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赞曰。第三释经名字、文分为三。初征问。次通释。后结劝。此初也。世尊云、汝舍利弗、还知此经如何得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否。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赞曰。此是第二通释也。善男子善女人等、是所护人也。闻是阿弥陀佛、及闻六方恒沙佛名者。能护念人也。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所护念者。得正护念也。即受持经及佛名男子女儿、因闻诸佛及释迦佛说修净土经、方始得生净土。即此经是诸佛所匡护明记忆念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阿字言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问。为但念阿弥陀佛即得不退。为更有余方便。答。非但称念礼敬。又应至心于诸佛前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由忏悔故、转诸定业、如如意珠、随愿即得不退转。为由诸佛护念、故于无上正等正觉心得不退也。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疏赞曰。此第三结劝也。是故者、结上之词。皆当等者。劝励之语。汝等信我上来所说、及六方诸佛之言。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疏赞曰。自下第四三生发愿文分为四。第一发心往生。第二彰其胜益。第三位居三世。第四劝生彼国。此即初也。已发愿者过去。今发愿者现在。当发愿者是未来。欲者、希望也。生者、即五蕴假者也。

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赞曰。第二彰其胜益。念佛发愿故。一即彼佛冥加。二即此佛潜卫。遂令求道之心不退。愿生之志不转。故言不退转。若已发愿、已得不退。今发愿者、即现在今得不退。当发愿者、当得不退转也`。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疏赞曰。第三位居三世。已发愿者、为过去发愿者已生。今发愿者、为现在者即生。未来发愿者为未来。未来发愿当生。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疏赞曰。第四劝生彼国。若有信心深重、烦恼轻微。知大觉以诚言、获良愿而当往也。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

疏赞曰。第五彼尊赞叹咸曰希奇。文有四段。初赞功德难思。二叹化行浊世。三嗟讶成佛。四说法幽玄。此文是初。我赞六方诸佛能为众生作真实语。众生因此心无疑惑。又弥陀如来、慈悲接引、我等偏赞彼佛。彼佛复赞于我。

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

疏赞曰。第二叹化行浊世。而作是言、结集家叙也。释迦、梵语。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得姓之缘、如别处说。言甚难希有之事者。即是忍苦教化众生之事也。能于娑婆国土者。梵云娑婆、此云堪忍。堪可忍受苦恼之事故也。五浊恶世者。略以五门。一释名。二出体。三对治。四废立。五相摄。初释名者。浊是滓秽义。加食滓秽、下恶可污、名之为浊。此言意说劫增之时。三灾渐轻。烦恼转薄。众生向好。恶见渐微。命根转长。渐渐向胜。以上好可忻、名之为清。众生无苦、化佛不出世。诸化佛出世、必向减劫。小三灾渐起。烦恼转厚。众生向恶。染见渐增。命根转短。渐渐向劣。下恶可厌、故立浊名。五者是数。带数释也。次望别名、皆持业释也。或以别拣总、亦依主释。二出体者。地持论云。谓今世人多皆短寿。极长百岁。是名命浊。此以本识名言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命根为体。善业力弱、命根渐短。由杀生业之所感故。若诸众生、不识父母、不识沙门。及宗族尊长。不修义理。不怖不畏今世后世恶业果报。不修惠施。不作功德。不修斋法。不持禁戒。是名有情浊。虽第八识名为有情。今说由近恶外缘故、五蕴假者、作恶无善、名有情浊。合以第八识、及五为性。若此众生、增非法贪。或惠刀剑。或施器仗。诤讼斗乱。谄曲妄语。摄受邪法。及余恶不善法。是名烦恼浊。除五见外、所余一切烦恼随烦恼、皆烦恼浊体。此非法贪、惠刀剑等、令行杀害。或悭好财。但舍刀剑。因非法贪、诤等竞起。乃至诸余恶不善法。通摄一切烦恼随烦恼尽。由性数习、逢恶境牵、烦恼尤重。若于今世法坏法没、像法渐起、邪法转生、是名见浊。此以五见而为体性。多近外道。恶见数生。若饥馑劫起、疾病劫起、刀兵劫起、是名劫浊。此以色蕴四尘为体。或通五蕴。仍是不相应时为其体。依四五蕴而建立故。烦恼增多。恶业尤重。便招恶果。三灾遂生。三对治者。智度论中立四悉檀。悉檀宗也。一世界悉檀。二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谛悉檀。劫浊、众生浊、世界悉檀治之。识器世间、众生世间、悉皆虚幻。厌怖修道。即永离故。命浊以各各为人悉檀治之。识知人由善业所得、修持净戒、行不杀等、命自长故。或为三乘之人、各说自乘涅槃之果、便除生死。所有命浊、烦恼浊、见浊。对治悉檀治之。修习随应对治之道令不起故。由三悉檀、破五浊故、入第一义、证会真宗。四废立者。何故唯立五浊、不增减耶。答。众生有二。一恶行、谓在家白衣。二邪行、谓出家外道。白衣无慧。烦恼增时、名烦恼浊。外道邪解。浪推求时、立为见浊。又诸钝惑名烦恼浊。诸余利惑名为见浊。由此二因、得当果时、离合不同、复分二浊。合二内果名众生浊。恶众生故。合二外果总名劫浊。恶器具故。劫谓时分。时无别时。依法辨故。劫浊故以恶器为体。此恶众生、及与外果、虽复总陈。是二浊果、未辨何者正恶果体。今显根本、故立命浊。或内恶果名为命浊。外恶果者名为劫浊。此恶因果由谁而有。谓恶众生。故名众生浊。由此五浊、据增行相、欲令生厌、故偏说五。五相摄者。萨遮尼干子经云、立十二浊。一示现劫浊。二示现时浊。三示现众生浊。四示现烦恼浊。五示现命浊。六示现三乘差别浊。七示现不净国土浊。八示现难化众生浊。九示现说种种烦恼浊。十示现外道乱浊。十一示现魔浊。十二示现魔业浊。劫浊及时、即劫浊。众生及难化众生、即众生浊。烦恼及说种种烦恼、即烦恼浊。命即命浊。外道乱即是见浊。此八即五浊。余之四种。谓三乘差别、不净国土、魔及魔业、非五浊摄。五浊据胜、唯实杂染。十二浊通能化能障佛示现故。问。何故释迦百岁时生、弥勒八万岁出。答。各据本愿、出时不同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赞曰。第三嗟讶成佛。缘此界境。唯秽恶人。不足是非。证菩提如火内生莲、得解脱似冰中出烛故也。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疏赞曰。第四说法幽玄。难信之法者。只如此典。一朝诵佛。十念精进。诚超五浊之秽方。登初地之净域。岂非难信哉。上来第五彼尊赞叹咸曰希奇讫。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

疏赞曰。下第六段、我佛叙陈、独称难事。文分为四。初叙行难修。二叙果难证。三叙法难信。四总结甚难。此即初也。行此难事者。即三僧祇劫。万行备修。捐身命以殉菩提。舍国城而为郡众。方成正觉。岂非难事也。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赞曰。此第二叙果难证。如上已解。其文可知。

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

疏赞曰。此第三叙法难信也。

是为甚难。

疏赞曰。此第四段、总结甚难、结上三事。上来已解正宗分讫。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疏赞曰。第三流通分。文有四段。初说经事毕。二听法缘终。三闻法欢忻。四退辞佛去。四段合一唱也。佛说此经已者。是第一说经事毕。及诸下文、皆结集之语也。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者。是第二听法缘终。言世间者、即有情世间也。可破坏故。天人者。天即欲界六天。天者、即光洁自在名天。人即人趣。谓多忍义名人。阿修罗此云非天。如人不仁名曰非人。修罗亦尔。欢喜信受者、是第三闻法欢忻。颜舒曰欢。神悦曰喜。故云欢喜。即意识相应喜受也。此经乃三乘妙旨。众圣要枢。出生死之鸿源。证真常之疾路。得路得闻圆备、岂不乐哉。故云欢喜。问。先标听徒之处、兼明菩萨声闻。经终作礼欢忻、何故不明菩萨。答。迓影略说、不必俱陈。作礼而去者、是第四退辞佛去。五轮俱屈。三业皈诚。咸别世尊。各还本土。故云作礼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卷第三

下载南亭老和尚__佛说阿弥陀经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亭老和尚__佛说阿弥陀经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佛说妙法决定业障经

    佛说妙法决定业障经 大唐至相寺沙门释智严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法界藏殿诸佛所会无边道场。与大比丘众菩萨摩诃萨俱。时此道场有一夫人。名曰功德庄严开敷花。合掌向佛退......

    佛说善生经(共5则范文)

    (一六)佛说长阿含第二分善生经第十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时到着衣持鉢,入城乞食。时,罗阅只城内有长者子,名曰善生 ,清旦出......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修学报告一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修学报告 学员:ec30114 2013年9月 学佛以来,尽管同事、朋友、家人没有问过我为什么要学佛,但从言谈表情上可以看出来他们的疑惑不解,甚至有人私下认为我是......

    佛说报恩孝亲经句集要

    佛说报恩孝亲经句集要1、佛告王舍城内之妙德长者,勇猛长者,善法长者等言,长者!我今说妙义,欲利益未知未来世之恩德者,世间出世间之恩有四种:一者父母恩,二者众生恩,三者国王恩,四者三......

    佛说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推荐)

    佛说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

    佛说四十二章经喜施获福原文及翻译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这一章说明看到人家发心布施,我们能够生欢喜心,同样地......

    《大爱道比丘尼经》——佛说女人八十四态(含5篇)

    《大爱道比丘尼经》——佛说女人八十四态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

    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在200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在200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来源:武汉大学日期:2007/9/18 求知在武大 成才在珞珈 同学们: 这是我第五次在全校开学典礼上讲话了。每次面对这么多年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