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茶道文化兴于唐盛于宋
中国茶道文化兴于唐盛于宋
茶艺是一种精髓和文化,它有极高的品评和鉴赏艺术,下面给你介绍一些茶艺知识。
1、茶道法则
茶艺一定要遵循茶道,而茶道又有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了克服九难,有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九难; 到了宋代,品茶分为三点和三不点,“三点”是指甘泉、洁器为一,天色好为一,风骚儒雅、气息相投的佳客为一,与之相反,则是“三不点”;
明代时期品茶分为十三宜和七禁忌,十三宜具体为:无事、佳客、独坐、咏诗、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鉴赏、文僮,而“七禁忌”则为不如法、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劳肴杂味、忙冗、臂间案头多恶趣。
2、中国茶道的三种表现形式
中国茶道的表现形式大概分为三种:煎茶、斗茶、工夫茶
煎茶:将茶末投到壶里,加水一起煎煮,据了解,唐代的煎茶,是茶文化最早的艺术表现形式。斗茶:斗茶是古代文人雅士非常喜爱的一种茶道,是一种通过携带自家茶水,并且和他人比较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来定夺其茶优劣的品茶艺术。而且它还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体现了古代品茶的最高艺术。
3、中国茶道的历史
茶道在我国已存在了一千多年,从唐朝开始就已经有了,而且茶道并没有一个很科学和正确的定义,而是单凭个人的悟性去贴近和理解,所以茶具这个东方文化也是蛮珍贵的。
中国茶道已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它也颇为讲究,上面介绍的中国茶道知识是你要知道的哦,赶紧学起来吧!
第二篇:于兴龙工作总结 2
工作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我是物业部的于兴龙,今年8月份来到物业部。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得到各位领导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自己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总结如下
1、配电室值班工作
对配电室的设备巡视检查并做好抄表工作
2、日常维修工作
对大楼的照明和上下水维修维护
3、业务学习方面
我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把以后的工作做的更好。
以上是我的2011年的工作总结,在新的一年里我会更加努力.谢谢大家!
综服中心物业部于兴龙2011-12-9
第三篇:水文化于诗歌
水文化于中国诗歌
——夏智慧 摘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其意是“美好的道德像水一样”,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咀嚼先哲的“四字”真言,别有一番滋味:水,原来具备那么多优秀品格!一曰守拙。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词千篇、丰碑万座。可它不以为然,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洋溢着谦谦君子之风,有品位,有内涵,有境界,在低调中彰显着高贵。二曰齐心。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肩并肩,手挽手,一个方向,一个步调,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什么力量能使它们分开,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盖因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和谐之美,妙不可言。
三曰坚忍。水至柔,却柔而有骨,执著的信念不懈地追求,令人肃然起敬。你看那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你看那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你看那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急不躁,千万次地“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实乃“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曰博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无私之爱是真爱,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无私之爱是至爱,渡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水任劳任怨;布置“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水殚精竭虑。无私之爱是大爱,仰观天空,一滴水见太阳,却从不与春争艳;俯瞰大地,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却只见物而不见水。因为宽厚所以崇高,因为献身所以美丽,不图索取却回馈丰厚,应了那句“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的名言。
五曰灵活。不拘泥,不呆板,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高度灵活性是水的特点。因时而变,夜结露珠,晨飘雾霭,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水展示万千气象。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吁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水因势利导,焕发勃勃生机。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此“水无常形”。因变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水便拥有了无穷魅力。
六曰透明。惟其晶莹剔透,才观得鱼戏浅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才无做作,不欺瞒,去浮华,才不被假冒,无法伪造;即使蛰伏地下千尺,依然清澈真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像水一样光明磊落,玉洁冰清,心地充满阳光,阴影自然远去。
七曰公平。水不司偏见,无论高低远近、亲疏贵贱,不管置于瓷碗还是置于金碗,均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叫做“水平”。更有甚者,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叫做“高水平”。倘遇沟沟坎坎,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
水的美好品质值得歌颂,更值得学习。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以水为镜,常照照世间的善恶美丑;更应以水为尺,常量得失长短,不断修炼自己的品格,使之更加完美。
第四篇:宋琦于永正学习体会
听于永正观课有感
在6月18日这一天,于永正大师要来我们学校教学观摩。以前只是在电脑上见到于老先生,这一次可以见到大师风采了了,心理特别高兴。
这一天我们青州市小学800多个语文老师坐在我们旗城学校的报告厅来听于老先生讲课做报告。他站到了离我们不远的主席台上,七十有三,花白的头发、戴一副眼镜,面带微笑非常和蔼。
他给我们讲的是《珍珠鸟》这一课,从他讲课的开场白,让孩子们说一句欢迎他得话,一遍又一遍的让孩子们怎样加最好的词来表示更加欢迎。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体会到于老师说的“语文老师就要时时处处教语文”这一句话的含义了。
于老师一笔一划的写着“珍珠鸟”这三个字,板书简单,但从中体会到于老师的不平凡。从于老师认真写字中看出于老师对教学的一丝不苟,看到这些低头想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这样认真?他面带微笑,和孩子们拉近距离。在讲《珍珠鸟》这一课中。他没有特别的导入语,直接写出一个不熟悉的“蔓”字,让孩子们说出这个字念什么。在课堂中于老师提出一些关于“蔓”字的问题,学生举手的很少,他发现孩子们特别紧张。他亲切的走到孩子们中间,和孩子们交流,慢慢地举手的也多了。于老师在这个“蔓”字中讲解的特别详细,孩子们听得认真。接着于老师又出现了一个“雏”字,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意思?又在这个字后面加上一个“儿”字,怎么读。于老师的认真感染了全体老师。于老师在讲课中不时的掺着幽默,这使我们全体老师发出会心的微笑
“真好”文章开头。于老师引导着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用“真好”两个字放在这篇文章开头”?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好在哪里”于老师非常注重孩子们的读。他让孩子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读的语气。听到于老师在教给孩子们怎样读课文,给学生范读中。声音富有磁性、停顿、重音、语气交换、节奏。觉得听于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于老师告诉我们读就要发自内心的读。像说话一样自然,于老师在课堂中让我感受到简单。自然。但是不会轻而易举模仿到的。在第二节课中于老师让孩子们以“小珍珠鸟为身份”写一写自己的主人。他告诉孩子们写作文要展开想象,用事实说话,一气呵成。正因为之前于老师的和蔼可亲并带有幽默感,这节课中孩子们变得活跃起来。孩子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了一篇篇佳作,得到了于老师的赞美和点评,使得全场上想起一阵阵掌声。
两节课后,于老师告诉我们,在读中老师要引读,在写中要规范,在表达中要有口头和书面表达。说到这里我非常惭愧,于老师说的这些我扪心自问做到了吗
下午我们又和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他告诉我们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给我们讲解了朗读技巧。教给我们怎样把字写规范。最后告诉我们,教就要教出恍然大悟
听了报告,进行了交流,觉得自己离于老师说的这些好远好远。他启发我们什么是语文,怎样教语文,希望自己在以后教学路中勤勤恳恳、扎实的做好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之茶道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道文化
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唐时的皎然最早提出了茶道概念;唐时的陆羽则最早创立了茶道精神。正是由于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且最早提出了茶道概念和创立了茶道精神,从而把茶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这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 茶文化茶道茶道精神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从文化角度把茶道精神升华出来。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矣。冲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可见,宋徽宗赵佶将茶对人的情性的陶冶和饮茶的心境概括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八个字,这也就是茶道精神。
由于我国古代茶道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得古代茶人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这样也给茶人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次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思想内容加以发挥创造,艺茶中所修之道可以是懦家之道,可以是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以是禅宗及佛教之道,具有因人而异的特征。尽管如此,中国古代的茶道精神还是为后世茶道精神奠定了基础。古代茶人虽然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但基本精神则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后来茶道精神的发展都没有超出上述所说的茶道之要素和内含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