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纠正和预防措施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纠正和预防措施
1、竖向钢筋位移
原因分析:
1、对竖向钢筋未采取固定措施;
2、浇筑时受到砼侧向挤压力的作用;
3、砼浇筑后未将竖向钢筋校正。
预防措施:
1、对墙、柱竖向钢筋采用定型钢筋卡定位,上口对称设置垫块;
2、施工方案中预先考虑竖向钢筋受砼侧压作用,可能造成的竖向钢筋偏位的部位采取胛骨措施;
3、砼浇筑后,立即按基线检查、校正、固定,防止偏位,特别对柱中大直径钢筋,更应严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大模板涨模
原因分析:
1、螺母与螺杆配合不佳,振捣时螺母外移;
2、局部螺栓未上紧;
3、截面较大的柱未设对拉螺栓。
预防措施:
1、选用螺母与螺杆配合好的,对螺母与螺杆配合较松的不宜使用,如使用设双螺母;
2、尽量使用锥型插片式螺杆;
3、加强对大模板加固情况的检查,防止漏螺栓或未将螺栓上紧现象发生;
4、板与板、板与角模连接处设计的螺栓孔应将螺栓全部上齐、拧紧;
5、对于截面≧1200的柱应设对拉螺杆。
3、门窗框模变位、变形
原因分析:
1、未设限位条;
2、框的刚度不够;
3、砼浇筑时,未对称布料。预防措施:
1、用钢筋焊限位条,立框每边设2-3道;上角限位条与竖筋相焊,以免浇筑砼时造成框模密实;
2、框内水平支撑和斜向支撑必须满足刚度要求。
4、砼蜂窝、孔洞
原因分析:
1、模板表面不光滑;
2、木模板在砼入模前没有充分湿润;
3、钢模脱模剂涂刷不均匀;
4、缝不严,浇筑的砼跑浆;
5、砼拌合物粗细骨料级配不当,以及砼配合比失控,水灰比过大,造成砼离析;
6、振捣不当;
7、浇筑高度超过规定
预防措施:
1、模板表面应平整光滑、洁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浆块等杂物;模板拼接要严密,木模板在浇筑砼前要充分湿润;钢模板应用脱模剂涂刷均匀;
2、钢筋过密部位应采用同强度等级细石砼分层浇筑,认真振捣,确保成型后的砼表面光滑密实;
3、拆模应严格控制砼强度,严禁过早拆模。侧模在砼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方可拆除,而底模则应在砼符合设计要求或规范规定后,方可拆除。
5、露主筋
原因分析:
1、竖向结构的浇筑高度不合适,又未采取相应措施;
2、钢筋成型组装未设置保护层垫块;或垫块设置少,与主筋绑扎不牢固、松动,导致主筋失去保护层;
3、砼入模后由于振捣操作失误,钢筋产生位移;
预防措施:
1、保护层垫块一般每隔1m设置1块,且应与主筋固定牢固,严防松动或位移;
2、浇筑砼高度应控制在2m左右,超过时应设串筒或设低于2m的浇筑孔等;
3、砼入模后,必须认真振捣;振捣要点是:上下垂直,布点均匀,层层搭扣;严防碰撞钢筋,以免钢筋位移而破坏保护层。
6、水泥地面空鼓 原因分析:
1、垫层(或基层)表面清理不干净,有浮灰、垃圾或其他污物,影响与地面的结合;
2、水泥砂浆铺设时,垫层表面不浇水湿润或浇水不足,过早干燥。铺设后,水泥砂浆中的水分很快别垫层吸收,造成砂浆水分散失过快,面层粘结不牢;
3、基层过于潮湿,表面有积水,特别在有积水部位,水泥砂浆的水灰比增大,影响上下层之间的粘结,容易使面层空鼓;
4、管道沟上表面和门口处砖层过高或砖层潮湿不够,使面层砂浆过薄以及干燥过快,也会造成面层开裂、空鼓。
预防措施:
1、面层铺设前,必须认真清理垫层(或基层)表面的浮灰、垃圾;
2、垫层(或基层)表面过于光滑应凿毛,门口处垫层或基层凹凸过大,应凿毛处理,尽量使面层砂浆铺设厚薄一致;
3、面层施工前一天,应对基层进行浇水湿润,面层施工时要认真涂刷水泥浆,并严格做大随刷随铺设面层水泥砂浆。
7、磨石地面空鼓
原因分析:
1、垫层(或基层)表面清理不干净,过于干燥或浇水湿润不够,水泥浆结合层涂刷不均匀或清刷时间过长,风干结硬,造成面层与垫层粘结不牢固;
2、垫层(或基层)内有积水,铺设面层时从中间向分格条方向摊铺,造成分格条两边与十字交叉处水泥石子浆水比突然增大,影响面层与基层的粘结。
预防措施:
1、水泥石子浆铺设前,应认真做好垫层(或基层)的清理工作,并冲洗干净;
2、铺设前,垫层(或基层)要充分浇水湿润涂刷水泥浆,并做到随刷随铺设水磨石拌合料;
3、分格条框的积水要清除,铺设面层拌合料应从分格条向中间铺设。
8、板块地面空鼓
原因分析:
1、基层表面清理不干净或浇水湿润不够,涂刷水泥浆结合层不均匀或涂刷时间过长,水泥浆风干结硬,不起粘结作用,造成板块空鼓;
2、板块面层铺设前,背面浮灰没有刷净和浸水湿润,直接干燥的板块进行铺贴,水泥砂浆中的水分很快被板块吸收,造成砂浆脱水而影响其凝结硬化,降低了砂浆的强度,影响砂浆与基层、砂浆与板块的粘结;
3、铺设砂浆应为干硬性砂浆,如果加水过多或砂浆不振动,不平整,易造成板块空鼓。
预防措施:
1、基层表面必须清扫干净,并浇水湿润不得有积水,一保证垫层与基层结合良好。基层表面应均匀涂刷纯水泥浆,并做到随刷随铺设水泥砂浆结合层;
2、板块面层在铺设前,浸水湿润,并将板背面浮灰杂物清扫干净;
3、结合层为干硬性水泥砂浆,配合比通常用1:2-1:3(水泥:砂),水泥采用不低于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砂应采用中粗砂,含泥量不大于3%,过筛筛去有机杂物,水泥塌落度以2-4为宜。干硬水泥砂浆虚铺厚度眼控制好(一般以2.5-3cm)。试铺位置上的板块对好纵横缝后,用皮锤轻轻敲击板块中间,使砂浆振捣密实,锤到铺贴高度。板块试铺合格后,先将板块移开,抹一层水灰比为1:2的水泥砂浆,再用板块放回原位,然后用橡皮锤轻轻敲击,随即用水平尺找平。
9、板块面层拱起
原因分析:
1、板块面层与找平层粘结不牢固,经过一段时间的胀缩、振动等引起空鼓;
2、板块面层铺设时过于紧凑、密实,由于使用环境的不断变化,干湿,冷热胀缩,基层与板块面层胀缩性能不同,板块面层无法自由伸缩,只能往上部无约束方向拱起,从而因变形导致地面空鼓开裂;
3、某些板块面层表面密实,透气性较低,使基层水分无法排除,由于蒸发引起膨胀而起拱。
预防措施:
1、板块面层铺设前,把基层表面凿毛并清理干净,铺贴时,满刷一道108胶的素水泥,且要随铺随刷胶浆;
2、在铺贴时,用1:2水泥砂浆作结合层,并要求饱满。块与块之间按规范要求留设缝隙。在铺贴完,水泥砂浆初凝后,用铲车把板缝内的水泥砂浆清楚,并将块料表面擦洗干净;
3、待养护3天(冬季7天)后,用水泥干粉填满缝隙,再用湿拖把拖一遍,使缝隙表面水泥干粉边层一层水泥砂浆,第二天再把板块表面湿布擦干净;
4、施工时尚应采取如下措施:
5、靠墙边、柱边的部位均应留5mm缝隙,此缝隙可用踢脚线掩盖,不影响使用和美观;
6、地面砖铺贴前,提前浸水,待表面凉干后使用;
7、常温施工时,板块表面铺贴后5天内禁止在上面行走或堆物。
10、外墙抹灰空鼓、开裂
原因分析:
1、隔墙或填充强在与砼交接处未按图纸和规范要求拉结钢筋,沿交接处出现裂缝;
2、后砌墙体出现裂缝带动抹灰层出现裂缝;
3、基层处理不当或未清理干净;
4、基层浇水不足,抹灰砂浆脱水,影响粘结力;
5、未按操作分遍抹灰,为图快“一气呵成”,造成每遍灰的收缩变形集中到面层,加大了几倍的变形力量;
6、原材料质量不好;
7、砂浆配置不好,使用不当;
8、水泥砂浆抹在石灰或混合砂浆上。预防措施:
1、墙体与砼交接处应严格按照图纸和规范要求预埋拉结钢筋,发现遗漏拉结钢筋时应与设计部门研究加强措施;
2、砼表面的油污、油漆、隔离剂等,均应在抹灰前清理干净。在光滑的砼表面抹灰时,其表面应用截面处理剂或凿毛处理,当抹水泥砂浆时,应用斩斧密斩。当抹黄砂石灰砂浆时,可星点斩毛,即斩痕间距30m左右,痕深3-5mm。对凹凸不平处应事先剔平或用1:3水泥砂浆分层补平,当抹灰厚度大于40mm时,应采取技术措施在抹灰层中间加钢板网或钢丝网加射钉绷紧,钢筋网片必须放在超厚抹灰层中间;
3、抹灰前墙面应浇水,在常温下一般隔夜进行浇水二遍即可,对气候和操作环境变化大的,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掌握;
4、水泥、砂、石灰、外加剂等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严禁使用强度及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细砂和特细砂以及冻过的石灰膏;
5、严格控制砂浆配合比。抹灰砂浆必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和保水性能,水泥砂浆保水性能差时,可掺入石灰膏、粉煤灰或塑化剂等调整好配合比,以改善其保水性。常用抹灰砂浆塌落度控制如下:底层抹灰砂浆为10-12cm,中层抹灰砂浆为7-8cm,面层抹灰砂浆为10cm。
6、当抹灰基层不平整时,中间抹灰应分层抹平,每层抹灰厚度控制在7-10mm。水泥砂浆、混合砂浆应待前一层抹灰凝固后,再抹后一层,一般宜隔夜进行,石灰砂浆应待前一层发白后,再抹后一层。若几层连续涂抹,应湿砂浆粘在一起,起不到分层作用,造成砂浆收缩绿过大而空鼓、裂缝;
7、水泥砂浆不得抹在石灰砂浆或混合砂浆上;
8、预防女儿墙根部以及楼两端的顶层两间外纵墙裂缝的出现,应在开工前会审图纸时研究如何加强砌体构造措施;
9、预防双阳台分隔处的栏板竖向裂缝可采取预留两条竖向分隔条,缝内嵌填耐候胶。
11、墙面抹灰空鼓、裂缝
原因分析:
1、基层没有处理好,清扫不干净,没按不同基层情况浇水;
2、墙面不平,偏差较大,一次找平过厚;
3、砂浆和易性、保水性较差,预防措施:硬化收缩大,粘结强度低;
4、各层抹灰层砂浆配合比强度相差大;
5、操作不当,没有分层抹灰;
6、施工过人洞处接搓开裂;
7、电气线路暗敷管埋设过浅且未做固定,嵌填砂浆一次与砖墙抹平,导致埋线开裂。
1、基层太光滑,应用界面处理剂处理或1:1砂浆加环保型胶先薄薄刷一层;
2、抹灰前对凹凸不平的强面必须剔凿平整,凹处用1:3水泥砂浆分层填实找平;
3、基层表面污垢、隔离剂等必须清除干净;
4、墙面脚手架孔和其他洞,应在抹灰前填堵抹平;
5、基层抹灰前要先浇水湿润,砖基层应浇水两遍以上;
6、砂浆和易性、保水性差时,可掺入适量的石灰膏或外加剂,调整袄配合比;
7、加气砼基层面抹灰,砂浆强度等级不应过高;
8、水泥砂浆、混合砂浆及石灰膏等不能前后交叉涂抹;
9、应分层抹灰,层间间隔时间同外墙抹灰;
10、不同基层材料交汇处宜铺订钢丝网,每边搭接长度100-150mm;
11、过人洞处必须分层抹灰,且留在洞口的大面积灰接搓,宽度不小于50mm;
12、电气线路暗缚管埋设深度必须保证管面离墙面10-15mm,暗管要做好固定,不得松动,嵌填的砂浆用1:3水泥砂浆分遍嵌实,认真养护。大面积抹灰前应检查是否存在空鼓,否则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12、外饰面涂料起鼓、起皮、脱落
原因分析:
1、基层强度低,潮湿或有空鼓、气壳、开裂;
2、基层表面有油污、粉尘;
3、基层表面太光滑,腻子强度低且未用防水腻子,粘结不牢,使涂膜起皮脱落;
预防措施:
1、凡外墙刷涂料的工程,在抹灰交底时应按抹清水水泥面的要求要求交底;
2、墙面及基层的养护应符合要求,及时将抹灰层的空鼓、气壳、开裂修补平整;
3、基层要光洁、平整,不得有油污、浮灰等,同时基层应干燥,含水率不得大于10%或按材质对基层含水率的要求控制;
4、基层表面的小孔洞、麻面等缺陷的修补采用环保型胶加适量的水调成的防水腻子批平,理成毛面纹路。
13、墙体与木门窗框交接处抹灰层空鼓、裂缝脱落
原因分析:
1、基层处理不当;
2、操作违规,预埋木砖(件)位置不当,数量不足,造成门窗安装不牢固松动,挤动抹灰层脱落;
3、砂浆品种选择不当;
4、护角抹灰太紧挨门框,当门框稍有变形,挤压护角灰造成空鼓、开裂。
预防措施:
1、不同材料交汇处宜铺订钢丝网,每边搭接长度100-150mm;
2、后塞口门洞每侧墙体内预埋预制块不少于3块,砼预制块尺寸宜为标准砖2皮厚,预埋位置正确;
3、加气砼砌块墙与门窗框框联结时,宜采用砼预制块,随加气砼块同时砌入,每侧不少于3块;
4、固定后塞口木门框应采用连接铁片,两侧用射钉固定在砼预制块上;
5、门窗框塞缝宜采用混合砂浆,塞缝前先浇水湿润,缝隙过大时,应分层多次填嵌,砂浆不宜太稀;
6、护角抹灰宽度不宜过宽,50mm即可,避免水泥砂浆紧挨门框。
14、木门扇框变形扭曲
原因分析:
1、木门扇框产生变形和翘曲的原因是制作时所用木材的含水率超过规定含水率值,制作后因干缩产生变形,导致开启不灵或关上后拉不开,影响使用,甚至无法使用;
2、木门扇框制作加工时不太注意木材的纹理,推刨进不操作要领,刨光时未用净刨,导致粗糙;
3、木门扇串角,相应的对角线不相等,造成变挺和冒头不能相互垂直;
4、裁口、起线不顺直,榫接不严密,胶合材料不耐水,受潮后脱胶和翘曲;
5、框与墙体的结合棉纱涂刷的防腐涂料膜不均匀;
预防措施:
1、制作木门扇框时选用木料的树种、材质必须符合规范中的规定,其木材的含水率不应大于12%,且不应大于当地的平衡含水率,严格控制木材的应力变化,加强对窑干末期的终了处理,消除残余应力,防止受木材内部应力作用造成木制构件的变形翘曲;
2、木门扇的制作应注意下料的断面尺寸和长度符合设计要求,选材使要是木材纹理适合于从端头向中间推刨。制作时应严禁戗搓推刨,并应先用粗刨刨平后用细刨净光,多次成活。成品表面应光滑平顺、洁净,我戗搓、刨痕、毛刺、锤印和却棱角掉角;
3、扇框应严防串角。制作时下料应严格控制几何尺寸,制作榫槽应能嵌合严密、规方、胶楔牢固,并注意成品保护,严禁碰撞;
4、木门扇框应用防腐、防虫剂出来后方可使用。框与墙体的结合面应涂刷防腐涂料。
15、门窗开关不灵、自行开关 原因分析:
1、门窗上下两副合页的轴不在一个垂直线上,致使门窗开关费力;
2、安合页的一边门框立挺不垂直,往开启方向倾斜,扇扇就自动打开,往关闭方向倾斜,扇就自动关闭;
3、合页进框较多,扇和梗发生碰撞,门窗关时就被顶回来了;有时螺丝帽大,不能全部拧进螺丝窝内,或倾斜在螺丝窝内也易发生此种现象。
预防措施:
1、验扇前应检查框的立挺是够垂直,如有偏差,待休整后再安装;
2、安装合页,应保证合页的进出、深浅一致;上下合页的轴保持在一个垂直线上;
3、选用五金要配套,螺丝帽要平卧到螺丝窝内。
16、铝合金门窗渗漏
原因分析:
1、铝合金窗框直接埋入墙体,经撞击或温度影响,铝合金型材砂浆接触界面产生裂缝,形成渗水通道;
2、门窗框同墙体连接处内外未注密封胶,或注胶不当;
3、组合门窗的组合杆件,未采用套插或搭接连接,且无密封措施;
4、外露的连接螺丝未做密封处理;
5、窗下孔未开设排水孔,或排水孔堵塞,槽口内积水不能及时排出。
预防措施:
1、铝合金门窗框同墙体应做弹性连接,框外侧应留设5*8mm槽口,防止水泥砂浆同铝合金窗框直接接触,槽口内注密封胶至槽口平齐。注胶前应仔细清除砂浆颗粒、木屑及浮灰,保证密封胶粘结牢固,注胶应自下而上连续进行。注胶后应检查是否有遗漏、脱胶、粘结不牢等情况;
2、组合门窗的竖向或横向组合杆件,不得采用平面同平面的组合的做法,应采用套搭搭接形成曲面组合,搭接长度应大于10mm,连接处应用密封胶做可靠的密封处理;
3、尽量减少外露的连接螺钉,如有外露连接螺钉时,应用密封材料掩埋密封;
4、铝合金推拉窗下滑槽距两端头约80mm处开设排水孔,排水孔尺寸宜为4*30mm,间距500-600mm。安装时应检查排水孔有无砂浆等杂物堵塞,确保排水顺畅。
17、门窗框周边裂缝渗水
原因分析:
1、塑料异型材的膨胀系数大,在温度影响下,门窗框同墙体接触界面出现裂缝,且未用密封材料嵌填,形成渗水通道;
2、窗框同拼*料之间的紧固连接间距偏大,紧固螺丝松紧不一,使同拼樘料之间的连接不紧密,形成缝隙,且未用密封材料密封;
3、推拉窗下滑槽未开设排水孔,或排水孔被砂浆等堵塞。
预防措施:
1、塑料型材的线膨胀系数较大,因温度造成的胀缩值最大可达到10mm。为了保证塑料门窗安装后能自由胀缩,在窗框同墙体的缝隙内应填嵌弹性材料,如闭孔泡沫塑料、发泡聚苯乙烯等,形成伸缩缝。同时门窗框内外侧若单同水泥砂浆封闭,因两种材料的膨胀系数不一,日久会产生裂缝,影响窗的水密性、气密性和隔声性能,故应在窗框的内外侧用密封材料填嵌;
2、在窗框四周的侧边应留设槽口,槽口内嵌注密封膏进行密封处理。嵌注密封材料时,应注意清除浮灰砂浆等,使密封材料同窗框、墙体粘结牢固,同时要检查密封材料是否连续,有无缺漏等情况;
3、窗框同拼樘料应卡接,再用螺栓双向拧紧,其间距应小于或等于600mm,拧紧程度要基本保持一致,避免框体翘曲变形产生缝隙,拼接处及紧固螺栓应用密封材料做可靠的封闭;
4、窗下档等推拉窗的下滑槽必须开设排水孔。排水孔设在距离框拐角20-140mm处,孔为4mm*35mm,间距宜为60mm。开孔时应注意避开忽视有增强型钢的型钢。安装后应检查排气孔时候有堵塞的情况,保证槽口内的积水能顺畅排出。
18、柜、盘、安装质量通病
原因分析:
1、柜、盘组立垂直度,水平度超标准。
2、接地线(PE)和零线(N)压接不规范、多根导线压在一起不牢固接触不好。
3、配电箱:N线和 PE线端子拥挤,操作不方便。
4、配电柜、盘、动力照明配电箱表面油漆碰坏、脱落。
预防措施:
1、柜、盘安装应找正、找平。
2、接地排。零排不够应增设汇流排,多股线应加接线端子。压接时应加平垫和弹簧垫。
3、箱间应有配线间距。满足规范要求。
4、移动时注意保护油漆;严禁电焊、气焊开孔。
19、桥架安装、质量通病
原因分析:
1、吊、支架安装不牢;间距过大,造成电缆桥架弯度过大。
2、镀锌桥架使用连接板作跨接地线,无防松措施。
3、穿防火墙及楼板时。未做防火封堵处理。
4、桥架敷设过长,未按规定安装伸缩节。
预防措施:
1、采用合理相应的固定方法。
2、紧固时必须有防松垫圈
3、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封堵。
4、每40米应装设伸缩节。
20、开关、插座安装质量通病
原因分析:
1、开关、插座面板安装时标高不一致。
2、相、零线位置不对。预防措施:
1、安装时严格注意标高。
2、安装后用专用插座调试,调好。
21、明配、暗敷管路质量通病
原因分析:
1、管煨弯处出现凹凸过大,弯曲半径达不到要求。
2、跨接地线卡不牢。
3、暗敷管路外露。
4、明配管支架不牢管路不平整。
预防措施:
1、管煨弯时应采用配套的弯管器。
2、跨接地线与接地卡应配套使用,螺丝拧紧并应配有防松垫圈。
3、暗配官保护层小于15MM。
4、明配管时支架安装牢固,拉线配管。
22、避雷引下线、接地干线安装质量通病
原因分析:
1、避雷引下线支持卡子和接地干线距墙面距离不一致。
2、焊接时有夹渣、气孔、结瘤、咬肉等。
预防措施:
1、安装时应挂线。
2、焊接时经常检查,随时把药渣敲净,以便查看。
23、室内给水隐蔽管道漏水或断裂
原因分析:
1、是水压试验不严格;
2、是管材、管件有裂缝或砂眼以及接口处渗漏;
3、是管道支墩位置位移,受力不均匀,造成接口处断裂;
4、是冬季施工水压试验完毕后管道内水没有排干净,造成管道或管件冻裂;
5、是管道埋土未夯实,造成管道接口处受力过大,接口处渗漏。
预防措施:
1、要在施工前严格检查管材、管件的产品质量,严格按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水压试验。
2、管道严禁敷设在冻土或未经夯实的松土上,管道支墩要按规定设置;冬季进行水压试验后要用空压机吹洗干净;管道埋土要分层夯实,避免管道局部受力过大,接口处渗漏。
24、塑料给水管漏水
原因分析;
1、未按规定进行水压试验;热熔或电熔温度过大和过小,没按规定施工;
2、是管材管件本身产品质量不好。预防措施:
1、要把好材料进场关,不合格产品不准使用。
2、要严格按施工工艺进行水压试验。
25、管道结露
原因分析;
1、管道没有防结露保温措施;保温不严密,保温厚度不够;
2、保温材料材料不合格。
预防措施:
1、按设计要求选择保温材料。
2、认真检查保温质量,确保保温层厚度和严密性。当设计无要求时施工单位及时向设计单位提出设计变更。
26、塑料排水管道穿楼板处漏水
防治措施:
1、易产生积水的房间应设置地漏。
2、地坪应严格找坡,坡向地漏,坡度以1%为宜。
2、排水塑料管穿楼板处在管外壁粘贴与管道同材质的止水环,与细石混凝土接触的管外壁可涂刷胶粘剂再涂抹细沙,模板支设要牢固,与楼板接触紧密、无缝隙,浇掏细石混凝土分两次进行,细心掏实。
27、排水管道堵塞
防治措施:
1、及时封堵管道甩口,防止杂物掉进关管内。
2、管道安装时,应对管道对光检查,是否有异物。
3、卫生器具安装前认真检查管道甩口,并清理管内杂物。
4、保持管道坡度顺直,不得有倒坡。
5、合理使用管件,埋地管道应使用Y型三通,立管底部应使用两个45度弯头,以便流水通畅。
6、验收前应做管道通球和通水试验检查。
28、排水管道甩口不准
防治措施:
1、预留孔洞时应掌握卫生器具的安装尺寸,套管绑扎要牢固。
2、立管安装前应对照图纸对预留的孔洞进行修正,必要时应做样板。
29、大便器与排水管连接处漏水
防治措施:
1、安装大便器排水管时,甩口高度必须高出地面10mm,坐标应正确。
2、安装大便器时,铸铁排水管承口应选用大口径管或塑料管箍,以保证蹲便器插口插入的深度,大便器排出口应对准承口中心,四周的油泥应均匀、密实,经坚持合格后再进行隐蔽。
3、大便器安装应稳固、牢靠,严禁出现松动或位移。
30、蹲便器皮碗处漏水
防治措施:
1、大便器安装前先检查冲水口是否光滑,选用相应的胶皮碗,不得使用再生胶制作的产品,绑扎皮碗时应注意不要划伤皮碗。
2、冲洗管应与冲水口对正,胶皮碗不得扭曲,用14号铜丝正反方向绑扎两道。
3、冲洗管与大便器连接处,经通水试验检查无渗漏后,填沙防护,再进行抹面或镶贴面层。
31、盥洗槽、池排水拴或地漏周围漏水
防治措施:
1、排水拴或地漏安装,应在抹面或镶贴面层之前进行安装。
2、安装后应对孔洞周边进行清理,应支设模板,将孔洞浇水湿润,用不低于C20混凝土分两次进行浇灌、并捣实。
32、坐便器安装不牢固
防治措施:
1、埋设地角螺栓时,应认真清理孔洞并浇水湿润,待水泥砂浆达到强度后,再安装大便器。
2、安装大便器时,大便器底部应使用沙白灰填充,大便器稳固后,不得随意晃动。
3、地角螺栓紧固后,应对大便器底部挤出的余灰进行清理,待干燥后,使用防水密封胶对大便器周围进行封闭。
33、采暖干管坡度不符合要求
防治措施:
1、管段焊接或丝接后,应对管段进行调直后再进行安装。
2、管道支、托架间距应严格按要求敷设。
3、管道穿墙处堵洞时,要检查坡度是否符合要求。
34、散热器支管坡度过大或倒坡
防治措施:
1、测量立管长度应在土建地面施工完毕或找平层完成后进行。
2、测量立管长度时应考虑散热器支管的长度加1%坡度,来计算散热器接口与供、回水三通之间的间距。
3、测量立管时应使用钢尺,尽量不使用皮尺。每支立管和每节立管应编号记录。
35、管道堵塞
防治措施:
1、管材锯断后的管口,应认真清理毛刺。
2、使用管材时,应对管材进行敲打和对光检查。
3、管道中断安装时,管口应临时封闭严密。
4、系统安装完毕,按要求对管道系统进行清洗。
36、管道保温外观粗糙
防治措施:
1、保温材料应选用质量合格的产品。
2、岩棉管壳缠玻璃丝布时,松紧应适度。聚胺脂瓦块接缝应平整,不平整的部位经修补后再缠玻璃丝布。涂刷保护层时应顺玻璃丝布的压茬方向涂刷。
3、选择工作认真有经验的人员操作,加强管理,认真检查。
4、做好成品保护工作。
37、散热器安装不牢固
防治措施:
1、轻质墙体和空心墙体,应在散热器托钩部位砌筑实心材料,托钩和拉杆埋设后,须经过24h养护后才能挂装散热器。
2、托钩安装前,应对托钩进行整形,与散热器颈部相吻合。
3、落地安装的散热器,当地面不平和散热器支腿不平时,不得使用木垫,应使用铅垫。
38、铸铁散热器漏水
防治措施:
1、散热器组对后和整组出厂的散热器,安装前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时间不小于3min。
2、选用质量合格的耐热橡胶垫。
3、试压后的散热器往楼上搬运时应立放搬运,不得平放搬运,以免对丝接口处松动渗漏。
39、管道面漆色泽不一致
防治措施:
1、要由有经验的人员调配银粉漆,调配后应先试刷。
2、涂刷第二道面漆时,应使用同一批调配的银粉漆。
3、涂刷同一根管道或同一室内的散热器,涂刷不能中断,刷子拉动要均匀不漏刷。有漏刷的部位不能找补,要整根管重新刷一遍。
第二篇:纠正和预防措施
为控制建筑施工的各类事故的发生,防止现场施工人员受到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和机具伤害,特作出本预防措施。:
一、引用文件
《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法》和《消防法》等法律、法规和标准,二、伤害类别:
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和机械伤害等等
三、高处坠落:
1、凡在2米以上高处从事施工工作的人员的人员必须佩带好安全防护用品
2、禁止无任何防坠措施在钢梁上行走
3、上高处从事施工工作的人员应穿防滑鞋,不得穿塑料底及其他硬底鞋
4、在高处平台或临边实施施工工作的人员应系好安全带
5、在高处行走应走在安全通道上,不得违规跨越高处悬空部位
6、不到安全设施不完善的高处从事施工工作的人员
7、遵守施工现场高处工作规定
8、不随意拆除高处安全防护设施或洞口盖板
9、上下脚手架走安全通道,不得随意在架体上攀登
10、身体不适不得勉强上高空从事施工工作的人员
11、不走高处搭设的没有安全措施的临时通道
12、上软爬梯时系好安全绳,上单梯时地面需有人监护
13、登高作业必须体检合格
14、严禁夜间在没有足够照明的高处从事施工工作的人员
四、物体打击
1、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
2、进入作业区,应先观察上方是否有落物危险
3、在吊装区域严禁在吊车旋转半径内停留
4、不站在垂直交叉作业的下方从事施工工作的人员
5、不穿越现场标志着“禁止进入”的危险区
6、在传动设备机具旁检查验收需尽量避开传动部位
7、不在旋转车床旁从事施工工作的人员
8、不在没有安全措施的深基坑下从事施工工作的人员
9、检查夹钳、夹具作业时,不得站在操作位置的正面
10、不站在有倾倒危险的设备、材料、物品、摸板的下方从事施工工作的人员
11、审查和督促落实施工单位做好高处作业和拆除施工等防坠措施
五、触电
1、熟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布局及情况
2、督促检查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执行TN-S系统
3、遵守受电区域的安全管理制度
4、检查带电设备时,遵守其安全操作规程
5、不随意在施工现场按电或拉断电闸
6、从事施工工作的人员时不盲目用手碰试裸露的电线接头
7、在临近高压线路的旁边从事施工工作的人员时,注意安全距离
六、机具伤害
1、不擅自动用施工现场的各类设备、机械和手持电动工具
2、禁止在起重设备旋转半径内从事施工工作的人员
3、不违规乘坐非载人提升机
4、监控起重设备吊运情况,控制好设备进场关5
5、遇大风、大雾及雨雪天气禁止在起重设备区域内从事施工工作的人员
6、在打桩区域从事施工工作的人员时,站在桩倾倒的危险距离之外
由于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发生频率高,死亡率大,因而高处坠落事故被列为建筑施工四大伤害之首,约占全部事故的60%以上。因此,研究建筑施工高处坠落的特点、分析事故的成 因,寻找事故发生规律,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极为紧迫的。
七、高处坠落事故的特点
从发生事故的主体看,根据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建筑施工重大伤亡事故800例》,由于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及由于未使用或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而造成坠落事故的占事故总数的68.2%。从发生事故的主体的年龄来看,23~45周岁的人居多,约占全部事故70%以上。
从发生事故的客体看,原因多方面,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好,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安全检查流于形式,劳动组织不合理,安全教育不到位,施工现场缺乏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与生产秩序等。
从发生事故的结果看,作业离地面越高,净击力越大,伤害程度越大。
从发生事故的类型看,高处坠落事故最易在建筑安装登高架设作业过程中与脚手架、吊篮处、使用梯子登高作业时以及悬空高处作业时发生。其次在“四口五临边”处,轻型屋面处坠落,还有些坠落事故是在拆除工程时、和其它作业时发生。
八、高处坠落事故成因
任何事故的原因都可从人、物、方法、管理、环境五个方面 进行分析,高处坠落事故成因分析也不例外:(一)人的不安全因素:
l、作业者本身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癫痫病等防碍高处作业的疾病或生理缺陷。
2、作业者本身处于二重或三重临界日或情绪临界日。处于二重或三重临界日或情绪临界日,反应迟钝,懒于思考,动作失误增多,而导致事故发生。
3、作业者生理或心理上过度疲劳,使之注意力分散,反应迟缓,动作失误,思维判断失误增多,导致事故发生。
4、作业者习惯性违章行为,如酒后作业,乘吊篮上下,在无可靠防护措施的轻型屋面上行走。
5、作业者对安全操作技术不掌握。如悬空作业时未系或未正确使用安全带,操作时弯腰、转身时不慎碰撞杆件等使身体失去平衡。走动时不慎踩空或脚底打滑。
6、缺乏劳动危险性认识。表现为对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认识不足,思想上麻痹,在栏杆或脚手架上休息打闹,意识不到潜在的危险性。安全工作上存在侥幸心理,认为“飞鸟拉粪,哪这么巧落在我头上!”。(二)物的不安全状态
l、脚手板漏铺或有探头板,或铺设不平衡。
2、材料有缺陷。如使用竹竿为青嫩、枯黄、黑斑、虫蛀以及裂纹贯通二节以上的毛竹:使用木杆为易腐蚀、易折裂以及枯节,虫眼的木料:钢管与扣件不符合要求。
3、安全装置失效或不齐全。如人字梯无防滑、防陷措施,无保险链。
4、脚手架架设不规范。如未绑扎防护栏杆或防护栏杆损坏,操作层下面未铺设安全防护层。
5、个人防护用品本身有缺陷。如使用三无产品或已老化的产品。
6、材料堆放过多造成脚手架超载断裂。
7、安全网损坏或间距过大,宽度不足或未设安全网。
8、“四口五临边”无防护设施或安全设施不牢固、已损坏未及时处理。
9、屋面坡度超过25度,元防滑措施
(三)方法不当
l、行走或移动不小心,走动时踩空、脚底打滑或被拌倒、跌倒。
2、用力过猛,身体失去平衡。i
3、登高作业时未踩稳脚踏物。(四)管理的不到位
1、脚手架搭设方案指导性不强。
2、劳动组织不合理。如安排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病等疾病或生理缺陷的人员进行高处作业。
3、安全教育不到位。从事高空作业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对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认识不足。
4、安全检查不仔细,流于形式,脚手架安装完毕后,未经验收或草率验收了事。在使用前未检查作业环境。(五)环境不适:
在大风、大雨、大雪等恶劣天气从事露天高空作业。在照明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从事夜间悬空作业。
九、高空坠落事故预防
(一)控制人的因素,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经常对从事高处作业人员进行观察检查,一旦发现不安全情况,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心理压力,或调离岗位。禁止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病等疾病或生理缺陷的人员从事高处作业,应当定期给从事高空作业的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发现有妨碍高处作业疾病或生理缺陷的人员,应将其调离岗位。
对高处作业人员除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外,还应加强安全态度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身防护能力,减少作业风险。
运用行为科学理论对违章行为负强化,对遵章行为强化,从而提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施工企业领导应当主动关心职工的生活、工作思想情况,及时了解他们各自的需要,排除干扰安全生产的生理疲劳及心理疲劳因素特别要做好五种人(不懂技术粗鲁人,盲目蛮干的野蛮人,结婚前后的幸福人,探亲归来的疲劳人,家庭纠纷的烦恼人)的安全防范措施。组织从事高处作业人员对有关规程、标准进行学习。
寻找事故发生规律,做好高空作业人员二重或三重临界日或情绪临界目的安全防护工作或根据情况调高岗位。(二)控制物的因素,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
把好材料关,施工中所搭设的脚手架必须坚固、可靠,满足有关规定的要求。
根据不同的施工条件设置安全网,安全网必须经过试验,以lOOkg重的沙袋从高处抛下,沙袋落网后安全网的网绳、边绳和系绳均不断,方为合格。坚持“四口五临边”防护措施
从事悬空作业或具有危险性的高处作业的人员应挂好安全带。安全上必须三证齐全。
(三)控制操作方法,防止违章行为
为预防坠落事故,首先应尽量避免采用高处作业的方式,其次对不属于高处作业的工种,也应注意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加强对脚手架搭设方案的审核,审批工作与脚手架搭设后检查验收工作。
从事高处作业人员禁止穿高跟鞋、硬底鞋、拖鞋等易滑鞋上岗或酒后作业。
从事高处作业人员应注意身体重心,注意用力方法,防止因身体重心超出支承面而发生事故。(四)强化组织管理,避免违章指挥 严格高处作业检查、教育制度,坚持“四勤”(即勤教育、勤检查、勤深入作业现场进行指导,勤发动群众提合理化建议活动),查身边事故隐患,实现“三不伤害”(即我不伤害自已,我不伤害他入,我不被他人伤害)的目的。
应该及时根据季节变化,调整作息时间,防止高处作业人员产生过度生理疲劳。
落实强化安全责任制、将安全生产工作实绩与年终分配考核结果联系在一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有关规定,应当为高处作业人员进行社会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尽量减少作业风险。(五)控制环境因索,改良作业环境
禁止在大雨,大雪及六级以上强风天等恶劣天气从事露天悬空作业。大雪、大雨、六级以上强风天过后,应当对脚手架进行检查和清理。
在脚手架上进行撬、拨、推拉、冲地、冲击等危险性较大的作业,应当采取可靠的安全技术措施。
夜间施工,照明光线不足.不得从事悬空作业。
十、物体打击的预防措施 1.防止物体打击的预防措施
(1)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按规定配带安全帽。应在规定的安 全通道内出入和上下,不得在非规定通道位置行走。
(2)安全通道上方应搭设双层防护棚,防护棚使用的材料要能防止高空坠落物穿透。
(3)钢井架、施工用人货梯出人口位置应搭设防护棚,防护棚长度为:钢井架、施工用人货梯外边沿两侧各超出0.8m。宽度为:当建筑物高度在15~30m时,搭设4m;当建筑物高度在30m以上,搭设5m;超高层建筑物,搭设6m。
(4)临时设施的盖顶不得使用石棉瓦作盖顶。
(5)边长小于或等于250mm的预留洞口必须用坚实的盖板封闭,用沙浆固定。
(6)作业过程一般常用工具必须放在工具袋内,物料传递不准往下或向上乱抛材料和工具等物件。所有物料应堆放平稳,不得放在邻边及洞口附近,并且不可妨碍通行。
(7)高空安装起重设备或垂直运输机具,要注意零部件落下伤人。
(8)吊运一切物料都必须由持有司索工上岗证人员进行绑码,红砖等散料应用吊篮装置好后才能起吊。
(9)拆除或拆卸作业要在设置警戒区域、有人监护的条件下进行。
(10)高处拆除作业时,对拆卸下的物料、建筑垃圾要及时清理和运走,不得在走道上任意乱放或向下丢弃。
十一、机械及施工临时用电的预防措施:
1、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组织技术人员、安全员和电工班长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的要求编写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并报公司技术负责人和总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2、实施中严格执行TN-S系统,对所使用的配电箱、隔离开关、电源线、漏电保护器等材料严格按照临时用电方案的要求进行配置,并确保是合格的产品;
3、按规范要求设置PE接地装置,保证接地点的数量,并确保接地电阻值不大于要求的参数;
4、对电工班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电工必须持有本省劳动厅颁发的操作证书,持证上岗;
5、严格执行电工值班巡视制度,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6、严禁非电工人员私自改动用电线路或私拉乱接电线;
7、电工作业时实行挂牌制,并由项目部指定专职人员进行监护;
8、对各种电器设备要采取防潮、防雨、防雷等设施;
9、照明线路使用三芯电缆,杜绝使用护套线;
10、室内照明灯具安装高度必须大于2.4M,室外照明灯具安装高度须离地面3M以上,且有可靠的防雨、接地等措施。
〈二〉塔式起重机:
1、塔式起重机必须是省建设厅的备案产品,且在本市建委 安全监督站进行登记备案;
2、塔式起重机的安装(拆除)必须由具有相应安装资质的单位施工,并由其编制安装(拆除)施工方案(须经其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报公司安全主管部门备案;
3、塔式起重机的安装人员必须持有相关的上岗资格证,安装时有专人监护;
4、塔式起重机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必须按施工方案施工;
5、塔式起重机的各种限位装置、安全保护装置和信号装置必须可靠、灵敏、安全;
6、塔式起重机在使用中,操作人员必须持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有效的上岗证;
7、对塔式起重机的操作人员必须进行书面安全交底;
8、塔式起重机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塔式起重机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执行“十不吊”的规定。服从信号指挥人员的正确指挥。
〈三〉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外架搭设:
1、施工现场和建筑物的临边,包括预留洞口、楼梯口等必须设置可靠的防护措施; 2、2M以上处进行作业的人员必须按要求正确使用安全带;
3、禁止主体交叉作业;
4、混凝土搅拌机、钢筋加工区、木制作区等距离建筑物近的工作区域必须搭设符合要求的防护棚;
5、按要求设置安全通道;
6、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
7、高处作业人员要采取措施,确保工具、砖块等小物品放置安全。严禁向下抛掷物品;
8、编制外脚手架施工方案,并报公司技术负责人和总监理工程师批准后进行安装;
9、架子搭设人员必须持有有效的登高架设作业操作证,按照批准的搭设方案进行施工;
10、外架必须有足够的连墙件,按要求的间距设置立杆、横杆、扫地杆等,按要求设置剪刀撑;
11、外架使用的钢管、扣件必须符合要求,杜绝使用劣质管件;
12、外架搭设完成后必须经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组织验收后方可使用;
13、工作面的外架必须满铺架板,价板必须牢固固定,杜绝翘头板现象;
14、使用省厅备案的密目网,对建筑物实行全封闭,立网的连接必须用合格的尼龙绳,严禁使用铁丝绑扎;
15、立网必须高于工作面1.2M,并随工作面的升高而随时搭设;
16、按规范规定设置合格的平网,经常清理平网内的杂物;
17、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要经常对外架、安全网的情况进 行巡视,确保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安全生产。
第三篇:纠正和预防措施
安徽**********有限公司
纠正和预防措施
控制程序
2018年1月10日
1目的
通过对不合格分析产生原因,制定措施,以消除产生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次发生。
2范围
适用于对不合格品或不合格现象所进行的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制定、实施和验证的控制。
3参考文件
3.1《质量手册》
3.2《文件控制程序》
4定义
4.1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4.2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5职责
5.1提出部门负责发出《纠正与预防措施表》,描述不合格缺陷,发给责任部门;要对责任部门采取措施后的效果进行验证。5.2各相关部门负责本部门责任范围内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6工作程序
6.1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的时机:
6.1.1内审和外审发现的不符合问题;
6.1.2客户的严重投诉;
6.1.3客户满意度调查发现的不满问题; 6.1.4管理评审确定的不合格; 6.1.5每月统计质量目标未达成的项目; 6.1.6施工出现的安全事故;
6.1.7同一不合格连续出现三次以上或同一问题被客户投诉三次以上; 6.1.8批量不合格;
6.1.9质量目标统计连续三月成下滑趋势; 6.1.10工程质量连续三月呈下滑趋势; 6.1.11适用法律法规出现重大变化。6.2《纠正与预防措施表》的发出:
6.2.1提出部门在6.1所述情形下填写“不合格描述”栏,并确定“责任部门”,由管理者代表批准,发给责任部门进行改进。
6.3 责任部门收到《纠正与预防措施表》后,应调查、分析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制定解决措施,在“原因分析”、“纠正/预防措施”栏填写相关记录。制定纠正与预防措施应考虑:
1、消除出现现象;
2、消除根本原因;
3、举一反三。6.4 责任部门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后,填写“实施结果”栏,并将《纠正与预防措施表》送回原提出部门。
6.5 关于工程质量的纠正预防措施由人事行政部负责跟踪、协调责任部门的落实情况,关于软件开发质量由客服中心负责跟踪、协调责任部门落实情况;人事行政部负责跟踪、协调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纠正措施落实情况。6.6验证措施效果:
6.6.1提出部门在接到责任部门送回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表》后应在3天内调查措施的执行情况,并对其结果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6.6.2如果验证结果是措施有效,则签名并交管理者代表批准关闭;如果措施无效果,则通知责任部门(另行发出《纠正与预防措施表》)继续采取措施改进,直至措施验证有效为止。
6.7记录及保存:
6.7.1《纠正与预防措施表》由提出部门保存。6.7.2《纠正与预防措施登记表》由提出部门保存。
第四篇: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目的
为了及时纠正已发生的不合格,消除实际发现的和潜在的不合格原因;并采取措施减少不合格所造成的影响,防止再次发生或产生新的不合格,以促进质量/产品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改进产品质量,提高顾客满意程度特制定本程序。范围
适用于对本公司家用空调质量/产品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过程、产品中已发现的和潜在的不合格及原因的控制。本文件未考虑环保、安全问题的处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不符合及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具体依《EHS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 序》执行。定义
3.1 纠正: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3.2 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3.3 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的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职责
4.1 品质管理部:负责对质量/产品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运行的各次内/外审核及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确定分析问题和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的责任部门,以及结果验证部门,并跟踪问题的整改。
4.2 成品检验部:负责对内、外部反馈的产品质量问题,确定分析问题和采取措施的责任部门,以及结果验证部门,并跟踪问题的整改。
4.3 原材料检验部:负责跟进、验证供方对原材料质量问题的改进。
4.4 管理者代表:负责对质量/产品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运行的各次内/外部审核及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不符合时,确定分析问题和采取措施的责任部门,以及结果验证部门,负责对纠正和预防措施有争议时的最终裁决。
4.5 各有关部门:负责及时向品质管理部、成品检验部或原材料检验部反馈实际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必要时提出改进建议。
4.6 责任部门:负责根据已有或潜在不合格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并实施纠正/预防措施。
4.7 相关部门人员:协助或配合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在被指定或相关程序有明确要求时对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进行验证。工作流程
5.1 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的时机
5.1.1 采取纠正措施的时机
a)当管理评审提出的问题,由品质管理部填写《纠正/预防措施单》发给责任部门确认。
b)当各项质量目标指标出现不达标时,以及从质量目标指标统计分析结果中得出需改进的方向,统计部门向责任部门提出改进建议,责任部门应采取项目或 QCC 等改进方法实施改善,具体操作见《项目管理制度》、《QC小组活动管理规定》。
c)当质量/产品有害物质减免过程管理体系内/外部审核及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由审核组开出《不合格报告》给责任部门确认,具体操作见《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d)当生产/成品检验过程中出现异常批量质量问题、人为装配质量问题属于作业指导书未规定或规定不合理等情况时,需填写《质量/工艺问题反馈单》,启动 PLM 质量改进工作流程,具体操作见《质量改进工作管理规定》。
e)当原材料检验部、生产工艺部、成品检验部在原材料检验、生产、在线检验过程中发现原材料存在质量问题时,填写《原材料质量问题反馈单》,原材料检验部负责对反馈的所有原材料质量问题进行处理、跟进,具体操作见《原材料质量问题反馈管理规定》。
f)当国内/外市场反馈产品质量问题时,由客户服务部/海外技术支持部填写《国内外产品市场质量信息反馈单》,启动 PLM 质量改进流程,统一反馈到成品检验部确定责任部门,具体操作见《质量改进工作管理规定》。
g)当其他有必要控制某一不合格再发生时,由提出部门填写《纠正/预防措施单》发给责任部门确认。
5.1.2 采取预防措施的时机
a)管理评审及公司会议所输出的与管理体系有关的预防措施,由品质管理部填写《纠正/预防措施单》发给责任部门确认。
b)各有关部门定期对各种记录,包括检查记录、审核报告、客户投诉等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主要是过程的业绩及其变化趋势)。当发现潜在的不合格的因素时,召集相关部门开会讨论,对潜在的不合格是否采取预防措施,应根据涉及的成本、风险、效益进行平衡分析。如果不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则做出结论。若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则 填写《纠正/预防措施单》。
5.1.3 填写上述所产生的纠正/预防措施单时均需将不合格项问题描述清楚,经提出部门主管签名后方可发出,必要时需注明要求回复纠正措施的时间。
5.2 原因调查分析、评审和制定措施
5.2.1 责任部门接获纠正/预防措施单后,应指定人员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必要时会议分析,确定出不合格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将整理后的分析结果记录于纠正/预防措施单上。
5.2.2 相关责任部门根据分析结果在要求回复时间内制定纠正/预防措施,明确整改责任人以及预计完成日期,经责任部门负责人签名确认后提交给提出者。
5.2.3 当不合格涉及多个部门时,主要责任部门应及时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原因分析,确定一致可行的纠正措施计划,必要时报请上级协调。纠正措施计划应:针对每一可予消除的原因确定改进措施;确保措施具体、可行;包括各项措施的计划完成时间。
5.3 纠正/预防措施的批准
5.3.1 纠正和预防措施制定后,由提出者对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有效性评估,必要时由管理者代表对措施的适宜性进行批准。5.3.2 对质量/产品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运行的各次内/外部审核及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不符合,由管理者代表确定分析问题和采取措施的责任部门,以及结果验证部门,负责对纠正和预防措施有争议时的最终裁决。
5.4 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5.4.1 待纠正措施单提出者对制定的整改措施进行有效性评估后,责任部门应严格按照制定的纠正措施计划实施整改,并在预计完成期内完成。
5.4.2 责任部门若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原因分析和相应纠正措施计划的,应及时知会问题跟踪部门。
5.5 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效果验证
5.5.1 验证部门在验证时应:核查有关措施的实施情况;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验证措施的有效性,如实物验证、试验等;收集必要的证实性文件和资料。
5.5.2 责任部门完成纠正/预防措施后应及时通知问题跟踪部门,问题跟踪部门安排指定的部门或人员对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情况及其效果进行验证。当整改和验证为同一部门时,验证和整改不能为同一人且验证人与被整改的项目无直接责任关系。
5.5.3 验证部门收到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单据后,应在两日内对纠正/预防措施的整改情况进行验证;两日内不能完成的,应及时给予回复,经协商确定最迟计划验证完成时间。验证完成后及时在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单据验证情况栏内填写验证情况交单据的保管部门,相关证实性证据和资料作为验证结果的附件。经验证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应当巩固、规范化,必要时修改相关文件;如验证无效或效果不理想时,应重新分析原因,制定措施。
5.6 记录管理
5.6.1 整改部门、验证部门在整改、验证过程中将相关的纠正/预防措施单据原件遗失的,由遗失部门负责并在遗失后的第 1 个工作日内到问题跟踪部门处补办。
5.6.2 品质管理部、成品检验部及原材料检验部需对所跟踪的问题改进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做为管理评审的输入资料。引用文件
6.1 ZG/CX12.1
《内部审核程序》
6.2 ZG/QGC003
《原材料质量问题反馈规定》
6.3 ZG/CX19.1
《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
6.4 ZG/QGK021
《质量改进工作管理规定》
6.5 ZG/CX16.2
《EHS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6 ZG/QGC042
《项目管理制度》
6.7 ZG/QGC038
《QC 小组活动管理规定》 相关记录
7.1 ZG/JL16-01
《纠正/预防措施单》
7.2 ZG/JL16-03
《原材料质量问题反馈单》
7.3 ZG/JL16-04
《质量/工艺问题反馈单》
7.4 ZG/JL12-03
《不合格报告》 7.5 ZG/JLK021-01 《国内外产品市场质量信息反馈单》
第五篇: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目的
为了消除产生不合格及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类似不合格再次发生及可能的不合格的发生,做到质量改进、污染预防及职业健康安全的控制,为此公司制定并执行《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2 适用范围
2.1 本程序规定了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步骤和方法。
2.2 本程序适用于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和产品实现过程产生不合格及潜在不合格时,为防止不合格的重复发生及潜在不合格的发生而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活动。3 术语和定义
本程序采用GB/T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标准、CNCA-01C-010:2013 《电气电子产品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 低压电器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标准、CQC-C010-2013 《强制性认证实施细则 低压电器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标准、《PCCC自愿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和本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及其定义。4 职责
4.1 品质管理部门是该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内、外审和管理评审中不合格项所涉及的部门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验证。
4.2 各部门负责针对本部门产品实现过程中以及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各方面活动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原因制定部门及纠正措施并组织实施。
4.3 涉及多个部门的因素由管理者代表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协商制定相应措施,并组织进行验证。5 管理程序
5.1 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的时机
5.1.1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实施纠正措施:
a)顾客提出抱怨; b)内、外审发现的不符合;
c)管理评审或数据分析后提出的改进要求; d)水、气、声、固体废弃物出现异常污染现象; e)相关方出现环境问题投诉; f)出现法律、法规不符合现象; g)目标、指标出现偏差; h)管理方案执行出现偏差;
i)水、电、原材料等能源、资源出现浪费现象; j)安全管理人员巡检中发现的不符合。k)职工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的不符合。
l)事故调查时发现的不符合。5.1.2 是否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的原则
充分考虑不合格的影响程度,并且与所要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相比较(即:如果不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将面临的风险,采取纠正预防措施能够得到的利益以及将要花费的成本)。5.2 评审(潜在)不合格
5.2.1 发生(潜在)不合格(包括顾客抱怨)后,首先组织评审不合格 5.2.1.1 有关顾客投诉的产品不合格由品质部组织评审。
5.2.1.2 内审、外审和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合格由组织者代表组织相关部门评审。5.2.2 评审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不合格的属性:
a)管理的问题; b)执行的问题; c)设备的问题; d)技术的问题; e)原料的问题; f)环境的问题; g)职业健康安全问题。5.3 确定(潜在)不合格原因
a)用于产品生产、贮存或运输的材料、过程、工具、设备或设施存在的故障、误操作或不合格; b)文件不当或缺少; c)不符合程序要求; d)过程控制不当; e)计划安排不当; f)缺乏培训;
g)工作环境不适宜,涉及职业健康安全隐患; h)资源不足等。5.4 分析不合格原因
在分析不合格原因时,按Q/YHG 08.93有关规定,选用适当的统计技术进行统计和分析。5.5 纠正措施的确定与实施
5.5.1 凡出现严重不合格品或批量不合格时,品质管理部门及时向管理者代表报告,由管理者代表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不合格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纠正措施,明确责任部门,由责任部门填写《纠正/预防措施任务单》,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由责任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责任部门主管要对实施情况负责,由品质处跟踪和验证。
5.5.2 顾客投诉经过处理后,顾客仍不满意时,由品质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调查分析原因,并组织制定纠正措施,明确责任部门,由责任部门填写《纠正/预防措施任务单》,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实施,由品质管理部门跟踪和验证。
5.5.3 对管理评审中提出的整改建议,按Q/YHG 08.22的有关规定执行。
5.5.4 对内、外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按Q/YHG 08.92的有关规定,由出现不合格的责任部门,在《内部审核不合格项报告》上填写纠正措施计划,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由责任部门负责实施,由品质管理部门跟踪和验证。
5.5.5 在《纠正/预防措施任务单》中应明确:谁来纠正,纠正什么,何时纠正。在纠正措施实施过程中,责任部门主管要进行检查,确保按计划完成。纠正、预防措施主管部门对纠正措施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当事实表明不能按计划如期完成时,可向纠正、预防措施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制定新的实施计划。5.6 预防措施
5.6.1 预防措施的提出与审批
5.6.1.1 纠正、预防措施主管部门收集、整理有关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控制记录、管理评审记录、数据分析记录、监视和测量结果、顾客反馈信息、质量分析会记录、市场调研结果、员工合理化建议等信息资料,并按的有关规定,选用适当的统计技术来进行统计和分析。
5.6.1.2 当发现不合格的迹象时,可随时建议管理者代表组织召开由各部门主管及相关人员参加的质量分析会,分析产生潜在不合格原因,确定采取的预防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实施人。由责任部门填写《纠正/预防措施任务单》,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实施。5.6.2 预防措施的实施
5.6.2.1 预防措施由责任部门予以实施。部门主管在实施过程中负责检查与监督,以确保预防措施的有效实施。纠正、预防措施主管部门负责执行情况的跟踪。
5.6.2.2 当事实表明不能按计划如期完成时,责任部门可向纠正、预防措施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制定新的实施计划。5.7 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效果的评价和验证
5.7.1 纠正、预防措施完成后,由实施人向部门主管报告,部门主管进行检查,在《纠正/预防措施任务单》上签署意见,对纠正、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及其有效性做出评价。《纠正/预防措施任务单》反馈至纠正、预防措施主管部门后,由该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验证,给出验证结论。
5.7.2 当纠正、预防措施确认无效时,由责任部门继续查找原因,重新进行审批后实施,实施完成后再验证,直到确认有效。5.8 巩固措施
纠正、预防措施实施完成,并经确认其效果有效后,由纠正、预防措施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研究提出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否进行补充或修订的意见,具体按Q/YHG 08.11的规定实施。5.9 纠正、预防措施
主管部门负责将纠正、预防措施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将分析结果提交管理评审。纠正、预防措施的记录由纠正、预防措施主管部门负责按规定收集、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