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复旦大学校友李源潮自述:旦复旦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时间:2019-05-15 03:1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中学、复旦大学校友李源潮自述:旦复旦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中学、复旦大学校友李源潮自述:旦复旦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篇:上海中学、复旦大学校友李源潮自述:旦复旦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李源潮自述:旦复旦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2/11/26 《共识网》

我1978年进入复旦学习,83年离开。在这6年中,4年是学生,2年是老师。实际上,作为学生的时间还不到4年,因为我们是77级,那一级由于入学时间的缘故损失了小半年。我做过管理系老师,后来又在复旦团委工作过,然后到了团市委。所以我对复旦是很有感情的,因为复旦既是我作为学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踏入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进入复旦前,我已经跨出学校,在社会上劳动和工作了近十年。当时我是一个已经有4年教龄的老师了,是业余工业专科学校的老师。他们认为像我这样在上海已经有份较好的工作,还要去读大学,是不是有点不值得。但是,我从小学开始就有一个目标----读大学。读完大学,还要读硕士、博士,最后做科学家,这是我从小之梦。当时我常看的就是《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就是力量》之类的图书杂志。所以,十年来我一直希望能有机会上大学,不能上大学总是有些耿耿于怀。因此我去报了名。当时家里和同事都不知道,只有单位领导知道,因为需要单位出证明。我们还要继续工作,没有很多时间复习,那时也没什么复习的资料和复习的概念。到考试那天,我是请假去的。上午参加考试,下午回来继续工作,然后第二天再去考。

我不是第一批拿到复旦录取通知书的,当时以为自己没有考上。没拿到通知书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尽自己的努力,至于能得到什么,是社会给你的。

凡是经历过文革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很多事情是不能超越社会的。但是,反过来,一个人要力求能主宰自己。这就叫作唯物史观和个人努力的结果。唯物史观就是承认人是社会的一员。个人努力又叫主观能动性,也不能缺少。缺少了个人努力,那么整个人也就缺少前进的动力。因此,我 1 / 9

当时就边工作,边等消息,等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感觉是失而复得。

我接到入学通知书时的心情,和现在中学刚刚毕业的同学不太一样,既有一种激动的心情,感觉自己十年梦圆,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同时又有很冷静的思考,毕竟我们耽误了十年。十年到农村去,有了各种社会经历,得了人生的经验和体会,也叫做上了社会大学。但是,能再真正地、正规地上大学,而且是在全国知名学府读书,机会实在是难得啊,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当初为什么选择复旦呢?当时,四所大学最有名:北大、复旦、清华、哈军工。在我们上海中学,大家都瞄准这四所学校。照上海人的说法,特别是在我们中学的提法,复旦就是上海的北大。这对我是有影响的,所以我就选择了复旦。为什么报考数学系呢?当时很多人是因为哥德巴赫猜想报考数学系的,但我不是。我原来是教师,教数学,但是曾经在一堂电子课上讲微积分时讲错了一题。我在讲电容积分公式的时候,我讲了一半感觉不对,差了一个常数。回头上去看,原来在一个积分上我讲错了。虽然我在黑板上马上更正了,但我还是觉得自己的数学功底不好,所以去读数学。我本来的想法很简单,学好数学后回来还当我的教师。我最愿意的还是做教师。

我刚到复旦的第一印象,觉得和想象里的复旦没有什么不同,就是想象中的这么一个庄严学府。我在中学里就喜欢去图书馆,所以我从大门进去后,先去看了图书馆,觉得它很不错,接着就拐到了数学楼。数学楼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建筑,是复旦最老的楼之一,我很喜欢。我去数学系报到,很激动,负责报到的老师也很高兴、很激动,对我们很热情。接着我来报到的是一个小女孩,扎两个小辫子,脸红红的,穿个娃娃衫,才15岁,是应届生。她比我们小十几岁,我的学生的年纪都比她大。所以,我心里头是一片沧桑啊。但

/ 9

是,和这些小孩一起学习反倒激励了我们,要珍惜这个宝贵的机会。十年之后再回到学校,我们的学习不是一种外在的动力,而是一种内在的追求。不会觉得四年时间太长,而是觉得时间太短。最好一天能当两天用,晚上能当白天用。如果说上帝要恩赐的话,我们需要的就是时间。时间流逝了十年,才知道时间之宝贵;因为没有机会能够进学堂,所以才觉得能进学府的不易。这是那时一代人的感情,一代人的思想。

尽管后来知道中国的高考就此开了闸门,但当时78级有没有还不知道呢。十年里能进入大学的人,连百分之一都没有,更不要说进复旦了。所以大家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拼命地学习。学校老师讲,解放后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勤奋的一届学生。开始的时候是晚上10点半熄灯。大家吵着说,10点半怎么行呢?功课做不完,怎么办?难道让大家都打电筒啊?我当时还作为学生代表,专门找了苏步青校长,把这个事情和他说了。苏校长说,来日方长,既要学习,还要注重身体,健康也是学生必要的。后来还是把熄灯时间延迟了一点,教室10点半熄灯,寝室11点熄灯。

11点钟熄灯以后,一、二号楼前面的路灯下面全是人,都是数学系的。我们大部队都在路灯底下,大家读外语什么的,学习非常勤奋。晚上夜深人静,容易集中精神,问题是早上起不来。我记得当时每天早上我们寝室里面都要睡懒觉,全部睡到最后一分钟。但是又不能不吃早饭。所以,每天早上派一个人去食堂里买馒头,一人一个。离上课还差五分钟的时候,打第一遍铃,大家起来,拿着馒头往教室跑。

所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晚上熬夜,早上起不来,不吃早饭,至今还是这个习惯。我现在外语也还可以,人家都以为我出去留学过。后来,我是在哈佛学过一段时间,不过我的外语不是在国外学的,而是在复旦学的,完全是“路灯底下

/ 9

的外语”。那个时候学外语很难,最难的就是单词记不住。不过也好,一旦把它记住了,就比较牢固,过了几十年还能用。

我最喜欢两门课。一是数学分析。数学分析是最有用的学问。所有你能够感觉到的问题,用数学分析一分析,很多事情难的就变成容易的了。二是概率论。概率论是最奇妙的学问。当时教数学分析的老师,一位是李贤平老师,一位是欧阳光中老师。欧阳老师教课教得最好,同学们第一爱听。他讲课清晰,吸引人,让你觉得不仅是进入了一个科学殿堂,也是进入了一个艺术殿堂。他把数学的美全部讲出来了。他的课,那不叫讲课,是讲课艺术。李贤平老师、教概率论的汪嘉冈老师,还有很多老师,课也讲得很好。

讲得很好的老师中有的也很让我们害怕,比如像夏道行老师。夏道行老师是一个很有特点的老师。他教实变函数,课讲得很好,但考试特难。考试前他不给大家复习,也不说要复习什么,就说不难不难。到考试的时候却不得了,一共只考一个半题目,叫你证明一个定理,还有半个题目大概是送分的。他叫我们证明一个类似书上的定理,书上用了二十多页来证明。我记得实变函数是很厚的一本书,是夏老师自己写的,一共就学三个定理,一个定理要讲好多次,从这个引理引到那个引理,引来引去,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考试考到两个小时,大家谁也不交卷,都没考出来。夏道行老师虽然题目出得很难,但人很随和,便说“好,你们不交,那你们就再考吧”,一直考到吃饭,“十二点都过了,你们还是交吧。”最后,大家都交了,求着说“夏先生,这个太难了,你把我们都考糊了”。夏先生不紧不慢地说:“你们别害怕,我让你们都及格。”过去二三十年了,这门课的内容我现在已经印象不深了,但夏道行老师的风格给我的印象还是比较深的。

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哥德巴赫猜想。我们进校的时候,老师就说:“你们千万不要碰哥德巴赫猜想,这东西害人的。你们现在的水平,根本就不可能做这个东西。等你们四年毕业,4 / 9

有你们研究的。”我们都记下了。但是社会上寄到数学系来的东西不得了啊,说哥德巴赫猜想他解决了。我还看到一个人以哲学的方式来解决“1+1=2”。系里就把这些东西发给学生看,说:“你们的任务就是把它看出问题来。”我当时还看了好几份这样的东西。你完全可以不睬他,但他不就永远钻牛角尖了嘛?所以你要给他找出问题,让他死了心。

当时,学校里有两位老师给我印象很深。一位是我们的系主任谷超豪老师。有一次,我们去听丘成桐教授的讲座,讲的是微积分的思想。讲座结束后,谷先生出来介绍丘成桐,随后就和大家一起出来了。当时我向他问了一个我们没学过的问题,谷先生就问我怎么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我说是在《希尔伯特的抽象几何》中看到的。谷先生听了之后说:“你能看这个,不错啊!”他就建议我看《数学的思想意义和方法》,一共三卷。这是他在莫斯科留学的时候看的书,是很经典的著作。我和他就这样认识了,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他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学问很深,为人非常谦和,待人非常厚道。

第二位是我的第一任班主任老师,叫孙芳烈。这个老师确实非常好,非常关心爱护学生,从学业到身心,一直到做人,真正是学生的导师。

数学系许许多多老师对我的帮助都很大,但是对我们整个班级学生帮助最大的,首推孙芳烈老师。我们这个班上现在成名的也不少,数学系前后两任系主任雍炯敏老师和吴宗敏老师都是我的同学,在外国的也有很多。要说大家在学校里对哪个老师印象最深,能有交集、能取得共识的一定是孙芳烈老师。孙老师对学生非常好,一是她有一颗母仪之心,宽爱所有的学生,不管是年纪大还是年纪小的学生;二是她确实非常认真负责,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在这一点上,我们全班同学都很感激她。她既是班主任,又是数学教师,辅导我们数学分析。当时在数学系教我 5 / 9

们的都是名教授,但孙老师是做辅导课做得最好的。所以,第一学年我们班数学分析考试有14个100分。苏校长为什么对我们印象深,包括我在内?就是这个原因。他说:“他们这个班不得了啊,14个100分。”那时我们都不知道数学分析考试14个100分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大家的要求也很高,要是考85分,那就完了,就抬不起头来了。80分以下,就觉得是不及格了。所以,当时大家学习很努力。那个时候在大学里学数学,你不进取就等着落后吧。你一个环节不进取,全学期就下来了;你一个学期下来,全学年就下来了;一个学年下来,大学就全下来了。这个就是山外青山楼外楼,争得上游莫骄傲,还有英雄在前头。就是这样,大家都往前走。

要说复旦历史上我最佩服的,那还是苏步青先生。他博学厚德,为人师表。我在复旦的几年,苏先生一直是我们的校长。他最关心的或者说他的宠儿就是数学系。在数学系里他最骄傲的,就是我们这一届学生。他对我们的要求也很严格。谷超豪、李大潜这些老师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在数学系,他是鼻祖,我们学生都很崇拜他。我经常去看他,毕业以后我也每年都去看他。他给我们很多很好的教诲,不仅是怎么做学问,而且是怎么做人。苏步青、夏道行、谷超豪,这些大知识分子,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跟他们在一起,确实是感觉不一样,给你一种人生的心理磨练。你就觉得是和一种精神境界高的人在一起,见贤思齐,与圣贤为伍。然后你就会不断地提高自己,不仅提高自己的知识境界,也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所以当时在学校里的很多老师,我们都很喜欢,特别尊重,甚至是崇拜。

从第一年起,我就是校三好学生,后面三年都是市三好学生。市三好学生每个系只有一个。我的考试没有下过85分,只要有一门低于85分就不能评市三好学生。那个时候学习是非常艰苦的,很苦很累。我们七个人一个寝室,夏天

/ 9

非常热,没有电扇,热得睡不着。我们只能去冲个凉,然后跑回去睡一会儿,要不然睡不着。但是,这样有个好处,曾经沧海难为水,到后面,再苦的事情、再沉重的担子、再艰巨的挑战,不也就是这样么,就不怕了。我后来最不怕的就是考试,像夏道行老师这样的考试我都考过了而且还是八九十分,不差。

大学给予你的不光是知识。还有,第一,给予你一种进取精神;第二,给予你一种研究方法;第三,给予你一种科学思路。当时孙芳烈老师介绍我们看一本书,叫《科学研究的艺术》。这本书非常好,是俄国科学家写的。很薄一个小册子,可是讲了很多很好的东西,进取精神、研究方法、科学思路。大学学数学让我们学了一套理性思维。什么事情人家讲好,我总是说:“怎么好?好在哪里?”说富了富了,我说:“收入是多少?哪一类是多少?”分类,量化,这些都是学数学学出来的。很多人对我说:“你这个数学的逻辑思维特别强。”这就是学习的结果。

复旦帮助我走进了理性思维之门,在进复旦之前是没这种感觉的。

能改变一个人命运最大的最普遍的方式,就是进入大学。在复旦,入学就表示我的人生转向另外一条路了。当时还是准备回去的,进了复旦以后才知道要统一分配,就不能指望回去了。统一分配,那希望做什么呢?当时是希望留在学校里,因为崇拜老师,所以想做大学教授。但事实上呢,在复旦转了一条路,并没有像自己预想的那样。因为我是共产党员,进校后就被指定做团支部书记。后来团总支改选,照例团总支书记都是教师做的,我是团总支副书记的候选人。但由于种种原因,团总支书记候选人在选支委的时候落选了,系党总支只能临时把我推上去选团总支书记。选上团总支书记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虽然大学毕业后留校,在管理系也做了一段教师,但还

/ 9

是走上了这条道路,做了五级团的书记,做了五个单位的党的书记。就此,这个书记就没再离身。后来即使我到了国家部委,做了副部长,也是兼机关党委书记。然后到省里做副书记,到市里做书记,到省里做书记。反正在复旦之前没做过书记,从进了复旦,到现在为止一直都是书记,也有二十七、八年了,做了十个书记。但这个不是我进复旦的初衷。你本来想走进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人的一生,还是要服从社会的需要,不服从社会的需要,什么事情也做不起来。

谈起当时复旦的学风,我觉得主要是两条:第一叫做勤奋踏实,第二叫做追求真理。勤奋踏实,第一是非常勤奋,第二是非常踏实,没有人想弄点什么花头,而且从来没有。哪怕你考试考得不好,也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就是自己功夫不到家。学习从来不敢分心,考试之前去打个电话就可能考不好,就是一点都不能分心,叫做目不旁视。到考试期间,特别到后来考实变函数这种,真的目不旁视。复习阶段,最后的考研究生的阶段,有的同学,你对面看到他,他却没看到你,他脑子完全集中在思考数学问题上。我们在二号楼,离数学楼很远,考试期间去数学楼考场,一路上大家都不讲话。不能讲话,你一讲话也许就把你脑子里记的那些定理公式都冲跑了。冲跑了20个公式里的一个,你不就做不下去了嘛。

同时,大家也追求真理。大家不只是学习,我们也非常关心社会,关心真理。我们进校时还没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尽管学业繁忙,但我和世经系的王战还是一起成立了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小组。卢新华写的《伤痕》,影响很大,这都是我们身边的同届同学。当时整个大学里面就是一种处变不惊的氛围,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做了什么事情也没什么了不起。哪一个大人物你都能接触,像过去我们只能在书上看到的苏步青先生,你也能跟他接触,跟他讨论问题,但是你还是那个普通的学生。大学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场所,有一种

/ 9

包容与活跃,有一种自由进取的氛围,有不论权威还是新生之间的讨论和交融,这在社会其它地方是看不到的。

现在的复旦比我入校时,一个是大了,校园大了;一个是高了,那些教学楼高了;还有就是广了,复旦教授研究的范围广了。至于复旦的精神,我认为是“旦复旦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学校的优良传统,一个民族的优秀精神,会长久地发挥作用。我希望复旦人保持一种创业的热情,创新的勇气,创优的追求。现在复旦人这么多,我相信要比我们那一代有更大的作为,但是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来源: 爱思想 | 责任编辑:蒋保信

/ 9

第二篇:教学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学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观贵州省第五届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有感

(册亨县民族中学

黄成姣)

2015年9月7日至9月9日,黔西南州第五届语文优质课评比在兴义举办,有幸,我参加了此次比赛。此次比赛共15人参加,就《沁园春·长沙》和《烛之武退秦师》两个课题分为两个组来进行,7人一组教学《烛之武退秦师》,8人一组教学《沁园春·长沙》。我抽到的课题是《沁园春·长沙》。两天紧张而激烈的比赛,结果不容乐观,但也易于接受,我获得了二等奖。与到省里参加比赛的机会失之交臂,甚是可惜,不过还好,虽然不能去参加比赛,但也有了一次难得到省里观摩、学习的机会。

2015年9月28日接到去省里参加观摩课听课的通知,带着学习的心态开始了三天的观课历程。三天比赛,共计二十节课,上课教师分别来自省内不同专州,所教学的课题有文言文《滕王阁序》、《陈情表》、《兰亭集序》、《烛之武退秦师》,诗歌有《氓》、《再别康桥》,散文有《小狗包弟》、《故都的秋》等,新闻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0位教师就自己所抽到的课题进行了精彩的演绎,可谓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作为一名听课人,我始终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欣赏的态度在“挖掘”每一堂课的优点。20节课,受益匪浅!其中印象较为深刻的有威宁县第三中学吕远琼老师教学的《小狗包弟》,吕老师亲切舒缓的语气导入新课后,便用幻灯片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只有两句话:聆听一段故事,感悟一种精神。这样的学习目标不仅简洁、具体,摒弃了三维目标的多杂,设计可谓独到新颖,给人耳目一新。接下来吕老师分别从完善小狗包弟的“档案”、“解剖”作者内心深处的“歉意”两大环节完成了整堂课的教学。整堂课轻松、自然,学习目标落实较好!

清镇一中姚燕老师的板书设计简直让人大开眼界,新颖别致。姚老师所教学的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整堂课她分别从“默默读——细细读——美美读——深深思”四个环节来完成,其中 “默默读”环节,姚老师给学生布置的问题是:勾画出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来直接描写故都的秋?通过学生的默读、思考、展示,姚老师将文中涉及到的意象一一板书,分别将意象板书设计成一朵非常漂亮的花朵,给人予美的享受。这样的板书不仅思路清晰,更是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独到的美学素养。

安顺杨艳老师教学的《再别康桥》,于传统中有创新,于创新中有传统,传统与创新不谋而合,恰到好处!杨老师通过让学生找《再别康桥》中诗句的结构特点,有效地融合诗歌“三美”理论,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既有深度,又符合学生认知需要。尤其是杨老师一口流利标准等同于播音员似的普通话,将《再别康桥》这首美诗简直演绎得淋漓尽致,漂亮!

我的小师弟毕节金沙中学的王艺翔老师教学的文言文《兰亭集序》,更是让我大开眼界!王老师为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上课前的几分钟,他将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让学生跟着他自创发明的“恰恰”节奏进行朗读,学生们边拍手边跟着他的节奏朗读起来,就连听课的老师们也不约而同地跟着这个“恰恰”节奏拍起手掌、读起诗歌来,一堂课的教学便在这种轻松、喜悦、融洽的气氛中开始了。只见多媒体上展示两排字:行走在水墨间,栖居在生活里。这两排字,不仅体现其儒雅文墨,更奠定了本节课的情感基调,学生 “沉浸”其中,主动自愿地跳入教师预设的“陷阱”里。教学中,王老师先给出这样一道题:

兰亭之会,其情可谓()矣; 兰亭之思,其情可谓()矣: 兰亭之悟,其情可谓()矣。

要求学生们“根据文意,在文中找一个表达情感的字填在空格处进行评价。”学生们快速阅读课文并完成这一思考,答案即是“乐”“痛”“悲”三字。接着王老师紧抓“乐”“痛”“悲”三字,采用“变形阅读”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乐”“痛”“悲”三字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他的“变形阅读”法即是在“乐”“痛”“悲”三字所在的段落里,稍作改动,突出“乐”“痛”“悲”三字,比如对于“痛”字所对应的那一段,原文是: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老师就把他改成: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岂不痛哉!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岂不痛哉!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岂不痛哉!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岂不痛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岂不痛哉!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就是在每一相对应的句子后面加上“岂不痛哉!”一句,另外“乐”“悲”两字对应的段落也同样采用这种方法,然后让学生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很多学生通过这种“变形阅读法”的朗读,大都能把“乐”“痛”“悲”三字蕴含的情感把握,甚至个别学生起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感染了班上的学生,也感染了评委及观课教师们。“变形阅读”后,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王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活动记录表”,要求学生完成,“活动记录表”紧扣文本,即: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会场环境: 活动天气: 参会人物: 活动盛况: 活动内容: 人们心情:

这样的设计不仅直观、形象,紧扣文本,思路清晰明确,学生易于完成。整堂课轻松、自然,确实,文言文教学能上得如此轻松,确实不易!

赛课结束后,贵州省教育科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基础教育所副所长杨永明、贵州师范学院教授颜迈、省教育科学院龙纪文老师以及贵州师范学院教授吴在东等10位专家评委,分别对老师的课堂教学作了精彩点评。专家们的点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不足,提出了忠恳的建议,其中省教育科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基础教育所副所长杨永明建议语文老师们走出语文教学的四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老师讲授的课不是好课,学生参与的课就是好课。针对这一误区,杨所长说,课堂上要想真正体现学生的参与价值,尽量避免提“伪问题”,即无思考难度,答案过于死板的问题。需要学生参与的课堂问题应该是“真问题”,即问题有一定难度、思考力度,答案多元化;第二个误区是传统的就是不好的,新的就是好的。杨所长认为不管新课程改革怎样改,传统的东西是不能丢的,比如阅读,作为语文课是不可缺少的,阅读的方式可有默读、自由朗读、集体朗读,但就何种朗读更适于教学,他认为,对内行来说,默读和自由朗读更体现其专业性,学生的学习才有效、有意义,而对外行来说,集体朗读表现出的是一种“热闹”的场面,这种看似热闹,实则“无效”的阅读方式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使课堂变为无效课堂;第三个误区是凡体现三维目标的就是好课,反之则不是好课。他认为,三维目标虽然很好,但一节仅有45分钟的课堂是无法完成这三项目标的,在教学中,我们只需要明确一个目标,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者“知识与方法”,只需一课一得就行,万不可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只会泛泛而谈,没有重点,这样的课即使体现了三维目标,但课堂内容是肤浅的;第四个误区是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就是好课,反之不是好课。杨所长认为,一堂课不要太过于依赖多媒体,不应该被多媒体牵着走,一堂课更为注重的应该是课堂生成。除此之外,其他专家们就“何为一堂好课”作了探讨,总结好课的标准应该是“老师教学生会学和教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总之,教无定法。关于教学设计,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将更多的时间花在教材的解读上,他们认为若给10个小时的备课时间,他们会花8个小时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只用2个小时来设想本节课的设计。比如,对于《再别康桥》,贵州师范学院教授颜迈认为这首诗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挖掘的时候,重点在于教学

“寻梦?撑一支长篙(gāo),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一节为什么不押韵,把这里讲清楚、讲透了就行了。对于郁达夫《故都的秋》,可从“文人要有点淡淡的哀愁才能写出好文”方面去把握会更好。

总之,专家评委们的点评,扫清了自己在听课过程的疑惑与不解,三天的聆听、学习,受益匪浅。

第三篇:教学反思: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教学反思: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我们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

“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

第四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初心有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初心》有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是十九大我们的新一代领导人对执政党提出的自我要求,但是我一直不能真正领会其深刻内涵。读完我们编辑的《初心》这本故事集,如同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原来“初心”是我们绿地人一直在践行的“绿地,让生活更美好”企业宗旨;是我们绿地人永不满足、思变图强、永不止步、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是我们绿地人不辱使命、加快发展,顺势而为、逆势奋进,快速准确、务实创新,一呼百应、同心同德,不计得失、忠诚敬业的企业作风。

《初心》一书共分五篇——第一篇:使命,照亮发展之路;第二篇:坚韧,扬起生命的风帆;第三篇:雄心,点燃炽热的烽火;第四篇:同欲,齐奏胜利的凯歌;第五篇:奉献,供给发展的养分。全书四十三个故事完美诠释“初心”的同时,更栩栩如生的展示了我们绿地人的飒爽英姿。

第二篇:坚韧,扬起生命的风帆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奋斗28天“绿地奇迹”再现千年古县。江西事业部南昌公司副总经理路石同志肩负的不单单是南昌市市委市政府的信任,还肩负着绿地人崇高的荣誉。荣誉高于一切!短短28天时间,面对严峻的形势,路石同志率领项目团队迎难而上,在短短四周时间打通玄关,在潦河岸边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和谐绿地、共建共享”路石同志在南昌市创造了社会财富,有力的扩大了绿地品牌的影响力。给安义百姓的美好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完美展示了“绿地、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宗旨!

第四篇:同欲,齐奏胜利的凯歌之中讲述了中原事业部第三区域中心精彩事迹。第三区域中心女子军团巾帼不让须眉,总经理张晓兰在绿地滨湖国际城项目中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争做第一,实现了滨湖五区较周边第一且唯一供暖的小区。第三区域中心技术部经理刘俊丽为了登封特色小镇顺利摘地,将七岁的儿子锁在家里……第三区域中心客服经理刘海燕,为了滨湖八区顺利交房,凛冽的寒风中她为责任而战在,为荣誉而战,顾不上高烧不退的一岁儿子,……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热泪盈眶,同样作为母亲的我感同身受!

“敢于担当的绿地人,敢于奉献的绿地人,永不止步的绿地人,平凡而不简单,平淡而不平庸,就如同一颗颗螺丝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区域中心女子军团用自己的行动诉说着绿地人永不满足、思变图强、永不止步、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绿地人不辱使命、加快发展,顺势而为、逆势奋进,快速准确、务实创新,一呼百应、同心同德,不计得失、忠诚敬业的企业作风之树。相信绿地之树在集团的正确领导下,人人奋进,参天之日指日可待!

一群朴实无华的绿地人和绿地团队,他们开疆拓土、攻城拔寨,他们敢于拼搏、攻克难关,他们自我加压、创造奇迹,一个个鲜活故事传承着绿地文化,一件件感人事迹引领着绿地精神,一颗颗炙热初心不辱使命!绿地人怀揣着最初的梦想,一如既往砥砺前行,从上海一隅迈向全国走向世界,靠的就是这种始终不变且笃信不疑的“绿地,让生活更美好”的初心和使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初心》不忘,使命必达!此书故事短小精悍,文笔优美!受教颇多!信心十足!

中部创客置业顾问:于艳秋

2018年8月9日

第五篇:竞聘校长演讲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有幸参加演讲,我感到由衷地高兴。感谢领导的信任,感谢各位的倾听,在此我想借此机会谈谈如何管理学校的一些方法措施,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斧正。

一:心系学校率先垂范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有一个好校长就等于有一所好学校。学校这个大家庭,全体教师的眼睛所关注的是校长,看你的行动,听你的声音,观你的表情,风往哪里刮,旗往哪里插,剑往哪里指,决心往哪儿下,对教师都起着推动和引领作用。如果校长是指手画脚瞎诈唬,工作一阵风,学校各职能部门和老师就疲于应付,不求深入,效率低下,因此作为校长,必率先垂范,起着火车头的带动作用。

二:务实求真精细管理

在农村学校条件差,生源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努力寻找一条学校能起死回生的道路,探索一条农村薄落环节建立名校的新路子。并宏观调控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及时深入到教学第一线。除了开会,拒绝一切不必要的务实应酬,坚持守好学校,守好课堂。虽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却坚持教好一门学科。在教学当中,带头引领老师们学习、反思、改进、听课、评课、座谈、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参与研究课题当中,起草修改学校有关教学模式构建的方案、措施、细则和要求。深入探讨教育教学模式,谈论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三:任人唯贤,精诚团结,开辟教育事业的新局面。落实管理、服务、激励、创新的八字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身先士卒,努力建立一个精诚合作的领导班子,在用人上下功夫,努力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为使班子每个成员工作到位,各负其责,明确具体分工。使学校教学工作,学生人身安全,后勤服务,学生纪律,校内环境卫生等有专人负责。对当前工作,及时总结,定期汇报,开好例会,现场会,发现问题,纠正不足,比效益,看成果。同时要求各位班子成员教好一门学科,大力开展校级领导展示课活动,为大家提供好的研究课例。不断促进领导班子成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使其真正有能力管好一个学段,管好一帮人,教好一门课,领好一门学科。

四:构建模式办特色,精细管理促质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结合我校校情汲取名校的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策略的研究基础上,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融为一体,构建适合农村办学特色的三环五步快乐教学模式。让三环五步快乐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建立师生之间双向沟通、民主、平等、真诚合作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所谓三环五步快乐教学模式即:(1)教师依据教材的整体性,把一个学段,一个单元,一节课分别看成一个整体,感知知识结构,重点、难点,情感侧重点,价值观侧重点,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层次分明。(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举一反三,研究挖掘,揭示规律,升华情感。(3)遵循少讲多练,当堂反馈的原则,按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反思升华的程序,把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相结合。

通过实施三环五步快乐教学模式,来强化全体教师的教研意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掀起教学改革的高潮,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教师从繁忙的备课中解脱出来,更多地投入到教法设计、教法指导、作业设计、批改,课后反思上来。以此法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学校的升学率。

下载上海中学、复旦大学校友李源潮自述:旦复旦兮,吾将上下而求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中学、复旦大学校友李源潮自述:旦复旦兮,吾将上下而求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