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开学初备

时间:2019-05-15 03:2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语文上册开学初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语文上册开学初备》。

第一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开学初备

三年级语文上册开学初备

本册教材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三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保持前四册教材特色的基础上,三年级上册教材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编课文到设计练习,从内容安排到呈现方式及版式设计,又有新的突破。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 32 篇,其中精读课文 24 篇,略读课文 8 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 8 篇选读课文。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每组由导语、三篇精课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语文园地组成。精读课文 后面有会认和会认的字,略读课文后面没有安排会认的字,哪字属于生字就随文注音。精读和略读之间有连接语,并适当提出略读的要求。一部分后面有资料袋,有两组课文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全册书要求认识 200 个字,会写 300 个字,第一次会写的字超过了会认的字。要求认识的字排在横条里,要求会写的字排在方格里。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一、四、五、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求认识的字,如不便于安排在课文里的反映人体 器官的字等。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 “口语交际” “习作”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 “趣味语文” “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交叉安排两次。全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1)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和语文园地 里出现的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书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2)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里的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直到这个字被学生认 识为止。(3)课文中的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4)学习伙伴的话和文 章作者的姓名一律不注音。(5)有些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读音要发生变化,课文标 注的是变调音或轻声,如,“黄澄澄”的“澄”,在课文里标注的是 dēng,生字 条里注音恢复本音。

二、教学要求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 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 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 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激活想象力。

2.认识 200 个字,会写 300 个字。累计认识 2000 个字,会写 1300 个常用字。3.会使用字典,有条件的可以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养 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乐于与别人 交流读后的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约18篇(段)。练习复述课文。估算了一下,全册书中,包括课文及语文园地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大约就有1 8篇(段)。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 不少于 10 万字。这个要求应该不难达到,因为在我们的课外阅读读本中大约就有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有习作的信心。

12.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 听,和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3.留心周围的事物,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运用的语言材料。

14.学习修改习作当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和句。

15. 能用普通话讲述故事,做到具体生动,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讲述见闻,做到清楚明白想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6.听别人讲话能抓住主要点,并能简要地转述。

17.乐于与别人交流,在交谈中认真倾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能 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上述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如,低年级要求“学习用 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本册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低年级提出“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本册在 此基础上提出 “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借助字典、及 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的要求。作为中年级的起始阶段,有些目标是从本册开始起步的。如,阅读方面,提 出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开始学习略读,” “粗知文章大意。”习作方面,从本册“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 受和想象”。口语交际方面,“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 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 标的的要求,注意全体学生实现的程度差异。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习作教学的要求是:(1)、让学生乐于习作,这就要求教师激发习作兴趣。(2)不拘形式地表达。中年级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篇章束缚,重在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要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有创意都应该 鼓励。要爱护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不要有过多的条条 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习作的畏难情绪。教师要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习作机会,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3)适当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口语交际的要求是: 继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要根据相应的口语交际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从启发兴趣、激发 交际的欲望入手,使学生明确围绕什么话题交流、讨论。要通过口语交际课和各 种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 语言习惯。

三、本册教材的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单元的整合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2.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3、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二)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 本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两个专 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一个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 文化。

(三)大量更新课文,合理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类型

本册教材在选文方面,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新编选的课文超过一半。有反映中外、城乡儿童生活故事的《我们的民族小学》 《金色的 草地》 《槐乡的孩子》 ;有反映领袖、科学家优秀品质的《我不能失信》 《奇怪的 大石头》 ;有反映现代儿童关爱他人的《掌声》 《给予树》 《好汉查理》 ;有反映中 华优秀文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孔子拜师》 《盘古开天地》 《一幅名扬中外 的画》 ;有表现秋天景物的《秋天的雨》 《听听,秋的声音》。许多新选的课文角 度新颖,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想,如《矛和盾的集合》 《狮子和鹿》。选文努力做 到语言规范,在文字上做了认真的加工。课文体裁丰富,有散文、故事、诗歌、寓言、神话、科学小品,语言活泼,生动有趣,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不仅学到语言,在思想上也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改进课文的导学性。灵活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的 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改进课后练习的设计。

3、改进语文园地的形式,丰富语文园地的内容。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 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 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 差异。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 几点。(1)加强词、句训练。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义,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3)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4)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要 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5)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质疑问难。(6)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围绕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 方法,以及多数同学共同感兴趣的其他问题,大家提出的 “ 疑 ” 或 “ 惑 ”,展开合作学习。(7)组织好全班交流。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对同一 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

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 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 “ 粗知文章大意 ”,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 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 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 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选读课文的教学。教材后附有 8 篇选读课文,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选用。

(三)口语交际教学、明确教学要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 进行。、全员参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实践。、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四)习作教学、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重视习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本册习作练习主要是写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四、教学重难点

1、学会 240 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 思,并能正确书写;会认 85 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具有一定 的识字能力。

2、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 运用。

3、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 7 万字。

4、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 体的内容。学写想象中的事物,能展开想象 和幻想,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 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 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学习写日记。

5、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说几句话、一段话,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

1.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兴盛使用工具书、资料库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探索发现尽量自己解决问题。

3.在教学方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4.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是生活实际,进行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语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5.穿插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感受立体化。

6.在口语交际的要求方面,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口语交际的要求。对学生 的习作指导做到循序渐进、系统条理,理论服务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

报名注册,完成第一单元的教学及检测

第二周:

1、教学第二单元

2、第二单元测试

3、教学 第三周

1、国庆长假 2、10 风筝 11 秋天的雨 12* 听听,秋的声音 语文园地三

3、第三单元测试 第四周

1、教学第四单元

2、第四单元测试3、17 孔子拜师 第五周1、2、第六周

1、第六单元教学 期中复习期中测试 18 盘古开天地 19 赵州桥 9 古诗两首

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语文园地五

2、第六单元测试 第七周1、2、第八周

1、第八单元教学 第七单元教学 第七单元检测

2、第八单元检测 第九周 期末复习第十周 期末复习十一周 期末复习期末测试

第二篇:开学初备

开学初备

一、班级概况

本班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课堂上的知识,能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也有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教材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三、教学目标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教材后面附有生字表,按课序列出本册要求书写的80个字。

四、教学措施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下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二)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8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对于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鼓励学生勤查字词典,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独立识字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量和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1精读课文的教学(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提出。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工夫。

本册的默读要求,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导向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一个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安排在第一组。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结合“交流平台”中的提示,体会如何在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自己的见解和感受。第二个是“文章的详写和略写”,安排在第二组。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还可以适当想一想如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然后在单元末的“交流平台”中进行总结回顾。还有一个是“文章的叙述顺序”,安排在第三组。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

(3)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精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本册相关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后第二题或第三题,以不同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关于语言积累,本册教材课后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最好能与运用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教学生归类整理语言材料,高效、有序地做读书笔记。根据某方面的共同特征,把词句归归类,在课文里学过的词句旁边补充类似词句。可以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分成“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等几大类,再分别抄写下来;可以归类整理本单元或前几个单元学过的词语,如,“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满不在乎”“游手好闲”可以归为一类,“落荒而逃”“鱼贯而入”“蜂拥而至”可以归为一类;还可以补充以前课内外学习中积累的词语,这样归类整理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丰富语言系统,有助于提取运用。另外,还要注意帮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之间搭桥。课文中的某个词语用得好,某些语句写得好,可以随机设计相关练习,如,用词语写几句话,交流课文中的语句好在哪里,还可以用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还可以让学生在习作时,尝试借用相关语句或学习其写法。把握住重点,又教出特色。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本册中有两篇形式独特的略读课文,是安排在“外国名篇名著”中的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师在教学这两课的时候,不要将梗概或精彩片段当作精读课文来教,可以让学生自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教学的重点要放在“浏览”上,通过两个精彩片段的阅读,教给学生浏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在阅读长篇作品时,通过浏览抓住精髓,边摘录精彩句段,边写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两课的教学,还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经典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四)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有的需要创设情境,如,谈自己的理想;有的需要引导回忆,如,说说自己难忘的“第一次”;有的最好能提前布置,如,谈自己了解到的民风民俗。

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的习作安排有两种形式,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5次习作,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6次小练笔。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前面说过,本册教材每一组习作,都根据习作内容,相应地提出了要求。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如,第四组,口语交际和习作合在了一起,教材提供了两个角度,可以先写后说,也可以先说后写。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每一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本册明确安排的“小练笔”在第五组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本册还多次在课文之后安排学生动笔的练习,如,《匆匆》课后第三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仿照课文的写法,再写几句;再如,《北京的春节》课后第四题,布置学生简单写写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又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课后第四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阅读链接,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悟。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使学生及时把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自然迁移到习作中,更能使动笔成为学习的一种常态,成为学生的一个习惯。当然,教师在教学时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上的练笔安排,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学生进行练笔,但切忌拔高要求。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写日记或写读书笔记,这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好办法。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与前几册教材相同。关于本组教材,请注意以下两点。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如“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有特点,我要把他们写下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在写人的时候要突出人物的特点;“让我们也试着用演讲的方式,和母校告别吧”,提示学生注意写演讲稿的方式,并试着作一次演讲。教学中要落实要求,有计划地开展活动,用各种语文形式来回忆小学生活,与母校告别。两个部分的阅读材料只是给学生一些例子,从活动的角度方面给学生一些引导,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本单元有一些活动必须在课外完成,例如,制作成长记录袋、班级纪念册,策划毕业联欢会。教师要安排好时间,课堂上主要是布置学习内容、交流活动情况、展示活动成果,课外则要根据活动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展学习活动。最后的联欢会,先布置学生去策划、准备,汇报演出则要等到离校之前再进行。

(七)“古诗词背诵”的使用

本册教材在最后一组──“综合性学习”后面,安排了10首古诗词背诵,包括7首古诗和3首词。

本册是全套教材的最后一册,前面11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本方法。这10首古诗词,不要求教师像以前教学古诗那样,占用教学时间来详细讲解。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自学时,要利用每首诗词下面的注释大体了解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

(八)“综合复习”的使用

本册教材最后安排了“综合复习”,这既是为了给老师提供一些复习的材料,更是为了向老师提示一种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复习也应注重综合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做那些脱离听说读写实际的单项的题目。“综合复习”提示的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是:选择贴近学生阅读能力的材料,并凭借阅读材料设计能锻炼和检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题目,使学生在独立阅读和独立完成题目的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综合复习”中选用的9篇阅读材料,内容各异,形式多样,旨在检查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凭借这9篇文章设计的题目,涉及到小学毕业生所应达到的语文能力的方方面面,主要有:能朗读、默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认字、理解词语;能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的顺序;能联系实际谈谈阅读的体会感受等。还结合阅读安排了仿写、缩写、写由阅读想到的人和事、写读后的感想等多种练笔。除了利用阅读材料进行复习,还安排了“给外地亲友写封信”,这是通过实实在在的通信活动,复习写信这一最常用的应用文。希望教师从本班学生实际出发,切实用好这些综合复习材料。如果有条件,还可参照这样的思路和方法,作适当补充。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初备)

第三组 心灵之歌

唐王镇老南小学 韩海燕 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分别是《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教材分析:

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围绕本组主题,口语交际安排了“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本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引导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阅读加拿大作者蒙格玛丽《绿山墙的安妮》等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人间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学习目标:

1.学会写18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

★4.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学生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对于如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等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方法,学生掌握起来较困难,能够体会,应用起来可能会描写不够细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

9、穷人

2课时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1课时

11、唯一的听众

2课时 12*、用心灵去倾听

1课时 口语交际三 1课时 回顾·拓展三

1课时

合计 8课时

9、穷人 教材分析: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本课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 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这样处理,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4.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学情分析:

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两个悬念交替展开,扣人心弦,能深深的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掌握起来容易,学习掌握本课的表达方法是难点.课前准备 :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作者,阅读其作品。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21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否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

【设计意图】开篇以海明威的话为引子,激活学生生活中有关贫穷和幸福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1.学生交流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及阅读过的他的作品。

2.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设计意图】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几个穷人?写了穷人的什么事?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板书:桑娜 渔夫(2)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穷人的印象。(3)本文写作顺序?

【设计意图】让学生诵读课文,读通,读读透,读明白,读出整体的印象,为后面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四、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1.读课文第1到第11自然段。了解人物桑娜,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来。(忐忑不安)

2.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⑴ 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⑵ 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⑶ 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难怪她忐忑不安。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4.再读课文9~11自然段。5.根据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课文:

我们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看看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你从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中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第2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6.体会桑娜一家生活贫困: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生命的危险。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家境艰难,这种贫苦的生活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设计意图】紧扣一个穷字,和一个“急”字,引导学生读和悟,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促成学生的感情的投入。

7.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引读第1自然段。

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8.你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3到8自然段),读一读,找出原因。

口头句式训练: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⑴ 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________。⑵ 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________。

⑶ 桑娜想:与其________,不如________。宁可________,也要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口头句式的训练,体会桑娜的善良,并进行语言训练。

第二课时 总课时22

一、体会桑娜的矛盾心理活动。(理解两次沉默)

1.自由朗读课文,从第12自然段开始,读完全文。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中,出现了两次沉默,请找出来。

2.桑娜为什么沉默?在这两次沉默中,她分别会想些什么?

3.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4.引读第12到19自然段,联系课文谈理解

桑娜是怎么对渔夫说抱回孩子的事的?渔夫又是怎么说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设计意图】紧扣桑娜这个中心人物,紧扣桑娜抱回孩子前后的表现,引导学生找,悟,议、思等方式来理解课文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特点。

三、体会渔夫的心理活动

1.读第24自然段。联系渔夫的沉默,谈一谈从渔夫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朗读渔夫的话,体会渔夫的善良.“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完成句子:

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

与其________,不如________。

宁可________,也要________。

【设计意图】引导学社由中心人物桑娜,到中心事件,在扩展到全文涉及的人物渔夫,感受穷人的品质,达到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四、分角色朗读第12到27自然段

五、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1.可以从以下内容提示:

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

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

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释?

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

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

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

2.小组互相说自己的想象、构思,并派代表在全班发言。全班评议。【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提高习作水平。

板书设计: 穷人

桑娜(勤劳善良)渔夫

非这样做不可 得赶快抱回来 西蒙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全文主线清楚,脉络分明。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美好心灵。如,残疾青年的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父亲也很善良。碧云同样善解人意。而“我”喜爱看书,能听从父亲的教导去扯马草挣钱。对于青年的帮助,“我”心中感激不尽,因此一心不让青年家的马饿坏了。

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普通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二是进一步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3.进一步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情分析:

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语句,体现了人物的品质,这一写法学生进行过多次练习,比较好掌握,但是把这样的表达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课时23

一、导入新课。

1.导入:齐读课题。质疑:看了这个课题,老师想提两个问题:“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是谁说的?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大声去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由问题导入,给学生造成认知冲突,产生悬念,从而激发起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

二、带着问题,品味课文

1.文章的题目是“别饿坏了那匹马”!文中也反复提到“别饿坏了那匹马”!你们看见了课题中提到的“那匹马”了吗?

2.字里行间,我们也能够发现——摊主家根本没有马。默读课文,把这部分中描写残疾青年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画下来,并用心地体会一下,试一试你能感受到什么。

⑴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为什么一愣,而后又一亮!

⑵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为什么是盯着,而且是命令的语气!

⑶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⑷ “回来”!他在身后吼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你从这句话,能体会到什么?

小结:通过体会这些细节,能感受到残疾青年是在极力地渲染着气氛,极力地想说明,他家似乎真的有一匹马,但是事实上,那根本没有。那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题目是本文内容的窗口,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会读题,审题,学会从题目入手,由题目来感悟课文。并且掌握点题的方法。

三、感悟”美丽的谎言” 1.练习填写句子。

这种善意的谎言是一种爱,这种爱是(一束阳光)让我(感到温暖)

这种善意的谎言是一种爱,这种爱是(一缕春风)让我(忘记了所有的忧愁)

„„

2.小结:残疾青年只是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一个人,他有着一颗平平凡凡的一颗心。正是平凡人的平凡心,传递着幸福,创造着快乐。这是一种平凡的感动。像一株小草,悄悄地融入碧绿的原野;像一颗雨露,轻轻地滴入奔流的小河。她走了,杳无音讯,她来了,悄无声息。她静静地展示着真诚,无需鲜花和赞誉。她的到来,让这个平凡的世界变得不平凡。

像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

【设计意图】紧扣“美丽的谎言”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本身,从主人公的外部表现发现谎言,另一方面,启发学生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发现谎言的美。

四、课外主题拓展

1.出示搜集到的文章.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3.你们能够发现这样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有利于课文主题的强化,让课文颂扬的美德在学生的心中得到升华。

五、总结延伸

像这样的平凡的感动也有很多,只要你用真心去观察,你会发现平凡的心是一种淡淡的美。只要你用一颗平凡的心去感悟,去聆听,也许下一个被感动得主角就是你。

板书设计: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白读书──受责怪──卖马草 卖马草──遇好事──心里乐 送马草──明真相──直想哭

11.唯一的听众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二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不懂的、有价值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三是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学习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4.体会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5.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容、学会忍耐、学会感恩,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学情分析:

课文内容通俗易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不会有困难,很容易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到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困难的是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以及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乐、重点语句的幻灯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 回顾学习方法。第二课时 深入探究 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课时 24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播放小提琴曲.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

板书:唯一的并且理解词语

齐读课题。

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

【设计意图】制造悬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开启思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的老教授。3.“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4.梳理层次:①家中练琴遭冷遇

②林中练琴遇知音

③舞台演琴生感慨

5.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理清层次.在遇到老教授之前,别人对“男孩”的评价是怎样的?男孩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后来呢? 【设计意图】抓住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改变?究竟谁改变了他的人生?让学生发现疑点,引起注意,同时,着眼全体,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1.我们怎学习写人的文章?

2、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次要人物:心理描写)【设计意图】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二、深入阅读,品悟佳句:

1.唯一的“听众”是何时进入我的眼帘的?“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是否一致?因何而改变?

2、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第二课时 总课时25

一、研读文本,品悟佳句,全班交流。幻灯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A、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理解。

练习读好这三句话。B、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

C、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

【设计意图】重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的句子去品读,在朗读、体味中深入领会人物的品质,让学社受到心灵的滋养,从中学到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来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幻灯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4.当“我”初次遇到“老妇人”时,如果老妇人告诉“我”她是音乐学院教授的话,“我”的情形将怎样?

5.文中妹妹这一角色可以删去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课文的重要的目的之一。运用知识迁移原理,将读写有效结合,从模仿到创作,逐步提高习作能力。

四、品读评点、创新思维。

任选一段令你动心、与你情感、生活贴近,易诱发你创想思维的场景片段进行研读,品味作品的特色和方法,为下面构想生活故事打基础。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遇见过这样一位能理解你、关爱你、宽慰你的“听众”,使你摆脱了困难、困境、困惑,请你以“感恩”为题,把它记述下来,讲给大家听。

2.推荐阅读《平分生命》《最美的书包》。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不仅仅把握文本的内涵,而且深深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震撼学生的心灵。

板书设计:

11.唯一的听众 真诚无私

老教授

敬佩感激

12.用心灵去倾听

教材分析:

本文来源于西班牙的《都市生活报》,我国《参考消息》翻译并刊登了本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全文围绕“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脉络清楚。课文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一些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课文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这样写,使得全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二是进一步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学情分析:

本文记叙的内容又是儿童生活方面的,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一些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所以学生会很感兴趣。

文中的问讯处,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即便出行也是有大人带着的。因此,结合本课教学,教师可稍作解释,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或医院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本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课时26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用心灵去倾听》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在质疑中激发学习兴趣,养成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快速地读几遍。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筛选问题,整合问题的能力。

三、研读感悟

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我的第二个母亲 ⑴ 出示句子:齐读 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⑵ 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⑶ 学生交流谈感受。

⑷ 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苏珊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⑸ 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 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就要离开了,苏珊想:____________。5.交流练笔。

【设计意图】将文字化成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进入文本,使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

四、总结深化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 课件出示: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2.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设计意图】情感的熏陶是学生有了表达的冲动,进一步深化主题。

板书设计:

12.用心灵倾听

苏珊 我真诚帮助 享受幸福

《口语交际三》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根据辩论的话题可引导学生组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2.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4.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学情分析:

对于辩论,学生是初次接触,比较陌生。需要教师指导方法,如,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理服人;运用反问,增强语气;辩论时说话要文明礼貌、得体大方、机智敏捷而又不失诙谐幽默。可组织学生观看辩论赛录像,引导学生自学课文,选好支持自己的事例。习作的难点是选择材料。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一段大学生辩论的片段。学生准备:搜集关于诚信的资料。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第二课时习作 第三课时 讲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课时27

一、情境导入:

播放准备好的录象资料,让学生感受什么是辩论。教师讲解辩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2.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理服人。3.运用反问,增强语气。

4.说话要文明,得体大方,不失幽默。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听说互动过程中,培养参与意识,锻炼口语能力。

„„

二、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正方: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反方:生活需要善意的谎言。

三、确定自己的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准备5分钟。

四、小组辩论

说明要求: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1)八人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

(2)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辩论的基本要求,掌握基本方法。

五、班级辩论

(1)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2)辩论。教师注意注意纪律的维持。

(3)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围绕辩题展开有效的对话,在自由表达中逐步形成倾听、应对等实际交际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其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二课时 总课时28

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出示习作要求。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设计意图】明确习作要求,明确重点。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举例启发:

1.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引导学生体会、交流。2.教师总结、点拨。【设计意图】以课文为范例,学会把学到的表达方法运用到习作中。

三、搜索题材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启发学生从时间(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地点(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角度去搜索题材。

【设计意图】走近生活,拓展习作的选材范围。

四、布置习作

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第三课时 总课时29习作讲评

一、名言激趣

1、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海明威

2、交流习作:

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作者身上得到启示,重视习作的修改。

二、佳作共赏

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且注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看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或者自荐。

1.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学生认真听,适当做笔记。学生自评。

2.听了这篇作文,你最欣赏的是什么?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是怎样写具体的?学生评点,教师总结。

3.教师推荐好文,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推出佳作,全班共享。

三、指点迷津

1.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2.动手修改。

3.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从佳作得到启发,以此为标尺,学会自我完善,使习作能力得到提高。

回顾·拓展三

教材分析:

本次回顾·拓展包括“词语盘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四个部分。“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组训练重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来进行编排的。列举了《唯一的听众》《穷人》中的有关句子,提出让学生讨论这样写的好处。“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配合本单元的专题,“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阅读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教材对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做了概括的介绍。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

2.读背并积累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3.推荐课外读物。学情分析:

学生对回顾·拓展的知识能够读懂,如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以后的阅读实践中去,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时可以把“交流平台”与“课外书屋”结合起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佳作欣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前准备:

1.至少各摘抄一个有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2.收集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可活用在“辩论”运用过的。

3.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书目,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写一段广告词、一份推荐书或简介。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课时30

一、回顾“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组织记忆竞赛、抄写竞赛。

【设计意图】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学生读例句,讨论这些句子对于抒发美好情感的作用。

A.“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侧面烘托出桑娜对家人的热爱。)

B.“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表明桑娜非常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C.“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表现了“我”第一次到林中拉琴时那种兴奋的心情,暗示“我”对拉好琴充满了信心。)2.回忆本组课文,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受。

3.交流自己在习作中是如何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4.课后积累相关的句子。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本组课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回顾文章中作者对环境和人物心理进行细致描写的语句,这样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丰富语文的思维。

三、学习“日积月累”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2.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3.同桌互读,借助工具书理解交流句子的意思。4.全班交流,交流句意。

“轻诺必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百姓对当局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失去生存之本。“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真诚,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准则;真诚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

5.学生自由吟诵。6.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课前收集的名言警句。

三、学习“课外书屋” 1.自由读。

2.交流最感兴趣的地方。

3.交流课外阅读的其他歌颂人的美好心灵的作品。4.拓展阅读: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书屋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书籍的兴趣。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集体备8

道口铺联校小学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第八单元

主备教师:张树海

备课组成员:孟召川 郑秀华 刘文英 韩长文 张树海 王云 张保友 付立刚 审核人:孟召川 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还有一次习作和一组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但这三篇课文又能张扬它们的个性:文章的体裁不同,分别有寓言、民间传说、记叙文;语言表达方式上也各有特色:《寓言两则》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阐述故事,《争论的故事》则把师生间的对话纳入故事中,从而引发深思,而《剪枝的学问》则抓住小作者心情变化为线索,详细叙述故事的经过。当然这些课文除了故事性强,文中还有许多贴切的词、生动的句、鲜活的段落,值得学生细细地品读,感悟。

教学内容:

《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还有一次习作和一组练习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些故事。

2、学会本单元33个生字,其中6个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4、领会争论故事中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5、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6、能根据自己的认识,选用合适的图画,编一个童话故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叙述清楚。

单元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些故事。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领会争论故事中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单元课时安排

《寓言两则》两课时 《争论的故事》两课时

《剪枝的学问》两课时习作 两课时 练习八 两课时

24.寓言两则

主备教师:张树海

备课组成员:孟召川 郑秀华 刘文英 韩长文 张树海 王云 张保友 付立刚 审核人:孟召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3.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三、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四、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

作业设计:

1、写下你曾经读过的课外寓言故事:()其中你最喜欢读(),因为这则寓言()。

2、除了“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外,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也是出自寓言故事的,写一写。

3、完成习字册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原 因 做 法 结 果 巴 望──── 拔 高──── 枯 死

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道理:按事物规律办事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2.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朗读,教师点拨。4.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作业设计:

1、《揠苗助长》的农夫错就错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开导他:()。

2、《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傻就傻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开导它们:()。

板书设计: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教后反思:

25争论的故事

主备教师:张树海

备课组成员:孟召川 郑秀华 刘文英 韩长文 张树海 王云审核人:孟召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张保友付立刚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争论)

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争论的故事。板书课题:争论的故事

3、过渡: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故事中谁和谁争论?他们为什么事而 争论呢?争论的结果又怎样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听范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学生字情况,老师出示生字卡片相机指导读准字音。(2)出示词语:

烤鸭 评理 剖开 可惜 真笨 浪费关键 原谅 烟熏火燎(3)指名逐行读、“开火车读”、齐读。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学生评议读得是否正确。4、理解课文脉络。思考:

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哪几自然段写大家听了故事后的感想? 5、告诉学生:第2~5自然段是盛老师讲的故事内容,因此第2~4自然段的末尾,不加下引号,只在故事结束的第5自然段末尾加下引号。

三、精读训练

1、自由读课文第1~5自然段。

明确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争论不休”、“不以为然”。2、讨论交流。(1)故事中谁和谁为什么事争论起来了?他们是怎样争论的?(请两名同学读读兄弟俩的对话)

(2)理解“不以为然”。谁能找准“然”字的解释?

(3)指导朗读兄弟俩的对话。看插图听录音,体会故事中人物的语气。重点指导几 个反问句的法。

(4)小结: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齐读)

3、过渡: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说明他们的争论没有停止?(争论不休)你能找准“休”字的解释吗?

(出示:争论不休:①停止 ②休息 ③表示禁止或劝阻)4、引读第4、5自然段。

他们到村里找人评理,大家建议说

(生)“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当他俩都很满意,想去射大雁时,可惜

(生)“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5、齐读。

四、指导书写 1、识记字形。2、指导描红。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朗读课文,背诵同学们关于故事的感想的话。板书设计:

25争论的故事 争论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一、听写生字词

二、学生表演回顾盛老师讲的故事 1、出示填空题:(学生口答,指名填空)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看到大雁想()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并跑到村里找人()。结果是他俩找到了一个()的办法,可大雁()。

2、齐读这段话。

三、继续精读训练

1、听了这样一个“争论的故事”,大家肯定有不少感想,同桌互相讨论。2、指名谈谈自己的感想。

老师适当评价,并引出书中同学们的想法。(大家真聪明,有这么多好的想法,编书的叔叔已经把这些想法录到书上了)

3、理解省略号的作用。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四句话。

把这四句话不改变原意,换一种说法。5、总结同学们的回答情况,得出结论。

出示并引导齐读:无论做什么都要抓住时机,关键在于先做起来。

6、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聚精会神”与“赞许”的意思。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

2、小结并再次出示:无论做什么都要抓住时机,关键在于先做起来。3、齐读课文 作业设计:

1、兄弟俩为了怎么吃大雁而争论不休,哥哥以为(),弟弟却以为(),老人说()。

2、故事中的兄弟俩,现在多么后悔啊!如果你现在遇到了故事中的兄弟俩,你想告诉他们一个什么道理?

25、争论的故事 哥哥 弟弟 煮 烤 抓住时机 先做起来

教后反思:

26剪枝的学问

主备教师:张树海

备课组成员:孟召川 郑秀华 刘文英 韩长文 张树海 王云 张保友 付立刚 审核人:孟召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挥、舞、夺、熟、娃、蛋、禁、番、靠”,理解本课的生字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王大伯说的那番话。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4.去品读文中人物的对话,细细感悟: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王大伯说的那番话

去品读文中人物的对话,细细感悟: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孙中山的课文《不懂就要问》,板书:学问 说说自己的理解。

2.总结:刚才我们说的是学习中的“学问”,现在谁来说说生活中的学问?(生自由发言)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大声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下作个记号,并尝试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3)边读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词语朗读情况:盼望 剪枝 充满信心 夺走 不禁 远近闻名 红润 胖娃娃

仿佛 靠 挥舞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满怀好奇

(2)指名读词,注意前后鼻音及多音字的字音,相互问问、说说词语的意思。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比谁读得最棒?

(2)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3)交流: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三次进园看到的景象不同;初步了解剪枝的学问。

三、学习部分生字

1.学习生字“夺、蛋、禁、靠”字,学生分析字形,并说说记忆的方法。2.指导学生描红、仿影、临摹。

作业设计:

(一)、抄写生字并组词。

(二)、反义词百宝箱。

1、天刚蒙蒙亮,()了一夜的大街又()起来。

2、无论是()的冬天,还是()的夏天,我校排球队员们都坚持艰苦的训练。

3、我不喜欢()的夏天,也不喜欢()的冬天。

4、我本以为这件事很(),谁知有这么()。

5、经过技术革新,工厂里的工人虽然(),但产量却()了。板书设计:

26剪枝的学问 减少--枝条——不利因素

剪枝的学问

增加--产量——进步和成功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剪枝的学问》。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一共几次进桃园?各在什么季节?(“我”一共三次进桃园,分别在“冬季”、“春天”、“夏天”)

二、感知课文

1.师提问让生思考:“我”三次进桃园,心情各有不同,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并把整个句子好好读读。

2.讨论交流:

(1)第一次比较复杂,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示“我”的心情?(板书: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2)第二次进桃园呢?(盼望)

(3)老师启发:如果我们也跟上面一致,该在“盼望”前边加上一个什么词?(板书:热切盼望)

(4)我第三次进讨园呢?(板书:又惊又喜)

三、细读课文,品味重点词句 1.师生共同探究“满怀好奇”。

(1)“我”进桃园为什么好奇呢?结合词语理解“远近闻名”(2)还能从哪里也能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 2.把这一段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听。3.共同探究“一脸疑惑”。

(1)“我”满怀好奇地进入桃园,为什么转眼间“一脸疑惑”了呢?谁来做一做“一脸疑惑”的样子?请学生表演,帮助理解词义。(2)指导朗读。谁来把“我”的一脸疑惑读出来?试一试,读出来。(齐读)

4.探究讨论“将信将疑”。

(1)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王大伯是怎么做的?(王大伯给我讲了剪枝的学问)

(2)出示王大伯的话,指导理解:从王大伯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剪掉了什么样的枝条?为什么剪掉它?

(3)体会“疯长”的意思。思考:枝条疯长了会有什么后果?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

(4)王大伯的话有几层意思?一点一点来描述。(5)再读王大伯的话,体会我的“将信将疑”。

(6)练习朗读王大伯的话,要让我们听了之后都相信你剪枝剪得有学问。5.探究学习“热切盼望、又惊又喜”。

(1)学生朗读段落,并思考:第二次进桃园,我的怀疑还存在吗?“我”看到了什么?

(2)小组朗读,其余思考、想象:听了朗读,我 仿佛看到了什么?(听朗读,交流、评议)

(3)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春天的美丽。

(4)播放美妙的音乐,放松身心,闭上眼睛,思考:你们好象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当“我”第三次走进桃园时,看到王大伯的桃园有什么特色?(提示:桃子又多又大,桃园丰收了)借此理解“又惊又喜”。问:“惊”什么?“喜”什么?

(7)思考、与小组讨论交流:这时我对王大伯剪掉疯长的枝条的做法还将信将疑吗?得出结论:看来王大伯剪枝剪得确实有道理啊!

6.问:通过理解,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用自己或书上的话来说一说。

四、拓展,深化认识

1.拓展:下面的事件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呢?用心去品析一下。2.例:兵不在多,而在精。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五.拓展作业

老师总结: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物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做到资源的共享。

作业设计:

1、听了王大伯的话,你知道剪掉这些枝条有什么好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父母、邻居、亲戚请教,生活中有哪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事例,先理清思路说一说,再有条理地选择

一、两个写下来。板书:

26、剪枝的学问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教后反思:

习作8 编写童话

主备教师:张树海

备课组成员:孟召川 郑秀华 刘文英 韩长文 张树海 王云 张保友 付立刚 审核人:孟召川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例文,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

2、能根据自己的认识,选用合适的图画,编一个童话故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叙述清楚。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不挑食、不偏食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要把事情的经过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叙述清楚。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不挑食、不偏食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教学准备: 图画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观察学生。这个小朋友坐得真直,两眼看着老师,习惯多好啊!我知道你们还有许多好习惯,能告诉老师吗?这些好习惯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2、学生交流。

二、看图

1、出示图:图上这几个小动物的习惯好不好?这样做有什么后果呢?

2、我们身边的朋友又没有像这样的不良习惯呢?

3、看到他们有不良习惯,你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办?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三、学习例文

1、小朋友最喜欢听故事了,如果我们编一个有关这些不良习惯的害处的故事,他们一定喜欢听。耿新华同学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编得童话故事,好吗?

2、指名读例文。

3、问:故事里写了谁?他有什么不良习惯?

小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故事有没有把不讲卫生的害处讲清楚了?是怎样讲清楚的?

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

4、这个童话故事是编给谁看的?

四、学生习作

1、过渡:同学们,你们说用这个办法来帮助那些有不良习惯的小朋友,好不好?

2、你准备写什么呢?想让谁来做主人公?他的不良习惯是什么?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后来是怎样做的?

3、那还等什么,快动手吧!学生自行习作,教师巡视。

五、交流评议

1、写好的同学先自己读一读,看看句子有没有写通顺了,有没有错别字。

2、谁愿意把你的故事先给大家分享?你们觉得他哪里写得好?还有哪些不足?

3、把你的故事读给你的同桌听,请同桌帮你提提意见。

4、再修改。板书

习作8 编写童话 看图选题 引导构思

教后反思:

下水文:

小猴乐乐

小猴乐乐特别爱学习,一放学回家,就拿出本子练起字来。可是它却不注意读写姿势,同学送给它一个外号:“小眯眼”。

有一天,乐乐在写字。它弯着腰,低着头,眼睛都快贴着书本了。妈妈看见了,提醒他:“乐乐,快把头抬高点,要不然会近视的。”乐乐满不在乎地说:“没事的,没事的„„”

一天,学校检查视力,其他同学都看得很清楚,可是视力表的最后一排他却看得模模糊糊的。他揉了揉眼睛继续看,还是看不清,这下它可着急了。猫头鹰医生对它说:“因为你平时读写姿势不正确,使眼睛过度疲劳,所以看远处的东西模糊不清。还好,你只是假性近视,可以通过治疗恢复视力。如果你再不注意读写姿势的话,那就会变成真性近视,到时候可就很难治愈了。”乐乐听了,点了点头。

乐乐按照猫头鹰医生说的去做,每次写字注意保持30厘米距离,写字1个小时后就远眺大自然景色。它还经常做眼保健操,放松眼睛。没过多久,乐乐的视力就恢复了正常。

批改记录

第二课时 作后讲评

练习八

主备教师:张树海

备课组成员:孟召川 郑秀华 刘文英 韩长文 张树海 王云 张保友 付立刚 审核人:孟召川

教学要求

1.仔细看图,明白三个小伙伴以及三个小和尚的故事,然后再用几句话写下想法,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最后议一议:三个小和尚应该怎么做? 2.照样子,练习“晶、蒜、森”三个字。3.背熟八条成语和《明日歌》。

4.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办一份手抄报,班级展览并交流。5.学写毛笔字。教学重难点:

背熟八条成语和《明日歌》。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办一份手抄报。教学准备: 手抄报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学用字词句 1. 审题,明确练习要求

2. 指导:学生看两组图,说说它们的意思。

(1)出示第二组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想想三个小和尚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请学生讲述三个小和尚的故事。

(3)出示第一组图,同桌谈论,说说图中的内容,注意把故事的结果说清楚。(4)全班交流:你是喜欢“三个小伙伴”呢,还是喜欢“三个小和尚”,为什么? 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理由说充分。

遇到学生说得精彩的字、词、句,可请学生板书到黑板上,有选择地带领学生读一读,学生可自主积累。

3. 练习

(1)指名说说读了两个小故事后的想法。

(2)大家评议,学生各抒己见,只要有想法,说得有道理就行。

(3)请学生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想法,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或者询问老师、同学。

(4)请几位学生读自己写的句子,师生共同评议,知道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发现学生写得生动的句子或板书或表扬。

(5)其他学生可与小伙伴交流,修改意思不明确的句子。4. 议一议

(1)请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三个小和尚”该怎么做才能让庙里的水缸总是满满的。

(2)合作伙伴之间先交流。

(3)组织全般交流,师生、生生对话。二.教学写好钢笔字 1. 审题 2. 指导

(1)出示三个字:晶、蒜、森

(2)请学生仔细观察字形,说说自己的发现

(3)出示:(书上)我的发现:下半部分要写得左小右大才好看。3. 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并选择范写,再让学生仿写。4. 反馈

(1)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2)指出存在问题,纠正不美观的字。三.教学读读背背 1. 熟记成语。

(1)请学生说说想怎样怎样学习成语。(2)请学生自主学习成语。(3)指名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发现成语的意思以及用法并归类。(可以事先让学生预习)

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办法也用完了。归类:来自语言故事,都告诉人民一个道理。(4)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2. 背诵《明日歌》

(1)自由朗读这首诗,谈谈感受或提出不懂的问题。(2)全般交流,明白这首诗的意思。(3)知道学生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4)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并能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背诵。(5)课外拓展:可后收集表达同样意思的诗或名言警句。作业设计:

抄写成语及《明日歌》 板书设计:

练习八 晶、蒜、森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教学想想做做

1.与学生谈话。交流自己的爱好。

2.明确学习任务:办一份手抄小报,请学生谈谈打算怎样办小报。教师引导从选取主题、收集资料、编排设计、分工合作几个方面谈。3.学生自主选取主题,给小报取名。4.全班交流,指导抓住主题命名。

5.自由组成编报小组,分工合作,自主办报。

6.学生完成后带来,组织学生评议,准备办一个小报展览。

(1)组织一个记者招待会,请各位同学拿出自己办的小报,以推销员的身份向大家推销小报。:要求:把自己的特色说清楚。

(2)师生共同参与欣赏、评议、可吸收优点,也可以提出建议。(3)评选出销量最好的前几名小报,张贴在玻璃窗或板报上。(4)办的不理想的,可再进行修改。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谈感受 3.审题

明确本次学的比画:竖折撇、竖折折钩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竖折撇、竖折折钩的书写方法(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练习

(1)学生再次临摹,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指导学生书写“专、考”两个字,注意竖折撇、竖折折钩在米字格中的位置及大小。

6.反馈

(1)展示写的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实践活动

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自主设计,自选材料,自己编辑美化,先进行班级评比,择优推荐给学校大队部。

板书:

练习八

手抄小报 选取主题、教后反思:

收集资料、编排设计、分工合作

第五篇:集体备课初备

1------3年组集体备课(初备):刘恩芝

《手捧空花盆儿的孩子》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这是一篇由传说改编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国王用一种独特的方法选继承人:谁能用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为了考验他们是否具有诚实的品质,他特意发给每个孩子一粒煮熟的花籽。国王最后选择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为接班人,这是为什么呢?故事悬念迭生,引人入胜。不读到故事的最后,就不能解开谜团。很多孩子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弄虚作假,偷换花籽以求取胜,只有这个捧着空花盆的孩子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这个故事在成年人看来,含义一目了然:诚实的品质最可贵。但是,让二年级的孩子来读这个故事,他们未必轻而易举就能读明白,如果学生不了解种子是怎样发芽的,以及煮过的种子不会发芽这些自然常识,便无法体会故事的内涵。这堂课,我主要围绕“孩子们的两种不同成绩”和“国王的两种不同态度”这两条主线来设计,让学生找到相关语句进行朗读,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两种不同的情况,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情况?重点放在对这两种孩子的角色体验上,感受孩子们的诚实与不诚实。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故事的内容及寓意。

3、通过阅读懂得,诚实是一种美德,愿意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教学重难点:

认读14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指导读书,提示读书要求

2、引导学生结合字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识字

三、指导读通顺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提出认读过程中较难的字全班交流好办法帮助识字

3、同桌互相指认生字,互相教读。

4、当小老师读生字

5、游戏:“花盆蹦字”

6、四人小组内接读

四、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师:下面把你们自制的生字卡片拿起来,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生字,并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老师这里有一个要求:请各小组长在自学的过程中要负责维持好组内的纪律。(有的小组开火车读生字或组词、有的指名读、有的小组长带读)

1、全班交流。(指名当小老师带读生字。)师:最近同学们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后,我们很多同学都成了识字小能手,就说今天的这些生字,谁有识记好办法,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指名回答。)

师:你能给这些生字找个朋友或者用它说一句话吗?生做扩词、说话练习。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2、“开火车”检查生字。师:“轰隆隆,轰隆隆,小小火车谁来开? 生:小小火车我来开。

3、猜字游戏。指名到黑板前比动作(“捧”的动作),让全班同学猜猜这是哪个字?

五、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六、作业:熟读课文,抄写本课的生字

下载三年级语文上册开学初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语文上册开学初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学初考试语文答案

    答案1.B(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做“起居注 ”) 2.D(“不愿与„四人帮 ‟同流合污”不代表“尊重事实,秉笔直书”。) 3.A(文中无据) 4.D(虞:意料,预料) 5.D(①②不是直接体现,③不能体现。......

    三年级数学开学初测试题5篇

    三年级数学开学初测试题 一、填空。(28分) 1、12÷3=4读作(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2、三千二百零二写作( ),32005读作( )。 3、一个长方形里有( )个直角。 4、8000克=( )千克 6千......

    2013----201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地理开学初备

    2013----201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地理开学初备 七年级地理教研组 一、指导思想 《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具体内容是----......

    开学初

    开学初,笔者设定了以依托教材、立足过程、多元评价、注重实效为主的表现性评价方案的设计,具体如下; 依托教材,注重评价的开放性。新课标实验教材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

    初备教案5则范文

    课题:合并同类项(初备教案)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之后,以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运用为教学内容。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

    三年级上册语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 一、第五册必背内容:(包括词、句、段、篇) 一、古诗: 1、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2、九月九日忆山东......

    三年级上册语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主备人:夏雪娟 复备人:王琴芝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第4课。 2、学会本单元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

    三年级语文开学第一课

    三年级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在“谈话导入”中,交流心路历程,分享彼此的感受。 2.在“诵读诗歌”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魅力,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3.在“亲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