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第三届国际头颈部癌症会议记解析

时间:2019-05-15 03:2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参加第三届国际头颈部癌症会议记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参加第三届国际头颈部癌症会议记解析》。

第一篇:参加第三届国际头颈部癌症会议记解析

參加第三屆國際頭頸部癌症會議記

由American Society for Head and Neck Surgery(ASHNS,耳鼻喉科系統)和The Society of Head and Neck Surgeon(SHNS,一般外科系統)合辦的國際頭頸部癌症會議,每4年舉行一次,這一次是第三屆,從1992年7月26日至30日,集會於舊金山Marriott Hotel,共有來自45個國家,1300多人與會。

徐主任和我搭乘25日12:55的聯合航空直飛舊金山,經11小時抵達,當地時間為25日上午9點。早一天到達的R3閻愷正醫師已租好車子等候,順利將行李推向地下停車場後,再驅車入市區。舊金山位於太平洋與舊金山灣之間,約北緯37度,一下飛機,即使在7月天,仍有一股涼意,前往市區的高速公路兩旁,依地形建有密密麻麻的房子,雖然人多、房屋多,但畢竟土地大,所以沒有台北的那股窒息感。進入市區可看到兩節的市公車及電車(MUNI bus及streetcar),路經市中心(Civic Center),舉目可見宏偉的市政廳及寬敞的廣場,沿著最熱鬧的Market Street,可見兩旁地下鐵(BART,bay area rapid transit)出入口處,該地下鐵有71哩長,可通往南邊的Daly City及經由3哩半長的海底隧道(Transbay Tube),到達25個灣區東岸的其他城市,大眾運輸系統很是方便。右轉第4 街,便看到39層高的Marriott Hotel,順利check in後,徐主任便帶我們前往附近,佔地15個block的中國城,入口處有台灣捐贈的「天下為公」牌坊,看了倍覺親切,城內絕大部分是廣東老華僑,偶而看到「台灣酒樓」。街道名牌下都有中文音譯的小名牌,真是一絕,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合適的餐館,室內有股蝦醬的臭味,價錢不怎麼便宜,但料多,吃得真飽,真謝謝徐主任請客。午餐後,瀏覽市區看到貝聿銘設計的Transamerica Pyramid,高聳入雲,錐形體的建築,很具特色,是灣區的標幟之一。市區的建築較現代化,街道隨地形起伏,因此路邊停車時,必須把前輪打偏,以免下滑或後退,途中看到舊金山的另一特色-----Cable car,這種觀光性質的運輸工具,是藉助兩條鐵軌中央,位於街道下移動的長條鋼纜環為動力,當車子底盤前後兩座鉗夾器鉗住鋼纜時,車子便被帶動,放鬆時便失去動力而停止。共有三條路線,分別連接Market Street和漁人碼頭(Fisherman’s wharf),海洋公園(Aquatic Park),及另一條大街Van Ness。回旅館到B3的會場報到後,閻醫師再按圖驅車前往佔地1017英畝的金門公園(Golden Gate Park),途中再度領略市中心廣場的寬敞,以及市政廳、現代藝術博物館、歌劇院及交響樂館的壯觀。沿途看到的維多利亞式建築,色彩鮮豔,造型獨特,每幢都有特色,真是好美麗的房舍。金門公園濱臨太平洋,風頗大,以前被認為是無法利用的不毛之地,如今綠樹參天,有漂亮的溫室,鮮花盛開的庭圈,小橋流水,中國式涼亭,人造瀑布及廣大的湖泊,更有許多博物館、運動場、棒球場、高爾夫球場,另外有一座日本茶圈,展現出美國地大物博的一面。開車簡單瀏覽一番,便回旅館準備參加晚上的歡迎會。便餐後,徐主任帶我拜會幾位大師級人物,分別和John M.Lore Jr.,Charles W.Cummings合影留念,認識香港大學的同道,也會合了黃清浩及長庚侯勝博兩醫師。另外台灣來的,尚有成大放射治療梁永昌、台中榮總放射治療詹建勝及三總的陳祥霖諸醫師。和荷蘭自由大學的舊識及新加坡的曹紹應夫婦聊天後,已是近8點了,回房問後,抵擋不住時差的疲倦,終於在巴塞隆納奧運的開幕聲中進入夢鄉。

這次的會議共有7個Keynote address,由不同領域的頂尖專家向全體參加人員講述有關倫理學(ethics)、致癌過程的分子生物學、癌症預防、癌症侵犯的機轉、人類癌症轉移的機轉、染色體與遺傳學及態度的轉變與範疇的改變。24個Panel分別在不同場地舉行,由該主題學有專精的醫師或博士,每人15到20分鐘演講,最後再接受主持人或聽眾的質問。另外有34個主題,共計301篇的Proffered Papers及281篇的海報和32家廠商展示。每天早上8點便開始「上課」,由於題目很多,只能選擇有興趣的單元聽講。第一天Proffered papers : Salivary and lateral skull base中有8個lateral skull base也被侵犯的癌症病人,經 transcervical及transtemporal和腦神經外科醫師合作切除,雖有兩人因流血致死,但仍有6人的腫瘤得到控制,印象較深刻的是有一鼻咽adenoid cystic ca,侵犯兩側lateral skull base的病例,兩側皆接受同樣方法的手術,而得以控制病情,看來真是令人鼓舞。Spiro指出唾液腺的adenoid cystic ca(ACC)之stage 比grade(grade l : cribriform,grade 2 :mixed form,grade 3 : solid form)更能反應預後。另外使用中子束來治療advanced ACC可達88%的局部控制率,但副作用較嚴重。享用coffee break豐富的餐點後,中餐就在附近的麥當勞解決,緊接著下午1點聽Panel : Cancer of the pharynx and cervical esophagus主要是講 oropharynx和hypopharynx,美國一年咽癌的新病例有男性6700人,女性2500人,危險因子仍是抽煙及喝酒。下咽癌的預後不好,5年存活率介於14到28% 之間,治療仍是以手術加放射線為主,必要時,得做 gastric pull-up,處理頸部食道癌。接著的 Keynote address : Molecular Biology Aspects of the Oncogenic Process指出proto-oncogene是致癌過程的加速者,而tumor suppressor gene(重要的有p53, retinoblastoma gene)是扮演剎車的功能,又分為 type I(需要兩對等基因皆不活化,才會致癌)及type II(只要一對等基因不活化,便會致癌)。可藉著point mutation,translocation及amplification使proto-oncogene活化,而point mutation,deletion及insertion可使tumor suppressor gene去活化,加速癌症的形成。頭頸部癌症較常見的基因變化有p53 gene的突變,表皮生長因子受器(EGFR)的增加,及染色體第9、11對的改變。接著的Proffered papers : Histologic predictors of response 臨床上發現DNA的ploidy越高,對放射線治療放果越好,但實際上以表皮細胞癌細胞株實驗的結果,卻得到相反的結果,DNA ploidy越高者,反而對放射線不敏感。另外DNA ploidy可作為induction chemotherapy效果的預測,雙倍體者,只有12%(2/17)達完全反應;非雙倍者有39%(13/33)(P<0.05)。還有由台灣去美國的陳醫師發現,原發癌和轉移癌的腫瘤形成能力並沒差異。自由大學報告的Bleomycin基因毒性效應,經計算100個metaphase後,再現性穩定,染色單體的斷裂數在癌症病人和正常人之間,有意義的差別,該方法可能有助於找出,會引起上呼吸消化道癌症的高危險羣。一直到5: 30終於完成第一天的課程。

第二天便開始設立海報,除了徐主任的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pstein-Barr virus and major salivary gland tumors和我的 Cisplatin and 5-FU for NPC with distant metastasis or recurrent disease 之外,台灣方面還有詹建勝醫師的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in the patients with NPC,該抗原是從子宮頸癌純化、游離出的,結果在 NPC只有5.7% 大於2ng/ml,不適合作為NPC的腫瘤標記。早上的 Keynote address : Cancer prevention指出Vit C十 E可抑制nitrosamine 的作用;Retinoids可減少polypeptide growth signal;Piroxican可抑制prostaglandin的合成;Selenium可增加glutathione peroxidase的活性;β-carotene可去除一些 free radical而達到預防癌症的功能。另外對頭頸部癌症,尤其是口腔癌及喉癌,給予13-cis-Retinoic acid 50-100 mg/m2/D,可有明顯的預防放果。接著的Proffered papers : Neck 有人指出口腔及口咽癌的occult metastasis的比例很高,採取預防性頸部手術後的復發率較低,但用較根治性的手術並不見得比保守性的復發率低。如果occult metastasis的機會大於21%,則以選擇性手術或放射線處理N0後的生活品質較好,至於用手術或放射線,則決定於對原發癌症之處置。另外有人以細針抽取頸部腫瘤,藉助聚合酶連鎖反應(PCR)複製EBV DNA,以進一步佐證其原發處是在鼻咽。此外日本報告晚期口咽及下咽癌50%有咽後淋巴轉移,做手術時要注意咽後的切除。對於原發不明的頸部轉移癌之放射線治療,只電頸部和加電其他部位的5年存活率,分別是37%及48%,但沒統計上有意義的差別,只有5%(7/ 144)被找到原發腫瘤。如果淋巴腺有4個以上受侵犯;有血管及淋巴腔、軟組織受侵襲;以及有 desmoplastic pattern,則頸部復發的機會很大,其中以desmoplastic LN pattern復發的危險性高達7倍。下午都是有關NPC的題目,自由大學最近5年治療16個NPC,以近距療法追加到8250 cGy,兩年的無復發率達 70%。另外一篇沒來演講,但以海報方式展出的大陸廣州孫逸仙醫科大學報告,指出以基因工程製造出的EBV膜抗原(membrane antigen)來測MA-IgA,發現對NPC的敏感性:VCA ≧ MA ≧ EA,但專一性是 EA= MA >VCA,即測 MA-IgA 兼有VCA的敏感性及EA的專一性。接著的Panel是關於復發性鼻咽癌的診斷及治療,一般復發率介於8-34% 之間,台大的復發率是13%。使用 fat suppression及Gadolinum-DTPA的MRI是最佳的診斷方法,至於治療可用放射線或手術,前者包括再用遠距療法或近距療法(如短效的Au-198之永久植入,或Ir-192鼻腔內可除去性的,及高劑量afterloading等方法),及立體定位放射線療法(stereotactic R/T),尤其是針對咽後淋巴及顱底;手術可用各種不同方法,局部控制率約38%。第三天的課程包括Panel: Cancer in the neck,一般頸部若有轉移癌,則痊癒率就降低一半;如果有3個以上陽性淋巴腺,則遠隔轉移的比率高達46%,原發腫瘤的復發率也高。該 Panel的主持人Robert Byers很有權威性,問的問題很尖銳也很實際,因舌癌的occult metastasis的比率高達25%,所以對N0的處理很重要,各國學者的想法略有不同,但除了T1之外,都認為以手術或放射線治療之較妥當。下午的ASHNS住院醫師臨床及基礎科學獎之論文,是有關以PCR來偵測喉癌及下咽癌的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有HPV者其存活率有意義地降低,且局部復發危險性增加至2.7倍,預後更不好。另外一篇是「頭頸部癌的磷酸脂代謝物之表現」,表皮癌細胞可產生prostaglandin E2 及Leukotriene B4,該兩物質皆有抑制免疫的功能,可能對局部腫瘤璟境免疫能力之低下,扮演重要角色。接著的 Keynote address : Mechanisms of cancer invasion :幾乎所有的癌症都有血管增生(angiogenesis)現象,所以理論上能抑制血管形成的物質,如α-interferon、steroid等,對癌症的侵犯都有抑制效果。coffee break之後的Panel : Salivary gland cancer 主持人是James Suen,每次他演講總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這次又有 psychoneuro-immunotherapy for adenoid cystic ca,藉著心智映像(mental imagery),行為以影響大腦,產生β-endophine而提高淋巴球的增生反應。對於唾液腺癌症,手術很重要,術後追加放射線治療,5年及10年的存活率只由60%,50% 分別增加到70% 及60%;如果術後仍有腫瘤、高惡性度、大於 3公分,及有淋巴轉移,則一定要追加放射線,對於低惡性度、小於 3公分,沒有神經侵犯、年齡小於30歲者,則術後的放射線治療是危險的。至於中子束對缺氧細胞較有效,局部控制率比一般光子束高,但急慢性的後遺症較大,對於遠隔轉移的預防也沒有幫忙。唾液腺癌最重要的預後因素是stage,組織學的grade並不重要,年紀輕、女性較好,來自大唾液腺的較好。

第四天上午的Keynote address : mechanism of human cancer metastasis,由來自Houston的一位PhD Fidler主講,他將深奧的理論口語化,很生動,是位很好的演講者,值得學習。他指出每個癌細胞轉移的能力不一,而且有增強(enrichment)的教果,即轉移到別處的癌細胞,其轉移的能力更強。轉移有器官專一性,符合「種子和土壤假說」(The seed and soil hypothesis),種子要在適合的土壤,才能生長,可能確定診斷時,血液中已充滿癌細胞,但只在某器官、某條件下才能定居生長;而且有位置專一性(site specific),如有些黑色素癌細胞株只能長在腦膜,有的只能長在腦實質內。癌細胞周圍的正常組織可影響其生物行為,如轉移到腦膜的黑色素癌細胞,要和腦細胞直接接觸,才會長出黑色素(melanin)。另外轉移到大腦的癌細胞,長到一定程度(約2.5公分)便可使強韌的「血管一大腦屏障」(BBB)發生裂開的現象,有利抗癌藥物的治療。總之,轉移是一相當選擇性的過程,要很多條件都符合才能完成,所以可從很多步驟加以調節,只要能找出每種癌的生物習性,是可預測在何種情形下,在何位置會有轉移癌,對於轉移的預防和治療,似乎仍是樂觀的。接著的Panel : Base of skull tumors 主要都在討論內頸動脈的處理。對於顱底腫瘤首先要判斷內頸動脈是否受侵犯,若受侵犯,可在手術前使用氣球試驗性栓塞(BTO),測其遠端回流壓力,如果大於50 mmHg,則綁住後,中風的機會不大;或者加上腦波監視或Xenon flow study,如果腦波有缺血的變化或Xenon flow介於15-30cc/100 g/min,則中風的危險很高;若大於40 cc/100g/min,則沒有中風之虞,但仍必須避免低血容量、低血壓,高凝固性及側枝循璟之阻塞,才不致於中風,因為上述四個因素是術後中風的主要原因。對於顱底常見的chordoma, Pittsburgh的Dr.Sekhar認為質子束是很好的治療方法,因質子束對表層組織的劑量小,而且只在某一特定深度累積最高劑量,再深下去,劑量劇降到零,很適合治療重要器官之腫瘤。年紀大的chordoma病人預後比年紀小的好,nonchondroid chordoma易復發,預後比chondroid chordoma不好,甚至比 chondrosarcoma還不好。下午的 Panel: Cancer of the base of the tongue and oropharynx 提出的治療原則是 : N0 的原發小腫瘤----電療;N2-3的小腫瘤----頸部切除加原發處之電療;大腫瘤-----切除加電療。15% 的手術要切除下顎骨,電療以近距療法(brachytherapy),尤其使用looping法,效果較好。接著的Keynote address : Chromosomes and genetics,內容很基礎,Dr.Knudson的演講技巧令人覺得沈悶,較不易吸收。因為很多癌症常伴隨染色體的變化,如CML 90%有染色體第9及22對之相互對換,而形成著名的Ph chromosome,自然令人聯想癌症與基因變化有關,其中以 Autosomal dominant的retinoblastoma最著名,因為其tumor suppressor gene---Rb gene去活化所致。另一較熱門的tumor suppressor gene,p53 gene之去活化,也與各種呼吸消化道,及頭頸部的癌症有關。Coffee break後的 Proffered papers: Video presentations有甲狀腺、副甲狀腺的手術、頸動脈體腫瘤的去除、頭顱顏面及中臉部切除術之錄影帶,比較可以清楚學到手術之技巧。喉上神經的外側枝有14% 的機會,會低於甲狀腺的上端,因此做甲狀腺切除時,傷到神經的機會不小,一位巴西人以錄影示範神經刺激器尋找該神經的方法,看環甲狀肌有收縮。另外有關副甲狀腺尋找的方法,在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的病人,比較好找,但有些沒症狀之病人的副甲狀腺,仍需要藉助病理切片證實,所以對於副甲狀腺的尋找,仍是要多看,多學習別人的經驗。日本人示範的En bloc anterior and middle fossa craniofacial resection for extensive maxillary cancer,是由篩狀板往後切到planum sphenoidale,經 cavernous sinus 外側,進入 foramen ovale,再往下、往前到infratemporal及 temporal fossa。是很大的工程,但仍不適合於cavernous sinus 或內頸動脈受侵犯的病例,12例中有5例已存活3個月到3年。術後再以free rectus abdominis MCF重建。另外Jatin Shah示範廣泛的中臉部切除,包括眼窩、鼻子、上颌竇及大範圍的皮膚,仍以free rectus abdominis重建,再配合facial prosthesis病人已有4年以上良好的生活品質,值得學習。最後由一位加拿大醫師秀出以Ultrasonic surgical vibrator,藉助超音波不易破壞纖維的特性,除去頸動脈體瘤,而保留神經、血管,是科技進步之所逝賜。觀賞整節錄影示範報告後,內心的確是受到很大的衝擊。最後一天的閉幕詞,H.Goepfert提到未來的展望,希望藉著molecular surgery, differential therapy從基礎層面,因人因病施醫,以突破臨床治療的瓶頸。接著的Keynote address : Change in attitude, change in latitude,由一位 radio-oncologist Million主講有關喉癌治療的演變,因為纖維鏡、顯徵鏡,CT及MRI的出現,Voice-sparing手術和新的音聲復健技術的進步,以及對於癌症的擴散方式及發聲機轉的進一步了解,使得喉癌的治療有了很大的轉變與進步。早期的聲門上癌仍有30%的區域轉移,其中47%在上頸區,38%在中頸區,10% 在氣管旁,下頸區仍有5%。較晚期(T3-4)對側頸淋巴腺轉移的機會也有30%。聲門癌轉移的機會較小,T1: 0~1%,T2: 2~7%,T3-4: 25%,上頸區佔55%,中頸區27%,氣管旁包括Delphian node佔18% 是 stomal recurrence 的主因。對於聲門上癌的治療,他認為 T1 : 放射線,T2-3 : 腫瘤不大或不適手術 : 放射線;腫瘤大 : 手術±放射線。關於聲門癌,T1-2 : 放射線,較好的T3(單一聲帶受侵犯或往外突出型): 放射線,不好的 T3 : 手術土放射線。整個會議最後的課程,我參加Panel: Thyroid cancer,由Dale Rice主持,目前遺傳學方面對於follicular neoplasm的研究,發現43%(9/21)的濾泡癌有C-Myc oncogene的表現,相對於濾泡腺瘤只有14%(3/21)(P<0.05),有C-Myc oncogene的表現,顯示其生物習性較具侵襲性。關於 medullary Ca,偶發性的病例比家族性的(MEN)預後差,出現amyloid staining的較好。至於分化良好的癌(乳突及濾泡癌)的預後因素有 : 年紀大於50歲;腫瘤大於3公分;濾泡癌;甲狀腺外之侵犯,包括淋巴轉移及遠隔轉移者較不好。雖然有人證實只有第一期的分化良好癌之年輕人,接受subtotal thyroidectorny仍有很好的結果,但一般仍認為全部切除較好,理由是1.全切除後才能成功地以I-131治療殘餘或轉移的癌細胞,2.才能以thyroglobulin(分化良好癌的一個標記,台大目前己能測驗)作為腫瘤有無再發的標示,3.健側有occult ca的機會高達30~85%,4.全切除後,復發率較低,5.減少由分化良好癌轉變為不分化癌之機會。四天半的密集課程終於結束,覺得比當醫學生時還累,還充實。

開會期間只有晚上有空到處溜達,託閻醫師之福,才得以全覽金門公園之壯麗面貌,在太平洋濱的荷蘭風車(美國地大物博,任何東西都大,連風車也比荷蘭的大)前留影後,再驅車沿海濱公路按圖索驥,找到名聞遐邇的金門大橋,沿途看到海豹石(Seal Rocks),外觀真是像極了海豹。豔紅色的金門大橋,由兩座相距4200英呎高746英呎的橋墩架起,縱分太平洋及舊金山灣,費時4年半,於1937建成,儼然西海岸的大門戶,每年需要7000加崙的油漆粉刷,氣勢之磅礡,真是名不虛傳,橋墩上端不時有濃霧籠罩,更添一份詩意,頗有剛中帶柔之意味。因附近風很大,很快留影後,便揮別這如雷灌耳,大名鼎鼎的金門大橋,真是意猶未盡。閻醫師再度發揮其獨到的適應能力,在徐主任的指引下,很快便回到市中心,在“ Let’s go USA"的建議下,很巧找到一家徐主任以前到過的中國海鮮餐廳---悅利(Yuet Lee),飽餐一頓,很不好意思,又讓徐教授破費。另外參加第四天晚上兩學會理事長的歡迎會後,閻、黃、侯和我四人再驅車到另一名勝-----漁人碼頭,欣賞海岸遊艇風光,看成羣海豹佔據碼頭,品嚐風味絕佳的龍蝦及大螃蟹(每隻11美元),遠眺燦爛的晚霞及海中「惡魔島」,因時間已晚,無緣欣賞旁邊的海洋公園,只好逛逛整排熱鬧的商店,其中有家“ The Left Hand World”專賣左撇子的用具,很新奇。接著再摸黑前往全世界最扭曲的街道----Lombard street,只見閻醫師像考駕照般地左拐右轉,順陡坡而下,因天色已暗,看不到兩旁漂亮的花樹,大概只有駕駛才能領會到世界之最。最後一天的下午是最有空的時間,先到購物中心,買了孩子交待的東西後,在徐主任的帶領下,三人一行來到Stanford醫學中心及大學,旁觀Wi1lard Fee主持的耳鼻喉門診及登記中心,規模小小的,很難想像那是著名的醫學中心。整個醫院的規模都比台大小,只是幅員廣闊,到處可見乾枯的樹木及花草,似乎不太符合「種子和土壤假說」。接著到大學園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胡佛塔(Hoover’s Tower),是為了紀念美國胡佛總統所建,大學的建築都融有藝術氣息,寬敞平坦的騎樓,很適合溜冰,貼有mosaic磁磚的教室,顯得莊嚴中帶點亮麗。美國給人的印象是地大物博,一切都大一號的感覺,連大學校園也是比台大還大。這次的美國處女行真像接受學術、人文的大洗禮,連晚上也得學徐主任整理當天的筆記、心得,及預習隔天的課程,真是被洗得一塵不染了,也深深領會到造物者對美國人的厚愛,當然人民的勤奮也是其富強之主因,看看別人,砥礪自己,希望能開拓出屬於臺灣人的一片天地。

第二篇:2012第三届国际神经科技大会会议邀请函

神经科学领域是生命科学中发展较快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为了给国内外科学家、企业和院校建立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平台。第三届国际神经科技大会在前两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将于2012年5月18-20日在中国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为“打开神经系统的黑匣子”。届时,将邀请国际神经科技领域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著名专家领衔演讲,并邀请著名的协会组织、大学院所、研究机构、基金会、民间组织、国际著名企业、咨询机构和政府部门的相关代表做报告。

本次大会共设置了10个专题分会近百余个议题,主要内容有:神经科学的突破性研究,神经元沟通的新机制,感觉和运动系统,认知、思维到行为,新颖的方法与技术发展,神经科学与医学,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发现与发展,比较系统与神经科学,稳态和神经内分泌系统,职业培训、公众意识及神经科学业务发展等。同时,大会还为科研人员和青年学者设置了学术展区,可以展出最新的学术研究,科研成果,合作项目介绍以及博士后招募等信息。此外,大会也为相关企业设置了企业展位,参展范围有药物研发,诊断试剂,神经疾病治疗,仪器设备,医药器械等。

您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在神经研究相关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此,我们真诚地邀请您做报告或出席本届大会,与参会的国际嘉宾进行交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您将找到新的合作伙伴,发现新的思路,促进学术上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神经科学的发展,造福人类健康。同时,我们坚信本次大会必将推动和促进我国在神经科技领域的发展。

详情请查看网站:http:///neurotalk2012/cn/

分会一:神经科学的突破性研究

议题 100: 神经管与神经管畸形议题106:神经系统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议题 101: 视网膜发生新理解 议题 102: 神经诱导和神经胚形成机制 议题 103: 伴侣细胞与神经元的功能研究 议题 104: 神经元,神经投射与分支 议题 105: 神经细胞命运 分会二:神经元沟通的新机制

议题 200: 离子通道,泵和转运子的研究 议题 201: 电突触,间隙连接,连接蛋白 议题 202: 神经递质,分泌与信号分子 议题 203: 神经肽的新发现 分会三:感觉和运动系统

议题 300: 感觉运动系统机制的新观点 议题 301: 视觉和听觉感官系统 议题 302: 嗅觉、味觉系统 议题 303: 触摸,温度感觉系统 议题 304: 本体肌肉运动和联合位置感觉 分会四:认知、思维到行为 议题 400: 脑高级功能整合 议题 401: 认知障碍的研究 议题 402: 睡眠,苏醒,梦和潜意识 议题 403: 动机,情绪,学习与记忆 分会五:新颖的方法与技术发展 议题 500: 新兴CN专场生物标志物议题 501: 神经遗传学,神经基因组学,神经蛋白质组学,神经转录组学,神经代谢组学

议题 502: 脑脊髓液分析技术 议题 503: 新型探针和分子成像

议题 504: NMR,MRI, PET,专场PET和DTI分会六:神经科学与医学 议题 600: 转化临床神经生物学 议题 601: 阿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 议题 602: 帕金森病 议题 603: 朊病毒疾病

议题 107: 神经营养因子

议题 108: 神经元细胞骨架分子组成 议题 109: 神经元迁移

议题 110: 神经干细胞与神经再生 议题 111: 突触,突触生,突触形成与消除

议题 204: 神经调节与神经调节质 议题 205: 突触传递与可塑性 议题 206: 胶质与神经元相互作用 议题 305: 痛,Itch & Tickle感觉系统 议题 306: 感觉运动系统中的紊乱与障碍 议题 307: 大脑皮层运动调节功能 议题 308: 肌肉,外周受体与脊髓在运动中的调节作用

议题 404: 语言与思维

议题 405: 玩游戏,脑机接口与两难选择 议题 406: 决策,判断和适应行为神经医学影像

议题 505: 神经染色,跟踪和成像技术 议题 506: 生物芯片,微阵列技术,HT专场在神经科学中应用

议题 507: 纳米技术在神经科学中应用 议题 508: 神经信息学,计算神经生物学,数据挖掘/软件议题 604: 癫痫 议题 605: 神经痛

议题 606: 周围神经与植物神经紊乱 议题 607: 神经肿瘤

议题 608: 发育残疾和自闭症 议题 609: 神经毒性及神经保护作用 议题 610: 神经损伤与修复 议题 611: 精神分裂症和双极障碍 议题 612: 抑郁症和焦虑

议题 613: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和多发性硬化

议题 614: 睡眠剥夺与失眠症 议题 61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分会七: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发现与发展 议题 700: 神经疾病的靶位确认和小分子药物设计

议题 701: 单克隆抗体与疫苗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议题 702: 神经干细胞

议题 703: 神经疾病治疗中的新型药物输送系统

议题 704: 阿尔茨海默氏病药物发现 分会八:比较,系统与神经科学 议题 800: 综合和系统神经科学 议题 801: 神经网络,神经回路与系统 议题 802: 比较神经科学与比较生理学 议题 803: 基因型,蛋白质型,表型和神经分会九:稳态和神经内分泌系统 议题 900: 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发病机理 议题 901: 神经免疫学和免疫系统 议题 902: 自主调节

议题 616: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与介入性神经外科

议题 617: 肉样瘤病

议题 618: 神经系统中的艾滋病与梅毒 议题 619: 药物滥用,酒精依赖和成瘾 议题 620: 运动神经元疾病(MND),运动神经肌肉系统和运动障碍 议题 621: 中风

议题 622: 发育障碍及老化 议题 705: 多发性硬化药物发现 议题 706: 抑郁和焦虑相关疾病药物发现 议题 707: 帕金森病药物发现

议题 708: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药物发现

议题 709: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与预防中的转化医学

科学表观遗传学 议题 804: 神经功能改善 议题 805: 社会行为神经学研究

议题 903: 应激与大脑 议题 904: 脑血流,代谢和稳态

分会十:职业培训,公众意识及神经科学业务发展 议题 1000: 神经药物与分析技术的展望 议题 1001: 经营战略:许可,兼并与收购 议题 1002: 神经科学相关市场中新兴技术

与药物候选评估与风险管理

议题 1003: 心理和精神健康公共认识计划 议题 1004: 神经科学研究者与医疗队职业培训

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美国神经学与神经学发展卫生中心

美国白宫生命伦理委员会美国国际细胞生物联盟

美国惠氏公司美国Acucela公司美国In Silico Biosciences公司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哈佛医学院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意大利托诺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院

美国大冢-马里兰医药实验室科学中心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州A&M健康美国内布拉斯加医学中心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德国美因兹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 英国威尔士大学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澳大利亚威尔士王子医学研究中心

联系人:韩学松

邮箱:wcab@bitconferences.cn 电话:0411-84799609-826 手机:*** 传真:0411-84796897

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拉斐特分校

美国马赛诸塞州总医院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澳大利亚Neubody Pty.Ltd.公司

比利时欧洲小儿神经学杂志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瑞士巴塞尔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瑞士国际老年精神病协会意大利热那亚大学意大利安科纳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荷兰心理健康协会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日本大阪大学韩国巴斯德研究所韩国大学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 美国休斯敦大学 韩国首尔大学 丹麦技术大学 中国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北京协和医院 中国广西医科大学 中国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国河北联合大学中国解放军总医院 中国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中国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 中国宁夏颅脑疾病实验室 中国宁夏医科大学 中国清华大学 中国第四军医大学

第三篇:我参加国际弹道会议的所见所闻

我参加国际弹道会议的所见所闻

我曾先后出席过三届国际弹道会议,最早的一次是在1992年参加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13届会议,另两次是2004、2005年分别在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和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21届和22届会议。在第13届会议上我发表了一篇论文;在第21和22届大会期间我参与了中国兵工学会申办在北京举办第25届国际弹道会议的有关工作。出于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兴趣,今年4月我还将参加在西班牙召开的第23届会议。

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盛会

国际弹道会议是由国际弹道委员会发起和组织的,涉及的领域包括内弹道、外弹道、终点弹道、发射动力学、数值模拟与仿真、弹丸及战斗部设计、弹药易损性、创伤弹道、火炮身管环境等常规兵器科技的非常宽泛的领域。由于国际弹道委员会的成员大多是美国和西方军事装备大国兵器弹道学界极具声望的专家、学者,其中不乏具有在政府和国家军事机构高层工作背景的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因此,每届大会都能吸引四、五百名来自世界近三十个国家的从事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各类科研人员参会,其中也包括近年来在前沿领域做出卓著成就的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经过大会论文评审委员会严格筛选而被每一届会议录用的论文大约在200篇左右。尽管会议的论文要求是非涉密的,但是会议论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最新手段和最新思想。会议除了为每一篇口头发表的论文安排有十几分钟的提问和讨论时间之外,还专门安排展厅为参会代表与感兴趣的张贴论文(posters)作者讨论问题提供方便。会议论文集在会议前正式出版,编辑认真、装帧精致,并附有作者索引,近年来还提供光盘版文集,为查

阅参考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会议还设立了三个奖项表彰最近时期在弹道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显著成就、并以论文形式在本届会议上发表论文的作者。此外,由于会议的权威性和广泛影响,有关仪器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也竞相在会议期间设立展位展示并推销其产品。从参会人员的角度来说,也获得了诸如最新测试设备和手段等的信息等等。因此,国际弹道会议是国际常规兵器领域层次最高、信息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是恰如其分的。

规格高而不奢华,规模大而组织有序

国际弹道会议对会场要求非常高,因为不仅要便于组织数百人的大会,而且也要便于同时组织若干个分会场;不仅有会议报告和演讲,还要组织张贴论文(posters)的展示和交流;同时还要提供参展商的展示场地,并方便与会者的参观。因此,历届国际弹道会议都是在承办当地的五星级宾馆或是大型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会议的组织安排已经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如,会议开幕式不特意设立主席台,开幕式由会议主席主持,通常邀请承办国一位政界或军界高层官员作主旨演讲(92年在瑞典召开的13届会议上,瑞典三军最高司令Bengt Gustafsson将军作了简短讲话),并安排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或秘书长)致开幕辞。开幕式前后总共只有30分钟;国际弹道会议对张贴论文(posters)同样给予高度重视,会议论文演讲交流阶段开始前,大会通常组织论文选评委员会有关成员分别对本次会议上发表的张贴论文按会议划分的专业方向进行综述介绍;会议不统一安排与会者的住宿(会议通知中仅推荐包括会议所在宾馆在内的附近可供住宿的各等次旅店);也不负责安排与会者从住宿地到会场的接送;不发礼品(在澳大利亚的那一次会议上随会议资料赠送一个木制L型的象征澳大利亚古兵器的飞镖,在当地价值决不会超过三、五十元人民币),更不变相发放礼品或生活用品,例如会议参加者在交费注册后得到的文件包用我们国人今天的眼光来看,恐怕也只能起到把会议资料安全地拎回家的作用;会议用餐安排也有差

不多固定的模式,报到当晚有一次欢迎酒会,第二天晚上通常是举办地政府宴请,另有一次晚餐是与会议组织的半天的参观或游览活动相结合的。会议期间安排的三次午餐也十分简单,主菜能有三种选择就不错了。其余各餐就得自己想办法了;会议期间内一般只安排半天的参观活动,如携夫人参加必须另交费用。如想参加会议结束后的旅游节目那就更要亲兄弟明算账了。我想这些规矩是以确保会议的有效组织、顺利进行为原则的,突出了会议学术交流的主题。规格高而决不奢华,热情而绝不使人感到过度,议程紧张而又给予个人一定的安排自由,规模大而秩序井然。仔细想一想这些规矩还是很有道理的。

在政治上多少有点敏感的会议

国际弹道会议组织者历来把这个会议界定为“非涉密但又不面向公众(unclassified but not open to the public)”的学术会议。会议毕竟涉及军事技术,带有官方和政治色彩是不可避免的。早期的国际弹道会议主要由美国和北约国家参加。80年代后期南京理工大学(当时的华东工程学院)的首批出国留学教师最先介入了这一会议,打开了国内弹道界与西方弹道界相互了解、进行学术交流的通道。

从那时起,南理工向国际弹道委员会申请由中国承办一届国际弹道会议的努力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在国际弹道委员会看来,由中国承办这样一个会议,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他们考虑更多的实际上还是政治问题。我记得1992年我参加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的第13届会议的时候,当时前往参会的中国代表除了南理工之外,还有北理工等单位共十来名专家、学者。由于我在瑞典曾留学过三年,这次同机来的同仁们差不多都是首次到访瑞典,所以我自告奋勇担当了到达当天的向导和对外联系人。

下午三点多一点,当我们一起前往会议地点报到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负责会议报到工作的人员告诉我们,会议接到瑞典政府有关部门的通知,本次会议不接待来自中国的代表参会。我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弄懵了!我们几人稍稍退离报到地点,简单议论了一下,在感到十分气愤的同时,也感到正义和道理在我们这一边。我们再次来到会议报到处,我出面要求与会议组委会的负责人交涉。我向会议组委会阐明:我们参会的邀请是会议组委会发出的,签证是瑞典政府批准的,瑞典政府又准予我们入了境,现在不允许我们参会是毫无道理的。组委会的人员显然也觉得理亏,对我们说这是政治原因。我们回答他说,我们都是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前来这里是为了进行学术交流的。我们提请大会组委会再次认真研究我们的参会要求。组委会有关人员经过初步磋商后告所我们,一个小时以后听取最后的消息。当我们一个小时以后再次出现在会议报到处的时候,先前接待我们的组委会的先生大步迎上前来,高兴地对我们说,组委会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决定不听瑞典政府的,组委会同意你们参会!现在招待酒会马上就要开始了,朋友们,请进吧!这次会议原本安排我校王南炎教授担任一个分会场的主席,因为他没有出席会议,组委会决定由我代替他担当的角色,与荷兰的一位教授一起,主持了一场平行论坛。我还被邀请列席了会议期间国际弹道委员会讨论第15届会议申办申请的会议。在那次会议上南理工代表中国、另外还有以色列等国递交了申办申请。弹道委员会的美国委员们提得最多的就是,如果会议在中国举办,基于当时的政治形势,美国政府非常可能不会批准大多数美国委员前往中国参会。因此,会议上决定第15届会议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举行。美国和西方社会对中国政治上的偏见可见一斑。应当指出的是,第13届大会是我国学者的论文被录用最多的一次。被会议安排作为大会演讲交流的有9篇,作为张贴论文进行展示交流的有22篇之多。遗憾的是,国内30多篇论文作者中出席会议的不到三分之一。致使会议几个场次的交流由于一连几个中国学者的发言空缺,预先安排好的议程不得不打乱。中国学者的张贴论文展位前,不少是白板,有些张贴论文

虽然由同行带到会议上张贴了,但是无人可以代表作者交流解答问题,使组委会感到十分难堪。这也是那一次国际弹道委员会不愿把第15届交给中国承办的又一个原因。

25届会议的组织将考验中国兵工界的国际化意识

毫无疑问,第25届会议的申办成功是我国国际政治地位提高、经济军事实力提升的结果,加之这次会议的申请以中国兵工学会的名义,得到了我国政府多方面的支持,使申办的份量大大加重。现在,面对三年后即将在我国召开的第25届国际弹道会议,我们应当做好哪些准备?怎样才能成功地组织好这样一个大型的国际会议?我认为,会议前和会议期间作为承办方的工作将对中国兵工界的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水平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首先,要严格按照会议遵循的国际惯例做好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国际弹道会议经过30多年、20多届的实践,已经形成的、被国际弹道界同仁广为认同和接受的会议规则,已经属于会议的一种特色、成功的秘诀,是国际弹道会议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尊重并在工作实践中严格遵从。国际弹道会议所形成的这些惯例,集中到一点,就是一切服从和服务于学术交流这一根本任务。我们必须注意避免把会议注入更多行政色彩的倾向,没有必要在会议开幕式上邀请太多的政府部门的领导出席并讲话。政府对会议的重视和支持应该充分体现在为会议确保实现其宗旨提供方便和保障上。我们应该努力使这次在中国召开的会议符合国际化的标准,而不是设法使会议变得更加中国化,如试图用同声传译系统以照顾国内英语听说能力较差的学者,等等。我们必须懂得学术交流是第一位的,热情接待是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服务的,决不可本末倒置,尤其要防止接待中的过度热情,如轮番的宴请、馈赠过于贵重的礼品、会议内安排旅游节目太多,等等。

第二,鼓励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在会议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我们申办在中国举行国际弹道会议,目的是要扩大中国弹道学界在国际的地位和影响,提高我国弹道学科的水平,而在会议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与世界弹道学科各领域的科学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则是最为有效的办法。我认为,切不要盲目追求论文的数量,尤其是在我国国内承办这样一次会议,一定要有若干篇高水平的论文发表,求新求深。我不太赞同摊派任务,追求数量指标的做法,因为这样做会降低会议的学术水准,有损中国学者在国际学界的形象。要遵守会议工作语言是英语的规矩,推举英语口语能力强的作者宣读论文、回答问题。英语交流能力对于论文在会议上的顺利发表至关重要。不少中国学者常见的缺点是制作的投影片或ppt不规范,往往在一张片子上罗列过多的图片或文字,这可能与中国学者英语表达能力较差有关,希望借助更多的文字与图表弥补口头表达的不足。我在瑞典第一次赴美国参加一个治理二氧化硫的国际会议时,会议组织者给我发了一个如何制作会议投影片的建议,规定一张片子的文字不要超过8行。投影片或ppt是演讲的辅助手段,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起到向听众展示讲演思路,对自己起到把握节奏、突出重点的作用。切忌把论文内容不加提炼地拷贝到投影片或ppt上去。中国学者另一个弱点是不善于向别的作者提问和回答别人给自己提的问题,这或许与英语表达能力也直接有关。我在一次很正规的国际会议上曾见到一位中国学者在宣读完自己的论文后,面对台下听众的提问,充耳不闻,不理不睬,径直朝台下走去,是他听不懂别人的提问还是不懂得学术会议的规矩,台下听众一片茫然。这既对别人不够尊重,也使其演讲大打折扣。

第三,让中国兵工界的科技人员更多地了解国际弹道会议,充分利用这一交流平台促进我国常规兵器弹道学科进入国际前沿水平。正如上面所介绍的,国际弹道会议所涉及的是相当宽泛的弹道学概念。目前,在会议所涵盖的许多领域还没有我国的学者出席过,这与国内学者对国际弹道会议缺乏了解有关。建议在兵

工科技界,利用报纸、杂志、网站、简报、图书馆、资料(情报)室等途径和媒体,加大宣传和推介。尤其应方便科技人员充分利用历届弹道会议论文集,了解国际弹道学界的学术科研前沿动态,鼓励和支持相关领域和方向的科研人员撰写高水平论文在会议上发表,与国际同行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可以相信,借助于国际弹道会议这一平台,我国弹道学界的专家学者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地融入到国际弹道学界中去,这对我国弹道学科水平的提升、队伍实力的增强,同时对促进国际弹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作者:徐复铭 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第25届国际弹道大会申办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第四篇:我参加历届国际藏学会议的经历

我参加历届国际藏学会议的经历

整理说明:王尧教授1928年生于江苏涟水,原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51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师从著名语言学家于道泉先生学习藏文。曾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波恩大学《藏文历史文献》刊编委(1981年起)。著有《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吐蕃金石录》《宗喀巴评传》《西藏文史考信集》(大陆版和台湾佛光出版社)等十余种,发表论文数百篇。新近有《王尧藏学文集》(5卷,中国藏学出版社)问世。王尧先生代表中国藏学学者参加了七届国际藏学会议,为中外藏学的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回忆录便是根据2011年5月王先生的口述整理的。我今天把国际藏学会议的历史先说一下吧。国际藏学会议成立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成立的原因是当时欧洲的一些年长的藏学家们,为了纪念西方最早的一位藏学家——匈牙利人乔玛[1]而举办的。第一次国际藏学会议是在匈牙利召开的,第二次是在维也纳召开的。但是当时的国际藏学会议都是老年的藏学家在参与,没有青年人,于是青年人就有些不服气,觉得既然是国际藏学会议,为什么只有老人参加,而没有青年人的机会呢?在1976年,这些青年人就在瑞士的苏黎世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那时参加的人很少,只有七八个。他们为会议定制了一些规则,并且决定第二次会议要在英国牛津大学举行。第二次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由阿瑞斯·马可[2]主持,时间是1979年。但是,这两次青年藏学家会议,都没有中国人参加,当时我们甚至连消息都不知道,因为当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1981年的时候,第二届纪念乔玛的国际藏学会议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乔玛虽然是匈牙利人,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奥地利和匈牙利属于一个国家——奥匈帝国,所以,为了纪念乔玛,第一届国际藏学会议的举办地点是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第二届就是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我当时去维也纳参加了第二届国际藏学会议,参加会议的过程中,举办方就说:“下一届的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我们也邀请你参加。”我问他下一届是第几届,他们说下一届是第三届。接着他们又把第三届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的邀请书拿给我看,举办地点是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1983年与斯坦因凯勒在维也纳1981年的维也纳之行是我的第一次出国经历。1981年的时候,来了两个德国人,他们想要邀请我的老师于道泉先生去维也纳参加第二届纪念乔玛的国际藏学会议,但于先生说自己年纪太大了,不方便去参加,就把我推荐给了他们。这两位德国人就来到了我家,其中有一位能讲汉语,是位汉学家,叫做邦克(W.Benck)。他们说在维也纳要召开第二届纪念乔玛的国际藏学会议,邀请我也去参加,我说我不去,因为当时文革刚刚结束,国家没有经费支持的,恐怕我去不了。他们就说让我不用担心,会议期间的一切费用他们会提供,还说是于道泉先生介绍他们来找我的,说于教授是个了不起的人,80岁的人了,德文还记得那么清楚。那当然了,于道泉先生早年在德国待过两年,德文很棒,英文、法文也都非常棒,这是他勤奋学习的结果。后来经过与家人的商量,我决定去参加这个“第二届纪念乔玛国际藏学会议”,那一年我53岁。出国之前,我就在国内一边办理各种复杂的出国手续,一边准备会议需要的论文。我当时准备了两篇,一篇是关于语言的,叫做《藏语mig(目)古读考》,谈的是藏语里“眼睛”这个词在古代的读音究竟是什么样的,从而论证现代藏语口语与文字的距离。“眼睛”这个词用拉萨口语读作“mig”,是高降调,既然是高降调,就说明这个词应该是有前加字或上加字的。但实际上现代藏文中“眼睛”既无前加字又无上加字,它们到哪里去了呢?我曾经在嘉绒、安多和康区做过调查,发现安多话和康巴话都在不同程度上将“眼睛”的前加字或上加字读出来,而最有意思的是嘉绒话,虽然嘉绒地区的人很多不懂藏文,但他们都把“眼睛”一词的前加字和上加字全部都读出来了。所以这就证明了最古老的藏语方言是嘉绒方言,接下来是安多方言,然后是康巴方言,最现代的、最年轻的是拉萨方言。另一篇论文叫做《宋少帝赵显遗事》,写的是宋朝的一个小皇帝,被蒙古人俘虏以后,被送到萨迦,在萨迦的寺庙里做了34年僧人的一段历史。这位皇帝后来就完全成为藏人了,藏名叫做却吉坚赞。他把《大乘因明入正理论》这本佛典从汉文翻译成了藏文,在这本书的结尾,他也用藏语写上了自己的身份——“大汉天子出家”。于是我就翻阅了很多史料来查找与这个人有关的信息,发现了与这个历史人物有关的很多故事。这就是我在1981年第二届纪念乔玛国际藏学会议上提交的两篇文章,那时参加会议的都是年纪很老的人,而且没有中国人,我去了之后,他们都感觉很新奇,因为他们一直认为尽管西藏是中国的,中国人在管理西藏,但是中国人对藏学不重视,藏学也搞得不好。但他们对我的这两篇论文还是很感兴趣的,于是他们邀请我参加1982年的第三届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我从维也纳回到北京以后,就开始准备明年会议的论文了。在准备论文期间,他们派了一个人与我经常联络,那个人是哥伦比亚大学南亚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员,叫做巴布若·阿吉兹。巴布若·阿吉兹是黎巴嫩人,幼年移居到美国,入了美国国籍,但她的血统是中亚的,是一位穆斯林。后来我们带她去见于道泉教授,于教授很开心,他们聊得很投缘。因为阿吉兹曾经从美国到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的亚非研究所待过几年,他的导师是海门道夫(C.Von Fürer Haimendorf),海门道夫跟于道泉先生以前就认识,因为于道泉先生曾经在伦敦大学教书9年呢。他们聊得非常开心,阿吉兹很佩服于先生,她说:“于先生真是了不起,我多年没有听过东方人能讲如此地道标准的、伦敦西部的官方口音了。”她很佩服于先生,一定要邀请于先生去参加第三届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其实国际藏学界早就知道于先生了,于先生曾在法国留学5年,在英国教书9年,在德国待过2年,一共在欧洲学习工作过16年。但先生回国之后,国际藏学界就一直没有他的消息。现在阿吉兹见到他了,自然非常高兴,想要邀请他,还有我跟王辅仁一同出国。但当时的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的主持人威利[3]对我说,我们只给你提供一张机票,以及你与会期间的费用,供你学习和访问,意思是于先生和王辅仁需要自费,这我就不知如何是好了。后来由于于先生的家人不同意他出国,不放心他的身体,因为于先生当时已经80多岁高龄了,所以先生就没能参加那次会议。1981年9月,我在奥地利维也纳参加了“第二届纪念乔玛国际藏学研讨会”,当时参加会议的中国人只有我一个。与会的代表,有很多藏族人,到我登台的时候,我便用拉萨藏语向在座的所有藏族学者致意,说了大概3分钟。台下的外国人都感到非常惊讶,他们对彼此说:“He is speaking Tibetan!He is speaking Tibetan!„„”因为在当时的外国人眼里,汉族的藏学家都是不会讲藏语的,觉得中国的藏学界很不一样,所以当我一说藏语,他们都感到很奇怪,很新鲜。在维也纳参加会议期间,我见到了李方桂教授[4]和张琨教授[5],他们都是语言学家,李方桂先生是张琨先生的老师。他们两位是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教授,与于道泉先生是同事。张琨先生是马学良先生[6]的妹夫,他的妻子就是马学良先生的妹妹马瑞玉。马学良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张琨先生当年是自费留学美国,马瑞玉在资金上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变卖首饰,全力以赴支持张琨先生出国留学。谁料想以后几十年的天各一方、永难相见?在维也纳,我还结识了邦隆**[7]和噶尔梅博士[8],邦隆**旅居德国,噶尔美博士旅居法国,是著名藏学家石泰安[9]的弟子。我们一直保持着来往。以后的历届国际藏学会议上也经常见面。1983年春天,我应石泰安先生之邀到了巴黎访问,那都是石泰安教授的精心安排。在巴黎,我到图书馆看敦煌藏文卷子,并结识了一批藏学界朋友。在维也纳的会议上,我还认识了乌瑞教授[10],他是匈牙利人,在维也纳大学的藏学—佛学系讲授佛学,也是位共产党人,他的藏学研究一直都秉承着客观、公正的观点。1983年,我应聘到维也纳大学藏学—佛学系担任了一年的客座教授,也就是接了乌瑞先生的工作。以后,一直联系不断。他把90多篇论文抽印本送我,使我对他的工作成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随后这些论文也在《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上陆续发表。这次维也纳的国际藏学会议,算是一次成功的国际交往吧!1982年,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了第三届国际藏学会议,从第三届开始,国际藏学界开始比较广泛地邀请中国学者参加。于道泉先生由于身体和经费的原因,没能出席。因为当时中国的大学,对出国访问的学者,是不提供经费支持的。所以,参加这次国际藏学会议的中国人,还是只有我一个。到了美国的飞机场以后,巴布若·阿吉兹马上开着车来接我去她家。在她家我见到了她的丈夫,那是一个很好的人,是一位犹太裔的基督徒,而阿吉兹则是伊斯兰教徒。看来,他们的家庭组成很有意思。在这次的会议上,我准备了一篇论文,是介绍现代西藏戏剧的,就是用藏语演出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拉萨上演后,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我就在大会上介绍了这一情况,包括剧目的台词、排练、演员以及演出的效果。这部戏剧的演员都是上海戏剧学院藏语班的学生,演得很专业。而且,《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描述的是欧洲传统贵族的生活,很像西藏农奴制时期的贵族生活特点,所以,用藏语来转译它,就能够很恰当很充分地表现,老百姓也很容易理解这部戏的内容。这部戏的藏语译者叫龙国泰,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熟读莎翁戏剧,有很高的藏语文和英文修养。他是一位残疾人,驼背,我们也认识。据说他的祖父是去藏地做生意的汉人,后来与藏人结婚,他的家族就慢慢地藏化了。我在会上说,这部戏剧能用藏语翻译的这么好,“充分说明了藏语其实是很丰富的,现代藏语可以表达世界上任何的文学名著!”我发表了这篇论文之后,有的外国人表示十分赞同,有的则以为西藏已经被现代化了,传统文化丢失了,说中国政府在摧毁西藏文化等等荒谬言论。我一方面觉得这种看法十分可笑,令人气愤,同时也深刻地感到,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跟不上,外界根本不了解真正的西藏现在到底是什么样。在美国参加会议期间,我们还去新泽西的纽瓦克参观了西藏博物馆,西藏的很多经书和文物是在国外收藏的。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我碰到了一个年轻的外国人,他问我说:“你觉得这个博物馆怎么样?”我说:“觉得很好”。他又说:“你不觉得惭愧吗?”接着他又说了一句脏话,是用藏语说的,这个人大概懂一些藏语。我说:“奇怪了,我们有什么惭愧的呢,西藏的事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外界不了解真实情况,西藏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人民生活的怎样?总是一味的批评,十分荒谬,不断地编造故事,令人可笑。”我更深刻地感到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外界对我们常常误解,双方都欠缺交流,形成了很多误会。说到误会,我还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带着研究生在青海做调研,正巧**喇嘛的妹妹吉尊白玛[11]也带领一行人在青海探亲,省上就安排我们见面会谈。**喇嘛的妹妹说,中国政府非常的残酷,藏族人生活很贫穷,刚生孩子的母亲没有奶水,就用小刀把手臂划破,用血浆喂婴儿。我就觉得这种说法很可笑,因为这根本不符合生活常识,是不可能的啊!所以,关于中国的很多说法都是信口传言,是不真实的。**喇嘛的妹妹当时在美国纽约开旅馆,也经营藏餐厅,接待去美国的藏族人,美国政府也一直支持她。美国对流亡藏人一直是比较支持的,这是他们的一贯政策,我们得了解这一点。在美国,我还会见了梅祖麟[12]先生,他当时在康奈尔大学,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对我说,他的父母想请我到他们家里住,我想,这一是为了聊一聊国内的事情,也是为了帮助我节省生活费,让我多买一些书籍带回去。梅祖麟的父亲梅贻宝先生,是原燕京大学的校长,后来到了美国某大学执教,他的哥哥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校长。梅祖麟先生的母亲倪逢吉也是燕京大学的教授。他们一家人都是很著名的学者。晚上,聊天时,我向梅贻宝老先生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情况,他很高兴,也很感兴趣。他对我说,当年燕京大学西迁时,自己曾在西部地区待过,藏族人民和藏族文化对他也产生了很深刻的印象。而后,他送给我一篇文章《青海访问记》,还向我问起了关于谢冰心先生、吴文藻先生、闻宥先生等人的近况,说是很想念他们。我送给老先生一双布鞋和几本书,老先生当即把鞋穿上,说来也巧,鞋子不大不小正合适。他穿着布鞋在房间里开心地走来走去,还把脚抬起来端详,高兴地说:“京鞋!”看来,老先生是想念北京,想念祖国了。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访问期间,东亚系主任鲍生先生送了一本《萨迦格言》给我,是他从蒙文的《萨迦格言》翻译为英文的版本,我则把自己藏译汉的《萨迦格言》送给了他。与他互赠译本,也是一段有趣的经历。去国外参加国际藏学会议的经历,让我还深深地认识到,中外藏学的交流是多么重要,只有交流,才有提高,只有交流,才能发展。于是,我下决心办一个刊物,专门刊登国外藏学家论著的汉语译文。藏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需要广泛地交流,别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要拿进来参考学习,我们的研究成果也要送出去与别人对话。当时,中央民族学院成立了一个藏学研究所,我,还有陈庆英都在里面工作。在研究所里,我们开始创办《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刚办了两期试刊,就有人向学校领导反映情况,说是要对我们进行“反污染”运动,阻止译文集的印发。还好,后来国家阻止了“反污染”,说“反污染”实际上就是反对改革开放,不让这些人折腾了。由于这些干扰,《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的出版,我们就联系了西藏人民出版社,他们表示很愿意合作,因为这是对西藏发展有利的事情。这套丛书一直在进行,现在已经出了近20辑,有很多青年学者踊跃参与,这几年我弄不动了,已经交由王启龙来负责。1985年,第四届国际藏学会议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这次中国参加会议的就不止我一个人了,东嘎·洛桑赤列**[13]也作为中国代表参会了。他是拉萨色拉寺的**,36岁的时候就获得了“拉然巴格西”的学位,当时他正在中央民族学院担任藏学教授,他非常的博学而智慧,思想也很灵活,善于接受新事物。在这次藏学大会之前,东嘎**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论述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产生的原因和过程。这篇论文影响很大,当时是用藏文发表的,以后,一共有3个版本的汉译本在国内出现,可见影响之大。一是陈庆英译本,二是唐景福译本,还有一个是郭冠忠、王玉平翻译的。每天开完会后,东嘎**都会有小型的接谈会,欢迎各国藏学家前来提问。他说:“你们大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我随便问,我们一起探讨。”这是何等的自信!由此可见东嘎**不仅有渊博的学识,还有着宽大的胸怀、开放的视角,乐于交流。在这次会议上,我提交的论文是前些年去青海调研的时候,做的一篇有关地理地名方面的研究,叫做《黄河源上两大湖——扎陵、鄂陵名称位置考实》。过去,外国探险家去青海果洛的扎陵湖、鄂陵湖考察,由于不懂藏语,就把扎陵湖、鄂陵湖的位置记反了。本来是扎陵湖在西边,鄂陵湖在东边,结果被他们记成了扎陵在东,鄂陵在西,联合国也就根据他们的报告一直这样用了。我们去青海考察,用藏语跟当地人交流,也查阅了藏文文献,结果证实了扎在西、鄂在东,并向联合国进行了报告,终于把它纠正了过来。在慕尼黑开会期间,我们与邦隆**有过多次接触。邦隆**的本寺是云南迪庆的松赞林寺,但他一直居住在拉萨。在旅居德国之前,他曾经与东嘎**一起在色拉寺学习,并共同取得了“拉然巴格西”学位,他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后来他转向西藏古代语言研究,在这方面很有成就,并且在慕尼黑大学和巴伐利亚州科学院担任研究员,主编藏德大辞典。邦隆**拍摄了很多拉萨修复古建筑的照片,在会议上放映幻灯片,以此来告诉人们现实的西藏正在发生的变化,告诉人们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邦隆**尽管旅居国外,但在对待西藏问题上,他一直都秉持着公正、平实的心态。1988年与藤枝晃夫妇在京都 1989年,第五届国际藏学会议在日本东京和京都举办。先是在东京召开,然后在京都召开。这次去的人就多了。1989年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不太平的一年。因此,这次我们去日本参加会议,是很小心而敏感的,大家都对这些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在当时的场合谈论国内发生的那些问题,是非常不合适的。

1992年,第六届国际藏学会议在挪威奥斯陆的法根尼斯召开,这里是一派安静、优美的乡间风光。这次,参加会议的中国人更多了,大陆代表有26人,台湾代表有6人。看到有这么多中国人参加国际藏学会议,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说明我国的藏学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且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可。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相见,都表现得非常热情,两岸学者在会场找了一个房间,开起了茶话会,大家聊得非常开心。外国人推开门一看,满屋子都是中国人,还以为我们在商量什么呢!这次会议有这么多中国人参加,而且是两岸同胞在一起,真是令人激动啊!1995年,第七届国际藏学会议在奥地利的格拉茨召开,中国的代表仍旧很多,有26位。重返奥地利,我见到了熟悉的朋友和校园,想起我第一次参加国际藏学会议的时候,中国人只有我一个,现在,已经有这么多中国藏学家可以参加这一国际性的藏学大会了。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藏学的生命力。1998年,在美国布鲁明顿的印第安纳大学,召开了第八届国际藏学会议。中国代表有28位,其中西藏社会科学院和西藏大学的代表共有10人。印第安纳大学也是美国藏学研究的一个中心,它有一个乌拉尔研究中心,从事藏文研究,**喇嘛的哥哥土登诺布[14]也在里面任教,他原先也是一位**,到了国外以后,就还了俗,娶妻生子,并在大学的研究机构获得了工作。当年**喇嘛流亡国外的时候,很多**也跟他一起逃了出去,他们走的时候,带走了很多古代的文献。这些**都是学识渊博的人,到了国外之后,很多被大学聘请,讲授佛教文化和藏语文,国外有很多大学对这些**很欢迎,这点我们也得承认。其实,藏族**对大学校园的知识体系,是很感兴趣的,想要学习这些知识,拓展自己的眼界和思维。我曾提议让中央民族学院办一个**班,与这些藏族高僧交流知识和思想,但学校一直不同意。现在,在北大,已经有这样的**班了。美国的著名藏学家梅尔文·戈尔斯坦[15]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是外国藏学家勤奋学习藏语的典型代表。外国藏学家的藏语文水平普遍提高了,而且学习藏语的积极性也很强,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向人家学习。有一句话说得好,“只会自己的语言,相当于不懂语言,因为无法与别人交流”。要想好好研究藏学,必须有过硬的藏语基础。当然,研究藏学,也必须有扎实的汉语能力。很多外国藏学家都有一个遗憾——不会汉语,因为一直以来,汉族都是中央王朝的主体统治者,汉文文献里有很多关于藏族历史文化的记载。著名藏学家梅尔文·戈尔斯坦的藏语文非常棒,但他就一直因自己不懂汉语而深感遗憾。前些年,在中国自己举办的藏学研讨会上,戈尔斯坦也受邀前来。他对我说,想把自己的儿子多布杰送到中国来学习汉语,我答应了他,答应要把他送到中央民族大学[16]学习汉语。但是,学校一听他的身份,便不同意他入学。这让我非常为难,因为我已经答应了他的父亲,怎么能食言呢?后来,我联系了中国人民大学,人大接收了他,他在那里的中文系读了三年。2000年,第九届国际藏学会议在英国牛津大学举办,有不少中国藏学家参加,这也是目前为止我参加的最后一次国际藏学会议。从1982年的第三届国际藏学会议算起,到2000年,我一共参加了7届。2001年,第十届国际藏学会议在加拿大的多伦多举办,中国人参加的也很多,这次我就没有再参加了,而是赴香港大学教书,一共在港大教了4年。我发现,港台有很多年轻人对藏学很热心,对学习藏语也有很大的决心,我带的学生里面,就有好几个奔赴藏区各地,长时间做田野,勤奋地学习语言,而且专心致志,这让我十分感动,欣喜地看到了港台藏学发展的新生力量。尽管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国的藏学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就,但还是不得不承认,我国的藏学界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汉族学生不肯定下心来学藏语,而有些藏族学者也不欢迎其他民族的人搞藏学,认为这是本民族自己的学问。其实这样是不行的,藏学是一门国际性学科,应当听到不同的声音,应当开放自己的胸怀,多交流,多对话,共同探讨问题。这就是我参加的从第三届(1982年)到第九届(2000年)国际藏学会议的大体状况,一共7届,以后我还会选择一些专题,再详细地谈谈。王尧口述 王玥玮整理(原载《中国藏学》2013年第1期)[1]乔玛(AlexanderCsoma de K?r?s,1784—1842),匈牙利人,19世纪30年代出版《藏英词典》和《藏文文法》等,开国际藏学的先河,被誉为西方藏学的鼻祖,成为西方藏学诞生的标志。[2]阿瑞斯·马可(Dr.ArisMichael),牛津大学藏学家。[3]威利(Dr.Wyllie),美国著名藏学家,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藏学教授,创立藏文拉丁转写系统,被国际藏学界奉为圭臬。[4]李方桂(1902—1987),英文名Fang Kuei Li。著名语言学家,原籍山西省昔阳县,为国际语言学界公认之美洲印第安语、汉语、藏语、侗台语之权威学者,有“非汉语语言学之父”之誉。[5]张琨(1917—),著名语言学家,1947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1963年转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中国语言学汉藏语教授迄今,1972年起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6]马学良(1913—1999),山东荣成人,著名语言学家、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奠基人。[7]邦隆**,出生在昌都地区的管觉县,5岁时被确认为第三世邦隆**的转世灵童,被迎请到云南中甸松赞林大寺坐床供养。1959年在拉萨传召大会上荣获“拉然巴格西”学位。后到印度和德国,以佛典中“戒经”的辨析在慕尼黑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编纂《藏德大辞典》。[8]噶尔梅·桑木丹(Dr.S.Karmay)教授博士毕业于伦敦大学,曾任巴黎第十大学教授,法国巴黎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苯教研究学会主席,第九届国际藏学会主席。[9]石泰安(Prof.R.A.Stein,1911—1999),法国著名的汉学家、藏学家,在藏族史诗和吐蕃佛教研究方面影响深远,著有《西藏的文明》等著作。[10]乌瑞教授(Prof.GezaUray,1921—1991),匈牙利著名藏学家,维也纳大学藏学—佛学系教授,发表研究藏族语言、文字、历史、宗教、民族关系、考古等方面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一部分被翻译为汉文。[11]吉尊白玛,第十四世**喇嘛之妹。[12]梅祖麟,1933年生于北京,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中国文学和哲学教授,在汉语语法史和汉藏语言比较研究领域成果卓著。[13]东嘎·洛桑赤列(1927—1997)现代著名藏传佛教高僧、藏学家。西藏林芝县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7岁时,被认定为林芝觉木宗扎西曲林寺第八世东嘎**,曾任中央民族学院藏族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西藏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第六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著有《汉藏历史词典》《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等著作。[14]土登晋美诺布(ThuptenJigmeNorbu,1922—2008),十四世**喇嘛兄长,法号塔泽仁波切,27岁担任塔尔寺堪布,1952年抵达美国印第安纳州,1965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藏学研究系担任教授。[15]梅尔文·戈尔斯坦(Dr.MelvynC.Goldstein,1938—),美国著名藏学家,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医学院国际健康兼职教授(体质人类学)以及“西藏研究中心”教授兼系主任,著有《喇嘛王国的覆灭》《雪狮与龙》等著作。[16]1993年,中央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

第五篇:关于参加第三届集团公司国际业务社会安全和HSE管理征文活动的通知

中国石油集团

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处室文件

国际〔2011〕12号

关于参加第三届集团公司国际业务社会安全和

HSE管理征文活动的通知

公司所属各有关单位国际业务管理部门:

为搭建集团公司国际业务社会安全和HSE管理经验交流平台,促进海外项目互相学习、借鉴社会安全和HSE管理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海外项目社会安全和HSE管理水平,保障集团公司国际业务安全发展,集团公司决定开展“第三届集团公司国际业务社会安全和HSE管理征文活动”(活动方案见附件)。相关要求如下:

1.请各涉外单位认真组织,积极创作,踊跃参加,确保此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请各涉外单位将本单位所有推荐论文于2012年4月20日

前统一报至国际合作事业部。

联系人:赵文栋

电话:02265327260

邮箱:zhao_wd@cnpc.com.cn

附件:第三届集团公司国际业务社会安全和HSE管理征文活动方案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主题词:海外社会安全HSE管理征文通知

抄送: 本公司仁杰,先祥,光木同志,劳动工资处,质量安全

环保处,工程技术处。存档(2),共印4份。

渤海钻探工程公司国际合作事业部

— 2 —2011年12月14日印发

下载参加第三届国际头颈部癌症会议记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参加第三届国际头颈部癌症会议记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