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国寿银保示范班”

时间:2019-05-15 03:4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国寿银保示范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国寿银保示范班”》。

第一篇: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国寿银保示范班”

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国寿银保示范班”案例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近年来各校大力提倡与尝试的一个新方法,尤其是高职院校,突出内涵发展,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突破,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福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立足于为海西建设,港区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学院不断夯实办学条件,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主要精神,以课程体系再造为突破点,创新合作模式,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第四届“国寿银保示范班”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开始。

一、效益分析:合作多赢,多方受益,人才培养效益彰显,社会影响加大

以中国人寿福州市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日益受困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学生培养方向的不一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职业技能、行业知识方面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人才供给质量与人才需求标准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

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培养方向调整刻不容缓!“开门办学,积极引进社会资源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成为我院与广大企业的共识。在校企合作双赢的前提下,我院积极与省内企业联系,商讨合作模式,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院办学现状的“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我院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再造、双师结构调整等问题找到了出路,为我院利用企业各项资源服务教学工作提供了平台。自2006年以来,学院组织多个订单班,尤其是“国寿银保示范班”在人才培养水平、学生就业、企业用人需求、社会效益等方面成绩斐然,等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

(一)企业人力资源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对企业而言,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与自身需求相匹配的人员,为企业更快更强地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后备生力军,有助于企业整体素质和形象的提升,“国寿银保示范班”学生顶岗三个月就为企业创造保费收入2008.31万元,是企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利润源泉。经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在市场展业过程中所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养,能促进保险行业人才素质提升,能够大大提升保险的行业形象,打造行业品牌。

与学院合作,可利用院校优势,可拥有庞大的院校关系网:众多校友和毕业生,校友企业,大量国内外专家等,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客户增加,业务量增加。成本节省,利润增加。

(二)助力我院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一是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有利于学校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改革与建设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同时探索针对具体岗位所需要的,以能力、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按照行 1

业或者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把课堂实践“进驻”到企业中去,深入一线学习,共同培养实用型的人才。比如让学生能真正参与实际的营销或是保险产品的设计等方面,填补经验的空白。

二是利用企业人才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师资。学校可聘请企业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可聘请企业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讲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例如保险行业中有许多满足条件的优质讲师,这些人员直接参与教学有利于加深在校学生对保险行业的认识,对于实际操作项目也能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同时也解决“双师素质”培养问题。使专业教师贴近市场、贴近行业、贴近前沿。社会认识到我校是培养具有实战经验的技能型人才的沃土,便放心地把子女交付给高职院校,解决了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的顾虑,也为学院注入了大笔资金。

三是与相关企业合作,有利于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全面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并进一步提升保险教育适应和服务市场经济的能力。利用企业场地、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实行教学活动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

逐层递进、校企双赢的商务英语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窗口。

(三)学生高质量就业与广阔的晋升空间

入学到就业不间断地接触行业、企业,对行业前景比较了解,有利于更好地规划学习生涯,增强日后竞争实力。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习有动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习与就业不会产生脱节。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就业机会明显增多,实习期即可实现就业。

对学生个人来说,能够提早进入企业、接触市场,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长和锤炼,同时能够更早地自力更生,依靠辛勤付出获得收入。在企业就业后,学生平均月收入就达到2800元,最高的当月收入更是达到了17000多元,累计有三十名学生进入企业管理岗位,担任渠道经理、中介部经理、职场项目经理、教育部经理、组训部副经理等职务。从订单班走出的高素质人才,在市场展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专业修养,能够大大提升保险的行业形象,打造行业品牌。

对于充分发挥保险企业和高校各自优势,促进保险业产学研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保险业研究和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探索出一套适合我院办学特点与企业人才需求实际的特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成熟,趋于完善。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院办学现状的基于工学交替基础上的“1+1+1”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的具体操作办法;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脱节的矛盾;为我院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再造、双师结构调整等问题找到了可执行的方案;为我院利用企业各项资源服务教学工作提供了平台,为我院的校企合作办学培养人才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合作中不断摸索不断改革创新。在前几年与中国人寿、中国人民人寿成功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新的合作模式,成功创办“国寿银保示范班”。

签约仪式

开班及签约仪式

二、设计合作模式,“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深入企业调研,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坚持贴近市场、贴近行业、贴近前沿,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会同有关专家,企业资深人士,一起开展调研活动,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动态。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调整专业设置,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使专业能够更加符合市场需要。

专业教师到保险学会调研

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

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提供咨询与指导。通过参与学院召开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通过多角度调研,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

例,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并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再通过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公司业务骨干与高校权威专家的多层次论证,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内容、学时安排,确定出该专业符合企业和行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起草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更贴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方案更具有可行性。

(二)课程体系再造与实践体系设计

“基于工学交替基础上的“1+1+1”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的设计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是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保险行业银保代理渠道经理、客户理财经理等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保险职业资格标准,调整原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颠覆性整合。学生前两年主要在校内学习,配合部分实训项目,最后一年进入企业进行毕业专题与职业初探阶段。

1、本专业教育理念的更新、专业结构的调整、课程体系的再造

具体的课程体系由双方共同制定,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调整原方案,开设企业定制课程,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年完成“基础通识模块”的通识文化课程与职业基础课程学习;主要完成“基础通识模块,训练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重点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证”考试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学体系,完成课证融合工作;

第二年主要是“职业核心课程模块”的学习。进入“职业核心模块”的职业技能课程与配合就业方向的职业技能方向课程学习,全面改造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开设定制课程和多项专业实践,完成课证融合工作;同时,公司适时组织企业文化方面的讲座,为顺利进入订单式人才培养阶段做好准备。

第三年结束全部理论课程后安排“企业专项业务知识”“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订单培养关键环节,为学生的顺利就业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轮岗实践”,将学生按组分配到不同的销售渠道,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岗位轮换。这种实践模式能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各项销售岗位的工作性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行业适应能力,明确自我专长,有助于今后的择岗定位,为学生的顺利就业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与企业深入合作,构建独特的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1)第一阶段:新生专业介绍与生产认知实习

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到学院为学生进行专业介绍,使我们的学生从一进校就能够了解

行业概况,进入备战状态,明确目标,做好三年的学习规划和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中国人寿培训部经理宋秋萍副教授为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生产认知实训

在入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和专业认知教育,分批组织学生(以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和管理为前提)前往国寿各分公司或经营网点参观,进行感性认识,由公司人员负责讲解银行保险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流程。同时也可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对学生开设专业认知讲座。

此外,多数课程均设有课内实训课时。(2)第二年阶段:专项实训

对学生进行专项实训,分批组织学生(以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和管理为前提)前往国寿马尾支公司以及各经营网点,由公司人员负责讲解银行保险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流程,并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演练。同时也可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对学生开设专业讲座,使得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与企业。

(3)第三阶段:金融销售专项实训与毕业专题

第二学年最后阶段或者第三学年开始,由国寿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天的就业指导工作,以便学生先期做好心理准备。金融保险专业第五学期专业课程提前结束,考试结束后,根据企业选择与个人意愿结合的原则,择优选择部分学生进入“国寿银保示范班”,甚至安排独立班级由公司安排对学生进行封闭式实训(含金融销售实训)至少1个月,之后可以进入职业岗位,开始毕业专题项目。为了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以及企业、学校与学生三方的实际困难、尽可能降低经费支 6

出,分别在学院和企业各建立一间实训课堂。

企业实训课堂设立在校园内,1个月的封闭式实训安排在校园进行,学生可以继续留在校内住宿,方便学生参加企业专门训练。

同时将课堂搬到企业,在企业建立培训基地,由企业员工担任培训教师,在国寿的合作银行网点由专业的理财经理负责指导学生完成保险相关专项任务,例如为保险公司的新产品进行推介等等。

(4)第四阶段:职业初探

入选“国寿银保示范班”的学生,封闭式实训结束后进入毕业专题即可享受新进员工的待遇,享有底薪与绩效工资,以促进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中通过甄选选拔出的“国寿银保示范班”学生学生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职业方向选择进入职业初探综合实训项目。金融保险专业学生中入选“国寿银保示范班”的学生结合公司的总体安排,到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各个支公司进行职业初探综合实训项目。每个(或若干个)学生配置一名企业员工作为其企业指导老师,指导其完成岗位相关工作,并为其实习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分。“国寿银保示范班”学生毕业实习成绩必须以国寿评价为主,由公司与学院共同出具成绩。

特别优秀的学生享受企业提供的专项奖学金。特别优秀的毕业生可以提前享受企业给予的正式员工待遇,甚至可以直接进入更高一级的职别调整并享受相应的待遇。毕业考核由企业与学院共同进行。

(5)第五阶段:奖学金发放与优秀毕业生表彰

设立专门针对“国寿银保示范班”的奖励计划,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在学院建立“国寿银保示范班专项奖学金”,该基金由企业先期投入启动资金壹万元,由企业负责管理,每年毕业生返校之前根据一定比例注入后续资金,不少于生均贰百元,保证对学生进行现金奖励。顶岗实习阶段结束学生返校期间,组织专项表彰与颁奖活动,班级人数二、三十人以上的,现金奖励金额不少于捌仟元,未达到二十人的,现金奖励金额不少于生均贰百元。

旨在对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优良(优先考虑同等条件下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且有志于保险行业的“国寿银保示范班”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该项奖学金的设立将有助于更好地宣传保险意识、树立中国人寿品牌、促进学生对国寿的了解、认同与喜爱,有助于校企合作项目的推广与运行。通过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双方互惠互利。7

高职院校需要企业为人才培养出谋划策,企业需要高校为企业的运营排忧解难,而校企合作作为联系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最优质的平台,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去创造和维持,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共荣。

通过校企合作设计“1+1+1”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等具体做法,在操作层面上实现了 “做中学、学中做”为特点的高职人才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革目标。

国寿公司按照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在“职业核心课程”模块相关实践环节中,以企业自身的《全员管理规定》为蓝本,将“考勤管理”、“礼仪管理”、“职场管理”、“课堂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宿舍管理”、“用餐管理”等七大体系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丰富了课内教学的实践性、真实性。“学中做”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了国寿企业对“员工”基本职业操守的训练。

此外,学院与国寿公司参照企业员工管理制度,制定了晨会、夕会、针对性业务学习等制度。“晨会布置实习任务、夕会总结当天得失”的制度,保证了学生每天的实践活动目标明确,经验教训得到了及时的总结。针对性业务学习制度是学院与国寿公司的另一个创造,针对性开设《购买心理与推销流程》、《拜访前准备》、《电话约访》、《拒绝处理话术》等为主题的课程或专题讲座,要求学生在之后的实践活动中灵活应用,参照实际应用效果为学生评定成绩,实现了“做中学”的教学改革目标。将国寿公司的《全员管理规定》、晨会、夕会、针对性业务学习等制度等员工管理办法融入教学,营造仿真职场环境,实现了的教学改革目标。

三、师资交流与校本教材的编制

(三)教学互兼互聘合作模式 邀请企业金融保险实战专家入校讲课

1、邀请中、高层金融保险人员开设讲座,比如邀请各种类型的,尤其是邀请世界名企的中高层金融保险与管理人员等到校开设的相关专题讲座。那些来自世界名企的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自身曾受过规范的企业内部培训,作为管理人员又有丰富的培训员工的经验,他们开设的讲座,实战案例丰富、语言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而私营企业的金融保险管理人员,身经百战,具有各种中国特色的金融保险方法,对丰富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至于国企的金融保险管理人员,具有我国国企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整个过程的特别经历,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诠释我国金融保险的发展经验,对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的国企金融保险之路,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2、邀请企业金融保险实战专家上实务课,比如邀请企业相关岗位的人员到校上专业实务部分的课程。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课都要求开设实务类课程,不能只是空谈理论。金融保险专业本来就是来自于实践的学科,实务的要求本来应该更高。但由于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数来自于大学,从学校到学校,较少企业实际运作经验,对金融保险相关专业实务方面的内容很难讲到位。很多时候只是用一些简单的案例分析与空洞的讨论来代替实务课程,严重不符合教学要求与实践需要。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邀请企业金融保险方面的实战专家专门来上

相关实务课的方式,基本可以解决实务课程没实务的大问题。

3、邀请一线基层管理人员示范金融保险相关技术,如邀请企业相关岗位的人员来做的各种专业技术示范。职业院校的学生不能够仅仅知道该如何做,还必须要做到位。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业课介绍到的各种技术,学生都应该真正练到位,但由于师资力量问题,许多专业技术老师虽然知道该怎么做,但“知易行难”,要自己亲自示范有相当的难度。比如,“商务礼仪”对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站、立、行、走的姿势,如何做才算是标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为解决此问题,可以邀请礼仪规范标准,操作得较好的五星级酒店或航空小姐来做技术指导,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双师型教师培养与企业能工巧匠引进:以“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能工巧匠走进课堂”为建设思路,我院积极引进、聘请国寿公司资深管理人员和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和指导实训,形成了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积极聘请、引进企业资深管理人员来校任职、任教和指导实训,共同服务高职人才培养工作;

3、派出够水平的教师到企业进行金融保险与管理的相关培训。无庸讳言,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目前的金融保险水平都是不够的。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不懂得金融保险的基本原理,不知道采取合适的金融保险竞争手段,在市场竞争中很容易就会落于下风。其实,据本人多年对企业的了解,企业对金融保险的相关培训有极为迫切的需要。由于金融保险的培训能够直接产生销售额,效益极易显现,相比其他的培训更容易看出直接结果,企业当然更欢迎。不过,正由于效果会直接显现,所以对培训师的要求就相对更高。如果职业院校派出的培训教师能够为企业提升金融保险的能力,既能大幅度提升职业院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也可以提升校企合作的档次。

4、派出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现今,职业院校职业化不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来自于大学,而非企业一线。国家的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严重地阻碍了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化水平。在金融保险专业表现尤为明显,金融保险行业应该是EQ与AQ重于IQ的行业,过高的文凭在这个行业并没有太多的好处。但国家的政策要求大学教师应该具有研究生学历,致使好的金融保险从业人员很难成为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而从事金融保险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没有真正的市场经验,纸上谈兵较多。许多教师金融保险专业理论造诣不能说不深,教学也不能说不好,有的甚至可以说教的很好,但只是实战价值不高。职业院校重视的是技能教育,如果教师不具备专业技能,如何能够教会学生?而技能的掌握不是靠学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金融保险的技能水平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因而,必须将教师派到企业去锻炼。水平尚不足的,派出去顶岗实习,向企业内行人士请教;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可派到关系良好的企业挂职锻炼。

5、允许甚至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一般情况下,由于当心影响正常教学,学校都不太喜欢自己的教师到外面“走穴”,职业院校也不例外。但本人以为,职业院校在没有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不但应该允许教师到企业兼职,还应该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教师自己能到企业找到合适的岗位兼职,说明该教师具备一定能力,学校教师得到社会的认可是学校的 9

荣誉;教师到企业兼职,将企业的一些经验带到课堂,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战价值;教师到企业兼职,是企业帮助学校免费培养教师,节约了学校培训成本;教师自己找到合适的企业兼职,可以减少前文所说的顶岗实习与挂职锻炼给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带来的麻烦----毕竟找到合适的岗位给教师做顶岗实习与挂职锻炼也并非易事,如何处理顶岗实习与挂职锻炼的待遇问题也是件麻烦事。

派遣我院教师到到国寿公司挂职锻炼和技术服务;努力提升校内教师的“双师”素质,努力打造具有专业教学、就业指导、职业教育三种功能为一体的教师团队。

合作编制校本教材、共同合作课题: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专业课程的教材绝大多数是学校的教师编写的,金融保险专业也不例外。据多年来对金融保险专业各相关课程的各种版本教材的实际使用情况与观察来看,大多数金融保险专业的相关教材都是大学对应教材的缩减版,而大学教材又几乎是美欧相关教材的中文版。理论性有余,实用性不足。我们现阶段金融保险专业教材也是这样。为改变这种现状,按照“开门办学,积极引进社会资源服务人才培养工作” 的新思路,实现校内与校外的顺利对接,我院与国寿公司共同组织专业技术力量,校企合作编写实践性强、紧跟行业发展的校本教材,服务教学需要。企业界人士愿意将自己的经验贡献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企业界人士具备企业运作的实战经验,教师具备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的实际经验,两种经验结合在一起,应该是可以编出较目前统编教材更适用于金融保险专业的教材。

以国寿公司实际操作案例、企业管理规章、业务操作流程为基础,合作编写《保险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与职业发展规划》、《社会保险业务》、《银行网点业务拓展》、《客户沟通与关系管理》实训类校本教学大纲,编写校本教材《保险理论与实务》,实现校内教学与企业培训的同步,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要求的“零距离”。极大地提高了职业院校的教材与市场的结合度。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教材的实战价值,还可以进一步密切校企关系,使企业人士更加关注学校教学,对提升学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实践性有极高价值。

四、完善管理制度,实时动态调整的结合对学生的潜能激发与心理调适

实时调整订单岗位的动态管理机制,保证了定向岗位的合理等等做法使得该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考虑到保险行业的迅猛发展,国寿公司的业务种类和用人需求在不断的变化,我院和国寿公司制定了实时调整的动态管理机制,每学年召开一次校企合作研讨会,每学期与企业召开“国寿银保示范班”协调管理会议,邀请行业主管领导和公司资深管理人士就订单培养的目标岗位以及合作单位进行讨论,保证了订单学生在企业的顺利就业。

经贸系老师与国寿领导探讨“国寿银保示范班”的管理与进一步合作问题

在“国寿银保示范班”订单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我院与国寿公司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如:集体观念、团队凝聚力相对较强,容易受到相互的影响,心理波动大、集体效应很明显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心理调适和潜能激发活动。在企业月报中专门开辟了一版“订单风采”,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指导教师经常鼓励学生以“多学习、多锻炼”的心态参与实习,鼓励学生的团队协作,保护学生自发形成的竞争氛围,不断地努力宣导积极向上的工作理念,一旦发现个别有不良情绪,便及时单独谈心开导,调整其学习状态。

学院领导老师经常去看望“国寿银保示范班”学生,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经贸系老师到实训基地看望“国寿银保示范班”学生

专业教师对“国寿银保示范班”学生进行指导

五、校企合作前景展望与建议

金融企业纷纷来校表示希望加强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我院及时总结与国寿公司的合作经验,计划在金融类专业开设“PICC银保精英班” “证券(福州)理财专员订单班”、“福州市海峡银行柜台操作订单班”、“平安上海新渠道班”等,使学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

(一)合作、合资办实训基地

学校引进企业的技术与设施,甚至引进企业投资、联手合作一起办实训基地;如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出学生、场地与部分设备,保险公司出技术、部分设备与少数管理人员。由于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位置比较偏僻,学生外出实训路途遥远,如果能将实习基地搬入校园,既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让学生随时可以进行相应的专业实习。而企业由于可以得到有时间保证的、素质相对较高的员工,投资不大,收益较好,乐于与学校合作。资源共享,利益均沾。校企共同服务社会,实现双赢。学院正在考虑外贸一条街,我们可以配合该项目进行金融超市的设计,引进多家金融机构合作。

(二)短期项目实训合作

利用节假日、暑假或者特殊时间点进行临时促销实践,如与世界500强之一的中国人寿在开学新生入学时进行临时促销项目合作。利用暑期长假进入企业顶岗实训,是学校锻炼学生金融销售能力的大好时机。既解决了企业临时找人难的问题,又帮助学生解决了专业实习的问题,皆大欢喜。学生可以提前适应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产品、熟悉销售流程与方法。

(三)建设金融保险产学研综合开发基地

争取福建外经贸厅和福建保监局的支持,学院与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保险产

学研综合开发基地,充分发挥保险企业和高校各自优势,促进保险业产学研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金融保险业研究和发展水平。

(四)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派出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教学、培训、指导服务

1、加强与福建保险学会、福建保险行业协会的联系,做为理事单位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从2010年开始,我院成为福建保险学会理事单位,1位教师成为理事。定期参加理事会议,参与协办社科联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修改审核议题,组织论文征集,参与论文评审,参与各项工作。

借助福建保险学会、福建保险行业协会的平台,更好地与海西经济区的金融保险机构合作培养人才,提升专业队伍的科研水平。

我院协办2010福建省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保险分论坛

2、与企业合作帮助企业员工提高学历。目前金融保险从业人员的文凭,大多都较低,而在规模稍大一些的企业,对管理人员的文凭都有一定的要求。金融保险的从业人员过低的文凭,制约了员工的发展,也是导致金融保险人员到一定程度就跳槽的重要原因之一。过于频繁的人员变更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有远见的企业都认识到了这点,纷纷鼓励员工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身素质。这对职业院校是一个好机会,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办学,通过帮助提升在职员工的学历文凭,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而发展更进一步的其他关系。

3、与企业合作帮助企业员工考到合适的资格证书。目前,劳动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各种市场准入规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上岗证。由于当前企业对金融保险从业人员的能力认可度远超过对职业岗位证书认可度,因而金融保险从业人员的上岗证持有率明显偏低。这明显与国家的现有政策不符,这是企业早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职业院校能够主动与相关企业联系,帮助企业员工考到合适的资格证书。如理财规划师考试、保险代理人、经纪人、公估人等,既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又可提高学校在金融保险从业人员中的美誉度,学校还可从中得到一定的培训收入,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4、开展跨省合作,扩展学生就业途径。

计划与平安保险新渠道合作,将学生输送到上海,从事保险电销工作。并以此为契机,与上海交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多样化的订单培养项目。拓展学生就业的工作范围和区域范围。

执笔人:林秀清

联系电话 :***

第二篇: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 教育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 教育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通过分析校企合作中党建工作的现状,研究高职学生党员的特点,探索和实践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加强高校基层党的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突显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 学生党员 教育管理

一、校企合作中党建工作的现状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合作育人、互惠双赢的职业教育模式,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加强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在当前的校企合作的研究和实践中,从学校方面看,更多关注的一是邀请企业专家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开发课程标准;二是聘请企业专家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结合实际向学生传授实用的技能;三是依靠企业为学生提供的良好实训条件和基地,解决学校办学资源的不足,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四是依托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单位,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从企业方面看,更多关注的首先是获到优秀毕业生的优先录用权;其次是利用学校良好的师资、科研和教学资源进行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再者通过校企合作,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双方主要倾向于共同开发、研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和科研课题,几乎未涉及到党组织的建设与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校企合作开展党的工作,对于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促进学生党员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实习和工作岗位上起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一直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校企合作不应仅限于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

方面的合作,还应该在党建方面深入合作共建,使党员队伍在学院和在企业都能发挥更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党建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学校应该发挥组织优势,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党组织,规范管理企业派往学校任教或培训的党员职工,让企业党员职工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学习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方法。企业应同样严格要求到企业工作或学习的师生,要求他们认真参加企业的党组织生活,在工作岗位上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二、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管理的实践探索

在校企基层党组织共建活动中,应重点加强到企业实践实习的毕业生党建工作。毕业生党员

既是学生党员,同时也是企业党组织的临时成员,更可能是企业未来的员工。他们在实习、实训期间的组织生活建设,对共建双方的党建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党员的阶段性特征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学生在毕业年级到企业实习、实训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表现出以下特征:

1、组织发展受限,预备党员比例大

按照党员培养考察的程序和时间要求,同时为了确保党员发展的质量,通过对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的培养考察,将优秀学生吸收入党时,大多是二年级下学期或者是三年级。而三年级学生大多出去实习,给组织发展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使许多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学生被挡在了党组织的门外。并且形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学生党员年龄小,党龄短,而且大部分是预备党员的现状,他们在校接受党组织教育时间不长,党的纪律观念不强,走向社会易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西方思想的冲击,理想信念和党员意识淡化。

2、缺乏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淡化

受三年学制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大部分都是毕业年级的学生。不少学生刚刚发展为党员就出去顶岗实习,对这部分学生党员的后期教育没有跟上,而且高职学院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个体企业等党组织建设不够健全的新经济组织,即便少数同学去的是有健全党组织的单位,新单位也很难及时将他们纳入党组织,进行相应的教育管理,使得毕业生党员平时的理论学习不系统甚至缺失,加上部分学生党员入党是为了好找工作,没有真正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入党动机中存在功利因素,也存在理想信念淡化的现象。且由于新形势下,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内容无新举措,疏于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造成他们思想政治意识薄弱,理想信念不牢固,党性不强,群众观念淡漠,不能很好地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二)校企合作中高职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高职院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得到了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绝大多数毕业生党员能够以党性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难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思想状况难以掌握。从各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对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看,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一般由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兼任,基于党员发展任务重,学生党支部要管理全系的学生党员的培养考察和发展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加上毕业生党员长期在企业实习,难以对这部分学生党员思想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即使通过网络平台(目前使用QQ)传达信息,交流较多,但网络方式缺乏一定约束力,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造成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弱化,从而

导致其先进性的减弱甚至丧失。从毕业生党员自身看,部分毕业生党员不能按时递交思想汇报,不主动与支部沟通,造成了支部难以掌握党员思想状况。

(2)教育方式创新不够积极,组织活动内容贫乏,难以满足党员需求。高职毕业生党员长期在企业实习,而党支部组织的学生党员活动与党外活动、团组织、学生社团群体的活动缺少联系。党支部组织活动内容贫乏、方式陈旧,多半是用来解决新党员的发展问题,而很少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和实践活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不能及时求变和创新,导致部分党员严重缺席支部活动,使得许多教育活动难以开展,没有通过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来提高组织生活质量。

(3)毕业生党员模范作用难以发挥。受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少数学生党员出现理想信念弱化,组织性、纪律性有所松懈,如对应该参加的组织生活不积极,工作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缺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党员意识不够强,没有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与毕业班党员个人及其实习就业单位沟通交流不畅。由于毕业班学生长期在企业实习,实习单位数量众多且十分分散,加上许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或民营企业大多未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基层党支部往往与学生党员及其实习就业单位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很容易造成毕业班党员两头都不参加组织生活的现象,使得党员教育管理出现“真空”。

(三)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创新

根据目前高职学院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际情况,针对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因势利导,区别对待,本着创新性、实效性和规范性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引导毕业生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提高认识,加强指导

根据毕业生党员比例大、学习任务重、企业实习时间长、就业压力大和自身渴求得到充分发展等特点,各级党组织应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给予充分重视。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否富有成效,关系到整个学生党员队伍的素质和学院党建工作的对外影响。学院党委及其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改进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作为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的大事来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指导学生党支部紧密联系毕业生学生党员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工作效果,使这项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和改善。

2、充实队伍,强化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力量

由于学院基层党组织缺乏专职学生党务工作者,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老师承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改变目前高职学院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以兼职人员为主的状况,有必要减轻兼职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使一定数量的学生党建工作人员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学习党建工作基本理论、提高党建工作业务能

力、掌握学生党员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党员工作。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党支部书记经验不足,对毕业生党员思想、学习和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束手无策,缺乏指导和解惑能力。因此,最好选派专人或工作能力强、思想成熟的辅导员担任毕业生党支部书记,同时注重加强专、兼职党务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

3、创新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毕业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各系党总支要按照学院党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根据各系条件和特点,指导学生党支部开展工作。根据当前的政策环境,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具体方法加强毕业生党员组织生活。

第一,改变毕业生党员原有固定式的汇报、会议、联系人方式等教育管理形式,发挥毕业生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功能。建立党员服务流动站、校企共建党员基地等,让党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互动起来。充分利用毕业教学环节,结合毕业实践教学检查下企业、去现场的同时,做好企业实习期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要求每位学生党员都要将一份《党员实习鉴定表》交给所在实习单位给予考核鉴定;利用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期回校的时机,在校内的党组织生活会上进行思想汇报和工作交流,从而在社会实践、提升就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经验积累等方面与在校学生分享。

第二,成立企业流动党员党支部,毕业生实习期党小组。针对高职毕业生党员实习单位多未建立基层党组织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设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专门对流动党员进行集中教育和管理,可以把学生党员的教育延伸到企业,实现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不留空白。同时,一个实习单位或地点相近的几个实习单位中的学生党员达到 3 人及以上的可建立实习期党小组;实习单位比较分散,不具备建立实习期党小组条件的,可以尝试建立“网络党小组”,在毕业生流动学生党支部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

第三,转移临时组织关系。系党总支和学生党支部要主动联系,毕业生党员所在的就业单位将实习期学生党员组织关系临时转移到单位或单位所在地街道、乡镇党组织,使实习期学生党员提前参加实习单位的党组织活动,增加社会实践以便尽快融入单位。

4、整合力量,健全与企业沟通交流机制

按照班级或是专业,安排责任心强,政治理论水平高的党员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该教师在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负责与企业沟通交流,获得企业的支持与协助。如果企业有党组织的,支部应加强与企业的组织联系,或开具组织介绍信要求学生党员参加企业的组织生活,或要求企业党组织对学生党员实习期间表现作组织鉴定。如果企业没有党组织的,支部应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联系、网络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党支部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形成个人、学校和社会良性互动的大循环教育模式。

针对实习企业和实训基地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党组织建设跟进方案。在有党组织的企业,将实习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学生党员纳入相应的企业党支部或党小组教育管理,聘请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为实习生党建指导员,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等。在企业党组织的精心指导、培养下,让学生快速融入企业。在党组织不健全的企业,积极协助企业成立党支部;党员不足三人的企业,将学生党员与企业党员组织在一起,成立校企联合党支部,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在劳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先争优活动。利用劳动闲余时间开展主题教育等。

5、加强毕业生党员教育“网络载体”建设

根据我校的惯例,毕业生党员从11月中旬开始在全国各地实习。针对毕业生党员组织生活难以正常开展的现象,重庆市内应充分利用12371党建信息平台,定时上网过组织生活,网络发展对象公示、网络支部会议、交纳党费、及时提交思想汇报等;对更大范围,可建立学生党员“飞信群”、“QQ群”,以及时加强与党员的联系,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开设“支部书记博客”,可以网上及时宣传党的理论,解答党员的困惑,帮助其度过思想、学习、就业的难关。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把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党员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解决了空间上的距离感。在学生党建工作进网络的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党建工作进网络不仅仅是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拓展了党建新领域、构建了党建新格局、发展了党建新载体,进而推进了学生党建工作在理论上的创新。

总之,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做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创先争先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方法上不断创新,在理念上不断升华,才能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孔静,吴小唯《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思考》《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6

[2]邓晓琳《大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

[3]曾令玉《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2 [4]孔凡成《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中国职工教育》2007,11

[5]李健《谈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学院校企合作基层党建工作创新》2010年第9期

第三篇:示范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编者按:

在全国第二十五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职教参考》推出一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专题,希望能对我院在师资引进、培训等方面有所借鉴,对教师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有所启示。

半个多世纪以前,初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从长远发展来说,一个学校赖以生存并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主要条件不仅仅是有硬件的投入,高素质教师培养出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更是一个关键因素。日前,《财经文摘》的记者就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况如何,面临哪些困难等问题采访了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下面是姜大源研究员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个回答摘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财经文摘》:中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遭到了很多批评和质疑,您怎么看目前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姜大源:我认为,高职教师的水平应该高于清华和北大的教师水平。这就对高职和中职院校的老师提出很高的要求。

一个职业院校的老师的能力应该包括四个部分:专业理论、专业理论在职业中的实践、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和方法论、职业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只有四者结合,才能成为职业学校的老师。

我们是四者缺其三,只具备一个:专业理论。比如说学数控机床的,都学过理论,但是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刚刚开始得到学校的重视。

而另外两方面,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悲哀。德国人说,你要教数控机床吗?不是你到大学去学数控机床,你就能教数控机床,你要去学今后能当数控机床老师的专业。全世界只有德国、瑞士、奥地利有这个概念。

课程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所以我跟教育部建议,要把老师送到北欧去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基于工作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

(图书馆 孙艳美)

“四新”:示范性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建设的着眼点

陈忠良

就高职院校自身而言,师资队伍建设是示范性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之一,高职院校在推进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应牢牢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环节,着眼于树立新的建设理念,瞄准新的建设目标,构建新的建设机制,探索新的建设范式。

一、树立“全方位、开放式建设”的新理念 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全方位、开放式建设”的新理念,打破传统的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界限,面向企业全方位开放,建立起“学校与企业双方互动,教学岗位与专业实践岗位双岗交替”的师资队伍建设新范式。

(一)开放式建设 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教师队伍自身必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教师高技能只能来自企业等专业一线岗位的实践锻炼,这就要求学校在师资队伍自身建设上要扩大开放性,采取“与企业联合培养”、“从企业引进”、“从校外聘请”等多种开放式的方式,提升教师队伍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打造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在教师培训上,可采取校本培训、国内培训、国际培训、学术交流、技

能竞赛、企业轮岗、企业挂职等多种方式进行,使教师队伍能很好地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开放式使用 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打破“教师—学校所有”、“工程师——企业所聘”的旧观念,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大量聘请兼职教师上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校企两用”的教师队伍。不但要重视安排校内专职教师到企业实践,还要重视聘请企业行业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充分开发利用好校内校外两种资源。

(三)开放式利用 设施设备资源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硬件之一。高职院校在培养培训师资过程中,应拓宽视野,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要特别重视校企合作,在与企业合作中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补充自身师资培训设施设备之不足。与企业共建师资培训基地,既能节约学校资金,又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二、确立“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新目标

高职院校应从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突出应用性、职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与之相适应、高职院校应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一)从教师的个人素质看,要确立“教师+技师”的“双师素质”目标 高职专业课教师不权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不仅要具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应具有工程师或技师的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是一种复合形态的教师,即具备“教师+技师”的“双师素质”。

(二)从教师队伍结构看,要确立“专职+兼职”的“双师结构”目标 学院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应坚持师资队伍的专兼结合。从教师队伍整体而言,一方面,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校内专任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按照开放性职业性要求开展人事及管理制度改革。加大兼职教师比例,从社会行业、企业聘请大量专家、技师、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和主要由高水平兼职教师的机制。要考虑师资队伍整体的“双师”结构,使得不同教师间得以互补。在学历、学位、职称、学科、学缘方面形成合理的校内师资结构,让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校外兼职教师结构更加合理,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为 1∶1 左右。

(三)从教师队伍培养结果看,要实现“学校+企业”的“双方共赢”目标 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坚持“与企业联姻,与企业融合”,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技师)互派,学校教学岗位与企业专业实践岗位互轮,学校教师身份与企业员工身份互换,最终实现校企双方在发展和利益上的共赢。

三、建立“校企共建、动态管理”的新机制

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示范性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共建”为突破口,主动在对口企业中“寻亲”,与对口企业“联姻”。

(一)校企共同制定教师培训方案 学校要与企业共商“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与建设规划。学校在制定教师培养方案时,要在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人事处和校企办充分征询校企双方的意见,让方案充分体现“教师下企业,专家上讲台”的观念。

(二)校企共同建设教师培训基地 基地既是学生实习实训、技能考证的场地,也是教师自身培训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场所。在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上,学校和企业要在校企共建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在资金、场地、人才方面充分合作与共建。着力推进“企业生产性基地进学校,学校教学基地进企业”的“双进”工程,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教师培养基地化”。让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在生产性基地进行;让教师教学水平、高职教育理论培训主要在教学基地进行。充分发挥校内外基地在专业课教师自身“双师素质”提升中的功能。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校内校外两个基地,练就“双师素质”;学校和企业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外基地打造“双师结构”团队。

(三)校企共同进行教师考核管理 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坚持推行全员聘任制,对全体教师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能上能下,动态管理”。学校与企业联手组成考核班子对教师进行全程考核管理。考核标准由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考核项目来自生产一线,考核内容对接教师企业专业实践能力,考核者主要由企业专家担任,考核结果与教师聘任、晋升、薪酬直接挂钩,形成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机制。

(四)校企共同监控教师队伍建设过程

学校和企业选派人员组成校企共建督导办,由校企共建督导办在校企共建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实施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全过程监控。

四、构建“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的新模式

“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可按照学校与企业“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的建设范式运作。即:在师资培养机制上,学校与企业双方联动;在师资培养方式上,教学岗位锻炼与企业(或生产性基地)岗位挂职双岗交替;在师资培养面向上,面向学校教学和企业技术开发岗位双向培养。

摘自: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示范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

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范怡瑜

一、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

(一)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原则

(1)校企合作原则:学院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承担学院主要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任务,担任或实践指导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高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学院的专业教师则进入合作企业或行业一线实践锻炼,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员工培训等服务。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利用校内外两种人力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打造一支校内外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突出的优秀教学团队。(2)整体优化原则: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构建的过程,教师的数量、质量、梯队结构、专兼比例等都是这个系统的构成因子,因此比例是否优化将决定队伍建设能否产生最大效应。我们根据学校总体建设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示范建设项目要求,通过师资队伍的整体规划,着力建设一支观念新、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3)引进、培养与聘用结合原则:如何实现师资队伍又好又快发展,其建设途径就是依据示范建设的需要和重点专业的发展要求,“加速培养、适度引进、积极聘请”。通过培养和引进,建设一支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双师”素质专职教师团队;通过聘用,建设一支相对稳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4)人事制度改革和绩效考核相结合原则:人事制度改革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难点,尤其是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如何发挥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导向性作用,是示范建设中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能否实现预期目的的关键。

(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1.制定师资规划,发展师资制度化

师资队伍建设要从示范建设总体目标和学院发展战略的角度制定长远科学的发展规划,使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化、有序化,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同时,树立示范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2007 年-2009 年,学院依托“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计划”,将“双师”队伍建设纳入学院发展总体规划,制定近三年学院师资发展总体规划,并由学院协助示范建设专业制订专业及专业群师资发展规划与实施步骤。在规划要求中,我们突出国家、省、市、院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重点抓两支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2.“引”、“ 培”结合,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1)以能力为本位,引进战略性人才 学院的急速发展,对教师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大。学院除了广开师资引进渠道,面向社会招聘高水平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外,坚持能力为本位,重点引进有一定企事业工作经验,在本专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而对于一些难以引进的紧缺专业人才,则适当放宽在一线工作年限或学历要求,在技术能力、学历与教学能力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人才的引进使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层次得以提升,也以点带面,带动相关专业群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2)参加企业挂职锻炼我们建立了派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锻炼制度,利用温州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鼓励教师带着科研、教研课题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直接承担或参与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取得本专业实际工作职业资格证、行业特许资格证或技师以上技能等级证书,建成一支综合素质好、教学业务能力强的“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3)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双师培养实战化学院主要依托“三个合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基地、“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基地、“教学与应用技术开发合一”的教研合一基地),尤其是利用其中的“教研合一”基地成立了 17 个省、市、院级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合一的双师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创办实体公司,以及参与实训基地实训项目的组织、实训设备的设计制作等实战训练。(4)参与专业建设,成为示范建设的承担者

根据课程建设思路和示范建设方案,学院出台《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每位老师都要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设计,每位专任教师都必须针对 1门主讲课程提交一份课程的总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将课程建设成果列入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内容;将职业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作为新进校的青年教师基本功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将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作为新进校青年教师基本功考核的主要内容,做到以一流的师资队伍建

高层次专业人才。根据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合作企业的岗位需要,学院和企业共同组成人才引进考核小组确定引进对象并进行考核。引进人员享受学院在编教师待遇,他们既在企业上班,又保证定设来保障课程建设顺利进行。期来学院开专题讲座和指导青年教师实践3.“聘”、“联”结合,组建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1)学院从温州相关行业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实践课兼职教师;聘请本行业能工巧匠担任实训、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数据库,根据专业技术更新需要及时调整兼职教师结构,使兼职教师队伍的人员更新率每年保持在 20%左右。(2)采用校企联合办学、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以联代聘。学院和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在学院派教师到企业做“兼职员工”的同时,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也到学院担任客座教师。机械系与温州建达公司共建精密模具技术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达公司将整个研发中心都搬到校园内,使企业的员工既是公司的职工,又成了学生的师傅,并为学院建设温州市模具重点实验室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4.“共引共享”,创新人才资源联动机制

学院通过人事制度创新,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其具体措施是:借助企业和社会人力资源,建立校企“共引共享”机制,采取“企业高薪聘请+学校提供事业编制”的方式引进行业企业

等工作。

5.出台激励措施,盘活校内人力资源(1)管理制度完善化:一方面,学院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实行科学设岗,对于富余人员,通过校内人事改革进行下岗分流;以岗定薪,出台《校内津贴分配暂行办法》,建立固定工资与校内津贴双轨运行制度,适度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实行院系(部)两级分配;完善二级管理,发挥系部办学积极性。另一方面,学院制定和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规定,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类别的业务培训、教学技能比武,加快自身能力建设。(2)管理政策明确化:在人事聘任上学院要求专业教师人人有建设项目,并将之写入人事聘任要求中;将下企业锻炼半年作为专业教师申报中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由党院办、人事处、督导处等部门对下企业教师开展一月 1 次的跟踪考核;出台关于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的相关政策文件,取消三级论文奖励,鼓励教师将精力投入教改或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上。(3)管理方式人性化:学院为教师及时提供各种外出学习培训、参加技能比武的信息和机会。6.建立国际师资交流机制,实现培训国际化 学院一方面利用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培训我院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参加国外先进高职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学习。

二、示范院校建设视野下师资队伍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一)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人才引进与师资培训、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间关系;.队伍建设与人才使用间关系;能力提升和学历提升的关系。

(二)发挥系部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系部是教学工作第一线,是师资使用的主阵地,与院级人事部门相比,握有更多本行业人才的信息资源,对优秀师资的缺乏对教学、科研等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感受最深、最具体。因此,教学系部理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后,更应该有大局观念,结合自己专业,利用熟悉本行业、相关企业专业人才的优势,主动推荐人才,协助人事部门做好人才筛选与引进工作。学院则要激起教学系部进人积极性,发挥系部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阵地作用和主导作用。

摘自: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关于高职精品课程师资队伍

共享机制的思考

朱剑萍

高职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成为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本专业的技术行家。对于精品课程师资队伍而言更是如此。

高职精品课程的“高品质”要求有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第一要素,也是精品课程实现的首要条件。高职精品课程对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一支由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还要具备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师和实验教师;不仅要求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而且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与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师资队伍中不仅要有具备一定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还要有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教师梯队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师资力量配臵要更加科学。

高职精品课程“技能型”的特点要求师资队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课程是承载这一任务的重要载体,而教师队伍是实现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的第一要素,是体现课程特色与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力量。但是,当前我国各类职业院校教师大部分来自各大中专院校,有人称之为“近亲繁殖”。在这部分来自各类大中专院校的教师中,又有60%左右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的。这部分教师理论知识基本上能满足要求,但实践技能普遍达不到要求,普遍存在着专业理论课教师不能指导实验实训,或实训教师理论基础薄弱,不能讲授理论课的现象。

精品课程“共享”的特点要求师资队伍来源多样化。精品课程具有示范、演示、指导、纠错等多项职能。由于实行网上共享,精品课程所面对的人员不仅有高职学生,还有可能面对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因此,要求课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也就要求师资队伍具有能适应多样化、多层次教学要求的能力。要求教师不仅能承担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还要熟悉企业运作,熟悉生产运作,能够进行基本的职业技术指导;不仅应具备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提供许多尖端技能的培训,还应适合从事技能要求较高的实践教学工作;不仅要熟知国内先进技术的应用情况,也应了解国际技术发展状况。

精品课程建设的“长期性”要求师资队伍数量稳定、结构合理。任何课程的建设与实施都需要一支整体上优秀、数量上稳定的师资队伍,精品课程尤其如此。仅仅依靠课程负责人一个人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课程。因为一个人很难使某门课程具备精品课程的底蕴和水平。社会

各界对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的重要性形成了一定共识:一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是实现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不可或缺的力量,是高职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二是“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力量,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三是“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的主力军;四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保证。

在这一背景下,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探索出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注重培养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双师”素质培养,如实施“双导师制”,让教师在实验室或企业的生产一线岗位进行技能实训,使他们熟悉相关操作规程,了解掌握本专业生产一线的最新信息。积极引进从企业引进或聘请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直接参与学校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缩小学校教育与生产一线的距离,为学生“零距离”上岗提供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状况。政策鼓励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参加教学课题研究,接触各种教学环节,编写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参加会议,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安排社会学术性兼职等,通过实际工作锻炼和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进修深造选派教师参加高职师资培训基地的培训,以获得相应的证书。

然而,相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对师资队伍提出的较高要求,这些做法还远远不够。笔者拟从共享机制入手,谈谈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想法。高职院校应成立“资源库”管理机构,健全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共享机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搭建学校、企业行业与社会团体合作的平台,实现精品课程与师资队伍“双共享”。鉴于已建立的“资源库”流于形式,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议由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县、市级精品课程师资“资源库”信息管理机构。本着协商、合作的精神,整合各地人才信息资源,加大信息化合作的力度,不断拓展信息资源总量,努力构建多元化、综合性、专业型的区域师资人才信息资源库,在共建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区域高职院校对教育人才信息的多元化需要。

完善师资信息管理制度。应由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精品课程师资队伍“资源库”日常管理制度与工作职责;制定“资源库”中、长期发展规划与近期工作目标;制定师资准入条件与退出条件,以限制师资的自由出入;对申请入库的教师进行资格审核,并制定入库教师工作考核机制,明确教师工作职责,监督入库师资的职责履行情况;制定资源库师资奖惩机制,制定激励与考核机制激励是促进工作的一种手段,考核是对工作开展状况进行评价的一

种方式,两者对工作有效开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共建机制一要创造条件,提升在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可由“师资库”管理中心牵头,相关行业企业及学校参加,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在校教师到企业培训提供条件。同时制定相关倾斜政策,设立专项教师培训基金,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技能培训、校企合作研究、下企业锻炼等,使教师尽快丰富实践经验。二要完善兼职教师引进与聘任制度。可实行由管理中心、学校、行业企业共同负责的兼职教师“三元”管理模式;可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要求各级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推荐选拔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及社会上热心职教事业,具有教育教学能力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或退休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联合组成职业教育兼职教师人才储备库,实现资源共享;可制定兼职教师聘用制度,规范学校兼职教师的聘用工作;“资源库”管理机构每年应向区域内企业提供各学校兼职教师需求信息,要求有条件和能力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报名并参加试讲,根据综合情况决定是否聘用,兼职教师应与管理机构签订聘用合同,与职业院校签订教学合同。

摘自:职业教育研究 2009.4

互补型双师动态组合—高职师资建设的多视角思考

汪敏生 邓晓荣 王益宇 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模式,以期对此问题的解决找到一条新途径。

一、“双师型” 素养内涵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是简单地持有“双证”,“双师型”素养涵盖了复杂系统的内涵,包括:(1)系统的相关学科理论知识;(2)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3)围绕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和理念;(4)宽厚的人文、科学知识和素养。

二、“双师型”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1)由于职业资格认证极不健全,为拿证而考证甚至以钱买证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大地降低了双师队伍建设工作的严肃性,违背了国家提倡双师队伍建设的初衷。另外,目前国家、省、市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主体仍然是学校,社会、企业参与程度较低,缺乏积极性,基本上沿用的是普通教师的学科化培养培训模式,这是不符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律的。从物质条件看,由于经费投入的局限性,加上国家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刚性不足,造成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硬件建设的匮乏与落伍。(2)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与形成实际上是同一专业在不同行业背景下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技能、专业道德品质的积累

与有机结合。更有学者认为,职业教师是综合性的职业,他们应同时具备多种职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培养目标的实现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这就导致培养成本很高。从时间上看,职业学校专业变动较快,专业课教师呈“缺口”状态,教师理论教学安排紧张,难有大段时间进修提高。(3)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的高素质人才缺乏有关教育理论的学习,更缺乏教学实践,因此他们的教育教学素养难以达到要求,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互补型双师动态组合师资队伍 互补型双师组合是指:在互动交流平台上,由理论课教师和相应的实践课教师所形成的,针对某一工作任务的组合。而这些组合所构成的教师队伍为互补型双师组合师资队伍。互补型双师组合的主体结构是:理论课教师%实践课教师%互动交流平台。从人员结构上看,由两支队伍构成:一是理论课教师;二是实践课教师。他们在交互平台上相互配对,形成针对不同岗位的组合。交互平台由诸多因素控制,首要因素是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另外还受外部环境如市场需求、技术更新影响。执行控制指有一套管理机制以保证互动交流平台的运行。

动态互补型双师组合的特点为:(1)“双师”指的是组合,而非个体。此模式不是原先将双师素质集中于同一个教师个体的思维定式,而取代以组合方式,提高了可行性。两支队伍各有所长,理论教师

有多年丰富教学经历和经验,实践教师为有教学经历的能工巧匠,他们互为补充互为整合。(2)组合的动态性。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可以灵活开放地进行多重组合,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这种组合是动态的。(3)互动交流平台。互动交流机制的建立也是本模型的重要特点,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在围绕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针对具体任务积极开展交流互动,共同探讨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方式可以是研讨会、现场交流会、教研活动等,并形成制度。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平台把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真正整合在一起。(4)管理机制保障。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保证教师在教学以外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教研活动。通过这样的机制,理论教师对职业实践有充分的了解,实践教师也对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和知识有所了解,并体现在教学之中。在这样的组合机制下,对教师的考核是对组合团体教学成效的考核,而非对个人工作的考核,促使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组合成一个有机的团体。(5)对方教学认识机制。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进行的是有机组合,因此他们必须对对方的教学有认识和了解,因此可采取理论教师下企业,实践教师担任助教等方式及一系列方法、措施作为保障。

四、互补型双师组合队伍的优势 1.培养成本低,具有可行性。培养“双师型”教师个体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模型克服了以往双师队伍建设培养成本高,培养周期长的弊病,能够低成本的快速组建出相应的教师组合,具有可行性。

2.互补型双师组合更能体现双师素养的内涵。双师素养不仅简单地体现在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它包括学科理论、职业技能、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而由各类型教师互为整合构成的双师组合团队更能真正具有双师素养的内涵。

3.开放可塑,灵活多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变化转型很快,使得学校专业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双师型”的教师个体往往不能适应专业的变化。由于本模型具有可组合的特点,可以适应目前市场变化快的特点,随着任务的改变而改变组合方式。

4.面向任务,工学结合。本模型是针对具体任务或者项目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穿插进行,充分发挥了工学结合的特点。在这种模型中,由于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的组合使得教学中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理论和实践相整合。

“互补型双师组合”是一种可取的模式,已在实践中显示了其生命力。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力图上升为高职师资建设的一个新模式,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突破性发展。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

罗水秀 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已占专任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现状,提出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职业道德方面培养他们,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以保证高职院校有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我国近几年高职院校规模急剧扩张,高职院校新引进了大批教师。青年教师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一支生力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现状 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路开阔,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高学历,经过正规系统的培养教育。但由于大多数青年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且在高职院校讲授专业课程的教师绝大部分毕业于非师范院校,他们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匮乏,相当一部分教师未经过严格训练便被推上了讲台。此外,青年教师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还很欠缺,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尽快成长,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措施

(一)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目前,青年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够深入,二是课堂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法单一。针对这些问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搞好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积极推动短期培训制度。

2、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多渠道的培养方案。

3、展开定期教研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多渠道拓宽知识面。

(二)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学。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科学研究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一个优秀的、有责任意识的青年教师不仅能够教书育人,而且还应当是出色的研究者。

1、青年教师要明确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2、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承担科研工作。

(三)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岗前培训、专题研讨等机会加强师德师风宣传和教育。创建优良的成长环境,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1、营造一个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2、重视青年教师的生活需要,给他们一个温暖的生活环境。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各高职院校应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同时,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他们尽快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力军

摘自:职业教育研究,2009.7

师资队伍建设其它参考文献

一、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http://www.xiexiebang.comKI数据库 http://www.cnki.net 林文静,金本能.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思考.滁州学院学报,2008(5)陈竹宏.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实践与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2009(3)孙海泉曹素琴.从分享课程资源角度谈院校师资队伍”三化”建设.教育与职业,2009(14)唐惠龙.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探究.教育与职业,2009(5)壮国桢.教育力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职业技术教育,2009(1)李怀湘.高职课程改革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教论坛,2009(3)邓敏.德美两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及启示.当代教育论坛,2009(7)王联晓.TAFE模式对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陕西教育,2009(3)

四、馆藏书目

G424.21/7 Nes A.Glasgow.成功教师全攻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G639.712/1 Marian M.Mobr.研究型教师与学校发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G451.6/12 陶志琼.教师的境界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G451/12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G451.6/14 金正昆.教师礼仪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第四篇:基于校企合作下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基于校企合作下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 陶海蓉

【摘 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有效的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详细介绍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在国示范建设期间,如何有效的以校企合作为抓手,构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及如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深化“诚信网商”专业文化内涵建设。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近年来,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而我校所在的番禺区,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更是得到了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迅猛、效益明显,目前已构建起以3大实体园区、8大虚拟平台、1500家会员企业为框架的电子商务发展体系,在政策、地理、物流、产业、人才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作为国示范的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在示范校建设进程中,立足于本土特色,与行业协会和区域经济紧密相连,以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作为本专业建设的抓手,致力于探索电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文将详细介绍本专业借助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和深化改革的过程和路径。

一、深化“网实一体”,共筑人才培养新篇章

为了更好的了解社会以及行业企业对电子商务办学的要求,本专业进行了“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状况与教学改革”专项调研,共走访了五十多家企业,采访了一百多位电子商务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回收有效问卷530份,了解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通过召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专家座谈会,找出职业发展的共同规律,经反复研讨从中提炼出了电子商务行业的核心岗位群,结合中职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就业实际确定了适合中职生就业方向的4个核心岗位群,包括:网络客服、网络编辑、网络推广、网页美工等,并最终确定了4个核心岗位群所包含的18个典型工作任务和26项职业能力。并依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路径,构建了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网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即校企融通,“四阶段”课程体系,并深化了工学结合,“五环”项目教学模式。1.校企融通,“四阶段”课程体系

第一阶段奠基职业基础。学生初进校园,对专业了解甚少,这阶段的教学目标以电子商务的认知和专业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为主。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职业人的状态,我们运用案例教学法,与一家规模比较大、业务全面涉及线上和线下的电商企业——番禺耐驰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抽取企业经营中的典型问题和案例,成为教学案例。如《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我们以耐驰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的天猫旗舰店经营为教学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电子商务的特点和经营模式,从而对电子商务的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阶段强化职业能力。学生在本阶段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技能,加深对专业的了解和认识。电子商务发展十分迅速,信息万变,为了改变教学内容滞后的现状,我们以体验式教学为主,采用“请进来”的方式把企业的项目和最新技术引入学校,通过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建设,体验真实的企业工作流程,学习专业职业技能。在《商品拍摄与处理》的课程上,我们与广州市番禺区梵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把企业一些商品拍摄的项目带入课堂,老师带领着学生按企业要求分组完成。企业人员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给予反馈与指导。通过引进企业项目,不仅能强化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标准和企业的文化。

第三阶段提升职业技巧。让学生与企业真正对接,实现“网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本阶段,我们实行“走出去”的策略,与本地传统的企业合作共建网店并进行网店运营和管理。番禺莲花山“渔珍”是家经营海产品的实体店,由于没有技术力量,所以无法把业务推向网络销售。与此同时,在我们教学实践中老师经常因为没有企业商品而难以开展真实的电子商务实训。在这个契机下,我们与企业合作,老师带着一个项目小组的学生为企业建立淘宝网店,进行网上经营。学校提供技术和运营管理支持,企业管理商品和提供资金。通过校企融合,学生从开设网店、网店装修、网络推广、网店运营、商品维护、网络客服、物流管理等全方位了解电子商务,弥补了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在教学实施中,我们以分层教学为主,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分配工作岗位和内容,实行轮岗制,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充分体现分类定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阶段培养网商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树立诚信网商意识。在最后的阶段我们依托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我们以创业团队的形式把学生按6-8人一组分成多个团队。每个团队根据自己兴趣和优势创立模拟公司,经过公司成立、人事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团购交易等模块的训练,让学生了解创业的流程和公司的运作,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树立诚信网商的创业意思。

2.工学结合,“五环”项目教学模式

按照“网实一体”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每个核心课程都包括了4-6个典型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典型的职业活动项目来获得技能和知识,进而掌握方法和技巧,形成工作经验,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在电子商务专业推行“网实一体”的项目教学法,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都按照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成果展示——评价反馈的步骤进行。五个步骤可以循环反复,形成闭合的圆环,每一次循环都能达到质与量的飞跃。通过“五环”项目教学模式,项目即任务,成果即产出,教师和学生的素质以及实操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深化“诚信网商”文化,以文化引领促专业建设

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约束性、规范性和陶冶性。专业文化建设可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是学校内涵建设主要工作之一。因此,只有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打造品牌专业,更好的服务行业企业,才能保持专业的稳定性。

专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精神文化建设、专业物质文化建设、专业制度文化建设、专业职业文化建设以及专业评价体系建设。

1.专业精神文化建设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通过召开专业文化建设专题会议,集思广益,概括提炼升华了“培养诚信网络商务意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八个字为专业的核心理念。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论坛、辩论、征文、社团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商务活动,培养学生诚信网络商务意识。以活动促专业文化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在图书馆六楼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走廊设置宣传栏,图文并茂地介绍专业精神文化,例如专业理念、专业在学校的发展历史,专业特色、实训基地功能、校企合作单位等。

2.专业物质文化建设

主要通过环境布置、氛围营造、特色专业实训室建设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和感悟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专业精神,使学生得到充分的专业文化的熏陶。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先后建立了网络编辑实训室、电子商务呼叫中心室和学生创业园等特色实验室,拓展了淘商城、高获迪等企业校区,建立了新英思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3.专业制度文化建设

专业制度文化是指以专业建设和管理为目标所拟定的专业所有师生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本校在国示范建设期间,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教学管理规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办法、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学生管理规定、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校企合作机制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促进本专业部各项工作的规范和深入开展,以制度文化促进专业建设。

4.专业职业文化建设

(1)职业生涯规划。新生刚入学,即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以及行业专家回校报告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经历,提升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帮助指导学生制定“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监督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情况。定期举办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水平。

(2)专业特色活动。通过定期举办的专业特色活动。如“念亲恩”网店商品线下展销会、花车巡游活动、乐购网学生格子铺经营管理、新西兰生活馆校外基地的模拟公司年会、校园十大网商评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

(3)实训基地学生实践。我校依托岭南电子商务产业园以及淘商城电商产业园建立了两个校外实训基地,并和新英思广告公司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还依托电子商务学生社团建立了乐购网学生创业园。这些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校内校外实践场所,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企业文化,及早树立“职业人”的意识,早日向“诚信网商职业人”的角色转变。通过“梵米-网店装修”订单班,“名特农产品—网实一体”订单班,“新英思——商贸与设计”订单班,让学生实现学习即工作,毕业即就业。通过订单班的运作,让学生在校即了解相关企业的企业文化,了解电商行业的职业文化。

5、专业评价体系建设

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推行“五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各级政府对职业学校的评估指标体系、企业用人标准、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学生的发展需求等要素进行综合,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企业(行业)、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评价体系的建设方面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相结合,从而达到校企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三、服务区域经济,孵化“番职校”电商品牌

通过政—校—企—行四方联动,我校着力于打造“番职校”电商品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校依托于番禺区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借助于岭南电子商务产业园、淘商城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番禺耐驰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番禺农特产网、番禺社区网等企业及机构,孵化了新西兰生活馆、渔珍海鲜干货直营店、番禺农特产品淘宝商城、校园乐购网等电子商务网站或淘宝网店,实现了一定的盈利和收入,为本区域的一些中小企业提供了合作的样板和模式,全力打造“番职校”电商品牌。

四、校企合作结硕果,网商文化起示范

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动下,本专业部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近年考证和竞赛呈现了双赢的局面。在2014年的电子商务员考证中,我校的合格率超以往历届水平达96.77%。2014年的广州市学生电子商务技能竞赛,我校获得了二等奖的成绩。2014年举行的“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我校12级电子商务学生成功杀入决赛,取得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我们不但培养了学生,也成长了教师。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掌握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知识技能;在项目教学中提升了教学的水平和职业能力;在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中总结了实践经历,提炼成一篇篇的教研成果。2013-2014年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公开发表论文9篇;市级获奖论文9篇;申请广州市精品课程2项,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4项。本校的“模拟公司”精品课程获得了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在财贸类专业课程建设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以“呼叫电商文化,孵化诚信网商”为宗旨的电商专业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教科研成果,起到了较大的示范效应,校内带动汽车、数控和财经商贸类专业的建设,对外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机制、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先后吸引了山东淄博信息工程学校、宁波市宁海职教中心、杭州开元职校、广东省华侨职校、顺德勒流职校、梅州职校等众多省内外院校参观,交流建设成果。

相信在后示范校建设进程中,我校一定能沿着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产教融通的路子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相信本专业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武智.高职校企文化融合下的专业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2(23):67-68 [2]徐华.校企文化融合下的专业文化建设探微[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2-63 [3]殷锋社 王晓江.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电子商务.2014(2):95-96

第五篇: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大任

刘玉东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辽阳

111004)

【摘要】在系统总结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基础上,本文对近年来学院与企业构建的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了全面阐释和解析。在合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校企互动、需求导向、共享共赢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校企深层次合作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09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当前,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各类型人才,社会普遍反映动手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时间较长。对于这些问题,高职院校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都在对固有的院校培养模式进行改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多半是单向的,没有一个公平的利益共同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这将无益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的深化。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学做合一”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且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举办股份制合作企业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市公共汽车公司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于2006年在辽阳市共同投资兴建一合资企业—辽阳致远轿车维修有限公司。

辽阳致远轿车维修有限公司为独立法人,该公司的组成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董事会制度,校方以汽车维修设备入股占51%,公汽公司以厂房及附属建筑物入股占49%。合资双方对该公司的责任以各自出资的份额为限。合资双方按各自出资额在总投入资本中所占比例分享该公司的利润和承担风险。合资公司按市场化的模式运作,树立服务意识,以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在市场上竞争,逐步拓宽维修市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保证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和人才培养需要。该公司属于一类汽车维修企业,是政府定点维修单位,被市交通局命名为AAA企业及全市汽车修理工持证上岗培训基地。主要业务包括:开展轿车维修业务;满足校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实习实训需要并安排部分学生就业;开展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岗前及岗后培训业务等。2006年以来,公司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经营质量不断提升,公司长期定点维修的客户达138户,经营利润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同时,为中石油辽化运输公司培训汽车维修工2期40人;社会汽车维修工岗前岗后培训4期120人;接收学院汽车专业学生实训5期200人;在公司就业的学院汽车专业毕业生有23人。通过校企几年来的精诚合作,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企业的技术和市场的优势,盘活了企业资产;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汽车专业作为省级品牌专业和全省最优质汽车驾校的人力资源、先进设备及办学优势,培养了大批的汽车维修人才,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达到了人才培养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举办股份制合作办学机构

2009年10月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高尔夫学院。高尔夫学院依托辽阳职院和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的各自办学、实训及就业等优势资源,针对中国高尔夫产业中各类人才奇缺的形势,计划开设高尔夫场地服务、高尔夫运动、高尔夫商务管理等专业。高尔夫各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从事现代高尔夫运动服务、管理和高尔夫产业相关领域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胜任高尔夫俱乐部各类岗位管理、组织各类高尔夫赛事活动以及从事高尔夫企业的设施管理、经营与运作等方面管理的各层次人才。辽阳职院与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采取股份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双方各占50%的股份。双方共同投资建设标准的室内外训练场地和国际标准的18洞高尔夫教学场地及27洞的山地高尔夫运动场地。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及国内外其他连锁高尔夫俱乐部将为学生提供训练场地和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2009年10月,学院已在2010年毕业生中考选了30名学生,学习高尔夫场地服务专业的相关课程,2010年5月开始已到球场实训,8月份已全部按排球场就业。2010年秋季高尔夫场地服务专业新生报到35人。2011年计划招生高尔夫场地服务、高尔夫运动技术与管理、高尔夫商务管理等3个专业。目前,高尔夫学院运行顺畅,未来招生就业前景乐观。

三、举办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

2010年3月24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采取产品生产、学生实训及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合作形式,其中,生产原料、流动资金、产品销售及市场开发由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负责;厂房、机器设备、工卡量具及动力由学院负责,双方各自投入的资金和固定资产产权不变;第二阶段:2011年3月开始,采取股份制合作模式,实施企业化运作。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是一家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以辽宁流体节能工程设计研究所(企业下属研究所)节能技术为依托的民营企业。该厂2009年研制成功的ZY-1.5型、ZY-2.2型叶轮式增氧机产品,已经进入辽宁省农机推广目录,从2010年开始享受农机销售补贴,已经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另外,双方合作共同研发成功新式切肉机和鱼塘扫雪机样机已验收合格,正准备批量生产和对外销售。校企通过积极协商和严格论证,联合组建具有深层次校企合作特色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将直接带动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在真正的企业生产实际环境中实习,实现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改变了过去将大料加工小、小料加工废的“空对空”实习实训模式,进而避免材料和能源的大量浪费,并有效的改变了学生厌倦实习和缺乏责任感的状况。学院通过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既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提高了教师及学院的知名度,又将有力地支援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利于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的全新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各得其所,实现了多方共赢。

四、举办设计工作室

为使学生尽早接触工作岗位,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按照整体设计、分阶段推进的原则,于2010年8月与有关企业合作建立了5个“产学一体化”工作室,包括摄影与制作、装饰绘图、动漫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与展示、商业沙盘制作工作室等。经营方式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由学校、企业、教师各按一定比例投资入股,利益按股分配,实行工作室主任负责制。实施工作室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积极性,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建立个性化工作室,它给与了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自由,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效果明显。目前,该系已有80%以上大

二、大三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室;其次,对于教师来说,打破了平均主义,建立了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利于教师的个性发挥、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责任制的建立和市场理念的形成;第三,对于企业来说,工作室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资源,又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基地,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通过设计工作室的建立,全面检验了专业教学效果,提升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为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企业互动搭建了平台。

五、举办各专业冠名班

冠名班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按企业用工标准,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考选若干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冠以企业名称。对于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我们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针对性强,学习兴趣高,学生既能了解企业的实际,又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进入角色迅速,非常受企业欢迎。近年来,我院主动与一些紧密型合作企业协商,在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大力倡导企业冠名班办学。2009年以来,我院汽车维修专业与辽鞍集团合作,举办了“辽鞍集团汽修”班;我院精细化工专业与鞍山惠丰化工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鞍山惠丰化工”班;我院与沈阳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沈阳苏宁电器”班等。目前,学院正在与无锡夏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同方多媒体科技有限公司、丹东新龙泰服装有限公司、辽阳红黄蓝亲子中心等洽谈冠名班合作事宜。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冠名班,使校企双方各自尝到了甜头,既促进了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也为企业输送了量身定制的急需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

上述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各具特色,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有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满足了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是对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都有益的举措,更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提供了经验。

下载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国寿银保示范班”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国寿银保示范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