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慢阅读:回望曾经的长沙临时大学
慢阅读:回望曾经的长沙临时大学
“湘黔滇旅行团”中包括闻一多、黄钰先、袁复礼、李继侗、曾昭抡、吴征镒等重要教授。由于抗日局势恶化,1938年2月中旬,长沙临时大学开始往云南昆明搬迁。共计336名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经过湘西进入贵州,最后于4月28日抵达云南昆明,迁移全程约三千里。文|邱海云,80后,公务员,现供职于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处。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为了维持抗战时期的教育事业,计划分区成立临时大学,其中第一区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校址定在湖南长沙,因为“当地有圣经学院,可以容纳九百人,同时清华正在南岳营造房舍”。1937年 8月28日,教育部给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寄去一封公函,称“奉部长密谕”,指定张伯苓(南开大学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北京大学校长)为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杨振声(曾任山东大学校长)为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秘书主任。梅贻琦带部分人员先期抵达长沙,开展筹备工作。9月10日,教育部以第16696号令正式宣布在长沙和西安两地设立临时大学。9月13日,在长沙举行了第一次临时大学筹委会会议,研究了各项筹备工作和急待解决的问题。9月28日,正式启用长沙临时大学关防(公章)。10月25日开学,全校共设文、理、工、法商4科17个学系。学生们从全国各地云集长沙,一路上交通阻隔、忍饥挨饿、倍尝辛苦。各校学生10月18日开始报到,到11月20日,总计到校学生1452人,其中南开学生147人、清华学生631人、北大学生342人。另有清华和北大联合在武昌招收的新生及南开中学升南开大学的新生114人,借读生218人。三校教职员共148人,其中清华73人、北大55人、南开20人。长沙临时大学的校址位于长沙韭菜园,主要租借圣经学院和涵德女校,另有湖南省政府拨给的原清朝军队的49标营房。长沙圣经学院是1917年由美国内地会传教士葛荫华创办。西南联大首届毕业生汤衍瑞回忆说:“圣经学院是全长沙、全湖南最讲究的建筑,其主要建筑是一座钢筋水泥雄伟的四层大厦,楼下是学校的办公室,底层作为防空避难所,二、三、四层是理学院和法商学院的教室。大厦是坐南向北,在大厦的两侧东西相对各为三层建筑的楼房,供北平图书馆办公及做教职员宿舍。在这三座楼的前面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四方形院子,铺着整齐碧绿的草皮,草坪四周种植很繁茂的树木,每逢晴天,男女同学们课余都喜欢在草坪上或坐或卧享受日光。”49标营房是男生宿舍,旧式的木板楼,年久失修,一人走路,全楼皆动。同学们开玩笑,自称“标客”。底层比较潮湿,排满双层木床,光线尤其暗淡,楼上光线稍好。学生一律睡地板,下起雨来,多处漏水,只好在被子上蒙块油布,枕畔支柄菲菲伞(油纸竹骨做成,面上画有各种不同花朵或图案的小雨伞,创作人为湖南湘乡人潘岱青),方能“高枕无忧”。学生搬进49标营房不久后一个上午,三位常委由秘书主任陪同巡视宿舍,蒋梦麟看到宿舍破败,设备又极简陋,认为这会影响学生身心,不宜居住;张伯苓则认为国难方殷,政府在极度困难中仍能顾及青年学子的学业,已属难能可贵,而且学生正应该接受锻炼,有这样的宿舍也该满意了。梅贻琦原是张的学生,未表示态度。蒋梦麟说:“倘若是我的孩子,我就不要他住在这宿舍里。”张伯苓很不高兴,针锋相对地说:“倘若是我的孩子,我一定要他住在这宿舍里。”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如期开课(这一天以后成为西南联大的校庆日)。当天虽然有日本飞机“前来表达敬意”,但轰炸还不严重。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临时邀请一些名流学者来作关于形势的讲演,如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讲抗战形势,《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讲对战后形势发展的预测,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白崇禧讲战略与士气等问题。获释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原总书记陈独秀也讲过对国际形势发展的预测。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负责人徐特立先后三次来校讲演,介绍延安八路军情况以及动员民众参加抗战等,受到学生的欢迎。据当时的学生回忆,张治中主席一日到大学演讲说:“我个人有守士之责,坚决地要维持长沙。假如有人感觉生命危险,要想找一条安全之路,我将对他说,最安全之路莫如跳入湘江。”杨振声在《北大在长沙》写道:“我们都各得其所恢复了学校生活,住在每人一间的学生宿舍里,天冷后大家还围着长沙特有的小火缸煮茶谈天。围着大饭桌吃包饭,大家都欣赏长沙的肥青菜、嫩豆腐、四角一个的大角鱼、一毛多一斤的肥猪肉。”而对于长沙,学生们则有共同的感觉,“沙市多雨,殊为讨厌”。陈达在《浪迹十年》中记道:“长沙多雨,因此菜类容易生长,菜园甚多,路旁篱笆内常见绿荫遍地,所栽植者系各项蔬菜。水果种类多而价廉,桔子多核而味甘。湘江鱼虾丰富,鱼店及鱼摊售卖大小鱼类多种,往往是活的。我们用饭时,几乎每餐多有鲜鱼。”蒋梦麟在《西潮》中提到:“湘江里最多的是鱼、虾、鳝、鳗和甲鱼,省内所产橘子和柿子鲜红艳丽。贫富咸宜的豆腐洁白匀净如浓缩的牛奶。唯一的缺点是湿气太重,一年之中雨天和阴天远较晴天为多。”而长沙的人力车夫,师生们也觉得有趣。车夫拉车时一步一步地踟蹰而行,不慌不忙地走去。师生们有时替车夫担忧,怕他永久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你要他跑得快一点,他准会告诉你,你老下来拉吧,我倒要看看你老是怎么个跑法。文学院最初也在长沙,由于校舍的限制,后迁到距长沙百余里的南岳。校舍在著名的衡山山腰,也属圣经学院。文学院11月19日开始上课。刚上课时,教授19人,当时北大历史系教授容肇祖和清华哲学系教授冯友兰合作,把19名教授的名字串写了一首好玩的诗:冯阑雅趣竟如何(冯友兰),闻一由来未见多(闻一多),性缓佩弦犹可急(朱自清),愿公超上莫蹉跎(叶公超)。鼎沈雒水是耶非(沈有鼎),秉璧犹能完璧归(郑秉璧),养士三千江山浦(浦江清),无忌何时破赵国(柳无忌)。从容先着祖生鞭(容肇祖),未达元希扫虏烟(吴达元),晓梦醒来身在楚(孙晓梦),皑岚依旧听鸣泉(罗皑岚)。久旱苍生望岳霖(金岳霖),谁能济世与寿民(刘寿民)?汉家重见王业治(杨业治),堂前燕子亦卜荪(燕卜荪William Empson)。卜得先甲与先庚(周先庚),大家有喜报俊升(吴俊升),功在朝廷光史册(罗廷光),停云千古留大名(停云楼,当时教授们的宿舍)。这么多著名教授、学者、诗人会聚南岳,留下这首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诗句,也算是战时的别样风景。随着南京陷落、武汉告急,战争形势紧急,日机突袭长沙的次数不断增加,长沙临大只维持了三个月,为了使弦歌不辍,1938年2月,临大迁往昆明,正是“暂住衡山湘水,又成离别”。1938年4月2日,教育部改长沙临时大学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第二篇:长沙大学汇总
长沙大学汇总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 中南大学 教育部 长沙市 本科 2 湖南大学 教育部 长沙市 本科 3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省 长沙市 本科 4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省 长沙市 本科 5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省 长沙市 本科 6 长沙学院 湖南省 长沙市 本科 7
中南林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本科 8
湖南中医学院 湖南省 长沙市 本科 9
长沙医学院
湖南省教育厅 长沙市 本科 10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省教育厅 长沙市 本科 11 湖南商学院 湖南省 长沙市 本科 12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 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 13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 14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 15
湖南-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 16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总装备部 长沙市 专科 17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 18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 19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 20
湖南女子职业大学 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 21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 22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长沙市 专科 23
湖南儿童工程职业学院 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长沙师范专科学校)24
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 湖南省 专科 25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 专科 26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 专科 27
湖南-职业学院 湖南省 专科 28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 29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 30
保险职业学院 湖南省 专科 31
长沙社会安全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教育厅 长沙市 专科 32
长沙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湖南省 专科 33
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湖南省 专科 34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省 专科 35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 36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 专科 37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 38
湖南生物与机电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 40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 41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 42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 43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 湖南省教育厅 专科 44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湖南省 长沙市 专科 45
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 湖南省教育厅 专科 46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 湖南省教育厅 长沙市 专科
第三篇:长沙大学校徽
说明: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
2.www.xiexiebang.com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
3.“长沙大学校徽”的版权归属原设计者、学校所有。
第四篇:慢递大学策划书
慢递大学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在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与“创意”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是所有人都能考上大学,也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创造出一帆属于自己的事业!刚刚经历了高考的我们,终于考上了大学,迎来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那么,对于未来的四年大学生活,你有着怎样的大学目标?怎样的职业目标?怎样的人生目标?或者,你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你将怎么样安排你的大学生活呢?你将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它们呢?
没有目标的大学生活,是昏昏噩噩的、稀里糊涂的、迷茫的,四年一晃而过,什么收获也没有!有目标的大学生活,是清晰的、明确的、充实的,是在努力往金字塔顶端爬着的蜗牛,为自己的目标打下了基础!
选择怎样的过我们的大学生活,是大学生活很重要的第一步!
于是,便有了我们现在的——慢递信,即给四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
二、目的
慢递——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
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给自己的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找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阶段性的大学目标,也可以是未来工作的职业目标,更可以是终吾一身的人生目标!这个目标,将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的重点是阶段性的大学目标。这个目标定下后,写下我们将要通过哪些算途径去实现它,将我们的大学生活做一个简单的安排。当然了,同时,也可以给自己写一些“心里话”!
三、意义
大学生活有了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们可以充分的安排好我们的大学生活,通过各种途径补充各种知识,为我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活动时间与地点
时间:每届大一新生写信;到大四毕业时看信(具体时间依具体时间而定)。
地点:贵州财经学院(具体地点依具体情况而定)。
五、活动开展形式
每届大一新生,由各班班长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领导下进行,每位同学一支笔、一张信纸、一封信,将自己的大学目标、职业目标、人生目标写下来,做一个简单的安排——将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它!
六、活动开展
活动流程安排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活动初始阶段:每届大一,每个学生自己给自己写一封信。
注:笔学生自带,信封与信纸班费购买
(二)活动总结阶段:大四毕业的时候,将每个人写给自己的信分别还给个人,评估实现效果。
七、活动经费预算 信封购买费: 信纸购买费: 信的管理费: 注:班费支出
八、活动安全 慢递信的保管交由学校(具体据具体情况而定)保管,以免丢失或和损坏,做到对学生的私人信息的保密与安全。
备注:在大学毕业晚会上,如有人愿意将自己的“慢递信”成果和大家分享,也可以做为班级节目进行安排。
明策划单位:工商管理 策划时间:2011-04-09 策划负责人:
第五篇:那些曾经存在的中国大学
那些曾经存在的中国大学
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是一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叶在上海的一所高等教育学府,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1952年各院系被分拆并入其他各高等院校,原校址位于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所在地。
历史
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原名是圣约翰学院,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J.Sekoresehewsky)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在沪西梵皇渡购地兴办。于4月14日破土动工,9月1日开学招入第一期学生。办学初期设西学、国学和神学三门,用国语(即现在的普通话)和上海方言授课,1881年学校的英语老师卜舫济牧师(F.L.Hawks Pott)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这是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886年年轻的卜舫济出任校长,时间长达52年,对圣约翰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1892年起学校正式开设大学课程,并且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教授。1896年学校形成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为沪上唯一高等学府,对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1905年,学校成为正式的大学,并在美国华盛顿州注册,大学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四所大学学院以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成为获得美国政府认可的在华教会学校。此时的圣约翰已经初具规模,拥有了一座1884年美国纽约克拉克逊女士巨额资助兴建的教堂,后经重建成为该校礼堂兼圣公会教堂(80年代末该教堂被拆除后改建为华东政法学院图书馆),一座1894年建造的以创办人名字命名的中国式教学楼“怀施堂”(90年代初该堂改称“韬奋楼”)和另一座1903年用庚子赔款所建起来的“思颜堂”(纪念学校的第二任校长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1913年,圣约翰大学又开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开始招收女生,后来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原来的4所加上后来的农学院)16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入读者许多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拥有很浓厚的教会背景。学校直到1947年才向国民政府注册。
办学特色
圣约翰大学是首个将西方教学风格引入中国的学校,除了极重视英语以外,宗教、体育和课外活动也十分被强调。校内的体育设施完善,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足球队。其他的学生组织、活动也十分多,包括许多十分活跃的左派学生团体,曾十分活跃地参与了五四运动等政治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曾有17名教职员及553名因对学校当局不满而离开圣约翰大学,于当年8月另组光华大学(今延安西路东华大学校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圣约翰大学曾将学校迁往公共租界里的南京路,与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四校组成上海联合基督教大学,但后又于1940年迁回原校址。学校的办学经费除了来自学费的收入外,也有教会和其他社会捐款。
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1952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被拆散并入其他多所高校,主要是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其校址也被现在的华东政法学院占用。
圣约翰在台湾
1967年,台湾的圣约翰大学校友为了延续圣约翰的精神,原本打算在台复校,但受到当时国民党政府教育政策的影响,私人仅能开办专科学校,遂成立新埔工专,目前已升等为圣约翰科技大学未来将恢复为圣约翰大学,成为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光耀圣约翰光芒。
圣约翰在加拿大
另外,圣约翰校友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支持下于该校设立专为研究生而设的圣约翰学院。据上海圣约翰大学校友沈鉴治所言,虽母校不能在中国大地上重现,但这已是复校的第一步,故这所学院得到不少校友支持。
圣约翰大学校训
校训初为“光与真理”,后加上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名校友
圣约翰大学拥有许多著名的校友,都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起到过影响,知名的校友包括了顾维钧、林语堂、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荣毅仁、刘鸿生、邹韬奋、严家淦、经叔平、贝聿铭(I.M.Pei)、周有光、成幼殊、黄金祺、陈成达、何占春(中国评弹理论家)、曾楚霖(已故香港电视演员,擅长扮演乞丐与吸毒者)、鲁平(前港澳办主任)等人,其校友多活跃于中国商界、政界、外交界和医务界。
光华大学
私立上海光华大学创建于l925年6月,由数百名脱离美国教会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的爱国师生组建而成。
1925年5月,上海日本纱厂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等,激起上海各界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纷纷集会抗议,遭到帝国主义分子的血腥镇压,酿成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中国人民纷起反抗,掀起了大规模的爱国反帝运动。当时,上海美国教会办的圣约翰大学及其附属中学的华籍师生,积极声援爱国反帝运动,遭到校方压制,师生群情激愤。6月3日,大学及附属中学学生553人以及全体华籍教师19人,集体宣誓脱离圣约翰大学,10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声明不接受圣约翰大学颁发的毕业文凭。6月4日,离校师生集会,筹议自行设校善后办法。他们的反帝爱国行动,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学生子华照之父王丰镐(字省三)先生,慨捐墓田余地60余亩作为校基;学生许体纲之父许沅(字秋朋)先生捐开办费5000元,沪海道尹张寿镛(字泳霓)先生也是学生家长,对爱国师生自行设校办法深表赞同,被推为簿备委员会主任,积极奔走筹划,朱经农先生自告奋勇承担向各方募捐经费的任务。经过短期的努力,新校很快筹奋就绪产建立了校董会,由王丰镐仔董事长,聘请张寿镛为校长,朱经农为教务长。定校名为“光华大学”,取日月光华之义。以日月卿云为校旗,红白为校色,“格致诚正”四字为校训。定6月3日为学校成立纪念日。
学校初办时,租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房屋为大学校舍,租新西区丰林桥房屋为中学校舍。报名入学时,脱离圣约翰大学学生皆米归,各地学生亦闻风来校就读,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同时举行(给声明退出圣约翰的应届毕业生颁发毕业文凭),全校学生人数达970余人,大大超出了由圣约翰大学退出的学生人数。从爱国师生退出圣约翰大学至光华大学成立开学,历时只三个月,学校创建速度之快,为世所罕见。
1926年1月,学校在王丰镐先生所赠之大西路地内建筑正式校舍。当年9月,新校舍基本建成,大学部和中学部先后迁入上课。经过十余年的建设,至抗日战争前夕,校园面积已达百余亩,建成教室2幢,学生宿舍3幢,教职员宿舍2幢,以及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实验室、小工场等。
学校校长长期由张寿镛担任,1945年7月张寿镛逝世后,先后由朱经农、廖世承担任。担任副校长的先后有:朱经农、张歆海、廖世承,颜任光,容启兆、朱公谨、谢霖。
学校初设文、理、商、工四科。1927年工科停办。1929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立案,改文,理、商三科为文、理、商三个学院。文学院设国文系(内分国学组、国史组)、英文系(内分文学组、西史组),政治社会系(内分政治组、社会组)、教育系(内分教育组,哲学心理组);理学院设数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商学院设经济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银行系。张东荪,潘光旦、容启兆,王造时、张歆海、蒋维乔曾任文学院长,颜任光、容启兆曾任理学院长,金其眉,薛迪靖、谢霖、沈章甫、岑德彰曾任商学院长,各院系教授亦多为国内知名人士。在校学生最多时曾达1700余人,其中大学800余人,高初中900余人。至1938年,毕业大学生1118人。高中生1026人,初中生509人,共计毕业2653人。
学校管教甚严,纪律严明,学风较佳。特别注重国文、外国文和数理等基本科目教学,教员上课多用英语,学生毕业服务社会后,颇获好评,学校在社会上有较好声誉,被称为上海六大学之一。光华附中则是上海三大有名中学之一,教学质量较高,高中教材多采用英文版本,注重体育锻炼,曾获上海市中学体育比赛十项冠军。
1937年8月13日,日本军队进攻上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光华大学大西路校址正好处在两军激战地带,张校长迫不得已,带领全校迁入公共租界汉口路华商证卷交易所八楼上课,上海沦陷后仍继续坚持办学,未曾间断。同时,为图久安之计,张校长与校董会商定,委托商学院院长谢霖入川设立分校,定名为“光华大学成都分部”,于1938年3月1日在蓉开学。
1941年以后,由于太平洋日美战争发生,租界亦被日军占领,为暂避日军干涉和汪伪组织的勒令登记,张寿镛校长将上海光华大学名义暂行隐蔽,对外改为两个学社,一名“诚正文学社”(即原文学院),由蒋维乔教授主持;一名“格致理商学社”(原理学院利商学院),由唐庆增教授主持,壬午补习班(原附属中学),由毛仲磐主持,并经成都分部代呈教育部备案,准许:两学社之毕业生仍作为光华大学毕业生,给予学位。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光华大学得以恢复,由于原大西路校址已被日军夷为平地,政府拨给欧阳路旧日侨学校为校址。所不幸的是张寿镛校长未曾享受抗战胜利的喜悦,于日本投降前二十七天在沪病逝。1945年10月,校董会进行改组,由翁文灏任董事长,朱经农任校长,朱公瑾、廖世承任副校长。校董会还议决,遵张寿镛校长遗愿,将成都分校赠给川省人士接办,藉留永久纪念。
解放后,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上海光华大学于1952年与其他高校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
沪江大学
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20世纪上半叶一所位于上海的浸会背景的教会大学。
创办
1900年,庚子之乱期间,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的华中差会(在江苏传教)和美北浸礼会(American Baptist Missionary Union)的华东差会(在浙江传教)成员都来到上海避难。期间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校(此前这2个差会对从事教育这样的副业不甚热心)。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开办了浸会神学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长是美南浸信会传教士万应远博士(Dr.R.T.Bryan)。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长是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柏高德博士(Dr.J.T.Procter)。1911年二部分合并组建 “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上海浸会大学),校长为美北浸礼会传教士魏馥兰(Francis John White)。校址选定在沪东军工路,建成一所黄浦江畔的绿茵遍地、风景幽雅的美丽校园。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1917年由美国弗吉尼亚州颁发学位。
变迁
1921年开始招收4名女生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开在华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20年代末,全国掀起“收回教育权”运动,沪江大学改组了校董会,增补8名华人为校董成员。1927年神学院分立。1928年1月,经过改组的沪江大学校董会聘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